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新课程与教学改革主要内容

合集下载

新课改的课程实施方案

新课改的课程实施方案

新课改的课程实施方案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也在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

新课改作为教
育领域的一次重大改革,对于课程的实施方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将从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等方面,探讨新课改的课程实施方案。

首先,新课改的课程实施方案要贯彻素质教育的理念,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程设置上要突出学科的整合性,注重跨学科的融合,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同时,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新课改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
转变为引导式教学。

教师要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同时,要注重个性化教学,因材施教,帮助每个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做到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在评价体系上,新课改要求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突破传统的应试教育评
价模式。

除了学科知识的考核外,还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包括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评价。

同时,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而不仅仅是对学习结果的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鼓励学生通过不断的反思和总结来提高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新课改的课程实施方案要贯彻素质教育理念,突出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转变教学方式,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新课改的目标,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推动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完整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完整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完整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基础教育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基石,而课程则承载着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任务。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推动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已成为当今中国教育的重中之重。

《完整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作为指导性文件,为全面推进课程改革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具体的要求。

本文将就该纲要进行探讨,分析其背景意义和主要内容。

一、背景意义《完整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出台,是中国基础教育领域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面临着资源配置不均衡、教育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这些问题凸显了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迫切性。

此外,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也催生了课程改革的需求。

基于这些背景,纲要的出台为推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提供了指导。

二、主要内容(一)基本原则《完整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了课程改革的基本原则,包括学生的发展为本、全面发展、多元发展、教育公平、多样评价等。

这些原则体现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的核心理念,是推动课程改革的基础。

(二)改革目标纲要明确了课程改革的目标,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目标的设定使课程改革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强调了对学生品德、知识、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三)核心任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在纲要中得到明确,包括构建容纳多元发展需求与适应学生特点的课程体系、推动学科整合与跨学科融合、推动课程内容的创新与更新、加强课程标准与教材建设等。

这些任务旨在建立符合时代需求和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四)改革路径纲要给出了课程改革的具体路径,包括创新课程理念、优化课程设计与管理、完善师资培训与发展、强化评价机制和监测评估等。

这些路径旨在改变现有教育模式,促进优秀的教育理念与方法在课堂中得以应用和传承。

三、推进策略为了确保纲要的落地实施,纲要提出了具体的推进策略。

其中包括建立健全课程改革协调机制、强化政策支持和保障、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推动教育评价改革等。

新课程理念与教学改革

新课程理念与教学改革

新课程理念与教学改革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教育界不断提出新的课程理念和教学改革方案。

这种新课程理念,相比于以前的模拟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学习者的实际需求,更加贴近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

在这种环境下,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挑战,需要促进教学改革,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

新课程理念的机遇与挑战新课程理念所蕴含的机遇与挑战凸显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机遇:将“以人为本”变为实际目标新的课程理念所奉行的是“以人为本”原则,这个原则意味着教育必须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习者的需求为导向来进行教学。

这与以前的教学模式是完全不一样的。

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知识的传递不是以学生作为核心,而是以教师为核心。

这种教学模式所教授的知识是教师预设的并按照其个人的知识结构进行构建的,根本没有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兴趣,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二)挑战:促进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合作新的课程理念,意味着教学从以往的自上而下的单纯教育模式转变为更加灵活和互动的教育模式。

这种转变需要教师和家长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合作,以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获得正确的知识和信息。

教师必须通过诊断和反馈,调整教学策略,并与家长共同协商,以为每个学生制定最优化的个性化学习方案。

(三)机遇: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主动性新的课程理念,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主动性。

在以往的教育中,教师通常会按照计划来讲授课程内容,并期望学生全部掌握重点知识。

然而,在新的教育模式中,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被视为培养其主动学习的重要驱动因素,兴趣和热情的引导会促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去学习。

教学改革的实际作用教学改革的实际作用,带来许多好处,总结如下:(一)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教育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双向互动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增强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强化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教学改革中,家长参与教育过程,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并反馈给教师,而教师可以根据反馈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教学。

学校教育改革的内容有哪些

学校教育改革的内容有哪些

学校教育改革的内容有哪些教育改革旨在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尤其是在当今时代,教育呈现出快速变革和不断升级的趋势,促使学校和教师不断探索和实验教育改革的变革内容。

