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存在问题原因分析与对策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现状及原因分析——以中国工商银行为例
金融视线Financial View 根据2014 年中国工商银行年度财务报告的数据显示,2014年末,按照贷款五级分类,正常贷款105820.5亿元,比上年末增加9495.27亿元,占各项贷款的95.97%。
关注贷款3197.84亿元,增加1236.22亿元,占比2.9%。
不良贷款1244.97亿元,增加308.08亿元,不良贷款率1.13%,上升0.19个百分点。
一、工商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现状1.信贷业务流程方面在信贷业务流程方面,工商银行通过贷前的搜集资料、实地考察等手段综合评价借款方是否具备贷款资质,同时辅助担保调查,在通过重重审批后,才向客户发放贷款并进行贷后管理.2.防范信贷风险方面第一,在市场风险方面,工商银行目前还在不断的深化市场风险管理建设,现已有较强的市场风险控制手段自动化水平,但是还可以强化其中的数据质量管理,在实践中提高风险计量应用。
第二,工商银行的流动风险管理体系与工商银行的总体发展战略和整体风险管理体系相一致,由于工商银行大量持有高流动性的国债和央行票据,所以其目前来说流动性储备充足,整体流动性安全。
第三,操作风险上,工商银行根据银行业最新的监管要求和变化趋势,持续强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操作风险精细化管理,加强操作风险管理制度建设,健全其体系,使得操作风险整体可控。
3.贷审管理方面工商银行目前的信贷管理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信贷审批方面,根据商业银行的审批流程可以将贷审分为两大类,一是集体审批;二是个人审批,现在工商银行绝大多数时候使用的是集体审批,也就是由一个信贷部门对贷款进行资料审核,若干人签字确认之后提交、讨论、表决,领导终审。
这种做法可以让大家相互监督检查,多人检查多人思考有利于行事周全,事前防范信贷风险。
二、工商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案例分析1.工商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第一,尚未形成信贷风险管理理念,银行相关人员缺少信贷风险管理意识以及建立客户的信贷风险数据库,因而影响了信贷风险评估的准确性。
商业银行授信审批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商业银行授信审批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一、授信审批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授信审批管理工作中,从审批条件的设定、审批条件的落实等方面,可以反映出信贷审批的约束力、执行力和风险控制力,其结果直接影响信贷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一授信审批条件设定方面授信审批过程中,授信审查人员为提出合理、有效的审查意见,往往在借款人符合或满足一般信贷条件的基础上,设定一些先决、约束和管理要求的条件,审批人在此基础上有些授信还增加额外的条件;这些条件涉及第一还款来源、第二还款来源、贷款用途及企业合作等多个方面;每一项授信审批条件,应该符合相关信贷政策,表述清晰、要求明确,操作性强,经办行能够及时、规范落实;但由于少数审查人员业务素质不高、审批人审批决策依据不足,对审批条件能否落实考虑不充分,审批标准和尺度把握不到位,导致部分审批条件设定的前瞻性、可行性不足,未能有效控制信贷风险;1.设定的授信审批条件无效一是审批条件概念不够清晰、具体,如审查人员提出的“我行授信条件不低于其他银行条件”、“借款人在经办行的结算份额不少于授信份额”等,经办行难以把握具体落实标准;二是审查人员不熟悉借款人地方有关政策规定,也未与经营部门进行有效沟通,授信条件提出后难以落实或存在执行障碍;如设定的“以在建工程抵押”条件,相当多地方的政府房产部门不办理在建工程抵押手续,导致无法落实;三是少数审查条件违背信贷政策,出现授信条件无效的现象;如贷款担保要求以中学的收费权作为贷款质押,实际在借款人不能归还贷款时无法执行,致使贷款形成不良;2.授信审批条件设定不合理由于企业外部经济环境和银行自身经营需求的不断变化,授信审批要适应不同行业、客户和产品的特点,很难有固定不变的操作依据和标准;审查人员往往凭借自身的经验积累和职业判断,拥有相当大的“自由裁量权”,导致审查尺度把握不一,出现审批决策不合理的现象;如部分设定的条件过高或过严,经办行难以落实或客户不愿意配合,造成贷款未能有效投放;借新还旧贷款未充分考虑借款人的还款能力或意愿,提出的压缩贷款本金条件难以落实;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贷款的授信效率和效果,既不利于经营部门的市场营销,也不利于实现银行效益的最大化;3.授信审批条件设定不全面部分审批条件泛泛而谈,缺乏针对性,设定的条件要求过低、把关不严格,不能及时、有效地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如审查人员未针对借款人经营管理、市场状况、产品成长阶段等风险特征提出适当的授信条件,未针对新成立企业的出资情况提出用款条件,未根据客户的重大经营变化及时调整相应的授信条件等,有时贷款实际上变成了企业的铺底资金,当企业周转不灵、资金链断裂时,授信条件无法有效控制贷款风险,导致产生不良;4.贷款担保条件设定不充分贷款担保是确保贷款安全性的重要措施,是防范信贷风险的第二道屏障;但部分信贷审批对第二还款来源关注不够,有的贷款虽提供了担保措施,但担保能力明显不足,担保形同虚设;有的贷款企业之间或集团内部关联企业互相担保,担保额严重超出自身偿债能力;对信用贷款、担保能力不足和企业互保行为未能有效控制,导致贷款投放时就存在较大的风险隐患,一旦企业经营困难、贷款质态趋于恶化,又难以要求其变更担保措施、提高担保额度,严重削弱了贷款的抗风险能力;二授信审批条件落实方面落实授信条件是贷款发放和后续管理的前提,是贷款经办行应尽的职责;只有严格落实授信条件,审批的决策意见才有意义和价值,才能发挥应有的覆盖风险作用;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对于审批部门提出的审批条件,经办行落实不够及时、有效的现象仍比较普遍,有的审批条件多次提出均未能落实;主要表现在:1.随意放宽或变通落实授信审批条件少数行风险意识不强,对审批部门提出的授信条件,采取应付手段、变通落实授信条件,随意变更指定的抵押方式、擅自提高审批要求的抵押比率、以临时冻结贷款资金的不合规方式代替抵押等,都容易使贷款担保出现真空;2.授信审批条件未落实或落实不到位有的经办行对授信条件能落实不落实,或只是部分落实;如对逐步退出的信贷客户,未按审批要求的时间或比例压缩贷款本金,加大了不良贷款的形成;贷款利率未按审批要求上浮,直接影响了经营效益;这种不落实或落实不到位的行为,使审批条件“悬空”,经营风险无法得到有效的规避和控制,加剧了信贷资金损失的可能;3.授信担保条件落实中存在缺陷在信贷审批过程中,审批部门一般对每笔业务的担保均提出明确、具体的条件;但经办行在落实时,常常存在抵押期限短于贷款期限、抵押物未经评估、土地未与房产同时办理抵押、抵押物未办理保险等问题,对第二还款来源的保障带来不利影响;如经常出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到期后形成垫款,由于对其抵押的机器设备未进行评估,导致拍卖时多次流拍、难以变现,使垫款形成不良;4.对信贷资金用途缺乏有效监控审批部门为保证贷款用途合法、合规,对固定资产贷款设定了封闭运行、贷款额度与项目挂钩,对流动资金贷款设定了采购材料合同项下款项支付、不得用于股本权益性投资和固定资产建设等限定性条件,但少数经办行对贷款资金使用缺乏有效监控,致使贷款资金被挪用于归还他行贷款、补充子公司注册资金等,背离了贷款投放的原有目的,最终形成不良贷款;二、授信审批过程问题的原因分析1、授信方案不完整,导致授信审批附加条件多业务发起部门没有完整的授信方案,上报审批部门后,从尽责审查到授信评审的意见只是授信审批人的参考,层层的风险控制意见、金额、期限意见等都集中到审批人,最后批复有一大堆的条件和管理要求;最后业务发起部门无法逐条落实;有的人简单地将前后台的职责理解为“前台拓展业务、审批控制风险”;部分申报行于竞争需要,为了审批同意,对于项目的风险点的揭示、风险控制的措施安排越来越少;部分审批人出于风险控制的目的,所提条件有越来越多的趋向,由于不见客户,所提条款有时针对性不强或难以落实;2.审批决策依据不充分一是授信申报材料质量不高,影响授信审批决策;在授信审批过程中,授信审查、审批人员对项目的可行性判断、对产品市场的变化预期大部来自客户经理的申报材料;如果申报材料基础数据不全、信息失真,申报时经营部门提出的风险控制措施留有余地,都会使授信审批人员因信息不充分、不准确,造成审批决策依据不足,甚至决策失误;二是授信审批决策缺乏较为科学、系统的操作标准,审查人员凭借经验判断,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往往为了规避自身的审查责任和风险,在审批时对条件适度加码;对较为熟悉的机构和客户,条件的设定则“网开一面”;审批把关有时过松、有时又过严,尺度不一,使审批结论缺乏严肃性、有效性,影响了审批的效率和效果;3.