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PPT教学课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考答案】 (1)背景:北宋中期财力困穷;风俗衰坏;法度不彰。 (2)基本主张:法先王之政(意),实行变法;讲究治财 之道,理财以富国。
分清“改革的历史作用”和“对改革的认识”
【辨析】 “改革的历史作用”是指改革对社会产生的 实际影响;“对改革的认识”是从改革的成败中得出 的一些有价值、启示、规律性的结论。
——摘自《淮南子·要略》
材料二 (变法)行之十年……民勇于公战,怯于私ຫໍສະໝຸດ Baidu, 乡邑大治。
——摘自《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即位前一年的109年间, 秦军同六国共作战65次。
——摘编自栗劲《秦律通论》 请回答: (1)材料一从哪四个方面概述商鞅变法的条件? (2)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商鞅变法的特点和作用。
(1)民风民俗;地理环境;物质基础;统治者的抱负。
(2)特点:利用强悍民风,因势利导;刑赏并用(以法家 学说为指导思想)。(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作用: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稳定社会秩序;增强秦军 的战斗力;加快秦统一中国的进程。(答出其中两点即 可)
(王安石)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 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 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 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 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 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 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 皆祖此书。
【参考答案】
(1)弊端:人才选拔重诗赋记诵。官吏选用重科名资历。
(2)教育思想:注重实用。
措施: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废除诗赋取士,注重经义 策论。(应从“破除旧制”和“采用新法”两个角度回 答,言之有理即可)
[备选题] (2011·福建质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国之俗,贪狼强力,寡义而趋利,可威以 刑,而不可化以善;可劝以赏,而不可厉以名。被险 而带河,四塞以为固,地利形便,畜积殷富。孝公欲 以虎狼之势而吞诸侯,故商鞅之法生焉。
【解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条件、特点及作用,难 度不大。第(1)问,要仔细阅读材料,归纳出四个方面 的条件,尤其注意“畜积殷富”这一经济基础;第(2) 问,要综合材料来分析,如从“贪狼强力”和“勇于 公战,怯于私斗”得出特点之一“利用强悍民风,因 势利导”;作用可从材料二、三分析得出,比较简单。
【参考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从命题角度上看,选修内容的考查注重能力立意, 都强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来分析相关问题。因 此,考生复习时必须注意对每场改革的全面掌握与理 解,提高对同一时期或同一类型改革的比较分析能力, 提高材料的解读和运用能力,并注意与现代改革的比 较,赋予古代改革以现代意义。
【运用提升】(2011·山东卷)阅读下列材料:
【解析】可从最后一句“此臣所以汲汲于差役之法也” 了解到王安石认为免役法最重要。结合所学和材料中 的“理财”、“去其疾苦”、“便趣农”等分析其积 极作用。
【参考答案】王安石认为免役法最重要。作用:增加 了官府收入;减轻了农民的劳役负担;有利于发展生 产。
【背景材料】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五中全会发布的公 报称,“十二五”期间的主要目标包括经济平稳较快 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转变经济 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等。在强调经济发展的同时, 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并更加注重保障和改 善民生。而如何实现“国富民强”及经济结构调整的 实质性突破,并重启政治经济体制全方位的改革,或 许将是“十二五”(2011~2015年)具体规划中最值得 期待的内容。
——《宋史·王安石传》
解读:材料反映的是王安石对当时社会状况的认识及 提出的变革主张,认为天下财力困穷、风俗衰坏、法 度不彰,所以应该积极进行变革,开源求富。
【运用提升】据材料,指出王安石上万言书的背景和 基本主张。
【解析】可从材料第一句话中分析王安石上书的背景, 从“法先王之政”“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 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等归纳出他的主张。
(2)材料二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教育思想?在这一思想 指导下,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科举考试的?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和措施。第 (1)问通过材料一中“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可以看 出北宋的科举考试重诗赋记诵;“以科名资历叙朝廷 之位”可以看出官吏的选用重科名资历;第(2)问“苟 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可以看出王安石 改革中注重实用为主,改革措施根据教材知识作答, 较为简单。
材料一 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 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
——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材料二 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 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当时北宋在人才选用上存在哪 些弊端。
【运用提升】王安石对宋神宗说:“今所以未举事者, 凡以财不足故。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未暇理财而 先举事,则事难济。臣固尝论天下事如弃棋,以下子 先后当否为胜负。又论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 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此臣所以汲汲于差役之法 也。”
──摘自《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20
请回答:
材料中王安石认为哪一项理财措施最重要?这一措施 的实行有何积极作用?
【知识链接】国富民强即国家富足,人民强健。实为 民富国强,汉·赵晔《吴越春秋》:“民富国强,众安 道泰。”财富如何在国与民之间分配,是一个古老的
问题。从春秋之后,民富才能国强就成了政治家治国 的一个常识。管仲曾说:“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 后治之。”《论语》有子对哀公说:“百姓足,君孰 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荀子还对国富民弱 这种状况做过结论:“田野荒而仓廪实,百姓虚而府 库满,夫是之国蹶。”意思是这种国家是要溃败的。 到北宋,王安石明确指出两者的逻辑关系:“百姓所 以养国家也,未闻以国家养百姓也。”法国思想家孟 德斯鸠在18世纪也曾问道:“国家是先以民众贫困作 代价而使自己变富呢?还是让国民先富起来再实现自 己的富裕?”结论是:“只有个人的富裕才能很快推 动国家的富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