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书信称谓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书信格式

中国古代书信格式

中国古代书信格式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称谓:在信的开头,需要使用适当的称谓,以表达对收信人的尊重。

称谓可以根据关系亲疏、官职高低等进行调整,如“敬赠”、“谨启”等。

问候语:在称谓之后,需要写上问候语,表达对收信人的关心和尊重。

问候语需要根据时令、节气、对方身体状况等因素进行变化。

正文:正文是书信的主要内容,需要表达清楚、简洁明了。

正文可以根据需要分段,每段开头需要空两格。

结尾:结尾是书信的结束部分,需要表达出写信人的祝福、希望等。

结尾需要根据关系亲疏、官职高低等进行调整,如“敬请安好”、“顺颂时祺”等。

署名:署名是写信人的名字,需要写在信的末尾。

署名需要根据写信人身份、官职等进行调整,如“晚生”、“愚弟”等。

在书写书信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使用适当的语气和措辞,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和态度。

注意书写规范,字迹工整,避免错别字和涂改。

注意书信的礼仪和文化内涵,遵循传统书信格式和规范。

以上是中国古代书信格式的介绍,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我国古代书信的格式

我国古代书信的格式

我国古代书信的格式我国古信的格式一、常用书信套语提称语,用在对方称呼后面,表示尊敬——父母:膝下、膝前、尊前、道鉴长辈:几前、尊前、尊鉴、赐鉴、道鉴师长:函文、坛席、讲座、尊鉴、道席、撰席平辈:足下、阁下、台鉴、大鉴、惠鉴同学:砚右、文几、台鉴晚辈:如晤、如面、如握、青览女性:慧鉴、妆鉴、芳鉴、淑览二、祝愿语父母:恭请福安叩请金安长辈:恭请崇安敬请福祉敬颂颐安师长:敬请教安敬请教祺敬颂海安平辈:顺祝三、常用的提称语提称语是提高称谓的语词,用以表达盼望受信人阅览这封书信之意。

膝下对祖父母、父母亲用。

尊鉴对祖父母、父母亲辈的长辈用。

〈鉴,是看信的意思。

〉道鉴对师长用。

赐鉴对普通长辈用。

大鉴对平辈用。

惠鉴对平辈用。

鉴对晚辈用。

对长辈:叩禀敬叩拜上对平辈:谨启鞠启手书对晚辈:字示白谕书信上的称呼四、书信一开头,便是称呼;信的末尾,再具名的上面,也要称呼;信的中间,提到别人时,又要称呼。

称呼弄不清,容易闹成笑话。

〈一〉家族称谓表称人自称对他人称对他人自称祖父母孙孙女令祖父母家祖父母父母亲儿女令尊堂家父母伯父伯母侄侄女令伯伯母家伯伯母兄嫂弟妹令兄嫂家兄嫂弟弟妇兄姊令弟弟妇舍弟弟妇姊妹弟妹兄姊令姊妹家姊妹吾夫妻尊夫外子贤妻夫尊嫂夫人内子人吾儿女父母令郎媛小儿女贤媳愚贤媳令媳小媳贤侄侄女愚伯伯母令侄侄女舍侄侄女君舅姑媳令舅姑家舅姑〈二〉亲戚称谓表称人自称对他人称对他人自称外祖父母外孙女令外祖父母家外祖父母姑丈母内侄侄女令姑丈母家姑丈母舅父母甥甥女令母舅舅母家母舅舅母姨丈母姨甥甥女令姨丈母家姨丈母岳父母子婿令岳岳母家岳岳母姊丈内弟姨妹令姊丈家姊丈妹丈内兄姨姊令妹丈舍妹丈表兄嫂表弟妹令表兄嫂家表兄嫂表弟弟妇表兄姊令表弟弟妇舍表弟弟妇内兄弟妹姊婿令内兄弟敝内兄弟襟兄弟襟弟兄令襟兄弟敝襟兄弟贤甥甥女愚舅舅母令甥甥女舍甥甥女贤婿愚岳岳母令婿小婿五、书信开头语惠书敬悉,情意拳拳。

接获手书,快慰莫名。

昨得手书,反复读之。

谕书敬读,不胜欣慰。

古代书信常用语

古代书信常用语

古代书信常用语————————————————————————————————作者: ————————————————————————————————日期:ﻩ书信常用语父母:恭请福安叩请金安长辈:恭请崇安敬请福祉敬颂颐安师长:敬请教安敬请教祺敬颂海安书信开头语惠书敬悉,情意拳拳。

接获手书,快慰莫名。

昨得手书,反复读之。

谕书敬读,不胜欣慰。

拳拳盛意,感莫能言。

顷接手示,甚欣甚慰。

久不通函,至以为念。

前上一函,谅已入鉴。

喜接来函,欣慰无量。

顷奉惠函,谨悉一切。

顷接手示,如见故人。

得书甚慰,千里面目。

得书之喜,旷若复面。

数奉手书,热挚之情,溢于言表。

顷奉手教,敬悉康和,至为欣慰。

久未闻消息,唯愿一切康适。

手书已接多日,今兹略闲,率写数语。

钦佩语奉读大示,向往尤深。

喜接教诲,真解蒙矣。

大示拜读,心折殊深。

谨蒙悔语,用祛尘惑。

大作拜读,敬佩之至。

顷读惠书,如闻金石良言。

久钦鸿才,时怀渴想。

德宏才羡,屡屡怀慕。

蒙惠书并赐大著,拜服之至。

思念语分手多日,别来无恙?岁月不居,时节如流。

别后月余,殊深驰系。

一别累月,思何可支?海天在望,不尽依依。

别后萦思,愁肠日转。

离别情怀,今犹耿耿。

别来良久,甚以为怀。

近况如何,念念。

前上一函,谅达雅鉴,迄今未见复音,念与时积。

问候语春寒料峭,善自珍重。

阳春三月,燕语雕梁,想必心旷神怡!当此春风送暖之际,料想身心均健。

春日融融,可曾乘兴驾逰?春光明媚,想必合家安康。

时欲入夏,愿自珍重。

赤日炎炎,万请珍重。

渐入严寒,伏福躬无恙。

入秋顿凉,幸自摄卫。

汗暑无常,伏维珍重自爱。

自术语敝寓均安,可释远念。

阖寓无恙,请释悬念。

贱体初安,承问极感。

贱躯如常,眷属安健,聊可告慰。

微恙已愈,顽健如往日,免念。

祝贺语欣闻......,谨寄数语,聊表祝贺。

谨以至诚,恭贺你们......喜闻......,由衷快慰,匆致此函,诚表贺意。

致歉语惠书敬悉,甚感盛意,迟复为歉。

音问久疏,抱歉良深。

久未通函,甚歉。

中国古代书信的别称和雅称

中国古代书信的别称和雅称

中国古代书信的别称和雅称中国古代书信是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它不仅是人们交流信息的工具,更是反映社会风貌、文化传承和人际关系的重要载体。