授信审批后评价不到位主要是前后台沟通不充分,项目回访力度不够;在项目审批结束以后,对审批条件能否落实、审批意见能否有效防范风险等信息,审批部门与经营部门交流、沟通不到位,导致有的审批条件存在落实障碍,经办行被迫申请变更条件;有的项目担保措施设定又不足,不能完全覆盖风险;4.审批条件落实缺乏有效的监督有的经办行重发放轻管理,对审批条件的落实比较随意,能落实不落实、落实不到位的现象普遍存在,甚至变通应付审批意见、逃避落实责任,暴露出在信贷管理工作中,对授信审批条件的落实缺乏控制措施;同时,上级管理部门的检查、监督力度不够,对不落实授信审批条件或擅自变更审批条件造成风险损失的责任人,缺乏严厉的责任追究和处罚;5.盲目迁就客户利益和市场需要客观上,由于金融同业竞争激烈,有的经办行迫于客户营销拓展、业务指标考核的压力,为抢占市场份额,有时过于迁就客户利益;为顺利通过审批,个别客户经理甚至主动为借款人出谋划策,向审批部门承诺保证开立基本结算户、保证资金专款专用等;而贷款一经发放,借款人拒不履行承诺,不配合经办行落实审批条件,加之客户经理监督不力,缺少有效的制约手段,导致审批意见成为一纸空文;三、加强授信审批管理的对策为了提高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水平和资产质量,满足外部监管要求,增强广大股东和战略投资者的信心,各级经营机构必须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效益为目标、以风险防范为前提的经营理念,提高审批质量和效率,确保授信审批适应当前业务发展的需要;1、在授信发起阶段,确定完整的授信方案;应赋予客户经理一定的营销权限,以便客户经理在营销中取得主动权;但客户经理权责要分明,对业务发起的真实性负全责;授信方案是要与客户谈判的,最终结果是否接受,风险是否控制,在授信评估报告中要有明确的授信方案,在授信发起时就要设计好授信方案,包括授信额度、授信品种、授信的先决条件、约束条件和管理措施,不要到风险部审查、审批时设置授信条件和管理要求,审批后实施不了,又申请变更条件,丧失良机;2、在授信审查阶段,要明确其职责,授信审查主要是合规性和业务发起材料的完整性审查、负责,不对材料真实性负责;在尽责审查中,尽责审查应对授信进行分类,分为存量授信、存量新增授信、存量新增项目贷款、项目贷款、新客户授信五类,每类客户授信建立合规性审查和申报材料完整审查标准;对业务部们的授信方案进行审查、沟通,在控制风险的条件下确定可操作的授信方案;经营部门要加强贷前调查,真实、准确地进行信贷申报,客观、全面地披露客户和项目信息,完善对客户授信后主要风险事项的防范和监管措施;在此基础上,提高项目不须附加条件、审批通过的成功率,从而避免审批部门因信息不对称、设定条件规避风险和责任的现象;3、在授信评审和审批阶段,前移风险关口,逐步推行无条件审批;要明确评审的职责,不能把评审机构定位授信决策机构,而是咨询机构,要充分发挥评委的作用;不能把公司客户授信不论金额大小都要上会评审;授信评审的范围:新客户授信、项目贷款、存量客户新增项目贷款、集团客户授信;评审的职责:对授信的可行性分析,对风险的可控性和我行可容忍的风险度作出判断,风险与收益匹配,供审批人参考;评审范围以外的授信经尽责审查后直接报审批人审批;业务部门是风险防范的第一道关口,不仅仅是市场营销和信贷管理投放的管理部门,同时也是授信方案谈判与设计等环节的风险控制主体;4、在授信发放阶段,强化审批条件落实的监督机制.对信贷审批条件的落实,应明确专门的责任部门和人员进行执行和监督,建立条件落实报告制度和跟踪档案;一是对贷前条件应由经营部门在贷款发放前予以落实,并将落实情况专题上报审查部门;二是贷后检查应将审批条件落实情况纳入检查范围,消除检查真空现象;三是要加强对条件落实的检查和监督,上级管理部门要定期抽查和回访,作为经营主负责人也要切实履行检查责任;通过审批、经营部门的良性互动,切实提高信贷业务全过程的管理控制水平;5、严肃责任追究,防范道德风险;树立稳健、合规经营的理念,从信贷资产质量和长期经营效益的角度出发,明确审查部门、经营部门各自应承担的风险义务,将审批、经营的业绩考核与责任相挂钩,实行严格的“问责制”;对贷前调查不实、审批把关不严、不落实审批条件或擅自变更审批条件等造成风险损失的责任人,要进行严肃的责任追究和处罚,以切实防范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成因及对策分析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成因及对策分析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一样,也存在着信贷风险。
因此,了解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成因及对策分析对金融市场有着重要意义。
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成因分析1. 宏观经济环境因素宏观经济环境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在经济下行周期中,企业经营状况恶化,导致债务违约的可能性增加,因此银行的不良资产率会上升;而在经济上行周期中,企业经营状况良好,银行的不良资产率会下降。
此外,通货膨胀率和经济增长率等宏观经济数据也会对信贷风险产生重大影响。
2. 行业因素行业因素也是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重要成因之一。
在不同行业中,企业的盈利状况、成长性和风险水平各不相同。
因此,在向某些风险较高的行业提供信贷时,商业银行需要谨慎评估和控制风险。
3. 企业经营状况企业经营状况直接关系到债权人的收益率以及违约风险。
如果企业经营状况不佳,其债务违约的风险会增加,从而影响到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
4. 金融机构因素金融机构因素也是导致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一个重要因素。
例如,银行内部管理体系的不健全、风险控制体系能力较弱以及员工管理等方面的不规范,都会对银行信贷风险产生不利影响。
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应对策略1. 严格控制贷款的风险商业银行应在贷款审批方面控制风险,加强对借款人及其财务状况的评估,并根据借款人的特殊情况设置合理的还款计划,确保借款人能够按时还款。
2. 分散风险银行应在信贷时尽可能地避免集中信贷风险。
在提供贷款时,银行应该将风险分散到不同的行业和不同的借款人,以最小化风险。
3. 建立有效的内部风险控制体系建立有效的内部风险控制体系是商业银行控制贷款风险的关键。
银行应该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并采取成熟的控制手段,如风险管理制度、风险管理流程、风险评估模型等,以有效降低贷款风险。
4. 建立合理的风险防范机制商业银行应建立合理的风险防范机制,定期评估贷款业务的风险水平,及时采取措施解决风险问题,维护银行的信誉和声誉。
浅析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浅析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越来越发达。
然而,在信贷风险管理方面,商业银行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风险。
本文将就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进行浅析。
问题一:风险定位不准确商业银行在信贷业务中难免遭遇一些不良借款人,这对于银行来说是一个莫大的损失。
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商业银行在参与贷款之前没有对借款人的风险进行充分评估和定位,从而导致贷款后出现不良债务。
这就是风险定位不准确的问题。
对策一:完善风险评估机制商业银行应该在参与贷款之前进行风险评估,全面掌握借款人的背景、财务状况、信誉等方面的信息,制定合理的贷款计划,对借款人的信用情况、债务偿还能力进行详细评估,确保风险定位准确。
问题二:内部控制不到位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不到位是导致信贷风险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信贷业务中,商业银行不能完全依靠借款人提供的信息来评估风险,还需要银行内部的风险控制措施来确保资产的安全性。
但是,一些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措施不到位,贷款审批流程不规范,贷款风险监控不及时,导致了信贷风险的增加。
对策二:强化内部控制商业银行应该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对信贷业务中的关键环节进行管控,加强信贷审批过程中对借款人信息的审核,重视贷后的风险监控,加强对借款人的信用评估和风险定位。
问题三:风险管理技术不足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管理方面,需要大量的风险管理技术支持。
但是,有些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技术不足,难以对大量的借款人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处理,从而影响到银行对信贷风险的有效管理。
