(新)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5.4地球上的水循环》一等奖(教案)

合集下载

八年级物理上册 5.4 地球上的水循环教案 (新版)教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 5.4 地球上的水循环教案 (新版)教科版

第四节地球上的水循环【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认识水的三种物态.2.了解水的汽化和液化、熔化和凝固、升华和凝华.3.了解地球上的水循环现象.4.了解水对人类生命的意义.二、过程与方法1.在观察中尝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2.通过观察图片或视频、实验探究、查询资料,认识自然界形形色色的水.3.认识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多种不同状态的物质和物态变化.4.能用物态和物态变化知识解释身边发生的一些简单物理现象.5.尝试对环境问题(温室效应、热岛效应等)发表自己的见解.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知水的三种状态及其相互转化,欣赏大自然中水的物态变化的奇妙现象.2.关注水资源危机,养成节水意识和保护水资源意识.【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水的三态变化的模拟情景.【教学难点】水循环中的物态变化.【教学突破】从生活现象入手,从感性认识出发,引导学生设计好模拟云和雨的小实验,并认真观察水的物态变化.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与体会,根据物质的初始状态和最终状态来确定水所发生的物态变化,从而认识物态变化的名称.【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图片等.学生准备:预习新课.┃教学过程设计┃生: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做升华;冰冻的衣服变干.生: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做凝华;霜、雪的形成.用图5—4—1的形式小结,便于学生直观地认识水的物态变化.(4)问题:水循环使陆地上的淡水不断得到补充地球上的淡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5)阅读教材,并让学生列举产生水资源危机的种种原因,如:①地球上的水97.2%是海洋咸水接利用的淡水不到0.03%;②人类对水资源的过量使用超过了水资源自然更新的速度;③生产、生活对水体的【板书设计】第四节地球上的水循环1.多姿多态的水2.地球上的水循环3.来自极地的报告【教学反思】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在于引导学生了解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属于了解的内容,因此教学是主要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和网络资源等辅助教学.有些知识学生并没有接触到,因此主要采取向学生介绍的方式.在教学中,一定要充分结合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运用,从而体现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教育理念,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019年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5.4地球上的水循环

2019年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5.4地球上的水循环

2019年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5.4 地球上的水循环我的教案设计意图是以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地球上的水循环过程,从而达到理解水循环的原理和意义的目的。

我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水循环的基本过程,理解水循环对地球环境的重要性,以及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我的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水循环的各个环节,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掌握水循环的基本过程。

为了完成这个教学目标,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地球仪、水循环模型、图片和视频等。

我会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比如播放一段洪水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到水循环的力量和重要性。

然后,我会利用地球仪和模型,向学生介绍水循环的各个环节,如蒸发、凝结、降水、径流等,并解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接着,我会让学生进行一些实验,比如蒸发实验、降水实验等,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理解水循环的过程。

我会让学生进行一些随堂练习,比如做一些关于水循环的题目,以检验学生对水循环的理解程度。

在活动过程中,我会特别关注一些重难点问题,比如水循环的环节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等,并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课后,我会进行反思和拓展延伸,看看学生对水循环的理解程度,以及他们在实验和练习中的表现,然后根据情况调整我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这就是我的教案,我希望通过这个教案,让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水循环的原理和意义,从而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重要的细节需要重点关注。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是关键,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发他们对水循环的思考。

我选择了播放洪水视频的方式,这样可以直接触动学生的感官,让他们感受到水循环的力量和重要性。

使用地球仪和模型来介绍水循环的各个环节是非常必要的。

这些直观的教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水循环的过程,并形成清晰的表象。

通过地球仪,我可以向学生展示地球上的水循环过程,让他们看到蒸发、凝结、降水、径流等环节是如何在地球表面上发生的。

初中物理教育科学八年级上册(2023年新编) 物态变化地球上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教育科学八年级上册(2023年新编) 物态变化地球上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地球上的水循环》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升华和凝华两种物态变化过程,会判断自然现象的物态变化;会根据学过的六种物态变化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物态变化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实验观察体验碘的升华和凝华过程,掌握升华凝华的的初状态和末状态,理解直接这个过程。

通过教室自制霜和降雪,让学生真正理解自然界中的露、霜、雪形成的原因。

通过体验和经验积累,了解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水的循环过程,认识到水资源的现状,从而让学生体会浪费水资源的可耻和懂得节约用水,保护环境,让人类和动物能和谐相处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重点】升华、凝华的物态变化过程以及地球上的水循环过程。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分组讨论,观察法【教学过程】5.4 地球上的水循环一、升华与凝华1、升华:物质从态直接变成态的现象,热2、凝华:物质从态直接变成态的现象,热二、生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1、用久了的白炽灯变黑,灯丝变细,这是为什么?2、放在衣橱里的樟脑丸(卫生球)不见了,它到哪里去了?樟脑丸发生了什么物态变化?3、哈尔滨的冬天气温通常在-10℃,冰雕为什么变小了?在寒冷哈尔滨的冬天(-10℃),湿衣服晾在室外会怎样?会干吗?三、干冰升华的应用1、观察干冰由什么状态变成了什么状态?气球发生了什么变化?它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2、瓶子周围的温度为什么会降低?3、观察瓶口有什么现象?白雾的形成:干冰,使周围空气温度,空气中的遇冷发生的物态变化,变成悬浮在空气中,形成白雾。

