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科四肢、脊柱和软组织X线摄影检查技术操作规程
X线摄影技术操作规范

显示部位:显示尺骨和桡骨的先后位影像。
尺桡骨侧位
位置:患者者在摄影台边侧坐,肘部弯曲。前臂摆成侧位,尺侧紧靠暗盒,桡侧向上。肩关节放低,尽量与腕和肘关节相平,这样可避免前臂挪移。暗盒上缘包括肘关节,下缘包括腕关节。中心线:对准前臂中点,与暗盒垂直。
显示部位:显示尺桡骨侧位影像。尺桡骨下1/3互相重叠,桡骨头与尺骨喙突也有重叠现象。
7.测量肢体厚度:8.训练呼吸动作:摆位置前根据要求做好呼吸或者屏气动作的训练,要求患者彻底合作。9.选择焦片距:按部位要求选择好球管与胶片的距离。10.选择暴光条件:根据投照部位、体厚、生理和机器条件,选择最佳KV,mA及时间。11.暴光:以上各步骤完成后,再校正控制台各暴光条件,是否有错,然后暴光。在暴光过程中,密切注意各仪表工作情况。12.暴光结束后,操作者签名,特殊检查部位应做好记录。
中心线:对准第五掌骨头,与暗盒垂直。
显示部位:此位置显示手部各骨的斜位影像。第三、四、五掌骨互相分开,第二和第三掌骨可能稍有重叠。
拇指先后位
位置:(1)患者面对摄影台正坐,前臂伸直,肘部垫高。手和前臂极度外转,使拇指背面紧靠暗盒。(2)患者面对摄影台正坐,前臂伸直,前用沙袋垫高。手和前臂极度内转,使拇指背面紧靠暗盒。其他四指伸直,也可用对侧手将其扳住,避免与拇指重叠。中心线:对准拇指的掌指关节,与暗盒垂直。
中心线:对准尺骨和桡骨茎突联线中点,与摄影台垂直,与暗盒成20度角。如不垫高暗盒,而将X线球管向肘侧倾斜20度角,也能获得同样的效果。
显示部位:此位置显示腕部的后前位影像,而舟骨和它的邻接面影像尤其清晰。
尺桡骨先后位
位置:患者面对摄影台正坐,前臂伸直,手掌向上,背面紧靠暗盒,前臂长轴须与暗盒长轴平行。暗盒上缘包括肘关节,下缘包括腕关节。
X线摄影技术操作规程

X线摄影技术操作规程X线摄影技术操作规程一、X线机的使用原则(1)了解机器的性能、规格、特点和各部件的使用及注意事项,熟悉机器的使用限度及其使用规格表。
(2)严格遵守操作规则,正确熟练地操作,以保证机器使用安全。
(3)在使用前,必须先调整电源电压,使电源电压表指针达到规定的指示范围。
外界电压不可超过额定电压的±10%,频率波动范围不可超过±1Hz。
(4)在曝光过程中,不可以临时调节各种技术按钮,以免损坏机器。
(5)在使用过程中,注意控制台各仪表指示数值,注意倾听电器部件工作时的声音,若有异常,及时关机。
(6)在使用过程中,严防机件强烈震动,移动部件时,注意空间是否有障碍物;移动式X线机移动前应将X线管及各种旋钮固定。
(7)X线机如停机时间较长,需将球管预热后方可投入使用。
二、X线机的一般操作步骤(1)闭合外电源总开关。
(2)接通机器电源,调节电源调节器,使电源电压指示针在标准位置上。
(3)检查球管、床中心、X线片暗盒中心是否在一条直线上。
(4)根据检查需要进行技术参数选择。
(5)根据需要选择曝光条件,注意先调节毫安值和曝光时间,再调节千伏值。
(6)以上各部件调节完毕,患者投照体位摆好,一切准备就绪,即可按下手闸进行曝光。
(7)工作结束,切断机器电源和外电源,将机器恢复到原始状态。
三、摄影原则(1)有效焦点的选择:在不影响X线管超负荷的原则下,尽量采用小焦点摄影,以提高照片的清晰度。
(2)焦片距及肢片距的选择:摄影时应尽量缩小肢片距,如肢体与胶片不能贴近时,应适当增加焦片距。
(3)中心线及斜射线的应用:在重点观察的肢体或组织器官平行于胶片时,中心线垂直于胶片,与胶片不平行而成角度时,中心线应与肢体与胶片夹角的分角线垂直。
倾斜中心线与利用斜射线可取得相同效果。
(4)呼气与吸气的应用:患者的呼吸动作对摄片质量有很大影响。
根据不同的部位,可采用如下几种屏气方式。
1)平静呼吸下屏气:心脏、上臂、肩、肋骨、颈部及头颅等部位,因呼吸时胸部肌肉牵拉,使以上部分发生颤动,故可予平静呼吸下屏气摄片。
X线摄影规范

X线摄影规范-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X线摄影规范【摄影前准备】头颅、胸部、四肢等部位不需要特殊准备。
腹部、下部脊柱、骨盆和尿路等部位摄影时,要事先进行肠道准备以清除肠道内容物,否则影响诊断。
【摄影步骤】1.认真核对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摄片部位。
2.确定摄片部位。
3.依据检查部位的实际大小选择适当的照射视野。
4.胸部、腹部、脊柱、骨盆和头颅等较厚的部位,需使用滤线栅。
5.除去衣物或身体部位上能影响X线穿透力的物质,如发卡、金属饰物、膏药和辅料等。
6.选择适当的曝光条件,如焦点大小、千伏、毫安、时间、焦-片距等。
7.摆好体位、对准中心点、调整曝光视野、手动曝光。
【注意事项】1.骨关节系统⑴患者处于最舒适体位。
⑵摄影部位与数据采集板长轴平行,置于数据采集板中心。
⑶拍摄范围要全,要包括软组织。
四肢骨要包括邻近的一个关节,腰椎要包括下部胸椎,胸椎要包括下部颈椎或上部腰椎。
⑷两侧对称的部位,应在同一技术条件下拍摄对侧。
⑸任何部位都要有正、侧两个摄影位置,必要时还要拍摄斜位、切线位和轴位。
⑹单侧摄影需在胶片显着位置标明方向。
2.胸部⑴常规采用深吸气后屏气曝光,怀疑气胸或支气管异物时,可同时摄深呼气相以资对别。
⑵使用滤线栅。
摄影距离150~180cm。
短时间、高千伏曝光。
3.腹部⑴摄片前清除肠内容物。
⑵曝光时屏气,使用滤线栅,摄影距离100cm。
⑶必要时检查当日禁食及禁服任何药物。
⑷摄片前可进行腹部透视,观察有无其他影响诊断的影像(气影或对比剂影),如有需进行处理。
2。
放射科四肢X线摄影技术操作规范2023版

