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单元 夏商周时期 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第5课 青铜器

合集下载

2017秋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第4课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

2017秋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第4课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

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夏朝建立和商汤灭夏、盘庚迁殷、武王伐纣建立西周的史实。

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了解夏、商、西周三代更替的史实。

掌握西周分封制的内容。

2、方法与过程: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去感悟历史;通过制作年代尺、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夏、商、西周三代更替的史实,使学生首先认识到“得民心者得天下”,树立民族责任感和法律意识。

重点:夏、商、西周三代更替的史实。

难点:西周分封制的内容。

教法、学法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师生互动交流法。

课型新授课导入新课复习“禅让”制,从首领更替的形式切入新课。

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翻书引导生浏览全文,讨论以下问题:夏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引导生分析禹身份的转变)夏朝建立的标志:(让生讨论什么是“国家”)夏朝的历史地位设问:尧舜禹时代,实行禅让制,现在禹成了国王,他的王位由谁来继承?还是通过民主选举吗?那现在又实行什么制度呢?你能说说与禅让制的区别吗?夏朝是我国的第一个王朝,它统治了400多年,由于最后一个王非常残暴导致了灭亡。

你能写出他的名字吗?并根据小字内容你能说出他的暴行吗?设问:这样的暴君,人们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他?二、商汤灭夏生爱憎分明地回答:“推翻他。

”生踊跃讲述,积极争取机会。

商朝的建立与迁都。

让学生根据朝代建立要素归纳:商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商朝的重大事件——盘庚迁殷。

在地图册上找出迁都的时间、地方,并说说在今天的什么地方(河南安阳)写写、记记,。

请说出商朝的暴君,你能说说关于他的故事吗?向学生介绍神话传说《封神榜》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三、武王伐纣生按老师要求积极开动脑筋,以小组为单位,以多种方式呈现武王伐纣建立周朝。

四、西周的分封制1、西周的分封制让学生思考西周统治者怎样才能把被征服的广大地区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目的)对被分封的诸侯采用什么办法控制?(方法)分封制实行的结果如何?(作用)讨论:分封制实行的利与弊。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复习知识点)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复习知识点)

第二单元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夏朝起止时间:约公元前2070---约公元前1600年建立者:禹地位: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巩固统治:建立了一整套国家机构,制定“夏历”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反映了夏朝时期的文明进程灭亡:夏桀实行暴政,约公元前1600年为汤所灭二、商汤灭夏商朝起止时间: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盘庚迁殷:商王盘庚将都城迁到殷,商朝日益强盛灭亡: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商朝灭亡三、西周的分封制起止时间: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年建立者、都城:周武王镐京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内容: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利,建立诸侯国;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作用: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灭亡:周厉王时发生“国人暴动”,周幽王是为犬戎所灭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成就:原始社会后期,出现青铜器,代表是齐家文化遗址出土的铜镜商周时期: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方面,功能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代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利簋(g uǐ)成分:铜、锡、铅制作工艺高超,方法:泥范畴造法(制模→雕刻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浇注液态金属→加工修整)二、甲骨文记事定义:甲骨文是中国商朝时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发现: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内容:记载内容十分丰富地位: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造字方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意义: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第六课动荡的春秋时期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农业:出现了铁制农具和牛耕手工业: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业等都有所发展商业: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开设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广泛流通二、王室的衰微原因:春秋时期的社会处于动荡的状态,西周的各种制度在春秋时期逐渐遭到破坏,分封制逐渐瓦解表现:周王室的统治势力大减,已无力控制诸侯,诸侯国不在听从王命,各自为政,诸侯不在定期向天子纳贡,导致周王室在财政上陷入困境结果: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国势力崛起。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重难拓展
拓展一 禅让制与世袭制的比较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项目
含义
示例
禅让制
部落联盟通过推举 产生首领的制度
尧征求各部落首领意 见,推举舜做他的继承人
世袭制
帝王帝位世代沿袭的 制度
禹死后,启继承王位
特点 天下为公,选贤举能 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重难拓展
拓展二 春秋时期的战争与战国时期的战争的异同
项目
春秋时期的战争
战国时期的战争
【知识拓展】孔子的教育思想 :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学生要有老实的学习态度、 要谦虚好学、温故知新等。
考点知识回扣
3. 百家争鸣 (1) 背景: 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崩溃,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 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 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
考点知识回扣
(2)诸子百家
学派
【识图学史】
牛尊
春秋铁农具
考点知识回扣
2 诸侯争霸 (1) 背景: 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之间展开 激烈的争斗, ____民__族_____间的矛盾也有所发展。 (2) 概况: 以“___尊__王_攘__夷______”的名义进行征战,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 秦穆公等先后称霸中原,号令诸侯。到春秋末期,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也先后 北上争霸。 (3) 影响: 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出现了大规模的 __民__族__交_融_____。
考点知识回扣
(5) 结果: 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 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 后秦国 _统__一__全_国____ 奠定了基础。
【误区警示】虽然商鞅被处死,但是变 法的措施推行并沿用下来,增强了秦国 的实力,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因此,商鞅变法是一次成功的变法。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知识点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知识点新人教版

