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数据接口规范》
应急管理部关于推进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见
应急管理部关于推进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应急管理部•【公布日期】2021.05.06•【文号】应急〔2021〕31号•【施行日期】2021.05.06•【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突发事件应对正文应急管理部关于推进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见应急〔2021〕31号国家矿山安监局、中国地震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急管理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应急管理局,部消防救援局、森林消防局,部机关各司局,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部所属事业单位:为促进信息技术与应急管理业务深度融合,推动应急管理高质量发展,现就推进“十四五”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和应急管理重要论述,坚持以信息化推进应急管理现代化,强化实战导向和“智慧应急”牵引,规划引领、集约发展、统筹建设、扁平应用,夯实信息化发展基础,补齐网络、数据、安全、标准等方面的短板弱项,推动形成体系完备、层次清晰、技术先进的应急管理信息化体系,全面提升监测预警、监管执法、辅助指挥决策、救援实战和社会动员能力。
二、坚持集约化发展(一)统筹基础设施建设。
应急管理部统一建设应急管理云,国家矿山安监局、中国地震局,部消防救援局、森林消防局,部机关各司局,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和部所属事业单位所有新建非涉密应用系统一律上云,新立项信息化项目原则上不得新建数据机房、对机房扩容或批量采购服务器等设备,确有需要的须报部科技和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审批。
消防指挥调度网、地震行业骨干网要加快整合到部指挥信息网。
各级应急管理部门、矿山安全监察机构、地震部门和消防救援队伍要充分依托应急管理云或本地政务云部署信息系统。
(二)统筹应用系统建设。
应急管理部统一建设应急资源管理平台、“互联网+执法”、应急管理“一张图”、“天眼”卫星监测系统等应用系统,向全国免费推广,并提供接口方便各地系统对接和业务协同。
重庆市应急广播体系规划与建设
全国应急广播体系是国家应急体系和国家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近年来颁布的相关规划和文件对全国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均提出了明确要求。
如何更好地进行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对于广泛地传播应急信息和科普知识,有效提高公众应对灾害的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近几年,在我国突发性自然灾害、极端天气报道以及寻人寻物事件中,应急广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应急广播体系的建设工作也得到了广泛的重视,而应急广播体系建设作为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地方政府的支持、法律制度的规范、广电资源的整合以及前沿技术的驱动与融合发展。
在本期专题中,重庆有线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则以“全媒介、全渠道、全覆盖”和市、区县、乡镇、村四级应急广播预警信息发布体系架构为目标,通过搭建重庆市应急广播电视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构建了多纬度接入、多渠道发布、多级联动、多重安全保障的重庆市应急广播体系。
四川应急广播中心和四川省广播电视局为了全面发挥应急广播服务理念、推广四川应急广播运行情况和应用经验探讨了多级联动应急广播体系在各环节的处置机制及运行机制。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无线电台管理局结合广播电视发射台站的工作特点,梳理了应急管理所涵盖的内容及职责,构建了广播电视发射台站应急管理平台,并对其业务系统的内容构建进行了详细介绍。
此外,江苏省广电有线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分公司、江苏省广电有线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无锡分公司、张家港市广播电视台等也分别就各地的应急广播体系建设进行了讨论与探索。
希望通过本次专题能够将各地应急广播的技术进行汇总和交流,为今后更好地进行应急广播体系建设提供一些经验和想法。
编者按应急广播专题《有线电视技术》 2019年第2期 总第350期1 引言重庆是我国最大的直辖市,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大山区和民族地区于一体,地形复杂,是我国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灾害种类多、频度高、强度大、范围广,灾害所造成的损失也非常严重。
国家应急平台体系技术要求
秘密国家应急平台体系技术要求(试行)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二00七年九月目录1适用范围 (9)2国家应急平台体系 (9)2. 1平台体系结构 (9)2 2总体功能要求 (10)2 3平台基本构成 (11)3国务院应急平台 (12)3. 1应急通信系统 (12)3. 1. 1电话调度系统 (13)3.1.2多路传真系统 (15)3.1.3卫星通信系统 (16)3 .2计算机网络系统 (18)3. 2. 1局域网 (19)3 2 2网络与系统管理 (20)3 2 3服务器与存储系统 (21)3 2 4广域网 (22)3 3视频会议系统 (25)3 3 1功能要求 (25)3 3 2 性能要求 (25)3 3 3接口要求 (26)3 3 4引用标准 (26)3 4图像接入系统 (27)3 4 1功能要求 (27)3 4 2性能要求 (27)3 4 3接口要求 (27)3 4 4引用标准 (27)3 5综合应用系统 (28)3.5 .1技术架构要求 (29)3 .5.2 运行环境 (29)3.5.3性能要求 (29)3.5 .4综合业务管理 (29)3 5 5风险隐患监测防控 (31)3 5 6综合预测预警 (31)3 5 7智能辅助方案 (32)3 5 8指挥调度 (34)3 5 9应急保障 (34)3.6数据库系统 (35)3 6 1功能要求 (36)3 6 2 DBMS性能要求 (36)3 6 3基础信息数据库 (36)3 6 4地理信息数据库 (37)3 6 5事件信息数据库 (37)3 6 6预案库 (38)3 6 7模型库 (38)3 6 8知识库 (38)3 6 9案例库 (39)3 7应急指挥场所 (40)3 7 1显示系统 (40)3 7 2供电系统 (40)3.7 .3综合布线 (41)3 7 4其他要求 (41)4省级应急平台 (42)4 1应急通信系统 (42)4 1 1有线调度系统 (43)4 1 2无线调度系统 (45)4 1 3多路传真系统 (46)4 1 5卫星通信系统 (48)4 2计算机网络系统 (49)4 2 1局域网 (49)4 2 2广域网 (49)4 .3视频会议系统 (50)4 3 1功能要求 (50)4 3 2性能要求 (50)4 3 3接口要求 (51)4 3 4引用标准 (51)4 4图像接入系统 (51)4 4 1功能要求 (51)4 4 2性能要求 (51)4 5综合应用系统 (52)4 5 1技术架构要求 (52)4 5 2综合业务管理 (52)4.5.3风险隐患监测防控 (52)4.5.4综台预测预警与研判 (52)4.5.5能辅助方案 (53)4 5 6指挥调度 (53)4 .5.7应急保障 (53)4.5.8应急评估 (53)4.5.9模拟演练 (53)4 6数据库系统 (54)4 6 1基础信息数据库 (54)4 6 2事件信息数据库 (54)4 6 3预案库 (55)4 6 4模型库 (55)4 6 5知识库 (55)4 6 7文档库 (55)4 6 8地理信息数据库 (55)4.7应急指挥场所 (56)4.7 .1显示系统 (56)4 .7.2供电系统 (56)4.7.3综合布线 (57)4 .7.4 其他要求 (57)5 部门应急平台 (58)5.l应急通信系统 (58)5. 2计算机网络系统 (59)5. 3视频会议系统 (59)5 4图像接入系统 (60)5 4 1性能要求 (60)5 4 2引用标准 (60)5 5综合应用系统 (60)5 5 1技术架构要求 (60)5 5 2综合业务管理 (60)5 5 3风险隐患监测防控 (60)5 5 4预测预警 (60)5 5 5智能辅助决策 (61)5 5 6指挥调度 (61)5 5 7应急保障 (61)5 5 8应急评估 (61)5 5 9模拟演练 (61)5 6数据库系统 (61)5 6 1基础信息数据库 (61)5 6 2地理信息数据库 (62)5 6 3事件信息数据库 (62)5 6 5知识库 (62)5 6 6案例库 (63)5 6 7模型库 (63)5 7应急指挥场所 (63)5 7 1功能要求 (63)5 7 2引用标准 (63)6移动应急平台 (63)6.1大型移动应急平台 (64)6 1 1功能要求 (64)6.1.2性能要求 (64)6 1 3综台应用软件 (66)6 1 4车载数据库 (66)6 1 5接口要求 (66)6 1 6引用标准 (66)6 2中型移动应急平台 (66)6 2 1功能要求 (66)6 2 2性能要求 (67)6 .2.3综合应用软件 (68)6.2.4车载数据库 (68)6.2 .5接口要求 (69)6 2 6引用标准 (69)6 3小型移动应急平台 (69)6 3 1功能要求 (69)6 3 2性能要求 (69)6 3 3综合应用软件 (70)6 3 4便携数据库 (70)6 3 5接口要求 (70)6 3 6引用标准 (70)7 数据共享与交换系统 (70)7 1数据交换 (72)7 1 1功能要求 (73)7.1.2性能要求 (73)7 .1.3技术要求 (73)7 2数据共享 (74)7 2 1功能要求 (74)7 2 2技术要求 (75)7 2 3共享机制 (75)7 3省级共享与交换节点 (75)7 4部门共享与交换节点 (75)8安全保障体系 (76)8 1总体要求 (76)8 1 1原则要求 (76)8 1 2分级分域安全保障要求 (77)8 2安全保障要求 (78)8 2 1通信系统安全保障 (78)8 2 2基于内网的应急平台系统 (78)8 2 3基于外网的应急平台系统 (79)8 2 4移动应急平台 (79)8 3安全管理 (80)8 4容灾备份 (80)8 4 1本地备份. (80)8.4.2异地容灾 (81)9规范性引用文件 (81)10术语和定义、缩略语 (82)10.1术语和定义 (82)1 0.1.1突发公共事件 (82)10.1.2应急平台 (82)10 1 3移动应急平台 (82)10 .1. 4应急方舱 (83)10 .1. 5前置机 (83)10 .2缩略语 (83)国家应急平台体系技术要求为了指导和规范国家应急平台体系研发和建设工作,保证应急平台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按照《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决定》(国发[2005]11号)、《“十五”期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国办发[2006]106号)及相关标准规范,制定本技术要求。
