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构成教学中具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转换 教育文档
从具象思维到抽象思维
从具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很多家长发现当孩子还很小的时候,他们会经常借助掰手指的方式来算数,但是当他们长大了就很少见了。
另外很多孩子在小学做奥数题难得死去活来,等到上中学后再回头看这些题也会觉得很简单。
这种现象源于孩子大脑成长的规律以及他们从具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升级的过程。
所谓具象思维是指具体而形象的思维方式,也就是当面对一个事物时,所能想到的是具体的东西,也可以说是联想到的相关事物。
比如刚才提到的小朋友一算数就想到掰手指,其实就是运用了具象思维的方式。
而抽象思维,也可以称之为逻辑思维,是与具象思维相对立的概念,就是把一个事物的特性从它本身剥离出来形成概念,然后再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的思维过程。
当老师在教小朋友做一些数学计算,比如2x3=6,的时候就采取了抽象思维的方式。
当然,老师也会举一些孩子身边的例子来让孩子理解这些比较抽象的概念,比如老师会问孩子当有3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两个苹果时,一共有几个苹果?这其实就是一种从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过程。
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将孩子智力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四个阶段中孩子认识世界的方式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他认为每一个孩子的发展都要经历同样的过程。
感知运动阶段(出生~2岁左右)自出生至2岁左右,是智力发展的感知运动阶段。
此阶段是新生儿时期,婴儿只能通过哭叫、吸吮、抓握等一些没有思维的反射运动来感知周围环境和认识世界。
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一时期的幼儿只有具象思维的能力,前运动阶段又可以分为两个时期:象征思维期(2~4岁):这一阶段的孩子开始出现符号联想力,例如在游戏时,孩子用小木凳当马骑,用竹竿做枪。
木凳和竹竿是符号,而马和枪是符号象征的东西。
孩子已经能够将这两者联系起来,凭着符号对客观事物加以象征化,意味着孩子的符号系统开始形成了。
直觉思维期(4~7岁):这个时期的孩子还不能形成正确的概念,他们的判断受到直觉思维的支配。
比如我们把两瓶相同可乐分别倒入一个大杯和两个小杯中让小朋友进行选择,小朋友凭着直觉很可能会觉得大杯的可乐会多一些而选择大杯。
对具象图形到抽象图形转换的思考
对具象图形到抽象图形转换的思考摘要:具象和抽象都是艺术绘画的重要手法,二者关系密切,相互映衬、相互依存,对于具象图形和抽象图形的转换,可以勾勒出不同的艺术绘画内容和解读出丰富的绘画艺术思想。
具象之物象具体形式的表达,抽象对于物象的创新和扭曲夸张的表达。
只有对于二者真实的把握和运用,才可以真正的让绘画作品焕发出艺术的魅力,才有助于更新艺术观念和培养绘画的创新精神。
本文基于对具象图形和抽象图形转换的思考,分析二者的关系,以及二者对于绘画主题表达和意境创造的重要性。
通过分析比较,增强对于绘画艺术手法的了解,推动该绘画主题表达中对于具象和抽象的认识,进而增强自身对于这两种重要艺术手法的运用和驾驭。
关键词:具象;抽象;图形转换;艺术Reflections on the figurative to the abstract graphicgraphics conversionAbstract: figurative and abstract art paintings are an important way, the two are closely related to each other against the background, interdependence, for figurative and abstract pictures of conversion, you can outline the different paintings and interpret the contents of a rich artistic painting ideas. Figurative images of specific forms of expression, abstract for innovation and distorted images of exaggerated expression. Only true for both understanding and application, it can really make paintings full of artistic charm, it helps to update the concept of art and creative spirit of painting. Based on Reflections on figurative and abstract pictures convers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and the importance of both expression and mood for painting theme created analysis.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the art of painting techniques for enhancing the understanding and promoting the expression of the theme for the painting figurative and abstract understanding, thus enhancing their artistic important for both the use and manage.Keywords: concrete; abstract; Graphic Converter; Art引言绘画艺术在表现手法方面一般划分成了具象和抽象这两大类,并由此形成了其它绘画手法和形式的分支。
九年级美术下册《从具象到抽象》教案、教学设计
3.具象与抽象艺术的特点:分析具象艺术和抽象艺术在表现手法、审美观念等方面的特点,让学生认识到两者的区别和联系。
4.抽象艺术创作方法:讲解如何从生活中提炼抽象元素,并运用到绘画创作中。同时,教授线条、形状、色彩等基本绘画技法。
2.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创作心得,内容包括:
a.创作过程中的思考与感悟
b.如何从生活中提炼抽象元素
c.作品中所运用的绘画技法和表现形式
d.对具象与抽象艺术的认识和体会
3.搜集并欣赏至少三幅国内外知名艺术家的具象与抽象作品,分析其创作风格、表现手法和审美特点。结合课堂所学,撰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赏析文章。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此环节,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每组针对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1.你在生活中发现过哪些抽象美的元素?
2.如何将这些抽象元素运用到美术创作中?
3.你认为具象与抽象艺术在审美上有何异同?
