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关于传统文化的继承的教案

关于传统文化的继承的教案

一、关于传统文化的继承的教案二、章节名称:第一章传统文化的概念与价值三、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

2. 让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

四、教学内容:1. 传统文化的定义: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或社会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独特特点的文化。

2. 传统文化的特点:具有历史悠久、传承性强、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等特点。

3. 传统文化的价值: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具有凝聚民族力量、传承民族精神、促进社会和谐等价值。

五、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

2. 讲解内容:教师详细讲解传统文化的定义、特点和价值。

3.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传统文化的价值和作用。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传统文化的价值,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参与情况和思考能力。

2. 学生理解度: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3. 学生表达力:评估学生在讨论和分享环节中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

七、教学资源:1. 教材或教参:提供关于传统文化的教材或参考资料。

2. 案例素材:准备一些具体的文化遗产或传统习俗的案例。

3. 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案例素材和教学内容。

八、教学建议:1. 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讨论,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2. 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

3. 鼓励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提问和分享自己的观点,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表达力。

九、课后作业:1. 让学生选择一个传统文化遗产或习俗,进行深入了解和研究。

2. 要求学生写一篇短文,介绍所选择的文化遗产或习俗的特点和价值。

十、教学反思:六、章节名称:第二章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演变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继承的重要性。

2. 让学生掌握传统文化在历史演变中的作用和变化。

教学内容:1. 传统文化的继承:传统文化在历史发展中通过口传心授、教育传承等方式得以继承。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_传统文化的继承_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_传统文化的继承_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_传统文化的继承_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明确传统文化的含义、表现形式和特点。

理解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分析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能够阐述继承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树立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自觉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和特点。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2、教学难点理解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民族性。

如何在现实生活中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 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具有浓郁传统文化特色的视频,如春节联欢晚会的片段,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其中所展现的传统文化元素,如舞龙舞狮、京剧表演、贴春联等,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传统文化的继承。

(二)讲授新课(30 分钟)1、传统文化的含义(5 分钟)教师讲解: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举例说明:如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赏月等习俗,历经多年仍然在人们的生活中传承。

2、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8 分钟)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如春节贴春联、清明扫墓、端午吃粽子等。

传统建筑:展示中国传统建筑的图片,如故宫、四合院等,让学生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传统文艺:以京剧、诗词、书法等为例,讲解传统文艺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思想:介绍儒家、道家等传统思想,如“和为贵”“天人合一”等观念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产生的深远影响。

3、传统文化的特点(8 分钟)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其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

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微山县第一中学张玉峰【教学目标】一、知识了解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在现代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延续及其影响,从而进一步了解文化的继承性。

分析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知道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既具有积极作用,又具有消极作用。

明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能力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赏析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分析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

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

【教学过程】播放《说唱脸谱》视频:探究:该视频体现了中国哪一种传统文化?除了该文化外,中国还有哪些传统文化?导入新课;(一)传统文化面面观:(课前请学生查找有关中秋节、四合院、京剧、“大同”思想等材料。

)传统文化包含的内容是广泛的,本课从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等方面,引导学生感受我们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活动一:请学生看图片(春节、中秋节、端午节、泼水节),学生分组讨论介绍这些习俗的由来以及这些传统习俗为什么能保留至今。

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归纳:第一,传统习俗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

第二,传统习俗得以保留至今的根本原因:习俗具有相对稳定性,习俗符合民族心理,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活动二:请学生看图片(四合院),请一位同学介绍四合院的特点。

学生讨论:北京的四合院展现了哪些传统文化特色?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归纳:四合院的建筑格局符合儒家礼教思想和道家天上合一思想。

居住在四合院,人们在满足衣食住行需要的同时,也得到了友谊和信任。

院内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造景,居住者可分享大自然赐予的一片美好天地。

在四合院,人与人之间容易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容易形成凝聚力和亲和力,营造和谐气氛。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传统文化的继承一、教学目标1.了解传统文化的概念和重要性;2.掌握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和代表性内容;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4.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修养。

二、教学内容1.传统文化的定义和内涵;2.传统文化的分类和代表性内容;3.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影响;4.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教师可以通过介绍传统文化的概念和重要性引入话题,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懂得珍惜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态度。