计算机应急管理流程
计算机应急管理流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障各项业务连续性,进一步明确IT应急管理程序、方式和责任,建立和健全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责任明确的应急管理工作机制,使IT突发事件管理程序化、规范化、标准化,特制定《IT应急管理流程》。
第二条管理目标:快速分析风险、预定预警等级、迅速通知和激活预案、控制风险蔓延、尽快恢复系统或为业务连续性计划提供IT保证。
第三条传阅范围:各级计算机安全领导小组成员、IT应急工作小组成员、。
第四条本管理办法所称的IT突发事件是指:在生产运行和管理中发生的,因自然灾害、软硬件设备故障、人为失误或者破坏导致重要生产系统对外服务中断、关键系统失效等重大或紧急事件。
第二章组织架构第五条计算机安全领导小组(以下简称为计算机安全领导小组)为IT应急管理决策的最高领导机构。
第六条在IT系统进入紧急状态时,计算机安全领导小组自动转变为IT 应急工作领导小组。
第七条为了确保应急管理机制有效运行,领导小组下设立IT应急工作小组,办公室在信息科技部,由信息科技部总经理担任组长,成员为技术骨干组成。
第三章IT IT应急小组职责第八条 IT应急工作领导小组职责:贯彻执行上级和监管部门的信息安全方针政策,确定全辖IT系统重大事项,检查指导信息科技安全防范工作。
具体包括:1.负责审定计算机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2.IT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在接到重大故障报告后,立即进入紧急状态,召开简要会议后,视具体情况启动相应的紧急应变程序;3.指挥及协调各有关部门进入紧急应变状态,完成紧急应变组织架构的启动。
负责在发生突发事件时听取相关部门的情况汇报,并根据事件的严重程度,决定启动应急预案。
在启动应急预案后,负责指挥、协调相关部门严格按照应急预案妥善处置应急事件;4.及时向上级安全主管部门汇报故障情况、紧急应变计划的执行和进展情况,并请示进一步行动命令。
在启动应急预案后,及时报告发生突变事件情况报;5.负责在IT系统失效的情况下,发布启动业务手工应急处理预案。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银行、证券跨行业信息系统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指引》的通知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银行、证券跨行业信息系统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指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已撤销)•【公布日期】2008.07.09•【文号】银监发[2008]50号•【施行日期】2008.07.09•【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证券正文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银行、证券跨行业信息系统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指引》的通知(银监发〔2008〕50号)各银监局,中国证监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监管局,各国有商业银行,各证券、期货交易所,各股份制商业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邮储银行,各省级农村信用联社,银监会直接监管的信托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中国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公司,中国期货保证金监控中心,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证券业、期货业协会:现将《银行、证券跨行业信息系统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指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请各银监局将本通知转发至辖内各银行业金融机构。
请各证监局将本通知转发至辖区内各证券期货经营机构。
二○○八年七月九日银行、证券跨行业信息系统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指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银证系统突发事件分级分类第三章风险防范第四章应急响应第五章事件分析与总结第六章持续改进第七章监督管理第八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健全银行、证券期货跨行业信息系统(以下简称银证系统)应急处置工作机制,防范银证系统面临的风险,做好银证跨行业工作程序上的衔接,有效处置银证系统突发事件,最大程度保障投资者合法权益,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监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证监会)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银证系统应急处置工作应遵循以下工作原则:(一)协调配合。
建立健全银证系统突发事件应急协调机制,明确各银证机构和业务关联单位在应急响应和协调中的职责。
(二)预防为主。
建立风险管理制度,明确风险指标,实施对风险指标的动态、持续监测,完善风险预警和报告机制,降低突发事件发生概率;(三)快速反应。
标准规范汇总
分类编号平安城市DB21/T 2551.1DB21/T 2551.2DB21/T 2551.3DB21/T 2551.4GB∕T 34680.1-2017GB∕T 34680.2-2017GB∕T 34680.3-2017GB∕T 34680.4-2018GB∕T 34678-2017GB/T 36332-2018GB/T 36333-2018GB/T 36334-2018GB/T 36445-2018GB/T 36342-2018公共安全GA/T 73-2015GA/T 74-2000GA/T 75-1994GA/T 645-2014GA/T 695-2014GA/T 922.2-2011GA/T 988-2012GA/T 989-2012GA/T 992-2012GA/T 1049.1-2013GA/T 1049.2-2013GA/T 1081-2013GA/T 1093-2013GA/T 1185-2014GA/T 1136-2014GA/T 1211-2014GA/T 1127-2013GA/T 1128-2013GA/T 1137-2014GA/T 1141-2014GA/T 1142-2014GA/T 1260-2016GA/T 1357-2018GB/T 15843.6-2018GB/T 19668.5-2018GB/T 20518-2018GB/T 25056-2018GB/T 25724-2017GB/T 28181-2016GB/T 30146-2013GB/T 30269.807-2018GB/T 31595-2015GB/T 31916.3-2018GB/T 34953.2-2018GB/T 35114-2017GB/T 35625-2017GB/T 35678-2017GB/T 35676-2017GB/T 35735-2017GB/T 35736-2017GB/T 36450.1-2018GB/T 36624-2018GB/T 36626-2018GB/T 36627-2018GB/T 36629.1-2018GB/T 36629.2-2018GB/T 36632-2018GB/T 36633-2018GB/T 36637-2018GB/T 36639-2018GB/T 36643-2018GB/T 36644-2018GB/T 36651-2018DB32/ 1691.1-2010DB32/ 1691.2-2010DB32/ 1691.3-2014DB32/T 1691.8-2015DB32/T 1691.9-2015DB32/T 1691.10-2015DB32/T 1691.11-2015DB32/T 1691.12-2015BS ISO IEC 27004-2009智慧警务GA /T 1462-2018GA /T 1805-2013GA/T 1000-2011GAT 1399.1-2017GAT 1399.2-2017GAT 1400.1-2017GAT 1400.2-2017GA_T 1400.3-2017GA/T 1400.4-2017GA/T 669.1-2008GA/T 947.1-2015GA/T 947.2-2015GA/T 947-2011GA 1153-2014GA 417.1-2003GA417.2-2003GA 417.3-2003GA/Z 1415-2018GA 1209-2016GA T 1267-2015GBT 20271-2006应急处理DB45/T 220-2007DB41/T 682.1-2011DB41/T 682.2-2011DB32/T 2918-2016DB50/T 865-2018DB44/T 1099-2012DB44/T 1048-2012GA/T 1340-2016GB/T 23809-2009GB/T 24363-2009GB/T 23809-2009GB/T 28827.3-2012GB/T 35965.1-2018GB/T 35965.2-2018JT/T 1007.1-2015JT/T 1007.2-2015JT/T 1007.3-2015QX/T 433-2018YD/T 1799-2008YD/T 2637.1-2013YD/T 2637.2-2013YD/T 2637.3-2013YD/T 2637.4-2013YD/T 2637.5-2013YDB 087-2012YDB 125-2013建标 180-2017YD/T 1799-2008备注:发布时间空白和标红的为未找到可下载文档文档名称智慧城市 第1部分:总体框架智慧城市 第2部分:建设指南智慧城市 第3部分:运营管理智慧城市 第4部分:评价指标体系.