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课件中性粒细胞缺乏

合集下载

中性粒细胞缺乏症Neutropenia课件

中性粒细胞缺乏症Neutropenia课件

01
中性粒细胞缺乏症neutropenia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中性粒细胞缺乏症是指外周血中 性粒细胞绝对值减少,无法满足 正常生理功能的需求。
分类
根据病因,中性粒细胞缺乏症可 分为先天性、获得性和假性三种 类型。
发病机制
01
02
03
遗传因素
部分患者因基因突变导致 中性粒细胞生成障碍。
免疫因素
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引 起中性粒细胞破坏增加。
预防感染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注意个人卫生,预 防感染。
病情监测
定期监测血常规指标,及时了解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康复指导
1 2
心理支持
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
健康宣教
保护能力。
3
康复锻炼
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当的康复锻炼,促进身体恢 复。
预防措施
定期健康检查
通过定期进行血常规检查,及早发现中性粒细胞缺乏症的迹象, 以便及时采取措施。
避免接触有害物质
避免接触化学物质、放射线等有害物质,减少患病风险。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合理饮食、适量运动、规律作息,提高身体免疫力。
护理方法
药物治疗
遵医嘱使用升白细胞药物,如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促 进中性粒细胞生成。
THANK YOU
总结词
生活护理、心理支持、预防感染
详细描述
老年中性粒细胞缺乏症患者需要特别的生活护理和心理支持,注意保持室内空气 清新,避免接触感染源。同时需要给予患者充分的营养支持和药物治疗,预防感 染和并发症的发生。
案例三:重症中性粒细胞缺乏症的治疗与护理
总结词

中性粒细胞缺乏

中性粒细胞缺乏
CT检查
对于肺部病变的诊断和病情评估更为敏感,可发现支气管肺炎、肺脓肿、胸 腔积液等病变。
04
治疗
药物治疗
抗生素治疗
抗生素是治疗中性粒细胞缺乏合并感染的主要手段,如青霉素类 、头孢菌素类等。
免疫抑制剂
对于免疫因素引起的中性粒细胞缺乏,可使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 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环孢素等。
造血生长因子
遗传学检查
可发现相关基因突变,如G-6-PD 缺陷等,有助于明确诊断和病因分 类。
病理学检查
皮肤活检
显示非特异性炎症或坏死,有时可见中性粒细胞浸润,有助 于诊断。
肺活检
对于继发性中性粒细胞缺乏的患者,肺活检可发现相关病变 ,如浸润性炎症、肺出血或透明膜形成等。
影像学检查
X线胸片
可发现肺部炎症、胸腔积液、支气管炎等病变。
3
贫血
中性粒细胞缺乏可导致贫血,表现为面色苍白 、乏力等。
体征
口腔感染
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容易发生口腔感染,表现为 口腔黏膜溃疡、糜烂等。
皮肤感染
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的皮肤容易发生感染,如疖 、痈等。
肺部感染
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容易发生肺部感染,表现为 肺炎、支气管炎等。
并发症
败血症
01
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容易发生败血症,表现为寒战、高热、白
中性粒细胞缺乏
xx年xx月xx日
contents
目录
• 介绍 • 临床表现 • 诊断 • 治疗 • 预防
01
介绍
定义
• 中性粒细胞缺乏通常是指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小于 2.0×10^9/L。根据发病机制,中性粒细胞缺乏可分为遗传性 和获得性两种类型。
发病率和流行率

粒细胞缺乏症PPT课件

粒细胞缺乏症PPT课件
FT3 7.03pmol/L, FT4 23.61pmol/L PCT:0.2ng/ml 胸部CT:无异常,甲状腺密度降低
6
目前患者诊断考虑?
诊 下一步如何治疗? 断 及 检 查 、 治 疗
2019/8/27
7
1、粒细胞缺乏 2、感染性发热 3、甲状腺功能亢进
诊 断
2019/8/27

