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小故事,看中外文化差异
三个小故事看中外文化差异与礼仪
文章标题:透过三个小故事,探索中外文化差异与礼仪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多元化社会中,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相互影响是不可避免的。
尤其是在涉及到礼仪和行为规范方面,中外文化的差异就显得格外突出。
通过三个小故事,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外文化差异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一、见面礼:握手与鞠躬在西方国家,特别是在美国和欧洲等地,人们见面时通常会进行握手。
在商务场合,握手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代表了友好、坦诚和尊重。
然而,在东方国家,尤其是在我国和日本,见面时的礼仪通常是鞠躬。
在这里,握手可能会被视为过于亲密或不够庄重。
在跨国交流中,如果没有了解到这一点,就有可能造成不必要的误会和尴尬。
二、用餐礼仪:筷子与刀叉在我国和日本等国家,人们通常使用筷子来进餐。
而在西方国家,刀叉则是主要的用餐工具。
在餐桌上,不仅仅是用餐工具的不同,用餐时的礼仪习惯也有着明显的差异。
比如在我国,用餐时会有一些特殊的行为规范和礼节,比如不能用筷子指着别人,不能将筷子插立在饭碗中等。
而在西方国家,人们更注重餐桌上的谈吐和举止,比如不能大声喧哗、不能大口嚼食等。
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对于餐桌上行为规范的重视和理解。
三、节日习俗:春节与圣诞节春节和圣诞节是中西方两大文化圈的重要节日。
在我国,春节是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比如贴春联、放鞭炮、拜年等。
而在西方国家,圣诞节则是最热闹的节日之一,人们会进行圣诞树装饰、送礼物、举办派对等活动。
这两个节日从不同的方面展现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比如在庆祝方式、节日氛围、重要活动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区别。
中外文化差异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是多方面且深远的。
这不仅是一种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的魅力和丰富性。
在跨文化交流中,了解对方的文化差异和礼仪习惯至关重要。
尊重他人的文化差异,不仅能促进相互理解与友谊,更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国际关系。
我的个人观点是,文化差异和礼仪习惯的存在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它为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眼界和更深厚的文化底蕴。
跨文化交际的小故事
跨文化交际的小故事
故事发生在一个国际会议上,来自世界各地的代表齐聚一堂。
在会议的茶歇时间,一位中国代表和一位美国代表开始了一段有趣的对话。
中国代表主动向美国代表介绍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而美国代表也很开心地分享了美国的文化特点。
然而,在交流的过程中,他们却发现彼此对于礼节和沟通方式的理解有所不同。
中国代表习惯于在交谈时保持一定的距离,而美国代表则更倾向于亲近的身体接触。
这让中国代表感到有些不适,而美国代表却并不知道自己的举动已经触犯了对方的文化习惯。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交流陷入了一些尴尬和误解。
然而,聪明的中国代表并没有因此而产生负面情绪,而是试图理解对方的文化差异,并主动调整自己的态度。
他们开始进行更加深入的交流,探讨彼此文化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通过这样的交流,他们不仅增进了对彼此文化的理解,还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跨文化交际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只要我们愿意去理解和尊重对方的文化差异,就能够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学会倾听
和理解对方,尊重彼此的文化差异。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实