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1.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逐渐向奴隶社会过渡。

禹的儿子启在禹死后继承了他的位置,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夏朝建立了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此外还制定了历法,称为“夏历”。

2.中心地区:夏朝的中心地区主要在今山西南部、河南中西部一带。

二、商汤灭夏1.夏朝灭亡:夏朝后期,商的首领汤联络周围部落,起兵攻伐夏王桀,夏王朝灭亡。

2.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都城建在亳。

商王盘庚时迁都到殷。

商纣王是商朝的最后一个王。

三、武王伐纣周武王时,得到吕尚、周公等人的辅佐,周部落日益强盛。

公元前1046年,武王联合各地势力,组成庞大的政治联盟,与商军在牧野决战,商军倒戈,周军占领商都,商朝灭亡。

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四、西周的分封制1.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内容: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

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从而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分封制”。

3.作用: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4.西周的灭亡:公元前841年,周厉王与民争利,引起“国人暴动”。

周幽王时,朝政腐败,社会各种矛盾激化。

公元前771年,西周王朝被犬戎族所灭。

后来,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商代重要城市分布图。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案新人教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的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本节课主要内容涵盖了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主要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情况以及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具体内容包括: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春秋时期知识的掌握情况。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春秋时期的问题。
错题订正: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
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拓展阅读材料:
1.《春秋左传》:《春秋左传》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书,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可以让学生阅读其中与本节课相关的内容,以更深入地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事件。
2.《史记·春秋列传》: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纪传体通史,其中包含了春秋时期的历史记载。可以让学生阅读其中与本节课相关的内容,以拓宽视野,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变迁。
重点题型整理
题型一: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时间线
题目:请简要概述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时间线。
答案: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时间为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主要包括周王室的衰微和诸侯国的崛起。周王室失去了对诸侯国的控制,诸侯国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霸战争。
题型二:春秋时Hale Waihona Puke 的重要事件2.教学活动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知道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产生,知道夏、商、周三代的更替,了解西周的分封制及其作用。

知识与能力了解夏、商、西周三代更替的基本史实,了解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和作用,初步梳理历史发展线索。

过程与方法阅读《材料研读》和《相关史事》内容,了解史实;识读西周等级示意图,认识分封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认识、理解朝代兴衰和更替的规律,帮助学生认识到人心所向是朝代更替的规律。

重点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西周的分封制。

难点西周的分封制。

同学们,前面我们共同学习了远古时代的历史。

通过学习,我们认识了不少远古人类,他们的智慧和艰苦创业精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今天,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奴隶社会。

在约公元前2070年,中国仅次于古代埃及进入奴隶社会,从此我国历史迎来了文明时代。

我国奴隶社会历时近1 600年,经历了夏、商、西周、春秋四个时期。

今天,就让我们首先来了解夏、商、西周的更迭。

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教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禹因治水有功,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其部落的势力和影响得到扩大。

约公元前2070年,禹结束了部落联盟局面,建立夏王朝。

[多媒体展示“夏朝统治区域示意图”]教师:夏朝统治的中心地区大致在今天的什么范围?夏朝的建立有什么重要意义?学生:夏朝的中心地区主要在今山西南部、河南中西部一带。

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从此,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逐渐向奴隶社会过渡。

教师:阅读课本第20页正文部分内容,问:世袭制的具体含义又是什么?其确立的标志是什么?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答出:世袭制指王位、爵号和财产按照家族血缘关系世代继承下去的制度。

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父位。

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教师出示材料史书上记载,禹建立了一支军队,征服南方三苗,还建立了官僚机构,有“六卿”等官职。