讨论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四)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环节,我将布置以下任务:
2.教学过程:
a.导入:以生动有趣的故事或案例引起学生对抽象艺术的兴趣,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b.基本概念与特点:通过讲解、示范、讨论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具象与抽象艺术的基本概念、特点及联系与区别。
c.技法学习:教授绘画技巧,如线条、形状、色彩等,并引导学生将这些技法应用于创作中。
d.实践创作:组织学生进行具象到抽象的创作实践,鼓励他们尝试不同的表现手法,发挥创意。
2.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强调具象与抽象艺术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及如何从生活中提炼抽象元素。
具象与抽象:教学案例分析
作为教育者,我们常常面临这样的问题:如何将抽象的概念和理论转化为具象的教学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在实践中,我们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具象与抽象之间的转化和平衡,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本文将通过教学案例分析的方式,探究具象与抽象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具象与抽象的定义及特征具象与抽象是广泛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两种形态,也是人类思维活动的基本形式。
通俗地讲,具象是指可以通过感官直接感知和认知的事物或现象,其特征是直观、形象、生动、具体;而抽象则是指不能直接感知或感知性很弱的概念、规律、原理等,其特征是概括、提炼、理论、抽象。
具象和抽象之间是一种内在的统一关系,缺一不可。
具象是抽象的基础,抽象是具象的提升和升华。
具象让抽象具体化、可视化,使得抽象的概念更加贴近生活、更易于理解和应用;而抽象则让具象得以通盘考察、普遍性概括、精确化描述,从而让具象的事物得到更深层次和更全面的理解。
二、具象与抽象在教学中的应用在教育教学中,具象和抽象也都有其重要的应用价值。
具体而言:(一)具象在教学中的应用1.视觉化教学:通过展示图片、视频、实物模型等具象物体,帮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相关概念、原理或操作方法;2.实践操作:让学生通过实验、手工制作、模拟操作等具体形式,让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具体、可操作,更加深入,也更加容易掌握和应用;3.经验分享:通过讲解案例、分享故事等具象的方式,帮助学生从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中获取到有意义的知识和经验,提高学习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二)抽象在教学中的应用1.概念解释:通过对抽象概念的形式化定义、分类、比较等抽象化形式,让学生理解相关概念的本质、内涵和特征,帮助学生跳出具体事例,进一步开阔思维,获取总体性认知;2.理论掌握:通过讲解理论框架、分析类比、演绎推理等抽象的方法,让学生理解问题背后的规律和逻辑,从而更好地掌握科学、哲学、经济等抽象学科中的核心概念;3.创新思维:通过启发式思维、逆向思维、系统思维等抽象的方法,帮助学生开阔思维、激发创新,发现问题内在的本质联系,并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从具象向抽象转化的形式规律
从具象向抽象转化的形式规律1. 引言1.1 什么是具象和抽象具象和抽象是两种对立的概念,在很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具象是指直接的、感性的、表面的事物或现象,而抽象是指间接的、理性的、本质的概念或规律。
具象和抽象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
具象是事物存在的初级形式,是我们感知、认知事物的基础。
抽象则是对具象的深化和提炼,是我们理解、掌握事物本质的重要手段。
具象和抽象是相辅相成的概念,二者既有明显的区别,又有密切的联系。
具象是事物的外在形态,抽象是事物的内在规律。
具象是表面现象,抽象是深层本质。
具象是感性认识,抽象是理性认识。
具象和抽象之间既有对立,又有统一。
在实践中,我们需要不断地从具象向抽象转化,以达到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
具象和抽象的转化是认识过程中的必然要求,也是认识发展的关键环节。
通过具象和抽象的互动,我们能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和本质,实现认识的深化和提升。
【字数:228】1.2 为什么要从具象向抽象转化从具象向抽象转化是一种认知过程,它帮助我们理解世界和问题的本质。
具象是指具体、直观和表面的东西,而抽象则是指更普遍、更深刻、更抽象的概念。
为什么我们要从具象向抽象转化呢?具象只能解决具体问题,而抽象能帮助我们找到共性和规律。
通过将具象问题抽象化,我们可以忽略具体的细节,专注于问题的本质。
这样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问题,找到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换言之,抽象可以帮助我们更有条理地思考和分析问题。
抽象能够提高问题解决的效率和速度。
具象思维需要我们逐一考虑各个具体情况,而抽象思维可以帮助我们一次性解决一类问题。
通过抽象化,我们能够将相似的问题归纳整合,从而更快地找到答案。
从具象向抽象转化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事物、更高效地解决问题。
它是认知能力的提升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拓展。
具象和抽象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结合可以帮助我们全面认识世界,更好地应对挑战。
从具象向抽象转化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方式,有助于我们不断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平面构成教学中具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转换引导
平面构成教学中具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转换引导作者:郭绚来源:《戏剧之家》2019年第21期【摘要】《平面构成》课是我国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主要研究在二维空间中如何运用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的构思方法创造形象。
在课程初期需引导学生从具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转变,经过几次教学探索,从培养分析与概括能力、善于重组素材、情境化思考与联想等几个方面开展教学引导,可以较快地使学生转换思维,更加深入理解学习构成课程。
