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中的几个心理学效应
轻松获得好人缘!人际交往必知的21个心理学定律
人际交往达人往往都是“心理学家”,每个人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你口若悬河,还需要你善于听话。
换句话说,这需要你与他人进行心理上的沟通与交流。
为此,你需要知道21个心理学定律。
1、破窗效应破窗效应来源于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于1969年进行了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
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辆,他把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结果当天就被偷走了。
而放在帕洛阿尔托的那一辆,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
后来,辛巴杜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
结果呢,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
以这项实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效应”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
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并蔓延。
破窗效应告诉我们:任何一种不良现象的出现,都会传递出一种负面的能量,这种负能量会导致不良现象的无限扩展。
(比如一条人行道有些许纸屑,不久后就会有更多垃圾,最终人们会视若理所当然地将垃圾顺手丢弃在地上)同时我们也要警惕我们身边看起来“偶然,个别的轻微错误,及时补救和更正,防止损失的无限扩大。
2、詹森效应之前美国有一名叫詹森的运动员,平时训练有素,实力雄厚,但在体育赛场上却连连失利,让自己和他人失望。
不难看出这主要是压力过大,过度紧张所致。
由此人们把这种平时表现良好,但由于缺乏应有的心理素质而导致正式比赛失败的现象称为詹森效应。
詹森效应从心理学角度讲是一种浅层的心理疾病,是人在意识中将现有的困境无限放大,从而产生的异常现象。
我们应该如何避免自己陷入詹森效应呢?以下又三点建议供你参考。
①注重过程,淡化结果。
10个心理学效应
☆、首因效应:抓住第一印象的好机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
社交作为人们相互沟通交往的纽带和桥梁,显得更加重要。
正如一句名言中所说的那样:“一个成功的因素,归纳起来15%得益于他的专业知识,85%得益于良好的社交能力。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社交会成就一个人,同样也会毁了一个人。
在我们周围,不乏相貌堂堂、胸怀大志、才华横溢的人,然而他们却始终郁郁不得志,其中相当大的原因就是他们不善交际,不善与人相处。
社交是心与心的碰撞,心理学在人际交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会让你明白很多社交现象背后深层次的心理动因。
首因效应,是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的效应。
首因效应也被称为“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后被人们总结为:人与人第一次交往时留下的印象会在对方的头脑中占据主导地位,比以后接触中得到的信息更强,持续的时间也更长。
首因效应的存在有着广泛的影响,对此,心理学家曾多次通过各种实验进行验证。
心理学家将参与实验的人员分成两组,给他们出示同一张照片,对A组人员说:“这是一位屡教不改的罪犯。
”对B组人员说:“这是一位著名的科学家。
”然后他们要求参与实验的人员根据照片上的人的外貌特征分析他的性格特征。
A组人员说:“眼睛深陷,隐含着几分凶狠的杀气,额头高耸,带着几分不知悔改的决心。
”B组人员说:“目光深沉,可以透视出他的思维深邃。
饱满的额头,诠释出他钻研的意志。
”这个实验充分验证了首因效应的影响,如果第一印象形成了肯定的心理定式,会使人在后续了解中多偏向发掘对方具有美好意义的品质;相反,若第一印象形成的是否定的心理定式,则会使人在后续了解中多偏向于揭露对方令人厌恶的品质。
在人们的日常交往中,尤其是与别人的初次交往时,一定要注意给别人留下美好的印象。
第一印象主要是依靠言行举止、面部表情、衣着打扮等,判断一个人的内在素养和个性特征。
初次谋面时,一声温馨的问候,一张甜美的笑靥,一身得体的服饰,一个优雅的举动,都能给对方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而且这种良好的印象将会持续保留下去。
沟通中的心理学效应
