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气道气囊压力监测的护理研究现状
人工气道气囊工艺与压力监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人工气道气囊工艺与压力监测技术的研究进展吴彦烁;宿桂霞;尹彦玲;魏淑艳;高鹏【摘要】This article introduced the improvement of artificial airway airbag from the aspects of type,shape,and material,focused on the pressure monitoring technique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It put forward tha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management efficiency of airbag and reduce the clinical complications,to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airbag,pay attention to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airbag pressure,continuous dynamic monitoring and control airbag pressure monitoring device were the important measures.%从人工气道气囊类型、形状、材质方面介绍了气囊的工艺改进,重点综述了气囊压力的监测技术及其影响因素,提出提高气囊的性能、重视影响气囊压力的因素、应用时持续动态监测调控气囊压力监测装置是提高气囊管理效能、减少临床并发症的重要举措.【期刊名称】《护理研究》【年(卷),期】2018(032)001【总页数】4页(P18-21)【关键词】人工气道;气囊压力;压力监测;气囊类型;气囊材质;气囊形状;影响因素【作者】吴彦烁;宿桂霞;尹彦玲;魏淑艳;高鹏【作者单位】050000,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050000,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050000,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050000,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050000,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1建立人工气道进行机械通气是抢救危重病人的重要治疗手段,它可以改善病人的通气功能,纠正病人的缺氧状态,为危重病人的救治赢得时间。
人工气道气囊压力管理研究进展
4 6 2・
妖 津护理》 2 0 1 4年 l 0月第 2 2卷 5期
.
综
述・
人工气道气 囊压 力管理研究进展
吕 丹 田 丽
( 1 . 天 津 医科 大学 , 天津 3 0 0 0 7 0 ; 2 . 天津市 第 三 中心 医 院 )
关键词
人工气道 ; 气囊压力 ; 管 理
中图分类号 R 4 7 3 . 6 文献标志码 B D O I :1 0 . 3 9 6 9 6 . i s s n . 1 0 0 6 — 9 1 4 3 . 2 0 1 4 . 0 5 . 0 5 5 文章编号 1 0 0 6 — 9 1 4 3 ( 2 1 0 41 0 5 — 0 4 6 2 — 0 3
气 囊压力的安全 范围为 2 l 一 3 5 c mH 2 0。 N s e i r 等圈 的 研 究 表 明 2 . 2最 小 闭 合 技 术 ( MO V) 先 吸尽 患 者 I Z l 咽 部 、气 囊 上 分 泌 气 囊压力维持在 2 O ~ 3 0 e mi l 2 0 较 安 全 可 靠 。可 以降 低 误 吸 、 物。 将听诊器置于患者颈部外侧喉与气管处 , 抽 空 气 囊 后 向 气 V A P的发 生 率 , 减轻 气管 黏 膜 的损 伤 。 有 研 究 认 为 气囊 压力 应 囊 内缓 慢 充 气 . 直到听不 到漏气声 为止 。 然后 抽出 0 . 5 m L气
与气 管 周 围 缝 隙 误 吸 入 下 呼 吸 道 , 是 呼 吸机 相 关 性 肺 炎 ( e n t i . 囊 充 气 的 过 程 中 ,用 手捏 外 露 的 小 贮 气 囊 的 饱 满 度 以 估 测 气 1  ̄ i o n a s s o c i a t e d p n e u m o n i a , V A P ) 的 重 要 机制 之 - [ 。 1 。 气 囊 压 力 囊 压 力 , 以“ 比鼻 尖 软 . 比 口唇 硬 ” 的 程度 为宜1 7 1 。对 于气 囊 压 力
人工气道气囊压力护理措施
人工气道气囊压力护理措施气囊压力:即给予病人机械通气时气囊的压力,机械通气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抢救和治疗各种呼吸衰竭并提供麻醉及手术后呼吸支持,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措施。
一、影响气囊压力因素1、体位平卧位时气囊对气管后壁、左侧卧位时对气管左侧壁、右侧卧位时对气管右侧壁产生的压力较大;半卧位时气囊对气管壁表面压力相对较小且呈相对均匀分布;半卧位时所测气囊压力最小。
气管后壁的膜性结构缺少前侧壁软骨结构的支撑,压迫后易出现黏膜损伤,发生人工气道严重的并发症——气管食管瘘。
临床护理中注意不采用或尽量减少平卧位时间。
2、吸痰吸痰可引起患者咳嗽,导致气囊压力明显升高,因此,反复吸引气道分泌物后,应注意监测气囊压力,及时调整气囊充气量,以保证最佳的气囊压力。
进行负压吸引吸痰时,气囊密闭性降低,负压越大,泄露量越大,增大气囊压力可减少泄露;因此,建议在吸痰时适当增大气囊压,吸痰结束后恢复。
建议人工气道患者采用半卧位,吸痰后30min调整气囊压力。
3、叩背研究显示:拍背后平均气囊压力较拍背前平均气囊压力下降约2cmH2O。
建议在拍背后,应注意监测气囊压力,调整气囊容积,以保持最佳的气囊压力,防止漏气及吸入性肺炎的发生。
二、气囊压力监测时机有研究表明,气囊注气4小时后压力开始降低,余气量逐渐减少,主张注气4小时后检查气囊压力,补充气量。
1、吸痰、体位改变、翻身拍背等影响气囊压,宜重新测量气囊压。
2、鼻饲前应监测气囊压力,防止胃内容物返流误吸。
3、交接班时应监测气囊压力。
4、机械通气患者应定期监测气管内导管的套囊压力(2C)。
5、持续监控气管内导管的套囊压力可降低VAP发生率(2B)。
三、气囊压力监测注意事项1、充气时最好有气囊压力测定装置。
2、无条件测压时,要掌握最小密闭容量技术。
3、气囊充气要缓慢,避免过多、过快抽出和充入气囊气体。