【关键词】具象思维;抽象思维;转换引导中图分类号:G424 ; 文献标志码:A ;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1-0201-01具象思维是指具体而形象的思维方式,如风景写生,按照事物原貌进行描绘就是运用了具象思维的方式。
而抽象思维,也可以称之为逻辑思维,是与具象思维相对立的概念,指把一个事物的特性从它本身剥离出来形成概念,然后再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的思维过程。
例如毕加索牛的变异图,就是一个从具象到抽象的思维转变过程,线条在不断简化,最后的形象简练概括,赋予绘画更高的逻辑思维性与艺术性。
《平面构成》中需要运用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的构思方法创造形象,如何引导具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转换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几次教学探索,归纳总结其方法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方面,学生需要整合思维模式,培养对事物的分析与概括能力。
比如将一棵树用简练的线条进行概括,取精华、去糟粕,将复杂的事物简单化,整理协调元素关系,使之条理化与规范性。
另一方面广泛收集资料,筛选出所需设计素材,通过重新组合、打散、分解等形式美法则,赋予造型形态以全新的视觉感受。
第三方面,“情境化”思维转换,让人置身在不同的环境、场合,感受不同的气氛,触动内心深处的设计灵感。
可通过音乐、视频或者特定环境的带动,营造出一种特有的氛围,让学生从中衍生出一种新的情感,由此进行思考与联想。
大一的学生由于基础相对薄弱,对事物缺少分析、概括能力,如果让学生直接进入抽象造型的构成练习,学生会无从下手,学习过程会枯燥乏味。
具象到抽象设计造型基础教学应用探索
具象到抽象设计造型基础教学应用探索福建农林大学景园林与艺术学院/韩易明摘要:抽象造型来源于具象造型基础,特别对于设计基础教学而言,先培养学生具象的造型能力是不可逾越的阶段。
在从具象造型训练过程中如何提炼抽象造型元素并且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教学实践以及学生作业如何有效应用至设计核心课程以及后续学生的创新创意作品,如何更为有效实现审美素养至于设计抽象思维能力的对接,也有利于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以及产学研一体升级的进程。
设计类课程以及其注重的设计基础能力各有不同的侧重点。
本文主要探讨的是综合类高校以及偏向应用学科的设计类造型方面的课程,初步探讨抽象造型元素作业如何为实现多维度的融合发展作出贡献。
关键词:具象造型抽象造型造型基础课程设计教学应用培养高素质人才需要注重美育,而最为实用的美育则为涵盖于高校应用型课堂中的设计类课程美育。
在设计类课程中造型基础课程教学通过具象造型手绘训练探索提炼抽象造型元素,培育未来设计师造型空间想象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掌握一定劳动技能的新时代大学生提供了崭新思路。
抽象思维能力与造型想象力的培养,是与审美能力在设计实际需要中的重要作用相辅相成的。
在后现代设计时代来临之际,高校设计教育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与机遇,在大数据时代来临以及人工智能等高科技领域日新月异的今日,设计界如何培养站在时代前沿的行业领军人才成为了各大高校反思的教学改革的重点。
由于美育本身涉及的学科领域非常宽泛,同时具体的教学实践又具有其深刻的学术规律,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根据美术学与设计学的规律,依据学生的实际接受水平而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
例如,在具体的作业设计中,谈及抽象元素的构成关系不能仅仅用空想或者随意无依据的幻想,而要在教学的初期特别重视并逐个地指导学生在写生过程中认真观察写生对象,并且实际掌握结构素描等表现技法,才能在后期的课程中逐步推进抽象思维能力的训练。
只有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长期潜心育人,才能在“百年树人”美育长河中肩负重任,筚路蓝缕地前行。
具象变抽象绘画教案
具象变抽象绘画教案教案标题:从具象到抽象:绘画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具象与抽象绘画的概念,并能够区分二者之间的差异。
2. 学生能够运用不同的绘画技法和表现手段,将具象事物逐渐转化为抽象形式。
3. 学生能够通过创造性的思维和表现能力,创作出具有个人风格和独特性的抽象绘画作品。
教学准备:1. 绘画工具和材料:铅笔、彩色铅笔、水彩颜料、画笔、画布等。
2. 图片、照片或实物:包括具象和抽象的艺术作品,以及具象事物的图片或实物。
3. 教学辅助工具:投影仪、电脑或平板电脑等。
教学过程:引入:1. 展示一些具象和抽象绘画作品,引发学生对具象与抽象的思考和讨论。
2. 解释具象和抽象的概念,并与学生一起探讨二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探究:1. 提供一些具象事物的图片或实物,让学生用铅笔或彩色铅笔进行描绘。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简化、略去细节或改变形状等方式,将具象事物转化为抽象形式。
3. 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绘画技法和表现手段,如线条、色彩、形状等,以实现从具象到抽象的过渡。
创作:1. 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具象事物作为创作对象,可以是自然景物、动物、人物或日常物品等。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创造性的思维和表现能力,将所选择的具象事物转化为抽象形式。
3. 学生可以选择使用水彩颜料、画笔等绘画工具完成作品,同时鼓励他们尝试不同的绘画技法和表现手段。
展示与评价:1. 学生完成作品后,组织一个小型的画展,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抽象绘画作品。
2. 鼓励学生互相欣赏和评价作品,分享创作过程中的心得和体会。
拓展活动:1. 邀请一位专业艺术家或美术教师来学校进行讲座或工作坊,进一步指导学生在抽象绘画方面的技巧和表现能力。
2.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美术馆或画廊,让他们亲身感受抽象绘画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艺术价值。
教学反思:1. 回顾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作品,评估他们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2. 总结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并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进。
从具体形象思维到初步的抽象思维
从具体形象思维到初步的抽象思维——《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实践一、案例背景初中和小学的科学课堂有较大的不同。
从课的内容上看,小学科学课的知识内容少,活动多,更多的是对事物的体验;初中科学课的知识内容多,活动层次深,更多的是解决问题。