4、观察瓶底有什么现象?白霜的形成:干冰,使周围空气温度,空气中的遇到很冷的瓶底,发生的物态变化,变成附着在瓶底形成的。

利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冰窗花:哈尔滨的冬天,温度在-10℃,窗户玻璃温度极低。

室(内/外)的遇到很冷的窗玻璃,发生的物态变化,变成附着在室(内/外)的玻璃上形成的。

四、小结。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物态变化第4节地球上的水循环教案新版教科版(含教学反思)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物态变化第4节地球上的水循环教案新版教科版(含教学反思)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新版教科版:4.地球上的水循环【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2.知道水循环中的物态变化.了解地球上的水循环现象.3.了解水对人类生命的意义.二、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通过介绍水循环中的物态变化,培养学生保护环境、节约用水的意识.三、素养目标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2.关注水资源危机,养成节水意识和保护水资源意识.【教学重点】理解大自然中水循环时的物态变化过程及吸、放热情况,能正确说出云、冰、霜、雪等的形成过程.【教学难点】准确区别六种物态变化,理解保护水资源的意义.【教具准备】试管、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碘、樟脑丸、水循环挂图、热水等.【教学课时】1课时【新课引入】师我们知道冰块吸热后熔化成水,再继续吸热就变成水蒸气,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那么物质吸热后能不能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呢?请同学们积极思考并发言.学生回答:应该可以吧,比如固态空气清新剂过一段时间后变小了,甚至消失了.这就是固态的空气清新剂直接变成了气态,并飘到空气中去了.师同学们说得很正确,固态物质是可以直接变成气态的,那么气态物质是否也可以直接变成固态呢?请大家举例说明.生:气态物质也可以直接变成固态,比如深秋时出现的霜就是水蒸气直接变成了固体小冰晶.师同学们真棒!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固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升华和凝华.【进行新课】一、升华与凝华教师向学生演示“人造雪景”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演示实验(人造雪景):在一个烧瓶内放入少许樟脑丸粉末,然后加热,樟脑丸消失,再将一枯树枝放入烧瓶内,这时便可以看到气态的樟脑丸在枯树枝上变成雪花状.学生仔细观察后,提出疑问:这个实验真神奇,樟脑丸粉末是如何跑到枯树枝上的?师同学们问得很好,这个实验涉及了两个物态变化,首先是固态的樟脑丸粉末在受热后,直接由固态变成了气态,这个过程就是升华,然后是气态的樟脑丸遇到冷的枯树枝又凝结成了固态樟脑丸,这个过程叫做凝华,我们一会再学.师请同学们注意,并不是所有物质都能发生升华现象,它仅限于某些物质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发生,下面请同学们举例说明生活中你见过的升华现象.生1:冬天,放在外面的结冰的衣服,过一段时间后衣服干了(冰没有熔化).在衣服干了的过程中,衣服上的冰直接变成了水蒸气.生2:用久了的灯泡会变暗,仔细观察发现钨丝变细了.钨丝变细的原因是钨丝由固态直接变成了钨蒸气.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如下的实验:在试管中放入少量碘,塞紧盖子后放入热水中(注:装有碘的试管一定要塞紧盖子,以防碘蒸气外泄),立即可见碘固体消失了,产生了紫色蒸气;再将该试管放入凉水中,紫色蒸气立即消失,碘蒸气变成了固体碘.师请同学们试着分析这个实验的过程.生1:放入热水中时,固体碘不见了,试管内看到有紫色蒸气产生,这说明固态碘受热升华成碘蒸气.生2:放入冷水中时,紫色碘蒸气消失了,试管壁上有黑色固体产生,这说明气态碘蒸气遇冷变成了固态碘.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对,固态物质直接变成了气态物质是升华现象,它的逆过程气态物质直接变成固态物质是凝华现象.归纳:1.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2.识别凝华现象时要抓住“两个状态,一个关键词”.初状态末状态关键词气态固态直接:不经历液态师并不是所有物质都能发生凝华现象,它也仅限于某些物质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发生.下面请同学们举例说明生活中你见过的凝华现象.生1:冬天寒冷的早晨,室外物体上常常挂着一层霜,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凝华而成的小冰粒.生2:冬天寒冷的早晨,玻璃上出现冰花,这是室内的水蒸气,遇到冷玻璃,凝华成固态冰,形成冰花.物质的六种物态变化过程的总结教师用多媒体播放课件“物质的六种物态变化过程的总结”,并讲解.物质的六种物态变化过程的总结(多媒体课件)例题1(多媒体展示)如图所示,将盛有少量冷水的烧瓶放在装有少量碘颗粒的烧杯杯口处,并将烧杯放在盛有热水的水槽中.不久会观察到烧杯内固态碘减少且出现紫色的碘蒸气,这是现象;过一会儿还可以观察到烧瓶底部附有少量针状的碘晶体,这是现象,同时烧瓶内水的温度会有明显升高,在此物态变化中热量 .解析:烧杯内固态的碘直接变成气态的碘蒸气,这是升华现象;烧瓶底部附有少量针状的碘晶体,这是碘蒸气直接变成了固态碘,属于凝华现象.烧瓶内水的温度有明显升高,说明凝华过程放热.答案:升华凝华放出二、地球上的水循环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108页“水循环”,让学生能够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的一些水循环现象,同时了解我国水资源的紧张状况,认识水对于人类的重要意义,从而产生强烈的水环保意识和节水意识.教师用多媒体播放课件“自然界中水的循环”,并讲解.自然界中水的循环(多媒体课件)师请同学们课后查找有关“水资源”的相关资料,并思考和讨论4个问题:①水为何珍贵?②水能为人类做些什么?③破坏水资源会给人类带来哪些危害?④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节约用水?课堂演练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部分.【教师结束语】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升华和凝华两个概念,并通过实验知道了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我们还进一步学习了水循环中的物态变化,知道了云、雾、雨、露、霜、雪、雹等的成因及它们和人类生活的关系,这节课我们就学到这,谢谢!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课后习题,并预习下一节完成练习册中课前预习部分.1.升华和凝华现象是学生容易忽略的两种物态变化.尽管升华和凝华现象并不罕见,但却不易被学生注意,他们总认为固态和气态之间的变化必须经过液态阶段,因此教学中应对其足够重视,以切实帮助学生澄清模糊的认识.2.我在教学中从升华和凝华的现象出发,让学生在进行观察实验的基础上,感知什么是升华,什么是凝华,在实验中用对碘加热来揭示固态升华是需要吸热的,其逆过程凝华则可通过分析推断其需要放热,由于升华、凝华现象不是学生学习重点,因此我在这里没有过多讲解实验设计.3.对于课本第107页“地球上的水循环”,我着重引导学生理解水循环中的物态变化情况,进而引出水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的话题,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培养其社会责任感,从而在实际生活中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

