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史基本理论常识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经济知识点

高考历史经济知识点

高考历史经济知识点在高考历史考试中,经济知识点是考生需要重点掌握和理解的内容之一。

本文将就高考历史经济知识点进行详细介绍,帮助考生加深对经济历史的理解。

一、古代经济古代经济以农业经济为主导,农耕生产是社会经济的基础。

在古代中国,农业发展取得了重大进展,如农具的改进、水利设施的建设等,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此外,古代还存在着手工业和商业,如丝绸、瓷器等的制造和贸易活动。

二、封建经济封建经济是在农业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济形态。

封建经济的主要特点是封建地主阶级对农民进行剥削和压迫,形成了严重的等级制度。

在封建社会中,土地是生产力的基础,土地的相对落后导致了封建经济的闭塞。

三、商业经济随着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经济迅速兴起。

商业经济主要表现为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

商业经济的发展也催生了城市的兴起,通过交易和市场活动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财富的积累。

四、资本主义经济资本主义经济是指以私人占有和市场竞争为基础的经济体制。

资本主义经济的核心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和劳动力的自由买卖。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市场起着决定价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利润追求成为经济活动的主要动力。

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使得经济发展更加迅速,但也导致了社会阶级差距的加大和资源分配的不平等问题。

五、社会主义经济社会主义经济是指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通过计划经济的方式进行资源配置和生产活动。

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国家起着主导作用,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社会主义经济的核心是人民共同富裕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追求。

六、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经济是指各国之间通过贸易、投资、资金流动等各种形式的合作与互动。

全球化经济打破了国界的限制,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信息的快速传导。

全球化经济的发展使得各国经济之间相互依存度增加,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如贫富差距扩大和文化冲突等。

总之,高考历史经济知识点包括古代经济、封建经济、商业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主义经济和全球化经济等方面的内容。

历史经济知识点总结

历史经济知识点总结

历史经济知识点总结一、古代经济古代经济主要指的是农耕经济。

在农耕经济时期,人们主要通过种植和养殖来获取食物和物资,而劳动力的主要来源是家庭成员。

在古代,农业是经济的主要支柱,它决定了社会的生产、消费和交换。

古代的经济活动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人们通过自给自足的方式生产和消费,几乎没有市场交换活动,交换的对象也主要是食物和日常用品。

在古代经济中,贸易活动也开始逐渐兴起。

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和交通运输的发展,人们开始通过贸易来获取他们需要的物品,这也使得商品的生产和交换逐渐与农业生产相结合。

古代的贸易活动主要以东西方的贸易为主,随着东西方之间的贸易活动的增加,也促进了东西方文明和经济的相互交流和融合。

古代经济的重要特点是自给自足和生产方式的简单化。

在古代,经济活动主要以自给自足为主,生产方式也相对简单,主要依靠人力和简单的生产工具。

古代社会的生产水平和生产技术相对较低,经济活动的范围也比较狭窄,社会的总产出和经济规模相对较小。

二、封建经济封建经济是在封建社会中形成的一种经济形态。

在封建社会中,封建主义者通过对土地的控制和剥削,形成了一种以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为主体的生产关系。

封建经济的主要特点是土地私有制和封建政权的官僚管理。

土地所有权是封建主义者的神圣和与生俱来,土地主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是通过土地所有权来体现的。

所以在封建经济中,土地主是封建经济社会的核心和基础。

在封建经济中,土地的使用和利益分配主要以地租和农业产品为纽带。

封建主义者通过对农民的剥削,征收地租来获取丰富的利益,而农民则依靠土地的种植和养殖来维持生计。

封建主义者通过对土地的控制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通过地租和农产品来获取财富,进一步加强了土地私有制的稳定性和封建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

封建经济是一种相对封闭和闭塞的经济形态。

在封建经济中,农业生产是经济的主要支柱,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相对较慢,贸易活动主要以自给自足和本地交易为主,市场化程度较低。

经济学基础知识大全

经济学基础知识大全

一、经济学基础知识大全基本概念:1.GDP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

它不但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更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

一般来说,国内生产总值共有三个不同的组成部分,其中包括消费、投资和净出口额。

用公式表示为:GDP = C+ I + X 式中:C为消费、I为投资、X为净出口额。

2.GNP国民生产总值又称为国民总产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简写成GNP),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包括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3.GDP与GNP的区别国民生产总值(GNP)和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不同在于二者计算依据的准则不同,前者是按“国民原则”计算,后者则是按“国土原则”计算的。

