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苑-政理-武王问治国之道》阅读答案翻译译文中考语文试题练习

合集下载

2023年中考语文试卷含答案(二)

2023年中考语文试卷含答案(二)

2023年中考语文试卷含答案(二)一、积累运用(共30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震悚.(sǒng)修葺.(qì)凫.水(fù)味同嚼.蜡(jiáo)B.狡黠.(xiá)撺掇.(duo)阔绰.(chuò)恹.恹欲睡(yān)C.驰骋.(chěng)摇曳.(yè)恣睢.(suī)挑拨离间.(jiān)D.瞥.见(piē)星宿.(xiù)褴褛.(lǔ)忍俊不禁.(jīn)2.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云霄绚耀骇人听闻哗众取宠B.辫子竹蔑沥尽心血长途跋涉C.俯瞰萦绕重峦叠障惨绝人寰D.褶皱侥幸自圆其说雕梁画栋3.有关下面文段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森林被誉为“地球之肺”,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全球意义的宝贵资源。

森林调节着自然界的空气和水循环,具有固碳释氧、涵养水源、防风固沙、调节气候、保护生物等多重功能,同时也在保护人类健康、改善人居环境、提供资源和栖息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人类社会不仅受益于森林,而且高度依赖于森林。

A.“地球之肺”中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

B.“肺”字是左右结构,第五笔的笔画是横。

C.“涵养水源、防风固沙、调节气候、保护生物”,这4个短语结构类型相同。

D.“人类社会不仅受益于森林,而且高度依赖于森林。

”这是递进关系的复句。

4.下面文段中有语病的一项是()滨州依河傍海,古有“渤海雄邦”之称。

(A)这里有126公里海岸线,94公里黄河穿城而过,渤海与黄河不仅造就了滨州开放包容的城市气质,也传承着滨州人重情重义的血脉基因。

(B)滨州是一座底蕴丰厚的文化之城,是黄河文化、孙子文化、孝文化发祥地。

梁邹范公传“忧乐”精神,惠民孙武著兵学圣典,博兴董永立仁孝典范。

(C)滨州是一座风姿绰约的魅力之城,这里既有浪漫水乡的灵动和雅致,又有人间福地的秀美和神韵。

沿黄生态风光绮丽,湿地公园秀美怡人。

《说苑 指武》(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说苑 指武》(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春秋》记国家存亡,以察来世。

虽有广土众民,坚甲利兵,威猛之将,士卒不亲附,不可以战胜取功。

晋侯获于韩。

楚子玉得臣败于城濮,蔡不待敌而众溃。

故语曰:文王不能使不附之民,先轸不能战不教之卒,造父、王良不能以弊车不作之马趋疾而致远,羿、逢蒙不能以枉弓射远申微。

故强弱成败之要,在平附士卒,教习之而已。

”田单为齐上将军,兴师十万,将以攻翟,往见鲁仲连子。

仲连子曰:“将军之攻翟,必不能下矣。

”田将军曰单以五里之城十里之郭复齐之国何为攻翟不能下去上车不与言决攻翟三月而不能下齐婴儿谣之曰:“大冠如箕,长剑柱颐;攻翟不下,垒于梧丘。

”于是田将军恐骇,往见连子曰:“先生何以知单之攻翟不能下也?”仲连子曰:“夫将军在即墨晏之时,坐则织篑,立则杖臿,为士卒倡,日‘宗庙亡矣,魂魄丧矣,归何党矣!’故将有死之心,士卒无生之气。

今将军东有掖邑之封,西有潘淄上之宝,黄金横带,驰骋乎溜、渑之间,是以乐生而恶死也。

”田将军明日径立矢石之所,引枹而鼓之,翟人下之。

故将者,士之心也;士者,将之枝体也,田将军之谓乎!晋智伯伐郑,齐田恒救之。

有登盖,必身立焉,车徒有不进者,必令助之。

垒合而后敢处,井灶成而后敢食。

智伯曰:“吾闻田恒新得国而爱其民,内同其财,外同其勤劳,治军若此,其得众也,不可待也。

”乃去之耳。

《太公兵法》曰:“致慈爱之心,立武威之战,以毕其众;练其精锐,砥砺其节,以高其气;分为五选,异其旗章,勿使冒乱;坚其行阵,连其什伍,以禁淫非。

”垒陈之次,车骑之处,勒兵之势,军之法令,赏罚之数。

使士赴火蹈刃,陷阵取将,死不旋踵者,多异于今之将也。

(节选自《说苑•指武》)10.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田将单以五里之城/十里之郭/复齐之/国何为攻翟不能下去/上车不与言/决攻翟/三月而不能下/B.田将军曰/单以五里之城/十里之郭/复齐之国/何为攻翟不能下/去上车不与言/决攻翟/三月而不能下/C.田将军日/单以五里之城/十里之郭/复齐之国/何为攻翟不能下去/上车不与言/决攻翟三月/而不能下/D.田将军曰/单以五里之城/十里之郭/复齐之/国何为攻翟不能下/去上车不与言/决攻翟三月/而不能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将军,古代武官官名,也泛指行军作战时军中的主帅。