放射科四肢X线摄影技术操作规范【适应证】1.外伤。
2 .感染。
3 .肿瘤和肿霭样病变。
4 .先天性畸形。
5 .关节病变。
6 .骨骼生长障碍。
7 .全身性骨疾患【禁忌证】X线四肢摄影检查基本上没有特殊的禁忌证所以,下文中除特别交待外,将不再列出禁忌证。
【摄影前准备】1.认真核对X线摄影检查申请单,了解病情,明确检查目的和摄影部位。
对检查目的、摄影部位不清的申请单,应与临床医师核准确认。
8 .根据检查部位选择适宜尺寸的胶片与暗盒。
9 .X线照片标记(包括病人片号、日期、照片的序号、体位左右标记等)要齐全,核准无误。
10 开机预热,拟定并调整摄影条件。
11 清除病人检查部位可能造成伪影的衣物等。
12 针对检查部位,准备适当的防护物品。
一、上肢X线摄影(一)手一一后前正位【操作方法及程序】13 人在摄影台旁侧坐,曲肘约90°。
2 .手掌紧贴暗盒,五指自然分开,第3掌骨头置于暗盒中心。
3 .摄影距离为90-IOOcmo4 .中心线经第3掌骨头垂直射入暗盒。
5 .由摄影技师认真填写检查申请单的相关项目和技术参数,并签名。
【注意事项】1.为防止手的移动,可考虑用沙袋固定前臂。
6 .照片影像应包括腕关节及指端。
7 .单独检查2~5指的某一指正位时,均采用此体位,用片大小酌情而定。
(二)手-- 掌下斜位【操作方法及程序】8 病人在摄影台旁侧坐,曲肘约90°。
2 .第5掌骨和指骨内侧贴近暗盒,手内旋,使手掌冠状面与暗盒成45°角。
3 .五指均匀分开,稍弯曲,指尖触及暗盒。
4 .摄影距离为90-IOOcmo5 .中心线经第5掌骨头垂直射入暗盒。
6 .由摄影技师认真填写检查申请单的相关项目和技术参数,并签名。
【注意事项】1.为防止手的移动,可考虑用沙袋固定前臂。
7 .照片影像应包括腕关节。
8 .检查拇指和示指时,采用拇指侧靠片的侧位;检查365指侧位采用小指侧靠片。
(三)腕关节一一后前正位【操作方法及程序】1 .病人侧坐于摄影台旁,肘部弯曲,约成90°。
放射科X线检查操作规程

放射科X线检查操作规程放射科X线检查操作规程放射科X线检查一般有X线透视、摄片、特殊检查等。
我单位(院、所)因条件所限一般进行X线透视和X线摄片,现仅述X线透视和X线摄影操作规程。
一、X线透视操作规程1、透视前必须妥善对控制台上的各种仪表,如电源、电压稳定在200v,透视电压、电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节。
2、了解病情及目的,请病人脱去外衣,拿掉一切可造成伪影的金属、膏药等。
3、透视检查应循一定顺序,射野大小适当,将受检部位靠近荧光屏或影像增强系统,以免影像放大。
4、透视应注意脚开关的断续、每数秒间隔一次,一般间断时间应长于曝光时间,以防X线管过热而受损,并减少医生眼睛的疲劳和病人医生不必要的照射量。
一般集体胸部介体透视,平均每人30—60秒钟,疑难病人一次不超过5分钟为宜。
二、X线摄影操作规程放射工作者必须掌握所用X线机特征,使其充分发挥没计效能,摄出较满意的X线照片:为保证机器的安全及延长其使用寿命,还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程使用X线机,才能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
1、X线机的使用原则:①首先对X线机有基本认识,了解机器性能、规格、特点和各部件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②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正确而熟练地操作,以保证机器的使用安全。
③工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认真负责、耐心细致、不可粗枝大叶。
④使用过程中,必须严格防止过载:禁止曝光时转支调节器。
2、操作技术:①闭合外电源总开关。
②X线管交换开关调至需用台次位置。
③根据检查方式进行技术选择,如一般摄片应将滤线器、体层、点片等,调至所需位置。
④接通机器电源,调节电源调节器,使电源电压指示针在标准位置上。
⑤条件选择,可根据摄片位置,病人情况调节行状值(kvp)毫安值(mA)和曝光时间(s)。
⑥以上各部完毕,患者调照体位摆好,一切准备就绪,即可按下手闸进行曝光。
⑦曝光完毕,切断电源,将电源调节到最低值。
⑧所摄X线归咎照片拿到暗室进行处理,送放射医师进行X线诊断。
普放体位

放射科技术操作规范(摄影距离因设备不同而有差异,本院除胸片是180cm外,均为150cm)四肢X线摄影【适应证】1.外伤。
2.感染。
3.肿瘤和肿瘤样病变。
4.先天性畸形。
5.关节病变。
6.骨骼生长障碍。
7.全身性骨疾患。
上肢X线摄影(一)肘关节——前后正位【操作方法及程序】1.病人面向摄影台一端就坐,前臂伸直,掌心向上。
2.尺骨鹰嘴突置于暗盒中心并紧贴暗盒。
肩部应略向被检侧外旋,且肩部下移,尽量接近肘部高度。
3.摄影距离为90~100cm。
4.中心线经肘关节(肘横纹中点)垂直射入暗盒。
【注意事项】1.照片影像应包括肱骨下段和尺骨、桡骨上段。
2.为防止病人移动,可考虑用沙袋固定手掌。
3.肘关节正、侧位在同一片中分格摄影时,远、近端方向保持一致,且关节间隙处于同一水平。
【质控要点】1.前臂伸直掌心向上,上臂与前臂在同一平面放置;2.中心线垂直肱骨内外踝中点下1英寸。
(二)肘关节——侧位【操作方法及程序】1.病人面向摄影台一端侧坐,曲肘成90°。
2.拇指在上,尺侧朝下,肘关节内侧紧贴暗盒呈侧位,肩部下移,尽量接近肘部高度。
3.摄影距离为90~lOOcm。
4.中心线经肘关节间隙,垂直射入暗盒。
【注意事项】1.照片影像应包括肱骨下段和尺、桡骨上段。
2.为防止病人移动,可考虑用沙袋固定前臂。
3.肘关节正、侧位在同一片中分格摄影时,远、近端方向保持一致,且关节间隙处于同一水平。
【质控要点】1.前臂与上臂成90”弯屈,且在同一平面放置;2.掌呈半握拳,腕肘关节呈侧位;3.中心线垂直肱骨外上髁。
肩关节——前后正位【操作方法及程序】1.病人仰卧于摄影台上,肩胛骨喙突置于暗盒中心。
对侧躯干略垫高,使被检侧肩部紧贴床面。
被检侧上肢向下伸直,掌心朝上。
2.暗盒上缘超出肩部,外缘包括肩部软组织。
3.使用滤线器或滤线栅摄影。
4.摄影距离为lOOcm。
5.中心线经喙突,垂直射入暗盒。
6.屏气曝光。
【注意事项】对肩部骨折或脱位的病人,仰卧困难,可采用前后立位摄影。
各部位X线摄影检查技术 脊柱摄影