也即,GNP是一国居民所拥有的劳动和资本所生产的总产出量,而GDP则是一国境内的劳动和资本所生产的总产出量。

例如,中国GDP的一部分是由美国公司在中国境内的工厂所生产的,这些工厂的利润应划入中国GDP但不应计入GNP;又如当中国的劳动力在海外市场取得报酬时,收入应计入GNP而不应计入GDP,由此可以得出GNP与GDP存在以下关系:GDP=GNP—本国公民在国外生产的终产品的价值总和+外国公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

4.CPI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英文缩写为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商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

CPI的计算公式是CPI=(一组固定商品按当期价格计算的价值/一组固定商品按基期价格计算的价值)×100%。

5. 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

经济基本知识

经济基本知识

经济基本知识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了解和掌握经济基本知识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从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两个层面,介绍一些与经济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1. 宏观经济宏观经济研究整个经济体系的运行和发展。

以下是一些与宏观经济相关的基本知识。

1.1 GDPGDP全称为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间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它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1.2 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货币供应量增加,导致货币贬值,进而引发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

通货膨胀对经济活动和人民生活产生重要影响,政府和央行通常会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来控制通货膨胀。

1.3 失业率失业率是指劳动力中没有工作但是同时又在寻找工作的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比例。

失业率的高低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就业状况和经济活力。

1.4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指央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手段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政策。

央行通过实施合理的货币政策,既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又可以控制通货膨胀。

2. 微观经济微观经济研究个体经济单位的行为和决策。

以下是一些与微观经济相关的基本知识。

2.1 市场供求市场供求是指买方和卖方在市场中通过价格的形成和调整来决定商品和劳务的交换关系。

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影响着商品价格和市场平衡。

2.2 价格弹性价格弹性是指商品或劳务的需求或供给对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

根据不同商品的需求或供给弹性,可以判断其对价格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市场响应程度。

2.3 生产成本生产成本是指生产商品或提供劳务所需的各种资源和费用。

生产成本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理解和掌握生产成本是经济决策的关键。

2.4 市场结构市场结构是指市场中的竞争程度和市场参与者的数量。

不同的市场结构对于企业的发展和市场利润率有着重要影响,常见的市场结构有垄断、寡头垄断和完全竞争等。

总结:经济基本知识是每个人都应该了解和掌握的,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是理解经济运行和决策的两个层面。

世界近代经济知识点总结

世界近代经济知识点总结

世界近代经济知识点总结一、经济学基础知识1.经济学的定义和基本原理- 经济学是研究资源的配置和商品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科学。

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包括稀缺性、选择、机会成本、边际分析等。

2.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 市场经济是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运行的经济体制,市场通过价格调节资源的配置;计划经济是由政府制定计划安排经济生产、分配和交换的经济体制。

3.供求关系和价格理论- 供求关系是市场经济中的核心概念,供求关系决定了商品的价格和数量;价格理论研究了价格形成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4.产权和市场经济- 产权是指对资源和商品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保护产权是市场经济的基础。

5.货币和金融- 货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是一种价值尺度和流通工具;金融是货币的流通和金融机构的活动。

6.经济增长和发展- 经济增长是国民经济总量的增加,经济发展是国民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结构的变革。

二、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1.比较优势和国际贸易-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各国应该依据自身的比较优势进行生产和贸易,以增加国际贸易的收益。

2.关税和贸易壁垒- 关税是指政府对进口和出口商品征收的税费,贸易壁垒是指国家对国际贸易限制或阻碍的各种措施。

3.国际收支平衡和汇率理论- 国际收支平衡是国际经济活动的收支状况;汇率理论研究了汇率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

4.国际货币体系- 国际货币体系是指国际货币关系的制度和规则,包括固定汇率制、浮动汇率制和混合汇率制等。

5.国际金融市场- 国际金融市场是指国际货币和金融资产交易市场,包括外汇市场、国际债券市场、国际股票市场等。

三、宏观经济学1.国民经济核算- 国民经济核算是对国民经济总量进行统计和分析,包括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和国民支出等。