在古代,书信的称谓和称呼方式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反映了人们对书信的重视和对文化的尊重。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书信的别称和雅称,探讨其文化内涵和历史演变。

一、书信的别称1. 书札“书札”是中国古代书信的最常见的别称,它在《周礼》、《仪礼》等古代典籍中都有记载。

据《说文解字》记载,“札”字的本义是“小木片”,后来扩义为“纸张”,因此,“书札”就是书写在纸张上的信件。

在古代,书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交流工具,不仅用于私人之间的交流,还用于官方文书和外交信件。

2. 函“函”是古代书信的另一种别称,它的本义是“盒子、匣子”,后来扩义为“信封、信笺”。

古代的“函”通常是用木头或竹子制成的盒子,里面放着信件。

后来,随着纸张的普及,人们开始使用信封来装信,但称呼仍然沿用“函”的称谓。

在《尚书》、《书经》等古代典籍中,都有关于“函”的使用记录。

3. 简牍“简牍”是指古代的短信或简短的书信,通常写在竹简或木牍上。

在中国古代,由于纸张的昂贵和稀缺,人们通常使用竹简或木牍来记录重要信息。

简牍的使用非常广泛,涉及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

在《史记》、《汉书》等古代典籍中,都有大量的简牍记录。

二、书信的雅称1. 书信的尊称中国古代的书信文化非常重视礼节和尊重,因此,在书信中使用尊称是非常普遍的。

例如,写给长辈或上级的信件,通常使用“臣”、“儿”等尊称;写给朋友或平辈的信件,通常使用“某”、“君”等称呼。

在古代,使用尊称是一种表达尊重和礼貌的方式,也是一种展示自己文化修养和教养的方式。

2. 书信的美称除了尊称之外,中国古代书信中还有很多美称,例如“芳札”、“佳音”、“妙笺”等。

这些美称不仅体现了人们对书信的美好寄托和赞美,还反映了书信在文化传承和人际交往中的重要地位。

在古代,书信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载体,它不仅记录了历史、传承了文化,还传递了人们的情感和思想。

古代书信的六种别称

古代书信的六种别称

古代书信的六种别称书信是人类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古代也不例外。

在古代,书信是人们传递信息、表达情感的重要工具。

而书信的种类也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书信有着不同的称谓。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古代书信的六种别称。

一、书札书札是古代书信中最常见的一种,也是最基本的一种。

它通常指短小精悍的信件,一般只有几行或几十行,内容简洁明了,往往是传递一些简短的信息或表达一些简单的情感。

书札的形式也比较简单,通常只需要折叠成一张小纸条或小信封即可。

二、书牍书牍是古代书信中较为正式的一种,通常是在重要场合或正式场合使用的。

它的内容往往比书札更为正式,语言也更为庄重,用词也更为精练。

书牍的形式也比较规范,通常需要用特定的纸张、笔墨和格式来书写。

三、书函书函是一种比较正式的书信形式,通常是用于向上级或重要人物写信的。

它的内容通常比书牍更为详细,语言也更为正式,用词也更为精细。

书函的形式也比较规范,通常需要用特定的纸张、笔墨和格式来书写,还需要用特定的封套来装信。

四、书朗书朗是一种用于传递消息或通知的书信形式,通常是在军队或官府使用的。

它的内容通常比较简短,语言也比较简洁,用词也比较明了。

书朗的形式也比较简单,通常只需要用特定的纸张和格式来书写即可。

五、书简书简是一种比较古老的书信形式,通常是在古代使用的。

它的内容通常比较短小,语言也比较简洁,用词也比较明了。

书简的形式也比较简单,通常只需要用特定的纸张和格式来书写即可。

六、书册书册是一种比较庄重的书信形式,通常是用于向上级或重要人物写信的。

它的内容通常比较详细,语言也比较正式,用词也比较精细。

书册的形式也比较规范,通常需要用特定的纸张、笔墨和格式来书写,还需要用特定的封套来装信。

总之,古代书信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书信有着不同的称谓。

这些称谓不仅仅是对书信的形式和内容的描述,更是对书信的重要性和用途的体现。

在现代社会中,虽然书信已经被电子邮件、短信等新型通讯方式所取代,但是古代书信的形式和精神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中国传统书信的典雅用语

中国传统书信的典雅用语

中国传统书信的典雅用语教你写一封文采飞扬的古体书信中国传统书信的典雅用语(一)称谓称谓,是寄信人对收信人的称呼。

对儿女称名不称字号;称学生可称字,也可称名或号。

对尊亲不称名号,直写表示关系的称呼,有的在称呼下加尊词“大人”。

对尊长一称字号为敬,字号下加书职位、称呼或尊词。

(二)提称语用于文言书信称谓之后,如,运使学士阁下(王安石《上杜学士言开河书》)、虹生十四兄亲家年大人情右(龚自珍《与吴虹生书》);再如,某公道席、某先生台鉴、母氏慈鉴、贤弟如晤,等。

这里再对较常见的提称语约略作些解释。

足下古代最初用为下对上的敬称,后来书信中多用于同辈之间。

膝下旧时子女致父母的信,多以“父母亲大人膝下”起首。

人幼时常依于父母膝旁,家书中用“膝下”,既表敬重,又示出对父母的亲爱、眷依之情。

垂鉴赐鉴钧鉴尊鉴台鉴鉴,即古代镜子,有审察的意思。

用作书信提称语,就是请阅看的客气说法。

垂,含居高临下之义。

赐,上给予下叫做赐。

钩,古以钩喻国政,后称宦官多冠以钩宇。

垂鉴、赐鉴、钧鉴,多用于对上、致年高德韶者的信中。

尊鉴,可用于尊长,也可用乎辈。

台鉴适用较广,“台”有“高”义,对熟识或不熟识的尊长、平辈,皆可使用。

勋鉴道鉴大鉴英鉴伟鉴雅鉴惠鉴对身居高佼、有功勋业绩者,可用“勋鉴”。

对道德君子、望重学者,可称“道鉴”。

大、英、伟、雅,含高尚、美好、不凡、不俗的意义,宜用于友朋往来书信。

“惠鉴”,就是赏阅的意思,但语意分量较“赐鉴”为轻,适用于一般书信,师长对已独立的后辈学子,也可用此客套。

慈鉴爱鉴双鉴芳鉴致母亲,可称“慈鉴”。

夫妻,或情意亲密的男女之间,可用“爱鉴”。

给友朋夫妇二人之信,可用“双鉴”。

女子间往来书信,可用“芳鉴”。

礼鉴给居丧者信,用“礼鉴”。

如,爱国之士公扑遇害后,周恩来等致其夫人唁函即称“曼筠女士礼鉴”。

公鉴共鉴同鉴用于致团体或多人的信函,可于所列人名之后,书“诸先生共鉴”等。

道席讲席教席撰席著席史席席,席位。

道席,多用为学生对师长的尊称。

古代书信的九种称谓

古代书信的九种称谓

古代书信的九种称谓
函:如[便函]就是便信,[公函]就是公文。

书:如[家书]就是家信,[手书]就是亲笔信。

札:原指写字用的木片,引申为书信。

如[大札]、[惠札]、[便札]。

简:原指写字用的竹片,引申为书信。

如[书简]、[小简]。

笺:供题诗、写信用的纸张,引申为书信,如[便笺]、[锦笺]、[华笺]。

尺牍:牍,古代书写用的竹木简,狭长型,长约一一尺,故称[尺牍]。

尺素:素,纸未发明前,富贵人家常用绢帛书写,通常长一尺。

尺素引申为书信。

鸿雁:典出自《汉书·苏武传》:“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此后文学作品中常用[鸿雁]来代书信。

