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塔 余秋雨《道士塔》赏析
余秋雨散文《道士塔》原文及赏析
余秋⾬散⽂《道⼠塔》原⽂及赏析余秋⾬散⽂《道⼠塔》原⽂及赏析 中国是穷,但只要看看这些官僚豪华的⽣活排场,就知道绝不会穷到筹不出这笔运费。
中国官员也不是没有学问,他们也已在窗明⼏净的书房⾥翻动出⼟经卷,推测着书写朝代了。
但他们没有那付⾚肠,下个决⼼,把祖国的遗产好好保护⼀下。
他们⽂雅地摸着胡须,吩咐⼿下:“什么时候,叫那个王道⼠再送⼏件来!”已得的⼏件,包装⼀下,算是送给哪位京官的⽣⽇礼品。
就在这时,欧美的学者、汉学家、考古家、冒险家,却不远万⾥、风餐露宿,朝敦煌赶来。
他们愿意变卖⾃⼰的`全部财产,充作偷运⼀两件⽂物回去的路费。
他们愿意吃苦,愿意冒着葬⾝沙漠的危险,甚⾄作好了被打、被杀的准备,朝这个刚刚打开的洞窟赶来。
他们在沙漠⾥燃起了股股炊烟,⽽中国官员的客厅⾥,也正茶⾹缕缕。
没有任何关卡,没有任何⼿续,外国⼈直接⾛到了那个洞窟跟前。
洞窟砌了⼀道砖、上了⼀把锁,钥匙挂在了王道⼠的裤腰带上。
外国⼈未免有点遗憾,他们万⾥冲刺的最后⼀站,没有遇到森严的⽂物保护官邸,没有碰见冷漠的博物馆馆长,甚⾄没有遇到看守和门卫,⼀切的⼀切,竟是这个肮脏的王道⼠。
他们只得幽默地耸耸肩。
略略交谈⼏句,就知道了道⼠的品位。
原先设想好的种种⽅案纯属多余,道⼠要的只是⼀笔最轻松的⼩买卖。
就像⽤两枚针换⼀只鸡,⼀颗纽扣换⼀篮青菜。
要详细地复述这笔交换账,也许我的笔会不太沉稳,我只能简略地说:1905年10⽉,俄国⼈勃奥鲁切夫⽤⼀点点随⾝带着的俄国商品,换取了⼀⼤批⽂书经卷;1907年5⽉,匈⽛利⼈斯坦因⽤⼀叠银元换取了24⼤箱经卷、5箱织绢和绘画;1908年7⽉,法国⼈伯希和⼜⽤少量银元换去了10⼤车、6000多卷写本和画卷;1911年10⽉,⽇本⼈吉川⼩⼀郎和橘瑞超⽤难以想象的低价换取了300多卷写本和两尊唐塑;1914年,斯坦因第⼆次⼜来,仍⽤⼀点银元换去5⼤箱、600多卷经卷…… 道⼠也有过犹豫,怕这样会得罪了神。
余秋雨道士塔读后感
余秋雨道士塔读后感余秋雨的《道士塔》是一部以中国古代道士文化为背景的小说,通过描写主人公周大福的一生经历,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教信仰、道士修行和人生哲理。
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生动的叙述方式,吸引了无数读者的关注,也引发了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
首先,小说通过周大福的一生经历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教信仰。
周大福是一个出身贫寒的孤儿,但在一次意外中得到了一位道士的指点,从而开始了他的道教修行之路。
在修行的过程中,周大福不断学习道教经典,参悟道教的精髓,最终成为了一位道士。
通过周大福的成长历程,读者可以深入了解道教的信仰体系、修行方式和价值观念,感受到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影响。
其次,小说通过周大福的人生经历展现了道士修行的艰辛和奋斗。
在修行的过程中,周大福历经了种种磨难和考验,但他始终坚守初心,不断努力修行,最终获得了道教的真传。
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和对信仰的忠诚,给人以深刻的启示,让人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也让人们对道士修行的艰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最后,小说通过周大福的一生经历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生哲理。
在小说中,周大福不仅在修行的道路上不断追求真理,也在与世俗生活的矛盾中思考人生的意义。
他不断反思自己的修行之路,思考人生的真谛,最终达到了心灵的解脱。
这种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生命的珍视,给人以深刻的启示,让人们对人生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总的来说,《道士塔》通过周大福的一生经历,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教信仰、道士修行和人生哲理,深刻描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魅力。
这部小说不仅在文学艺术上具有很高的价值,也在文化传承和价值观念的传播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阅读《道士塔》,人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力量,也可以在人生的道路上得到启发和指引。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部小说,感受其中的魅力,也希望这部小说能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道士塔赏析
赏析一:余秋雨的<道士塔>写莫高窟敦煌文书所遭受的历史厄运以及作者对此的感悟沉思.但文章涉及的一些问题却引起了我的疑问和思考. 作品首先写王道士,说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尽管作者也意识到"让他这具无知的躯体全然肩起这笔文化重债,连我们也会觉得无聊",并且也提到了一些官员的无知和腐败,但还是把相当多的愤怒的洪水向他倾泻了.什么"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什么"小丑""肮脏"等等,作品详细描述了王道士发现敦煌文书并将其卖给斯坦因等人的过程.文章名为<道士塔>就很说明问题,而且应该说,全文是紧扣"道士塔"这个题目的.这就给人一个印象,似乎真如作者所说:"不幸由王道士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而如果换另一个有文化的人来当家,似乎悲剧就不会发生了.赏析二:余秋雨的文化散文<道士塔>揭示了一个文化悲剧,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但除了愤怒与悲哀,作者也未能告诉我们出现这样的悲剧的根源所在.人的被"错置"的命运是导致历史荒谬的本源所在,而"家天下"的制度则是民族悲剧的必然发生的现实因素,文化认知意识的落后则是这一悲剧产生的文化背景与根源性动因.赏析三:道士王圆箓长眠于敦煌莫高窟已经70多年了.他是一个道士,最终却沉睡在了佛的怀抱,受到佛的永久庇荫,不能不说是非常罕见的例外.更有意思的是,从古至今,王圆箓大约还是道教史上惟一一位在死后得以建塔的道士,而且在莫高窟,而且安葬他的那座塔,比别的塔高而且大.这两点例外,已是难得的殊荣,足以表明他的不同寻常.赏析四:余秋雨的王道士――评《道士塔》中的王道士形象湖南娄底蓝圃学校刘玛林说余秋雨先生是当今最引人注目的文化人一点也不过分.且不说过去的辉煌,单是近来的批评就够了.作者看重《道士塔》,是《文化苦旅》开篇之作;批评者也看重《道士塔》.特意弄了一个《道士塔》的评注版.(附文后)要说《道士塔》,王道士是个关键人物.看重与批评,分歧就出在王道士身上.在《道士塔》中,作者既写出了王道士作为文物破坏者与文物出卖者的身份,破坏了敦煌的壁画,破坏了敦煌的雕塑.是敦煌的罪人.又写出了王道士的无奈.出身农民,生活所迫,当了道士.改善居住环境,粉刷房子,塑造天师灵官.在他看来,一切都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至于出卖文物,更看不出有什么不合适,要王道士去识破外国掠夺者的阴谋不现实;把文物保护的重任都压在王道士身上更没道理.所以作者有文中写道:”让他这具无知的躯体全然肩起这笔文化重债,连我们也会觉得无聊。
