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肝与五脏的关系
中医对于身体五脏的理论与调理方法
中医对于身体五脏的理论与调理方法中医学认为,人体的五脏包括心、肝、脾、肺和肾,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器官。
这些脏器在中医理论中被视为相互联系且相互依赖的系统,每个脏器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相应的调理方法。
本文将探讨中医对于身体五脏的理论与调理方法。
一、心的理论与调理方法根据中医理论,心主神明,主管血脉循环。
心的调理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情绪调节: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激动和情绪波动。
2. 适量锻炼:进行适度的运动有助于增强心脏功能。
3. 饮食调理: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和B群的食物,如柑橘类水果、绿叶蔬菜、全谷类食品等。
4. 水果蔬菜:多食用新鲜水果和蔬菜,有助于清热解毒和补充必要的营养。
二、肝的理论与调理方法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贮藏血液,对情绪起着重要调节作用。
以下是肝的调理方法:1. 情绪平稳:保持心态平和,避免长时间的愤怒和焦虑。
2. 调节作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
3. 饮食调理:食用富含维生素E和B族维生素的食物,如花生、黄瓜、豆芽等。
4. 运动锻炼:适量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等。
三、脾的理论与调理方法中医将脾视为消化吸收的主要脏器,以下为脾的调理方法:1. 饮食调理:遵循饮食卫生原则,少食过饱和油腻食物,多食用易消化的食物,如粥、蒸菜等。
2. 远离寒冷:脾喜温而恶寒,避免过度受冷和饮冷饮料。
3. 合理搭配食物:避免食物过度搭配,减少油炸和辛辣食物的摄入。
4. 饮食规律:保持规律的饮食时间,避免过量进食或暴饮暴食。
四、肺的理论与调理方法中医将肺视为呼吸的重要器官,以下为肺的调理方法:1. 增强肺功能:进行适度有氧运动,如慢跑、太极拳等。
2. 注意空气质量:避免在污染严重的环境中长时间呆留。
3. 合理保暖:肺喜温而恶寒,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寒冷的环境中。
4. 饮食调理:多摄入富含维生素A和C的食物,如红萝卜、橙子、柠檬等。
五、肾的理论与调理方法中医认为肾是生殖和生长发育的重要器官,以下为肾的调理方法:1. 保持良好姿势:避免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如久坐或久立。
五脏:肝、心、脾、肺、肾的功能
五脏:肝、心、脾、肺、肾的功能肝脏一、储藏血液——肝病会有血虚、血滞的现象,同样的,血虚、血滞也会引起肝病的发作。
二、五脏之冠——有一个强健的肝,就不容易患疾病。
反之,若是肝衰弱,就容易生病,身体衰弱、易患感冒、喉咙发炎、淋巴腺肿大等,都是肝功能异常所引起。
三、厌恶拘束——肝有喜好舒畅、厌恶拘束的性质,所以精神上受到压力,肝就会动气、焦急,造成肝功能异常。
更年期的障碍以及经理级的职业病,都是属于这一类型的肝病。
--------------------------------------------------------------------------------心脏一、支配意识——就是思考、记忆、判断等精神状态。
心支配神气,所以心患病时,就容易健忘、失眠,造成精神上的障碍。
二、支配血脉——心能支配血脉,所以它和肝一样,与血虚及血滞都有连带关系。
--------------------------------------------------------------------------------脾脏一、支配食物的吸收——脾将食物的营养吸收,并分解成容易吸收的养分,输送到全身各器官。
因为脾脏异常,往往会使消化能力衰退,造成营养不良,使身体消瘦。
二、支配肌肉、手、脚——身体过胖、太瘦或手脚冰冷,不想活动都是脾功能异常的症状。
三、支配血液——脾的功能衰退,就会造成血虚的现象和容易出血的情形。
--------------------------------------------------------------------------------肺脏一、支配呼吸——空气经肺的呼吸作用进入人体内,供给所需的氧气。
肺部异常有气喘、咳嗽等呼吸器官的疾病。
二、支配酸津液的循环——津液循环也在肺的支配下进行。
肺若染患疾病,则肺部部会浮肿,皮肤会渐渐干枯。
三、支配鼻子——自窦炎、鼻脓症的发生,表示肺已有毛病了。
中医的五味学说-五味与五脏的密切关系
中医的五味学说-五味与五脏的密切关系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人心,咸入肾、甘人脾。
”《灵枢.五味论》还说:“五味入于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
肝病禁辛,心病禁成,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
”中医学认为,肺主气,心主血脉,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饮食五味用之适宜,对人体则有益,若因过分偏嗜则可发生疾病,或在五脏有病之时,也应适当调整饮食五味。
《灵枢-五味论》中就说:“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油心: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哎;甘走肉,多食之令人免心。
《素问,宣明五气篇》也说:“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尤多食酸。
”如不遵循这些宜忌原则,硬行多食,百病必由此而生。
正如《素问。