成语有“鸿雁传书”。

在书信中的自称

在书信中的自称

在书信中的自称篇一:古人在书信中称谓古人在书信中称谓2008-11-10 12:57称谓后附提称语,用于文言书信,如,运使学士阁下、虹生十四兄亲家年大人情右;再如,某公道席、某先生台鉴、母氏慈鉴、贤弟如晤,等。

现将常见提称语列表如下:这里再对较常见的提称语约略作些解释。

足下古代最初用为下对上的敬称,后来书信中多用于同辈之间。

膝下旧时子女致父母的信,多以“父母亲大人膝下”起首。

人幼时常依于父母膝旁,家书中用“膝下”,既表敬重,又示出对父母的亲爱、眷依之情。

垂鉴赐鉴钧鉴尊鉴台鉴鉴,即古代镜子,有审察的意思。

用作书信提称语,就是请阅看的客气说法。

垂,含居高临下之义。

赐,上给予下叫做赐。

钩,古以钩陶喻国政,后称宦官多冠以钩宇。

垂鉴、赐鉴、钧鉴,多用于对上、致年高德韶者的信中。

尊鉴,可用于尊长,也可用乎辈。

台鉴适用较广,“台”有“高”义,对熟识或不熟识的尊长、平辈,皆可使用。

勋鉴道鉴大鉴英鉴伟鉴雅鉴惠鉴对身居高佼、有功勋业绩者,可用“ 勋鉴”。

对道德君子、望重学者,可称“道鉴”。

大、英、伟、雅,含高尚、美好、不凡、不俗的意义,宜用于友朋往来书信。

“惠鉴”,就是赏阅的意思,但语意分量较“赐鉴”为轻,适用于一般书信,师长对已独立的后辈学子,也可用此客套。

慈鉴爱鉴双鉴芳鉴致母亲,可称“慈鉴”。

夫妻,或情意亲密的男女之间,可用“爱鉴”。

给友朋夫妇二人之信,可用“双鉴”。

女子间往来书信,可用“ 芳鉴”。

礼鉴给居丧者信,用“礼鉴”。

如,爱国之士李公扑遇害后,周恩来等致其夫人唁函即称“张曼筠女士礼鉴”。

公鉴共鉴同鉴用于致团体或多人的信函,可于所列人名之后,书“诸先生共鉴”等。

道席讲席教席撰席著席史席席,席位。

道席,多用为学生对师长的尊称。

讲席、教席,也是对从事教育、讲学者的敬称,但用于平辈间,写信人与受信人不必有师生关系。

撰席、著席、史席,都用作对文士的敬称,文人间也常互用。

撰,即著述。

史,指有著作传世垂史。

览阅知悉一般用于长对幼、前辈对晚辈的称呼之后。

古代人对书信的雅称

古代人对书信的雅称

古代人对书信的雅称
“除了青鸟书,古代人对书信的雅称还有鸿雁、鲤鱼、素、笺、函、八行书等等。

书信是一种应用文书。

在没有互联网、通讯技术的年代,人们没有各种即时通讯软件,也没有手机和电话,大多数就只能通过书信的形式来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感情。

书信的内容由称谓、正文、敬语、落款及时间等部分组成,书写的时候需要按照一定的格式来写,大家上小学的时候应该都会学习一二。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远距离沟通交流的方式越来越多,大家日常生活中写信的机会越来越少。

不过书信并没有完全被遗弃,而是出现在一些特定的场合,以礼仪、文化的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例如柬贴、启事等,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

书信是古人最主要的信息传递方式,对文人墨客传递思想、交流情感有特殊的意义,于是书信就有了许多雅称。

蚂蚁庄园今日题目:猜一猜:以下哪个是古人对于书信的雅称?
选项:A、青鸟书,B、麻雀书。

青鸟书就是古人对书信的雅称,这个典故出自《山海经·山经》卷二〈西山经〉。

在神话传说中,青鸟是西王母取食传信的神鸟,所以古人会用“青鸟”来代指信使,用“青鸟书”来代指书信。

除了青鸟书,书信的雅称还有鸿雁、鲤鱼、素、笺、函、八行书等等。

大家比较熟悉的就是鸿雁,与青鸟类似,传说鸿雁是古代传书的一种鸟类,《汉书·苏武传》就有相关记载,因此古人会用它来指
代书信。

而鲤鱼之所以可以成为书信的雅称,是因为古代曾用两块雕刻有鲤鱼图案的木盒来放书信(类似于封套),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就有相关记载。

古代书信的六种别称

古代书信的六种别称

古代书信的六种别称在古代,书信是人们相互沟通交流的主要方式之一。

与现代的电子邮件、短信等相比,古代书信显得更为庄重、文雅,也更具有历史意义。

而在古代,书信有着不同的称谓,这些称谓反映了不同的书信类型和用途。

下面,我们将介绍古代书信的六种别称。

一、书札书札是古代书信的一种别称,它是指短小精悍的信件,通常只有几句话。

书札常常用来传递重要信息,如战争、政治、商业等方面的消息。

由于书札篇幅短小,所以它的撰写要求简练、明确,不能含糊其辞,以免产生误解。

二、书簡书簡是指古代书信中长度适中的信件,通常在一页纸上书写。

书簡的内容可以是感情、友谊、生活等方面的事情,也可以是官方、商业等方面的事务。

书簡的撰写要求语言简练、条理清晰,能够表达出作者的意图和情感。

三、书牘书牘是指古代书信中长度较长的信件,通常需要数页或十几页纸来书写。

书牘的内容可以是长篇的叙述、议论、指示等,常常用于传递重要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信息。

书牘的撰写要求文章结构严谨、语言流畅、思路清晰,能够表达出作者的深刻思考和见解。

四、书朗书朗是指古代书信中用于传递诗歌、文章等文学作品的信件。

书朗的撰写要求语言优美、艺术性强,能够体现出作者的才华和文化修养。

书朗也常常用于寄托友情、表达感情等方面。

五、书函书函是指古代书信中用于传递公函、文书等官方文件的信件。

书函的撰写要求格式规范、内容严谨、语言简练、条理清晰,能够表达出作者的意图和要求。

书函的内容通常是政治、法律、商业等方面的事务。

六、书札书札是指古代书信中用于传递礼物、问候等方面的信件。

书札的撰写要求语言亲切、温馨,能够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和关怀。

书札通常会伴随着礼物一起送出,是一种表达心意的方式。

总之,古代书信的不同称谓反映了不同的书信类型和用途。

无论是书札、书簡、书牘、书朗、书函还是书札,它们都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相互交流的重要手段。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书信形式已经逐渐消失,但它们所反映的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的信息,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书信用语的称谓和提称语

