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
古代经典名方关键信息表(7首方剂)
1.12g
以水300毫升,煎至210毫升,食远服。
【功效】清肺经热。
【主治】肺风酒刺。症见面鼻疙瘩,红赤肿疼,破出粉汁或结屑等。
枇杷叶
蔷薇科植物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Thunb.)Lindl.的干燥叶
蜜炙
7.46g
甘草
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Fisch.的干燥根和根茎
生品
20.6g
牡丹皮
毛茛科植物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Andr.的干燥根皮
生品
20.6g
莪术
姜科植物蓬莪术Curcuma phaeocaulisVal.或广西莪术Curcuma KwangsiensisS. G.Lee et C. F. Liang或温郁金Curcuma wenyujinY.H. Chen et C. Ling的干燥根茎
醋莪术
20.6g
人参
五加科植物人参Panax ginsengC.A.Mey.的干燥根和根茎
生品
41.3g
牛膝
苋科植物牛膝Achyranthes bidentataBl.的干燥根
生品
41.3g
甘草
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Fisch.干燥根和根茎
炒甘草
41.3g
备注
1.鉴于《妇人大全良方》卷首之“辨识修制药物法度”总论性章节中提及诸多药物的炮制,涉及本方中当归条下注明“微炒”,其方法与地方炮制规范中的炒当归接近;涉及本方中甘草条下注明“炙黄”,其方法与地方炮制规范中的炒甘草接近,可参考;涉及本方中莪术条下注明“二味并用湿纸煨炮令香软,细切,或更用盐醋浸泡半日用”,结合现今临床多采用醋制,以减毒增效,因此建议采用醋莪术炮制规格。
中医千古第一方
中医千古第一方祖国医学至今已有数千年历史,能够流传下来的方子,基本都安全、方便、有效,毕竟大浪淘沙,亿万人亲身实践证明有效果才能留存。
今天为您整理了5大千年名方,补气血、补肾、止咳、祛寒湿、失眠、落枕……所有方子都详细到制法,非常实用!润肠养胃第一方:四磨汤四磨汤是宋朝王府常用御药,后此方载入宋代医学名著《济生方》和明代《痘疹金镜录》之中,美名很快传遍长江中下游,渐渐就形成了这样一个传统习惯:婴儿出生一周后,不论是男是女,有病无病,都给服用四磨汤,这样,孩子成长过程中,一般不会再闹肚子,肠胃特别好。
这个习惯从民间到现在已沿袭1000多年。
【组方】木香、枳壳、槟榔、乌药【功效】破滞降逆,补气扶正,对肠胃疾病很有效。
【方解】木香行气止痛、健脾消食;枳壳理气宽中、行滞消胀;乌药顺气畅中、散寒止痛;槟榔导滞、杀虫、利水,四药合用可理气调血、疏通经络、调和脏腑,从而恢复消化系统正常功能,完全符合“气上宜降之,气逆宜顺之”的中医理论。
并且由于是纯中药、见效快,对于治疗儿童肠胃疾病、中老年人消化功能紊乱有较好疗效。
【制法】四味药物先磨浓汁再和水煎服。
治痰第一方:二陈汤中医治痰名方“二陈汤”,因用药简单、功效显著而广为流传,成方始见于宋代官修方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距离今日有千年的历史。
【组方】半夏(汤洗七次)5两、橘红5两、白茯苓3两、甘草(炙)1两半。
【功效】燥湿健脾、化痰止咳、理气和中。
【方解】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和胃;橘红理气燥湿、化痰和胃;茯苓渗湿健脾化痰;生姜降逆止呕化饮,并助半夏、橘红化痰和胃,且能制半夏之毒性;而炙甘草补中益气、润肺止咳,调和诸药;乌梅味酸,收敛肺气,和甘草酸甘化阴,以防半夏、橘红、茯苓辛燥渗利之性耗伤气阴。
【制法】以上组方药材,加生姜3克,乌梅1枚,用水煎服。
补气第一方:四君子汤现代人生活压力大,难免气虚。
补气第一方是四君子汤,源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因四味药材均属于平、温药材,不燥热,补性平和,品性中正,不偏不倚,从了“君子致中和”的古意,所以用“四君子”来命名。
142剂千古名方
142剂千古名方1.银翘散(《温病条辨》)病机:风热犯肺,肺卫失宣。
脉症: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无汗或少汗,咳嗽,咽痛,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透表,宣肺泄热。
处方:连翘9g 金银花9g 桔梗6g 薄荷6g 荆芥6g 淡豆豉6g 牛蒡子9g 芦根30g 生甘草6g 淡竹叶6g应用:用于感冒及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及肺炎,百日咳,猩红热,流行性腮腺炎,急性支气管炎,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喉头炎,麻疹,水痘,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急性子宫内膜炎,产褥感染,急性皮肤化脓性感染,药物性皮炎等。
2.桑菊饮(《温病条辨》)病机:风热侵肺,肺气失宣。
脉症: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头痛,无汗或少汗,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轻透肺热。
处方:桑叶9g 菊花3g 连翘6g 薄荷3g 桔梗6g 生甘草3g 杏仁6g 苇根9g应用:用于感冒及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大叶性肺炎,腺病毒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钩端螺旋体病,急性荨麻疹,硒肺,妊娠中毒症,病毒性角膜炎,药物性皮炎等。
3.陈氏解凉表邪方(《外感温病篇》)病机:风热表邪、郁于肺卫。
脉症:身热畏风,头痛咳嗽,口渴,舌苔白,脉浮数。
治法:疏散风热,宣肺止咳。
处方:薄荷6g 前胡12g 杏仁6g 桔梗6g 桑叶6g 川贝母12g应用:用于急性支气管炎、感冒等。
4.葱豉桔梗汤(《通俗伤寒论》)病机:风温初起,邪气犯肺,郁闭肌表。
脉症:头痛,发热,微恶风寒,口渴,有汗或不多,心烦,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肌,疏风清热。
处方:葱白9g 桔梗6g 山栀子6g 淡豆豉9g 薄荷3g 连翘6g 生甘草3g 淡竹叶3g应用: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
5.寒解汤(《医学衷中参西录》)病机:阳明气热、外有表证。
脉症:周身壮热,心烦热而渴,头痛,微恶寒或周身有拘束之感,无汗或少汗,舌苔白或黄,脉洪滑而浮。
古代经典名方关键信息表(7首方剂)
3.73g
备注
序号7二冬汤
基本信息
现代对应情况
出处
处方、制法及用法
药味名称
基原及用药部位
炮制规格
折算剂量
用法用量
功能主治
《医学心悟》(清•程国彭)
天冬二钱(去心),麦冬三钱(去心),花粉一钱,黄芩一钱,知母一钱,甘草五分,人参五分,荷叶一钱。
水煎服。
天冬
百合科植物天冬Asparagus cochinchinensis(Lour.) Merr.的干燥块根
备注
1.鉴于《妇人大全良方》卷首之“辨识修制药物法度”总论性章节中提及诸多药物的炮制,涉及本方中当归条下注明微炒且以酒处理,考历代关于当归以酒为辅料炮制的沿革,古代关于酒洗后用焙还是炒等并无十分严格的界定,清代后多数转为炒干,延续至今成为酒炙法,因此建议参考酒当归炮制规格;涉及本方中牛膝,在“辨识修制药物法度”章节中川牛膝条下言其酒制加工,经考证该时期川牛膝与今所用牛膝Achyranthes bidentataBl.基原一致,其所提的酒制加工方法与今之酒炙法相似,因此建议参考酒牛膝炮制规格;涉及本方中甘草条下注明“炙黄”,其方法接近于《中国药典》的清炒法,因此建议清炒法炮制;涉及本方中莪术条下注明“二味并用湿纸煨炮令香软,细切,或更用盐醋浸泡半日用”,结合现今临床多采用醋制,以减毒增效,因此建议采用醋莪术炮制规格。
功能主治
《妇科冰鉴》(清•柴得华)
生地三钱(酒洗),当归四钱(酒洗),白芍钱五分(酒炒),川芎一钱,桃仁十四粒(去皮尖研泥),红花一钱(酒洗)。
水煎温服。
地黄
玄参科植物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Libosch.的干燥块根
酒地黄
11.19g
古代中国经典名方
古代中国经典名方
古代中国有许多经典的名方,其中一些是传统中医药所传承的古方。
以下是其中一些:
1. 四物汤(或者加味四物汤):由当归、熟地黄、白芍、川芎组成,用于调理女性气血不足、月经不调等问题。
2. 逍遥散:是张仲景创制的一方名方,由甘草、茯苓、泽泻等草药组成,用于治疗痰湿内盛,胸闷嗳气等症状。
3. 清热解毒汤:是治疗热毒、火热病症的经典名方,成分包括黄芩、黄连、连翘等,用于清热解毒、泻火除热。
4. 补中益气汤:包括人参、黄芪、白术等,主要用于调和脾胃、益气养血。
5. 百合固金汤:用于治疗肺燥干咳,由百合、麦冬、沙参等组成。