4、对于低血压或者休克患者则应该相应减少气囊压力,以保证局部组织供血。
5、患者咳嗽时,气道痉挛时,不要测压。
人工气道气囊最佳压力水平的临床研究
人工气道气囊最佳压力水平的临床研究徐静娴【摘要】目的探讨人工气道气囊的最佳压力水平及气囊管理方法,为临床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4年7月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采用人工气道进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228例,测定不同气囊压力下气体的泄露和最小漏气技术下气囊的压力,确定气囊的最佳压力水平.结果随着气囊内的压力加大,气体泄露逐渐减少,气囊压力从10 cm H2O以每5 cm H2O增加,升高至40 cm H2O时,漏气例数从198例逐渐减少到18例.在最小漏气技术下,气囊压力值的差异比较大,当气囊压力值在5~10 cm H2O时,30例患者达到最小漏气的压力水平,每增加5 cm H2O,达到最小漏气压力水平的例数分别如下:10~15 cm H2O为37例、15~20 cm H2O为57例、10~25 cm H2O为24例、25~30 cm H2O为6例、30~35 cm H2O为18例、35~40 cm H2O为24例、40~45 cm H2O为12例、45~50 cm H2O为5例、50~55 cm H2O为6例、55~60 cm H2O为3例、60~65 cm H2O为3例和65~70 cm H2O为3例.结论气囊的压力值必须保持精准和狭小的范围来预防各种并发症.通过合理的选择插管型号、结合使用专用的气囊测仪器以及最小封闭压力技术充气,并加强气囊内压力的监测和调整等措施,可以更加完善人工气道患者气囊的管理,达到人工气道气囊最佳的充气量.【期刊名称】《中国医药导报》【年(卷),期】2015(012)005【总页数】4页(P161-164)【关键词】人工气道;气囊;最佳压力【作者】徐静娴【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ICU,浙江温州32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14人工气道是治疗呼吸衰竭最常用的方法,合理的气道管理能避免各种机械通气相关并发症的发生[1-2]。
过高的气囊压力会导致气管内黏膜受压缺血、水肿、甚至糜烂,但气囊的压力过低,又会导致气道漏气,引发吸入性肺炎[3]。
人工气道的气囊管理
人工气道的气囊管理在进行有创机械通气时,气囊是人工呼吸回路上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可以保持呼吸回路的密闭性以维持呼吸机正常送气,可以防止分泌物漏进肺内导致继发感染。
气囊压力需要密切进行监测和调整,压力过高会导致气道黏膜的损伤,压力过低会导致漏气,市面上已经有新型的气囊管理系统,需要更多相关研究来完善并证实其临床获益。
一、气囊的作用及分类人工气道的气囊作用主要包括:1、防止漏气,保持呼吸回路的密闭性,有创机械通气时人工呼吸回路需要保持密闭,以确保气体按照呼吸机参数进行送气,保证患者的呼吸支持和氧合维持;2、防止误吸,有创机械通气时的人工气道一般破坏了患者固有的上呼吸道结构,患者的神志情况欠佳、咳嗽防御和吞咽功能受损,因此需要气囊密闭来防止口鼻咽部分泌物或食物残渣误入气道内造成进一步感染。
根据压力及形态可讲气囊类型大致分为低压高容型气囊、高压低容型气囊,目前临床上广泛使用前者,因其充气后呈规则圆柱状,接触面积大,压力分布均匀,较少发生漏气,因此充其量适当时较少发生损伤。
诸多因素会影响气囊密闭性,当发现气囊漏气时应当及时处理。
影响其密闭性因素包括:1、气囊压力与充其量,2、气囊位置是否合适,3、导管型号与患者气管直径是否匹配,4、气囊的材质和性状,5、机械通气时的参数、模式设置,6、其他操作如吸痰、翻身等。
及时消除影响因素以保证患者安全。
二、气囊压力的管理目前国内外的专家共识一致推荐人工气囊的压力维持在25-30cmH2O,可以保持气囊的密闭,同时又不会损伤气道黏膜。
正常气道黏膜毛细血管动脉端、静脉端和淋巴管静水压分别为30-35mmHg> 18-20mmHg> 5-8mmHg,超过淋巴管压力可引起水肿,超过静脉端压力可引起淤血,超过动脉端压力一段时间可引起黏膜缺血性坏死。
气囊压力过低会导致呼吸回路漏气、患者氧合下降;或者导致囊上分泌物误吸入肺内造成VAP;气囊压力过高可能会导致气管黏膜的缺血损伤、气管软化,进而造成气管良性狭窄、严重者可造成气管食管屡,这些不良后果都需要再次巨大代价治疗。
人工气道气囊护理研究进展
以缓 冲 因气道 收缩对 气 管 内壁产 生 的压力 ¨ 。高树 5 ]
海等 推荐 的 高 容 低 压 单 腔 双 气 囊 可 以 交 替 充 放 气, 使气 囊压迫 区域 在 放 气 期 间有 充 足 的时 间恢 复 血供 、 氧供 ,维持正 常 的细胞 代谢 及 形态 结构 , 而 从
维普资讯
・ O ・ 3 8
护士进修杂志 20 0 8年 2月 第 2 卷 第 4期 3
人 工 气 道 气 囊 护 理 研 究 进 展
权 明桃 江智 霞 袁 晓 丽 伍 彩 红 郁 艳 艳 周 家梅
( 义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 , 州 遵义 530) 遵 贵 60 3
关键 词 人 工 气 道 气 囊 压 力 护 理
文 章编 号 :0 2 6 7 ( 0 8 0 — 3 8 0 1 0 — 9 5 2 0 ) 40 0 3
中 图 分 类 号 : 7. R4 3 5
文献 标 识 码 : A
建 立人 工气 道是 保 障 危 重 病人 呼吸 道 畅 通 、 机
减少 并发症 而不 断进 步 。 2 理 想气 囊压 力
可 引起 气 管瘘 或 狭 窄 等后 遗症 | ; J 气囊 压 力 过低 出 ]
现气 道漏 气 , 呼吸机 通气 不足 , 同时 也是 吸人性 肺炎
发生 的 主要 因 素| 。因此 , 2 ] 如何 管 理 好气 囊 是 人 工
体 氧需 求与 二氧 化碳 排 泄 的 重要 措 施 , 作 为 临 床 并 连 接呼 吸机 实行 正压通气 的主要方 式 。在实 行机 械
通 气时 , 需将 气管 导 管或 气 切 套 管气 囊 充 气 以封 闭
容低 压 内外双 气囊 , 当病 人 咳 嗽用 力 气 道 收缩 气 即 囊压 力增 大 时 , 气体 可 由 中间连接管 内溢 至外气 囊 ,
人工气道气囊压力监测的护理研究现状
人工气道气囊压力监测的护理研究现状摘要介绍人工气道气囊压力、吸入性气体的加热加湿研究。
建议在保证护理安全的前提下,在临床工作中根据患者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护理方法,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检查气囊的压力,并在适当的情况下,在肺和声门之间释放流出物,以防止较低的气道被感染;通过选择符合人体要求的方法,通过气道吸引法结合改进的吸痰法有效去除气道分泌物,可延缓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