2.货币供给和通货膨胀- 货币供给是指一定时期内货币的供应量,通货膨胀是指货币供给过多导致物价水平普遍上升。

3.失业和通货膨胀- 失业是指劳动力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的现象,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

归纳高一经济史知识点提纲

归纳高一经济史知识点提纲

归纳高一经济史知识点提纲一、经济史的定义和意义1. 经济史的概念和范畴2. 经济史的研究方法和途径3. 经济史对于理解经济发展规律的重要性二、古代经济体制1. 农耕经济的特点和发展2. 城市经济与贸易的兴起3. 奴隶制经济与封建经济的关系4. 古代经济体制对于社会发展的影响三、封建社会的经济体制1. 封建经济的基本特征2. 封建土地制度的演变和影响3. 封建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4. 重商主义和封建经济的关系四、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与发展1. 商业革命对于资本主义经济的推动作用2. 工业革命对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影响3. 资本主义经济的关键特征和基本原理五、现代经济的形成与发展1. 工业化进程和现代企业的兴起2.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运作机制3.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出现和发展4. 全球化对于现代经济的冲击和重构六、经济史的启示与反思1. 经济史对于当前经济发展的借鉴意义2. 经济史对于我们个人生活的启示3. 经济史对于社会的影响和挑战七、经济史知识的应用与实践1. 经济史知识在职业选择与规划中的作用2. 经济史知识在投资和财富管理中的应用3. 经济史知识在国际贸易和企业经营中的价值结语:经济史是经济学中重要的一个分支,通过对过去经济发展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经济的规律和趋势。

从古代的农耕经济到现代的全球化经济,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经济体制和特点。

通过对经济史的归纳总结,我们可以从中获取启示,为当前的经济决策和个人生活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希望本文提供的经济史知识点提纲对于高一学生学习经济史具有一定的帮助和指导作用。

中国古代经济史

中国古代经济史

中国古代经济史一、名词解释1、中国古代经济史:中国古代经济史是研究在中国古代从先秦——明清时期经济发展进程的学科,从历史学和经济学的角度探讨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演变历程,涉及各种经济活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其研究对象是各种历史条件下农工商生产状况及围绕此而论的各种国计与民生、制度政策。

2、井田制:是商周时期的一种土地分配方式,也是赋役征收的基本单位。

按春秋战国时人的描述,当时通过分封得到土地占有权的各级领主,在一定范围内把所辖耕地划分为一定面积的方田,分给国人或野人耕种,授予其使用权,但不得买卖。

年终,领主以实物地租或劳役地租的形式向各类劳动者征收赋役,获取部分土地收入。

因其整齐划分,沟洫相间,似一井字(一说是靠近灌溉和饮用的水井),故得此名。

春秋战国时期遭到破坏,为商周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3、工商食官:语出《国语·晋语》,商周时期实行的一种官营手工业制度。

指当时手工业和商业的生产、管理和经营活动基本由官方控制,为统治阶级服务。

其中的手工业者被称作百工,经商者称作官贾。

这种制度的产生是由当时的社会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时工商业的发展。

春秋战国以后,因社会结构的巨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逐渐解体。

4、正德幅利:晏婴的经济思想,“正德幅利”出自《左传》,是先秦时期讨论义利观的观点。

端正德行。

《书·大禹谟》:“正德、利用、厚生、惟和。

” 孔颖达疏:“正德者,自正其德,居上位者正己以治民。

”《·襄公二十八年》:“夫民生厚而用利,於是乎正德以幅之,使无黜嫚,谓之幅利。

”5、代田法:汉武帝时搜粟都尉赵过所创,改进的田地轮休耕作制。

将每亩田地,挖成若干条沟,每一沟的宽度和深度各为一尺,沟中凹进去的部分称为“甽”或“甽田”,沟的两旁高出来的部分(即未经挖过的地面)称作“陇”。

种子播于甽中,待出苗后,便从陇上挖土下来加在苗根旁边,随长随加。

经济学基本知识概述

经济学基本知识概述

经济学基本知识概述
第一部分:经济学的定义与目的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资源分配和决策制定的学科。

它涉及个人、家庭、企业和国家之间生产、消费和分配的行为。

第二部分:经济体系
经济体系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内的经济组织结构和运作方式。