这些名方经常被中医用于治疗不同的疾病或调理身体,它们在中医药传统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在不同的情况下展现出一定的疗效。
值得注意的是,中医药的使用应当由专业医师指导,因为药材的配比和用量都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而定。
首批100个经典名方目录问世,附药方(2)
首批100个经典名方目录问世,附药方(2)35竹茹汤《普济本事方》(宋·许叔微)“治胃热呕吐,竹茹汤。
”干葛三两,甘草三分(炙),半夏三分(姜汁半盏,浆水一升煮耗半)。
右粗末,每服五钱,水二盏,生姜三片,竹茹一弹大,枣一个,同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煮散36辛夷散《严氏济生方》(宋·严用和)“治肺虚,风寒湿热之气加之,鼻内壅塞,涕出不已,或气息不通,或不闻香臭。
”辛夷仁、细辛(洗去土、叶)、藁本(去芦)、升麻、川芎、木通(去节)、防风(去芦)、羌活(去芦)、甘草(炙)、白芷各等分。
右为细末,每服二钱。
食后茶清调服。
散剂37当归饮子《严氏济生方》(宋·严用和)“治心血凝滞,内蕴风热,发见皮肤,遍身疮疥,或肿或痒,或脓水浸淫,或发赤疹??。
”当归(去芦)、白芍药、川芎、生地黄(洗)、白蒺藜(炒,去尖)、防风(去芦)、荆芥穗各一两,何首乌、黄芪(去芦),甘草(炙)各半两。
右?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五片,煎至八分,去滓温服。
不拘时候。
煮散38实脾散《严氏济生方》(宋·严用和)“治阴水,先实脾土。
”厚朴(去皮,姜制,炒)、白术、木瓜(去瓤)、木香(不见火)、草果仁、大腹子、附子(炮、去皮脐)、白茯苓(去皮)、干姜(炮)各一两,甘草(炙)半两。
右?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枣子一枚,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煮散39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宋·陈自明)“若经道不通,绕脐寒疝痛彻,其脉沉紧。
此由寒气客于血室,血凝不行,结积血为气所冲,新血与故血相搏,所以发痛。
譬如天寒地冻,水凝成冰。
宜温经汤及桂枝桃仁汤、万病丸。
”当归、川芎、芍药、桂心、牡丹皮、莪术各半两,人参、甘草、牛膝各一两。
右?咀,每服五钱。
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
煮散40泻白散《小儿药证直诀》(宋·钱乙)“治小儿肺盛,气急喘嗽。
”地骨皮(洗去土,焙)、桑白皮(细锉炒黄)各一两,甘草(炙)一钱。
经典方剂30首
经典方剂30首附件1:一、经典方剂目录1、补中益气汤2、参苓白术汤3、六君子汤4、生脉饮5、香砂六君子汤6、玉屏风散(汤剂)7、归脾汤8、四物汤9、桃红四物汤10、六味地黄丸(汤剂)11、杞菊地黄丸(汤剂)12、十全大补汤13、半夏泻心汤14、逍遥散(汤剂)15、银翘散(汤剂)16、桂枝汤17、九味羌活汤18、麻黄汤19、小青龙汤20、止嗽散(汤剂)21、白虎汤22、普济消毒饮23、当归六黄汤24、导赤散(汤剂)25、葛根芩连汤26、龙胆泻肝汤27、葶苈大枣泄肺汤28、四逆散(汤剂)29、当归四逆汤30、骨科壮骨关节丸经典方来源于以下中医古籍文献、专著及专病专方手册:1、《医宗金鉴》清.吴谦2、《中医妇科学》罗元恺主编3、《方剂学》谢鸣主编4、《原发性肝癌中西医结合治疗学》吴孟超、郑伟达主编5、《中医内科学》吴勉华、王新月主编6、《心血管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黄春林、邹旭主编7、《消化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罗云坚、黄穗平主编8、《专病专方手册》广东一方二、经典方剂介绍1、【方名】补中益气汤【出处】《内外伤辨惑论》【功效】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主治】①脾不升清证。
头晕目眩,视物昏瞀,耳鸣耳聋,少气懒言,语声低微,面色萎黄,纳差便溏,舌淡脉弱.②气虚发热证.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而胖,脉大无力。
③中气下陷。
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伴气短乏力。
【组方】黄芪20g,炙甘草9g,人参10g,升麻6g,柴胡6g,陈皮6g,当归10g,炒白术10g.2、【方名】参苓白术汤【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功效】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主治】①脾胃气虚夹湿泄泻证.饮食不化,胸脘痞闷,或吐或泄,四肢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虚缓。
②脾肺气虚痰湿咳嗽证.咳嗽痰多色白,胸脘痞闷,神疲乏力,面色晄白,纳差便溏,舌淡苔白腻,脉细滑。
【组方】莲子10g,薏苡仁15g,砂仁6g,桔梗10g,白扁豆15g,茯苓20g,人参10g,甘草9g,炒白术20g,山药20g,大枣10g。
古代经典名方目录
古代经典名方目录《诗经》《史记》《孟子》《礼记》《春秋》《楚辞》《庄子》《韩非子》《老子》《道德经》《周易》《墨子》《荀子》《大学》《中庸》《论语》《易经》《吕氏春秋》《汉书》《司马法》《司马相如》《资治通鉴》《资治通考》《后汉书》《韩非子·外储》《新唐书》《旧唐书》《南史》《北史》《元史》《宋史》《金史》《魏晋南北朝刊志》《文献通考》《西征记》《琅琊西道记》《唐书》《元史》《古今图书集成》《列国志》《麻章太守史》《雍闿苍瀚志》《通志》《上京赋》《宋元明史料考异》《元代史稿》《宋金时期文存论》《五朝史稿》《明史演义考异》《明史料》《李季史话》《郑世古萃英集》《读史方言集合》《朱元璋备史》《按朝野史今古大辞典》《中华通史汇编》《明史稿》《宋史稿》《元史稿》《唐史稿》《宋金断代史》《四库全书》《四庫大藏經》《地理志》《历史志》《颜氏断代史》《文通全览》《古今昭烈录》《斗史》《昆仑颂》《古今文字大辞典》《紫衣翰林》《青山纪事》《当代蔡邕全集》《乐府诗集》《金史稿》《人物志》《舆地经纬》《汝简失言》《明史正义》《水经注》《诸子集注》《苏轼文选》《孟子考证》《小学》《新小学》《明史记》《集古》《洪武正录》《洪福序珍》《抗金断代史》《集古汇编》《康熙字典》《管子》《周礼》《周礼注疏》《花间词》《正义简》《连锁传译类征》《元史演义》《应天录》《诗话总龟》《清史稿》《古文辞典》。
古代经典名方关键信息表(25首方剂)
附件(一)桃核承气汤基本信息现代对应情况出处处方、制法及用法药味名称基原及用药部位炮制规格折算剂量用法用量功能主治《伤寒论》(汉•张仲景)桃仁五十个(去皮尖),大黄四两,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芒硝二两。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温服五合,日三服。
桃仁蔷薇科植物山桃Prunus davidiana(Carr.)Franch.的干燥成熟种子桃仁13.50g上五味,加水1400ml,煮取500ml,去药渣后加入芒硝,再加热至沸腾。
饭前温服100ml,日3次。
【功效】逐瘀泻热。
【主治】下焦蓄血证。
症见少腹急结,小便自利,甚则烦躁谵语,神志如狂,至夜发热,以及血瘀经闭,痛经,脉沉实而涩者。
大黄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ex Balf.或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生品55.20g桂枝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 cassia Presl的干燥嫩枝生品27.60g甘草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的干燥根和根茎炒甘草27.60g芒硝硫酸盐类矿物芒硝族芒硝,经加工精制而成的结晶体。
主含含水硫酸钠(Na2SO4•10H2O)生品27.60g备注 1.据原方中煎煮法“煮取二升半”“温服五合”,可知本方每服量为煎出总量的1/5。
故本方每次的服药量为:桃仁2.70g,大黄11.04g,桂枝5.52g,甘草5.52g,芒硝5.52g。
根据张仲景方剂服药法中“不必尽剂”、随证变化、灵活施用的特点,日服用次数建议1-3次,根据临床实际遵医嘱使用。
上述折算剂量系依汉代度量衡直接折算,若与当今主流用量严重不符,在固定原方比例和每服量的基础上,结合安全性评价结果及临床用药实际确定日服总量。
2.炒甘草建议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中清炒法,“将甘草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炒至微黄”。
山东省执业药师继续教育-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的传承与创新答案