一、综合素质教育综合素质教育是一种基于学生个性差异,以发展学生全面素质和能力为目的的教育模式。

综合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评价,从而培养出会思考、会表达、会合作、会创造的高素质人才。

二、课程标准改革教育课程标准改革是在国家和教育机构的政策指导下进行的教育变革,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效率。

课程标准改革需要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制定更加符合学生发展的课程标准。

同时,科学技术也不断发展,现代教育需要更新的知识也与日俱增,重在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特别是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师评价机制改革教师评价机制改革是一种基于学生和家长评价学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实践,在评价机制上,学生拥有不同的权益,因此,需要制定完善的评选机制,同时,该机制也应该是能够反映教师的实源源实设计的标准。

四、学历教育改革学历教育改革通常是指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发展需要,进行教育分层和多样化实验,而且还包括学位授权、招生、教育内容、考试和认证及证件发放方面的改革。

五、网络教育改革网络教育改革是以网络技术为媒介的教育形式,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为教育提供了更大的便捷性和灵活性,成为了大众教育的主要教育形式。

网络教育改革需要建立健全的网络课程制度,完善的教学体系和教材体系,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资源。

最后,学校教育改革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发展逐渐变得多样化、个性化、自主化,以期使教育的发展和学校的效益更加协同,真正体现人与时代、社会和教育的一致性。

新课程教学改革

新课程教学改革

新课程教学改⾰2019-06-03教学改⾰是课程改⾰的⼀个有机组成部分。

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学⽣学习⽅式的转变和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将是本次课程改⾰在实施过程中的标志性体现。

⼀、教学改⾰的意义1、本次教学改⾰的特点和主要任务是什么?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其中最基本的是必修课程的课堂教学),过去是、当今依然是我国中⼩学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是实施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

教学改⾰因此成为教育改⾰中备受关注的主题特别是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下,教学改⾰⽇益被提到议事⽇程上来。

事实上,⾃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教学改⾰已经在朝着实施素质教育的⽅向努⼒,许多学校在教育科研⼈员的指导下,对培养学⽣学会学习、对减轻学⽣学习负担过重、对确⽴学⽣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等问题,作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和改⾰,在教学实践中涌现了⼀批重视学⽣⽣动、活泼、主动地学习,重视学⽣成功与发展的好的教改典型,有些经理论概括后形成新的教学模式。

这是本次教学改⾰的起点和基础。

但从总的形势来看,由于应试教育观念和实践的深远影响,⼈才选拔机制的不完善,80年代以来所进⾏的教学改⾰中有许多仍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且以局部的、单项的改⾰和操作性的修修补补居多,局限性较⼤;尚未能构造出⼀种真正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教学新体系。

这⾥,既有教学改⾰本⾝不够到位的原因,也有受课程制约的因素。

因此。

从总体上看,素质教育的成效还不够明显,尚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长期以来⼀直困扰着我们的教学⽅式单⼀、学⽣被动学习、个性受到压抑等顽疾均未能从根本上得到有效的医治;教学实践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

这是本次教学改⾰要着⼒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次教学改⾰,⼀⽅⾯因为有了80年代以来教学改⾰所取得的成效作为基础,因此可望在⼀个更⾼、更深、更全⾯的层次上展开;另⼀⽅⾯因为有了深刻的反思,有了对存在问题的检讨和共识,因此可有针对性地、实实在在地展开、更为重要的是,本次教学改⾰是作为新⼀轮课程改⾰的⼀个有机组成部分⽽进⾏的,新课程、新教材既为教学改⾰提供了⼀个崭新的“平台”、⼀个很好的⽀撑点,⼜对教学改⾰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教学改⾰因此可望有实质性的、全⽅位的推进!那么,本次教学改⾰究竟要改什么,其主要任务是什么,⾸先,要改⾰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1、改革的背景、2、改革的目标、3、改革理念、4、改革的内容1、改革的背景一、国际背景1.信息化社会、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挑战(1)信息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正改变了人类的传递方式,也正改变着教育(2)教育突破了现有时空,实现了资源共享。

(3)引起了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过程、教育组织的重大变革。

(4)知识经济对人才培养规格提出了新的挑战,人们需要树立新的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

