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复习资料必修三:4第四章

合集下载

人教版地理必修3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地理必修3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地理必修3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人教版地理必修3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三角洲为例
1.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背景及地理条件
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①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②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⑵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最先改革开放的地区,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使珠*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

⑶良好的区位条件: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发挥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的优势,就近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利用港澳贸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

⑷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2.工业化城市化推进的阶段
⑴工业化的推进:①第一阶段:1979-1990年,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这一阶段的主导产业。

②第二阶段:1990年以后,高技术产业产业逐渐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成为主导产业。

3.问题与对策
⑴产业升级面临困境(与长三角相比产业基础、科技实力、人才队伍和市场腹地都处于劣势)--产业结构调整: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以产业基础较好的广州市为基地,发展汽车、钢铁、石化、造船等原材料工业与装备制造业,以此推动产业升级。

⑵城市建设相对落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落后,缺少分工合作)--构建大珠*三角洲城市群:构建以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大珠*三角洲城市群。

⑶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雨、水质型缺水、噪声等)--加强规划与管理。

⑷城中村:城市郊区出现的已经转变为以从事工商业为主的村落。

2024年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2024年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2024年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一章人口与城市1. 人口与人口分布:- 人口是指一定地理范围内的所有居民的总数。

- 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状况,包括人口的数量、密度和结构等方面。

- 人口分布不均衡的原因有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等。

2. 人口变动与人口问题:- 人口变动包括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两个方面。

- 人口自然增长是指出生人口减去死亡人口的差额。

- 人口迁移是指人口从一个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

- 人口问题包括人口过多、人口老龄化、人口稀少等。

3. 城市与城市化:- 城市是一个经济结构复杂、人口密集、职业分工明细、货物和信息流动频繁的重要人口聚集地。

- 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

- 城市化的影响因素包括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政治因素等。

第二章经济与发展1. 经济结构与产业布局:- 经济结构包括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三个部分。

- 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等原始生产部门。

- 第二产业是指工业部门,包括工业制造、建筑业等。

- 第三产业是指服务部门,包括商贸、交通、金融、教育、医疗等。

2. 经济发展与经济指标:- 经济发展包括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水平两个方面。

- 经济增长是指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总量的增加。

- 经济发展水平可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收入等指标来衡量。

3.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是指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一致现象。

-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主要由区位因素、资源禀赋、规模效应等原因造成。

第三章水资源与利用1. 水资源的分布与利用:- 水资源的分布不均匀,主要由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因素决定。

- 水资源利用包括农业用水、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等。

-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2. 水资源的保护与治理:- 水资源的保护包括保护水源地、提高用水效率和加强水污染防治等方面。

- 水资源的治理包括建设水利工程、开展节水措施和治理水污染等。

3. 不可再生水资源与可再生水资源:- 不可再生水资源是指地下水和蓄水量有限、可以被人类直接利用的水资源。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区域: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区域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开发早期: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黏重的土壤使人们开垦困难。

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农业社会: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长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②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长江三角洲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③随着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长江三角洲人口越来越稠密。

(人口迁移)④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现代社会:①工商业的发展使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

②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

③今天长江三角洲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从北到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房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

如果不考虑地价、建筑材料等因素,建同等面积的住房,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方高;建同样高度的多幢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方大。

2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地理信息技术: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

遥感(RS):概念:所谓遥感,是人们在航空器(如飞机、高空气球)或航天器(如人造卫星)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推荐下载】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3第四章知识点

【推荐下载】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3第四章知识点

[键入文字]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3第四章知识点
为了帮助大家巩固复习,为大家提供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3第四章知识点,供大家参考使用!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1、东北地区地理条件
 (1)气候条件:大部分位于湿润、半湿润的温带季风气候区,热量和水分基本可满足一年一熟作物需要,但不利条件是容易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

 (2)地形、土壤条件: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生产。

 (3)社会、经济条件:①工业: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农牧兴工、共促农牧②交通: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发展外向型农业。

③开发时间较晚,人口密度较低,有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2、主要地形:三山脉(小兴安岭、大兴安岭、长白山)、三平原(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

 3、农业布局特点:耕作农业区:主要分布在三大平原地区。

林业和特产区: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

畜牧业区: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
1。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四章复习课件.ppt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四章复习课件.ppt

产业升级面临的困难
产业升 级的动 力减弱
外资企业 迁往长江 三角洲及 国内其他 地区
产业基础、科技实力、 人才队伍处于劣势
外商投资区位变化
追求降低成本 扩大市场规模
南岭阻隔,腹地小
区域经济发展
珠三角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产生城市问题 城市建设和管理相对落后——交 通拥挤、住房紧张、 “城中村”现象 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工业总产值增加缓慢
劳动密集型产业
工业基础薄弱
矿产资源贫乏 劳动力丰富
外商投资规模小
改革开放初期
附加值低
吸引外资 额增长较慢
区域经济发展
珠三角工业化城市化推进的阶段
第二阶段:1990以后
政策优势 已不明显
经济发展 带动工资 水平提高
抓住机遇
劳动力 成本低 优势丧失
劳动密集 型产业不 能支撑该 地区工业 化的进一 步发展
东北商品粮基地特点
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地面平坦,耕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多——
农场经济规模大;有利于推广先进技术
地方专业化生产----为商品化提供条件 小麦——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北部 玉米——松嫩平原 水稻——辽河平原、松花江灌区及东部山区的河 谷盆地
农业发展方向
平原区:
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
区域经济发展
珠三角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生态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加剧 全国酸雨中心
水污染严重 噪声扰民
“水质性”缺水突出 城市生存环 境质量下降
生态 耕地锐减、土壤肥力下降 破坏 森林面积减少 水土流失日趋严重
区域经济发展
珠三角工业化与城市化产生问题的对策
产业结构调整: 发展石化、钢铁、汽车、造船等原材料工业

地理必修3-必备知识点-第四章

地理必修3-必备知识点-第四章

必修3-必背知识点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中国东北地区为例1.农业区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大类。

其中,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地形、水源、气候、土壤等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交通运输、技术、机械(工业基础)、政策、劳动力等因素。

