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诊断及中西医治疗
痛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与疗效评估方法
痛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与疗效评估方法痛风是一种慢性疾病,以急性关节炎为主要表现,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传统的中医治疗和现代的西医治疗在痛风的管理中各有优势,因此,结合中西医疗法成为一种相对完善的治疗方法,可以更好地控制病情和提高疗效。
本文将就痛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及疗效评估方法进行探讨。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痛风的方法1. 中医治疗方法中医认为痛风是由于体内湿热郁滞、气血运行不畅等导致的,因此在治疗上注重调理体内的阴阳平衡,改善机体的整体状况。
中医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中药治疗和针灸疗法。
中药治疗:中医认为,痛风属于“痛证”范畴,可采用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的中药进行治疗。
常用的中药方剂包括桑寄生、茵陈、白芷等,可以通过促进尿酸排泄、抑制尿酸生成等作用来缓解痛风。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在痛风治疗中也有一定的效果。
通过刺激相应的穴位,可以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缓解疼痛和肿胀。
2. 西医治疗方法西医主要采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糖皮质激素和尿酸降低药物等进行痛风的治疗。
在急性期,NSAIDs可以有效缓解关节炎疼痛和炎症反应;而在慢性期,可选用糖皮质激素和尿酸降低药物来控制尿酸水平,预防关节损害。
3. 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中西医结合治疗痛风的主要目标是在保证患者症状缓解的同时,通过调节体内的代谢微环境和提高免疫力来减少疾病复发的风险。
具体治疗方案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轻重制定,如结合中药和西药进行治疗,或是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配合针灸等中医疗法。
二、痛风疗效评估方法痛风的疗效评估是治疗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治疗效果,并及时做出调整。
目前常用的痛风疗效评估方法主要有临床疗效评价和实验室检测。
1. 临床疗效评价临床疗效评价是通过观察患者症状和体征的改善程度来评估治疗效果。
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疼痛缓解程度:通过问询患者的疼痛感觉并评分,可以了解疼痛的缓解情况。
(2) 关节功能:检查关节的活动度、肿胀和红肿情况,评估关节功能的恢复程度。
痛风(中西医结合治疗)
痛风一、概述痛风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障碍所致的一组疾病,临床上以高尿酸血症为主要特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关节炎、痛风石形成和关节畸形,严重者可导致关节活动障碍和畸形,累及肾脏可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和尿酸性肾石症。
在古代中医学文献中,就有“痛风”病名,金元四大家之一朱丹溪《格致余论》就指出:“彼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己自沸腾,……或卧当风,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污浊凝涩,不得运行,所以作痛,痛则夜甚,发于阴也”。
二、西医诊断( 主要指原发性痛风)(一)发病年龄多在中年以上,男性多见。
(二)家族遗传史。
(三)诱发因素:如进食高嘌呤饮食( 动物肝、肾、脑、心、鱼卵、沙丁鱼、豆类等) 、饮酒、精神紧张、过劳、受寒、关节损伤、手术、感染等。
(四)症状:常有发热,畏寒,无力,头痛,厌食,关节痛,受累关节以拇趾第1关节多见,其次为踝、手、腕、膝、肘、足部,关节红、肿、热、痛,活动受限,局部皮肤脱屑和癌痒,关节腔积液,关节畸形。
(五)白细胞数增多,血沉增快,血尿酸增高,男性在380mmol/L 以上;女性在更年期以前为310mmol/L,更年期以后同男性。