五脏生成篇》中所说:“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皱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所伤也。
”由此可见,食物的五味,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长寿。
饮食的五味不仅要和食物四气相结合,而且也要与四季气温的变化、病情性质和身体素质而定。
传统医学中的食物五味理论,正是指导传统饮食宜忌的重要依据。
五味调和,脏腑得益,人体健康;五味偏嗜,或不谨遵宜忌,就会导致五脏失调,则形成疾病。
因此,饮食要求知四气,懂五味。
脏腑关系和奇恒之腑
脏腑关系和奇恒之腑五脏六腑的相互关系脏腑是相互配合,互为表里,不论在生理上,病理上,都是不可分割的。
所以谈到五脏,也就联系到六腑。
兹分述如下:(一)肝与胆胆附于肝,相为表里,肝胆互济。
所以肝胆实热的病人,有寒热、胁痛、胸满、口苦、呕吐等症状。
而平肝足以泻胆,泻胆也可以平肝。
(二)胃与脾胃主腐熟,脾主运化,脾为胃行其津液,二者分工合作。
所以任何一方有病,都会相互影响;治疗上也是二者兼顾。
(三)心与小肠心和小肠的经络互通于心,心火盛,舌尖碎痛,小便也会赤涩。
所以采用清心利小便的疗法,使心和小肠的热从小便外出。
(四)肺与大肠大肠为传导之腑,但必须借肺气的下降。
所以大便秘结,可以用开泄肺气的方法;痰浊壅塞肺部的实喘,可以开泻大肠,以利肺气。
二者之间,在生理和病理上,都是密切关联的。
(五)肾与膀胱肾和膀胱互为表里。
小便既要靠肾的运化,又要藏于膀胱,从而得以正常地排泄。
所以小便不通就应当温化肾和膀胱之气。
(六)心包络与三焦心包络是心的外卫,三焦为脏腑外卫,二者脉络原自相通。
在经络方面,手厥阴经是络三焦,属心包,手少阳经是络心包,属三焦,是相互交通的。
所以心包络和三焦的关系也很密切。
奇恒之府奇恒之府系指脑、髓、骨、脉、胆和女子胞六者。
肾主骨、髓,心主血脉,肝胆互为表里,已均在前面概述。
脑脑为髓海,居于颠顶,为天灵盖所包涵。
[内经]云:“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目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输耳鸣、胫痠、眩晕、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所以脑的正常与否,直接表现在一个人的精力是否充沛,如果髓海不足,脑的机能减弱,表现为懈怠无力,眩晕、耳鸣等症。
女子胞女子胞亦称胞宫或子宫,位于少腹部大肠之前,膀胱之后。
女子在发育以后,由冲、任脉的通盛而发生月经,在孕育之时,女子胞又有保护和给养胎儿的作用,在病理上,妇女经产、带下诸疾,常由于冲、任失调,而冲、任脉又起于胞中,所以女子的生理和病理上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五脏六腑的表里关系
五脏六腑的表里关系中医通常用“脏腑”来总称人体的内脏。
五脏指:心、肝、脾、肺、肾(心外面有心包经)六腑指:小肠、大肠、胆、胃、膀胱、三焦。
脏腑共同配合,五脏为主帅,六腑为辅佐,才能共同完成人体的各种功能。
由此出现了物种表里关系:肝与胆相表里,心与小肠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肾与膀胱相表里。
一、肝与胆肝与胆互为表里。
肝主藏血”,肝有储藏和调节血液的功能,故有“肝主血液”之说。
肝气条达有升发疏泄的作用,可舒畅全身,令人精力旺盛又心平气和、神情怡然。
1)“肝开窍于目”,肝是眼睛的根,肝的精气充足,眼睛明亮、黑白清晰,炯炯有神,如果火上炎,可是双目肝赤、肝虚则会双目干涩,视物不清。
2)“肝主筋,其华在爪”,肝的精气充足能养筋、筋壮肢体灵活自如,指甲丰满光洁、透明呈粉色;肝虚则筋发硬,活动迟钝不灵,指甲糟脏,凹陷不透明,缺少血色。
3)“怒则伤肝”肝气调达顺畅,人的精力旺盛而又能心平气和,与人交往亲和友善,肝瘀气则易生怒火,目光凶狠,脸趁呈绛色,体内臭气鼓胀,令人厌恶而避之。
肝阴包括血液和全身筋与肌肉运动时所需的润滑液——阴津,肝阴足,身体轻松自如,内心自信不愠不和。
肝的不适之证分阳亢和阴虚,无论属于哪一种情况都会影响形象美,调肝要区别阳亢和阴虚,其不同的特点分别如下:1.肝阳亢者性情急躁尚有气力;肝阴者性情焦躁但疲惫不堪。
2.肝阳亢眼红,干涩和眼角膜有斑,或眼袋鼓胀,下垂或眼球外突;肝阴虚者眼窝内凹,或干涩视物模糊,或迎风流泪,或眼花,或色盲,或视网膜脱落,黄斑性病变,白内障,重则患神经炎。
3.肝阳亢饭后两肋下胀满,或右肋常胀痛;阴虚右肋常隐隐作痛。
4.肝阳亢者双脚躁动不安;阴虚者两腿酸软。
5.肝阳亢者遇事焦躁,处事不周;阴虚者办事心余而力不足。
二、心与小肠中医讲的心包括心脏和大脑。
例如:内心想,不是指心脏在想而是讲大脑在考虑。
心主神明是精神意识,思维等高级中枢神经活动的主宰,对其它脏腑的功能起领导作用,气足血旺的人精神愉悦,神采奕奕。
中医学五脏六腑的作用
中医学五脏六腑的作用中医学认为,人体内部由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组成,五脏六腑分别负责人体的生理功能。
下面将逐一介绍五脏和六腑的作用。
一、五脏:1.心:中医学将心视为人体的主宰,主要功能是统治血脉循环、调节气血运行和主持神志活动。
心的功能失调会导致血液循环不畅、神志不清、心悸、失眠等症状。
2.肝:中医学将肝视为人体的将军,主要功能是调节气血的储藏和血液的通畅、濡养筋脉以及协调情绪。
肝的功能失调会导致胸闷、胁痛、情绪不稳定等症状。
3.脾:中医学将脾视为人体的后勤,主要功能是化生水谷精微、提炼气血津液以及运化水湿。
脾的功能失调会导致消化不良、腹胀、食欲不振等症状。
4.肺:中医学将肺视为人体的将军,主要功能是呼吸、气化和宣发的过程,调节气血运行和呼吸系统的正常功能。
肺的功能失调会导致呼吸困难、咳嗽、气短等症状。
5.肾:中医学将肾视为人体的根本,主要功能是储存先天之精、调节生长发育和繁衍后代的能力、控制水液代谢。
肾的功能失调会导致性功能障碍、腰膝酸软、尿频等症状。
二、六腑:1.胆:中医学认为胆和肝是密切相关的,胆的主要功能是储存胆汁,助消化和排泄,还参与情绪调节。
胆的功能失调会导致胆汁分泌异常、消化不良、情绪波动等症状。
2.胃:胃是消化系统的重要器官,主要功能是接受、储存和分解食物,还参与体内营养物质的转化。
胃的功能失调会导致食欲不振、腹胀、消化不良等症状。