余秋雨道士塔读后感
余秋雨道士塔读后感
余秋雨的《道士塔》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哲理的小说,讲述了一个道士与塔的故事。
在读完这部小说后,我深受启发,不仅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也对余秋雨的文学才华和思想深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首先,小说中的道士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道士在小说中被描绘成一个智慧、慈悲和有着超凡能力的人物。
他以自己的智慧和修行,解决了许多人们所面临的难题,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和力量。
道士的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修行和智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其次,小说中的塔也是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形象。
塔被描绘成一个神秘而又神奇的存在,它承载着许多人们的愿望和希望。
塔的存在让人们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和向往,也让人们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
塔的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人生和命运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最后,小说中的情节和故事也是令人着迷的。
小说中的情节紧凑,故事引人入胜,让人读后久久不能忘怀。
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栩
栩如生,情节跌宕起伏,让人读后感慨万千。
小说中的情节和故事
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文学创作和人生哲理有了更加深刻
的认识。
总之,余秋雨的《道士塔》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哲理的小说,它
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也让我对余秋雨的文学才华和思想
深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这部小说不仅让我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希望余秋雨能够继续创作出更
多优秀的作品,让我们在阅读中得到更多的启发和感悟。
《道士塔》原文及赏析
《道士塔》原文及赏析余秋雨的写《道士塔》影响深远,是他的代表作。
下面是YJBYS 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原文及赏析,欢迎参考!道士塔余秋雨一莫高窟大门外,有一条河,过河有一溜空地,高高低低建着几座僧人圆寂塔。
塔呈圆形,状近葫芦,外敷白色。
从几座坍弛的来看,塔心竖一木桩,四周以黄泥塑成,基座垒以青砖。
历来住持莫高窟的僧侣都不富裕,从这里也可找见证明。
夕阳西下,朔风凛冽,这个破落的塔群更显得悲凉。
有一座塔,由于修建年代较近,保存得较为完整。
塔身有碑文,移步读去,猛然一惊,它的主人,竟然就是那个王圆箓!历史已有记载,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我见过他的照片,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畏缩缩,是那个时代到处可以遇见的一个中国平民。
他原是湖北麻城的农民,逃荒到甘肃,做了道士。
几经周折,不幸由他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
他从外国冒险家手里接过极少的钱财,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
今天,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只得一次次屈辱地从外国博物馆买取敦煌文献的微缩胶卷,叹息一声,走到放大机前。
完全可以把愤怒的洪水向他倾泄。
但是,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最大的倾泄也只是对牛弹琴,换得一个漠然的表情。
让他这具无知的躯体全然肩起这笔文化重债,连我们也会觉得无聊。
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
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
一位年轻诗人写道,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
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二真不知道一个堂堂佛教圣地,怎么会让一个道士来看管。
中国的文官都到哪里去了,他们滔滔的奏折怎么从不提一句敦煌的事由?其时已是20世纪初年,欧美的艺术家正在酝酿着新世纪的突破。
罗丹正在他的工作室里雕塑,雷诺阿、德加、塞尚已处于创作晚期,马奈早就展出过他的《草地上的午餐》。
他们中有人已向东方艺术家投来羡慕的眼光,而敦煌艺术,正在王道士手上。
王道士每天起得很早,喜欢到洞窟里转转,就像一个老农,看看他的宅院。
余秋雨经典作品道士塔解读
无量寿经 张骞反出弹使琵西琶域图
敦煌壁画总面积约45000平方米 。内容多为佛
经故事。还有佛、菩萨、天王、力士、小千佛旳 画像和羽人、飞人、花鸟、动物等。反弹琵琶旳 造型和各具姿态旳飞天形象已经广泛利用于舞蹈、
绘画和文学作品中,已经为大家所熟识。壁画虽
经千百年旳风沙侵蚀,依然色彩鲜艳,线条清楚, 使人不得不赞叹古代艺术匠师们旳精湛艺术和发 明精神。 在大量旳壁画艺术中还可发觉,古代 艺术家们在民族化旳基础上,吸收了伊朗、印度、 希腊等国古代艺术之长,是中华民族发达文明旳 象征。 各朝代壁画体现出不同旳绘画风格,反 应出我国封建社会旳政治、经济和文化情况,是 中国古代美术史旳光芒篇章,为中国古代史研究 提供宝贵旳形象史料。
你 们— —是
1923年,当斯坦因旳45头重载骆驼 满载着141箱中国文物,排成长长旳 一队,如沙漠上旳一列火车驶向西方 时,其中一头骆驼背上四个古怪旳大 木箱,装旳就是敦煌文件。
可是,我们能对他和全部旳劫 掠者们说什么,尽管他们无耻、 狡诈、卑鄙?! 华尔纳说:你们有这么好旳文 化,有这么好旳敦煌,却不懂 得爱惜!
