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科发展战略·软凝聚态物理学(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编)思维导图
凝聚态物理简介
凝聚态物理资料一方面,凝聚态物学是固体物理学的向外延拓,使研究对象除固体物质以外,还包括许多液态物质,诸如液氦、熔盐、液态金属,以及液晶、乳胶与聚合物等,甚至某些特殊的气态物质,如经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的玻色气体和量子简并的费米气体。
另一方面,它也引入了新的概念体系,既有利于处理传统固体物理遗留的许多疑难问题,也便于推广应用到一些比常规固体更加复杂的物质。
从历史来看,固体物理学创建于20世纪的30—40年代,而凝聚态物理学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70年代,到了80—90年代,它逐渐取代了固体物理学作为学科名称,或者将固体物理学理解为凝聚态物理学的同义词。
凝聚态物理学是当今物理学最大也是最重要的分支学科之一。
其研究层次,从宏观、介观到微观,进一步从微观层次统一认识各种凝聚态物理现象;物质维数从三维到低维和分数维;结构从周期到非周期和准周期,完整到不完整和近完整;外界环境从常规条件到极端条件和多种极端条件交叉作用,等等,形成了比固体物理学更深刻更普遍的理论体系。
经过半个世纪多的发展,凝聚态物理学已成为物理学中最重要、最丰富和最活跃的学科,在诸如半导体、磁学、超导体等许多学科领域中的重大成就已在当代高新科学技术领域中起关键性作用,为发展新材料、新器件和新工艺提供了科学基础。
前沿研究热点层出不穷,新兴交叉分支学科不断出现是凝聚态物理学的一个重要特点;与生产实践密切联系是它的另一重要特点,许多研究课题经常同时兼有基础研究和开发应用研究的性质,研究成果可望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凝聚态物理学的基本任务在于阐明微观结构与物性的关系,因而判断构成凝聚态物质的某些类型微观粒子的集体是否呈现量子特征(波粒二象性)是至关紧要的。
电子质量小,常温下明显地呈现量子特征;离子或原子则由于质量较重,只有低温下(约4K)的液氦或极低温下(μK至nK)的碱金属稀薄气体,原子的量子特征才突出地表现出来。
这也说明为何低温条件对凝聚态物理学的研究十分重要。
凝聚态物理学的历史发展和现状
凝聚态物理学的历史发展和展望摘要:凝聚态物理学已经成为当今物理学中最大的、最重要的分支学科。
其中很多活跃的领域的成果对日常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对凝聚态物理学的历史发展过程简要的介绍,并且结合当今凝聚态物理学的现状作出展望。
关键词:凝聚态物理学历史发展现状展望正文:凝聚态是固态和液态的通称,凝聚态物理学是研究固体和液体的基础性学科。
此外凝聚态物理学还研究介于固、液态之间的物态(例如液晶、玻璃、凝胶等)、稠密气体和等离子体,以及只在低温下存在的特殊量子态(超导体,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等)。
凝聚态研究的物质的尺度从几米到零点几纳米,时间范围为几十年到10-15秒,能量范围(以绝对温度来标志)从几千开到纳开,粒子数通常在1027—1021(接近于热力学极限),在有些特殊情况下也会遇到很少的粒子数(103—101)。
这一物质层次的一部分是我们感官能够直接察觉到的,而其中的许多细节则可以借助各种显微技术来观察到。
因而毫不奇怪,这一物理学分支会影响到我们的日常生活。
下面我们先来介绍一下凝聚态物理学的历史发展。
一.凝聚态物理学的历史发展1. 凝聚态物理学的萌芽时期——固体物理学的建立固体物理学是研究固体的性质、它的微观结构及其各种内部运动,以及这种微观结构和内部运动同固体的宏观性质的关系的学科。
1928年,Bloch在处理周期结构中电子的传播时,提出了能带理论,从而使固体物理的范式基本建立,其核心概念是周期结构中波的传播。
弹性波或晶格波的传播,属于晶格动力学;X射线在晶格中的传播,牵涉到X 射线衍射动力学;然后是de Broglie波,即电子在晶格中的运动,这类似于能带理论。
考虑电子系统填充,若能带填满是绝缘体或半导体,若能带未填满则是导体。
固体能带论与晶格动力学构成固体物理学两大理论支柱。
40年代之后,由于范式的建立,固体物理学有了爆炸式的发展。
近年来,此范式又有了新发展。
人们关切电磁波的传播是否也存在能带和能隙。
我国物理学学科的总体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物理学学科的总体发展现状分析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物理学基础研究有较大发展,研究水平也有很大提高,物理研究的重要基础设施和实验条件等都有了显著的改观,已形成了一支有较高研究素质的队伍。
目前,物理学各分支学科已有较大的覆盖面,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正在逐步加强,在许多领域取得了国际同行广泛关注的研究成果,一些研究方向已处于学科发展的最前沿,甚至有些研究成果已成为学科发展的重要标志,在一段时间内引领学科的发展。
与其他学科相比,我国物理学研究与国际水平较为接近。
我国物理学发展已从过去跟踪学科前沿发展,逐渐进入推动学科前沿发展的新阶段。
未来10年里,在若干重要方向上将能够引领学科的国际发展趋势。
据统计,在我国现从事物理学基础研究的固定研究人员中,能够稳定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约1.5万余人,在站博士后和在读博士生约1.2万人,其数量是10年前的5倍,而且每年以约20%的增长率大幅度增长。
研究人员专业分布大致如下:凝聚态物理32.9%,光学23.0%,原子分子物理5.8%,声学6.6%,核物理5.4%,高能物理5.2%,核技术14.5%,等离子体物理6.5%。
国家通过973计划、科技专项、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资助渠道对物理学基础研究实施年度经费投入(不包括大科学装置),2009年约为20亿元。
我国物理科研人员主要分布在重点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各研究所,实验设备主要集中在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一些部委重点研究室。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以物理学学科为主导、以大科学工程为依托的国家实验室有3个: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合肥同步辐射国家实验室。
此外,还有一个2010年刚通过国家验收的我国目前最大规模的重大科学工程——上海同步辐射光源(以下简称“上海光源”)。
科学技术部批准正在筹建中的物理学学科国家实验室有4个: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实验室、南京微结构国家实验室、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磁约束核聚变国家实验室。
引领中国物理学走向了世界前沿
引领中国物理学走向了世界前沿中国物理学走向了世界前沿物理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一直扮演着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角色。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物理学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中国的物理学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全球关注。
中国物理学走向了世界前沿,这不仅是中国科技实力的体现,更是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的显著提升。
首先,中国走向世界物理学前沿的一个明显表现是在重大科研项目上的突破。
例如,中国在空间科学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
2019年,中国首次成功实施了各向异性的铜新垂直弹射实验,成功测试了铜材料的高度冲击性能。
这项实验不仅在物理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更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在材料科学和工程领域的突破能力。