主要的经济体系有市场经济、计划经济和混合经济。

第三部分:供求关系和市场
供求关系是指商品和服务在市场上的价格和数量之间的关系。

市场机制通过供求关系来决定价格和资源分配。

第四部分:经济增长和发展
经济增长是指国民生产总值(GDP)的增加。

经济发展则涉及经济结构的改革和社会的进步。

第五部分:货币和通货膨胀
货币是用作交换媒介和价值存储的一种资产。

通货膨胀是指物价普遍上升导致货币购买力下降的现象。

第六部分:国际贸易和全球化
国际贸易是国家之间交换货物和服务的过程。

全球化则涉及全球经济的互联互通和相互依赖。

第七部分: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无法有效分配资源导致经济效率下降的情况。

政府可以通过干预来修复市场失灵。

第八部分:经济政策和经济周期
经济政策是指政府为了影响经济发展而采取的措施。

经济周期是指经济增长和衰退交替出现的周期性现象。

以上是对经济学基本知识的概述,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先秦的经济史知识点总结

先秦的经济史知识点总结

先秦的经济史知识点总结一、农业经济先秦时期是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时期,农业起着经济的主导地位。

先秦时期的农业生产主要以谷物、蔬菜、茶叶、油料、豆类等为主。

其中谷物生产尤为重要,主要包括小麦、稻米、粟米等。

谷物的种植和收获对于当时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土地的开垦和耕种上,先秦时期的人们使用了牛耕、犁耕等工具,提高了农田的耕作效率。

此外,先秦时期的农民还普遍采用灌溉和粪肥的方法,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益。

这些技术手段的应用,对当时的农业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另外,先秦时期的农业生产也面临一些问题。

首先是农民的赋税负担重,农民要面对各种赋税和徭役,这对于他们的生产活动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其次是土地的兼并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富裕的地主开始兼并土地,使得土地的分配不均,一部分农民丧失了土地,这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和农民的反抗。

因此,虽然先秦时期的农业生产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和成就,但也存在一定的矛盾和问题。

二、手工业经济先秦时期的手工业也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一时期,冶铁、制陶、制茶、编织等手工业起着重要的作用。

冶铁业是先秦时期最重要的手工业之一,冶铁技术的发展对当时社会的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冶铁技术上,先秦时期的人们掌握了炼铁、铸铁等技术,极大地丰富了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的种类。

这些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生产效率,使得手工业产值不断增长。

先秦时期的其他手工业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制陶业在先秦时期逐渐发展,人们开始掌握了烧制陶器的技术,制作了许多用于生活和工艺的陶器,对当时的生产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另外,制茶业也开始兴盛起来,在先秦时期的古人们已经开始制作茶叶,并将其引入日常生活,成为一种普遍的饮品。

三、商业经济先秦时期的商业经济也日益兴盛。

商业活动主要以粮食、织物、金属制品、陶瓷器等商品贸易为主,其中以粮食贸易最为重要。

先秦时期的商人在贸易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交易活动,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交流和资源配置。

马工程版《中国经济史》重点知识梳理(绪论)

马工程版《中国经济史》重点知识梳理(绪论)

绪论1、经济史的研究对象:经济史的研究对象就是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即通过对历史上的经济发展状况的回溯,分析各个时期各种经济因素的内在联系和外部环境,说明经济怎样运行、发展和变化,阐明不同历史时期经济的运行机制和特点。

2、经济史研究的基本问题就是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情况。

3、经济史与经济学理论的关系:经济史是经济学理论产生和不断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源泉。

4、历史唯物主义是指导中国经济史研究的最基本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即以社会发展的史实为基础,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梳理出经济发展的总体脉络和发展趋势。

5、经济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一是世界观意义上的方法即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二是认识论意义上的方法,即逻辑思维(归纳法、演绎法、证伪法);三是专业技术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关系的理论和辩证分析方法)。

6、一些基本概念:一是人口:是指居住在一定地域内或一个集体内的人,是生产活动的主体;二是资源:是经济活动的客体,人类通过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获得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三是环境:周围所存在的条件,总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的。

通常所说的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类的外部世界。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环境为人类的社会生产和生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丰富的资源和必要的条件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种;四是生产方式:人们获取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方式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界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体系。

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是生产力,其社会形式是生产关系,生产方式是两者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统一;五是制度:最一般的含义是指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是实现某种功能和特定目标的社会组织乃至整个社会的一系列规范体系。

