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及其类型-一种文化哲学的视角
休闲及其类型:一种文化哲学的视角
类 “ 了追猎 动物 、 为 寻找 野果或 渔猎场 地 , 们不 得不经 常 他
明、 原始 社会 和后来 的农耕 文明时 期 。在 这一时 期里社会 生产力 相 当落后 , 人们 几乎倾 注 了所有 的时间和 精力来维 持生计 , 人类 的存 在状 态就 是长期 的艰苦 劳作 。早 期的人
方 的各种 学术思 潮 , 我国 的儒 家正统 到马 克思 主义的 中 从 国化 , 我们可 以从 不 同 的角度 了解 到休 闲的性 质和 意义 。 普 通大众 把休 闲 当成 是空 闲或乐趣 , 人们从 休 闲中去寻 哲
( 前 工业 时代 的休 闲 一)
国家 、 教会 、 主和高利 贷者 的要求 支付完 租税之后 , 民 地 农
所 剩下 的只及他 们劳动 成果 的一半 或更少 , 而这则 只够 勉 强 维持 生 活 。历 史 学家 估计 , 在全 球各 个 文明 中 , 上层 统 治 阶级 仅 占人 口的 1 ~2 % %。然而 , 们不 论在 哪里都 占 他
2 1 年 1 月 00 1
河南社会科学
HENAN S 0CI S ENCES AL CI
NO .2 l V .0 O V 1 8 No6 o . . 1
第 l卷 第 6 8 期
休 闲及 其 类型 : 一种 文化 哲 学 的视 角
廖 小平 ,孙 欢
40 0 ) 10 4 ( 中南林 业科 技 大 学 ,湖 南 长 沙
中国传统休闲文化
中国传统休闲文化:悠闲自在的生活哲学
休闲,一种深入骨髓的生活方式,一种内心深处的渴望。
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休闲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而中国的传统休闲文化,更是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休闲并非简单的无所事事,而是代表着一种悠然自得、自在无拘束的生活态度。
它是一种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对人生的独特感悟。
在中国的传统休闲文化中,人们追求的是心灵的平静,是身心的和谐。
茶道,是中国传统休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茶,这一看似简单的饮品,却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泡茶、饮茶的过程,不仅是味觉的享受,更是心灵的洗礼。
在茶的香气中,人们寻找内心的宁静,体悟生活的真谛。
书法、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也是中国传统休闲文化的瑰宝。
这些艺术形式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现,更是心灵的流露。
在笔墨纸砚间,人们抒发情感,释放压力。
在音符的流动中,人们寻找共鸣,感受生活的美好。
此外,中国传统的园林艺术、旅游文化等,也都体现了休闲的精髓。
园林中的山水布局、花草树木,都是对自然之美的追求。
而旅游则是一种体验生活的方式,通过行走,人们开阔视野,丰富人生阅历。
中国传统休闲文化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对生活的热爱与尊重。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更应该传承和发扬这种休闲文化,让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更加有意义。
中国历史传统文化中的休闲观念
中国历史传统文化中的休闲观念休闲生活是与每个人的生存息息相关的领域,当今,休闲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重要的特征之一,每个人都在以各种方式从事着休闲活动,来娱乐身心。
对于中国传统思想来说,休闲不仅仅是指人们在解决温饱问题以后的娱乐与放松,它其实是一种积极有为的生活方式。
这种生活方式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作为个体的生命与其心灵的和谐。
在人类发展之初,中国休闲就已经伴随着人类文明进步的漫长历史进程而逐渐发展演变开来[1]。
从最初以采集野果和捕鱼打猎为生的原始生活到后来的农业社会,人们逐渐从繁重的劳动生活中解放出来,于是,人们便拥有更多的时间去参与其他活动,古中国休闲活动的原初形式(即礼、乐、射、御、书、数)也就逐渐形成了。
后来,随着工业社会突飞猛进地发展,工业化为人类的传统生活带来了彻底的变革的同时,也最终实现了休闲产业化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休闲的商业化使得休闲愈加贴近大众,人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在不断的丰富自身的休闲娱乐生活,随着社会大众对休闲运动的关注加深,多数社会大众都希望休闲运动能变得更加良好、更有建设性,于是,休闲活动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一、中国传统的休闲观对休闲的认识,中国学者们对其有独特的理解,今天被我们理解为休息的休字从词源学上看是指人倚木而休的意思,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而闲字,则有娴静方面的意思,通常被理解为思想的纯洁与安宁。
休闲就是过一种符合儒、道、佛三家共同认可的中道原则的生活,它本质上是一种人生哲学的概念,因此休闲与哲学密不可分,谈休闲就是谈人生哲学。
中国人的休闲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融合,体现为一种自足的宇宙空间。
中国人有自己独特的宇宙观照方式,他不会像西方人那样只站在一个固点企图穷极宇宙之尽处,而是仰观俯察作左右流动之观照[2]。
中国人认为,自然界包括一切,只有当人意识到自身与大自然的骨肉之亲,再重回到大自然之中时,才真正观照到人的本质力量,实现自己的价值,从而才有真正意义的休闲。
休闲文化的伦理分析
休闲文化的伦理分析休闲文化的伦理分析休闲文化作为现代生活方式的一种体现,将人类从繁忙、紧张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使人们能够享受更多的自由时间和美好的生活。
同时,休闲文化也是一种具有特定道德观念的文化,通过各种形式和方式不断赋予人们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本文将从伦理角度出发,分析休闲文化的含义、影响以及必须遵守的伦理规范,并通过具体事例来证明。
休闲文化的含义休闲文化是指以自由、放松、愉悦为核心的一种文化现象,它主要表现在各种体育、娱乐、旅游等方面。
休闲文化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使人们更加关注身心健康,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满足,提高了人们的文化素质和生活质量。
休闲文化的存在不仅能够增强人们的生命力,还具有较高的道德含义,即使是在闲暇的时刻,人们也应该遵循基本的道德观念,通过自我塑造和自我完善来达到更高的精神境界。
休闲文化的伦理影响休闲文化的伦理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加强人类精神的与众不同性休闲文化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活动,更是一种文化现象。