智慧城市评价模型及基础评价指标体系 第1部分:总体框架及分项评价指标制定的要求智慧城市评价模型及基础评价指标体系 第2部分:信息基础建设智慧城市评价模型及基础评价指标体系 第3部分:信息资源智慧城市评价模型及基础评价指标体系 第4部分:建设管理智慧城市 技术参考模型智慧城市 领域知识模型 核心概念模型智慧城市 顶层设计指南智慧城市 软件服务预算管理规范智慧城市 SOA标准应用指南智慧校园总体框架机械防盗锁安全防范系统通用图形符号安全防范工程程序与要求安全防范监控变速球型摄像机信息安全技术 网络通信审计产品技术要求安防人脸识别应用系统 第2部分:人脸图像数据信息安全技术 文件加密产品安全技术要求信息安全技术 电子文档安全管理产品安全技术要求停车库(场)出入口控制设备技术要求公安交通集成指挥平台通信协议 第1部分 总则公安交通集成指挥平台通信协议 第2部分 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安全防范系统维护保养规范出入口控制人脸识别系统技术要求安全防范工程技术文件编制深度要求公共安全行业标准体系表编制规则安全防范高清视频监控系统技术要求安全防范视频监控摄像机通用技术要求安全防范视频监控高清晰度摄像机测量方法信息安全技术 抗拒绝服务攻击产品安全技术要求信息安全技术 主机安全等级保护配置要求信息安全技术 主机安全检查产品安全技术要求人行出入口电控通道闸通用技术要求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硬盘分类及试验方法信息技术 安全技术 实体鉴别 第6部分:采用人工数据传递的机制信息技术服务 监理 第5部分:软件工程监理规范信息安全技术 公钥基础设施 数字证书格式信息安全技术 证书认证系统密码及其相关安全技术规范公共安全视频监控数字视音频编解码技术要求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系统信息传输、交换、控制技术要求公共安全 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 要求信息技术 传感器网络 第807部分:测试:网络传输安全公共安全 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 指南信息技术 云数据存储和管理 第3部分:分布式文件存储应用接口信息技术 安全技术匿名实体鉴别 第2部分:基于群组公钥签名的机制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信息安全技术要求公共安全 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 业务影响分析指南(BIA)公共安全 人脸识别应用 图像技术要求公共安全 指静脉识别应用 算法识别性能评测方法公共安全 指纹识别应用 采集设备通用技术要求公共安全指纹识别应用 图像技术要求信息技术 存储管理 第1部分:概述信息技术 安全技术 可鉴别的加密机制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系统安全运维管理指南信息安全技术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测试评估技术指南信息安全技术 公民网络电子身份标识安全技术要求 第1部分:读写机具安全技术要求信息安全技术 公民网络电子身份标识安全技术要求 第2部分:载体安全技术要求信息安全技术 公民网络电子身份标识格式规范信息安全技术 网络用户身份鉴别技术指南信息安全技术 ICT供应链安全风险管理指南信息安全技术 可信计算规范 服务器可信支撑平台信息安全技术 网络安全威胁信息格式规范信息安全技术 数字签名应用安全证明获取方法信息安全技术 基于可信环境的生物特征识别身份鉴别协议框架重点单位(部位)公共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建设规范 第1部分:加油(气)站重点单位(部位)公共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建设规范 第2部分:停车场(库)重点单位(部位)公共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建设规范 第3部分:学校、幼儿园重点单位(部位)公共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建设规范 第8部分:住宅小区重点单位(部位)公共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建设规范 第9部分:城市轨道交通重点单位(部位)公共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建设规范 第10部分:汽车客运站和客运码头重点单位(部位)公共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建设规范 第11部分:体育场馆重点单位(部位)公共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建设规范 第12部分:公园、公共广场信息技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管理测量警用指挥车(交通应急指挥)设备技术要求手持式移动警务终端通用技术要求公安信息化数据质量管理规范公安视频图像分析系统 第1部分:通用技术要求公安视频图像分析系统 第2部分:视频图像内容分析及描述技术要求公安视频图像信息应用系统 第1部分:通用技术要求公安视频图像信息应用系统 第2部分:应用平台技术要求公安视频图像信息应用系统 第3部分:数据库技术要求公安视频图像信息应用系统 第4部分:接口协议要求城市监控报警联网系统 技术标准 第1部分:通用技术要求单警执法视音频记录系统 第1部分:基本要求单警执法视音频记录系统 第2部分:执法记录仪单警执法视音频记录仪手持式居民身份证阅读器公安综合信息系统规范 第1部分 共享数据项集公安综合信息系统规范 第2部分 Web页面设计规范公安综合信息系统规范 第3部分 跨地区查询接口规范公安通信标准体系表公安监管场所监区门禁系统公安物联网感知层信息安全技术导则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系统安全通用技术要求广西壮族自治区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基本功能要求河南省应急平台体系数据规范 第1部分:数据库表结构河南省应急平台体系数据规范 第2部分:信息资源分类与编码省级安全生产应急平台体系建设规范社会安全事件应急信息资源整合技术规范广东省应急平台体系数据库规范 基础信息物业服务 应急管理规范火警和应急救援分级应急导向系统 设置原则 与要求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安全应急响应计划规范应急导向系统 设置原则与要求信息技术服务 运行维护 第3部分:应急响应规范应急信息交互协议 第1部分:预警信息应急信息交互协议 第2部分:事件信息交通移动应急通信指挥平台 第1部分:总体技术要求交通移动应急通信指挥平台 第2部分:通信信息系统技术要求交通移动应急通信指挥平台 第3部分:设备检测规范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与应急广播系统信息交互要求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处理服务资质评估办法自组织网络支持应急通信 第1部分:业务要求自组织网络支持应急通信 第2部分:初始化、准入和恢复机制自组织网络支持应急通信 第3部分:节点要求自组织网络支持应急通信 第4部分:组网安全要求自组织网络支持应急通信 第5部分:与现有网络的互联互通要求区域空间应急通信系统技术要求区域空间应急通信系统测试方法城市社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标准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处理服务资质评估方法的为未找到可下载文档发布状态发布机构发布时间实施时间备注现行辽宁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15.12.24标准化方面的现行辽宁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15.12.24现行辽宁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15.12.24现行辽宁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15.12.24现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17.10.142018.5.1现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17.10.142018.5.1送审稿现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17.10.142018.5.1已发布,未实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18.6.12019.1.1现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17.10.14已发布,未实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18.6.12019.1.1已发布,未实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18.6.12019.1.1已发布,未实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18.6.12019.1.1已发布,未实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18.6.12019.1.1已发布,未实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18.6.72019.1.1现行公安部2015.1.29现行公安部2000.10.24现行公安部1994.3.11现行公安部2014.9.9现行公安部2014.5.23现行公安部2011.1.13现行公安部2012.4.5现行公安部2014.5.23现行公安部2012.7.19现行公安部2013.2.20现行公安部2013.2.20现行公安部2013.7.4现行公安部2013.12.16现行公安部2014.9.28现行公安部2014.2.25现行公安部2014.12.16现行公安部2013.12.20现行公安部2013.12.202014.1.1现行公安部2014.3.10现行公安部2014.3.14现行公安部2014.3.14现行公安部2016.5.30现行已发布,未实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18.9.172019.4.1已发布,未实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18.6.72019.1.1已发布,未实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18.6.72019.1.1代替GB/T 205186—2006已发布,未实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18.6.72019.1.1代替GB/T 