从学生思维发展上看,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慢慢的向抽象思维转变。
这时候,学生需要很多的直观现象作为铺垫才能整理科学概念。
初中生已经发展抽象逻辑思维,可以较为精确的概括概念。
可以从各种资料、模型等材料中归纳科学概念。
从小学升到初中,学生也将小学时的直观经验以及初步建立的科学概念带到初中。
初中教师将在这样的基础上构建科学概念。
所以,我认为在小学阶段需要丰富学生的直观体验,在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导下慢慢培养并形成初步的抽象思维。
二、初小教学衔接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
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中地形的相关内容在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课《地球表面的地形》。
本节课将引发学生讨论和交流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及其变化的一些话题。
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地形,了解平原、山脉、高原等地形的特点。
还通过观察地形图,让学生了解中国地形的大致情况。
浙教版初中科学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在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7节《地形和地形图》第一课时,它让学生知道地形类型以及会简单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和绘制。
从知识层面上看,这两节的内容有重叠之处,但其侧重点却有较大差别。
小学的课程旨在学生能从立体的地形图上认识到地球表面是凹凸不平的,并知道五种常见的地形以及特点。
经过初中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利用地球表面的凹凸不平特点绘制等高线地形图。
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从小学的立体的认识到初中平面的转化,是思维方式的一次转变。
2.教学目标分析。
地球表面的地形在中小学中教学内容的差异决定了它的教学目标也是不同的。
小学重点在利用立体地形图认识地球表面的地形,初中在简单的认识各种地形的特点,重点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和绘制。
小学:①地形包括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湖泊等。
对具象图形到抽象图形转换的思考
对具象图形到抽象图形转换的思考摘要:具象和抽象都是艺术绘画的重要手法,二者关系密切,相互映衬、相互依存,对于具象图形和抽象图形的转换,可以勾勒出不同的艺术绘画容和解读出丰富的绘画艺术思想。
具象之物象具体形式的表达,抽象对于物象的创新和扭曲夸的表达。
只有对于二者真实的把握和运用,才可以真正的让绘画作品焕发出艺术的魅力,才有助于更新艺术观念和培养绘画的创新精神。
本文基于对具象图形和抽象图形转换的思考,分析二者的关系,以及二者对于绘画主题表达和意境创造的重要性。
通过分析比拟,增强对于绘画艺术手法的了解,推动该绘画主题表达中对于具象和抽象的认识,进而增强自身对于这两种重要艺术手法的运用和驾驭。
关键词:具象;抽象;图形转换;艺术Reflections on the figurative to the abstractgraphic graphics conversionAbstract: figurative and abstract art paintings are an important way, the two are closely related to each other against the background, interdependence, for figurative and abstract pictures of conversion, you can outline the different paintings and interpret the contents of a rich artistic painting ideas. Figurative images of specific forms of e*pression, abstract for innovation and distorted images of e*aggerated e*pression. Only true for both understanding and application, it can really make paintings full of artistic charm, it helps to update the concept of art and creative spirit of painting. Based on Reflections on figurative and abstract pictures convers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and the importance of both e*pression and mood for painting theme created analysis. Analysis and parison, the art of painting techniques for enhancing the understanding and promoting the e*pression of the theme for the painting figurative and abstract understanding, thus enhancing their artistic important for both the use and manage.Keywords: concrete; abstract; Graphic Converter; Art引言绘画艺术在表现手法方面一般划分成了具象和抽象这两大类,并由此形成了其它绘画手法和形式的分支。
平面构成教学中具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转换 教育文档
平面构成教学中具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转换1平面构成教学的概况1919年,在德国魏玛建立的包豪斯设计艺术学成为欧洲现代主义设计的核心地带和设计教育的发源地。
而它的现代设计教育体系的形成不仅受到构成主义思想的影响,还集中和发展了20世纪初欧洲各国在设计领域的试验成果。
由格罗皮乌斯、康定斯基等人创建并发展的设计基础教学是以手工艺的训练为基础,将学生的视觉敏感性提升到一个理论的水平,通过理论教学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掘并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
平面构成的教学是以包豪斯精神发展而来的现代教育方法,以理论教学、逻辑分析、案例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造型能力。
其内容包括,如何创造形象;如何处理形象之间的关系;如何体现美的形式规律,设计出符合目标的二维图形等。
在造型能力中,创造力是核心。
平面构成的教学通过理论讲授向学生全面阐述构成的基本规律及形态间的逻辑关系,建立现代设计所倡导的造型观念。