2.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

自然条件(1)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夏季温暖多雨,冬季寒冷少雨。

评价:夏热,雨热同期,且光照时间长,生长周期长,有利。

冬冷,热量不足,作物只能一年一熟,且多旱涝、低温冷害、风沙、盐碱等灾害,不利。

(2)地形:地形多样,中部、东北部为平原,西部为高原,山地环绕。

评价:有利于农业多种经营(平原——种植业;山地——林业、牧业;西部高原——畜牧业)。

(3)土壤:黑土广布,肥沃。

(4)水源: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条件(1)工业基础好:提供机械、农药化肥生产资料及农产品市场。

(2)交通发达。

(3)开发较晚:地广人稀,人均耕地多,利于规模经营和机械化;生态环境较好。

3.全国其他地区发展特色农业的地理条件。

(1)珠三角发展出口创汇农业。

a.自然条件:(三角洲平原)地形平坦、热量充足,降水丰富、水源充足、土壤肥沃。

b.社会经济条件:毗邻港澳,市场广阔、交通便利、技术水平较高、政策鼓励、劳动力充足。

(不利:台风、旱涝灾害。

)(2)南疆发展棉花生产。

a.自然条件:夏热、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土地资源丰富、高山冰雪融水提供水源。

b.社会经济条件:市场需求大、种植历史悠久、技术先进。

(不利:降水稀少,水源不足、生态脆弱)(3)海南岛成为全国最大的热带经济作物基地。

a.自然条件:地处热带,热量丰富,降水丰富。

b.社会经济条件:(对橡胶等热带经济作物的)市场需求量大、海运便利、劳动力丰富。

(不利:台风、平原面积小)(4)云南昆明附近发展花卉种植业。

a.自然条件:四季如春的气候——冬暖夏凉,气温年较差小;年降水丰富;气候垂直差异大,花卉品种多。

水源充足。

【复习提纲】高中地理会考必修3复习提纲——第四章

【复习提纲】高中地理会考必修3复习提纲——第四章

高中地理会考必修3复习提纲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一、区域农业的发展区域农业发展方向的确定二、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和布局特点1.东北地区的范围包括黑、吉、辽三省和内蒙古东部。

2.东北地区的地理条件(1)气候:东北地区位于我国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

冬季寒冷,夏季温度较高,雨热同期,热量与水分配合得较为协调,水分条件可以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生长的需要。

由于纬度位置的差异,本区南北热量状况不同:东北区南部日平均气温≥lO°的积温达3600。

C,主要指辽南南部属暖温带,可种植的农作物为冬小麦、棉花、暖温带水果;中部日平均气温≥10℃的积温达1o00°C~3600°C,属中温带,可种植的农作物为春小麦、大豆、玉米、高梁、水稻、甜菜、亚麻等;北部日平均气温≥lO°C 的积温约lOOO°C,属寒温带,可种植的农作物为春小麦、大豆。

但东北地区的农作物易受到低温冷害(如寒潮)的影响而减产。

(2)地形:东北地区包括我国最大的平原一一东北平原,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以及内蒙古高原的东部。

可见,高原、平原和山地三类地形单元比较完整,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

(3)土壤:东北地‘区地处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这里植被茂盛,大量枯枝落叶历经千百年形成了厚厚的腐殖质,即肥沃的黑土层。

黑土有机质含量大约是黄土的十倍,是肥力最高、最适宜农耕的土地。

(4)社会、经济条件①东北地区的工业部门比较齐全,基本形成以冶金、机械、化学、石油为主的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是中国的重工业基地。

良好的工业基础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机械设备、化肥等生产资料。

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部门,如亚麻纺织、毛纺织、乳品加工等,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②东北地区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