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的传承与创新山东省执业药师继续教育参考答案注:山东省药师协会施教机构的执业药师继续教育考试题为随机抽取5道题进行考试,该文档列出了该科目的所有考试题目及答案。
1.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中收载的剂型不包括(D)A.汤剂B.散剂C.煮散D.丸剂2.长期用药或反复用药的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重复给药毒性试验的给药期限应进行(B)个月试验A.3B.6C.9D.123.关于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管理的中药复方制剂质量控制项目说法正确的是(A)A.原则上处方中各药味应在制剂质量控制项目中体现B.原则上处方中2/3药味应在制剂质量控制项目中体现C.原则上处方中3/4药味应在制剂质量控制项目中体现D.处方中各药味必须在制剂质量控制项目中体现8.《古代经典名方目录》收载的方剂是(A)及其以前医籍所记载的方剂A.清代B.明代C.元代D.宋代9.由多味饮片、提取物等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组方而成的制剂属于(B)A.1.1类中药新药B.1.2类中药新药C.1.3类中药新药D.1.4类中药新药10.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由(B)制定A.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B.国务院中医药主管部门会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C.国务院中医药主管部门D.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11.按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管理的中药复方制剂不需符合的条件是(B)A.给药途径与古代医籍记载一致B.制备方法与古代医籍记载完全一致C.日用饮片量与古代医籍记载相当D.功能主治应当采用中医术语表述12.首次提出来源于古代经典名方的中药复方制剂的是(B)A.2007年7月10日《药品注册管理办法》B.2008年1月7日《中药注册管理补充规定》C.2015年8月18日《国务院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D.2016年12月25日《中医药法》13.基准样品一般不能为(D)A.煎液B.浓缩浸膏C.干燥品D.纯化物14.中药增加新的功能主治属于(B)A.中药创新药B.中药改良型新药C.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D.同名同方药15.按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管理的中药复方制剂药学研究技术中关于药材研究说法错误的是(C)A.应进行资源评估,保证药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B.应加强药材生产全过程质量控制C.必须使用符合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要求的药材D.多基原的药材一般应固定一种基原16.按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管理的中药复方制剂说明书中不需要列入(B)A.历代医评B.化裁依据C.方解D.不良反应17.中药3.1类制剂的质量标准时不需要(A)A.指纹/特征图谱中应指认所有的成份B.必要时应研究建立多张指纹/特征图谱C.应研究建立多个药味的含量测定方法D.应研究与安全性相关(包括内源性毒性成份和外源性污染物)的质量控制方法18.中药3.1类新药药学研究中要求药材质量研究时一般针对不少于3个产地(包含道地药材产地、主产区)的不少于(C)批次药材的质量进行分析A.9B.10C.15D.2019.中药新药注册申请时不能实行优先审评审批的是(B)A.用于重大疾病、新发突发传染病、罕见病防治B.孕妇用药C.新发现的药材及其制剂D.药用物质基础清楚、作用机理基本明确20.一般情况下,3.1类中药新药申报时应提供()个月加速稳定性试验和()个月长期稳定性试验研究资料(B)A.3,12B.6,18C.3,18D.3,2421.按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管理的中药复方制剂不需符合的条件是(B)A.给药途径与古代医籍记载一致B.制备方法与古代医籍记载完全一致C.日用饮片量与古代医籍记载相当D.功能主治应当采用中医术语表述22.2022年9月14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发布《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二批儿科部分)》,收载方剂(B)首A.10B.25C.50D.10023.中药3.1类制剂的质量标准中指纹/特征图谱应明确(C)A.峰波动范围B.相对峰面积C.相似度D.绝对保留时间24.关于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审评错误的是(D)A.采用以专家意见为主的审评模式B.由国医大师、院士、全国名中医为主的专家审评委员会对该类制剂进行技术审评C.专家审评委员会出具是否同意上市的技术审评意见D.参考专家意见,由药审中心出具是否同意上市的技术审评意见。
古代经典名方关键信息表(7首方剂)
折算剂量
用法用量
《妇人大全良方》(宋•陈自明)
当归、川芎、芍药、桂心、牡丹皮、莪术各半两,人参、甘草、牛膝各一两。
右㕮咀,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
当归
伞形科植物当归Angelica sinensis(Oliv.) Diels的干燥根
炒当归
20.6g
粉碎成粗末,每服20g,加水450毫升,煎至360毫升,去滓温服。用Biblioteka 用量《妇科冰鉴》(清•柴得华)
生地三钱(酒洗),当归四钱(酒洗),白芍钱五分(酒炒),川芎一钱,桃仁十四粒(去皮尖研泥),红花一钱(酒洗)。
水煎温服。
生地
玄参科植物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Libosch.的干燥块根
生地(酒洗)
11.19g
水煎温服。
【功效】养血,活血,逐瘀。
【主治】血虚血瘀证。症见妇女月经不调,血多有块,色紫质粘,腹痛腹胀等。
附件2
古代经典名方关键信息表(7首方剂)(征求意见稿)
序号1苓桂术甘汤
基本信息
现代对应情况
功能主治
出处
处方、制法及用法
药味名称
基原及用药部位
炮制规格
折算剂量
用法用量
《金匮要略》(汉•张仲景)
茯苓四两,桂枝、白术各三两,甘草二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茯苓
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Schw.) Wolf的干燥菌核
当归
伞形科植物当归Angelica sinensis(Oliv.) Diels的干燥根
酒当归
14.92g
白芍
毛茛科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oraPall.的干燥根
中医10大千古第一方
中医10大千古第一方中医养生群. . .祖国医学至今已有数千年历史,能够流传下来的方子,基本都安全、方便、有效,毕竟大浪淘沙,亿万人亲身实践证明效果才能留存。
今天为您整理了十大千年名方,补气血、补肾、止咳、祛寒湿、失眠、落枕……所有方子都详细到制法,非常实用!1补血第一方:四物汤一年之计在于春,做好春季养生保健,可以让您健康一整年。
春季三个月是万物萌生的季节,肝主生发,养好了肝才能健康,肝藏血,养肝必补血。
有“妇科养血第一方”美名的四物汤,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最早见于晚唐医书,后被载于中国第一部国家药典——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四物汤是补血汤,且见效快。
【组方】熟地18g、当归18g、白芍15g、川芎9g【功效】补血活血,润肤养发,改善面色苍白、肌肤粗糙等状况。
【方解】当归可以减轻妇女经前疼痛、腹胀,对缓解抑郁情绪也有帮助;熟地含有甘露醇、维生素A等成分,能使当归补血活血疗效得到增强;川芎可活血祛风,还富含维生素E;白芍能增强细胞免疫,充盈气血。
【制法】不仅可以单纯地煎水服用,还可以用来炖鱼、炖肉煲汤。
四物排骨汤:1、排骨洗净斩块,汆水捞起;2、将当归、熟地、川芎、白芍各物洗净,放入过滤纱袋中;3、煮沸瓦煲里的清水,放入所有材料,武火煮沸,转文火煲一个小时,下盐调味即可食用。
2补肾第一方:六味地黄汤这个方子已经流传了近两千年,是医圣张仲景总结前人经验所创肾气丸,宋代儿科医家钱乙在肾气丸的基础上减去桂枝、附子而成,可以对付很多老年人的疾病,如肾虚、耳鸣、脱发等。
现在市面上有六味地黄丸卖,六味地黄汤在家就可以熬制,很简单。
【组方】熟地15克,山茱萸肉12克,山药12克,丹皮10克,泽泻10克,茯苓10克。
【功效】滋阴补肾,可治疗肾阴不足所引起的虚火牙痛、牙齿松动及口舌生疮。
