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合集下载

糖尿病知识汇总

糖尿病知识汇总

糖尿病知识汇总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健康领域的重要问题之一。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糖尿病患者的数量不断增加。

本文将为您汇总糖尿病相关的知识,旨在提高公众对糖尿病的认识和了解。

一、什么是糖尿病糖尿病,简称“糖病”,是一种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对胰岛素敏感度降低导致的高血糖症。

胰岛素是一种由胰腺分泌的激素,其主要功能是调节血糖水平。

糖尿病患者常常会出现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轻等症状。

二、糖尿病的分类根据发病机制和临床特点,糖尿病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1 型糖尿病:由于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

这是最常见的类型,通常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期。

2.2 型糖尿病:由于胰岛素抵抗导致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降低。

这是一种常见的成年人病症,常与肥胖、不良饮食习惯和缺乏运动有关。

3.妊娠糖尿病:特指妊娠期间发生的胰岛素抵抗,通常在分娩后自行恢复。

三、糖尿病的预防与控制糖尿病的预防和控制非常重要,尤其是对于患有家族遗传疾病的人群。

以下是一些预防和控制糖尿病的方法:1.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均衡饮食是预防和控制糖尿病的关键。

限制高糖、高脂肪和高盐食物的摄入,多食用蔬菜、水果和全谷类食物。

2.适度运动:定期进行适度的运动有助于控制体重、降低血糖水平,并提高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3.减少饮酒和戒烟:过度饮酒和吸烟会增加糖尿病的风险,因此应该适度饮酒并尽量戒烟。

4.保持健康体重:肥胖是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保持健康的体重对于预防和控制糖尿病至关重要。

5.定期体检:糖尿病患者应定期进行血糖检测、尿糖检测和血压检测,以及视网膜检查和肾功能检查等。

四、糖尿病的治疗方法糖尿病治疗应该是个体化的,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治疗方案。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治疗方法:1.口服药物: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口服药物可以帮助控制血糖水平。

常用的口服药物包括胰岛素促分泌剂和胰岛素增敏剂等。

2.胰岛素治疗: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和2型糖尿病无法通过口服药物控制的患者,胰岛素注射是必要的。

什么是糖尿病

什么是糖尿病

什么是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它影响着全球数百万人的生活质量。

本文旨在介绍糖尿病的定义、原因、分类、症状、诊断和预防措施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探讨,希望能给读者提供相关疾病的全面了解,以及如何更好地管理和预防糖尿病的方法。

糖尿病是一种由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引起的高血糖疾病。

胰岛素是一种由胰腺分泌的激素,用于控制血糖水平。

当身体无法正常利用或不足以产生足够的胰岛素时,血液中的葡萄糖无法进入细胞,导致高血糖。

糖尿病可分为两种主要类型:类型1和类型2。

类型1糖尿病主要是由于免疫系统攻击胰岛素产生的细胞,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

类型2糖尿病则是由于身体对胰岛素的抵抗或细胞无法有效利用胰岛素,导致胰岛素不能正常工作。

类型2糖尿病是糖尿病的最常见类型,占据绝大多数病例。

糖尿病的主要症状包括频尿、口渴、疲劳、体重下降、视力模糊和容易感染等。

这些症状可能逐渐出现,有些人甚至可能不知道自己患有糖尿病。

因此,及早发现糖尿病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医生通常通过临床症状和糖尿病相关检查来诊断糖尿病。

这些检查包括血糖测试、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和葡萄糖耐量测试。

这些测试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病人的血糖水平是否正常以及是否患有糖尿病。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定期监测血糖、均衡饮食以及进行适当的药物治疗是重要的管理措施。

此外,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进行适量的运动、控制体重、不吸烟和减少酒精摄入等,也能有效地控制血糖水平。

为了预防糖尿病的发生,我们应该注意饮食结构的均衡,尽量减少高糖、高脂肪和高盐食物的摄入。

此外,规律的体育锻炼以及保持适当的体重也是预防糖尿病的重要方式。

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谨慎的饮食习惯对于预防糖尿病以及保持整体健康至关重要。

总之,糖尿病是一种严重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影响着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通过了解糖尿病的定义、原因、分类、症状、诊断和预防措施等方面的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管理和预防糖尿病。

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糖尿病的关键,同时也能提高我们整体的健康水平。

糖尿病相关知识介绍

糖尿病相关知识介绍

02
发病机制
长期高血糖环境导致血管病变,视 网膜缺血缺氧,进而引发视网膜新 生血管和纤维增生。
糖尿病肾病
概念定义
糖尿病肾病是指由于糖尿病引起的肾脏损害。
疾病表现
蛋白尿、水肿、高血压和肾功能不全等是糖尿病肾 病的常见表现。
预防治疗
控制血糖和血压是预防和治疗糖尿病肾病的关键。 早期发现和治疗可以延缓病情进展。
防并发症的发生。
运动治疗
1
治疗方法
运动治疗是一种重要的糖尿病治疗方法,通过合理的运 动可以有效地控制血糖水平。
2
运动类型
常见的运动类型包括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糖尿病患者 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
03 糖尿病的并发症
糖尿病视网 膜病变
01
并发症类型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 并发症之一,会导致视力下降甚至 失明。
01
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
糖尿病患者应学习关于糖尿病的知识,包 括糖尿病的发病机制、症状、治疗方法以 及日常护理等。
02
定期监测血糖
糖尿病患者应定期监测血糖,以了解病情 状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03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糖尿病患者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 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以控 制血糖水平。
糖尿病心血管疾病
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 之一,包括冠心病、心肌病、心力衰竭等。
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需要控制血 糖、血压和血脂,同时进行适当的运动和 饮食调整。
并发症介绍
预防和治疗
04 糖尿病的预防
提高健康意识
01 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监测血糖、血压等指标,及时发现 异常情况。