书信用语的称谓和提称语

书信用语的称谓和提称语作者:王全营来源:《决策探索》2017年第11期书信(书简、书札),旧称“尺牍”,古代在一尺长的木简上书写文字,故曰尺牍。

《后汉书·北海靖王兴传》载:“及寝病,帝驿马令作草书尺牍十首。

”李贤注:“《说文》云:‘牍,书版也。

’盖长一尺,因取名焉。

”后来人们就称书信为尺牍。

书信是应用文最基本的样式之一,是人们沟通情况、交流思想等不可缺少的一种工具。

古人非常重视书信的写作,不仅汉唐以来的文学大家如孔融、曹植、柳宗元、苏轼、钱谦益、袁枚等有大量的信札传世,就是一些官员如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等,他们的公私信函也都很受世人青睐,有多种版本发行。

司马迁的《报任少卿书》、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等,从古至今更是师长要求子弟熟读的范文。

不仅类书如《文选》《文苑英华》,学者的文集如《唐宋八大家散文总集》《牧斋有学集》《小仓山房诗文集》等收录有大量书信作品,而且还有名家书信及书信写作的专辑面世,如民国年间编辑出版的《近代十大家尺牍》《尺牍大全》,1983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书信选集》,还有近年多家出版社出版的各种版本《曾国藩家书》等。

以《近代十大家尺牍》一书为例,该书共收录曾国藩(曾涤生)、俞樾(俞曲园)等十家610封书信。

古代没有电话,书信就成了人们相互联系的一种工具,即使相距千里,一封书信就能沟通彼此的情感,唐杜甫“家书抵万金”、宋之问“不求汉使金囊赠,愿得佳人锦字书”“北去衡阳二千里,无因雁足系书还”正在于此。

书信方面的内容很多,今天单说一下书信用语的称谓和提称语。

书信首行的称呼一般包括三部分:姓名、称谓和提称语。

古人一般有名、字、号。

名是长辈起的,字是师长所取的与本名意义相关的另一名字,号又叫别号,是名、字之外的称谓,有的是自号,有的是弟子等对其的称谓。

长辈称名,亲友要称字或者号。

古人还有一种称谓即地望,即以其籍贯县名相称。

宋代王安石是临川人,后人称王临川;明代汤显祖也是临川人,他的《牡丹亭》等传奇合称《临川四梦》。

中国古代书信的别称和雅称

中国古代书信的别称和雅称

中国古代书信的别称和雅称中国古代书信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不仅具有实用性,还承载着文化和历史的价值。

在古代,书信不仅是人们交流信息和感情的工具,也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体现。

因此,书信在古代的称谓和雅称也非常丰富。

一、书信的别称1. 书札书札是古代书信的通称,是指用笔墨写成的短文,用于传递信息或表达感情。

在古代,书札的形式非常多样,可以是私人信函、官方文书、商业合同等。

书札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中,是指官方文书。

2. 书状书状是指正式的公函或文书。

在古代,书状一般用于官方往来或商业合同,具有严肃性和正式性。

3. 书牍书牍是指写有文字的纸张,也可以指书信。

在古代,书牍一般用于官方文书或商业合同,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正式性。

4. 书函书函是书信的一种别称,与书札、书状、书牍等相似。

书函一般用于私人往来或亲友之间的书信。

5. 简牍简牍是指简短的书信,一般只有几十字或数百字。

在古代,简牍一般用于私人往来或亲友之间的书信。

简书是指简单的书信,内容简要扼要,不涉及复杂的问题。

在古代,简书一般用于私人往来或亲友之间的书信。

7. 策书策书是指官方文书或商业合同,具有严格的格式和规范。

在古代,策书一般用于官方往来或商业合同。

二、书信的雅称1. 书院书院是指古代的学校或书房,也可以指文人雅士聚集的地方。

在古代,书院是文化交流和学术研究的重要场所,也是书信往来的重要渠道。

2. 书斋书斋是指文人雅士的书房或阅读室,也可以指私人往来的书信。

在古代,书斋是文化交流和学术研究的重要场所,也是书信往来的重要渠道。

3. 简斋简斋是指简洁的书房或阅读室,也可以指简短的书信。

在古代,简斋一般用于私人往来或亲友之间的书信。

4. 书信书信是指用笔墨写成的短文,用于传递信息或表达感情。

在古代,书信是文化交流和学术研究的重要渠道,也是人们交流感情和思想的工具。

书札是古代书信的通称,是指用笔墨写成的短文,用于传递信息或表达感情。

在古代,书札是文化交流和学术研究的重要渠道,也是人们交流感情和思想的工具。

古代书信的称呼

古代书信的称呼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古代书信的称呼篇一:古人在书信中称谓古人在书信中称谓20XX-11-1012:57称谓后附提称语,用于文言书信,如,运使学士阁下(王安石《上杜学士言开河书》)、虹生十四兄亲家年大人情右(龚自珍《与吴虹生书》);再如,某公道席、某先生台鉴、母氏慈鉴、贤弟如晤,等。

现将常见提称语列表如下:这里再对较常见的提称语约略作些解释。

足下古代最初用为下对上的敬称,后来书信中多用于同辈之间。

膝下旧时子女致父母的信,多以“父母亲大人膝下”起首。

人幼时常依于父母膝旁,家书中用“膝下”,既表敬重,又示出对父母的亲爱、眷依之情。

垂鉴赐鉴钧鉴尊鉴台鉴鉴,即古代镜子,有审察的意思。

用作书信提称语,就是请阅看的客气说法。

垂,含居高临下之义。

赐,上给予下叫做赐。

钩,古以钩陶喻国政,后称宦官多冠以钩宇。

垂鉴、赐鉴、钧鉴,多用于对上、致年高德韶者的信中。

尊鉴,可用于尊长,也可用乎辈。

台鉴适用较广,“台”有“高”义,对熟识或不熟识的尊长、平辈,皆可使用。

勋鉴道鉴大鉴英鉴伟鉴雅鉴惠鉴对身居高佼、有功勋业绩者,可用“勋鉴”。

对道德君子、望重学者,可称“道鉴”。

大、英、伟、雅,含高尚、美好、不凡、不俗的意义,宜用于友朋往来书信。

“惠鉴”,就是赏阅的意思,但语意分量较“赐鉴”为轻,适用于一般书信,师长对已独立的后辈学子,也可用此客套。

慈鉴爱鉴双鉴芳鉴致母亲,可称“慈鉴”。

夫妻,或情意亲密的男女之间,可用“爱鉴”。

给友朋夫妇二人之信,可用“双鉴”。

女子间往来书信,可用“芳鉴”。

礼鉴给居丧者信,用“礼鉴”。

如,爱国之士李公扑遇害后,周恩来等致其夫人唁函即称“张曼筠女士礼鉴”。

公鉴共鉴同鉴用于致团体或多人的信函,可于所列人名之后,书“诸先生共鉴”等。

道席讲席教席撰席著席史席席,席位。

道席,多用为学生对师长的尊称。

讲席、教席,也是对从事教育、讲学者的敬称,但用于平辈间,写信人与受信人不必有师生关系。

撰席、著席、史席,都用作对文士的敬称,文人间也常互用。

以下是古人对书信雅称的描述

以下是古人对书信雅称的描述

古人对书信雅称的描述引言古代中国文化中,书信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封书信不仅仅是传递信息的工具,更是一种社交活动和文学艺术的表现。