斯坦因也所以而被英王封为爵士
美国人兰登·华尔纳是最终 1923年8月3日,法国人 一种成功旳劫掠者。1924 保罗·伯希和进入藏经洞后, 年,他用胶布和特殊旳化学 用整整3个星期,以每天 溶液剥走壁画26幅 ,其中 1000卷旳阅读速度,翻看 就有极宝贵旳323窟唐入画 了全部写本和绘画旳每一 《张骞西域迎金佛》图,及 张纸片,最终仅以500两 几尊极为优美旳唐代彩塑。 白银为代价,骗走了6600 当分旳初不事,安情“ 旳 太华 ,有尔 他些纳 深无旳 知法心 自无情己天是所了十干”。 卷中他后精古类偷品藏运39中文回00旳 卷 法卷宝 子 国,贵 。2装7文0满0物卷十,,辆其其车
《道士塔》赏析
余秋雨《道士塔》赏析(一)这篇文章是作者对中华民族文明史的反思,表现了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道士塔》全文四个部分。
作者融记叙、议论、抒情于一体,展示了近代中国由于愚昧和落后而带来的一场不可避免的悲剧。
作者有“道士塔”作题目,寓意深刻。
这座道士塔既是民族耻辱的象征,又是近代中国文明衰弱的标志。
它是曾经发生过的、我们必须正视的历史。
第一部分记叙了外国冒险家疯狂地掠夺和俞劫数以万计的敦煌文物。
作者的感情表面上是平静的,但平静中已涌动着无法遏目的悲愤。
第二部分点出敦煌文物被毁被盗的原因之一:愚昧和无知。
劈头就是一段议论,悲愤之情跃然纸上。
接着叙述王道士破坏敦煌文物的罪恶行径,无奈中兼有揶揄。
最后一个自然段,是作者悲痛之情的迸发,这是一种出于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的神圣之情。
第三部分揭示了造成敦煌国宝大量流失的根本原因:的落后和腐败。
作者用凿凿有据的事实告诉人们:我们必须正视这场中国近代史上的浩劫和悲剧,唯有正视历史,才能反思。
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作者的悲愤、无奈之情。
第四部分写这场悲剧的终结。
历史已翻过新的一页。
大量的敦煌文物的流失,不止是民族的屈辱,也给专家们研究华夏文明史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但是,中华民族毕竟站起来了,令人欣慰的是:敦煌的辉煌仍然在中国,敦煌学仍然在中国。
比之前三部分,这一部分虽然简短,但作者的思想感情又是复杂的,压抑、悲痛和自豪的心情交织在一起。
“道士塔”作为民族文明的耻辱和衰败的象征虽然成为历史,但它足以警策每一个中国人:决不能重蹈覆辙。
中华民族有数千年的文明,这种文明是如此博大而辉煌,又是如此命运多舛。
它历尽沧桑,迄今仍然生生不息。
如今许许多多优秀的中国文化正面临别国的掠夺,比如说,无耻的韩国人成功地完成了江陵端午祭的申遗,唐朝时代的琵琶如今却被人收藏,而我们束手无策。
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应该有一种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不再流入他人的口袋。
1/1。
道士塔课文精讲
道士塔课文精讲一、章节划分《道士塔》的段落划分可以如下进行: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引出话题,交代王道士的身份和他所把持的文化遗产——莫高窟。
通过描绘夕阳下的莫高窟和那位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的王道士,展现了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以及作者对这场民族悲剧的沉痛心情。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叙述王道士破坏敦煌文物的罪行。
作者通过描绘王道士的愚昧无知和外国冒险家的狡猾贪婪,揭示了敦煌文物被毁被盗的原因。
其中,第2自然段点明了王道士的无知和外国冒险家的狡诈,第3自然段详细叙述了王道士如何以极低的价格将国宝卖给外国冒险家,第4自然段则是对王道士所犯下的罪行的总结。
第三部分(第5-7自然段):揭示造成敦煌国宝大量流失的根本原因——旧中国的落后与腐败。
作者通过对比外国博物馆所收藏的敦煌文献和中国专家所购买的微缩胶卷,表达了对旧中国无力保护文化遗产的悲愤之情。
同时,作者也指出,我们必须正视这场民族悲剧,唯有正视历史,才能反思和进步。
第四部分(第8-10自然段):写这场悲剧的终结。
虽然历史已经翻过了新的一页,但中华民族仍然需要反思和警醒。
作者通过描绘敦煌的辉煌和敦煌学的繁荣,表达了对未来的信心和希望。
同时,作者也表达了对那些为保护文化遗产而付出努力的人们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通过对《道士塔》的段落划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结构和思路,感受到作者对这场民族悲剧的沉痛心情和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
同时,也可以引导我们反思历史,珍视文化遗产,为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文章赏析《道士塔》是余秋雨文化散文中的佳作。
全文围绕敦煌莫高窟展开,既介绍了莫高窟的历史背景,又描述了王道士的愚昧无知和外国冒险家的狡猾贪婪,揭示了敦煌文物被毁被盗的悲惨命运。
整篇文章情感饱满,既有对历史的反思,又有对文化的珍视,让人读来深感震撼。
在文章结构上,《道士塔》采用了典型的“三段式”结构,即引言、正文和结尾。
引言部分通过描绘夕阳下的莫高窟和那位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的王道士,引出了文章的主题。
余秋雨《道士塔》赏析3篇
余秋⾬《道⼠塔》赏析3篇 若爱,请深爱,如弃,请彻底,不要暧昧,伤⼈伤⼰。
——余秋⾬ 余秋⾬《道⼠塔》赏析(⼀) “莫⾼窟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就在于它⼀千多年的层层累聚。
”“它是⼀种聚会,⼀种感召。
”“它成了⼀个民族⼼底⼀种彩⾊的梦幻,⼀种圣洁的沉淀,⼀种永久的向往。
”(余秋⾬《莫⾼窟》)在这⾥,最美的⽂字与“中国古代最灿烂的⽂化”融为⼀体,点燃了⼀个民族的激情。
⽏庸赘⾔,⼤凡飞天的后代⽆不神往于那千年的辉煌。
追溯到东晋(公元336年),我们看到乐樽和尚的⾝影,正是他的虔诚和灵性,开始了莫⾼千年⽣命的孕育。
那北魏的奔放豪迈,隋代的畅快柔美,唐代的瑰丽豪华,五代的温煦沉着,⼤宋的拘谨雅丽,元代的沉默冷清,在历史的长河⾥绽放、沉淀,拓延、⽣⽣不息。