3.小肠:小肠是消化系统中的主要器官之一,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营养物质和微量元素,并将未消化的食物排出。
小肠的功能失调会导致腹泻、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状。
4.大肠:大肠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电解质,将食物残渣转化为粪便,并排出体外。
大肠的功能失调会导致便秘、腹胀、肠道炎症等症状。
5.膀胱:膀胱是排尿的主要器官,主要功能是存储和排泄尿液。
膀胱的功能失调会导致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
6.三焦:三焦是中医特有的概念,是指人体内部充满气机运行的空间。
中医药五脏六腑名词解释
中医药五脏六腑名词解释
五脏六腑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五脏指的是心、肝、脾、肺、肾,六腑指的是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胆。
1、心:中医认为心主血脉,主管血液循环和神志活动。
2、肝:肝主疏泄,与情绪、消化等功能有关。
3、脾:脾主运化,负责消化和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并
将其输送到身体各个部位。
4、肺:肺主气,主管呼吸和氧气的交换。
5、肾:肾主藏精,与生长发育、生殖功能等密切相关。
6、胃:胃是消化系统中的重要器官,主要负责容纳和初步
消化食物。
7、大肠:大肠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排泄糟粕。
8、小肠: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负责进一步消化
食物并吸收营养。
9、三焦:三焦是上焦、中焦和下焦的统称,它没有具体的
解剖位置,但与人体的气机运行和水液代谢有关。
10、膀胱:膀胱主要的功能是贮存和排泄尿液。
11、胆:胆与消化功能有关,参与胆汁的贮存和排泄。
五脏六腑的概念强调了各个器官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整体性。
中医肝与五脏的关系
中医中肝脏藏血,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医讲肝肾同源,今天艾蓬轩给大家分享下中医中肝脏与其他脏器的关系。
肝脏的生理结构和功能肝脏是我们人体非常重要的器官,那么肝脏究竟与其他器官有什么不一样?下面我们一起了解一下。
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器官,平均重量可达到1.5公斤,成年男子的肝脏差不多有42码的球鞋这么大。
其实肝脏就是个傻大个,性情憨厚,天天干活都不知道累,因为肝脏是唯一没有痛感神经的器官,所以无论它累成怎么样,它也从不呻吟叫苦,也不会喊痛,这也是人们经常忽略它健康状况的根本原因。
除此之外,它还是一个能自我完善的好同志,曾经有一位年经的母亲就为了挽救自己两岁零三个月的女儿,而捐献出自己1/4的肝脏。
我们一直在为这种舍身救女的母爱所感动,也曾经为这位母亲的健康状况而担忧,其实肝脏是人体唯一可以再生的器官,即使切除一半,它也会不急不慢的长出来,另外,肝脏也是最愿意位移的器官,它会随人的呼吸能上下挪动,活动范围能达到二到三厘米,这也是为什么大夫在为我们检查肝脏的时候,让我们不断吸气呼气的原因了。
在西医的眼里,肝脏是一个代谢系统,一个重要脏器,就像是我们人体的一个化工厂,它掌管着糖、脂肪、蛋白质的解毒、代谢,人体大部分的新陈代谢和有毒物质的转化,所以它也是最易污染的部门。
在中医的眼里,肝脏是一个部位,它有两大功能,一是主疏泄和二是主藏血。
肝主疏泄,所谓疏泄就是让你能够疏通、畅达,比如说人生气了,时间久了,肝气郁结,就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也就是消化功能就差,所以人生气了就不想吃饭。
肝主藏血,肝脏不只管藏血,还管调节全身气血运行,管血液分配,比如说人在运动的时间,肝脏就把血液分配到四肢,女性朋友生理期前,肝脏就把血液分配到血海,即冲脉,那个时候肝脏的血液少了,柔韧性格就下降了,所以女性朋友总有那么几天会脾气不好。
肝脏负责着人体的代谢、合成、解毒、贮存、分解、排泄,您关注过它吗?它对健康影响您知道吗?肝脏是人体非常重要的器官,有多重要?曾有这么一句话:肝脏好,人生是彩色的,肝脏不好,人生是黑白的。
五脏六腑相表里
五脏六腑相表里五脏:肝,心,脾,肺,肾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
三焦功能实际是五脏六腑全部功能的综合。
肝与胆相表里、心与小肠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肾与膀胱相表里脏为阴,腑为阳,脏为里,腑为表,一阴一阳,一表一里相配合,有四个方面的联系:1、经脉络属2、结构相连3、气化相通4、病理相关。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中医的五脏是指心、肝,脾、肺、肾,六腑是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五脏主要是贮藏精气,六腑主要是消化食物,吸取其精华,排除其糟粕。
1. 心与小肠相表里心是脏腑中最重要的器官,起着主导和支配的作用。
而中医认为,心主神志,与人们的思维意识活动有关,如经常说“用心想一想”,就是讲的心在人的思维活动中的作用。
心是人体血液循环的动力,血液通过心脏的搏动而输送到全身,心血的盛衰都可以从脉搏上反映出来;心主汗,开窍于舌,舌质的变化可以反映出心的生理及病理变化。
小肠位于腹腔,通过胃消化后的饮食水谷进入小肠,进行进一步消化,吸收其中的营养,排除其糟帕。
小肠有了问题就会出现消化吸收功能障碍,大小便异常,如腹痛、腹泻、少尿等症状。
心与小肠互属表里,心属里,小肠属表,心之阳气下降于小肠,帮助小肠区别食物中的精华和糟粕。
如果心火过盛,可移热于小肠,出现小便短赤、灼痛、尿血等症状,反之,小肠有热,也可引起心火亢盛,出现心中烦热、面红、口舌生疮等症状。
2. 肝与胆相表里肝具有调节某些精神情志活动、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协助脾胃消化食物。