引言:沟通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方式之一,而心理学效应是影响沟通时人们思维和行为的心理过程。
本文将深入探讨沟通中的心理学效应,特别是沟通中的认知偏差、言语暗示、言语再现、情绪感染和社会认同等方面的效应。
通过了解这些心理学效应,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沟通中人们的思维和行为,从而提高沟通的质量和效果。
概述:沟通是人们交流思想、情感和信息的过程,而心理学效应是在沟通中人们思维和行为的心理过程。
在沟通中,人们往往会受到一系列的心理学效应的影响,包括认知偏差、言语暗示、言语再现、情绪感染和社会认同等。
这些心理学效应会对沟通的效果和结果产生重要影响。
正文内容:一、认知偏差的心理学效应1. 排除已知偏差:人们往往在沟通中忽视已知的信息,更倾向于关注新的信息。
2. 确认偏差:人们往往更容易接受和记忆与自己已有信念相一致的信息,而忽视相反的信息。
3. 选择性注意:人们在沟通中更容易注意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信息,忽视其他信息。
4. 语境效应:人们在不同的语境中对同一信息的解读和理解会发生变化。
二、言语暗示的心理学效应1. 语言模糊性:使用模糊的语言和词汇可以在沟通中传递不同的含义,引发听众的不同解读。
2. 诱导性问题:在提问中使用特定的词语和语气,可以引导对方给出特定的回答。
3. 肯定性语气:使用肯定性的语气可以增强说话者论述的可信度。
4. 负面暗示:使用否定的暗示和语气,可以影响对方的情绪和态度。
三、言语再现的心理学效应1. 复述效应:人们在沟通中更容易记住和传递他人的言论或观点,而忽视其他细节。
2. 错误回忆效应:人们在记忆别人的言论时,容易受到个人偏见和记忆失真的影响。
3. 信息滤波:人们往往根据自身的价值观和立场,选择性地传递和接收信息。
四、情绪感染的心理学效应1. 镜像神经元:人们在观察他人的情绪表达时,自己也会产生相同的情绪反应。
2. 情绪传递:人们在沟通中的情绪状态会通过非语言暗示影响对方,产生情绪共鸣。
3. 情绪影响:情绪积极的人在沟通中更容易获得他人的认同和支持。
人际交往中的十大心理效应
如果受到刺激过多,过强或时间过久,就会引起 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说话做事要把握适度原则
六、见面次数效应
时地样语生联也门俗
间记的言疏络就,话
记忆规。陌、是当说
忆,律人生不说亲:
的要:的,相亲也“ 效比反记没见人不三 果一复忆有,长亲年 更次多有共也期。不 好长次这同会不”上
量所
,谓 有“ 事大 没事 事小 常事 来勤 往商 ”
四、霍桑效应
01
通过改变一个人的环境,让他与众人分离,特别密切地关 注他的工作,便会使他感到受到特殊的重视、信任和期待,
因而他会尽一切可能去干好每一件事。霍桑效应体现了生
活中每个人对尊重和重视的需求
02
在工作中,管理者对员工的尊重可以更大程度调动
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五、超限效应
1
有一次,马克·吐温听牧师演讲。一开始,他觉得牧 师讲得很好,很感动,决定捐出身上所有钱;过了十 分钟,牧师没讲完,他有点不耐烦了;又过了10分 钟,牧师还没讲完,他很不满意。到牧师终于结束长 篇大论后,马克·吐温生气得一分钱也没捐
见“ 面长 ,”
见 面 不 如 “文员。有一次,有个同 事穿了件新衣服,别人都称赞“漂亮” 的时候,小张直接说了句:“你太胖 了,衣服颜色太艳了,根本不合适。” 当事人和周边的同事很尴尬。久而久 之,同事们都把他排除在集体之外
02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人际交往中须注意语言修养,谨言慎 行
总结
人际关系,错 综复杂
心理学科,博 大精深
抛砖引玉,冰 山一角
学习总结,灵 活运用
1
2
3
4
谢谢观看
THANKS FOR YOU WATCHING
二、近因效应
人际交流中的心理学效应
人际交流中的心理学效应引言人际交流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无论是在工作场合还是个人生活中,我们都需要与他人进行交流。
然而,交流的成功与否往往与我们的心理状态有关。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际交流中存在着各种心理学效应,这些效应将影响我们与他人的互动和沟通。
本文将介绍人际交流中的一些心理学效应,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人际交流中的挑战。
1. 莫须有效应莫须有效应是指当我们对某人有一些预期时,我们会在和他人的交流中找到或看到这些预期中的特征。
这是一种主观的心理现象,即我们倾向于以一种符合我们预期的方式来解释他人的行为和沟通方式。
莫须有效应可能会导致误解、偏见和不公平的评价。
2. 銶态效应状态效应是指我们的情绪和心理状态会影响我们在人际交流中的表现和反应。
如果我们处于愉悦的状态,我们可能更加积极主动地与他人交流,并表现出友好和善意。