然⽽,这所的激情都在20世纪初的那场浩劫中变得苍⽩和苦涩了。
我们⽆法越过那个⿊暗、屈辱⽽冷漠承德时代,就如⾛近莫⾼窟,就不得不⾯对那座丑陋⽽荒凉的道⼠塔⼀样。
不管记忆中的敦煌多么绚烂多彩,富丽堂皇,都终究⽆法填满那空阔的藏经洞,⽆法洗去千佛洞中的惨⽩,⽆法抚平天边古⽼民族滴⾎的伤痕。
⽽它——道⼠塔,却还如古迹⼀般完好地戳在那⼉。
我恨不得将这塔推翻,掘倒,猛挥⾎泪之鞭,鞭笞那早已腐臭的⽆知躯壳。
是的,王圆簏,他“太卑微,太渺⼩,太愚昧”,这样“⽬光呆滞,畏畏缩缩”的⾝影,在20世纪初的中国本来随处可见,不同的是,偏偏他⾛了狗屎运,“当了莫⾼窟的家”,把持了“中国古代最灿烂的⽂化”,历史的车辙就这样脱轨了。
你还希望怎样呢?将洞窟刷⽩,将“婀娜的体态”换成“天师和灵宫”,对于⼀个⽼农,对于⼀个道⼠来讲,不都是顺理成章的事吗?他只是在尽个⼈的本分⽽已,况且,中国的平民向来都是最务实最本分的。
如果要怪,也只能怪上天太“眷顾”这个卑微的⼈了,让他发现了藏经洞。
在⾐不蔽体,⾷不果腹的年代,眼前出现了这样⼀处财源,王圆簏⼩农式的精明萌动了,就像“⼀颗纽扣换⼀篮青菜”,难以计数的瑰宝流失了,有⼈嘲笑他的荒诞,有⼈怒视他的卖国,固然不错,但是,我们忘了⼀个前提,那就是王圆簏根本不懂这些经卷的价值,更何谈“⽂物”“⽂化”“爱国”!他的可笑⾏径给莫⾼窟层层累聚的⽣命划了⼀道难以愈合的伤⼝,“他是敦煌⽯窟的罪⼈”,但也是这场⽂化浩劫中“错步上前的⼩丑”!那么,鞭惩那早已⼲枯的躯壳,也只是徒增伤痛和疲惫⽽已。
浅谈余秋雨《道士塔》
浅谈余秋⾬《道⼠塔》 余秋⾬先⽣的散⽂《道⼠塔》在他的代表性作品集《⽂化苦旅》中属于第⼀开篇,这篇散⽂⾃发表后的⼗余年内,反响很⼤,存在各种不同的争议,有肯定,有否定,有赞扬,有批评,不⼀⽽⾜。
有⼈认为这篇散⽂存在虚构、戏剧化成分,因⽽不好;有⼈认为这篇散⽂对王道⼠的“罪⾏”戏剧化不公,等等,这些都是可以争论的,但基本的⼀点是——可以肯定的是,这篇散⽂写出了⼀个民族⽂化的悲剧,不仅仅是王道⼠个⼈⽽已,⽽且写出了⼀个国家的政府和各级官吏在沉沦、庸俗的境地中,更加加剧了⽂化的浩劫和灾难;同时也映照出外国⽂化学者对⽂明的追索和渴求,两种不同的⽂明对⽂化的关注及重视、保存及研究的对⽐(所幸的是,在新中国成⽴后,尤其是在新时期,默默继承和传递敦煌学的当代学⼈们,终于通过⾃⾝的努⼒,挽回了“敦煌学也在中国”的尊严)。
这篇散⽂不仅写出了余秋⾬内⼼个⼈的⽂化忧患意识,也写出了⼀个民族前后两个不同时期的⽂化传承意识,亦⼀定程度涉及了东西⽅⽂明的对⽐(不管当时是有意还是⽆意!)。
这篇⽂字不仅体现了余秋⾬⼀开笔⼊⼿即抓住了⽂化传承的重要命题,也侧⾯抓住了⽂明的对⽐,⽽且以其后⾯完成的⽂化传承和⽂明思考⼀对照,反使这篇⽂字的重要性昭然可见[1]*;它不仅写出了前后两个不同时代的⽂化⽐照,也写出了当代学⼈对中华⽂化、⽂明强烈的⽂化忧患意识。
这些我都不提了,我只着重提余秋⾬在其中引⽤到的⼀⾸诗作;因为这⾸诗为他的这篇散⽂增添了不同寻常的份量,震撼过许多读者的⼼灵,⽽且这⾸诗作的内涵,也为他这篇散⽂增⾊不少,提供了⼀定的意蕴;甚⾄说不定,也为他当时写作此⽂提供了若⼲灵感。
起码这⾸诗作的引⽤,为他恰到好处地表达他的情感提供了恰到好处的⽅式和⼿段。
应该确切地说,余秋⾬在《道⼠塔》⼀⽂中引⽤了两个青年诗⼈的作品。
——其中第⼀个,在第⼀节结尾,余秋⾬写道:“⼀位年轻诗⼈写道,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的⼀队⽜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眼西天凄艳的晚。
《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第3课《道士塔》解析
第3课 道士塔【文本导读】敦煌学是一门综合性边缘科学。
敦煌学的研究对象,一是敦煌石窟,窟内陈列着自十六国到元代一千多年间的彩塑和壁画,是一座宏伟瑰丽、举世无双的艺术博物馆;二是藏经洞出土的缮本图书四五万件。
就艺术而言,有绘画、建筑、雕塑、装饰图案、书法、文学等大量文物,是我国美术史、建筑史、文学史、书法史、音乐舞蹈史的珍贵史料。
就历史而言,涉及政治、军事、哲学、宗教、民族、语言、科技、民俗、中西文化交流等广泛领域。
敦煌这座艺术宝库的发现及保存,经历了怎样的一种曲折历程?余秋雨笔下的《道士塔》揭示了这一历史层面。
【作者卡片】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中国大陆著名的文化史论学者、作家。
上海写作协会会长、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复旦大学、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东南大学、宁波大学客座教授。
所著《霜冷长河》《千年一叹》《秋千架》《文化苦旅》《山居笔记》《余秋雨台湾演讲》等长期位居全球华文书籍排行榜前列,是目前世界各地华人社区中影响最大的作家之一。
【基础荟萃】1.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①坍.弛( ) ②塑.造( ) ③朔.风( ) ④凛冽..( ) ⑤歆.羡( ) ⑥婀娜..( ) ⑦尴尬..( ) ⑧蹊跷..( ) ⑨炽.热( ) ⑩藩.台( ) ⑪关卡.( ) ⑫跋.涉( )⑬载⎩⎪⎨⎪⎧ 载.歌载舞 记.载 ⑭匙⎩⎪⎨⎪⎧ 汤匙. 钥匙.⑮卡⎩⎪⎨⎪⎧ 卡.车 关卡. ⑯禁⎩⎪⎨⎪⎧ 禁.止 禁.受⑰宿⎩⎪⎨⎪⎧ 住宿.三天两宿.星宿.⑱落⎩⎪⎨⎪⎧ 落.后大大落.落丢三落.四落.埋怨2.为下列各组字组词①⎩⎪⎨⎪⎧ 煌隍惶②⎩⎪⎨⎪⎧朔塑溯③⎩⎪⎨⎪⎧ 喧渲宣暄④⎩⎪⎨⎪⎧ 诅狙沮咀⑤⎩⎪⎨⎪⎧悔诲晦⑥⎩⎪⎨⎪⎧衍愆⑦⎩⎪⎨⎪⎧驰弛⑧⎩⎪⎨⎪⎧坍彤⑨⎩⎪⎨⎪⎧抒舒纾⑩⎩⎪⎨⎪⎧ 详祥样3.近义词辨析①富裕·富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圣地·胜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委曲·委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品味·品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未免·不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点突破】1.本文以“道士塔”为题,有何意义?点拨本文以“道士塔”为题,寓意深刻。
余秋雨《道士塔》赏析:虚构中的真实——析《道士塔》的艺术手法