对策三:引入先进的技术手段商业银行应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强风险管理系统的研发和升级,引入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先进技术手段,提高银行对大量借款人信息的处理效率,加强对信贷风险的管理和控制。
总之,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管理中需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确保对借款人的信用评估和贷款风险控制的准确性,适时应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提高风险管理效率,才能有效降低信贷风险,实现可持续发展。
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存在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
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存在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2008-8-29近期我们对某地方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情况进行了审计调查,调查发现该行信贷资产质量呈快速下滑趋势,信贷风险的内部制衡机制十分薄弱,信贷业务的风险评估、审查、审批操作流程有失规范,严重威胁着该行信贷资产安全和平稳健康发展。
一、调查发现信贷资金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贷款集中度高,单户贷款和集团授信超比严重,股东贷款和关联企业贷款问题突出。
据调查,该行单户余额5000万元以上贷款客户贷款占全行贷款余额的62%;关联企业集团贷款占全行贷款余额的42%,其中20%的单户贷款超比,26%的关联企业集团授信余额超比.前20名股东及其关联企业在该行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余额的13%。
(二)贷款流动性差,借新还旧、还旧借新、滚动签发银行承兑汇票的问题严重。
据了解,该行借新还旧等转化重组类贷款余额占全行贷款余额的42%,加之近年新投放尚未到期的贷款中,根据借款人现状分析,仍有大量贷款到期难以归还,转化重组贷款的比重将会进一步提高。
这些都从一定程度上掩盖和推迟了信贷资产潜在的风险的显性化.(三)关联担保、互保问题普遍存在,部分担保物质量不高,弱化了第二还款来源的有效性。
在该行贷款的关联企业贷款中,近50%的系列贷款存在着严重的关联担保问题,部分已经发生严重风险.而在该行非关联企业贷款中,互保现象也普遍存在。
在抵质押贷款中,部分抵质押物还存在着质量不高问题,如部分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用股权质押、部分民办院校用教育收费权质押,部分房地产公司用经营权质押,造成处置变现困难;甚至还有部分抵押房地产评估价值偏高,或者是部分土地和在建工程分割抵押,也造成处置困难。
部分担保物质质量不高,直接弱化了第二还款来源的有效性。
(四)资产客户群体中,低风险、优质客户占比低。
该行资产客户中,主流资产客户群体主要是一些中小民营企业,资产规模小、主业不突出、抗风险能力差,严重制约了该行信贷资产质量的提高。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消费与投资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中国建设银行广西总审计室 俸慧摘要: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对于银行信贷业务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可以有效防范信贷业务带来的风险和问题。
基于此,本文一方面简单地分析了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另一方面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作出完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对策。
以此来供相关人士交流参考。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飞快发展,商业银行信贷在世界各个国家的金融服务发展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影响着每个国家的经济稳定。
笔者根据课题研究情况,简单分析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不足,并为此总结出有效的防范措施。
为促进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一)银行内部的管理需要加强,其管理体系有待完善银行内部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体系对于银行的金融业务发展具有关键作用,银行的金融业务繁多,信贷业务风险较高。
虽然银行分开管理贷款和审核业务,但是银行内部的信贷业务的风险防范职责各不相同,其管理体系缺少统一集中的组织结构以及缺乏科学的考评制度[1]。
因此,银行非常需要根据金融业务的变化发展而进行不断的改革创新,科学完善的银行管理体系才能更好地迎合市场经济的需求,促进银行稳定的发展。
(二)银行信贷风险防范意识有待提高银行信贷业务具有较高的风险,银行信贷风险防范意识不够强和风险防范力度不够大都会极其容易使信贷业务出现各种问题。
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市场经济制度不断地完善,我国银行内部的体制结构也不断进行改革创新,开放式管理制度逐渐取代封闭式的管理制度,银行金融业务也采取公开透明地方式进行业务发展和开发[2]。
同时,银行内部信贷业务的管理有待加强,信贷业务的传统的服务方式不能解决过度授信等问题,因此银行需要加强银行信贷风险的防范意识和加大对信贷业务的管理力度。
商业银行信贷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商业银行信贷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恒 丰银行 烟 台分行 芝 罘 支行 徐 萍 章
摘要: 目前 国 内商 业 银 行 信 贷 管 理 还 存 在 着 一 些 问题 . 例 如 信 贷 人 理念 , 认 真 做 好 理 念 的更 新 , 只 有 这 样 才 能 促 进 管 理 水 平 的不 断 提 高 。
运 用 科 学 的计 算 方 法 .借 助 量 化 的 标 准 化 指 标 体 系 和风 险分 析 工 具。 对 企 业 未 来 偿 债 能 力 和盈 利 能 力 进 行科 学 分 析 , 全 面 掌 握 和 了解 借
( 一) 信 贷 管 理手 段 和 方 法较 为 落 后 。 管 理体 制 转 型较 为 缓慢 首先 , 风 险定 价 缺 乏 系 统 性 、 科 学 性 。随 着 银 行 同业 间 竞 争 的 规 范 化 和 市 场 利 率 体 系 的不 断 完 善 , 中 国人 民银 行 已经 允 许 商 业 银 行 根 据
本行 重点管理 客户确定要依 据管理难 度 、 风险程度 、 授信额度 、 贷款额 信贷管理对商业银行 的发展 和生存起着决 定作用 ,是商业银行必
须 面 对 的 一 个 非 常 重要 的问题 。目前 , 我 国 的商 业 银 行 信 贷 管 理 还 存 在
度等 因素确定 , 为贷后管理工作 奠定 基础。 要能够有效地约束和控制信 贷资产存量 的恶化 , 制定 出信 贷工作 考核指标 。 科学地实行贷审分离制 度, 使 内部制衡机制得到发挥 。 为 了调动信贷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应当实
员综合素质还不是很高 ; 对于事后资金的监控还需要进一 步完善 : 贷前
审查还不严格 ; 贷 款 风 险 责任 制 还 不是 很 明 确 : 管 理 权 限过 度 集 中 等 问
商业银行信贷结构存在问题及优化对策
商业银行信贷结构存在问题及优化对策1. 引言1.1 背景介绍引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金融市场的日益庞大,商业银行信贷结构已成为金融业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信贷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主要盈利来源之一,其合理发展与稳健经营对于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商业银行信贷结构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着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和经营效益。