关键词:人工气道;气囊气压;护理目录引言 (3)一、人工气道气囊概述 (3)(一)气囊充气 (3)(二)气囊压力 (4)二、气囊压力测定 (4)(一)气囊压力测定时机 (4)(二)气囊压力监测方法 (4)(三)影响气囊压力的因素 (4)三、气囊放气及破损补救 (4)(一)气囊放气 (4)(二)气囊漏气、破裂原因及补救方法 (5)四、人工气道气囊压力监测的护理未来发展建议 (5)(一)加强气囊管理培训 (5)(二)规范气囊监测操作 (5)(三)改进监测流程及管理 (5)(四)导管改进 (5)总结 (6)参考文献 (7)引言人工气道系统是通过鼻或口通过气管或气管切开术或气管切开术创造的人工呼吸通道。
气囊管理的主要目标是建立和维持适当的呼吸系统,维持适当的呼吸功能,协调氧气和气体交换功能。
在机械通风方面,气道管理是降低死亡率和提高效率的重要因素。
安全气囊的护理是人工呼吸系统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目的是防止在机械呼吸系统中泄漏气道。
避免口腔感染和呼吸道感染;防止逆流气流和有效通风,为了避免呼吸道损伤。
近年来,我国护士对此做了大量的研究,改进了气囊的压力测量、气囊充气、放气、漏气的修复方法,并提出了一些新思路。
一、人工气道气囊概述(一)气囊充气目前,气管导管气囊充气的曝气方法很多,如指压法、固定空气注射法、小剂量闭合容积法(MOV)、小剂量漏气技术(MLT)、专用套筒压力计监测等。
在没有压力定时的情况下,建议在填充最小体积堵塞方法的基础上,再次注入0.5-1ml 气体。
论文人工气道护理研究进展
人工气道护理研究进展【摘要】随着急救医学研究的深入,及时建立人工气道,恢复有效通气以赢得宝贵抢救时间的观念已成共识。
相应人工气道科学护理的重要性也日益凸现。
近年来国内外对人工气道护理的研究成果很多,现笔者将其综述如下。
【关键词】人工气道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护理人工气道是指将气管导管经口或鼻插入气管或气管切开所建立的气体通道。
建立人工气道,及时准确地行机械通气,改善气体交换功能,增加氧饱合,减少呼吸功的消耗和缓解呼吸肌疲劳,是重要的抢救手段。
人工气道的护理是保证其成功的关键,现就人工气道的护理论述如下。
1 人工气道套管位置与气囊的护理1.1 人工气道套管位置的护理1.1.1 气管插管的护理(1)插入深度:成人经口插管深度20~24cm,经鼻深度25~29cm,儿童/婴幼儿经口插管深度12+年龄/4cm,经鼻15+年龄/4cm。
(2)固定:气管插管应妥善固定,以口插管固定胶布和盘带双道固定法固定。
(3)病人体位:气管插管的病人头部稍后仰,减轻插管对咽后壁的压迫,并每1~2小时转动头部,以变换导管压迫点。
(4)观察:做好标记并记录气管插管的刻度,随时观察标记是否改变,做到班班交接。
气管插管连接呼吸机,经常检查气管导管的深度,听诊双肺呼吸音情况。
1.1.2 气管切开的护理为防止气管套管脱落,用系带缚于患者颈部作固定,松紧以能插进一手指为宜,并随时调整。
气管套管周围的纱布垫要保持清洁干燥,每天更换气管套管垫1~2次,以防切口感染。
1.2 气囊的护理1.2.1 气囊的类型依据气囊内压的大小可分为低容高压气囊、高容低压气囊及等压气囊。
1.2.2 气囊的充气气囊充气使套管与气管壁间密闭,有利于呼吸机人工正压通气,防止上呼吸道分泌物或胃返流物流入气道。
目前认为理想的气囊压力为有效封闭气囊与气管壁间隙的最小压力。
科学检测气囊压力应用气囊测压表,可准确判断病人实际气囊压力,保证护理工作的准确无误。
1.2.3 气囊的放气传统护理常规要求4~6h对气囊放气1次,每次5~10min,以预防气囊长时间压迫气管黏膜引起溃疡坏死,新观点认为,现临床应用较多的气管套管属高容低压的,不需定时放气,但必须非常规性的放气或调整气囊压力。
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人工气道气囊压力监测及护理
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人工气道气囊压力监测及护理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人工气道气囊压力监测及护理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7月-2019年6月所收治的90例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人数均为45例。
两组患者均建立人工气道,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手估法进行气囊容积测量,观察组患者采用具有注气、测压以及放气功能的气囊压力监测表进行测量。
对比两组患者气囊注气容积、压力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患者气囊注气容积和压力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13.3%,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28.9%,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加强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人工气道气囊压力监测,使患者在合适的气囊压力下接受治疗,能有效的减少气管粘膜损伤、气囊漏气等并发症发生。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病;人工气道;气囊压力监测慢性阻塞性肺病是一种常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以持续呼吸症状和气流受限为特征,病因目前暂时无法完全明确,但可根据确定的危险因素大致分为外因(环境因素)与内因(个人因素),外因包括吸烟、粉尘和化学物质的吸入、空气污染、呼吸道感染等[1]。
内因包括遗传因素、气道反应性增高、由各种原因导致肺发育或生长不良的个体等。
此病多发生于老年患者,临床表现根据个人因素而定,大多数患者表现有咳嗽、呼吸急促、胸闷、疲劳等症状,且易引发支气管炎、肺气肿甚至是呼吸衰竭,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2],在临床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中,均需要建立人工通气管道,而由于产品质量、形状、操作不当以及长期使用等因素,易造成气道气囊压力高,导致患者易发生呼吸机相关肺炎等并发症,对患者生命质量造成一点影响。
因此,为了进一步有助于患者生命质量的改善,阻止肺部疾病发展,我院展开了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人工气道气囊压力监测及护理效果的相关研究与分析,具体论述如下。
