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2023届高三3月一模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2023年山东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3年山东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3年山东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考察整个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序列,儿童视角的存在几乎是一片荒芜。

这是一个完全可以理解的事实,在儿童没有取得“人”的资格的年代里,儿童的感受和对世界的体认自然就被创作者放逐在了文本之外。

中国现代小说中儿童视角的出现和之后的长足发展,是以五四时期"人"的发现和儿童的发现作为理论的坚强依托的。

当时社会开始意识到儿童的重要性、儿童作为未来的人的萌芽获得了独立人格的尊重,具有了与成人同等的地位,自然也就获得了与成人同等的话语权,开始拥有了表达对世界的感受的权利。

在儿童视角被发现之前,成人的全知视角是弥漫在整个中国古典小说创作中的一种传统叙事模式,全知全能的成年"说书人"雄踞于中国小说界上千年。

(摘编自《儿童视角的叙事学意义》)材料二:儿童视角是儿童文学的核心叙事视角。

选择儿童视角的叙事者——成人作家,由于身心的变化与人生经历的复杂,实际上已不可能复归纯真的儿童状态。

成人作家在儿童文学创作中选取“儿童视角”,首先必须使自己来一番角色转换、使自己重新“回到”童年状态,以儿童的感受形式、思维方式、叙事策略和语言句式,去重新诠释和表现对象世界。

对此,陈伯吹曾有过非常形象的表述:“一个有成就的作家,愿意和儿童站在一起,甚于从儿童的角度出发,以儿童的耳朵去听,以儿童的眼睛去看,特别以儿童的心灵去体会,就必然会写出儿童能看得懂、喜欢看的作品来。

”陈伯吹在这里说的实际上正是他积数十年创作经验所得出的一条定律:真正为儿童写作就必须选择与坚持“儿童视角”。

英国作家格尔姆在《怎样为孩子写书》中认为:“想开采这个矿脉的诸君,必须留心的是,绝对不可以认为是小孩的东西嘛,随便写写就可以了,或者以为有诚意写作,就会获得儿童的感激,这种自我陶醉或随便的想法是很严重的错误。

山东省济南市2022届高三3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山东省济南市2022届高三3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2年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从一朵晶莹、素洁的雪花开始,从一声纯净、温暖的童声开始,从一株昂扬、葱绿的春芽开始;2022年北京冬奥会来到了我们身边。

北京冬奥的背后口,凝结着无数参与者的心血汗水。

他们之中,有一位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为北京冬奥记录着、见证着、歌哭着,她就是长篇纪实文学《中国冬奥》(人民文学出版社2022年1月出版)作者孙晶岩。

孙晶岩从2017年中国中办冬奥成功开始,历时5年,走访国内外多个城市,面对面采访200余位与冬奥会相关的各界人士,全景记录了北京冬奥会从酝酿、申办到筹备充满曲折与挑战的历程。

作品通过丰富真实的事例和人物,立体、生动地书写了京冀两地三大冬奥赛区的建设奇迹,更呈现出新时代的中国续写奥运辉煌的决心与实力,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孙晶岩坚持“报告文学要有宏大视野"的创作理念。

她创作《中国冬奥》的初衷和记录冬奥筹备历程的重点看,是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有活力、有实力的中国形象,是希望能真实记录冰雪运动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促进。

正是作者的家国情怀,使整部作品呈现出文学反映时代重大进程的及时性和前特性。

通过这本书,我们能感受到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有中国国力的支井、有冰雪产业的发展、有与世界的融合。

从这部《中国冬奥》中可以看出作家对“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理念的躬身实践。

孙晶岩说:“报告文学是行走的艺术,一定要用脚板子跑出来,要讲究文学性,刻画主人公的精气神,弘扬真善美。

”为创作这部作品,她在大雪纷飞的冬天,凌晨5点就起床赶往建设工地采访;在零下20摄氏度的夜间,与张家口赛区的建设者们一起感受壮观的雪场造雪;坐着绿皮火车,穿过漫长一夜去冰雪基地采访,见到艰苦简陋的训练环境,为教练员、运动员的精神感动落泪。

她寒来暑往、起早贪黑、风里来雨里去,到北京、延庆、张家口三个赛区跟踪场馆定设进展,前往黑龙江、吉林等冰雪运动强省探寻中国冰雪运动的拼搏之路……目力所及,是与冬奥相关的每一个群体,每一个人。

2023年3月山东新高考高三语文质量测评联考卷附答案解析

2023年3月山东新高考高三语文质量测评联考卷附答案解析

2023年3月山东新高考高三语文质量测评联考卷2023-03(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微软首席执行官纳德拉说,AI正在重塑互联网。

一款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程序引发行业变革,ChatGPT究竟做对了什么?一方面,是人机互动带来的人性化体验。