为了彰显书信的尊贵和雅致,古人对书信的雅称进行了精心的描述。

本文将探讨古人对书信雅称的描述以及这些雅称所反映出的文化价值观。

古人对书信雅称的描述古人对书信的雅称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对收信人的雅称,另一类是对书信本身的雅称。

对收信人的雅称古人对收信人的雅称非常多样,每个称呼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用途。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雅称及其含义:1.致君尧舜上:这是对君王的尊称,意味着收信人具有极高的统治地位和道德品质。

2.致亲爱的XXX:这是对亲友的亲切称呼,突显亲密关系和温暖的情感。

3.致美女:这是对女性的称呼,表达了对女性的赞美和倾慕。

从以上的雅称中可以看出,古人对收信人的称呼非常重视尊卑和亲疏关系。

不同的称呼代表了不同的社会地位和人际关系。

对书信本身的雅称古人对书信本身的雅称也非常丰富,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雅称及其解释:1.纸简:这是对书信的通称,突出了书信的纸质特征。

纸简一词在古代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表达着书信的重要性和尊贵。

2.行书:这是对书信文字的称呼,强调了文字的书写方式和艺术价值。

行书具有流畅优雅的特点,代表着书信的美学价值。

3.书札:这是对书信的古称,是一种比较正式的称呼。

书札一词既指代了书信的形式,又体现了书信的尊贵和庄重。

从这些雅称中可以看出,古人对书信的描述非常注重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雅称的选用既要体现书信的形式特点,又要展示书信的尊贵和美感。

古人对书信雅称的文化价值观古人对书信雅称的描述反映了他们的文化价值观。

下面我们来分析其中一些重要的文化价值观:礼尚往来古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礼貌和尊重,因此对收信人的雅称非常注重。

通过使用适当的称呼,古人表达了对收信人的敬意和重视。

礼尚往来的价值观在书信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尊卑有序古人非常重视社会地位和人际关系的等级差别。

他们通过对收信人的雅称进行精确的选择,展示了尊卑有序的价值观。

古人在书信中称谓

古人在书信中称谓
请对方回信:
盼即赐复。翘企示复。伫候明教。时候教言。盼祷拔冗见告。万望不吝赐教。
敬祈不时指政(正)。敢请便示一二。尚祈便中见告。如何之处,恭候卓裁。至盼及
时示下,以匡不逮,无任感祷。
告诉对方不用劳神回信:
谨此奉闻,勿烦惠答。敬申寸悃,勿劳赐复。
答复对方询问:
辱蒙垂询,略陈固陋,聊博一粲而已。远承下问,粗述鄙见,尚希进而教之。
览阅知悉一般用于长对幼、前辈对晚辈的称呼之后。
启辞启辞,就是信文的开场白,或寒暄客套,或提示写信原委等。启辞理应
属于信件正文的一部分,由于旧时尺牍中,这部分形成了一系列的套语,在现时书
信中还常可以看到,所以将此单独提出,分两类举例以供参考:
(1)表示写信人以诚恳的态度,请受信人阅读信文。如:
敬禀者写信人自称是恭敬地禀陈事情的人,表示下面是所要禀告的话,用于
上述陋见,难称雅意,亟祈谅宥。姑道一二,未必为是,仅供参考。不揣冒昧,匆
此布臆,幸勿见笑。
请人应允:
所请之事,务祈垂许。以上请托,恳盼慨允。诸事费神,伏乞俯俞(允)。
表示关切:
伏惟珍摄。不胜祷企。海天在望,不尽依迟(依依思念)。善自保重,至所盼祷
。节劳为盼。节哀顺变(用于唁函)。
表示感谢之情:
诸荷优通,再表谢忱。多劳费心,至纫公谊。高谊厚爱,铭感不已。
其实,写信也是写文章,此类启辞套语,虽可采用,却不必拘泥,尽可以千变
万化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启辞套语也是可以省略的。比如,现在不少人写信,习
惯于一开头即用“你(您)好”二字,似乎不如此,这封信就没法往下写似的。先向
收信者问候致意,原是不错的,然而如果封封信都是如此格局,则未免呆板单调了

正文信的正文,即写信人对收信人说的话,这是书信的主体。正文从信笺的

古代人们对书信的雅称

古代人们对书信的雅称

古代人们对书信的雅称古代人们对书信的雅称书信作为一种交流工具,在古代历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古代社会中,书信的发展和演变丰富多彩,同时也影响了人们对书信的称谓和文化意识。

古代人们对书信的雅称主要表现在称呼上,其中最常见的有几个:书札、书函、书信、书敕、手札、笺等。

这些称谓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文化背景下具有不同的含义和象征意义。

书札: 书札是对古代简短书信的常用称呼。

书札是一种简单、直接和紧迫的书信,通常保持短小精悍和极简主义。

古代人们通常在书信上直接写下主题和要点,以便传达信息,并付上自己的封印。

书札的雅称表现了古代人们注重效率、节省时间和简洁明了的工作态度。

同时,书札也展现了古代书信语言的独特魅力和文学风格。

书函: 书函是对古代正式书信的另一个雅称。

书函的用途通常是约请贵客、致谢、命令等,用纸尺寸较大,通常需要开封以保证文书的完整性。

而且,书函的内容也具有儒家思想的价值观和庄严之气,常常与行文和用语规范和谐。

在古代,书函的制作和王公贵族的礼仪生活密不可分,具有相当的文化含义和象征意义。

书信: 书信是一种普遍的书面交流方式,通常用于私人通信、寄情、传递思念之情、以及相互交流信任等目的。

在古代,书信的形式和内容多种多样,但共同点是在书信中表达个人意志和情感,传达讯息,建立联系。

古代人们对书信的雅称“书信”表达了他们内心难以言说的情感和心灵沟通的需求。

书敕: 书敕是指君主或高层官员发出的正式文书,在古代国家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书敕常常发表到全国各地,对政府、官员和人民的行为和政策有重大影响。