人工气道气囊压力管理现状的调查研究
1.1 一 般资 料 选择 2008年 1~ 6月及 2011年 1 ~ 6月 某 三 级 甲等 医 院 麻 醉 复 苏 室 (PACU)、ICU 气 管插 管 气囊 运用 情况 进行 随机调查 。调查 麻 醉复 苏 室气 管 插管 患者 共 450例 次 ,ICU 患 者 共 200例 次 ,麻 醉科 患 者 年 龄 (50.33± 13.61)岁 ,ICU 患 者
摘 要 目的 通 过 调查 某 三 级 甲等 医 院重 症 医学 科 及 麻 醉 复苏 室 (PACU)人 工 气 道 气 囊 压 力 管 理 现状 ,指 出存 在的问题 ,为规范人工气道气囊压力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采用美国 PORTEX套囊 压力表测量气囊 内压力 ,随机选 择 麻 醉 患 者 450人 次 于麻 醉 后 复 苏 期 测量 ,ICU 病 人 200人 次 在 每 天 8:00交 接 班 时 测 量 ,就气 囊 压 力 现 状 进 行 分 析 。 同 时采 用 问 卷 调 查 的形 式 对 麻 醉 科 及麻 醉 复苏 室 医护 人 员 (20人 )、ICU 医护 人 员 (13人 )进 行 了 气囊 管 理 相关 知识 的 问卷 调 查 。结 果 IcU 及 麻 醉 复 苏 室气 囊 压 力 的 正 确 率分 别 为 57.5O 和 13.56 ,两 组 压 力 比较 P一0.O0,ICU 及 麻 醉 复苏 室 医务 人 员 对气 囊 压 力 认 识 的 正 确 率 分 别 为 69.23 和 15.00 。ICU 常 规 监 测 气 囊 压 力 ,使 用 套 囊 压 力 表 ,麻醉复苏室不监测气囊压力,使用指感法 。结论 该 院 ICU 院大部分气囊压力 在正常范 围内,而麻醉复苏室 中气 囊压力普遍远远高于正常值 ,虽然 留置气管插管时间较短 ,但仍能带来严重并发症 ,应给予重视。
ICU护士人工气道气囊压力监测认知现状调查及对策探讨
ICU护士人工气道气囊压力监测认知现状调查及对策探讨【摘要】目的:主要研究对ICU护士人工气道气囊压力监测的认知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根据现状问题进行相应的策略探讨。
方法: 2020年10月-2021年11月之间,本院80名ICU护士作为研究对象,(包括呼吸内科ICU、神经外科ICU、急诊ICU、中心ICU)进行人工气道气囊压力监测的认知现状调查。
结果:在ICU工作3年以上的护士对气囊压力监测认知得分高于3年以下护士人员(P<0.05),本科学历的ICU护士对气囊压力监测认知得分高于专科学历的ICU护士。
现状调查结果显示,26.25%(21/80)的ICU护士不知道气囊压力检测的范围,51.25%(41/80)ICU护士没有进行气囊压力检测相关培训。
结论:需要加强提升ICU护士对人工气道气囊压力监测的认知掌握,加强对ICU护士的专业培训工作,引进高素质人才,不断促进医疗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ICU护士;人工气道;气囊压力;现状调查;对策人工气道建立后气囊的管理是气道管理的重要环节。
气囊需要合理充气,封闭气道,固定导管,保证潮气量的供应,防止口腔和咽部分泌物进入肺部,防止误吸,从而减少肺部感染[1-2]。
人工气道球囊的管理是ICU护士的一项重要工作。
而护理人员对气囊管理的认知掌握程度又决定着气囊管理的水平状况[3-4]。
本文主要对本院的ICU的80名ICU护士进行人工气道气囊压力监测的调查,以便更加清晰的了解ICU护理人员对人工气道气囊压力监测认知和掌握程度,根据当前的现状问题,进行分析,采取有效的干预策略,从而提升ICU护士对人工气道气囊的管理水平。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20年9月-2021年11月之间,本院80名ICU护士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呼吸内科ICU、神经外科ICU、急诊ICU和中心ICU,呼吸内科ICU:18名,神经外科ICU:15名,急诊ICU:20名;中心ICU:27名。
提高人工气道病人气囊压力监测有效率的实践研究
摘要 : [ 目的] 提 高人 工 气道 病人 气 囊压 力监 测有 效 率 , 提 升 气道 护 理 管 理质 量 。[ 方 法] 通 过 理 论培 训 , 改进 连接
方法, 确 定监 测 时 间 间隔 , 制 定标 准流 程等 方 法进行 实践 研 究 。[ 结果] 理论 培训 、 改进 连接 方 法 、 规 范流程 前后 人 工 气道 病人 气囊压 力监 测有 效 率 明显 提 高 。[ 结论 ] 经过 理 论 培 训 , 改进 后 的旋 转连 接 法及 标 准操 作 流程 可 以有
6人 ,占 1 2.7 7
。 能 级 : N 1 及 N 2共 1 2人 ,
占2 5 . 5 3 ; N3 及 N4共 3 1人 , 占6 5 . 9 6 , N5 , 4人 , 占8 . 5 1 。2 0 1 6年 2月 随机抽 取 我院 6 O例 人工 气 道
病 人 的气囊 压力 监测 数据 , 病人 一般 资料 : 男3 9例 , 女 2 1例 ; <6 0岁 2 5例 , 6 0岁 ~ 7 5岁 2 1例 , >7 5岁 1 4 例; 气 管插 管 4 2例 , 气 管 切开 1 8例 。
1 . 2 方法 2 0 1 5年 3月一 6月 , 我 院气 道 专 业 委 员 会 自行 设
理想, 为 了进一 步 提 高 临床 人 工 气 道 病 人 气 囊 压 力监
测效 果 , 我 院气 道 专业 委员 会 自行 设 计 问 卷 对 人 工气
计 问卷 对人工 气 道病人 气囊 压力 监测 时存 在 的 问题 进 行调 查 , 并将 问卷 内容 进 行 整 理后 总结 出 目前存 在 知 识缺 乏 、 监测 方 法 不 当 、 监 测 流 程 不规 范 、 监 测 时 间 间
人工气道气囊压力管理的研究进展
人工气道气囊压力管理的研究进展摘要:本文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分别对人工气囊压力值范围、压力的影响因素、监测方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护理提供依据。
关键词:人工气道;气囊压力;管理;人工气道行机械通气已经广泛用于ICU危重患者,是主要的生命支持技术之一。
在实行机械通气时,需将气管导管或气管切开套管充气以封闭气道,保证潮气量的供给,气囊可以固定人工气道,防止口鼻腔及胃内容物的误吸 [1]。
机械通气时,气囊充气多度,压迫气管壁,气管粘膜易缺血坏死、糜烂而形成溃疡,也可损伤血管而出血,甚至发生气管食管瘘和无名动脉破裂致死亡[2];气囊充气不足和气囊漏气,导致导管与气管间密闭不良、漏气、VAP的发生率升高[3],因此,如何做好气囊管理是人工气道护理的一个重要环节,现将气囊的护理研究进展研究综述如下:1气囊压力值范围理想的气囊压力应低于毛细血管渗透压,即在18.4 mmHg以下可避免长期压迫气管黏膜,以免造成缺血坏死。