【方解】用熟地黄滋阴补肾益精髓而生血;山茱萸温补肝肾、收涩精气;山药健脾兼调理遗精、遗尿,是本方三补。
丹皮凉血清热而泻肝肾之火;泽泻、茯苓利水渗湿,是本方三泻。
古代中医典籍目录
参考文献一、古代典籍《苏沈》:《苏沈良方》宋苏轼、沈括(公元107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56年)《旅舍》:《旅舍备要方》宋董汲(公元1086年)木刻单行本《史载》:《史载之方》宋史堪(公元1085年)商务印书馆重印本(1956年)《脚气》:《脚气治法总要》宋董汲(公元1093年)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藏本)《总病论》:《伤寒总病论》宋庞安时(公元1100年)千顷堂石印本(道光癸未仲春)《药证》:《小儿药证直决》宋钱乙(公元1ll4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5s年)《活人书》:《类证后人书》宋朱肱(公元1108年)商务印书馆铅印(1955年)《证类》:《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宋唐慎微(公元1ll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据扬州季范董氏藏金泰和存晦明轩本,1957年)《衍义》:《本草衍义》宋寇宗(公元1116年)大东书局铅印本(1936年)《总录》:《圣济总录》宋太医院编(公元111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据现存善本与残存元刻珍本进行互相增补加句排印,1962年)《指迷》:《全生指迷方》宋王贶(公元1125年?)商务印书馆重印本(1956年)《产育》:《产育宝庆集》宋李师圣、郭稽中(公元1131年)湖北崇文书局刻本(清同治十年辛未)《普本》:《普济本事方》许叔微(公元1132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年)《鸡峰》:《鸡峰普济方》宋张锐(公元1133年)清道光八年戊子(1828年)汪士钟复南宋刻本艺芸书舍藏扳道光戊子仲夏重刊《局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陈师文等(公元1151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据元建安宗文书堂郑天泽刊本排印)《总微》:《小儿卫生总微方论》宋撰人未祥(公元1156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据黄波萧氏重校本排印)《卫济》:《卫济定书》宋东轩居士(公元1170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S6年)《洪氏》:〈洪氏集验方〉宋洪遵辑(公元1170年)商务印书馆(1955一1956年)重印本《三因》:(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陈言(无择)(公元1174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据宋刊配补元麻覆刻本排印,1957年)《传信》:《传信适用方》宋吴彦夔(公元1180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56年)《宝产》:《卫生家宝产科备要》宋朱瑞章(公元1184年)十万卷楼丛书本、连史纸印宋李迅(公元1196年)上海国医书局铅印国医小丛书单行本(1930年)《妇人》:《校注妇人良方》宋陈自明(公元123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年)《济生》:《济生方》宋严用和(公元1253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56-1957年)《痘疹方》:《陈氏小儿痘疹方论》宋陈文中(公元1254年?)商务印书馆铅印(1958年)《病源方》:《陈氏小儿病源方论》宋陈文中(公元1254年?)商务印书馆铅印(1958年)《精要》:《外科精要》宋陈自明(公元1263年)日本津轻氏藏本《朱氏》:《类编朱氏集验医方》宋朱佐(公元1265年)商务印书馆选印委别藏的单行本《急救》:《急救仙方》宋不著撰人(公元1278年?)清道光8年戊子(1828年)鲍氏校医书四种单行本《产宝》:《产宝杂录》宋齐仲甫(公元1279?年)抄本《百门》:《女科百问》宋齐仲市(公元1279年)疑是慎贻堂藏版《扁鹊》:《扁鹊心书》宋窦材重集光绪22年上海图书集成印书局林指月本《保命》:《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金刘完素(公元118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年)《儒门》:《儒门事亲》金张子和(公元1228年?)上海卫生出版社(1958年,原大东版)《世医》:《世医得效方》元危亦林(公元1277~1347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4年)《脾胃论》:《脾胃论》元李?(公元1249年)由《李东垣医书十种》搞出,上海受古书店、中一书局印行《活幼》:《活幼心书》元曾世荣(公元1294年)清宣统二年(1910年)武昌医馆据艺风堂藏至元刻本重校刊《汤液》:《汤液本草》元王好古(公元1298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56年)《珍珠囊》:《珍珠囊》金张元素(公元1315年) 1938年涵芬楼影元刻本元社思敬辑《济生拔粹》第五卷《瑞竹》:《瑞竹堂经验方》元沙图穆苏(公元1326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据当归草堂本校印,1959年)《精义》:《外科精义》元齐德之(公元133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56年)《宝鉴》:《卫生宝鉴》元罗天益(公元1343年)商务印书馆排印(1959年)《丹溪》:《丹溪心法》元朱震亨(公元1347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据医统正脉本重校印,1959年)《十药》:《十药神书》元葛可久(公元1348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56年)《原机》:《原机启微》元倪维德(公元1370年)上海卫生出版社(根据薛氏医案本校印,1958年)《疮疡》:《疮疡经验全书》宋窦汉卿辑其裔孙窦梦麟续增(公元1569年?)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浩然楼依王桂堂本重镌《发挥》:《本草发挥》明徐彦纯(公元1368年)据1922年上海大成书局《薛氏医案》石印本辑录《普济方》:《普济方》明朱?等(公元140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据四库抄本印,1959年)《要诀》:《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明戴元礼(公元1443年)商务印书馆(1955年)《奇效》:《奇效良方》明方贤著(公元1449年?)商务印书馆(依明成化六年原刊本黑口版印,1959年)《滇南》:《滇南本草》明兰茂著(公元1476年)云南卫生厅整理,云南人民出版社(1959年)《品汇》:《本草品汇精要》明刘文泰等纂(公元150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1964年)《理例》:《外科理例》明汪机(公元1519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按商务印书馆19S7年初版原型重版本,据明嘉靖辛卯年刊本)《蒙筌》:《本草蒙筌》明陈嘉谟(公元1525年)文茂堂藏版《婴童》:《婴童百问》明鲁伯嗣(公元152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1961年)《撮要》:《女科撮要》明薛己(公元1548年)据1922年上海大成书局《薛氏医案》石印本辑录《明医》:《明医杂录》明王节斋集,薛已注(公元1549年)据1922年上海大成书局《薛氏医案》石印本辑录《万氏》:《万氏女科》明万全(公元1549年)康熙甲午西昌裘琅玉声氏重刊木刻本《保婴》:《保婴撮要》明薛铠集,薛已增补(公元1555年)据1932年上海大成书局《薛氏医案》石印本辑录《医学》:《医学纲目》明楼英(公元1565年)世界书局铅印本(1937年)《入门》:《医学入门》明李?