通过逻辑性分析,加强学生抽象构思的能力,提高美学法则的应用能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努力开拓视野、发挥想象力、创造力,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养成勤于动手动脑的习惯。
20世纪70年代后期,平面构成设计的教学理念的种子乘着年代在国内各美术设计类院校以破土之80东风传入我国,并于势生根发芽,各种关于平面构成设计的课程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冒头。
平面构成设计教学理念的引入,为学生的艺术视野拓一方远见,设计灵感予一池春水,对培养创新意识的作用自是不可言喻;平面构成作为设计基础,以其独有千古的姿态融入到各个领域,在如星河璀璨的设计艺术世界中发光发热。
2平面构成教学的艰难困境2.1平面构成教学缺乏专业性“天将启治乱,人才有用舍。
向非万牛力,孰与成大厦?”具有良好专业技能和素养的人才自古以来如同流水朝宗,受到国家和社会的追捧,是该专业发展、进步的重中之重。
作为平面设计类基础课程的平面构成,看似简单,恰其所蕴含的内涵以及专业技巧远远不及大家所见所想那般轻松简单、易于获取。
具象与抽象教案
具象与抽象教案教案标题:具象与抽象教案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具象和抽象的概念并能够区分它们;2.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3. 促进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展。
教学重点:1. 学习具象和抽象的定义;2. 探索具象和抽象的区别;3. 运用具象和抽象的思维方式。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2. 学生练习册;3. 班级黑板/白板和粉笔/马克笔;4. 学生练习材料,如图片、物体等。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忆他们对具象和抽象的理解。
2. 展示一些具象和抽象的图片,并请学生描述它们。
探究(15分钟):1. 通过PowerPoint演示文稿,向学生介绍具象和抽象的定义,并提供示例。
2.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给每组一些图片或物体,让他们讨论并判断每个图片或物体是具象还是抽象的,并解释原因。
3. 学生展示并讨论他们的判断结果。
拓展(1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具象和抽象的区别,例如具象是可以感知的,而抽象是无法直接感知的。
2. 提供一些具象和抽象的词语,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它们的意思,并举例说明。
实践(15分钟):1. 学生个人活动:要求学生在练习册上完成一些具象和抽象的题目,如填空、配对等。
2. 学生小组活动:让学生分成小组,要求他们合作创作一幅具象或抽象的画作,并解释他们的选择。
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具象和抽象的概念和区别。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思考具象和抽象的事物,并尝试用具象和抽象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
扩展活动:1. 让学生在家中找到一些具象和抽象的事物,并写下自己的观察和感受;2. 组织学生参观艺术展览或博物馆,让他们观察和欣赏具象和抽象的艺术作品;3. 鼓励学生在写作或绘画作业中运用具象和抽象的思维方式。
教学评估:1. 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讨论和解释表现;2. 学生在练习册上完成的题目表现;3. 学生合作创作的画作及其解释。
浅论艺术设计基础教学之平面构成
浅论艺术设计基础教学之平面构成摘要:作为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平面构成由西方引入我国至今,带动了中国艺术设计领域突飞猛进的发展,是我国艺术设计教育标志性的进步。
作为构成设计最重要的开篇基础课程,平面构成教学是为了拓展学生的二维设计思维,使学生能很好的由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同时锻炼创意和构思能力,为将来设计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平面构成;设计基础;设计思维;创意;开拓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3-0220-01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艺术与设计教育教学体系也随之发展起来。
平面构成是设计基础教学中的基础与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并称成为三大构成。
平面构成研究二维形态在空间内的设计,是各种构成形式与设计实践联系的研究,是对二维空间上形态的创造和画面构成美学原理的研究。
总之,平面构成的学习和掌握对于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和设计能力都具有重要作用。
在平面构成的教学中,对于课程能力培养目标及教学经验的总结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分类。
为拓展平面构成课程的教学思维,我们应在继承传统思维模式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培养创新意识,以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
一、注重与专业内容相结合平面构成是艺术设计领域的基础,更是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的基础,本门课程已成为设计专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由于平面构成教学内容以及理论概念的抽象性,往往使初学者对平面构成的应用范围搞不清弄不明,由此学生体会不到平面构成所带来的收获及其重要性。
其次,学生对于平面构成如何运用,尤其是对点线面这些抽象概念的认识比较肤浅,看不到其背后蕴含的真正意义以及与应用设计的密切关系,致使学习兴趣不高,即便是学了,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而对这门课也没有足够重视。
另外,从教学实践来看,平面构成作为基础训练课程与应用设计课程是有差别的,如果能够掌握好基础理论一定能使应用思路更为宽广。
就结合专业而言,在注重单纯的基础构成训练之外,必须使学生对今后可能应用的范围有简单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在具体的设计创作中把平面构成的基础知识活学活用,而并非四分五裂,不成体系,因此在基础练习中应加上与专业设计能够对接的练习内容。
从立象以尽意到形式的体验与创新——浅谈中国学生面对平面构成所要完成的思维转变
从立象以尽意到形式的体验与创新——浅谈中国学生面对平面构成所要完成的思维转变王骏(惠州学院艺术教育系,广东惠州516001)擒要:东西方传统思维特征的巨大差异性导致中国学生在学习平面构成时要进行由整体的感性把握到理性分析的思维模式的转变。
文章提出。
应以感性思维为教学策略,让学生大量感受现代设计作品的内在形式,提倡多媒体教学。
强调训练数量.以帮助学生完成思维转变。
关键词:平面构成视觉规律视觉经验思维特征近年来.业内学者对教学效果低下的平面构成课程做了颇多有益的探索、研究和开拓。
其中包括加快平面构成教材的改革步伐、培养学生形象性思维能力、创新平面构成实践教学模式等等。