相反,如果我们处于不愉快或焦虑的状态,我们可能变得封闭、冷漠或易怒,从而影响到我们与他人的交流质量。
3. 同质性效应同质性效应是指我们倾向于与与我们在某些方面类似的人进行更亲近和融洽的交流。
这种效应与人们的群体认同和自我确认密切相关。
同质性效应可能会导致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形成狭隘的交流圈子,难以接纳不同的观点和意见。
4. 露天实验效应露天实验效应是指当我们意识到我们在被观察时,我们会表现出与日常生活中不同的行为和沟通方式。
我们在人际交流中更容易展示出自己的优点,而对自身的缺点或不完美之处则选择隐藏或减少展示。
露天实验效应应该引起我们对自我表现和他人交流中的真实性和客观性的思考。
5. 经验预期效应经验预期效应是指我们根据过去的经验和预期,预先设定他人的行为和表现。
这种效应会给我们的交流带来偏见和固定思维。
我们倾向于根据以往的经验和印象对他人进行预判,并在和他人交流时将这些预期投射到对方身上。
6. 社会认同效应社会认同效应是指我们对他人的态度和行为受到社会认可和群体影响的影响。
人际交往的心理效应与心理效应的运用_New
人际交往的心理效应与心理效应的运用人际交往的心理效应会影响人际交往的效果与深度,恰当地运用心理效应可以更好开展人际交往。
因为现代人际关系心理学认为人际交往过程, 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思想感情交流和行为互动的产生过程。
期间存在着许多复杂因素,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发展方向。
其中心理效应无疑是制约人际关系, 影响人际知觉良性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此笔者认为影响人际交往的主要包括以下四种心理效应:首先是首因效应(也称第一印象) 。
它主要是人的知觉因素与情感因素相结合而产生的综合效应。
尽管首因效应是对人的一种整体看法,但是这种整体只是一个表面现象, 受到观察者主观认识的影响, 具有片面性。
在人际交往中, 第一次经历的事件往往给人留下的印象特别深刻, 以后要改变这种印象是相当困难的, 心理学家为此做过这样的实验: 让被试者看两种性格类型———性格A 为聪明, 勤奋, 易冲动, 爱批评, 顽固, 嫉妒心强; 性格B 为嫉妒心强, 顽固, 爱批评, 易冲以否定, 是一种受主观偏见支配的绝对化倾向。
总之, 晕轮效应是人际交往中对人的心理影响很大的认知障碍。
再次是刻板印象。
是指在人际交往中, 对某一类人或事物进行简单的、比较固定的概括而形成的笼统的看法。
即使对从未见过面的人, 也会根据间接的资料与信息而产生刻板印象。
于是, 有些人总是带着一定模式有选择地发现人的各种特征, 并期待与模式相吻合的特征, 而舍弃不符的特征。
可以说, 刻板印象的产生与我们在认识中的选择性有密切的关系。
人们认知的选择性使他们在对事物的认知过程中能抓住事物最明显或典型的特征。
同样, 在人际认知中, 选择性能使我们很快地对一个人进行归类, 判断出他的典型特征。
但是, 当人们用一种固定模式去认知事物, 而这种模式并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时, 就很有可能形成刻板印象。
这种效应将阻碍对人的具体、全面的了解, 造成人际交往中的不良影响。
最后是亲和效应。
人际交往中的几个心理学效应
人际交往中的几个心理学效应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人际交往中的几个心理学效应(1)首因效应“首因”也可以说是第一印象,一般指人们初次交往接触时各自对交往对象的直觉观察和归因判断。
人际交往中,首因效应对人们交往印象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
初次见面时,对方的表情、体态、仪表、服装、谈吐、礼节等形成了我们对对方的第一印象。
现实生活中,首因效应作用下形成的第一印象常常左右着我们对他人的日后看法。
因为第一印象一旦形成,就不容易改变。
初次印象是长期交往的基础,是取信于人的出发点。
因此,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应该注意留给他人好的第一印象。
如何做呢首先,我们应该注重仪表,比如衣着要整洁、服搭配要和谐得体等;其次,我们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为此必须锻炼和提高言谈技能、掌握适当的社交礼仪。
(2)近因效应;首因效应一般在交往双方还彼此生疏的阶段特别重要,而随着双方了解的加深,近因效应就开始发挥它的作用了。
近因效应是相对于首因效应而言的,是指交往过程中,我们对他人最近、最新的认识占了主题地位,掩盖了以往的评价,也称为“新颖效应”。
比如,你一个平凡的老邻居突然做了官,你就会一扫其平凡的印象,对其刮目相看。
再比如,多年不见的老朋友,在自己的脑海中印象最深的,其实就是临别时的情景;一个朋友总让你生气,可是谈起生气的原因,大概只能说上两三条;你的一个好朋友最近做了一件对不起你的事情,你提起他来就只记得他的坏处,完全忘了当初的好处……这一切都是近因效应的影响。