抗生素的原则是:早期、联合、足

量、广谱。

2019/8/27
2
常 用 的 药 物 联 合 方 案 :
2019/8/27
①头孢菌素类(第二代、第三 代)加氨基糖药类。
②头孢菌素类(第二代、第三 代)加氟喹诺酮类。
③单用碳烯类; ④头孢菌素类(第三代)加糖
肽类。 ⑤碳烯类加糖肽类。 ⑥根据药敏试验联合用药。


护理,有条件进住层流室,如无层流

室,进住单间病房,避免探视。


3.积极防治感染

2019/8/27
1
(1)无感染者,可不用抗生素
3
或以口服抗生素预防感染。
. (2)对有感染患者尽早应用抗

生素治疗,同时积极进行血培养,

口腔分泌物、痰、大便、小便培养,

寻找病原菌以指导临床用药。应用
2
常 用 的 第 二 代 头 孢 菌 素 : 2019/8/27
头孢呋辛(伏乐欣、西力欣)。 头孢替坦、头孢西丁
2
常 用 的 第 三 代 头 孢 菌 素 : 2019/8/27
头孢哌酮加酶抑制剂(舒普深、 海舒必),头孢他啶(夫达欣、 凯复定),头孢哌酮(先锋必、 达诺欣),头孢曲松(罗氏芬、 菌必治),头孢塞肟(凯福 隆)。

粒细胞减少症PPT医学课件

粒细胞减少症PPT医学课件
升粒细胞药物
-维生素B6、利血生可用于各种粒细胞减少症 -维生素B4、鲨肝醇、肌苷、脱氧核苷酸、康力龙等对抗癌药、放疗 或 氯霉素等因素所致的白细胞减少有较好疗效。 -选择其中1~2种,服用4~6周 -肾上腺皮质激素可促进骨髓释放细胞进入外周血循环,当粒细胞减 少是因为免疫因素引起,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所致时,有较好且持久的 疗效。 -目前对于粒系祖细胞增生障碍的,可试用GM-CSF、G-CSF或IL-3。 -GM-CSF和G-CSF已应用于化疗药物所致的粒细胞减少,取得较好的 效果。
2. 病因和发病机制
粒细胞生成减少和成熟障碍(最常见)
生成减少--化学药物 、电离辐射、严重感染等引起骨髓损伤 成熟障碍--叶酸或vitB12缺乏、MDS、急粒等致早期粒细胞
成熟障碍而在骨髓内死亡(无效增生)
粒细胞破坏或消耗过多
脾亢、抗感染及免疫性机制破坏
粒细胞分布异常
假性粒细胞减少、血透、脾亢
一般增高
一般无特异性染色体异常
肝、脾、淋巴结中无或仅有少量幼稚细胞浸润, 组织结构完整
急、慢粒积分减低,ALL可增高
常伴有特异的染色体异常
粒细胞白血病可见大量原、早幼 粒细胞浸润,组织结构破坏
2.与原发的白血病鉴别 3.排除其他疾病:MDS
四、治疗原则
类白血病反应本身不需要治疗,原发病 因去除后,可迅速恢复。故应仔细寻找 原发病,积极予以治疗。
液传播
潜伏期 - 5~15天
3. 临床表现
三联症
- 不规则发热、咽炎、淋巴结肿大
临床类型 - 咽炎型、发热型、淋巴结肿大型 - 肺炎型、肝炎型、胃肠型、皮疹型、脑 炎型、 心脏型、 生殖腺型、伤寒型、 疟疾型、腮腺炎型等
二、实验室检查