(六)X 线片可见受累关节在骨软骨缘邻近关节的骨质,可有圆形或不整齐的穿凿样透亮缺损。
肾孟造影可见透光性肾结石影。
(七)滑囊液中可发现白细胞内有双折光现象的针形尿酸盐结晶。
(八)痛风石形成,在耳轮、对耳轮、足趾、指间、掌指部常见,痛风石经皮肤溃破,排出白色尿酸盐结晶。
三、辨证分型(一)急性发作期1、风湿热痹,湿热阻滞证关节局部红肿热痛,疼痛剧烈,夜间为甚,每以湿热天气之下,受潮湿,或过食醇酒厚味而诱发,或伴有咽干、口中粘腻,胸脘痞闷,小便黄赤,大便不爽,头晕困重,腰腿沉重酸痛,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滑。
2、风寒湿痹,湿热阻滞证关节局部红肿热痛,疼痛剧烈,夜间为甚,每以阴冷天气之下,受风寒而诱发,或伴有口不干,胸脘痞闷,小便清白,大便不爽,头晕困重,肢体畏寒,舌质红,苔白腻,脉沉紧,或沉弦而滑。
高尿酸血症和痛风诊断治疗进展
高尿酸血症≠痛风
• 5%—18.8%高尿酸血症发展为痛风 • 1%痛风患者血尿酸始终不高 • 1/3急性发作时血尿酸不高 • 高尿酸血症既不能确诊也不能排除痛风 • 高尿酸血症—生化类型 • 痛风—临床疾病
嘌呤代谢和尿酸产生
5-磷酸核糖+ATP
从
PRPS
头
1-焦磷酸-5-磷酸核糖
合
成
腺苷酸 次黄嘌呤核苷酸 鸟苷酸
痛风性肾病
• 痛风性肾病:
– 慢性高尿酸血症肾病:夜尿增多、低比重尿、血尿、蛋白尿。最终由 氮质血症发展为尿毒症。
– 急性尿酸性肾病:短期内出现血尿酸浓度迅速增高,大量尿酸结晶沉 积于肾小管、集合管、肾盂、输尿管,造成广泛严重的尿路阻塞,表 现为少尿、无尿、急性肾功能衰竭,尿中可见大量尿酸结晶和红细胞。
HUA的治疗
一般治疗 生活指导
• 生活方式改变包括:健康饮食、限制烟酒、坚持运动和控制体重等。 • 改变生活方式同时也有利于对伴发症(例如CHD、肥胖、MS、糖尿
病、高脂血症及高血压)的管理。 • 积极开展患者医学教育,提高患者防病治病的意识,提高治疗依从性。
荟萃分析显示: 即使经过严格的饮食控制也只能降低10%~18%的SUA
– 各种NSAIDs均可有效缓解急性痛风症状,现已成为一线用药 – 能在24 h内明显缓解急性痛风症状 – 开始使用足量,症状缓解后减量 – 在门诊治疗痛风急性发作的首选药物。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治疗---糖皮质激素
• 治疗急性痛风有明显的疗效
• 适用于不能耐受NSAIDs、秋水仙碱或肾功能不全者。 • 单关节或少关节的急性发作,可行关节腔抽液和注射长效糖皮质激素 • 对于多关节或严重的急性发作可口服、肌注、静脉使用中小剂量的糖皮质激
高尿酸血症及痛风的诊治
肾石病 高尿酸血症或不典型痛风可以肾结石 为最先表现,继发性高尿酸血症者尿 路结石的发生率更高。纯尿酸结石能 被X线透过而不显影,所以对尿路平片 阴性而B超阳性的肾结石患者应常规检 查血尿酸并分析结石的性质。
高尿酸血症及痛风的治疗
防治目的: ①控制高尿酸血症预防尿酸盐沉积 ②迅速终止急性关节炎的发作 ③防止尿酸结石形成和肾功能损害
痛风的定义:
痛风(Gout)是长期嘌呤代谢紊乱及/或 尿酸排泄减少所引起的一组异质性、代谢 性疾病。
痛风的临床特点为高尿酸血症、反复发作 的急性关节炎、痛风石、慢性关节炎、关 节畸形、累及肾脏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和 尿酸性尿路结石等。
临床按病因分为原发和继发两大类: 原发者是由于先天性嘌呤代谢紊乱引 起,基本属遗传性 继发者是由于肾脏病、血液病、药物
急性高尿酸肾病(短期内血尿酸浓度迅速 增高):尿中有结晶、血尿、白细胞尿, 最终出现少尿、无尿,急性肾功衰竭。
尿酸性肾结石:20%~25%并发尿酸性 尿路结石。
伴发疾病
高脂血症 高血压 心脑血管疾病:冠心病、脑梗塞 糖尿病
(二)急性关节炎期
常有以下特点:①多 在午夜或清晨突然起病, 多呈剧痛,数小时内出 现受累关节的红、肿、 热、痛和功能障碍,单 侧第一足趾及第1跖趾关 节最常见,其余依次为 踝、膝、腕、指、肘;
关节液穿刺或痛风石活检证实为尿酸盐 结晶可做出诊断。 X线检查、CT或MRI扫描对明确诊断具 有一定的价值。 急性关节炎期诊断有困难者,秋水仙碱 试验性治疗有诊断意义。
鉴别诊断
继发性高尿酸血症或痛风具有以下特点: ①儿童、青少年、女性和老年人更多见; ②高尿酸血症程度较重; ③40%的患者24小时尿尿酸排出增多; ④肾脏受累多见,痛风肾、尿酸结石发生 率较高,甚至发生急性肾衰竭; ⑤痛风性关节炎症状往往较轻或不典型; ⑥有明确的相关用药史。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尿酸血症及痛风25例临床观察
治
止食用高嘌 呤食物 ,适 当参 加体育 锻炼 ;伴 高血 压 、糖 尿 病等基础病患者均继续原方案治疗 ;尿 p H值低 于 5 . 5者需 使用小苏打 1 . 0 g ,3次/ d ,持续 3 0 d 。对 照组 在基础 治疗 的
同时使用苯溴马隆 ( 昆山龙 灯瑞迪 制药 有限公 司生 产 ,国