现跨文化交际的目标,建立起和谐的国际关系。
总而言之,跨文化交际是一个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和适应的过程。
通过尊重和理解对方的文化差异,我们能够建立起更加紧密的人际
关系,促进国际合作的发展。
希望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能够积极
地去面对跨文化交际的挑战,不断提升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地融入这个多元化的世界,为世界的和平与发
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西文化差异小故事
中西文化差异小故事:
有一个中国商人和一个美国商人一起前往欧洲进行商务旅行。
在欧洲的旅途中,两人不小心走散了,中国商人不知道该怎么做,
便决定在原地等待。
而美国商人则直接开始四处寻找线索,试图找
到他们应该前往的地点。
几个小时后,中国商人终于看到了美国商人,他非常高兴地喊道:“我终于找到你了!”而美国商人却一脸冷漠地回答:“我本来就
在这里啊。
”
这个故事虽然简短,但是反映了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
在中国
文化中,人们通常不太愿意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而是倾向于保持
沉默和忍耐。
而在美国文化中,人们更加注重自我表达和独立意识。
因此,在中国商人和美国商人之间,他们的沟通方式和理解方式存
在着很大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差异例子
中西方文化差异例子
1. 饮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注重色、香、味、形的完美结合,强调菜肴的口感和烹饪技巧。
而西方饮食文化则更注重营养均衡和食物的原汁原味,强调生食、沙拉和烤肉等。
2. 家庭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观念非常重要,尊老爱幼、孝道等价值观在社会中得到广泛认同。
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较为突出,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相对独立。
3. 礼仪文化:在中国,礼仪文化源远流长,人们在社交场合非常注重礼仪,如尊老爱幼、谦虚有礼等。
而西方文化中,礼仪相对简单,更强调平等和直接的表达。
4. 教育观念:中国教育观念注重学术成绩和考试分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承受较大的压力。
而西方教育观念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发展个性。
5. 时间观念:在中国文化中,时间观念相对灵活,人们更注重人际关系和情感交流。
而在西方文化中,时间观念较为严格,人们注重效率和准时性。
这些只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一些例子,实际上还有许多其他方面的差异。
了解和尊重这些差异有助于促进跨文化交流与理解。
【话题作文】东西方文化差异
【话题作文】东西方文化差异前几天,我们在课堂上学了《普罗米修斯的故事》和《燧氏钻木取火》,我对东西方文化也有了新的看法。
《普罗米修斯的故事》讲的是普罗米修斯同情人类,为人类盗取了天火,结果被宙斯惩罚。
《燧氏钻木取火》讲的是一个叫燧氏的年轻人在天神伏羲的指引下找到了钻木取火的办法。
他们有著相同点和不同点,他们的相同点就是:《普罗米修斯的故事》中普罗米修斯辨认出人们住在山洞里饥寒交迫;人们被野兽猎食,甚至彼此猎食——人们真的就是一切生物中最心疼的了。
而《燧氏钻木取火》中大神伏羲想要使人晓得火的用处。
从这里可以窥见火的起源都就是人类不晓得怎么用火、也不晓得火就是什么时候已经开始的。
所以天神同情人类、心疼人类,想要协助人类。
他们的不同点一:《普罗米修斯的故事》中普罗米修斯他把几个冷得发抖的人从山洞中叫出来,为他们生了火,叫他们用火取暖的方法。
从这里可以看出普罗米修斯是直接把火种给了人类。
而《燧氏钻木取火》中伏羲大展神通,在山林中降下了一场雷雨,雷电劈在树木上,树木燃烧起来,很快就变成了熊熊大火。
从这里看出伏羲是想让人类自己去发现这种叫火的东西。
第二个不同点:西方神话中的西方天神有的是贪婪、有的是博爱的。
宙斯就是自私自利的,而普罗米修斯就是博爱的。
在普罗米修斯向宙斯索要火种时,宙斯冷酷无情地说不给,所以在宙斯不同意后,普罗米修斯为了使人类生活条件变小不好,只好回去窃取火种。
但东方文化中,东方天神就是智慧的,伏羲大神而是教会人们如何获得火种。
《燧氏钻木取火》中的燧氏学会了兽皮的方法,他请来各种树枝,冷静地用相同的树枝展开摩擦。