【影像显示】显示颈椎斜位 影像,右(左)前斜位显示 右(左)侧椎间孔和椎弓根; 椎间孔呈卵圆形排列,显示 于椎体与棘突之间,椎弓根 投影于椎体正中,上下关节 突显示清晰;椎骨纹理清晰; 下颌骨不与椎体重叠。
5.胸椎前后位 【摄影目的】观察胸椎正位形态及椎旁软组织情况。 【体位设计】被检者仰卧于摄影床上,身体正中矢状面 垂直于床面并重合于IR中线;两臂置于身旁,下肢伸直 或髋关节、膝关节屈曲,两足平踏床面;IR上缘平第7颈 椎,下缘包括第1腰椎。 【中心线】中心线对准第6胸椎(相当于胸骨体中点), 垂直射入。
【影像显示】显示第十一胸 椎至第二骶椎椎骨侧位及部 分软组织像;第三腰椎椎体 无双边现象;椎弓根、椎间 孔、椎间关节、腰骶关节及 棘突显示;椎体骨皮质和骨 小梁结构清晰显示;周围软 组织层次可见。
10.腰椎斜位
【摄影目的】观察腰椎斜位形态、排列曲度、棘突、椎 间孔、椎弓根、上下关节突及骨质等情况。 【体位设计】被检者侧卧于摄影床,两臂上举抱头,身 体向后仰,使冠状面与床面成45°角,第三腰椎棘突置 于床中线后4cm。IR上缘包括第十一胸椎,下缘包括上 部骶椎。 【中心线】中心线经第3腰椎垂直射入。
【影像显示】 第3~12胸椎 侧位影像显示于照片正中, 胸椎序列略呈后突弯曲;椎 体前后缘呈切线显示,无双 边影现象;椎间隙显示清楚, 各椎体及附件结构清晰均包 括在照片中。
7.上段胸椎侧位
【摄影目的】观察上段胸椎侧位的形态、曲度及骨质等情况。 【体位设计】被检者侧卧,身体稍后倾,近床侧上肢上举, 远床侧上肢外旋并尽量伸向后下方,使双侧肩部交错。 【中心线】经远床侧锁 腰骶关节前后位
【摄影目的】观察腰骶关节面骨质情况。 【体位设计】被检者仰卧于摄影床上,两臂置于身旁,双 下肢伸直并拢,身体正中矢状面垂直于床面并重合于IR中 线;IR上缘包括第4腰椎,下缘包括耻骨联合。 【中心线】中心线向头端倾斜15°~20°角,经两侧髂前 上棘连线中点处射入。
放射科普通X线摄影操作规程

普通X线摄影操作规程
一、阅读检查申请单:认真阅读检查申请单,仔细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门诊号、病区、床位号及收费情况;详细了解和观察患者的病情,明确投照部位和检查目的。
二、机器设备检查:按检查申请单的检查要求,检查确认机器的功能运行情况。
三、确定摄影位置:根据医嘱用常规位置投照;如遇特殊病例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征求申请医师的意见后摄取其他位置,如切线位、轴位等。
四、摄影前的准备:去掉一切影响图像的物品,如发夹、金属饰物、膏药敷料等。
有条件者应换上专为患者准备的衣服;投照腹部、下部脊柱、骨盆和尿路平片时,应确认患者肠道准备情况。
五、技术选择:根据申请单要求和患者体形情况进行摄影技术选择和器官程序选择。
六、安置患者:引导患者进入检查室并安置于检查床上。
七、训练患者动作:根据摄影要求训练好患者的呼气、吸气或屏气动作,要求患者尽量配合。
八、暗盒选择及摆放:根据申请单要求和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尺寸的暗盒,将暗盒放置在合适的位置。
九、摆体位对中心线:以尽量减少患者痛苦为原则,依照检查部位及检查目的,摆好体位;调整中心线,调整照射野和焦片距;作好患者的必要防护。
十、曝光:确认各步骤完成后,再次调整校正曝光技术条件,然后进行曝光;曝光过程中注意观察控制台各仪器仪表显示情况。
十一、暗室洗片技术,片洗出后、确认质量合格后方可让患者离开。
十二、将照片登记整理后交由诊断报告医师出具报告。
放射科脊柱X线摄影技术操作规范

放射科脊柱X线摄影技术操作规范【适应证】1.外伤。
2 .感染。
3 .肿瘤和肿瘤样病变。
4,先天性或后天性畸形。
5 .各类骨病。
【摄影前准备】1.认真核对X线摄影检查申请单,了解病情,明确检查目的和摄影部位。
对检查目的、摄影部位不清的申请单,成与临床医师核准确认。
6 .根据检查部位选择适宜尺寸的胶片与暗盒。
7 .X线照片标记(包括病人片号、日期、照片的序号、体位左右标记等),要齐全、核准无误。
8 .开机预热,拟定并调整摄影条件。
9 .清除病人欲检查范围内可造成伪影的物品。
10 准备好各种角度测量器具和固定用枕、垫等。
(一)第1、2颈椎一开口正位【操作方法及程序】1.病人仰卧于摄影台上,头颅正中矢状面垂直台面,并与暗盒中线重合。
2 .头后仰,使上颌门齿咬合面与乳突尖端的连线垂直于台面。
3 .使用滤线器。
4 .摄影距离为90-IOOcmo5 .中心线经两嘴角连线中点,垂直射入暗盒。
6 .曝光时,病人口尽量张大。
7 .由摄影技师认真填写检查申请单的相关项目和技术参数,并签名。
【注意事项】1.颈椎开口位摄影时,应取出口内的活动假牙。
8 .外伤病人的检查应尽量减少头的搬动,必要时应有临床医生帮助,避免在检查时加重病人报伤。
(二)颈椎一正位【操作方法及程序】1 .病人站立于立位摄影架前,或仰卧于摄影台上。
人体正中矢状面垂直台面,并与暗盒中线重合。
2 .头略后仰,使上颌门齿咬合面与乳突尖端的连线垂直于台面。
3 .胶片上缘与外耳孔平齐,下缘包括第1胸椎。
4 .使用滤线器。
5 .摄影距离为IOOS1.50cm。
6 .中心线向头侧倾斜10°~15°。
通过甲状软骨下缘射入暗盒。
7 .由摄影技师认真填写检查申请单的相关项目和技术参数,并签名。
【注意事项】1.去除颈部及耳部金属饰物。
8 .根据颈椎的生理曲度调整中心线倾斜角度。
9 .第1肋弓及颈旁软组织均应包括在照片内。
(三)颈椎一一侧位【操作方法及程序】1.病人侧立于立位摄影架前,人体正中矢状面平行于摄影架面板,外耳孔与肩峰连线置于暗盒中线。
放射科X线检查技术操作规范

放射科X线检查技术操作规范一、X线检查的特点与临床应用(一)X线检查的特点X线检查是一种临床广泛应用的、无创伤的了解人体内部器官、病变的诊断方法。
它具有以下特点:1.可直视人体内组织器官和病灶不仅可以看到诸如心、肺、骨骼、消化道等体内组织器官,还可以看到病变形态特点、位置、大小、毗邻关系等。
2.具有无创伤观察活体器官的功能X线检查能在不改变或破坏机体完整的情况下,对活体器官的形态与功能进行观察,对其解剖和生理进行研究。
如心血管系统、泌尿系统、消化道系统、胆道系统等的X线造影检查。
近年来,DSA›CT、CR、DR等数字X线检查的发展,更加拓展了X线检查的临床检查范围。
X线检查影像的全面数字化,将为医院的阁像管理与通讯传输系统(PACS)及远程会诊的实现做出贡献。
3.X线检查是有辐射损伤的检查方法X线检查必须遵循放射实践正当化和辐射防护最优化的要求。
(一)X线检查的应用范围X线检查可以应用于人体的各个系统。
但其选择应考虑以下原则:①受检查部位应具有对比条件;②检查必须安全,不危及病人生命,不发生严重后果;③根据病情、临床需要及适应证选择最恰当的检查方法,采取最优首选检查制。
(三)X线检查的限度1.病变密度的限制如脓胸、血胸在X线检查中无法定性鉴别,密度一致。
2.病变反应时间的限制某些疾病症状早于X线征象的出现。
如大叶肺炎、急性骨髓炎等。
3.病变部位的限制多数位于体表部位或一般视诊所及的部位,如皮肤、外耳等,临床检查优于X线检查。
4.发育方面的限制人体某些部位的检查与年龄发育有关。
如鼻旁窦在新生儿尚未发育,无X线检查价值。
(四)X线检查方法X线检查方法分三大类,普通X线检查(透视与摄影)、X线造影检查和X线特殊检查。
1.X线透视检查优点是可转动病人体位,改变观察方向;了解器官的动态变化;设备简单,操作方便,费用低;可立即得出结论。
缺点是影像对比度、清晰度差,难以分辨密度或厚度差异较小的器官,以及密度或厚度较大的部位;缺乏客观记录也是重要缺点。
放射科四肢、脊柱和软组织X线摄影检查技术操作规程

