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性能设计

合集下载

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化设计标准

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化设计标准

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化设计标准1、建筑场地在选择建筑场地时,应根据工程需要,掌握地震活动情况和工程地质的有关资料,对建筑场地做出综合评价。

宜选择对建筑抗震有利的地段,如开阔平坦的坚硬场地土或密实均匀的干硬场地土等地段,避开对建筑抗震不利的地段,如软弱场地土、易液化土、条状突出的山嘴、高耸孤立的山丘,非岩质的陡坡、采空区、河岸和边坡边缘等地段。

2、地基和基础为了避免建筑物不均匀沉降而导致结构产生裂隙、甚至倾斜,使结构构件过早进入塑性区,同一结构单元不应设置在性质截然不同的地基土上,不宜部分采用天然地基,部分采用桩基;地基有软弱粘性土、可液化土或严重不均匀土层时,应加强基础的整体性和刚性。

3、平面和立面布置为了避免地震时建筑发生扭转和应力集中或塑性变形集中而形成薄弱环节,建筑平面、立面布置宜规则、对称,质量分布和刚度变化宜均匀。

但不设置抗震缝时,应采用与实际情况相符合的计算模型,设置抗震缝时,应将建筑物分割成规则的结构单元。

我国《抗震规范》对高层钢结构房屋的最大适用高度和钢结构房屋的最大高宽比都有规定:(1)结构体系应具有明确的计算简图和合理的地震作用传递途径;应有多道抗震设防防线,避免因部分结构或构件失效而导致整个体系丧失抗震能力或丧失对重力的承载能力;应具备必要的承载能力,良好的变形能力和耗能能力;应具有合理的刚度分布和承载力分布,避免因局部削弱或突变而形成薄弱部位,产生过大的应力集中或塑性变形集中,对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应采取措施提高其承载能力。

(2)在抗震结构体系中,应使结构构件和连接部位具有良好的延性,避免脆性破坏,提高抗震结构的整体变形能力。

因此,钢结构构件应合理控制尺寸,防止局部失稳或整体失稳,如对梁翼缘和腹板的宽厚比和高厚比都作了明确规定。

此外,还应加强各构件之间的连接,以保证结构的整体性,抗震支承系统应保证地震作用时结构的稳定。

(3)对于女儿墙、围护墙、雨篷、封墙等非结构构件,应使其与主体结构有可靠地连接和锚固,避免地震时倒塌伤人,产生附加震害;围护墙、隔墙等与主体结构的连接,应避免设置不当而导致主体结构破坏;应避免吊顶塌落及悬吊较重的装饰物坠落,不可避免时应采取可靠措施。

YJK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化设计

YJK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化设计

• 性能1,中震 • 1)风与地震不组合; • 2)不考虑抗震等级有关调整
• 性能2 中大震 • 关键构件,竖向构件抗震承载力 • 耗能构件受剪承载力
• 耗能构件正截面
• 性能3 中、大震 • 关键构件及竖向构件正截面, • 水平长悬臂结构和大跨度结构中关键构件正截面
• 关键构件,竖向构件受剪承载力
构造指标(抗震构造措施)。
规范要求
• 抗规附录M • 高规3.11 • 广高规3.11 • 三本规范要求不同,结果会有差异
抗震规范中的性能设计方法
抗规方法
• 按照《抗震规范》附录 M.1 推荐的抗震性能设计的方法,结构 构件实现抗震性能要求可以从抗震承载力、变形能力和构造的 抗震等级三个方面来实现,软件通过计算主要实现抗震承 软件按《高规》进行性能设计时,软件根据性能水准 1~5(中震无 5 级, 大震无 1级)、构件性能水准(耗能构件、普通构件、关键构件),分别 对正、斜截面采用相应的计算公式进行设计。
• 下表用到 2 种荷载组合情况,编号如下:
• 组合 A:
• 组合 B:
性能 2,M.1.2-2 采用设计值和基本组合
• 性能2:中震或者大震的“弹性”对应《抗规》M.1.2-2 按设计值和基本 组合的承载力计算:
性能 3,M.1.2-3 采用标准值和标准组合
• 性能3:中震“不屈服”对应《抗规》M.1.2-3 按标准值和标准组合的承 载力计算:
性能 4,M.1.2-4采用极 限值和标准组合
• 性能设计的抗震设防目标不应低于规范的基本抗
震性能目标。
性能设计基本思路
• 1,高延性(变形能力大),低弹性承载力; • 2,低延性(变形能力小),高弹性承载力。
• 仅提高承载力,安全性有相应提高,变形要求不 一定能满足;仅提高变形能力,则结构在小震、 中震下的损坏情况基本不变,抵御大震倒塌能力 提高。性能设计往往侧重于通过提高承载力,推 迟结构进入塑性工作阶段并减少塑性变形。

结构抗震性能设计

结构抗震性能设计

本组合。结构构件的抗震承载力应符合下式要求:
γGSGE +γE S*Ek ≤R /γRE
(4.2.3-2)
Ⅲ 轻度损坏,即满足作用效应下构件不屈服设计,结构构件的承载力按
地震效应标准值复核,应采用不计风荷载效应的地震作用效应标准组合。结构构
件的抗震承载力应符合下式要求:
SGE + S*Ek ≤Rk
(4.2.3-3)
⊿ue≤1.5[⊿ue]
⊿ups≤2[⊿ue]
耗能构件承载力按标准值复核(式 4.2.3-3); 耗能构件正截面承载力按极限值复核(式
其他构件承载力按不计抗震等级调整的设 4.2.3-4);耗能构件抗剪和其他构件抗弯承
计值复核(式 4.2.3-2)
载力按标准值复核(式 4.2.3-3);其他构件
抗剪承载力按不计抗震等级调整的设计值
1
(完好)
2
(基本完好)
2
(基本完好)
3 (轻度损坏)
3 (轻度损坏)
4
(中度损坏)
4
(中度损坏)
5
(较严重损坏)
——
5
(较严重损坏)
注:性能目标 E 与目标 D 的区别在于目标 E 采用通常的“两阶段”设计方式,用于比常规设
计略有加强的结构。
4.4 实施结构抗震性能设计的方法
4.4.1 超限高层建筑结构可参照表 4.4.1 的规定选择实现抗震性能要求的抗震 承载力和变形能力;整个结构中,不同的构件可选用相同或不同的抗震性能水准。 4.4.2 结构抗震性能分析论证的重点是深入的计算分析和工程判断,找出结构 有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提出有针对性的抗震加强措施,必要的试验验证,分析 论证结构可达到预期的抗震性能目标。一般需要进行如下工作:

试论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性能化设计要点

试论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性能化设计要点

试论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性能化设计要点摘要:我国常规建筑的抗震设计是基于承载力和刚度的设计方法,以小震为设计为基础,通过地震力的调整系数和各种抗震构造措施来保证中震和大震的抗震性能来实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三水准抗震设防目标。

但对于特别重要的建筑或者特别不规则的建筑这类复杂的结构会对结构设计提出更高的要求。

抗震性能化设计可以通过计算及构造等抗震性能化设计手段,提高建筑抗震性能,增强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已经被广泛认可,并逐渐成为抗震设计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

关键词:抗震性能化设计;建筑工程;结构设计1 抗震性能化设计概述1.1 抗震性能化设计基本概念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以结构抗震性能分析为基础,根据设防目标的分类不同划分不同的性能目标及设防等级,根据建设者不同的要求,设计者采用经济合理的抗震性能设计方法。

是一种考虑对抗震设计的深化与细化的“多级抗震设防”的方式。

抗震性能化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在地震作用下的建筑物破坏程度处于预期范围内,并且在经济成本、使用时间和修复费用达到平衡。

抗震性能化设计的中心工作是确定设防标准、性能水准以及抗震性能目标。

1.2 抗震性能化设计方法当前性能化设计最常用的方法是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重点任务是结构的位移满足抗震性能设计要求,中心工作是控制结构的层间位移。

当结构或者构件进入非线性弹塑性阶段时,结构或者构件的内力增加很小,但是其对应的变形增加很大,因此抗震阶段的主要指标是控制结构的位移。

抗震性能化设计根据抗震性能要求调整放大竖向构件的内力,通过提高结构的变形能力,来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并适当提高结构的抗震承载力,推迟结构进入弹塑性工作阶段以减少弹塑性变形以更有利于实现抗震性能目标。

2 抗震性能化设计主要内容2.1 结构方案分析结构或者构件设计的第一步是判断其是否需要采用抗震性能化设计方法,并且从建筑物规则性、场地条件、结构类型及高度、抗震设防标准等五方面进行分析判断,选取合理的性能目标。

【干货】性能抗震设计总结

【干货】性能抗震设计总结

性能抗震设计总结一. 基本框架1. 选择性能目标;2. 确定结构可能的破坏状态;3. 完成结构的常规抗震设计,确定相应的抗震等级、构件承载力和构造;4. 进行结构在不同大震强度下的弹性和弹塑性分析;5. 判断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二. 基本步骤1. “性能目标”的确定性能1~性能4;《抗规》附录M ,表M.1.1-1。

2. 具体的基于性能抗震设计方法2.1 结构的震后性能状况,完好,基本完好,轻微损坏,中等破坏,接近严重破坏;有以下设计控制方法:● 完好,即所有构件保持弹性状态:1) 承载力按计入抗震等级调整地震效应的设计值复核,设计值满足抗震承载力要求,RE R S γ/≤;2) 层间位移满足多遇地震下的位移角限值(以弯曲变形为主的结构宜扣除整体弯曲变形),][e u u ∆≤∆;● 基本完好,即构件基本保持弹性状态:1) 承载力按不计抗震等级调整地震效应的设计值复核,基本满足抗震承载力要求,RE R S γ/≤',S '不含抗震等级的调整系数;2) 层间位移可略微超过多遇地震下的位移角限值,][e u u ∆≈∆; ● 轻微损坏,即构件可能出现轻微的塑性变形,但不达到屈服状态:1) 承载力按标准值复核,即按材料强度标准值计算的承载力大于地震作用标准组合效应,k R S ≤,S 不含抗震等级的调整系数;2) 层间位移值:][2e u u ∆≤∆;● 中等破坏,部分(30%以下)结构构件出现明显的塑性变形,但总体上控制在一般加固即可恢复使用的范围;1) 承载力按极限值复核,即按材料强度最小极限值计算的承载力大于地震作用标准组合效应,k R S ≤,S 不含抗震等级的调整系数;2) 层间位移值:][3e u u ∆≤∆;● 接近严重破坏,结构多数(50%以上)关键的竖向构件出现明显的残余变形,部分水平构件可能失效需要更换,经过大修加固后可恢复使用;1) 承载力按极限值复核,即按材料强度最小极限值计算的承载力大于地震作用标准组合效应,k R S ≤,S 不含抗震等级的调整系数;2) 层间位移值:][9.0p u u ∆≤∆;2.1.1 不同性能要求的构件承载力验算,分为设计值、标准值和极限值;中震和大震均不考虑风荷载效应组合。

《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化 设计标准》

《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化 设计标准》

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化设计标准1. 引言地震是一种破坏性极大的自然灾害,对建筑结构的破坏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为了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各国纷纷制定了相关的抗震设计标准。

本文将介绍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化设计标准的基本要求和内容。

2. 设计目标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化设计的首要目标是确保建筑结构在地震发生时具备足够的抗震能力,以防止结构倒塌和人员伤亡。

基于这一目标,设计中采取了以下措施:•采用适当的地震动参数,包括加速度、速度和位移等,来确定地震设计负荷。

•根据地震破坏特点和建筑结构的性能,确定结构的耗能能力和滞回特性。

•设计合理的结构布局和局部加强措施,以提高结构的整体抗震能力。

•采用适当的材料,如高强度混凝土、抗震钢筋等,以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和耐久性。

3. 设计要求和方法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化设计标准需要满足以下要求和方法:3.1 抗震性能目标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目标通常分为以下几个等级:•等级1: 确保建筑结构在较小地震作用下无结构破坏,以及地震作用下无人员伤亡。