终于树枝上着火了,然后爬出火了。
这样人类就找出了兽皮的方法——钻木取火。
从这里可以看出东方是智慧的,什么事都是要自己来想办法的。
而西方是自私的、博爱的,什么事都是神来为你受罚。
所以东方更相信人的力量,而西方是更崇尚神的力量。
从童年故事看文化差异
从童年故事看文化差异童年是每个人成长中最难忘的时光,而童年故事则承载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童年故事不仅在情节上有所差异,更在于其所体现的文化背景与价值观念。
通过比较不同国家的童年故事,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本文将以中国和西方国家的童年故事为例,探讨文化差异对于童年故事的影响。
中国童年故事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特点。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故事之一是《孔子三绝凤求凰》。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忠于道德和真爱的男子,通过各种艰难险阻最终与他心爱的女子团聚的故事。
这个故事强调了忠诚、善良和坚持原则的重要性,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婚姻、家庭和情感的重视。
与此相比,在西方国家的童年故事中,我们常常会看到更多的奇幻元素和想象力的运用。
比如,英国作家刘易斯·卡罗尔的童话故事《爱丽丝梦游仙境》,通过描述爱丽丝探险的故事,展示了她的勇敢和对于探索未知的渴望。
这种童话故事常常强调个人成长和自我探索的重要性,体现了西方文化中对于个人自由和独立思考的重视。
此外,中国和西方国家的童年故事在角色塑造上也存在差异。
中国的童年故事往往注重塑造正面形象,比如孔子的品行高洁和乐于助人,或是聪明勇敢的美猴王孙悟空。
这种塑造角色的方式体现了中国文化对于道德规范和价值观的重视。
而在西方的童年故事中,人物塑造常常更加复杂,既有英雄般的形象,也可能有缺点和矛盾。
这种刻画方式更加符合现实世界的多样性,反映了西方文化中对于人性和社会的理解。
在故事的情节和冲突展开上,中西方的童年故事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中国的故事往往注重传统道德观念的传递,情节比较平稳。
而在西方国家的故事中,我们常常能够看到更多的冲突和紧张的情节展开,这种冲突旨在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和想象力。
这反映了西方文化中对于自由与无限的追求,鼓励孩子们勇敢面对挑战和困难。
在文化差异的背后,童年故事扮演着一个传递价值观念和文化认同的重要角色。
通过童年故事,人们可以传承自己的文化传统,培养孩子们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文化差异案例
文化差异案例文化差异是指由于不同地域、民族、宗教、历史等因素所导致的人们在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社会规范等方面的差异。
这些差异往往会在跨国交流、国际合作以及跨文化交往中显现出来,引发种种问题和挑战。
下面,我们将通过几个具体的案例来探讨文化差异对个体与组织的影响。
案例一,美国与日本商务谈判。
在商务谈判中,美国人通常直接、坦诚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喜欢直截了当地讨论问题并迅速做出决策。
而日本人则更注重细节和含蓄,他们倾向于通过非言语性的暗示和委婉表达来传递信息。
在一次美日商务谈判中,美国代表团认为日本代表团的回答模棱两可、不够坦诚,认为他们在拖延时间,导致双方陷入僵局。
而日本代表团则觉得美国代表团太过直接、缺乏尊重,导致双方难以建立信任。
这个案例表明了在商务谈判中,文化差异可能导致沟通不畅、误解加深,从而影响谈判结果。
案例二,跨国公司的管理挑战。
跨国公司往往需要面对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员工,而这些员工往往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
在管理实践中,文化差异可能导致员工之间的沟通障碍、工作方式的不协调以及团队凝聚力的不足。
例如,某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分公司,由美国籍经理负责管理。
在日常工作中,美国经理习惯于直接下达指令,而中国员工更习惯于在团队中讨论决策。
这种文化差异导致了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矛盾和摩擦,影响了工作效率和团队合作。
案例三,国际学生的学习体验。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到国外留学。
