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论文

浅谈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论文
浅谈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论文

浅谈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现代教育论有一个命题:“一个不提问题的学生不是好学生。”初听顿觉很新鲜:“学生听课一点就通,没有问题还不好吗?”其实不然,问题才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走进我们以往的课堂教学不难发现,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往往都是教者按照自己的思路设计好若干问题向学生发问,而不是想办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这样长此以往,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淡薄了,课堂上也就难以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创新,自由发展的空间也就逐渐的缩小。在教学实践和学习的过程中发现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尝试:

一、转变教学模式,提问角色换位

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总是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则被动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在备课中往往只重视如何向学生提出问题,并把学生的思维禁锢在自己事先设想的范围内,以便让自己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的教学设计完全是以“教师”为中心,而不以“学生”为中心,这样就在无意中抑制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所以教师要转变这种教学模式,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学生身上,一切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为出发点和根本目标,变教师提出问题为教师提供素材,让学生根据素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给学生适时的点拨、引导和鼓励、比如数学的应用题是许多学生的难题,尤其是寻找等量关系,如果我们尝试由学生自己编题自己做,我想你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二、培养能力,教给技巧,让学生学会提问。

有的学生由于没有掌握好提问的方法、技巧,于是他们就不敢问、也不知

怎样问;有的学生碰到问题不知怎样提出来,更提不出有深度、有新意的问题;而有的学生是怕提不出“好问题”会被老师看轻或被同学取笑,因此他们宁可把问题放在头脑里,也不愿将它提出来;还有许多学生还是习惯于让教师提出一个个问题,丝毫不敢越雷池一步,即使有疑也不敢向教师提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教师没有真正转变教育观念,对问题的培养意识重视不够,一怕影响自己的权威,二怕打乱教学程序,学生只有接受再接受,于是课堂上便只剩下教师的声音了,久而久之,学生也就没有问题可问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催眠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有的学生会错误地认为:课堂上的提问是教师才有的“专利”。教师问,学生答,似乎天经地义,学生习惯于教师给出现成的结论或答案。同时,学生的练习和测试也通常是建立在一个问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的原则上,这种教学结果使学生从不怀疑教师给出的结论,而且面对本来就有多种答案的大多数问题也不可能产生探究多种答案的意识。

当然,有的教师为了尽可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发挥了自己最大的作用,每节课是围绕着问题如何解决进行的,下课了问题也就解决完了,学生是没有提问的空间和时间的,学生天天在这样的教学影响下,逐渐失去了提问的兴趣,对问题的敏锐也逐渐麻木了。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尤其是批判与自我批判的能力)、表达与交流的能力。从信息学的角度看,大量的信息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物质基础。在过去的课堂教学中,为什么学生的问题意识还是没有得到培养呢?原因可能有以下三点:第一,这种信息的传递是单向的,即师授—生受,学生接受信息缺乏主动性和选择性。第二,教师提供信息的方式上有失偏颇,信息多以陈述式语句出现,或者是简单的一问一答,缺乏启发性。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就应该围绕学生的需要设计教学情境,转变教学方式,教会学生怎样看情境图,并能收集、处理信息。学生问题意识的核心支撑是其独立思考的

能力。问题起于感知,立于思考,成于交流和表达。其中,独立思考是关键。没有独立思考是无法提出数学问题的,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是多么重要和紧迫。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呢?一是教师从唱主角改为当配角,适当增加小组合作学习,让教师有机会对那些不能或者不善于提出问题的学生进行跟踪辅导。二是加强教学民主。师生之间要保持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消除学生在学习中、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营造一个人人都愿提出问题的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披露灵性,展现个性。有了这样的适宜环境,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可以获得充分发挥和展示,各种奇思异想、独立见解就会层出不穷。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励学生提出问题,并教会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⑴合理选取一两个信息提出数学问题;⑵从自己不明白、不清楚的地方提问题;⑶在知识的“生长点”上找问题,就是要在从旧知到新知的迁移过程中发现和提出问题;⑷在知识的“结合点”上找问题,也就是在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上发现和提出问题。当学生学会了如何提问题时,一节课中就会提出相当多的问题,其中有些问题难免与教学内容发生游离,可以采取如下做法:一方面注意结合本节课的内容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使学生感到确实有问题可问;另一方面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提问要仔细分析,慎重地处理好各种关系(如取与舍、详与略、课内与课外等),把与本节课无关的问题放到问题口袋里,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克服思维定势,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问题意识是人与生俱来的,是人的天性之一,从这个角度看,学生的问题意识需要得到保护和尊重。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呵护学生问题的天性,任何时候都不能扼杀学生的宝贵的问题意识。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并不容易。有些教师经常斥责学生的“奇谈怪论”,有些教师经常不自觉地嘲笑学生的“无知”,就在最近也听到

这么一件事情:一位学生向老师问了一个问题,老师用了十分钟的训斥+

两分钟的解答。殊不知,这样做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但没能得到丝毫保护,相反,严重打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深深挫伤了学生提出问题的主动性。总之教师要防止从言行上伤害学生的自尊,挫伤其提问题的积极性。因此,作为教师应善待学生的“质疑”,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允许出现各种不同观点的交锋;作为教师也应学会欣赏学生提出的问题,应该从欣赏的角度去帮助或指导他解决

问题,欣赏是一种心理品质,有欣赏才会有鼓励与保护。

在人的思维活动中,由于已有知识观念的影响,人们会形成某种习惯性思维,这种思维的惯性会对人的思想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其中不良思维定势的存在,会使人头脑不够灵活,不愿思考问题,总是用老思想、老方法解决新问题,这会削弱人的问题意识,使人无法产生疑问,从而阻碍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开展。克服思维定势,就要对学生进行多种思维方法的训练:一是要善于从他人不同的经验、思想中获取新知识;二是要学会逆向思维、换位思考,以求知识的突破。提出问题,改变传统思维就得学会怀疑。教师要大力倡导学生标新立异、突破陈规,不惟书、不惟上、不惟师,鼓励学生对教材、复习资料及教师的授课提出质疑,并发表自己的见解,以训练学生突破思维障碍,增强问题意识。比如说数学函数这块内容,第一节课是函数的概念,说实话许多学生第一次接触函数概念是十分突然地,这时应该欢迎学生质疑提问,在发问和回答的过程中知识就得到了解决。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就要努力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觉性。教师要多加指导,创设最佳的问题情境,畅开言路,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就让我们从每一个45分钟做起吧!