说苑原文及翻译

说苑原文及翻译

说苑原文及翻译说苑原文及翻译说苑原文及翻译1秦缪公尝出而亡其骏马②,自往求之,见人已杀其马,方共食其肉。

缪公谓曰:“是吾骏马也。

”诸人皆惧而起,缪公曰:“吾闻食骏马肉,不饮酒者杀人③。

”即以次饮之酒④。

杀马者皆惭而去。

居三年,晋攻秦缪公,围之,往时食马肉者,相谓曰:“可以出死报食马得酒之恩矣。

”遂溃围⑤。

缪公卒得以解难⑥,胜获惠公以归⑦,此德出而福反也。

[注释] ①本文选自《说苑·复恩》题目是编者所加。

②秦缪公:即秦穆公,名任好,春秋时秦国的国君,公元前进659年至前621年在位。

亡:丢失。

③杀人:伤害人的性命,指吃马肉不如不饮酒会伤害自己的身体。

④次:军队驻扎,这里指杀马人吃马肉的地方。

⑤溃围:解围。

⑥卒:最终。

⑦惠公:晋惠公夷吾,晋国国君,公元前进650年至於637年在位。

[译文]秦穆公曾在外出时走失了他的骏马,他亲自前去寻找它。

发现有人已经把它杀死了,正在一起吃马肉。

秦穆公对他们说:“这是我的骏马啊!”那些人都吓得站了起来。

秦穆公却说:“我听说吃骏马的肉不饮酒的人会丧命。

”马上依次赏给他们酒喝。

杀马的人都感到羞愧而离去。

过了三年,晋国攻打秦穆公并围困了他,从前吃马肉的那些人在一起说:“应该拼死报答吃马肉得酒的恩惠了。

”于是他们突破了围困,秦穆公终于能够解除危难战胜晋军,擒获了晋惠公后回师。

这就是给人恩惠而得到福佑的回报啊!【注释】①秦穆公:春秋五霸之一。

②不饮酒者杀人:不喝酒会死人的。

③次:次序。

④出死:出力(为国君)拼死作战。

⑤惠公:晋国国君。

22、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共3处)。

(2分)秦穆公尝出而亡其骏马自往求之见人已杀其马方共食其肉。

23、下列句中加△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亡其骏马(死亡)B、是吾骏马也(这)C、杀马者皆惭而去(离开)D、遂溃围(冲破)24、下列句中加△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A、方共食其肉方七百里 B、即以次饮之酒必以分人 C、晋攻秦穆公,围之何陋之有 D、此德出而福反也温故而知新25、文章最后用“德出而富反”一句,对秦穆公作了评论,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秦穆公是怎样施恩于人的,又获得了怎样的回报。

2018-说苑政理阅读答案-精选word文档 (11页)

2018-说苑政理阅读答案-精选word文档 (11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说苑政理阅读答案篇一:说苑政理阅读答案篇一:说苑政理阅读答案刘向《说苑·政理》“魏文侯问李克”原文、注释、翻译、阅读训练及答案【原文】:魏文侯问李克曰:“为国如何①?”对曰:“臣闻为国之道②: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

”文侯曰:“吾赏罚皆当,而民不与,何也?”对曰:“国其有淫民乎?臣闻之曰: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③之士④。

其父有功而禄,其子无功而食之⑤,出则乘车马、衣美裘,以为荣华,入则修竽琴钟之声,而安⑥其子女之乐,以乱乡曲之教⑦。

——西汉·刘向《说苑·政理》【注释】:①如何:即“何如”,怎么样。

②道:规律、规则;原则,法则。

③四方:泛指地面的四个方向,即:东、南、西、北。

此指各处,天下。

④士:指读书人。

⑤食之:食俸(官吏每月每岁所受的薪俸。

又称“食禄”),享受俸禄。

⑥安:安心,心安定平静。

使平静,使稳定。

【翻译】:魏文侯问李克:“怎样治理国家呢? ”李克回答说:“治理国家的原则就是,给付出劳动的人以衣食,封赏有功劳的人(按劳分配,论功行赏),推行赏罚得当的政策。

”文侯问:“我赏罚都得当,但是国人还是不满意,为什么? ”李克回答到:“国家有不劳而获的蛀虫! 我认为:取消这些人的俸禄,用来招揽国家的有志之士。

祖辈因为有功勋所以国家给他俸禄,他的后辈没有功勋还能(继承)他们的待遇,出门就乘车马、穿着华美的衣衫,算得上荣华富贵;在家则沉迷鼓乐歌舞的享受,正因为这些无功的子女的享受,打乱了地方上的法规(按劳分配,论功行赏)。

【阅读训练】:1.解释:①使:________ ②与:________③其:________ ④衣:________⑤修:________ ⑥乱:________2.翻译:1.为国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此之谓夺淫民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任用②归附③大概④穿⑤讲究,此指欣赏⑥扰乱2.①怎样治理国家呢②这就是消灭蛀虫3.食(有劳)②禄(有功)③来(四方之士)更多有关的资料篇二:说苑政理阅读答案民失其所务,则害之也;农失其时,则败之也;有罪者重其罚,则杀之也;重赋敛者,则夺之也;多徭役以霸民力,则苦之也;劳而忧之,则怒之也。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治国之道》附答案及译文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治国之道》附答案及译文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治国之道》附答案及译文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治国之道》附答案及译文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治国之道》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奚以①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②,安乡重家则敬上③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