其次,中国在量子科学和量子技术领域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在全球范围内,量子科学和量子技术被认为是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重要驱动力。
中国科学家在量子通信、量子计算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有目共睹。
2016年,中国成功实现了世界首个千公里级量子通信网络,并在随后的几年里取得了多项重要突破。
这些成果不仅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也引起了全球科技界的高度重视。
此外,中国在高能物理研究领域也展现出强大的实力。
中国科学家参与了国际上多个重大高能物理实验项目,如“大型强子对撞机”和“关键技术与应用研究”。
2012年,中国科学家在“大型强子对撞机”项目中发现了强子-Higgs玻色子,这是对重要的基本粒子理论模型的验证,也是物理学领域的一项里程碑。
除了这些重要进展,中国在其他物理学领域的研究也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中国科学家在凝聚态物理、天体物理、等离子体物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为世界物理学的发展贡献了许多重要观点和理论。
中国物理学走向世界前沿的背后,得益于中国政府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
中国政府大力支持科研项目的资助和人才培养,为科学家提供了良好的研究条件和环境。
同时,中国科研机构和高校积极与国际科研机构和高校开展合作,加强了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促进了中国物理学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提升。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学科分类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学科分类数理科学部A01数学A0101数论A010101解析数论A010102代数数论A010103数论应用A0102代数学A010201群及其表示A010202李群与李代数A010203代数群与量子群A010204同调与K理论A010205环与代数A010206编码与密码A010207代数几何A0103几何学A010301整体微分几何A010302复几何与代数几何A010303几何分析A0104拓扑学A010401代数拓扑与微分拓扑A010402低维流形上的拓扑A010403一般拓扑学A0105函数论A010501多复变函数论A010502复动力系统A010503单复变函数论A010504调和分析与小波分析A010505函数逼近论A0106泛函分析A010601非线性泛函分析A010602算子理论与算子代数A010603空间理论A0107常微分方程与动力系统A010701泛函微分方程A010702定性理论与稳定性理论A010703分支理论与混沌A010704微分动力系统与哈密顿系统A010705拓扑动力系统与遍历论A0108偏微分方程A010801几何、物理和力学中的偏微分方程A010802非线性椭圆和非线性抛物方程A010803混合型、退化型偏微分方程A010804非线性发展方程和无穷维动力系统A0109数学物理A010901规范场论与超弦理论A010902可积系统及其应用A0110概率论与随机分析A011001马氏过程与遍历论A011002随机分析与随机过程A011003随机微分方程A011004极限理论A0111数理统计A011101抽样调查与试验设计A011102时间序列与多元分析A011103数据分析与统计计算A0112运筹学A011201线性与非线性规划A011202组合最优化A011203随机最优化A011204可靠性理论A0113控制论中的数学方法A011301分布参数系统的控制理论A011302随机系统的控制理论A0114应用数学方法A011401信息论A011402经济数学与金融数学A011403生物数学A011404不确定性的数学理论A011405分形论及应用A0115数理逻辑和与计算机相关的数学A011501数理逻辑A011502公理集合论A011503计算复杂性与符号计算A011504机器证明A0116组合数学A011601组合设计A011602图论A011603代数组合与组合矩阵论A0117计算数学与科学工程计算A011701偏微分方程数值计算A011702流体力学中的数值计算A011703一般反问题的计算方法A011704常微分方程数值计算A011705数值代数A011706数值逼近与计算几何A011707谱方法及高精度数值方法A011708有限元和边界元方法A011709多重网格技术及区域分解A011710自适应方法A011711并行算法A02力学A0201力学中的基本问题和方法A020101理性力学与力学中的数学方法A020102物理力学A020103力学中的反问题A0202动力学与控制A020201分析力学A020202动力系统的分岔与混沌A020203运动稳定性及其控制A020204非线性振动及其控制A020205多体系统动力学A020206转子动力学A020207弹道力学与飞行力学A020208载运工具动力学及其控制A020209多场耦合与智能结构动力学A0203 固体力学A020301弹性力学与塑性力学A020302损伤与断裂力学A020303疲劳与可靠性A020304本构关系A020305复合材料力学A020306智能材料与结构力学A020307超常环境下材料和结构的力学行为A020308微纳米力学A020309接触、摩擦与磨损力学A020310表面、界面与薄膜力学A020311岩体力学和土力学A020312结构力学与结构优化A020313结构振动、噪声与控制A020314流固耦合力学A020315制造工艺力学A020316实验固体力学A020317计算固体力学A0204流体力学A020401湍流与流动稳定性A020402水动力学A020403空气动力学A020404非平衡流与稀薄气体流动A020405多相流与渗流A020406非牛顿流与流变学A020407流动噪声与气动声学A020408流动控制和优化A020409环境流体力学A020410工业流体力学A020411微重力流体力学A020412交通流与颗粒流A020413电磁与多场耦合流体力学A020414实验流体力学A020415计算流体力学A0205 生物力学A020501组织与器官系统力学A020502细胞、亚细胞、生物大分子力学A020503仿生、生物材料与运动生物力学A0206 爆炸与冲击动力学A020601爆炸力学A020602冲击动力学A03天文学A0301 宇宙学A030101宇宙学模型和参数、早期宇宙A030102宇宙结构的形成和演化及观测宇宙学A030103宇宙暗物质和暗能量A0302 星系和类星体A030201银河系A030202星系形成、结构和演化A030203星系相互作用和并合;活动星系核A0303 恒星与星际物质A030301恒星结构和演化与恒星大气A030302变星和激变变星、双星和多星系统A030303恒星形成与早期演化、星际介质和星际分子A030304晚期演化和致密天体及其相关高能过程A030305太阳系外行星系统A0304 太阳和太阳系A030401太阳磁场和太阳发电机A030402太阳日冕物质抛射、耀斑、日珥和其他活动A030403日震学和太阳内部结构;太阳黑子和太阳活动周期变化A030404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及太阳系中行星、卫星和其他小天体A030405太阳爆发活动对日地空间天气的影响A0305 天体中基本物理过程的理论和实验A030501天文中基本物理过程和天体辐射过程的理论和实验A030502实验室天体物理A0306 天体测量和天文地球动力学A030601天文参考系及星表A030602相对论天体测量A030603天文地球动力学及天体测量学的应用A030604时间与频率A0307 天体力学和人造卫星动力学A030701人造天体、太阳系小天体、行星系统和恒星系统动力学A030702N体问题、非线性和相对论天体力学A0308 天文技术和方法A030801 光学、紫外和红外天文技术与方法A030802 射电、毫米波和亚毫米波天文技术与方法A030803 高能天体物理技术方法和空间天文技术与方法A030804 海量数据处理及数值模拟天文技术与方法A0309 中、西方天文学史A0310 天文学同其他学科的交叉A04物理学IA0401凝聚态物性I:结构、力学和热学性质A040101固体结构和人工微结构A040102软物质和液体的结构与性质A040103凝聚态物质的力学、热学性质,相变和晶格动力学A040104凝聚态物质的(非电子)输运性质A040105薄膜和纳米结构的形成A040106表面,薄膜和纳米结构的表征和分析A040107表面、界面、介观系统、纳米系统的非电子性质A0402凝聚态物性 II :电子结构、电学、磁学和光学性质A040201块体材料的电子态A040202强关联电子系统A040203电子输运过程:电导、光电导、磁电导A040204表面、界面和低维系统的电子结构及电学性质A040205介观系统和人工微结构的电子结构、光学和电学性质A040206超导电性A040207磁有序系统A040208低维、介观和人工微结构的磁性A040209介电、压电、热电和铁电性质A040210凝聚态物质的光学和波谱学、物质与粒子的相互作用和辐射A040211极端条件下的凝聚态物理A040212量子计算中的凝聚态物理问题A040213软物质、有机和生物材料的电子结构和物理A040214生命现象中的凝聚态物理问题A040215凝聚态物理中的新效应及其他问题A0403原子和分子物理A040301原子和分子结构理论A040302原子、分子、光子相互作用与光谱A040303原子分子碰撞过程及相互作用A040304大分子、团簇与特殊原子分子性质A040305极端条件下的原子分子物理A040306外场中的原子分子性质及其操控A040307量子信息中的原子分子物理问题A040308与原子、分子有关的其他物理问题A0404光学A040401光的传播和成像A040402信息光学中的物理问题A040403光源、光学器件和光学系统中的物理问题A040404纤维光学和集成光学中的物理问题A040405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A040406超强、超快光物理A040407微纳光学与光子学A040408量子光学和量子信息A040409非线性光学A040410光学材料中物理问题及固体发光A040411激光光谱学及高分辨高灵敏光谱方法A040412X-射线、红外、THz物理A040413光学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A040414与光学有关的其他物理问题和交叉学科A0405声学A040501线性与非线性声学A040502水声和海洋声学及空气动力声学A040503超声学、量子声学和声学效应A040504噪声、噪声效应及其控制A040505生理、心理声学和生物声学A040506语言声学、乐声及声学信号处理A040507声学换能器、声学测量方法和声学材料A040508信息科学中的声学问题A040509建筑声学与电声学与声学有关的其他物理问题和交叉A040510学科A05物理学IIA0501 基础物理学A050101 物理学中的数学问题与计算方法A050102 经典物理及其唯象学研究A050103 量子物理及其应用A050104 量子信息学A050105 统计物理学与复杂系统A050106 相对论、引力与宇宙学A0502粒子物理学和场论A050201场和粒子的一般理论及方法A050202量子色动力学、强相互作用和强子物理A050203电-弱相互作用及其唯象学A050204非标准模型及其唯象学A050205弦论、膜论及隐藏的空间维度A050206非加速器粒子物理A050207粒子天体物理和宇宙学A0503核物理A050301原子核结构与特性研究A050302原子核高激发态、高自旋态和超形变A050303核裂变、核聚变、核衰变A050304重离子核物理A050305放射性核束物理、超重元素合成及反应机制A050306中高能核物理A050307核天体物理A0504 核技术及其应用A050401 离子束与物质相互作用和辐照损伤A050402 离子束核分析技术A050403 核效应分析技术A050404 中子技术及其应用A050405 加速器质谱技术A050406 离子注入及离子束材料改性A050407 核技术在环境科学、地学和考古中的应用A050408 核技术在工、农业和医学中的应用A050409 新概念、新原理、新方法A0505粒子物理与核物理实验方法与技术A050501 束流物理与加速器技术A050502 荷电粒子源、靶站和预加速装置A050503 束流传输和测量技术A050504 反应堆物理与技术A050505 散裂中子源相关技术A050506 探测技术和谱仪A050507 辐射剂量学和辐射防护A050508 实验数据获取与处理A050509 新原理、新方法、新技术、新应用A0506 等离子体物理A050601 等离子体中的基本过程与特性A050602 等离子体产生、加热与约束A050603 等离子体中的波与不稳定性A050604 等离子体中的非线性现象A050605 等离子体与物质相互作用A050606 等离子体诊断A050607 强粒子束与辐射源A050608 磁约束等离子体A050609 惯性约束等离子体A050610 低温等离子体及其应用A050611 空间和天体等离子体及特殊等离子体A0507 同步辐射技术及其应用A050701 同步辐射光源原理和技术A050702 自由电子激光原理和技术A050703 束线光学技术和实验方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学科代码化学科学部B01无机化学B0101无机合成和制备化学B010101合成与制备技术B010102合成化学B0102元素化学B010201稀土化学B010202主族元素化学B010203过渡金属化学B010204丰产元素与多酸化学B0103配位化学B010301固体配位化学B010302溶液配位化学B010303功能配合物化学B0104生物无机化学B010401金属蛋白(酶)化学B010402生物微量元素化学B010403细胞生物无机化学B010404生物矿化及生物界面化学B0105固体无机化学B010501缺陷化学B010502固相反应化学B010503固体表面与界面化学B010504固体结构化学B0106物理无机化学B010601无机化合物结构与性质B010602理论无机化学B010603无机光化学B010604分子磁体B010605无机反应热力学与动力学B0107无机材料化学B010701无机固体功能材料化学B010702仿生材料化学B0108分离化学B010801萃取化学B010802分离技术与方法B010803无机膜化学与分离B0109核放射化学B010901核化学与核燃料化学B010902放射性药物和标记化合物B010903放射分析化学B010904放射性废物处理和综合利用B0110同位素化学B0111无机纳米化学B0112无机药物化学B0113无机超分子化学B0114有机金属化学B0115原子簇化学B0116应用无机化学B02有机化学B0201有机合成有机合成反应与试剂B020101B020102复杂化合物的设计与合成B020103选择性有机反应B020104催化与不对称反应B020105组合合成B0202金属有机化学B020201金属络合物的合成与反应B020202生物金属有机化学B020203金属有机材料化学B0203元素有机化学B020301有机磷化学B020302有机硅化学B020303有机硼化学B020304有机氟化学B0204天然有机化学B020401甾体及萜类化学B020402中草药与植物化学B020403海洋天然产物化学B020404天然产物合成化学B020405微生物与真菌化学B0205物理有机化学B020501活泼中间体化学B020502有机光化学B020503立体化学基础B020504有机分子结构与反应活性B020505理论与计算有机化学B020506有机超分子与聚集体化学B020507生物物理有机化学B0206药物化学B020601药物分子设计与合成B020602药物构效关系B0207化学生物学与生物有机化学B020701多肽化学B020702核酸化学B020703蛋白质化学B020704糖化学B020705仿生模拟酶与酶化学B020706生物催化与生物合成B0208有机分析B020801有机分析方法B020802手性分离化学B020803生物有机分析B0209应用有机化学B020901农用化学品化学B020902食品化学B020903香料与染料化学B0210绿色有机化学B0211有机分子功能材料化学B021101功能有机分子的设计与合成B021102功能有机分子的组装与性质B021103生物有机功能材料B03物理化学B0301结构化学B030101 体相结构B030102 表面结构B030103 溶液结构B030104动态结构B030105光谱与波谱学B030106 纳米及介观结构B030107方法与理论B0302理论和计算化学B030201 量子化学B030202 化学统计力学B030203 化学动力学理论B030204 计算模拟方法与应用B0303 催化化学B030301 多相催化B030302 均相催化B030303 仿生催化B030304 光催化B030305 催化表征方法与技术B0304化学动力学B030401 宏观动力学B030402 分子动态学B030403 超快动力学B030404激发态化学B0305胶体与界面化学B030501 表面活性剂B030503 表面/界面吸附现象B030504 超细粉和颗粒B030505 分子组装与聚集体B030506 表面/界面表征技术B0306电化学B030601 电极过程动力学B030602 腐蚀电化学B030603 材料电化学B030604 光电化学B030605 界面电化学B030606电催化B030607纳米电化学B030608化学电源B0307光化学和辐射化学B030701 超快光谱学B030702 材料光化学B030703 等离子体化学与应用B030704 辐射化学B030705 感光化学B030706光化学与光物理过程B0308热力学B030801 化学平衡与热力学参数B030802 溶液化学B030803 量热学B030804复杂流体B030805 