25056—2010现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18.7.1现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16.8.1现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14.5.1已发布,未实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18.9.172019.4.1现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16.1.1已发布,未实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18.6.72019.1.1已发布,未实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18.9.172019.4.1现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18.11.1现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18.6.1现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18.7.1现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18.7.1现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18.7.1现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18.7.1已发布,未实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18.6.72019.1.1已发布,未实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18.9.172019.4.1已发布,未实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18.9.172019.4.1已发布,未实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18.9.172019.4.1已发布,未实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18.10.102019.5.1已发布,未实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18.10.102019.5.1已发布,未实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18.10.102019.5.1已发布,未实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18.9.172019.4.1已发布,未实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18.10.102019.5.1已发布,未实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18.9.172019.4.1已发布,未实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18.10.102019.5.1已发布,未实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18.9.172019.4.1已发布,未实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18.10.102019.5.1现行江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11.2.20现行江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11.2.20现行江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14.12.31现行江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15.12.20现行江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15.12.20现行江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15.12.20现行江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15.12.20现行江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15.12.20现行国外标准现行公安部2018.3.26现行公安部2013.8.22现行公安部2011.11.14现行公安部2017.5.31现行公安部2017.5.31现行公安部2017.5.31现行公安部2017.5.31现行公安部2017.5.31现行公安部2017.5.31现行公安部2008.8.29现行公安部2015.7.10现行公安部2015.7.10现行公安部2011.8.11现行公安部2014.4.17现行公安部2003.1.8现行公安部2003.1.8现行公安部2003.1.8现行公安部2018.3.8现行公安部2016.3.29现行公安部2015.7.16现行公安部2006.5.1现行广西壮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2007.8.25现行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11.8.9现行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11.8.9现行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16.6.10现行重庆市质量技术监督局2018.10.1现行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12.3.21现行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12.10.15现行公安部消防局2016.12.1现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9.5.6现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9.12.1现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9.11.1现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13.2.1现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18.8.1现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18.8.1现行交通运输部2016.1.1现行交通运输部2016.1.1现行交通运输部2016.1.1现行中国气象局2018.12.1现行工业和信息化部2018.11.1现行工业和信息化部2014.4.1现行工业和信息化部2014.4.1现行工业和信息化部2014.4.1现行工业和信息化部2014.4.1现行工业和信息化部2013.10.17现行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2012.3.25现行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2013.3.6现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7.6.1现行工业和信息化部2008.5.4方面的代替GB/T 205186—2006代替GB/T 25056—2010。
突发事件应急响应系统
详细描述
及时向公众发布突发事件的相关信息,包括事件进展、救 援情况等,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同时进行有效的公众沟通 ,稳定社会情绪。
03
应急响应流程
接警
接警及时
确保接警人员能够迅速接警,并立即启动应急响 应程序。
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 ,突发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影响范 围不断增加,因此建立完善的应 急响应系统至关重要。
定义和分类
定义
突发事件应急响应系统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时,为应对危机、降低损失而建立的一套完整的组织、协调、指挥和 控制的体系。
分类
根据突发事件的特点和影响范围,可以将应急响应系统分为局部性应急响应系统和国家级应急响应系统。局部性 应急响应系统主要针对某一地区或某一特定类型的突发事件,而国家级应急响应系统则覆盖全国范围,应对大规 模、跨地区的突发事件。
系统开发与集成
开发环境搭建
根据系统架构和模块划分,搭建开发环境,包括硬件设备、操作 系统、数据库等。
代码编写与实现
按照系统设计要求,编写各模块的代码,实现系统的各项功能。
系统集成
将各模块集成在一起,进行系统联调,确保各模块之间的协调性和 整体性能。
系统测试与部署
功能测试
对系统的各项功能进行测试,确保系统功能符合 设计要求,无缺陷和漏洞。
部署实施
根据实际运行环境,部署系统硬件和软件,配置 网络连接,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
ABCD
性能测试
测试系统的性能指标,如响应时间、吞吐量等, 确保系统能够满足实际运行的需求。
文档编写
编写系统使用手册、维护手册等文档,便于用户 使用和维护系统。
【应急办法】重庆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运行管理办法(试行)(0002)
【应急办法】重庆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运行管理办法(试行)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运行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本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以下简称“预警信息发布平台”)运行管理,提高预警信息发布的权威性、时效性以及预警联动水平,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及其危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运行管理办法(试行)》《重庆市突发事件应对条例》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预警信息发布平台是根据国家、我市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要求,由市气象局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建设,承担本行政区域内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及防灾减灾服务的专业平台,包括市、区县级平台及其延伸到有关部门、乡镇(街道)以及事业、企业单位的平台。