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陵④上犯禁,陵上犯禁则难治也。

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

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选自《管子·治国》)注释:①奚以:即“以奚”,根据什么。

②重家:看重家业。

③敬上:服从上司。

④陵:同“凌”,凌辱。

阅读训练:1.解释文中加着重号的词语的含义。

(1)道()(2)畏()(3)故()2.用“/”为下面这个句子划出正确的朗读节奏。

是以善为国者3.翻译下列句子。

(1)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2)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4.本文作者主张治理国家的方法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5.结合当今我国建设和谐平安社会的政策,你对作者的政治主张有何评价?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1)方法(2)害怕(3)所以2.是以/善为国者3.(1)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人民贫困就难以治理。

(2)因此,善于治理国家的人,一定先使人民富裕,然后再好好治理。

4.作者主张治理国家的方法是使老百姓先富裕起来。

5.提示:对作者在当时的政治主张要给予肯定,然后分析他的不足。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为君治国之道(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为君治国之道(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为君治国之道(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衰公问于孔子日:“当今之君,孰为最贤?”孔子对日:“丘未之见也,抑有卫灵公乎?”公日:“其事何如?”孔子对日:“灵公之弟,日公子渠牟,智足治手枣,信足守之,灵公恭而任之。

又有上日林国者,见贤必进之,而退与分其禄,是以灵公无游放之士,灵公贤内尊之。

又有士日庆足者,卫国有大事,则必起而治之;国无事,则退而客贤,灵公悦而敬之。

又有大夫史鳍,以道去卫,而灵公郊舍三日,琴瑟不御,必待史鳍之人而后敢入。

臣以此取之,虽次之贤,不亦可乎?”子贡问于孔子日:“今之人臣,孰为贤乎?”子日:“吾未识也。

往者齐有鲍叔,郑有子皮,则贤者矣。

”子贡日:“齐无管仲,郑无子产乎?”子日:“赐!汝徒知其一,未知其二也。

汝闻用力为贤乎?进贤为贤乎?“子贡日:“进贤,贤哉!”子日:“然。

吾闻鲍叔达管仲,子皮达子产,未闻二子之达贤己之才者也J一《孔子家语・贤君)文本二:晋平公问于师旷日:“人君之道如何?”对日:“人君之道清净无为,务在博爱,趋在任贤。

”齐宣王谓尹文日:“人君之事何如?”尹文对日:“人君之事,无为而能容下。

夫事寡易从,法省易目,故民不以政获罪也。

大道容众,大德容下,圣人寡为而天下理矣。

”伊尹日:“夫王者得贤材以自辅,然后治也。

虽有尧舜之明而股肱不备则主恩不流化泽不行。

故明君在上,慎于择士,务于求贤。

设四佐以自辅,有英俊以治官。

尊其爵,重其禄。

贤者进以显荣,罢者退而劳力。

是以主无遗忧,下无邪慝。

百官能治,臣下乐职,恩流群生,润泽草木。

昔者虞年左禹右皋陶,不下堂而天下治,此使能之效也。

”——《说苑・君道)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虽A有B羌C舜D之E明F而G股H肱I不J备K则1主M恩N不0流P化Q 泽R不S行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千乘,指千辆兵车。

说苑政理文言文翻译

说苑政理文言文翻译

一、《说苑·政理·本政》原文:政者,正也。

正者,正己也。

己正,然后正人。

人正,然后正事。

事正,然后正国。

国正,然后正天下。

译文:政治,就是要端正。

端正,就是要端正自己。

自己端正了,然后才能端正他人。

他人端正了,然后才能端正事物。

事物端正了,然后才能端正国家。

国家端正了,然后才能端正天下。

评析:本章节阐述了政治的本质和目标,即端正自己,从而端正他人、事物、国家和天下。

这体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二、《说苑·政理·本政上》原文:政之兴也,在顺民心;政之废也,在逆民心。

民心者,国之命脉也。

顺民心者昌,逆民心者亡。

译文:政治的兴盛,在于顺应民心;政治的衰败,在于违背民心。

民心,是国家的命脉。

顺应民心者昌盛,违背民心者灭亡。

评析:本章节强调了民心对于政治的重要性,指出顺应民心是政治兴盛的关键。

这体现了儒家“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

三、《说苑·政理·臣术》原文:君者,民之父母也。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故圣君之治,必先知民心,然后治之。