(公元1575年)锦章书局石印本(1941年)《纲目》:《本草纲目》明李时珍(公元1578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据张刻本,1957年)《仁术》:《仁术便览》(卷四:炮制药法)明张浩(公元1585年)商务印书馆铅印本(1957年)《回春》:《增补万病回春》(卷上:药性歌240味) 明龚廷贤(公元1587年)上海扫叶山房石印本《原始》:《本草原始》明李中立(公元1593年)清乾隆安雅堂藏本《禁方》:《鲁府禁方》明龚廷贤(公元1594年)世界书局印行《准绳》:《证治准绳》明王肯堂(公元1602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影印(1959年)《启玄》:《外科启玄》明申斗垣(公元1604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按明版本缩印,1955年)《宋氏》:《宋氏女科秘书》明宋林皋(公元1612年)上海中医书局铅印本(1954年)《粹言》:《医宗粹言》(卷四:药性论)明罗周彦(公元1612年)明万历四十年壬子(1612年)常群何敬塘梓本《保元》:《寿世保元》(卷一:药性歌400味)明龚廷贤(公元1615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年)《景岳》:《景岳全书》明张景岳(公元1624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据岳峙楼本影印,1959年)《正宗》:《外科正宗》明陈实功(公元161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据明崇祯四年本影印,1956年)《济阴》:《济阴纲目》明武之望(公元1620年)科技卫生出版社校印(康熙四年?寄刊本,1958年)《大法》:《炮炙大法》明缪希雍(公元1622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56年)《醒斋》:《先醒斋广笔记》(附炮炙大法一卷)明缪希雍(公元1622年)清道光辛卯年武林涵古堂木刻本《本草正》:《本草正》明张景岳(公元1624年)清光绪33年(丁未1907年)刊景岳全书单行本《必读》:《医家必读》明李中梓(公元1637年)上海卫生出版社《通玄》:《本草通玄》明李中梓(公元1637年?)清康熙十七年戊午(1678年)吴三桂称帝时刊于云南《征要》:《本草征要》明李中梓(公元1637年) 1917年铅印本《瑶函》:《审视瑶函》明博仁宇(公元1644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一草亭》:《一草亭目科全书》(与异授眼科)明邓苑(公元1644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年)《乘雅》:《本草乘雅半偈》明卢之颐(公元1647年)清初卢氏月枢阁刊本《握灵》:《握灵本草》清王?(公元1638年)清康熙二十二年序,乾隆五年(1740年)朱钟勋补刻本《本草汇》:《本草汇》清郭佩兰(公元1655年)清梅花屿刊本(1666年)《法律》:《医门法律》清喻嘉言(公元1658年)上海卫生出版社(1957年)《崇原》:《本草崇原》清张志聪(公元1663年)医林指月单行本《说约》:《医宗说约》(卷首;药性炮炙歌)清蒋仲方(公元1663年)清木刻本《大成》:《外科大成》清祁坤(公元1665年)科技卫生出版社(1958年)《本草述》:《本草述》清刘若金(公元1666年)清肖兰陵堂刊本《钩元》:《本草述钩元》清扬时泰(公元1666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8年)《玉衡》:《痧胀玉衡》清郭志邃(公元1675年)上海卫生出版社(1957年)《暑疫》:《温热暑疫全书》清周杨俊(公元1679年)科技工生出版社(1959年)《集解》:《医方集解》清江昂(公元1682年)科技卫生出版社(1957年)《新编》:《本草新编》清陈士铎(公元1687年)日本宽政元年(1789年)东园松田义厚翻刻本(卷一:刻本,卷二、三、四、五均抄本)《备要》:《本草备要》清江昂(公元1694年)商务印书馆铅印(1954年)《辨义》:《药品辨义》(明贾所学撰)清尤乘增辑(公元1691年)清康熙三十年林屋绣梓本《食物》:《食物本草会纂》清沈季龙(公元1691年)清镌本(乾隆癸卵金阁书业堂版)《奥旨》:《洞天奥旨》清陈士铎(公元1694年)上海扫叶山房石印本《逢原》:《本经逢原》清张璐(公元1695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年)《尊生》:《嵩崖尊生全书》清景冬阳(公元1696年)扫叶山房木版刊本《指南》:《修事指南》清张仲岩(公元1704年)杭州抱经堂书局印行《良朋》:《良朋汇集》清孙望林(公元1711年)善成堂木刻本《必用》:《本草必用》(顾松国医镜六种)清顾靖远(公元1722年?)河南人民出版社(1961年)《解要》:《本草经解要》清叶天士(公元 1724年)卫生堂刊本(1781年)《全生集》:《外科证治全生集》清王维德(公元1740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乾隆五年刻本,1965年)《金鉴》:《医宗金鉴》清吴谦等(公元1742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57年)《幼幼》:《幼幼集成》清陈复正(公元1750年)上海卫生出版社(1956年)《长沙》:《长沙药解》(黄氏医书八种)清黄元御(公元1753年)宣统六年上海江左书林石印《玉楸》:《玉楸药解》(黄氏医书八种)清黄元御(公元1754年)宣统六年江左书林石印《从新》:《本草从新》清吴仪洛(公元1757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8年)《串雅内》:《串雅内编》清赵学敏(公元1759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56年)《串准外》:《串雅外编》清赵学敏(公元1759年)人民卫生出版社(1960年)《串雅补》:《串雅补》清鲁照(公元1759年?)扫叶山房印行《得配》:《得配水草》清严西亭等(公元1761年)上海卫生出版社(19S7年)《切用》:《成方切用》清吴仪洛(公元1761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3年)《笺正》:《沈氏女科辑要笺正》清沈尧封辑,张山雷笺正(公元1764年?)上海卫生出版社(1959年)《拾遗》:《本草纲目拾遗》清赵学敏(公元176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57年)《求真》:《本草求真》清黄宫锈(公元1769年)广益书局石印本《释进》:《幼科释谜》清沈金鳌(公元1773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年)《玉尺》:《妇科玉尺》清沈金鳌(公元1773年)上海卫生出版社(1958年)《大全》:《叶天士秘方大全》清叶天士(公元1775年?)上海中央书店铅行(19S4年)《医案》:《还吴鞠通医案》清吴鞠通(公元1789年)人民卫生出版社(1960年)《辑要》:《本草辑要》清林玉友(公元1790年)道光辛卯年刊本,寸耕堂藏版《条辨》:《温病条辨》清吴鞠通(公元1798年)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年)《时方》:《时方妙用》《时方歌括》清陈修园(公元1803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56年)《要旨》:《女科要旨》清陈修园(公元1820年)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年)《从众录》:《医学从众录》清陈修园(公元1820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8年)《傅青主》:《傅青主女科》清傅山(公元1826年)上海卫生出版社(1958年)《正义》:《本草正义》清张德裕(公元1828年)清道光八年戊子(1828年)刊本《治全》:《外科证治全书》清许克昌、毕法(公元1831年)人民卫生出版社(1961年)《霍乱》:《霍乱论》清王士雄(公元1838年)上海科技卫生出版社(1958年《重楼》:《重楼玉钥》清郑梅涧(公元1838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56年)《治裁》:《类证治裁》清林佩琴(公元1839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据光绪重刊本校印)《分经》:《本草分经》清姚澜(1840年)成都昌福公司铅印本《增广》:《增广验方新编》清鲍相璈(公元1846年)上海锦章书局石印(1940年)《经纬》:《温热经纬》清王孟英(公元185Z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56年)《害利》:《本草害利》清凌晓五著(公元1862年)手稿本《医醇》:《校注医醇縢义》清费伯雄(公元1863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3年)《汇纂》:《本草汇纂》清屠道和(公元1863年)王宗喆校刊国医砥柱社印版(1936年《笔花》:《笔花医镜》清江笔花(公元1871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据同治十年扬州文富堂刊本重校排,1963年)《时病》:《时病论》清雷丰(公元1882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根据光绪甲申雷慎修堂本校仇排印,1964年)《四要》:《医家四要》清程曦、江城、雷大震同籑(公元1884年)上海卫生出版社(1957年)《从话》:《医方从话》清徐士銮(公元1886年)清光绪十五年已丑(1889年)律问徐氏蝶国雕版《便读》:《本草便读》清张秉成(公元1887年)上海科技卫生出版社(1957年)《问答》:《本草问答》清唐宗海(公元1893年)清光绪间善成裕记刊本二、现代书籍文献1.