③与周边国家相比,东北地区在农产品、农业种植技术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为拉动本区发展外向型农业提供了重要机遇。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参考资料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东北区东北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大兴安岭以东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1.向西南开口的簸箕形地形东北区地形上是一个巨大的向西南方向开口的簸箕形.西面的大兴安岭,东北面的小兴安岭,东和东南面的张广才岭,长白山,千山等山脉构成箕壁.箕壁外周是黑龙江,乌苏里江,图们江和鸭绿江的河谷谷地.箕底是广阔平坦的松辽平原.山岭不高.大兴安岭海拔1000米左右,张广才岭,长白山等海拔500—1000米.山岭和平原之间有宽广的丘陵和破碎台地过渡.箕口开向西南,对全区气候有强烈影响,由于水气主要来自东南季风,这样的地形使多雨区呈带状分布(长白山东南坡,小兴安岭东侧,大兴安岭东坡).松嫩个原,特别是它的西部相对少雨.2.气候较冷湿东北是中国东部最寒冷的自然区,大部分地区冬季长达6—8个月.爱辉以北,基本上没有夏季.日平均温度0℃以下的持续期,在大兴安岭地区达6.5个月,松嫩平原和长白山地也有5—6个月.积雪期100一180天.北部河川封冻半年,南部也达5个月.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400—7000毫米.长白山地东南坡雨水较多,达1000毫米以上.东北全区年降水总量虽不算丰富,但由于温度较低,蒸发量小,有效降水量相对较高,因而形成以湿润和半湿润为主的气候,仅西南部有小面积的半干旱气候.生长期140—190天,≥10℃的活动积温1500—3200℃.由于夏温尚高(7月平均气温22—25℃),夏季白昼时间及日照时间长,热量能满足一般作物生长和成熟的要求,因而该区成为中国大豆,高粱,春小麦,玉米,甜菜,马铃薯的重要产区,水稻栽培也很广泛.3.土壤肥沃东北区是中国土壤最肥沃的地区.北部山地寒温带针叶林下分布棕色针叶林土,东部和南部山地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和低山丘陵的落叶阔叶林卜分布暗棕色森林土,松嫩平原则发育了黑土和黑钙土.土层中都积累较丰富的有机质,具有较高的肥力.特别是黑土,其黑色腐殖质层厚30—70厘米(个别可达100厘米以上).黑钙土也有深厚的腐殖质层.它们都富含氮,磷,钾及其它植物营养元素,是生产力最高的土壤.4.冻士广,沼泽多东北区自然环境的另一个特点是冻土面积广,沼泽分布多.北纬47℃以北的山地广泛分布有多年冻土,其它各地还遍布季节冻土.多年冻土和季节冻土的广泛分布,加上冷湿气候以及其它地质,地貌因素,使东北地区出现大面积的沼泽湿地.沼泽不仅分布于平原,洼地,也分布于平坦高地及阶地上.东北区沼泽在性质上大多属富营养苔草沼泽,仅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有贫营养泥炭藓沼泽.存在的主要问题东北区是开发较迟的一个地区,和东部其它地区比较,它还有较大的开发潜力.但即使在目前的开发水平下,也出现了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1.森林破坏严重,森林面积急剧缩小东北是中国最重要的木材生产基地,森林分布广,木材品质佳(兴安落叶松,红松是重要的建筑用材,胡桃楸,水曲柳,黄波罗等是著名的家具硬木),蓄积量高.但是,在长期的开发过程中,由于经营管理不善,重采轻造,集中过伐,火灾严重,森林更新差,加之人工营造的落叶松林病虫害比较严重,森林面积已大大缩小,有些地区已达到没有资源可采的地步.据第五个五年计划森林资源清查统计,黑龙江省40个林业局管辖的森林近5年共减少80万公顷,平均每年减少16万公顷;吉林省森林减少54万公顷,平均每年减少11万公顷.2.大片沼泽湿地开垦时缺乏必要的保护措施沼泽集中的三江平原已在开垦,但不少地区建设跟不上,垦建失调,经营单一,没有注意保护原有不多的森林和保留一定的水面.上壤风蚀严重,有机质含量下降,野生动植物减少,环境趋于恶化.对于这些沼泽应开垦多少,保留多少,资源如何开发利用,虽有一定规划,但未能认真实施.3.平原地区土地质量有所下降东北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肥沃.但长期以来,由于粗放经营,重用轻养或只用不养,加上土壤侵蚀,使有机质减少,肥力明显下降.西部部分地区土地沙化,盐碱化严重.4.草场退化东北平原西部的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是畜牧业基地.由于过去单纯追求牲畜数量,过度放牧,草场建设差,加上滥垦等原因,致使草场退化严重.5.野生动物资源日渐枯竭东北林区野生动物资源丰富,如紫貂的貂皮(与鹿茸,人参一起被誉为东北"三宝")皮柔毛丰,且富有光泽,产量和质量向居全国首位,在国际市场上也有一定地位.但是近年来由于森林,沼泽,草原等的破坏,使紫貂失去了适宜的栖息环境,加上过捕滥猎,数量日渐减少.闻名于世的东北虎,已趋于绝灭.6.部分江河污染严重东北区是中国重工业发展较早较快的地区,沈阳,抚顺,鞍山,本溪,吉林等城市,集中了大量冶金,煤炭,化工等大型企业,排放大量的有毒气体,烟尘和污水,严重污染了城市的大气和河流.辽宁省1985年排放废水20.4亿吨,其中工业废水约15.5亿吨.应采取的主要对策1.加强天然森林的经营管理森林要采育结合,根据年生长量确定年采伐量.采伐方式可视林分实际情况,采用块状皆伐或抚育择伐,加强森林更新工作,使采伐迹地能迅速恢复成林,保证森林的永续利用.2.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农业应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为主,不宜再过多地扩大耕地面积.要搞好土地合理利用规划.加强平原地区和丘陵区坡耕地的农田基本建设,发展灌溉,建设疏洪排涝设施,大力营造农田防护林,增施有机肥料,改良土壤.要重视早熟,抗寒作物品种的培育.通过各种途径使松辽平原商品粮基地达到稳产高产.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逐步发展用塑料大棚培育蔬菜和工厂育秧等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3.对沼泽要进行综合评价,发挥它的多方面功能对于适宜开垦的沼泽,在进行开垦时,要经过勘测设计,多方论证,有计划地进行,试验发展水体农业.并应保留相当面积,建立自然保护区.4.搞好草原建设加强牧区的草原建设,大力发展人工草场,积极进行天然草场的改良.实践证明,草原浇翻松耙之后,产草量也可提高0.5—2倍5.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东北地区的自然保护区建立最早,经营管理也较为完善,并已积累一定经验,如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扎龙自然保护区等.但目前保护区数量太少,布局也不合理,应根据需要增建一些保护区,以形成合理的保护区网.对已建的保护区要加强管理,采取措施严格禁止破坏,预防火灾事故,有些应扩大保护面积,以便更好地发挥保护区的功能和效益.东北的区域概况和区域优势:东北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是一个自然地域单元和工农业生产结构完整的区域.山水环绕,沃野千里是东北区地面结构的基本特征.西,北,东三面分别被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地所环绕.西面的大兴安岭呈东北——西南走向.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和黑龙江省西北部,海拔500~1000米.小兴安岭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呈西北——东南走向,海拔500~800米.长白山地位于黑,吉,辽三省东部,由一系列东北——西南走向的平行山脉所组成,海拔500~1000米.广大的山区蕴育着丰富的森林,素有"林海"之称.处于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之间的是东北平原,海拔多在200米以下,地形平坦广阔,面积达35万平方千米,为我国三大平原之首.平原地区土壤肥沃,土层深厚.整个平原分三部分:东北部为三江平原,由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冲积而成,平均海拔50米左右,自然状况下多为沼泽地.北部为松嫩平原,由松花江,嫩江冲积而成,海拔120米~150米,耕地面积占全区一半以上.粮食产量占本区粮食总产量的70%多.南部为辽河平原,海拔在50米以下.地表平坦,水土流失,水旱灾害较严重.