・
7 2・
中国民族 民间医药
2 0 1 5年 9月第 2 4卷第 1 7期 C h i n e s e . J o u r n a l o f E t h n o m e d i c i n e a n d E t h n o p h a r m a c y , 2 0 1 5 , V o 1 . 2 4 , N o . 1 7
差 异具有统 计学 意义。
2 结 果
1 . 1 一 般资料
收治的 5 O例高尿酸血症及痛风患者 。诊 断标准 :①血 清 标 本 、尿酸酶法检测血尿酸 ,男性血尿酸 浓度 >4 2 0 I x m o l / L
,
2 . 1 两组治疗效果 比较
治疗 组 临床总 有效率 为 9 6 . 0 %,
情更加严重。笔者选取 2 5例痛风关节炎及 高尿酸血症患者 , 对其实施中西医结合方法进行治疗 ,现报告如下。
1 资 料 与 方 法
1 . 4 疗效标准
显效 :无痛风症状 ,S U A水平 正常 ,无
痛 风石 ;有效 :痛 风症 状 缓解 ,发作 次 数 明显 下 降 ,S U A
1 . 3 观察 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及治疗前后 血尿酸 ( S U A) 、T C、T G水平 。
发作 、痛风石堆积 、慢性关节炎及关节 畸形 ,严重者可 引发 问质性 肾炎 、尿酸性肾结石甚至 肾功能衰竭等 。患者早期 常 无 明显临床症状 ,后期可并发各类代谢综合症 ,加重心脑 血 管疾病发病率… 。临床上对 于高尿 酸血症 的治疗方 法较 多, 常用方法为降低尿酸 。但 高尿酸血症患者常存在 肾功能受损 的情况 ,单纯的降尿酸反而会进一 步加 重其 肾脏 负担 ,使病
高尿酸血症和痛风诊疗与防治
(二)控制相关代谢性及心血管危险因素
(二)、积极治疗与SUA升高相关的代谢性及心血 管危险因素
积极控制肥胖、MS、T2DM、高血压、高脂血 症、CHD或卒中、慢性肾病等。
二甲双胍、阿托伐他汀、非诺贝特、氯沙坦、氨 氯地平在降糖、调脂、降压的同时,均有不同程度的 降尿酸作用,指南建议优先选择。
影响。因此注意对这些患者进行SUA检测,及早发现HUA。 (三)避免长期使用可能造成尿酸升高的治疗伴发病的药物:建议经
过权衡利弊后去除可能造成尿酸升高的药物,如噻嗪类及袢利尿 剂、烟酸、小剂量阿司匹林等。对于需服用利尿剂且合并HUA的患 者,避免应用噻嗪类利尿剂。指南推荐小剂量阿司匹林 (<325mg/d)尽管升高SUA,但作为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手段不建议 停用。
性
四、筛查和预防
HUA的高危人群包括:高龄、男性、肥胖、一级亲属中有痛风史、 静坐的生活方式等。对于高危人群,建议定期进行筛查,通过检 测SUA,及早发现HUA。
避免各种危险因素: (一)饮食因素:高嘌呤食物如肉类、海鲜、动物内脏、浓的肉汤等,
饮酒(尤其是啤酒)等均可使SUA水平升高。 (二)疾病因素:HUA多与心血管和代谢性疾病伴发,相互作用,相互
促进尿酸分解的药物——尿酸氧化酶
1.抑制尿酸合成的药物——黄嘌呤氧化酶 抑制剂( xanthine oxidase inhibitors, XOI)
1.1 别嘌呤醇:
适应证:①慢性原发性或继发性痛风的治疗,控制急性痛风发作时, 须同时应月秋水仙碱或其他消炎药,尤其是在治疗开始的几个月 内;②用于治疗伴有或不伴有痛风症状的尿酸性肾病;③用于反 复发作性尿酸结石患者;④用于预防白血病、淋巴瘤或其他肿瘤 在化疗或放疗后继发的组织内尿酸盐沉积、肾结石等。
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诊断和治疗指南(2021-01-20)
膏淋,尿道涩痛。
氧自由基,抑制氧化过氧化的作用。
甘,寒。归肺,胃 经。
清热解毒, 疏风通络。
用于温病发热,热毒 血瘀,痈肿疮疮,风 湿热痹,关节红肿热 痛。
现代网络药理学摆明,忍冬藤不仅对脂质的氧化及代谢具有正向调控 作用,还可以通过调控RNA和细胞凋亡,调控免疫反应和炎性反应。
五、病证结合治疗—专病专药治疗
药物
性味归经
功能
主治
现代药理研究与作用机制
防风
辛、甘,微温。归膀胱、 祛风解表,胜湿
肝、脾经。
止痛,止痉。
用于感冒头痛,风湿痹痛,风疹瘙 痒,破伤风。
防风具有解热、镇痛、抗炎免疫、活血化瘀的作用。防风水煎液可通过降低毛 细血管通透性发挥抗炎作用。
苍术
辛、苦,温。归脾、胃、 燥湿健脾,祛风
肝经。
散寒,明目。
三、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的病机及辨证
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痛风的症候分为:湿热蕴结型,瘀热阻滞型,痰浊阻滞型,肝肾 阴虚型
分型
湿热蕴结型 瘀热阻滞型 痰浊阻滞型 肝肾阴虚型
描述
下肢小关节突然然红肿热痛,拒按,触之局部灼热,得凉则舒。伴发热口渴,心烦不安,溲黄。舌红,苔黄腻, 脉滑数。