•等级2: 确保建筑结构在中等地震作用下无结构倒塌,以及地震作用下无重大人员伤亡。

•等级3: 确保建筑结构在大地震作用下无结构倒塌,以及地震作用下无较大范围人员伤亡。

3.2 结构设计方法在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化设计中,常用的结构设计方法包括:•静力设计法: 根据设计地震动参数,按照最不利的组合,计算结构的应力、变形和内力等。

•动力设计法: 利用结构的固有振动频率和阻尼特性,分析结构在地震荷载下的响应。

•反应谱分析法: 利用地震反应谱和结构的固有振动特性,分析结构在地震荷载下的响应。

3.3 抗震设计措施为了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常采用以下设计措施:•结构的合理布局和高度形式,以避免扭转和剪切的集中作用。

•采用抗震墙、剪力墙和隔震技术等,来提高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和抗震能力。

•加强结构的节点和连接部位,以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和变形能力。

建筑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

建筑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

建筑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是保证建筑在地震中安全运行的重要内容。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我们对地震破坏机理的深入研究,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也从传统的经验性设计逐步发展为基于性能的设计理念。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强调的是建筑在地震中的损伤控制和可修复性,而非简单追求刚度和强度。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思想传统的抗震设计方法主要是基于建筑结构的刚度和强度来进行设计。

这种设计方法追求的是在地震中结构的弹性恢复能力和强度,但往往忽略了结构的延性和能量耗散能力。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则强调对结构的性能进行全面考虑,包括刚度、强度、延性以及能量耗散能力等。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的关键是确定建筑结构的性能目标。

根据结构的使用目标和地震的影响,可以设置不同的性能目标,包括质量目标、强度目标、位移目标等。

通过分析不同地震作用下建筑结构的性能,确定性能目标的重要性和要求。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将结构设计分为两个阶段,即设计阶段和评估阶段。

在设计阶段,根据性能目标进行结构设计,确定结构的形式、大小和承载力等。

在评估阶段,通过地震响应分析和性能评估来验证设计结果是否满足性能目标。

如果不满足,需要对设计进行修改和优化,直到满足性能要求。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的关键技术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需要借助一系列的技术手段和方法。

其中,地震作用分析是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最关键的技术之一、通过地震响应分析,可以了解结构在地震下的应力、变形和位移情况,进而评估结构的性能。

常用的地震作用分析方法包括静力弹塑性分析、动力弹塑性分析、模态响应谱分析等。

结构控制技术也是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重要的技术手段。

结构控制技术通过增加结构的能量耗散能力来提高结构的延性,从而减小地震引起的破坏。

常见的结构控制技术包括减震技术、阻尼技术和防震技术等。

另外,材料和构造的选择也是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的重要内容。

选择合适的材料和构造可以提高结构的延性和耗能能力。

常用的材料包括高强度混凝土、高强度钢筋和高性能混凝土等。

18抗震性能设计

18抗震性能设计

18抗震性能设计抗震性能设计一、规范规定《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统一培训教材》中指出:抗震性能化设计仍然是以现有的抗震科学水平和经济条件为前提的,一般需要综合考虑使用功能、设防烈度、结构的不规则程度和类型、结构发挥延性变形的能力、造价、震后的各种损失及修复难度等等因素。

不同的抗震设防类别,其性能设计要求也有所不同。

鉴于目前强烈地震下的结构非线性分析方法的计算模型和计算参数的选用尚存在不少经验因素,缺少从强震记录、设计施工资料到设计震害的详细验证,对结构性能的判断难以十分准确,因此在性能设计指标的选用中宜偏于安全一些。

建筑的抗震性能化设计,立足于承载力和变形能力的综合考虑,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针对具体工程的需要和可能,可以对整个结构、也可以对某些部位或关键构件,灵活运用各种措施达到预期的性能目标——着重提高抗震安全性或满足使用功能的专门要求。

例如,可以根据楼梯间作为“抗震安全岛”的要求,提出确保大震下楼梯间具有安全避难通道的具体目标和性能要求;可以针对特别不规则、复杂建筑结构的具体情况,对抗侧力结构的水平构件和竖向构件分别提出相应的性能目标,提高其整体或关键部位的抗震安全性;对于地震时需要连续工作的机电设备,其相关部位的层间位移需满足设备运行所需的层间位移限值的专门要求;其他情况,可对震后的残余变形提出满足设施检修后运行的位移要求,也可提出大震后可修复运行的位移要求。

建筑构件采用与结构构件柔性连接,只要可靠拉结并留有足够的间隙,如玻璃幕墙与钢框之间预留变形缝隙,震害经验表明,幕墙在结构总体安全时可以满足大震后继续使用的要求。

还可以提高结构在罕遇地震下的层间位移控制值,如国外对抗震设防类别高的建筑,其弹塑性层间位移角比普通建筑的规定值减少20%~50%。

《抗震规范》附录M对结构抗震性能设计的不同要求做了规定,分别给出在设防烈度地震、罕遇地震时,按照设计值和标准值进行计算的相关公式。

《高规》3.11节最先提出结构抗震性能设计分为1、2、3、4、5五个性能水准,并对每一个性能设计水准规定了具体的计算公式和方法。

结构抗震性能设计-解读

结构抗震性能设计-解读

结构抗震性能设计-解读结构抗震性能设计解读引⾔:我国建筑抗震设计主要以下三部分组成:⼀、规范限定的适⽤条件;⼆、结构和构件的计算分析;三、结构和构件的构造要求。

对于⼀个新建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当满⾜以上三部分要求时,就是符合规范的设计;当不满⾜第⼀部分要求时,就被称为?超限?⼯程,需要采取⽐规范第⼆、三部分更严格的计算和构造,以证明该建筑可以达到抗震设防⽬标,即?⼩震不坏,中震可修,⼤震不倒?。

近年来,随着结构抗震性能设计理论的应⽤,它实现了结构抗震设计从宏观性的⽬标向具体量化的多重⽬标过度。

结构抗震性能设计是⼀种解决?超限?⼯程抗震设计的基本⽅法。

结构抗震性能设计定义:以结构抗震性能⽬标为基准的结构设计⽅法。

抗震性能设计是解决复杂结构抗震设计问题的基本⽅法,常⽤于复杂结构、超限建筑⼯程的结构设计中,结构抗震性能设计着重于通过现有⼿段(计算措施及构造措施),采⽤包络设计⽅法,解决⼯程设计中的复杂问题。