那时已有刑法,史书上说“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推荐学习]2018年秋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第4课 早期

[推荐学习]2018年秋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第4课 早期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一、知识与能力了解夏、商、西周三代更替的基本史实,了解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和作用,初步梳理历史发展线索。

二、过程与方法阅读“材料研读”和“相关史事”内容,了解史实;识读西周等级示意图,认识分封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认识、理解朝代兴衰和更替的规律,帮助学生认识到人心所向是朝代更替的规律。

重点: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西周的分封制。

难点:分封制的内容和作用。

【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图片“嫦娥奔月”]你能讲一讲嫦娥奔月的故事吗?据说故事中嫦娥和后羿是夏朝时期的著名人物。

那么夏朝是什么时候建立的呢?夏朝之后紧接着是哪个朝代?我们今天就来了解这段历史吧。

【内容探究】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禹因治水有功,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其部落的势力和影响得到扩大。

约公元前2070年,禹结束了部落联盟局面,建立夏王朝。

[多媒体展示“夏朝统治区域示意图”]师:夏朝的中心统治地区大致在今天的什么范围?夏朝的建立有什么重要意义?生:夏朝的中心地区主要在今山西南部、河南中西部一带。

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师:阅读课本第20页正文部分内容,问:世袭制的具体含义又是什么?其确立的标志是什么?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答出:世袭制指王位、爵号和财产按照家族血缘关系世代继承下去的制度。

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父位。

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教师出示材料:史书上记载,禹建立了一支军队,征服南方三苗,还建立了官僚机构,有“六卿”等官职。

那时已有刑法,史书上说“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并问:从以上材料中你可以看出夏朝出现了与以前不同的什么政治制度?实质是什么?生:出现了国家机构(军队、刑法、监狱、政府等)。

夏朝的国家机构是用来维护夏王朝统治的工具或手段。

[多媒体展示二里头遗址的“宫殿复原图”“墓葬群”“青铜酒器”等图片]师:这些历史图片资料说明了什么?生:反映了夏王朝的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也反映了夏朝时期的文明进程。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知识要点(背诵)1、夏、商、西周朝代更替朝代建立者建立时间都城亡国君夏禹公元前2070年阳城桀商汤公元前1600年亳纣西周周武王公元前1046年镐京周幽王2、禹建立的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标志着早期国家的产生。

3、禹的儿子启在禹死后继承了他的位臵,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4、受战乱和环境等因素影响,商朝多次迁都,到商王盘庚时迁到殷,都城才稳定下来。

5、周武王与商军在牧野大战,周军占领都城,商朝灭亡。

6、二里头遗址反映了夏王朝的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同时也反映了夏朝时期文明的进程。

7、西周分封制:(1)目的:稳定周初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对象:宗亲和功臣(3)内容;①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利,建立诸侯国。

②诸侯国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③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

(4)作用——加强对地方控制,稳定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5)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6)实质:确立了周王朝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社会等级制度。

8、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夏、商、西周三朝的灭亡都是因为出现了暴君,他们的残暴统治激起了人民的反抗。

第五课青铜器与甲骨文知识要点(背诵)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古人称铜为金)1、青铜器出现于原始社会末期,代表是齐家文化出土的铜镜。

2、青铜器繁荣于商朝以后:①特点: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

②功能:饮食、祭祀、军事和礼器(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③青铜器铸造技术:泥范铸造法,经过制模、雕刻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浇注金属液体、加工修整等工艺制成。

④代表:司母戊鼎。

历史地位:它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它的出土不仅体现了商朝精湛的技术,也说明了商朝青铜铸造业规模宏大、组织严密、分工细致,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与发展》教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与发展》教案

《早期国家的产生与发展》教材分析本课课程标准表述为“知道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产生,知道夏商周三代的更替,了解西周的分封制及其作用。

”本课主要包括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商汤灭夏、武王伐纣、西周的分封制四个子目的内容。

夏启以“家天下”的世袭制取代了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首领推选的禅让制,禹结束部落联盟局面,建立夏朝,中国早期国家从此产生;汤打败夏朝末代的暴君桀,建立了商朝;盘庚迁殷后,商朝国都稳定下来,商逐步发展为一个奴隶制的东方大国;商朝最后一个王纣王统治残暴,周部落起兵征讨,武王伐纣,建立西周,实行分封制,奴隶制国家出现繁盛局面.西周后期,天子昏庸暴虐,诸侯并起,王室衰微,奴隶制开始走向瓦解。