ChatGPT让人工智能成了一项大众都能使用的服务,而且用户体验十分"惊艳"。

这是此前人工智能从未达到的境界。

从技术上而言,ChatGPT使用的模型和算法从参数上看未必是最高的,但其创新在于让AI的算法和训练过程更加“人性化”,生成“有组织”“有筛选”的文本模型,让人工智能会“思考”。

这也是提升人机互动体验的关键。

另一方面,是商业化落地。

一项技术,如果没有规模化的应用场景和推广产品,那么终将是昙花一现。

ChatGPT作为一款能直接向用户提供服务和价值的应用,重新定义了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商业模式,打破了AI“嵌入式”的常规形态,打造了新的内容生成和交互形态。

在发布后短短5天内,用户数量破百万,两个多月后用户破亿,显示出其在规模化应用上的巨大潜力。

而ChatGPI背后的模型和算法,应用空间远不止这些。

基于ChatGPT庞大的潜在用户基数,付费服务是其最直观的商业模式。

即便仅部分付费或者收取少量费用,都能得到一笔可观的收入。

通过流量、广告等渠道也能实现快速变现。

除了ChatGPT自身带来的直观经济利益,其融入各行各业发展后产生的经济价值更是难以估量。

此外,互联网能够在全球普及,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和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ChatGPT能够“出圈”,关键原因之一也涉及人——提升了人性化互动体验和应用。

对于互联网科技巨头而言,竞争的核心并不只是技术,还有技术应用带来的服务,后者可能更为重要。

无论人工智能变得多聪明,其目的始终是服务人类。

眼下,一场新的人工智能大战已经打响。

山东省济南市2023届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山东省济南市2023届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山东省济南市2023届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当前,公众对文化的需求已经从“缺不缺、够不够”升级为“好不好、精不精”。

目前,我们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这些新需求之间还存在一定距离。

比如,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制约,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品质还有待提升;改革创新力度有待加强;社会力量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与其他领域相比仍显滞后等。

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必须要应变局、育先机、开新局。

坚持正确导向,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

高质量发展现代公共文化服务,要坚持党对公共文化工作的领导,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从而实现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高质量发展现代公共文化服务,还要坚持唯美唯善的审美导向。

优质、完善、富有个性和审美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能够吸引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其中,沉浸式感受文化的力量,全方位提升人民生活品质。

要全力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场景,注重以“人”为中心的参与和体验感,提升公共文化空间品质,涵养人民群众的人文情怀,增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和实效性。

加快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提升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水平,更好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日前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注重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提升公共文化数字化水平、补齐公共文化服务短板、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等。

要特别注重各级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打造新型城乡公共文化空间;打通各层级公共文化数字平台,打造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库群,建设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

济南三月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济南三月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济南三月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峥嵘岁月张冠李戴纷至沓来一愁莫展B. 栩栩如生明察秋毫偃旗息鼓涣然冰释C. 风华正茂桀骜不驯老马识途金榜提名D. 脍炙人口朝气蓬勃一诺千金望眼欲穿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他不仅学习刻苦,而且成绩优异。

B.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对环保有了更深的认识。

C.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值得我们一读。

D. 他虽然年轻,但是经验丰富。

3.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B. 他的眼睛像星星一样闪烁。

C. 这孩子天真无邪,像一朵初绽的花。

D. 他的声音如同洪钟一般响亮。

4.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排比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

B.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大地回春。

C. 他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成绩优异。

D. 雨后的天空,清新如洗,彩虹悬挂。

5.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反问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难道我们不应该珍惜时间吗?B. 他怎么可能不知道这件事?C. 我们怎么能放弃追求真理?D. 你难道不认为这是正确的吗?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10分)6. 请填写下列诗句的上一句或下一句。

(1)“山重水复疑无路,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蜡炬成灰泪始干。

”(3)“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_______。

”7. 请根据题目所给的成语或词语,填写出相应的反义词或近义词。

(1)“懈怠”的反义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繁荣”的近义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理解题(共20分)8.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文章内容略)(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5分)(2)作者在文章中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列举至少两种。

山东济南第一中学高三3月份模拟考试新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山东济南第一中学高三3月份模拟考试新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山东济南第一中学高三3月份模拟考试新高考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松之风侯军①我对松树的认知,是从一根房梁开始的。

那时我只有十几岁,每天就睡在阁楼上。

忽然有一天,一个并不经常来往的堂叔来到我家,跟父亲嘀咕了一个晚上。

转天,父亲就让我去跟奶奶睡了,说要把阁楼拆掉。

②我问奶奶为什么。

奶奶说,你老伯的儿子要学拉大提琴,老师要给孩子亲手做一把好琴,说是必须要用老松木才行。

你老伯也不知怎么打听到咱家有一根房梁是老松木的,就是搭阁楼用的那根。

这是给孩子学本事的大事,你爸跟我一商量,我就说,不就是一根木头吗?给他吧!③从此,我记住了这根房梁,也记住了做好琴必须用老松木。

我的潜意识里就一直萦绕着一个臆想:当那根房梁变身为大提琴之后,会发出何等美妙的声音呢?④对松的印象伴随某种美妙的旋律,深深烙在我心底。

稍长,学唱《沙家浜》——“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呐——”天长日久,心底又萌生一个向往:等我长大了,一定要到泰山顶上,去看看那个“一青松”。