书敕的内容通常是政令制度或法规规定,具有强大的规范性和权威性。

书敕的雅称表达了古代国家治理的重视和正式文书的严肃性。

手札: 手札是指写在小纸片或草稿纸上的简短笔记或消息,相当于今天的便条或小纸条。

在古代,手札常常用于传达私人信息、公告事项、通知等。

而且,由于手札制作简便易行、传递方便、可随身携带,所以在各个阶层中尤为普及。

古代书信的几种称谓

古代书信的几种称谓

古代书信的几种称谓
古代的书信是一种传递情感和信息的重要方式,用来传递爱情和友谊。

传统的古代书信有几种称谓,以表达发件人和收件人之间的情感。

首先,最常见的古代书信称谓就是父子之间的“父老”和“子弟”。

比如,父亲给儿子写信时,会用“父老”来称呼他自己,而儿子则会用“子弟”来称呼自己。

这种方式表达双方之间敬重的情感。

其次,亲友之间也有很多不同的称谓,比如朋友之间的“兄友”、“弟友”,以及表明年龄的“壮哥”,“少姐”。

对于配偶,夫妻之间的书信可以用“夫子”和“妾子”。

此外,还有尊称和亲爱称谓,比如“贤侄”,“慈叔”,“尊贵兄弟”,“敬仰姊妹”等等。

通过上面介绍的几种古代书信称谓,可以看出,在古代时代,书信不仅仅是传达信息的方式,而且还可以表达发件人对收件人的敬重和爱慕之情。

如今,书信已经不复存在,但这种称谓始终保留着古人们表达情感的精神。

古代文人对书信的雅称

古代文人对书信的雅称

古代文人对书信的雅称
在古代文化中,书信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表达方式,是文人交
流思想、情感、消息的主要途径之一。

因此,在书信这一文化形式中,出现了许多雅称。

最为常见的一种古代雅称是“书札”。

这一称谓广泛出现在唐宋
以后的文学作品中,书札之所以备受推崇,是因为它既包含了书信的
意义,又含有书籍的属性,更加凸显了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也强调了
书信文化的深厚内涵。

“砚壶之交”是另一种常见的古代书信雅称,用来形容朋友之间
的深厚交情。

这个称谓源自于古代的文人墨客与朋友通信时,常常祭
起砚台、磨墨、洒酒等器物,寓意着他们心意相通、交情深厚的友谊。

而“书函”则是文人们所使用的另一种雅称。

这个词本来与“书札”十分相似,但却更加形式化,多用于官方往来、上下级关系等场合,礼数多于感情,是一种表达尊敬和礼仪的方式。

最后,还有一种流传至今的古代雅称——“家书”。

这个称谓原
指书信的总称,后来逐渐演化成仅用于称呼给亲友的信件。

家书承载
着家族的情谊、生活的琐事、关怀和问候,传递着温馨、亲情和思念
之情。

在古代,书信雅称刻画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往方式以及文化
内涵,是文化传承与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

这些雅称不仅仅是符号,
更体现了古代文人精神追求和人际关系的价值观。

古代对于书信的称呼

古代对于书信的称呼

古代对于书信的称呼古代是一个以文字为主要传承方式的时代,因此书信的流通和使用也就成为了古代社交交流中的重要一环。

在古代,书信的称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不同的称谓可以反映出书信的性质、主人公、传达的信息等方面的不同。

下面将从不同层次对古代对于书信的称呼做一些探讨。

一、书信称呼的基本种类在古代,书信的称呼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称呼信封:称呼信封的主要目的是在接收方能够方便地辨认出这封信书面意义的人物身份。

因此,封面上的称呼应该简洁明了,比如一般的信封都会写上亲笔写的寄信人姓名和收信人的姓名等信息。

2、称呼信件:信件是指书信的内部内容,因此,称呼信件往往与信的内容紧密相关。

比如,信件的称呼可以是“字制(即称呼对方的“字”而非姓名)”、“拜启”、“致”、“启谕”、“谕旨”、“应制”、“太守阁下檄”等。

这些称呼之所以被使用,是因为这些称谓往往能够表明主人公和信件的目的。

3、称呼写信人:称呼写信人就是在信的内容中需要提及的写信人自己,它与信件的称呼有些相似,但有时候也会略有不同。

一般来说,写信人自己的称呼比较自由度大,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常见的称呼包括“愚兄”、“敝人”、“草民”、“贫道”、“末将”等等。

二、书信称呼的使用场景书信称呼的使用场景受制于社会环境和人的交流方式,它们可以反映出古代社会人际关系的本质。

下面将简单介绍几个典型的情景。

1、官员之间的书信在官场中,书信是日常工作和沟通的主要方式之一,因此官员之间的书信称呼也显得比较正式。

在信件的称呼中,一般都会包含写信人的职位、收信人的职位,如“江夏太守辛渐致江陵郡丞朱滔启”。

2、民间之间的书信民间之间的书信由于没有等级和职务之分,因此在称呼方面相对自由度更大一些。

一般来说,民间之间的信件称呼比较朴素,常见的称呼包括“亲启”、“谕”、“敬启者”等等。

3、朝廷与地方官文书在朝廷和地方官考试、奏章、诏书等文书中,都会存在一些特殊的称呼,因为这些文书涉及到的人物身份比较复杂、从事的活动范围广,因此需要使用更为正式的称呼。

古代书信别称的介绍

古代书信别称的介绍

古代书信别称的介绍关于古代书信别称的介绍在通讯并不发达的古代,人们都是用书信交流、报平安、传递信息的,那你们知道古达书信的别称吗?下面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代关于书信别称,快来看一看吧。

用书写的工具来指代:尺翰、书翰、札翰、华翰。

翰,本义是指鸟羽。

古时曾用羽毛为笔,故用“翰”代称笔,“翰墨”就是笔墨,“翰池”就是笔砚。

写信要用笔,因此用与此相关的字词和“翰”构成双音节词来代称书信,例如尺、书、札等。

《魏书·夏侯道迁传》:“道迁虽学不渊洽,而历览书史,闲习尺牍,札翰往还,甚有意理。

”华翰,是取“华”美观、精华、有文采之义,用来表示对别人书信的敬称。

唐刘禹锡《谢窦相公启》:“每奉华翰,赐之衷言,果蒙新恩,重忝清贯。

”用书信的包装来指代:函、缄(缄札、缄素)、书筒、双鲤(双鲤鱼、双鱼)。

函,是指封套,相当于现在的.信封,一封信就称为一函。

《三国志·魏·刘晔传》:“(曹操)每有疑事,辄以函问晔,至一夜数十至耳。

”缄,是指用来捆绑器物的绳索,而用绳索的目的是将器物密封或封口,书信一般是具有保密性的,也需要密封,因此就用缄来代称书信。

宋王禹偁《回襄阳周奉礼》:“两月劳君寄两缄。

”“缄札”和“缄素”字面意思就是用绳索将写好字的木片、丝帛捆扎起来,表明是密封好的书信。

唐李商隐《春雨》:“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明张羽《怀友》:“携赏邈难期,庶望遗缄素。