糖尿病ppt

糖尿病ppt
痛等。
02
糖尿病的类型
1型糖尿病
病因
这种类型的糖尿病通常由自身免 疫引起,患者的胰腺产生胰岛素 的β细胞被破坏,导致胰岛素分
泌不足。
症状
早期症状可能包括乏力、体重增 加、多尿和口渴。随着病情的恶 化,患者可能会经历其他症状, 如皮肤感染、关节疼痛和胃部不
适。
诊断
诊断1型糖尿病需要测定血糖水 平。患者还需要进行胰腺功能测 试和免疫学测试,以确定是否存
纸等,需要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将监测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03
糖尿病患者需要将监测数据记录在表格中,以便医生查看情况
并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
心理支持
了解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应该了解糖尿病的基 本知识,了解其危害性和治疗重 要性,以便更好地管理病情。
积极应对并发症
糖尿病可能会引起许多并发症, 但可以通过良好的管理控制病情 。糖尿病患者应该积极应对并发 症,及时发现并治疗。
在自身免疫反应。
2型糖尿病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最终呈现发布的 良好效果,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根据需要可酌情增减文 字,以便观者可以准确理解您所传达的信息,请尽量言简意赅的 阐述观点;根据需要可酌情增减文字,以便观者可以准确理解您 所传达的信息。根据需要可酌情增减文字,以便观者可以准确理 解您所传达的信息,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根据需要可酌 情增减文字,以便观者可以准确理解您所传达的信息。7 行 * 30 字
定。
运动管理
有氧运动
有氧运动是糖尿病管理的有效方法之一。这种运动方式可以帮助 降低血糖水平,提高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适当运动
糖尿病患者应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适当运动,避免运动过度导致 血糖升高。

糖尿病知识介绍

糖尿病知识介绍

糖尿病知识介绍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它会对人体的血糖控制能力产生不可逆的损害。

本文将介绍糖尿病的基本知识,包括糖尿病的定义、分类、症状、原因、诊断和治疗等相关内容。

1. 糖尿病的定义糖尿病是一种以慢性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胰岛素功能异常。

高血糖会对身体各个系统产生损害,导致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并发症的发生。

2. 糖尿病的分类根据病因和发病机制的不同,糖尿病可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三种类型。

1型糖尿病是由于自身免疫引起的胰岛细胞破坏,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或者完全停止。

2型糖尿病发生在成年人身上,多与遗传因素、肥胖等生活方式因素相关。

妊娠糖尿病是在怀孕期间发生的一种糖代谢紊乱。

3. 糖尿病的症状糖尿病患者常常会出现多尿、多渴、多食等症状。

这是因为高血糖导致尿液中葡萄糖排出过多,引起多尿;多尿又通过排尿带走体内的水分,导致多渴;多渴又使患者频繁饮水,导致多食的情况出现。

4. 糖尿病的原因糖尿病的发生原因复杂多样,主要与遗传因素、肥胖、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吸烟、饮酒)、缺乏体力活动、饮食结构失衡等因素有关。

此外,年龄、性别、种族等也会影响糖尿病的发病风险。

5. 糖尿病的诊断糖尿病的诊断主要依靠血糖检测。

正常空腹血糖应在空腹状态下小于6.1毫摩尔/升,随机血糖应小于11.1毫摩尔/升。

若在两次不同时段测得血糖出现异常,如空腹血糖超过7.0毫摩尔/升,则可诊断为糖尿病。

6. 糖尿病的治疗糖尿病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饮食控制和体力锻炼。

药物治疗包括胰岛素注射和口服药物,用于调节血糖水平。

饮食控制主要是指避免过量的糖分摄入,增加蔬菜、水果、谷物等食物的摄入。

体力锻炼可以增加身体的代谢能力,有助于控制血糖。

7. 糖尿病的预防糖尿病的预防可以通过减少食用高糖、高脂肪的食物,保持适度的体重,每天进行适量的体力活动,合理控制血糖等途径来实现。

此外,相关高风险人群应定期进行血糖检测以及相关检查,及早发现糖尿病的风险。

糖尿病概述

糖尿病概述
中、老年起病:近来青年人亦开始 多见 肥胖者多见:常伴血脂紊乱及高 血压
多数起病缓慢,半数无任何症 状,在筛查中发现
早期口服降糖药物有效
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
LOGO
• 2型糖尿病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多基因 遗传性复杂疾病。 • 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多样性造成了患病群体及个体的 多样性。 • 胰岛素抵抗和β 细胞分泌缺陷是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的 两个主要环节。
糖尿病诊断标准
LOGO
③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2小时血糖≥11.1 mmol/L(200 mg/dl)。无症状者择日重复 1次。
糖尿病诊断标准
LOGO
④高血糖典型症状或高血糖危象,且随机 血浆葡萄糖≥11.1 mmol/L(200 mg/dl)。 需要强调的是,以上的4条均为“或”的关 系,只需要满足1条即可诊断。
LOGO
2型糖尿病病因
脂肪肝: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特别是脂肪性肝炎患者 2型糖尿病和恶性肿瘤 发病率增高。
LOGO
2型糖尿病病因
• 妊娠和围产期: • 据统计,有20%~50 %的妊娠期糖尿病孕妇 在婴儿出生后的5~10 年内会发展成为2型糖 尿病患者。如果出生婴 儿的体重超过4千克, 那么婴儿患2型糖尿病 的可能性也很大。
胰岛素的分泌
LOGO
• 胰岛素第一时相分泌显示的是葡萄糖促使 来自储存在β细胞中分泌胰岛素颗粒的迅速 释放,第二相分泌除了来自储存的分泌颗 粒外,还包括不断新合成的胰岛素,只要 血糖未恢复到基线水平,则第二相分泌始 终居高不下。
2型糖尿病病因
LOGO
1 2 3
遗传和环境因素
应激:突发心脑血管事件、车祸、分娩