(5)中国要融入国际经济发展和竞争中,为了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增强国民素质和竞争实力,针对原有基础教育的弊端,进行课程改革是必然选择。

2.世界各国以课程为中心的基础教育改革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发展。

二、国内背景1.近二十年来的课程改革必须进行总结和评价新中国成立以来,基础教育经历了数次改革,形成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现有的体系和框架,取得了以下的新进展:①初步改变了国家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引入了地方课程,形成地方和国家二级管理的方式。

②在必修课的基础上,增加了选修课程、活动课程③初步实行统一要求的前提下教材多样化的仿真,推动教材多样化发展。

④在教学改革实验中,涌现出一些好的教学改革典型,为新的改革提供了借鉴基础教育课程现有的体系和框架也存在一些问:1)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的目标同时代发展的需求不能完全适应2)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3)课程内容存在“繁、难、偏、旧”等情况4)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

5)学生死记硬背,题难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

6)学科课程在内容上和结构上重视学科经典内容的学习,忽视学生学习习惯和人生态度的培养,忽视学生的实践和经验总结起来,原因主要是:课程观念落后,课程体制僵化,课程目标偏颇,课程编制滞后,教师缺乏训练。

2.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对课程改革的新要求不容忽视(1)科学技术的新变革是推动中小学课程改的的根本动因(2)中国民众对教育要求的提高(3)素质教育仿真的提出(4)基础教育的滞后三、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目标1.总目标:?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PPT课件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PPT课件
3
二、本书的特点
◆理论性比较强。本书概要性地阐述了新课程及其 教学改革所关注的各种理论层面的问题。其中, 既有课程理论方面的问题,又有教学理论方面的 问题,更加侧重于教学理论。
◆有一定的针对性。对中小学教师在新课程实施特 别是教学实践中所关涉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有针 对性地作了简要的阐述。
◆便于教师领会。广大教师可以结合山东省更主要 是我们兖州市的中小学教育、新课程改革、个体 教学的实际,创造性地学理论、用理论。
的第一步。
▪ 第四章:新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课程教学的

实施环节(一)
5
第五章:新课程与教学方式的变革——课 程教学
的实施环节(二) 第六章:新课程与现代教育技术——教学 手段 第十章:题目(略)——新课程及其教学 的评价
(三)特例:本次新课程改革所倡导实行的 新型课程、新式教学方面的问题(第七章、 第八章、第九章)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
兖州市教师进修学校 二00五年八月
1
导论
一、学习本书的目的
◆世纪之交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激荡着中国 的基础教育界,唤醒了广大中小学教师的 教学改革热情,同时也引起了广大教师对 新课程的教学的种种困惑。
◆广大中小学教师只有树立校本学习观念,在 学习型学校中边学习边工作,才能创造性 地开展有自己特色的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
。在实行多元化课程体制的国家里,同一门学科往往有好几 种不同的教材,它们也往往反映出课程设计者的不同价值理 念。例如,在美国有两种应用面很广的化学教材,一种叫 CHEMSTUDY,它完全是按化学学科的结构进行设计,强调 化学的概念和理论,设计者的价值理念倾向于化学学习的学 问性。另一种叫CllEM.COM,它完全按照社会的化学问题 如能源、资源、材料、环境等进行设计,强调化学的应用性, 设计者的价值理念倾向于化学学习的社会性。同样是学习化 学却赋予了学习者以完全不同的价值目标。

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标准版本(五篇)

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标准版本(五篇)

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标准版本一、实施目的贯彻落实教育部“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决定和省教育厅《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意见》,尽快适应教育的新形势,切实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课堂教学,确保新课程改革的的稳步实施。

二、内容与方法:起始年级、起始学科率先进入新课程改革的实验,同时带动所有年级所有学科进入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三、工作任务:1、建立组织,加强领导为加强对课程改革推进工作的领导,学校建立四级组织网络。

(1)课程改革领导小组:由张家玉、张遂道、赵云湘、田杰组成,张家玉任组长。

(2)课程改革管理实施小组:由教导处和教研组具体负责。

(3)课程改革学习研讨小组:由各学科、各年级教研组长任课程改革学习研讨小组组长,具体负责新课程学习研讨及落实工作。

(4)课程改革实验人员:学校全体教师都为课程改革实验教师。

2、注重宣传,营造氛围学校利用政治学习、业务学习等,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学习省市文件,深化教师对课程改革的认识,理解推进课改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进一步统一思想,端正态度,克服课改“无关论”、“简单论”、“困难论”等不正确的认识,进一步增强投身课改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同时,利用黑板报、宣传橱窗等阵地积极向教师、向学生、向家长进行宣传,营造人人理解课改支持课改的良好氛围。