译文:君主,是民众的父母。

父母爱子女,就会为他们考虑长远。

因此,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必须先了解民心,然后才能治理。

评析:本章节强调了君主与民众之间的关系,指出君主应以民众的利益为重,关注民心。

这体现了儒家“仁政”的思想。

四、《说苑·政理·本政下》原文:治国之道,务在安民。

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除其忧患。

疾苦除,忧患去,然后国家可安。

译文:治理国家的道路,在于使民众安居乐业。

使民众安居乐业的方法,在于体察他们的疾苦,消除他们的忧患。

疾苦消除了,忧患去除了,然后国家才能安定。

评析:本章节阐述了治国之道,强调以民众的安居乐业为目标。

这体现了儒家“以民为本”的思想。

总之,《说苑·政理》是一部具有深刻政治内涵的著作,它以儒家思想为指导,阐述了治国理政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文言文阅读训练:《说苑》二则(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说苑》二则(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说苑》二则(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齐景公问于晏子曰:“寡人欲从夫子而善.齐国之政。

”对曰:“婴闻之,国具官而后政可善。

”景公作色曰:“齐国虽小,则何为不具官乎?”对曰:“此非臣之所复也。

昔先君桓公身体堕懈,辞令不给,则隰朋侍;左右多过,刑罚不中,则弦章侍;居处肆纵,左右慑畏,则东郭牙侍;田野不修,人民不安,则宁戚侍;军吏怠,戎士偷,则王子成父侍;德义不中,信行衰微,则管子侍。

先君能以人之长续其短,以人之厚补其薄;是以辞令穷远而不逆,兵加于有罪而不顿,是故诸侯朝其德而天子致其胙。

今君之失多矣,未有一士以闻者也,故曰未具。

”景公曰:“善!吾闻高缭与夫子游.,寡人请见之。

”晏子曰:“臣闻为地战者不能成王,为禄仕者不能成政。

若高缭与婴为兄弟久矣,未尝干婴之过,补婴之阙,特进仕之臣也,何足以补君?”(节选自刘向《说苑·君道》) 材料二:晏子没,十有七年,景公饮诸大夫酒。

公射出质,堂上唱善,若出一口。

公作色太息,播弓矢。

弦章入,公曰:“章,自吾失晏子,于今十有七年,未尝闻吾过不善;今射出质,而唱善者若出一口。

”弦章对曰:“此诸臣之不肖也,知不足以知君之不善,勇不足以犯君之颜色。

然而有一焉。

臣闻之:‘君好之,则臣服之;君嗜之,则臣食之。

’夫尺蠖食黄则其身黄,食苍则其身苍,君其犹有谄人言乎?”公曰:“善。

今日之言,章为君,我为臣。

”是时海人入鱼,公以五十乘,赐章。

章归,鱼乘塞涂,抚其御之手曰:“曩之唱善者,皆欲若鱼者也。

昔者,晏子辞赏以正君,故过失不掩;今诸臣谄谀以干利,故出质而唱善如出一口。

今所辅于君未见于众而受若鱼是反晏子之义而顺谄谀之欲也。

”固辞鱼不受。

君子曰:“弦章之廉,乃晏子之遗行..也。

”夫天之生人也,盖非以为君也;天之立君也,盖非以为位也。

夫为人君行其私欲,而不顾其人,是木承天意,忘其位之所以宜事也。

如此者,《春秋》不予能君则夷狄..之。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说苑政理》含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说苑政理》含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说苑政理》含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孔子谓宓子贱曰:“子治单父①而众说.,语丘所以为之者。

”曰:“不齐②父其父,子其子,恤诸孤而哀丧事。

”孔子曰:“善,小节也,小民附矣,犹未足也。

”曰:“不齐也所父事者三人,所兄.事者五人,所友者十一人。

”孔子曰:“父事三人,可以教孝矣;兄事五人,可以教弟矣;友十一人,可以教学矣。

中节也,中民附矣,犹未足也。

”曰:“此地民有贤于不齐者五人,不齐事之,皆教不齐所以治之术。

”孔子曰:“欲其大者,乃于此在矣。

昔者尧、舜清微其身,以听观天下,务来贤人。

夫举贤者,百福之宗也。

不齐之所治者小也,若不齐所治者大,其与尧,舜继矣。

”宓子贱为单父宰,过.于阳昼,曰:“子亦有以送仆乎?”阳昼曰:“吾少也贱,不知治民之术。

有钓道二焉,请以送子。

”子贱曰:“钓道奈何?”阳昼曰:“夫投纶错饵迎而吸之者也,阳桥③也,其为鱼也,薄而不美;若存若亡,若食若不食者,鲂也,其为鱼也,博而厚味。

”宓子贱曰:“善。

”于是未至单父,冠盖..迎之者交接于道。

子贱曰:“车驱之,车驱之,夫阳昼之所谓阳桥者至矣。

”于是至单父,请其耆老尊贤者,而与之共治单父。

孔子兄子有孔蔑者与宓子贱皆仕孔子往过孔蔑问之曰自子之仕者何得何亡孔蔑曰:“自吾仕者,未有所得,而有所亡者三。

曰:王事若袭,学焉得习?以是学不得明也,所亡者一也;俸禄少,粥不足及亲戚,亲戚益疏矣,所亡者二也;公事多急,不得吊死视病,是以朋友益疏矣,所亡者三也。

”孔子不说,而复往见子贱,曰:“自子之仕,何得?何亡?”子贱曰:“自吾之仕,未有所亡,而所得者三:始诵之文,今履而行之,是学日益明也,所得者一也;奉禄虽少,粥得及亲戚,是以亲戚益亲也,所得者二也;公事虽急,夜勤吊死视病,是以朋友益亲也,所得者三也。