结构抗震性能设计特点:使抗震设计从宏观性的⽬标向具体量化的多重⽬标过度,业主和设计师可以选择所需的性能⽬标;抗震设计中更强调实施性能⽬标的深⼊分析和论证,通过论证可以采⽤现⾏规范或标准中还未明确规定的新结构体系、新技术、新材料;有利于针对不同抗震设防要求、场地条件及建筑的重要性采⽤不同的性能⽬标和抗震措施。

地震作⽤:由于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是⼀个⼗分复杂的问题,有许多难点,例如:地震地⾯运动的不确定性;抗震设防⽔准及对地震作⽤的预估;地震作⽤下结构反应分析的正确性;对影响结构抗震性能因素的认识及所采取措施的有效性等。

当前世界各国的建筑抗震设计主要采⽤以下两种⽅法。

拟静⼒法- - - 加速度反应谱法。

它将影响地震作⽤⼤⼩和分布的各种因素通过加速度反应谱曲线予以综合反映,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时利⽤反应谱得到地震影响系数,进⽽得到作⽤于建筑物的拟静⼒的⽔平地震作⽤。

⽬前此⽅法接受度⽐较⾼,且适合于⼤多数建筑。

此理论虽接受度⽐较⾼,也⽐较适合,但仍存在⼀些问题。

抗震性能设计

抗震性能设计

抗震性能设计一、规范规定《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统一培训教材》中指出:抗震性能化设计仍然是以现有的抗震科学水平和经济条件为前提的,一般需要综合考虑使用功能、设防烈度、结构的不规则程度和类型、结构发挥延性变形的能力、造价、震后的各种损失及修复难度等等因素。

不同的抗震设防类别,其性能设计要求也有所不同。

鉴于目前强烈地震下的结构非线性分析方法的计算模型和计算参数的选用尚存在不少经验因素,缺少从强震记录、设计施工资料到设计震害的详细验证,对结构性能的判断难以十分准确,因此在性能设计指标的选用中宜偏于安全一些。

建筑的抗震性能化设计,立足于承载力和变形能力的综合考虑,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针对具体工程的需要和可能,可以对整个结构、也可以对某些部位或关键构件,灵活运用各种措施达到预期的性能目标——着重提高抗震安全性或满足使用功能的专门要求。

例如,可以根据楼梯间作为“抗震安全岛”的要求,提出确保大震下楼梯间具有安全避难通道的具体目标和性能要求;可以针对特别不规则、复杂建筑结构的具体情况,对抗侧力结构的水平构件和竖向构件分别提出相应的性能目标,提高其整体或关键部位的抗震安全性;对于地震时需要连续工作的机电设备,其相关部位的层间位移需满足设备运行所需的层间位移限值的专门要求;其他情况,可对震后的残余变形提出满足设施检修后运行的位移要求,也可提出大震后可修复运行的位移要求。

建筑构件采用与结构构件柔性连接,只要可靠拉结并留有足够的间隙,如玻璃幕墙与钢框之间预留变形缝隙,震害经验表明,幕墙在结构总体安全时可以满足大震后继续使用的要求。

还可以提高结构在罕遇地震下的层间位移控制值,如国外对抗震设防类别高的建筑,其弹塑性层间位移角比普通建筑的规定值减少20%~50%。

《抗震规范》附录M对结构抗震性能设计的不同要求做了规定,分别给出在设防烈度地震、罕遇地震时,按照设计值和规范值进行计算的相关公式。

《高规》3.11节最先提出结构抗震性能设计分为1、2、3、4、5五个性能水准,并对每一个性能设计水准规定了具体的计算公式和方法。

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化 设计标准》

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化 设计标准》

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化设计标准》本文旨在介绍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化设计标准的重要性和背景。

抗震性能化设计标准是确保建筑结构在发生地震时具备良好的抗震能力的关键所在。

地震是一种具有极大破坏力的自然灾害,对于建筑结构的安全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制定相应的抗震性能化设计标准是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必要措施。

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是指结构在地震荷载下的承载能力和变形能力。

地震荷载是由于地震引起的地震波传递到建筑结构上产生的力。

如果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不足,地震波的作用可能导致结构破坏、倒塌甚至人员伤亡。

因此,通过制定抗震性能化设计标准,可以确保建筑结构具备足够的抵抗地震力的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震灾害对人们生命财产的影响。

随着人们对地震灾害风险的认识不断提高,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化设计标准逐渐成为建筑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过去,建筑设计主要追求结构的强度,对于抗震性能的要求比较低。

然而,历史上多次发生严重地震灾害,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巨大损失,推动了抗震性能化设计标准的不断完善。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抗震理论的发展,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化设计标准也在不断提高。

目前,各国都对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并制定了相关的抗震性能化设计标准。

这些标准包括建筑结构在地震波作用下的变形控制、结构稳定性、强度等方面的要求,旨在确保建筑结构在遭受地震荷载时不会发生坍塌或严重损坏。

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化设计标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通过制定合理的标准,可以确保建筑结构在地震时表现出良好的抗震能力,减少地震灾害对人们的威胁。

随着科学技术和抗震理论的不断进步,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化设计标准也在不断完善,为保障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化设计标准是指为了确保建筑物在发生地震时能够保持结构的完整性和安全性而制定的一系列规范和要求。