陈芳等[4]试验研究老年危重患者气囊压力维持在1.96—2.94 kPa (20—30cmH2O)能有效避免误吸的发生和气管黏膜的损伤。
许敏光等[5]认为当患者年龄较大或者气管插管时间较长,由于患者气管弹性降低,气管插管气囊压力需要维持在22—26 mmHg较安全可靠。
2005 年美国胸科学会(ATS)/美国感染病学会(IDSA)建议,应保持套囊压力在 20cmH2O 以上。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会机械通气临床应用指南(2006)以及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专家共识(2014)中都建议将人工气道气囊压力保持在25~30 cm H2O[6]。
2、气囊压力的影响因素气囊压力的影响因素很多,主要分为导管因素、患者因素、及操作者因素。
2.1导管因素气囊压力与导管的材质、口径及气囊的形状有关。
Dullenkopf等[7]通过随机对照实验证实,超薄聚亚氨酯材质的气囊顺应性较好,具备高容量低压力的特性,在特定充气压力下气囊直径更大,纵向长度短。
人工气道高容低压型气囊管理调查分析
院1 8个 IU的护士长就人工气道 高容 低压 型气囊管理进 行 C
问卷调查 , 现报道 如下。
1 对 象 与 方 法
1 1 调查对象 2 1 6月 , 乌鲁木 齐地 区 l . 00年 对 O家三级 甲 等医院 1 8名 I U护士长 进行 问卷 调查 。全部 为 女性 , 龄 C 年 2 4 8~ 5岁 , 平均 (5 3± , ) 3 . 3 1 岁。科室 : 急诊 IU 2名 , C 外科 IU6名 , C 呼吸科 I U3名 , C 儿科 IU 1 , C 名 内科 IU3名 , C 综合 IU3名 。职称 : C 护师 7名 , 管护 师 8名 , 主任 护师 3名 。 主 副 学历 : 大专 9名 , 本科 8名 , 士 1名 。IU工作年限 : 5年 硕 C 1— 7名 , O年 6名 ,1 5年 2名 ,6— O年 2名 , 0年 1 6—1 I —1 1 2 >2
:
女, 大专 , 副主任护师
通讯作者 : 李萍
32 气囊 内压测量 时机 .
气囊充气后应立 即测 量气囊 内压
护理实践与研究 2 1 年第 8卷第 1 01 7期( 上半月版
・
15 ・ 4
力并 调整在理想压力 范 围内。有研 究表 明 , 气囊注 气 4h后
管于气囊上部 , 3 6 i 每 O一 0 m n冲洗抽 吸 1次 , 注意 的是 冲 需
表 1 1 名 IU护士长气 囊压 力和气囊上滞留物清除管理情况 8 C
三种 : 低容高压型气囊 、 高容低压 型气囊 、 沫气囊 。 目 临 泡 前
持续气囊压力监控在人工气道气囊压力管理中的应用观察
持续气囊压力监控在人工气道气囊压力管理中的应用观察目的探讨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气囊压力管理的最佳方法。
方法选择60例建立人工气道机械通气的患者,分别采用德国产VBM专用气囊压力测压表进行定期气囊内压力测定法和采用便携式气囊压力自动控制仪持续气囊压力监测和调节法,监测和控制气囊压力。
结果采用便携式气囊压力自动控制仪能较专用气囊压力测压表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且减少临床护理工作量,进一步规范人工气囊的管理。
标签:人工气道;气囊;压力;持续监控气囊管理是人工气道管理的重要环节,而气囊压力又是气囊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年来,气囊压力的监测和注气已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如何更精确、更敏感地测量和控制气囊压力的变化,使其维持正常安全范围,是气道管理关键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下面就我科两种气囊压力管理方法的应用观察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选择2013年1月-2014年2月收住ICU建立人工气道机械通气的患者共60例,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30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9例,年龄55-90岁(平均72岁),气管插管23例,气管切开7例,留置时间3-58d,平均16d;对照组30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58-88岁(平均70岁),气管插管25例,气管切开5例,留置时间4-60d,平均19天。
1.2材料两组病人气管插管均采用带声门下吸引的一次性使用气管插管,由杭州博菲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型号7.0-8.0mm,气管切开套管均采用美国进口带有Evac吸引管的气管切开插管,由泰科医疗器材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提供,型号7.0-8.0mm。
两种气囊均为椭圆形高容低压型。
1.3方法(1)定期气囊内压力测定法。
采用德国产VBM专用气囊压力测压表(该表有测压、注气、放气三重功能),置管当时经最小闭合容积法(MOV)进行气囊注气,测得气囊压力安全范围为25-30cmH2O,常规首次充气30cmH2O,以后4小时监测一次,及时给与补充气量至30cmH2O。
人工气道气囊护理管理风险分析与对策研究
人工气道气囊护理管理风险分析与对策研究【摘要】目的:探究人工气道气囊在应用的过程中存在的护理管理风险,并提出针对性的管理对策,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
方法:研究选择我院在2019年8月~2020年5月接诊的人工气道治疗患者59例进行护理分析,总结在护理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并制定有效的护理改进对策,对比管理前、管理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结果:护理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因素主要有医护人员因素、患者因素、检测流程因素和导管型号问题等;在管理前,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是20.34%,在管理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降低至 3.39%,数据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重视对人工气道气囊患者的护理管理,规范护理流程和管理培训,选择型号合适的导管,降低护理风险,保证患者的康复效果。