”书筒,是指盛书信的邮筒,也用来代指书信。

宋赵蕃《呈季承》:“但恐衡阳无过雁,书筒不至费人思。

”双鲤,是指用两块雕刻有鲤鱼图案用来放书信的木盒,也就是书信的封套。

唐刘禹锡《途中送崔司业使君扶持赴唐州》:“相思望淮水,双鲤不应稀。

”也有称为双鱼的,唐杜甫《送梓州李使君之任》:“五马何时到,双鱼会早传。

”书信别称知多少,古代关于书信的别称有很多,接下来网站和大家分享古代书信的别称,希望大家能够有所收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书信称谓篇一:古代书信礼仪知识中国古代礼仪文明之二十二不见面的礼仪:书信书信历史?在日常生活中,古人以“自谦而敬人”为原则,因而要借助于各种礼仪来体现之。

当人们由于种种原因不能见面,只能将情感诉诸笔墨,托诸邮驿时,礼仪依然不可或缺,字里行间,揖让进退之态不仅依然可见,而且显得更为温文尔雅,彬彬有礼,从而形成了富于中国特色的书信文化。

书信历史?我国的书信史源远流长,战国时期乐毅的《报燕惠王书》、鲁仲连的《遗燕将书》、都已是传诵千古的名篇。

但先秦两汉人写信,形式比较随便。

至迟到魏晋时期,开始有人撰作“书仪”,就是各类书信的格式,以供他人写信时套用。

书信格式一封通常意义上的书信,至少要包含以下几个部分:称谓语提称语思慕语正文祝愿语署名敬称敬称的方式很多,比较常见的方法之一,是将古代爵称等转换成敬称。

例如:“君”转化为比较宽泛的敬称:称父亲为家君,称已故的祖先为先君,妻子称丈夫为夫君等等。

也可以用作对他人的尊称。

对方德高望重,可以在他的姓之后加“公”字,称为“某公”,当今中国的知识界还有这种用法。

“卿”用作尊称,先秦就已出现,如荀况(荀子),时人尊称“荀卿”,就是大家最熟知的例子。

《梁书·吉翂传》“主上知尊侯无罪”,此处的“尊侯”是指对方的父亲,这一用法在书信语言中还时有所见。

敬称称呼对方配偶、子女也有相似的做法。

人们常常把对方的配偶称为“夫人”;“公子”用于尊称对方的儿子,而将对方的女儿称为“女公子”。

敬称称呼他人的亲戚,一般在称谓前加“令”字,也可以在称谓前加“贤”字。

旧式书信还往往用“台”字来表示尊敬。

与敬称相呼应,书信中凡涉及对方的事物都要用敬语。

书信中一般不要出现你、我、他之类的代词,这也是简慢或者缺乏文采的表现,凡是遇到类似的地方,应该酌情处理。

谦称对他人用敬称,对自己用谦称,是中国人的传统。

古人每每用“臣妾”作为谦称。

对自己的父母固然要敬重,但在与他人提及自己的家人时,就不能用敬称,而要用谦称,一般是在称谓之前加一“家”字;如果父母已经去世,则对人要称“先父”、“先大人”、“先母”对比自己年龄小的,则可以称“舍弟”、“舍妹”等。

对他人称呼自己的妻子,一定要用谦称。

提称语用于父母:膝下、膝前、尊前、道鉴用于长辈:几前、尊前、尊鉴、赐鉴、尊右、道鉴用于师长:函丈、坛席、讲座、尊鉴、道席、撰席、史席用于平辈:足下、阁下、台鉴、大鉴、惠鉴用于同学:砚右、文几、台鉴用于晚辈:如晤、如面、如握、青览用于女性:慧鉴、妆鉴、芳鉴、淑览思慕语书信的功能之一是沟通彼此地情感,因此,在提称语之后不直接进入正文,而是要用简练的文句述说对对方的思念或者仰慕之情。

思慕语中使用最多的,是从时令、气候切入来倾吐思念之情。

例如:云天在望,心切依驰。

相思之切,与日俱增。

望风怀想,时切依依。

仰望山斗,向往尤深。

风雨晦明,时殷企念。

寒灯夜雨,殊切依驰。

瘦影当窗,怀人倍切。

书信中的平和阙父母亲大人膝下,谨禀者:男离家后,一路顺利,平安抵达学校,可纾廑念。

惟思双亲年齿渐高,男在千里之外,有缺孺子之职。

伏望训令弟妹,俾知料理家务,或有以补乃兄之过。

王阿姨家已去看望过,家中老幼平安,嘱笔问好。

专此谨禀,恭请福安。

男某某谨禀某月某日书信中的平和阙师生之间的称谓学生称呼老师,最普通的是夫子、函丈学生自称自称生、受业。

老师称呼学生:如果对方是自己正式的学生,并向他传授过学业,可以称之为“弟”;如果彼此虽有师生名分,但没有授过课,则老师一般称学生为“兄”。

祝愿语及署名敬词祝愿词:用于父母:恭请○福安。

叩请○金安。

敬叩○禔安。

用于长辈:恭请○崇安。

敬请○福祉。

敬颂○颐安。

用于师长:敬请○教安。

敬请○教祺。

敬颂○诲安。

用于平辈:顺祝○时绥。

即问○近安。

敬祝○春祺。

用于同学:即颂○文祺。

顺颂○台安。

恭候○刻安。

用于女性:敬颂○绣安。

即祝○壼安。

恭请○懿安。

祝愿语及署名敬词旧式书信在落款之后,一般还要根据彼此关系写敬词(或称启禀词)对长辈:叩禀、敬叩、拜上。

对平辈:谨启、鞠启、手书。

对晚辈:字、示、白、谕。

信封用语在纸张发明以前,古人用帛或竹简、木板作为书写材料,故书信又称书简、尺牍。

在今天的书信用语中,还残留着某些早期书简的专门用语“检”、署”、“缄”。

信封用语书写收信人的称谓,除了一定要用尊称之外,至少还有两种表示尊敬的用法:其一,在收信人姓名、称谓之后用”俯启”、“赐启”等用语,表示请求对方开启信封。

其二,使用“某某先生将命”之类的用语。

关羽与曹操书羽少事皇叔,誓同生死;皇天后土,实闻斯言。

前者下邳失守,所请三事,已蒙恩诺。

今探知故主现在袁绍军中,回思昔日之盟,岂容违背?新恩虽厚,旧义难忘。

兹特奉书告辞,伏惟照察。

其有余恩未报,愿以俟之异日。

廖承志致蒋经国信经国吾弟:咫尺之隔,竟成海天之遥。

南京匆匆一晤,瞬逾三十六载。

幼时同袍,苏京把晤,往事历历在目。

惟长年未通音问,此诚憾事。

近闻政躬违和,深为悬念。

人过七旬,多有病痛。

至盼善自珍摄。

……人到高年,愈加怀旧,如弟方便,余当束装就道,前往台北探望,并面聆诸长辈教益。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遥望南天,不禁神驰,书不尽言,诸希珍重,伫候复音。