近因效应给了我们改变形象、弥补过错、重新来过的机会。
例如,两个朋友因故“冷战”一段时间后,一方主动向对方表示好感或歉意,往往会出乎意料的博得对方的好感,化解恩怨。
(3)晕轮效应所谓晕轮效应,是指我们在评价他人的似乎后,常常喜欢从某一点特征出发来得出或好或坏的全部印象,就像光环一样,从一个中心点逐渐向外扩散成为一个越来越大的圆圈,因此有时也称光环效应。
在日常人际交往中有趣的九个心理现象
1、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罗密欧与朱丽叶相爱,但由于双方世仇,他们的爱情遭到了极力阻碍。
但压迫并没有使他们分手,反而使他们爱得更深,直到殉情。
这样的现象我们叫它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所谓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就是当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时,恋爱双方的情感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也因此更加牢固。
2、从众现象一则笑话这样说到:一日闲逛街头,忽见一长队绵延,赶紧站到队后排队,唯恐错过什么购买紧缺必需品的机会。
等到队伍拐过墙角,发现大家原来是排队上厕所,才不禁哑然失笑。
这就是从众闹出的笑话。
从众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用通俗的话说,从众就是“随大流”.可以表现为在临时的特定情境中对占优势的行为方式的采纳,也可以表现为长期性的对占优势的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接受。
3、晕轮效应许多青少年因崇拜某位明星的某些特征,比如长相啊,歌声啊,于是就不顾一切模仿明星的行为,搜集他们用过的一切东西。
这其实就是晕轮效应在作怪。
晕轮效应就是一种以偏概全的倾向,即人们在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的或坏的印象后,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的其他方面的特征。
平时说的“爱屋及乌”就是晕轮效应的一个突出表现。
4、鲇鱼效应水池里养着一群鱼,由于缺乏外界刺激,这些鱼变得死气沉沉,容易死亡。
渔民偶然把几条鲇鱼放在这群鱼里,却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由于鲇鱼喜欢挤来挤去,整个水池里的鱼都被带动起来而显得生机勃勃,所以渔民喜欢放几条鲇鱼在里面增加全体鱼的活力与寿命。
在经济、文化等活动中引入竞争机制,也会产生鲇鱼效应。
5、马太效应《圣经-马太福音》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个富翁给他的三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去做生意。
一年后他召集仆人想知道他们各自赚了多少,其中第一个人赚了十锭,第二个人赚了五锭,最后一个人用手巾包了那锭银子,捂了一年没赚一个子儿,这位富翁就命令后者把那锭银子交给赚钱最多者。
该书第二十五章说:“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人际交往的几个效应
人际交往的几个效应首因效应: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效应即为首因效应。
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相反,是指交往中最后一次见面给人留下的印象,这个印象在对方的脑海中也会存留很长时间。
晕轮效应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成见效应”,指在人际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夸大的社会印象,正如日、月的光辉,在云雾的作用下扩大到四周,形成一种光环作用。
常表现在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或事物)的最初印象决定了他的总体看法,而看不准对方的真实品质,形成一种好的或坏的“成见”。
所以光环效应也可以称为“一点概面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凯利与阿希等人在印象形成实验中证实了这个效应的存在。
可以把这个效应看做是主观推断的泛化、定势的结果。
狄恩设计了一个实验:让被试者看一些照片,照片上的人,有的很有魅力,有的一般,有的很差;然后,让被试者用与魅力无关的词语评价这些人。
结果发现,有魅力者在各方面得到的评分都高,无魅力者各项评分都低。
这个由认知特征泛化、推及其它方面的现象,叫轮晕效应,或“光环效应”。
以貌取人便是对初识者的光环效应。
