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兵势篇读后感
孙子兵法读后感(通用22篇)
孙子兵法读后感孙子兵法读后感(通用22篇)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孙子兵法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孙子兵法读后感篇1初次读《孙子兵法》是在十一二岁的时候。
那个时候有着少年独有的“虚荣心”,为了展示自己的与众不同,硬生生看了不少文学名著。
现在再读《孙子兵法》,感受到了许多幼时不曾感受到的触动。
《孙子兵法》距今已有2500余年的历史了。
历史的长河冲毁了许多“昙花一现的经典”,而在历史的长河中,也有着许多“坚如磐石的经典”,它们经受住了千百年的磨难,依然顽强地存留在那里,饱受磨砺的它们更是沉博绝丽。
《孙子兵法》存世两千余年,从千年来的代代相传,可以窥见其内容的精妙之处,否则也不足以支撑它的赓续。
在我个人看来,每个人对于历史都有自己的见解。
把原著翻译成白话文或许更容易理解,但是想要从中获得更深刻的理解,还需要读原著。
虽然原著使用的文言文相较于白话文更难理解,但可贵之处在于,每个人不同的翻译方式得出的不同结果。
我们或许不能完全理解孙子的思想,但是在探索中无限接近,也可以视作一种乐趣吧。
《孙子兵法》讲的是战争策略,是我国最早的兵书。
但是,通过学习与解读,它不仅仅可以适用于战争,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是可以运用到的。
我希望大家不要因为这是一本兵书而错过了一本好书。
《孙子兵法》共十三章,分别从战略运筹、作战指挥、战场机变、军事地理、特殊战法五个大的方面讲述孙子的军事思想。
在第一篇《始计篇》中,孙子提出,作战在五个方面,道、天、地、将、法。
只有君王重道,百姓信服,天时地利皆在,将领忠心智慧有谋略,兵马充足,制度完善,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在第二篇《作战篇》中,孙子讲究速战速决,忌讳作战时间过长,过度消耗人力物力。
第三篇《谋攻篇》讲到不费兵力使敌国投降是上上策,是最高明的。
此外,还要有高明的将领,能做到知己知彼,用多于敌人军队的数量打败敌方。
出奇制胜 孙子兵法读后感之兵势篇
出奇制胜孙子兵法读后感之兵势篇导读:读书笔记出奇制胜孙子兵法读后感之兵势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出奇制胜——孙子兵法读后感之兵势篇:这一篇文章主要介绍《孙子兵法》的第五篇“兵势篇”的第二部分,出奇制胜。
一、兵法解析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意思就是:一般的作战,通常是以正兵当敌,以奇兵取胜。
所以说,善于出奇的人,其变化就像天地那样不可穷尽,像江河那样永不枯竭。
奇与正时孙子兵法中最生动、最富有创造性的内容之一,孙子认为用兵有奇正,奇正结合才能出奇制胜。
《孙子十一家注》杜佑云:“凡战,所谓奇者,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也。
”可见,正指用兵的常法,奇指用兵的变化。
纵观战史,奇正配合运用,善于用兵的人,无处不用正,又无处不用奇。
奇与正相比较,奇变之法表现的更为丰富,对于取胜的价值更高。
因此,兵家的谋略思想多放在出奇制胜上。
《鬼谷子·谋篇》曰:“正不如奇,奇流而不止者也。
”出奇制胜,就是用奇谋奇招,出其不意,战胜对手。
二战初期,德国在军事上取得了一连串令人眼花缭乱的胜利。
它出动成千上万辆坦克飞机,闪击波兰,迫降荷兰,占领丹麦,绕过马奇诺防线,从阿登山区长驱直入,使巴黎屈膝投降,甚至让大英帝国龟缩在英伦三岛。
德军的胜利使世人瞠目结舌,论实力,德国并不比欧洲英、法等国强大,但它却在一两年内占领了大半个欧洲,其主要原因是它在战略思想上能突破传统军事思想束缚。
当时,欧洲各国崇尚的是过时的阵地防御作战思想,没有觉察到坦克、飞机等高速突击兵器的出现带来的作战方式、方法的革命。
而德国敏锐地把握住了这一点。
他们利用坦克集团和飞机配合作战,发明了闪击战术,在二战初期取得了惊人的胜利。
超乎常理、突破常规是兵家奇谋奇招的主要特征。
因为不符合常理,常规,往往容易被人忽视,从而产生出奇制胜的效果。