余秋雨《道士塔》赏析:虚构中的真实——析《道士塔》的艺术手法余秋雨《道士塔》赏析:虚构中的真实——析《道士塔》的艺术手法虚构中的真实析《道士塔》的艺术手法有人说,在余秋雨先生的散文中能见到活的山水楼台、活的历史人物;又能从山水楼台历史人物之中,见到一整幅的活的书。
《道士塔》便是其中的一个典型,在文中,他将发生在一百多年前的有关王道士对莫高窟的整理、对藏经洞中文物的随意处置以及外国学者对文物的劫掠等历史事件描述得栩栩如生,如王道士每天起得很早,喜欢到洞窟里转转,就像一个老农,看看他的宅院。
他对洞窟里的壁画有点不满,暗乎乎的,看着有点眼花。
亮堂一点多好呢,他找了两个帮手,拎来一桶石灰。
草扎的刷子装上一个长把,在石灰桶里蘸一蘸,开始他的粉刷。
,擦了一把汗憨厚地一笑,顺便打听了一下石灰的市价。
他算来算去,觉得暂时没有必要把更多的洞窟刷白,就刷这几个吧,他达观地放下了刷把,住手!我在心底痛苦地呼喊,王道士转过脸来,满眼困惑不解。
现在,他正衔着旱烟管,趴在洞窟里随手捡翻。
他当然看不懂这些东西,只觉得事情有点蹊跷。
王道士频频点头,深深鞠躬,还送出一程。
这样的语句在课文中还有很多,具有很强的现场感和感染力,使人读了宛如置身其中。
可这样的笔法,却曾遭人非议,讥讽地说,王道士发现藏经洞时,余秋雨就在现场。
余先生当然无法知道当年的王道士是怎样的一种心境,并如何粉刷洞窟进而发现藏经洞的,作者只能发挥他的艺术想象力,对那时的情景进行属于他的艺术虚构。
其实在这里,余先生突破了传统散文的规格和表达方式,在方法和技巧上大胆地吸取了小说和戏剧的因素,用小说的笔法生动地再现了历史的陈迹,让枯骨生肉,使尘封的史实复活;用镜头组接的形式,从王道士的照片写到他拎一桶石灰粉刷,从他清除洞窟中的积沙到鞠躬为斯坦因送行,让读者的感觉是在看一个纪实片,又像是几幕短剧,情景历历在目。
其中的许多细节自然是虚构的,但给人的感觉却又是那样的真实。
如何看待文中的这种虚构笔法?散文发展到今天,真实和虚构的界线已被作家无形中破除了,写散文不必刻板地遵循文体概念,关键是作者的才情、想象力的自由表达。
《道士塔》评论
余秋雨《道士塔》论赏2000年前,敦煌文化的发现,以及当时中国政府的愚昧,且王圆箓对难以计算价值的敦煌文化古董以无法形容的底价卖给了西方国家。
此文的作者余秋雨对此有感,从而写出此文。
文中作者余秋雨使用批判手法,利用在莫高窟门外的一座王圆箓的圆寂塔,即道士塔,抒发作者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愚昧的不满,以及对王圆箓贩卖敦煌文物古董的‚罪恶‛表示对此事件的看法。
此文中的第四段‚我见过他的照片,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畏缩缩,是那个时代到处可以遇见的一个中国平民。
‛,表现出作者对王圆箓并不怎么看好,使读者体现出王圆箓只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到处都能见到的平民。
与后段‚几经转折,不幸由他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
‛形成照应,衬托出当时社会的愚昧与政府官员的无知。
加上第二大段的第一自然段中‚真不知道一个堂堂佛教圣地,怎么会让一个道士来看管。
中国的文化都到哪里去了,他们滔滔的奏折怎么从不提一句敦煌的事由?‛强烈表现中国对古董文化的欣赏程度,以及对古董文化的重视。
使读者体会到当时社会的腐败,政府高官的无能。
在另一运输方面,作者余秋雨在文中第三大段后文‚其情景是,没装木箱,只用席子乱捆,沿途官员伸手进去就取走一把,在哪儿歇脚又得留下几捆,结果,到京城时已零零落落,不成样子。
‛表示当时政府高官的贪污行为,后应‚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的试问方法批判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
现时期对王圆箓的看法有很多,有人认为王圆箓的做法深恶痛疾,总认为要不是王圆箓的存在,中国就不会向西方各国买取各种文物与胶卷。
但也有人认为王圆箓这样子做也是理所当然的,中国并不欣赏此文化,而西方国家却如此重视此文化,就算是人都会把这些卖掉。
本文作者余秋雨即为后者,他在尾部表示‚比之于被官员大量遭践的情景,我有时甚至想狠心说一句: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显现出余秋雨的中心思想。
我的认为也跟余秋雨一致,既然中国那么不重视,不关心敦煌的文化,那就算放在皇宫里或圆明园里有什么用,还不如直接送给对这种文化有欣赏的人,总比被皇帝或者皇后糟蹋了好。
《道士塔》(余秋雨)鉴赏要点
《道士塔》(余秋雨)鉴赏要点《道士塔》(余秋雨)鉴赏要点《道士塔》鉴赏要点余秋雨刷新了散文叙述的一般模式。
他站在历史高度,以记叙生动感人的史料、掌故作基础,运用具有学者气度的表达方式,对人类文明特别是民族文化进行审视与反思,文章意蕴深隽、语言雅洁,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
作者不墨守一贯到底的叙事模式,而是采用链环式结构,把一个相对完整的事件,根据不同的需要切分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小集体。
彼此相连又各具独立性,随叙述的演进不断推进感情的深化。
以下几点,在鉴赏中应予以关注:1.课文以生动的描述复原了历史陈迹。
细检当代藉史抒怀的散文作品,有相当一部分文化品位不高,仅以大题材和小才气取胜,文笔不够厚重。
而余秋雨的散文则有所突破,极力提高散文的文化品味,从历史中参悟人格,从哲学中发掘诗意;他把握住人文科学的严肃性,对尘封于册箧中的历史事件进行高超合理的艺术加工,枯骨生肉,使人读起来置身其中。
2.课文的标题是牵连历史事件的索引,由历史的怪胎说及民族的悲剧。
行文中因循历史轨迹,由今寻古、由古映今,视角互换,轻巧自然,文章思路与结构十分清晰。
点染情境的景语,淡化了读者与历史事件的时空距离,催人生真情,启人明事理。
有人说:余秋雨能从书中见到活的山水楼台、活的历史人物;又能从山水楼台历史人物之中,见到一整幅的活的书。
秋雨先生无疑又是能感之兼能写之的人。
无数的人文胜地,我们一般都去过;许多文史典故,我们大都也知道,可是我们却还未能如秋雨先生那样胸藏丘壑,兴寄烟霞,横七纵八,拈来皆成妙文。
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他这样的将自家真实生命敞开来,去贴近文化的大生命,去倾听历史或沉重或细微的足音。
唯其如此,他笔下的草木山川、庙宇楼台、飞鸿雪泥,总是关情,与人呼息相通,远胜于那些味同嚼蜡、质木无文、描眉毛画眼睛的文化史著作。
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并不夸张地说,讲中国文化,需要有秋雨先生的这。