用摄影的术语,又可以将之称为光晕效应。
“光晕”是一个摄影名词。
凡懂得摄影知识的人都知道,摄影成像是光线在底片的乳剂层上感光造成的。
当光线过于强烈时,它不仅会射进乳剂层,而且会穿过乳剂到达片基反射回来,造成乳剂层的二次光。
这样,在象的周围就会出现一圈月晕一样的像影,这被称之为光晕现象。
光晕现象会影响人们对事物的全局、准确的认知,使人们对影像的本来面目发生模糊感。
心里研究表明,人的心里活动中有时也会出现类似的现象。
如人们常说的“见其一点,不及其余”。
于是,心理学家便将这种对人对事的较强印象所起的作用称为光晕效应。
这里,我重点分析一下恋爱中的晕轮心理。
有这么个真实的例子,某女被某电视台的副台长的外貌迷住。
她观察他的一举一动都充满智慧、果敢的魅力,于是苦苦向他求爱。
后来她才发现此人利用职权,贪污受贿,四处嫖娼。
社交技巧的心理学原理
社交技巧的心理学原理社交技巧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帮助我们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还能提升我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然而,要想真正掌握有效的社交技巧,我们需要理解一些心理学原理。
本文将介绍几个关键的心理学原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交技巧的背后逻辑。
第一原理:情绪感染效应情绪感染效应是指我们在与他人交往中会受到其情绪状态的影响并产生相似的情绪。
这种情绪传染效应在社交中非常常见,它可以解释为何与一位快乐的人交谈会让我们感到愉悦,而与一位沮丧的人交谈会使我们感到压抑。
因此,在社交互动中,我们需要注意自己的情绪表达,以积极的情绪影响他人并创造良好的氛围。
第二原理:共鸣与亲和力共鸣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建立联系的重要方式。
当我们与他人发现共同点时,我们会感受到彼此的亲近与共鸣,从而增强交往的效果。
要提高自己的共鸣能力,我们可以尝试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经历、兴趣和观点,同时倾听他人的故事,并展示出真诚的兴趣和理解。
通过共鸣,我们能够建立更深层次的连接,并加强与他人的关系。
第三原理:合作与互惠原则合作和互惠原则是有效社交的基础。
人们倾向于对那些对他们有益的人表示好感,并愿意与他们建立合作关系。
要利用合作与互惠原则,我们可以主动提供帮助、分享资源,并寻求与他人的合作机会。
通过给予和回报的循环,我们能够构建稳固的人际关系,并得到他人的支持与帮助。
第四原理:认知一致性认知一致性指的是人们倾向于与自己的态度、信念和行为保持一致。
当我们与他人产生冲突时,对方与我们的观点不一致,我们可能会出于一致性的需求而寻求说服对方或调整自己的观点。
要在社交中应用认知一致性原理,我们可以寻找与他人的共同点,找到共同的目标,以增加双方的认同感,并减少冲突的发生。
第五原理:积极心理暗示积极心理暗示是一种通过肯定和激励性语言来改变他人观念和行为的技巧。
当我们对他人以积极的方式表达并赋予他们自信时,他们往往更容易接受和实现我们的期望。
在社交中,我们可以运用积极心理暗示的原理,通过给予赞美、鼓励和支持,来激励他人展现出更好的一面。
人际交往中的社会心理学效应
人际交往中的社会心理学效应世俗有云:“人心难测”。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常常是人们所关注的焦点。
为什么有的人像是一个发光体,许多人都愿意围着他转?为什么有的人又那么难以接近?人际关系已然成为社会人所必修的一门课程。
1.首因效应(primacy effect)首因即最先的印象。
首因效应是指初次对人的知觉所形成的印象,往往最鲜明最牢固,并对以后的人际知觉及人际交往产生深刻的影响。
首因效应在我们人际交往中较为普遍。
有些人往往仅凭第一印象就轻易地对别人作判断下结论。
这种先入为主的认知方式容易使人陷入人际交往的误区,这是应当尽量避免的。
人们常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在人际交往中如能坚持事必躬亲,注重调查研究,多了解,多观察、多留心,就不会因“一叶障目”而偏离人际交往的正确轨迹。
也就是说,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可能第一印象的确非常重要,但决不要因为一时的印象而影响接下去的深入交往。
2.近因效应所谓“近因”,是指个体最近获得的信息。
所谓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相反,是指在多种刺激一次出现的时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来出现的刺激,即交往过程中,我们对他人最近、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地位,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因此,也称为“新颖效应”。