【关键词】人工气道气囊;风险因素;护理对策人工气道是呼吸机正压通气治疗的重要方式,利用导管中插入器官将患者的呼吸道与气管连接建立的气体通道。
人工气道的治疗方式保证危重症患者的呼吸畅通,保证机体的供氧需求[1]。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保持人工气道气囊的压力,若压力不足会导致气道漏气、呼吸器通气不足等,不但影响患者的正常呼吸,还容易引发吸入性肺炎。
加强对人工气道气囊的护理管理,保持适宜的气囊压力非常重要[2]。
本文分析人工气道气囊在护理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制定针对性的护理管理对策,现总结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选择的时间范围是2019年8月~2020年5月,研究对象是59例应用人工气道气囊治疗的患者,其中21例经口器官插管,27例经鼻气管插管,11例气管切开插管。
患者的疾病类型如下:重症胰腺炎19例,呼吸衰竭12例,慢阻肺急性加重期10例,多器官功能综合征伴呼吸衰竭18例。
患者中男性32例,女性27例,年龄范围是29~75岁,平均年龄是(46.53±1.38)岁。
本文研究获得患者家属的同意,签署研究知情书。
1.2管理对策分析护理风险因素后,制定如下护理管理对策:①加强气囊葫芦管理培训。
护理风险管理在ICU人工气道气囊护理中的效果观察
护理风险管理在ICU人工气道气囊护理中的效果观察【摘要】目的是分析针对ICU患者进行人工气道护理过程中护理风险管理护理方式的效果,根据该方法,从2018年1月至2022年1月共入院40例人工气道患者。
定期护理对照组,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方式的基础上进行护理风险管理。
从研究结果来看,在安全气囊保了气道压力的正常合格,从而出现了高低压状态,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护理风险管理;人工气道;气囊护理尽管在人工气道中设置安全气囊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气体泄漏和患者发生误吸的情况,但它可能会直接损伤直立患者的生理解剖功能。
风险管理是一种管理在对患者进行人工气道安装管理过程中有几率发生的风险问题并采取相应的预防策略以防止采取相应措施的方法这是临床效果。
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从2018年1月到2022年1月,本院挑选了了40名患有人工气道的患者作为此次医院调查的研究对象。
①所有参与本次研究患者的必须在55至80岁之间。
②人工气道的所有气囊均应接受,住院并送至ICU③患者和家属均已了解此项研究并签署了同意书。
将参与本次研究的40例患者进行平均分组,包括观察组以及对比组,对20例患者中的每组进行检查: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60-78岁(70.24±5.19岁).观察组男女平均年龄为58-80岁,有11例患者(70.34±5.27岁)。
1.2方法相对于对照组患者来说,观察组患者需要在定期接受护理的前提之下,配合接受护理风险管理,方法是证明他们可以通过气道出现在气囊中,而且必须找到相关的气压测量数据。
在经过完善的培训之后,护理人员需要对于进行安全气囊管理的相关知识以及管理技术有充足的把握,具体操作过程中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护理措施。
①采用可靠,标准化的安全气囊压力测量方法检查患者的气压;由于选择了可靠安全气囊的压力测量方法,因此不应采用接触法来测量安全气囊的压力;②增加安全气囊的监测测量频率。
另外,通过采用4到6个小时的监视测量时间,可以合理调整白天的监视时间和夜间容易泄漏的时间③加强和规范监视和测量的强度,同时高级护士加强监督管理力度。
院间转诊患者人工气道气囊压力管理现状调查
院间转诊患者人工气道气囊压力管理现状调查夏利华;张克标;古满平【期刊名称】《护理学杂志》【年(卷),期】2017(032)019【摘要】目的检测院间转运患者人工气道的气囊压力,并调查转诊护士对人工气道气囊压力管理现状,为规范院间转诊人工气道气囊压力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气囊压力表对153例经院间转诊,且带人工气道的患者测量气囊内压力,并对142名转诊护士进行气囊管理相关知识问卷调查.结果 153例患者中,气囊压力控制在20~30 cmH2O占55.56%,压力小于20 cmH2O占30.07%,压力高于30 cmH2()占14.38%.不同医院级别及是否接受过相关培训的转诊护士气囊管理相关知识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94.37%医院未在救护车上配备气囊测压表进行气囊压力监测.结论院间转诊患者人工气道气囊压力管理现状不容乐观.为减少因气囊压力改变而导致的危害,应将院间转诊患者气囊压力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应加强转诊护士关于院间转诊过程中人工气道气囊压力管理相关知识的培训.【总页数】4页(P19-22)【作者】夏利华;张克标;古满平【作者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医学科重庆,400016;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医学科重庆,400016;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医学科重庆,4000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2【相关文献】1.院间转诊患者人工气道气囊压力管理现状调查 [J], 夏利华;张克标;古满平;2.人工气道气囊压力管理现状的调查研究 [J], 卢玉林;范平;陈名睿;杨艳;金其凤3.广东省人工气道气囊压力监测实施情况的调查研究 [J], 黄小群;宫玉翠;李平东;刘雪莲;侯春怡;李桂芬4.4437例院间转诊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 [J], 喻依川;赵小刚;荣科;史金莲;吴明铭;黄益素5.拍背对COPD患者人工气道患者气囊压力的影响 [J], 王维惟;谢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重症监护治疗病房人工气道气囊管理技术实施现状分析
