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程建设管理办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课程建设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切实做好学校精品课程的建设、应用与管理工作,加强优质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共享,推进信息化环境下课程教学内容、教学管理、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创新,进一步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根据上级有关文件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精品课程是指体现现代职业教育思想和课程设计理念,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鲜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职教特色,能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显著,具有辐射推广作用,对学生就业与可持续发展有重要价值的优质课程。精品课程具有教学内容优、教学团队优、教学方法优、教学资源优、教材质量优、教学管理优“六优”特点。

第三条精品课程建设要以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为先导,以科学设计和模式创新为关键,以校企合作建设为途径,以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内容建设为重点,以系统丰富的课程资源建设为核心,以教学团队建设为保证,以课程实施与管理为落脚点,着力实现学校教育教学水平整体提升。

第四条精品课程建设要坚持思想性原则、职业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创新性原则。思想性原则: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全过程;职业性原则:根据学生职业发展所需的知识、技能、素质要求设计课程结构和内容,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系统性原则:

科学系统设计,包括课程标准、课程整体设计、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手段、评价方案、教材等完整的课程资源;创新性原则:牢固树立创新理念,及时融入本行业领城的最新科技成果,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课程建设,创新课程教学方法、模式和手段。

第二章建设

第五条课程教学文件建设。课程教学文件包括课程标准、授课计划等。课程标准开发要从职业标准、行业标准、专业标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出发,明确课程在专业或专业群的人才培养定位,确定课程的培养目标,整体规划课程的重点教学内容、培养方式、评价要求;课程标准包括课程名称、课程性质、学时等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培养目标,课程教学内容、要求与学时分配,课程的考核要求,及建议选用的教材、使用的教学资源等;课程标准规范、科学,满足国家专业教学标准中对课程课时与课程教学内容的要求。授课计划制定要根据教学对象特点、学校课程计划安排、课程教学条件等要素科学制定。

第六条课程教学内容建设。借鉴国际先进职业教育理念,紧跟产业发展前沿,引入职业等级证书标准,融入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新技术、新规范、新业态,精准对接职业岗位要求,遴选与岗位对接的典型工作任务,开发项目式、任务式、案例式、模块式的课程教学内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工匠精神、职业道德教育内容;课程教学内容要持续充实和更新。

第七条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组建校企结合的课程团队,建立和创新团队合作机制,通过研讨、交流、培训、总结,推进团队对职业

教育政策的掌握,提升团队成员的职业教育理念,加强团队成员对行业领域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的把握水平,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展课程教学改革与教学组织实施的研究,下企业挖掘课程实践教学资源,开发工学结合教学资源,全面提升团队的教学能力与教学水平。

第八条课程教学资源建设。课程教学资源包括线上和线下资源两类。线上教学资源主要包括课程标准、教学日历、工作手册、任务工单、任务书、教学视频、仿真软件、教学课件、电子教案、案例库、数字化教材、题库等。线下教学资源主要包括电子教案、教学课件、教材、任务工单、工作手册、实验实训项目指导书、题库及其他资料等。资源素材要求知识产权明晰,明确版权归属,不使用版权所有人未授权的资源和素材,不涉及版权纠纷,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和其他合法权益。

第九条课程教学教材建设。根据精品课程的内容设计教学组织要求,确定教材的编写样式,制订教材编写大纲,规划教材各单元及主要内容,明确编写体例并编写样章,校企合作共同编写工学结合教材。重点开发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配套的教材、工作手册式教材、活页式教材、新形态一体化教材。

第十条根据课程的不同性质和特点,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大力推进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仿真教学和沉浸式、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的运用;改革传统教学手段,积极推进现代信息技术等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

第十一条以学生学情为基础,结合专业人才培养需求,针对职业教育课程特点,推行学生为主体的工学交替、知行合一的课程教学模式。实施团队合作,组织开展线上、线下相配合的行动导向教学,利用线上资源充实课堂教学资源,基于线上教学平台开展讨论、答疑、直播、作业、测试等多种类型的师生互动交流。各项教学活动完整、有效、按计划实施,学习者在线学习响应度高,师生互动充分,能有效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资源共享、互动交流和自主式与协作式学习。

第十二条健全校企合作共建课程的机制,教学过程中能将在线课程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课程平台能基于大数据信息采集分析,全程记录和跟踪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过程,全面跟踪和分析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行为,促进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学生不断提高学习效率,教学质量好。在线课程在全国性公开课程平台面向校内外广大学习者开放,至少完成两个周期的教学活动,选课规模大,共享范围广,应用效果好,社会影响大,示范引领性强。

第十三条精品课程建设期为三年。

第三章申报与立项

第十四条按照“成熟一个、立项一个、建设一个”的原则,原则上学校每年上半年组织校级精品课程立项申报工作。

第十五条学校所有课程均可自愿申报,申报立项程序如下:

1.各课程负责人组织课程团队成员申报,经二级学院(部)初审后向学校推荐;

2.教务处汇总二级学院(部)申报材料后,组织专家评审,并报学校教学工作委员会审议;

3.学校教学工作委员会审议结果公示无异议后,报院长办公会批准立项。

第四章管理

第十六条精品课程采取课程负责人责任制,全面负责课程建设的各项工作,并按课程建设目标任务组织实施。

第十七条学校对立项的校级精品课程给予3万元/门经费支持。项目经费主要用于课程建设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具体包括:

1.课程建设的调研费、咨询费、评审费;

2.视频拍摄及制作相关服务费用;

3.课件、题库建设技术服务或购置费;

4.短期团队成员学习培训费用;

5.关于本课程发表的教学成果出版费;

6.资料费;

7.进行教学改革和教研活动相关费用;

8.添置必备的教学图书资料(图书馆备案)、教具以及建设所需的低值易耗品等费用。

上述列支费用的第4、5、6、7、8项总额不得超过经费总额的30%。项目经费使用按上级及学校相关财务管理制度执行。

第十八条省级以上精品课程建设的项目,学校按照省级有关文件予以专项支持;校级精品课程在建设期内成功申报高一级精品课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