教科版2020年物理八年级上册第5章《第四节地球上的水循环》教案

教科版2020年物理八年级上册第5章《第四节地球上的水循环》教案

教案:教科版2020年物理八年级上册第5章《第四节地球上的水循环》一、教学内容1. 教材章节:八年级上册第5章《第四节地球上的水循环》2. 详细内容:(1) 水循环的定义和意义(2) 水循环的过程:蒸发、降水、径流等(3)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和生态环境意义二、教学目标1. 了解水循环的定义、过程及其意义,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水循环的具体过程及其生态环境意义的理解。

2. 教学重点:水循环的基本概念及其地理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水循环模型、PPT等。

2. 学具:笔记本、彩笔、地球仪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以我国南水北调工程为例,引导学生思考水循环的意义。

2. 知识讲解:(1) 介绍水循环的定义和意义。

(2) 讲解水循环的过程:蒸发、降水、径流等。

(3) 分析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和生态环境意义。

3. 例题讲解:以实际问题为例,讲解水循环在农业生产、城市供水等方面的应用。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水循环在保护生态环境、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的措施。

六、板书设计1. 水循环的定义和意义2. 水循环的过程:蒸发、降水、径流等3.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和生态环境意义七、作业设计1. 描述水循环的过程,并说明其地理意义和生态环境意义。

2. 分析我国南水北调工程在水循环方面的意义。

3. 提出保护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措施。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水循环的理解程度如何,是否存在理解上的困难?2. 拓展延伸:水循环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以及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入,使学生了解了水循环的定义、过程及其意义,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提出了一些保护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措施。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5.4 地球上的水循环 教案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5.4 地球上的水循环  教案

地球上的水循环
【教学目标】
1.认识水的三种物态。

2.了解水的升华和凝华。

3.了解水循环现象及水对人类生命的意义。

【教学重点】
升华凝华及水的三态变化。

【教学难点】
水循环中的物态变化。

【教学流程】
本节安排三个教学模块:
1.多姿多态的水;
2.地球上的水循环;
3.来自极地的报告。

【教学过程】
1.多姿多态的水。

学生对水的固,液,气三种物态虽不陌生,但并未认真研究和系统观察。

所以采用复习旧知识导入课题
冰块吸热后熔化成水,在继续吸热就变成水蒸气,那么能不能直接从固态变成气态呢?思考,讨论要求举出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适当提示补充生活中常见升华:冬天的衣服变干;用久的电灯泡钨丝变细;固态空气清新剂变少。