3、重视培训,更新观念学校要注重对教师的培训工作。

培训采用互动方式,讲授与研讨、教学观摩、方案设计、说课等有机结合。

暑期集中一段时间进行系统培训,帮助教师了解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和总体思路,逐步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理念;平时通过学科组、备课组的教研活动、集体备课活动使广大教师熟悉所教课程的基本理念,明确新课程在课堂教学等方面的新要求,帮助教师逐步理解新课程,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通过“一人两课”、“每周一课”、“园丁之歌”、“个案设计”、“说课竞赛”、“课件制作竞赛”等活动,加强新课程的研讨工作。

课改与教改

课改与教改

关于课改与教改一、课改课改是基础教育第二轮课程改革的简称。

课改的实质是唤起老师的教学热情,唤醒学生的内在潜力,唤醒本我,塑造人格,建构人生发展体系,让学生发展走向健康之路。

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课程改革分为支配权力的变化、课程结构的改变、教科书编写的多元化等三大方面。

(一)课改目标1.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2.具体目标。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二)课改任务1.主要任务。

更新观念、转变方式、重建制度。

即更新教与学的观念;转变教与学的方式;重建学校管理与教育评价制度。

2.根本任务。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3.核心任务。

学习方式的转变。

(三)课改主要内容1.功能改革。

强调课程功能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2.结构改革。

强调课程的综合性,课程设置既注重根据学生的经验组织教育内容,也要注重学科内在的逻辑。

完整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完整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完整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答。

“有效教学”所倡导的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研究为核心,以学生的需求和兴趣为出发点,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础,以学生的能力和潜力为目标,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评价标准。

同时,有效教学也强调教师的角色和作用,教师应该具备专业知识和教育技能,能够为学生提供适宜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研究,能够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创造力,能够评价学生的研究成果和综合素质。

总之,“有效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以教学质量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和实践。

答:(1)学生中心的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素质提升;(2)探究式研究的教学观念: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究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跨学科综合教学的教学观念:强调学科之间的联系和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跨学科思维能力;(4)合作研究的教学观念:强调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5)评价与反思的教学观念:强调对学生研究过程和成果的评价和反思,促进教学的不断改进和提高。

答:(1)提供自主研究的机会,例如:引导学生制定研究计划,让学生选择研究方式和内容,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自行解决;(2)鼓励合作研究,例如:组织小组讨论、合作完成任务,鼓励学生相互研究、相互帮助;(3)引导学生探究研究,例如:提供探究性的问题,鼓励学生进行实验、观察、调查等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索知识。

同时,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提供指导和支持,及时给予反馈和评价,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研究中不断成长和发展。

答: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为主体是一种教育理念,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引导和指导学生的角色,而学生则是主体,承担着研究的责任和义务。

这种教育理念的核心在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兴趣,设计恰当的研究活动,帮助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和创造力,同时也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权和责任感,让他们在研究中发挥主体作用,积极参与探究和创新。

新课程标准深化教学改革目标

新课程标准深化教学改革目标

新课程标准深化教学改革目标
新课程标准深化教学改革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并强调课程内容与社会、科技和学生生活的联系,以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在保证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强调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整合,增强课程结构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3. 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课程内容要与时俱进,关注科技、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4.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5. 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改变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注重过程评价和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

6. 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增加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以更好地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发展需求。

通过以上目标的实现,新课程标准旨在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新课程理念与教学改革

新课程理念与教学改革

新课程理念与教学改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新课程理念逐渐广泛应用于教学改革中。

新课程理念是一种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教学思想,其目的是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多元化的学习体验。

教育改革中的新课程理念新课程理念是一种从传统教育体系中推出的教育理念。

新课程理念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独立的实践能力,提倡学生在学习中自主探究、创新思维。