重症监护治疗病房人工气道气囊管理技术实施现状分析姜超美;杨磊【期刊名称】《护理研究:下旬版》【年(卷),期】2010(000)005【摘要】[目的]调查了解国内ICU实施人工气道气囊管理技术的状况,并与国际报道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根据ICU人工气道气囊管理技术自制调查问卷,对国内62家(含二级、三级医院)医院共62个ICU进行调查。
[结果]二级、三级医院ICU气囊管理技术实施状况分别为:最小闭合容量技术(MOV)占6.25%、10.87%;最小漏气技术(MLT)占31.25%、6.52%;MLT+气囊压力表测量(CPM)技术占6.25%、0.00%;CPM占25.00%、34.78%;触摸法占18.75%、0.00%;触摸法+CPM占0.00%、30.43%。
ICU气囊管理频次为6h~8h1次分别占50.00%、39.13%;ICU气囊压力监测时,采取半卧位的科室分别占81.25%、69.57%;气囊充气前每次进行口咽部吸引操作的占31.25%、28.26%。
除气管内导管前实施漏气试验的科室占18.75%、8.70%;监测气囊压力的科室占31.25%、23.91%;科室制定气囊管理技术规范的ICU占25.00%、23.91%。
[结论]二级、三级医院ICU开展气囊管理技术有差异。
建议使用MOV技术进行气囊充气管理,避免CPM方法相关并发症及影响因素。
【总页数】3页(P1326-1328)【作者】姜超美;杨磊【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北京朝阳医院京西院区-北京呼吸疾病研究所,10004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3【相关文献】1.重症监护治疗病房人工气道气囊管理技术实施现状分析 [J], 姜超美;杨磊2.气囊测压表在人工气道气囊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J], 丁红美;张祝娟;杜丽娟;刘静静3.人工气道气囊压力管理研究进展 [J], 汪红辉;耿爱香4.RlCU护士对人工气道气囊管理的认知行为现状与相关因素分析 [J], 闵芳芳; 曾相莲5.重症监护中人工气道气囊压力智能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J], 金锦江;邹瞿超;刘红;曾妃;褚永华;陈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工气道气囊压力监测的护理研究现状叶飞关键词:人工气道;气囊压力监测;护理人工气道是保证气道通畅的有效手段,在抢救过程中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改善病人的通气功能,纠正病人的缺氧状态,为危重病人的救治赢得时间。
然而,人工气道的建立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损伤和破坏机体正常的生理解剖功能,给患者带来危害。
建立人工气道,特别是气管插管后,患者的吞咽受限,口腔分泌物及胃食道反流物受气囊阻隔滞留于气囊上方,会形成气囊上滞留物。
因此,气囊的管理至关重要,如何做好气囊的监测,使气囊压力维持在适宜的范围,减少临床并发症的发生成为学者的研究重点。
现将国内有关气囊压力监测相关的护理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参考。
1气囊压力监测的概念气囊压力监测值是由气囊本身的弹性回缩力、气管壁对气囊的挤压力及气道压产生的冲击力组成。
气管是一个随呼吸动作可舒缩的器官,但舒缩程度有一定的限度,当气囊压力超过气管黏膜的承受能力,就会引起黏膜损伤。
李宁江等[1]通过研究气囊内压对气管内插管时受压气管黏膜的影响中发现: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气囊内压低于30mmHg时气管黏膜病理改变轻微,并且气囊压力愈高,气管黏膜损伤愈重。
所以气管插管时气囊内压低于30 mm Hg 较为妥当。
栾云洋等[2]分析机械通气条件下不同气囊压力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中得出,30cmH20气囊压力下VAP的发生率最低,而20cmH20 发生率最高。
范丽妫等[3]通过观察不同气囊压力条件下进行机械通气患者发生误吸情况,并测定支气管分泌物中胃蛋白酶含量发现认为在合理范围内的低气囊压力易导致误吸的发生,从而引起支气管分泌物中胃蛋白酶含量的升高。
结合我国机械通气应用指南,推荐气囊压力应>20cmH20,一般维持在25cmH20~30cmH20[4]。
2气囊压力监测方法2.1监测方法2.1.1手估气囊测压法很多因素都可以影响手指的感觉, 包括气管插管近端气囊的容量和形状以及气管的弹性和顺应性。
有证据表明, 不同厂商的气管插管套囊顺应性存在差异。
不同气管插管和不同患者间上述因素的差别使得单纯通过触觉难以准确判断压力[5]。
来纯云等[6]对呼吸科ICU 工作 1 年以上的各职称护士30 名,分别使用估测法测量气囊内压力30 次,并将测量值与测压表的实测压力相比较。
准确率: 护士5 5 % ~6 2 % , 护师58%~68%,主管护师63%~70%;准确率低主要表现在估测压偏低。
结论各职称护士估测法测量气管导管气囊内压力的准确率均低, 通过触觉不能准确估计套囊压力。
手捏气囊感觉法, 适用于有丰富临床经验者, 用手捏气囊压力感觉以“比鼻尖软, 比口唇硬”的程度, 但此法的判断标准不同个体感觉差异大, 无法准确判断气囊压力, 尤其不适合新护士。
然而估测法操作简便易行, 给临床工作带来方便。
因此, 对继续使用估测法的科室, 建议通过严格培训、多实践的方法来提高各职称护士估测气囊压的能力。
另外来纯云等又通过应用人的记忆—遗忘规律方法对护士进行系统培训, 培训后护士手估测压法对高压水平的测压准确率显著高于常压和低压水平, 分析原因可能是处于高压水平时气囊饱满、弹性大, 手估者感觉明显, 较易辨别。
2.1.2气囊压力监测表测压法有文献建议采用套囊压力计监测套囊内压力[7]。
陈芳等[8]将60 例建立人工气道的老年危重病人随机分成2 组,实验组应用专用气囊压力监测表注气测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手指捏感法注气; 用呼吸机检查漏气情况, 实验组病人的气囊注气容积、气囊压力、气管黏膜损伤、气囊破裂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故用气囊压力表测压可科学地为机械通气患者气囊充气和放气,减少并发症, 增加机械通气的安全性。
但价格较昂贵, 目前尚未达到普遍配置, 在临床实际工作中, 很难具体实施。
2.2.3床旁血压计测量法顾小红等[9]采用自身对照法将普通血压计与专用气囊表测得气囊压力进行比较, 结果差异无显著性。
得出普通血压计同样可准确测定人工气道气囊压力。
在目前气囊测压表没有普遍配置的情况下, 床旁血压计测量法是一种简单、易推广的测压方法,具有临床推广使用价值。