2.知识讲授(30分钟)教师对传统文化的定义、内涵、分类和代表性内容进行系统的讲解,介绍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3.案例分析(20分钟)教师可以选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案例进行分析,例如中国的四大发明、京剧艺术、茶文化等,让学生深入了解这些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4.讨论互动(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看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激发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

5.实践体验(20分钟)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实践体验活动,例如学习书法、绘画、鼓乐等,让学生通过实践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

6.总结反思(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反思,让学生自主总结所学知识,强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四、教学方法1.讲授教学法:对传统文化的概念和内涵进行讲解;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内容;3.互动讨论法: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4.实践体验法:安排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5.总结反思法: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反思,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五、教学评估1.口头提问:随堂通过提问考察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2.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考察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和看法;3.实践表现: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对传统文化的体验和表现。

高中政治必修3《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

高中政治必修3《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

高中政治必修3《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高中政治必修3《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一】教学准备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明确传统文化的含义、特点及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2、感悟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善于区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2、感悟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赏析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分析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确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成为传统文化自觉的继承者和享用者。

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二)教学难点传统文化在今天的影响。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新课导入(一)学生思考传统文化有哪些形式?(二)教师与学生分享:皮影戏。

播放视频《文明中国礼》,并简介皮影戏。

由此导入新课。

活动2【讲授】新课学习教师:利用皮影戏分析传统文化的含义:皮影戏产生于战国时期——历史形成;现实生活中还可以见到——现实保留;经过长期发展基本表演形式仍被保留下来——相对稳定,引导学生得出传统文化的含义。

(一)传统文化1、含义: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学生活动:略。

教师:传统文化历史形成、保留在现实生活中说明传统文化有什么特点?学生:得出结论:继承性。

2、特点:(1)继承性传统习俗的继承:A.简介“中国红”并举例对联、中国结、剪纸、奥运服饰大多采用红色。

B.“传统习俗知多少”。

学生:举例传统习俗。

教师:扩充压岁钱的由来。

指出:传统习俗至今仍然对人们的精神生活、物质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传统建筑的继承教师: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是展现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展示图片:北京菊儿胡同、江南水乡、布达拉宫、福建的客家土楼,陕北的窑洞、鄯善县吐峪沟乡麻扎村的建筑,并重点简介:吐峪沟麻扎村,鼓励学生前去参观,增强保护传统建筑的意识。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通用5篇)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通用5篇)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通用5篇)《传统文化的继承》篇1课标要求:1.知识目标:传统文化的含义、传统文化继承性及其表现、传统文化的特点、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2.能力目标:利用教材提供的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本领;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辩证观察和认识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认识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和我国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传承古老文明的意义,做自觉地文化传承者。

教学重难点:传统文化的特点、对传统文化的辩证认识教学方法:实例教学法、讲授法[导入]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我们所享有的文化既是世界各国文化交流和传播的结果,也是我们继承和积累传统文化的历史过程。

对于我们来说,如果去对待我们古老的传统文化直接关系到我们社会所走的发展道路,关系到当代中国的历史定位。

而谈到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去观察我们的传统文化。

[过渡]课本探究:从针灸、京剧和书法三者的形成发展来归纳传统文化本身具有的特点。

这里要主动去寻求学生对于问题的探索,寻古看今,以探究对传统文化内涵的认识。

传统文化的特点:历史性、民族性、现实性、渗透性,以及地域性、稳定性等。

一.传统文化的含义由上面几个例子,我们就可以明确感受到传统文化是人们在历史实践中创造和积淀的文明成果,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这种传统文化保留到今天仍然对社会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所以,传统文化就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相对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是母文化或本土文化;相对于现代文化,它是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文化。

文化一旦形成,就会薪火相传、稳定延续下去,这就是文化的继承。

这种继承非常重要,为什么呢?因为没有传统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也就是说,我们总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开始新的生活、发展我们时代文化的。

而这种继承,就表现在社会生活各方面中。

二.传统文化继承性及其表现1.传统习俗(含义、作用、一些习俗的来历)2.传统建筑(风格、结构独具魅力:中国的皇家园林和四合院)3.传统文艺(诗词歌赋的文学、吹拉弹唱的戏曲、花鸟山水的绘画等,丰富的内涵)4.传统思想(内容: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道德观念。

传统文化继承教案_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

传统文化继承教案_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传统文化的继承;理解传统文化的特征;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2、能力目标:感受中国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延续及其影响;培养分辨传统文化中精华和糟粕的能力,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赏析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和爱国爱家乡的热情。