这种教学理念主张课程设计要注重实际教学需求,同时注重学生的发展和能力培养。

其核心目标不是知识传递的同时,也注重学生人格完善和能力提升。

教育改革中更加体现"以人为本"新课程理念的主张是“以人为本”,这就要求教育改革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从以前单一的传授知识角色中脱颖而出,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领者和指导者。

课堂的变化新课程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和学生成为平等的主体。

教师不再是传授知识的唯一角色,而是变成了引导和管理学生学习的角色。

课堂是一个快乐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和辩论。

这种课堂方式更加符合人的自然特点和学习规律,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科技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普及,现在的教学已经与过去大相径庭。

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投影仪、音响等设备,可以把教学内容全面、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同时,通过电子教案、教学软件等,可以让学生更加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尝试各种不同的学习方式。

多样化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新课程改革倡导多样化,这就要求教学方式和教材内容必须具有多样性。

学生们在现代社会不仅需要知识的储备,还需要有实际能力的培养,在各项活动中按照自己的特点发挥优势。

多样化的教育方式给每个学生留出了充分的空间,可以适应不同层次、不同阶段、不同情境的学习需求。

总之,新课程的理念和实践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启示,为我们的教学提出了许多值得我们了解和探究的问题。

仅仅有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学习远远不能满足新时代学生的需求,每位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地探究提供更加全面、多元化的教育体验的方式和方法。

学校教育制度改革新的内容

学校教育制度改革新的内容

学校教育制度改革新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也在不断改变。

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因此,学校教育制度改革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必然。

那么,学校教育制度改革的新内容都有哪些呢?一、教育内容的改革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也在不断变化。

学校教育的内容应该紧密结合社会的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此外,学生应该在课程中学习更多的人文知识和社会常识,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

二、课程设置的改革为了更好地适应学生的需求,学校应该改变过去的教育模式,改善课程设置。

开展更多的选修课,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空间,更好地发展自己的兴趣。

此外,学校应该注重开发多元化的课程,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教育评价的改革传统的教育评价方法主要是考试,这样的评价方法很容易导致学校注重教育结果而不是过程。

因此,学校教育制度改革应该重视教育过程,在教育上注重学生的理解和能力培养,而不是纯粹的记忆。

同时,教育评价也应该注重学生的能力和态度的评价,以此更好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教师培训的改革教师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培训和教育也是重要的。

因此,学校应该注重教师的广泛培训,以便他们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和学生的需求。

除了课程知识的培训,教师还应该注重如何与学生的有效沟通和交流,以此更好地达到教育目的。

总之,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已经是大势所趋。

学校应该注重改善教育模式、改进课程设置、重视教育过程和培养教师,以此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新课程教学改革

新课程教学改革
研究人员共同合作,能提高学校教研活动层次。学校间共同合 作、相互开放、优势互补、谋求共同发展,在课改后,这种活 动更为丰富多彩。 七、“技术介入式”教研
现代教育技术介入教育科研已越来越广泛、深入,更能提 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教研活动以不同形式展开。
方式、途径举不胜举,各有优势和不足,要具体分析分 析、适当选择。学校教学研修应成为学校工作运营的重点, 要以制度的形式作为保证,不断实践、不断创新!
生成---不拘泥于预设方案,不断纳入新做法 每节课都是个人智慧与激情的综合生成过程
有效---
新课程理念下有效教学的几点要求
促进所有学生的学科学习——对象意识 创设和维护良好的学科学习环境——情景意识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目标意识 尊重学生主体与个性——自主意识 了解学习的情况——评价意识
促进有效教学的几点做法 1.提高课堂参与度是促进有效教学的先导。

中差
教学特色
说明:评价结论依据所得分数,以评语形式报告,在总体评价基础上,对“三性”分别作简要说 明。“好”记5-6分,“中”记3-4分,“差”记0-2分。教学特色记0-10分。75分以上为很好, 60-74分为比较好,45-59分为基本达到要求。44分以下,体现得不够,继续努力。
学生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表(供讨论)
4.元认知能力是促进有效学习的策略
元认识---对认知的认知,起监控、反馈、调 控学习的作用。
做法:(1)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交流学习体会、 成果;
(2)多种方式、多种维度、全面评价学 习过程、成果;
(3)及时反馈、阶段反馈。
5.合作学习是有效学习的重要支柱 做法:(1)建立学习小组,集体活动、 分工负责、达成目标; (2)小组内尊重他人、自己发表 自己的观点,乐于接受不同 的见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主要内容第一章新课程改革与教学理念重建第一节新课程与教学改革一、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与特点(一)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