放射科四肢、脊柱和软组织X线摄影检查技术操作规程一、四肢(一)适应证 1.外伤。
2.感染。
3.肿瘤和肿瘤样病变。
4.先天性畸形。
5.关节病变。
6.骨骼生长障碍。
7.营养障碍性骨病。
8.内分泌性骨病。
9.骨中毒性疾病。
10.其他,如累及到骨骼的全身性疾病。
(二)禁忌证怀孕早期不宜摄片。
(三)注意事项1.去除摄片范围内影响 X线穿透的体外异物(固定骨折的器具除外)。
2.观察骶尾及骨盆骨病变时,如肠内容物过多,可行清洁灌肠。
3.注意非摄片区域重要脏器的 X线防护。
(四)操作方法1.手后前位(1)患者侧身坐于摄影台一侧,肘部弯曲约成直角,掌面紧贴床面,将第3掌骨头置于照射野中心,各手指自然分开。
(2)中心线对准第 3 掌骨,与床面垂直。
2.手后前斜位(1)患者侧身坐于摄影台一侧,肘部弯曲约成直角,将小指和第5掌骨靠近照射野外缘,手置于侧位,然后将手内旋使手掌与台面约成 45°。
各手指均匀分开稍弯曲,指尖靠床面上。
(2)中心线对准第5掌骨头并与床面垂直,这样可利用斜射线,使掌骨头不至过多重叠。
3.腕关节后前位(1)患者侧身坐于摄影台一侧,肘部弯曲成直角,腕关节置于照射野中心,手呈半握拳状,拳面向下,使腕部掌面与床面靠紧。
(2)中心线对准尺骨和桡骨茎突联线中点并与床面垂直。
4.腕关节侧位(1)患者侧身坐于摄影台一侧,患臂侧向伸直,将第5掌骨和前臂尺侧紧靠床面,手指稍屈曲,尺骨茎突置于照射野中心。
(2)中心线对准桡骨茎突并与床面垂直。
5.肘关节侧位(1)患者坐于摄影台前,患臂前伸,肘部弯曲约90°,肘关节置于照射野中心,手掌面对患者,肩部尽量放低并与肘关节相平。
(2)中心线对准肘关节中心并与床面垂直。
6.肘关节前后位(1)患者坐于摄影台一侧,前臂伸直,手掌向上,尺骨鹰嘴突置于照射野中心,肘部背侧紧靠床面,肩部放低,尽量与肘关节相平。
(2)中心线对准肘关节中心并与台面垂直。
7.肩关节前后位(1)患者仰卧于摄影台上,被检测上肢伸直且稍向后外展,手掌向上,将患者对侧肩部和髋骨垫高,头部转向被检侧,使被检侧肩部紧靠床面,照射野上缘超出肩部上方2cm,外缘超出上臂软组织。
脊柱和骨盆X线摄影检查操作规程

脊柱和骨盆X线摄影检查操作规程1 摄影前准备摄影前应做好如下准备:——脊柱X线摄影图像中一定要包括邻近具有明确标志的椎体,以便鉴别椎体的序列。
——上、下部脊柱X线摄影要注意性腺、甲状腺、眼晶状体等部位的辐射防护。
——脊柱和骨盆X线摄影均应使用滤线栅。
——脊柱外伤受检者,搬动时易损伤脊髓和血管。
因此,动作要谨慎避免二次损伤。
——除无呼吸训练外其它同胸部摄影检查。
2 第1、2颈椎开口位2.1 操作方法——受检者仰卧于摄影台上,头颅正中矢状面垂直台面,并与影像探测器中线重合。
——头后仰,使上颌门齿咬合面与乳突尖端的连线垂直于台面。
——照射野和探测器包括第1、2颈椎上下缘。
——站立位摄影距离150cm~180cm减少肩部与颈椎部分椎体放大、重叠。
——源-像距离为100cm;——中心线经两嘴角连线中点,垂直射入影像探测器。
——曝光时,受检者口尽量张大并发“啊”声。
2.2 图像显示要求——第1、2颈椎及寰枢关节间隙、齿状突于上、下齿列之间清晰显示,第2颈椎位于其正中。
——上、中切牙牙冠与枕骨底部相重,第2颈椎齿突不与枕骨重叠,单独清晰显示。
——寰枢关节间隙及齿状突清晰显示;齿突与第1颈椎两侧块间隙对称,寰枕关节呈切线状显示。
——影像密度和对比度良好,无体外异物伪影、运动伪影和切割伪影等。
1.1.2.3 注意事项——颈椎开口位摄影时,应除去口内的活动假牙。
——外伤受检者的检查应尽量减少头的搬动,必要时应有临床医生帮助,避免在检查时加重损伤。
3 颈椎前后正位3.1 操作方法——受检者站立于摄影架前,或仰卧于摄影台上。
人体正中矢状面垂直台面,并与影像探测器中线重合。
——头略后仰,使上颌门齿咬合面与乳突尖端的连线垂直于台面。
——影像探测器上缘与外耳孔平齐,下缘包括第一胸椎。
——源-像距离为100cm;——中心线向头侧倾斜10°~15°角,通过甲状软骨下缘射入影像探测器。
3.2 图像显示要求——显示第3~7颈椎正位影像,第3~7颈椎与第1胸椎显示于图像正中。
常用X线投照技术规范

常用部位X线投照技术规范一、骨骼部分1、手正位位置:患者在摄影台旁边侧坐,肘部弯曲。
手掌紧靠暗盒,将第三掌骨头放于暗盒中心。
各手指稍分开。
中心线:对准第三掌骨头,与暗盒垂直。
显示部位:显示所有指、掌、腕骨,尺桡骨下端的后前位影像,但拇指显示斜位像。
2、手后前斜位位置:患者在摄影台旁边侧坐,肘部弯曲。
将小指和和第五掌骨靠近暗盒外缘,手放成侧位。
然后将手内转,使手掌与暗盒约成45度角。
各手指均匀分开稍弯曲。
中心线:对准第五掌骨头,与暗盒垂直。
显示部位:此位置显示手部各骨的斜位影像。
第二、三和四掌骨互相分开,第四、五掌骨可能稍有重叠。
3、手前后斜位位置:患者面对摄影台正坐,前臂伸直。
将小指和第五掌骨靠近暗盒内缘,手放成侧位。
然后将手外转,使手与暗盒约成45度角。
各手指均匀分开。
中心线:对准第五掌骨头,与暗盒垂直。
显示部位:此位置显示手部各骨的斜位影像。
第三、四、五掌骨互相分开,第二和第三掌骨可能稍有重叠。
4、拇指前后位位置:(1)患者面对摄影台正坐,前臂伸直,肘部垫高。
手和前臂极度外转,使拇指背面紧靠暗盒。
(2)患者面对摄影台正坐,前臂伸直,前用沙袋垫高。
手和前臂极度内转,使拇指背面紧靠暗盒。
其他四指伸直,也可用对侧手将其扳住,避免与拇指重叠。
中心线:对准拇指的掌指关节,与暗盒垂直。
显示部位:(1)此位置显示拇指指骨和第一掌骨的前后位影像,腕掌关节和其周围结构也都能清晰显示。
(2)此位置显示拇指指骨和第一掌骨的前后位影像,腕掌关节常被遮蔽,显影不清。
5、拇指侧位位置:患者面对摄影台正坐,前臂伸直。
或侧坐于摄影台旁,肘部弯曲。
拇指外侧缘紧靠暗盒,其余四指握拳,用以支持手掌,防止抖动。
中心线:对准拇指的指掌关节,与暗盒垂直。
显示部位:显示拇指指骨和第一掌骨的侧位影像。
6、腕关节后前位位置:患者侧坐摄影台前,肘部弯曲。
腕关节放于暗盒中心,手指握拳,使腕部掌面易与暗盒靠紧。
中心线:对准尺骨和令人满意的骨茎突联线的中点,与暗盒垂直。
各部位X线摄影检查技术 四肢摄影