经济制度是指与经济发展相关的制度,包括政策法令规定的、有形的正式制度和由历史文化积淀约定俗成的非正式制度。

经济史知识总结

经济史知识总结

一、古代经济在古代,经济活动主要以农业为主,人们通过种植、养殖和狩猎来获取食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手工业和商业开始兴起,人们开始制造商品并与其他人进行交换。

二、中世纪经济中世纪时期,欧洲经济以封建制度为基础,土地是主要的财富来源。

农业仍然是经济的主要支柱,但手工业和商业开始逐渐发展。

城市开始兴起,成为经济活动的中心。

三、近代经济近代经济以工业革命为标志,机器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工业开始成为经济的主要支柱,人们开始大规模生产商品。

同时,国际贸易也开始迅速发展。

四、现代经济现代经济以全球化为特征,国际经济联系日益紧密。

服务业开始兴起,成为经济的主要支柱。

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也推动了经济结构的变革。

五、经济史的重要性六、经济史中的关键人物经济史中涌现了许多对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人物。

例如,亚当·斯密被认为是现代经济学的奠基人,他的《国富论》提出了自由市场经济和“看不见的手”的概念。

凯恩斯则是20世纪最重要的经济学家之一,他的理论对经济政策的制定产生了重大影响。

七、经济史中的重大事件经济史中发生了许多对世界经济产生深远影响的事件。

例如,工业革命引发了生产方式的革命,使人类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大萧条则是20世纪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之一,它导致了全球经济的大衰退。

八、经济史中的主要理论经济史中发展了许多重要的经济理论。

例如,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解释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规律。

新古典经济学则强调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

九、经济史与当代经济的联系十、十一、经济史中的区域经济经济史的研究也涵盖了不同区域经济的发展。

例如,亚洲的经济发展在历史上有着独特的轨迹,从古代的丝绸之路到现代的“亚洲四小龙”的崛起,都展示了区域经济的重要性和多样性。

欧洲的经济发展则经历了从封建经济到现代资本主义的转变,这一过程对全球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十二、经济史中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是经济史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它们对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希克斯的《经济史理论》解读

希克斯的《经济史理论》解读

希克斯的《经济史理论》解读
马克思·贝克斯在《经济史学理论》一书中,阐述了经济史学这一学科背后的基本概念,构建了一个有关社会经济发展的复杂理论框架。

这本书针对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某些苗头而发表,提出了更为系统的认识和更具影响力的见解,并从不同层面展现出经济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复杂性,唤起了新一轮经济史学学科发展的潮流。

贝克思提出,经济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发展与它的特点、方式及其发展趋势有关。

同时,它也与个人的利益有关,这些利益反过来又影响着社会的发展。

因此可以看到,社会发展和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

他认为,决定社会发展变迁的主要因素是经济,而经济又受到它历史的发展趋势的影响,其结果又反过来影响社会发展。

此外,贝克思还提出,对社会发展进行有效规划,就必须深入研究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脉络,掌握社会发展的发展趋势,因而应该由历史角度来研究社会经济,特别是从市场经济和社会关系的角度来看。

马克思·贝克斯在《经济史学理论》一书中,以宽博的视野,对经济发展理论进行全面系统的探讨,从而成为经济学的一个新的分支和新的起点。

他的神思深邃、构思新颖,极大地推动了学术研究的前进,并且对今日的经济理论实践有深刻的影响。

西方经济史复习资料

西方经济史复习资料

一、解释下列名词“古典革命”:随着商品市场经济的发展,从17世纪下半叶开始,在英、法等国逐渐形成了一股反对重商主义的社会经济思潮,强调从生产领域来研究财富增长,主张自由放任,这就是西方经济学说史上的第一次重大变革。

这次变革,西方人把它称为“古典革命”。

通过这场革命,建立了第一个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即古典经济学。

古典经济学在英国从威廉•配第到李嘉图结束,在法国从布阿吉尔贝尔开始到西斯蒙第结束,其中包括英国的亚当•斯密和法国重农主义经济理论体系建立者魁奈等人。

这些古典经济学家经过一个半世纪的研究,论证了价值论的基础,时期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利率革命”:16不仅在于利率的降低,古罗马法:罗马法的历史开始于东罗马帝国时期,于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切的联系。