⑤我第一次去泰山是1980年。

好不容易爬到山顶,却发现泰山顶上哪里只是“一青松”啊,漫山遍野都是青松。

⑥后来,所见的古松名松越来越多。

我发现几乎所有名山大川名胜古迹,都有松树的身影,“天下名山松占多”,这么说一点都不过分。

暮色苍茫中,我去看过庐山的“劲松”,虬枝盘绕,苍劲峥嵘;在北岳恒山,我登上“虎风口”,看过号称恒山十八景之一的“虎田悬松”;在南岳衡山,我也曾来到“磨镜台”观松。

然而,最令人难忘的还是黄山的松,黄山最出名的那棵“迎客松”堪称是黄山的名片。

真是奇松与怪石并峙,苍崖共云海同天。

山东济南市2020届高三3月一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山东济南市2020届高三3月一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山东济南市2020届高三3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在《论语》里孔子被描写成一个教育家。

从某种观点看来,也的确如此。

他期望他的弟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成人”(《论语·宪问》),所以教给他们以经典为基础的各门知识。

作为教师,他觉得他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

《论语》记载,孔子说他自己“述而不作”(《论语·述而》),就是这个缘故。

不过这只是孔子的一个方面,他还有另一方面,这就是,在传述传统的制度和观念时,孔子给予它们的解释,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观推导出来的。

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论语·阳货》换句话说,儿子的一生,至少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因此父母死后他应当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表示感恩。

还有在讲授经典时,孔子给它们以新的解释。

例如讲到《诗》,他强调它的道德价值时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

”(《论语·为政》)这样一来,孔子就不只是单纯地传述了,因为他在“述”里“作”出了一些新的东西。

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学传之永久,经书代代相传时,他们就写出了无数的注疏。

后来的《十三经注疏》,就是用这种精神对经书原文进行注释而形成的。

(摘编自冯友兰《孔子:第一位教师》)材料二:“述”的内涵非常丰富。

《说文解字》将“述”解释为“循”;在现代汉语中,“述”可以理解为“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等。

在《中庸》中,儒家德性“孝”的定义和“述”是相关的。

《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如果我们将“孝”的这种解释和孔子在《论语·述而》第一章中的自我描述联系起来,“述”的深层含义便跃然纸上,也就是“述”表达了“孝”的德性。

济南高三语文三模试题及答案

济南高三语文三模试题及答案

济南高三语文三模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共3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

(文章内容略)1. 文章中提到的“XX”一词,其含义是什么?请结合原文进行解释。

(5分)答案:(根据文章内容给出具体解释,5分)2. 作者在文中提到了哪些与“XX”相关的事例?请列举并简要分析。

(5分)答案:(列举事例并进行分析,5分)3. 根据文章内容,作者对于“XX”持有怎样的态度?请结合文中观点进行阐述。

(5分)答案:(阐述作者态度,5分)4. 文章中“XX”的表达方式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章进行分析。

(5分)答案:(分析表达方式的特点,5分)5. 作者在文中提出了哪些关于“XX”的观点?请概括并评价。

(5分)答案:(概括并评价作者观点,5分)二、古诗文阅读(共20分)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6-10题。

(古诗文内容略)6. 请解释文中“XX”一词的含义,并指出其在文中的作用。

(5分)答案:(解释词义并分析作用,5分)7. 古诗文中的“XX”与“XX”构成了怎样的意象?请简要说明。

(5分)答案:(说明意象构成,5分)8. 作者通过这首诗/文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或思想?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5分)答案:(分析情感或思想,5分)9. 古诗文在结构上有何特点?请结合原文进行分析。

(5分)答案:(分析结构特点,5分)10. 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文中“XX”一句的表达效果。

(5分)答案:(分析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5分)三、语言知识运用(共10分)11.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A. 由于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使得人们开始关注环保问题。

B. 他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而且乐于助人,深受同学们的喜爱。

C.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D. 我们应该避免不发生类似的事情。

答案:B(2分)12. 将下列句子改写成被动语态。

(2分)原句:我们不应该忽视那些细微的变化。

改写后:那些细微的变化不应该被我们忽视。

2023届山东省济南市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2023届山东省济南市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2023届山东省济南市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天”和“人”可以说是两个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天人关系”问题则是历史上我国哲学讨论的最重要的问题。

司马迁说他的《史记》是一部“究天人之际”的书,宋朝的思想家邵雍说得很明白,“学不际天人,不足以谓之学”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对天人关系问题的认识有种种不同的理论,例如荀子提出“明天人之分”,道教提出“我命在我不在天”等等。