中性粒细胞减少 ppt课件

中性粒细胞减少 ppt课件
物色、质、量、次数
泌尿生殖系统:解便主诉,小便色、质、量、次数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护理措施-感染预防
普遍性措施(有感染的危险)
洗手 操作时严格遵守无菌消毒技术 保持环境清洁 ANC<0.5×109/L,保护性隔离(单人间、层流床、空
气净化器等) 遵医嘱预防性使用G-CSF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护理措施-感染预防
置管后保持管道装置的整体密封性,导管各接口处清 洁,无血迹,根据导管性质定期更换管道装置
根据导管和敷料性质定期更换敷料,敷料有污染、卷 边等及时更换
保持导管通畅,根据导管性质冲洗导管或封管,减少 因堵塞增加的感染机率
中性粒细胞减少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中性粒细胞缺乏症:定义
中性粒细胞缺乏(neutropenia)/白细胞减少症 (leukopenia)是指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 <0.5*109/L或者预期在24~48小时从<1.0*109/L降 至<0.5*109/L
感染是中性粒细胞缺乏症最主要的并发症,是化疗 主要剂量限制性毒性,也是死亡的主要原因
临床表现不典型,常无明确的感染病灶 疼痛可能是唯一的局部症状 常见感染部位是皮肤黏膜、呼吸道、消化道等
皮肤黏膜感染:口腔溃疡,肛周溃疡,伤口(置管、腰穿、 骨穿、手术切口等)局部出现红肿热痛
呼吸道感染:咳嗽、咳痰,胸痛 消化道感染:腹泻,直肠周围脓肿(诱因:便秘直肠撕裂
伤,或腹泻直肠黏膜剥脱) 泌尿道感染:单侧或双侧腹部压痛,尿痛、尿急、尿频(诱
呼吸道感染预防及指导(有感染的危险)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新鲜 限制探视人次,避免和呼吸道感染患儿、家长或访客接触 秋冬季注意保暖;ANC0.5×109/L对患儿进行保护性隔离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护理查房PPT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护理查房PPT

康复锻炼建议
保持适当的运动量,如散步、慢跑等
避免剧烈运动,如举重、打篮球等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早睡早起、饮食均衡等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如血常规、肝功能等
随访时间安排
家庭护理指导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焦虑和紧张
遵医嘱按时服药,避免擅自停药或减量
保持室内环境清洁,避免感染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饮食、睡眠等
完善护理流程,提高护理效率和质量
加强患者教育,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
定期进行护理质量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下一步工作计划
加强与患者的沟通,提高患者满意度
定期对护理工作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提高护理质量
完善护理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汇报人:
观察患者的皮肤、黏膜、淋巴结等体征
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精神状态、疼痛程度等主观感受
记录患者的症状变化、治疗效果、不良反应等重要信息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预防血栓:监测凝血功能,及时补充凝血因子
预防感染:保持环境清洁,避免接触感染源
预防出血:监测血小板计数,及时补充血小板
预防贫血:监测血红蛋白水平,及时补充铁剂和维生素B12
预防感染的护理措施
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滥用
保持病房清洁,定期消毒
加强手卫生,避免交叉感染
加强患者教育,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药物治疗的护理配合
药物选择:根据患者病情和药物敏感性选择合适的药物
药物剂量:根据患者体重、年龄、病情等因素确定药物剂量
药物使用:严格按照医嘱使用药物,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和相互作用
汇报人:
目录
定义与分类
原发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病因不明,可能与遗传、免疫等因素有关

《中性粒细胞减少》课件

《中性粒细胞减少》课件

案例分析:介 绍一个中性粒 细胞减少患者 的预防和保健 经验,以及治
疗效果
总结:强调预防 和保健对于中性 粒细胞减少患者 的重要性,呼吁 大家关注自身健
康状况
案例三:并发症的处理与预后
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预后评估和随访计划
患者教育和生活指导
总结与展望
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护理 与康复
护理要点
保持清洁和卫生
临床表现
发热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 感染是最常见的并发症 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等 出血倾向如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等
中性粒细胞减少的诊断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中性粒细胞数量 减少,可伴有贫血、血小板减 少等症状
骨髓象检查:骨髓增生活跃或 明显活跃,以粒细胞增生为主
粒细胞边缘池功能检测:可反 映粒细胞边缘池功能状态
及时就医治疗
注意事项
避免接触有害物质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 式
定期进行体检
及时就医治疗
健康生活方式
均衡饮食: 保持营养均 衡,摄入足 够的蛋白质、 维生素和矿 物质
适量运动: 进行适量的 有氧运动, 如散步、慢 跑等,增强 身体免疫力
戒烟限酒: 戒烟限酒, 避免对中性 粒细胞产生 负面影响
规律作息: 保持规律的 作息习惯, 避免熬夜和 过度劳累
定义与分类
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定义
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分类
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原因
中性粒细胞减少的诊断标准
发病原因
药物:某些药物如化疗药、免 疫抑制剂等可引起中性粒细胞 减少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 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可导
致中性粒细胞减少
感染:细菌、病毒等感染可 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
遗传因素:部分患者存在中 性粒细胞减少的家族史