然而,他们往往需要面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和教师,以及不同的学习方式和教育体系。
在这种情况下,文化差异可能成为国际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障碍。
例如,中国学生习惯于在课堂上保持沉默,而西方国家的教育体系更注重学生的参与和表达。
这种文化差异可能导致国际学生在课堂上感到不适和被动,影响其学习效果和适应能力。
以上几个案例表明了文化差异对个体与组织的影响。
在跨文化交流和国际合作中,我们需要更加重视文化差异的存在,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学会从对方的角度去思考和沟通,以期建立更加和谐、包容的国际关系。
中外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德国人都不怕脏。
第一次来德国在法兰克福机场落地的时候,看见候机大厅里有个还不会走路的小孩在地上爬来爬去,出溜出溜地还挺快。
家长就在旁边看着,也不说把孩子拽起来。
当时我就琢磨,这要是换成个中国家长会不会一大巴掌就上去了,爹妈给你洗衣服不是让你满世界当墩布使的。
后来见得多了,到处都是半大的孩子满地爬的,小孩还都是粉扑扑的脸蛋,让人思考中国那句俗话,是不是该说成:“不干不净,爬了没病”。
德国人不会蹲。
中国人喜欢蹲着。
出去玩走累了,找个荫凉蹲会;等车等累了,卡着马路牙子蹲会。
我没见过蹲着的德国人。
据说,西方人大腿跟小腿长的比例不适合蹲着,他们也蹲不住,一蹲就仰过去了。
所以,德国人在成年之后继续发扬小时候养成的不怕脏的精神,区别只是不再爬了,而是逮哪坐哪。
只要能放下一个屁股的平坦面积他们都能坐下去。
听说,为了给2008年北京奥运会创造好的形象,有人提出中国人应该改掉逮哪蹲哪的坏习惯。
其实,我倒觉得没什么必要。
如果中国人放弃蹲这个姿势,随着岁月推移蹲的能力恐怕就会退化了,以后想蹲还蹲不住了呢。
蹲不住,奥运会举重的金牌也就拱手送人了;“蹲茅坑”这样的词也会永久性地被载入历史词典了。
不少西方人批评中国人随地吐痰。
没错,这真是个特别坏的习惯。
舒服了自己恶心了别人,破坏环境,传播疾病,有百害而无一利。
在德国很少看见有人随地吐痰,最多是半大的坏小子摆酷满地啐吐沫。
德国人都有个大鼻子,他们把中国人从嗓子里顶出来的东西都从大鼻子里擤出来。
你就看吧,不分地方不分场合,甭管是课堂上还是饭桌上,不定什么时候就有个德国人从兜儿里掏出一张纸巾,摊开了捂在鼻子上,然后以气吞山河的气势拼命一擤,声音之大如尾气泄漏;流量之多如水库泄洪。
谁要是在饭桌上听见这么一声,那就等着胃里波涛汹涌去吧,如果谁要是特不识趣,非得再使劲找出来这声是从哪发出来的,然后看见那德国人把这张用过的鼻涕纸叠吧叠吧再放回兜里等着下次用,那恭喜啊!您离成功减肥已经不远了!德国人刷碗只刷不冲。
跨文化交际的小故事
跨文化交际的小故事
在一个偏远的小村庄里,生活着一对跨国夫妇。
丈夫是来自中国的汉族青年,妻子则是来自非洲的姆巴布韦部落。
两人在一次国际援助项目中相遇并相爱,最终决定结为夫妻。
他们的婚姻一开始并不被村里的人们所接受。
村民们对妻子的肤色和文化产生了误解和偏见,而丈夫也因为妻子的文化背景而面临着家庭和社会的压力。
然而,这对夫妻并没有放弃,他们决心要让自己的婚姻跨越文化的隔阂,让彼此的文化相互融合。
在他们的努力下,村民们开始逐渐接受了这对夫妻,他们也在村里建立起了自己的家庭。
在日常生活中,他们用心倾听对方的语言和习俗,学会了尊重和理解彼此的文化差异。
丈夫学会了妻子的部落舞蹈,妻子也学会了中国的烹饪技巧,两人共同经营着一家小餐馆,为村民们提供着不同文化的美食和欢乐。
他们的小餐馆成为了村里的一处风景,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品尝美食和欣赏文化表演。
在这里,人们可以看到不同肤色和文化背景的夫妻和睦相处,让人感受到了跨文化交际的美好。
这对夫妻的故事告诉我们,跨文化交际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只要双方用心倾听、尊重和理解对方,就能够跨越文化的隔阂,
让彼此的生活丰富多彩。
在全球化的今天,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了
一种必然,我们需要学会尊重和包容不同的文化,用心倾听和理解
对方,从而建立和谐的跨文化关系。
因此,无论是在国际交往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应该
学会跨文化交际,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而促进文化的
交流和融合,让世界变得更加多元和美好。
愿每个人都能像这对夫
妻一样,用心倾听、尊重和理解彼此,让跨文化交际成为一种美好
的生活方式。
中外文化差异趣味故事
中外文化差异趣味故事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来自中国的小明和来自美国的小华在学校的图书馆相遇了。