当前,中国商业银行信贷结构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信贷投放过于集中于传统行业,信贷风险高度集中于特定领域,信贷审查流程存在滞后和短板等方面。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和信贷利润水平,亟需进行优化和改进。
本文将结合当前商业银行信贷结构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对策,以期为商业银行信贷结构的优化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问题阐述商业银行信贷结构存在问题是一个长期以来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当前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商业银行的信贷结构问题日益凸显,给金融市场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商业银行信贷结构偏向于传统产业和大型企业,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不足。
这导致了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阻碍了他们的发展和创新。
商业银行对于信用评估和风险分析的不足,导致了信贷风险的增加。
部分银行存在盲目跟风的情况,放贷过度,信用风险不断累积。
商业银行的信贷审查流程相对繁琐,审批周期长,对客户体验不佳。
这不仅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成本,也降低了企业的信贷获得率。
商业银行信贷结构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对中小微企业支持不足、信用评估不足以及审查流程繁琐等方面。
这些问题的存在,需要我们采取有效的对策来加以解决,从而促进商业银行信贷结构的优化和改善。
2. 正文2.1 当前商业银行信贷结构存在的问题信贷结构过于单一。
在传统的商业银行信贷模式下,大部分资金主要用于房地产和国有企业等传统行业,缺乏对新兴产业和中小微企业的支持。
这导致了金融资源配置不合理,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存在问题及对策
金融天地331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存在问题及对策王丽霞 张泽凡(通讯作者) 沈阳工学院摘要:信贷业务是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信贷业务的管理在银行经营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同时它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压力。
因此,本文从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现状方面分析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业务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9)004-0331-01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信贷业务在当前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有着非常良好的发展前景对我国的商业银行来说是其利润来源的重要途径,信贷业务如何开展,怎么开展都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来说仍然至关重要。
在信贷管理方面,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如:贷前信息检查不完善;贷后对资金监控不到位;信贷人员的职业责任感和专业性不强;缺少相应法律支持。
为了使信贷业务更好的发展,我国的商业银行逐步完善了相关的制度及管理,此外还应提高贷款质量,强化贷前信息检查;完善信贷管理流程,注重贷后管理;防范与化解信贷业务的风险,加强信贷队伍的建设。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存在的问题1.贷前信息检查不完善从目前来看,我国的经济形势虽有较好的发展,但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配置不健全,各商业银行之间无法实现信息互通和全国联网查询,这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开展以及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
在信贷业务开始前,我国的信贷管理流程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信贷人员无法做到全面的调查借款者的公司经营情况,财务成果,以及还款能力。
这些都是影响信贷业务无法顺利开展的因素。
2.贷后对资金监控不到位在发放贷款以后,银行信贷的工作人员对资金无法做到持续的监控,加上银行的监控能力和监控手段有一定的限制,资金的贷后管理和监控仍然是我国商业银行现阶段的主要问题所在,重视贷款而轻视其后续管理的做法,无非是丢西瓜,捡芝麻的举措。
其次,我国商业银行发放给企业和其他单位贷款之后,信贷人员无法参与贷款企业的全部生产经营活动中,甚至无法确保借款者按审批时规定使用资金,以至于造成了无法挽回的信贷风险,给商业银行造成了严重的损失,贷后监控的弊端逐渐凸显出来。
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
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商业银行是银行的一种类型,职责是通过存款、贷款、汇兑、储蓄等业务,承担信用中介的金融机构。
主要的业务范围是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以及办理票据贴现等。
一般的商业银行没有货币的发行权,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主要集中在经营存款和贷款业务。
下面为大家带来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快来看看吧。
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篇1当前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基础管理工作薄弱,信贷档案资料漏缺严重。
主要表现为借款人和保证人的财务资料、贷款抵押凭证、贷后检查报告、催收通知书等资料的漏缺。
信贷档案是银行发放、管理、收回贷款这一完整过程的记录,它的漏缺,尤其是有些法律文件不全,不仅对贷款的风险分析造成困难,也构成了依法收贷的障碍。
二、没有严格执行贷款审贷分离制度。
主要表现为:审贷分离机构设置迟缓;审贷分离机构流于形式,如信贷人员常常在贷款审批前已填好贷款合同、借据等法律文件和放款凭证,出现合同签订日期和贷款借据日期早于贷款审批日期,贷款金额和期限与审批金额和期限不同等现象。
三、贷款“三查”制度不落实。
主要表现为:一是贷前调查流于形式;二是贷中审查报送不严;三是贷后检查对贷款人贷款使用情况跟踪表面化,忽视对借款人贷后资信情况、抵押物、质押物的变化情况以及保证人经营情况和或有负债的变化进行跟踪调查。
四、贷款经办人员法律知识薄弱,法律意识不强,贷款失去法律保护。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保证人主体资格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要求;(2)一些商业银行未对抵押物、质押物的合法性、有效性进行认真审查;(3)按照《担保法》规定必须办理抵押登记的,未按法律规定办理抵押登记,造成抵押行为无效;(4)变更主合同主要条款、延长主债务履行期限或者加重主债务人债务数额,未征得保证人书面同意,致使保证合同无效或部分无效;(5)不能充分运用法律有关诉讼时效中断或中止的规定,维护银行的依法收贷权。
商业银行信贷结构存在问题及优化对策
商业银行信贷结构存在问题及优化对策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行业的主体之一,对国内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然而,在商业银行信贷结构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1.信贷服务主要面向大企业和国企,小微企业融资难。
商业银行主要面向大企业和国企进行金融服务,对于中小微企业往往与之相关的金融需求较难满足,具体表现为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等。
2.信贷结构较为单一,贷款用途单一。
商业银行在借贷过程中往往会采取结构相对单一的贷款方式,且贷款用途也相对单一,这样的方式使得商业银行的信贷结构相对缺乏多样性。
3.信贷风险高。
商业银行在信贷业务上往往存在一些风险,如不良贷款率高等,尤其是在经济运行不稳定时期,更容易出现不良贷款问题。
1.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