多年不见的朋友,在自己的脑海中的印象最深的,其实就是临别时的情景;一个朋友总是让你生气,可是谈起生气的原因,大概只能说上两、三条,这也是一种近因效应的表现。
在学习和人际交往中,这两种现象很常见。
心理学者洛钦斯做了这样的实验。
分别向两组被试者介绍一个人的性格特点。
对甲组先介绍这个人的外倾特点,然后介绍内倾特点;对乙组则相反,先介绍内倾特点,后介绍外倾特点。
最后考察这两组被试者留下的印象。
结果与首因效应相同。
洛钦斯把上述实验方式加以改变,在向两组被试者介绍完第一部分后,插入其它作业,如做一些数字演算、听历史故事之类不相干的事,之后再介绍第二部分。
实验结果表明,两个组的被试者,都是第二部分的材料留下的印象深刻,近因效应明显。
45个心理学效应
1、首因效应:第一印象是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的效应。
主要针对自身形象的管理:穿着得体;注意细节上的修饰;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提高整体素质.2、名片效应:顺着他人的话说在与对方初次交际,或者开始交往的时候,要先向他们传播一些他们所能接受的,并且是熟悉和喜欢的观点或者思想。
把自己的观点、思想、意见渗透在这些观点中,组织好对方喜欢的言辞、语调,让对方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印象,这样便能够在人际关系中发挥很大的实用价值!3、情绪效应:情绪传染与陌生人交际的时候,指一个人的情绪状态可以影响到对某一个人今后的评价。
尤其是在第一印象形成过程中,主体的情绪状态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调节情绪的方法:自我暗示,行动转移,自嘲等4、亲和效应:内心的亲和在交际、应酬过程中用亲近的话语、笑容、肢体语言吸引他人、俘虏人心所产生的效果。
主要表现:微笑,温和眼神,和手势(轻柔的挥手、鼓励的握拳、温柔的抚摸等)5、身体语言定律:洞穿对方最真实的想法在交际中,通过对方的身体语言来解读对方所要表达的想法.例如紧张时候,身体的表现形式:触摸或按摩颈部;深呼吸或是话变多;把手放在大腿上等6、“7/38/55”定律:衣着服饰中的大学问是人们在给别人第一印象时传递的各种信号所占的百分比。
视觉因素在给人的第一印象中占55%,声音占38%,语言占7%。
可见外在形象是非常重要的。
7、诙谐效应:幽默是最生动的语言是一种防御机制。
它指一个人处于困难和尴尬境地时,采用一些诙谐手法,可以自我解脱,应对难关,征服别人。
幽默能使人轻松、愉快、爽心、情感舒畅。
这样可活跃气氛,联结双方感情,在笑声中拉近双方的心理距离。
8、瀑布心理效应:不该说的话不乱说和别人打交道时,就要谨言慎行,注意自己说话的分寸.在日常生活中,把握说话的分寸很重要:要维护别人的自尊心;说话时要注意自己的角色;不要过于兴奋;客观才能得人心。
9、费斯诺定理:与人交谈,多听少说也叫倾听定律,是指在与人交往时,用心地听别人讲话会获得别人的好感,会换来对方的理解、信任和快乐,使说话者感觉到自身存在的价值,满足了对方渴望被重视的自尊心理,从而达到双方都很愉快的目的。
人际交往中的常见心理效应
人际交往中的常见心理效应:(1)首因效应是实际上指的就是“第一印象”的影响,常发生于陌生人之间。
但是,“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仅凭第一印象就妄加判断,往往会带来不可弥补的错误!(2)近因效应指的是在交往过程中最近一次接触给人留下的印象,常发生于熟人之间。
多年不见的朋友,在自己的脑海中的印象最深的,其实就是临别时的情景。
(3)晕轮效应也称光环效应,是一种因他人突出特征的影响而产生的“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的社会心理效应。
就是当我们看到某个明星在媒体上爆出一些丑闻时总是很惊讶,我们仅仅是推断了他们真实的人格。
(4)定型效应也称社会刻版印象,是人们不自觉地根据自己对某一类人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来评价他人。
如,人们总是认为女孩子就应该文静,男孩应该活波而勇敢。
由于刻板印象只凭一时偏见或道听途说而形成的。
因此,绝大多数刻板印象是错误的,甚至是有害的。
(5)投射效应是指人们在人际交往中对他人形成印象时总是假设他人与自己具有相同的某些特点,即把自己的特点投射到他人身上,比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6)鲇鱼效应水池里养着一群鱼,由于缺乏外界刺激,这些鱼变得死气沉沉,容易死亡。
渔民偶然把几条鲇鱼放在这群鱼里:由于鲇鱼喜欢挤来挤去,整个水池里的鱼都被带动起来而显得生机勃勃,所以渔民喜欢放几条鲇鱼在里面增加全体鱼的活力与寿命。
在经济、文化、教育等活动中引入竞争机制,也会产生鲇鱼效应。
(7)蝴蝶效应某地上空一只小小的蝴蝶扇动翅膀而扰动了空气,长时间后可能导致遥远的彼地发生一场暴风雨,以此比喻长时期大范围天气预报往往因一点点微小的因素造成难以预测的严重后果。