而中国人固有的注重寓意、精神、以感性为主导的艺术文化精神和思维特征与平面构成所倡导的以形式体验和创新为主体的理性认识方式之间的思维鸿沟。
却一直没有得到人们的充分关注。
平面构成课程对于即将从事现代设计的中国大学生来说具有非凡的意义。
它作为现代设计的基础训练,是学生进入现代设计状态的必要准备。
现代设计是一个综合体.包含了点、线、面、色、光、质、图、文等各种要素。
平面构成自诞生之时就强调训练学生的视觉敏感性,并达到理性的有效认知,要求学生对材料、结构、肌理等有科学的、技术的理解。
要求学生掌握形态和设计的共性。
即掌握一些通常的设计方法和通用的设计规律。
而不是艺术家的个人见解。
平面构成认为:面对复杂的现代设计.没有足够的经验和感受,往往最终的设计会“词不达意”。
表达不出设计师的构思和想要的效果。
因此,平面构成的思路是从点、线、面这些单个视觉元素开始.熟悉设计的“字”和“词”。
然后用材料的质感丰富视觉的感受.通过构图、形式美法则、视觉心理等.研究各种元素组合的形式效果。
简而言之:平面构成不是完整的设计。
可以先不考虑设计的具体应用和功能。
先集中注意于形式的创新体验。
做大量的“资源储备”。
一旦结合了目的和功能,就可以发展成完整的设计。
到底什么是平面构成的基础?王受之在《世界现代平面设计史>中这样阐述格罗佩斯(包豪斯创始人、校长)的办学观点:“他对于设计教育的设想就是应该重视技术性的基础。
谈平面构成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转换
在 传 统 的平 面 造 型 能 力 训 练 中 , 描 和 色 彩 写 生 一 直 都 被 作 为 最 素 例 如 : 学 生 三 个 形 体 : 子 、 果 和 花 瓶 , 求 他 们 以这 三 者 为 元 给 绳 苹 要 基 本 而且 最 重要 的 训 练 项 目 , 而 增 强 造 型 能 力 、 察 能 力 和 表 现 能 素 组 织 一 个 新 的 画 面 。 练 习 结 果 几 乎 无 一 例 外 :苹 果 在 画 面 中 作 为 从 观 力 。在 接 触 真 正 的 设 计 专业 课 之 前 , 计 专 业 的学 生 一直 都 在 进 行 这 “ ” 设 点 的形 象 出现 , 子 是 “ ” 花 瓶 自然 是 “ ” 绳 线 , 面 的体 现 者 。 了在 构 图 除 样 的素 描 和 色 彩 的 基 础训 练 。 这 种 训 练 中 , 绘 者 力 求 客 观 、 实 地 上 有 所 不 同 之 外 , 三 者 之 间 的关 系几 乎都 是 一 样 的 。 对 这 种 情 况 , 在 描 真 这 针
谈小学数学课堂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有效融合
谈小学数学课堂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有效融合小学数学课堂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其中包括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有效融合。
形象思维是以直观形象为基础,通过感性认识事物的特征和规律,而抽象思维则是通过概念和符号来进行思考和分析。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和解决数学问题。
教师应该在课堂上注重创设具体形象的情境和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践来感知数学概念和规律。
在教授平面图形的概念时,可以通过展示各种形状的图形,并提供一些实例让学生进行观察和比较,使学生能够形成对图形的直观认识。
教师还可以利用实物、模型、图片等教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如通过拼积木来理解几何体的概念。
教师还应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抽象过程。
在学生初步形成对数学概念的直观认识后,教师可以适时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转化,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在教授计算面积的方法时,可以先让学生通过实际测量得到一个图形的面积,然后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计算面积的规律,最终将其归纳为一个公式。
这样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由具体到抽象地理解数学概念,并培养学生思维的抽象能力。
教师还可以借助技术手段,如使用多媒体教学软件、互动白板等,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进行更有效的融合。
通过利用多媒体资源,教师可以将数学概念和问题进行图形化展示,并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转化和推理。
互动白板的使用可以使学生参与课堂教学,通过拖拽、标注、操作等方式,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更加可视化和直观。
小学数学课堂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有效融合是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教师应通过创设形象情境、引导思维转化、借助技术手段等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形成对数学概念和问题的直观认识,并促使他们进行抽象思维的训练和应用。
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并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平面构成教学中逆向思维的应用和转换训练
平面构成教学中逆向思维的应用和转换训练
平面构成教学中逆向思维的应用和转换训练,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城市化建设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自身的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美也产生了全新的追求.所说的"美"主要指的是对人们生活有益的设计,如衣物的实用性或者建筑的功能性,以及小区居住环境等.在这种情况下,设计的地位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在我国绝大多数高校的设计类专业中,平面构成教学是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其主要目的是培养我国艺术设计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使学生具备最基本的塑造能力,掌握丰富的艺术设计方法,从而成长为优秀的艺术设计师.主要对平面构成教学中逆向思维的应用与转换进行探讨,希望能够促进我国设计教育事业的进步。
从表象思维、具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跨越--以“表面涂色的正方体”教学为例
从表象思维、具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跨越--以“表面涂色的正
方体”教学为例
曹丽丽
【期刊名称】《小学教学参考》
【年(卷),期】2022()5