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摘) 问题意识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智力因素包括知识因素、思维因素;非智力因素包括好奇心、独立性、勇气等因素。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作为一个核心问题被摆到重要位置。众所周知,自主创新源于问题,爱因斯坦曾强调,对问题的发现可能要比解答问题更为重要。然而,各类学校学生缺乏问题意识的现象仍然没有较大改观。这里,我们试图对“问题意识是什么、与哪些因素相关及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进行探讨。 何为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不仅是创造力培养的基础,而且在思维和认识活动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问题意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第一是质疑的思维品质,体现了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同时反映了个体思维具有质疑特色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第二是认知的不平衡状态,也就是说,学生个体在认知活动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所产生的困惑、探索的状态。第三是元认知控制、调整与评估认知活动的能力,具体体现在个体的反思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中国历代教育家都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孔子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既高度评价问题意识在思维和学习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又重视学、思结合。孟子认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强调和倡导个体的怀疑精神。南宋哲学家陆九渊认为,“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进一步对问题意识在学习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刻而又辩证的阐述。在国外,杜威“做中学”教育思想非常强调设置问题情境、在情境中提出问题,从而形成了具有影响力的“探究—发现”式学习方法。布鲁纳在批判继承杜威教育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发现学习”模式和理论,他主张让学生个体主动发现,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总之,问题意识的培养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探究发现问题的欲望,着眼于发展学生的心智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哪些因素与问题意识相关 问题意识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智力因素包括知识因素、思维因素;非智力因素包括好奇心、独立性、勇气等因素。 知识因素为问题意识提供了可能性,问题意识是一种能力,要使个体这种能力充分发挥出来,需要有丰富的知识信息为问题意识提供背景材料,背景材料越丰富,就越有提出问题的可能性。知识因素的丰富与提高促使知识范围增大,随着个体认知水平的进一步发展,也提高了个体认知结构不平衡状态的频率,客观上为形成问题意识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创造了条件。因此,积累知识、建构认知结构、完善知识体系,是形成问题意识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才能避免提出的问题在较低水平上重复,从而有所创新。 思维因素为知识转化为问题意识创造了必然条件,问题意识建立于严谨的思维基础之上,思维分为聚合思维、发散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三种类型。依据吉尔福特的界定,聚合思维等同于传统智力,它和知识对问题意识形成的影响一样;而发散思维不仅是创造力的基础,

论文援助杨老师分享博士学位论文写作必备的意识

论文援助杨老师分享博士学位论文写作必备的意识 一、问题意识问题意识,可能大家都知道,甚至有的硕士研究生都整体挂在嘴上。但在写作的过程中,很多人就忘记了,洋洋洒洒千万字,等到答辩老师问你“写的是什么?要表达什么内容?”两个问题的时候,有很多人博士研究生突然不知道自己写的是什么,虽然有的人也可以张口就说自己写的是什么要表达什么,但答辩老师会继续问,“那你看看你自己写的是不是你要表达的内容”时,有很多博士生就傻了眼了:或者所写内容确实不是所要表达的内容,或者干脆就是“言非心声”。这就是所谓的没有“问题意识”惹的祸。因此,为了避免出现此类情况,家师立岩先生告诫众师兄弟敲下每个字、写下每句话、完成每段话都要有“问题意识”。 所谓“问题意识”,最简单的一句话就是你的学位论文写作要有“问题”,而且还必须是“真问题”;当然,这个“真问题”还是一个“有研究价值和研究意义”的“真问题”;比如“一只苍蝇有几条腿?腿上没有刺?有几根刺?”,这些问题也是“真问题”,但研究它有没有价值?对人类社会有没有意义?至少从目前来看,是没有意义也没有价值的,所以有些“问题”虽然是“真问题”,但是还不能成为你的研究“问题”;同时,我们还要考虑到即使有的问题是“真问题”,且具有“重要价值和社会意义”,但你还要考虑到这些“有重要价值和社会意义的真问题”,按照目前的条件和自己的能力,你能不能研究?比如“夏商周断代工程”,肯定是“真问题”,而且它还是国家重大项目的“真问题”,但仅凭你的“一己之力”,能研究吗? 因此,“问题意识”并不是一句空话,除了要求它是“真问题”、“具有重要价值和社会意义”的“真问题”和“凭借自己的能力和知识结构能够研究”的“真问题”之外,还要求写作者有第四个方面“问题分解意识”,那就是把已经确定的“真问题”进行分解,把自己要研究的“核心问题”分解为3-4个“大问题”(一般来说,3-4个“大问题”对于一篇博士学位论文来说已经足够了,有的要求严谨的老师就强调说一篇博士论文能够解决1个“大问题”就够了),进而将3-4个“大问题”继续分解,分解成“章节”,逐渐形成了8-10个“小问题”遍布博士论文全篇;当然,如果一旦出现“问题”难以分解的情况,这时候就需要重新考虑该问题的“成色”了,或许是你思考不够成熟,或许是此问题难以驾驭,或许就是该问题分量不足以支撑一篇博士学位论文的内容。 因此,“问题意识”是博士论文写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当前博士学位论文撰写中大多数博士生所缺少的内容。也只有这样,在撰写博士论文的过程中,才可以很好避免出现上文所述的“言非心声”、“答非所问”或者说“下笔千言不知所云”的情况。 二、历史意识 有了“真问题”之后,在没有分解“真问题”之前还要做一个准备工作,那就是要树立“历史意识”,也即要考虑你预备研究的这个“真问题”的“历史”:第一,前人有没有研究过?第二,前人如果研究过,目前学界研究进展怎么样?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如何?存在不存在已有研究成果中的“学术盲点”?第三,如果前人没有研究过,该“问题”的学术历史脉络如何?能不能很快把握该“问题”的学术历史脉络? 这些问题看似不重要,所以很多人在写之前忽略了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但一旦忽略就会导致写作过程中的以下情况发生,其一是写作的过程中出现了“写不下去”困境;其二由于事先没有考虑好该“问题”的学术历史和前期研究状况,结果是有很多人一边写一边看“材料”(包括原始材料和前人研究成果),最后导致突然有一天自己写了3-5万字的“内容”之后才发现:“前人之述备矣”!这不仅浪费了学位论文写作中的宝贵时间,而且还是做了无用功。 因此,通过对该“问题”“历史意识”的考虑,我们不仅可以避免写作论文中期浪费时