对于小微企业等较为弱势的经济主体,加大对其的信贷支持有利于促进其发展,同时也能增强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感。
2.创新信贷产品,丰富信贷用途。
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创新信贷产品及丰富信贷用途,推出适合不同客户需求的个性化信贷,提高服务水平,满足客户的多样需求,同时也能提高收益。
3.控制信贷风险。
商业银行应根据不同客户需求,科学合理评估风险,采取相应的信贷控制和防范措施,控制信贷风险,做好风险管理工作,使得对于不良贷款的发生率控制在可控范围内。
4.加大科技投入促进金融创新。
商业银行可以加大科技投入,构建前沿科技平台,优化金融业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推进智能风控,大力推动金融创新,为客户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
5.开放共享,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协同。
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开放共享的方式,加速构建金融生态环境协同机制,与其他金融机构、市场主体、科技企业等共同开展创新合作,并推进跨行业、跨领域、跨平台业务整合,共同打造更加稳健、高效、可持续的金融生态。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影响因素及应对措施
Financial View | 金融视线MODERN BUSINESS现代商业124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影响因素及应对措施德央 西藏大学 850000摘要:目前信贷资产业务是商业银行主要的业务,其主要难点便是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
因为我国银行业发展时间不是很长,信贷风险的管理水平较于其他国家有点落后,所以信贷资产存在着如信息不对称,风险评估不完善,倾向产业过于集中,贷后管理不严,监控体系不全面等诸多风险隐患。
因此,风险管理将是商业银行信贷的生命线。
本文提出例如主动调查风险信息,完善风险评估,考虑多种产业类型,贷后监管严格把控,全面完善监督体系等对策,通过合理的对策进行实际治理,来降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
关键词:风险管理;信贷;商业银行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现状分析银行信贷是银行业务主要收入来源。
而信贷风险的主要表现便是巨额的不良资产。
因为我国银行业发展时间不是很长,信贷风险的管理水平比其他国家相对落后,所以信贷资产存在着很大的风险隐患,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便是国有银行大量不良资产的积累,其大量的积压成为了银行盈利的阻力。
表1:不良贷款分类变化历程时间背景不良贷款构成备注1998年以前商业银行将贷款划分为:政策,逾期,呆滞和呆账四类逾期贷款贷款本息拖欠超过180天呆滞贷款贷款本息拖欠超过三年呆账贷款贷款人死亡,逃亡或者政府特批的2002年开始全国各类商业银行全面实行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管理: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次级借款人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即使执行担保,也可能会造成一定损失,预期损失在25%左右可疑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肯定要造成较大损失,预期损失在50%左右损失在采取一切程序后,本息仍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资料来源:关于国有商业银行的几个问题以上就是最新的关于不良贷款的三个分类,在这三个分类中,我研究了下2003-2014年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结构变化图1:2003-2014年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结构变化资料来源:wind由图1可以看出,次级贷款比例增加,损失类比例减少,然而比例的的变化并不能看出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总量的变化,所以我又找了以下表2数据表2:2012-2013五大行不良贷款近五年比例变化时间比例(%)银行 2012 2013201420152016工商银行0.850.94 1.13 1.5 1.62建设银行0.990.99 1.19 1.58 1.52中国银行0.950.96 1.18 1.43预计破2%农业银行 1.33 1.22 1.54 2.02 2.39交通银行0.920.99 1.25 1.52 1.52中国商业银行1.561 1.29 1.67 1.74由表2可以从中看出,近五年,五大行的不良贷款比例处于高速上升阶段,农行明显高于商业银行平均水平,但是却低于国际平均,虽然没到出问题的地步,但是其严峻性还要引起重视。
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通过 审贷 分离 , 将贷 前调查 、 贷时 审查 、 贷后 检查分 离
开来 , 分别 由不 同层 次的 部 门和独 立 的人 员来 承担 。强化
信贷 业务 操作 、 风 险控 制部 门 的相对 分 离 , 并 建立起 相 对 的风 险调 查 、 审查、 审批、 检 查制 约 系统 , 实现 贷款 业务 的
实时和定 量 的分析 ,提 高 了银 行对 风险 的整体控 制能 力 。
行业 监督管理 法》 、 《 中华人 民共 和国商业银行法 》 这两 部系 统关 于银 行 的法律 , 而其 中涉及 信贷 风险管 理方 面 内容很
少 。经 营部 门无章可 循 , 只能按 传统 的下 达规模 和 比率 指
保岗位制约。信贷业务的组织除了有纵向的总行——分行
的专业 线管理 之外 , 进 一步 强调横 向部 门之间 的分工 与制 约, 较好 地实现 风险控 制 与资源配 置效率 的最佳 结合 。二 是改 变信贷 审计监 督 的实 施主体 , 增 加风 险管 理部 门的工 作职 责 , 加强 风险管理各部 门的职能建设 。 3 . 构建 完善 的外部监管 体系 。监 管当局应 制定统 一完 善 的非现场 监管数 据体 系 , 这些数 据应全 面反 映银行 的表 内外 资产风 险 、 信贷 与非信贷 资产 风险 、 盈利 状况 、 资 本充 足性 、 市场 风 险状 况 、 股 东及 关 系人 贷款 情况 及管 理 状况
执行 情况 , 同时 , 由相互 独立 的信 贷业 务 部 门和信 用 审查 部 门共 同实施贷款 发放执行权 。
( 二) 健 全 风 险 管 理 机 制
系列法 律法 规 , 包括 《 信 贷机会公 平法 》 、 《 消费信 用保 护
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及对策
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及对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然而,近年来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问题日益严重,给银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本文将分析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并探讨相应的对策,以促进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发展。
近年来,中国宏观经济环境经历了较大的波动,导致部分企业和个人无法按时偿还贷款,是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外部原因之一。
特别是在经济下行期间,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企业盈利能力下降,进而导致信用风险增加。
中国商业银行在信贷管理方面相对薄弱,是导致不良贷款产生的内部原因之一。
部分银行过分追求短期利益,忽视风险控制,导致不良贷款率上升。
部分银行在客户评估、贷款审批等环节缺乏规范和透明度,也为不良贷款的产生埋下了隐患。
由于部分借款人信用意识淡薄,恶意逃废债现象时有发生,这也是导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之一。
在借款人无法按时偿还贷款的情况下,部分银行缺乏有效的债务追偿措施,进一步加剧了不良贷款的风险。
为了降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风险,政府应加强对宏观经济环境的监测,及时发现并解决经济波动带来的问题。
同时,应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提高企业盈利能力,从根本上降低不良贷款的发生率。