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传统文化的在今天的特点; 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2、难点:传统文化作用的双重性。

【教学方法】探索“情境问题”互动教学法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结合,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确立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教学过程】导入:如果说文化传播是文化横向交流的过程,那么文化继承就是文化从古到今纵向积累的过程。

这节课学习《传统文化的继承》。

传统文化面面观探究:课本39页虚线框。

问题:你知道它们的由来吗老师:京剧和书法的由来同学们都了解,下面我介绍一下针灸的历史。

针灸起源于中国原始社会,具有悠久的历史。

针剌法:人们偶尔被一些坚硬物体碰撞了身体的某个部位,但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原来疼痛的部位疼痛感减轻了或消失了。

最早的针具是砭石(石针),后来逐渐发展成青铜针、铁针、金针、银针,直到现在用的不锈钢针。

灸法的起源与火的使用有着密切关系,人们在烤火取暖时发现,身体某个疼痛的部位经火一烤,疼痛感减轻了,于是受到了启发。

后来形成了针灸。

战国时代神医扁鹊、唐代名医孙思邈都擅长针灸。

2006年5月20日,针灸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从刚才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出传统文化具有以下特点:。

老师:什么是传统文化学生: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精选3篇)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精选3篇)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精选3篇)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篇1《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文化生活》其次单元第四课第一框内容。

【教材分析】本框题分为三个目:(一)传统文化面面观,(二)传统文化在今日,(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围绕“传统文化的继承”这条主线,分析什么是传统文化,为什么要继承传统文化,怎样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内容与现实联系特别亲密,在教学时,适当补充一些图片文字和课外资料,引导同学感受传统文化的继承,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力量。

【学情分析】在外来文化的剧烈攻势下,不少同学盲目崇尚外来文化,追捧外来文化,甚少关注我们的传统文化,不了解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通过本框的学习,从直观的赏析入手,让同学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思辩中进一步明确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形成正确的观点。

同时高二同学经过中学阶段的学习,有了肯定的学问储备,接触了解了不少的传统文化,具备肯定归纳力量和分析、综合力量,有了肯定的生活体验,能够自主地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文化行为。

这为老师引导他们通过分析传统文化的一些详细内容从而形成正确的熟悉供应了肯定的基础。

【教学目标】1.学问与力量目标通过介绍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在现代社会生活各方面的连续及其影响,让同学明确传统文化的含义、特点及对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感悟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擅长区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2. 过程与方法目标:从同学生活和同学已有的学问储备入手,通过丰富的图片,音像资料,让同学感受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增加感性熟悉。

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让同学在探究、争论中形成观点,把握学问。

在把握学问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观点、态度,并且能学以致用。

过程中让同学充分参加课堂,体现新课改同学主体地位。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赏析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特殊是绍兴的传统文化,分析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的进展的乐观作用,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同学喜爱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和爱国爱家乡的热忱。

《传统文化的传承》小学教案

《传统文化的传承》小学教案

《传统文化的传承》小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2.掌握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如:仁爱、节俭、勤劳等;3.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如:《四书五经》、《红楼梦》等;4.通过模拟活动,体验传统文化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1.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2.掌握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2.让学生体验传统文化的乐趣。

四、教学内容和方式1.导入环节引导学生回顾一下自己家庭的传统文化习俗,如:过年的习俗、中秋节的习俗等,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重要性。

2.讲解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通过课堂讲解,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如:中国传统文化、文化遗产等,以此打开学生的知识视野。

3.掌握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如:仁爱、节俭、勤劳等,引导学生将这些优秀的品德和行为贯彻于日常生活中。

4.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教师用生动有趣的方式向学生介绍传统文化的代表性作品,如:《四书五经》、《红楼梦》等,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历史和传承方式。

5.模拟活动课堂最后进行模拟活动,让学生通过模拟体验传统文化的乐趣,如:赏诗、品茶、书法体验等,让学生享受传统文化的美好。

五、教学效果评估通过课堂的教学和模拟活动,学生能够掌握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核心价值观,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同时也能体验到传统文化的乐趣。

六、教学课件和教学资源1.传统文化相关的课件;2.传统文化相关的教材和读物。

七、教学方案总结通过本教案的实施,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核心价值观,还可以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同时,模拟活动也能够让学生享受传统文化的乐趣,真正融入到传统文化中,传承中华民族的瑰宝。