本区气候属于湿润,半湿润的温带季风气候,自南向北依次为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冬季这里纬度较高,日照短,加上又紧邻亚洲冬季风源地,气候寒冷,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太阳高度角增大,纬度较高的地区白昼长,日照时间长,所以夏季温度较高,日照充足.且雨热同期,热量与水分配合协调,能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生长需要.东北地区是我国一个比较成熟的大经济区,是我国重要的农林基地和重工业基地.经济结构独特完整.发展经济的资源优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丰富的土地资源优势,森林资源优势和矿产资源优势.(一)东北沃野千里,辽阔富饶的土地资源,是发展农业得天独厚的条件.其土地资源优势的特点是:(1)耕地面积广大;其耕地面积约占全国耕地的1/5,人均耕地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左右.(2)土壤肥沃.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大部分地区分布着生产力很高的黑土,黑钙土.是世界三大黑土分布区之一.(3)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东北平原地势平坦,坡度平缓,耕地集中连片,非常适于大机械化作业和其他农田建设.(二)东北是我国天然森林宝库,森林集中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本区森林资源优势的特点表现在:(1)全国最大的林区,林地面积,人均林地面积,森林覆盖率,林木蓄积量都居各大区之首.(2)是全国最主要的采伐基地.(3)宜林地区广.(4)森林树种丰富,材质佳.主要有以落叶松为主的寒温带针叶林和红松为代表的针阔混交林.(三)东北矿产资源丰富,种类多,储量大,有45种矿产储量居全国前三位,石油储量,开采量居全国之首,煤炭,铁矿石等支柱性矿产也很丰富.东北地区优越的自然条件和良好的工业基础,为东北建成全国性的大型农业,林业基地和重工业基地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分析东北的区域优势与不足,其目的是促进东北区域国土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协调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东北区国土开发与整治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充足发挥土地资源优势,加速以商品粮基地建设为重点的现代农业发展.要注意的是,尽管东北区可垦荒地面积很大,但农林,农工,农牧以及农业与生态用地相争的矛盾已相当突出.今后农业和林业的发展应从改善生态环境出发,坚持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相结合;坚持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把农业发展的着眼点放到发挥现有耕地潜力上来,提高单产是东北实现粮食增产的主要途径.2.东北土地资源开发与商品粮基地建设(1)土地资源开发与保护:东北地区分布的黑土与沼泽土是生产潜力较大的两种土壤.黑土是我国自然肥力最高的土壤之一.自然状况下的黑土生长着茂盛的草甸植物.积累了丰富的有机质.是我国有机质含量和氮素含量最高的土壤.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引起的黑土冲刷导致黑土肥力下降是黑土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因此要加强对坡面,沟壑进行治理,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在黑土利用中,注意培肥能保持或提高土壤肥力.培肥的主要措施包括增施有机肥,草肥,秸秆还田等.其中秸秆还田是近年来保持和提高黑土肥力的最有效,最普通的方法.(2)沼泽的利用与保护: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地势低平,河网密布,加上气温低,蒸发弱,河漫滩及平原形成了广泛分布的沼泽地,其中三江平原是我国最大的沼泽区.东北的沼泽积水不深,排灌便利,易开垦,土壤肥沃,利农耕.经改良后,许多地方已成为优质高产良田.但是沼泽是陆地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沼泽是蓄水池,也是水源地,它像湖泊,森林一样,能调节气候,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东北的沼泽是丹顶鹤,天鹅的栖息地;沼泽在保护生物多样化和维护生态平衡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大面积排干沼泽,会引起气候变干,土壤沙化,退化,盐渍化;河川经流减少;动植物资源减少等生态环境的不良改变.因此,开发沼泽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协调好农业用地和生态用地的关系.(3)东北的商品粮生产.东北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每年向国家提供的商品粮占全国总量的1/4多,商品率达60%以上.粮食作物主要有玉米,小麦,水稻,高粱,谷子等.经济作物主要有大豆,甜菜,亚麻等.玉米是东北发展最快的作物,分布地区非常普遍.小麦是东北最主要的细粮作物,其北部主要是春小麦,南部可种植冬小麦.新中国成立以来,东北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都有较大增长.东北地区夏季高温,光照充足,而且雨热同期,成为世界上玉米,水稻等喜温作物分布的最北界.东北的大豆种植历史悠久,曾经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商品大豆产地.甜菜是东北发展最快的经济作物,是全国最大的甜菜生产基地,产量占全国的1/2强,这里的气候和土壤极宜甜菜生产,所产甜菜优质高产,是甜菜制糖厂的主要分布区.东北地区地广人稀,人均耕地多,土地开阔平坦,土壤肥沃,适宜大规模机械化耕作.20世纪五十年以来,这里相继建立了一批大型国营农场,农场内实现大机械化作业,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高,是我国最大的现代化农垦区所在地.本地区农业今后的发展方向是:在继续加强,巩固种植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工业,实行综合开发,使农产品多层次,大幅度升值.3.森林资源的利用与保护(1)林业开发的现状与存在问题:东北的森林资源丰富,森林面积,木材蓄积量,产量,调出量居全国三大林区之首.其中黑龙江省是全国最大的木材生产和调出省.但是,长期以来,东北区的森林资源和森林生态破坏严重,其主要表现有:①采育失调,采伐大于更新,资源减少,林质下降;②森林覆盖率下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物种减少,自然灾害增多;③林区以皆伐为主,造成资源的浪费,也不利于森林的天然更新.(2)森林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培育和恢复森林资源是东北林区的首要任务.东北林区生产要从原木生产为中心转移到营林为基础,综合利用为重点的方向上来,实行保护,恢复,发展并重的方针,既充分发挥本区森林系统对全区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又不断提高林地的经济产值,实现林业的持续发展,具体措施有:①坚持合理采伐;②积极营造人工林;③促进珍贵树种的更新;④提高木材的综合利用率;⑤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保护生态环境,防止生态恶化.(3)森林资源的综合开发:①森林工业.森林工业一般可分二大部分:木材采运业和木材加工业,要进一步挖掘森林工业发展的潜力,关键在于森林资源的综合开发和深加工.发展多层次的林产品深加工,逐步扩大部件,半成品和成品生产,最大限度地增加林产品的附加值,是东北林业基地发展的重点;②林副业.东北森林中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从事采集,养殖和栽培是林区人民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更是本区林副业的重要组成部分;③果园业和柞蚕业,辽东半岛和辽西丘陵是我国温带水果的重要产地,辽宁省东部和吉林省东南部是我国重要的柞蚕生产基地.东北区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东北地区土地资源丰富,土质肥沃,水资源相对较充足,是我国农业重点开发地区。