非平衡态热力学与耗散结构B030806 统计热力学B0309生物物理化学B030901 结构生物物理化学B030902 生物光电化学与热力学B030903 生命过程动力学B030904生物物理化学方法与技术B0310化学信息学B031001 分子信息学B031002 化学反应和化学过程的信息学B031003 化学数据库B031004分子信息处理中的算法B04高分子科学B0401 高分子合成化学B040101高分子设计与合成B040102配位聚合与离子型聚合B040103高分子光化学与辐射化学B040104生物参与的聚合与降解反B040105缩聚反应B040106自由基聚合B0402 高分子化学反应B040201高分子降解与交联B040202高分子接枝与嵌段B040203高分子改性反应与方法B0403 功能与智能高分子B040301吸附与分离功能高分子B040302高分子催化剂和高分子试剂B040303医用与药用高分子B040304生物活性高分子B040305液晶态高分子B040306光电磁功能高分子B040307储能与换能高分子B040308高分子功能膜B040309仿生高分子B0404 天然高分子与生物高分子B040401基于可再生资源高分子B0405 高分子组装与超分子结构B040501超分子聚合物B040502超支化与树形高分子B0406 高分子物理与高分子物理化学B040601高分子溶液B040602高分子聚集态结构B040603高分子转变与相变B040604高分子形变与取向B040605高分子纳米微结构及尺寸效应B040606高分子表面与界面B040607高分子结构与性能关系B040608高分子测试及表征方法B040609高分子流变学B040610聚电解质与高分子凝胶B040611高分子塑性与黏弹性B040612高分子统计理论B040613高分子理论计算与模拟B0407 应用高分子化学与物理B040701高分子加工原理与新方法B040702高性能聚合物B040703高分子多相与多组分复合B040704聚合反应动力学及聚合反应过程控制B040705杂化高分子B040706高分子循环利用B05 分析化学B0501 色谱分析B050101 气相色谱B050102 液相色谱B050103 离子色谱与薄层色谱B050104 毛细管电泳及电色谱B050105 微流控系统与芯片分析B050106色谱柱固定相与填料B0502 电化学分析B050201 伏安法B050202 生物电分析化学B050203 化学修饰电极B050204 微电极与超微电极B050205 光谱电化学分析B050206 电化学传感器B050207 电致化学发光B0503 光谱分析B050301 原子发射与吸收光谱B050302 原子荧光与X-射线荧光光谱B050303 分子荧光与磷光光谱B050304 化学发光与生物发光B050305 紫外与可见光谱B050306 红外与拉曼光谱B050307 光声光谱B050308 共振光谱B0504 波谱分析与成像分析B0505 质谱分析B050601 联用技术B050602 分析仪器关键部件、配件研制B050603 分析仪器微型化B050604 极端条件下分析技术B0507 热分析与能谱分析B0508 放射分析B0509 生化分析及生物传感B050901 单分子、单细胞分析B050902 纳米生物化学分析方法B050903 药物与临床分析B050904 细胞与病毒分析B050905 免疫分析化学B050906 生物分析芯片B0510 活体与复杂样品分析B0511 样品前处理方法与技术B0512 化学计量学与化学信息学B0513 表面、形态与形貌分析B051301 表面、界面分析B051302 微区分析B051303 形态分析B051304 扫描探针形貌分析B06化学工程及工业化学B0601化工热力学和基础数据B060101状态方程与溶液理论B060102相平衡B060103化学平衡B060104热力学理论及计算机模拟B060105化工基础数据B0602传递过程B060201化工流体力学和传递性质B060202传热过程及设备B060203传质过程B060204颗粒学B060205非常规条件下的传递过程B0603分离过程B060301蒸馏蒸发与结晶B060302干燥与吸收B060303萃取B060304吸附与离子交换B060305机械分离过程B060306膜分离B0604化学反应工程B060401化学反应动力学B060402反应器原理及传递特性B060403反应器的模型化和优化B060404流态化技术和多相流反应工程B060405固定床反应工程B060406聚合反应工程B060407电化学反应工程B060408生化反应工程B060409催化剂工程B0605化工系统工程B060501化学过程的控制与模拟B060502化工系统的优化B0606无机化工B060601基础无机化工B060602工业电化学B060603精细无机化工B060604核化工与放射化工B0607有机化工B060701基础有机化工B060702精细有机化工B0608生物化工与食品化工B060801生化反应动力学及反应器B060802生化分离工程B060803生化过程的优化与控制B060804生物催化过程B060805天然产物及农产品的化学改性B060806生物医药工程B060807绿色食品工程与技术B0609能源化工B060901煤化工B060902石油化工B060903燃料电池B060904天然气及碳--化工B060905生物质能源化工B0610化工冶金B0611环境化工B061101环境治理中的物理化学原理B061102三废治理技术中的化工过程B061103环境友好的化工过程B061104可持续发展环境化工的新B0612资源化工B061201资源有效利用与循环利用B061202材料制备的化工基础B07环境化学B0701 环境分析化学B070101 无机污染物分离分析B070102有机污染物分离分析B070103污染物代谢产物分析B070104污染物形态分离分析B0702 环境污染化学B070201大气污染化学B070202水污染化学B070203土壤污染化学B070204 固体废弃物污染化学B070205 放射污染化学B070206 纳米材料污染化学B070207 复合污染化学B0703 污染控制化学B070301大气污染控制化学B070302水污染控制化学B070303土壤污染控制化学B070304固体废弃物污染控制化学B0704 污染生态化学B070401污染物赋存形态和生物有效性B070402污染物与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B070403污染物的生态毒性和毒理B0705 理论环境化学B070501污染化学动力学B070502 污染物构效关系B070503 化学计量学在环境化学中的应用B070504 环境污染模式与预测B0706 区域环境化学B070601化学污染物的源汇识别B070602污染物的区域环境化学过程B070603污染物输送中的化学机制B0707化学环境污染与健康B070701 环境污染的生物标志物B070702 环境污染与食品安全B070703 人居环境与健康B070704 环境暴露与毒理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学科代码生命科学部C01微生物学C0101微生物资源与分类学C010101细菌资源、分类与系统发育C010102放线菌资源、分类与系统发育C010103真菌资源、分类与系统发育C010104病毒资源与分类C0102微生物生理与生物化学C010201微生物生理与代谢C010202微生物生物化学C0103微生物遗传育种学C010301微生物功能基因C010302微生物遗传育种C0104微生物学研究的新技术与新方法C0105环境微生物学C010501陆生环境微生物学C010502水生环境微生物学C010503其他环境微生物学C0106病原细菌与放线菌生物学C010601 植物病原细菌与放线菌生物学C010602 动物病原细菌与放线菌生物学C010603 人类病原细菌与放线菌生物学C0107 病原真菌学C010701 植物病原真菌学C010703 人类病原真菌学C0108 病毒学C010801 植物病毒学C010802 动物病毒学C010803 人类病毒学C010804噬菌体C0109支原体、立克次体与衣原体C010901 支原体C010902 立克次体、衣原体等C02植物学C0201 植物结构学C020101植物形态结构与功能C020102植物形态与发生C0202 植物分类学C020201种子植物分类C020202孢子植物分类C020203植物地理学C0203 植物进化生物学C020301植物系统发育C020302古植物学与孢粉学C020303植物进化与发育C0204 植物生理与生化C020401光合作用C020402生物固氮C020403呼吸作用C020404矿质元素与代谢C020405有机物质合成与运输C020406水分生理C020407抗性生理C020408植物激素与生长发育C020409植物次生代谢与调控C020410种子生理C0205 植物生殖生物学C020501植物配子体发生与受精C020502植物胚胎发生C0206 