2.2测压表连接方法袁丽荣等[10]通过采用旋转式快速连接法,保证了导管与气囊压力表的紧密连接,减少了因连接带来的漏气。
王书鹏等[11]设计了一种便携式电子气囊压力监测装置,为临床提供了一种连续气管导管内球囊压力监测的解决方案,其特点在于加强了监测装置本身以及接头处的密闭性,使气囊压力的自然下降最小化;提供可视化的持续囊压监测和报警功能,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
而且体积小巧,操作简单,不影响临床操作。
李卫红等[12]使用一次性压力换能器,保持注射器、气囊、压力换能器三者相通,向气囊内缓慢注气至监护仪显示压力范围在25~35 cmH 2 O,转动三通阀,关闭注射器。
当气囊内压力如低至设定的报警范围低限(25 cmH2O)时,监护仪则会报警提醒,避免了气囊内压力下降致分泌物下移致误吸的发生。
采用该方法提高了护理人员的人工气道气囊管理的执行力,可有效预防误吸的发生,从而减低坠积性肺炎的发生率。
2.3气囊压力的监测频率临床工作中为防止气囊压造成气管黏膜损伤,确保人工气道功能,必须常规监测气囊压力,每3h监测气囊压力1次,鼻饲前一定要监测气囊压力, 防止胃反流物误吸,交接班时应监测气囊压力。
张海红等[13]对脑梗塞重症患者行机械通气期间人工气道气囊压力监测时间的研究发现,应每隔6h监测人工气道气囊压力并进行校正,确保气囊压力在安全范围内,才能防止呼吸机漏气报警、痰液下行及相应并发症的发生。
孙琴等[14]通过对机械通气患者气囊压力监测间隔时间进行研究,发现3h监测一次,时间为最佳,能确保气囊压力在安全范围内,防治气道黏膜损伤,同时有效防止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么颖等[15]使用持续人工气道气囊压力控制装置,可将气囊压力控制在理想范围,减少机械通气患者的胃内容物误吸,从而降低VAP的发生率。
并且杨维等[16]研究结果也与其一致。
李泽葵等[17]研究表明,气道吸气峰压为31cmH2O~34cmH2O(1cmH2O=0.098kPa)时对应的气囊压力为18mmHg~20mmHg,临床工作中可以根据气道吸气峰压估计气囊的压力水平。
在吸气峰压比较高的情况下,应该对气囊压力进行测量,以便更准确地评价气囊的安全性,及时给予处理,从而避免因气囊压力过高造成气管黏膜的缺血性损害。
3影响气囊压力的相关因素3.1病人体位建立人工气道进行机械通气的病人,为了防止压疮的发生及促进病人舒适,需要病人不断地变换体位。
王宇霞等[18]采用自身对照设计方案,应用一次性压力传感器测压,每位患者从初始位置半卧位30°开始,气囊压力调整为25 cmH 2 O(1 cmH 2 O=0.098 kPa),按顺序半卧位45°,左侧卧位30°,左侧卧位45°,右侧卧位30°,右侧卧位45°,平卧位,测量通气末的气囊压力。
发现对于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体位改变可以造成气囊压力的变化,这需要我们在临床护理中患者体位改变后及时测量和调整气囊压力。
杨晶等[19]对不同体位的人工气道患者测量气囊压力进行比较得到,半卧位可减轻气囊压力对气管黏膜的影响。
3.2吸痰吸痰是人工气道病人保持气道通畅的重要护理措施。
董大伟等[20]比较2种目标气囊压力监测下吸痰对气管插管患者的影响中发现,在25 cmH 2 O 和30 cmH 2 O 这2 种气囊监测压力下,吸痰均可导致患者气囊压明显升高,且升高的程度相近。
人工气道建立后会厌失去作用,咳嗽反射减弱,则需要周期性的气道内吸痰,然而吸痰管的选择可分开放式和密闭式。
李文玉等[21]研究表明,开放式吸痰比密闭式吸痰效果好,但可导致缺氧严重。
张巧妮等[22]提出浅部吸痰和深部吸痰的区别。
浅部吸痰的刻度为吸痰管端口超过导管末端2cm,而深部吸痰的刻度为吸痰管插入气管导管内遇阻力上提2cm,其研究表明,深部吸痰有利于防止肺部感染。
另有研究表明,吸痰前、中、后期用简易呼吸器囊膨肺给氧,可以防止病人缺氧[23]。
因为吸痰的负压可以使远端肺泡闭合,严重的可出现肺不张,但膨肺的潮气量、频率应以病人的病情和生理值来决定。
基于此,李洁琼等[24]的研究则表明,密闭式吸痰法配合改良式吸痰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显著低于浅吸痰与普通深吸痰,且VAP发生时间明显延迟。
3.3气囊充气方式王伟钟等[25]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法发现,66.3% 医务人员采用针筒注气,指触法感受气囊硬度来判断气囊压力,然而这种方法气囊压力异常发生率达89.6%,明显高于测压表的41.4%。
故临床上必须使用专用气囊测压表测压,避免针筒充气的指触法来判断气囊压力。
张波与高和[26]的研究表示,临床气囊充气采用最小漏气技术和最小闭合技术。
最小漏气技术:在吸气高峰允许有小量气体漏出。
准备10 mL、1 mL 注射器各1 副, 由2 人同时操作。
在机械通气时,1人将听诊器放于病人气管处听取漏气声,另1 人用10mL 注射器向气囊内缓慢注气直到听不到漏气为止, 然后换用1mL注射器从0.1mL开始抽出气体,同时观察病人的通气量,直到在吸气高峰听到有少量气体漏出而病人的通气量无明显改变为止, 防止过量漏气触发低通气量报警。
最小闭合技术:用物同最小漏气技术。
1 人听诊, 1 人向气囊缓慢注气, 直至听不到漏气为止, 然后抽出0.5 mL 气体时又可听到少量漏气声, 再从0.1 mL 开始注气,直至吸气时听不到漏气声为止。
3.4测量方式黄玲等[27]探讨手持测压表间断测量方法对气管导管气囊内压力的影响时发现,间断测量过程中丢失的压力包括检测时转移到测压表内部空间以及断开/连接指示气囊时通过单向阀逸出气体的压力;气囊内压力越高,测压时压力损失就越大,导致压力低于指南所推荐的压力安全范围(25~30 cmH 2 O)。
3.5 高空环境和高压氧舱王蕾等[28]的研究发现:不同注气量时地面和空中气囊的直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不同注水量时地面和空中气囊的直径及气囊压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由此得出,在高空环境可以通过水囊来控制其压力。
徐鸣鸿等[29]发现在高压氧舱内,由于压力的作用,会对注入空气气囊囊内压有很大的影响,因为加压和减压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常规使用在加压时注气,减压时抽气并不能完全避免囊内压力变化,并且会带来意外风险,如果加压时注入空气过多减压时没有及时抽出,有可能会引起气道内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引起气管食管瘘或气囊破裂。
如果气囊内压力过低,上呼吸道内的分泌物和胃内返流物从气囊气道间隙进入下呼吸道,引起VAP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