《小学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将致力于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重视知识的实践和应用,已成为数学教学的重点。为此,我提出了从课堂教学入手以“生活化”呈现教学内容,把生活经验数学化,促使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实验思路,确立了以《小学数学生活化研究》为研究课题。 二、课题研究内容 1、生活离不开数学,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情感。 ①让学生在自主的生活实践中发现前人已经发现的数学问题。②在生活的实践活动中探究数学规律。③从生活实例中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 2、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究,以“生活化”呈现教学内容,创设贴近儿童生活的情境。 ①创设教学情境,把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从生活中感受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离不开生活”。②学生自主地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提供教学材料,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性学习和主动参与。③探索一条“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创设生活情境——学生自主提供教学材料——提出问题——探索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法——运用新知——拓展新知。

3、数学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生活化教学评价的内容与形式的研究。 三、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和阅读有关资料为本课题提供理论上 和实践上的依据。 2、行动研究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勤于将自已从课题研究中 获得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反思、修正、再实践逐步积累经验。在实际的教育教学环节中,通过个案分析和作品分析等,对个体的发展进行跟踪调查,及时改进研究措施。 3、经验总结法: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各阶段的得失,不断调节研究步伐。寻找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提高学生实际运用、实践能力的方法。 四、课题实施过程 分三大阶段,历时一年。 (一)准备阶段:确立课题,做好课题实施方案并对课题进行论 证,修改完善课题方案。 (二)实施阶段 1、第一阶段:学习有关理论和进行师资培训,做好学生素质需求的摸底调查工作。 2、第二阶段:坚持做好第一阶段的延续工作,做好生活化数学课堂教学内容资源的开发研究,撰写阶段性总结。

浅谈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论文

浅谈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现代教育论有一个命题:“一个不提问题的学生不是好学生。”初听顿觉很新鲜:“学生听课一点就通,没有问题还不好吗?”其实不然,问题才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走进我们以往的课堂教学不难发现,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往往都是教者按照自己的思路设计好若干问题向学生发问,而不是想办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这样长此以往,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淡薄了,课堂上也就难以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创新,自由发展的空间也就逐渐的缩小。在教学实践和学习的过程中发现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尝试: 一、转变教学模式,提问角色换位 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总是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则被动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在备课中往往只重视如何向学生提出问题,并把学生的思维禁锢在自己事先设想的范围内,以便让自己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的教学设计完全是以“教师”为中心,而不以“学生”为中心,这样就在无意中抑制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所以教师要转变这种教学模式,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学生身上,一切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为出发点和根本目标,变教师提出问题为教师提供素材,让学生根据素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给学生适时的点拨、引导和鼓励、比如数学的应用题是许多学生的难题,尤其是寻找等量关系,如果我们尝试由学生自己编题自己做,我想你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二、培养能力,教给技巧,让学生学会提问。 有的学生由于没有掌握好提问的方法、技巧,于是他们就不敢问、也不知

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 韦庄中心学校崔刘成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已被当今教育界广泛关注。在我国,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薄弱,善于质疑问难的学生太少。他们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上课时能独立主动提出问题的潜在意识,远比不上解决问题的意识强。学生在这种只学答不学问的氛围中学习,怎能发挥其学习的主体性,培养其创新精神呢所以,怎样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让孩子们敢于提问在教学中又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也做了不少的尝试。现列举一二。 一、激发学生的质疑兴趣,培养问题意识 在现代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之一。课堂上要使学生乐于提问,教师要善于创设疑惑情景,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 创设疑惑情景,目的在于诱导学生积极提问,将学生的认知结构与教学目标(学生问题)充分暴露于课堂,以利于通过讨论解决问题。例如,在引入新课时,出示课件新“龟兔赛跑”:森林中在开运动会,乌龟和兔子正在争夺冠军,乌龟跑的是边长40米的正方形跑道,兔子跑的是直径40米的圆形跑道,它们俩同时从A点经B点跑了一圈,又同时回到A点,这下可难住了老虎裁判。学生听到这里疑问顿生:“谁是冠军怎样评判乌龟所跑的路程是正方形,怎样求正方形的周长兔子所跑的路程是圆形,怎样求圆形的周长”学生由自言自语很快过渡到“问”声不绝。这样,激发了学生的质疑兴趣,为下一步进行自主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另外,还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使他们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比如在讲“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出几个任意多位