他令人耳目一新地探入了中国文化的底处。
这样的书,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余秋雨《道士塔》赏析
余秋雨的王道士――评《道士塔》中的王道士形象湖南娄底蓝圃学校刘玛林说余秋雨先生是当今最引人注目的文化人一点也不过分.且不说过去的辉煌,单是近来的批评就够了.作者看重《道士塔》,是《文化苦旅》开篇之作;批评者也看重《道士塔》.特意弄了一个《道士塔》的评注版.(附文后)要说《道士塔》,王道士是个关键人物.看重与批评,分歧就出在王道士身上.在《道士塔》中,作者既写出了王道士作为文物破坏者与文物出卖者的身份,破坏了敦煌的壁画,破坏了敦煌的雕塑.是敦煌的罪人.又写出了王道士的无奈.出身农民,生活所迫,当了道士.改善居住环境,粉刷房子,塑造天师灵官.在他看来,一切都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至于出卖文物,更看不出有什么不合适,要王道士去识破外国掠夺者的阴谋不现实;把文物保护的重任都压在王道士身上更没道理.所以作者有文中写道:"让他这具无知的躯体全然肩起这笔文化重债,连我们也会觉得无聊。
"所以作者最后把王道士定位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作者对"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并不是要一味地贬低,揭发他的"罪恶",而只是用艺术手法去还原历史上的真实的人物.这就是余秋雨先生散文的"枯骨生肉"的特点.或者说"煽情"."枯骨"指的历史事实,"生肉"指的是借历史事实而创造的鲜活的"人",生动的"事",深切的"情".下面我们来看一段国学网站有关王道士的介绍:王道士(1849-1931)湖北麻城人。
本名圆箓,一作元录,又作圆禄。
家贫,为衣食计,逃生四方。
清光绪初,入肃州巡防营为兵勇。
奉道教,后离军,受戒为道士,道号法真,远游新疆。
约光绪二十三年(1897)至敦煌莫高窟,在窟南区北段,清理沙石,供奉香火,收受布施,兼四出布道幕化,小有积蓄,乃于莫高窟第16窟东侧建太清宫道观,即今“下寺”。
雇敦煌贫士杨某为文案,冬春间抄写道经以供发售,夏秋间,朝山进香者络绎而至,命杨于今第16窟甬道内设案,接待香客,代写醮章,兼收布施,登记入帐。
光绪二十六年(一说二十五年)初夏,杨某坐此窟甬道内,返身于北壁磕烟锅头,觉有空洞回音,疑有秘室。
余秋雨《道士塔(3)》原文欣赏
余秋雨《道士塔(3)》原文欣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余秋雨《道士塔(3)》原文欣赏【导语】:道士塔(3)是余秋雨写的一篇散文,出自摩挲大地。
余秋雨《道士塔》评论(贱卖与保存)
贱卖与保存《道士塔》评论在中国文字理解中,贱卖与保存有着相反的意义,很难把这两词语看做同义词。
在生活,要不就是“买”,要不就是“存”,根本就没有相似或相近的意思。
但是余秋雨却在《道士塔》的文章中把贱卖与保存结合,表达出作者对中国古时期贩卖文物的看法。
作者在整片文章中充分使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虽略读时难以发现,但还是存在的,也可以说文章从头到尾都是在使用对比的方式来进行批判、刻画、描写出各个事件与各个人物。
先前部分,作者利用莫高窟门外的道士塔,引入文章,其次使用“目光呆滞”,“畏畏缩缩”来刻画出文章人物王圆箓,甚至使用“他从外国冒险家手里接过极少的钱财,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等一些带歧视意向的句子来表达出当时人们对王圆箓的憎恨。
后来使用“王道士”的称呼,并且运用一些“打开了一扇轰动世界的门户”等正面赞扬性的句子,从而形成对比,其目的就是为了引入余秋雨的个人看法。
文章在中部描写欧美的各个学者、专家中,运用“不远万里、风餐露宿”,并且“卖掉自己的全部财产,充作偷运一两件文物回去的路费”,刻画出一个充满探索精神,吃苦耐劳的“欧美人”。
反之,对中国政府的评价,作者只运用了一个“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的说法,使欧美学者与中国政府产生了一个鲜明的对比,表现出一个腐败且没品位的中国政府,并且隐约表达出王圆箓的明智做法。
文章全文看似作者余秋雨欣赏王圆箓的做法,赞扬国外对文物的观念,但文章中还是会出现一些嘲讽的一些细节来表达作者并非完全欣赏王圆箓的做法。
文章中部有很多细节的描写,例如“王道士爽快地打开了门。
这里不用任何外交辞令,只需要几句现编的童话。
”等句子来反面衬托出王圆箓的愚昧。
但又在文章后部表示“要是车队果真被我拦下来了,然后怎么办呢?”,表现作者对此的纠结,虽然王圆箓的做法是很傻,但是除了这个做法也就找不到别的做法。
文章尾部,“他们默默地离开了会场,走过王道士的圆寂塔前”,这句话就表达了作者的中心看法,即支持王圆箓的做法,从这句话中,出现了两个问题:他到底是保存了敦煌的文物还是贱卖了敦煌的文物?——庞林彬。
道士塔原文、道士塔赏析
道士塔原文、道士塔赏析道士塔原文(选自2002年01月版《文化苦旅》)一莫高窟大门外,有一条河,过河有一溜空地,高高低低建着几座僧人圆寂塔。
塔呈圆形,状近葫芦,外敷白色。
从几座坍弛的来看,塔心竖一木桩,四周以黄泥塑成,基座垒以青砖。
历来住持莫高窟的僧侣都不富裕,从这里也可找见证明。
夕阳西下,朔风凛冽,这个破落的塔群更显得悲凉。
有一座塔,由于修建年代较近,保存得较为完整。
塔身有碑文,移步读去,猛然一惊,它的主人,竟然就是那个王圆箓!历史已有记载,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我见过他的照片,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畏缩缩,是那个时代到处可以遇见的一个中国平民。
他原是湖北麻城的农民,逃荒到甘肃,做了道士。
几经周折,不幸由他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
他从外国冒险家手里接过极少的钱财,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
今天,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只得一次次屈辱地从外国博物馆买取敦煌文献的微缩胶卷,叹息一声,走到放大机前。
完全可以把愤怒的洪水向他倾泄。
但是,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最大的倾泄也只是对牛弹琴,换得一个漠然的表情。
让他这具无知的躯体全然肩起这笔文化重债,连我们也会觉得无聊。