而文化的本质是对人类生存状态的理性反思和个体自我实现的探索。
因此,通过参与文化活动,人们能够增强自己的文化意识,把握自己的文化价值,更好的调整自己的精神状态。
这种个性化的体验,使得人们对自己的生命状态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和理解。
二、增强人类的自我认知和自我体验能力休闲文化为人们提供了广泛而变化多样的活动可能性,人们在其中能够发掘自己未曾发掘的素质、才华等方面,增强了自我知识和自我经验的积累,同时也使人们对自己的身体、思想、心理状况等方面的了解更为全面。
三、促进人类心理健康和快乐感休闲文化的一大优势便在于它可以使人们从日复一日的繁忙、压力中解脱出来,享受到真正的快乐和自由。
这种感觉不仅能够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更能使他们在面对生活和灾难时保持乐观和积极向上的心态。
休闲文化的伦理规范休闲文化中,必须遵守一定的伦理规范。
这些规范涉及到众多方面,如体育纪律、健身准则、游戏规则、旅游规则等等。
人类文化思想史中的休闲_历史_文化_哲学的视角
・科技与社会・ 文章编号:1000-8934(2003)01-0055-11人类文化思想史中的休闲———历史・文化・哲学的视角马 惠 娣(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 100027;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北京 100081) 摘要:休闲在人类文明进化的历史中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是人类精神的一种境界。
考察休闲研究兴起的社会背景和学术背景,我们可以看到人类“文化自觉”意识的觉醒。
休闲研究(leisure studies )的兴起,其实质是对人类前途命运的一种思考,是对现代人类文化精神和价值体系发生断裂的现状做某些补救工作的一种努力,是试图通过对休闲与人生价值的思索,重新厘清人的文化精神坐标,进而促进人类的自省———未来的路如何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究竟是什么?更多的意义是让我们学会思索———如何“成为人”,成为快乐、自由、富有创造力和具有追求真善美能力的人。
休闲是人类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休闲;休闲研究;休闲价值观;人类的精神家园中图分类号:N031 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02-10-01作者简介:马惠娣(1951-),女,中国艺术研究院休闲文化研究中心、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现正主持国家软科学课题“休闲经济将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的对策研究”和文化部重点课题“闲暇时间:我国公众文化精神生活现状的调查与研究”课题。
“休闲”在几千年人类文明演化的历史中,始终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不同时代的思想家们无不充满激情地赞美“休闲”。
亚里士多德说,休闲才是一切事物环绕的中心,是哲学、艺术和科学诞生的基本条件之一。
英国思想家罗素说,能否聪明地用“闲”是对文明的最终考验。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人的差异在于闲暇。
爱尔兰剧作家萧伯纳说,劳作是我们必须做的事,休闲做我们喜欢做的事。
当今,休闲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重要的特征之一,成为人类社会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与每个人的生存质量息息相关的领域,同样,也成为社会进步的标志。
浅谈东西方传统休闲文化的差异
浅谈东西方传统休闲文化的差异休闲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话题。
早在西方的古希腊时期和中国的先秦时期就孕育了丰富的休闲思想和休闲文化,并对各自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休闲总是属于并存在于某一文化之中,带有明显的种族色彩和民族特性,各种不同的文化传统或亚文化下,人们的休闲方式和价值取向也各不相同。
以希腊文明为发端的西方传统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下的休闲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休闲对中国人来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而在西方文化中,休闲则是一种人生的理想和目标。
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休闲文化的发展历程不同(1)中国休闲思想的发展历程中国传统休闲思想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期便已产生。
从《诗经》、《庄子》、《墨子》、《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无不体现出中国文化对休闲的体验、理解和思考。
中国人的休闲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特别是以士大夫文人为主的休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与自然哲学、人格修养、审美情趣、文学艺术、养生延年等许多方面都发生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2)西方休闲思想的发展历程西方休闲思想经历了以下历程:氏族社会时期,那时休闲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尚未形成一定的休闲意识或概念;封建社会,统治阶级追求休闲,休闲存在于仪式、节日、集会、婚礼等活动中;产业社会,大众休闲,认为休闲是是另一种时间,通过劳动获得休闲,休闲观在这一时期表现为:工作是第一性的,休闲是为了劳动。
后工业社会,作为基本权利的休闲,体现个性和价值观,满足个人欲望,这一时期的休闲观集中表现为:劳动为了休闲,休闲成为终极目标。
二、休闲文化的哲学基础不同早在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经》中已初现了休闲思想。
《小雅.六月》中的“比物四骊,闲之维则。
维此六月,既成我服”就体现了休闲思想。
总体看来,我国休闲思想主要受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教思想(主要是其中的禅宗思想)的影响,尤其是老庄哲学的影响。
从哲学层面来看,休闲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儒家以积极进取的入世态度,将休闲当作修身养性完善德行的手段,追求安贫乐道、随缘而安的人生境界;道家则以超然的人生态度的,追求天地浑成的境界,以求得精神自由为人生目标;禅宗则以在世人生的态度,去摆脱人生的一切烦恼,进入快乐无忧的人生目标。
(完整word版)休闲学概论资料
(完整word版)休闲学概论资料第一节:休闲发展史一.西方休闲发展史1、原始社会的休闲在原始社会中,不存在有意识的休闲和选择性的休闲,在这个时期,休闲没有形成独立的社会形态,劳动和休闲是相互伴随的,两者间的界限很模糊。