数,然后由教师很快判断它是否能被3整除,当师生共同验证老师的判断无误后,学生就会主动地向老师提出问题:您是用什么方法这么快就能断定一个多位数能否被3整除的可见,学生提出这个问题来,缘于教师的激趣和创设的良好发问情境。 二、创设轻松氛围,使学生敢于提问 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小学生往往不敢问、不爱问、不会问,或问得压抑、犹豫、缺乏自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办法让课堂形成一种轻松、自由、热烈的气氛,帮助学生克服不敢提问的心理障碍,增强其勇气和自信心,逐步形成敢于提问的习惯。 比如,对于在课堂上提问由于情绪紧张而说不清楚的学生,可以让其在课外继续补问;对于不敢在广众场合提问的学生,可以让其个别提问;对于口头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可以让其把问题写成文字后再提问。 其次,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通过教学中各个环节的诱导,启发学生提出问题。例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教师与学生谈话引出×年×月×日,通过学生找出表示时间单位的词来揭题(板书课题),针对课题引导学生质疑:“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想了解有关年、月、日的哪些知识”将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思考后,会提出许多问题,如:“一年为什么是十二个月”、“年、月、日之间有什么关系”、“有比年还大的单位吗”等等。虽然有些问题本节课无法解决,但这些问题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提出的,思维处于最佳状态,渴望将这些知识弄明白。学生积极质疑课题,不仅能培养学生提问的勇气和能力,养成爱提问、善提问的良好习惯,而且学生提的一个个问题还有利于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有利于激活学生求知的内驱力,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也培养了他们提问的能力。还可以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教学内容,让学生在预习中认真去发现问题,为课堂上提问作好充分准备。另外,

论文写作心得体会(精选4篇)

论文写作心得体会(精选4篇) 论文写作心得体会一:论文写作心得体会 记得刚上完这门课的时候老师就布置了作业,要求我们就论文板块的某个方面去写心得,当时我就问我旁边的同学,你学到了什么?很多人迷茫了,上完了这门课不知道讲了什么,学到了什么。我个人的实际情况有点不一样的,虽然说论文课忘了很多,但是还是有一些收获的,起码自己以后在写毕业论文时候,知道要在内容与格式这两大方面抓好,这非常重要。写一篇好的毕业论文的确不容易,我们必须要认真对待。 刚开始的第一节课是张老师给我们上课的,老师谈及论文写作,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多次强调论文的格式。的确,先不说我们的内容是否新鲜,观点是否创新,建言献策是否有建树,但论文格式的要求是基本的要求,是每个同学都可以做好的。这些基本的格式我们要做好弄好,基本的东西没做好,留给指导老师给你做,这合适吗?虽然说今天面对的是一篇本科论文,但是可能明天也许你就会因为这种不认真的态度而错失很多很好的工作机会。细节决定成败,虽然这是一句话很俗套而且老生常谈,但是十分有理。 其次是老师强调的选题,论文写作的成败,关键还在于选题。课上老师花了大量的时间给大家讲了选题的问题。老师说我们在选题的时候从现实的弊端中选题,学习了专业知识,不能仅停留在书本上和理论上,还要下一番功夫,理论联系实际,用已掌握的专业知识,去寻找和解决工作实践中急待解决的问题,尽量选择自己有较强的兴趣、而且平时有所思考、有所积累的比较熟悉的课题,可以保证选题后写作的可行性。而且范围要尽量小一点,要不就会显得没有什么内容,给人很空的感觉。选题要求学生注重平时积累,博览群书,并要长期的思考。另外注重对自己的跨学科知识的培养,以使自己能从更多的角度看问题,视野更开阔。老师还给我们举了好多的例子来说明,我倒是有一些自己的切身体会。选题就是要发现值得做课题研究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有问题意识。确定论文的题目不可能靠临时抱佛脚,这项工作必须要放在平时。 记得在某一节课上老师给我们点评了一些师兄师姐的毕业论文,印象中听到老师批评的声音较多,赞许的话有,但是相对来说是比较少的。老师是一个会说真话有要求的人,老师的评价是中肯的。老师给我们看了一些师兄师姐的论文,在某些论文里,很多同学都可以看出挺多问题的。论文太难令人信服,文章太苍白了。论文最后是文献,文献资料来源太少,缺少精确。有的甚至来源我们教材,这是不太可取的。【论文写作心得体会(精选4篇)】论文写作心得体会(精选4篇)。在此,老师强调论文的参考文献很重要,想写好一篇论文,必须要广泛地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 还有就是关于论文写作的态度问题,当下社会抄袭之风似乎盛行得很。在这样一个急功近利的时代,所谓的“学术抄袭”好像四处都可以寻找到适合它滋生的环境。而我们呢,对这类现象自然是会嗤之以鼻,然而见多了,也就见怪不怪了。其实,我们在这课之前也写过论文,自己可以扣心自问,有多少的内容是借鉴了别人的。所以在上课时,老师也反复的强调,当我们自己进行论文写作时,要时刻提醒自己,千万不可以“犯规”,要靠自己的真本事。 总之,在这门课里可以学到挺多东西的,尤其在上课时我们可以感受到老师的学识渊博,

“数学核心素养之数学应用意识”开题报告2017

“数学核心素养之数学应用意识”开题报告核心素养”就是知识、品格、能力与立场态度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就是学生适应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小学教学创新研究”就是我校承担实施的泰安市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我们数学教研组申请“数学核心素养之数学应用意识”开题研究,该课题适应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针对我校教学模式亟待调整、完善,教学效率亟待提高;学生学业成绩亟待大幅进步的现状,探索加快学校内涵发展,实现教学增效减负、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大幅提升的有效路径,推进素质教育深入实施。 一、课题的提出 (一)当前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的现状 传统数学教学普遍存在强调单一的知识与技能训练,忽视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忽视数学的实际运用的现象。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淡薄,亟待提高,成因分析: a、课堂上数学内容脱离实际就是造成学生数学应用意识淡薄的原因之一; b、让学生多做应用题以为就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c、对数学的价值认识不足; d、用数学的意识差; e、数学的能力弱。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注重纯粹技能技巧的训练与题型教学,把生动