该标准通过规定建筑物的设计、施工和使用阶段的相关要求,旨在提高建筑结构在地震荷载下的抗震性能。

抗震性能化设计简介抗震性能化设计简介

抗震性能化设计简介抗震性能化设计简介
2)抗震性能化设计的目的与内容 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的目的是“在结构的整个寿命期内,在设定的条件下,花在抗震上
的费用最少”,即追求建筑物在服役期内的“最佳经济效益一成本比”。这里的“费用”是指 增加抗震能力的投资和因地震破坏造成的损失,包括人员伤亡、运营中断、重复修建等;“一 定的条件”是指结构的性态目标。
1
一、抗震性能化设计的概述
1)何谓抗震性能化设计 什么叫抗震性能化设计?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有的论文中把以结构物的
变形需求为设计控制依据的设计称为抗震性能化设计;有的先确定经济损失和结构损伤水平 作为设计性能目标,再进行设计、验证是否达到目标,这样的设计称为抗震性能化设计;有 的认为抗震性能化设计就是多目标的抗震设计 如此等等。这样的定义不能是说是严格完整 的定义,因为他们仅仅论述了抗震性能化设计的一部分工作。其实,性能化的抗震设计并不 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也是一步步的明确和完善起来的。美国加州结构工程师学会(SEAOC)、 美国应用技术局(ATC)和美国联邦紧急救援署(FEMA)等组织,最早提出的基于性能(性态) 的结构抗震设计的概念是: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用途或是业主的要求来确定其性目标,提 出不同的抗震设防水准并进行结构设计,最后对设计出的结构作出性能评估,看是否能满足 性能目标的要求,其目的是使设计的建筑结构在未来地震中具备预期的功能。现在大家比较 认同的说法是:“性能化的抗震设计是指,结构的设计标准由一系列可以取得的结构性能目 标来表示。主要针对混凝土结构并且采用基于能力的设计原理”。 它的具体做法是根据不 同强度地震作用,得出不同的性能目标。在分析和设计中对结构采用静力弹性,并结合静力 弹塑性分析或者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来得到一系列的性能水平,以验证是否达到设计的各个 性能目标。

抗震性能化设计理解应用

抗震性能化设计理解应用

抗震性能化设计理解应用一、通常(常规)设计方法两阶段三水准的设计方法在建筑使用寿命期限内,对不同频度和强度的地震,要求建筑具有不同的抗震能力。

即对于较小的地震,要求结构不受损坏,对于罕遇的强烈地震,应允许损坏,但结构不应倒塌。

基于这一思想,结合我国具体情况,我国1989年颁布的《建筑抗震设计境(GBJ50011-89)就提出了与这一抗震思想相一致的“三水准”抗震设防目标,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CB 50011-2001)(以下简称《2001抗震规范》沿用了这一设防目标。

“三水准”的抗震设防目标属于基本设防目标,具体是:第一水准,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訪烈度的多遇的地震(简称小震)影响时,主体结构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可继续使用.第二水准,当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设防地震(简称中震)影响时,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第三水准,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预估的罕遇地震,(简称大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在进行建筑抗震设计时,原则上应满足三水准抗震设防目标的要求,在具体做法上为了简化计算,(200抗震规范)采取了二阶段设计法,即:第一阶段设计:按小震作用效应和其他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验算构件的承载能力及在小震作用下验算结构的弹性变形,以满足第一水准抗震设防目标的要求。

第二阶段设计:按大震作用下验算结构的弹塑性变形,以满足第三水准抗震设防目标,至于第二水准抗震设防目标的要求, (2001抗震规范》是以加强抗震措施来保证的。

概括起来, “三水准,二阶段”抗震设防目标的通俗说法是: “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到.”《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 (以下简称(抗震规范》)规定,一般情况下仍沿用“三水准”抗震设防目标,但建筑有使用功能上或其他的专门要求时,可按高于上述一般情况的设防目标进行抗震性能设计.二、什么是建筑抗震性能设计新修订的《抗震规范》规定,当建筑有使用功能上或其他的专门要求时,可按高于基本的设防目标(三水准二阶段设计)进行结构抗震性能设计。

混凝土抗震性能设计标准

混凝土抗震性能设计标准

混凝土抗震性能设计标准一、前言混凝土结构是目前建筑领域最为广泛的建筑结构体系,其抗震性能的设计与实现是保障建筑安全的重要基础。

本文旨在探讨混凝土抗震性能设计的标准,以期为相关从业者提供参考和指导。

二、设计基础2.1 设计地震动参数混凝土抗震性能设计的第一步是确定设计地震动参数,包括地震分级、设计基准地震动及其参数等。

设计地震动参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和规范的要求。

2.2 设计地震烈度根据设计地震动参数确定设计地震烈度,包括水平地震作用和垂直地震作用。

设计地震烈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和规范的要求。

2.3 设计地震效应根据设计地震动参数和设计地震烈度计算各种设计地震效应,包括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受力状态、变形和动力响应等。

三、设计要求3.1 抗震性能等级混凝土结构的抗震性能等级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和规范的要求,根据建筑物的性质、用途和地理位置等因素进行确定。

3.2 结构的受力性能混凝土结构的抗震性能设计应保证结构在设计地震作用下的受力性能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和规范的要求,包括强度、刚度、耗能等方面。

3.3 结构的变形性能混凝土结构的抗震性能设计应保证结构在设计地震作用下的变形性能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和规范的要求,包括变形限制、变形分布、变形控制等方面。

3.4 结构的动力响应混凝土结构的抗震性能设计应保证结构在设计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和规范的要求,包括位移响应、加速度响应、速度响应、反应谱等方面。

四、设计方法4.1 等效静力法等效静力法是目前混凝土抗震性能设计中最为常用的方法之一,其基本原理是将地震作用转化为静力作用,并根据结构的刚度和阻尼等参数计算结构的受力和变形等性能。

4.2 响应谱分析法响应谱分析法是基于结构振动原理和地震波动力学理论的一种分析方法,通过计算结构在不同频率下的响应谱来评估结构的抗震性能。

4.3 时程分析法时程分析法是一种基于结构动力学理论的分析方法,通过对结构在设计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进行时程分析来评估结构的抗震性能。

混凝土抗震性能设计标准

混凝土抗震性能设计标准

混凝土抗震性能设计标准一、前言混凝土结构是现代建筑中较常用的结构形式之一,其抗震性能是影响建筑物抗震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为保障混凝土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需要制定相应的抗震性能设计标准,以此为依据进行混凝土结构的设计与施工,以达到抗震要求。

二、抗震设计基本原则混凝土结构的抗震设计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合理选取设计地震动参数,确定设计地震烈度。

2.合理选取结构类型和材料,进行合理的结构分析和设计。

3.采用抗震措施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如加固、加强、控制结构位移等。

4.根据地震烈度、地基条件、结构形式等因素,确定合理的抗震设防烈度。

5.在结构设计中应充分考虑抗震安全系数,确保结构的安全性。

三、混凝土结构的抗震设计1. 抗震设计参数混凝土结构的抗震设计应根据所在地的地震烈度、场地类别、设计基准地震动参数等因素进行合理选取。

其中,地震烈度应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的规定选取,场地类别应根据《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进行划分,设计基准地震动参数应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的规定选取。