关节红肿刺痛,局部肿胀变形,屈伸不利,肌肤色紫暗,按之稍硬,病灶周围或有“块瘰”硬结,肌肤干燥, 皮色暗黧。舌质紫暗或有斑点斑,苔薄黄,脉细涩或沉弦。
流行病学特点
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男性高于女性,沿海高于内陆,城市高于农村。
过早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
证据表明高尿酸血症和痛风与肥胖、代谢综合征、脂肪肝、慢性肾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及糖 尿病等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是过早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
2020年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的诊断和治疗
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痛风(Gout)的由来•痛风是历史悠久的疾病,古代都好发于帝王将相和达官显贵,故也称之为“帝皇病”或“富贵病”。
•最早西方人认为痛风“魔鬼咬住了脚”痛风是这样发生的显微镜下尿酸盐结晶•血中尿酸的溶解度约为6.8mg/dl,大于420umol/L (7.0mg/dl)即可在关节内、关节周围、皮下、肾脏等组织沉积致病。
血尿酸水平升高的原因1.排出减少 2.合成增加3.混合成年人的高尿酸血症80%20%排泄:30% 肠道胆道70% 肾脏痛风的病程高尿酸血症期:为无症状阶段,根据指南,决定是否需降尿酸治疗镇痛预防发作降尿酸、镇痛、碱化尿液急性痛风性关节炎•骤然起病,常发生于第一跖趾。
关节剧痛难忍,严重时连走路也困难。
•典型发作是下肢单一关节突然轻微肿痛,入夜后疼痛加剧,往往无法入眠。
•疼痛在12小时左右达到高峰。
部分患者可有发热、寒战、头痛、心悸、恶心等全身症状,可伴有白细胞升高、血沉增快。
•消退时关节部位有脱屑、肤色变暗间歇期•初次发作后未经有效治疗,发作频率增加,间歇期缩短,症状加剧,炎症持续时间延长,受累关节数目增加•大多数第二次发作在初次发作之后6个月到2年之间,也有个别患者在27年后才再次发作。
0%20%40%60%80%小于1年1-2年2-5年5-10年10年内无发作62%16%11%6%7%痛风性关节炎发作间隔时间痛风=高尿酸血症?高尿酸血症:在正常嘌呤饮食状态下,非同日两次空腹血尿酸水平高于420 μmol /L (7 mg/dl ),即称为高尿酸血症。
痛风:典型急性关节炎发作,可自行中止而进入无症状间歇期,同时①证实有高尿酸血症;②关节腔积液中或白细胞内发现有尿酸盐结晶;③痛风结节中有尿酸结晶发现。
凡具有上述三项之一者,即可确诊为痛风。
☐10%左右高尿酸血症发展为痛风☐1%痛风患者血尿酸始终不高☐1/3急性痛风发作时血尿酸不高☐高尿酸血症既不能确诊也不能排除痛风☐高尿酸血症——生化类型☐痛风——临床类型THANK YOU。
2016高尿酸血症和痛风中医认识与治疗_倪青
高尿酸血症和痛风中医认识与治疗倪青1孟祥2(1.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内分泌科,北京100053; 2.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北京100029)【关键词】高尿酸血症;痛风;病因病机;辨证;中医药疗法DOI:10.16025/j.1674-1307.2016.06.008高尿酸血症与痛风是嘌呤代谢障碍引起的代谢性疾病,临床表现为产生尿酸过多和/或尿酸排泄减少,血尿酸浓度持续增高,过多的尿酸钠结晶沉积于关节内、关节周围、皮下、肾脏等部位,引发急、慢性炎症和组织损伤,属于中医学“痹病”“历节病”“痛风”“脚气”等范畴[1-2]。
“痛风”一词最早见于梁·陶弘景《名医别录·上品》:“独活,微温,无毒。
主治诸贼风,百节痛风无久新者”[3]。
元·朱丹溪《格致余论》:“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己自沸腾,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或扇风取凉,或卧地当风,寒凉外搏,热血得寒,寒浊凝涩,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阴也。
治法以辛热之剂。
”详细记载了痛风发病的临床症状,分析了病因病机,提出了多种诊治方法,形成了较完整的痛风学说[4]。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皆由“风湿”“风血相搏”所致,唐·王熹《外台秘要》、明·张景岳《景岳全书·脚气》、清·喻嘉言《医门法律》、清·林佩琴《类症治裁》等对于痛风也有介绍。
1病因病机1.1禀赋不足、饮食不节、年高体衰是共同发病基础肾为先天之本,元阴元阳之所。
素体禀赋不足,阴阳失调,先天之精不足,精不化气,湿浊内停,蕴结为害,流注关节、肌肉、筋骨、经脉,发为痛风。