的数学活动演变成“死记硬背”的过程,然后通过“生搬硬套”来完成大量的练习题,导致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变成了机械训练的过程。《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了与四个学习领域相关的10个核心概念,其中包括数学应用意识。数学课程内容在体现核心概念上有所侧重,而应用意识在四个部分内容的教学中都有所体现,因此数学应用意识作为数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当前中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的重要问题。 (二)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的必要性 1、数学的学习目的之一,就就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会提出、分析与解决带有实际意义或相关学科、生产、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进行交流,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已经把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提出了系统、明确的要求。使学生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的应用,利用数学去解决现实问题。怎样把这一目标有效地落实到数学课堂教学中,就成为所有数学教育工作者应该进一步认真研究与思考的问题。 2、在世界范围内,面向21世纪的数学教育改革正在深入发展,加强数学的应用就是这场改革的一个明显特点。数学教育的目标并不仅仅就是让学生学到一些数学知识,更重要的就是要让学生在这个充满疑问、有时连问题与答案都不确定的世界中掌握生存与发展的本领,把数学应用于现实生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数学教学必须加强应用意识,才能彰显数学、数学教育的本色。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就是时代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要从密切“数学”与“生活” 的联系入手。教师通过改进课堂教学设计,架设学生“知识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的桥梁,来重建学生的生活世界。只有当数学不再板起而孔,而是与学生生活实际更贴近的时候,学生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才会进入数学学习的角色,才能学懂数学,真正感受和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与价值,增进的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一、数学问题“生活化” 一一让数学走进生活 数学问题“生活化”,就是让数学教学内容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延伸,让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入数学教学,让数学教学充满时代的气息和活力。 1. 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 小学数学中绝大部分学习内容都能够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基于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他们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到亲切、有兴趣,我们在教学中应尽可能从学生的生活中提取 数学学习的素材,使他们感受到课堂上学习的数学知识来自于生活, 感知数学学习的价值,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儿童在以往的学习和生活中积累了一些经验,这些看似零散、无序、混沌、停留于表象的经验,往往是他们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重 要资源。 二、生活问丿“数学化”让生活走进课堂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 界,只有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周围事物,找出其中与数学相关的因素, 提出用数学解决的问题,才能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增强学好数学

的信心。 2. 学会用数学,让学生有机会解决具有现实意义的数学问题三、积淀生活回归数学一一让数学教学更具“后劲儿” 1. 学会解决问题的策略。 ①画图的策略:因为小学生理解水平的局限,他们对符号、运算性质的推理可能会发生一些困难,如果适时的让他们自己在纸上涂一涂、画一画,能够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协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所以我们认为,画图应该是孩子们掌握的一种基本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什么说画图很重要呢?主要是比较直观,通过画图能够把一些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把一些复朵的问题简单化。常用的画图的方法有:直观图、示意图、线段图、树图、集合图等。 ②推理的策略:推理是理解和使用数学的基础,而逻辑推理是一种重要的问题解决的水平。学生在猜测、检验和修正时要使用逻辑推理来调整自己的猜测;使用图表时,要用逻辑推理来分析图表。在绝大部分情况下,很难把逻辑推理和其他策略分开,过去我们所说的 “分析法”和“综合法”都能够看作是简单的逻辑推理。不过,有一些问题却是以逻辑推理为主要的解决策略。不管是主要的策略还是与其他问题解决策略结合起来使用,逻辑推理对学生成功地解决问题都是非常重要的。

浅谈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浅谈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质疑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工作谈几点体会: 一、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问 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然而,这颗种子能否萌芽,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在现实课堂教学中,许多学生还是习惯于让教师提出一个个问题,丝毫不敢越雷池一步,即使有疑也不敢向教师提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教师没有真正转变教育观念,对问题的培养意识重视不够,于是课堂上便只剩下教师的声音了。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破除这种“习惯”和“成效”,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不论学生问题质量如何都要给予鼓励,让同学树立自信心。只有这样,才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阳光、水分、适宜的土壤,利于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二、创设丰富、有趣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想问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还依赖于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师必须通过各种手段呈现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确实感到有问题要问。 在学习“乘数是一位数乘法”时,我改变了以往例题的呈现形式,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教学情景:小熊猫的“小小百货商店”开始营业了,陈列着一些商品及价格:(有实物的用实物,没有实物的用图片,花花绿绿得很漂亮,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圆珠笔每支2元、小鹿玩具每个10元、一双运动鞋200元、《十万个为什么》每套40元、滑板车213元笔记本4元、足球每个12元、学生背包106元、《英语磁带》每盒14元…… 请每位同学到商店里买奖品,要求是购买4件相同的商品,(每小组有四位同学)。每位同学算一算自己需要用多少钱?