徐楚江等中药炮制学1985,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中国药典2000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3.卫生部政管理局全国中药炮制规范1988,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4.王孝涛等历代中药炮制法汇典 .古代部分1989,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5.王孝涛等历代中药炮制法汇典. 现代部分1989,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6.张世臣等中药炮制学1991,贵阳:贵阳人民出版社;7.叶定江等中药临床的生用与制用1991,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8.李大经等中国矿物药1988,北京:地质出版社;9.郭晓庄等有毒中草药大词典1992,天津:天津科学技术翻译出版公司;10.叶定江等中药炮制学1996,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1.龚千锋等樟树中药炮制全书1990,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2.叶定江等中药炮制学1999,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3.王正益等中药炮制学2001,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4.胡熙明等中华本草1998,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5.各省市中药炮制规范三、相关杂志报刊1.《中国中药杂志》2.《中成药》3.《中草药》4.《中药材》5.《江西中医药》(其他类似杂志,如福建中医药、上海中医药等)6.《江西中医学院学报》(其他类似杂志,如湖南中医学院学报、长春中医学院学报等)7.《基层中药杂志》8.《中成药研究》9.《时珍国医国药》10.《中国中医药报》11.《中医药导报》等。
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
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1,桃核承气汤《伤寒论》(汉·张仲景)“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
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桃仁五十个(去皮尖),大黄四两,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芒硝二两。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温服五合,日三服。
汤剂2,旋覆代赭汤《伤寒论》(汉·张仲景)“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鞕,噫气不除者,属旋覆代赭石汤。
”旋覆花三两,人参二两,生姜五两,代赭一两,甘草三两(炙),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汤剂3,竹叶石膏汤《伤寒论》(汉·张仲景)“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竹叶二把,石膏一斤,半夏半升(洗),麦门冬一升(去心),人参二两,甘草二两(炙),粳米半斤。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汤剂4,麻黄汤《伤寒论》(汉·张仲景)“①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②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复发汗。
服汤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
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宜麻黄汤。
③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荣,荣卫俱病,骨节烦疼,可发其汗,宜麻黄汤。
”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汤剂5,吴茱萸汤《伤寒论》(汉·张仲景)“①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吴茱萸一升(洗),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二批)》
《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二批)》"古代经典名方目录"是指一系列历史上流传下来的,被认为具有一定疗效的中药方剂的汇总。
这些方剂多来源于历代医学典籍,经过长期临床实践的检验,部分已被收录于官方的目录之中,以便于现代医疗实践中的参考和应用。
目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已发布了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二批)、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二批儿科部分),这些官方发布的古代经典名方都是至今仍广泛应用、疗效确切、具有明显特色与优势的古代中医典籍所记载的方剂。
下面笔者就讲解一下官方各发布批次的内容概要,以及如何通过摩熵医药-古代经典名方目录数据库在线查询及下载目录全文的方法。
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共收录了100个汉族医药方名,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它们分别出自伤寒论、金匮要略、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小儿药证直诀、普济本事方、妇人大全良方、严氏济生方、黄帝素问宣明论方、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医学统旨、万病回春、证治准绳、寿世保元、外科正宗、景岳全书、简明医彀、瘟疫论、普济方、医门法律、傅青主女科、外科大成、辨证录、医学心悟、医宗金鉴、妇科冰鉴、伤寒瘟疫条辨、温病条辨、医林改错、验方新编、医原、医学衷中参西录、医方絜度等经典医学著作。
例如,"吴茱萸汤"、"芍药甘草汤"、"附子汤"等均在目录之列,并附有具体的方名、原文(出处、处方、制法及用法)和剂型。
目录节选截图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二批)《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二批)》共收录了217个方名,同样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它们分别由汉族医药、藏医药、蒙医药、维医药、傣医药5个部分组成。
其中包括了"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麻黄各半汤"、"小陷胸汤"等方剂,与第一批一样提供了详细的处方信息和用法。
中医经典名方100首(图文版)
中医经典名⽅100⾸(图⽂版)资料来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古代经典名⽅⽬录(第⼀批)编号⽅名原⽂剂型出处处⽅制法及⽤法1桃核承⽓汤《伤寒论》(汉·张仲景)“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如狂,⾎⾃下,下者愈。
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汤。
”桃仁五⼗个(去⽪尖),⼤黄四两,桂枝⼆两(去⽪),⽢草⼆两(炙),芒硝⼆两。
上五味,以⽔七升,煮取⼆升半,去滓,内芒硝,更上⽕,微沸下⽕,先⾷温服五合,⽇三服。
汤剂2旋覆代赭汤《伤寒论》(汉·张仲景)“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下痞鞕,噫⽓不除者,属旋覆代赭⽯汤。
”旋覆花三两,⼈参⼆两,⽣姜五两,代赭⼀两,⽢草三两(炙),半夏半升(洗),⼤枣⼗⼆枚(擘)。
上七味,以⽔⼀⽃,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升,⽇三服。
