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教版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学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考试说明】
学测说明:
了解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了解清朝设置军机处;
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高考说明:
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与内阁的出现;
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与特点;
中央集权制度的社会影响。

【知识体系】
一、宰相制度的废除
1.原因:
(1)历史原因: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

(2)元朝教训:明太祖鉴于元朝丞相权势过重,认为丞相的使用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

(3)现实原因:明太祖废元朝,在地方设,集地方权力于中央,使宰相职权扩大。

(4)导火线:“胡惟庸案”成为废除宰相制度的导火线。

2.经过:年,以谋反罪诛杀胡惟庸;同时,裁撤和,以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3.影响:秦以来的宣告废除,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二、内阁的出现
1.形成原因:帮助皇帝。

2.形成过程:(1)明太祖设立,作为侍从顾问;
(2) 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由此出现。

(3)后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

3.内阁性质、地位: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________。

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三、军机处的设立
1.背景:
(1)清朝初年,仿照明朝制度,设负责奏章票拟;军国机要,由定夺,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2)康熙亲政后,将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和三足鼎立,互相制约,集权于皇帝。

2.目的:(1)根本目的:加强。

(2)直接目的:办理军务。

3.时间:年间。

4.职权:跪受笔录,按皇帝旨意拟写成诏书,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执行。

(1)军机处的设置,提高了。

(2)军机处的设置,使全国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手中,空前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我国多民族大一统国家也得到巩固和发展。

【知识背景】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一)概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含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个概念。

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的决策方式而言的,具体说就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至行使立法、行政、司法等权力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中央集权这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

这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

⑴专制主义: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指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⑵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⑶二者之间的联系:①地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

②专制主义皇权加强时,往往是中央集权比较有效时,专制主义皇权削弱时,往往也是中央集权不力时。

(二)实行原因:
⑴经济根源: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提高导致旧的生产关系
解体,秦国商鞅变法确立了封建经济的统治地位,这种经济的特点便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是封建的个体的小农经济。

这一政治制度的出现是由封建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因为封建的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以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

这种封建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⑵政治根源: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

秦吸取周无子在诸侯割据局面下无能力的教训,在统一全国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国家统一。

新兴的地主阶级也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来巩固其统治地位,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保护其土地所有制度
⑶理论根源: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

秦自商鞅变法后,一直以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

韩非子总结诸子百家学说,创造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的政治理论,为秦始皇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理论基础。

(三)基本内容:
⑴皇帝制;⑵中央行使制度;⑶地方行政制度,其核心是集一切权力于皇帝。

(四)特点:
⑴皇权至上原则;⑵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⑶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⑷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司法、行政等独断权力;⑸宣扬“君权神授”;⑹思想文化的专制统治。

(五)基本矛盾:
两大矛盾:在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两大基本矛盾,即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皇权加强,相权削弱;中央权力加强,地方势力削弱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基本趋势。

还有第三个趋势是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

(六)发展演变:
⑴萌芽(战国):商鞅建立县制,百官服从君主法令的封建官僚制度建立。

⑵确立(秦朝):一整套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的建立。

(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中央三公九卿的官制,地方推行郡县制)。

⑶巩固(西汉):①汉景帝“削藩”平定七国三乱。

②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夺王侯爵位,解决王国问题。

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专制,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⑷完善(隋唐):①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相当于宰相,相互牵制和制约,避免宰相的专权,又一定程度上牵制君主专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②科举制,使门第不
高的有才能的人参加到政权中来,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

⑸加强(北宋):采取“杯酒释兵权”将地方的行政、军事、财政权力收归中央,防止了地
方割据局面的出现,加强了中央集权。

⑹发展(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保证了中央统一政令的实行。


地方设“行省”实行行省制度,对后也影响深远。

⑺)强化衰落(明清):明朝废丞相,形成君主独裁的局面,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进一步削弱地方势力,还遍设厂卫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这是专制主义强化的突出表现。

清朝沿用明制,后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使君权空前加强,形成极端的君主专制统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达到顶峰。

(七)历史作用:
⑴积极作用:
①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

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在统一的环境下,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⑵消极作用:
①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

②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箝制了思想。

③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

【合作探究】
1.从汉至元,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过程中,始终隐含着哪两对基本矛盾?其发展趋势是什么?为解决这两对矛盾,明初是怎样解决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当明清之际中国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时
西方社会是相同的景象吗?
3.中西方内阁制有何区别:
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历史作用和影响
【典型例题】
1.(2015·湖南湘中名校高三第二次联考·4)读下面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
表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
A.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
B.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
C.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
D.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中最基层的行政区划都是县,表明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魏晋南北朝时期州是高层政区,而到了隋唐宋元则变为中级政区,清代则与县同列为基层政区,因此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根据图表可以看出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历程为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路府县四级制,这说明中
央对地方控制逐渐加强,这必然削弱地方的自主性,故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2.(2015·安徽示范高中高三第三次联考·3)下列图片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发展特点,据其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中国古代()
A.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益加强B.中枢行政部门的地位逐渐下降
C.君主专制统治呈现强化趋势D.皇权与相权矛盾得以最终解决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解析】材料三幅图均是中央官制,并未反应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A项错误;三幅图反映的均是中枢权力结构体系,并未反映出具体行政部门的地位,故B项错误;三幅图都反映相权逐步被分割,反映了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故C项正确;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得以最终解决,应该是明太祖废丞相,故D项错误。

