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 浙江省高中历史学考模拟卷(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业水平复习高分突破历史模拟卷(三)
一、选择题Ⅰ(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 下图是中国早期人类文化遗址分布示意图。
观察遗址分布图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遗址分布范围广泛且均衡
B. 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多元性
C. 大部分遗址属旧石器时代
D. 中华文明仅起源于黄河流域
2.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这反映了商鞅的治国思想是()
A. 法古循礼
B. 为政以德
C. 主张变法
D. 道法自然
3. 汉初“私铸钱盛行,钱法很乱”。
针对此情况,“自前一九三年(惠帝二年)至前一一三年(武帝元鼎二年),钱法变了九次,也就是在铸钱问题上,朝廷和豪强做了九次斗争,到第九次朝廷才取得胜利”。
朝廷这些做法的根本意图是()
A. 规范货币发行
B. 打击豪强势力
C. 发展商品经济
D. 加强中央集权
4. 1857年马克思在《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中写道:“广州城的无辜居民和安居乐业的商人惨遭屠杀,他们的住宅被炮火夷为平地,人权横遭侵犯。
”在此暴行之后,英国强迫中国签订()
A. 《南京条约》
B. 《虎门条约》
C. 《天津条约》
D. 《马关条约》
5. 报刊在近代中国发展历程中起到“启迪民智、传播思想”的重要作用。
近代史上有思想家提出“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的主张,该言论最有可能出现在以下哪份报刊上()
A. 《时务报》
B. 《青年杂志》
C. 《民报》
D. 《新申报》
6. 习近平总书记在一次重要会议上发表主旨讲话:“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
”该讲话的意义在于()
A. 开辟了社会主义新时期新道路
B. 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
C. 促进了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与完善
D. 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
7. 从上空俯瞰,它真实的地貌简直就是一幅地图:广袤的黄色区域,一条细长的蓝绿丝带从南到北蜿蜒其间,丝带两旁镶嵌着狭窄的绿色边线,与黄色区域相交。
这样的地理环境孕育出了()
A. 古巴比伦文明
B. 古埃及文明
C. 古印度文明
D. 古希腊文明
8. 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伟大人物为标志的。
这位人物是()
A. 彼特拉克
B. 薄伽丘
C. 但丁
D. 莎士比亚
9. 1851年,英国伦敦一座水晶宫内,举办了第一届世界博览会,展出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工业文明成果。
下列发明中可能参展的是()
A. 飞机
B. 电话机
C. 汽船
D. 汽车
10. 某部著作既肯定了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作用,又揭示了资本主义在积累财富和资本的同时,对工人阶级的残酷剥削必将引起工人阶级反抗。
该著作是()
A. 《独立宣言》
B. 《法国民法典》
C. 《资本论》
D. 《共产党宣言》
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1. 右图所示为1963年出土的何尊,内底铸有122字铭文,其中“宅兹中国”
为“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记述了周成王继承周武王遗志,营建新都洛
邑。
据《史记》载,周公在营建前进行占卜,反复察看地形,说:“此天下之中,
四方入贡道里均。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①上述铭文是目前已知的最早汉字
②体现古代都城选址的“择中”理念
③这是研究周平王东迁的一手资料
④反映了当时灿烂的青铜文化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12. 文明因交流而精彩。
下图路线反映的文明交流是()
A. 长安胡化
B. 丝路西拓
C. 藏汉和亲
D. 佛教东传
13. 论及宋朝政治制度,钱穆认为:宋代制度,一面是相权衰落,另一面则是中央集权。
下列选项中体现相权衰落的是()
A. 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长官
B. 设枢密院专掌全国的军政
C. 设诸路转运司分管地方财政
D. 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
14. 台湾历来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以下有关台湾的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台湾设府②设置澎湖巡检司③台湾建省④荷兰殖民者占领台湾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③④
C. ②④①③
D. ④②①③
15. 1864年李鸿章提出:“仿立外国船厂,购求西人机器,先制夹板火轮,次及巨炮兵船,然后水陆可恃。
”左宗棠也认为:“泰西巧而中国不必安于拙也,泰西有而中国不能做以无也。
”以上主张()
A. 推动了中国早期现代化
B. 肯定西方文化的优越性
C. 使中国走上了富强之路
D. 倡导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16. (2021“衢温5+1”联盟6月学考模拟)1920年春,长沙女青年李欣淑为反抗包办婚姻而毅然出走,她还登报声明:“我于今决计尊重我个人的人格,积极地同环境奋斗,向光明的人生大道前进!”这反映了()A. 婚姻自由成为社会风尚 B. 新文化运动解放了思想
C.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 国民革命运动成就突出
17.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留给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
下列项中体现长征精神的是
()