必修三第三、四单元知识点

必修三第三、四单元知识点

第一节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1.水土流失的危害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自然原因、人为原因)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工程措施、农业技术措施、生物措施)
第二节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1.鲁尔区发展钢铁工业的优势条件
2.鲁尔区工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战略
第三节资源的跨流域调配---以南水北调为例
1、华北地区缺水的原因
2.南水北调的工程方案的优缺点
第一节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以长江流域为例
1.长江流域的自然环境有哪些?
2.长江流域的自然资源有哪些?
3.三峡水电站的建立有哪些功能?
4.长江上游开发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有哪些?治理的主要措施是什么?
5.长江中游开发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有哪些?治理的主要措施是什么?
6.长江下游开发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有哪些?治理的主要措施是什么?。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与复习要点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与复习要点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与复习要点在地理的学习当中一定要对知识点熟悉,认真审题,联系相关知识点进行思考答题,小编在这整理了相关知识,希望能帮助到您。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区域1、概念:地球表面的空间单元,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2、特征:层次性、整体性、差异性、可变性、开放性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1、两地自然环境的异同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相同点都是平原;都位于季风区,雨热同期不同点地理位置位于30°N附近,东部沿海中部;位于43°N——48°N,地处东北地区的中部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较好温带季风气候,大陆性稍强土地条件水稻土、水田、人均耕地少黑土、旱地、人均耕地多矿产资源贫乏石油资源丰富2、地理环境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农业耕作方式水田耕作业为主旱地耕作业为主主要粮食作物水稻为主春小麦、玉米为主主要经济作物油菜、棉花甜菜、大豆作物熟制一年两熟或三熟一年一熟备注水产业较发达西部适宜发展畜牧业工业综合性工业基地重化工业基地商业商业贸易发达沿边商业贸易较为发达人口和城市人口稠密,城市众多相对地广人稀,城市较少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1、开发早期——水土条件限制区域农业发展。

2、农业社会——科技的发展使原来的制约性因素被克服,甚至成为有利条件,长江中下游平原成为主要粮食产地和桑蚕、棉花产地。

3、工业社会——长江中下游平原人均耕地少,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粮仓地位和棉花生产地位下降。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一、地理信息技术1、概念: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

2、类型: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3、应用领域:(1)区域地理环境研究: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2)大众化应用:导航等二、遥感(RS)1、概念:人们在航空器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怼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2、组成:遥感平台、传感器、信息传输、处理设备3、应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三、全球定位系统(GPS)1、概念: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定位、导航的系统。

人教版地理必修3第四章节复习总结课件

人教版地理必修3第四章节复习总结课件

• 解析 第(1)题,可从影响两地工业布局的政策、 交通、市场、科技、经济腹地等因素的现状及发 展变化趋势进行全面分析。第(2)题,从图中各城 市的工业构成可以看出多数城市以电子、食品和 轻纺等轻工业为主,结构趋同;因此要加强各城 市间的分工与合作,加快发展市场、信息、交通、 金融等服务业。
• 答案 (1)珠江三角洲地区区位条件的变化:政策 优势明显下降;市场萎缩;环境污染严重;南岭 的阻隔,使其腹地范围小。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区 位优势:浦东新区的开发,吸引了大量投资;有 产业基础、科技与人才优势;经济腹地广阔;水 陆交通发达。
右图为我国商品性农作物基地分布图。 读图,回答l、2题。
1.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
建立了一大批商品性农业生产
基地,起决定性的区位因素
是( B )。 A.巨大的市场需求量
B.国家的政策和措施
c.便利的交通运输
D.农业科学技术
2.B地区盛产长绒棉最有利的自然条件是( C )。
A.肥沃的黑土
B.丰富的水源
• 东北平原——优势主要表现为耕地面积广大,土壤肥 沃,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制约因素主要是纬度高, 热量不足,农作物只能一年一熟。
• 青藏高原河谷农业——优势在于光照充足,昼夜温差 大,农作物单产高,质量好;制约因素是海拔高,气 温低,热量不足。
• 西北地区灌溉农业——有利条件是光热充足;制约因 素是降水稀少,水源缺乏。
严重
3外.45加来..耕 森强工林地外的面减来合积少人法减,口权少肥的益,力管水下理土降,流保失障日趋严重
• 1.珠江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唐等地区相比, 对外资吸引力正在下降,其原因是( )
• A.国家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京津唐地区实行了 更优惠的政策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第4章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环境战略与行动学案 知识点考点重点提炼汇总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第4章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环境战略与行动学案 知识点考点重点提炼汇总

第4章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环境战略与行动第一节走向生态文明.................................................................................................. - 1 - 第二、三节国家战略与政策国际合作.................................................................. - 4 -第一节走向生态文明一、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1.不同时代的人地关系演变社会发展阶段生产力水平人与环境的关系采集渔猎时代生产力低下且发展缓慢人类对环境既崇拜又依赖农业社会时期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人类与环境的对抗性增强,环境遭到破坏工业社会时期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增强人与自然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资源环境问题对人类构成威胁现代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高逐步向生态文明转变自然规律,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3.我国的做法: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明确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二、生态文明下的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1.生态文明的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资源与环境安全观。

2.资源与环境安全观(1)强调:资源、环境安全的本质就是寻求自然环境服务的可持续利用和服务效益最大化的平衡。

(2)两大要求①应在地球资源、环境所允许的边界内,避免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②应避免资源安全和环境安全问题对国家安全、区域稳定和国际安全构成威胁。

3.保障资源、环境领域的国家安全(1)根本: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资源与环境安全观,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变革发展模式。

(2)主要途径①推进生产方式的绿色化,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

②推进生活方式的绿色化,加快形成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新人教地理必修三第4章知识点

新人教地理必修三第4章知识点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一、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1.自然条件①气候条件:大部分位于的气候区,基本可满足作物需要,但不利条件是容易受到的影响。

②地形、土壤条件: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广泛分布,土层深厚,含量高,有利于。

2.社会、经济条件:①工业基础:我国重要的,形成的经济发展格局。

②交通发达:方便,有利于发展。

③较晚,较低,有利于和的发展。

二、农业布局特点东北地区根据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和的不同可划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1.耕作农业区——主要分布在(1)分布区:A ,B ,C 。

(2)主要作物:。

2.林业和特产区——主要分布在D ,E ,F 。

3.畜牧业区——主要分布在具体分布区有:西部、松嫩平原及。

三、商品粮基地建设1.重要地位东北地区是、商品粮基地。

其中,是我国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2.生产的突出特点:(1) 生产;(2) 生产。

四、农业发展方向1.发展问题及影响(1)问题:、高强度的农林开发。

(2)后果:农业退化。

2.发展方向与重点第二节: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一、对外开放的前沿1.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调整(1) 产业比重下降,产业比重上升。