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
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
一位年轻诗人写道,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
那里[1],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二真不知道一个堂堂佛教圣地,怎么会让一个道士来看管。
中国的文官都到哪里去了,他们滔滔的奏折怎么从不提一句敦煌的事由?其时已是20世纪初年,欧美的艺术家正在酝酿着新世纪的突破。
罗丹正在他的工作室里雕塑,雷诺阿、德加、塞尚已处于创作晚期,马奈早就展出过他的《草地上的午餐》。
他们中有人已向东方艺术家投来羡慕的眼光,而敦煌艺术,正在王道士手上。
王道士每天起得很早,喜欢到洞窟里转转,就像一个老农,看看他的宅院。
他对洞窟里的壁画有点不满,暗乎乎的,看着有点眼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士塔余秋雨《道士塔》赏析道士塔余秋雨《道士塔》赏析【《道士塔》原文】莫高窟大门外,有一条河,过河有一溜空地,高高低低建着几座僧人圆寂塔。
塔呈圆形,状近葫芦,外敷白色。
从几座坍弛的来看,塔心竖一木桩,四周以黄泥塑成,基座垒以青砖。
历来住持莫高窟的僧侣都不富裕,从这里也可找见证明。
夕阳西下,朔风凛冽,这个破落的塔群更显得悲凉。
有一座塔,由于修建年代较近,保存得较为完整。
塔身有碑文,移步读去,猛然一惊,它的主人,竟然就是那个王圆箓!历史已有记载,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我见过他的照片,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畏缩缩,是那个时代到处可以遇见的一个中国平民。
他原是湖北麻城的农民,逃荒到甘肃,做了道士。
几经转折,不幸由他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
他从外国冒险家手里接过极少的钱财,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
今天,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只得一次次屈辱地从外国博物馆买取敦煌文献的微缩胶卷,叹息一声,走到放大机前。
完全可以把愤怒的洪水向他倾泄。
但是,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最大的倾泄也只是对牛弹琴,换得一个漠然的表情。
让他这具无知的躯体全然肩起这笔文化重债,连我们也会觉得无聊。
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
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
一位年轻诗人写道,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
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真不知道一个堂堂佛教圣地,怎么会让一个道士来看管。
中国的文官都到哪里去了,他们滔滔的奏招怎么从不提一句敦煌的事由?其时已是20世纪初年,欧美的艺术家正在酝酿着新世纪的突破。
罗丹正在他的工作室里雕塑,雷诺阿、德加、塞尚已处于创作晚期,马奈早就展出过他的《草地上的午餐》。
他们中有人已向东方艺术投来歆羡的目光,而敦煌艺术,正在王道士手上。
王道士每天起得很早,喜欢到洞窟里转转,就像一个老农,看看他的宅院。
他对洞窟里的壁画有点不满,暗乎乎的,看着有点眼花。
亮堂一点多好呢,他找了两个帮手,拎来一桶石灰。
草扎的刷子装上一个长把,在石灰桶里蘸一蘸,开始他的粉刷。
第一遍石灰刷得太薄,五颜六色还隐隐显现,农民做事就讲个认真,他再细细刷上第二遍。
这儿空气干燥,一会儿石灰已经干透。
什么也没有了,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洞中成了一片净白。
道士擦了一把汗憨厚地一笑,顺便打听了一下石灰的市价。
他算来算去,觉得暂时没有必要把更多的洞窟刷白,就刷这几个吧,他达观地放下了刷把。
当几面洞壁全都刷白,中座的塑雕就显得过分惹眼。
在一个干干净净的农舍里,她们婀娜的体态过于招摇,她们柔美的浅笑有点尴尬。
道士想起了自己的身份,一个道士,何不在这里搞上几个天师、灵宫菩萨?他吩咐帮手去借几个铁锤,让原先几座塑雕委曲一下。
事情干得不赖,纔几下,婀娜的体态变成碎片,柔美的浅笑变成了泥巴。
听说邻村有几个泥匠,请了来,拌点泥,开始堆塑他的天师和灵宫。
泥匠说从没干过这种活计,道士安慰道,不妨,有那点意思就成。
于是,像顽童堆造雪人,这里是鼻子,这里是手脚,总算也能稳稳坐住。
行了,再拿石灰,把它们刷白。
画一双眼,还有胡子,像模象样。
道士吐了一口气,谢过几个泥匠,再作下一步筹划。
今天我走进这几个洞窟,对着惨白的墙壁、惨白的怪像,脑中也是一片惨白。
我几乎不会言动,眼前直晃动着那些刷把和铁锤。
住手! 我在心底痛苦地呼喊,只见王道士转过脸来,满眼困惑不解。
是啊,他在整理他的宅院,闲人何必喧哗?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声求他: 请等一等,等一等但是等什么呢?我脑中依然一片惨白。
1900年5月26日清晨,王道士依然早起,辛辛苦苦地清除着一个洞窟中的积沙。
没想到墙壁一震,裂开一条缝,里边似乎还有一个隐藏的洞穴。
王道士有点奇怪,急忙把洞穴打开,嗬,满满实实一洞的古物!王道士完全不能明白,这天早晨,他打开了一扇轰动世界的门户。
一门永久性的学问,将靠着这个洞穴建立。
无数纔华横溢的学者,将为这个洞穴耗尽终生。
中国的荣耀和耻辱,将由这个洞穴吞吐。
现在,他正衔着旱烟管,扒在洞窟里随手捡翻。
他当然看不懂这些东西,只觉得事情有点蹊跷。
为何正好我在这儿时墙壁裂缝了呢?或许是神对我的酬劳。
趁下次到县城,捡了几个经卷给县长看看,顺便说说这桩奇事。
县长是个文官,稍稍掂出了事情的分量。
不久甘肃学台叶炽昌也知道了,他是金石学家,懂得洞窟的价值,建议藩台把这些文物运到省城保管。
但是东西很多,运费不低,官僚们又犹豫了。
只有王道士一次次随手取一点出来的文物,在官场上送来送去。
中国是穷。
但只要看看这些官僚豪华的生活排场,就知道绝不会穷到筹不出这笔运费。
中国官员也不是都没有学问,他们也已在窗明几净的书房里翻动出土经卷,推测着书写朝代了。
但他们没有那副赤肠,下个决心,把祖国的遗产好好保护一下。