法学论文写作三意识-何海波

法学论文写作三意识——何海波 何以重要?检验知识、检验能力、检验态度 意识:问题意识(回答一个问题)、创新意识(回答富有创新性)、交流意识。 一、问题意识 ●没有问题,不成论文 ●从哪里找问题?从现实中找问题 Questions come from problems. 从教科书中找? (一)发现问题:为什么它是一个“问题”? ?现有概念不能包容 ?现有的理论不能解释 ?现有的规则不能妥当适用 新闻;百年难遇的问题? 法律共同体:忽视了人民大众的角色 刘勇:民意左右了司法判决 (二)提炼问题:如何让它成为一个问题? 1.用学术语言来概括。普遍性,而不是局限于个案,具有超越性 交通协管员,行政辅助人员;保安校园清车,私人行政 2.一篇文章,一个问题 用一话剪短提问,用一句话间接回答的问题是好问题 3.合理界定问题 1)概念混淆:公务员经商,辅助性原则 2)问题的叠加:正当程序原则的司法适用 3)问题的大小:行政判决的不同意见(刑、民诉中有没有类似的问题,如 果有且没有差异,则没有必要限缩);行政判决理由的说明-以小见大 (三)定位问题:它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 1.规范研究(法律解释) 寻衅滋事最/自带酒水/4年之后的执行 2.对策研究(立法论证)——假设立法者 网络隐私的保护,信访改革,法典结构的选择 3.实证研究(描述和解释)——未来研究的动向,研究范式——研究事实是怎 样的 犯罪的实际分析/好法官/命案必破 4.综合研究——没有非常核心的命题(只有在某种情况下合适,如该问题现状 是空白的) 公司的社会责任/内部行政程序/收容教育 二、创新意识

创新是论文的生命 高水平的重复也是重复 (一)新在哪里 1.新问题 滥用诉权/人大执法检查(违宪审查)/内部性程序 2.新视角 行政诉讼受案范围,通过合同的治理/承包合同(民事问题,国家治理工具)3.新观点 私了与法律规避英国的违宪审查认定事实的权力 4.新方法/新材料 物权变动的无因性:调查中的交易习惯;法律经济学的角度配置如何实现效率最大化 公民对行政违法行为的藐视 从现实中找材料、找数据 人口学信息—收容教育(教育程度低,底层人的收容教育)—高端的性交易不受法律制约—道德的不公,立法上的不公-虚伪的法律 (二)怎么知道是一个新问题?检索文献 1.确定查找发范围 期刊、书本、以书代刊、实务部门的内刊 2.确定检索词 同义语检索、学理化概念(自带酒水—格式合同) 3.补充查找:力求穷尽 (三)让人看见创新:文献综述 1.与研究主题相关,重要的学术文献 学术文献、相关文献、重要文献 2.用自己的语言做一个概述 不是罗列,有祥有西,指向明确—核心问题 没有法律依据并不一定意味着要废除 政策性分析 三、交流意识 你的问题让人有兴趣,让人信服 (一)兴趣 1.标题:明了、新颖、简洁 2.导论:开门见山、直指意义 3.摘要:提供充分信息(含观点,几百字的论文) (二)信服 1.描述事实,证明出处“失独家庭”一千万 2.有论断必有论证考试作弊,情节严重

浅谈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浅谈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兰西五小王少英 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的基石,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因此,在现代教学方法中,启发式教学独领风骚。笔者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这种教学方法运用得成功与否,完全取决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强弱。所以又有人称启发式教学为问题式教学。由此可见,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在教学中显得非常重要。那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第一、精心设置问题情境,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科学的教育方法。 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及培养,不仅有赖于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以及适宜的环境和氛围,而且还要依靠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有人认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只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达到目的。于是在短暂的时间里给学生提很多问题。这实质上仍然是“填鸭式”的满堂灌,毫无意义。只有科学地设置问题情景,适时、适量、适度的处理好问题材料,使学生进入适宜的教学状态,才能有利于问题意识的培养。要做到这一点,应考虑到问题设置的“五度”、“五要”原则。 第二、创造优良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适宜的环境。 学生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能否得以表露和发展,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氛围。学生天性好奇心重,求知欲旺盛,这正是问

题意识的表现。教学活动应顺应这一个规律,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师生之间要保持平等、和谐、民主的人际关系,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焦虑感,让他们充分披露灵性,发展个性。 “五度”指:难度,问题的设置应有一定的难度,要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活动,要使他们通过努力达到“最近发展区,”可以“跳一跳、摘桃子”;跨度,问题的设置应有主次、轻重之分。紧扣教学内容和中心环节,注意问题的内在联系以及知识的前后衔接;坡度,问题的设置要由易到难,由简入繁,由小到大,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密度问题的设置应疏有间,有一定的停顿时间,以适应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一节课不能提问不断;广度问题的设置,既要有一定难度,同时还应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智力水平,应面向全体学生。因此教师在进行学生主体实践活动设计的时候,需要对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进行深入的了解,并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做出准确的判断。 总之,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根据设计好的情节,游戏情景,把学生思维带入新的情景中,使学生在现实情景中产生问题,提出问题,久而久之,学生就会逐渐养成敢于提问的良好习惯。

论文写作的几点思考

论文写作的几点思考 〇、论文与教育教学的关系——从现实迈向理想,从感性走向理性 一、一篇论文的写作过程 1.《教育艺术梦谭》是怎么完成的 读书——聆听学者的论道教育教学100多本哲学美学20多本其他 搜集——囊括已有的成果50多MB 游历——观察同仁的实践到校访问研讨活动网上访问 思考——向前方再进一步从技巧论到形象论 笔记——记录自己的思考30多本 写作——建构完整的系统哲学论美学论创作论 求教——不断地完善自我周德藩朱永新李如密钟以俊 实践——行动中检验真理教学中的初步尝试 2.《教学艺术的三种审美境界》是怎么完成的 纯属应差——勉强地写作 偶然参赛——试一试运气 意外获奖——大幅度删减 二、论文获奖的几个因素 1.论文的价值取向(从获奖论文题目看价值取向) 2.论文标题的力度(获奖论文标题) 娄小明《解读留白的智慧》一留白的形式二留白的策略三留白在艺术课堂教学中的运用1最好一道菜不放盐的启示——余味2看不见的马缰绳的启发——牵引3小虾游弋于虚空的启发——互化4惊蛇入草的智慧——自如5唯见江心秋月白的停顿——休止3.论文立论的高度(学生的发展课程的优化) 4.论文解析的深度(项阳与教师理答行为研究) 理答行为分类:语言理答有诊断性理答、激励性理答、目标性理答、发展性理答,非语言理答有有反应理答、无反应理答,课堂教学理答行为观察与统计,特技教师理答行为的共性特征,特级教师理答行为与教学风格,学生对理答行为的关注程度分析,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课题教学理答行为比较,结论与建议:增强理答意识是实现智慧理答的思想根源、重视理答预设是提升智慧理答的必经之路、突出教学风格理答是形成智慧理答的关键因素、关注学生发展的理答是实现智慧理答的必然结果。 三、论文获奖者的经验之谈 1.发现问题(拥有一颗敏感的心选题的论证) 数学教育:在知识世界、生活世界与文化世界中穿行 2.研究问题(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 这三个世界与儿童发展的关系 具体的行走方法 3.论述问题(写作的方法与策略) 标题数学教育:在知识世界、生活世界与文化世界中穿行 内容案例前人论述 语言论述性语言散文化语言