【影像显示】第2~5 掌指骨正位影像,拇 指掌指骨呈斜位像; 骨小梁清晰显示,周 围软组织层次可见。
2.手侧位 【摄影目的】观察手部软组织内异物的位置。 【体位设计】被检者侧坐于摄影床一端,被检侧腕关节及 指伸展,拇指位于其余四指前方,小指及第5掌骨靠近IR, 手掌与IR垂直,第5掌骨头置于照射野中心。 【中心线】对准第2掌骨头垂直射入。 【照片显示】第2~5掌骨、指骨相互重叠的侧位影像,拇 指正位影像。
【影像显示】显示腕关节正 位及周围软组织像,腕关节 诸骨骨小梁清晰显示,周围 软组织层次可见。
7.腕关节侧位
【摄影目的】观察腕骨、掌骨近端、尺桡骨远端的骨 质、关节及软组织侧位影像。 【体位设计】被检者侧坐于摄影床一端,被检侧手呈 半握拳或伸直,腕部尺侧在下,手冠关面与IR垂直, 尺骨茎突置于IR中心。上缘包括掌骨,下缘包括尺桡 骨远端 【中心线】中心线对准桡骨茎突垂直射入。
【影像显示】显示肱骨远端及 尺、桡骨近端正位及周围软组 织像,肘关节间隙清晰,鹰嘴 窝位于肱骨内外髁正中稍偏尺 侧,呈三角形密度减低区;骨 小梁清晰显示,周围软组织层 次可见。
12.肘关节侧位
【摄影目的】观察组成肘关节各骨及相互关系的侧位骨质、 形态情况。 【体位设计】被检者侧坐于摄影床一端,被检侧肘关节屈曲 约呈90°角,手呈侧位姿势,肩部向下与肘部相平,前臂近 端及肘部和肱骨远端呈侧位,尺侧在下,紧贴IR,肱骨内上 髁置于IR中心。 【中心线】中心线对准肱骨外上髁垂直射入IR。
【影像显示】被检侧1~5 掌指骨斜位影像,第4、5 掌骨基底部有不同程度重 叠,背侧内部及掌侧外部 的骨皮质呈切线投影;骨 小梁清晰显示,周围软组 织层次可见。
4.手前后斜位 【摄影目的】 观察各掌、指骨斜位结构和骨质情况。 此位置用于手后前斜位有困难被检者。 【体位设计】 被检者侧坐于摄影床一端,被检侧手呈 侧位,然后外旋使手背与IR约呈45°角,各手指自然分 开,第4、5指骨背侧触及IR,第3掌骨头置于IR中心, IR上缘包括指骨软组织,下缘包括腕关节。 【中心线】 中心线对准第3掌骨头垂直射入。
X线摄影技术操作规范

X线摄影技术操作规范一、操作前准备1.检查设备:确保X线设备的工作状态正常,无故障和损坏。
2.检查防护措施:确认X线室的防护设备完好,包括铅墙、铅门、铅手套等。
3.检查工作区域:确保工作区域整齐、清洁,并保持充足的光线。
二、穿戴防护设备1.穿戴防护衣:在X线工作区域内,必须穿着符合防护要求的防护衣,确保全身都得到保护。
2.穿戴防护眼镜和口罩:为避免辐射损伤眼睛和呼吸道,必须佩戴防护眼镜和口罩。
三、设备操作1.启动设备:按照设备操作手册的指引,正确启动X线设备,并设置合适的参数。
2.定位器调整:根据检查部位的需要,调整定位器的位置和角度,确保X线投射正确。
3.曝光参数设置:根据被拍摄对象的厚度和密度,设置适当的曝光时间和电流。
4.保持稳定:在进行拍摄时,避免移动设备,确保图像的清晰度和准确性。
5.合理补充辅助器具:如有需要,可在拍摄过程中使用辅助器具,如遮光板、探头等,以提高影像质量。
四、设备维护1.定期保养:定期清洁设备和器具,确保其良好的工作状态。
2.处理故障:在设备故障或异常情况下,及时停机检修,并记录故障和维修过程。
3.定期校准:按照厂家要求,定期对设备进行校准,确保准确性和稳定性。
五、环境保护1.医废处理:认真执行医废的分类、收集和处理,确保环境卫生和健康安全。
2.辐射防护:在操作过程中,严格控制辐射的范围和剂量,避免对自身和他人造成不必要的辐射伤害。
3.噪音控制:采取措施降低设备运行时产生的噪音,减少对工作人员和患者的干扰。
六、记录和报告1.录像存储:将拍摄到的影像及时保存,并按照规定的格式和流程进行归档。
2.报告书写:根据检查结果,撰写详细的报告,包括所拍摄部位、异常情况描述和处理意见等。
总结:在X线摄影技术操作中,必须严格遵循操作规范,确保设备的正常工作和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此外,环境保护和辐射防护也是操作中必须重视和遵守的要求。
只有以规范的操作和严谨的态度进行工作,才能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放射科技术操作规范DR、GF、CT、MR