【摘要】“表面涂色的正方体”属于数学综合实践的教学内容。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以学生生活经验为背景,以现实问题为载体,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从而发现、归纳、总结数学规律,发展自身的表象、具象和抽象思维能力,形成数学核心素养。
【总页数】3页(P72-74)
【作者】曹丽丽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师范大学相城实验小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23.5
【相关文献】
1.平面构成教学中具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转换
2.平面构成教学中具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转换引导
3.让几何思维水平“拔节”——以《表面涂色的正方体》一课为例
4.三核引领,让数学课堂回归简约之美
——以"表面涂色的正方体"教学为例5.数学实验:丰富小学生探索规律的向度——以六上《表面涂色的正方体》一课的教学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表象思维、具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跨越——以“表面涂色的正方体”教学为例
[摘要]“表面涂色的正方体”属于数学综合实践的教学内容。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以学生生活经验为背景,以现实问题为载体,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从而发现、归纳、总结数学规律,发展自身的表象、具象和抽象思维能力,形成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表象思维;具象思维;抽象思维;表面涂色;正方体[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22)05-0072-03钟启泉教授认为,教育的本质在于人的成长,成长的主旨是更为优质的经验的重建。
“表面涂色的正方体”属于数学综合实践的教学内容。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以学生生活经验为背景,以现实问题为载体,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从而发现、归纳、总结数学规律,发展自身的表象、具象和抽象思维能力,形成数学核心素养。
课程标准增设了“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内容。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现实问题为载体和背景,在原有的数学基础上,以自主探究为基本形式,去发现、归纳、总结数学规律,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解题能力的课程。
这种课程的内容和形式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突破点,也是一个亮点,同时也给教师提出了一个可研究的课题。
笔者以苏教版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表面涂色的正方体”教学为例,浅谈如何让学生的思维从表象到具象再到抽象。
一、从生活情境出发,帮助学生建立表象思维表象是经过感知的客观事物在头脑中再现的形象。
表象不仅仅是一种映象,还是一种操作,心理操作以表象的形式进行,即表象思维。
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讲,表象是当前不存在的物体或事件的一种知识表征,这种表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小学生的表象思维从建立具体直观的形象开始,所以笔者在导入环节采用“给面包涂番茄酱”的具体情境,初步建立涂色正方体的生活表象。
【镜头1:想吃涂上更多番茄酱的面包】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吃面包吗?周末,我在家做了一个面包(出示图片),为了增加它的口感,我在它的表面涂了一层番茄酱,然后切成小块(课件演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面构成教学中具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转换
1平面构成教学的概况
1919年,在德国魏玛建立的包豪斯设计艺术学成为欧洲现代主义设计的核心地带和设计教育的发源地。
而它的现代设计教育体系的形成不仅受到构成主义思想的影响,还集中和发展了20世纪初欧洲各国在设计领域的试验成果。
由格罗皮乌斯、康定斯基等人创建并发展的设计基础教学是以手工艺的训练为基础,将学生的视觉敏感性提升到一个理论的水平,通过理论教学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掘并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
平面构成的教学是以包豪斯精神发展而来的现代教育方法,以理论教学、逻辑分析、案例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造型能力。
其内容包括,如何创造形象;如何处理形象之间的关系;如何体现美的形式规律,设计出符合目标的二维图形等。
在造型能力中,创造力是核心。
平面构成的教学通过理论讲授向学生全面阐述构成的基本规律及形态间的逻辑关系,建立现代设计所倡导的造型观念。
通过逻辑性分析,加强学生抽象构思的能力,提高美学法则的应用能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努力开拓视野、发挥想象力、创造力,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养成勤于动手动脑的习惯。
20世纪70年代后期,平面构成设计的教学理念的种子乘着年代在国内各美术设计类院校以破土之80东风传入我国,并于
势生根发芽,各种关于平面构成设计的课程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冒头。
平面构成设计教学理念的引入,为学生的艺术视野拓一方远见,设计灵感予一池春水,对培养创新意识的作用自是不可言喻;平面构成作为设计基础,以其独有千古的姿态融入到各个领域,在如星河璀璨的设计艺术世界中发光发热。
2平面构成教学的艰难困境
2.1平面构成教学缺乏专业性
“天将启治乱,人才有用舍。
向非万牛力,孰与成大厦?”具有良好专业技能和素养的人才自古以来如同流水朝宗,受到国家和社会的追捧,是该专业发展、进步的重中之重。
作为平面设计类基础课程的平面构成,看似简单,恰其所蕴含的内涵以及专业技巧远远不及大家所见所想那般轻松简单、易于获取。
所谓“庖丁解牛,游刃有余”,也是在于熟练与丰富的专业知识的前提之下。
而我国平面构成教育专业性的缺乏可见一斑:在西方现代设计发展史上,前有格沃尔特.格罗皮乌斯身体力行地开创了设计教育这一领域,后有约翰内斯.伊顿等人在现代设计教育基础训练课程体系的运筹帷幄;反观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的特殊性造成了我国的平面构成设计课程的发展起步晚、发展水平低,大部分教材都是由日本的书籍转译而来;更有甚者,直接使用台湾的翻译书籍;极度缺乏符合国内现状的专业书籍与传道解惑的专业老师,使其发展举步维艰。
在教学内容上过于陈旧,轻创新、重模仿,轻理论、重制作。
甚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忽视对.