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
(8)刻板效应又称定型效应,是指人们用刻印在自己头脑中的关于某人、某一类人的固定印象,以此固定印象作为判断和评价人依据的心理现象。
归因很多时候,对于同一件事情,每个人的解释却不尽相同,对事件的不同解释方式,就是心理学上所指的归因。
人际交往中常见的几种心理效应
人际交往中常见的几种心理效应1、首因效应有谁不愿意给别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呢?首因,即最初的印象,或称第一印象。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往往注意开始接触到的细节,如对方的表情、身材、容貌等,而对后来接触到的细节不太注意。
这种由先前的信息而形成的最初的印象及其对后来信息的影响,就是首因效应,即我们常说的“先入为主”。
第一印象赖以产生的信息是有限的,第一印象不一定是真实可靠的。
由于认知具有综合性,随着时间的变化、认识的深入,人完全可以把这些不完全的信息贯穿起来,用思维填补空缺,形成一定程度的整体印象。
正如“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2、近因效应近因,即最后的印象。
近因效应,指的是最后的印象对人们认知具有的影响。
最后留下的印象,往往是最深刻的印象,这也就是心理学上所阐释的后摄作用。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第一印象固然重要,最后的印象也是不可忽视的。
在对陌生人的认知中,首因效应比较明显;而对熟识的人的认知中,近因效应比较明显。
这就告诉我们,在与他人进行交往时,既要注意平时给对方留下的印象,也要注意给对方留下的第一印象和最后印象。
3、光环效应光环效应又称晕轮效应,指的是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常从对方所具有的某个特性而泛化到其他有关的一系列特性上,从局部信息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即根据最少量的情况对别人作出全面的结论。
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说的就是这种光环效应。
光环效应实际上是个人主观推断泛化的结果。
在光环效应状态下,一个人的优点或缺点一旦变为光环被扩大,其优点或缺点也就隐退到光的背后被别人视而不见了。
在人际交往中,你有过这种情形吗?对外表吸引人的同学赋予较多理想的人格特征,或为那些长相比较靓的同学设计美好的未来。
例如,“你气质好,将来求职就业一定没有问题”,“那个人第一次见面就对我关心倍至,令我难忘”等等。
4、投射效应投射效应是指在人际交往中,形成对别人的印象时总是假设他人与自己有相同的倾向,即把自己的特性投射到其他人身上。
人际交往心理学和陌生人
人际交往心理学和陌生人
1. 首因效应:首因效应是指人们在初次与陌生人交往时,根据第一印象对对方形成的评价和判断。
第一印象往往对后续的交往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在与陌生人交往时,我们应该尽量给对方留下积极、良好的第一印象。
2. 相似性吸引:人们往往更容易与自己相似的人建立联系和产生共鸣。
在与陌生人交往时,寻找共同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地建立起联系,例如共同的兴趣爱好、经历或价值观等。
3. 互惠原则:在社交互动中,人们倾向于回报他人对自己的好意。
当我们对陌生人表现出友好、关心和帮助时,他们更有可能对我们产生好感,并愿意与我们建立更进一步的关系。
4. 信任建立:与陌生人建立信任关系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
通过诚实、可靠和一致性的行为,我们可以逐渐赢得陌生人的信任,从而促进更深入的交往。
5. 非言语沟通:除了言语交流,非言语沟通也是与陌生人交往中重要的一环。
包括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和声音语调等,它们可以传达出我们的情感、态度和意图。
与陌生人的交往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通过了解和运用人际交往心理学的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与陌生人建立联系、发展关系,并在社交互动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际交往中的几个心理学效应
(1)首因效应
“首因”也可以说是第一印象,一般指人们初次交往接触时各自对交往对象的直觉观察和归因判断。
人际交往中,首因效应对人们交往印象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
初次见面时,对方的表情、体态、仪表、服装、谈吐、礼节等形成了我们对对方的第一印象。