粒细胞缺乏症的护理ppt完整课件

粒细胞缺乏症的护理ppt完整课件
➢ 二、口腔护理
2、口腔溃疡护理 : 有真菌感染病人涂制霉菌素药(Yao)液(制霉菌素6片碾粉
溶于20 mL鱼肝油中)。随着病情发展,唇周感染处出现坏死,
予清除坏死组织,3%过氧化氢清洁局部后涂上碘甘油,经 33 d治疗后痊愈出院。
第十四页,共二十二页。
粒细胞(Bao)缺乏症的护理
➢ 三、 执行消毒隔离工作制度,限制探视:
避免烫、硬、粗及刺激性强辛辣食物。味口欠佳病人鼓励少量多餐进食。
第二十页,共二十二页。
粒细 胞缺乏症的预防 (Xi)
➢ 1、避免各种可能引起粒细胞(Bao)减少的药物,如必 须使用,应定期观察血象,若有下降的趋势,应停 药并密切观察。
➢ 2、对密切接触放射线或苯等有害理化因素者,应加强
劳动保护,定期做预防性体格检查及血象检查。
➢ 3、集落刺激因子治疗:重组人粒系生长因主要有rhGM-CSF和
rhG-CSF,可诱导造血干细胞进入增殖周期,促进粒细胞增生、 分化成熟、由骨髓释放至外周血液,并能增强粒细胞的趋化、吞 噬和杀菌活性。G-CSF对周期性粒细胞减少和严重的先天性粒细胞 缺乏儿童效果较好,它能加速化疗引起白细胞减少的恢复,亦可用于 预防强烈化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和发热。待白细胞回升后酌情减量或 停药。CSF的副作用有发热、寒战、骨关节痛等。
大的心理压力,产生恐惧、压抑及悲观情绪。护理人员要做好解释工作,
耐心、细致地为病人解答疑问,取得病人理解,建立良好护患关系,使
病人树立治疗信心,主动地配合治疗护理。
第十九页,共二十二页。
粒细胞缺乏症(Zheng)的护理
➢ 七、饮食指导 :
病人持续高热消耗大,需(Xu)要补充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清淡饮食。
➢ 经验性抗感染的治疗策略并非经治医(Yi)生的臆想,而应分析 感染的临床特点,并考虑到所在地区、社区和所在医(Yi)院的 病原微生物学分布规律和耐药性规律做出综合判断,并尽快 作血、尿和其它有关的培养,待证实病原体后再改用抗生素 。