汤剂3⽵叶⽯膏汤《伤寒论》(汉·张仲景)“伤寒解后,虚羸少⽓,⽓逆欲吐,⽵叶⽯膏汤主之。
”⽵叶⼆把,⽯膏⼀⽄,半夏半升(洗),麦门冬⼀升(去⼼),⼈参⼆两,⽢草⼆两(炙),粳⽶半⽄。
上七味,以⽔⼀⽃,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煮⽶熟,汤成去⽶,温服⼀升,⽇三服。
汤剂4⿇黄汤《伤寒论》(汉·张仲景)“①太阳病,头痛发热,⾝疼腰痛,⾻节疼痛,恶风⽆汗⽽喘者,⿇黄汤主之。
②太阳病,脉浮紧,⽆汗,发热,⾝疼痛,⼋九⽇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复发汗。
服汤已,微除,其⼈发烦⽬瞑,剧者必衄,衄乃解。
所以然者,阳⽓重故也,宜⿇黄汤。
③脉浮⽽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荣,荣卫俱病,⾻节烦疼,可发其汗,宜⿇黄汤。
”⿇黄三两(去节),桂枝⼆两(去⽪),⽢草⼀两(炙),杏仁七⼗个(去⽪尖)。
上四味,以⽔九升,先煮⿇黄,减⼆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升半,去滓,温服汤剂⼋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5吴茱萸汤《伤寒论》(汉·张仲景)“①⾷⾕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中医古传千年十大“第一方”
中医古传千年十大“第一方”中医药至今已有数千年历史,能够流传下来的方子,基本都安全、方便、有效,毕竟大浪淘沙,亿万人亲身实践证明效果才能留存。
千年古传十大名方,补气血、补肾、止咳、祛寒湿、失眠、落枕……所有方子都详细到制法,非常实用!1补血补血第一方:四物汤一年之计在于春,做好春季养生保健,可以让您健康一整年。
春季三个月是万物萌生的季节,肝主生发,养好了肝才能健康,肝藏血,养肝必补血。
有“妇科养血第一方”美名的四物汤,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最早见于晚唐医书,后被载于中国第一部国家药典——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四物汤是补血汤,且见效快。
【组方】熟地、当归、白芍、川芎。
【功效】补血活血,润肤养发,改善面色苍白、肌肤粗糙等状况。
【方解】当归可以减轻妇女经前疼痛、腹胀,对缓解抑郁情绪也有帮助;熟地含有甘露醇、维生素A等成分,能使当归补血活血疗效得到增强;川芎可活血祛风,还富含维生素E;白芍能增强细胞免疫,充盈气血。
【制法】不仅可以单纯地煎水服用,还可以用来炖鱼、炖肉煲汤。
四物排骨汤:1、排骨洗净斩块,汆水捞起;2、将当归、熟地、川芎、白芍各物洗净,放入过滤纱袋中;3、煮沸瓦煲里的清水,放入所有材料,武火煮沸,转文火煲一个小时,下盐调味即可食用。
2补血补肾第一方:六味地黄汤这个方子已经流传了近两千年,是医圣张仲景总结前人经验所创肾气丸,宋代儿科医家钱乙在肾气丸的基础上减去桂枝、附子而成,可以对付很多老年人的疾病,如肾虚、耳鸣、脱发等。
现在市面上有六味地黄丸卖,六味地黄汤在家就可以熬制,很简单。
【组方】熟地,山茱萸肉,山药,丹皮,泽泻,茯苓。
【功效】滋阴补肾,可治疗肾阴不足所引起的虚火牙痛、牙齿松动及口舌生疮。
【方解】用熟地黄滋阴补肾益精髓而生血;山茱萸温补肝肾、收涩精气;山药健脾兼调理遗精、遗尿,是本方三补。
丹皮凉血清热而泻肝肾之火;泽泻、茯苓利水渗湿,是本方三泻。
【制法】上药加水适量共煎,去渣取汁。
【服法】每天1剂,分两次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编号方名原文剂型出处处方制法及用法1桃核承气汤《伤寒论》(汉•张仲景)“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
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桃仁五十个(去皮尖),大黄四两,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芒硝二两。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温服五合,日三服。
汤剂2旋覆代赭汤《伤寒论》(汉•张仲景)“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鞕,噫气不除者,属旋覆代赭石汤。
”旋覆花三两,人参二两,生姜五两,代赭一两,甘草三两(炙),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汤剂3竹叶石膏汤《伤寒论》(汉•张仲景)“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竹叶二把,石膏一斤,半夏半升(洗),麦门冬一升(去心),人参二两,甘草二两(炙),粳米半斤。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汤剂—1—4麻黄汤《伤寒论》(汉•张仲景)“①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②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复发汗。
服汤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
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宜麻黄汤。
③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荣,荣卫俱病,骨节烦疼,可发其汗,宜麻黄汤。
”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汤剂5吴茱萸汤《伤寒论》(汉•张仲景)“①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吴茱萸一升(洗),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汤剂—2—6芍药甘草汤《伤寒论》(汉•张仲景)“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
……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
”白芍药、甘草各四两(炙)。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汤剂7半夏泻心汤《伤寒论》(汉•张仲景)“若心下满而鞕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
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半夏半升(洗),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汤剂8真武汤《伤寒论》(汉•张仲景)“①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茯苓、芍药、生姜(切)各三两,白术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汤剂—3—9猪苓汤《伤寒论》(汉•张仲景)“①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②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猪苓(去皮)、茯苓、泽泻、阿胶、滑石(碎)各一两。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汤剂10小承气汤《伤寒论》(汉•张仲景)“①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
手足濈然而汗出者,此大便已鞕也,大承气汤主之。
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
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②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
③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
若不转矢气者,此但初头鞕,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
其后发热者,大便必复鞕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
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
”大黄四两(酒洗),厚朴二两(炙,去皮),枳实三枚(大者,炙)。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