汉代井陉(xing)之战,韩信以寡敌众,战胜20万之众的赵军,靠的是背水列阵,犯兵家之“忌”的战术;飞将军李广率20余骑与匈奴大军遭遇能从容脱身,靠的是不慌不忙,以假乱真,使匈奴误以为诱兵而不敢出击;第四次中东战争初期,埃及军队突破以色列巴列夫防线,是利用了赎罪节,在斋月里大开杀戒。
孙子兵法读后感5篇
孙子兵法读后感5篇如果说《武穆遗书》是武侠小说中的兵学圣典,那么《孙子兵法》绝对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孙子兵法》的读后感,希望给大家提供帮助。
孙子兵法读后感1出奇制胜——孙子兵法读后感之兵势篇:这一篇文章主要介绍《孙子兵法》的第五篇“兵势篇”的第二部分,出奇制胜。
一、兵法解析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意思就是:一般的作战,通常是以正兵当敌,以奇兵取胜。
所以说,善于出奇的人,其变化就像天地那样不可穷尽,像江河那样永不枯竭。
奇与正时孙子兵法中最生动、最富有创造性的内容之一,孙子认为用兵有奇正,奇正结合才能出奇制胜。
《孙子十一家注》杜佑云:“凡战,所谓奇者,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也。
”可见,正指用兵的常法,奇指用兵的变化。
纵观战史,奇正配合运用,善于用兵的人,无处不用正,又无处不用奇。
奇与正相比较,奇变之法表现的更为丰富,对于取胜的价值更高。
因此,兵家的谋略思想多放在出奇制胜上。
《鬼谷子·谋篇》曰:“正不如奇,奇流而不止者也。
”出奇制胜,就是用奇谋奇招,出其不意,战胜对手。
二战初期,德国在军事上取得了一连串令人眼花缭乱的胜利。
它出动成千上万辆坦克飞机,闪击波兰,迫降荷兰,占领丹麦,绕过马奇诺防线,从阿登山区长驱直入,使巴黎屈膝投降,甚至让大英帝国龟缩在英伦三岛。
德军的胜利使世人瞠目结舌,论实力,德国并不比欧洲英、法等国强大,但它却在一两年内占领了大半个欧洲,其主要原因是它在战略思想上能突破传统军事思想束缚。
当时,欧洲各国崇尚的是过时的阵地防御作战思想,没有觉察到坦克、飞机等高速突击兵器的出现带来的作战方式、方法的革命。
而德国敏锐地把握住了这一点。
他们利用坦克集团和飞机配合作战,发明了闪击战术,在二战初期取得了惊人的胜利。
超乎常理、突破常规是兵家奇谋奇招的主要特征。
因为不符合常理,常规,往往容易被人忽视,从而产生出奇制胜的效果。
汉代井陉(xing)之战,韩信以寡敌众,战胜20万之众的赵军,靠的是背水列阵,犯兵家之“忌”的战术;飞将军李广率20余骑与匈奴大军遭遇能从容脱身,靠的是不慌不忙,以假乱真,使匈奴误以为诱兵而不敢出击;第四次中东战争初期,埃及军队突破以色列巴列夫防线,是利用了赎罪节,在斋月里大开杀戒。
择人而任势——孙子兵法读后感之兵势篇(精选21篇)
择人而任势——孙子兵法读后感之兵势篇(精选21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择人而任势——孙子兵法读后感之兵势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择人而任势——孙子兵法读后感之兵势篇篇1中国的历史读物很多,如《三国志》、《杨家将》、《水浒传》、《孙子兵法》等,其中我最欣赏的就是《孙子兵法》了。
《孙子兵法》分为几章,有作战篇、谋攻篇、火攻篇、军形篇、地形篇······。
其中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谋攻篇,里面有一个故事讲了南宋有名的名将韩世忠大战金兵的事,当时韩世忠只有八千人,而金兵却有十万人,韩世忠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取得了胜利,使强大的金兵全军覆没。
我很敬佩韩世忠的聪明才华,从他身上我懂得了一个道理:面对强敌时,要认真分析敌我两方的具体情况,比较两军的优劣悬殊,弥补自己的不足,准备充分后,主动攻击敌人的弱点,保证百战百胜。
读完这本书,我仿佛也回到了过去,看到了整个战场的全过程;读完这本书,让我了解古代将军的英勇,聪明才智;读完这本书,使我变得更聪明了,学会遇到困难要使用策略来解决。
总之,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一定要把聪明用到学习上,生活上,一步一步的向着人生目标前进!择人而任势——孙子兵法读后感之兵势篇篇2前几天看完动画片后,自己果断的买了一整套《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