《传统文化的继承 》教案

《传统文化的继承 》教案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政和二中郑有凤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知道: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知道传统文化的特点,了解传统文化具有双重作用,知道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2、能力目标培养分辨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的能力,通过对“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的作用”,以及“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的分析,尝试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赏析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分析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三、教学难点:传统文化在今天的影响四、教学准备:相关图片资料及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1、让学生课前预习教材并并搜集有关政和传统文化的相关资料。

2、思考教材中的“探究活动”(二)讲授新课教师活动: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关于文化传播的相关内容,了解到文化传播在促进中外文化继承与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将一起继续学习和探究新的内容: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的继承。

在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三幅图片,展示中国三大传统文化:针灸、京剧和书法。

教师活动:通过对针灸、京剧、书法的了解,你能概括出什么是传统文化吗?学生活动:阅读课文,解释概念【概念界定】--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①并保留在现实生活②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③的文化。

①―打上了历史的烙印、带有民族色彩。

②―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渗透到各个领域。

③-具有相对稳定性板书:一、传统文化面面观1、传统文化的含义教师活动:问题:知道了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内容丰富多彩,接下来让我们感受一下我们身边传统文化。

播放歌曲视频《爱在政和》学生活动:观看视频,感受政和独特的传统文化,说说身边的传统文化(学生回答,教师加以点拨补充,政和的传统文化有高山区“新娘茶”,茶文化,杨源四平戏,坂头花桥,云根书院,朱子理学等等。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阐述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分辨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领悟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难点:文化的相对稳定性三.教学方式和手段教学方式:以自主探究为主,教师适当加以引导教学手段:板书,ppt展示四.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都知道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那么我们对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又知道多少呢?好,这节课我会带领你们走进传统文化的殿堂一起学习。

首先,我给大家展示一组图片以及材料说明,它们分别是“春联”,“北京四合院”,“京剧脸谱”和“人生境界思想的发展”。

大家看了以后会有何感受呢?它们又有何特点呢?好,学习这节课以后,谜底将会揭开......正式授课:1.传统文化面面观(1)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含义通过刚才对材料的学习与讨论,我想和大家一起来初步归纳一下传统文化的特点:●传统文化属于过去还是属于现在?从我们刚刚谈到的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可以看出,传统文化不是今天才有的,也不是近年才有的,它总来自于遥远的过去,好我们可以归纳出第一个特点:传统文化产生于过去,打上历史的烙印。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还有吗?我们可以从自己过的节日可以看出,它们一直流传到今日,一直伴随我们身边,好我们可以说出第二个特点:传统文化不仅存在于历史中,而且存在于现实生活中。

●传统文化表现在哪些方面呢?通过上述材料,我们知道它们分别属于我们的传统节日习俗,建筑,文艺和思想,也就是说,它们表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

好我们可以归纳出第三个特点:传统文化渗透在现实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除了以上特点,同学们还可从材料中归纳出什么特点?教师可以从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差异引导学生得出:传统文化带有自己民族的色彩。

总结:所谓传统文化,就是指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2)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从我们概括出的特点中,我们可以看出传统文化从古代一直保存到今日,它们是一脉相承的关系,即传统文化是可继承的。

传统文化的继承 教学设计

传统文化的继承 教学设计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2.理解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4.培养学生传统文化的认知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内容1.传统文化的定义和内涵2.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作品介绍3.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和现代价值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在课堂开始之前,老师可以让学生观看一段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例如: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有哪些?步骤二:概念解释1.讲解传统文化的定义和内涵,引导学生理解传统文化与时代发展的关系。

2.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作品,如《红楼梦》、《水浒传》等,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

步骤三:学习案例选取一两个传统文化的案例,如古代建筑、传统服饰等,通过图片或简单的展示方式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美和特点。

并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设计、工艺等独特之处。

步骤四: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中国传统文化项目,如传统戏曲、传统绘画等,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

学生可以通过图书、互联网等渠道获取相关资料,并总结自己的研究成果。

步骤五:成果展示每个小组派代表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并分享自己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同时,其他小组可以提问或发表自己的看法,互相交流学习。