目录放射科技术操作规范.......................................................... - 2 -第—节 X线摄影技术操作规程................................................. - 2 -一、上肢X线摄影............................................................ - 2 -二、下肢X线摄影............................................................ - 4 -三、颅骨X线摄影............................................................ - 8 -四、颞骨部X线摄影......................................................... - 11 -五、鼻旁窦x线摄影......................................................... - 14 -六、胸部X线摄影........................................................... - 16 -七、脊柱X线摄影........................................................... - 21 -八、骨盆X线摄影........................................................... - 27 -第二节造影检查操作规程................................................... - 31 -一、支气管造影检查......................................................... - 31 -二、下肢静脉造影检查操作规程............................................... - 32 -三、胆道造影检查操作规程................................................... - 32 -四、逆行胆道造影操作规程................................................... - 34 -五、静脉肾盂造影检查操作规程............................................... - 34 -六、静脉滴注尿路造影检查操作规程........................................... - 35 -七、大剂量静脉尿路造影..................................................... - 36 -八、泌尿系统逆行造影检查操作规程........................................... - 37 -九、逆行输尿管肾盂造影..................................................... - 37 -十、肾穿刺尿路造影......................................................... - 38 -十一、膀胱造影............................................................. - 39 -十二、尿道造影............................................................. - 40 -十三、食管造影检查操作规程................................................. - 40 -十四、胃肠双对比造影操作规程............................................... - 41 -十五、钡灌肠造影操作规程(气钡双对比) ....................................... - 42 -十六、小肠造影............................................................. - 42 -十七、碘造影剂反应及处理................................................... - 43 -第三节 CT扫描技术操作规程................................................. - 44 -一、头部................................................................... - 44 -二、颈部................................................................... - 55 -三、胸部................................................................... - 60 -四、腹部................................................................... - 64 -五、腰部................................................................... - 81 -六、四肢................................................................... - 82 -第四节磁共振检查技术操作规程............................................. - 95 -一、颅脑MRI检查........................................................... - 95 -二、鞍区 MRI检查........................................................... - 97 -三、桥小脑角 MRI检查....................................................... - 99 -四、颅脑MRA检查.......................................................... - 101 -五、眼部MRI检查.......................................................... - 102 -六、鼻及鼻旁窦MRI检查.................................................... - 104 -七、耳、颧骨部MRI检查.................................................... - 106 -八、面部MRI检查.......................................................... - 108 -九、颈部MRI检查.......................................................... - 109 -十、胸部MRI检查.......................................................... - 111 -十一、心脏MRI检查........................................................ - 113 -十二、大血管MRI检查...................................................... - 114 -十三、大血管MRA检查...................................................... - 116 -十四、肝脏MRI检查........................................................ - 118 -十五、肝脏灌注MRI检查.................................................... - 119 -十六、胰腺MRI检查........................................................ - 121 -十七、肾脏 MRI检查........................................................ - 123 -十八、前列腺MRI检查...................................................... - 125 -十九、女性盆腔MRI检查.................................................... - 127 -二十、磁共振尿路造影(MRU)............................................... - 128 -二十一、四肢骨骼、肌肉MRI检查 ............................................ - 130 -二十二、四肢关节MRI检查.................................................. - 132 -二十三、脊柱MRI检查...................................................... - 134 -放射科技术操作规范第—节 X线摄影技术操作规程一、上肢X线摄影(一)肘关节——前后正位【操作方法及程序】1.病人面向摄影台一端就坐,前臂伸直,掌心向上。
x线检查操作规范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x线检查操作规范篇一:x线操作规范x线摄影技术操作规程x线摄影技术操作规程一、x线机的使用原则(1)了解机器的性能、规格、特点和各部件的使用及注意事项,熟悉机器的使用限度及其使用规格表。
(2)严格遵守操作规则,正确熟练地操作,以保证机器使用安全。
(3)在使用前,必须先调整电源电压,使电源电压表指针达到规定的指示范围。
外界电压不可超过额定电压的正负10%,频率波动范围不可超过正负1hz。
(4)在曝光过程中,不可以临时调节各种技术按钮,以免损坏机器。
(5)在使用过程中,注意控制台各仪表指示数值,注意倾听电器部件工作时的声音,若有异常,及时关机。
(6)在使用过程中,严防机件强烈震动,移动部件时,注意空间是否有障碍物;移动式x线机移动前应将x线管及各种旋钮固定。
(7)x线机如停机时间较长,需将球管预热后方可投入使用。
二、x线摄影步骤(1)阅读会诊单:仔细阅读会诊单内容,认真核对患者姓名、年龄、性别,了解患者病史,明确投照部位和检查目的。
(2)确定摄影位置:一般根据医嘱用常规位置投照,如遇特殊病例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加照其他位置,如切线位、轴位等。
(3)摄影前的准备:去掉一切影响x线穿透力的物质,如金属饰物、膏药。
有条件者换上专为患者准备的衣服。
投照腹部、下部脊柱、骨盆和尿闭路平片时,应事先做好肠道准备。
(4)选择胶片尺寸:应按患者检查部位的大小及临床要求选择胶片的尺寸。
根据投照方式、要求范围,胶片应放置于适当位置。
(5)安放照片标记:照片标记应包括摄片日期、x线片号、左右。
标记应放在暗盒的适当部位,不可摆在诊断范围之内。
(6)摆位置对中心线:依照部位及检查目的,按标准位置摆好体位,尽量减少患者痛苦。
根据要求将中心线对准被摄部位,并校对胶片位置是否包括要求投照的肢体范围。
根据要求将中心线对准被摄部位,并校对胶片位置是否包括要求投照肢体范围。
(7)测量肢体厚度。
(8)训练呼吸动作;在位置前根据要求做好呼气、吸气或屏气动作的训练,要求患者完全使用。
放射科技术操作规程

放射科技术操作规程X线摄影技术操作规程一、X线机的使用原则(1)了解机器的性能、规格、特点和各部件的使用及注意事项,熟悉机器的使用限度及其使用规格表.(2)严格遵守操作规则,正确熟练地操作,以保证机器使用安全。
(3)在使用前,必须先调整电源电压,使电源电压表指针达到规定的指示范围.外界电压不可超过额定电压的土10,,频率波动范围不可超过土1HZ。
(4)在曝光过程中,不可以临时调节各种技术按钮,以免损坏机器。
(5)在使用过程中,注意控制台各仪表指示数值,注意倾听电器部件工作时的声音,若有异常,及时关机。
(6)在使用过程中,严防机件强烈震动,移动部件时,注意空间是否有障碍物;移动式X线机移动前应将X线管及各种旋钮固定。
(7以线机如停机时间较长,需将球管预热后方可投入使用。
二、X线机的一般操作步骤(1)闭合外电源总开关.(2)接通机器电源,调节电源调节器,使电源电压指示针在标准位置上。
(3)检查球管、床中心X线片暗盒中心是否在一条直线上。
(4)根据检查需要进行技术参数选择。
(5)根据需要选择曝光条件,注意先调节毫安值和曝光时间,再调节千伏值.(6)以上各部件调节完毕,患者投照体位摆好,一切准备就绪,即可按下手闸进行曝光。
(7)工作结束,切断机器电源和外电源,将机器恢复到原始状态。
三、摄影原则(1)有效焦点的选择:在不影响X线管超负荷的原则下,尽量采用小焦点摄影,以提高照片的清晰度.(2)焦片距及肢片距的选择:摄影时应尽欧小胶片距,如肢体与胶片不能贴近时,应适当增加焦片距。
(3)中心线及斜射线的应用:在重点观察的肢体或组织器官平行于胶片时,中心线垂直于胶片,与胶片不平行而成角度时冲心线应与肢体与胶片夹角的分角线垂直。
倾斜中心线与利用斜射线可取得相同效果。
(4)呼气与吸气的应用:患者的呼吸动作对摄片质量有很大影响.根据不同的部位,可采用如下几种屏气方式。
1)平静呼吸下屏气:心脏、上臂、肩、肋骨、颈部及头颅等部位,因呼吸时胸部肌肉牵拉,使以上部分发生颤动,故可予平静呼吸下屏气摄片。
放射科技术操作规范全