肝开窍于目,肝脏有病常会引起各种眼病。
胆附于肝,胆所贮藏的胆汁是由肝分泌夹的,“借肝之余气,溢入于胆,积聚而成”。
肝胆互为表里,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才能保证胆汁的贮存和排泄功能正常,胆汗排泄通畅,肝才能发挥其疏泄之性。
肝胆发病时互相影响,所以在治疗时肝胆同治。
3.脾与胃相表里脾胃主管饮食的消化、吸收和传输营养、水分,以供人体生命活动的各个组织器官的需要,故有“脾胃为后天之本”之说。
中医 肝与五脏的关系
中医:肝与五脏的关系在中医的理论中,肝被视为一个重要的器官,与五脏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种关系在中医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就有详细的阐述,其中指出肝在人体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与其他脏腑的相互关系。
肝与心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生理上,肝藏血,而心主血脉,因此肝与心共同维持着血液的正常循环。
肝与心在情志上也相互影响。
如果心情舒畅,则肝气条达,心情也会愉悦;而心情郁闷则会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影响心脏功能。
肝与脾的关系也十分密切。
脾主运化,而肝主疏泄,两者相互配合,共同维持着人体的消化系统。
如果肝脾不和,则会出现腹胀、腹泻、食欲不振等症状。
肝还对脾的运化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
再者,肝与肺的关系也十分重要。
在中医看来,肺主呼吸,而肝主疏泄,两者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着人体的呼吸功能。
肝肺还共同参与了水液代谢的过程。
肝与肾的关系也十分密切。
肾主藏精,而肝主疏泄、藏血,两者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着人体的生殖系统。
肾与肝之间还存在着“精血同源”的关系,也就是说,肾精可以滋养肝血,而肝血也可以涵养肾精。
中医认为肝与五脏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些关系不仅体现在生理功能上,还体现在情志、病理等多个方面。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注意保持心情舒畅、饮食均衡、适当运动等良好的生活习惯,以维护肝脏和其他脏腑的健康。
论中医肝与失眠的关系在中医理论中,肝的功能对人体的健康和睡眠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中医的角度探讨肝与失眠之间的关系。
一、中医对肝的认识中医认为,肝是人体的重要脏器,主疏泄,主藏血。
肝脏的疏泄功能有助于维持气血的运行和全身器官的正常功能。
如果肝的疏泄功能失调,就会引起气血不畅,导致一系列疾病。
二、肝与失眠的关系失眠是指夜间入睡困难或睡眠时间不足,是现代临床医学中的常见问题。
中医认为,失眠的主要病机之一是肝失疏泄,肝阳上亢,导致心神不宁。
当肝脏的功能失调时,会影响到全身的气血运行,使心神得不到足够的滋养,从而引发失眠。
三、中药调理肝与失眠对于失眠的治疗,中医常常采用中药调理的方法。
五脏六腑相互表里关系
五脏六腑相互表里关系中医认为人体内脏器官之间功能上是密切联系、相互协调的。
某一生理活动的完成,往往有多脏器的参与,而一个脏器又具有多方面的生理效能。
内脏之间的这种相互联系是人体内脏生理活动的整体性的表现。
因此内脏发生病变后也可以相互影响。
在此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白《五脏六腑的功能五脏六腑是什么》。
脏与腑之间的关系脏与腑是表里互相配合的,一脏配一腑,脏属阴为里,腑属阳为表。
脏腑的表里是由经络来联系,即脏的经脉络于腑,腑的经脉络于脏,彼此经气相通,互相作用,因此脏与腑在病变上能够互相影响,互相传变。
脏腑表里关系是:心与小肠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肾与膀肮相表里;心包与三焦相表里。
1.心与小肠相表里:芳心经有热循经移于小肠,在临床上可见舌赤糜烂或口舌生疮,心中烦热、小便黄赤、尿道涩痛等症状。
2.肿与胆相表里:肝主疏泄胆汁而下注于胆,胆能储藏胆汁排泄于小肠以助消化。
若湿热内蕴,影响肝或胆,都可引起胁部胀痛,胸闷,食减,黄应等症。
3.脾与胃相表里:脾主运输而胃主受纳消化。
脾胃是生命的根本。
因此,脾病及胃影响运输消化功能,就会出现院腹胀满、消化不良。
4.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主气能输布津液,大肠主吸收水液而排泄糟粕。
如果肺热,肃降失常,往往出现大便秘结;反之,大肠气滞郁热,亦能影响肺气肃降,而引起胸闷喘满等症。
在治疗上肺有实热,可泄大肠,使热从大肠下泻;大肠气闭,亦可宣通肺气以通大肠。
5.肾与膀腕相表里:肾主水液,膀肮主排泄尿液。
但尿液的排出则有赖于肾阳。
如肾阳虚,气化失常,可导致膀肮虚寒而失约,就会出现小便淋漓不禁或遗尿等症。
6.心包与三焦相表里:心包是心的外围组织,三焦是脏腑的外围组织,其经脉互相联络而相表里。
临床上热性病湿热合邪,稽留三焦阶段,表示病邪仍在气分,如果向里传变,内陷心包,出现神志昏迷等就是邪热转入营分丁。
脏腑相表里的理论,在针刺治疗上也具有实践意义:例如手太阴肺经的哮喘病,常配用手阳明经的合谷穴,足阳明胃经的胃皖南,常配用足太阴脾经的阴陵泉久等进行治疗,都收到满意的效果。
中医对肝的认识
中医对肝的认识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疏泄和主藏血。
肝的生理特性是主升发,喜条达而恶抑郁,故有“刚脏”之称。
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在志为怒,在液为泪。
胆附于肝,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互属络于肝与胆,互为表里。