现实生活中,首因效应作用下形成的第一印象常常左右着我们对他人的日后看法。
因为第一印象一旦形成,就不容易改变。
初次印象是长期交往的基础,是取信于人的出发点。
因此,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应该注意留给他人好的第一印象。
如何做呢?首先,我们应该注重仪表,比如衣着要整洁、服搭配要和谐得体等;其次,我们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为此必须锻炼和
提高言谈技能、掌握适当的社交礼仪。
(2)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一般在交往双方还彼此生疏的阶段特别重要,而随着双方了解的加深,近因效应就开始发挥它的作用了。
近因效应是相对于首因效应而言的,是指交往过程中,我们对他人最近、最新的认识占了主题地位,掩盖了以往的评价,也称为“新颖效应”。
比如,你一个平凡的老邻居突然做了官,你就会一扫其平凡的印象,对其刮目相看。
再比如,多年不见的老朋友,在自己的脑海中印象最深的,其实就是临别时的情景;一个朋友总让你生气,可是谈起生气的原因,大概只能说上两三条;你的一个好朋友最近做了一件对不起你的事情,你提起他来就只记得他的坏处,完全忘了
当初的好处……这一切都是近因效应的影响。
近因效应给了我们改变形象、弥补过错、重新来过的机会。
例如,两个朋友因故“冷战”一段时间后,一方主动向对方表示好感或歉意,往往会出乎意料的博得对方的好感,化解恩怨。
(3)晕轮效应
所谓晕轮效应,是指我们在评价他人的似乎后,常常喜欢从某一点特征出发来得出或好或坏的全部印象,就像光环一样,从一个中心点逐渐向外扩散成为一个越来越大的圆圈,因此有时也称光环效应。
晕轮效应对人际交往有很大的影响。
多数情况下,晕轮效应常使人出现“以偏盖全”、“爱屋及乌”的错误,影响理性人际关系的确立。
话说回来,晕轮效应可以增加个体的吸引力而助其获
得某种成功,这或许是有利的一面。
为了防止晕轮效应的不利影响,我们要善于倾听和接受他人的意见,尽量避免感情用事,全面评价他人,理性和人交往。
如果想利用晕轮效应有利的一面,我们在与人交往时应采用先入为主的策略,全面展示自己的优点、掩饰缺点,遗留给他人尽量完美的印象。
(4)刻板效应
我们在评价他人时,往往喜欢把他看成是某一类人中的一员,而很容易认为他具有这一类人所具有的共同特性,这就是刻板效应。
比如,北方人常被认为性情豪爽、胆大正直;南方人常被认为聪明伶俐、随机应变;商人常被认为奸诈,所谓“无奸不商”;教授常常被认为是白发苍苍、文质
彬彬的老人……
刻板效应在人际关系交往中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积极作用在于它简化了我们的认识过程,因为当我们知道某类人的特征时,就比较容易推断这类人中的个体特征,尽管有时候有所偏颇;消极作用,常使人以点带面、固执待人,使人产生认知上的错觉,比如种族偏见、民族偏见、
性别偏见等就是刻板效应下的产物。
(5)定式效应
定式效应也称为心理定式效应。
心理定式,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用“老眼光”——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看待当前事务的一种心理倾向。
或许你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农夫丢失了一把斧头,怀疑是邻居的儿子偷的。
于是他观察邻居的儿子的言行举止,没有一点不像偷斧头的贼。
后来农夫在深山里找到了丢失的斧头,再看邻居的儿子,怎么也不像一个贼了。
这个农夫就是受了心理定式
效应的左右。
在人际交往中,定式效应常使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固定化。
比如,与老年人交往,我们往往会认为他们思想僵化、墨守成规、过时落伍;与年轻人交往,又会认为他们“嘴上五毛,办事不牢”;与男性交往,往往会觉得他们粗手粗脚、大大咧咧;与女性交往,则会觉得她们柔柔弱弱、心细如针;与一向诚实的人交往,我们会觉得他始终不会说谎;碰到曾今圆滑过的人,我们定会倍加小心。
知道了定式效应的负面影响,我们就应该注意克制,看待别人要“与时俱进”,要有“士别三日,
当刮目相看”的精神。
(6)投射效应
投射效应,就是“以己论人”,常常以为别人与自己具有同样的爱好、个性等,常常以为别人应该知道自己的所想所思。
投射效应是一种严重的认知心理偏差。
它是由怀疑引起的对别人人格的歪曲。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就是投射效应的典型写照。
当别人的想法或行为与我们不同时,我们习惯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从而认为别人是错的。
喜欢嫉妒的人常常认为每个人每天都在
嫉妒。
克服投射效应的消极作用,我们应该辩证地、一分为二地看待自己和他人,严于律己、客观待
人,尽量避免以自己的标准去判断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