植物资源学C020601植物资源评价C020602植物引种驯化C020603植物种质C020604植物化学C020605水生植物与资源C03生态学C0301分子与进化生态学C030101分子生态学C030102进化生态学C0302行为生态学C030201昆虫行为生态学C030202其他动物行为生态学C0303生理生态学C030301植物生理生态学C030302动物生理生态学C0304种群生态学C030401植物种群生态学C030402昆虫种群生态学C030403其他动物种群生态学C0305群落生态学C030501群落结构与动态C030502物种间相互作用C0306生态系统生态学C030601农田生态学C030602森林生态学C030603草地与荒漠生态C030604水域生态学C0307景观与区域生态学C030701景观生态学C030702区域生态学C0308全球变化生态学C030801陆地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C030802海洋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C0309微生物生态学C0310污染生态学C031001污染生态学C031002毒理生态学C0311土壤生态学C031101土壤生态系统水分、养分循环C031102土壤生物与土壤生态系统C0312保护生物学与恢复生态学C031201生物多样性C031202保护生物学C031203受损生态系统恢复C0313生态安全评价C031301转基因生物的生态C031302外来物种的入侵与生态安全性评价C031303生态工程评价C04林学C0401森林资源学C0402森林资源信息学C040201森林资源管理与信息技术C040202森林灾害监测的理论与方法C0403木材物理学C040301材性及其改良C040302木材加工学C040303人工复合木材C0404林产化学C040401树木化学成分分析C040402造纸与制浆C0405森林生物学C040501树木生长发育C040502树木抗逆生理学C040503树木繁殖生物学C0406森林土壤学C0407森林培育学C040701森林植被恢复与保持C040702人工林培育C040703种苗学C040704复合农林业C0408森林经理学C040801森林可持续发展C040802森林分类经营C0409森林健康C040901森林病理C040902森林害虫C040903森林防火C0410林木遗传育种学C041001林木种质资源C041002林木遗传改良C041003林木育种理论与方法C0411经济林学C041101经济林重要形状C041102经济林栽培生理C041103林木果实采后生物学C041104茶学C0412园林学C041201园林植物种质资源C041202城市园林与功能C041203园林规划和景观设计C0413荒漠化与水土保持C041301防护林学C041302森林植被与水土保持C041303植被与荒漠化C0414林业研究的新技术与新方法C05生物物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C0501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C050101生物大分子结构计算与理论预测C050102生物大分子空间结构测定C050103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C0502生物化学C050201蛋白质与多肽生物化学C050202核酸生物化学C050203酶学C050204糖生物学C050205无机生物化学C0503蛋白质组学C0504膜生物化学与膜生物物理学C050401生物膜结构与功能C050402跨膜信号转导C050403物质跨膜转运C050404其他膜生物化学与膜生物物理学C0505系统生物学C0506环境生物物理C050601电磁辐射生物物理C050602声生物物理C050603光生物物理C050604电离辐射生物物理与放射生物学C050605自由基生物学C0507空间生物学C0508生物物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新方法与新技术C06遗传学与发育生物学C0601植物遗传学C060101植物分子遗传C060102植物细胞遗传C060103植物数量遗传C0602动物遗传学C060201动物分子遗传C060202动物细胞遗传C060203动物数量遗传C0603微生物遗传学C060301原核微生物遗传C060302真核微生物遗传C0604人类遗传学C060401人类遗传的多样性C060402人类起源与进化C060403人类行为的遗传基础C060404人类表型性状与遗传C0605医学遗传学C060501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基础C060502多基因遗传病的遗传基础C060503线粒体与疾病C060504染色体异常与疾病C060505肿瘤遗传C060506遗传病模型C0606基因组学C060601基因组结构与分析C060602比较基因组与进化C060603基因组信息学C0607基因表达调控与表观遗传学C060701组蛋白修饰及意义C060702DNA修饰及意义C060703染色体重塑及意义C060704非编码RNA调控与功能C060705转录与调控C0608生物信息学C060801生物数据分析C060802生物信息算法及工具C060803生物信息挖掘C060804生物系统网络模型C0609遗传学研究新方法C0610发育生物学C061001性器官与性细胞发育C061002精卵识别与受精C061003胚胎早期发育C061004组织、器官的形成与发育C061005组织、器官的维持与再生C061006细胞的分化与发育C061007核质互作与重编程C061008干细胞及定向分化基础C061009模式生物与发育C061010发育研究新方法与体系C07细胞生物学C0701细胞、亚细胞结构与功能C0702细胞生长与分裂C0703细胞周期与调控C0704细胞增殖与分化C0705细胞衰老C0706细胞死亡C0707细胞运动C0708细胞外基质C0709细胞信号转导C0710人体解剖学C0711人体组织与胚胎学C071101人体组织学C071102人体胚胎学C08免疫学C0801免疫生物学C080101分子免疫C080102细胞免疫C080103免疫应答C080104免疫耐受C080105免疫调节C0802免疫遗传学C0803免疫病理学C0804神经内分泌免疫学C0805生殖免疫学C0806黏膜免疫学C0807临床免疫学C080701自身免疫与自身免疫性疾病C080702超敏反应与超敏反应性疾病C080703免疫缺陷与免疫缺陷。
凝聚态物理学的研究与进展
凝聚态物理学的研究与进展凝聚态物理学是研究物质宏观状态的物理学科,主要研究固体、液体和气体等凝聚态物质的性质及其相互作用。
这一领域的研究对于材料科学、能源技术、半导体技术等产业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旨在介绍凝聚态物理学的研究内容与进展。
一、凝聚态物理学的研究内容凝聚态物理学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凝聚态物质的结构和物理性质研究物质的微观结构对于理解材料的性质十分重要。
凝聚态物理学家通过实验和理论计算,研究物质的微观结构与其宏观性质的关系,包括热力学性质、电学性质、磁学性质、光学性质等。
2. 凝聚态物质的相变凝聚态物质的相变是指物质由一种相转变为另一种相(如固态、液态、气态等)的过程。
相变不仅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对于科学与工程技术的应用也具有极高的价值。
例如,相变储能技术、相变材料的应用等。
3. 凝聚态物质中电子与强子的相互作用凝聚态物质中电子与强子(如质子、中子等)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固体材料的性质具有重要影响。
如超导材料、磁性材料等的应用。
4. 凝聚态物质中的新现象与新物理凝聚态物理学是物理学中最富有生气和活力的学科之一。
新出现和发展的一些新物理现象,如高温超导、磁性固态材料、凝胶形成,很多还不为人们所完全把握和所理解,但科学家们通过实验与理论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地挖掘和发现它们的新性质和特点。
二、凝聚态物理学的研究进展凝聚态物理学自问世以来,一直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其研究对于现代科技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
近年来,凝聚态物理学的研究不断取得新的成果和进展:1. 量子物理学的兴起量子物理学是凝聚态物理学中最快发展的分支之一。
通过对凝聚态物质的量子性质进行实验和理论计算,物理学家们揭示了许多经典物理理论无法解释的新现象,例如量子液体、量子震荡等。
2. 对凝聚态物质的原子级理解通过加速器与显微术等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家们逐渐能够对凝聚态物质的原子级结构进行观测与实测,为研究凝聚态物质的微观原理提供了有力支持。
2023年国家自然基金各学科新增申请类目