糖尿病医学知识

糖尿病医学知识

糖尿病医学知识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疾病,它严重影响了全球范围内成千上万的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糖尿病的相关知识对于个体防控和公众教育都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糖尿病的医学知识,包括疾病介绍、预防与治疗方法以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健康建议。

一、糖尿病的基本概念糖尿病是一种由慢性高血糖症引起的疾病,它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作用障碍相关。

根据疾病的特征,糖尿病可分为类型1糖尿病、类型2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三大类。

类型1糖尿病发病年龄较轻,由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类型2糖尿病则主要由胰岛素抵抗引起,而妊娠糖尿病是孕妇在怀孕期间出现的糖尿病。

二、预防与治疗方法1. 预防糖尿病预防糖尿病的关键在于改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

建议保持适当的体重、进行适量的体育锻炼,并遵循均衡饮食,限制高糖高脂食物的摄入。

2. 糖尿病的治疗治疗糖尿病的策略包括胰岛素治疗、口服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对于类型1糖尿病患者,注射胰岛素是必不可少的;而类型2糖尿病患者则可以通过口服药物来控制血糖。

此外,糖尿病患者还应注意饮食,控制血糖指标,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三、日常生活中的健康建议1.饮食调控糖尿病患者应注意饮食的选择和限制。

建议摄入高纤维、低脂低糖的食物,避免食用高糖高脂食物。

合理安排饮食结构,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

2.体育锻炼适度的体育锻炼可以帮助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

推荐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

此外,力量训练和伸展运动也对维持身体健康和血糖控制非常有益。

3.定期监测糖尿病患者应每天监测血糖指标。

准确的记录血糖水平,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治疗效果,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4.注意心理健康糖尿病对患者的心理状态有一定的影响,因此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参加一些心理咨询或者支持小组活动都有助于改善心理健康。

总结: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疾病,对患者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正确的了解糖尿病的医学知识对于个体预防和治疗非常关键。

糖尿病知识总结

糖尿病知识总结

糖尿病知识总结什么是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指的是人体内胰岛素的产生或利用发生问题,导致血糖浓度升高。

胰岛素是一种由胰腺分泌的激素,其作用是将血液中的葡萄糖转运至细胞并供给能量。

糖尿病分为两种常见的类型:糖尿病1型和糖尿病2型。

糖尿病1型是由胰岛细胞的破坏或功能丧失引起的,这导致胰岛素无法产生。

糖尿病1型通常在儿童或年轻人中发病,其发生可能与遗传和自身免疫有关。

糖尿病2型是指胰岛素的产生不足或细胞对胰岛素反应不佳。

这种类型的糖尿病通常发生在成年人中,尤其是中年和老年人。

糖尿病2型通常与高血压、肥胖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等相关。

糖尿病的症状糖尿病的症状可能因不同的类型和个体而异。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症状:1.频尿和多尿:糖尿病会导致尿液产生增多的感觉,尤其是夜间。

2.极度口渴:高血糖会导致体内水分流失,使人感到极度口渴。

3.饥饿感增加:由于细胞无法有效利用葡萄糖,人体会感到饥饿,即使已经进食了。

4.疲劳感增加:由于细胞无法获得足够的能量,人体会感到疲劳和虚弱。

5.模糊视觉:高血糖可以引起眼内水分流失,导致视力模糊。

6.高血糖:通过血液测试可以确定血糖浓度是否高于正常范围。

如果您出现以上症状或怀疑自己可能患有糖尿病,请尽早就医进行确诊。

管理和控制糖尿病的方法尽管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但通过管理和控制可以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改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管理和控制糖尿病的方法:1.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管理和控制糖尿病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建议:•控制体重:减少体重可以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并减少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风险。

•健康饮食:选择低GI(血糖指数)食物,如全谷物、蔬菜和水果,并限制高糖和高脂肪食物的摄入。

•规律运动:适度的有氧运动可以帮助降低血糖浓度,并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戒烟和限制酒精摄入:糖尿病患者应该尽量戒烟,并限制饮酒。

•控制血压:保持血压在正常范围有助于减少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糖尿病百度百科

糖尿病百度百科

糖尿病百度百科糖尿病,是一种以血糖代谢异常为主要特征的慢性代谢疾病。

其特点是体内胰岛素分泌缺乏、作用障碍或同时存在,并伴有高血糖症。

一、糖尿病的定义和分类糖尿病是一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疾病,主要分为两种类型: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造成的,2型糖尿病则是由于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两种因素共同导致的。

此外,还有其他类型的糖尿病,如妊娠糖尿病和特殊类型糖尿病。

二、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糖尿病的病因复杂,与遗传、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相关。