本课在中国古代史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具有重要的地位。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了解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填写表格的方法掌握本课的基本史实,并掌握夏商西周的基本脉络;通过分析史料和搜集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运用资料的能力,培养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分析、解决、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正确认识国家的起源;理解“得民心者的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夏、商、西周三朝更替的史实、分封制【教学难点】早期国家的产生、西周的分封制。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的重要成分,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

是推动学生产生寻求知识,从事学习活动的强大心理动因.打开ppt,展示一句话:“禅让制是善始未善终”。

◆教师:有人这样认为“禅让制是善始未善终”,善始未善终是什么意思?◆学生:就是开始好,结束的不好.◆教师:那么禅让制走到终点时是什么样子?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学习《早期国家的产生与发展》,了解禅让制后的历史变迁。

2017秋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3!

2017秋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3!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课标解读内容要点: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战争,西周制度的逐渐瓦解。

认知提示:知道西周制度的逐渐瓦解。

解读: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早期国家向大一统国家发展,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剧烈动荡和社会变革的转型时期。

春秋时期为这一转型时期的开始阶段。

在这一时期,突出的表象是,王室衰微,诸侯并起,争霸战争连绵不断,国家剧烈动荡。

而深层的变化则是,随着铁器牛耕出现,生产力显著提高,以及社会关系的变化,导致西周制度逐渐瓦解:宗法制被破坏,诸侯崛起与大夫专权;分封制瓦解。

教材分析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本课主要学习三个内容: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三个内容是因果相连的递进关系。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主要讲生产力发展及其引起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变化,后两者主要讲上层建筑的政治制度变化在政治局面上影响的两个突出表现:一方面是王室衰微,另一方面是诸侯争霸。

运用唯物史观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能科学地阐释和理解这一现象。

春秋时期的生产力发展,首先体现在铁犁牛耕出现的这一技术革新上,这是人类自石器时代、青铜时代之后,进入了一个新的工具时代——铁器时代。

这种生产力的迅速提高,使得在原来公田外大量开垦荒地成为可能,导致不向国家纳税的私田大量出现。

为了多征赋税,增加国家财富,国君不得不进行改革,向私田征税,从而承认私田的合法性和土地的私有权。

在生产力引起生产关系即经济制度变化的经济基础上,上层建筑的政治制度随之变化。

一是分封制的瓦解,不仅周天子无法控制天下土地,实行分封;一些诸侯国对于新夺取的土地也不实行分封,而是设置由中央派官管理的郡和县,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二是宗法制受到挑战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服从关系出现紊乱,周王作为天下共主不受诸侯尊崇,诸侯各自为政,势力强大的诸侯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形成诸侯争霸的局面;在各诸侯国内,一些卿大夫势力崛起,又出现卿大夫专权的局面。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知识梳理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知识梳理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1.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逐渐向奴隶社会过渡。

禹的儿子启在禹死后继承了他的位置,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夏朝建立了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此外还制定了历法,称为“夏历”。

2.中心地区:夏朝的中心地区主要在今山西南部、河南中西部一带。

二、商汤灭夏1.夏朝灭亡:夏朝后期,商的首领汤联络周围部落,起兵攻伐夏王桀,夏王朝灭亡。

2.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都城建在亳。

商王盘庚时迁都到殷。

商纣王是商朝的最后一个王。

三、武王伐纣周武王时,得到吕尚、周公等人的辅佐,周部落日益强盛。

公元前1046年,武王联合各地势力,组成庞大的政治联盟,与商军在牧野决战,商军倒戈,周军占领商都,商朝灭亡。

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四、西周的分封制1.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内容: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

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从而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分封制”。

3.作用: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4.西周的灭亡:公元前841年,周厉王与民争利,引起“国人暴动”。

周幽王时,朝政腐败,社会各种矛盾激化。

公元前771年,西周王朝被犬戎族所灭。

后来,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1.在原始社会后期,我国的甘肃等地就出现了铜器,如距今4000多年的甘肃齐家文化遗址出土了铜镜。