(2) 下降,产业比重上升。

2.国家的政策。

3.良好的区位条件:毗邻,靠近。

得以发挥的优势,有利于,参与。

4.全国最大的之一。

三、问题与对策1.问题产生的原因(1)受地区和等条件的限制,对的吸引力正在下降。

(2)缺乏合理的。

2.问题表现(1) 面临困境。

(2) 相对落后。

(3) 日趋严重。

3.对策(1) 调整:发展,推动。

(2)构建。

(3)加强。

2024年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范本(二篇)

2024年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范本(二篇)

2024年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范本高二地理必修三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章: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和尺度:地球是近似于椭球体的球体,其赤道半径略大于极半径。

地球的尺度是指地球表面长度和实际长度的比例关系。

2. 地球的运动:地球有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

自转是指地球绕自身轴线旋转一周所花费的时间,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一周所花费的时间。

3. 地球的地理网格:地球的纬线和经线构成了地球的地理网格。

纬线是从地球南北两个极点出发,平行于赤道,划分了北半球和南半球。

经线是从地球东西两个极点出发,从0°经线经过铁西所划分,划分了东半球和西半球。

4. 地图的基本内容:地图包括地理位置、地理现象、地理空间等。

地图的具体内容包括图名、图例、比例尺、指北针等。

第二章:气候与天气1. 气候的形成与分布:气候是指长时间内某一地区的天气现象的统计平均。

气候形成的因素有纬度、海陆分布、地形、洋流、海洋影响等。

气候可以分为寒冷气候、凉爽气候、温带气候、热带气候等。

2. 天气的要素和变化:天气是指一天内,某一地区的气象条件的变化。

天气要素有温度、湿度、气压、风向和风速等。

天气的变化与大气层的热交换、水循环、空气的运动等因素密切相关。

3. 气候类型与气候分区:根据气温和降水量两个主要因素,可以将气候分为极地气候、寒带气候、温带气候和热带气候等。

气候分区是根据不同气候特征将地球表面划分为气候带。

第三章:人口与城市1. 人口的分布与迁移:人口的分布是指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情况。

人口的迁移是指人口从一地到另一地的长期或短期的流动。

人口分布与迁移受到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

2. 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人口增长是指人口数量的增加。

人口问题包括人口过少和人口过多两种情况。

人口过少可能导致人口结构老龄化,人口过多可能导致资源紧缺和环境恶化。

3. 城市与城市化:城市是指人口较多、聚集在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的地区,具有较高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水平。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4章《区域经济发展》章末复习PPT课件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4章《区域经济发展》章末复习PPT课件
地处热带,热 市场尤其是国 量和降水丰 内市场对橡 富,能满足 胶等热带经 热带经济作 中小济学课作件物的需
• 三、分析区域农业发展的一般步骤 •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部门,该部分内容
在每年的高考中都占有重要地位,我国是农 业大国,农业地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 在解决区域农业发展问题时应从以下几个方 面分析:
• C.蓄水灌溉农田 D.发展水产养殖
• (2)适合该地农业持续发展的措施是(双 选)( )
• A.开发山地,扩大耕地面积
• B.大量开采地下水,灌溉农田
• C.修建防渗漏灌渠,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 D.营造防护林网,保护农田 中小学课件
• 【解析】 本题组考查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的有关知识。第(1)题,据题意和图可知,该 地区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而绿洲是指有 冰雪融水补给或地下水出露的地区,这里是 干旱地区人口、城市主要的分布区,而人口、 城市的分布是建立在当地水资源条件得到改 善、农业生产能自给的基础上的,因此在该 河流上游修建水库的主要目的是保障城镇用 水和蓄水灌溉农田。故答案为AC两项。
中小学课件
• 1.自然地理条件的分析
• 农业发展必须建立在自然条件基础之上,气 候、地形、土壤条件是农业发展的关键性因 素,面对不同的区域,要找出发展某种农业 生产所需的条件,因地制宜进行农业生产活 动。例如,分析黄淮海平原农业发展的优势 条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势条件 表现在:(1)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2)地 形平坦,耕地面积广大;(3)热量、水分条件 可以满足农作物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的需求。 劣势条件表现在:(1)水资源短缺;(2)盐碱地、 涝洼地占较大比例;(3)易受低温冷害的影响。
继续使结构轻型 化,实行内联 外引,加强新 技术、新产品 的研制与开发, 开拓国际市场

高一地理三四章知识点

高一地理三四章知识点

高一地理三四章知识点一、地理三章知识点:地壳的结构和地震地壳的结构:在地壳内部,可以分为陆地地壳和海洋地壳两个部分。

陆地地壳由花岗岩、片麻岩等构成,厚度较大;海洋地壳由较厚的玄武岩构成,厚度相对较薄。

而地壳以外,还有较厚的地幔和核心。

地震:地震是地壳因地壳运动而引起的自然现象。

地震能量的释放是在地震发生时产生的,这种释放会引起地震波,进而导致震中周围地区的震动。

二、地理四章知识点:地理信息系统与地理调查地理信息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将地理数据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用于收集、存储、管理、分析和展示地理数据的系统。

它通过将不同的地理数据图层叠加在一起,可以更好地分析地理现象、解决地理问题。

地理调查:地理调查是指利用各种研究方法和调查手段,对地球表层空间结构和其变化进行观测和分析的过程。

地理调查可以获得大量的实地数据,用于验证理论模型、发现地理规律。

三、地理三四章知识点的应用地壳的结构和地震的应用:1. 在地震预测方面,通过对地壳结构和地震活动的研究,可以识别地震的发生概率和可能的震级,从而提前做好地震防范和减灾工作。

2. 在地质勘探方面,地壳的结构和地震活动可以帮助科学家找到地下矿产资源的分布情况,指导矿产的开采和利用。

地理信息系统与地理调查的应用:1. 在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方面,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帮助规划师进行空间分析和决策,提高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的科学性和效率。

2. 在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方面,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帮助监测和评估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的变化,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总结:地理三四章的知识点包括地壳的结构和地震、地理信息系统与地理调查。

这些知识点不仅提供了对地球表层结构和地理现象的理解,还能应用于地震预测、资源勘探、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等领域。