平素过食醇酒厚味、膏粱辛辣之物,伤及脾胃,致脾失健运,脾胃升清降浊失司,久之脾损及肾,亦使肾之气化、升清降浊功能受损,所谓“膏粱之人,多食煎炒、炙煿、酒肉热物蒸脏腑,所以患痛风、恶疮痈疽者最多”。
痛风多见于中年以后,故与脏气衰退不无关系,其中尤以脾肾为主。
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诊疗策略
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诊疗策略痛风临床表现为高尿酸血症和尿酸盐结晶沉积所致的特征性急性关节炎、痛风石、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并可发生尿酸盐肾病、尿酸性尿路结石等,严重者可出现关节畸形和肾功能不全。
痛风常伴发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压以及脑血管病等。
痛风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除1%左右的原发性痛风由先天性酶缺陷引起外,绝大多数发病原因不明。
继发性痛风由其他疾病如肾脏病、血液病所致,或由于服用某些药物、肿瘤放化疗等多种原因引起。
1临床分期从高尿酸血症到痛风分为4个阶段:痛风前期、早期、中期和晚期。
当然,痛风患者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因此发展过程也不尽相同。
1. 1痛风前期即无症状的高尿酸血症期,指不曾有过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症状。
仅仅表现为血尿酸升高,很多患者是在例行血液检查时偶然发现的。
1. 2痛风早期即痛风性关节炎的急性发作期,表现为健康男性突发某个关节红肿热痛,甚至行走困难。
在急性关节炎发作消失后,关节可完全恢复正常,无功能障碍,但可反复发作。
在这个阶段,一般不会有痛风石形成,也无明显的肾脏病变,肾功能正常。
1. 3痛风中期由于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反复发作, 造成关节出现不同程度的骨质破坏及功能障碍,形成慢性痛风性关节炎。
同时可出现皮下痛风石、肾结石和肾脏的病变,肾功能基本正常或轻度减退。
1. 4痛风晚期表现为明显的关节畸形和功能障碍。
皮下痛风石增多、体积增大,甚至破溃析出白色的尿酸盐结晶。
肾脏损害进一步加重,肾功能明显减退,可出现氮质血症和尿毒症。
2临床表现按照痛风的自然病程可分为急性期、间歇期、慢性期。
2. 1急性期以急性关节炎为主要表现。
第1次发作在第1跖趾关节者占60%。
2. 1. 1促发因素85%患者能找到促发因素,如饮食过度、局部外伤、体力或脑力劳动过度、受冷潮湿、过度激动、感染、外科手术及某些药物应用(如丙磺舒、利尿剂、皮质激素、汞剂、酒石酸麦角胺)等。
2. 1. 2前驱症状第1次发作较为突然,发病前可无任何先兆。
痛风与高尿酸血症辨证防治
(4)饮茶:痛风病人可用饮茶代替饮白开水,但茶含有鞣酸,易 和食物中的铁相结合,形成不溶性沉淀物影响铁的吸收。另外, 茶中鞣酸尚可与某些蛋白质相结合,形成难以吸收的鞣酸蛋白, 所以餐后立即饮茶会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和易造成缺铁性贫血 等,较好的方法是餐后1h开始饮茶,且以淡茶为宜。
3.中医辨证施护
对湿热蕴结型痛风患者,应力戒烟酒,避免进食辛辣刺激 食物,局部配合如意金黄散、芙黄膏等外敷;对寒湿痹阻型 患者,在季节变化时注意调节饮食起居,避免风寒湿邪外侵, 发作时可局部热敷或中药熏蒸;急性发作期,须严格卧床休 息,并适当抬高患肢,以利血液回流,避免受累关节负重。 直至疼痛缓解72h后开始适当轻微活动,促进新陈代谢和改 善血液循环;间歇期,病人应注意鞋子的选择,尽量穿柔软 舒适的鞋子,避免足部磨损造成感染。冬天避免受凉,室温 保持在20-22℃,对年老体弱者应注意保暖。
针灸治疗
2.三棱针刺络放血: 有活血祛瘀、通络止痛的功效, 多在痛风急性发作时采用。取阿是穴,放血1~ 2ml,每周2~3次。
还可选用火针疗法、雷火灸、梅花针扣刺结合拔罐 法等方法治疗。
六、痛风的防治
1.饮食护理
保持理想体重,适当限制脂肪 限制食盐摄入 禁酒限烟 低嘌呤饮食 合理安排日常饮食。
治法:活血化瘀,化痰散结 中成药:三七止痛片、血塞通胶囊等。
证候诊治
5.肝肾阴虚:病久屡发,关节痛如被杖,局部关节 变形,昼轻夜重,肌肤麻木不仁,步履艰难,筋脉 拘急,屈伸不利,头晕耳鸣,颧红口干,舌红少苔, 脉弦细或细数。
治法:补益肝肾,通络止痛。
中成药:知柏地黄丸、乌鸡白凤丸、仙灵骨保胶囊 等
外治法
带你了解痛风及高尿酸血症的相关知识及中药治疗方法
带你了解痛风及高尿酸血症的相关知识及中药治疗方法什么是痛风与高尿酸血症?痛风疾病作为临床中常见代谢性疾病,通常是由于患者机体内血尿酸水平过高,进而造成患者出现尿酸结晶,部分结晶沉积在患者关节内部,进而引发的一种疾病。