商朝以后,青铜器的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方面,功能也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部编历史复习七年级上册第2单元夏商周时期 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部编历史复习七年级上册第2单元夏商周时期 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法家 韩非子 兵家 孙子
时间
主要思想
春秋 仁;以德治国;反对苛政;施行德政;有教无类
战国 “性善论”;实行“仁政”;“民贵君轻”
战国
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
战国 “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尚贤、尚同”
春秋 顺应自然;对立双方可以互相转化;“无为而治”
战国
顺应自然和民心;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独立人格
时空定位
知识梳理
思维导图
真题演练
青 铜 器 与 甲 骨 文
工艺 表现
夏 商 周 的 更 替
动荡的春秋时期
表现
政治上:王室衰微 各国变法改革 经济上:井田制衰落 生产力提高 军事上:诸侯国的兼并战争不断
战 国 时 期 的 社 会 变 化 思想上:形成诸子百家 百家争鸣
单元导读
阶段特征
时空定位
知识梳理

消极:诸侯势力壮大,威胁周王室地位
单元导读
阶段特征
时空定位
知识梳理
思维导图
真题演练
西周分封示意图
西周分封诸侯形势图
单元导读
阶段特征
时空定位
知识梳理
思维导图
真题演练
概念
发展历程 代表作品 铸造方法 用途功能
主要特点
知识点五:青铜器
青铜器主要指的是我国自夏代末期至秦汉时期铜、锡经炼制、锻造后 所形成的的各种器物。
思维导图
真题演练
时间
都城 中心地区
建立者 亡国者
继承制度 都城遗址
知识点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约公元前2070年
阳城(今河南登封) 河南中西部、山西南部一带
禹 桀 世袭制(从公天下到家天下)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第8课《百家争鸣》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第8课《百家争鸣》教案新人教版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百家争鸣》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设计预习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百家争鸣》内容做好准备。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百家争鸣》教学目标和《百家争鸣》重难点。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百家争鸣》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课《百家争鸣》旨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价值观等方面。
1.历史解释:通过分析各家思想的起源、发展和主要观点,使学生能够对百家争鸣这一历史现象进行解释和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2.时空观念:通过介绍诸子百家的时代背景、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帮助学生建立时空观念,使学生能够将百家争鸣放置于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中进行理解和把握。
3.实验器材:如果涉及实验,确保实验器材的完整性和安全性。例如,可以设计一个关于百家争鸣思想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体验各家的思想内涵。实验器材可以包括不同类型的道具、模拟实验材料等,以满足实验需求。
4.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布置教室环境,如分组讨论区、实验操作台等。在教室内设置分组讨论区,提供舒适的讨论环境,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同时,根据实验需求,设置实验操作台,确保实验空间的充足和实验器材的摆放有序。
作业反馈:
1.及时批改学生的作业,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指正,并提供改进建议。
2.对于作业中的亮点和优秀作品,给予表扬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动力。
3.对于作业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强调,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4.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问和问题,耐心解答,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惑和难题。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知识点归纳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知识点归纳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知识点归纳第四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一)夏朝的兴衰(夏朝是奴隶社会的形成时期)1、建立:约公元前 2070 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2、“家天下”局面。

家天下的局面是从启开始的。

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标志着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标志着“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3、巩固统治:建立了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制定夏历。

2、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5、灭亡:桀统治残暴,约公元前 1600 年被商汤所亡。

(二)商朝(商朝是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1、建立:约公元前1600 年,汤建立商朝。

2、盘庚迁殷:盘庚迁都至殷,统治稳定。

3、灭亡:商王纣统治残暴,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双方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

周武王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动脑筋: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为什么会取得胜利?(1)暴政引起民愤(2)商汤和周武王伐无道、除暴君深得民心。

(3)重用贤人,联合周边小国。

(三)西周(西周是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1、建立:公元前 1046 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2、西周的分封制(1)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内容:①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②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

(3)分封制的意义或作用: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4)实质: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

(西周时期社会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5)弊端:诸侯国具有较大的独立性。

当诸侯国力量强大后,会威胁到周天子的统治地位,最终导致春秋战国的战乱与纷争。

3、灭亡:公元前841年,周厉王时发生国人暴动。

公元前 771 年,周幽王时,西周被犬戎族所亡。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第8课《百家争鸣》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第8课《百家争鸣》教案 新人教版

《百家争鸣》教材分析在春秋战国这一社会转型时期,学术自由,思想空前繁荣,形成了我国思想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出现百家争鸣局面。