他们都是12岁,由于学校正在举办一个国际文化节,他们都被分配为各自国家文化的代表,需要一起准备一个展示本国文化的项目。
小明对小华的美国文化展示充满了好奇。
小华计划展示美国的流行音乐,她向小明推荐了一些美国著名的歌手和歌曲。
小明对美国的流行音乐并不熟悉,他以为这只是西方人的喜好,与他的中国传统文化没有太大关系。
然而,在准备过程中,小明开始对美国的流行音乐产生了兴趣。
他发现这些歌曲的旋律和歌词都很有趣,而且与中国的传统音乐有所不同。
他开始尝试听这些歌曲,并逐渐喜欢上了它们。
同时,小华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她开始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学、艺术和传统手工艺。
她发现中国的传统文化非常丰富多样,有许多有趣的故事和独特的艺术形式。
在文化节的展示环节中,小明和小华的项目都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小明用中国传统乐器演奏了一首美国流行歌曲,小华则用英语介绍了一些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习俗。
他们的表演让其他学生了解了不同国家的文化,并增进了彼此之间的友谊和理解。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尽管中外文化之间存在差异,但通过交流和接纳,我们可以互相学习和欣赏不同的文化。
只有通过了解和接纳不
同的文化,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彼此,并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三个小故事看中外文化差异与礼仪
三个小故事看中外文化差异与礼仪在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各种不同的文化积淀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面貌。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和礼仪习俗也因此而产生,这些差异往往在生活中的细枝末节中得到体现。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通过三个小故事来看一看中外文化差异与礼仪。
第一个故事发生在一次中外交流活动中。
一位我国朋友在美国朋友家中受邀参加晚宴。
晚宴中,美国朋友端出了自己亲手制作的菜肴,表达了对客人的热情款待。
然而,我国朋友却并未第一时间享用,在场的美国朋友都略显惊讶。
后来经过了解,我国朋友表示他习惯于等大家都就座后再一起开饭,以示对主人的尊重。
这件事情,引发了一场中外文化差异与礼仪的思考。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国外旅行的我国游客身上。
在一次参观外国博物馆的过程中,我国游客不小心触碰到了一件展品,立刻引起了当地人的不满和抗议。
在我国,观众可以近距离观赏展品,甚至可以触摸一些展品以增加亲近感。
然而,在国外,对展品的保护和尊重是非常重要的,触碰展品是对文化遗产的不尊重和侵犯。
这也引发了中外文化差异与礼仪的思考。
第三个故事是一个有趣的案例。
一位我国公司的员工因经常迟到而遭到了上司的批评。
在我国,有一些地区的人对于时间观念并不是特别重视,迟到现象比较普遍。
然而,在国外,特别是在欧美国家,时间被视为金钱,迟到会被视为不尊重他人的行为。
这位我国员工在国外工作时需要适应并尊重当地的时间观念,这需要跨越文化差异的理解和体谅。
以上三个小故事,将我们带入了中外文化差异与礼仪的思考。
在我国有句古话“入乡随俗”,意思是到了别人的地盘就得遵守别人的规矩。
这句话言简意赅地揭示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之道。
在对待中外文化差异与礼仪时,我们需要以开放的心态去尊重和理解他人的文化习俗,避免盲目地对外国文化抱有偏见或主观评价。
也需要主动去了解和学习他国的礼仪规矩,以便更好地适应不同的文化环境。
回顾这三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中外文化差异及礼仪的相互作用。
三个小故事看中外文化差异与礼仪
() e ’ gt oeh r o et e t ek Wh t a oy us get 2 L tS e tgte m men x w e . a t d o u g s s i de ? () o b u c m n ypaef in r hsStra? 3 H w a o t o igt m lc o dn e i aud y o r t
f)Ha e y u g ta ypa o hswe k n ?Ho b u . 4 v o o n ln frt i e e d w a o t. ?