第三条利用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共享监测信息,开展风险研判,制作、发布、传播、接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监控预警响应情况,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全市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单位)或应急指挥机构(以下统称预警信息发布责任单位)按照有关规定负责相应预警信息的制作和发布,预警信息发布平台为预警信息发布责任单位发布预警信息提供发布通道和服务,不改变现有预警信息发布责任权限。
第五条预警信息发布平台由各级人民政府授权的预警信息发布工作机构(以下统称预警信息发布机构)负责运行和管理。
第六条各级预警信息发布机构为预警信息发布责任单位无偿提供预警信息发布服务。
第二章信息制作与发布第七条各级预警信息发布责任单位利用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发布预警信息,应与同级预警信息发布机构建立工作机制,明确具体的预警类别、发布格式、发布流程和责任权限等。
第八条预警信息制作采用统一格式,发布内容(含中英文两种文字)包括发布单位、发布时间、预警类别、预警级别、可能影响范围、警示事项、事态发展、有关措施、咨询电话等。
各级预警信息发布机构为预警信息发布责任单位提供预警信息录入客户端。
第九条预警信息发布责任单位指定专人办理预警信息送发手续,并将指定人员名单报本级政府和预警信息发布机构备案,遇有人员变动的,应及时更改。
路网运行监测与服务暂行技术要求宣贯-公路网运行监测与服务暂行技术要求
部、省两级路网平台业务软件
应用层
应用中间件、 基础构件等
支撑层
各类数据库
数据层
公路网运行监测与服务平台软件技术要求
• 总体要求-一般规定
应符合国际开放式标准,采用TCP/IP网络通信协议,选用友好的 人机界面 设计应遵循分级、分类的设计原则 宜采用平台无关的、松耦合、标准化、高重用的软件架构,如 SOA架构 应具有充分的可靠性、可维护性、可适应性、可移植性、可追踪 性和良好的互操作性和可扩展性 部级路网平台软件由部路网中心使用,省级路网平台软件由省级 路网中心使用 部、省两级路网平台软件开发和使用,除应符合本技术要求规定 外,同时应符合我国法律、法规及国家、行业有关标准的规定 部、省两级路网平台软件数据安全要求应符合本技术要求7.2之描 述
• 平台支撑软件-GIS平台
部、省两级路网平台软件选用的GIS平台需满足以下原则: 先进性和实用性并重,具备成熟应用或成功项目案例 支持标准与规范,支持OpenGIS,OGC的地理信息服务相关规 范
支持WEB图形应用,支持面向网络服务的开放Web GIS平台
支持国家标准空间数据格式;需要支持海量数据的实时调度;
公路网运行监测与服务平台软件技术要求
• 软件核心功能要求-一致性要求
部、省两级路网平台软件核心功能在以下方面具有一致性
核心功能方面应具备一致性
须实现用户权限配置
具备对管辖范围内公路网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协调管理,并具
备对管辖范围内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预测预警、应急处置功能 通过“接入控制系统”实现数据交互与共享,保证部、省两级路网 平台之间,以及省级路网平台与路网监测点之间数据交换的机密性
权限管理、地理信息管理等构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和处置平台方案
在采集和处理全市各级各类疫情数据信息的基础上,提 高指挥调度,分析判断和辅助决策水平,系统各子集系统业 务密切关联,信息高度共享。
疫情数据信息 预警和处置平台软件
指挥调度 辅助决策 分析判断
实用性
• 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际工作流程结合,以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 件应急指挥能力
• 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为基础,以公共卫生监测点为补充。 • 提供专业的突发预警模型,丰富完善的知识库和应急预案。
安全性
• 对保密信息实行分级管理,对用户实行分权限管理。 • 建立内部网络,通过网闸实现内外网隔离,保证数据安全性。 • 建立内、外网两个数据库,数据自动同步
易用性
• 应用客户端基于通用的网络浏览器(IE)。 • 系统提供直观、简便、高效、友好的操作界面 • 采用负载均衡技术,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
可扩充性
●建设目标
(1)形成一个疾病预防与控制的信息化网络,实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的 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分析、预案确定及启动全过程的信息化、自动化 和网络化。 (2)形成一条分布式可逐级监测和处理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的仿真信息管 理网络,实现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分析、鉴别、应急方案制定的模型化。 (3)形成一套包括实时准确监测、及时有效发布和动态反馈评估功能的层次 结构群决策体系,在高效、科学、合理三方面,实现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 决策支持。 (4)通过网络化、信息化的管理,使突发卫生事件得到及时控制与处理。 (5)通过系统对医疗卫生资源(包括医务人员、医疗用品等)进行针对特定 突发事件的科学调度,充分保证应急所需资源的配置。
GIS
置系系
子
统
统
)
系
统
●综合门户
综合门户系统建立了一个灵活、规范的信息组织管理平台和全网 范围的网络协作环境,实现集成的信息采集、内容管理、信息搜索, 能够直接组织各类共享信息和内部 业务基础信息,面向不同使用对 象,通过门户技术实现个性化服务,从而实现初步的信息整合;门户 不同的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实现用户的统一认证、统一管理,提 供实时信息访问及多系统协同工作。
应急管理概论(四):应急平台
应急管理概论(四):应急平台第四章应急平台第一节应急平台概述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在应急管理中广泛使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成为必然的趋势。
应急平台是针对突发事件的防范和处置,具备语音通信、视频会议、图像显示及风险分析、监测监控、预测预警、动态决策、综合协调、应急联动与总结评估等功能的综合性软硬件集成的平台。
应急平台是在整合和充分利用各种应急资源的基础上,以公共安全科技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支撑,高智能化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技术系统,集通信、计算机、网络、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视频监控、数据库与信息处理等多种技术为一体。
应急平台是实施应急预案的工具,是应急预案体系有效实施和不断完善的重要保证,是各级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行使职能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和装备。
应急平台建设是应急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对于整合现有资源,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建立和健全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降低应急响应的投入具有重要意义。
一、应急平台的建设背景2005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提出,建立健全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方面的社会预警体系,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是政府全面履行职能,特别是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
2006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把推进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建设列为加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建设的首要工作,明确要求“加快国务院应急平台建设,完善有关专业应急平台功能,推进地方人民政府综合应急平台建设,形成连接各地区和各专业应急指挥机构、统一高效的应急平台体系”。
2006年10月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建立统一高效的应急信息平台”,“实现社会预警、社会动员、快速反应、应急处置的整体联动”。
突发事件应急决策制定
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完善建议
企业应急预案制定
企业应根据国家和地方政府法律法规政策要求,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制定应急预案,明确企 业应急组织体系、通讯联络、现场处置、医疗救护、安全防护等方面的具体措施。
企业内部应急管理制度建设
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应急管理制度,包括应急值守、信息报告、应急处置、培训演练等方面 的制度,确保企业应急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企业应急资源储备计划