我认为,无论是一个创业者或者是一位企业家,他首先应该是一位军事家,就像之前听说过的一句话“战略是什么?战略就是在战场上,你的炮架应该摆在哪里”没错这就是战略。
特别对于现在的创业者来说,如果你不懂得如何把握全局观,如果你的逻辑思路是错误的,如果你的认知还是停留在课本上,那你只会离终点(目标)越来越远。
所以,我选择《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作为自己的战略启蒙老师,学习古人在军事上的战略,我个人认为才是最本质的,最真实的。
孙子兵法读后感(15篇)
孙子兵法读后感(15篇)孙子兵法读后感1《孙子兵法》中的“全”的重要程度,就如同孔子的“仁”,老子的“道”。
如果读了《孙子》以后只记得一些关于地形之类的判断方法,而没有注意到“全”的重要,那么就算是白读了。
“全”是战略,是大战略,全字是“人”和“王”的组合,清楚的表明全道才是王道。
它是“破”的相对词,所谓求全就是力求保持自己不被破坏(至少也应把破坏减到最低限度),而同时又能克敌,达到斗争的目的。
“全”字在“谋攻”篇里出现七次,为“全”而“谋”,“谋”要以“全”为原则。
“故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最后孙子得出令天下人拍手叫好的结论――“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最佳选择,是最高理想,其结果为“兵不钝而利可全”。
只有不战而屈人之兵,才能在打击敌人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全自己。
“全”才是最完美的天平,衡量着胜利的程度。
作为一位伟大的军事家,孙子提出“全”的思想,即显现出他宽广博大的心胸和高瞻远瞩的目光。
为什么呢?历来的将军们都认为要表现出自己军队的力量,就必须“打”,而孙子却在“全”中提出了尽量不要打,要靠总体的战略获胜,要取得全局性的胜利。
“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甚么才是孙子理解的“善”呢?“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一位为国为民的将军,怎么能轻易用兵,把国家安全和士兵的生死置之度外呢?“善”,就是“兵不钝而利可全”,战只是手段,获利才是目的,如果自己损失惨重,就谈不上获利了。
我不禁要问:那么怎么样才能做到“全”呢?一,首先是尽量不战,而又能达到军事目的,即慎战原则。
慎战,是尽量避免损失的方法,避免成为战争的牺牲品,而又能达到“胜可为”的目的。
人类历史上总是战乱不断,但是瑞士作为一个小国家,却几百年没有经历战争了。
就是因为他们时时刻刻准备着防御敌人的袭击,就使得敌人不敢来袭击他们。
解读孙子兵法心得体会(精选20篇)
解读孙子兵法心得体会(精选20篇)解读孙子兵法篇1一本好书,会让你感动,会让你有空灵飘逸感,会让你百看不厌,会让你捧腹大笑阅读作为人类最好的学习方式之一,自有书籍文字伊始,人类就在阅读中传承着文化,开启心智。
而一些经典名著的阅读,更是人类思想文明的精华,值得后人去研究,发现。
初读《孙子兵法》时,只觉得晦涩;再读《孙子兵法》时,脑袋有几分会思考了,好像是有那么回事;如今,又捧起《孙子兵法》一书时,思绪万千,感悟良多。
“ 兵者无畏也,胜其常也,兵家道理,智在用兵。
”这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军事家孙子所说的一句话。
他著作了中国军事书籍中最伟大的一部-----《孙子兵法》。
这本书是围绕着在战场上怎样用兵,在军队中怎样陪练,最重要的是知己知彼,而百战不殆。
疾如风,徐如林,侵蚀如火,不动如山。
现在《孙子兵法》在美国军方已经成为了必修课。
每天美国军方的军官都要让军员们自学并在演习上灵活运用!这本书的魅力无尽呀!可是在和平社会中,这本书可不是就成为费书了吗?不是的。
因为这本书告诉了我一个道理:要冷静的思考,要去多练习,要对自己有信心。
所以我去实践了一下。
有一次,我在上奥数课。
何老师进了我家,说:“帅浩均,我们先做一套卷子吧!”我说:“老师,我们是在学奥数,为什么要做一套课本卷呢?”他说:“你不要小看课本,奥数其实是从课本里研究出来的!”我不服气,就生着气做了一套卷子,结果何老师一改我才得了79分,我惊讶地叫着,我回家把卷子给何老师看了一下,他说:“第一你心态不静,没有练习也没有冷静思考才没考好!”我一下子找到了方法,就开始用这三种办法,我二单元考试考了100分。