”孔子谓子贱曰:“君子哉若人!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也,斯焉取斯!”(节选自《说苑·政理》)【注】①单父,春秋时鲁国邑名。

文言文阅读刘向《说苑至公》练习及答案译文

文言文阅读刘向《说苑至公》练习及答案译文

二、本大题共7小题,共2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齐景公尝赏赐及后宫,文绣被台榭,菽粟食凫雁。

出而见殣,谓晏子曰:“此何为死?”晏子对曰:“此餧而死。

”公曰:“嘻!寡人之无德也何甚矣!”晏子对曰:“君之德著而彰,何为无德也?”景公曰:“何谓也?”对曰:“君之德及后宫与台榭;君之玩物,衣以文绣;君之凫雁,食以菽粟;君之营内自乐,延及后宫之族;何为其无德也!顾臣愿有请于君:由君之意,自乐之心,推而与百姓同之,则何殣之有?君不推此,而苟营内好私,使财货偏有所聚,菽粟币帛,腐于囷府,惠不遍加于百姓,公心不周乎国,则桀、纣之所以亡也。

夫士民之所以叛,由偏之也。

君如察臣婴之言,推君之盛德,公布之于天下,则汤、武可为也,一殣何足恤哉!”楚文王伐邓,使王子革、王子灵共捃【1】菜。

二子出采,见老丈人载畚,乞焉,不与,搏而夺之。

王闻之,令皆拘二子,将杀之。

大夫辞曰:“取畚信有罪,然杀之非其罪也,君若何杀之?”言卒,丈人造军而言曰:“邓为无道,故伐之,今君公之子搏而夺吾畚,无道甚于邓。

”呼天而号。

君闻之,群臣恐。

君见之,曰:“讨有罪而横夺,非所以禁暴也;恃力虐老,非所以教幼也;爱子弃法,非所以保国也;私二子,非所以从政也,丈人舍之矣。

谢之军门之外耳。

”子羔为卫政,刖人之足。

卫之君臣乱,子羔走郭门,郭门闭,刖者守门,曰:“于彼有缺!”子羔曰:“君子不踰。

”曰:“于彼有窦【2】。

”子羔曰:“君子不遂。

”曰:“于此有室。

”子羔入,追者罢,子羔将去,谓刖者曰:“吾不能亏损主之法令,而亲刖子之足,吾在难中,此乃子之报怨时也,何故逃我?”刖者曰:“断足固我罪也,无可奈何。

君之治臣也,倾侧法令,先后臣以法,欲臣之免于法也,臣知之。

狱决罪定,临当论刑,君愀然不乐,见于颜色,臣又知之。

君岂私臣哉?天生仁人之心,其固然也!此臣之所以脱君也。

”孔子闻之,曰:“善为吏者,树德;不善为吏者,树怨。

公行之也,其子羔之谓欤?”(取材于刘向《说苑•至公》)注释:[1]捃:拾取。

《说苑 政理》二则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说苑 政理》二则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11题。

材料一:政有三品:王者之政化之,霸者之政威之,强者之政胁之,夫此三者各有所施,而化之为贵矣。

季孙问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上之风必偃。

”鲁有父子讼者,康子曰:“杀之。

”孔子曰:“未可杀也。

夫民不知子父讼之不善者久矣是则上过也上有道是人亡矣。

”康子曰:“夫治民以孝为本,今杀一人以戮不孝,不亦可乎?”孔子曰:“不教而诛之,是虐杀不辜也。

三军大败,不可诛也;狱讼不治,不可刑也;上陈之教,而先服之,则百姓从风矣;躬行不从,而后俟之以刑,则民知罪矣。

夫一仞之墙,民不能逾,百仞之山,童子升而游焉,凌迟故也。

今是仁义之凌迟久矣,能谓民弗逾乎。

《诗》曰:‘俾民不迷。

’昔者君子导其百姓不使迷,是以威厉而不试,刑错而不用也。

”于是讼者闻之,乃请无讼。

材料二:鲁哀公问政于孔子,对曰:“政在使民富且寿。

”哀公曰:“何谓也?”孔子曰:“薄赋敛则民富,无事则远罪,远罪则民寿。

”公曰:“若是,则寡人贫矣。

”孔子曰:“《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

’未见其子富而父母贫者也。

”文王问于吕望[注]曰:“为天下若何?”对曰:“王国富民,霸国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道之国富仓府。

”文王曰:“善。

”对曰:“宿善不祥。

”是日也,发其仓府,以振鳏寡孤独。

武王问于太公曰:“治国之道若何?”太公对曰:“治国之道,爱民而已。

”曰:“爱民若何?”曰:“利之而勿害,成之勿败,生之勿杀,与之勿夺,乐之勿苦,喜之勿怒。

此治国之道。

使民之义也,爱之而已矣。

民失其所务,则害之也;农失其时,则败之也;有罪者重其罚,则杀之也;重赋敛者,则夺之也;多徭役以罢民力,则苦之也;劳而扰之,则怒之也。

”(材料一、二均节选自《说苑·政理》,有删改)【注】吕望,即姜子牙,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又称太公望、吕尚,商末周初政治家、军事家。