商业银行应加强内部管理,完善信贷管理体系。
应建立健全的客户评估机制,对借款人进行全面、客观的信用评估,确保贷款的安全性。
应加强贷款审批流程的监督和审核,防止因不规范操作导致的不良贷款。
同时,应定期对信贷管理流程进行审计和检查,及时发现和整改问题。
为了降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风险,借款人应提高信用意识,按时偿还贷款。
政府应加强对借款人的信用教育,提高公众对信用的重视程度。
应加大对恶意逃废债行为的打击力度,增加违约成本,从而降低不良贷款的发生率。
针对现有的不良贷款问题,商业银行应积极创新不良贷款处置方式。
应加强对不良贷款的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防止不良贷款事态恶化。
应通过债转股、资产证券化等方式,积极盘活不良贷款,降低银行资产风险。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周 雪
摘 要 :伴 随着我 国经济的发展 ,人 民生活水平提高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也取得 巨大发展 。本文通过对 于我 国信 贷管理的基本概 述 ,解释 了信贷和信贷管理的科学 内涵,分析 了信贷管理 中出现 的种种 I - " 1 题 ,提 出了加强信贷管理的具体对 策和建议 。 关键词 :商业银行 ;信贷管理;对策研 究
我 国在现阶段的金融制度是以间接融资为主导 ,各大商业银行 的两 大主要业务是存款和贷款业务 ,这 两大业务是 银行生存 和发展 的根 本 , 在很长一段时 间内不会改变 ,信贷 资产成为商业银行资产 的重要 组成部 分 。面对世界经济的风云变幻 ,我 国商业银行也在不断地提高和完善 自 身的风 险应对水平 ,在加 强外部 的监管 力量 的同 时提高 了信贷 资产 质 量。尽管如此 ,我国的信贷管理水平 与世界先进商业银行相 比,仍 然存 在较大 的差距 。 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概述 ( 一 )信贷与信贷 管理的科 学内涵 信贷是指货币持有者将 约定数额 的资金按 照约定 的利率 暂时借 出 , 借款人在约定 的期限范围内按照既定条件还本付息的经济信用 活动。信 贷管理是指商业银行通过科学 的手段和测量工具 ,通过预测 、分 析、防 范、控制和处理可能产生或者 已经产生 的贷款损失因素 ,来降低贷款 风 险、减少贷款损失。通过信贷管理来提高商业银行的贷款质量 ,是 我国 乃至全世界商业银行增强风 险控制能力和损失补偿 能力 的一种有效 的经 济管理活动 。 ( 二 ) 信 贷 管理 活动 的现 状
一Hale Waihona Puke ( 二 )建立信贷管理机制 ,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 对于人的激励和控制是信贷管理 的核心 ,也是信贷人员不 断提升 自 身 的业务素质的内在动力。首先 , 可 以对信贷人员实行级别 制 ,即着重 从信贷人员的业务能力和业 绩成果两方面进行量化考核设定一个 既有级 次 ,在一定工作时段内 ,对 于能力强 的、业绩突 出的予 以升级 ,反之则 降级 ,为员工创造一个有压力、有 活力 的工作环境 ,充分尊重 和发挥员 工的能动性。其次 ,在信 贷业务办理过程 中,将调查 、审批 、管 理等各 环节 的信贷人员职责具体细化 ,约束信贷人员 ,加强化责任意识 ,建立 起信贷管理问责制度 ,让信 贷人员也树立起信贷风 险意识 。此 外 ,要制 定合理的考核制度 ,加大绩效工资 的投入和考核力度 ,充分调动信 贷人 员 的工作积极性。
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作者单位:河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李世伟财政金融农村商业银行作为农村金融机构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支持三农、中小微企业生存发展的金融主力军,在助力县域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的核心是防范化解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
随着金融监管力度的加大和农村商业银行的扩张,部分信贷风险逐步暴露。
本文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了农商行优化信贷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并结合当前农商行在信贷资产配置、不良贷款率、公司治理机制以及信贷操作流程方面等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对今后农商行加强信贷风险管理方面有一定借鉴意义。
一、农村商业银行优化信贷风险管理必要性防范信贷风险,提高信贷风险管理水平是农村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的必要保障。
本文以河南省H 县农村商业银行为例具体分析了优化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营造良好社会信用环境H 县农商行的信贷客户大都是个人和企业,部分贷款投放于高风险农业,借款人常常利用业务双方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向银行提供虚假或不真实的信息,同时隐瞒自身的负面信息,以达到获得融资的目的。
通过优化信贷风险管理体系,建立更加严格的惩戒机制,从源头上杜绝失信行为发生等对营造良好社会信用环境能起到一定的效果。
(二)化解金融风险和提升公司治理水平的需要1.不良贷款率过高,存在较大金融风险。
2015-2019年河南省H 县农商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大幅上升,分别为10219万元(4%),11191万元(4.5%),65424万元(20.7%),67196万元(18.92%),49757万元(12.20%)。
该行不良率飙升爆发于2017年,由2016年的4.5%增至20.7%,之后均高居10%以上,近五年不良贷款整体呈上升趋势。
2.公司监管和法人治理能力存在不足。
2017年河南省H 县农商行因贷前尽职调查不到位被河南银监局M 市分局行政处罚罚款人民币20万元。
浅谈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出现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浅谈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出现的主要问题与对策1 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近年来,伴随着商业银行业务的快速推进,商业银行开始有意识地强化内控机制建设,对信贷业务从严控制。
在信贷管理方面积累了不少先进经验,信贷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与此同时在商业银行内部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信贷人员素质不高、贷款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如不解决,势必影响信贷业务的健康发展。
1.1 基层商业银行信贷从业人员自身素质亟待提高。
目前商业银行高素质的信贷从业人员大部分集中在上级行,而基层商业银行信贷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伴随着业务的不断拓展,提高基层商业银行信贷人员的整体素质素显得尤其迫切;二是少数基层商业银行信贷人员法律意识淡薄、职业道德欠缺,风险防范意识差;三是商业银行不能及时对基层信贷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或是没有经过严格的培训就让基层信贷人员从事信贷业务工作,这势必容易造成信贷风险。
1.2 信贷管理意识存在偏差,信贷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
随着金融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商业银行同业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同业竞争也变得日趋激烈,于是千方百计争揽大客户就成了商业银行的普遍现象,误以为所有的大客户就是优质客户,殊不知这样做的后果会给日后的信贷管理埋下隐患。
与此同时,在信贷管理实际工作中,有的商业银行还存在信贷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的现象。
一是对商业性贷款中的借款人、保证人的资信状况、担保能力缺乏可行性的调查评估,过分依赖关系和熟人,对贷前调查不够重视或对调查报告内容没有认真核实。
二是信贷人员贷后检查不及时、不全面,大部分信贷员重库存核查,轻企业资金应用分析;重本企业经营情况的调查,轻关联企业的经营调查,监督管理难以到位。
1.3 贷款贷后跟踪管理滞后,信贷档案管理不规范。
商业银行普遍热衷于贷款投放,而忽视贷后管理这一重要环节,贷后管理处于一种盲目和随意状态。