2023年国家自然基金各学科新增申请类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我国支持基础研究的主要渠道之一,其在推动科研创新、培育科研人才和促进科技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每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都会进行一系列调整和改革,以适应科研发展的需要。
作为科研人员,了解最新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各学科新增申请类目对于我们的研究方向和申请基金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对202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各学科新增申请类目进行全面评估,并探讨其对科研人员的影响。
一、数学部202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数学部新增申请类目包括:纯数学、应用数学、概率统计。
在过去的数学部申请类目中,并没有将应用数学和概率统计分开,这次的分开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方向的申请需求。
在纯数学方向上也有一些对以往类目的精细化调整,这将有助于更好地引导基础研究方向的发展。
二、物理科学部202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物理科学部新增申请类目包括:基础物理、凝聚态物理、光学、粒子物理。
相较于以往,新增了光学和粒子物理两个具体方向的申请类目,这将有助于更好地支持和引导这两个领域的研究发展。
基础物理和凝聚态物理在以往的基础上也做出了一些调整和优化,以适应当前科研发展的需要。
三、化学科学部202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化学科学部新增申请类目包括: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生物化学。
这次的新增申请类目在一定程度上也对以往的类目进行了一些领域的调整,将更好地支持这三个领域的研究。
特别是生物化学领域,其在过去并没有单独的申请类目,这次的调整将有助于更好地推动生物化学研究的发展。
四、生命科学部202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生命科学部新增申请类目包括:生态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
这次的调整对生命科学部实际上是一次领域层面的划分,将更好地支持这三个领域的研究。
特别是生态学方向上,其在以往并没有单独的申请类目,这次的调整将有助于更好地推动生态学研究的发展。
五、地球科学部202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球科学部新增申请类目包括:地质学、气象学、地球物理学。
凝聚态物理专业所属二级学科
凝聚态物理专业所属二级学科凝聚态物理是一门研究物质在固态下性质和行为的学科,其研究领域广泛,包括晶体学、材料科学、超导电性、半导体物理学等。
在我国,凝聚态物理专业被划分为物理学一级学科下的一个二级学科。
本文将对凝聚态物理专业所属的二级学科进行简要介绍。
一、凝聚态物理专业概述凝聚态物理专业主要研究固态材料的结构、性质、制备和应用。
该专业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的物理学基础、较强的实验和理论分析能力、宽广的专业知识面的复合型人才。
毕业生将在科研、教育、生产和管理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二、凝聚态物理专业所属的二级学科1.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物理与化学是凝聚态物理专业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材料的物理性能、化学性质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
该方向涉及纳米材料、功能材料、智能材料、生态环境材料等领域。
2.晶体生长与制备晶体生长与制备方向关注晶体材料的生长、制备及其在光学、电子、能源等方面的应用。
研究内容包括晶体生长理论、生长设备、晶体材料制备技术等。
3.半导体物理学半导体物理学研究半导体材料的性质、器件原理和应用技术。
该方向涉及半导体材料制备、半导体器件设计、半导体器件封装和测试等技术。
4. 超导电性超导电性方向主要研究超导材料的性质、制备及其在能源、信息、交通等领域的应用。
研究内容包括超导原理、超导材料制备、超导器件等。
5.光学光学方向研究光的性质、光的产生、光的传播、光的检测以及光的应用。
该方向涉及光学原理、光学器件、光学系统、光通信技术等。
6.磁学与磁性材料磁学与磁性材料方向主要研究磁性材料的性质、制备及其在磁性器件、磁存储、磁传感器等领域的应用。
研究内容包括磁性原理、磁性材料制备、磁性器件等。
7.纳米技术与纳米材料纳米技术与纳米材料方向关注纳米材料的制备、性质及其在电子、光学、生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
研究内容包括纳米材料制备、纳米器件、纳米技术等。
总结凝聚态物理专业所属的二级学科涉及多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学习这些专业方向,可以深入了解固体材料的性质和应用,为我国材料科学、电子技术、能源等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名单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名单
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发布了2021年度的资
助项目名单。
该项目名单涵盖了自然科学领域内的各个方向,包括生
命科学、物理学、化学、地理科学等等。
今年,NSFC共计选出了6792
个项目,总资助金额达到了96.3亿元。
在这些项目中,生命科学领域获得了最多的资助,选出了2832
个项目,资助金额为40.59亿元。
其中,医学领域的项目数量最多,
达到了1520个,紧随其后的是生物学和生物技术领域。
在物理学领域,共有729个项目获得了资助,资助金额为10.46
亿元。
其中,凝聚态物理学和光学领域的项目数量较多。
在化学领域,有545个项目获得了资助,资助金额为7.97亿元,主要集中在有机合
成与化学生物学等领域。
地理科学领域的项目数量为341个,资助金
额为4.98亿元,主要关注于环境演变和资源利用等问题。
此外,在数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以及天文学、地球物理学
等多个领域,也有众多优秀项目获得了资助。
这些项目不仅代表了国内自然科学领域的最新进展和成果,同时
也为我国科技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为中国走向科技强国注入了
强大动力。
第四届凝聚态物理会议
computations:devices, algorithm and machine learning,召集人: 蔡子(交大)、王浩华(浙大) 9. Symposium on strongly correlated systems : Quantum many-body physics and computations, spin liquid and quantum magnetism, unconventional superconductivity,召集人:孟子杨(物理所)、 周毅(浙大)
第四届凝聚态物理会议
(第三轮)
2018 年 7 月 5—8 日,上海
自 2002 年 ,中 国 科 学 院 物 理 研 究 所 成 功 举 办 了 系 列 “凝 聚 态 物 理 与 材料计算国际会议”。自 2015 年,基于凝聚态物理发展的需要,当届组 委 会 研 究 决 定 ,新 增 分 会 、扩 展 会 议 议 题 和 扩 大 会 议 规 模 ,把 会 议 名 称 更 名 为 凝 聚 态 物 理 会 议 ( CCMP) , 旨 在 加 强 凝 聚 态 物 理 及 其 交 叉 学 科 中多个前沿领域国内外实验、理论和计算方面的学者之间的交流合作, 推 进 凝 聚 态 物 理 及 其 交 叉 学 科 中 多 个 前 沿 领 域 的 发 展 ,并 通 过 设 立 英 文 分 会 ,吸 收 亚 太 国 家 和 地 区 等 国 际 上 相 关 领 域 活 跃 的 学 者 参 加 ,逐 步 使 CCMP 发 展 成 为 亚 洲 一 年 一 度 的 凝 聚 态 物 理 学 盛 会 ,扩 大 中 国 凝 聚 态 物 理 及 其 相 关 交 叉 领 域 在 国 际 上 的 影 响 力 ,提 升 我 国 凝 聚 态 物 理 及 其 相 关 交叉领域的研究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什么是凝聚态物理