步骤六:总结归纳教师对整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现代价值。

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提出个人对于传统文化继承的看法。

四、教学评价1.学生的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包括主动提问、积极参与小组讨论等。

2.学生的研究成果:评估学生小组展示的研究成果,并对其进行评价。

3.学生的个人思考:通过学生在总结归纳环节中的发言,了解和评价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五、教学拓展1.鼓励学生参加传统文化活动,如观赏传统戏曲演出、参与传统手工艺制作等。

2.配置传统文化相关的图书、音像资料,让学生自愿借阅并开展相关研究。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教案:传统文化的继承一、教学目标:1.了解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征。

2.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以及继承传统文化的意义。

3.分析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所面临的挑战。

4.探讨如何更好地继承和传承传统文化。

二、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教师以“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征”为题,引导学生讨论,了解传统文化是指代表一个民族或社会长期积淀下来的、具有历史传承意义的文化,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价值观。

2.探究(20分钟)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探讨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以及继承传统文化的意义。

每个小组总结出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并向全班汇报。

3.分析(20分钟)教师以“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的挑战”为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学生可以从外来文化影响、快速发展的科技进步、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冷漠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总结出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困境。

4.探讨(3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更好地继承和传承传统文化。

学生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思考和讨论:-学校教育: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教育可以通过课堂教学、传统文化经典的推广等方式进行。

-社会活动:举办传统文化节、文化交流等活动,引导年轻人参与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

-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创新:传统文化可以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创新出适合现代社会的形式,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5.总结(10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三、教学资源:1. PowerPoint 演示文稿2.班级小组讨论的题目和纸张3.教材和教辅材料:如《中华传统文化教材》、《中华传统文化精粹》等四、教学评估:1.小组讨论的质量和表现2.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和合作性3.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继承意义的认识是否增加4.学生对于如何更好地继承和传承传统文化的能力五、教学延伸:1.学生可以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撰写关于传统文化继承的论文或演讲。

2.学生可以组织学校或社区内的传统文化活动,向更多人传播和弘扬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的继承 教案

传统文化的继承   教案

一、教案主题:传统文化的继承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

2. 使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

3. 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继承方式。

三、教学内容:1. 传统文化的定义与特点2. 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3. 传统文化的继承方式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传统文化的定义、特点、重要性和价值。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传统文化继承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的继承方式。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五、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提问方式让学生思考什么是传统文化,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关注。

2. 讲解:讲解传统文化的定义、特点、重要性和价值,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知识。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传统文化继承案例,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是如何被继承和发扬的。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传统文化继承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让学生对比分析我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差异,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2.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历史遗址等地,直观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3. 传统技艺体验: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传统技艺,如剪纸、书法、篆刻等,提高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七、课堂作业:1. 请学生课后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在日记中写下自己对传统文化继承的思考。

2. 选取一种传统技艺,进行深入了解并尝试创作,下节课分享成果。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完成的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团队合作、创新思维等方面。

九、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检查教学内容是否全面、深入,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传统文化的继承 教案

传统文化的继承 教案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传统文化的概念和意义;2.了解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内涵;3.掌握传统文化的继承方式和方法;4.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1.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内涵;2.传统文化的继承方式和方法。

三、教学内容3.1 传统文化的概念和意义3.1.1 传统文化的定义传统文化是历经时间长河洗礼,代代相传的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

3.1.2 传统文化的意义•传承丰富的历史和民族记忆;•培育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传递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彰显民族独特的艺术和审美风格。

3.2 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内涵3.2.1 传承性传统文化是由上一代传给下一代的,代代相传,保留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记忆。

3.2.2 民族性传统文化是每个民族独特的,体现了民族的风格和特点。

3.2.3 综合性传统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3.2.4 时代性传统文化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演变和更新,不断适应新的社会环境。

3.3 传统文化的继承方式和方法3.3.1 学校教育学校是传统文化继承的主要场所,通过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3.2 家庭教育家庭是传统文化的第一课堂,家长可以通过讲故事、传授技艺等方式将传统文化传给子女。

3.3.3 社会活动社会上举办的各种传统文化活动,如传统节日庆祝、传统手工艺制作等,也是传统文化继承的重要途径。

3.3.4 数字化传承在互联网时代,可以通过数字化手段将传统文化进行记录、传播和传承,例如建立传统文化网站、制作传统文化短视频等。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和解读传统文化的概念、意义、特点和内涵,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2.实践法:通过观看、参与和体验传统文化活动,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探究法:通过小组合作或个人研究,探讨传统文化的继承方式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传统文化的继承的教案设计