中性粒细胞减少PPT幻灯片

中性粒细胞减少PPT幻灯片
用抗菌稀释液坐浴,避免使用肛表 进食易消化助便饮食,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
皮肤感染预防及指导(有感染的危险/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 危险)
每日沐浴或皮肤清洁,定期更换干净柔软衣服及床上用品 勤剪指甲并保持指甲缝清洁 虫咬或由伤口时及时处理 放疗后避免暴露于烈日下,避免冷热敷和刺激性用品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护理措施-感染预防
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1~2qw)
其他危险因素评估
感染症状
T,合并发热时:血培养(如有血管通路,则分别留取血 管通路和外周血培养),分泌物培养
疼痛 皮肤黏膜:口腔、肛周等完整性,伤口情况 呼吸道:呼吸频率,呼吸型态,呼吸音(附加音),咳
嗽、咳痰(痰色、质、量),X摄片 胃肠道系统:解便主诉,大便色、质、量、次数,呕吐
多饮水 少量多餐,减轻胃肠道负担
泌尿道感染预防及指导(有感染的危险)
多饮水 保持会阴部清洁,使用流动水清洗,尤其是女孩子,增加
便后、睡前等会阴部清洗频次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护理措施-感染预防
导管相关性感染预防(有感染的危险)
置管时根据导管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消毒剂消毒皮肤, 充分待干,消毒范围应超过敷料大小
口腔感染预防及指导(有感染的危险)
进餐前后、睡前、晨起使用生理盐水/温开水正确漱口 ANC1×109/L或使用易损伤黏膜的化疗药物时,可增加漱口频
次,使用1%碳酸氢钠(SB)、洗必泰等碱性和抗感染漱口液交 替漱口 进食清淡、温软的饮食,多饮水
肛周感染预防及指导(有感染的危险)
便后、睡前使用流动水清洗肛周 ANC1×109/L或使用易损伤黏膜的化疗药物时,至少每天2次使
出现感染症状和体征(体温过高/皮肤完整性受损/口腔 黏膜受损/组织完整性受损/清理呼吸道无效/腹泻/排尿 障碍/气体交换受损/潜在并发症:SIRS/有休克的危险)

中性粒细胞减少与缺乏ppt课件

中性粒细胞减少与缺乏ppt课件

不充分抗炎治疗危害: 1.增加死亡率,不充分治疗是病死率高的 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 2.分离到的病原菌对所使用抗生素不敏感。
粒缺合并感染的治疗
(四)升白治疗 主要是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 作用机制:1.促进粒细胞生成及释放; 2.增强粒细胞的吞噬功能; 3.延长粒细胞寿命。
谢谢!
获得性免疫性中性粒细胞减少
结缔组织病及慢性活动性肝炎等均可引起 粒细胞减少。血清中可查到抗白细胞抗体, 使白细胞发生凝集而被肝、脾、肺等器官 所破坏,也可产生相关介质直接损伤骨髓。
诊 断
首要问题:减少的严重程度及是否出现发 热、败血症? 如ANC减少程度严重,伴有发热、败血症, 则应在完善各部位的病原菌培养后,立即 给予静脉应用广谱抗生素经验治疗,迅速 启动高危患者的治疗路径。
发病机制
(二)粒细胞破坏: 1.免疫性: ①药物:氨基比林等 ②自身免疫病:SLE、Felty综合症等 ③遗传因素 ④特发性 2.消耗过多:严重的感染、过敏等 3.物理性破坏:恶组、脾亢等
发病机制
(三)分布异常 大量的粒细胞从循环池转移到边缘池或外 周组织,大多数原因未明,少部分见于严 重的感染、过敏、溶血、透析、内毒素等。 肾上腺素试验 每一种病因致病均可能包括多种发病机制
粒缺合并感染的治疗
(二)寻找感染部位及感染病原体 1.完善CT、彩超等检查,明确感染部位 2.在使用抗生素之前,要完善皮肤、口咽、 血、痰、尿、大便及各种分泌物的细菌培 养,明确感染病原体。反复送检,提高阳 性率。
粒缺合并感染的治疗
(三)抗感染 伴有发热、败血症的粒缺患者,则应在完 善各部位的病原菌培养后,立即给予静脉 应用广谱抗生素经验治疗。 使用原则:广谱、强效、足量、联合充分 抗炎,必要时联合抗真菌药。