2、工业革命前的古代休闲:1)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休闲:背景:典型的奴隶社会古希腊:休闲观念:注重精神层面的诉求休闲活动:政治、哲学、教养活动、学问、美术、趣味活动、宗教文化仪式、竞技大会及奥林匹克运动会等古罗马:休闲观念:重视休闲的感官体验与享受,趋向于物质化休闲活动:观看斗剑、赛马、角斗;洗澡、赌博总结:古希腊、罗马时代休闲与劳动对立,休闲只是一小部分人的特权。
(2)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休闲:欧洲中世纪——休闲的黑暗时代背景:以封建土地关系为基础和天主教控制力较强的时代休闲观念:重视辛勤的劳动和冥想,祈求拯救的冥想是休闲的最高境界。
休闲活动:宗教仪式、周日活动、以及在教会广场及村落公用广场举行的仪式参与阶层:统治阶级(封建领主与骑士集团);城市市民阶层文艺复兴时期——玩乐的黄金时代背景:中产阶级勃发兴起的时代休闲观念:人文主义思潮;文化消费繁盛;平民休闲的自由休闲活动:以智力和艺术追求为中心的沙龙活动;乡村漫步游憩;游学游历参与阶层:统治阶级(封建领主、贵族)城市中产阶级、平民3.工业革命后的近代休闲工业革命对休闲活动的影响:工作的性质、场所和人们的居住地改变——人丧失了完整性社会结构改变,尖锐的劳资矛盾——工人的休闲成为社会性问题中产阶级的价值观影响催生了新的休闲方式——理性消遣运动小结:工业革命不仅丰富了休闲活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使休闲摆脱了阶级的困扰,成为大众日常生活的选择。
理性消遣运动:是工业革命时期,由中产阶级倡导推动的一场休闲方式的变革运动。
其内容多与教育、乡村休闲、户外运动、观赏研究自然、阅读等有关,强调用知识、自我提高和健康等更持久的高雅休闲替代那些仅有瞬间快乐的娱乐方式,其实质是将中产阶级的价值观延伸到工人阶级,对工人阶级进行教育和社会控制的一种手段。
《老子》中的休闲哲学探析
《老子》中的休闲哲学探析休闲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休闲并不是我们认为的休息、旅游或在闲暇里无所事事,它是一种平和自然,“以欣然之态做心爱之事”的自由状态和精神境界。
老子的“无之为用”的人生观、“知足知止”的价值观、“上善若水”的处世观及“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中恰包含着这样的休闲哲学,对我们现代的休闲生活方式仍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标签:休闲;无之为用;知足知止;上善若水;天人合一随着经济的发展,休闲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也逐渐地显示出休闲的特征。
事实上,休闲并不是我们所说的在家休息睡觉或在闲暇时间里无所事事,也不是我们所认为的集中在一段时间疯狂的旅游、购物、追求高档消费,休闲实质是一种自由平和、无拘无束和身心愉悦的身心状态,是一种“以欣然之态做心爱之事”的精神境界,是一种“成为人”的状态。
可见,休闲作为一种身心状态和精神境界是一种哲学意义上的休闲,它不是物质生产高度发达的产物,休闲在任何历史时期都可以成为可能,实际上人们对休闲的认识也有一个悠久的历史。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最早对休闲进行了阐述,他认为休闲是一种沉思的状态,是一种不需要考虑生存问题的心无羁绊的状态。
中国的贤者们也对休闲进行了研究、论述,如“‘休’在《辞海》中被解释为‘吉庆、欢乐’的意思。
‘人倚木而休’。
……‘闲’通常引申为范围。
多指道德、法度。
……‘闲’通‘娴’,具有娴静、思想的纯洁与安宁的意思。
”〔1〕先贤们对“休”和“闲”的创造和使用表明了休闲的特有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哲学的韵味,至今耐人寻味。
在中国,休闲作为一种精神状态始于老子,因为老子最早主张人要活得自然,自由自在,心性要悠然散淡。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是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无不体现着休闲的意味——遵循自然法则,自然而然为之。
一部《老子》处处包含着休闲的哲学思想,虽然出现在两千多年前,但对处于生活节奏加快、人文精神日益匮乏、休闲日益被“异化”时代的我们仍有许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休闲消费之哲学批判与审美呈现
休闲消费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进 行的消费活动,如旅游、购物、
娱乐等。
消费主义对休闲消费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使得休闲消费逐渐成为 一种追求物质占有和炫耀的方式
。
休闲消费的实质和问题
休闲消费的实质是人们在闲暇 时间内对自由时间的合理利用 ,以达到身心愉悦和满足感。
然而,在消费主义的驱动下 ,休闲消费逐渐失去了其本 意,转而成为一种物质占有
建议一:回归休闲消费的本质
休闲消费的本质是满足人类的精神文 化需求,提升生活品质。建议消费者 在选择休闲消费时,回归其本质,注 重体验和享受,而非仅仅追求物质层 面的满足。
VS
在休闲消费过程中,应倡导理性消费 ,避免过度消费和浪费,以实现真正 的休闲和放松。
建议二:提升休闲消费的审美素养
提升消费者的审美素养是促进休闲消费的重要途径。消费者应注重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了解和掌握 艺术、文化等方面的知识,以更好地欣赏和体验休闲消费带来的美好感受。
审Hale Waihona Puke 与价值的互动休闲消费的审美评判和价值取向相互影响, 共同构成消费者对休闲消费的认知和态度。
03
当代社会休闲消费的现象及分析
现象一:过度消费与心理满足
过度消费
当代社会中,人们往往通过消费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和需求。 然而,过度消费不仅会导致资源浪费,还会给人们带来经济 压力和心理负担。
心理满足
消费行为往往能带来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感,这种满足感可能 来自于对物质的追求、对品牌的追求、对新鲜感的追求等。 然而,这种满足感往往是短暂的,无法替代真正的内心需求 。
未来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休闲消费的需求将不断增加,同时也会呈 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未来,休 闲消费将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追求和自我实
休闲文化概论
] 休闲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人类对休闲的认识有着悠久的历史,休闲是人的生命的一种状态,是一种享受生命的过程,是一个人完成个人与社会发展任务的主要存在空间,休闲不仅是寻找快乐,也是在寻找生命的意义。
休闲是人类对自身的人文关怀,是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
随着人民生活水准的日益提高,“休闲”已经成为家喻户晓人尽皆知的一个概念。
从随处可见的休闲场所,到男女老少的着装变化,从各种媒体的宣传广告,到大众休闲意识的普遍提高,等等,这一切不仅标志着我国经济发展模型的大转变,而且反映了休闲在当代中国人生活中所占有的比重正在越来越大当休闲成为人们广泛追求与普遍关注的对象时,休闲文化也就随之产生。