肝在五行中属木,为阴中之阳,与自然界春气相通应。
一、肝的主要生理功能1、肝主疏泄疏即疏通,泄即发泄、升发。
肝主疏泄是指肝对于全身的气机、血液和津液等方面具有疏通、畅达的功能。
肝的疏泄功能反映了肝为刚脏及其气主升、主动的生理特点,是保持肝脏本身的功能以及其他脏腑功能协调有序的重要条件。
肝的疏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调畅全身气机:调畅全身气机,是指肝气的疏泄作用能使脏腑之气的运行通畅无阻。
气机,即的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机体脏腑、经络、器官等的机能活动,全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由于肝的生理特点是主升、主动,这对于气机的疏通、畅达、升发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因此,肝的疏泄功能是否正常,对于气的升降出入之间的平衡协调起着调节作用,对于维持全身脏腑、经络、器官功能活动的正常与否也是一个重要的条件。
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经络通利,脏腑、器官等的活动也相应正常和调。
若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则可表现为“肝气郁结”和“肝气上逆”两种病理变化。
2)、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运行和输布:血与津液属阴,主静;气属阳,主动。
血液的运行和津液的输布代谢,亦有赖于气机的调畅。
肝的疏泄功能,能调畅气机,使全身脏腑经络之气的运行畅达有序。
气能运血,气行则血行,故肝的疏泄作用能促进血液的运行,使之畅达而无瘀滞。
若气机郁结,则血行障碍,血运不畅,血液瘀滞停积而为瘀血、癓积,或肿块,在女子可出现行经不畅、月经后期、痛经、经闭等。
若肝气上逆,迫血上涌,又可使血不循经,出现呕血、咯血、晕厥,或女子月经过多、崩漏不止等症。
气能行津,气行则津布,因此肝的疏泄作用能促进津液的输布代谢,使之无聚湿成水生痰化饮之患。
若肝疏泄功能变态,气机郁结,会导致津液的代谢障碍,构成水湿痰饮等病理产品,出现水肿、痰核等病证。
中医:肝与五脏的关系
中医:肝与五脏的关系中医:肝与五脏的关系一、引言在中医理论中,五脏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肝作为五脏之一,在人体的生理功能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详细探讨肝与其他五脏的关系,以及肝在中医中的重要作用。
二、五脏的功能解析⒈肝的功能:中医学认为,肝主疏泄、调畅全身气机、藏血、主疏泄、主筋络等。
肝对于人体的生理功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⒉心的功能:心是五脏之一,主宰血脉运行,掌控神明之气,具有统御全身气血运行的功能。
⒊脾的功能:脾主运化水谷精微,是生化转化的重要器官。
它负责将五味食物转化为营养物质,提供身体所需的能量。
⒋肺的功能:肺主气机,掌控呼吸,调节人体的体液代谢,保持呼吸系统的正常运作。
⒌肾的功能:肾主生殖、生长、发育、水液代谢等重要功能,是人体基本的生理机能之一。
三、肝与其他五脏的关系⒈与心的关系:肝与心相互印证,肝主筋络,而筋络与心相关联。
肝气不调往往会影响到筋络的正常运行,进而影响到心脏的功能。
⒉与脾的关系:肝气郁结可影响脾的正常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导致脾虚及消化功能异常。
⒊与肺的关系:肝与肺有着密切的关系,肝气郁结不畅会导致肺气不通,出现肺气郁结的情况。
⒋与肾的关系:肝与肾相互印证,肝气郁结会影响肾阳的功能,导致肾阳虚衰,进而影响到肾的正常功能。
四、附件本文档涉及附件,详见附件部分。
五、法律名词及注释⒈五脏:指中医学中认定的五个重要的脏器,包括心、肝、脾、肺、肾。
⒉中医学:一种传统的医学系统,主要基于中华民族对于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和理论,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六、全文结束。
中医肝与五脏的论述
中医肝与五脏的论述一、中医对五脏的理解中医注重人体的整体性和动态平衡,将人体的五脏视为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
五脏分别是肝、心、脾、肺、肾,每个脏器都有其独立的功能,同时也与其他脏器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五脏相互配合,互为表里,构成了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疾病发生的基本规律。
其中,肝脏在五脏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中医肝脏的功能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内脏器官之一,位于腹腔的右上方。
中医将肝脏比喻为将军,主管策划和组织,对整个身体的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肝脏的主要功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主疏泄:肝脏具有疏泄作用,能够调节人体气血的流动。
如果肝脏功能正常,气血循环顺畅,人体就会保持健康。
2.宣发作用:肝脏能促进气血的运动,通过宣发使气血得以供给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3.储藏功能:肝脏可以储存血液,当身体需要时,可以释放储藏的血液。
4.调节情绪:根据中医理论,肝脏与情绪密切相关。
当肝气不畅时,容易导致情绪不稳定、烦躁易怒等情绪问题。
5.掌管筋脉:肝脏与筋脉有密切的联系,肝主筋脉,所以肝气充足时,筋脉才能灵活运动,保持身体的正常机能。
6.通达功能:肝脏的通达作用是指肝脏与其他脏腑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肝气疏泄不畅时,可能会影响到其他脏腑的正常功能。