太好了!因此,我想起何老师对我说过的一句话:“思考+认真+好心态,自信油然而生。
我记住了这句话,生活中也可以用到《孙子兵法》,这真是一本好书呀!解读孙子兵法心得体会篇2今天上午,恰好将一个雕刻有《孙子兵法》内容的竹质笔筒赠送给一名卢旺达文职同事作为礼物——联合国同事之间有交换小礼物的传统。
孙子兵法读后感之兵势篇:势险且节短
孙子兵法读后感之兵势篇:势险且节短导读:读书笔记孙子兵法读后感之兵势篇:势险且节短,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孙子兵法读后感之兵势篇:势险且节短这一篇文章主要介绍《孙子兵法》的第五篇“兵势篇”的第五部分,势险且节短。
一、兵法解析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
势如彍(guo)弩,节如发机。
意思就是: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他所造成的进攻态势是险峻的,出击的节奏是急促的。
险峻的态势就像张满的弓弩,急征的节奏就像扳动弩机。
古今善战者,通常把战场摆在或者将敌人引入险峻的地方,然后突然出动预先布好的兵力,给敌人以短促的时间、猛烈的行动、准确的打击,从而达到速战速胜的目的。
经济工作也常有风险与紧迫的时候发生。
决策者如能善于驾驭把握这种时机,有时能化险为夷,一切问题迎刃而解,柳岸花明又一村。
牙膏是论支卖,没听说有论斤卖的。
但是两面针牙膏确确实实论斤卖过。
事情还得从开头说起。
1989年,这是柳州市牙膏厂最危险的时候,就是在这“最危险的时候”,新厂长上任了。
新厂长首先进行市场调查,找来大量资料进行研究分析,把一团乱麻似的问题理出了头绪。
国内一些大企业生产出来的牙膏,若论质量,并不比两面针强多少;若论价格,要比两面针贵很多;若论特色,两面针对牙龈炎、牙齿过敏等症状有显著的辅助疗效且无副作用。
这样的产品为什么还卖不出去呢?厂长把眼光盯在别人的产品上琢磨。
豁然醒悟:过去失败的原因就在于不重视产品的牌子,大多数消费者根本不知道两面针牙膏,谁会为他掏钱?便下定决心:先把两面针的牌子做大!第一,“其势险”,独保论斤卖的两面针牙膏。
新厂长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没有用多少时间再向职工们解释其中的道理,拿出所有的财力、物力做大两面针的牌子,欲在险中闯出一条生路!第二,“其节短”,让世人知道两面针的牙膏。
1990年下半年,厂领导集中力量把“砍”下来的钱做各种广告,速派出大批人马到市场上把论斤卖的牙膏让人们使用。
读后感时间虽然短促,但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孙子兵法读后感:兵势篇
孙子兵法读后感:兵势篇孙子兵法读后感:兵势篇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孙子兵法读后感:兵势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本篇主要论述在军事实力的基础上,发挥将帅的指挥才能,造成和利用有利态势,出奇制胜地打击敌人。
首先讲一下下篇与上篇的关系,然后再讲本篇的内容。
《兵势篇》的“势”是《军形篇》的“形”(军事实力)的表现。
换言之,“势”就是在军事实力的基础上,由于实行正确的作战指挥,从而在战场上所表现出的实际作战能力。
从哲学上看,“形”是运动的`物质,而“势”是物质的运动。
《军形篇》讲的是客观物质力量的积聚,《兵势篇》讲的是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这两篇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姊妹篇。
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出,孙子在认知论上,反映了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这一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全篇内容大体分为四部分:第一,阐述在战役上用兵打仗必须注重四条:一是部队编制有序管理严密。
二是旌旗鲜明,号令严肃。
三是善于运用奇正结合原则。
四是善于避实击虚。