b6浙江省宁波市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加强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2)

本文为自本人珍藏版权所有仅供参考 本文为本人珍藏,有较高的使用、参考、借鉴价值!! 本文为本人珍藏,有较高的使用、参考、借鉴价值!! 加强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如何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呢? 1、拓宽对数学的认识,让学生懂得数学的价值,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早在100多年前马克思就指出:“一门科学只有成功地应用了数学时,才算真正达到了完善的地步。”这一科学论断在这100多年的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中得到进一步的验证。美国学者道恩斯从浩瀚的书海中选择出16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专著,并定名为“改变世界的书,”其中就有10本直接应用了数学。美国另一位学者在一份报告中又列举了1900—1965年世界范围内社会科学方面的62项重大成就,其中数学化的定量研究就占了2/3。对数学的这些应用,华罗庚教授于1959年5月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题为《大哉,数学之为用》一文中作了精辟的阐释:“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等各方面,无处没有数学的贡献。 教学中向学生介绍以上这些内容,其效果应该比介绍某一数学结论重要。我们要使学生对数学有一个较为全面、科学的认识,不仅要认识到数学中有计算,有逻辑,对提高人的逻辑思维、空间想象能力都有好处,而且要认识到数学的产生和发展中有许多非逻辑因素,有美的因素;数学来源于实践,应用于实践;数学与人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息息相关;数学为其他学科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基础、方法和思想;数学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 学生能否对数学产生兴趣,主要依赖于我们的教学实践,与我们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应用密切相关。首先,教师必须在教法和(学生的)学法上多下功夫,狠下功夫,从数学应用的角度处理数学、阐释数学、呈现数学,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理论知识和操作水平,加强数学的应用实践环节,注重用数学解决学生身边的问题,注重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展开数学教学,注重学生的亲身实践,重视在应用数学中传授数学思想和方法,把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学内容的主线,通过“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基本体系,多角度、多层次地编排数学应用的内容,以使自己的教学艺术达到引人入胜,至臻完善的境地,才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功能。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组织、科学排比,把抽象的概念、深奥的原理,拓展为生动、有趣的典故、发现史,或适当、合理地运用图片、模型、多媒体教学等手段,促进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只有当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思维达到"兴奋点"(即"临界点"),才可能带着愉悦、激昂的情绪去面对和克服一切困难,执着地去比较、分析、探索认识对象的发展规律,展现自己的智能和才干。这无疑是让学生体验成功的重要举措,这无疑是提高学生数学兴趣的有效途径。当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了一个一个的实际问题时,他们的学习兴趣必将被更进一步地激发起来,成为进一步学习的内驱力。 2、通过“数学建模”的活动和教学,把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能力落到实处。 用数学的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离不开数学运算、数学推理、空间想象等基本的数学能力,注重双基和四大能力的培养是解决学生应用意识不可缺少的武器。在双基和四大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应用问题的渗透和平时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循序渐进。在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中,尤其应重视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把数学应用问题设计成探索和开放性试题,让学生积极参与,在解题过程中充分体现学

运用多种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运用多种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越来越重视把数学和生活相联系,越来越关注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获取。因此,在各级各类的测试中,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试题也越来越多,批卷之时经常听到老师们埋怨:说有些学生简直没有一点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实我认为也不能一味地埋怨学生,我们老师不妨也反思一下,平时教学中是怎样关注学生这方面的能力的获取的。反思之前,先得搞清数学中的解决问题究竟是指什么,数学中的解决问题包括两种情况:一是解决数学学科的问题,二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不管是哪一种问题,都不能等同于“习题”,这种问题,常常隐含在一定的情境当中。那么,

可以从哪些方面去强化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呢?就此谈一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粗浅的体会。一、创设现实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无论是课堂教学活动中、学校的学习环境、还是日常家庭生活中,都存在着值得研究的数学问题。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提出各种数学问题,尤其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改变由教师为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传统教学模式,努力激发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创设有趣的、可探索的、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现实情境,引导他们饶有兴趣地去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例如教学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时,就可以结合春游前的准备工作,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首先让学生说一说春游前要做那些准备,然后出示一些商品的单价:方便面面包鸡腿酸牛奶鲜奶蛋糕可乐台布每包1元每个2元每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论文: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论文: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不断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新课标也提出“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学生能否在教学过程中真正主动参与,能否形成和谐的、互动的教学氛围,学生的问题意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措施。本人从以下几方面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营造和谐氛围,让学生敢问 传统的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中,常存在学生有问题不敢问的现象,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充分营造积极宽松的课堂气氛,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的语气、态度要诚恳,用真诚的微笑、亲切的话语、良好的情绪感染学生,用注视、微笑、点头、手势等方式鼓励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充分地发表见解,提出疑问。在学生积极主动提出问题时,无论提得正确与否、简单与否、问题质量高与低,教师都应给予适当的鼓励,要宽容学生的幼稚及胡思乱想,“海阔纵鱼跃,天空任鸟飞”,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敢想、敢说、敢做,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于这种