三、肝脏与其他五脏的关系和作用五脏在中医中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形成了一个整体。
肝脏作为其中的一脏,与其他四脏有着密切的关系和作用。
1.心与肝:心和肝相互依赖,互为表里。
心主血脉,肝主疏泄,两者共同调节血液循环。
肝气不舒畅时,可能导致心血不足,出现心慌、失眠等症状。
2.脾与肝:脾主运化,肝主疏泄。
肝气郁滞可能导致脾气不振,脾失健运,出现食欲减退、消化不良等问题。
3.肺与肝:肝气疏泄可助肺气宣发,保持呼吸的顺畅。
肝气郁滞可能导致肺气不畅,出现咳嗽、气促等症状。
4.肾与肝:肾主藏精,肝藏血。
肝气疏泄可助肾精的生成和储存,保持身体的生育能力和性功能。
综上所述,肝脏与其他五脏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共同维护着人体的健康和平衡。
中医学中的五脏六腑的功能与病理
中医学中的五脏六腑的功能与病理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人体为整体系统,强调维护人体内外的平衡和协调。
在中医学中,五脏六腑是核心概念之一,它们有着独特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本文将详细探讨五脏六腑在中医学中的功能和病理。
一、五脏功能与病理1、心心脏在中医学中被认为是"君主",主管血脉循环和情志活动。
它的主要功能包括:主持血液循环、掌管情绪、开窍于舌、主宰睡眠等。
心脏疾病常见的症状有心悸、心痛、失眠等。
2、肝肝脏在中医学中是"将军",主管气血调畅、保持情绪稳定。
它的主要功能包括:藏血、调节气机、主宰筋脉等。
肝脏疾病常见的症状有肝气郁结、肝血不足等。
3、脾脾脏在中医学中是"将军",主管运化水谷、提供营养。
它的主要功能包括:主持运化、掌握血液、肌肉营养等。
脾脏疾病常见的症状有脾气虚弱、消化不良等。
4、肺肺脏在中医学中是"将军",主管呼吸和气机流通。
它的主要功能包括:主宰呼吸、宣发肃降等。
肺脏疾病常见的症状有咳嗽、气短、声音嘶哑等。
5、肾肾脏在中医学中是"将军",主管生殖、生长和蓄藏精气。
它的主要功能包括:主宰生育、掌管骨髓等。
肾脏疾病常见的症状有肾虚、腰疼等。
二、六腑功能与病理1、胃胃是六腑之首,主要功能是接受和消化食物。
它的主要功能包括:储存和分解食物、调节脾胃、化生清阳等。
胃疾病常见的症状有胃痛、消化不良等。
2、膀胱膀胱是排泄脏腑之一,主要功能是排尿。
它的主要功能包括:储存尿液、排泄废物等。
膀胱疾病常见的症状有尿频、尿急等。
3、胆胆是肝的伴侣脏器,主要功能是储存和排泄胆汁。
它的主要功能包括:储藏和分泌胆汁、调节情绪等。
胆疾病常见的症状有胆囊炎、胆结石等。
4、小肠小肠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器官之一,主要功能是分解和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它的主要功能包括:消化吸收、传导化生等。
小肠疾病常见的症状有腹泻、消化不良等。
五行与五脏
五行与五脏相生人的五大脏器之间彼此依存,相辅相生——肝生心就是木生火,肝藏血以济心;心生脾就是火生土,心之阳气可以问脾;脾生肺就是土生金,脾运化水谷之精气可以益肺;肺生肾就是金生水,肺气清肃则津气下行以资肾;肾生肝就是水生木,肾藏精以滋养肝的阴血。
中医学上五脏的概念并不等同于解剖学上五脏的概念,中医的肝、心、脾、肺、肾并不单单指这五个脏器,而是包括了和这五个脏器有关联的各个系统的功能。
中医学上的“肝”实际上包括了现代医学部分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等的功能,“心”实际上包括了部分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等的功能,“脾”实际上包括了消化系统的功能,“肺”实际上包括了呼吸系统和淋巴系统等的功能,“肾”实际上包括了内分泌系统、运动系统等的功能。
可以这么说,中医所称的五脏,实际上就是五个有着各自功能特性的系统,五脏的相生构成了人体完整的生命系统。
“虚”不是大病,是“未病”而不是无病,是反映出了身体出现了阴阳、气血、脏腑营卫的不平衡状态。
《黄帝内经》有日:“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我们的祖先已认识到对疾病应“未雨绸缪、防患未然”的重要。
现代社会无人不“虚”!中医常讲的“虚”是指正气不足,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反应,表现为人体的精、气、血、津液亏少和功能衰弱,脏腑经络的功能低下,抗病能力减退,出现各种虚弱不足的现象。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一旦人的正气不正了,或者正气不足了,不能克制邪气,人就会生病。
繁忙、高度紧张的生活,容易使身体发生病变;出入都以车辆代步,户外运动总量减少,使身体的抵抗力减低;大量地应用化学物质,影响农作物的生长甚至污染了食品,给人体带来潜在的危害;肉类中的脂肪太高,易引起多种疾病;吸烟、喝酒、喝茶、喝咖啡,损失体内多种营养素;……今天,已经很难有人拥有一个完全健康的身体,阴虚、阳虚、气虚、血虚、气血两虚……而这种种问题的出现都是因为人体五脏的正常功能造成了损伤甚至是破坏,维持一个健康的机体仿佛正在成为一个难解的谜题。
五脏六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脏六腑之间的相互关系五脏六腑解释五脏:心、肺、脾、肝、肾;六腑:大肠、小肠、胃、胆、膀胱、三焦。
人体内的各种器官。
比喻事物的内部情况中医学把人体内在的重要脏器分为脏和腑两大类,有关脏腑的理论称为“藏象”学说。
藏,通“脏”,指藏于内的内脏;象,是征象或形象。
这是说,内脏虽存于体内,但其生理、病理方面的变化,都有征象表现在外。
所以中医学的脏腑学说,是通过观察人体外部征象来研究内脏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脏和腑是根据内脏器官的功能不同而加以区分的。
脏,包括心、肝、脾、肺、肾五个器官(五脏),主要指胸腹腔中内部组织充实的一些器官,它们的共同功能是贮藏精气。