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应急预案要求,制定应急资源储备计划,明确应急物资的种类 、数量、储备地点和管理责任人,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及时调用所需物资。
THANKS
感谢观看
02
加强预案宣传和培训,提高相关人员对预案的熟悉程度和执行
能力。
鼓励社会各界参与预案制定和演练,提高预案的广泛性和针对
03
性。
06
法律法规政策背景解读
国家层面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梳理
01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明确了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在突发事件应对中的职责,规范了应急准
备、监测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各环节工作。
系统架构与功能模块划分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01
采用分层、模块化设计思想,确保系统可扩展性、可维护性。
功能模块划分
02
包括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可视化等核心模块,以及智能辅
助决策、应急指挥等扩展模块。
模块间接口与数据交互机制
03
明确各模块间数据交互方式、接口标准,确保系统内部数据流
通畅通。
数据采集、处理及可视化展示技术应用
突发事件应急决策制定
汇报人:XX 2024-02-05
目 录
• 突发事件概述 • 应急决策制定流程 • 应急决策支持系统介绍 • 跨部门协同应对机制构建 • 预案编制及演练实施指南 • 法律法规政策背景解读
广东省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
广东省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第一条为保护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是指由计算机及其相关的和配套的设备、设施构成的,按照一定的应用目标和规则对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存储、传输、检索等处理的人机系统或者网络。
第三条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
第四条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应当保障计算机及其相关的和配套的设备、设施、网络的安全,运行环境的安全,保障信息的安全,保障计算机功能的正常发挥,以维护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主管本行政区域内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家安全机关、保密工作部门、密码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工作。
第六条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从事危害国家安全、社会秩序、公共利益以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的活动,不得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
第二章安全管理第七条计算机信息系统实行安全等级保护。
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和要求,坚持自主定级、自主保护的原则。
第八条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根据计算机信息系统在国家安全、经济建设、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程度,计算机信息系统受到破坏后对国家安全、社会秩序、公共利益以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的危害程度等因素确定,分为五级:(一)计算机信息系统受到破坏后,可能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但不损害国家安全、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的,为第一级;(二)计算机信息系统受到破坏后,可能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产生严重损害,或者可能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造成损害,但不损害国家安全的,为第二级;(三)计算机信息系统受到破坏后,可能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造成严重损害,或者可能对国家安全造成损害的,为第三级;(四)计算机信息系统受到破坏后,可能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造成特别严重损害,或者可能对国家安全造成严重损害的,为第四级;(五)计算机信息系统受到破坏后,可能对国家安全造成特别严重损害的,为第五级。
2022年职业考证-软考-系统规划与管理师考试全真模拟全知识点汇编押题第五期(含答案)试卷号:13
2022年职业考证-软考-系统规划与管理师考试全真模拟全知识点汇编押题第五期(含答案)一.综合题(共15题)1.单选题过程要素部署实施的主要活动不包括()。
问题1选项A.服务过程与制度的制定与发布B.服务过程与制度的培训及宣贯C.过程电子化管理和数据初始化D.体系试运行【答案】B【解析】过程要素部署实施的活动:过程与制度发布:实现制度的发布以及工具的部署上线。
过程电子化管理和数据初始化:应重点关注:过程管理电子化工具与其他工具的互联互通;规划设计中的过程PKI如何通过电子化工具直接获取,并形成所需的报表;如何在电子化工具中实现各个过程与其他管理过程之间的接口;过程与知识库的关联关系,如问题导入知识库的方法。
数据初始化工作的主要数据:组织基础信息;人员基础信息;过程角色;客户信息;历史信息;其他信息。
体系试运行:是为了检查设计的各个过程是否能够很好地落地并服务于客户;主要检查方式:管理目标达成情况;客户满意度;服务工具使用效果。
选项B属于过程与制度发布环节的内容。
2.单选题运维服务中"优化改善"不包括()。
问题1选项A.功能性改进B.适应性改进C.增强性改进D.预防性改进【答案】A【解析】SJ/T 11564.4-2015《信息技术服务运行维护第4部分:数据中心规范》:例行操作包括:监控、预防性检查、常规作业响应支持:事件驱动响应、服务请求响应优化改善:适应性改进、增强性改进、预防性改进咨询评估:包括空调、供配电设备等的建议3.单选题()不属于IT服务外包的特点。
问题1选项A.提升效率B.降低风险C.专注于主营业务D.管理复杂【答案】D【解析】IT 服务外包的收益成本效益效率提升降低风险专注于主营业务管理简单提升满意度4.单选题持续更新问题1选项A.持续更新B.持续更新C.持续更新D.持续更新【答案】A5.单选题IT运维服务质量改进中最常用的步骤是()。
问题1选项A.策划-实施-检查-改进B.实施-检查-改进-策划C.检查-策划-改进-实施D.检查-策划-实施-改进【答案】A【解析】PDCA:规划、实施、检查、处置。
应急系统需求规格说明书
XXXX应急管理系统功能需求说明书XXXX信息技术有限公司2011年7月目录1 引言 (1)1.1 编写目的 (1)1.2 背景 (1)1.3 参考资料 (2)2 系统总体概述 (4)3 系统核心流程 (7)4 系统用户定义 (16)5 系统模块划分 (17)6 系统入口定义 (21)7 模块详细功能需求定义 (22)7.1 基础数据支撑平台 (22)7.1.1 基础数据模块 (22)7.1.2 应急资源模块 (26)7.1.3 预案模块 (29)7.1.4 GIS应用模块 (34)7.1.5 系统接口模块 (38)7.1.6 系统管理模块 (50)7.2 业务应用平台 .............................................................. 错误!未定义书签。
7.2.1 预测预警信息管理模块.................................... 错误!未定义书签。
7.2.2 应急信息收发模块............................................ 错误!未定义书签。
7.2.3 值守模块............................................................ 错误!未定义书签。
7.2.4 调度反馈模块.................................................... 错误!未定义书签。
7.3 应急指挥平台 .............................................................. 错误!未定义书签。
7.3.1 应急过程模块.................................................... 错误!未定义书签。
7.3.2 应急保障模块.................................................... 错误!未定义书签。
应急指挥调度平台
依据据多年应急系统得经验,进一步细化应用框架到可实施框架,从下向上依次就就是基础设施层、数据中心层、资源整合层、应用支撑层、应用层、综合门户,并有安全保障体系与运行维护与支持体系保障系统得正常运行。如下图所示:
模型数据库
知识数据库
方法数据库
预案数据库
人口基础数据库
灾பைடு நூலகம்数据库
地理信息空间数据库
基础字典数据库
资源数据库
1.2.3.
应急指挥需要多部门、多系统联动配合,如果彼此孤立,不能实现信息共享,就会形成得“信息孤岛”。造成缺乏可比数据、缺乏分析、缺乏管理。难以获得全面得业务信息,就会影响业务与决策得效率与准确性。通过提供应用整合服务、业务整合服务、数据整合服务连接相关职能部门得系统、业务、数据,最大程度得解决信息孤岛,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得数据资源。
1.3.基础平台解决方案
应急基础平台就就是基于先进信息技术、网络技术、GIS技术、通信技术与应急信息资源基础上得,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依托政府系统电子政务建设,建立统一应急指挥网络平台,实现紧急事件报警得统一接入与交换。
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突发性、区域性、持续性等特点,以及应急组织指挥机构及其职责、工作流程、应急响应、处置步骤、处置方案等应急业务得集成,应急指挥系统基础平台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应用层
应急决策系统根据突发事件应急得特点,综合各种数据信息及处理软件,缺省提供了辅助会商决策系统、数据收集与管理系统、信息处理与分析系统、资源管理系统、信息发布系统等应用系统,并可根据需要,快速得扩展业务系统。
1.2.5.