在适用普通法系统的国家和地区,罗马法的影响比较小。

罗马法的起源是著名的十二铜表法(公元前449年)。

在此之后,罗马法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经过几个世纪,其形成了今天许多国家的法律的基石。

西欧封建庄园:中古西欧封建主剥削农奴的基本组织,在其他地区和国家,也曾在一定时期不同程度地存在过这种组织。

在西欧,封建化过程完成后,国王、教会和封建主的庄园分布各地。

他们大多先侵占公有地,后逐户蚕食,直到吞掉一个或几个农村公社,所以形成的庄园大小不等。

大庄园有一个或几个村庄,小的只有一个村庄的一部分。

庄园完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手工业尚未与农业分离。

农民生产是为满足自己家庭生活的需要和为封建主提供消费资料,不是为了交换。

封建主还有审判和惩罚农奴的权力。

农奴虽然受到沉重的剥削,但毕竟有自己的独立经济,比奴隶有更多的劳动兴趣,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12、13世纪以后,西欧城市大批兴起,商品货币关系渗入农村,农奴改纳货币地租并逐渐取得人身自由,领主自营地消失,庄园解体。

凯恩斯革命:l929—1933革命”:宏观经济学。

影响。

商业革命:命性变化—商业扩张、始形成,原始积累的过程,",以政治经济学家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命名。

经济史知识点总结

经济史知识点总结

经济史知识点总结历史是一部不断变化的长卷,经济史作为历史的一个分支,记录了人类经济活动的发展历程。

经济史研究的对象包括经济制度、经济发展、经济思想、经济政策等方面,旨在深入探究经济发展的规律性和历史性。

经济史知识的积累和总结对我们深刻认识经济运行的规律,发展经济学理论都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对经济史中的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和梳理。

一、古代经济史知识点总结1.古代经济体制古代经济体制主要以农业经济为主导,手工业和商业经济相对较弱。

封建制度下的土地所有制和农奴制度成为古代经济的主要特征。

古代各国的政治体制和社会结构决定了古代经济的发展方向和规模。

2.古代农业技术古代农业技术主要以人工耕作为主,种植业和养殖业居主导地位。

古代农业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农产品生产力的提高,也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粮食和原料。

3.古代商业经济古代商业经济主要以城市贸易和海外贸易为主,以丝绸之路为代表的古代贸易路线成为古代商业的主要交通通道。

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古代城市的兴盛和国际间的交流。

4.古代货币制度古代货币制度主要以金银货币为主,也出现了一些特殊的货币形式,比如中国的贝帛、印度的实物交换制度等。

货币制度的发展推动了商业的繁荣和经济资源的交换。

5.古代经济思想古代经济思想主要以农业经济和商业经济为主,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探索。

古代经济思想对后世的经济思想有一定的影响。

二、近代经济史知识点总结1.近代资本主义经济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在欧洲的兴起和发展成为历史上的一大转折点,资本主义的兴起推动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和国际间的贸易交流。

2.近代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是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物,工业革命的兴起推动了生产技术的发展和劳动力的转变,也为城市工业的兴盛提供了土壤。

3.近代金融体系近代金融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是资本主义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金融体系的发展促进了资本的积累和投资的活跃。

4.近代国际贸易近代国际贸易的兴起和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一个重要标志,国际贸易的发展推动了国际间的经济交流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中国经济史复习资料

中国经济史复习资料

中国经济史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经济史:是指以人类社会各个历史时期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具体发展演变过程及其特殊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它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去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经济现象,因而它具有历史学和经济学的双重性质和特点。

经济史属于动态经济学的范畴,其研究任务就是按时序解释经济结构及其实绩。

2.中国经济近现代化:从传统经济走向现代经济的转变过程,经济现代化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

在中国也就是工业化和伴随着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表现为:生产力从手工生产转向采用机器生产;生产方式由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政治上由封建专制的政治制度转向民主共和。

近代化的本质是资本主义化。

3.工商食官:西周由官府经营的工商业制度,商周时期,手工业和商业基本上由官府控制,工商业者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在官府作坊和指定的范围内进行,其产品和经营主要是为贵族统治者服务,这就是所谓的工商食官制度,西周设“司工”一职,总理官府手工业,其下属官员分管具体的生产部门。