但唯有“天人合一”学说影响最大,它不仅是一个根本性的哲学命题,而且构成了中国哲学的一种思维模式。

在中国哲学史上,讲“天人合一”的哲学家很多。

也许成书于公元前三百年前的《郭店楚简·语丛一》中的“易,所以会天道、人道也”,是关于“天人合一”思想最早最明确的表述。

它的意思是说,《易经》是一部讲会通“天道”和“人道”的关系(即“天人合一”)的书。

由《易经》开始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一种哲学的思考、一种思维模式,或可对我们解决当前生态问题有所启发。

我们不能把“人”和“天”看成是对立的,这是由于“人”是“天”的一部分,“人之始生,得之于天”。

“人”不仅应“知天”,而且应该“畏天”。

现在人们强调“知天”,只是一味用“知识”来利用自然,以至于无序地破坏自然,把“天”看作是征服的对象,而不知对“天”应有所敬畏,这无疑是“科学主义”极端发展的表现。

“知天”和“畏天”是统一的,这种统一表现着“人”对“天”的一种内在的责任。

我们不能把“天”和“人”的关系看成是一种外在关系,这是因为“天即人,人即天”,“天”和“人”是相即不离的。

“人”离不开“天”,离开“天”则“人”无法生存;“天”离不开“人”,离开“人”则“天”的活泼的气象无以彰显。

如果“人”与“天”是一种外在关系(即它们是相离且不相干的),那么“人”就可以向“天”无限制地索取,而把“天”看成敌对的力量,最终人将自取灭亡。

2023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二中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3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二中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3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二中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围绕文明起源研究,国内还是最倚重考古学和历史学,前者尤甚,其余学科介入不足。

中华文明探源的重大意义在于揭示出相对文字出现的3000余年小传统,涵盖文明起源期在内的史前文化构成更深远悠久的文化大传统,中国性的所有特征在大传统中都能找到萌芽和发展线索。

法国汉学家汪德迈曾系统分析了中国文字以及思维的特色,以对应西方的神学体系。

他认为具有占卜功能和神权意义的甲骨文,是中华史前物象观念和文化信仰顺势发展的结果。

庞朴先生曾指出,中国人思维结构与汉字的使用有深层结构上的一致性。

诸如“立象尽意”“铸鼎象物”“文以载道”等观念都是中华文明取象思维的表现方式,其天人合一的丰富内涵对现代性文明有巨大的启示意义。

换言之,滋生中国文字出现的深厚史前传统及其文字背后的信仰、礼制和观念特性造就了持续、统一的中华文化。

“中国文明表现为最浓厚的‘信仰—仪式’统一体和稳定共同体特色,具有连续性和整体性。

”(杜维明《试论中国哲学中的三个基调》)“从史前到文明的过渡中,中国社会的主要成分有多方面的、重要的连续性。

而西方文明的发生是突破性的。

因此社会科学中照搬西方经验而来的一般法则不能有普遍的应用性。

”(徐苹芳、张光直《中国文明的形成》)针对中国性之争,文明探源工程成果虽然奠定和夯实了研究基础,但是,当下盛行的考古学的科学主义研究范式不足以完全回答信仰与观念问题,不足以挖掘中华文明延续性和大一统特征之全然面貌。

从学术范式和人文理论构建来看,在现当代学界,最常见的中华思想史研究惯于套用西学古典进化论的“神话→历史”“信仰→理性”“宗教→理性化”“神圣→世俗”的演进过程,用现代性工具理性观来规避中国王制中的“神—人”关系和礼乐文化渊源。

山东省济南市高三3月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山东省济南市高三3月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绝密★启用并使用完毕前山东省济南市高三3月模拟考试语文第I卷(36分)注惹事项:1.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HB或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每小题3分,共l5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说.(shuo)服模.(mu)具心广体胖.(pan) 博闻强识.(zhi)B.桑臼.(ke) 下载.(zai) 呱.(gu)呱坠地戛.(jia)然而止C.泥淖.(nao) 粗犷.(guang) 发生口角.(jiao) 嗲.(dia)声嗲气D.眩晕.(yun) 铜臭.(chou) 叱咤.(zha)风云恪.(ke)守职责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都正确的一组是( )A.涣散热哄哄稗官野史风靡一时B.燥热订书机情投意合赔理道歉C.杜撰节骨眼察言观色声名鹊起D.盅惑户口簿言简意赅攻城略地3.下列各句加点的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句是( )A.3月4日上午,两千多名来自社会各阶层的全国政协委员,肩负着社会各界人士的嘱托..,走进了人民大会堂,参加政治协商会议。