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这是新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

具体目标主要指以下五个转变:1.课程内容的转变2.课程结构的转变3.课程实施方式的转变4.课程评价的转变5.课程管理的转变(三)新课程改革的特点1.由“专制”走向民主2.由封闭走向开放3.由专家走向教师4.由立足结果走向立足过程二、新课程对教学提出的新要求(一)确立全新的教学理念(二)建立民主的教学关系(三)改革教学与学习方式(四)重建教学管理与评价制度第二节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理念的重建一、新课程背景下教学与课程的关系在新课程改革中,课程不再是仅仅由教材、教学大纲或教学计划等文字资料组成的了,而是由这些文字资料和教师与学生对课程的体验和感悟共同组成的,并且教师与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将占课程的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因此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构建与提升的过程”。

因此,在新课程中,教学与课程的关系是一种动态的、生成性的、互相促进、相互作用的关系。

二、新课程背景下教与学的关系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可见,在新课程下的教与学的关系是一种交流的、互动的和融合的关系。

真正地做到在“教”中“学”,在“学”中“教”,教师与学生将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没有教与学的明显区分,只有共同的学习目标。

三、新课程背景下学科与学生的关系学科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其实是教育价值观方面的问题,即教学应该关注学科,还是应该关注学生。

新课程倡导的教学是一种学生本位论。

它的特点是:(1)关注每一位学生。

(2)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和情感体验。

(3)关注学生的道德与人格培养。

四、新课程背景下的师生关系新课程改革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建立在相互尊重基础上的、动态的平等的对话关系。

首先是建立在教师与学生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的,这种相互尊重在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同时,也要求学生尊重教师,不能走极端。

其次,这种关系是建立在教师与学生地位平等的基础之上的,在相互尊重与地位平等的基础之上,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动态的对话关系。

五、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目标新课程要求建立新的教学目标体系,必须要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

素质教育为教学提出的第一个要求就是认知与情意的统一。

融认知与情意为一体,使之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素质教育为教学提出的第二个要求是结果与过程的统一。

在上述两个指导原则的指导下,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应该具有以下特点:(1)情意性。

即在素质教育教学目标体系中,由认知发展目标与学生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发展目标共同组成。

2)过程性。

素质教育要求教学目标应该是教学情境的产物和问题解决的结果。

(3)个性化。

素质教育要求发展学生的个性,追求学生反应的多元性,而不是同质性。

六、新课程背景下的学习方式新课程要求建立的新的学习方式是一种“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由许多具体方式构成的多维度、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

总体来说,新课程下的学习方式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主动性(二)独立性(三)多样性(四)体验性(五)问题性七、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包括人文环境和物理环境两种:1、人文环境的开放主要表现在打破教与学的界限,打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那种束缚与被束缚的关系解放学生的学习等方面。

2、所谓教学的物理环境指的就是教室。

教室作为教学的场所,其功能与作用在新课程改革当中也要有所转变,要从封闭走向开放。

教室的开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它肩负着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以及学生与社会之间的交流提供条件的责任。

其次,教室的空间定义在新课程的教学中也有所改变。

可以是将社会引进教室,也可以是将教室设于社会之中。

这里的教室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室,而是真正地成为了一种教学环境。

八、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组织形式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学的组织形式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多样化新课程改革要求建立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它可以包括个别教学、小组教学、集体教学、学生自学等多种形式。

(二)综合化教学要根据不同的情境采取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三)社会化教学组织形式必须逐步的走向社会化,充分利用社会的资源来完善我们的教学。

九、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评价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评价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由甄别走向发展新课程教学评价应该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关注学生的各方面发展,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

(二)单一走向多元教学评价的多元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2.实现教学评价指标的多元化3.评价方法与评价手段的多样化(三)由重结果走向重过程在新课程中,教学评价即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经历做出不同的评价,使评价具有针对性。

总之,在新课程中教学评价将由简单的静态的结果性评价走向动态的形成性评价,走向结果与过程评价的相统一。

十、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效果新课程下的教学改革要达到的效果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提高质量,另一方面是个性化的。