5.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刘向说苑文言文全文翻译

刘向说苑文言文全文翻译

原文:《说苑·君道》曰:“夫天下之至道,莫大于治。

治之至,莫大于道。

道之至,莫大于德。

德之至,莫大于仁。

仁之至,莫大于义。

义之至,莫大于礼。

礼之至,莫大于乐。

乐之至,莫大于和。

和之至,莫大于中。

中者,天下之至道也。

”译文:《说苑·君道》篇中说:“天下最高的道理,没有比治理更重要的了。

治理的最高境界,没有比道更重要的了。

道的最高境界,没有比德更重要的了。

德的最高境界,没有比仁更重要的了。

仁的最高境界,没有比义更重要的了。

义的最高境界,没有比礼更重要的了。

礼的最高境界,没有比乐更重要的了。

乐的最高境界,没有比和更重要的了。

和的最高境界,没有比中更重要的了。

中,是天下最高的道理。

”原文:《说苑·贵德》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译文:《说苑·贵德》篇中说:“君子有三种快乐,而称王天下并不在其中。

父母健在,兄弟和睦,这是第一种快乐;向上仰望,不感愧对苍天,向下俯视,不感羞愧于世人,这是第二种快乐;得到天下英才,加以教育,这是第三种快乐。

”原文:《说苑·谈丛》曰:“夫治国之道,务在安民。

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除其害,为之兴利,导之向善。

如是,则民自安矣。

”译文:《说苑·谈丛》篇中说:“治理国家的道理,在于安定百姓。

安定百姓的道理,在于体察他们的疾苦,消除他们的祸害,为他们创造利益,引导他们向善。

如果这样做,那么百姓自然会安定。

”原文:《说苑·政理》曰:“君之所以立,道也;君之所以尊,德也。

道者,所以制天下也;德者,所以制天下也。

故君道莫大于道,莫大于德。

”译文:《说苑·政理》篇中说:“君主之所以能够立身,在于道;君主之所以能够尊贵,在于德。

道,是用来治理天下的;德,也是用来治理天下的。

因此,君主的道没有比道更重要的,没有比德更重要的。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说苑-政理-治国有二机》(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说苑-政理-治国有二机》(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说苑·政理·治国有二机》(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治国有二机,刑德是也;王者尚其德而布其刑,霸者刑德并凑,强国先其刑而后德。

夫刑德者,化之所由兴也。

德者,养善.而进阙者也;刑者,惩恶而禁后者也;故德化之崇者至于赏,刑罚之甚者至于诛;夫诛赏者,所以别贤不肖,而列有功与无功也。

故诛赏不可以缪,诛赏缪则善恶乱矣。

夫有功而不赏,则善不劝,有过而不诛,则恶不惧,善不劝而能以行化乎天下者,未尝闻也。

书曰:‘毕协赏罚’,此之谓也。

公叔文子为楚令尹三年,民无敢入朝,公叔子见曰:“严矣,”文子曰:“朝廷之严也,宁云坊国家之治哉?”公叔子曰:“严则下唵,下唵则上聋,聋唵不能相通,何国之治也?顺针缕者成帷幕,合升斗..者实仓廪,并小流而成江海;明主者有所受命而不行,未尝有所不受也。

”齐桓公出猎,逐鹿而走入山谷之中,见一老公而问之曰:“是为何谷?”对曰:“为愚公之谷。

”桓公曰:“何故?”对曰:“以臣名之。

”桓公曰:“今视公之仪状,非愚人也,何为以公名?”对曰:“臣请陈之,臣故畜牸牛生子而大卖之而买驹少年曰牛不能生马遂持驹去傍邻闻之以臣为愚故名此谷为愚公之谷”桓公曰:“公诚.愚矣,夫何为而与之?”恒公遂归。

明日朝,以告管仲,管仲正衿再拜曰:“此夷吾之愚也,使尧在上,咎繇为理,安.有取人之驹者乎?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又必不与也。

公知狱讼之不正,故与之耳,请退而修政。

”孔子曰:“弟子记之,桓公,霸君也;管仲,贤佐也;犹有以智为愚者也,况不及恒公管仲者也。

”(节选自《说苑·政理》)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臣故畜牸牛生子而大/卖之而买驹/少年曰/牛不能生马/遂持驹去/傍邻闻之/以臣为愚/故名此谷为愚公之谷/B.臣故畜牸牛生子而大/卖之而买驹/少年曰/牛不能生马/遂持驹去/傍邻闻之/以臣为愚故名/此谷为愚公之谷/C.臣故畜牸牛生子而大/卖之/而买驹少年曰/牛不能生马/遂持驹去/傍邻闻之/以臣为愚/故名此谷为愚公之谷/D.臣故畜牸牛生子而大/卖之/而买驹少年曰/牛不能生马/遂持驹去/傍邻闻之/以臣为愚故名/此谷为愚公之谷/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养善而进阙者也”与“甚善、名我固当”(《种树郭橐驼传》)两句中“善”字含义不相同。