①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②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③紧紧依靠人民群众④患难与共、艰苦奋斗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18. “12月9日,数千名大中学生冲破重重阻挠,汇集新华门前向当局请愿,提出‘反对防共自治运动’等六项抗日民主要求。
……示威游行队伍遭到军警镇压……这场运动很快发展为全国性的群众抗日救亡运动。
”这场运动()
A. 标志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B. 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C.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
D. 表明全国团结抗战局面的初步形成
19. “中国人民由被压迫的地位变成为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而以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代替那封建买办法西斯专政的国民党反动统治……中国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政权,而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以工人阶级为领导。
”以上引文出自()
A. 《新民主主义论》
B.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20. 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各地人们的往来,推动了人口的
大迁移。
在15—19世纪,右图中的甲、乙、丙、丁各地区之
间发生的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其中表述正确的是()
选项迁徙方向方式原因
A 甲地迁往丙地主动移民工业革命
B 乙地迁往丁地被动移民黑奴贸易
C 丙地迁往乙地被动移民殖民扩张
D 丁地迁往甲地被动移民黑奴贸易
21. 英国的霍布斯鲍姆在《帝国的年代:1875—1914》中指出,
1880年时,我们所面对的不完全是一个单一的世界,而是一个
由两部分复合成的全球体系:一部分是已开发的、具有主宰性
的、富有的,而另一部分是落后的、依赖的、贫穷的。
这主要
表明()
A. 世界殖民体系已经形成
B. 殖民扩张导致东方日渐从属于西方
C. 欧洲加速资本原始积累
D. 工业革命使世界紧密连成一个整体
22. 下图为某国际组织的盟约部分内容。
由此可见,该国际组织()
◆各缔约国为促进国际合作,并保证其和平与安全起见,特允承诺不从事战争之义务。
◆行政院由五个常任理事国和四个非常任理事国的代表组成,有权处理属于组织行动范围以内或
A. 旨在应对法西斯扩张
B. 有效地制裁了侵略
C. 受到英法两大国操纵
D. 难以发挥应有作用
23. 1917年底至1918年初列宁认为,商品经济与社会主义是根本对立的: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不仅要消灭资本主义商业,就是小商品经济也要逐步取消。
而1921年3月列宁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发生根本转变。
他认为在一个小农生产者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里,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必须通过一系列特殊的过渡方法。
这个“过渡方法”是()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实施
C. 市场经济体制推行
D. 工业化运动开展
24. 《漫长的20世纪》中写道:30年代大危机爆发,人们放弃了相对稳定的货币追求,世界资本主义退到了民族国家经济及相关帝国的避难所里。
为了避免这种历史重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A. 加大公共事业领域开支 B. 推动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C. 适当减少政府干预经济
D. 重建国际金融货币体系
A. 二十国集团
B. 欧洲联盟
C. 西方七国集团
D. 亚太经合组织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35分)
26. (1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9年同历史上的最高水平相比,工业总产值减少一半,其中重工业产值减少70%,轻工业减少30%。
这一年钢产量仅15.8万吨,减少80%,煤仅3 243万吨,减少48%,粮食为11 318万吨,减少约25%,棉花为44.4万吨,减少约48%。
1949年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现代工业产值只占17%。
根据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社会委员会”统计,1949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27美元,不足整个亚洲平均44美元的2/3,不足印度57美元的一半。
——摘编自王桧林《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新中国建立后的经济状况,并概括改变其经济状况的具体举措。
(8分)
(2)根据材料二,分别指出引起图1和图2数据变化的相关政策。
概括图3经济迅速增长的重要推动因素。
综合上述材料,关于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你可以总结出哪些历史经验?(9分)
27. (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航路的开辟,使得欧洲探险家和他们的追随者在世界各地的民族之间建立了联系。
各个人群之间的互动反过来产生了规模空前的交流,这些交流跨越了不同的社会和文化区域之间的分界线。
有一些交流是生物种群方面的:植物、粮食作物、动物以及病菌等传播到未曾到达过的地区。
这些生物交换对人类造成了迥然不同甚至出人意料的影响,一些人因为传染病而死亡,而另一些人由于食物供应的增加和品种的丰富而发展壮大。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材料二新航路开辟使欧洲人认识到世界其他地方还存在迥异的民族、宗教和文明形态,使基督教关于人类的起源的说法成为虚假之言。
16世纪后期,法国人文主义作家蒙田鼓励人们运用自己的判断力来认识世界,而不要迷信权威。