譬 蹄. 1
可 以使 用 下 列 句 型 :
f 1I n o r o h a a . l ’ ls ry t e rt t h f 1I o e y u’1b l rg t o r 2 p o 1 e a l ih o1 h s .
() a ec r o oref 3 T k ae f usl y .
中西文化差异小故事
中西文化差异小故事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中西文化差异小故事第一幕:一位学校领导向教师们介绍新来的美国老师Ladies and gentlemen, I’m delighted to introduce to you a very pretty girl, Miss Brown. She is a very good teacher from the USA.对这番话,美国女教师一脸难堪的样子。
文化差异:中国人介绍来宾,喜欢用褒扬的话语言辞。
但美国人认为,初次结识,相互介绍,不必评头论足。
凡是主观性的评论,尽管是美言,也会给人唐突、强加的感觉。
对以上那番话,美国女教师感到难堪的是pretty和good两个词。
在那种场合,介绍应该突出被介绍人的身份、学历、职务等,而不应该是外貌和抽象的评论。
相比之下,如果把pretty和good改成实际教育背景和经历,这样的介绍句比较客观,令人容易接受。
比较下面改变措辞的介绍:Ladies and gentlemen, I’m delighted to introduce to you a new teacher from the USA., Miss Ann Brown. She is a doctor of American Literature with experience of teach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特别忠告:介绍客人要介绍客观事实,不要主观评论。
要注重身份,不要着眼外貌。
第二幕:一位美国同事感冒了,中国同事表示关心Chinese: You look pale. What’s the matter?American: I’m feeling sick. A cold, maybe.Chinese: Go and see the doctor. Drink more water. Did you take any pills Chinese medicine works wonderful. Would you like to try Put on more clothes. Have a good rest.American: You are not my mother, are you?文化差异:美国人比较看中个人的独立性。
中西文化差异小故事文化差异的例子
中西文化差异小故事第一幕:一位学校领导向教师们介绍新来的美国老师Ladies and gentlemen, I’m delighted to introduce to you a very pretty girl, Miss Brown、She is a very good teacher from the USA、对这番话,美国女教师一脸难堪的样子。
文化差异:中国人介绍来宾,喜欢用褒扬的话语言辞。
但美国人认为,初次结识,相互介绍,不必评头论足。
凡就是主观性的评论,尽管就是美言,也会给人唐突、强加的感觉。
对以上那番话,美国女教师感到难堪的就是pretty与good两个词。
在那种场合,介绍应该突出被介绍人的身份、学历、职务等,而不应该就是外貌与抽象的评论。
相比之下,如果把pretty与good改成实际教育背景与经历,这样的介绍句比较客观,令人容易接受。
比较下面改变措辞的介绍:Ladies and gentlemen, I’m delighted to introduce to you a new teacher from the USA、, Miss Ann Brown、She is a doctor of American Literature with experience of teach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特别忠告:介绍客人要介绍客观事实,不要主观评论。
要注重身份,不要着眼外貌。
第二幕:一位美国同事感冒了,中国同事表示关心Chinese: You look pale、What’s the matter?American: I’m feeling sick、A cold, maybe、Chinese: Go and see the doctor、Drink more water、Did you take any pills? Chinese medicine works wonderful、Would you like to try? Put on more clothes、Have a good rest、American: You are not my mother, are you?文化差异:美国人比较瞧中个人的独立性。