B.扎洛说,包括西藏在内的各藏区历来..不是一个单纯的藏族聚居区,从经济生活形态上来讲,藏民与其他各民族是互补的。

C.年底时市政府领导走访慰问困难群众,上行下...效.,市属各机关单位的领导也纷纷看望本单位的困难职工,并送去春节慰问金。

D.济南真是个好地方,山柔水媚,秀色可餐....,别的不说,单那三大名胜千佛山、趵突泉、大明湖就够令人神往的。

4.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避讳之风可谓源远流长,“其俗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其历史垂二千年”。

(《史讳举例·序》)B.历史上的秦始皇是个暴君,但在这部电影中却变得很有人情昧。

这是篡改历史呢?还是艺术演绎呢?C.有些小企业由于规模小,技术、产品、管理水平落后,面临的竞争程度高、市场需求变化快,因而承担的风险往往要大于获得的效益。

2024年3月济南市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年3月济南市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年3月济南市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024.03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唐代丝路沿线人文遗存与文人活动、文学创作与文化传播的关系研究,可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

一方面是唐至北宋丝路沿线的各类遗存古迹对文人活动、文学创作与文化传播的影响。

从共时性角度看,又可将此线路切分为三个单元。

首先,关中古迹群对文人活动与文学创作的影响。

关中古迹众多,其中尤以宫殿、帝陵和宗教遗迹最为有名。

宫殿巨丽,与赋之精神相合,其中尤以杜牧《阿房宫赋》最为有名。

这些赋作所书写的阿房宫、未央宫、大明宫等宫殿群的历史记忆或现实观照均属唐人的盛世文学书写范畴,包举天地之心,并烛见时代礼治精神。

华清宫与兴庆宫则因白居易《长恨歌》在宫殿政治意蕴书写之外,展现出其浪漫唯美的一面。

秦汉以来,长安迭为帝都,京城为帝陵环拥,形成别具特色的陵寝文化和陵邑文学圈,游离于京城与地方之间,成就了诸多诗人丰富的内在生命体验。

华山、终南山是关中久负盛名的山川,与帝都在空间上形成巨大的张力,王维、李白、杜甫、韩愈等卓绝一代的大诗人在内心对其充满复杂感情,并借此成为他们叩问仙道与天人关系的重要载体和思考人生进退出处的重要场所。

其次,河西走廊人文遗存的文学写作。

“陇头”是河西走廊上最具影响的文学意象,由于其在人文地理层面富有特殊价值,故使“陇头诗”成为唐诗中的重要题材,也成为中国文学中征人、游子思乡恋家的精神寄托。

就其内涵而言,书写内容主要包括边塞战事、征人思乡、大漠风光、陇头风俗等,分别展现出苍凉、悲壮和豪迈三种情感,体现了古代士人对待“家”与“国”的矛盾心理和忠孝观念的碰撞,并最终使其经典化为中国文学写作中的重要意象。

最后,西域古逆群对文人活动与文学创作也有重要影响。

西域辽阔,民族众多,文化多元。

丝绸之路在天山南北两麓共分三条道路向西通行,也因此形成了西域文学创作的绿洲化,体现出交通路线的分异与文学创作和传播的差异。

山东济南高三三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山东济南高三三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山东济南高三三模语文试卷(含答案)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专业课原理概述部分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5分)1. 下列哪项不是文言文中的常见句式?A. 省略句B. 对仗句C. 被动句D. 宾语前置句2. 下列作品中,不属于唐宋八大家的是:A. 欧阳修B. 柳宗元C. 王安石D. 李白3. 下列哪部作品是鲁迅的短篇小说集?A. 《呐喊》B. 《彷徨》C. 《故事新编》D. 《朝花夕拾》4. 下列关于《红楼梦》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作者为曹雪芹B. 描述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C. 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D. 有“少男少女读《红楼梦》,读不懂数字”的说法5. 下列成语中,哪个成语出自《论语》?A. 温故知新B. 不耻下问C. 三人行,必有我师D. 学而时习之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5分)1.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

2022-2023学年山东省济南市高三一模语文试卷+答案解析(附后)

2022-2023学年山东省济南市高三一模语文试卷+答案解析(附后)

2022-2023学年山东省济南市高三一模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正确思想指引。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就在于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用以指导实践。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在一次次求索、一次次挫折、一次次开拓中完成中国其他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根本在于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马克思主义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一种思想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产生了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从《共产党宣言》发表到今天,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

但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

马克思主义能不能在实践中发挥作用,关键在于能否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

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和中国,如果墨守成规,思想僵化,没有理论创新的勇气,不能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不仅党和国家事业无法继续前进,马克思主义也会失去生命力、说服力。

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也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取得成功,使马克思主义以崭新形象展现在世界上,使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也永无止境,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也不能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而是应该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