常见的凝华:霜的形成;用久的电灯泡变黑;冰箱里拿出来的冰棒上面有层霜。

2.地球上的水循环。

本板块实施过程需借助有关地球上的模型,图片、网上资源等,展示丰富多彩的水的五条变化信息,使学生确认水的三种状态不断地相互转化的过程关乎万物生存和人类的发展。

3.来自极地的报告。

本板块设计意在展示大自然中水的物态变化创造了自然界的神奇,壮观,读懂大自然向我
们“讲述”的水的物态变化的故事。

引导学生欣赏大自然中水的物态变化所创造的杰作,关爱水的生态系统,形成爱水,节水意识和水资源危机意识。

活动中可以提供如下设想供学生讨论:列举生活中可以节水的有效方法?
4.小结。

(1)水的六种物态变化;
(2)地球的水循环模型。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5.4《地球上的水循环》说课稿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5.4《地球上的水循环》说课稿
2.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可能存在参与度不均、讨论效率低下等问题;
3.课堂时间有限,难以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充分展示自己的观点和成果。
为应对这些问题,我将:
1.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关注学生的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提高讨论效率,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3.课后评估教学效果,针对学生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果。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水循环的概念、水循环的类型(海陆循环、海上内循环、陆地内循环)、水循环的主要环节(蒸发、降水、径流、渗透等)以及水循环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水循环的基本概念、类型、主要环节及其在水文、气象、地理等方面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水循环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对学生的了解和教学内容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水循环的概念、类型、主要环节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为:
1.水循环类型的区分,尤其是海上内循环和陆地内循环的区别;
2.水循环各环节之间的联系和作用,如蒸发、降水、径流、渗透等;
3.水循环在实际应用中的体现,如水文、气象、地理等方面。
二、学情分析导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面向的是八年级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他们的认知水平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仍然依赖具体形象思维。在学习兴趣方面,学生对自然现象和科学探索有较高的热情,但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可能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此外,学生的学习习惯参差不齐,部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强,而部分学生则依赖教师的引导和督促。
3.技术工具: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让学生模拟水循环过程,观察不同因素对水循环的影响。
这些媒体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是: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直观展示水循环现象,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提供实际操作机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初中物理教育科学八年级上册(2023年新编) 物态变化教学设计地球上的水循环

初中物理教育科学八年级上册(2023年新编) 物态变化教学设计地球上的水循环

分析实验现 象,归纳实
尽可能让 学生总结
实验结 论,培养
总结归纳: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升华过程 验结论。
学生的语
中物质需要吸热;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凝
言表达能
华过程中物质需要放热。
力。
【演示实验】
将干冰放入盛水的烧杯中,让学生观察发生的现象,想想产生 的原因?
(二)干冰的 升华
凝华的定义:物质直接从固态变为气态的现象。
表面现象, 思考成因。
利用实验 将不易见
思考:凝华过程吸热还是放热? 【分组实验】
到的现象 呈现在学 生眼前,增
实验操作:把碘锤放入热水中,观察有什么现象?取出放入凉 观察了解碘 加 了 学 习
水中又会有什么现象?
的颜色和形 的趣味性。
提醒学生注意观察:
状。
(6min)
【观察与思考】 白气和霜形成条件的区别是什么?水蒸气凝华和液化的区别? 温度计测量结霜易拉罐的温度。
【结论】水蒸气在低于零摄氏度的条件下凝华,高于零摄氏度
液化。
(回忆黄河水过程中的发生的物态变化:水蒸气在不同地区的
解释干冰周 围形成白气 从实验入 的原理。 手,现场
制作霜, 观察实验, 激发学生 分析造成霜 学习兴 和白气的形 趣。 成原因。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知道升华要 吸热,凝华要放热。 2.进一步认识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水循环中的物态变化。 3.能用物态和物态变化知识解释身边发生的一些简单物理现象。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2.通过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 际问题的能力。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物态变化5、4地球上的水循环教案新版教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物态变化5、4地球上的水循环教案新版教科版

4.地球上的水循环【学习目标】1.进一步认识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水的多种状态变化2.能用物态和物态变化知识解释身边发生的一些简单物理现象【重点难点】重点是升华和凝华。

难点是建立“水循环”的大图景,并把它与各种物态变化联系起来。

【课堂探究】目标一多姿多态的水1.物质从……………………直接变成……………………升华,试举一例:…………………………………………………………………………;2.物质从……………………直接变成……………………凝华,试举一例:…………………………………………………………………………;3.完成右图,在方框内填上物态变化的名称;左侧的物态变化都是吸热的,右侧的物态变化都是放热的。

4.【牛刀小试】地球表面大部分是蓝色的海洋,南极是冰雪覆盖的大陆,蓝色球体的表面飘荡着许多卷曲的白云。

雨、雪、冰、霜、雾、露是自然界描绘的美景,你能分辨出上述物质属于水的哪种状态吗?属于固态的是:……………………,属于液态的是:……………………,属于气态的是:……………………。

目标二地球上的水循环地球上,水的三种状态在不断地相互转化。

你知道雾、露、霜、冰雹、雪、云、雨自然现象是怎么形成的吗?1.雾和露:白天气温高,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水蒸气,当夜晚温度下降,水蒸气……………………成小水滴,一部分附着在大气粉尘上形成雾,一部分附着在花草树叶上形成露。

2.霜:白天气温高,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水蒸气,夜晚,气温急剧降到0℃以下时,地面附近的水蒸气遇到地面上冷的物体,……………………为冰花附在物体上,这就是霜。

3.冰雹:高空厚重的云层中,由于温度低于0℃,小水滴不断……………………成冰块,冰块逐渐变大下落,下落过程中没有熔化完降落到地面上,这就是雹。

4.雪:由于白天气温高,空气中形成大量的水蒸气,当水蒸气上升到很冷的高空时,高空水蒸气…………………成六角形的冰花,冰花降集在一起,形成雪片或者雪团降落下来,这就是雪。