刘向《说苑·政理》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刘向《说苑·政理》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刘向《说苑·政理》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刘向《说苑·政理》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原文】:魏文侯问李克曰:“为国如何①?”对曰:“臣闻为国之道②: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

”文侯曰:“吾赏罚皆当,而民不与,何也?”对曰:“国其有淫民乎?臣闻之曰: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③之士④。

其父有功而禄,其子无功而食之⑤,出则乘车马、衣美裘,以为荣华,入则修竽琴钟之声,而安⑥其子女之乐,以乱乡曲之教⑦。

如此者,夺其禄以来四方之士,此之谓夺淫民也。

”――西汉?刘向《说苑?政理》【注释】:①如何:即“何如”,怎么样。

②道:规律、规则;原则,法则。

③四方:泛指地面的四个方向,即:东、南、西、北。

此指各处,天下。

④士:指读书人。

⑤食之:食俸(官吏每月每岁所受的薪俸。

又称“食禄”),享受俸禄。

⑥安:安心,心安定平静。

使平静,使稳定。

⑦教:教育,指导。

【翻译】:魏文侯问李克:“怎样治理国家呢? ”李克回答说:“治理国家的原则就是,给付出劳动的人以衣食,封赏有功劳的人(按劳分配,论功行赏),推行赏罚得当的政策。

”文侯问:“我赏罚都得当,但是国人还是不满意,为什么? ”李克回答到:“国家有不劳而获的蛀虫! 我认为:取消这些人的俸禄,用来招揽国家的有志之士。

祖辈因为有功勋所以国家给他俸禄,他的后辈没有功勋还能(继承)他们的待遇,出门就乘车马、穿着华美的衣衫,算得上荣华富贵;在家则沉迷鼓乐歌舞的享受,正因为这些无功的子女的.享受,打乱了地方上的法规(按劳分配,论功行赏)。

因此(有必要)取消这些人的俸禄,用来招揽国家的有志之士,这就是消灭蛀虫。

”【阅读训练】:1.解释:①使:________ ②与:________③其:________ ④衣:________⑤修:________ ⑥乱:________2.翻译:1.为国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此之谓夺淫民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指出上文中三个使动词。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说苑政理》《明史纪事本末》含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说苑政理》《明史纪事本末》含答案

州A县B承C风D劳E扰F百G姓H逃I窜J尔K其L申M饬N有O司P以Q此R为S 戒11.(3分)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与,指给予,与《六国论》中“与赢而不助五国”的“与”字意思相同。

B.修,指修治修造,与《过秦论》中“修守战之具”的“修”字意思相同C.市,指买,与《望海潮·东南形胜》中“市列珠玑”的“市”字意思不同。

D.卒,指最终,与《送东阳马生序》中的“卒获有所闻”的“卒”意思相同。

12.(3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皇上认为主管官吏不去调查出产的物品,全都令郡县向百姓征敛,官吏趁机行奸作恶。

这些要全部禁止。

B.杨士奇认为郭资不遵诏书,令地方官员仍按旧额征税,这是他为政最大的过错。

皇上取消他晋升的任命。

C.青州百姓请求将已成家业的二百多户附人枣强户籍,皇上认为都是自己的国土,只要百姓安居乐业即可。

D.皇上同侍臣谈论历朝历代户口,他认为户口繁盛是因为休养生息,户口减少一定是因为大兴土木和战争。

13.(8分)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资强毅能守廉,人不得干以私。

但性偏执,甚至沮格恩泽。

(2)车驾巡边,发京师,英国公张辅、阳武侯薛禄帅师从。

14.(3分)武王向太公询问的“治国之道”在材料二中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内容加以概括。

参考答案:【答案】10.FJP 11.A 12.B 13.(1)郭资坚决刚毅,能保持廉洁,别人不能拿私事来请求他。

只是性格偏执,甚而至于阻碍皇上的恩惠。

(2)皇上巡视边防,从京城出发,英国公张辅、阳武侯薛禄率领军队跟从。

14.与民共享山林川泽;禁止向百姓征收布漆等;让流徙的百姓附籍枣强;严禁将士扰民。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州县迎合上官意图烦劳打扰百姓,百姓逃窜。

你一定告诫主管官员,把这件事作为警戒。

“百姓”作“逃窜”的主语,故“百姓”应与前文断开;“尔”是“你”的意思,作后文的主语,故“尔”应与前文断开;“申饬有司”为完整的动宾结构,“有司”作“申饬”的宾语,故“有司”应与后文断开。

【名师讲题】《说苑 政理 政有三品》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名师讲题】《说苑 政理 政有三品》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政有三品:王者之政化之霸者之政威之强者之政胁之夫此三者各有所施而化之为贵矣。