综合门户系统建立了一个灵活、规范得信息组织管理平台与全网范围得网络协作环境,实现集成得信息采集、内容管理、信息搜索,能够直接组织各类共享信息与内部业务基础信息,面向不同使用对象,通过门户技术实现个性化服务,从而实现初步得信息整合;门户不同得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实现用户得统一认证、统一管理,提供实时信息访问及多系统协同工作。
珠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珠海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管理办法的通知-珠府办〔2016〕11号
珠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珠海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管理办法的通知正文:----------------------------------------------------------------------------------------------------------------------------------------------------珠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珠海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管理办法的通知珠府办〔2016〕11号横琴新区管委会,各区政府(管委会),市府直属各单位:《珠海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管理办法》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实施中遇到问题,请径向市应急办反映。
珠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6年5月17日珠海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珠海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以下简称“预警信息”)的发布,向社会提供及时、准确、客观、全面的预警信息,最大限度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发生及其造成的危害,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广东省突发事件应对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及《广东省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工作的意见》(粤府〔2011〕130号)、《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东省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运行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粤办函〔2015〕610号)等有关要求,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预警信息,是指发生或可能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较大社会危害的,可以预警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或其他需要告知公众的突发事件信息。
预警信息包括发布机关、发布时间、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类别、起始时间、可能影响范围、预警级别、警示事项、事态发展、相关措施、咨询电话等。
第三条预警信息发布工作遵循“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分级负责、纵向到底”的原则,做到“健全制度、落实责任,依靠科技、手段多样,整合资源、强化基层,流程清晰、安全高效”。
国家应急平台体系技术要求(试行)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 二〇〇七年九月
国家应急平台体系技术要求(试行)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二〇〇七年九月目录1 适用范围 (1)2 国家应急平台体系 (1)2.1平台体系结构 (1)2.2总体功能要求 (2)2.3平台基本构成 (2)3 国务院应急平台 (3)3.1应急通信系统 (3)3.2计算机网络系统 (6)3.3视频会议系统 (10)3.4图像接入系统 (11)3.5综合应用系统 (11)3.6数据库系统 (16)3.7应急指挥场所 (18)4 省级应急平台 (19)4.1应急通信系统 (19)4.2计算机网络系统 (23)4.3视频会议系统 (24)4.4图像接入系统 (24)4.5综合应用系统 (25)4.6数据库系统 (26)4.7应急指挥场所 (27)5 部门应急平台 (28)5.1应急通信系统 (28)5.2计算机网络系统 (28)5.3视频会议系统 (28)5.4图像接入系统 (29)5.5综合应用系统 (29)5.6数据库系统 (29)5.7应急指挥场所 (30)6 移动应急平台 (31)6.1大型移动应急平台 (31)6.2中型移动应急平台 (32)6.3小型移动应急平台 (34)7 数据共享与交换系统 (34)7.1数据交换 (35)7.2数据共享 (37)7.3省级共享与交换节点 (37)7.4部门共享与交换节点 (38)8 安全保障体系 (38)8.1总体要求 (38)8.2安全保障要求 (39)8.3安全管理 (40)8.4容灾备份 (40)9 规范性引用文件 (41)10 术语和定义、缩略语 (41)10.1术语和定义 (41)10.2缩略语 (42)国家应急平台体系技术要求为了指导和规范国家应急平台体系研发和建设工作,保证应急平台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按照《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决定》(国发[2005]11号)、《“十一五”期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国办发[2006]106号)及相关标准规范,制定本技术要求。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运行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运行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16.05.03•【字号】渝府办发〔2016〕75号•【施行日期】2016.05.0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突发事件应对正文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运行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渝府办发〔2016〕75号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重庆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运行管理办法(试行)》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16年5月3日重庆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运行管理办法(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本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以下简称预警信息发布平台)运行管理,提高预警信息发布的权威性、时效性以及预警联动水平,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及其危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运行管理办法(试行)》《重庆市突发事件应对条例》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预警信息发布平台是根据国家、我市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要求,由市气象局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建设,承担本行政区域内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及防灾减灾服务的专业平台,包括市、区县级平台及其延伸到有关部门、乡镇(街道)以及事业、企业单位的平台。
第三条利用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共享监测信息,开展风险研判,制作、发布、传播、接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监控预警响应情况,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全市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单位)或应急指挥机构(以下统称预警信息发布责任单位)按照有关规定负责相应预警信息的制作和发布,预警信息发布平台为预警信息发布责任单位发布预警信息提供发布通道和服务,不改变现有预警信息发布责任权限。
第五条预警信息发布平台由各级人民政府授权的预警信息发布工作机构(以下统称预警信息发布机构)负责运行和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稀土长余辉荧光粉试验方法第2部分:余辉亮度的测定》编制说明一、工作简况1.1立项的目的和意义稀土长余辉荧光粉由于其可以利用日光或灯光储光在夜晚或黑暗处发光,因而广泛应用在夜间应急指示,光电子器件或元件、仪表显示,弱光照明,建筑装饰,工艺美术及国防军事(如夜行地图)等诸多方面。
目前使用的国家标准《稀土长余辉荧光粉》是2010年制定的。
该标准涉及了相对亮度、中心粒径、发射主峰、发光颜色和色品坐标这五个指标。