高尿酸血症同样作为目前慢性代谢性疾病,该疾病的发生通常是由于患者机体内部嘌呤代谢障碍所导致。
两种疾病的发生均是由于嘌呤代谢障碍所引起的,但是痛风的发病有明显的异质性,除了存在高尿酸血症之外,还可以表现出急性关节炎、痛风石、慢性关节炎以及关节畸形等,严重影响患者身体健康,降低患者生活质量。
为什么痛风患者需要控制嘌呤摄入量呢?经体内代谢,嘌呤最终会产生尿酸,痛风发作的罪魁祸首正是尿酸。
人体内尿酸内源性产生约占80%,其余20%则与含有嘌呤的食物有关。
因此,减少高嘌呤食物摄入,对于减少尿酸生成具有积极作用。
虽然,摄入嘌呤食物代谢产生的尿酸仅占人体内尿酸总含量的20%,但是因其具有可控性,所以对于缓解疾病症状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
痛风患者需注意饮食控制基本原则为避免高嘌呤饮食摄入,限制中等嘌呤饮食摄入,鼓励低嘌呤饮食摄入。
同时,痛风患者应注意保证饮食搭配均衡,充分饮水,低盐低脂。
1、禁止饮酒痛风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中,乙醇是不容忽视的。
饮酒对痛风的影响也与酒的种类有关,影响由高到低依次为陈年老酒→啤酒→清型黄酒→白酒→红酒。
虽然适量饮用红酒并不会增加痛风的发生几率,但是不论是哪种乙醇饮品,过量摄入都是不利于疾病好转的。
这与乙醇对尿酸生成有促进作用有关,特别是啤酒,会导致患者尿酸排泄减少。
2、严格限制高嘌呤饮食摄入动物内脏、海鲜、火锅、荤汁、煎炸食物等都属于高嘌呤饮食,痛风患者都是不可以吃的。
对于处于急性发作期的痛风患者,嘌呤摄入量应<150mg/d,最理想状态是控制在100mg/d内。
进入慢性期后,每周饮食需要有2天依照急性期安排,其余5天食物应以低嘌呤食物为主,控制在每天150mg以内。
缓解期,患者应保证膳食的稳定性,将体重维持在理想状态,不用过于限制嘌呤摄入量,但是高嘌呤食物必须严格禁止。
2023痛风及高尿酸血症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
痛风及高尿酸血症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1范围本文件提出了痛风及高尿酸血症的诊断与分类标准、患者健康管理、中西医结合治疗、预防调护等内容,突出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特色,指导痛风的中西医结合规范化诊疗。
适用于各级医院的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师。
2规范性引用文件本诊疗方案以中西医临床需求为导向,遵循循证医学原则,参考了以下文件:2020年美国风湿病学会《痛风管理指南》2020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病证结合诊疗指南》2019年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会《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2017年中国医师协会肾脏病内科医师分会《中国肾脏疾病高尿酸血症诊疗的实践指南》2016年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2016中国痛风诊疗指南》2016年欧洲抗风湿联盟《痛风循证管理建议》3术语和定义痛风(gout):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减少,单钠尿酸盐(monosodium urate,MSU)沉积所致机体损伤的代谢性风湿病。
高尿酸血症期:患者未曾发作过痛风,仅血尿酸水平升高的时期。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期:患者关节炎突然发作的时期,关节红肿热痛,疼痛剧烈。
痛风间歇期:指两次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发作之间的阶段。
慢性痛风性关节炎期:患者关节持续疼痛,血尿酸水平持续波动,可伴有痛风石出现的时期。
痛风性肾病期:微小的尿酸盐结晶沉积于肾间质,导致慢性肾小管-间质肾炎,引起肾小管萎缩变形、间质性纤维化,导致肾功能不全的时期。
尿酸排泄分数(fractional excretion of uric acid,FEUA):FEUA(%)=(尿尿酸×血肌酐)/(血尿酸×尿肌酐),FEUA可以评估尿酸排泄程度。
4规范性技术要素4.1分类标准4.1.1高尿酸血症诊断标准正常嘌呤饮食状态下,非同日,2次空腹血尿酸水平,男性及绝经期女性>420μmol/L(7mg/dL),非绝经期女性>360μmol/L(6mg/dL)[8](1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诊断