2. 结构类型和材料的选取混凝土结构的抗震设计应根据所在地的地震烈度、场地类别、设计基准地震动参数等因素进行合理选取。

其中,地震烈度应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的规定选取,场地类别应根据《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进行划分,设计基准地震动参数应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的规定选取。

3. 抗震措施针对混凝土结构在地震中易发生的问题,应采取相应的抗震措施,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

具体措施包括:(1)增加钢筋数量和直径,提高混凝土结构的承载力和抗震性能;(2)增加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提高混凝土结构的承载力和抗震性能;(3)采用梁柱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框架结构等抗震性能较好的结构形式;(4)采用叠合板结构、空心楼板结构等具有较好抗震性能的结构形式;(5)采用减震器、减振器等控制结构位移的装置,提高结构的耐震能力。

结构抗震性能设计

结构抗震性能设计

结构抗震性能设计
第1性能水准的结构:全部结构构件的抗震承载力满足中震或大震弹性设计。

第2性能水准的结构:竖向构件及关键构件的抗震承载力满足中震或大震弹性设计。

耗能构件的受剪承载力满足中震或大震弹性设计,其正截面承载力满足中震或大震不屈服设计。

第3性能水准的结构:竖向构件及关键构件的受剪承载力满足中震或大震弹性设计,其正截面承载力满足中震或大震不屈服设计。

部分耗能构件进入屈服阶段,但其抗剪承载力满足中震或大震不屈服设计。

第4性能水准的结构:关键构件的抗震承载力满足中震或大震不屈服设计。

部分竖向构件及大部分耗能构件进入屈服阶段。

第5性能水准的结构:关键构件的抗震承载力满足中震或大震不屈服设计。

较多的竖向构件进入屈服阶段,但不充许同一楼层的竖向构件全部屈服。

允许部分耗能构件发生比较严重的破坏。

抗震性能目标A:1(小震)+1(中震)+2(大震)
抗震性能目标B:1(小震)+2 (中震)+3(大震)
抗震性能目标C:1(小震)+3(中震)+4(大震)
抗震性能目标D:1(小震)+4(中震)+5(大震)
特别不规则的超限高层建筑或不利地段的特别不规则结构,可选用A。

房屋高度或不规则超过规范很多时,可选B或C。

房屋高度或不规则超过规范较多时,可选C。

房屋高度或不规则超过规范较少时,可选C或D。

混凝土抗震性能的设计标准

混凝土抗震性能的设计标准

混凝土抗震性能的设计标准混凝土抗震性能的设计标准是建筑设计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随着地震频发,混凝土抗震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

本文将从设计标准的概述、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混凝土结构的抗震设计、混凝土结构的抗震加固等方面进行详细讲解。

一、设计标准的概述设计标准是建筑设计的基础,它规定了建筑结构的设计要求、设计方法、验算准则等。

混凝土抗震性能的设计标准是指为了保证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安全、稳定和可靠,制定的与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有关的技术规范和标准。

我国现行的混凝土抗震性能设计标准主要有GB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等。

二、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1.安全性原则。

抗震设计必须满足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保持稳定,不发生倒塌或塌陷的基本要求。

2.经济性原则。

抗震设计要在安全性原则的基础上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使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得到充分发挥,同时尽量减少建筑造价。

3.适用性原则。

抗震设计要根据建筑物的用途、场地条件、设计参数等,综合考虑设计方案的可行性以及地震作用对建筑物的影响,制定适用于具体建筑物的抗震设计方案。

三、混凝土结构的抗震设计混凝土结构的抗震设计是指在建筑设计的基础上,对混凝土结构进行抗震设计,使其在地震作用下具有足够的抗震能力,确保建筑物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

1.地震烈度的确定。

地震烈度是指地震能量的大小,是抗震设计的基础。

确定地震烈度需要考虑建筑物所在地的地震烈度和建筑物的使用要求。

2.结构的抗震设计。

混凝土结构的抗震设计主要包括结构的基本形式、尺寸和布置、结构材料的选用、结构受力状态的分析和设计、结构的抗震性能验算等。

3.结构的抗震验算。

结构的抗震验算是指通过数学计算,对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受力状态进行分析和评估,确定结构的抗震性能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抗震验算需要考虑建筑物的承载力、变形能力、耗能能力等因素。

四、混凝土结构的抗震加固混凝土结构的抗震加固是指对已有建筑物进行抗震加固,提高其抗震能力,保障其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

抗震性能设计范文

抗震性能设计范文

抗震性能设计范文抗震性能设计的原则主要包括核心区、抗震墙、地基基础等重要结构部位的设计要求,以及材料的选择和使用等。

核心区是建筑结构中的主要承重部分,需要具备良好的抗震性能。

抗震墙是用于吸收地震能量和增加结构刚度的重要结构组成部分。

地基基础的设计应考虑到地震时的地震力传递和分担问题。

材料的选择上,应选用抗震性能较好的材料,并保证其质量符合相关标准。

抗震性能设计的常用方法包括弹性设计法和弹塑性设计法。

弹性设计法是一种较为简单且常用的设计方法,通过计算建筑结构在地震下的受力状态,确定结构所需的刚度和强度。

弹塑性设计法考虑了结构在地震荷载下的不可逆变形,可以更准确地评估结构的抗震性能。

进行抗震性能设计的具体步骤包括:确定设计地震力、选择设计地震波、建立结构模型、进行结构分析、评估结构性能、设计结构构件、进行结构验算等。

在确定设计地震力时,需要参考地震烈度等级、基本设计地震加速度以及其他地震特征参数。

选择设计地震波时,根据设计地震烈度等级,选择符合地震特征参数的地震波进行建模。

建立结构模型是指通过建筑结构的几何模型和材料力学特性模拟实际结构。

进行结构分析时,可以通过静力分析或动力分析等方法,评估结构在地震荷载下的受力状态。

评估结构性能时,可以采用刚度、强度和韧度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估。

设计结构构件时,需要根据结构分析结果,确定各个构件的尺寸和位置。

进行结构验算时,需要对设计结果进行验证,以确保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除了以上提到的原则和方法,抗震性能设计还需要考虑设计中的诸多细节。