在这种背景下,如何通过休闲文化的讨论来引导与丰富大众的精神生活,树立健康有益的休闲观念,是我国甚至是整个人类在新的世纪所要面对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中华民族的休闲文化从古就有,休闲文化的记载,从老子、孔子,从陶渊明到李白,到几乎所有古代诗人、作家,描写过休闲。
人们都熟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反映他的休闲生活的名句;曹雪芹笔下大观园中的士大夫阶级的休闲生活;沈复在他的《浮生六记》中所津津乐道的平民百姓的休闲生活;至于李笠翁,他除了是戏剧家、文艺理论家之外,还可以说是一位“休闲学家”。
他的《闲情偶记》几乎可以看成是一部休闲学的专著。
中国的确是一个自古以来就注重休闲的国度,休闲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个独具特色的部分。
从现代文化角度理解休闲,是指人在完成社会必要劳动之后,为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需要而处于的一种文化创造、文化欣赏、文化建构的生命状态和生活方式。
休闲的价值不在于实用,而在于文化。
它使你在精神的自由中历经审美的、道德的、创造的、超越的生活方式。
它被誉为“是一种文化基础”,“是一种状态”,是灵魂存在的条件。
“她是一种对社会发展的进程具有校正、平衡、弥补功能的文化精神力量。
休闲的特点是它的人文性、文化性、社会性、创造性。
休闲文化概论
] 休闲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人类对休闲的认识有着悠久的历史,休闲是人的生命的一种状态,是一种享受生命的过程,是一个人完成个人与社会发展任务的主要存在空间,休闲不仅是寻找快乐,也是在寻找生命的意义。
休闲是人类对自身的人文关怀,是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
随着人民生活水准的日益提高,“休闲”已经成为家喻户晓人尽皆知的一个概念。
从随处可见的休闲场所,到男女老少的着装变化,从各种媒体的宣传广告,到大众休闲意识的普遍提高,等等,这一切不仅标志着我国经济发展模型的大转变,而且反映了休闲在当代中国人生活中所占有的比重正在越来越大当休闲成为人们广泛追求与普遍关注的对象时,休闲文化也就随之产生。
在这种背景下,如何通过休闲文化的讨论来引导与丰富大众的精神生活,树立健康有益的休闲观念,是我国甚至是整个人类在新的世纪所要面对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中华民族的休闲文化从古就有,休闲文化的记载,从老子、孔子,从陶渊明到李白,到几乎所有古代诗人、作家,描写过休闲。
人们都熟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反映他的休闲生活的名句;曹雪芹笔下大观园中的士大夫阶级的休闲生活;沈复在他的《浮生六记》中所津津乐道的平民百姓的休闲生活;至于李笠翁,他除了是戏剧家、文艺理论家之外,还可以说是一位“休闲学家”。
他的《闲情偶记》几乎可以看成是一部休闲学的专著。
中国的确是一个自古以来就注重休闲的国度,休闲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个独具特色的部分。
从现代文化角度理解休闲,是指人在完成社会必要劳动之后,为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需要而处于的一种文化创造、文化欣赏、文化建构的生命状态和生活方式。
休闲的价值不在于实用,而在于文化。
它使你在精神的自由中历经审美的、道德的、创造的、超越的生活方式。
它被誉为“是一种文化基础”,“是一种状态”,是灵魂存在的条件。
“她是一种对社会发展的进程具有校正、平衡、弥补功能的文化精神力量。
休闲的特点是它的人文性、文化性、社会性、创造性。
中国传统休闲文化观
课程名称休闲文化姓名王虹霞学号120703032515年级2012 级专业有机化学指导教师罗曲2013年6月15日中国传统休闲文化观王虹霞(西南民族大学,成都)摘要:休闲文化在中国经济不断发展的良好态势中。
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休用文化及其研究的发展日益深入,休闲成为一个时尚的话题。
中国人的休闲哲学其实就是中国人的一种生存智慧,或者说是中国古代哲人教给人们在有限的条件下追求精神的自由,尽情享受生活的乐趣的一种快乐的哲学。
但是,在当前我圆体闲文化的发展中存在着休闲的异化、休闲文化没有自身的特点及休闲文化中的不平衡现象突出等几个误区。
关键词:休闲,休闲文化,误区。
1.前言20世纪科学技术对人类做出的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是将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使人有了充裕的休闲时间。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创新,21世纪人们将获得更多的休闲时间,有人估计,10一15年以后,发达国家将进入“休闲时代”,发展中国家也将紧随其后。
拿中国来说,现在一年有114天的法定休息日。
也就是说职工一年有将近1/3的时间在休息。
休闲文化是指人在业余闲暇时间,经过充分自由选择和纯粹兴趣所致,用于自我享受、调整和发展的观念、态度、方法和手段的总和。
人们在“自由时间”内,用于冰释疲劳、恢复精力、舒缓情绪、消除郁闷、释放能量、减轻思想压力和增长见识、开阔思想境界的部分都属于休闲文化范围[1]。
我国当前虽然未进入休闲时代,但是随着休闲文化的日常生活化及其相关研究如休闲学、休闲哲学、休闲美学、休闲心理学、休闲行为学等研究的日益深入,休闲文化成为一个时尚的话题。
然而,当前我国的休闲文化虽有了很大发展,但仍存在着几个发展的误区。
2.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休闲观念2.1代表农耕文明的休闲文观念追溯几千年的中国文明史,我们不难发现,由于生产能力的低下,经济基础的差异,中国最早的休闲观念与休闲实践,总是和劳动联系在一起的,是和休息养生联系在一起的,体现出明显的对自然天时的顺应与依赖,烙上了典型的农耕文明的色彩。
哲学视角中的旅游与休闲
休闲旅游哲学视角中的旅游与休闲/曹诗图 李 艳1基金项目: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 十一五 规划资助课题 哲学视野中的旅游研究 ([2010]031)。
作者简介:曹诗图(1954-),男,湖北宜都人,武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旅游哲学、旅游开发和人文地理的教学和研究(邮编:430081);李 艳(1985-),女,湖北武汉人,武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2008级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生,主要从事旅游开发研究。
哲学视角中的旅游与休闲曹诗图,李 艳摘 要:从旅游哲学的视角看,旅游作为一种复杂、高品位的休闲方式,在本质上表现出与休闲高度的一致性。
从哲学的视角探讨旅游与休闲的辩证关系,旨在促进旅游与休闲更好的结合。
休闲为旅游注入了新的活力,二者有机融合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文化、环境、经济效应,并对今后的旅游开发提出了新的要求。