治国有二机,刑德是也。

王者尚其德而稀其刑,霸者刑德并凑,强国先其刑而后德。

夫刑德者,化之所由兴也。

公叔文子为楚令尹,三年,民无敢入朝。

公叔子见曰:“严矣。

”文子曰:“朝廷之严也,宁云妨国家之治哉?”公叔子曰:“严则下喑,下喑则上聋,聋喑不能相通,何国之治也?盖闻之也,顺针缕者成帷幕,合升斗者实仓廪。

明主者,有所受命而不行,未尝有所不受也。

”卫灵公问于史鳅曰:“政孰为务?”对曰:“大理为务。

听狱不中,死者不可生也,断者不可属也,故曰大理为务。

”少焉,子路见公,公以史鳅言告之。

子路曰:“司马为务。

两国有难,两军相当,司马执枹以行之,一斗不当,死者数万。

以杀人为非也,此其为杀人亦众矣!故曰司马为务。

”少焉,子贡入见,公以二子言告之。

子贡曰:“不识哉!昔禹与有扈氏战,三陈而不服,禹于是修教一年,而有扈氏请服。

故曰‘去民之所事,奚狱之所听?兵革之不陈,奚鼓之所鸣?’故曰教为务也。

”文王问于吕望曰:“为天下若何?”对曰:“王国富民,霸国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道之国富仓府,是谓上溢而下漏。

”文王曰:“善!”对曰:“宿善不祥。

”是日也,发其仓府,以振鳏寡孤独。

齐人甚好毂击相犯以为乐,禁之不止。

晏子患之,乃为新车良马,出与人相犯也,曰:“毂击者不祥。

臣其祭祀不顺,居处不敬乎?”下车弃而去之,然后国人乃不为。

故曰:禁之以制,而身不先行也,民不肯止。

故化其心莫若教也。

(节选自《说苑•政理》)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王者之政/化之霸者之政/威之强者之政胁之夫此/三者各有所施/而化之为贵矣B.王者之政/化之霸者之政/威之强者之政胁之/夫此三者各有所施/而化之为贵矣C.王者之政化之/霸者之政威之/强者之政胁之夫此/三者各有所施/而化之为贵矣D.王者之政化之/霸者之政威之/强者之政胁之/夫此三者各有所施/而化之为贵矣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者尚其德而稀其刑”与“刑于寡妻”(《齐桓晋文之事》)中的“刑”字含义不同。

【名师讲题】《管子 治国》《说苑 建本》(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名师讲题】《管子 治国》《说苑 建本》(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材料一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昔者,七十九代之君俱王天下者,何也?必国富而粟多也,夫富国多粟生于农,故先王贵之。

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

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

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

是以先王知众民、强兵、广地、富国之必生于粟也,故禁末作,止奇巧,而利农事。

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

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

然则民舍本事而事末作。

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

粟也者,民之所归也;粟也者,财之所归也;粟也者,地之所归也。

粟多则天下之物尽至矣。

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涂治国之道也。

(节选自《管子·治国》,有删改)材料二孔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夫本不正者末必倚,始不盛者终必衰。

河间献王曰:“管子称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

”夫谷者,国家所以昌炽,士女所以姣好,礼义所以行,而人心所以安也。

《尚书》五福以富为始,子贡问为政,孔子曰:“富之,既富乃教之也,此治国之本也。

”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

”桓公仰而视天。

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

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晋文公见咎季,其庙博于西墙,公曰:“孰处而西?”对曰:“君之老臣也。

”公曰:“西益而宅。

”对曰:“臣之忠,不如老臣之力,其墙坏而不筑。

”公曰:“何不筑?”对曰:“一日不稼,百日不食。

”公出而告之仆,仆顿首于轸曰:“君之明,群臣之福也。

”乃令于国曰:“毋淫宫室,以妨人宅,板筑以时,无夺农功。

”(节选自《说苑·建本》,有删改)10.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涂/治国之道也B.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涂/治国之道也C.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涂治/国之道也D.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涂治/国之道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名词活用为动词,称王,与《齐桓晋文之事》“保民而王”中的“王”意思相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苑?政理|武王问治国之道》阅读答案翻译译文中考语文试题练习
武王问治国之道
武王问于太公曰:“治国之道若何?”太公对曰:“治国之道,爱民而已。

”曰:“爱民若何?”曰:“利之而勿害,成之勿败,生之勿杀,与之勿夺,乐之勿苦,喜之勿怒。

此治国之道,使民之义也,爱之而已矣。


【译文】
武王问姜太公:“治理国家的方法是什么?”太公回答说:“治理国家的方法就是爱护百姓罢了。

”武王说:“爱护百姓是做什么事?”太公答:“给他们以利益而不要加害于他们,让他们成功不要使他们失败,使他们好好活着而不要杀害他们,给了他们的东西就不要再抢回来,使他们快乐别让他们痛苦,对他们和颜悦色而不要怒目相向。

这是治理国家的方法,使百姓有合宜的道德、行为,怜爱他们罢了。


【阅读训练】
1. 解释:
道而已若何利
2.翻译:
爱民若何?
此治国之道,使民之义也,爱之而已矣。

3.文中具体体现“治国之道”的内容是什么?
【参考答案】
1.方法罢了怎么样利益,好处
3.利之而勿害,成之勿败,生之勿杀,与之勿夺,乐之勿苦,喜之勿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