1型糖尿病通常与自身免疫有关,导致胰岛β细胞受损,无法正常分泌胰岛素。

2型糖尿病则与遗传、肥胖、缺乏运动和不良的饮食习惯等因素有关。

三、糖尿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糖尿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多尿、多饮、多食、体重下降、乏力等。

临床上通常通过测量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等方法来诊断糖尿病。

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测量糖化血红蛋白、尿液中酮体和尿糖等指标来确认糖尿病的诊断。

四、糖尿病的并发症和防治措施糖尿病的并发症包括心血管疾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和肾病等。

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关键是控制血糖、血压和血脂的水平,合理饮食,合理运动,定期进行体检和随访。

五、糖尿病的中医治疗方法中医认为糖尿病主要与脾胃失调、肝肾阴虚等有关,因此可采用中药治疗,如黄芪、苦瓜、茯苓等。

同时,中医还强调饮食调理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糖尿病患者的重要性。

六、糖尿病的预防和控制预防糖尿病的关键在于健康的生活方式。

保持适当的体重、健康饮食、规律的运动以及避免烟草和酒精的摄入都能有效预防糖尿病。

对于已经患有糖尿病的人群,早期的诊断和积极的治疗也至关重要。

总结:糖尿病是一种代谢疾病,对患者的生活和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通过加强对糖尿病的认识,采取积极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可以减少糖尿病的发生和并发症的发展。

同时,中医的治疗方法也为糖尿病的患者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辅助治疗方式。

这些都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来改善糖尿病的预防与治疗水平,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带您了解糖尿病

带您了解糖尿病
每降低约1%
降低并发症风险
卒中(中风等) 心肌梗死
糖尿病相关性死亡 微血管并发症
截肢/致命外周血管病
Stratton, I. M . Association of glycaemia with macrovascular and microvascular complications of type 2 diabetes (UKPDS 35):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J].
12% 14% 21% 37% 43%
五、得了糖尿病怎么办?
药物是武器
教育是核心
达标是关键
饮食是基础
运动是手段 监测是保障
陈永丽.健康新七点糖尿病的综合治疗[J].健康向导,2015,21(2):52-53. 李雯妮,刘建平.精准控制糖尿病,“五驾马车”再升级[J].家庭用药,2017,(12):22-23.
✓ 空腹<6.1mmol/L ✓ 餐后2小时<7.8mmol/L
二、糖尿病有什么表现?
典型表现:“三多一少”,糖尿病患者大部分也有可能不表现任何症状
多饮
不典型表现: 皮肤瘙痒 饥饿 视物模糊 疲倦等
多食
多尿
体重减轻
三、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高危人群
• 年龄≥40岁
• 有糖尿病家族史
• 超重或肥胖
防治糖尿病,避免并发症, 享受常人一样的健康生活!
祝您健康!远离“甜蜜”的糖尿病!
四、糖尿病的危害
心脑血管疾病
慢性并发症累及全身
肾病变
视网膜病变
中风、心衰
心绞痛
神经病变
肾功能不全、
下肢浮肿
肾衰
视力下降
失明
下肢血管病变、糖尿病足

糖尿病常识科普

糖尿病常识科普

糖尿病常识科普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健康问题。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全球糖尿病患者数量在过去的三十年里增长了4倍。

为了提高人们对糖尿病的认识和了解,本文将从定义、分类、病因、症状、预防和治疗等方面进行科普。

一、定义糖尿病是指机体胰岛功能异常或胰岛素作用障碍所导致的慢性高血糖症,主要特征是血糖水平持续升高。

二、分类根据不同的病因和机制,糖尿病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1型糖尿病:也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通常在儿童或青少年期发病,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所致。

2.2型糖尿病:也称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通常在中年或老年期发病,由于胰岛素抵抗和/或胰岛素分泌不足所致。

3.妊娠糖尿病:是妊娠期患糖尿病的一种特殊类型,通常在孕后期出现,但在分娩后会恢复正常。

三、病因糖尿病的病因是多方面的,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生活方式等。

对于1型糖尿病,主要是由于自身免疫攻击胰岛细胞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而2型糖尿病则主要是由于胰岛素抵抗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

此外,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缺乏运动、不健康的饮食习惯等也是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四、症状糖尿病的症状会因类型和个体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但常见的症状包括多饮、多食、多尿、体重下降、疲劳、视力模糊等。

部分患者可能还会出现感染性皮肤病、反复发作的外阴瘙痒等特殊症状。

五、预防预防糖尿病的关键在于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保持适当的体重、均衡的饮食、定期运动、减少糖分和脂肪摄入、戒烟限酒等都是预防糖尿病的有效措施。

六、治疗糖尿病的治疗原则是降低血糖水平、改善生活质量、预防并控制糖尿病并发症。

治疗方式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包括口服降糖药和注射胰岛素。

非药物治疗包括饮食疗法、运动疗法和心理疏导等。

总结:糖尿病是一种日益增多的代谢性疾病,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通过了解糖尿病的定义、分类、病因、症状、预防和治疗等方面的常识,人们可以更好地预防和管理糖尿病。