重视培育休闲旅游这个大市场,将有利于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旅游;休闲;休闲旅游;哲学视角中图分类号:F 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841(2010)04-0001-04休闲已经成为重要的时代话题,休闲方式正日趋多样化,旅游作为休闲体验的实现方式之一,满足的是人们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和审美体验。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人对生活品质和生命质量的追求不断提高,休闲和旅游已经成为现代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专家们预计,到2020年我国将跃居世界第一大旅游接待国,旅游业将面临新的机遇,传统旅游亟待转型。
休闲与旅游的关系密不可分,休闲丰富旅游的内涵并拓宽旅游的外延,彰显着旅游的本质,促进旅游产品向多元化、深层次发展。
将旅游纳入休闲视野,积极培育休闲旅游大市场是旅游与休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旅游与休闲的辩证关系(一)旅游与休闲概念辨析旅游学者谢彦君教授从旅游的本质出发,将旅游(Touris m )定义为:人为寻求愉悦体验为主要目的,前往异地度过的一种具有社会、休闲和消费属性的短暂经历[1]。
文化哲学视角中的休闲体育透视
1 休 闲与 休 闲体 育
闲暇是人类真正得以解放 的基本条件, 它为人
会影响到人 的健康和谐发展【 毋庸置疑 , ” 。 我们正在 精 神文化 生活 内容[ 休 闲对 于现代 社会 的人来说 , 3 1 。 迈 向休闲在人类的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 中地位越 不仅 是 为了恢复 体能 , 而且 也是为 了拥 有一个 美好 来 越重要 的 时代 。 的精神家园,在休闲中人们可以获得精神 自由, 感 近年 来 , 随着我 国经济 的持 续增长 和社 会 的全 寻求生命 的意义 。 么何 谓休 闲? 那 英 面发展 , 闲需求正逐步浮出水面 , 休 并迅速在经济 受 人生 的乐趣 , 生活 中扮演重要角色 : 从休 闲服装 、 闲食 品到休 休 文 “ i r 一词 , ls e eu ” 间接来源于希腊语 , 意为休 闲和 主要指的是必要劳动之余的自我发展。 在我们 闲旅游 、 闲住宅 ; 休 从街头茶馆到各式各样的吧 ; 从 教育, “ 兼有 “ 欢乐 、 吉庆” 之意 , 从字面 电影大片到畅销读物 , 各种冠以 “ 闲” 休 名义 的商 中国文化里 , 休” 是人倚木而休 , 人与自然浑然一体 , 使精神的 品和服务成为了城市居民趋之若鹜的消费时尚; 娱 来看 , 闲” 通 乐 、 像 、 出 、 术 品 四大市 场 异常 活跃 ; 种 演 修整和身体的颐养活动得 以充分进行 。 “ 音 演 艺 各 娴” 有娴静、 宁静和思想纯洁之意, 休闲一词充分 唱会 、 大片场热潮迭起 ; 各类茶艺馆、 酒吧、 咖啡屋 “ , 4 1 。 更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 ; 身场馆生意火爆 , 健 体育 表达了人类生存过程中劳作与休憩的辩证关系[ 休 闲 自古 以来就是人类 的一种 生活理想 和生 活 用品出现热销 , 从传统 的跑步、 游泳 、 打太极拳 , 到
休闲学概论 第1章 休闲概述
人们的休闲时 间越来越多;
第四 劳动与休闲都是寻 找人生意义的途径
休闲正在面 向所有人;
第五
休闲的价值越来越受到 人们的重视,而且作为 一种产业的休闲,其作 用与日俱增;
;
1.2
休闲类型
根据不同的标准,人们对自由生活的追求——休闲可以分为不 同的类别,但所谓不同的类别并不是一种绝对的差别,只是划
的传统休闲活动多是一些运动竞技项目,如拳击、击剑、摔跤、 足球、篮球、排球、手球、橄榄球、曲棍球、冰球、水球等, 以及具有冒险性质的刺激性运动,如斗牛、跳伞、登山、蹦极、 攀岩等。此外,还有综合性的狂欢节日,如巴西的狂欢节、瑞
典的圣露西亚节等。
中国人的传统休闲活动则多是一些平和悠闲、修身养性的项目, 这些项目花样繁多、简便易行,一般不需要太大的经济投入, 如打拳、练气功、种花、养鱼、听戏、打麻将、串亲戚等。
休闲类型12121按照表现形式的不同休闲可以分为静态休闲和动态休闲122按照影响结果的不同休闲可以分为积极休闲和消极休闲123按照作用层次的不同休闲可以分为消除疲劳的休闲寻找快乐的休闲和成为人的休闲124按照目的的不同休闲可分为功利性休闲和非功利性休闲125按照休闲是否商业化休闲可以分为商品性休闲和自足性休闲休闲特征13生产性生产性自主性自主性享受性享受性趣味性趣味性131解脱感解脱感133134135132休闲特征14146146休闲美学休闲美学145145休闲伦理学休闲伦理学144144休闲哲学休闲哲学141141休闲政治学休闲政治学142142休闲社会学休闲社会学143143休闲经济学休闲经济学休闲历史15151休闲的历史1休闲的历史走向
分休闲所依据的标准有所不同。
1
2
1.2.1 按照表现形式的不同,休闲可以分为静态休闲和动态休闲
从历史·文化·哲学的视角浅谈人类文化思想史中的休闲
068《名家名作》·研究[摘 要] 从休闲在不同视角中的展现;休闲的定义;休闲研究产生的历史和学术背景;休闲研究的焦点问题;休闲研究是一门怎样的学科体系;休闲研究的发展;中国与西方休闲观念的差异与相似之处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休闲的内涵和价值,为人们的休闲生活提供更多具体的指导和建议。
[关 键 词] 休闲;休闲研究;社会背景;学术背景从历史·文化·哲学的视角浅谈人类文化思想史中的休闲姜亚坤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工作时间和工作压力不断增加,休闲时间也随之相对减少。
同时,人们对休闲的需求和期望也在不断提高,希望通过休闲活动来放松身心、提高生活质量和实现个人成长。
因此,休闲研究应运而生,本文旨在从多个角度对休闲进行研究和探讨,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休闲的内涵和价值,为人们的休闲生活提供更多具体的指导和建议。
一、休闲的探讨与理解(一)休闲在不同视角中的展现休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意义。
在古希腊罗马时期,休闲被视为一种高尚的活动,与哲学、艺术和文化密切相关。
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休闲是人类最高级的活动之一,是思考和追求真理的必要条件。
罗马人常通过沐浴、角斗士比赛和公共娱乐等方式来享受休闲。
在中世纪,休闲受到了宗教和封建制度的影响。
休闲时间主要用于祈祷和农业劳动,娱乐活动受到严格限制。
然而,随着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的到来,休闲开始与商业和消费主义联系在一起。
人们开始追求物质享受和感官刺激,休闲活动也逐渐变得多样化和商业化。
20世纪以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休闲活动越来越丰富多彩,如看电影、听音乐、上网、旅游等。
同时,休闲也被视为一种权利和生活品质的象征,人们开始追求身心健康和精神满足。
在文学作品中,休闲经常被用作表现人物性格、情感和社会地位的手段。
例如,在19世纪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的小说中,休闲活动如舞会、狩猎和音乐会等是表现当时社会上流人士身份和品位的重要活动。
休闲理论概述
(三)休闲的经济学研究
经济学家从经济学的角度对休闲又做了另一番阐 释:休闲就是人们放弃一定的时间和金钱来换取 身心的休息、放松和精神消遣的行为,通过有形 或无形的价值消费而获取个人心理效用的最大化。