目录第—节 X线摄影技术操作规程........................................................... - 2 -一、上肢X线摄影............................................................................. - 2 -二、下肢X线摄影............................................................................. - 3 -三、颅骨X线摄影............................................................................. - 6 -四、颞骨部X线摄影......................................................................... - 8 -五、鼻旁窦x线摄影........................................................................ - 11 -六、胸部X线摄影........................................................................... - 12 -七、脊柱X线摄影........................................................................... - 15 -八、骨盆X线摄影........................................................................... - 20 -九、腹部X线摄影........................................................................... - 21 - 第二节造影查抄操作规程................................................................ - 23 -一、支气管造影查抄....................................................................... - 23 -二、下肢静脉造影查抄操作规程 .................................................. - 24 -三、胆道造影查抄操作规程 .......................................................... - 24 -四、逆行胆道造影操作规程 .......................................................... - 25 -五、静脉肾盂造影查抄操作规程 .................................................. - 25 -六、静脉滴注尿路造影查抄操作规程 .......................................... - 26 -七、大剂量静脉尿路造影 .............................................................. - 26 -八、泌尿系统逆行造影查抄操作规程 .......................................... - 27 -九、逆行输尿管肾盂造影 .............................................................. - 27 -十、肾穿刺尿路造影....................................................................... - 28 -十一、膀胱造影............................................................................... - 29 - 十二、尿道造影............................................................................... - 29 - 十三、食管造影查抄操作规程 ...................................................... - 29 - 十四、胃肠双比照造影操作规程 .................................................. - 30 - 十五、钡灌肠造影操作规程(气钡双比照) .................................. - 31 - 十六、小肠造影............................................................................... - 31 - 十七、碘造影剂反响及处置 .......................................................... - 32 -第—节 X线摄影技术操作规程一、上肢X线摄影(一)肘关节——前后正位【操作方法及程序】1.病人面向摄影台一端就坐,前臂伸直,掌心向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放射科四肢、脊柱和软组织X线摄影检查技术操作规程一、四肢(一)适应证 1.外伤。
2.感染。
3.肿瘤和肿瘤样病变。
4.先天性畸形。
5.关节病变。
6.骨骼生长障碍。
7.营养障碍性骨病。
8.内分泌性骨病。
9.骨中毒性疾病。
10.其他,如累及到骨骼的全身性疾病。
(二)禁忌证怀孕早期不宜摄片。
(三)注意事项1.去除摄片范围内影响 X线穿透的体外异物(固定骨折的器具除外)。
2.观察骶尾及骨盆骨病变时,如肠内容物过多,可行清洁灌肠。
3.注意非摄片区域重要脏器的 X线防护。
(四)操作方法1.手后前位(1)患者侧身坐于摄影台一侧,肘部弯曲约成直角,掌面紧贴床面,将第3掌骨头置于照射野中心,各手指自然分开。
(2)中心线对准第 3 掌骨,与床面垂直。
2.手后前斜位(1)患者侧身坐于摄影台一侧,肘部弯曲约成直角,将小指和第5掌骨靠近照射野外缘,手置于侧位,然后将手内旋使手掌与台面约成 45°。
各手指均匀分开稍弯曲,指尖靠床面上。
(2)中心线对准第5掌骨头并与床面垂直,这样可利用斜射线,使掌骨头不至过多重叠。
3.腕关节后前位(1)患者侧身坐于摄影台一侧,肘部弯曲成直角,腕关节置于照射野中心,手呈半握拳状,拳面向下,使腕部掌面与床面靠紧。
(2)中心线对准尺骨和桡骨茎突联线中点并与床面垂直。
4.腕关节侧位(1)患者侧身坐于摄影台一侧,患臂侧向伸直,将第5掌骨和前臂尺侧紧靠床面,手指稍屈曲,尺骨茎突置于照射野中心。
(2)中心线对准桡骨茎突并与床面垂直。
5.肘关节侧位(1)患者坐于摄影台前,患臂前伸,肘部弯曲约90°,肘关节置于照射野中心,手掌面对患者,肩部尽量放低并与肘关节相平。
(2)中心线对准肘关节中心并与床面垂直。
6.肘关节前后位(1)患者坐于摄影台一侧,前臂伸直,手掌向上,尺骨鹰嘴突置于照射野中心,肘部背侧紧靠床面,肩部放低,尽量与肘关节相平。
(2)中心线对准肘关节中心并与台面垂直。
7.肩关节前后位(1)患者仰卧于摄影台上,被检测上肢伸直且稍向后外展,手掌向上,将患者对侧肩部和髋骨垫高,头部转向被检侧,使被检侧肩部紧靠床面,照射野上缘超出肩部上方2cm,外缘超出上臂软组织。
(2)中心线对准喙突并与床面垂直。
8.足前后位(1)患者仰卧或坐于摄影台上,对侧下肢伸直或弯曲,被检侧膝部弯曲,足底部紧靠床面,照射野上缘包括足趾,下缘包括足跟,第3 跖骨底部置于照射野中心,照射野长轴与足部长轴相平行。