3月山东济南市高三语文统一考试卷 山东人民版

3月山东济南市高三语文统一考试卷 山东人民版

3月山东济南市高三语文统一考试卷山东人民版第I卷(36分)注意事项:1. 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HB或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 (每小题3分,共15分)1. 下列词语中画线的字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 落泊落枕丢三落四大大落落B. 唠叨烙饼捞取暴利旱涝保收C. 颈项粳米不胫而走泾渭分明D. 跻身剂量济济一堂光风霁月2. 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美滋滋常年累月大展鸿图`谈笑风生B. 拉拉队融会贯通到处传诵牙牙学语C. 影牒机委曲求全要言不烦精兵简政D. 喝倒彩世外桃源以逸待劳出奇致胜3.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1)神话传说也好,志怪、志人也好,都是作为一种_________记载下来的,是靠实地访问,从民间搜集而记录下来的,因此叫做“志”。

(2)由于伊拉克战争的拖累,2006年下半年开始,美国消费者的信心指数迅速下降。

这反映人们对美国经济出现___________的担心大大增加。

(3)今年1月份以来,虽然沪、深股市整体走势一直上扬,但连续几次出现的大幅___________,使广大股民心惊肉跳,犹豫不定。

(4)笔者最大的希望是,将副省长道歉的高姿态变为对违法失职的低容忍,用严格的制度约束那些执法不严和执法不公者,___________从根本上减少上访事件的发生。

A. 史实衰萎振荡从而B. 事实衰退振荡进而C. 史实衰退震荡从而D. 事实衰萎震荡进而4. 下列句子中画线成语的运用,正确的一项是()A. 金风阵阵,菊香遍野,阳澄湖的螃蟹个儿大,又重,只只都脑满肠肥,吃起来味道好极了。

B. 我们虽然缺乏管理经验,但可以向先进企业学习,起初可能是邯郸学步,但终究会走出自己的路子来。

C. 1月底,长春迎来了今年第一场大雪,沸沸扬扬的雪花把长春市装点得格外漂亮,也为第六届亚洲冬季运动会的胜利召开带来了许多祥瑞之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济南市2023届高三3月一模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红楼梦》第三十七回写探春笑道:“我就是‘秋爽居士’罢。

”宝玉道:“‘居士’‘主人’,到底不恰,且又累赘。

这里梧桐芭蕉尽有,或指梧桐芭蕉起个倒好。

”探春笑道:“有了,,就称‘蕉下客’罢。

”众人都道别致有趣。

黛玉笑道:“你们快牵了他去,炖了脯子吃酒。

”众人不解,黛玉笑道:“古人曾云‘蕉叶覆鹿’,他自称‘蕉下客’,可不是一只鹿了?快做了鹿脯来!”众人听了都笑起来。

材料二:秋爽斋植物景观以芭蕉梧桐为主。

芭蕉扶疏似树,高舒垂荫,形态疏朗潇洒,秋爽斋室内陈设以“大”为特色,内外风格一致,共同映衬了“探春素喜阔朗”的性格。

芭蕉姿态优雅,叶下少女亭亭玉立,正是古代人物画的常见主题:蕉叶仕女图。

仕女的容姿要符合当时人们普遍认同的审美标准,内在的气质神韵、思想格调也要达到当时社会所推崇的境界。

反观探春,“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结海棠社不让须眉,理家果断兴利除弊,与芭蕉寓意的仕女品格不谋而合。

黛玉对“蕉下客”的调侃,引出“蕉叶覆鹿”的典故。

郑人砍柴得一鹿,后来忘记藏鹿之所,以为是梦一场,路上嘀咕这个梦时,被路人听见,路人依梦取了鹿。

樵夫又梦见藏鹿之所与取鹿之人,前去索鹿。

法官说:“你当初真得了鹿却以为是梦,现在梦见了鹿却以为是真。

”在大观园这个舞台上,探春或许正如一个逐鹿之人。

她有着复杂的性格,自我设定是既作栖处诗社文坛的雅士,又想成为“才自精明志自高”的雄才。

她有主见有抱负,在是非、利弊、兴衰、成败上有着精准的洞察与明断,为挽救家族颓势做出了最多努力;可又因为庶出身份而过度敏感,强烈的自尊掩饰的是深刻的自卑,因而在诸如嫡庶、尊卑、主奴、宠辱等方面都要辩个分明,争个高低。

可惜“生于末世运偏消”,家族到头来“忽喇喇似大厦倾”,自己落得个远嫁的结局,如同梦幻,了无痕迹。

被旧红学索隐派说成是贾宝玉的原型、与曹雪芹祖父曹寅有通家之谊的满族词人纳兰性德曾写过一阙《疏影·芭蕉》词,其结句为:“想玉人,和露折来,曾写断肠句。

”细细品味,分明就是“蕉下客”探春的形象。

(摘编自刘楷、张一民等相关文章)材料三:《列子·周穆王》:“郑人有薪于野者,遇骇鹿,御而击之,毙之。

恐人见之也,遽而藏诸隍中,覆之以蕉。

”唐人殷敬顺《列子释文》称“蕉与樵同”。

宋代韵书《集韵》:“蕉,草芥也。

”清人王念孙考证:“‘蕉’与‘樵’同。

薪谓之‘樵’,因而取薪亦谓之‘樵’。

”可见自唐宋以降,在音韵学者的考证中,“蕉”之本音当从古音为“樵”,其本意为“柴薪”或“草芥”,而非“芭蕉”。

这是否意味着《红楼梦》对于“蕉鹿”典故的使用存在纰缪呢?尽管历代音韵学家对“蕉鹿”典故原始含义均有考辨,但在实际流传过程中,“蕉”逐渐脱离了“樵”之原始音义,而逐渐偏向于“芭蕉”。