在新课程改革中所追求的“高质量”是一种对每个人的高质量发展的追求,要求每个人都要成为一个自己对自己满意的人。

实现个性化的教学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教学要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宗旨;二是教学本身要实现个性化。

第二章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第一节课程资源的作用与价值一、课程资源的内涵课程资源是指满足课程活动所需要的思想、知识、人力、物力,它可以按三级课程管理分为国家、地方和学校三个层面。

二、课程资源的分类(一)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根据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可以将课程资源划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大类。

(二)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根据课程资源的空间分布,课程资源可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三)显形课程资源和隐形课程资源根据课程资源的存在方式,它可以分为显形课程资源和隐形课程资源。

(四)自然课程资源和社会课程资源根据课程资源自身的性质,它可以分为自然课程资源和社会课程资源。

(五)其他课程资源根据课程资源的物理特性和呈现方式,他还可以分为文字资源、实物资源、活动资源和信息化资源。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的作用与价值(一)国家课程层面的课程资源的开发的作用与价值国家课程资源的开发对保障国家的安定,强化国家机器,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有重要的作用。

同时,国家课程资源是关于爱国主义、国家的安全与稳定、国家的发展与未来的知识和阶级思想等的资源,以法律的形式固定强化下来,不能随意改动,这是保障国家和社会稳定的基本思想资源。

此外,还有培养有竞争力的公民所需要的课程资源,这既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也是公民个体生存与发展的基本要求。

(二)地方课程层面的课程资源的开发的作用与价值开发地方课程资源,保证地方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是在全球化时代继续保持人类文化多元特色的重要途径。

随着人们对现代性认识的全面加深,地方文化资源成为重新被发现和认识的对象,这必然会影响到地方课程的建设和发展。

(三)学校课程层面的课程资源的开发的作用与价值第二节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与方法课程资源的开发主要有五个基本途径:第一,开展当代社会调查;第二,审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以及在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能够从中获益的各种课程资源;第三,研究一般青少年以及特定受教学生的情况;第四,鉴别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第五,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

一、课程资源开发的前提条件(一)校长是课程资源开发的先决条件(二)教师是课程资源开发的必要条件(三)家庭和社区是课程资源开发不可或缺的条件(四)学生是课程资源开发的核心条件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一)开放性原则(二)经济性原则(三)针对性原则(四)个性原则(五)实用性原则三、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与方法1.狭义的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与方法(1)调查研究学生的兴趣类型、活动方式和手段;(2)确定学生的现有发展基础和差异;(3)为学生提供反馈资料;4)安排学生从事课外实践活动;5)制定参考性的技能清单;(6)总结和反思教学活动。

2.广义的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与方法(1)从校内到校外——关注学生身边的自然环境和社会资源的利用(2)从实验验证到实验探究——关注开放实验室和“随手取材”的探究性实验室建设(3)从课本到多媒体及网络信息资源——关注现代信息资源开发(4)从物到人——关注教师、学生自身以及社会各方面第三节教材的开发与利用一、教材的开发与利用的原则(一)理论原则(二)筛选原则:优先性原则、适合性原则、实用性原则、经济性原则。

二、教材的开发对教材的开发实现了由单一的“科学世界”到“生活世界”的转变。

教材是以现实生活作为最丰富的资源来进行开发的,是以实现生活作为背景和基础的。

三、教材的利用在利用教材时,还应力求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内容结构化。

其二是内容问题化;三是内容经验化。

第四节其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本身就是重要的资源,同时还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

在课程资源建设的过程中,要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首位,通过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的突破来带动其他课程资源的发展。

在课程资源的建设方面尤其注重教师的经验。

在课程的实施中,要注重教师的主体作用,并挖掘、培养教师良好的素质。

二、学习环境是不可忽视的课程资源三、学生也是课程资源四、网络是丰富快捷的课程资源第三章新课程与教学设计第一节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的概念教学设计是运用现代学习与教学心理学、传播学、教学媒体论等相关的理论与技术,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设计解决方法,试行解决方法,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改进设计的一个系统过程。

二、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设计基本原则(一)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1.教学设计要以学生为本2.教学设计要体现创新性(二)教学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1.教学设计要注意教学模式的选择2.教学设计要注重教学方法及手段的选择第二节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是要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