地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具有重要的学科价值和实践应用前景。

高中地理第三、四单元知识整理鲁教版必修3

高中地理第三、四单元知识整理鲁教版必修3

识记材料第一节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1、黄土高原位于我国内陆腹地,地处黄河中上游和海河上游地区,一般泛指太行山以西,日月山以东,长城以南,秦岭以北的广大区域。

面积达30多万平方千米。

2、黄土高原是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

3、黄土高原表面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流水侵蚀作用),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4、水土流失的危害:(1)使耕地土层变薄,养分流失,农作物减产(2)黄河泥沙剧增,下游形成“地上悬河”(3)造成生态环境恶化,诱发和加剧自然灾害。

5、水土流失的成因:(1)自然原因:位于各地理要素的交错地带,生态环境比较脆弱;黄土质地疏松;降水多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地质灾害频繁。

(2)人为原因: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轮荒和露天开矿)和破坏植被。

6、水土流失的治理必须从合理利用土地着手,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因地制宜安排农业生产,实行农林牧综合发展;要以水土保持为中心,压缩耕作用地,改土与治水相结合,逐步建立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改善天然草场质量;大力开展煤炭开发地区的土地复垦工作。

7、综合治理要坚持的“三结合”原则:林草、工程与耕地措施相结合;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相结合;治理与开发相结合。

8、水土流失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具体措施:(1)工程措施:保塬、护坡、固沟。

(2)农业技术措施:科学施肥;选育良种;地膜覆盖;轮作套种(3)生物措施:提高植被覆盖率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之一。

第二节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1、鲁尔区位于德国西北部,莱茵河下游的鲁尔河与利珀河之间2、鲁尔区兴起的区位优势:丰富的煤炭资源;离铁矿区近;水源充沛;水陆交通便利;市场广阔3、鲁尔区煤炭的特点:埋藏深、品种多、煤质好4、鲁尔区经济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煤炭、钢铁是主导产业5、鲁尔区是德国的能源基地、钢铁基地、重型机械制造基地6、鲁尔区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环境恶化;传统产业衰落7、传统产业衰落的原因:经济结构单一;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钢铁过剩;新技术革命的冲击;8、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措施:(1)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扶持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多元化(2)治理环境污染,加强环境管理,营造绿色空间(3)补充:(调整产业布局;发展科技;完善交通)第三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南水北调为例1、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夏秋多,冬春少2、我国水资源总量居于世界第六,(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印度尼西亚)3、我国水土资源配合情况:北方水少地多;南方水多地少。

必修三第四章复习

必修三第四章复习

生态建设
人工草地
围绕
和增加农牧民收入两大主
西部草 原区
题,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大力发展
生态农业和
强化
建设,发展草业经济,推动
退耕、退牧和围栏限牧工程实施,发展
畜牧业集约化草食性
舍饲畜牧业
2021/1/4
7
区域
发展方向
发展重点
山区

为核心,半山区实现“ ”,特色经济作物为主,实现由原料型生
山区发森展林特保色育农业和特产品配套加工业
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三江平原
2.突出特点
大规模 机械化
地区
生产
专业化
2021/1/4
5
四、农业发展方向 1.存在的问题及后果:人口激增,高强度的
造成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农业
开发, 退化。
农林 生态环境
2.发展原则:从改善农业
入手,生坚态持环开境发、利
用与
相结合,坚持经济效益、 治理、保护
12
(2) 后)
1990年以
主导产业: 面临问题: 进行产业升级
高新技术
优势不明显,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逐渐丧失,需 政策
2.城市化 (1)现状:我国城市分布最为
的地区之一。 密集
(2)表现
城镇 城市
数量
迅速扩大 规模
2021/1/4
13
三、问题与对策
受地区
产业基和础市场腹地的限制,对外资的吸引力正在
(1) 农业区
分布:主要为 小麦、水稻等
平原松、嫩三江平原和辽河平原主要粮食作物: 玉米
(2)林业和特产区:主要分布在 (3)畜牧业区:主要分布在
和长白大山小区兴。安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必修3)学生用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高考考点:区域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考点分析:以某典型地区区域图,等值线图所呈现信息,考查区域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知识梳理:一、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见导学教程P52)二、农业布局特点----三大农业生产区:(见导学教程P53)三、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见导学教程P53)四、农业发展方向:(见导学教程P53)考点一 区域农业发展的条件分析一个区域的农业发展方向、发展重点和发展状况受发展条件影响,包括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应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

发展条件分析如下表所示:读“吉林省地形示意图”,完成以下21.吉林省自东向西地形的排列应该是()A.B.C.D.2.适合该地区生长的主要经济作物是(A.棉花、亚麻B.C.高粱、黄麻D. 22高考名师解析(2011年高考天津卷)1.结合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1)Y市所在地每一月盛行____________风,该盛行风对当地气候的形成有何影响?(2)M河三角洲地区易发生洪涝。

请据图简述两条直接原因。

23(3)图9所示棉花产地都具有光热充足、水源丰富、土壤肥沃的自然条件。

请据图说明两地具备这些条件的共同原因。

S市由制造业中心向国际金融、贸易中心的发展促进了周边地区的城镇化进程。

(4)S市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如何带动周边地区城镇化发展的?考点二:我国商品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的措施及可持续发展方向1.商品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我国商品农业的发展历史较晚,但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较多,并日益突出,问题的出现往往与人口增长过快、农业压力增大导致农业发展方向和实施出现偏差有关。

具体表现如下图所示:2.商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方向针对商品农业生产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今后商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调整农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根据各地的实际条件合理安排农、林、牧、副、渔业的比重,各业要全面发展;重视发展第二、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2)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积极推进农畜产品深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建设,延长产业链,提高农畜产品附加值,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改良不利于农业耕种的土地,治理易受旱涝威胁的土地,改善水源灌溉条件,创造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

(4)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依靠科技,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5)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一系列措施,治理土地污染、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盐碱化以及林木的乱砍滥伐等现象,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优良的生态环境。

当堂练习一、选择题《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以下1807年)》成功实施五年以后,国家又制定了《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以下1315年)》。