糖 尿 病

糖 尿 病
㈡2型糖尿病(T2DM)
• 2型糖尿病主要是胰岛素分泌异常和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 低引起的代谢紊乱。2型糖尿病同时存在胰岛素抵抗(IR)和 胰岛素分泌障碍,占糖尿病患者总数的90%~95%,多见于中 老年。一般对口服降糖药有效,部分患者需要胰岛素治疗。
三、临床表现
• 典型症状糖尿病临床表现是:“三多一少”即多饮、多 食、多尿、体重减少、疲乏无力。1型糖尿病,起病较急, “三多一少”症状较典型,易出现酮症酸中毒:食欲减 退、恶心、呕吐、乏力、烦躁、呼吸深快,呼气中有烂 苹果味。病情严重时可出现肾衰、心衰以至昏迷。2型糖 尿病,起病较缓,症状较轻,甚至缺失症状,有的仅表 现为乏力,有的出现并发症后促使其就诊,如视物模糊、 牙周炎、皮肤感染等,酮症酸
二、分型
• 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T1DM)、2型糖尿病 (T2DM)、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含八类,数 十种类型)、妊娠期糖尿病(GDM)四种类型, 其中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最为常见。
二、分型
㈠1型糖尿病(T1DM)
• 1型糖尿病主要是胰岛α细胞破坏(>90%)使胰岛素分泌绝 对不足所致。1型糖尿病占糖尿病患者总数的5%~10%,常见 于儿童、青少年,30岁以前发病的糖尿病以1型占大多数。1 型糖尿病需要依靠胰岛素维持生命。
五、控制与治疗
㈠饮食治疗
• 饮食治疗的一般原则如下。 1. 合理控制热量,争取达到标准体重。 2. 平衡膳食,保证营养需要。 3. 避免高糖食物,如:糖果、点心、饮料、香焦、桔子。 4. 避免油腻食物,如:肥肉、油炸食品。 5. 多吃富含食物纤维的食品,如:疏菜、粗粮。 6. 烹调以清淡为主。
五、控制与治疗
航空保健与急救
糖尿病
一、定义
• 糖尿病(Dibetes Mellitus, DM)是由于胰岛素相对或 绝对缺乏,以及不同程度的胰岛素抵抗作用而引起的 糖、蛋白、及脂肪代谢紊乱的一种综合症。基本特征 是长期高血糖。空勤人员糖尿病的发病可能与遗传, 以及进食过多、体力活动减少导致的肥胖等因素密切 相关。

糖尿病 百度百科

糖尿病 百度百科

糖尿病百科名片糖尿病的早期症状,糖尿病(diabetes)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等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等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典型病例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即“三多一少”症状。

通常用紫灵芝来调养糖尿病,以恢复血糖平稳状态,防止糖尿病并发症。

基本概述症状及分类我国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素问》及《灵枢》中就记载了“消渴症”这一病名。

汉代名医张仲景《金匮要略》之消渴篇对“三多”症状亦有记载。

唐朝初年,我国著名医家甄立言首先指出,消渴症患者的小便是甜的。

糖尿病(Diabetes)分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在糖尿病患者中,2型糖尿病所占的比例约为95%。

1型糖尿病其中1型糖尿病多发生于青少年,因胰岛素分泌缺乏,依赖外源性胰岛素补充以维持生命。

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其胰岛素的分泌量并不低,甚至还偏高,临床表现为机体对胰岛素不够敏感,即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

胰岛素是人体胰腺B细胞分泌的身体内唯一的降血糖激素。

胰岛素抵抗是指体内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外周组织如肌肉、脂肪对胰岛素促进葡萄糖的吸收、转化、利用发生了抵抗。

临床观察胰岛素抵抗普遍存在于2型糖尿病中,高达90%左右。

糖尿病可导致感染、心脏病变、脑血管病变、肾功能衰竭、双目失明、下肢坏疽等而成为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

糖尿病高渗综合症是糖尿病的严重急性并发症,初始阶段可表现为多尿、多饮、倦怠乏力、反应迟钝等,随着机体失水量的增加病情急剧发展,出现嗜睡、定向障碍、癫痫样抽搐,偏瘫等类似脑卒中的症状,甚至昏迷。

症状分析糖尿病症状可总结为“三多一少”,所谓“三多”是指“多食、多饮、多尿”,“一少”指“体重减少”。

多食由于大量尿糖丢失,如每日失糖500克以上,机体处于半饥饿状糖尿病环境因素态,能量缺乏需要补充引起食欲亢进,食量增加。

糖尿病知识科普

糖尿病知识科普

糖尿病基础知识摘要本文档旨在提供糖尿病的全面基础知识,适用于医学生和患者。

内容涵盖糖尿病的核心概念、常用术语、治疗方法、病理病机和病因,配以详细的例子和案例。

目录1.糖尿病概述2.常用术语解释3.糖尿病的病理病机4.糖尿病的病因5.糖尿病的分类6.治疗方法7.详细案例分析1. 糖尿病概述糖尿病是一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主要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所致。

长期高血糖状态会导致各种器官,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和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和衰竭。

2. 常用术语解释•高血糖:血糖水平高于正常范围,空腹血糖水平≥7.0 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 mmol/L。

•胰岛素:一种由胰腺β细胞分泌的激素,调节血糖水平。

•胰岛素抵抗:身体细胞对胰岛素反应减弱,导致血糖升高。

•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反映过去2-3个月平均血糖水平的指标。

3. 糖尿病的病理病机糖尿病的病理机制包括胰岛素分泌不足和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分泌不足•胰腺β细胞功能受损或数量减少,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