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汤剂—4—11甘草泻心汤《伤寒论》(汉•张仲景)“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鞕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鞕也,属甘草泻心汤。
”甘草四两(炙),黄芩三两,干姜三两,大枣十二枚(擘),半夏半升(洗),黄连一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汤剂12黄连汤《伤寒论》(汉•张仲景)“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黄连三两,甘草三两(炙),干姜三两,桂枝三两(去皮),人参二两,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昼三服夜二服。
汤剂13当归四逆汤《伤寒论》(汉•张仲景)“①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②下利脉大者,虚也,以强下之故也。
设脉浮革,因尔肠鸣者,属当归四逆汤。
”当归三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细辛三两,甘草二两(炙),通草二两,大枣二十五枚(擘)。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汤剂14附子汤《伤寒论》(汉•张仲景)“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茯苓三两,人参二两,白术四两,芍药三两。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汤剂—5—15桂枝芍药知母汤《金匮要略》(汉•张仲景)“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桂枝四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麻黄二两,生姜五两,白术五两,知母四两,防风四两,附子二两(炮)。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汤剂16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汉•张仲景)“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黄芪三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汤剂17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汉•张仲景)“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半夏一升,厚朴三两,茯苓四两,生姜五两,干苏叶二两。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温四服,日三夜一服。
汤剂18瓜蒌薤白半夏汤《金匮要略》(汉•张仲景)“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瓜蒌薤白半夏汤主之。
”瓜蒌实一枚,薤白三两,半夏半斤,白酒一斗。
上四味,同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汤剂19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汉•张仲景)“①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②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
”茯苓四两,桂枝、白术各三两,甘草二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汤剂—6—20泽泻汤《金匮要略》(汉•张仲景)“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泽泻五两,白术二两。
上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汤剂21百合地黄汤《金匮要略》(汉•张仲景)“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
”百合七枚(擘),生地黄汁一升。
上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内地黄汁,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中病,勿更服,大便当如漆。
汤剂22枳实薤白桂枝汤《金匮要略》(汉•张仲景)“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
”枳实四枚,厚朴四两,薤白半斤,桂枝一两,瓜蒌实一枚(捣)。
上五味,以水五升,先煮枳实、厚朴,取二升,去滓,内诸药,煮数沸,分温三服。
汤剂23大建中汤《金匮要略》(汉•张仲景)“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
”蜀椒二合(去汗),干姜四两,人参二两。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胶饴一升,微火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如一炊顷,可饮粥二升,后更服。
当一日食糜,温覆之。
汤剂—7—24橘皮竹茹汤《金匮要略》(汉•张仲景)“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
”橘皮二升,竹茹二升,大枣三十枚,生姜半斤,甘草五两,人参一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汤剂25麦门冬汤《金匮要略》(汉•张仲景)“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
”麦门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参二两,甘草二两,粳米三合,大枣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汤剂26甘姜苓术汤《金匮要略》(汉•张仲景)“肾著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
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甘草、白术各二两,干姜、茯苓各四两。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汤剂27厚朴七物汤《金匮要略》(汉•张仲景)“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
”厚朴半斤,甘草、大黄各三两,大枣十枚,枳实五枚,桂枝二两,生姜五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八合,日三服。
汤剂—8—28厚朴麻黄汤《金匮要略》(汉•张仲景)“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
”厚朴五两,麻黄四两,石膏如鸡子大,杏仁半升,半夏半升,干姜二两,细辛二两,小麦一升,五味子半升。
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小麦熟,去滓,内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汤剂29当归建中汤《千金翼方》(唐•孙思邈)“治产后虚羸不足,腹中疾痛不止,吸吸少气,或若小腹拘急挛痛引腰背,不能饮食,产后一月,日得服四五剂为善,令人强壮内补方。
”当归四两,桂心三两,甘草二两(炙),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擘)。
右六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为三服,一日令尽。
汤剂30温脾汤《备急千金要方》(唐•孙思邈)“治下久赤白连年不止,及霍乱,脾胃冷,实不消。
”大黄四两,人参、甘草、干姜各二两,附子一枚(大者)。
右五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临熟下大黄。
汤剂31温胆汤《备急千金要方》(唐•孙思邈)“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温胆汤。
”半夏、竹茹、枳实各二两,橘皮三两,生姜四两,甘草一两。
右六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汤剂32小续命汤《备急千金要方》(唐•孙思邈)“治卒中风欲死,身体缓急,口目不正,舌强不能语,奄奄忽忽,神情闷乱,诸风服之皆验,不令人虚方。
”麻黄、防己、人参、黄芩、桂心、甘草、芍药、川芎、杏仁各一两,附子一枚,防风一两半,生姜五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