中老年男性,常有家族史及代谢综合征表现,一般在诱 因基础上,突然半夜典型关节炎发作或尿酸性结石肾绞 痛发作,要考虑痛风。以下检查可确定诊断: ①血尿酸增高; ②关节腔穿刺取滑囊液进行旋光显微镜检查,可发现白 细胞内有双折光现象的针形尿酸盐结晶; ③痛风石活检或穿刺取内容物检查,证实有尿酸盐结晶; ④受累关节 X 线检查、 关节腔镜检查等可协助确诊; ⑤关节炎用秋水仙碱诊断性治疗迅速显效,具有特征性 诊断价值。
病因和分类
尿酸是嘌呤代谢的终产物,主要由细胞代谢分解的核酸 和其它嘌呤类化合物以及食物中的嘌呤经酶的作用分解 而来。次黄嘌呤和黄嘌呤是尿酸的直接前体,在黄嘌呤 氧化酶的作用下,次黄嘌呤氧化为黄嘌呤,黄嘌呤氧化 为尿酸。 在人体,尿酸的主要来源为内源性,大约占总尿酸的 80%,从富含嘌呤或核酸蛋白食物而来的仅占 20% 。高 尿酸血症的发生,内源性嘌呤代谢紊乱较外源性更重要。
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
7.代谢综合症 20~60%痛风伴有高甘油三酯血症;体重 超标,体表面积越大,血尿酸越高;高血压未控制者, 血尿酸增高约58%;50%糖尿病伴高尿酸血症;95%痛 风存在高胰岛素血症,60%痛风为代谢综合症,为非痛 风患者的3倍。 研究发现,外源性胰岛素可使正常人及高血压患者血清 尿酸排泄减少。胰岛素抵抗增加尿酸产生,导致血压升 高和高尿酸血症。
鉴别诊断
类风湿关节炎 青、中年女性多见,对称性,指、趾关节 肿胀呈梭形畸形,常伴明显晨僵。一般血尿酸不高。类风 湿因子阳性, X 线片出现凿孔样缺损少见。 化脓性关节炎与创伤性关节炎外伤史 关节囊液可培养出 细菌血尿酸水平不高,无尿酸盐结晶。 银屑病关节炎 约 20% 左右的患者可伴血尿酸增高,有时 难以与痛风鉴别。皮肤病损 ,X 线片可见关节间隙增宽, 骨质增生与破坏同时存在。 假性痛风 系关节软骨钙化所致,多见于老年人,膝关节 最常受累。血尿酸水平正常, X 线可见软骨呈线状钙化或 关节旁钙化。
⑤关节液白细胞内有尿酸盐结晶,或痛风石针吸活检有尿酸盐结晶 , 是确诊本病的依据。受寒、劳累、饮酒、高蛋白、高嘌呤饮食或穿紧 鞋、外伤、手术、感染等为常见的发病诱 因。
痛风的临床表现
三、间歇期 发作数小时至数天缓解,关节活动恢复正常; 局部皮肤瘙痒、脱屑;
痛风的临床表现
四、痛风石及慢性痛风性关节炎期 痛风石 (tophi) 是痛风 的一种特征性损害。
病因和分类
正常情况下,当血 pH 7.4 ,温度 37 ℃ 时,尿酸盐的最 高溶解度为 380 μ mol/L 。 若血尿酸长期维持在超饱和浓度以上,尿酸盐与血浆白 蛋白及α 1 、α 2 球蛋白的结合减少,当局部 pH 和温度 降低时,尿酸盐结晶析出,过饱和的尿酸盐释放到关节 液中。尿酸盐结晶可趋化白细胞,故在关节滑囊内尿酸 盐沉积的部位,白细胞显著增加。白细胞吞噬尿酸盐后, 迅速释放白三烯 B 4 (LTB 4 ) 和糖蛋白等化学趋化因子, 可能为痛风炎症反应的重要介质;而单核细胞受尿酸盐 刺激后释放白介素 1(IL-l) 亦可能引起痛风炎症并使之加 剧。
痛风石可以存在于任何关节、肌腱和关节周围软组织,致 骨、软骨的破坏及周围组织的纤维化和变性。通常 是多关 节受累,且多见于关节远端,受累关节可表现为以骨质缺 损为中心的关节肿胀、僵硬及畸形,无一定形状且不对称。 严重时痛风石处皮肤发亮、菲薄、容易向皮肤表面破溃, 并有豆渣样的白色物质排出,瘘管周围组织呈慢性肉芽肿 不易愈合,但很少风的首发症 状。
①常午夜起病,因疼痛而惊醒,突然发作下肢端单一关节红、肿、热、 痛和功能障碍,最常见为拇趾及第一跖趾关节,其余依次为踝、膝、 腕、指、肘等关节; ②发热,血白细胞增高,血沉增快;
③初次发作常呈自限性,一般经 1-2 天或多至几周后可自行缓解,此 时,受累关节局部皮肤出现脱屑和瘙痒,为本病特有的症状,但非经 常出现; ④伴高尿酸血症;
( 二 ) 尿酸生成增多
酶的缺陷是导致尿酸生成增多的原因。酶缺陷部位可能有:
① PRPP(5-磷酸核糖-1-焦磷酸)合成酶活性增高, PRPP 的量增多;
②磷酸核糖焦磷酸酰胺移换酶的浓度或活性增高,对 PRPP 的亲和力增强,降低对嘌呤核苷酸负反馈作用的敏感性;
③次黄嘌呤 - 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部分缺乏,使鸟嘌呤 转变为鸟嘌呤核苷酸及次黄嘌呤转变为次黄嘌呤核苷酸减少, 以致对嘌呤代谢的负反馈作用减弱; ④黄嘌呤氧化酶活性增 加,加速次黄嘌呤转变为黄嘌呤, 黄嘌呤转变为尿酸。上述酶缺陷的前 3 项已证实可引起临 床痛风,经家系调查表明为性连锁遗传。
滑囊液或痛风石内容物检查 关节腔穿刺或结节自行破 溃物及穿刺结节内容物,在炫光显微镜下,见白细胞内 有双折光现象的针形尿酸盐结晶 X 线检查 由于尿酸盐侵蚀骨质,使之呈圆形或不整齐的 穿凿样、凿孔样、虫蚀样或 弧形、圆形骨质透亮缺损, 为痛风的 X 线特征。 CT及MRI
痛风诊断与鉴别诊断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血尿酸测定一般男性(包括绝经后女性)>416 μ mol/L(7mg/dl) 、绝经前女性 >357μ mol/L (6mg/dl) 可确 定为高尿酸血症。由于存在波动性,应反复监测。