他们文雅地摸着胡须,吩咐手下: 什么时候,叫那个道士再送几件来! 已得的几件,包装一下,算是送给哪位京官的生日礼品。
就在这时,欧美的学者、汉学家、考古家、冒险家,却不远万里,风餐露宿,朝敦煌赶来。
他们愿意变卖掉自己的全部财产,充作偷运一两件文物回去的路费。
他们愿意吃苦,愿意冒着葬身沙漠的危险,甚至作好了被打、被杀的准备,朝这个刚刚打开的洞窟赶来。
他们在沙漠里燃起了股股炊烟,而中国官员的客厅里,也正茶香缕缕。
没有任何关卡,没有任何手续,外国人直接走到了那个洞窟跟前。
洞窟砌了一道砖、上了一把锁,钥匙挂在王道士的裤腰带上。
外国人未免有点遗憾,他们万里冲刺的最后一站,没有遇到森严的文物保护官邸,没有碰见冷漠的博物馆馆长,甚至没有遇到看守和门卫,一切的一切,竟是这个肮脏的土道士。
他们只得幽默地耸耸肩。
略略交谈几句,就知道了道士的品位。
原先设想好的种种方案纯属多余,道士要的只是一笔最轻松的小买卖。
就像用两枚针换一只鸡,一颗钮扣换一篮青菜。
要详细地复述这笔交换帐,也许我的笔会不太沈稳,我只能简略地说:1905年10月,俄国人勃奥鲁切夫用一点点随身带着的俄国商品,换取了一大批文书经卷;1907年5月,匈牙利人斯坦因用一迭子银元换取了24大箱经卷、5箱织绢和绘画;1908年7月,法国人怕希和又用少量银元换去了10大车、6000多卷写本和画卷;1911年10月,日本人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用难以想象的低价换取了300多卷写本和两尊唐塑;1914年,斯坦国第二次又来,仍用一点银元换去了5大箱、600多卷经卷;道士也有过犹豫,怕这样会得罪了神。
解除这种犹豫十分简单,那个斯坦国就哄他说,自己十分崇拜唐僧,这次是倒溯着唐僧的脚印,从印度到中国取经来了。
好,既然是洋唐僧,那就取走吧,王道士爽快地打开了门。
这里不用任何外交辞令,只需要几句现编的。
一箱子,又一箱子。
一大车,又一大车。
都装好了,扎紧了。
吁,车队出发了。
没有走向省城,因为老爷早就说过,没有运费。
好吧,那就运到伦敦,运到巴黎,运到彼得堡,运到东京。
王道士频频点头,深深鞠躬,还送出一程。
他恭敬地称斯坦因为司大人讳代诺,称伯希和为贝大人讳希和。
他的口袋里有了一些沈甸甸的银元,这是平常化缘时很难得到的。
他依依惜别,感谢司大人、贝大人的布施。
车队已经驶远,他还站在路口。
沙漠上,两道深深的车辙。
斯坦因他们回到国外,受到了热烈的欢迎。
他们的学术报告和探险报告,时时激起如雷的掌声。
他们的叙述中常常提到古怪的王道士,让外国听众感到,从这么一个蠢人手中抢救出这笔遗产,是多么重要。
他们不断暗示,是他们的长途跋涉,使敦煌文献从黑暗走向光明。
他们都是富有实干精神的学者,在学术上,我可以佩服他们。
但是,他们的论述中遗忘了一些极基本的前提。
出来辩驳为时已晚,我心头只是浮现出一个当代中国青年的几行,那是他写给火烧圆明园的额尔金勋爵的:我好恨稗我没早生一个世纪使我能与你对视着站立在阴森幽暗的古堡晨光微露的旷野要么我拾起你扔下的白手套要么你接住我甩过去的剑要么你我各乘一匹战马远远离开这天的帅旗离开如云的战阵决胜负于城下对于这批学者,这些诗句或许太硬。
但我确实想用这种方式,拦住他们的车队。
对视着,站立在沙漠里。
他们会说,你们无力研究;那么好,先找一个地方,坐下来,比比学问高低。
什么都成,就是不能这么悄悄地运走祖先给我们的遗赠。
我不禁又叹息了,要是车队果真被我拦下来了,然后怎么办呢?我只得送缴当时的京城,运费姑且不计。
但当时,洞窟文献不是确也有一批送京的吗?其情景是,没装木箱,只用席子乱捆,沿途官员伸手进去就取走一把,在哪儿歇脚又得留下几捆,结果,到京城时已零零落落,不成样子。
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比之于被官员大量糟践的情景,我有时甚至想狠心说一句: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这句话终究说得不太舒心。
被我拦住的车队,究竟应该驶向哪里?这里也难,那里也难,我只能让它停驻在沙漠里,然后大哭一场。
我好恨!不止是我在恨。
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比我恨得还狠。
他们不愿意抒发感情,只是铁板着脸,一钻几十年,研究敦煌文献。
文献的胶卷可以从外国买来,越是屈辱越是加紧钻研。
我去时,一次敦煌学国际学术讨论会正在莫高窟举行。
几天会罢,一位日本学者用沉重的声调作了一个说明:『我想纠正一个过去的说法。
这几年的成果已经表明,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中国的专家没有太大的激动,他们默默地离开了会场,走过王道士的圆寂塔前。
【余秋雨《道士塔》赏析篇一】《道士塔》和《莫高窟》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
如果说前者提示了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之悲剧,那么,后者则是对这一灿烂文化的赞叹和歌颂。
两篇文章归结到一个主题:中华民族有数千年的文明,这种文明是如此博大而辉煌,又是如此命运多舛。
它历尽沧桑,迄今仍然生生不息。
(转载于: 爱作文网:道士塔余秋雨《道士塔》赏析)两篇文章是作者对中华民族文明史的反思,表现了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道士塔》全文四个部分。
作者融记叙、议论、抒情于一体,展示了近代中国由于愚昧和落后而带来的一场不可避免的悲剧。
作者有道士塔作题目,寓意深刻。
这座道士塔既是民族耻辱的象征,又是近代中国文明衰弱的标志。
它是曾经发生过的、我们必须正视的历史。
第一部分记叙了外国冒险家疯狂地掠夺和俞劫数以万计的敦煌文物。
作者的感情表面上是平静的,但平静中已涌动着无法遏目的悲愤。
第二部分点出敦煌文物被毁被盗的原因之一:愚昧和无知。
劈头就是一段议论,悲愤之情跃然纸上。
接着叙述王道士破坏敦煌文物的罪恶行径,无奈中兼有揶揄。
最后一个自然段,是作者悲痛之情的迸发,这是一种出于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的神圣之情。
第三部分揭示了造成敦煌国宝大量流失的根本原因:旧中国的落后和腐败。
作者用凿凿有据的事实告诉人们:我们必须正视这场中国近代史上的浩劫和悲剧,唯有正视历史,才能反思。
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作者的悲愤、无奈之情。
第四部分写这场悲剧的终结。
历史已翻过新的一页。
大量的敦煌文物的流失,不止是民族的屈辱,也给专家们研究华夏文明史带来了巨大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