精气是指能充养脏腑、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六腑),大多是指胸腹腔内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它们具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的功能。
除此之外,还有“奇恒之腑”,指的是在五脏六腑之外,生理功能方面不同于一般腑的一类器官,包括脑、髓、骨、脉、女子胞等。
应当指出的是,中医学里的脏腑,除了指解剖的实质脏器官,更重要的是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概括。
因此虽然与现代医学里的脏器名称大多相同,但其概念、功能却不完全一致,所以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
中医学认为,人的有机整体是以五脏为核心构成的一个极为复杂的统一体,它以五脏为主,配合六腑,以经络作为网络,联系躯体组织器官,形成五大系统。
这是中医学系统论的一部分。
人体内脏器官之间,不但有结构上的某种联系,而且在功能上也是密切联系、相互协调的。
某一生理活动的完成,往往有多脏器的参与,而一个脏器又具有多方面的生理效能。
内脏之间的这种相互联系是人体内脏生理活动的整体性的表现。
因此内脏发生病变后也可以相互影响。
目前,我们讨论得最多的就是脏与脏的关系,和脏与腑的关系。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
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
内脏五行相生相克原理
内脏五行相生相克原理相生原理:所谓五行相生,即五脏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和相互生克的关系。
根据中医学理论,五行的相生关系如下:1.心生肝:心主血脉,肝主疏泄。
心气旺盛可以促进肝气的疏泄,而肝气疏泄则为心血提供有利的运行环境。
2.肝生脾:肝主疏泄,脾主运化。
肝气疏泄能够促进脾气的正常运化,而脾气的正常运化则为肝气提供充足的营养。
3.脾生肺:脾主运化,肺主呼吸。
脾气的正常运化能够为肺提供足够的水液,维持正常的肺功能。
4.肺生肾:肺主呼吸,肾主水液。
肺主呼吸和节制水液的代谢,正常的肺功能有利于肾脏的水液代谢。
5.肾生心:肾主水液,心主血脉。
肾脏的水液代谢状况与心血的供给有密切关系,正常的肾功能有利于心血的营养供给。
相克原理:五行相克描述了五脏之间一种依赖和制约的关系,不同的脏器有着相互克制的作用。
五脏之间的相克关系如下:1.心克肺:心主血脉,肺主气。
心血的旺盛会消耗肺的正常气机。
2.肺克肝:肺主气,肝主疏泄。
肺气的旺盛会疏泄过剩的肝气。
3.肝克脾:肝主疏泄,脾主运化。
肝气的旺盛可以影响脾气的正常运化。
4.脾克肾:脾主运化,肾主水液。
脾气的运化功能受到肾水液的制约。
5.肾克心:肾主水液,心主血脉。
肾气的旺盛可以影响心血的正常运行。
以上五行相生相克原理是中医学理论的基本内容,可以用来分析和诊断疾病。
当五脏之间的相生关系失衡或相克关系过强时,就可能出现各种疾病。
例如,心生肝关系紊乱可能导致肝气郁结、情绪不稳定等;肺克肝关系紊乱可能导致肝气疏泄不畅、肝火旺盛等;肾克心关系紊乱可能导致心血供应不足、心悸等。
针对五行相生相克原理,中医学提出了相应的调理方法,例如通过针灸、草药配伍等方式调整脏腑之间的关系,达到恢复平衡和调理身体的目的。
这些方法在实践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和验证。
总之,内脏五行相生相克原理是中医学中重要的理论之一,通过描述五脏之间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对了解和分析机体的生理、病理过程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中肝脏藏血,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医讲肝肾同源,今天艾蓬轩给大家分享下中医中肝脏与其他脏器的关系。
肝脏的生理结构和功能
肝脏是我们人体非常重要的器官,那么肝脏究竟与其他器官有什么不一样?下面我们一起了解一下。
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器官,平均重量可达到1.5公斤,成年男子的肝脏差不多有42码的球鞋这么大。
其实肝脏就是个傻大个,性情憨厚,天天干活都不知道累,因为肝脏是唯一没有痛感神经的器官,所以无论它累成怎么样,它也从不呻吟叫苦,也不会喊痛,这也是人们经常忽略它健康状况的根本原因。
除此之外,它还是一个能自我完善的好同志,曾经有一位年经的母亲就为了挽救自己两岁零三个月的女儿,而捐献出自己1/4的肝脏。
我们一直在为这种舍身救女的母爱所感动,也曾经为这位母亲的健康状况而担忧,其实肝脏是人体唯一可以再生的器官,即使切除一半,它也会不急不慢的长出来,另外,肝脏也是最愿意位移的器官,它会随人的呼吸能上下挪动,活动范围能达到二到三厘米,这也是为什么大夫在为我们检查肝脏的时候,让我们不断吸气呼气的原因了。
在西医的眼里,肝脏是一个代谢系统,一个重要脏器,就像是我们人体的一个化工厂,它掌管着糖、脂肪、蛋白质的解毒、代谢,人体大部分的新陈代谢和有毒物质的转化,所以它也是最易污染的部门。
在中医的眼里,肝脏是一个部位,它有两大功能,一是主疏泄和二是主藏血。
肝主疏泄,所谓疏泄就是让你能够疏通、畅达,比如说人生气了,时间久了,肝气郁结,就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也就是消化功能就差,所以人生气了就不想吃饭。
肝主藏血,肝脏不只管藏血,还管调节全身气血运行,管血液分配,比如说人在运动的时间,肝脏就把血液分配到四肢,女性朋友生理期前,肝脏就把血液分配到血海,即冲脉,那个时候肝脏的血液少了,柔韧性格就下降了,所以女性朋友总有那么几天会脾气不好。
肝脏负责着人体的代谢、合成、解毒、贮存、分解、排泄,您关注过它吗?它对健康影响您知道吗?肝脏是人体非常重要的器官,有多重要?曾有这么一句话:肝脏好,人生是彩色的,肝脏不好,人生是黑白的。
肝脏与人体健康
我们人体是世上最强大、最精密的“仪器”,每个脏器看似独立,其实是密切相关,脏与脏之间互相依存,又互相制约。
肝脏与其他器官有什么关系呢?又与哪些疾病有关?