【答案】C
3.(2015·山东菏泽高三第一学期期中·4)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的改革中存在着一个一贯的理念,那就是()
A.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
B.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
C.缓和君权与相权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
D.制度的完善在于不断的改革与创新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解析】从秦汉的三公九卿到隋唐的三省六部再到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这些中央机构的设立和演变都关系到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关系处理,也就是演变中存在着加强皇权削
弱相权的理念,故A项正确;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不是改革的根本,根本为加强皇权,故B项错误;缓和一词不准确,明代直接废除了丞相,且国家稳定的基础在材料中未体现,故C项错误;历代机构演变没有体现制度的完善,D项评价过于笼统,故D项错误。

【答案】A
【课堂小结】
【跟踪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在中国古代,“中央政府的组织,皇权相权是划分的,期间比重纵有不同,但总不能说一切由皇帝专制”。

这一状况被彻底改变始于( )
A.汉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2.朱元璋认为,“礼乐者,治平之膏粱;刑政者,救弊之药石”,“刑政二者,不过辅礼乐为治耳”。

这表明他( )
A.强调严刑峻法的统治方式 B.重视礼乐制度的教化作用
C.宣扬休养生息的政治主张 D.兼采儒法二家为统治思想
3.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

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

”这反映出当时( )
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 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
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 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唯命是从
4.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

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

材料中未能体现出( )
A.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 B.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
C.军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 D.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质
5.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

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

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

……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

”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
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
6.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

”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7.关于明代内阁,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明太祖罢除丞相职务,设内阁制 B.内阁成员的地位和权势有过提高
C.内阁正式成为统率六部百司的机构 D.司礼监最终取代了内阁
8.明朝“折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六部所掌主要是( )
A.决策 B.行政
C.监察 D.司法
9.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 A.战国时期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
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
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
D.明初废除宰相,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10.某思想家说:“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他所反对的是( ) A.民主共和制 B.中央集权制
C.专制主义制度 D.君主立宪制
二、材料解析题
11.皇权与相权自秦朝以后,皇帝为了集中权力,不断削弱相权。

唐朝曾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行使宰相职权;清朝又以满汉大学士等出任军机大臣,主持全国军政要务。

回答问题:
⑴下图反映了汉、唐、明、清四朝中枢的演变过程,按示例完成空格。

⑵从上述材料中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

【教学反思】
第4课参考答案
【问题探究】
1.矛盾: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趋势: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解决:改革地方官制:废行省、设三司;改革中央官制: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影响: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这是对元朝行省制度的一大发展。

但使皇权空前强化,反映了封建制度的衰落。


2.⑴积极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

⑵消极作用:(绝对的君主专制,使整个国家社会完全系于一人之素质,难免出现失误,唯上是从,使整个官场和整个社会因循守旧,官僚主义和贪污腐败盛行'绝对的君主专制,必然加强思想控制,使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

这些弊端,)严重阻碍社会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社会与西方国家的差距开始急剧拉大。

⑶当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时,西方世界已经在权力的制约与平衡的基础上初步建立起近代民主制度,从而从政治上步入近代社会,为生产力的大发展开辟了道路。

而中国高度集权的君主制度,严重地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中国之所以在近代大大落后于西方,君主专制制度实在是罪魁祸首之一。

3.中西方内阁制有何区别:
产生背景不同:明朝内阁的产生是宰相制度废除后,由于行政量巨大,皇帝不堪重负设立;西方内阁作为政府机构始于英国,是由英国国王的最高咨询机关——枢密院外交委员会演变而来
产生方式不同:明朝内阁首辅及成员由皇帝任命;近代西方内阁是以议会为基础产生的,内阁首相通常由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领袖担任。

权力大小不同:明内阁虽是国家中枢机构,但只备皇帝顾问;西方内阁总揽国家行政权力并对议会负责
性质不同:明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它的设置凸显了皇权的进一步加强;近代西方内阁则是资产阶级专政的行政机构,体现了近代民主政治的发展
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历史作用和影响
有双重性。

一般而言,在封建社会早期和中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方面;封建社会的后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消极作用逐渐增大。

具体表现在:
【跟踪训练】
1—10:C、B、B、C、D;C、B、B、D、C
11.⑴内朝或中朝;三省六部制或三省制;内阁制度或内阁。

其他答案:答案次序颠倒;其他制度。

三公九卿制;丞相(中朝)
⑵:归纳出两种方式、准确指出其作用。

一种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成决策核心,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形成相互牵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