作为休闲者来说没有收入就失去了进行休闲活动 的前提,发达国家在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 开始产生休闲消费的需求;当人均GDP达到2000 美元—3000美元时,休闲产业得以充分发展。
休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进步的 重要标志。人类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休 闲时间量的增加,从而使得休闲在人们社会生 活中的地位愈加突现。我国著名学者于光远先 生在其文章《论普遍有闲的社会》中指出: “‘闲’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目的之一,闲暇 时间的长短与人类的文明进步是并行发展 的……从现在看将来,如果不属于闲的劳动时 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能够进一步减少,闲 的地位还可以进一步提高,这是走向未来经济 高速发展的必经之路。”
美国国家休闲研究学院主席杰弗瑞·戈比认为: “休闲是从文化环境与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中 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它使人能够 在以自己喜好的,本能地感到有价值的方式, 在内心之爱的驱动下的行动,并为信仰提供基 础。”他认为,休闲不止是寻找快乐,也要寻 找生命的意义,从根本上说,休闲是对生命意 义和快乐的探索。这个定义尽管没有提出诸如 自由时间、非工作活动(nonwork activity)、自由 感(perceive freedom)、活动方式等概念,但却 包含了这些概念所能提示的内容:休闲总是在 空闲时间里,相对自由地做自己喜爱的事情或 者从事自己喜爱的活动,以获得良好的心态。 这也是休闲的本质内涵之所在。
《休闲宪章》
1970年,在联合国的援助下,由邦克雷财
第十二章 休闲文化
第十二章休闲文化第一节休闲:一种文化现象一、文化与休闲文化文化渗透于我们的一切生活经验、生活世界乃至存在方式之中,和我们有着不可割舍的亲和性。
我们对它的思考必须从其概念入手,而任何对文化的定义都受剑特定文化价值观的限制,这给文化研究造成很大的困境。
在中国,“文化”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汉时期。
刘向在《说苑·指武》中指出:“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
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其本意指“文治教化”,与“武力镇压”相对应。
而在西方,英文culture来源于拉丁语cultura,本意指耕作、培养、教育、发展、敬神等。
近代以来,关于文化的定义,有的侧重历史性,有的侧重规范性,有的侧重心理性,有的侧重结构性,有的侧重遗传性。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英国学者泰勒在1871年发表的《原始文化》一书中的观点:“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的所有能力和习惯。
”总之,研究视角不同,文化的定义亦有差别。
从广义上来看,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它既包括无形的语言、习俗、礼仪、信仰、道德、宗教、艺术等精神财富,又包括有形的书籍、陶瓷、雕塑、建筑、铁路、飞机、电脑等物质财富。
而从狭义上来看,文化是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它既包括科学、哲学、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等精神文化,也包括与特定社会历史阶段相适应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律制度、家庭结构、社团模式等制度文化。
文化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体现。
人类创造文化,也享受文化,同时也受制于文化,最终又不断地改造文化。
文化的本质是精神创造。
它是人类通过劳动将精神生产中沉积着的科技知识、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抒情方式等转化为物质形态或非物质形态的对象。
广义上的文化一般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知识文化和心理文化四个层次。
其中,物质文化处于底层,是整个文化结构的基础;制度文化处于文化结构的中间层次;知识文化和心理文化称为精神文化,处于文化结构的上层,是人类精神生产和精神活动的产物。
中国古代休闲思想研究
中国古代休闲思想探究引言:休闲是作为一种重要的心理和社会现象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
在中国古代,休闲思想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观念,贯穿于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中。
本文将对中国古代休闲思想进行探究,探讨其特点、内涵和影响。
一、古代休闲思想的特点1. 与仁者乐道的干系中国古代休闲思想与儒家的仁者乐道密切相关。
儒家认为,人应该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自身的价值,并追求心里的乐趣。
在这个过程中,休闲被视为一种修身养性,使人们能够更好地体验和观览生活的美妙。
2. 从劳动获得休闲在古代中国,一般人民的生活肩负较重,没有太多的时间和资源用于休闲。
因此,他们通过劳动来获得休闲的机会,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休闲的珍视和重视。
劳动不仅能够提供生活所需,还能培育人的品德修养,满足精神上的需求。
3. 周期性休闲的观念中国古代休闲思想中,周期性休闲的观念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古代中国人认为,人们需要有适度的劳作和休息的循环,以保持身心的健康平衡。
这种观念被体此刻许多古代文献和典籍中,如《庄子》中的“蓄势待时”的观点。
二、古代休闲思想的内涵1. 自然观念与休闲中国古代休闲思想中,自然观念占据了重要塞位。
古代中国人认为,人们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从中寻找到休闲的乐趣。
比如,在农耕社会中,人们会依据天象和自然规律来制定劳作和休息的时间打算,以使自身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
2. 幸福与休闲古代中国人追求休闲的目标是为了获得心灵上的幸福。
他们认为,只有在和谐的环境中,人们才能真正体验到休闲的乐趣。
比如,在清代乾隆时期,乾隆皇帝的休闲生活就饱含幸福与享受。
他热衷于游园赏景、品味美食、观看戏剧和音乐会等活动,享受着休闲带来的愉悦。
3. 休闲与人际干系古代中国人认为,休闲不仅是个人的事情,也与人际干系休戚与共。
他们认为,在休闲的过程中,人们可以建立和维护彼此间的友谊、亲情和社会交往。
这种思想在诗词、曲艺等文艺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三、古代休闲思想的影响1. 影响生活方式古代中国人对休闲的沉思和追求,深刻地影响了他们的生活方式。