中西文化差异小故事
中西文化差异小故事第一幕:一位学校领导向教师们介绍新来的美国老师Ladies and gentlemen, I’m delighted to introduce to you a very pretty girl, Miss Brown. She is a very good teacher from the USA.对这番话,美国女教师一脸难堪的样子。
文化差异:中国人介绍来宾,喜欢用褒扬的话语言辞。
但美国人认为,初次结识,相互介绍,不必评头论足。
凡是主观性的评论,尽管是美言,也会给人唐突、强加的感觉。
对以上那番话,美国女教师感到难堪的是pretty和good两个词。
在那种场合,介绍应该突出被介绍人的身份、学历、职务等,而不应该是外貌和抽象的评论。
相比之下,如果把pretty和good改成实际教育背景和经历,这样的介绍句比较客观,令人容易接受。
比较下面改变措辞的介绍:Ladies and gentlemen, I’m delighted to introduce to you a new teacher from the USA., Miss Ann Brown. She is a doctor of American Literature with experience of teach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特别忠告:介绍客人要介绍客观事实,不要主观评论。
要注重身份,不要着眼外貌。
第二幕:一位美国同事感冒了,中国同事表示关心Chinese: You look pale. What’s the matter?American: I’m feeling sick. A cold, maybe.Chinese: Go and see the doctor. Drink more water. Did you take any pills? Chinese medicine works wonderful. Would you like to try? Put on more clothes. Have a good rest.American: You are not my mother, are you?文化差异:美国人比较看中个人的独立性。
关于中西方日常用语文化差异的故事
关于中西方日常用语差异的故事
1、一位美国教师在中国任教,中国同事总是对她说:“有空来坐坐”。
可是,半年过去了,美国同事从来没有上过门。
中国同事又对她说:“我真的欢迎你来家里坐坐。
如果没空的话,随时打电话来聊聊也行。
”一年下来,美国同事既没有来电话,也没有来访。
奇怪的是,这位美国人常为没人邀请她而苦恼。
2、在过年期间杜辉邀请了他的一位外国朋友来家里吃饭,外国朋友送了一件礼物给他,并要求他当面拆开礼物看,但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国人是不习惯当面拆开礼物的,而西方国家则不同。
外国朋友对于他的反应感到不可理解。
在吃饭时,餐桌上准备了一桌的菜而中国人则习惯客气说没什么菜,而外国朋友则无法理解,觉得很奇怪。
3、一位外国朋友不知道中国人的“哪里!哪里!”是自谦词。
一次,他参加一对年轻华侨的婚礼时,很有礼貌地赞美新娘非常漂亮,一旁的新郎代新娘说了声:“哪里!哪里!”
不料,这位朋友却吓了一大跳!想不到笼统地赞美,中国人还不过瘾,还需举例说明,于是便用生硬的中国话说:“头发、眉毛、眼睛、耳朵、鼻子、嘴都漂亮!”结果引起全场哄堂大笑。
4、洋人:“你们中国人的确是一个勤奋的民族。
”
中国人:“怎见得?”
洋人:“每当我早晨经过街道,常常可以看到路旁的招牌写着‘早点’两个大字,提醒过路上班的人,不要迟到。
”
5、一位自命为中国通的教授,向他的学生讲授中文课时说:“中国人把物品称为‘东西’,例如桌椅、电视机等等,但是有生命的动物就不称东西,例如虫、鸟、兽、人……等等,所以,你和他都不是东西,我自然也不是东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个小故事,看中外文化差异
各国间的文化差异巨大,我们自个儿行得通的礼仪到了西方就是另一回事啦!今天我们就来通过三个场景,了解一下中外文化间的一些不同吧。
第一幕:一位学校领导向教师们介绍新来的美国老师
Ladies and gentlemen, I'm delighted to introduce to you a very pretty girl, Miss Brown. She is a very good teacher from the USA.