内科学课件:中性粒细胞减少和粒细胞缺乏

内科学课件:中性粒细胞减少和粒细胞缺乏
超过骨髓代偿力
中性粒细胞 分布异常
免疫性
非免 疫性
药物介导 自身免疫性 严重感染
脾亢等
中性粒细胞减少和粒细胞缺乏
中性 粒细胞 减少 粒细胞 缺乏
[病因与发病机制]
中性粒细胞 生成缺陷
中性粒细胞破坏 或消耗过多
中性粒细胞 分布异常
移至边缘池 脾Hale Waihona Puke 滞留中性粒细胞减少和粒细胞缺乏
正常分布
循环池
边缘池
异常分布
中性粒细胞减少和粒细胞缺乏
中性粒细胞减少和粒细胞缺乏
1 概述(概念) 2 病因和发病机制 3 临床表现 4 治疗
中性粒细胞减少和粒细胞缺乏
概述
4 概念
1
白细胞计 数及分类 的正常值
2
中性粒细 胞的动力 学
3
中性粒细 胞的功能
概述
年龄段 成人
新生儿 6个月~2岁
白细胞计数参考值
4~10×109/L 15~20×109/L 11~12×109/L
新鲜全血
经保存的新鲜全血的有效成份 主要是红细胞,其次是白蛋白和球 蛋白,后者含量也不多。
中性粒细胞减少和粒细胞缺乏
[中性粒细胞减少治疗]
1.寻找病因 2.对症治疗 3.升高白细胞药物:如释佰能、升白安、肌苷、维生
素B4、利血生等
中性粒细胞减少和粒细胞缺乏
[预防] 避免接触放射线、苯或其他有害物质,定期进行
中性粒细胞减少和粒细胞缺乏
4
概 念
➢白细胞减少症(Leukopenia):
白细胞数<4.0×109/L
➢粒细胞减少症(neutropenia):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2.0×109/L
➢粒细胞缺乏症(agranulocytosi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若前一化疗周期中未用长效 刺激因子预防,但发生了FN 或剂量限制性中性粒细胞减 少症,则下一化疗周期需要 使用PEG-rhG-CSF;
使用PEG-rhG-CSF;
• 姑息化疗中,如患者具有FN
• 对于接受FN风险化疗方案
的风险,需使用PEG-rhG-CSF;
( 20%>FN >10%)的患者,
• 若患者存在正在接受治愈性
WBC 4.95×109/L, NEU 3.51×109/L。
WBC 2.19×109/L,疗后24小WBC 2.31×109/L, NEU 0.69×109/L。时长效 NEU 1.61×109/L
血浆半衰期达到48-72小时,每个化疗周期使用一 次即可;
化疗后24小时皮下注射,6mg或100ug/kg。
G-CSF PEG-G-CSF
PEG
长效瑞白应用指征
长效瑞白应用指征
一级预防
二级预防
• 对于接受高FN风险化疗方 案的患者( FN >20%), 无论治疗目的是治愈、延 长生存期还是改善疾病相 关症状,均建议其预防性
When
How
通常自化疗结束后 48小时开始使用 治疗性: 200ug/d 预防性: 100ug/d
对于3和4度必须使 用。I度可以不用 ;对于2度粒细胞 减少:是否3度以 上历史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长效)
在短效药物N末端共价结合PEG链,在血液中清除 受ANC的介导,自我调节作用机制,达到长效;
化疗后连 化疗后连 效200ug 小时6mg 用3天 效200ug 化疗后连
用3天
用3天
qd升白6 WBC 5.27×109/L, 天,化疗NEU 3.88×109/L。
bid 连用 用3天 3天,化
WBC 2.41×109/L后,24小时
NEU 0.73×109/L长。 效6mg
WBC 3.36×109/L, NEU 1.63×109/L。
后全身化疗5周期,单次计用:紫杉醇脂 质体210mg D1,顺铂40mg D1-3。后未再继 续返院化疗。
治疗效果
CA125(U/ML)
第一周期 第二周期 第三周期 第四周期 第五周期 第六周期 第七周期
263.9
134.4
58.13
60.6
47.6
38.12
27.11
肿瘤标记物
血象变化及用药情况
血小板:比粒细胞降低出现稍晚,也在两周左右下降到最低值,其下降迅速, 在谷底停留时间较短即迅速回升,呈V型
中性粒细胞减少对治疗的影响
•超过60%的患者化疗延迟和减量首要原因是中性粒细胞减少; 出现剂量改变的患者中有超过60% 再次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