传统文化的继承的教案设计

传统文化的继承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传统文化继承的方式和途径。

3.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传统文化的定义与特点2. 传统文化继承的重要性3. 传统文化继承的方式与途径4. 传统文化继承的现状与挑战5. 青少年如何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传统文化的定义、特点、继承方式等基本知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传统文化继承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传统文化继承的现状与挑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4. 实践活动法:引导学生参与传统文化传承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参:《传统文化继承》相关章节。

2. 课件:制作包含图文、视频等多媒体元素的课件。

3. 案例材料:收集一些关于传统文化继承的案例。

4. 活动材料:准备相关的传统文化传承实践活动所需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彩视频片段,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传统文化的定义、特点、继承方式等基本知识。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传统文化继承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

4.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传统文化继承的现状与挑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5. 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参与传统文化传承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6.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传统文化继承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意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兴趣。

2. 学生报告:评估学生课后调查报告的质量,了解他们对传统文化继承现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课件问答:在课堂上进行问答环节,检验学生对课件内容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传统文化展览:让学生展示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了解,增强班级文化氛围。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传统文化的含义和重要性。

2.了解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作用。

3.探讨传统文化的继承方法和策略。

4.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一份关于传统文化的简介材料。

2.分发学习笔记和讨论指导。

3.准备相关讨论问题和活动。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复习上一课时学到的关于文化传承的知识,呈现传统文化的定义。

2.提问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步骤二:讲解(15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传统文化的概念和内涵,强调其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瑰宝和特色。

2.分发学习笔记,学生可以记录相关概念和信息。

步骤三:讨论与探究(25分钟)1.提出问题: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是什么?它对我们的生活和发展有何影响?2.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互相交流自己的见解和理解。

教师可以引导他们思考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3.鼓励学生提供具体的例子和实际经验来支持他们的观点。

步骤四:案例分析(20分钟)1.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案例来分析,例如中国的京剧、国画、传统节日等。

2.了解这些传统文化的由来、特点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继承情况。

3.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传承这些传统文化,并提出具体的建议和策略。

步骤五:展示与总结(15分钟)1.学生代表可以展示他们小组的讨论成果,分享对于传统文化继承的见解和策略。

2.教师总结学生的观点和建议,并给予肯定和提醒。

3.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传承传统文化,并鼓励他们在实践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研究。

四、课堂作业1.学生写一份关于自己对传统文化继承的思考和计划的作业。

2.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种传统文化进行深入了解,并记录下来。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讨论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兴趣。

在实际生活中,学生需要通过实践来继承和传承传统文化,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传统文化的继承 教案

传统文化的继承 教案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教案标题: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目标:1. 了解传统文化的定义和重要性;2. 掌握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基本特征;3.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4.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意识和能力。

教学内容:1. 传统文化的定义和重要性;2. 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基本特征;3. 传统文化的继承方式和方法。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2. 传统文化相关的图片、视频和音频资料;3. 学生手册和练习册。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传统文化相关的视频,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2. 提出问题:你认为传统文化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二、知识讲解与讨论(15分钟)1. 讲解传统文化的定义和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关系;2. 分组讨论:请学生就自己所了解的传统文化进行交流,分享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基本特征。

三、案例分析与展示(15分钟)1. 提供几个具体的传统文化案例,如中国传统节日、传统手工艺等;2. 学生分组选择一个案例进行深入研究,并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

四、继承方式与方法(15分钟)1. 讲解传统文化的继承方式和方法,如传统教育、家庭传承、社会活动等;2. 学生小组讨论: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继承的意义;2. 提出拓展问题: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要求学生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继承意识;2. 鼓励学生参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社会活动,并写下自己的体验和感受。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展示环节的表现,评估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继承意识;2. 批改学生的作业,评估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掌握程度和思考能力。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参观传统文化展览、剧场演出等活动,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2. 组织学生参与传统文化传承项目,如传统舞蹈、书法等培训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框题主要阐述传统文化的含义、表现形式、特点、作用,以及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教材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已经向学生讲述了文化的基础知识,学生对文化现象以及文化对社会、对个人的作用有了初步的掌握。