敢问问题的精神要小心翼翼的加以保护,只有这样,才能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充足的阳光、水分、适宜的土壤,利于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保护他们积极的问题意识。 2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想问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依赖于教师的教学设计。因此,教师要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多种手段呈现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确实感到有问题想问,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课件出示:新“龟兔赛跑”图,森林中举办运动会,乌龟和兔子正在争夺冠军,乌龟跑的是边长40米的正方形跑道,兔子跑的是直径40米的圆形跑道,它们俩同时从a点经b点跑了一圈,又同时回到a点,这下可难住了老虎裁判。学生听到这里疑问顿生:“谁是冠军?怎样评判?乌龟所跑的路程是正方形,怎样求正方形的周长?兔子所跑的路程是圆形,怎样求圆形的周长?学生由自言自语很快过渡到“问”声不绝。这样,激发了学生的质疑兴趣,为下一步进行自主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3创设疑惑情境,让学生乐问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能使心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进而

论文写作心得体会

论文写作心得体会 篇一 论文写作是一个一边思考和一边探索的过程,难免也走了一些弯路,我蓦然回首,论文写作的各个环节还记忆犹新,深有体会,下面谈谈对论文撰写的几点体会: 一、选题要准确。俗话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论文写作也是一样,选题要结合自身情况,量体裁衣,在导师的指导下,选一个符合自己实际的题目。如我所处的浙江地区,是中小企业比较集中的地区,在身边发生了不少融资难问题,特别是在经济危机影响还没消去的今天,这个问题更加突出,所以我选择了将“浅谈中小企业融资难”作为题目。题目一旦论证确定,就要树立目标和信心,坚定的写下去,在写作过程中遇到困难在所难免,我们不断地去寻求解决困难的办法,切忌犹豫不定,一定要相信自己,选定的题目是有科学依据的,自己有能力有信心写下去,这一点,信心最重要,这是我们论文写作的动力和支撑。 二、研究思路要清晰。题目选定了,我们就围绕论文进行深入的论述,思路最重要,思路决定出路。论文写作,总有一个思路,是按时间顺序,历史发展顺序,战斗行动顺序,还是逻辑顺序。例如在本文中从分析事物的一般顺序出发,先描述了现状;分析了出现这种现状的原因;再到应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做什么。由表及里的确定论文的思路。 三、论据要充分。论文论文,重在论证。论文的重点在于解决“为什么”,可以不完整,但一定要亮出自己的观点,把道理讲明白,为什么是这样的观点,论据一定要充分,在论文中我们深刻探究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先后从中小企业自身和外部环境中进行探讨,这样论据充分了,我们的论文才显得丰满,论点才能站得住脚。 四、文中脚注和参考文献要全面。在论文写作中,不可能不引用别人的观点,不过论文写作中要标注出来,这是研究的需要,不能算抄。 论文撰写没有捷径可走,只有一步一个脚印,认认真真的去完成,在论文的字里行间凝结着导师和作者的心血,一份耕耘一份收获,预祝在一起并肩战斗的兄弟姐妹顺利通过!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研究阶段性小结.doc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研究》阶段小结 李文兵 我组从2012年承担了课题《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研究》的课题研究工作。我们完成了课题研究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工作。在第一阶段中,我们对目前学生问题意识现状作了一定的调查研究,建立了课题实验设想,并撰写了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第二阶段,我们对课题方案作了修改,对课题组成员进行了基本的培训,教研组安排了研究子课题并写出了实验方案,开展了初步的实验工作。之后,我们开展课题研究的实践活动,包括教研组为单位的三课课活动、优质课竞赛、评课和其他研究活动,期末进行阶段性小结,并注重了资料的收集工作。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一个师生共同分享思想、见识,知识、情感,过程、方法,求得新发现的共同发展过程。对教学而言,它意味着人人参与平等对话,意味着课堂气氛的和谐、合作意义的建构。它不仅是知识的单向传递,更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不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凸现学生主体性及创造性的过程。在研究实践中,我们强调了教师的角色定位和教学过程的要素。形成了下面的一致认识。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气氛。为问题意识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的是要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空间,与学生平等交流,使教师具有“亲和力”,使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有效参与,使学生很好地发现问题,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要公平地对待班级

中的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充满爱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地思维,点燃每一个学生的问题之火。 二、精心设计问题情景。问题情景的创设,实质上是创设一种以激趣为前提,以思考为核心,以获得知识并形成创造个性为目的的课堂教学气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设计有启发性的问题,能抓住学生心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活动学生的创造思维,驱使学生去回忆、想象和创造。1、运用电教创设情景。在教学活动中可采用电教吸引学生注意力,寓抽象的事物于新奇而富有情趣的情境中,使学生主动地自发地参与教学活动。2、借助图片创设情境。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离学生生活较远难于用语言讲清楚的内容。这时要利用形象的图片来渲染情景。栩栩如生的画面,易唤起学生的创造激情,学生易在激情中发现问题。3、精设导语创设情境。精心设计导语,满足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使学生受到新异的刺激,对提高学生问题意识同样至关重要。4、师生良好的心理场也是情景创设的有效手段。教师的神态、动作和语言及学生轻松愉快的心理,也是极好的人文情景,同样能极好地激活学生的思维。 三、改变课堂教学方法。要变传统的教师一言堂为师生共同讨论、合作探究的过程。理科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观察中学会寻找问题,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会分析问题,在动手实践中学会探究问题。当学生还未养成提出问题意识的习惯或者所学知识较难时,教师要组织学生先进行讨论,在小组内提问题。另外,教师要设计好问题,引导学生模仿教师的提问。提问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经过一段时间训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