Ⅲ/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 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FN)
2 既往史、个人婚育史、家族史无特殊。
3 术后病理:左侧卵巢浆液性癌,腹腔冲洗液可 见癌细胞。病理分期:IIc期。
4 查体: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心肺(),腹部可见陈旧性手术疤痕,愈合好。
治疗经过
患者入院后完善相关辅助检查,排除化疗 禁忌给予TP方案双路化疗2周期,单次计用: 紫杉醇脂质体210mg IV,顺铂140mg IP。
0
1
2
3
4
血红蛋白(g/L) ≥110 109-95 94-80
79-65
<65
白细胞(109/L) ≥ 4.0 3.9-3.0 2.9-2.0 1.9-1.0 <1.0
粒细胞(109/L) ≥ 2.0 1.9-1.5 1.4-1.0 0.9-0.5 <0.5
血小板(109/L) ≥ 100 99-75 74-50
剂量降低、周期延迟
复杂难治的感染
化疗效果降低
增长住院时间、增加治疗费用
总生存ncer.2001;92:1354-1367
如何治疗粒缺?
粒细胞刺激因子作用机制
促进骨髓造血、刺激贮存池粒细胞释放
• 选择性地作用于骨髓中性粒细胞系的造血祖细胞, 促进其分化和增殖
概述
• 恶性肿瘤已经成为常见病和多发病,我国 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持续上升;
• 我国恶性肿瘤中晚期病人相对较多,丧失 手术治疗机会,常需采用以化疗为主的综 合治疗;
• 化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严重 粒细胞缺乏会造成发热、感染甚至危害生 命;
• 处理好化疗引起的粒细胞缺乏症是保证化 疗足剂量、足疗程完成的关键。
F先FNN前风风接险受险因过素因放素疗或≥化1个疗 时,预防持续性粒缺
化肿疗瘤骨或髓术侵犯后辅助化近疗期,手术而或且创伤
肝性功使能用低下P(EG胆-红rh素G>-2C.S0)F; 肾功能低下(肌酐清除F率N<可50能) 导年致龄死>6亡5并等接受不足良剂量预化后疗
病情介绍
1 患者张某芳,女,61岁,因“卵巢癌术 后1月”于2016-06-02入我院。
中性粒细胞缺乏定义
• 粒细胞缺乏症又叫白细胞减少症,系指因放 化疗等治疗、感染或免疫性疾病,亦可原 因不明,导致的外周血中白细胞计数持续 低于4×109/L和(或)中性粒细胞计数持续 低于2×109/L。其中最常见的病因是药物反 应(化疗)。
分度
采用的是世界卫生组织抗癌药物急性及亚急性毒性反应分度标准
• 加速成熟中性粒细胞的生成 • 促进成熟中性粒细胞从骨髓向外周血释放 • 增强成熟中性粒细胞的功能、游走能力和吞噬杀菌
能力 • 增加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数量,增强其生理功能,提
高机体抵抗力,减少感染机会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 的应用(短效)
• 何时用
• 如何用
• 何时停
Stop
中性粒细胞绝对 值连续两次大于 10×109/L后停药 达上述标准较难 ,故当白细胞总 数两次超过10× 109/L 即可停用
49-25
<25
化化疗疗后后粒粒细细胞胞和和血血小小板板变减化少规一律般规律
升白药物可帮助升高中性粒 细胞最低值,缩短粒缺持续 时间,有效降低感染发生。
升血小板药物则可升高 血小板最低值的同时加 速血小板恢复。
粒细胞:化疗停药后一周,至停药10-14日达到最低点,在低水平维持2-3天 后缓慢回升,至第21-28天恢复正常,呈U型
周期
第一周期 第二周期 第三周期 第四周期 第五周期 第六周期 第七周期
骨髓抑制 Ⅱ






程度
应用升白 短效瑞白 短效瑞白 短效+长 长效瑞白 短效瑞白 短效+长 短效瑞白
药物
效瑞白
效瑞白
剂量及时 间
化疗延迟 时间
200ug qd 200ug qd 化疗前短 化疗后24 化疗后连 化疗前短 200 q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