什么是凝聚态物理凝聚态物理学(condensed matter physics)是从微观角度出发,研究由大量粒子(原子、分子、离子、电子)组成的凝聚态的结构、动力学过程及其与宏观物理性质之间的联系的一门学科。
凝聚态物理是以固体物理为基础的外向延拓。
凝聚态物理的研究对象凝聚态物理的研究对象除晶体、非晶体与准晶体等固相物质外还包括从稠密气体、液体以及介于液态和固态之间的各类居间凝聚相,例如液氦、液晶、熔盐、液态金属、电解液、玻璃、凝胶等。
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凝聚态物理学取得了巨大进展,研究对象日益扩展,更为复杂。
一方面传统的固体物理各个分支如金属物理、半导体物理、磁学、低温物理和电介质物理等的研究更深入,各分支之间的联系更趋密切;另一方面许多新的分支不断涌现,如强关联电子体系物理学、无序体系物理学、准晶物理学、介观物理与团簇物理等。
从而使凝聚态物理学成为当前物理学中最重要的分支学科之一,从事凝聚态研究的人数在物理学家中首屈一指,每年发表的论文数在物理学的各个分支中居领先位置。
有力地促进了诸如化学、物理、生物物理学和地球物理等交叉学科的发展。
众所周知,复杂多样的物质形态基本上分成三类:气态、液态和固态,在这三种物态中,凝聚态物理研究的对象就占了二个,这就决定了这门学科的每一步进展都与我们人类的生活休戚相关。
从传统的各种金属、合金到新型的各种半导体、超导材料,从玻璃、陶瓷到各种聚合物和复合材料,从各种光学晶体到各种液晶材料等等;所有这些材料所涉及到的声、光、电、磁、热等特性都是建立在凝聚态物理研究的基础上的。
凝聚态物理研究还直接为许多高科学技术本身提供了基础。
当今正蓬勃发展着的微电子技术、激光技术、光电子技术和光纤通讯技术等等都密切联系着凝聚态物理的研究和发展。
凝聚态物理以万物皆成于原子为宗旨,以量子力学为基础研究各种凝聚态,这是一个非常雄心勃勃的举措。
应该说出自于对固态中晶态固体的研究和对液态中量子液体的研究。
第十八届全国凝聚态理论与统计物理学术会议
目录
1. 会议日程简表 2. 会议详细日程安排 3. 大会邀请报告、分会邀请报告、分会一般报告和张贴报告编码规则 4. 大会邀请报告: 题目与摘要 5. 分会邀请报告和一般报告: 题目与摘要 6. 张贴报告: 题目与摘要 7. 通讯录
第十八届全国凝聚态理论与统计物理学术会议
日
日期 2014 年 7 月 26 日 2014 年 7 月 27 日 时间 全天 签到、注册
午餐&小憩 地点:重庆大学学生第 1 食堂 2 楼大厅(见校园引导标识、或会 议相关地图)
2014 年 7 月 27 日第二单元:分会报告(第一分会场) 地点:民主湖报告厅 13:30-14:00 主题:1 主持人:罗洪刚(兰州大学)
分会邀请报告:Three Component Ultracold Fermi Gases Under Spin-orbit Coupling 报告人:易为(中国科技大学)
14:00-14:20
口 头 报 告 : Braiding of Majorana Edge States in One-dimensional Decorated
XY-model
报告人:董召阳(南京大学) 14:20-14:40 口头报告:Exotic Fractional Topological States in a Two-dimensional Organometallic
12:00-13:30 13:30-14:40
午餐、小憩 分会报告(含分会邀请报告)
14:40-15:00 15:00-16:10
茶歇 分会报告(含分会邀请报告)
16:10-17:30 17:30-18:30 18:30 20:00-21:00 2014 年 7 月 29 日 8:30 9:00-10:30 10:30-11:00 11:00-12:0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物理专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物理专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物理专项是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设立的专门资助物理学科领域的项目。
该专项的目的是支持物理学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创新研究,推动我国物理学科的发展,培养高水平的物理科学人才。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物理专项中,有多个子专项,如基础物理学、凝聚态物理学、光学与光学工程等。
具体资助的项目范围包括基础理论研究、实验研究、仪器设备研制等多个方面。
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物理专项的项目需要经过评审,评审由专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进行。
评审的标准包括科学原创性、研究方法的合理性、研究成果的预期等。
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物理专项资助的项目将获得一定的经费支持,以及对研究成果的认可和推广。
这将有助于研究团队的发展,促进学术交流和合作,推动相关领域的科学进步。
凝聚态物理(专业代码070205)
凝聚态物理(专业代码:070205)一、培养目标本学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坚实和系统的凝聚态物理理论基础与专门知识,掌握现代物理分析技术,了解凝聚态物理发展的前沿和动态,能够适应 国家经济、科技、教育发展需要,独立从事本学科前沿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并能作出创造性成果的高层次人才。
二、研究方向1.强关联体系和低温物理、2.纳米材料与物理、3.凝聚态理论、4.功能薄膜与器件物理、5.光学材料与光谱学三、学制及学分按照研究生院有关规定。
四、课程设置英语、政治等公共必修课和必修环节按研究生院统一要求。
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如下所列。
基础课:PH05101★1高等量子力学★1(4) PH05102 近代物理进展(4)PH05104★2高等电动力学(Ⅱ)★2(4)PH55201★3高等固体物理★3(5)PH55202★4固体理论★4(4) PH55203 固体物理实验方法(I)(4)PH55204 群论及其应用(I)(2) PH55205 量子统计理论(上)(3)PH55206 量子统计理论(下)(3) PH55207 凝聚态物理前沿学术讲座及讨论(seminar)(2)PH55208 固体物理实验方法(Ⅱ)(4)专业课:PH54201 固体光学与光谱学(3) PH54202 固体表面分析原理(3)PH54203 晶体学(4) PH14202 量子场论(Ⅰ)(4)PH55210 重整化群理论(3) PH55211 超导物理(4)PH55212 低温固态物理(3) PH55213 高等半导体物理(4)PH55214 超导电子学(3) PH55215 固体中的光跃迁(3)PH55216 多体量子理论(4) PH55217 分形原理及其应用(3)PH55218 薄膜生长(2.5) PH55219 透射电子显微学(2.5)PH55220 X射线衍射(3) PH55221 物质成分的光谱分析(2.5)PH55223 极低温物理(3)PH55222 物质结构的波谱能谱分析(3)PH55224 X射线基础(3) PH55225 半导体光学(4)PH05103 高等电动力学(4)PH56201 高等凝聚态物理(4) PH56202 低温物理实验原理和方法(3)PH56203 光电子学(4) PH56204 计算凝聚态物理(2)PH56205 固体功能材料概论(3) PH56206 材料物理实验方法(4)PH56207 固体的表面与界面(3) PH16207 非线性动力学专题(4)PH16208 复杂系统理论专题(4)备注:带★号课程为博士生资格考试科目,其中★1和★2二门课程研究生可根据导师要求选择其中一门、★3和★4二门课程研究生可根据导师要求选择其中一门即可。
凝聚态物理一级学科
凝聚态物理一级学科凝聚态物理是研究凝聚态物质的性质和规律的一门学科。
凝聚态物理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晶体、非晶体、量子物态、材料性质、超导、磁性、光电性等等。
它的研究对象包含所有固体、液体和气体,但其主要研究方向是固体和液体。
凝聚态物理是物理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的研究内容覆盖了材料科学、化学、生物学等多个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凝聚态物理的研究成果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半导体、光纤通信、信息储存、医疗诊断、新能源开发等众多领域。