•自身免疫性损伤(1型糖尿病的主要机制)。

胰岛素抵抗•肌肉、脂肪和肝脏细胞对胰岛素反应减弱。

•常见于2型糖尿病,通常伴随肥胖。

4. 糖尿病的病因•遗传因素:家族史显著增加糖尿病的风险。

•环境因素:不健康饮食、缺乏运动、肥胖等。

•自身免疫因素:1型糖尿病与自身免疫反应相关。

•其他因素:某些药物、感染和疾病可诱发糖尿病。

5. 糖尿病的分类1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T1DM)主要是由于胰岛β细胞的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它通常在儿童或青少年中发病,但也可以在任何年龄出现。

概念•自身免疫性破坏:患者的免疫系统错误地将胰岛β细胞视为外来入侵者,进而攻击和破坏这些细胞。

•胰岛素绝对缺乏:由于胰岛β细胞的破坏,体内几乎没有或完全没有胰岛素分泌。

•急性发病:症状通常突然出现,包括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下降。

致病机理•免疫介导:自身免疫反应导致胰岛β细胞被破坏,通常伴有胰岛细胞抗体(ICA)、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等自身抗体的存在。

糖尿病的基本知识

糖尿病的基本知识

糖尿病的基本知识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全球范围内患者数量不断增加。

它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了解糖尿病的基本知识,对于预防、诊断和管理疾病至关重要。

1. 糖尿病的类型糖尿病主要分为两种类型: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是由免疫系统攻击胰岛细胞造成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导致胰岛素的分泌减少或完全停止。

2型糖尿病是由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细胞功能减退引起的慢性代谢紊乱。

2. 糖尿病的危险因素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遗传因素、家族史和年龄是患2型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肥胖、不健康的饮食、缺乏体力活动、高血压和高胆固醇也与糖尿病的风险增加相关。

3. 糖尿病的早期症状糖尿病的早期症状常常被忽略或与其他疾病混淆。

常见的早期症状包括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减轻、疲劳和视力模糊。

这些症状是机体对高血糖水平的适应反应,应引起警惕。

4. 诊断和检测方法糖尿病的诊断和检测主要通过测量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

空腹血糖水平高于126毫克/分升(7.0毫摩尔/升)和HbA1c水平高于6.5%被认为是诊断糖尿病的标准。

5. 管理和治疗方法糖尿病的管理和治疗包括药物治疗、饮食控制、体力活动和血糖监测。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口服降糖药物和胰岛素注射。

饮食控制是通过合理安排饮食结构和控制总热量摄入来控制血糖水平。

体力活动可以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有助于控制血糖。

血糖监测是患者自我管理的关键步骤,通过家庭血糖仪等设备可以定期检测血糖水平。

6. 并发症和预防措施糖尿病如果得不到有效控制,会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如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眼部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

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关键是合理控制血糖、血压和血脂水平,定期进行与糖尿病相关的检查和筛查。

7. 糖尿病与生活质量糖尿病对患者的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包括饮食的限制、药物的需求和血糖的监测。

遵循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血糖控制和积极应对糖尿病所带来的压力,对改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糖尿病

糖尿病

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如青年人中的成年发病型糖尿病(MODY)
4
1型糖尿病


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下降 有HLA某些易感基因 病毒感染诱发自身免疫性反应 有胰岛B细胞自身抗体如GAD65;ICA;IAA B细胞破坏的程度很大的不同,婴儿和青少年破 坏迅速,而成年人则缓慢即LADA

37
注射部分的选择
常用注射部位:上臂外侧、腹部(肚脐周围及腰围除外) 大腿外侧、臀部。
正面
反面
38
将每个注射部位分为若干个2平方厘米的注射区, 每次注射应在一个注射区域内
(三)用药护理
胰岛素治疗
注意事项:



胰岛素不宜冰冻,使用期间宜放在室温28℃以下 使用时注意剂量换算及有效期 剂量必须准确,采用1ml注射器抽药 注射时间准确,正规胰岛素须在饭前30分钟皮下注射,鱼精 蛋白锌胰岛素须在早饭前1小时皮下注射 注射部位应经常更换,以防局部组织硬化影响吸收,局部消 毒应严密以防感染 两种胰岛素合用时应先抽正规胰岛素,后抽长效制剂,以免 影响正规胰岛素的速效特性 注意低血糖的发生并告知防治方法,一旦出现应立即口服糖 类食物或静注500g/L葡萄糖液 胰岛素治疗过程中每天3次饭前和夜间各收集小便1次,检查 尿糖


原则:早期治疗、综合治疗、治疗措施个性化 目的: 使血糖达到或接近正常水平 纠正代谢紊乱 消除糖尿病症状 防止或延缓并发症 延长寿命,降低死亡率
17
糖尿病治疗原则-五驾马车
• • • • • 饮食管理 体育锻炼 药物治疗 血糖监测 健康教育
18
九、主要护理诊断
1.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求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糖尿病疾病常识英文名称:diabetes mellitus, DM别称:消渴症临床症状:多饮、多食、多尿、乏力并发疾病:肾盂肾炎、膀胱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好发人群:肥胖者、长期高糖、高脂饮食者、直系亲属有糖尿病病史者就诊指南就诊科室:内分泌科治疗周期:需要终身间歇性治疗常用药品:磺酰脲类、二甲双胍、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增敏常用检查:尿糖测定、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糖化血红蛋白测定是否医保:是概览定义糖尿病是一组由多病因引起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膜岛素分泌和(或)利用缺陷所引起。

长期碳水化合物以及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器官慢性进行性病变、功能减退及衰竭;病情严重或应激时可发生急性严重代谢紊乱,如糖尿病酣症酸中毒(DKA)、高渗高血糖综合征。