休闲
从“中道西器”的视角探讨休闲一、休闲与休闲文化的内涵休闲之事古已有之,《康熙字典》和《辞海》对“休”是这样解释的:“休”就是“吉庆、欢乐、美善、福禄”,注重“倚木而休”,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平等的关系。
把“闲”引申为道德、法度及限制、约束之意;“闲”也通“娴”,具有娴静、思想的纯洁与安宁的意思。
从词意的组合上,表明了休闲所特有的文化内涵,既表达了人类生存过程中劳作与休憩的辩证关系,又喻示着物质生命活动之外的精神生命活动。
人倚木而休,使精神的休整和身体的颐养活动得以充分地进行,使人与自然浑为一体,赋予生命以真、善、美,具有了价值意义[1]。
从现代角度来理解,“休闲”是指人们在工作之余的娱乐和消遣活动,并在其中获得情感体验。
休闲是一种生活方式,它通过时间和精力的消耗来调节身心,是一种人类文化。
我国著名休闲研究专家马惠娣以“欣然之态做心爱之事”来概括她对休闲的理解。
瑞典天主教哲学家皮普尔指出:休闲是人类文化的基础;是一种精神的态度,它意味着人所保持的平和、宁静的状态;是一种为了使自己沉浸在“整个创造过程中”的机会和能力;是上帝给予人类的“礼物”。
他认为,人有了休闲并不是拥有了驾驭世界的力量,而是由于心态的平和,使自己感到生命的快乐。
否则,我们将毁灭自己[1]。
而休闲文化“是将休闲上升到文化的范畴,指人在闲暇时间内,为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需要而处于文化创造、文化欣赏、文化建构的一种生命状态和行为方式。
它通过人的个体或群体的行为、思维、感情、活动等方式,创造文化氛围、传递文化信息、构筑文化意境,从而达到个体身心全面、完整的发展。
”二.休闲的研究休闲研究通常借鉴和采用哲学、社会学、经济学、行为学、人类学、文化学等多学科的思维方法和理论工具,形成了大众休闲文化学、休闲哲学、休闲社会学、休闲行为学、休闲经济学、休闲心理学、休闲美学、休闲政治学、休闲运动学、休闲宗教学等。
休闲研究的核心观点是,休闲是人的生命的一种状态,是一种“成为人”(becoming) ②的过程,是一个人完成个人与社会发展任务的主要存在空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休闲及其类型:一种文化哲学的视角休闲是个体在正义的制度框架下对自由生活的追求,是在社会空间所进行的创造性活动。
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休闲的理解也有所不同,其中,从文化哲学角度来审视休闲是一种不可忽视的视角。
在对形形色色的休闲思想加以吸收之后,可以按照休闲表现形式、影响结果、作用层次以及目的的不同和是否商业化,对休闲进行相应归类。
标签:休闲;休闲类型;文化差异休闲,作为人类存在或活动的重要方式和重要组成部分,它一直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并在不同时代、不同文明中获得不同的释义。
从古希腊时期的雅典思想到现代西方的各种学术思潮,从我国的儒家正统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了解到休闲的性质和意义。
普通大众把休闲当成是空闲或乐趣,哲人们从休闲中去寻找和发现自由、人生的意义,社会学家把休闲当做观察社会变迁的指标,经济学家却想把休闲及其相关部分纳入一个巨大而合理的函数,管理人员则用休闲把激励和效率联系起来等。
纵使人们对休闲的理解千差万别,但有一点值得肯定:“这个颇具哲学意味的文化象喻,表达了人类生存过程中劳作与休憩的辩证关系,又喻示着物质生命之外的精神生命活动。
”本文从文化哲学的角度,力求揭示作为文化象喻的休闲的时代差异和文化差异,并据此对休闲的类型进行探讨。
一、休闲的时代差异从古至今,休闲一直伴随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在不同时代、不同的社会形态之下,休闲的表现形式和地位、人们对休闲的理解和把握都有着明显的差异。
从时代差异的角度来考察,休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前工业时代的休闲、工业化时代的休闲和后工业时代的休闲。
(一)前工业时代的休闲前工业时代是一段漫长而久远的时期,它包括史前文明、原始社会和后来的农耕文明时期。
在这一时期里社会生产力相当落后,人们几乎倾注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来维持生计,人类的存在状态就是长期的艰苦劳作。
早期的人类“为了追猎动物、寻找野果或渔猎场地,他们不得不经常过着流动的生活”,“而且由于人类当时依赖大自然,所以也就受到了大自然的支配”。
因此,劳作和休闲之间没有什么明确的界限,甚至人们都没有形成休闲的概念。
能称得上休闲的顶多就是在辛劳之余的片刻小憩,以使疲惫的身躯重新恢复精力;抑或休闲就混藏于劳作之中,如人类学家普斯顿和考恩斯在研究毛利文化的报告中所说,毛利人任何层面的经济生活之中,都伴随有消遣娱乐的成分,“不管他们是捕鱼、捉鸟、耕田,或是盖房子、造独木舟,所有这些场合中,都能找到可以被认为是娱乐性的活动和痕迹”。
当然,我们也不排除在有些部落里,人们在耕种、狩猎和采集之余,没有什么事可做,还有专门的时间可以消遣娱乐。
进入农耕文明以后,虽然以青铜器和铁器的运用为代表的生产力的进步使人类渐渐地开始征服自然,但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却并没有从外部压迫中解脱出来。
“在按国家、教会、地主和高利贷者的要求支付完租税之后,农民所剩下的只及他们劳动成果的一半或更少,而这则只够勉强维持生活。
历史学家估计,在全球各个文明中,上层统治阶级仅占人口的1%~2%。
然而,他们不论在哪里都占有整个种族收入的一半到三分之二”。
而且“有关研究资料表明:原始人一生中的劳动时间占33%,闲暇时间只有16.6%;农业社会以后,人的一生中的劳动时间占28%,闲暇时间占22.9%”。
也就是说农民的全部精力和成果几乎都要用于满足自身生存的需要,而无暇去顾及诸如艺术、文学、竞技、哲学等“高级”的文化活动,俗文化和雅文化的分野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
艺术、哲学、文学、占星等雅文化通过哲学家、神学家等流传于寺庙、宫殿等统治阶级活动的高级场所,而口口相传的迷信、禁忌、传说、关于种植和养殖的实踐知识等俗文化通过目不识丁的农民流传于乡村之中。
文化的分野带来了休闲活动的俗雅之别:占少数的统治者阶层有大量的时间去享乐,去对文学、艺术、科学甚至肉体与灵魂的问题进行长期探索;占人口多数的农民却少有时间单独去熟悉琴棋书画、去思索宇宙的起源等,农民的休闲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对赋税、徭役、等级压迫的逃避。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前工业社会里女性的地位是不被重视的,甚至不存在什么女性的地位。
无论是在古希腊,还是在古代中国,妇女的地位都是相当低下的。
亚里士多德就建议男人,要么不要结婚娶妻,要么就干脆放弃休闲。
而据美国后结构主义学者白露考证,在我国“三从四德”盛行的封建社会里,到清代还没有出现“女性”这一概念。
总之,不管是在西方,还是东方的语言中,人类、人、历史等词语几乎都不包括女人。
这样一来,休闲在漫长的历史中主要成了男人的专有名词,有时甚至专指有工作的男人。
(二)工业化时代的休闲同前工业时代中人们的生活形态相比,工业化时代的人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方面,工业革命带来了生产力的突飞猛进,人进一步战胜自然,而且科学技术也使人们摆脱了宗教和教会的禁锢;另一方面,技术的进步使得工作与生活或休闲的界限开始明晰起来,在工作时间之外人们拥有了较多工作外的闲暇。
