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现代教育论有一个命题:“一个不提问题的学生不是好学生。”初听顿觉很新鲜:“学生听课一点就通,没有问题还不好吗?”其实不然,问题才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走进我们以往的课堂教学不难发现,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往往都是教者按照自己的思路设计好若干问题向学生发问,而不是想办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这样长此以往,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淡薄了,课堂上也就难以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创新,自由发展的空间也就逐渐的缩小。在教学实践和学习的过程中发现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尝试:

一、转变教学模式,提问角色换位

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总是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则被动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在备课中往往只重视如何向学生提出问题,并把学生的思维禁锢在自己事先设想的范围内,以便让自己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的教学设计完全是以“教师”为中心,而不以“学生”为中心,这样就在无意中抑制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所以教师要转变这种教学模式,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学生身上,一切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为出发点和根本目标,变教师提出问题为教师提供素材,让学生根据素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给学生适时的点拨、引导和鼓励、比如数学的应用题是许多学生的难题,尤其是寻找等量关系,如果我们尝试由学生自己编题自己做,我想你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二、培养能力,教给技巧,让学生学会提问。

有的学生由于没有掌握好提问的方法、技巧,于是他们就不敢问、也不知

怎样问;有的学生碰到问题不知怎样提出来,更提不出有深度、有新意的问题;而有的学生是怕提不出“好问题”会被老师看轻或被同学取笑,因此他们宁可把问题放在头脑里,也不愿将它提出来;还有许多学生还是习惯于让教师提出一个个问题,丝毫不敢越雷池一步,即使有疑也不敢向教师提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教师没有真正转变教育观念,对问题的培养意识重视不够,一怕影响自己的权威,二怕打乱教学程序,学生只有接受再接受,于是课堂上便只剩下教师的声音了,久而久之,学生也就没有问题可问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催眠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有的学生会错误地认为:课堂上的提问是教师才有的“专利”。教师问,学生答,似乎天经地义,学生习惯于教师给出现成的结论或答案。同时,学生的练习和测试也通常是建立在一个问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的原则上,这种教学结果使学生从不怀疑教师给出的结论,而且面对本来就有多种答案的大多数问题也不可能产生探究多种答案的意识。

当然,有的教师为了尽可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发挥了自己最大的作用,每节课是围绕着问题如何解决进行的,下课了问题也就解决完了,学生是没有提问的空间和时间的,学生天天在这样的教学影响下,逐渐失去了提问的兴趣,对问题的敏锐也逐渐麻木了。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尤其是批判与自我批判的能力)、表达与交流的能力。从信息学的角度看,大量的信息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物质基础。在过去的课堂教学中,为什么学生的问题意识还是没有得到培养呢?原因可能有以下三点:第一,这种信息的传递是单向的,即师授—生受,学生接受信息缺乏主动性和选择性。第二,教师提供信息的方式上有失偏颇,信息多以陈述式语句出现,或者是简单的一问一答,缺乏启发性。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就应该围绕学生的需要设计教学情境,转变教学方式,教会学生怎样看情境图,并能收集、处理信息。学生问题意识的核心支撑是其独立思考的

能力。问题起于感知,立于思考,成于交流和表达。其中,独立思考是关键。没有独立思考是无法提出数学问题的,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是多么重要和紧迫。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呢?一是教师从唱主角改为当配角,适当增加小组合作学习,让教师有机会对那些不能或者不善于提出问题的学生进行跟踪辅导。二是加强教学民主。师生之间要保持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消除学生在学习中、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营造一个人人都愿提出问题的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披露灵性,展现个性。有了这样的适宜环境,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可以获得充分发挥和展示,各种奇思异想、独立见解就会层出不穷。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励学生提出问题,并教会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⑴合理选取一两个信息提出数学问题;⑵从自己不明白、不清楚的地方提问题;⑶在知识的“生长点”上找问题,就是要在从旧知到新知的迁移过程中发现和提出问题;⑷在知识的“结合点”上找问题,也就是在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上发现和提出问题。当学生学会了如何提问题时,一节课中就会提出相当多的问题,其中有些问题难免与教学内容发生游离,可以采取如下做法:一方面注意结合本节课的内容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使学生感到确实有问题可问;另一方面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提问要仔细分析,慎重地处理好各种关系(如取与舍、详与略、课内与课外等),把与本节课无关的问题放到问题口袋里,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克服思维定势,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问题意识是人与生俱来的,是人的天性之一,从这个角度看,学生的问题意识需要得到保护和尊重。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呵护学生问题的天性,任何时候都不能扼杀学生的宝贵的问题意识。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并不容易。有些教师经常斥责学生的“奇谈怪论”,有些教师经常不自觉地嘲笑学生的“无知”,就在最近也听到

这么一件事情:一位学生向老师问了一个问题,老师用了十分钟的训斥+

两分钟的解答。殊不知,这样做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但没能得到丝毫保护,相反,严重打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深深挫伤了学生提出问题的主动性。总之教师要防止从言行上伤害学生的自尊,挫伤其提问题的积极性。因此,作为教师应善待学生的“质疑”,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允许出现各种不同观点的交锋;作为教师也应学会欣赏学生提出的问题,应该从欣赏的角度去帮助或指导他解决

问题,欣赏是一种心理品质,有欣赏才会有鼓励与保护。

在人的思维活动中,由于已有知识观念的影响,人们会形成某种习惯性思维,这种思维的惯性会对人的思想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其中不良思维定势的存在,会使人头脑不够灵活,不愿思考问题,总是用老思想、老方法解决新问题,这会削弱人的问题意识,使人无法产生疑问,从而阻碍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开展。克服思维定势,就要对学生进行多种思维方法的训练:一是要善于从他人不同的经验、思想中获取新知识;二是要学会逆向思维、换位思考,以求知识的突破。提出问题,改变传统思维就得学会怀疑。教师要大力倡导学生标新立异、突破陈规,不惟书、不惟上、不惟师,鼓励学生对教材、复习资料及教师的授课提出质疑,并发表自己的见解,以训练学生突破思维障碍,增强问题意识。比如说数学函数这块内容,第一节课是函数的概念,说实话许多学生第一次接触函数概念是十分突然地,这时应该欢迎学生质疑提问,在发问和回答的过程中知识就得到了解决。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就要努力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觉性。教师要多加指导,创设最佳的问题情境,畅开言路,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就让我们从每一个45分钟做起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