官府经营商业,其商品的主要来源是官府的手工业产品,其次是农林牧副业产品和市场上的买进卖出。

4.井田制:西周时期盛行的土地制度,井田的疆理,一般是以每一方块为一百亩,作为一个耕种单位,称为一田,是当时一个劳动力所能耕种的标准。

纵横相连的九田合为一井,十井称为一成,百井称为一同。

在井田制下,卿大夫以下的贵族所分得的土地,不经王室或公室的特许,是不得随意转让买卖的,这里就是“田里不鬻”,因而称为“公田”。

西周晚期以后随着私田的出现,井田制逐步衰落。

5.授田制:西周末年到春秋时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表现为奴隶主贵族的藉田经营的没落。

各国统制者相继进行了大规模的田制和税制改革。

授田制实际上是一次大规模的对国有土地的分配运动,授田的对象是个体农民和有功于国家的人,土地一经受与,可以子孙传袭,以为世业。

时间即久,即成为个人私财。

6.均田制:是北魏时期颁布的土地政策,一直延续到唐朝中叶。

高三历史经济史知识点

高三历史经济史知识点

高三历史经济史知识点经济史是历史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人类社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发展过程以及相关的经济活动和制度。

在高三历史学习中,经济史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下面将介绍一些高三历史经济史的知识点。

1. 农业革命农业革命是人类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它发生在公元前10,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之间。

在农业革命之前,人类主要依靠狩猎和采集为生,但农业革命的发生改变了这种情况。

人类学会了种植农作物、养殖动物并定居下来,农业生产成为人类社会的主要经济活动。

2. 古代文明的经济古代文明的经济发展与其对资源的利用密切相关。

例如,古埃及的经济以尼罗河的水灌溉农田为基础,发展了较为发达的农业、渔业和手工业。

古希腊的经济则以城邦间的贸易和海运为主要经济形式,发展了商业和制造业。

3. 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两次世界大战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之间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其中规定了德国需要支付巨额赔款,导致了德国经济的崩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国家,并主导了国际货币体系的建立。

4. 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它起源于18世纪的英国,后来迅速传播到欧洲和其他地区。

工业革命的核心是机器工业的兴起,通过机械化生产取代了传统的手工生产,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工业革命引发了城市化进程,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

5. 现代经济体系的建立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现代经济体系逐渐形成。

现代经济体系包括市场经济、计划经济和混合经济等形式。

市场经济以市场机制为基础,通过供求关系来调节资源配置;计划经济则是由政府集中决策来进行资源配置;混合经济则是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结合。

6. 全球化与经济发展全球化是近现代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

全球化促进了国际贸易和跨国公司的发展,加强了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和交流。

同时,全球化也带来了经济竞争和贫富差距的增大等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来解决。

历史高考知识点经济

历史高考知识点经济

历史高考知识点经济历史高考知识点——经济经济是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理解社会变迁和人类文明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高考中有关经济的知识点涉及广泛,本文将重点介绍一些关键的经济知识点。

一、封建社会的经济制度在封建社会中,经济制度主要是土地所有制和农业经济为基础的自给自足经济。

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的是地主占有制,农民在地主的压迫和剥削下生活。

土地是封建经济的基础,土地的分配和使用是封建社会经济的核心问题。

二、商业与市场经济的兴起商业与市场经济的兴起是历史上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商业的兴起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逐渐取代了封建经济。

商业和市场经济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加速了社会财富的积累和流通。

三、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是工业革命的产物,工业革命使得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资本主义经济的核心是资本的运作,资本家以资本为核心进行生产和投资,通过赚取剩余价值实现资本增值。

资本主义经济的特点是生产社会化、利润私有化。

四、殖民主义与帝国主义的经济掠夺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历史上经济掠夺的典型表现。

殖民主义国家通过控制其他国家的资源,实施经济剥削和垄断,获取大量财富。

帝国主义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形成了国际贸易体系和资本输出体系。

五、社会主义经济的建立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经济建立在对生产资料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基础上,旨在实现社会公平和发展。

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立于1949年,实施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改革和计划经济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引入市场经济元素,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六、全球化与经济互联互通全球化是近几十年来经济领域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全球化使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资本、商品和信息自由流通。

全球贸易和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日益激烈。

七、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经济发展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科技进步、政治环境、资源分配等。