随着稀土长余辉产业的发展,以及其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稀土长余辉荧光粉的应用领域有了新的拓展,尤其是近年来在发光纤维、发光油墨、发光陶瓷等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广。
另外,随着稀土长余辉发光制品应用技术的改进,对现有的稀土长余辉荧光粉的粒度和亮度指标均有了新的要求。
尤其是,原标准经过几年的使用,发现相对亮度这个指标没有实际意义,生产企业与应用客户的沟通均采用余辉亮度这个指标,特别是国外客户明确提出几个时刻点的余辉亮度要达到多少mcd/m2才属于合格产品。
鉴于以上几点,2010年制定的《稀土长余辉荧光粉》的产品标准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目前市场的需求。
为了使新修订的产品标准能真实地反应市场的需求,更好地服务于客户,使生产企业的产品和客户的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编制组进行了大量的调研,收集汇总了目前生产企业:内蒙古天彩稀土发光材料有限责任公司,四川新力光源有限公司,大连路明集团,淄博天鸿新材料有限公司,济南陆美斯发光材料有限公司,佛山钜亮光学材料有限公司等和应用客户的意见,建议在国家标准中增加1~10µm 长余辉荧光粉的性能指标,细化中心粒径范围。
结合生产企业和客户的使用意见,本次标准的修订是在原有标准的基础上对级别,中心粒径范围和牌号做了适当的调整。
将相对亮度更改为余辉亮度,因为企业在使用长余辉荧光粉时只考察荧光粉的余辉亮度,并不考察其相对亮度,而且原国家标准GB/T 24980-2010中相对亮度的测定,需要测试待测样品的余辉亮度和国家标准样品的余辉亮度,待测样品的余辉亮度除以国家标准样品的余辉亮度,得到待测试样的相对亮度,测试程序复杂。
为此,急需对国家标准《稀土长余辉荧光粉》GB/T 24980-2010进行修订,引导行业健康发展。
11.2任务来源全国稀土标准化委员会于2018年1月14日至15日在浙江省桐乡市召开了全国稀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18年第一次会议。
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关于转发2017年稀土国家、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通知”(稀土标委[2018]1号文件)要求,,正式下达了《稀土长余辉荧光粉第1部分:发射主峰和色品坐标的测定》国家标准的编制任务,计划号20173576-T-469,由广东省稀有金属研究所负责起草,参与单位有有研稀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博睿光电有限公司、厦门大学、天津东方科捷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大学、兰州大学,任务完成时间为2019年12月。
1.3起草单位情况广东省稀有金属研究所,隶属于广东省科学院。
2015年6月28日,经广东省编委批准以具有四十多年历史的广州有色金属研究院稀有金属研究所为基础组建了广东省稀有金属研究所,公益二类事业单位。
依托本研究所建设了国家钛及稀有金属粉末冶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稀有金属分离与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金属材料公共实验室、广东省稀土开发及应用重点实验室。
研究所建有六个研究中心,其中的发光材料研发中心主要从事稀土发光材料、稀土功能材料的研发、生产、销售及相关技术服务。
课题组近5年来承担了10多项国家、省、市课题,具有年产200吨的稀土三基色荧光粉、100吨稀土长余辉荧光粉中试生产线和年产10吨的LED用荧光粉中试生产线。
公司产品行销国内外,部分产品出口到美洲、欧洲、中东等地。
研究所现拥有CY-1000B长余辉荧光粉光学性能测试系统、YT-ACM全自动色度仪、 F-7000荧光光谱仪、激光粒度仪、 PMS-50紫外-可见-近红外光谱分析仪、YF1000光色电综合分析系统、ST-86LA亮度测试仪、热释光谱测试仪等检测设备。
曾参与稀土长余辉荧光粉国家标准的制定,参与灯用稀土三基色荧光粉国家标准的制定,参与白光LED用黄色荧光粉国家标准的制定,等等,是全国稀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会员单位。
1.4主要工作过程和工作内容根据任务落实会议精神,我公司组建了标准编制组,主要由技术中心、品管部、工艺组、销售部等多名人员组成。
主要工作如下:1.4.1 确立《稀土长余辉荧光粉试验方法第1部分:发射主峰和色品坐标的测定》国家标准起草遵循的基本原则;1.4.2 对生产、使用厂家进行调研、收集材料;1.4.3查阅相关标准;1.4.4 确定试验方法;1.4.5 确定建立仲裁分析方法;1.4.6对样品进行分析测试;1.4.7 根据测试数据确定技术指标取值范围;1.4.8 编写征求意见稿草案。
1.5 工作进度安排1)标准编制前的查询、调研、论证:2018年1月~4月;2)完成试验报告,将验证报告及统一样发给其他起草单位及验证单位:2018年8月31日前;3)一验单位提出验证报告,并返回至起草单位:2018年10月15日前;4)意见汇总形成预审稿:2019年4月5)预审时间:2019年5月6)审定时间:二标准编制原则和标准的主要内容2.1本标准在编制时主要遵循五大原则(一)满足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原则》、GB/T 1.3-20001.4-2001 《标准编写规则》及其他标准化工作导则和指南要求;(二)充分满足市场要求的原则;(三)经济合理的原则;(四)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原则;(五)通用性原则,即同时具备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2.2 标准主要内容的确定2.2.1依据目前国内有十多家稀土长余辉荧光粉生产企业在生产此类长余辉荧光粉,但由于各家性能指标与测试仪器不同导致产品质量不一,与下游应用企业无法协调一致,影响了整个行业的良性快速发展。
本标准是结合国内稀土长余辉荧光粉企业生产水平的差异及下游客户的要求编制出来的。
若企业还有特殊需求,应在合同中注明,本标准不一定包含全部特殊使用要求。
2.2.2标准的主要内容本标准的主要内容涵盖了适用于稀土长余辉荧光粉的余辉亮度性能指标,以及稀土长余辉荧光粉的余辉亮度的测试方法。
2.3 本标准主要技术内容的说明本标准与原GB/T24981.2-2010相比,做了以下修订:1、修改了标准名称。
将《稀土长余辉荧光粉试验方法第2部分:相对亮度的测定》修改为《稀土长余辉荧光粉试验方法第2部分:余辉亮度的测定》,并将原标准中涉及的相对亮度全部改为余辉亮度。
2、修改了方法原理中的激发光源及测试原理。
将“使用氙灯作为激发光源,以规定的照度直接照射试样,在规定的时间激发后关闭氙灯,通过亮度计测量,并以规定的时间间隔点记录试样余辉荧光的亮度值,与相同分类的稀土蓄光型荧光粉相对亮度国家标准样品在相同测试条件下的亮度值比较,得到试样的相对亮度。
”修改为“使用色温5500K~6500K的光源作为激发光源,以规定的照度直接照射试样,待试样激发饱和后(在规定的时间激发后)关闭激发光源,通过亮度计测量,并以规定的时间间隔点记录试样余辉荧光的亮度值,得到试样的余辉亮度。
”3、修改了3.3激发光源的种类。
“将色温5500K~6500K,显色指数大于95的石英玻壳氙灯”修改为“色温5500K~6500K的关源(氙灯、日光灯或LED灯)。
4、调整了表1中的待测试样荧光粉牌号,删除了国家标准样品编号及名称,增加了一些牌号。
(1)将“常规黄绿色碱土铝酸盐的牌号由207001A、207001B、207001C、207002A、207002B、207002C、207003A、207003B”调整为“207001A、207001B、207001C、207001D、207001E、207002A、20702B、207002C、207002D、207002E。
”(2)将“常规蓝绿色碱土铝酸盐的牌号由207001D、207001E、207002D、207002E”调整为“207001F、207001G、207001H、207001K、207002F、20702G、207002H。
”(3)将“颗粒型黄绿色碱土铝酸盐的牌号由207004A、207004B、207004C”调整为“207003A、207003B、207003C。
”(4)将“弱光型黄绿色碱土铝酸盐的牌号由207005A、207005B”调整为“207004A、207004B。
”5、删除了测试步骤5.3.6和5.3.7。
三主要试验(或验证)的分析、综述报告该标准共有五家验证单位。
包头稀土研究院、江苏博睿光电有限公司为一验单位,兰州大学、厦门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为二验单位。
3.1方法的条件实验与标准编制使用色温5500K~6500K的光源作为激发光源,以规定的照度直接照射试样,待试样激发饱和,测试其在不同时刻点的余辉发光亮度,通过多次测试,进行对比数据分析,完成精密度与准确度数据统计,最终确定测定方法。
3.2 验证实验与数据分析分析第一验证单位及第二验证单位与起草单位的数据,将数据汇总到试验报告中(具体数据见试验报告)。
通过数据分析,表明方法是准确可靠的。
3.3反馈意见分析在本标准起草和编制过程中,起草单位同国内多家稀土长余辉荧光粉生产、应用企业进行了紧密的合作,在验证单位的大力配合下对方法进行了验证,将存在问题及时沟通并改进,顺利完成了方法的试验报告,形成了预审稿。
四与现行法律、法规、强制性国家标准及相关标准协调配套情况本标准与现行法律、法规、强制性国家标准及相关标准无冲突。
五标准中如涉及专利、应有明确的知识产权说明本标准未涉及专利知识产权的问题。
六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依据和结果在本标准起草和编制过程中,征求了生产、技术、检测、应用客户等相关单位意见,同意该标准确定的相关技术内容。
七标准作为强制性或推荐性国家标准的建议修订后的《稀土长余辉荧光粉试验方法第2部分:余辉亮度的测定》标准非常适应市场的需求,建议本标准为推荐性国家标准。
八贯彻标准的要求和措施建议修订后的标准颁布实施后,需要国家有关部门组织大力宣传和贯彻,使各企业及相关贸易单位掌握标准的各项技术内容,使标准的应用真正落到实处。
九废止现行有关标准的建议本标准代替GB/T 24981.1-2010《稀土长余辉荧光粉试验方法第2部分:相对亮度的测定》,无废止标准的建议。
十其他予以说明的事项无。
十一预期效果本标准的制定将为生产、应用、贸易三方提供最基本的技术依据,以本标准为基础,促使生产方和使用方更加正确评价稀土长余辉荧光粉的性能方法,完善检测手段,为用户提供更加公正、合理的评价。
广东省稀有金属研究所二零一九年五月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