在清代考据学盛行的背景下,多有学者对“蕉鹿”典故的长期误用提出质疑和批评。

在某种意义上,清代考据学家对于“蕉”“樵”的辨析,折射出“蕉鹿”典故“相沿既久,莫知其误”的现象。

通过“蕉下客”雅号,《红楼梦》构建了芭蕉意象与贾探春形象的密切关联。

《红楼梦》叙事多以植物比喻人物形象、预叙人物命运。

但不同于玫瑰花、风筝等关键意象,芭蕉与贾探春形象之间不具备排他性的联系。

有鉴于此,“蕉下客”与贾探春形象的关联,便不仅仅在于“蕉下客”表层意义上的芭蕉意象,而在于“蕉鹿”典故作为一个整体,对贾探春性格、命运的体现和预示。

在既有研究中,历来有观点从讽刺世人逐利的角度,或论证“蕉叶覆鹿”喻示“探春不能真妄两忘,得失两忘,痴迷于主奴、嫡庶、义利、兴衰、治乱上的争竞”,或强调“《蕉鹿梦》除此之外还有名利富贵皆如梦,不应过分追逐的一层主题思想也与《红楼梦》相似”。

的确,讽刺世人逐利是后人对《列子》“蕉鹿”典故的理解角度之一。

但问题在于:。

“蕉鹿”寓言的原本寓意为“觉梦不异”,既不在于“得”,亦不在于“失”,而在于论证“得”“失”之无常空幻,由此阐发“梦”“觉”之模糊界限。

但后人在使用此典时,又逐渐形成了相对固定的语境和用典习惯。

其立场逐渐侧重于“失”,而不是“得”;“鹿”的隐喻逐渐侧重于“名”,而不是“利”。

“蕉鹿”典故的文学书写逐渐侧重于感慨仕宦功名之无常虚幻。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文人作为创作主体,其感慨大多针对仕宦沉浮中的人生命运,且大多创作于失意阶段。

此外,由于“鹿”“禄”同音,“鹿”意象在民间信仰中与仕途际遇具有天然联系。

在中国古代文学抒情传统中,以“蕉鹿”典故书写“功名梦断”的理想抱负破灭、入世心态消解,成为“蕉鹿”典故的惯用语境。

由于这些作品大多创作于作者仕途失意阶段,因此又大多寄寓了世事无常、人生空幻的悲剧意味。

《红楼梦》对“蕉鹿”典故的使用,势必难以摆脱其影响。

尽管贾探春作为闺阁女子,不存在建立仕宦功名的可能性,但是,这并不妨碍《红楼梦》围绕贾探春设计了“补天”理想终将破灭的主题线索。

贾探春自称“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业”。

贾探春主导的大观园经济改革反映了挽救家族命运、振兴家业的积极入世心态,历来被认为是“补天”之举。

然而,贾探春的理想抱负最终在家族没落的过程之中破灭。

贾探春的结局无疑体现了其空有高远的理想抱负,却既无法挽回封建家族衰落的大势,又无法掌握个人命运的人生悲剧,从而为贾探春形象、命运赋予了浓厚的悲剧意味。

在这一意义上,贾探春形象与“蕉鹿”典故的深层联系,便在于“才自精明志自高”的理想抱负与“生于末世运偏消”的命运结局之间的根本矛盾。

(摘编自朱姗《“蕉下客”考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庶出身份导致的过度敏感和为掩饰自卑而进行的自我设定,是探春复杂性格形成的根本原因。

B.旧红学索隐派认为纳兰性德是贾宝玉的原型,材料二提出了纳兰性德是探春原型的独到见解。

C.《红楼梦》中“蕉叶覆鹿”典故的运用,也能体现这一典故“相沿既久,莫知其误”的现象。

D.材料二、三都结合“蕉鹿”典故,追本溯源,揭示出了“蕉鹿”寓意与探春之间的固有关联。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文中所举考证能看出林黛玉所用“蕉鹿”典故在字意、字音层面都与《列子》原始意义不符。

B.因为“鹿”“禄”同音,“鹿”意象有仕途通达的象征意义,与“鹿”有关的梦境历来被视为吉兆。

C.“蕉鹿”寓言的原本寓意,跟庄生梦蝶、南柯一梦有异曲同工的玄妙,有孰真孰假都如梦幻的意思。

D.从植物文化的角度去读《红楼梦》,能发现植物意象与人物形象的契合,也可发现作者构思的缜密。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驳论论据放在材料三中画线处的一项是(3分)A.《红楼梦》的文本叙述对于探春在“主奴、嫡庶、义利、兴衰、治乱”诸方面的言论举动几乎全部持正面立场。