流行病学糖尿病是常见病、多发病,目前在全球范围内,糖尿病的患病率与发病率极攀升。

1.以2型糖尿病为例,2013年全国调查中2型糖尿病患病率为10.4%,男性高于女性(11.1%比9.6%)。

2.各民族间的糖尿病患病率存在较大差异:满族15.0%、汉族14.7%、维吾尔族12.2%、壮族12.0%、回族10.6%、藏族4.3%。

3.未诊断糖尿病比例较高。

2013年全国调查中,未诊断的糖尿病患者占总数的63%。

4.肥胖和超重人群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加,肥胖人群糖尿病患病率升高了2倍。

2013年按体质指数(BMI)分层显示,BMI<25 kg/m^2者糖尿病患病率为7.8%、25 kg/m2≤BMI<30 kg/m^2者患病率为15.4%,BMI≥30 kg/m^2者患病率为21.2%。

疾病分类我国目前采用WHO1999年的病因学分型体系,将糖尿病分为以下四大类:1.1型糖尿病:胰岛B细胞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

又分为免疫介导性和特发性(无自身免疫证据)。

2.2型糖尿病: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进行性分泌不足和以胰岛素进行性分泌不足为主伴胰岛素抵抗。

3.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病因学相对明确,如胰腺炎、库欣综合征、糖皮质激素、巨细胞病毒感染等引起的一些高血糖状态。

4.妊娠糖尿病:妊娠期间首次发生或发现的糖尿病或糖耐量降低,不包括孕前已诊断糖尿病的病人。

病因总述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极为复杂,至今未完全阐明。

不同类型其病因不尽相同,即使在同一类型中也存在异质性。

总的来说,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共同参与其发病。

主要病因1型糖尿病绝大多数是自身免疫性疾病,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参与其发病。

1.遗传因素在同卵双生子中1型糖尿病同病率达30%- 40%,提示遗传因素在1型糖尿病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2.环境因素病毒感染:已知与1型糖尿病发病有关的病毒包括风疹病毒、腮腺炎病毒、柯萨奇病毒、脑心肌炎病毒和巨细胞病毒等,近年肠道病毒也备受关注。

3.自身免疫1)体液免疫:已发现90%新诊断的1型糖尿病病人血清中存在针对β细胞的单株抗体,比较重要的有多株胰岛细胞抗体、胰岛素抗体、谷氨酸脱羧酶抗体、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酶样蛋白抗体等。

出现两种自身抗体阳性,今后发生1型糖尿病的可能性达到70%,因此,胰岛细胞自身抗体检测可预测1型糖尿病的发病及确定高危人群,并可协助糖尿病分型及指导治疗。

2)细胞免疫:细胞免疫异常在1型糖尿病发病中起更重要作用。

细胞免疫失调表现为致病性和保护性T淋巴细胞比例失衡,及其所分泌细胞因子或其他介质相互作用紊乱。

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是由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而引起的多基因遗传性复杂病,是一组异质性疾。

1.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同卵双生子中2型糖尿病的同病率接近100%,但起病和病情进程则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变异甚大。

环境因素包括年龄增长、现代生活方式、营养过剩、体力活动不足、子宫内环境以及应激、化学毒物等。

在遗传因素和上述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下所引起的肥胖,特别是中心性肥胖,与胰岛素抵抗和2型糖尿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2.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功能缺陷β细胞功能缺陷,导致不同程度的胰岛素缺乏和组织(特别是骨骼肌和肝脏)的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两个主要环节。

3.胰岛α细胞功能异常和肠促胰素分泌缺陷2型糖尿病病人由于胰岛β细胞数量明显减少,α/β细胞比例显著增加,同时α细胞对葡萄糖的敏感性下降,从而导致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肝糖输出增加。

4.肠道因素2型糖尿病病人肠道菌群结构及功能与健康人不同,肠道菌群可能通过干预宿主营养及能量的吸收利用、影响胆汁酸代谢、促进脂肪的合成及储存、影响慢性低度炎症反应等机制,参与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

传播途径无好发人群1.肥胖或超重者。

2.长期高糖、高脂饮食者。

3.久坐不动者,例如出租车司机、办公室文员等。

4.长期过量饮酒者。

5.直系亲属(父母、兄弟姐妹)有糖尿病病史者。

6.病毒感染者也可能有发病风险,例如腮腺炎病毒、巨细胞病毒感染者。

诱发因素1.病毒感染与自身免疫异常:感染可能直接或间接地通过激发自身免疫反应而损伤胰岛组织。

2.肥胖:肥胖者脂肪细胞膜上特异性胰岛素受体相对减少,故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易导致糖尿病。

3.精神刺激,创伤等:在应激状态下肾上腺糖皮质激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等分泌增多,它们具有拮抗胰岛素作用,可能诱发或加重糖尿病。

症状总述糖尿病的典型症状就是俗称的“三多一少”,即多尿、多饮、多食、体重下降。

但这一症状多见于血糖明显升高、且持续一段时间时。

多数患者较起病隐匿,症状相对较轻,半数以上无任何症状;不少患者因慢性并发症、伴发病或仅于健康检查时发现。

典型症状1型糖尿病典型症状:起病急,有明显的多饮、多尿、多食、消瘦及乏力(三多一少)症状。

其他症状:可伴有视力模糊、皮肤感觉异常和麻木,女性患者可伴有外阴瘙痒。

2型糖尿病典型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在体重减轻前常先有肥胖史。

发病早期或糖尿病前期,可出现午餐或晚餐前低血糖症状。

其他症状:部分患者可长期无明显症状,仅于体检或因其他疾病检查时发现血糖升高,或因并发症就诊才诊断为糖尿病。

妊娠糖尿病典型症状:妊娠中、末期出现,一般只有轻度无症状性血糖增高,分娩后血糖一般可恢复正常。

特殊类型糖尿病1)青年人中的成年发病型糖尿病典型症状:可出现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发病年龄小于25岁。