尿尿酸测定 限制嘌呤饮食 5 天后,每日尿酸排出量仍超 过 3.57mmol/L(600mg/d) ,可认为尿酸生成增多。
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的诊断及 中西医治疗
2015年8月28日
概念
痛风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障碍所致的一 种晶体性关节炎。临床表现为高尿酸血症和尿酸盐结晶沉积 所致的特征性急慢性关节炎。尿酸盐除在关节、肌腱及其周 围沉积外,还在肾脏沉积,而发生尿酸盐肾病、尿酸性尿路 结石。高尿酸血症者常伴有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动脉 粥样硬化、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等,可能这些疾病具有共 同的发病基础胰岛素抵抗。 痛风以关节红肿、热痛、反复发作、关节活动不灵活为主 要临床表现,中医学属“热痹”、“着痹”、“历节”、 “脚气”等病的范畴。
病因和分类
痛风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一、原发性痛风 发病有关因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 一 ) 尿酸排泄减少
尿酸排泄障碍是引起高尿酸血症的重要因素,包括肾 小球尿酸洗过减少、肾小管重吸收增多、肾小管尿酸分 泌减少以及尿酸盐结晶在泌尿系统沉积。痛风患者中 80%~90% 的个体具有尿酸排泄障碍,大多数原发性痛 风患者有阳性家族史,属多基因遗传缺陷,但确切的发 病机制未明。
张景岳《景岳全书· 脚气》中认为,外是阴寒水湿,令湿邪袭人皮肉 筋脉;内由平素肥甘过度,湿壅下焦;寒与湿邪相结,郁而化热, 停留肌肤,病变部位红肿潮热,久则骨蚀。
中医对痛风的认识(病因病机)
素体阳盛,脏腑蕴毒:脏腑积热是形成毒邪攻入骨节的先决条件, 积热日久,热郁为毒是引发痛风病的根本诱因。 脾虚为本,湿浊为标:素体脾虚加之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运化失 调,酿生湿浊,外注皮肉关节,内留脏腑,发为痛风。 外邪侵袭:外邪留滞肌肉关节致气血不畅,经络不通,不通则痛, 久则可致气血亏损,血热致瘀,络道阻塞,引起关节肿大、畸形及 僵硬。 湿热浊毒,留注关节:湿热浊毒,根于脾胃,留滞经脉,壅闭经络, 流注关节,若正虚邪恋,湿毒不去,循经窜络,附于骨节,形成痰 核,坚硬如石。
痛风的临床表现
五、肾病变 ( 一 ) 痛风性肾病 痛风性肾病是痛风特征性的病 理变化之一。
其特征性组织学表现是肾髓质和锥体内有小的白 色针状物沉积,且构成放射状的白线,提示有尿酸 盐结晶沉着。其周围有白细胞和巨噬细胞浸 润, 呈慢性间质性炎症。
痛风的临床表现
早期表现为间歇性蛋白尿。随着病情的发展,蛋白尿转 变为持续性。 浓缩功能受损,出现夜尿增多、等渗尿。 晚期则可发生肾功能不全,表现为浮肿、高血压、血尿 素氮和肌酐升高,最终可因肾衰竭或合并心血管病而死 亡。
痛风的临床表现
一、无症状期 仅有血尿酸持续性或波动性增高,即男性和绝经后女 性的血尿酸大于 416 μmol/L( 7.0 m g/dl) 、绝经前女性的 血尿酸大于 357 μmol/L(6.0mg/dl) 称为高尿酸血症。从血 尿酸增高至症状出现的时间可长达数年至数十年,因此可 表现不出症状。但随年龄增长出现痛风的比率增加,其症 状出现与高尿酸血症的水平和持续时间有关。
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
一、痛风与高尿酸血症的流行病学
欧美国家高尿酸血症患病率2~18%,痛风患病率 0.13~0.37%;
1983-1985年美国全国健康调查痛风发病率:男性 0.50~0.66%,女性0.1~0.3%;
1980年北京、上海、广州调查,年龄20岁以上502例成人 中,高尿酸血症男性1.4%,女性1.3%,未发现一例痛风患 者;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上海黄埔区15岁以上2037例,高尿酸 血症男14.2%,女7.1%,合计10.1%;痛风0.77%。
预防和治疗
原发性痛风目前不能根治,本病防治目的为: ①控制高尿酸血症,预防尿酸沉积及心脑血管并发症;
②迅速终止急性关节炎的发作;
③防止尿酸结石形成和肾功能损害。根据疾病阶段不同 采取不同的治疗。
预防和治疗
一般治疗
调节饮食,控制总热量摄入,限制高嘌呤食物 ( 如心、肝、肾、脑、 鱼虾类、海蟹等海味、肉类、豆制品、酵母等 ) ,严禁饮酒 ( 包括含 有大量嘌呤的啤酒 ) ;限制富含果糖食物,防治产生腺嘌呤核苷酸, 进而引起高尿酸血症。 饮食中嘌呤含量限制在100~150mg/d;蛋白质摄入1g/(kg.d)左右。
中医学对痛风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