肝与情绪的关系
中医讲,肝主怒,怒伤肝,肝血太重,就容易造成面红耳赤,头晕,头疼,这种就是肝火旺的表现,中医讲人卧血归肝,肝藏血,充足睡眠能养血的同时又可以充分的使肝气得到一个疏泄,长期睡眠不足,会造成肝火越来越旺,表现为情绪暴躁,爱发脾气,所以说人的充足睡眠可以养肝,可以使情绪能够达到非常好的境界。
反过来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也利于养肝。
肝与眼睛的关系
中医里有一句话就是说肝和眼睛的关系,叫“肝开窍于目”,眼睛也是肝脏的“窗口”。
眼睛经常发花、眼角干涩、看不清东西,除了视力下降引起的问题,也可是肝脏功能衰弱的先兆。
凡非外伤引起的视力下降均与肝气血虚有关,如果肝脏湿热重,眼睛表现浑浊而黄,如果肝火很旺,眼睛表现红甚至发炎,如果肝气亏,看书稍久就容易疲劳,进一步亏下去,便成近视眼了。
反过来眼睛太过疲劳,用眼不当也会影响到肝脏。
肝是明目的源泉,肝养好了,眼睛自然好使!
肝与心的关系
心主血脉,肝主藏血;心主神志,肝主疏泄,调畅情志。
故心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和精神、情志方面。
1、血液方面:心主血,推动血液在经脉内运行不息;肝藏血,贮藏血液并调节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的血量分布。
心肝两脏相互配合,共同维持血液的正常运行,只有血液充盈才心有所主,肝有所藏。
2、精神和情志方面:心主神志,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肝主疏泄,调畅情志。
精神和情志活动,均以血液为物质基础,而心肝两脏在血液运行方面关系密切。
故心肝两脏共同调节人的精神、情志活动。
心与肝相互影响,心肝阴血不足,往往互相影响。
临床上表现为心慌,心悸,面色不华,舌质浅淡,脉细无力,头晕目眩,妇女月经涩少,失眠多梦等。
肝与胆的关系
根据中医的传统理论,肝与胆互为表里,生理关系同样非常密切。
肝主疏泄,胆主通降。
胆汁的正常排泄,依靠肝的疏泄功能,而肝脏功能失常,势必影响胆汁的分泌和排泄。
反之,胆汁排泄不畅也会影响肝的疏泄。
从功能上看,胆囊也是肝脏的好帮手,肝脏分泌的胆汁储存在胆囊内,一旦我们开始进食,胆囊就开始收缩,于是胆汁流入肠道、帮助脂肪的消化。
肝与胆确实是一对“荣辱与共”的器官。
肝病常常影响胆,胆病也常波及肝,有肝病的人更容易患上胆结石,另一方面,胆结石、胆道蛔虫或肿瘤,也会使细菌“逆流而上”,引起肝脏乃至全身的感染。
肝与脾的关系
肝与脾主要是疏泄与运化,生血与藏血的关系。
脾的运化有赖于肝气的条达,而肝的疏泄、藏血,又需脾胃化生精微来供养。
若脾失健运,生血乏源,可致肝血不足,若肝气郁结,疏泄失职,影响脾胃升降,运化失司,引起消化功能下降,食欲不振,可致“肝脾不和”;若脾胃湿热,上蒸肝胆,使肝胆疏泄不利,可以引起黄疸。
由此可见肝病可传脾,脾病可及肝,它们是互相影响的。
肝与肾的关系
肝与肾主要是藏血与藏精的关系。
肝藏血,肾藏精,肝肾同源,精血互生。
肝血须要依赖肾精的滋养生化,肾精又须肝血化精不断地补充,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资生。
若肾阴不足、肝失滋养可引起肝阴不足、肝阳偏亢的所谓“水不涵木”的症状;反之,肝阳久亢,消烁阴精,亦可加重肾阴虚损,出现头痛、眩晕、腰膝腿软,尿浊或水肿等症。
这种关系主要表现在女子月经生理和男子排精功能。
同时女子以肝为先天之本,肝出现问题,女性妇科肯定会出现问题。
肝与肺的关系
肝藏血,肺藏气,肝气与肺气上下阴阳升降,以维持人体气机的正常升降运作,气血的运行,虽有心脏主管,但须有肺主治节及肝主疏泄作用的制约,两脏对全身气血的运行起着一定的作用。
肝肺是相互影响的。
如气机升降失常:肝气郁结,气郁化火,肝火灼肺,肺失清肃,常见胁痛,易怒,咳逆,咯血等肝火犯肺(木火刑金)的症候。
反之,肺失清肃,燥热下行,亦可影响及肝,肝失条达,疏泄不利,则在咳嗽的同时,出现胸胁引痛胀满,头痛头晕,面红目赤等肺燥伤肝(金不制木)的症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