平面构成的形式规律进行理论探讨,使学生停留在经验层面上简单模仿相关图形,无法真正实现调动学生的创新潜力和意识。
平面构成教学需要重在开导启发、研精究微、专精覃思,这方面的缺失正是我国平面构成教育方面难以遁形的垢端。
2.2平面构成教学缺乏特色
当今部分院校,在平面构成教学上贯彻中国社会“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师者一味生硬的传授着陈旧迂腐的内容,学者唯有被动勉强地被灌以知识。
老师无法将教学转化为一种多样形式且具有创造性的活动,挖掘出学生的潜在艺术能力;学生为完成工程量浩大的作业,大量模仿他人创作,形式味重,创造意味不强,自我作品特色荡然无存。
单一枯燥的教学过程,让老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创作时,并未担当好设问者的角色,循循善诱;学生汲取知识的过程成了生命的煎熬,学习就像味同嚼蜡,索然无味。
这样,以至于平面构成的教学成了单纯模仿教科书的八股课程。
有些甚至将平面构成教学片面的理解为素描色彩课程之后的又一再现性的绘画制作课,成了相关课堂练习技法的延续,其结果是不能很好的把握平面构成课程的创意目的,导致对平面构成认识的简单化,使其偏离平面构成创造者的释放和发掘学生创造力的初衷。
因此,极其缺乏自我特色的平面构成教学已难以应对白云苍狗的时代,唯有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教学模式,平面构成的教学之路才能摆脱“鸡肋”教学,自成一派。
平面构成的实践教学形式陈旧2.3
随着工艺技术的不断更新和进步,平面构成的实践教学形式同样也需要不断更新,接受新的、更加快捷的技术手段。
但是,当今部分院校仍然要求用手绘的方式完成平面构成练习,甚至有些有意识地贬低计算机绘图的作用。
大量的、传统的手绘练习让学生失去?r间和精力去推敲练习的目的,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耗
费在如何绘制精美上,而没有很好去创意。
如果用一些相关的计算机绘图软件代替手绘,不仅加快速度,还可以提高质量。
这样,学生可以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在创意方面。
但是,在创意构思阶段还是需要使用手绘的方式,在创意构思确定了之后,在最终绘制成图阶段使用计算机绘图软件。
这种手绘加计算机绘图相结合的方式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如何引导具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转换
平面构成的教学可以通过赏析优秀的案例让学生对平面构成
形成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再将平面构成的运用实际案例与相关理论知识相结合起来进行讲授,从而加深学生对平面构成的理解。
在思维的训练方面,主要是通过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换来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也是平面构成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的源泉。
因为,如果说艺术创作活动中最基本的形式是具象思维,那么抽象思维则直接影响到作品的文化品位和思想深度。
如何引导具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转换,其方法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学生需要在“新情境”中转化思维。
何为“新情.境”,无非就是通过音乐、视频或者特定环境的带动感,营造出
一种特有的氛围,让学生从中衍生出一种新的情感,由此进行思考与联想。
譬如,观看一段视频:一棵树的从生到老,旧枝叶团团如盖,新枝从中伸展。
时光在树上写史,嶙峋的老枝抽出嫩条,却又相安无事。
具象的思维能力,让我们从一棵树的生命中,看到的枝干大小、茂密厚度的外部特征和树步入迟暮,佝偻身姿的形态结构。
通过具象的观察,表现上具体细腻,视觉上真实可信,简洁明了并赋有冲击力,具有耐人寻味引人思考之感;抽象的思维方式,则让我们在观察树成长的同时,既感受旧枝叶的成熟美,又惊喜新枝的朝气蓬勃。
通过抽象的思考,塑造出超越事物表面的形态,表现出事物更高层次的精神内涵。
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整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培养,即具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转换。
发散性思维让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广泛收集资料,自由联想,举一反三,迸发出思维的火花;整合性思维则让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选择整理素材,“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将设计思维转化为有效的创作力。
这是具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相互统一、相互渗透,将具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发挥到最大的效果,才能在图形创作时,创造出更加饱满丰盈的设计作品,给人以灵感和启示。
4结语
跨越半个世纪的沧桑变动,平面构成设计穿过历史滚滚红尘的浮光掠影,在浩瀚云烟中得以长足发展,风雨兼程;平面设计.理念作为设计基础,在娱乐、生活、工业等诸多领域的广泛应用,
要求学生具备更强的图形创造思维、创新设计能力,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如何让学生的思维由具象的思维方式转换到抽象的思维方式需要“积跬步以至千里”。
介于此,在平面构成的教学中,老师应进行恰如其分的引导――“传道授业解惑焉”;学生更要“吾日三省吾生”――加强自我学习完善,进行发散性思维。
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深化具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变。
让具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在转换中迸发的炽烈火光,点燃设计艺术事业予星星之火,相信有朝一日,必将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