例如,在结构各部位的连接处需要采用合适的连接方式和构造措施,以增加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此外,还需要进行适当的减震措施和隔震措施的设计,以减少地震能量对建筑的影响。

总之,抗震性能设计是保证建筑结构在地震发生时能够保持较好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的关键措施。

通过遵循相关的原则和方法,并结合实际工程条件进行具体设计,可以有效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震性能设计一、规范规定《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统一培训教材》中指出:抗震性能化设计仍然是以现有的抗震科学水平和经济条件为前提的,一般需要综合考虑使用功能、设防烈度、结构的不规则程度和类型、结构发挥延性变形的能力、造价、震后的各种损失及修复难度等等因素。

不同的抗震设防类别,其性能设计要求也有所不同。

鉴于目前强烈地震下的结构非线性分析方法的计算模型和计算参数的选用尚存在不少经验因素,缺少从强震记录、设计施工资料到设计震害的详细验证,对结构性能的判断难以十分准确,因此在性能设计指标的选用中宜偏于安全一些。

建筑的抗震性能化设计,立足于承载力和变形能力的综合考虑,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针对具体工程的需要和可能,可以对整个结构、也可以对某些部位或关键构件,灵活运用各种措施达到预期的性能目标——着重提高抗震安全性或满足使用功能的专门要求。

例如,可以根据楼梯间作为“抗震安全岛”的要求,提出确保大震下楼梯间具有安全避难通道的具体目标和性能要求;可以针对特别不规则、复杂建筑结构的具体情况,对抗侧力结构的水平构件和竖向构件分别提出相应的性能目标,提高其整体或关键部位的抗震安全性;对于地震时需要连续工作的机电设备,其相关部位的层间位移需满足设备运行所需的层间位移限值的专门要求;其他情况,可对震后的残余变形提出满足设施检修后运行的位移要求,也可提出大震后可修复运行的位移要求。

建筑构件采用与结构构件柔性连接,只要可靠拉结并留有足够的间隙,如玻璃幕墙与钢框之间预留变形缝隙,震害经验表明,幕墙在结构总体安全时可以满足大震后继续使用的要求。

还可以提高结构在罕遇地震下的层间位移控制值,如国外对抗震设防类别高的建筑,其弹塑性层间位移角比普通建筑的规定值减少20%~50%。

《抗震规范》附录M对结构抗震性能设计的不同要求做了规定,分别给出在设防烈度地震、罕遇地震时,按照设计值和规范值进行计算的相关公式。

《高规》3.11节最先提出结构抗震性能设计分为1、2、3、4、5五个性能水准,并对每一个性能设计水准规定了具体的计算公式和方法。

《广东高规》3.11节对《高规》的五个性能设计水准给出了更明确的计算公式,比如《广东高规》规定了不同性能水准下的构件重要性系数及承载力利用系数,特别是《广东高规》对第3、第4、第5性能设计水准不再像《高规》那样提出“应进行弹塑性计算分析”的要求,明确了可按线弹性有限元计算出的内力位移进行性能设计的公式,这些规定便于软件实现,使软件可以直接利用线弹性有限元结果进行性能设计。

《上海抗规》附录L对抗震性能化设计做了规定。

二、软件实现抗震性能设计的计算参数如图3.9.1所示。

图3.9.1 性能设计对话框1、性能设计包括中震、大震两种地震水准如果用户在地震信息中勾选“考虑性能设计”参数,就意味着当前的设计计算需要按照中震或者大震的要求进行。

勾选性能设计参数后首先需要在中震和大震这两个地震水准项中选择,如图3.9.2所示。

中震、大震对应着《抗震规范》中设防地震、罕遇地震的概念。

图3.9.2 地震水准用户勾选中震或大震后,软件将自动按照《抗震规范》设防地震或罕遇地震规定的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调整参数。

软件提供按规范选择性能设计计算的方法,包括抗规、高规、广东高规。

无论按何种规范进行性能设计,均不考虑地震效应和风效应的组合,不考虑与抗震等级有关的内力调整系数。

2、按《抗震规范》的性能设计《抗震规范》M.1.2-2:“结构构件承载力按不考虑地震作用效应调整的设计值复核时,应采用不计入风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并按下式验算。

”《抗震规范》M.1.2-3:“结构构件承载力按规范值复核时,应采用不计入风荷载效应的地震作用效应规范组合,并按下式验算。

”《抗震规范》M.1.2-4:“结构构件按极限承载力复核时,应采用不计入风荷载效应的地震作用效应规范组合,并按下式验算。

”这里提到了承载力计算三个不同层次的计算方式,对应设计值和基本组合、规范值和规范组合、极限值和规范组合。

对应这三个不同层次的计算,软件提供了“弹性”、“不屈服”两个选项,中震或大震“弹性”大致对应《抗震规范》M.1.2-2按设计值和基本组合的承载力计算;中震“不屈服”大致对应《抗震规范》M.1.2-3按规范值和规范组合的承载力计算。

大震“不屈服”大致对应《抗震规范》M.1.2-4按极限值和规范组合的承载力计算。

这里的参数“弹性”、“不屈服”的叫法是多年来在超限审查中专家对《抗震规范》M.1.2中三个不同层次计算的习惯提法。

在按《抗震规范》进行性能设计时,用户还需要区分正截面、斜截面,分别选择“弹性”或“不屈服”,这是为了适应用户可分别对正截面、斜截面选择《抗震规范》M.1.2中三个不同层次的计算。

选择中震或大震弹性、不屈服设计时,软件自动处理的内容如下:弹性:(1)不考虑风荷载参与地震组合;(2)不考虑与抗震等级有关的增大系数;不屈服:(1)不考虑风荷载参与地震组合;(2)不考虑与抗震等级有关的增大系数;(3)不考虑荷载分项系数;(4)不考虑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5)材料强度:中震时为规范值,大震时为极限值;3、按《广东高规》的性能设计《广东高规》3.11节对结构的抗震性能设计给出了4个性能目标及每个性能目标下不同地震水准对应的性能水准。