据此回答以下3题。

1.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确定的主要依据是()①自然条件好②生产规模小③产业化基础好④劳动力数量大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2.以下各地区与优势农产品相一致的是()A.成都平原——苹果、油菜、柑橘B.南疆地区——棉花、水稻、大豆C.渭河平原——小麦、玉米、柑橘D.海南岛——天然橡胶、甘蔗、出口水产品3.国家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重大意义包括()①是解决我国粮食短缺的惟一选择②是保障农产品基本供给的重大举措③是增强农产品竞争力的客观要求④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有效手段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二、填空题4.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商品性农业基地的建设,到目前已经建成若干商品粮基地、三大商品棉基地和油料、糖料作物基地。

读下图,回答有关问题。

(1)下列关于图中①、③、④、⑦四个著名商品农业基地和与其相对应的优势农产品的组合,正确的一组是()A①——甜菜、水稻、亚麻B③——棉花、水稻、油菜C④——甘蔗、水稻、甜菜D⑦——水稻、亚麻、甜菜(2)试简要分析①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条件,宜建成哪些商品农业基地?简述该地区发展商品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方向。

(3)简要分析④和⑥两个商品粮基地粮食商品率比较高的主要原因。

(4)④和⑥所在的东北平原土壤肥沃,但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较低,这可能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东北平原不仅现在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而且将来在我国的商品粮供应方面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随着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地保护工程的实施,东北地区靠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来增加粮食产量的途径将受到限制。

要保持和提高东北地区在全国商品粮供应中的地位,可行的途径有哪些?(5)图中②、③、⑤所在区域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是什么?该如何解决? 25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必修3)教师用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高考考点:区域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考点分析:以某典型地区区域图,等值线图所呈现信息,考查区域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知识梳理:一、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见导学教程P52)二、农业布局特点----三大农业生产区:(见导学教程P53)三、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见导学教程P53)四、农业发展方向:(见导学教程P53)考点一 区域农业发展的条件分析一个区域的农业发展方向、发展重点和发展状况受发展条件影响,包括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应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

发展条件分析如下表所示:读“吉林省地形示意图”,完成以下21.吉林省自东向西地形的排列应该是(A )A.B.C.D.2.适合该地区生长的主要经济作物是(D )A.棉花、亚麻B.C.高粱、黄麻D.22高考名师解析(2011年高考天津卷)1.结合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1)Y市所在地每一月盛行_偏西_风,该盛行风对当地气候的形成有何影响?①来自海上的气流,带来了充足的水汽,形成了丰富的降水;②气流源自海洋,使当地增温。

23(2)M河三角洲地区易发生洪涝。

请据图简述两条直接原因。

①地势低洼,易积水成涝;②在飓风影响的季节,多暴雨和风暴潮(M河支流多,汛期上游来水量大)。

(3)图9所示棉花产地都具有光热充足、水源丰富、土壤肥沃的自然条件。

请据图说明两地具备这些条件的共同原因。

①两地纬度位置都较低(两地都地处亚热带地区),太阳辐射较强;②两地都位于河流三角洲,排灌方便,土质好(两地都位于河流冲积平原,土质好;③两地河网密度都较大,排灌方便)。

S市由制造业中心向国际金融、贸易中心的发展促进了周边地区的城镇化进程。

(4)S市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如何带动周边地区城镇化发展的?S市的产业结构调整,使某些制造业向周边转移,促进了周边地区工业的发展;周边地区的工业发展,促进了当地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化;周边地区的工业发展,促进了农业用地向非农业用地的转化。

考点二:我国商品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的措施及可持续发展方向1.商品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我国商品农业的发展历史较晚,但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较多,并日益突出,问题的出现往往与人口增长过快、农业压力增大导致农业发展方向和实施出现偏差有关。

具体表现如下图所示:2.商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方向针对商品农业生产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今后商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调整农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根据各地的实际条件合理安排农、林、牧、副、渔业的比重,各业要全面发展;重视发展第二、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2)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积极推进农畜产品深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建设,延长产业链,提高农畜产品附加值,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改良不利于农业耕种的土地,治理易受旱涝威胁的土地,改善水源灌溉条件,创造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

(4)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依靠科技,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5)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一系列措施,治理土地污染、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盐碱化以及林木的乱砍滥伐等现象,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优良的生态环境。

当堂练习一、选择题《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以下1807年)》成功实施五年以后,国家又制定了《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以下1315年)》。

据此回答以下3题。

1.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确定的主要依据是( A )①自然条件好②生产规模小③产业化基础好④劳动力数量大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2.以下各地区与优势农产品相一致的是( D )A.成都平原——苹果、油菜、柑橘B.南疆地区——棉花、水稻、大豆C.渭河平原——小麦、玉米、柑橘D.海南岛——天然橡胶、甘蔗、出口水产品3.国家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重大意义包括(D )①是解决我国粮食短缺的惟一选择②是保障农产品基本供给的重大举措③是增强农产品竞争力的客观要求④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有效手段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4.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商品性农业基地的建设,到目前已经建成若干商品粮基地、三大商品棉基地和油料、糖料作物基地。

读下图,回答有关问题。

(1)下列关于图中①、③、④、⑦四个著名商品农业基地和与其相对应的优势农产品的组合,正确的一组是(B)A.①——甜菜、水稻、亚麻B.③——棉花、水稻、油菜C.④——甘蔗、水稻、甜菜D.⑦——水稻、亚麻、甜菜(2)试简要分析①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条件,宜建成哪些商品农业基地?简述该地区发展商品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方向。

①地区为珠江三角洲,优势条件:水热充足、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土壤深厚肥沃;河网密布,地表水丰富;沿海地区,海陆交通便利;人口稠密,市场广阔;技术先进,粮食单产水平高等。

宜建基地:商品粮基地,花卉、蔬菜、水果等高效农业和出口创汇农业基地。

存在问题:地势低平,低洼易涝;人口稠密,农产品商品率不高;宜农荒地少等。

发展方向:治理低洼易涝地,发展基塘农业等混合农业;通过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和实施多种经营来提高商品率。

(3)简要分析④和⑥两个商品粮基地粮食商品率比较高的主要原因。

土地辽阔,耕地面积广;人口较少,人均粮食产量较高。

(4)④和⑥所在的东北平原土壤肥沃,但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较低,这可能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东北平原不仅现在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而且将来在我国的商品粮供应方面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随着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地保护工程的实施,东北地区靠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来增加粮食产量的途径将受到限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