1.材料性质的研究。
凝聚态物理研究的一个主要方向就是固体和液体材料的性质研究。
通过对材料的结构、成分、热力学性质等多个方面的研究,可以了解材料的本质特征和工程应用价值。
2.量子物理的研究。
凝聚态物理研究中的另一个重要方向就是量子物理的探索。
量子物理是描述微观领域物理行为的重要理论框架,研究量子物理,可以帮助人们更深入地理解自然界中的基本粒子行为。
3.超导、磁性、光电性等现象的研究。
凝聚态物理研究重点也包括几种特殊的凝聚态现象,比如超导现象、磁性现象、光电性现象等。
研究这些现象,可以为新型电子器件和材料领域的发展提供基础理论支持。
实际应用中,凝聚态物理的成果也广泛应用于相关领域:1.半导体物理。
凝聚态物理在半导体行业中的应用非常重要。
半导体器件是现代电子设备的核心部件,通过凝聚态物理学的认识和掌握,可以为半导体器件的制造和性能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2.纳米科技。
凝聚态物理的研究成果为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基础理论支持,帮助人们制造出更加高效的纳米材料和纳米器件。
3.新型能源材料。
凝聚态物理的发现为新型能源材料的研究提供了指引。
例如,铁电体材料的发现和了解,有可能会带来更加高效的能源转换材料。
总之,凝聚态物理是一门基础理论学科,也是现代高科技领域的重要支柱学科。
凝聚态物理的研究成果为应用于半导体、光电、新能源等领域的新材料、新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11月25日国家科技部下发《关于批准北京凝聚态物理等5个
何构成的,建设目标是什么? 侯院士:获准筹建的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
室将首先设立原子分子物理与化学、纳米材料与化 学、量子结构与物理、量子计算与信息、Bio-X交叉科 学、理论和计算等6个研究部和理化分析实验室及低温 强磁场实验室2个公共技术支撑平台。实验室研究领域 选择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材料科学和信息科学 的交叉前沿。实验室将紧密围绕国家需求、瞄准科学 发展前沿、充分发挥原有实验室的积累和物理、化 学、生物和信息科学多学科交叉的优势,发展和使用 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单分子科学研究实验装置、 纳米
结构模型所建立的有关纳米粒子稳定的“安-吴作图法”
为胶体粒子的大小和稳定剂间的关系提供了有效的定
量数据分析方法。还先后获邀在著名的《美国科学院
院刊》(PANS)和《化学研究报道》(ACR)上撰稿总结
了他们有关高分子纳米粒子制备方面的工作。到目前
为止, 他们有关高分子科学方面的工作仅在影响因子
3.0以上的国际期刊上就发表论文130余篇,他引次数近
国家实验室将实行全新开放的运行机制,向国内 外公开招聘实验室主任和骨干研究人员,并提供“百人 计划”和“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等多种方式支持。实验室 将实行与国际运行惯例接轨的管理和评估制度,实行 以竞争和流动为核心的人事管理制度及科学合理的分 配激励机制,实行岗位聘任制和任期制,建立年龄和 知识结构合理,有凝聚力和充满活力的创新团队。实 验室实行理事会指导下的主任负责制,具有独立的人 事与财务管理权。
信息科技纳米科技生物科技的迅速发展迫切要求对微尺度下由量子力学原理控制的物质结构与性质有更深入的了解与认识过去几年在国家和科学院的支持下中国科大充分利用211工程和知识创新工程的建设机遇对中科院结构分析重点实验室选键化学重点实验室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和原子分子物理实验室进行交叉整合组织了一支物理和化学交叉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研究队伍开展了微尺度物质结构和性质的研究在单分子化学与物理纳米化学与材料量子信息等领域取得重要进展迅速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取得了若干具有先进水平在国内外学术界有影响的标志性创新成果为组建国家实验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21年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070205凝聚态物理
凝聚态物理
科、专业简介(导师、研究方向及其特色、学术地位、研究成果、在研项目、课程设置、就业去向等方面):
凝聚态物理学是关于凝聚态物质的结构、性质及应用的学科,它的核心内容是研究凝聚态物质的微观结构、各种相互作用、电子组态以及力学、电学、磁学、热学、光学、输运等宏观性质。凝聚态物理的发展,揭示出了物质的诸多性质,为科技发展创制了新材料、新器件,建立了现代科学的实验方法和手段,如纳米技术、超导技术、微电子技术等等,推动着自然科学和工业技术的进步。是当今物理学中最为庞大、同时也是发展最为迅速的一个分支学科。它是材料、信息、能源等重要工业发展的基础。凝聚态物理学方向现有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1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9人。近年来,凝聚态物理学团队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联合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及青年项目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期中多篇文章发表在PRL,APL及PRB等主流期刊上。
计算物理Computational Physics
高等固体物理A Advanced Solid State PhysicsA
高等固体物理B Advanced Solid State PhysicsB
(3)学位专业课:
低维物理与薄膜技术Low Dimensional Physics and ThinFilmTechnique
量子光学Quantum Optics
信息光学Information Optics
2、选修课程:
(1)公共选修课
英语口语Oral English
计算机基础Fundamentalsof Computer
(2)专业选修课
专业外语Specialized Foreign Language
物理学前沿导论Introduction of Frontier Physics
4nd.凝聚态物理学
学科简介
凝聚态物理学涉及现代科学技术的众多领域,在高新科技中起着 关键性作用,为发展新材料、新器件、新工艺提供科学基础。
材 料 科 技 术
纳 米 科 技
凝聚态物理学
我校凝聚态学科的特色及优势
❖ 三束材料改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主要支撑学科之一。 ❖ 以载能束和等离子体为主要技术手段,针对新型材料开展
– 考试科目:物理学一级学科考试科目; • 复试:物理学综合,侧重固体物理、热统和量子力学
– 2013年招生情况:直接攻博1人,校内推免2人,统考录取8人。 – 2014年计划招生人数:10-12人
❖ 就业
– 高新技术企业:通讯技术、半导体器件制造 • 华为、中芯国际、北京半导体所、大连Inter、LED公司等
❖ 铁电/铁磁薄膜材料(信息存储)
研究方向 新能源材料
❖ 储氢与燃料电池材料(清洁能源、电动汽车) ❖ 电池材料(锂离子电池) ❖ 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
研究方向 低维与纳米材料
❖ 石墨烯与二维单层材料(纳米电子学) ❖ 碳纳米管(纳米复合材料) ❖ 团簇(磁存储、催化)
研究方向 载能束-材料相互作用
凝聚态物理专业介绍
学科简介
凝聚态物理学是当今物理学中最庞大、发展 最为迅速的分支学科。它建立在固体物理学 基础上,研究对象扩展至非晶、准晶、液体、 稠密气体、软物质等,主要任务是研究由大 量微观粒子(原子、分子、离子、电子)组成 的凝聚态物质的结构、成分与其物理性能之 间的关联,揭示其内在的物理规律。
– 高校和科研单位 • 中科院化物所、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苏州大学等
期待你的加入! 凝聚态物理专业
既有发挥你想像的空间, 又有拓展你实验能力的平台。
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实验和理论研究。 ❖ 近三年,在影响因子大于9的顶级刊物发表8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