17世纪的欧洲出现了一种全新的探索真理的方法,即依靠实验、观察和推理揭示自然界奥秘,而不是盲信权威,为人类认识世界提供了哲学认识论上的批判方法。
——摘编自何平、曾祥裕《从概念史的角度看启蒙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新航路开辟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16—17世纪的欧洲人们对自然的认识的方式发生的变化,并分析这种变化带来的积极作用。
(10分)
学业水平复习高分突破历史模拟卷(三)
一、选择题Ⅰ
1. B【解析】根据中国早期人类文化遗址分布可以看出,在中国疆域范围内,广泛分布着人类文化遗址,说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多元性,B正确;遗址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排除A;遗址大部分属于新石器时代,排除C;D描述与分布图明显不符,排除。
故选B。
2. C【解析】根据材料“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可知,商鞅主张不遵循旧制,实行变法,C正确;A与题干信息相反,排除;B是孔子的主张,排除;D是道家的主张,排除。
故选C。
3. D【解析】从材料中的“朝廷和豪强做了九次斗争,到第九次朝廷才取得胜利”等信息来看,西汉政府通过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打击豪强势力,根本意图是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A项不符合“根本意图”的要求,排除;通过打击豪强势力来加强中央集权,根本目的还是加强中央集权,排除B项;这一做法没有发展商品经济的目的,排除C项。
故选D。
4. C【解析】根据“1857年”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次战争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是《天津条约》,C正确;《南京条约》和《虎门条约》都是鸦片战争后签订的,排除A、B;《马关条约》是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的,排除D。
故选C。
5. A【解析】材料“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体现是变法维新主张,这主要和维新思想有关,因此A正确;B是新文化运动时期出现的报刊,排除;C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喉舌,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A。
6. 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讲话的意义是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
故选D。
7. B【解析】根据“袤的黄色区域,一条细长的蓝绿丝带从南到北蜿蜒其间”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描述的应该是位于北非地区的尼罗河地区,尼罗河地区孕育了古埃及文明,B正确;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和古希腊文明都与材料描述不符,排除A、C、D。
故选B。
8. C【解析】但丁是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的标志性人物,C正确;A、B、D均无题干中所列地位,排除。
故选C。
9. C【解析】根据材料时间可以判断出这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其中火车、汽船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产物,C符合题意;A、B、D均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0. D【解析】根据材料可得出这是《共产党宣言》的内容,其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指出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D项正确;A、B、C项并不会涉及“对工人阶级的残酷剥削必将引起工人阶级反抗”,排除。
故选D。
二、选择题Ⅱ
11. C【解析】材料“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体现的是古代都城选址的“择中”理念,②符合题意;何尊制作十分精美,反映的是当时灿烂的青铜文化,④符合题意;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汉字是甲骨文,①错误;材料未涉及周平王东迁,③错误。
故选C。
12. D【解析】从图中的“天竺”“长安”可得出其指的是佛教传入到中国。
故选D。
13. 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的枢密院分割的是宰相的军权,故B正确;A、C、D均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排除。
故选B。
14. C【解析】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明朝时期,荷兰殖民者占领台湾,郑成功驱逐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清初置台湾府,属福建省;1895(清光绪11)年台湾建省。
故②④①③正确。
故选C。
15. A【解析】据题意可知,李鸿章和左宗棠都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购买西方的先进机器,这对中国早期的近代化起了推动作用,A正确;李、左二人只是主张学习西方技术,不主张学习西方文化和政治制度,排除B、D;李、左二人的主张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排除C。
故选A。
16. B【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女主人公反对包办婚姻,与封建思想作斗争,反映了新文化运动民主自由理念推动了人的思想解放,故B项正确;仅从材料个例不能说明婚姻自由成为社会普遍风尚,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政治共和理念,排除C项;国民革命运动尚未开始,排除D项。
故选B。
17. 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长征精神表现为: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故①②③④均正确,故选D。