B.在《红楼梦》作者和评点者的眼中,贾探春主导的大观园经济改革是“兴利除宿弊”,体现了“探春敏智过人处”。

C.以“蕉鹿”典故讽刺世人逐利,既不是“蕉鹿”典故的原始含义,也不是科学理解“蕉鹿”典故的唯一角度。

D.在部分评论家看来,探春自号“蕉下客”是为了引出黛玉笑语,为后文引出“潇湘妃子”做铺垫,本身并无深意。

4.请结合材料三简析《红楼梦》将“蕉鹿”典故引入小说文本的作用。

(4分)5.《红楼梦》版本众多,材料一中画线处,有的版本是“我最喜芭蕉”,有的版本是“我是喜芭蕉的”,你更认同哪一种表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4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4小题,共18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廊桥上的人生周华诚廊桥,是连接此岸与彼岸的道路,也是连接人与人的道路,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道路。

——题记一群年轻的背包客在廊桥冷冷清清的时候,脚步坚定地向它们迈去了。

面对一座廊桥,你会怎么看它?它的老,它的旧,它的不喧哗,它的不繁盛,怎么就有一种别样的美呢?即便是风霜雨雪、水流云在,它静立于此,怎么就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呢?年轻人坐在溪流中间的石头上,听流水潺潺,看云卷云舒。

大家默默地看着廊桥,一直坐了很久。

衰落、凋敝、破旧、干枯、不完满的事物,会引起人们对生命、对变迁的叹惋、惆怅与留恋。

比起满月,残月更美。

比起盛开的樱花,凋落的樱花更美。

有一种美,是需要以同等的能量才能看见的。

在这群年轻人里,素秋是年轻的导游。

很多时候她在向远方的客人介绍廊桥,其实也是自己在一次又一次地体悟廊桥之美。

老家有几十座古老的廊桥,但是素秋并不能确切地知道廊桥到底有多么美。

稀奇吗?素秋时不时扭头就能见到一座廊桥,她只觉得平常极了。

那年素秋刚毕业,她多想留在外面工作。

她的很多同学都愿意选择城市的生活,素秋一开始也不打算回老家,但是家里人不放心,左催催右问问,尤其是爷爷,爷爷年纪大了。

爷爷说,老家好啊。

素秋听爷爷的话,就回来了。

九月,山里凉起来,县里刚好要招廊桥讲解员,素秋就去考了。

一考就考上了。

深秋乌桕叶红,她对着廊桥背解说词,一边背,一边钻到桥底下去看桥拱的奥秘。

时间一长,她觉得廊桥越来越有味道了。

刚讲解时紧张的情景,就像是昨天发生的一样。

但是一晃,已经这么多年了。

关于廊桥的那些解说词,她到底讲过多少遍呢?素秋也不记得了。

有几句话她是越来越清晰——“一个人一生当中,真正重要的抉择机会并不会太多。

正是那看似偶然的几次选择,决定了人生道路的方向。

”她这样说的时候,其实是把自己对廊桥的体会分享给每位陌生的客人。

同样,在廊桥边上生活了一辈子的村民,也会向素秋敞开自己的内心。

在泗溪的北涧桥,好些村民向素秋说起这座桥在他们心中的重要性。

“有菩萨保佑的……”村头茶馆里喝茶的老人,呷一口浓茶,悠然地说道。

在他看来,这座廊桥保佑了附近所有的人家。

素秋知道,廊桥从来不单单为交通的便利而存在。

在数百年间,北涧桥上中间位置的神龛里,都供奉着几尊神灵,长年香火不断。

廊桥在村民心里,当然不是迷信那么简单,而是寄托了大家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从前的人们造一座廊桥是极不容易的事,必须到处集资“写缘”,大家出钱出木,集全村之力、耗数年光阴才能建成。

廊桥架于水上,山中洪水来急,桥被水冲走是常有的事。

人们认为,万物有灵,树有树神,桥有桥神,桥神会保护廊桥自身的安宁。

人们在桥上多祭拜桥神,桥就不会被湍急的山溪冲走。

桥神之外,保佑出行平安的路神,还有各种可以保佑一方平安的神灵,也一并被请上廊桥。

那些神灵的塑像,许多人往往分不清,但并不影响人们对这些神灵的祭拜。

在这些廊桥的神龛里,神灵们默默无言,长久地驻守,自有一份威严在此,过路旅人行经此地,都会驻足停留,双手小心翼翼地合十祈祷,保佑平安。

廊桥之下,川流不息。

廊桥之上,人来人往。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祈求,有自己想要达成的愿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