对这番话,美国女教师一脸难堪的样子。
文化差异:中国人介绍来宾,喜欢用褒扬的话语言辞。
但美国人认为,初次结识,相互介绍,不必评头论足。
凡是主观性的评论,尽管是美言,也会给人唐突、强加的感觉。
对以上那番话,美国女教师感到难堪的是pretty和good两个词。
在那种场合,介绍应该突出背介绍人的身份、学历、职务等,而不应该是外貌和抽象的评论。
相比之下,如果把pretty和good 改成实际教育背景和经历,这样的介绍句比较客观,令人容易接受。
比较下面改变措辞的介绍:
Ladies and gentlemen, I'm delighted to introduce to you a new teacher from the USA., Miss Ann Brown. She is a doctor of American Literature with experience of teach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特别忠告:介绍客人要介绍客观事实,不要主观评论。
要注重身份,不要着眼外貌。
第二幕:一位美国同事感冒了,中国同事表示关心
Chinese: You look pale. What's the matter?
American: I'm feeling sick. A cold, maybe.
Chinese: Go and see the doctor. Drink more water. Did you take any pills? Chinese medicine works wonderful. Would you like to try? Put on more clothes. Have a good rest.
American: You are not my mother, are you?
文化差异:美国人比较看中个人的独立性。
受人照顾往往被视为弱者。
给对方出主意或提建议时,不能使对方认为自己小看他的能力。
美国人对上面第一句话的反应通常是"Take care of yourself. I hope you'll be better soon."
不必教人怎么做。
中国人则以出主意提建议表示关心,而且以兄弟姐妹或父母亲人的口吻,或以过来人的口气,这对美国人行不通。
特别忠告:对病人表示关心,不必尽提建议。
可以使用下列句型:
(1) I'm sorry to hear that (you've got a bad cold).
(2) I hope you'll be all right very soon.
(3) Take extra care of yourself.
(4) That's too bad. What's the matter?
(5) How are you feeling now?
第三幕:有空来坐坐
一位美国教师在中国任教,中国同事总是对她说:“有空来坐坐”。
可是,半年过去了,美国同事从来没有上过门。
中国同事又对她说:“我真的欢迎你来家里坐坐。
如果没空的话,随时打电话来聊聊也行。
”一年下来,美国同事既没有来电话,也没有来访。
奇怪的是,这位美国人常为没人邀请她而苦恼。
文化差异:中国亲朋好友合同事之间的串门很随便,邀请别人来访无需为对方确定时间,自己去探访别人无需郑重其事征得同意。
美国人则没有串门的习惯。
一年内遇到大节日,亲朋好友才到家里聚一聚。
平时如果有事上门,要有预约。
没有得到对方的应允,随时随地随便上门是不礼貌的行为。
因此,美国同事对“有空来坐坐”这句话只当作虚礼客套,不当作正式
邀请。
无事打电话闲聊也是美国人视为打乱别人私人时间和活动安排的行为。
若想邀请美国人上门,应当诚意的与对方商定一个互相都方便的时间。
特别忠告:有心约会要主动约时间地点
可以使用下列句型:
(1) I'd like to make an appointment with you. When will you be free/available?
(2) Let's get together some time next week. What date do you suggest?
(3) How about coming to my place for dinner this Saturday?
(4) I'd like to... What time would be convenient for you?
(5) Would... suit you?
(6) I wonder if we could arrange a meeting...
(7) Do you happen to be free on...?
(8) Have you got any plan for this weekend? How about...?
(9) I am having some friends around during the weekend. Would you like to join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