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糖尿病
疾病常识
英文名称:diabetes mellitus, DM
别称:消渴症
临床症状:多饮、多食、多尿、乏力
并发疾病:肾盂肾炎、膀胱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好发人群:肥胖者、长期高糖、高脂饮食者、直系亲属有糖尿病病史者
就诊指南
就诊科室:内分泌科
治疗周期:需要终身间歇性治疗
常用药品:磺酰脲类、二甲双胍、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增敏
常用检查:尿糖测定、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糖化血红蛋白测定
是否医保:是
概览
定义
糖尿病是一组由多病因引起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膜岛素分泌和(或)利用缺陷所引起。长期碳水化合物以及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器官慢性进行性病变、功能减退及衰竭;病情严重或应激时可发生急性严重代谢紊乱,如糖尿病酣症酸中毒(DKA)、高渗高血糖综合征。
流行病学
糖尿病是常见病、多发病,目前在全球范围内,糖尿病的患病率与发病率极攀升。
1.以2型糖尿病为例,2013年全国调查中2型糖尿病患病率为10.4%,男性高于女性(11.1%比9.6%)。
2.各民族间的糖尿病患病率存在较大差异:满族15.0%、汉族14.7%、维吾尔族12.2%、壮族12.0%、回族10.6%、藏族4.3%。
3.未诊断糖尿病比例较高。2013年全国调查中,未诊断的糖尿病患者占总数的63%。
4.肥胖和超重人群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加,肥胖人群糖尿病患病率升高了2倍。2013年按体质指数(BMI)分层显示,BMI<25 kg/m^2者糖尿病患病率为7.8%、25 kg/m2≤BMI<30 kg/m^2者患病率为1
5.4%,BMI≥30 kg/m^2者患病率为21.2%。
疾病分类
我国目前采用WHO1999年的病因学分型体系,将糖尿病分为以下四大类:
1.1型糖尿病:胰岛B细胞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又分为免疫介导性和特发性(无自身免疫证据)。
2.2型糖尿病: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进行性分泌不足和以胰岛素进行性分泌不足为主伴胰岛素抵抗。
3.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病因学相对明确,如胰腺炎、库欣综合征、糖皮质激素、巨细胞病毒感染等引起的一些高血糖状态。
4.妊娠糖尿病:妊娠期间首次发生或发现的糖尿病或糖耐量降低,不包括孕前已诊断糖尿病的病人。
病因
总述
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极为复杂,至今未完全阐明。不同类型其病因不尽相同,即使在同一类型中也存在异质性。总的来说,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共同参与其发病。
主要病因
1型糖尿病
绝大多数是自身免疫性疾病,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参与其发病。
1.遗传因素
在同卵双生子中1型糖尿病同病率达30%- 40%,提示遗传因素在1型糖尿病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2.环境因素
病毒感染:已知与1型糖尿病发病有关的病毒包括风疹病毒、腮腺炎病毒、柯萨奇病毒、脑心肌炎病毒和巨细胞病毒等,近年肠道病毒也备受关注。
3.自身免疫
1)体液免疫:已发现90%新诊断的1型糖尿病病人血清中存在针对β细胞的单株抗体,比较重要的有多株胰岛细胞抗体、胰岛素抗体、谷氨酸脱羧酶抗体、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酶样蛋白抗体等。出现两种自身抗体阳性,今后发生1型糖尿病的可能性达到70%,因此,胰岛细胞自身抗体检测可预测1型糖尿病的发病及确定高危人群,并可协助糖尿病分型及指导治疗。
2)细胞免疫:细胞免疫异常在1型糖尿病发病中起更重要作用。细胞免疫失调表现为致病性和保护性T淋巴细胞比例失衡,及其所分泌细胞因子或其他介质相互作用紊乱。
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是由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而引起的多基因遗传性复杂病,是一组异质性疾。
1.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
同卵双生子中2型糖尿病的同病率接近100%,但起病和病情进程则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变异甚大。环境因素包括年龄增长、现代生活方式、营养过剩、体力活动不足、子宫内环境以及应激、化学毒物等。在遗传因素和上述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下所引起的肥胖,特别是中心性肥胖,与胰岛素抵抗和2型糖尿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2.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功能缺陷
β细胞功能缺陷,导致不同程度的胰岛素缺乏和组织(特别是骨骼肌和肝脏)的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两个主要环节。
3.胰岛α细胞功能异常和肠促胰素分泌缺陷
2型糖尿病病人由于胰岛β细胞数量明显减少,α/β细胞比例显著增加,同时α细胞对葡萄糖的敏感性下降,从而导致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肝糖输出增加。
4.肠道因素
2型糖尿病病人肠道菌群结构及功能与健康人不同,肠道菌群可能通过干预宿主营养及能量的吸收利用、影响胆汁酸代谢、促进脂肪的合成及储存、影响慢性低度炎症反应等机制,参与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
传播途径
无
好发人群
1.肥胖或超重者。
2.长期高糖、高脂饮食者。
3.久坐不动者,例如出租车司机、办公室文员等。
4.长期过量饮酒者。
5.直系亲属(父母、兄弟姐妹)有糖尿病病史者。
6.病毒感染者也可能有发病风险,例如腮腺炎病毒、巨细胞病毒感染者。
诱发因素
1.病毒感染与自身免疫异常:感染可能直接或间接地通过激发自身免疫反应而损伤胰岛组织。
2.肥胖:肥胖者脂肪细胞膜上特异性胰岛素受体相对减少,故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易导致糖尿病。
3.精神刺激,创伤等:在应激状态下肾上腺糖皮质激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等分泌增多,它们具有拮抗胰岛素作用,可能诱发或加重糖尿病。
症状
总述
糖尿病的典型症状就是俗称的“三多一少”,即多尿、多饮、多食、体重下降。但这一症状多见于血糖明显升高、且持续一段时间时。多数患者较起病隐匿,症状相对较轻,半数以上无任何症状;不少患者因慢性并发症、伴发病或仅于健康检查时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