5.云:白天气温高,地表水大量……………………成水蒸气,当水蒸气上升到冷的高空以后,1一部分……………………成小水滴,一部分……………………成小冰晶,天空中的云就是由大量的小水滴和小冰晶组成的。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物态变化5.4地球上的水循环教案(新版)教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物态变化5.4地球上的水循环教案(新版)教科版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地球上的水循环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地球上的水循环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地球上的水循环的积极性。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或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地球上的水循环学习状态。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物质的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为本节内容的理解奠定了基础。此外,学生还应该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能够理解地球上的水分布和循环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结合教科书的内容,通过生动的图片、实例和模型演示,引导学生了解水循环的基本过程,掌握水循环的相关概念。同时,利用实验和观察,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水循环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水循环的意义,认识到水资源的宝贵,增强节约用水的意识。
③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实施: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按照制定的改进措施进行实施,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我也会不断反思和评估教学效果,持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教学评价与反馈
1.课堂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他们对水循环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包括学生的参与度、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对知识的应用能力等。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地球上的水循环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布置作业:
根据本节课学习的地球上的水循环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提醒学生注意作业要求和时间安排,确保作业质量。
拓展与延伸
1.提供了关于地球上水循环的拓展阅读材料,包括相关的科普文章、研究论文和案例分析等,以便学生深入了解地球上水循环的原理、过程及其对人类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2023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物态变化第4节地球上的水循环教案(新版)教科版

2023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物态变化第4节地球上的水循环教案(新版)教科版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水循环的原理和各个环节的重要性。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水循环相关的实际问题。例如,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如何保护水资源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水循环的基本原理,如蒸发和降水过程。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水循环的基本概念。水循环是地球上水在不同形态间不断转化的过程,包括蒸发、降水、地表径流等环节。水循环对于维持地球上的生命活动和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水循环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例如,通过人工降雨技术,我们可以解决某些地区干旱的问题。
-学生可以结合课堂所学,尝试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水循环现象,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学生可以与同学进行讨论和交流,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学生如果有疑问或遇到困难,可以向教师寻求帮助和指导。
1.回顾前几章学过的物态变化知识,如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转化,以及吸热和放热的过程。
2.引导学生联系自然界中水的存在形式,如海洋、河流、湖泊、冰川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
3.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探讨水循环在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如降雨、蒸发、灌溉等。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包括:
1.提高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使学生能够通过观察自然界中的水循环现象,运用已学的物态变化知识进行解释和分析。
为了确保学生在本节课《地球上的水循环》中掌握核心知识点,我将设计一个课堂小结和当堂检测环节。这个环节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并提高他们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5.4地球上的水循环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5.4地球上的水循环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5.4 地球上的水循环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四节“地球上的水循环”。

本节主要介绍了水循环的基本概念、地表水的来源、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通过学习,学生应掌握水循环的基本知识,理解水循环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水循环的基本概念,掌握地表水的来源和水循环的过程。

2. 能够分析水循环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认识到水循环对环境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水循环的具体过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2. 教学重点:水循环的基本概念、地表水的来源和水循环的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地球仪、水循环模型。

2. 学具:笔记本、笔、水循环图解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上的水域,提出问题:“地球上的水从哪里来?又是如何流动的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地球上的水循环。

2. 新课导入:介绍水循环的基本概念,讲解地表水的来源和水循环的过程。

3. 实例分析:以我国南方地区为例,分析水循环在农业生产、水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应用。

5. 知识拓展:介绍全球水资源状况,引导学生关注水资源保护。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水循环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7. 布置作业:1. 绘制水循环图解,标注各环节。

2. 写一篇关于水循环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小论文。

六、板书设计板书地球上的水循环板书内容:1. 水循环基本概念2. 地表水来源3. 水循环过程4. 水循环的重要性七、作业设计1. 绘制水循环图解,标注各环节。

2. 写一篇关于水循环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小论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分析和互动环节,使学生了解了水循环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但在知识拓展方面,时间安排较为紧张,可以进一步丰富相关内容,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八年级物理上册《地球上的水循环》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上册《地球上的水循环》教案、教学设计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抽象的物理概念和原理感到难以理解,因此,教师需要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将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同时,学生在团队合作和交流表达方面有待提高,教师应充分利用小组合作、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五)总结归纳,500字
在总结归纳阶段,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梳理,强调水循环在自然界和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教师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掌握了水循环的基本概念、过程和作用,了解到水循环对水资源分布和变化的影响。希望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关注水资源问题,为保护我们的家园做出贡献。”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我国水资源现状,培养其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的意识。
-开展水资源保护主题活动,如节水宣传、环保志愿活动等,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
5.教学评价与反馈:
-设计形式多样的评价方式,如课堂问答、小组讨论、实验报告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小组讨论阶段,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水循环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教师提出以下讨论话题:
1.水循环过程中,哪个环节对水资源分布和变化影响最大?
2.请举例说明水循环在生活中的应用。
3.如何从水循环的角度来看待和保护水资源?
各小组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思考。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接着,教师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地球上的水循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要掌握水循环的基本概念、过程和作用,以及它对水资源分布和变化的影响。”

2023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物态变化第4节地球上的水循环教案(新版)教科版

2023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物态变化第4节地球上的水循环教案(新版)教科版
2023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五章 物态变化第4节 地球上的水循环教案(新版)教科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五章 物态变化第4节 地球上的水循环
2.教学年级和班级:八年级物理
3.授课时间: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4.教学时数:2课时
二、核心素养目标
- 实践活动法: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水循环相关技能。
-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作用与目的:
-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水循环的知识点,掌握相关技能。
-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七、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1. 课堂小结
(1)知识梳理:
-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水的三态变化及其吸热和放热特点。
- 概括地球上的水循环过程,包括蒸发、降水、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等环节。
- 总结生活中常见的与水循环相关的现象,如露水、霜、雪等。
(2)能力总结:
- 回顾本节课所培养的能力,如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等。
(4)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5)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1.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讲解水的三态变化、吸热和放热特点,以及地球上的水循环过程,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
(2)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 物理 教案 5.4地球上的水循环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 物理 教案 5.4地球上的水循环