在工业社会早期,工人的劳动时间还比较长,但随着工业化的深入,劳动时间在不断缩短,特别是8小时工作日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使工薪阶层的劳动时间进一步缩短。
法国从1964年的每周44小时缩短为i980年的40小时,到1986年又缩短为每周30 76小时;而美国从1946年的40.4小时,缩短为1980年的39.6小时,到1999年又缩短为34.5小时。
有资料说:到了工业社会,人的一生中的劳动时间约为10 4%,闲暇时间能占到38.6%。
但是,工业社会休闲时间的增加并没有改变人们以工作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可以说工业社会在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的同时,创造了数量空前的“有闲阶级”,更创造出了革命性的工人阶级。
机械化大生产带来的大量商品过剩使所谓的“有闲阶级”的消费主义思想抬头并疯狂席卷各个阶级,人们不敌社会上流行的毫无节制的消费风气的诱惑,一步步接纳并渴望过上那种随意挥霍的日子。
而庞大消费大军的落伍者,却走上了消极的压力缓解之路——赌博、酗酒、暴力一时成为失败者的止痛药。
休闲成了消费主义的牺牲品。
不仅如此,“发达工业社会的显著特征是它有效地窒息那些要求自由的需要,即要求从尚可忍受的、有好处的和舒适的情况中摆脱出来的需要,同时它容忍和宽恕富裕社会的破坏力量和抑制力量”。
社会所鼓励的需要就是那些对于过度生产和消费的压倒一切的需要,是使人麻木不仁的工作的需要,是维持欺骗性自由的需要,是审查制度下的自由言论、自由出版。
在这些需要下,一种舒舒服服、平平稳稳、合理而又民主的不自由在发达的工业文明中流行起《论语》、《孟子》等经典文本中找到有关论述。
但最初的儒家思想中没有“休闲”一词,“休闲”在先秦时期是两个词:“休”和“闲”。
关于“休”,《说文》解释道:“休,息止也,从人依木。
”《诗经·大雅》写道:“民亦劳之,汔可小休。
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强调人民的休闲与社稷安定的关系。
《涛经·小雅》还指出:“民莫不逸,独不敢休。
”认为统治者应当关心人民的休闲。
《尚书·洪范》记载,“休徵”,就是美好的征兆的意思。
关于“闲”,《说文》则解释说:“闲,阑也,从门中有木。
”《易经·家人》写道:“闲有家。
”孔颖达疏:“治家之道,在初即须严正立法防闲。
”闲有限制、约束的意思。
《论语·子张》则说:“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闲有道德、法度的意思。
可见,“休闲”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美好生活是应遵循规范和道德的生活。
儒家的休闲思想所追求的最高理想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这一理想之下有“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安贫乐道,有“暮春者,春服即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沐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淡泊名利,有“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的追寻快乐和幸福的精神境界,有“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洞悉人生真谛的毅然决心,更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积极人世的人生态度。
通过养成这些精神或品质,实现最高理想,并最终达到自身“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自由。
在当代中国,儒家思想已经退出了引领时代价值观的主导地位,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多种价值观融合而成的与时俱进的价值体系。
马克思主义的休闲观是建立在对西方资本主义休闲观的批判之上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西方的思想家如洛克、斯密等主张的劳动的价值只在于创造财富,而劳动本身就是辛劳或痛苦、获得休闲的途径就是避免劳动是错误的。
资本主义,甚至之前的所有社会形态下的劳动都是一种异化的劳动、一种“劳动一休闲”二元对立的劳动。
在阶级压迫下的劳动者阶层受到劳动这一外在控制手段的摧残,劳动过程实质上就是对劳动者肉体的折磨和心灵的压制。
如果劳动是强制性的功利性活动,如果劳动带给个体的只有无奈,如果劳动让劳动者体验不到任何自我实现的价值,那么对于劳动者来说,生产的越多,他能够消费的越少;他创造的越多,他自己越没有价值、越低贱,对于整个社会而言,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
所以,马克思主义认为,真正的休闲只有在劳动成为克服外在障碍的活动,属于人的自我实现活动,即自由,也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的时候才能完全存在。
马克思就这样诗化般地描绘了未来社会如同休闲的劳动状态: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定的活动范围,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可能随我自己的心愿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飯后从事批判,但并不因此就使我成为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者批判者”。
差异是我们必须肯定的,但有一个趋势我们也必须正视:在文化层面上,随着全球化的深入,跨文化交流已进人大众化时代,不同文化中的休闲的内容和方式在某些方面将渐渐趋同。
因为“虽然东西方宗教和哲学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但是,在孔子和老子的教诫中表达出来的生活原则同犹太教和基督教的教义相当类似”。
当大家围坐在电视机前激情洋溢地看着FIFA南非世界杯的赛事盛况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越来越多的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人们正喜悦着相同的喜悦,失落着相同的失落!三、休闲的类型通过对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中人们的休闲活动及其对休闲的理解的考察,不难发现,休闲常常与闲暇时间、自由选择、劳动、快乐、人生意义等关键要素联系在一起。
而且,现时代的休闲还呈现这样的特点:第一,人们的休闲时间越来越多;第二,休闲正在面向所有人;第三,各国、各地区的休闲文化有同化的趋势;第四,劳动与休闲都是寻找人生意义的途径;第五,休闲的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且作为产业的休闲的作用与日俱增;第六,休闲所体现出的雅文化和俗文化的分野与身份、等级的联系渐渐疏远。
故此,本文倾向于这样来界定休闲:休闲是个体在正义的制度框架下对自由生活的追求,是个体在社会空间进行的“社会文化的创造和再创造,它使个体感受到自身是无痛苦的、幸福的、有价值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