这些学说构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体系,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对后世影响深远,尤以儒家学说和道家学说的影响为大。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指导学生用比较的方法学习各家学说,指导学生用图表、归类等方式自学,掌握利用图表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列表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分析史料和搜集资料启发学生、教育学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培养辩证看待事物的能力;学习诸子百家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敢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孔子和儒家学说;百家争鸣。

【教学难点】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的重要成分,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

是推动学生产生寻求知识,从事学习活动的强大心理动因。

同学们,下面是一个字的古汉语解释,你能猜出来是什么字吗?①婴儿;②孩子;③儿子或女儿;④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相当于“您”。

)⑤泛指人;22⑥特称孔子;这个字呢?就是子,在春秋战国时期,经常用到第四种“对人的尊称”,那么在春秋战国时期,涌现出了很多思想家,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称为“子”,今天就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学习诸子百家的思想,学习第8课,百家争鸣。

二、讲授新课(一)百家争鸣(1)教师让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农具和牛耕发明和推广,生产力水平提高。

这引起了经济、政治方面的巨大变革,也带来了社会秩序失衡、战争频繁等许多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对以前知识的回顾,有助于学生牢记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做铺垫。

(2)教师引入“百家争鸣”概念以及产生的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1.商朝以后,青铜器主要用于()
①饮食②军事③祭祀④外交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青铜器既是商周时期青铜制造文明发达的体现,也是商周社会状况的反映,这主要是因为()
①青铜器成为王公贵族身份地位的象征②青铜器甚至是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③青铜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④青铜礼器的数量体现了君王的残暴与仁德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3.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使用键盘书写,手写汉字的能力慢慢下降了。

针对汉字手写危机,央视科教频道推出了全新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在全国引发了书写汉字的热潮。

请问,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哪个朝代开始的()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
4.甲骨文的造字方法有很多种,下面的文字的造字方法是()
A.象形
B.指事
C.会意
D.形声
5.下列有关青铜文明的描述错误的是()
A.青铜文明是指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制造业
B.灿烂的青铜文明的取得是建立在广大奴隶极其悲惨命运的基础之上的
C.青铜文明的优秀代表是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
D.青铜文明是指夏、商、周时期人民所创造的物质文明
6.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下列叙述正确反映了甲骨文情况的是()
①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②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③甲骨文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④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7.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阶段。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一时期,去了解这一时期人类创造的文明。

【青铜器】
图一图二图三
(1)请写出上面三幅图片中青铜器的名称。

说一说这些青铜器的主要用途。

这些青铜器主要是用什么方法铸造而成的?
(2)在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功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甲骨文】
图四
图五
(3)这两幅图片中的文字都是甲骨文,请你说出这些文字首先是在什么时候被谁发现的。

这些文字主要记载了哪一时期的历史?
(4)这些文字中主要记载的内容是什么?如何评价这一文字?这一文字的发现有何重大意义?
(5)仔细观察图五中的甲骨文,这些文字主要采用的造字方法是什么?除了这种造字方法外,再列举出甲骨文造字的三种方法。

(6)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创造的文明被称为什么?结合材料谈谈你的感悟。

答案
1.A解析:本题考查青铜器的用途。

商朝以后,青铜器主要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方面。

故选择A项。

2.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解答时可用排除法,青铜器作为礼器并未体现君王的残暴与仁德,④错误,排除A、C、D三项,故选择B项。

3.B解析:本题考查甲骨文的相关知识。

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故选择B项。

4.A解析:本题考查甲骨文的造字方法。

图片中的文字都是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
勾画出来,属于象形文字,故选择A项。

5.A解析:本题考查青铜文明的内涵。

青铜时代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包括农业、手工业、畜牧业和商业等方面的文明,被称为“青铜文明”。

青铜制造业仅仅是青铜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故选择A项。

6.D解析:本题考查甲骨文的相关知识。

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①正确;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②正确;甲骨文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③正确;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④正确,故选择D项。

7.(1)图一:四羊方尊;图二:司母戊鼎;图三:利簋。

这些青铜器的主要用途是祭祀。

“泥范铸造法”。

(2)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

(3)1899年,王懿荣。

商周时期的历史。

(4)祭祀、战争、农业、狩猎、畜牧业等。

评价: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意义: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5)象形。

指事、会意、形声、假借。

(6)青铜文明。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绝,成就辉煌,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言之有理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