5.4 地球上的水循环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升华和凝华,并能解释对应的生活现象;2、了解地球上的水循环现状;3、了解水对人的重要性,同时有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1、在观察中尝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2、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身边的物态变化3、学会与同伴进行合作、讨论、分享(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欣赏大自然中水的物态变化的鬼斧神工2、关注水资源危机,养成节水意识和保护水资源意识二、教学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新课引入播放视频:雾凇复习:四种物态变化观看视频回顾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新课教学(升华)师:固态与气态之间能否直接发生变化呢?用准备好的器材进行实验:装有碘颗粒的试管、一杯热水,将试管放入热水中,观察并记录碘的状态变化师:请同学分享实验现象师:固态加热不是会熔化吗?有液态碘出现吗?为什么没有呢?师:同学猜测与温度有关,那我们就来测测热水的温度。

师:热水多少摄氏度?师:老师还去查了碘的熔点和沸点,同学们能结合测量的结生:将装有碘颗粒的试管放入热水中,观察并记录碘的状态变化生:加热前,碘是固态加热时,碘由固态直接变为了气态,是吸收热量生:没有液态碘出现,可能跟温度有关生:用温度计测出热水温度生:70摄氏度左右生:碘熔化需要达到熔点,而热水的温度只有70℃,低于熔点学生实验,观察实验现象,由充分的感性体验上升为理性思考与熔化形成对比,引发学生思考,有效地区分熔化和升华,进一步理解升华果给老师解释一下碘为什么没有熔化吗?(碘的熔点:113.5℃、碘的沸点:184.35℃)师: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了气态的物态变化,我们称为升华。

和沸点,所以碘颗粒是由固态直接变为了气态二、新课教学(凝华)师:请同学们将试管从热水中取出,冷却一会儿,观察试管内碘的状态变化师:试管壁上附着了什么?师:所以实验记录是什么?师: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物态变化,称为凝华生:观察到紫色变淡,试管壁变成了紫色生:试管壁上出现了固态碘生:冷却前:碘是气态冷却时,碘由气态直接变为了固态,放出热量进一步实验,认识凝华新课教学(升华凝华应用)师:观察生活中的现象,说出对应的物态变化1、用了一段时间的樟脑球变小2、冬季,雪人没有熔化却变小师:以上都是升华现象,同学们还能举出生活中的一些升华生:升华,樟脑球放在衣柜中会有一股味道,检查樟脑球变小,并未熔化,由固态变为了气态,是升华现象,吸收热量。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5.4《地球上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5.4《地球上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提高其综合素质。
五、作业布置
1.书面作业:
-根据课堂所学内容,完成课后练习册中关于水循环的相关习题,巩固对水循环概念、过程及环节的理解。
-结合本地实际,分析水循环对本地区水资源的影响,并撰写一篇短文,提出保护水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建议。
2.实践作业:
-家长协助,观察并记录家庭日常用水情况,了解家庭成员的节水意识,讨论并制定家庭节水措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水资源的情感,树立保护水环境的意识。
2.引导学生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水资源的影响,增强学生的环保责任感。
3.通过学习水循环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界中各种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培养学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态度。
二、教学内容
1.水循环的基本概念、过程及其在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强化学生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的意识。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与水循环相关的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让学生当堂完成。
-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解答和点评,巩固所学知识。
2.教学目的:
-检验学生对水循环知识的掌握程度。
2.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水循环的影响因素,培养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3.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水资源问题,强化学生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的意识。
4.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个性化的指导,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水循环的基本概念和过程,掌握各个环节及其相互作用。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970.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5.4地球上的水循环教案

3970.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5.4地球上的水循环教案

5.4 地球上的水循环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观察图片、阅读教材了解自然界水的循环过程及意义。

2.能用“物态变化”知识分析自然界水循环过程中的相关现象。

3.知道水是珍贵的资源,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珍惜水资源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教材,联系生活经验以及观看录像资料,了解水循环与水资源。

2.组织小组讨论,尝试用已知的科学知识解释具体的合理用水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领略大自然中的美妙与和谐,有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勇于探究自然界中的物理学道理;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运用物态变化的知识分析云、雨、雹、雪、雾、露、霜等自然现象的成因,增强学生环境的意识和节水意识。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并合理解释云、雨、雹、雪、雾、露、霜等自然现象的成因。

课前准备课件制作、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情境1:一个人因干渴而昏迷,当他醒来开口说话时,第一个字一般会说什么呢?。

情境2:唐代诗人李白写下了著名的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那么水是不是从“天上”来的呢?水奔流到海之后是不是“不复回”了呢?学生阅读课本、分析插图、进行讨论:(1)地球上的水通过哪些渠道进入大气层?(2)大气中的水通过哪些渠道又回到地球?(3)如果自然界没有水循环将会出现哪些后果?二、新课教学(一)水循环:1.自然界中的水循环:地球上的水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陆地和海洋表面的水通过蒸发进入大气;进人大气的水是纯净的水。