本框题以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为起点,通过对传统文化特点、作用的分析进一步的探讨文化对民族发展的意义,既较好衔接前面的内容又为文化发展与创新的学习做好铺垫,具有承前启后的主要作用。

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开展社会调查,了解身边的传统文化元素,提高学生文物保护意识,提高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公共参与的素养。

2、引导学生辩证全面地认识、对待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

3、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分析,让学生感悟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坚定社会主义文化信念,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作用
2、教学难点: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对身边的文化现象有一定的了解,经过第一单元的学习也了
一定的知识储备。

但是,我们农村高中的学生由于受成长环境的影响,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只停留在现象层面,缺乏对文化本质性、规律性的认识,辩证看问题的能力也有所欠缺。

有必要引导学生把身边的现象观察、生活体验,进一步上升到科学分析、理性看待,树立正确的文化观。

教法设计:
把徐闻丰富的乡土文化元素融入课堂教学,拉近教材与学生生活的距离,让学生在调查、自主展示中感悟家乡的传统文化。

提过探究徐闻贵生思想的发展、闹元宵游神民俗活动的创新培养学生辩证认识、对待传统文化。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PPT展示徐闻登云塔全貌及文字简介。

(直接导入课题)设计意图:从学生熟知传统古建筑直接导入课程,迅速拉近教材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环节一:学生自主展示自己的调查结果,分享所见所闻。

课前布置同学们通过各种手段收集徐闻县的传统文化现象,并用简短语言描述这种文化现象。

学生踊跃分享自己的收集成果:徐闻民俗风情浓郁闹元宵游神、海边渔民的祭海仪式、塔头的广府会馆、贵生书院、《穿令箭》表演、龙塘镇博赊港妈祖庙及妈祖文化、汉代古港、海安过火山、滚刺床表演、雷剧雷歌、功班藤牌舞、贵生思想、宗亲庙宇思想等。

教师引导学生把展示的内容结合教材,从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
文艺以及传统思想四个方面进行归类,在归类的过程中了解他们各自的含义、地位及影响,用填表格的形式进行比较。

设计意图:这个知识点相对简单又贴近生活实际,通过学生收集、展示身边的文化现象,并引导学生从四个方面归类整理,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一个多方面的认识。

既符合从现象到本质的认知规律又培养了学生参与、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

环节二:情景问题探究
情景一:贵生文化是历代优秀文化的结晶。

从先秦的道家学说杨朱的贵我思想都在弘扬贵生。

我们徐闻有所汤显祖创办的贵生书院,贵生思想从汤显祖当年倡导,到历代历朝的传承,已形成了一种民间共识和良好习俗。

徐闻教育依然延续贵生思想,并以贵生课堂教改在全县实施。

以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自主自立为目标的教育改革,正是汤显祖几百年前教育理念的贯彻落实。

这种现代教育理念与汤显祖教育理念的不谋而合,恰是汤显祖超人的远见与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徐闻的发扬光大。

设问:1、从贵生文化的历史延续从我们能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那些特点?
2、我们如何认识传统贵生思想对现代教育的作用?
3、我们应如何对待贵生思想、贵生文化?
教师在引导学生思考的基础上,逐步梳理出知识点:1、传统文化的继承性、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三个特征。

2、传统思想如果顺
应时代变迁,对社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3、对待传统文化我们既要批判性继承又要创新性发展。

情景二:展示徐闻不同年代闹元宵游神活动的图片。

(选取1990年、2000年、2010年、2016年一些图片)。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不同年代的图片,引导学生寻找图片中的传统元素和现代元素,寻找图片中蕴含的文化精髓,找出图片中包含封建思想、落后文化的瞬间。

引导学生思考徐闻的闹元宵游神活动今后该如何发展?
提过情景二问题探究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全面认识传统文化,并且意识到传统文化要不断的与时俱进,不断融入时代新元素。

让学生真正理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蕴意。

设计意图:运用学生相对熟悉的贵生思想和闹元宵游神活动创设情景,设计小的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层层思考,从问题思考中一步步得出教材结论。

学生在相对轻松的参与过程中体验了家乡的传统文化,了解了传统文化的特点,树立了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既突破了本框题的重难点又培养了学生的理性精神,政治认同。

课堂小结:梳理知识点,构建知识体系。

课后作业: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闹元宵游神民俗活动中,提出你的建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