老夫人前请代为问安。

方良、纬国及诸侄不一。

顺祝近祺!廖承志1982年7月24日汪道涵之辜振甫悼函辜严倬云女士如晤:惊悉振甫先生遽归道山,哲人其萎,增我悲思。

振甫先生致力于两岸关系凡一十四年,夙慕屈平词赋,常怀国家统一,私志公义,每与道涵相契。

汪辜会谈,两度执手;九二共识,一生然诺。

而今风飒木萧,青史零落,沪上之晤,竟成永诀。

天若有情,亦有憾焉。

两岸之道,唯和与合,势之所趋,事之必至。

期我同胞,终能秉持九二共识与汪辜会谈之谛,续写协商与对话新页。

庶几可告慰先生也。

深望女士与子侄辈节哀顺变,善自珍摄。

篇二:古代书信别称用书写的工具来指代:尺翰、书翰、札翰、华翰。

翰,本义是指鸟羽。

古时曾用羽毛为笔,故用翰代称笔,翰墨就是笔墨,翰池就是笔砚。

写信要用笔,因此用与此相关的字词和翰构成双音节词来代称书信,例如尺、书、札等。

《魏书·夏侯道迁传》:道迁虽学不渊洽,而历览书史,闲习尺牍,札翰往还,甚有意理。

华翰,是取华美观、精华、有文采之义,用来表示对别人书信的敬称。

唐刘禹锡《谢窦相公启》:每奉华翰,赐之衷言,果蒙新恩,重忝清贯。

用书信的包装来指代:函、缄(缄札、缄素)、书筒、双鲤(双鲤鱼、双鱼)。

函,是指封套,相当于现在的信封,一封信就称为一函。

《三国志·魏·刘晔传》:(曹操)每有疑事,辄以函问晔,至一夜数十至耳。

缄,是指用来捆绑器物的绳索,而用绳索的目的是将器物密封或封口,书信一般是具有保密性的,也需要密封,因此就用缄来代称书信。

宋王禹偁《回襄阳周奉礼》:两月劳君寄两缄。

缄札和缄素字面意思就是用绳索将写好字的木片、丝帛捆扎起来,表明是密封好的书信。

唐李商隐《春雨》: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明张羽《怀友》:携赏邈难期,庶望遗缄素。

书筒,是指盛书信的邮筒,也用来代指书信。

宋赵蕃《呈季承》:但恐衡阳无过雁,书筒不至费人思。

双鲤,是指用两块雕刻有鲤鱼图案用来放书信的木盒,也就是书信的封套。

唐刘禹锡《途中送崔司业使君扶持赴唐州》:相思望淮水,双鲤不应稀。

也有称为双鱼的,唐杜甫《送梓州李使君之任》:五马何时到,双鱼会早传。

篇三:古代书信常识古代书信常识称谓后附提称语,用于文言书信,如,运使学士阁下、虹生十四兄亲家年大人情右;再如,某公道席、某先生台鉴、母氏慈鉴、贤弟如晤,等。

现将常见提称语列表如下:这里再对较常见的提称语约略作些解释。

足下古代最初用为下对上的敬称,后来书信中多用于同辈之间。

膝下旧时子女致父母的信,多以“父母亲大人膝下”起首。

人幼时常依于父母膝旁,家书中用“膝下”,既表敬重,又示出对父母的亲爱、眷依之情。

垂鉴赐鉴钧鉴尊鉴台鉴鉴,即古代镜子,有审察的意思。

用作书信提称语,就是请阅看的客气说法。

垂,含居高临下之义。

赐,上给予下叫做赐。

钩,古以钩陶喻国政,后称宦官多冠以钩宇。

垂鉴、赐鉴、钧鉴,多用于对上、致年高德韶者的信中。

尊鉴,可用于尊长,也可用乎辈。

台鉴适用较广,“台”有“高”义,对熟识或不熟识的尊长、平辈,皆可使用。

勋鉴道鉴大鉴英鉴伟鉴雅鉴惠鉴对身居高佼、有功勋业绩者,可用“勋鉴”。

对道德君子、望重学者,可称“道鉴”。

大、英、伟、雅,含高尚、美好、不凡、不俗的意义,宜用于友朋往来书信。

“惠鉴”,就是赏阅的意思,但语意分量较“赐鉴”为轻,适用于一般书信,师长对已独立的后辈学子,也可用此客套。

慈鉴爱鉴双鉴芳鉴致母亲,可称“慈鉴”。

夫妻,或情意亲密的男女之间,可用“爱鉴”。

给友朋夫妇二人之信,可用“双鉴”。

女子间往来书信,可用“芳鉴”。

礼鉴给居丧者信,用“礼鉴”。

如,爱国之士李公扑遇害后,周恩来等致其夫人唁函即称“张曼筠女士礼鉴”。

公鉴共鉴同鉴用于致团体或多人的信函,可于所列人名之后,书“诸先生共鉴”等。

道席讲席教席撰席著席史席席,席位。

道席,多用为学生对师长的尊称。

讲席、教席,也是对从事教育、讲学者的敬称,但用于平辈间,写信人与受信人不必有师生关系。

撰席、著席、史席,都用作对文士的敬称,文人间也常互用。

撰,即著述。

史,指有著作传世垂史。

览阅知悉一般用于长对幼、前辈对晚辈的称呼之后。

启辞启辞就是信文的开场白,或寒暄客套,或提示写信原委等。

启辞理应属于信件正文的一部分,由于旧时尺牍中,这部分形成了一系列的套语,在现时书信中还常可以看到,所以将此单独提出,分两类举例以供参考:表示写信人以诚恳的态度,请受信人阅读信文。

如:敬禀者写信人自称是恭敬地禀陈事情的人,表示下面是所要禀告的话,用于致父母尊长的信,如“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

跪禀者义同“敬禀者”,用于子孙对尊长。

即禀者同上。

敬启者写信者自谦为恭敬地陈述事情的人,表示请对方允许自己告诉下面所写的内容。

既可用于同辈,也可用于下对上。

谨启者谨,是谨慎、郑重的意思。

用于同辈。

径启者径,这里是直截了当的意思,一般公私书函通用。

拜启者拜,表敬词。

用于友朋往来书信。

敬呈者与“谨呈者”,皆用于下对上的公私书函。

恳启者用于平辈,表示下面信文将写求助于对方的内容。

兹启者兹,这里,现在。

兹启,意即今在此陈述。

态度客观平和,不含明显敬意。

哀启者向亲友报丧的书信用此。

复禀者用于对尊亲或上级的回信复禀。

对平辈可用“再启者”。

专启者用于专谈某实事的书信。

根据具体情况,或作寒喧客套,或提示写信原委等。

如:顷诵华笺,具悉一切。

忽奉手教,获悉一是。

奉诵钧谕,向往尤深。

顷获大示,井所赐物。

惠书奉悉,如见故人。

幸承明教,茅塞顿开。

披诵尺素,谨表葵私。

数获手书,至感厚爱。

展读琅函,甚感盛意。

接阅华简,幸叨莫逆。

捧读德音,喜出望外。

手教敬悉,词意深美,一启蓬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