大气中的水蒸气冷却通过降水又回到陆地和海洋。

2.水循环的意义:水的这种循环过程不仅是水的气态、液态、固态之间的物态变化,使陆地上的淡水不断的得到补充。

3.自然界中的水在循环时出现的一些景象(1)云、雨、雹、雪、雾、露、霜。

(2)用所学知识解释上述现象。

练习:据报载2001年5月10日,在新疆罗布泊沙漠的沙丘上覆盖着约5~10cm厚的积雪。

阴天,气温约为–15℃。

中午大约过了20min,雪不见了,而脚下却是干爽的沙地。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5.4《地球上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5.4《地球上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课题:地球上的水循环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认识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水的多种状态变化。

2、能用物态和物态变化知识解释身边发生的一些简单物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尝试对环境问题和水资源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关注水资源危机,养成节水意识和保护水资源意识。

2、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教学重点:升华和凝华。

教学难点:建立“水循环”的大图景,并把它与各种物态变化联系起来。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情境:唐代诗人李白写下了著名的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那么,水是不是从“天上”来的呢?水奔流到海之后是不是“不复回”了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看是不是像李白说的这样。

二、新课教学(一)多姿多彩的水1、复习引入复习水的三态和四种物态变化:汽化、液化、熔化、凝固。

本环节可以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自主完成。

2、升华和凝华(1)理论推演(猜想)水可以从固态变为液态,从液态变为气态,应该也可以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

逆过程同理。

(2)实验验证。

水的凝华实验可以在课堂完成。

(3)实例分析讨论。

通过对“冬天,晾在室外冰冻的衣服变干”、“为什么南极的空气很湿润”两个问题的讨论,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升华现象。

3、总结水的六种物态变化。

4、拓展。

将水的物态变化推广到整个物质世界,补充一些实例,如:(1)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取一试管,里面放少量的碘,用胶塞盖紧试管口,对试管微微加热,注意观察碘的状态有什么变化。

停止加热,仍注意试管中碘的状态变化。

(2)演示高压锅上的易熔片或焊丝的熔化与凝固。

(二)地球上的水循环本板块实施过程需借助有关地球上水循环的模型、图片、课件、网上资源等,展示丰富多彩的水的物态变化的信息,使学生确认水的三种状态不断地相互转化的过程关乎万物生存和人类的发展。

(三)来自极地的报告本段以考察报告的形式,警示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4 地球上的水循环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观察图片、阅读教材了解自然界水的循环过程及意义。

2.能用“物态变化〞知识分析自然界水循环过程中的相关现象。

3.知道水是珍贵的资源,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珍惜水资源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教材,联系生活经验以及观看录像资料,了解水循环与水资源。

2.组织小组讨论,尝试用的科学知识解释具体的合理用水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领略大自然中的美妙与和谐,有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勇于探究自然界中的物理学道理;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运用物态变化的知识分析云、雨、雹、雪、雾、露、霜等自然现象的成因,增强学生环境的意识和节水意识。

【教学难点】
正确区分并合理解释云、雨、雹、雪、雾、露、霜等自然现象的成因。

课前准备
课件制作、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情境1:一个人因干渴而昏迷,当他醒来开口说话时,第一个字一般会说什么呢?。

情境2:唐代诗人李白写下了著名的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那么水是不是从“天上〞来的呢?水奔流到海之后是不是“不复回〞了呢?
学生阅读课本、分析插图、进行讨论:
〔1〕地球上的水通过哪些渠道进入大气层?
〔2〕大气中的水通过哪些渠道又回到地球?
〔3〕如果自然界没有水循环将会出现哪些后果?
二、新课教学
〔一〕水循环:
1.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地球上的水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陆地和海洋外表的水通过蒸发进入大气;进人大气的水是纯洁的水。

大气中的水蒸气冷却通过降水又回到陆地和海洋。

2.水循环的意义:
水的这种循环过程不仅是水的气态、液态、固态之间的物态变化,使陆地上的淡水不断的得到补充。

3.自然界中的水在循环时出现的一些景象
〔1〕云、雨、雹、雪、雾、露、霜。

〔2〕用所学知识解释上述现象。

练习:
据报载2001年5月10日,在新疆罗布泊沙漠的沙丘上覆盖着约5~10cm厚的积雪。

阴天,气温约为–15℃。

中午大约过了20min,雪不见了,而脚下却是干爽的沙地。

这一现象令在场的科学家惊讶不已。

这些雪为什么不见了?请你用所学的知识予以解释。

〔二〕水资源:
1.水是珍贵的资源:水资源指的是资源。

思考:
〔1〕水覆盖着地球约71%的外表,但我们却说水资源是十分珍贵的资源,这是为什么?〔2〕造成水资源短缺的原因有哪些?
〔3〕我国水资源状况如何?
水资源主要指的是淡水资源,地球上的水有97.2%以上是海洋咸水,人类无法直接利用。