与此同时,在信贷档案管理上,信贷档案的有效性、序时性、规范性、全面性未得到具体体现,档案资料不够完整;信贷档案分类和管理责任不够明确,存在档案长时间抽走无人过问的现象。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成因及对策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成因及对策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承担着资金中介和信用中介的重要角色。
然而,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经济环境的变化,商业银行面临着各种信贷风险。
本文将探讨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成因,并提出对策。
一、信贷风险的成因1.宏观经济因素: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对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产生重要影响。
经济周期的波动、通货膨胀、利率的变化等都可能导致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下降,增加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
2.行业和市场因素:不同行业和市场的发展状况也会影响信贷风险。
行业周期性的行业如房地产、煤炭等更容易遭受信贷风险的影响。
3.借款人信用状况: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与借款人的信用状况密切相关。
借款人的个人信用状况、还款能力以及过去的借贷记录都会对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产生影响。
4.内部管理不善:商业银行内部管理不善也是信贷风险增加的原因之一。
对贷款申请的审批流程、风控管理和内部监控不严格都可能导致信贷风险的增加。
二、对策1.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估模型:商业银行应建立科学、合理的风险评估模型,对借款人进行综合评估。
通过基于历史数据的信用评级、财务分析等手段,准确评估借款人的信用状况和还款能力。
2.加强内部管理与监控:商业银行需要加强内部管理与监控,建立完善的业务流程和管理制度。
加强对风险的内部控制,确保贷款发放的程序合规、风险可控。
3.多元化风险分散:商业银行在贷款发放过程中,应注意进行风险分散。
通过控制单一借款人的贷款额度,将风险拓展到多个客户群体,降低整体信贷风险。
4.加强外部合作与业务创新:商业银行可以通过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合作,共同应对信贷风险。
同时,商业银行还可以通过创新业务模式,开展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降低信贷集中风险。
5.加强风险监测与应对能力:商业银行应建立完善的风险监测与应对机制。
通过建立风险预警模型、加强信息技术支持等手段,及时发现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应对。
结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是银行业经营的风险之一,其成因复杂多样。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一、问题1.风险识别不足: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着对潜在风险的识别不足的问题。
一方面,商业银行可能过于依赖客户提供的信息,而忽略了一些潜在风险因素;商业银行可能没有建立起完善的风险识别机制,无法及时发现和评估潜在风险的存在。
2.信贷审查不严格:商业银行在信贷审查过程中存在着审查不严格的问题。
商业银行可能没有建立起科学的授信评估体系,以及有效的审查流程,导致出现信贷审查的漏洞,从而可能向潜在风险客户提供贷款。
3.风险防范不足: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防范方面存在不足的问题。
商业银行在贷款的担保要求和贷款的监督管理方面可能不够严格,导致潜在风险的爆发。
二、策略1.建立完善的风险识别机制:商业银行应该建立起完善的风险识别机制,包括引入风险评估模型、设立风险管理专岗等。
通过科技手段和大数据分析,提高对潜在风险的识别能力,及时发现和评估潜在风险的存在。
3.加强风险防范措施:商业银行应该加强风险防范措施,建立起严格的担保要求和贷款的监督管理机制。
商业银行应该要求借款人提供足够的担保物,减少风险的发生;商业银行应加强对贷款的监督管理,确保贷款资金的使用状况和还款情况。
4.加强风险的分散管理:商业银行应该加强风险的分散管理,避免过于依赖某些行业或个别客户。
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分散信贷投放,选择多元化的行业和客户,以降低整体信贷风险。
5.加强风险监测和评估:商业银行应建立起完善的风险监测和评估体系,通过定期的风险披露和风险评估报告,做到对信贷风险的全面监控和及时评估。
商业银行可以引入第三方风险评估机构,对信贷风险进行独立评估,提高风险管理的精准度和科学性。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只有通过加强风险识别、信贷审查、风险防范、风险分散和风险监测等方面的工作,才能有效地提高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水平,减少信贷风险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商业银行信贷结构存在问题及优化对策
商业银行信贷结构存在问题及优化对策1. 引言1.1 背景介绍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机构中最主要的一种,其信贷业务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商业银行信贷结构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重点介绍商业银行信贷结构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优化对策。
商业银行信贷结构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贷款结构不合理,信用风险过高,贷款利率过高等方面。
当前,部分商业银行存在大量信贷资金被占用于房地产等高风险领域,导致整体风险偏高;商业银行在制定贷款利率时存在浮动性过大的情况,带来不确定性。
影响商业银行信贷结构的因素主要包括市场需求、监管政策、经济周期等。
这些因素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商业银行信贷结构的稳定性和健康发展。
商业银行需要及时调整自身信贷政策,加强风险管理,以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
在接下来的将重点分析当前商业银行信贷结构存在的问题、影响因素分析,并提出优化对策建议,包括调整信贷政策和加强风险管理等方面。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商业银行信贷结构的优化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建议。
【2000字】1.2 问题阐述商业银行信贷在金融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前商业银行信贷结构存在一些问题,给市场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和挑战。
商业银行信贷结构存在着过度依赖传统行业的问题,过多的信贷资源被倾斜向传统行业,导致新兴行业和创新型企业难以获得足够的融资支持。
信贷结构存在着地区性倾斜的问题,一些发达地区的企业更容易获取优惠信贷,而欠发达地区的企业却面临着信贷困难。
商业银行信贷结构过于偏向大型企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难以获取到足够的信贷支持,影响了他们的发展。
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市场的公平竞争,也加剧了金融体系的风险。
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影响商业银行信贷结构的因素,提出相应的优化对策,从而促进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2. 正文2.1 当前商业银行信贷结构存在的问题1.信贷资源配置不合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存在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
2008-8-29
近期我们对某地方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情况进行了审计调查,调查发现该行信贷资产质量呈快速下滑趋势,信贷风险的部制衡机制十分薄弱,信贷业务的风险评估、审查、审批操作流程有失规,严重威胁着该行信贷资产安全和平稳健康发展。