(2)中心线对准第3 跖骨底部并与床面垂直,向足侧倾斜15°,经第3跖骨中心射入照射野片中心。
9.足前后内斜位(1)患者仰卧或坐于摄影台上,被检侧膝部稍弯曲,足底部靠床面,照射野上缘包括足趾,下缘包括足跟,第 3 跖骨底部对准照射野中心,照射野长轴与足部长轴相平行,对侧下肢自然伸直,然后将被检侧下肢向内倾斜,使足底与床面成30°~50°。
(2)中心线对准第3跖骨底部垂直射入。
10.跟骨侧位(1)患者侧卧于摄影台上,被检侧靠台面,对侧下肢向前上方弯曲,被检测足部外侧紧靠床面,跟骨置于照射野中心,膝部稍弯曲,略垫高,跟骨放平不动。
(2)中心线对准跟距关节并与床面垂直。
11. 跟骨轴位(1)患者仰卧或坐于摄影台上,对侧膝部弯曲,被检侧下肢伸直,踝关节置于照射野中心,踝部尽量弯曲向足背方牵拉,如患者踝部不能弯曲,可将下肢用沙袋垫高.使足部长轴与床面垂直。
(2)中心线向头端倾斜35°~45°,对准第3跖骨底部射入照射野中心。
12.踝关节前后位(1)患者仰卧或坐于摄影台上,对侧膝部弯曲,被检侧小腿伸直,将踝关节置于照射野中心,小腿长轴与照射野长轴平行。
(2)中心线对准内外踝连线上方1cm处并与床面垂直。
13.踝关节侧位(1)患者侧卧于摄影台上,被检侧靠近台面,对侧下肢跨过被检测肢体向上方弯曲。
被检侧下肢伸直。
踝部外侧紧靠床面,膝部略垫高,足跟放平,使踝关节成侧位。
将外踝上方lcm 处置于照射野中心,小腿长轴与照射野长轴平行。
(2)中心线对准内踝上方1cm 处射入胶片中心。
14.膝关节前后位(1)患者仰卧或坐于摄影台上,小腿伸直,照射野于被检侧膝关节下方,髌骨下缘对准中心,小腿长轴与胶片长轴平行。
(2)中心线对准髌骨下缘射入。
15.膝关节侧位(1)患者侧卧于摄影台上,被检侧靠近台面,对侧下肢向前下方弯曲,被检侧膝部稍弯曲,膝部外侧紧靠床面,髌骨下缘置于胶片中心,前缘皮肤、髌骨与床面垂直。
(2)中心线对准胫骨上端并与床面垂直。
16.髋关节前后位(1)患者仰卧于摄影台上,下肢伸直,足向内斜,脚趾向内侧靠拢,股骨头置于照射野中心(髂前上棘及耻骨联合上缘连线中点向下 2.5cm处)。
(2)中心线对准股骨头射入照射野中心。
17.髋关节仰卧水平侧位(1)患者仰卧于摄影台上,将其臀部垫高,面板(IP板或暗盒)在台面竖立放置并紧靠被检侧髋部外侧,将髓部垫高到与面板中线等高水平,胶片上缘包括做白,下缘与躯干成45°~ 55°角,使胶片长轴与股骨颈长轴相平行。
对侧髋部和膝部弯曲,使股骨与躯干垂直,以免挡住X线。
(2)中心线呈水平方向对准股骨颈并与面板垂直。
二、脊柱(一)适应证1.脊柱外伤,观察骨折情况和脊柱移位情况。
2.脊柱侧弯、曲度异常和后突畸形。
3.脊髓压迫症,了解脊髓压迫平面的脊椎有无病变。
4.先天性脊椎发育畸形,了解畸形的形态和类型。
5.脊柱感染、脊柱结核和脊柱化脓性炎等。
6.伴有脊椎病理改变的先天性、遗传性和代谢性疾病,如黏多糖病、软骨发育不全、成骨不全和骨质疏松等。
(二)禁忌证怀孕早期不可施行摄片。
(三)注意事项1.对患者行上部颈椎或张口位投照时,应除去其口内的活动义齿。
2.对患者行下部脊柱投照时,应避免过多的肠内容物的重叠,必要时应做好清洁灌肠。
3.对脊柱具有生理曲度的,投照时应尽量矫正,使X线与病变区椎体边缘与椎间隙相平行,以减少失真和重叠。
(四)操作方法1.颈椎前后位(1)患者仰卧于摄影台上,颈椎棘突对准台面中线,下颌仰起,使上颌咬合面与乳突尖联线垂直于台面,听眶线与台面呈70°角,照射野上缘包括外耳孔上1cm,下缘包括第1胸椎。
(2)中心线向头侧倾斜10°,通过甲状腺软骨射入。
曝光时屏气。
2.颈椎侧位(1)患者侧立或仰卧于摄影台上,一侧肩部抵于照射野下缘,下颌稍仰起,使下颌升支不与颈椎重叠,两肩尽量下垂,避免与下部颈椎相重叠。
照射野上缘超出外耳孔,下缘包括第1颈椎,颈椎部软组织前后缘中点对准照射野中心。
胶片距180~200cm。
(2)中心线通过甲状软骨颈椎前后缘联线中点垂直射入。
3.颈椎前后斜位(1)患者仰卧于摄影台上,身体冠状面与台面呈45°~50°角。
两肩尽量下垂。
胶片上缘包括枕外隆凸,下缘包括第2胸椎,此位置也可采用仰卧位。
一般要摄取双侧便于对比。
(2)中心线向足侧倾斜15°~20°,对准第4颈椎射入胶片中心。
摄取仰卧位时中心线向头侧倾斜。
4.胸椎前后位(1)患者仰卧于摄影台上,身体正中矢状面对准台面中线并与台面垂直,照射野上缘包括第7 颈椎,下缘包括第1腰椎,屏气曝光。
(2)中心线对准第6 胸椎垂直射入。
5.胸椎侧位(1)患者侧卧于摄影台上,腰部垫棉垫,两臂上举.两髋及藤部弯曲。
脊柱长轴与台面平行。
棘突后缘置于台面中线外5cm,照射野上缘包括第7颈椎,下缘包括第1腰椎,屏气曝光。
(2)中心线对准第7胸椎并与床面垂直,如腰部不垫棉垫,中心线向头侧倾斜5°~10°。
6.腰椎前后位(1)患者仰卧于摄影台上,身体正中矢状面与台面垂直并置于台面中心,两髓及两膝弯曲,双足踏台面。
胶片上缘包括第1胸椎,下缘包括部分骶骨。
(2)中心线对准第3 腰椎并垂直射入胶片。
7.腰椎侧位(1)患者侧卧于摄影台上,双手抱头,腰背部平面与台面垂直,人体矢状面与台面平行,两髋及两膝弯曲,胶片上缘包括第12 胸椎,下缘包括部分骶骨。
(2)中心线对准骼嵴上3cm,垂直射入照射野中心,腰部不垫棉垫者,中心线可向足侧倾斜10°。
8.腰椎斜位(1)患者仰卧于摄影台上,冠状面与台面呈35°~45°角,腰椎棘突后缘置于台面中线后方5cm处。
照射野上缘包括12胸椎,下缘包括部分骶骨。
(2)中心线对准第3腰椎垂直射入。
9.骶椎前后位(1)患者仰卧于摄影台上,身体正中矢状面对准台面中线并与之垂直。
骼前上棘连线中点处置于照射野中心。
(2)中心线向头侧倾斜15°,经耻骨联合上方3cm处射入照射野中心。
10.尾骨侧位(1)患者侧卧于摄影台上,背部与台面垂直,尾骨对台面中线趋向于平行,尾骨后缘放于台面中线外3cm,胶片上缘包括骶椎,下缘包括尾骨尖。
(2)中心线经尾骨中点射入胶片中心。
11.骨盆前后位(1)患者仰卧,身体正中矢状面对准台面中心并垂直,双下肢伸直,双足脚趾靠拢,双侧骼前上棘与台面等高。
胶片上缘包括骼骨嵴,下缘包括耻骨联合下3cm 处。
(2)中心线对准两侧骼前上棘联线中点至耻骨联合上缘联线之中点并垂直射入照射野中心。
三、乳腺乳腺 X线摄影是特殊摄影,需要采用专用 X线机,用胶片或高分辨显示屏观察来做出诊断。
(一)适应证1.乳腺肿块。
2.乳腺癌高危人群普查。
3.术前导丝定位。
(二)禁忌证无特殊禁忌证。
(三)注意事项1.一般乳腺摄影应在患者的乳腺非敏感期(月经干净后1周)进行。
2.方位性标记(左、右)等放在最靠近腋窝的乳腺一侧附近。
3.常规体位为内外斜位和头尾位,并进行双侧对照。
4.向患者告知检查过程,说明必须予以配合的内容,特别是乳腺压迫过程,以消除不安和紧张情绪,特别是乳腺压迫要取得患者配合。
(四)操作方法1.内外斜位(1)面对乳腺摄影机站立,两足自然分开站稳,乳腺托盘平面与地平面呈30°~60°角,使影像接收器与胸大肌相平行。
X线束方向从乳腺的上内侧到下外侧面。
其角度必须调整到影像接收器与胸大肌角度相平行为止。
(2)患者成像乳腺侧的手置于手柄上并移动患者的肩部,使其尽可能靠近滤线栅的中心。
技师提升被检测乳腺,向前和向内推移乳腺组织和胸大肌,使其最大限度曝光在影像内。
(3)乳腺托盘的拐角置于胸大肌后面腋窝凹陷的上方,即滤线栅拐角处位与腋窝的后缘及背部肌肉的前方。
(4)患者上臂悬在影像接收器托盘的后方,肘部弯曲以松弛胸大肌。
向影像接收器托盘方向旋转患者,使托盘边缘向前承托乳腺组织和胸大肌。
摄影体位要尽可能包括更多的胸大肌。
(5)向上向外牵拉乳腺,以避免乳腺与胸肌影像相互重叠。
(6)压迫板经过胸骨后压迫乳腺并转动患者,使患者的双臂和双足对着乳腺摄影设备,压迫器的上角应稍低于锁骨。
当将手移开成像区域时,应该用手继续承托乳腺,直至有足够压力能保持乳腺固定在合适位置时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