淡水只有2.8%,且2.2%以上的淡水被固定在南极洲和格陵兰的冰盖中,人类难以利用,人类实际可以直接利用的只有不到0.03%,所以水是十分珍贵的资源。

2.合理利用水资源:
(1)水资源危机
缺水已是个世界性的普遍现象。

据统计,全世界有100多个国家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问题,其中有28个国家被列为缺水国或严重缺水国。

造成水严重缺乏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水的污染,而污染水资源的源头则是来自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等。

海上溢油污染事件的频繁出现是海洋污染的重要原因。

赤潮是海洋遭受污染后所产生的一种灾害性海洋现象,是因有机物和营养盐过多引起的。

由于海水过于营养化,某些浮游生物在水里爆发性繁殖。

这种生长量特别巨大的浮游生物是粉红色或红褐色的,因此染红了海水,导致赤潮。

(2)珍惜每一滴水
水是生命之源:面对越来越严峻的缺水、污染问题,请珍惜每一滴水。

合理利用水资源,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事情。

因为人类现在面临水资源危机,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方法很多,如污水处理,循环使用;农业喷灌,节约用水;科技处理,海水淡化等。

〔三〕话外音:
日本公益广告词:人体的70%是水,你污染的水早晚也会污染你,把纯洁的水留给下一代吧!中央电视台公益广告:今天你不珍惜用水,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将是你的眼泪!
小结
1.自然界水的循环过程及意义
2.水是珍贵的资源,要节约用水并珍惜水资源。

板书设计
第四节水循环与水资源
1.水循环
⑴自然界的水循环
⑵水循环的意义
水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进一步稳固物质密度的概念。

2.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3.学会量简的使用方法,即用量简测量液体体积的方法,以及用量筒测不规则形状的物体体积的方法。

4.通过使用天平,加深对某些题目的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对正确使用天平、量筒能做到尽量周全。

2.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并且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尽量做到仔细、客观、认真,这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是大有好处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通过探究活动,学会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固体、液体密度的方法,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定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二、教学难点
通过探究活动,学会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固体、液体密度的方法,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定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一般习惯将金、银等金属之外的天然材料〔矿石、岩石、生物等〕制成的,具有一定价
值的首饰、工艺品或其他珍藏物品统称为珠宝,故有“金银珠宝〞的说法。

珠宝店里的珠宝琳琅满目,古玩店里的古玩珍奇繁多,各个器具大小不一,质量不同,价格各异。

在鉴别它们的真伪时,密度就是一个重要的参数。

如何测量它们的密度呢?赶快来学习本节内容吧!教学活动
一、测量小石块的密度 学生分组实验:
1.小组讨论测量方法、需要的实验器材;
2.说出测量步骤(点评误差最小的方法)、进行测量; 3.将数据填写到自己设计的表格中,计算出结果; 4.各小组汇报实验数据,然后进行讨论。

总结归纳
1.实验器材:天平、量筒、水、烧杯。

2.测量步骤:
(1)用天平测出石块的质量m ; (2)用量筒测出水的体积V 1;
(3)用细线将石块系好,慢慢放入量筒中,测出水和石块的总体积V 2; (4)小石块密度表达式:ρ=m V =m
V 2-V 1。

3.将数据填写到自己设计的表格中,计算出结果。

例如下表。

法?
方法一
实验:测定密度比水小的石蜡的密度。

方法:压入法测体积。

器材:天平、量筒、水、细铁丝、石蜡。

步骤:
①用天平称出石蜡块质量m ;
②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记下水的体积V 1;
③把石蜡放入量筒水里,用一根细铁丝把石蜡压入水中,记下这时量筒中水面到达的
刻度值V 2,两次读数之差V =V 2-V 1;
④根据公式ρ=m
V ,求出石蜡密度。

方法二
实验:测定密度比水小的石蜡的密度。

方法:悬垂法测体积。

器材:天平、量筒、水、金属块、石蜡 步骤:①用天平称出石蜡块质量m ;
②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在细线上系上石蜡和金属块,先把金属块沉入水中测出金属块和水的总体积V 1;
③把上面石蜡也沉入水中,测出水、金属块、石蜡的总体积V 2,两次读数之差V =V 2
-V 1;
④根据公式ρ=m
V ,求出石蜡密度。

二、测量酱油的密度
学生分组实验
1.小组讨论测量方法、需要的实验器材;
2.说出测量步骤(点评误差最小的方法)、进行测量; 3.将数据填写到自己设计的表格中,计算出结果; 4.各小组汇报实验数据,然后进行讨论。

总结归纳
1.实验器材:天平、量筒、酱油、烧杯。

2.测量步骤:
(1)用天平测出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m 1;
(2)将一局部酱油倒入量筒中,读出量筒中酱油的体积V ; (3)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酱油的质量m 2; (4)酱油密度表达式ρ=m V =m 1-m 2
V。

3.将数据填写到自己设计的表格中,计算出结果。

如下表。

板书设计
3.测量密度
教学反思
堂中难点未能突破。

本节课的难点是学生能分析出所测物质的密度偏大〔或偏小〕的原因并及时更正,有三个组测得的盐水的密度大于2g/cm3,有一个组测得的小石块的密度小于 1 g/cm3,这样的结论很显然都是错误的,但由于时间所限,只能由我简单讲了,学生没有用实验验证,似懂非懂。

没有有效的展示鼓励的措施。

在教学中,假设组与组之间无法进行比照,没有交流,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