世界经济史知识点汇总总结

世界经济史知识点汇总总结

一、古代经济古代经济是世界经济史的起点,它涵盖了古代文明的经济发展历程。

古代文明的经济活动以农业为主,而城市也是一个重要的经济中心。

古代希腊和罗马的城市是世界上第一个发达的城市,希腊的雅典和罗马的罗马城在古代文明中享有盛誉。

此外,古代中国和印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古国,它们的城市经济也是相当发达的。

在古代的农业经济中,还要说到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和美索不达米亚河流域,它们是古代世界上最发达的农业区,而且它们的农业经济也做出了重大的发展贡献。

因此,古代经济在世界经济史上是一个重要的篇章。

二、封建社会经济封建社会是世界经济史中的另一个重要时期,封建社会的经济是以农业为主,而城镇也是封建社会的另一个重要的经济中心。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都比较发达,而且它又将农业和手工业结合起来,更完整地形成了一个经济实体。

在欧洲的封建社会中,农业经济和城市经济也是十分发达的,而且它们也影响着整个世界。

因此,封建社会的经济在世界经济史上也是一个重要的阶段。

三、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是世界经济史中的又一个重要时期。

资本主义经济是以工业为主的,而且它又将工业经济和金融经济结合起来,更完整地形成了一个经济实体。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业经济和金融经济的发展也是十分迅速的,而且它们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也是十分深远的。

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是以私有经济和市场经济为主的,而且它还促进了全球化和国际贸易的发展。

因此,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在世界经济史上是一个重要的篇章。

四、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是世界经济史中的另一个重要时期。

社会主义经济是以公有经济和计划经济为主的,而且它又将公有经济和计划经济结合起来,更完整地形成了一个经济实体。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公有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发展也是十分迅速的,而且它们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也是十分深远的。

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是以国有制和国家控制为主的,而且它还促进了社会公平和公正的发展。

高中历史经济史知识点

高中历史经济史知识点

高中历史经济史知识点高中历史经济史知识点历史经济史是高中历史必学的模块之一。

下面是由店铺分享的高中历史经济史知识点,希望对你有用。

高中历史经济史知识点:近代中国经济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最大特点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表现为多种经济形式并存。

1、封建自然经济自然经济,也称小农经济,表现为农耕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己自足,主要满足自我消费和基本的生存条件。

带有保守性和滞缓性,少有活力,排斥社会分工,抵制商品经济。

自然经济的对立物是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

封建自然经济是在外国经济侵略和本国资本主义等新的经济成分的冲击下逐步瓦解的。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在沿海地区逐步接替。

其发展趋势是逐渐走向衰落接替,但整体而言这是个长期过程,一直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公有制完全建立起来,才有了彻底改变。

封建自然经济是近代中国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反过来封建上层建筑对它又有巩固和保护作用。

封建自然经济的特性决定了它对国内外资本主义经济有顽强的抵制作用,但反过来又被它们逐渐瓦解。

随着中外反动势力在政治上的勾结,也出现了封建自然经济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相互依赖的一面。

而在此基础上,近代中国的两大主要矛盾,使农民具有强烈的革命性,成为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又决定了它不能充当革命的领导阶级。

2、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实质是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自由、开放、充满活力。

为了抢占市场和掠夺廉价原料,其扩张过程与军事侵略和殖民统治息息相关。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机器大生产,使其产品物美价廉,市场竞争能力强。

①鸦片战争前后主要是鸦片贸易。

②鸦片战争后到甲午战争前主要以商品输出和掠夺原料为主,也有部分早期资本输出,但数量不大,为商品输出服务,同时又为后来的大规模资本输出奠定了基础。

③甲午战争后到一战前,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列强的经济侵略变为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

④一战期间,由于列强忙于战争对经济侵略放松,使日本乘机扩大投资和侵略,一度形成独霸局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发展阶段占统治地 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即所有制形式、交 换形式、分配形式)的总和。 上层建筑 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 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哲 学思想、文艺思想
第一讲 经济史常识
1、经济史简介
2、经济史基本理论常识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3)商品经济、价值规律、国民经济比例 等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生产力 马克思 :“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 生产关系 人们在在生产的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等诸多关系 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3)商品经济、价值规律、国民经 济比例等
3、影响经济的主要因素
自然条件(水、气候、土壤) 科技水平(科学与技术) 国家政策 社会环境 国内外交流 人口素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