与《高规》不同的是,《广东高规》规定了不同性能水准下的构件重要性系数及承载力利用系数,更便于软件实现。

《广东高规》3.11.3 结构在小震作用下应满足弹性设计要求,结构构件的承载力和变形应符合本规程的有关规定。

不同抗震性能水准的结构设计在中、大震作用下可按下列规定进行:1 第1性能水准的结构在中震作用下,全部结构构件的抗震承载力宜符合下式要求:+η(+0.4)≤ξ(3.11.3-1)式中:——材料强度规范值计算的构件承载力;ξ——承载力利用系数,压、剪取0.6,弯、拉取0.69;、——分别为水平和竖向中震作用计算的构件内力规范值,不需乘以与抗震等级有关的增大系数;η——构件重要性系数,关键构件可取η=1.05-1.15,一般构件可取η=1.0,水平耗能构件可取η=0.7-0.9。

2 第2性能水准的结构在中震作用下,结构构件的抗震承载力宜符合式(3.11.3-1)的要求,式中承载力利用系数ξ,压、剪取0.67;弯、拉取0.77。

第2性能水准的结构在大震作用下,结构构件的抗震承载力宜符合式(3.11.3-2)的要求:+η(+0.4)≤ξ(3.11.3-2)式中:——材料强度规范值计算的构件承载力;、——分别为水平和竖向大震作用计算的构件内力规范值,不需乘以与抗震等级有关的增大系数;ξ——承载力利用系数,压、剪取0.83,弯、拉取1.0;3 第3性能水准的结构在中震作用下,结构构件的抗震承载力宜符合式(3.11.3-1)要求,承载力利用系数ξ,压、剪取0.74;弯、拉取0.87;大震作用下,竖向构件的受剪截面宜满足式(3.11.3-3)。

+η≤ζbh0式中:——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的构件剪力规范值;——大震作用下的构件剪力规范值,不需乘以与抗震等级有关的增大系数;ζ——剪压比,取ζ=0.133。

4 第4性能水准的结构在中震作用下,结构构件的抗震承载力宜符合式(3.11.3-1)的要求,承载力利用系数ξ,压、剪取0.83;弯、拉取1.0。

在大震作用下,竖向构件的受剪截面宜满足式(3.11.3-3),取ζ=0.15。

5 第5性能水准的结构在大震作用下,竖向构件的受剪截面宜满足式(3.11.3-3),取ζ=0.167。

从以上条文可以看出,《广东高规》明确了可按线弹性有限元计算出的内力位移进行性能设计的公式,这些规定便于软件实现,使软件可以直接利用线弹性有限元结果进行性能设计。

图3.9.3 广东高规性能设计勾选“性能设计(广东规程)”后,须按性能水准选择,如图3.9.3所示。

其中,中震时可选1、2、3、4,大震时可选2、3、4、5。

其中,构件重要性系数可以在参数中设置,并可在特殊构件定义中交互修改,软件根据输入的构件重要性系数及性能水准自动按照规范规定的相关计算公式计算。

构件区分关键构件、一般竖向构件和水平耗能构件,三类构件用构件重要性系数加以区分。

软件默认剪力墙为关键构件,柱、支撑为一般竖向构件,梁为水平耗能构件。

如果实际设计的构件与默认不符,用户可在【前处理及计算】的【重要性系数】中修改单构件的重要性系数,软件在计算前处理设置了【重要性系数】菜单,可对梁、柱、墙柱、墙梁、支撑按单构件分别设置重要性系数,如图3.9.4所示,就是配合《广东高规》的需要。

重要性系数菜单仅当采用《广东高规》进行性能设计时起作用。

图3.9.4 广东高规构件重要性系数设置菜单按照广东高规进行性能设计时,荷载效应均采用规范组合,材料强度以规范值为基准,对于《广东高规》公式3.11.3中的承载力利用系数ξ、竖向构件剪压比ζ,选择不同性能水准的软件具体实现如下:中震性能:1:承载力利用系数ξ,压、剪取0.6,拉、弯取0.69;中震性能2:承载力利用系数ξ,压、剪取0.67,拉、弯取0.77;中震性能3:承载力利用系数ξ,压、剪取0.74,拉、弯取0.87;中震性能4:承载力利用系数ξ,压、剪取0.83,拉、弯取1.0;大震性能2:承载力利用系数ξ,压、剪取0.83,拉、弯取1.0;大震性能3:竖向构件剪压比ζ取0.133;大震性能4:竖向构件剪压比ζ取0.15;大震性能5:竖向构件剪压比ζ取0.167;4、按《高规》的性能设计《高规》首次提出了可按5个性能设计水准设计的具体方法,但是在《高规》3.11.3条中,对第3、第4、第5性能水准的结构都首先提到“应进行弹塑性计算分析”,因此在YJK 的早期版本中没有提供专门按照《高规》的性能设计方法。

《广东高规》取消了《高规》对第3、第4、第5性能水准的结构“应进行弹塑性计算分析”的提法,从而明确了按照线弹性有限元计算分析方法进行5个性能水准性能设计的公式,同时很多用户建议对《高规》的5个性能水准的计算也依据线弹性有限元分析方法的内力结果,因此YJK新版在性能设计的规范选项增加了按《高规》计算。

勾选性能设计(高规)后,须按性能水准选择,其中,中震时可选1、2、3、4,大震时可选2、3、4、5。

定义好结构的关键构件、一般竖向构件、水平耗能构件属性后,软件自动按照《高规》3.11.3关于某一性能水准下按构件属性分类的正、斜截面的相关公式和规定执行。

和《广东高规》流程类似,软件默认剪力墙为关键构件,柱、支撑为一般竖向构件,梁为水平耗能构件。

如果实际设计的构件属性与默认不符,用户可在【前处理及计算】的相关菜单中修改构件的性能设计属性。

三、性能设计相关的前处理及计算1、特殊构件定义如果选择按《高规》进行抗震性能设计,则可以在特殊构件定义中指定构件重要性类别,分为耗能构件、一般竖向构件、关键构件,软件根据构件类别自动生成默认值,工程师可仅针对所关心的关键部分进行查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