2)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典型症状:发病早,β细胞功能逐渐减退,自身抗体阴性,身材多消瘦,常伴神经性耳聋或其他神经肌肉表现。

3)糖皮质激素所致糖尿病典型症状:部分病人应用糖皮质激素后可诱发或加重糖尿病,常常与剂量和使用时间相关,多数病人停用后糖代谢可恢复正常。

其他症状部分患者可长期无症状,仅于体检或因其他疾病检查时发现血糖升高,或因并发症就诊时才诊断为糖尿病。

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的患者常伴神经性耳聋或其他神经肌肉表现。

并发症1.感染性疾病糖尿病容易并发各种感染,血糖控制差者更易发生,也更严重。

肾盂肾炎和膀胱炎多见于女性病人,容易反复发作,严重者可发生肾及肾周脓肿、肾乳头坏死。

疖、痈等皮肤化脓性感染可反复发生,有时可引起脓毒血症。

皮肤真菌感染如足癣、体癣也常见。

真菌性阴道炎和巴氏腺炎是女性病人常见并发症,多为白念珠菌感染所致。

糖尿病合并肺结核的发生率显著增高,病灶多呈渗出干酪性,易扩展播散,且影像学表现多不典型,易致漏诊或误诊。

2.慢性并发症可累及全身各重要器官,可单独出现或以不同组合同时或先后出现。

并发症可在诊断糖尿病前已存在,有些病人因并发症作为线索而发现糖尿病。

在我国,糖尿病是导致成人失明、非创伤性截肢、终末期肾脏病的主要原因。

糖尿病使心脏、脑和周围血管疾病风险增加2-7倍;与非糖尿病人群相比,糖尿病人群全因死亡、心血管病死亡、失明和下肢截肢风险均明显增高。

其中,心血管疾病是糖尿病病人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

1)微血管病变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的特异性并发症,其典型改变是微血管基底膜增厚和微循环障碍。

微血管病变可累及全身各组织器官,主要表现在视网膜、肾、神经和心肌组织,其中以糖尿病肾病和视网膜病变尤为重要。

2)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动脉粥样硬化的易患因素如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等,在糖尿病(主要是2型糖尿病)人群中的发生率均明显增高,致糖尿病人群动脉粥样硬化的患病率较高,发病更早,病情进展较快。

动脉粥样硬化主要侵犯主动脉、冠状动脉、脑动脉、肾动脉和肢体动脉等,引起冠心病、缺血性或出血性脑血管病、肾动脉硬化、肢体动脉硬化等。

3)神经系统并发症糖尿病可累及神经系统任何一部分,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周围神经病变、自主神经病变等。

4)糖尿病足糖尿病足指与下肢远端神经异常和不同程度周围血管病变相关的足部溃疡、感染和(或)深层组织破坏,是糖尿病最严重和治疗费用最多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是糖尿病非外伤性截肢的最主要原因。

轻者表现为足部畸形、皮肤干燥和发凉、胼胝(高危足);重者可出现足部溃疡、坏疽。

5)其他糖尿病还可引起视网膜黄斑病、白内障、青光眼、屈光改变、虹膜睫状体病变等,口腔疾病也是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

皮肤病变也很常见,某些为糖尿病特异性,大多数为非特异性。

糖尿病病人某些癌症,如肝癌、胰腺癌、膀胱癌等患病率升高。

此外,抑郁、焦虑和认知功能损害等也较常见。

就医总述2型糖尿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控制血糖、改善症状、预防并发症及其重要,尤其对于高危人群(如年龄≥40岁、肥胖、久坐、糖尿病家族史、高血压、血脂异常、动脉粥样硬化等),要定期进行血糖筛查。

对于有疑似糖尿病临床表现的患者更应该及时就诊以明确诊断。

就医指征1.对于高危人群,定期体检非常有必要,重视体检中的血糖检查。

无论是不是高危人群,一旦体检中出现血糖升高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2.在体检或其他情况下发现血糖增高,并出现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偶有视觉模糊、皮肤针刺感、触觉异常、脚踩棉花感等症状,高度怀疑糖尿病时,应及时就医。

3.已经确诊糖尿病的患者,若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呼气为烂苹果味,甚至昏迷,应立即就医。

就诊科室1.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内分泌科就诊。

2.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视物模糊、肢端感觉异常等,可到相应科室就诊,如眼科、神经内科等。

医生询问病情1.因为什么来就诊的?2.血糖高是一过性还是持续的?3.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多饮、多尿、多食、口干等)4.是否有以下症状?(如乏力、头晕、肢体麻木、视物模糊、视力下降等症状)5.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需要做的检查糖代谢异常严重程度或控制程度的检查1.尿糖测定尿糖阳性是诊断糖尿病的重要线索,但尿糖阳性只是提示血糖值超过肾糖阈(约10mmol/L),因而尿糖阴性不能排除糖尿病的可能。

2.血糖测定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血糖升高是诊断糖尿病的主要依据,也是判断糖尿病病情和控制情况的主要指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