一、调查发现信贷资金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贷款集中度高,单户贷款和集团授信超比严重,股东贷款和关联企业贷款问题突出。
据调查,该行单户余额5000万元以上贷款客户贷款占全行贷款余额的62%;关联企业集团贷款占全行贷款余额的42%,其中20%的单户贷款超比,26%的关联企业集团授信余额超比。
前20名股东及其关联企业在该行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余额的13%。
(二)贷款流动性差,借新还旧、还旧借新、滚动签发银行承兑汇票的问题严重。
据了解,该行借新还旧等转化重组类贷款余额占全行贷款余额的42%,加之近年新投放尚未到期的贷款中,根据借款人现状分析,仍有大量贷款到期难以归还,转化重组贷款的比重将会进一步提高。
这些都从一定程度上掩盖和推迟了信贷资产潜在的风险的显性化。
(三)关联担保、互保问题普遍存在,部分担保物质量不高,弱
化了第二还款来源的有效性。
在该行贷款的关联企业贷款中,近50%的系列贷款存在着严重的关联担保问题,部分已经发生严重风险。
而在该行非关联企业贷款中,互保现象也普遍存在。
在抵质押贷款中,部分抵质押物还存在着质量不高问题,如部分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用股权质押、部分民办院校用教育收费权质押,部分房地产公司用经营权质押,造成处置变现困难;甚至还有部分抵押房地产评估价值偏高,或者是部分土地和在建工程分割抵押,也造成处置困难。
部分担保物质质量不高,直接弱化了第二还款来源的有效性。
(四)资产客户群体中,低风险、优质客户占比低。
该行资产客户中,主流资产客户群体主要是一些中小民营企业,资产规模小、主业不突出、抗风险能力差,严重制约了该行信贷资产质量的提高。
而涉及重点产业、重点行业的公司客户占比少,贷款余额在客户结构中占比也过低,缺少一批交通、能源、电力、通讯和以政府为背景的基础设施建设等重要领域的主流客户群体。
(五)信贷资产质量长期未得到真实反映。
由于受到监管、公众形象和信贷统计分析工作薄弱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反映该行信贷资产质量的相关数据存在着较大人为调整因素,信贷资产质量信息长期失真,如贷款的五级分类存在人为因素影响,转化贷款占比较高等。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信贷政策导向存在偏差,部分信管人员风险意识薄弱。
造
成该行近几年信贷资产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一是在目前市场信用环境较差、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波动较大和该行对信贷风险识别、控制能力较弱的情况下,对自身信贷资源包括信贷资金、人力资源的承受能力缺乏一个长远、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定位,盲目地追求大而全。
二是对目标客户的营销向导缺乏必要的引导,近年来该行对资产客户的营销主要是以各基层行各自为战,造成该行有限的信贷资源使用过于分散,管理难度加大,没有形成一个适合该行发展的具有该行特色的信贷业务框架。
三是部分信贷工作人员风险意识不足,在贷款营销和审查审批过程中,有些基层行没有把贷款的安全性、流动性作为首要条件,存在以牺牲风险为代价追求即期收益或短期收益的趋向;有些基层行存在着通过“以贷引存”,即以贷款产生派生存款而盲目追求存款扩的现象。
而重当前投放、重即期收益而忽视今后贷款是否能够安全收回的短期行为更是比比皆是。
(二)信贷管理机构设置不完善,部制衡机制存在严重缺陷。
近年来,该行信贷管理的框架存在不完善、不健全甚至缺失的问题。
一是评级、授信和贷款审查流程全部通过贷款审批部门和贷款审查委员会单线完成,缺少必要的部制衡机制,也不符合监管当局的基本要求。
二是未按照监管当局的风险控制要求设立风险控制委员会和关联交易委员会。
对于大额贷款、关联交易、股东贷款和特别授信业务等易产生重大风险的授信业务,尚未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和业务操作流程,完全依赖贷款审批部门和贷款审查委员会决策,由于信息不对称和缺少必要的部机制,导致违规和风险贷款不断发生。
三是信贷管理
机构设置不完善,人员配置不合理,近年来该行信贷业务存在重审批、轻管理,重货前营销、轻贷后监管的趋向。
而大部分信贷管理人员即为贷款审批人员,信贷综合管理人员严重不足,大量信贷综合管理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四是在该行现行的信贷业务操作流程中,缺少必要的项目评估环节和贷后管理环节,由于没有设立项目评估机构,大量项目贷款均按流动资金贷款投放,风险难以准确判断,造成项目贷款风险控制难度加大。
(三)信贷管理制度和信贷业务操作流程不够健全和优化。
一是部分必要的业务规章制度和业务操作流程尚未建立,如关联交易管理办法、股东贷款管理办法、贷款担保管理办法、担保公司评级授信办法、房地产评估机构和会计报表审计机构管理办法、不良客户管理办法、已核销贷款管理办法、信贷综合业务系统管理办法、项目贷款操作流程、信贷中间业务收费办法等一系列必要的业务规章和操作流程不够健全。
二是现行的部分业务规章制度和业务操作流程还不够完善,部分规定已经不能适应业务发展和风险控制的需要,亟待完善、修订。
三是该行目前实行的客户评级授信指标体系是沿用计划经济时主要对国有企业的评级授信标准,随着市场的不断变化和监管当局对风险识别要求的不断提高,其科学性、先进性和完备性有待优化提高。
(四)在信贷业务操作中有章不循,执行制度不严。
一是受信业务尽职情况不够理想。
在授信业务的受理、客户调查、分析评价、授信决策与实施、授信后管理和问题授信管理的各个环节,部分工作人
员还没有按照授信工作职责履行最基本的尽职要求。
二是存在执行制度存在不严问题,有效的制度形同虚设。
如单户贷款超比、集团授信超比、关联担保、贷款转化、归口管理、以流动资金发放项目贷款、中长期贷款按短期贷款发放、签发无真实贸易背景的银行承兑汇票、滚动签发银行承兑汇票、发放无真实贸易背景和无真实用途的存单质押贷款、抵押物评估不按规定进行、贷款五级分类标准掌握过松、基本的贷款“三查”制度执行不到位、信贷资产质量责任追究流于形式等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弱化了制度严肃性和权威性。
(五)贷款企业盲目扩导致资产质量低下,致使该行信贷资产质量下滑。
近年来,随着国家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强,部分过度扩、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的的企业和企业集团由于资金链断裂和财务状况恶化,导致到期债务不能清偿,这也是导致该行信贷资产质量下滑的客观原因之一。
三、加强信贷资金管理的建议
(一)建立健全各项信贷管理制度,完善和优化信贷业务操作流程。
一是尽快制定出台目前缺失的信贷业务管理制度,制定关联交易管理办法、股东贷款管理办法和相应的业务操作流程并付诸实施。
不断优化评级授信体系,使之与业务发展和风险控制要求相适应。
二是调整和增加必要的信贷业务操作流程,下放低风险业务的审批权限,增加项目贷款评估和贷后管理业务流程,以强化对信贷风险的识别和控制。
(二)改进信贷管理模式,加大信贷管理工作的深度,提高管理实效。
要根据信贷管理和风险控制的需要,按照归口管理、相对独立的原则建立大信贷管理组织框架,可在信贷管理部下设评级授信、项目评估、贷款审批、贷后管理四个相对独立又相互制衡的二级信贷业务操作机构,并通过与风险控制委员会和关联交易委员会的有机衔接,实现既统一管理又相互制衡的信贷管理组织体系。
(三)调整贷款政策,开发建立低风险优质客户群体。
通过逐步调整贷款定价政策,降低优质,低风险客户的准入门槛,提高对基层行信贷业务的营销引导力度等手段,营销一批涉及石油、电子、交通、煤炭,矿产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产业和重点行业的重点客户,逐步使资产客户结构得以优化,形成以低风险优质客户为主流的资产客户群体。
(四)加大对存量贷款中不良贷款的处置力度,通过逐步压缩,增强担保、贷款重组,依法清收和贷款核销等措施降低信贷资产风险和不良贷款占比,减少信贷资产损失,特别是对关联企业系列贷款出现的风险要统筹兼顾,力争平稳着陆。
(五)积极拓展处置不良贷款的新途径。
要积极与当地政府、银监局、资产经营管理公司等机构联系,借鉴其他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有效经验,不断寻找通过资产置换、打包出售、软贷款、还本免息等方式批量处置不良贷款的新途径。
(六)增强执行制度的严肃性。
加强对基层行和工作人员对信贷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加大对违章操作行为的处罚力度,落实信贷责任追究制度。
对各基层行不良贷款控制计划执行情况和信贷资产质量的考核力度,增加不良贷款清收转化工作在目标责任综合考评中考核权重,建立不良贷款清收转化激励机制,同时对清收转化工作不力,信贷资产质量继续恶化的部门进行处罚。
作者:王恭让国科来源:《现代审计与经济》2008年2期
责任编辑:萨日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