18. 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12月9日”,北平大中学生在新华门请愿,提出“反对防共自治运动”等六项抗日民主要求,掀起了一二·九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C项正确;标志中国局部抗战开始的是九一八事变,A项错误;一二·九运动是大中学生的反帝爱国运动,没有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B项错误;标志着全国团结抗战局面初步形成的是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D项错误。
故选C。
19. B【解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规定了新中国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新民主主义国家,和材料中的内容是吻合的,B正确;《新民主主义论》主要论述中国
民主革命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材料内容无关,A排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和人民民主原则,和材料内容无关,C排除;《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第一次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命题,和材料内容无关,D排除。
故选B。
20. D【解析】丁地是非洲,甲地是北美洲,15—19世纪期间,从丁地向甲地的迁移是欧洲殖民者进行的奴隶贸易,属于被动迁移,D正确;工业革命期间,甲地没有向丙地迁移,排除A;黑奴贸易下是丁地向乙地迁移,排除B;殖民扩张时期,丙地向乙地的迁移属于主动迁移,排除C。
故选D。
21. B【解析】1880年,是两次工业革命期间,世界“一部分是已开发的、具有主宰性的、富有的,而另一部分是落后的、依赖的、贫穷的”,表明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加紧殖民扩张,使亚非拉地区成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使东方日渐从属于西方,B正确;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瓜分世界完毕,标志世界殖民体系形成,排除A;早期殖民扩张加速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排除C;材料强调东西方世界的差距,并非强调世界紧密连成一个整体,排除D。
故选B。
22. D【解析】根据材料“行政院由五个常任理事国和四个非常任理事国的代表组成”“大会的决议,除盟约另有规定者外,均需出席大会的成员国一致通过”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联盟的盟约,国联大会的决议要成员国一致通过,这会造成决策和执行困难,难以发挥应有作用,D正确;国联的宗旨是促进国际合作、维护和平与安全,而且国联成立时法西斯势力尚未兴起,故排除A;国联并未有效制裁侵略,反而纵容法西斯势力,故排除B;国联受到英法两国的操纵,但这在材料所述盟约中没有体现,故排除C。
故选D。
23. B【解析】1921年3月列宁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恢复发展生产,变直接过渡为间接过渡,故B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只是利用了市场手段恢复发展经济,并未推行市场经济体制,故C项错误;工业化运动开展始于斯大林时期,故D项错误。
故选B。
24. D【解析】经济危机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起了货币战,导致世界经济衰退,因此战后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一系列协商,重建了国际金融货币体系,D项正确;A、B项与材料中强调货币的内容不符合,排除;C项不符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史实,排除C。
故选D。
25. 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76—2015年七国集团(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英国和美国)经济总量呈现下降趋势,这主要和新兴国家经济迅速发展有关,C项正确;到2015年,二十国集团的经济总量超过全球经济总量的80%,A项排除;欧洲联盟属于政治经济一体化组织,与材料无关,B项排除;亚太经合组织属于政府间的论坛性质的组织,与材料无关,D项排除。
故选C。
三、非选择题
26. (1)经济状况:国民经济“一穷二白”(或国民经济面临困境)。
(2分)具体举措:1950—1952年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进行“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稳定物价;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
(6分)(2)政策:图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图2—设立经济特区。
(2分)因素: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的深入;加入WTO等。
(3分)历史经验:实事求是,应适时调整经济政策;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出发点。
(4分)
27. (1)影响:促进世界各地人们的往来(或使世界各地开始建立广泛的联系;或使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的进程中迈出重要一步),推动了人口的迁移;促进了世界动植物的大交流;人口和动物的全球流动导致了各种疾病的传播。
(8分)
(2)变化:从神的谕旨到通过人的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等基本途径发现自然规律。
(2分)积极作用:引起科学革命,近代科学兴起;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促进了思想解放;促进了社会进步。
(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