第二,提出“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的命题,并加以阐述。
指出:用兵打仗无非是正与奇两种态势,这两种态势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因地制宜,变化无穷的,而又以出奇制胜为上,强调出奇制胜的特点和优点是:抓住时机,行动快速,态势险峻,居高临下,兵之所至,如积水漂石,鸷鸟毁折。
第三,造成正奇结合、出奇制胜态势的关键有二:一是我军训练有素,布阵周密。
做到人马杂乱、情况混沌的情况下作战,能保持我军的号令统一,建制不乱,首尾相接,运用自如。
二是以伪装示形于敌。
要示敌以“乱”“怯”“弱”;要诱之以“利”,引诱敌军上当受骗,听从我军“调遣”,以造成我军的险峻态势,出奇制胜。
第四,结论:善于用兵的人,重视依靠和建构一种必胜的态势而不苛求于属下,他们选择将领也是善于“任势”的人,所以打起仗来就能像从高山上往下滚动的圆石那样势不可遏,战无不胜!。
孙子兵法读后感之兵势篇:势险且节短
孙子兵法读后感之兵势篇:势险且节短孙子兵法读后感之兵势篇:势险且节短这一篇文章主要介绍《孙子兵法》的第五篇“兵势篇”的第五部分,势险且节短。
一、兵法解析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
势如彍(guo)弩,节如发机。
意思就是: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他所造成的进攻态势是险峻的,出击的节奏是急促的。
险峻的态势就像张满的弓弩,急征的节奏就像扳动弩机。
古今善战者,通常把战场摆在或者将敌人引入险峻的地方,然后突然出动预先布好的兵力,给敌人以短促的时间、猛烈的行动、准确的打击,从而达到速战速胜的目的。
经济工作也常有风险与紧迫的时候发生。
决策者如能善于驾驭把握这种时机,有时能化险为夷,一切问题迎刃而解,柳岸花明又一村。
牙膏是论支卖,没听说有论斤卖的。
但是两面针牙膏确确实实论斤卖过。
事情还得从开头说起。
1989年,这是柳州市牙膏厂最危险的时候,就是在这“最危险的时候”,新厂长上任了。
新厂长首先进行市场调查,找来大量资料进行研究分析,把一团乱麻似的问题理出了头绪。
国内一些大企业生产出来的牙膏,若论质量,并不比两面针强多少;若论价格,要比两面针贵很多;若论特色,两面针对牙龈炎、牙齿过敏等症状有显著的辅助疗效且无副作用。
这样的产品为什么还卖不出去呢?厂长把眼光盯在别人的产品上琢磨。
豁然醒悟:过去失败的原因就在于不重视产品的牌子,大多数消费者根本不知道两面针牙膏,谁会为他掏钱?便下定决心:先把两面针的牌子做大!第一,“其势险”,独保论斤卖的两面针牙膏。
新厂长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没有用多少时间再向职工们解释其中的道理,拿出所有的财力、物力做大两面针的牌子,欲在险中闯出一条生路!第二,“其节短”,让世人知道两面针的牙膏。
1990年下半年,厂领导集中力量把“砍”下来的钱做各种广告,速派出大批人马到市场上把论斤卖的牙膏让人们使用。
读后感时间虽然短促,但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这么一搞,许多消费者还以为这个生产了10年的两面针牙膏是个新产品,为新鲜争相购买。
【最新推荐】孙子兵法势篇读后感-范文模板 (12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所得,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予以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修改文字! ==孙子兵法势篇读后感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
《孙子兵法》被奉为兵家经典。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几篇孙子兵法势篇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孙子兵法势篇读后感范文一孙子曰:“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意思说有利的计策被采纳后,还要造势,形成良好的外部条件配合计谋的实施。
势就是是否有利于我方而采取的相应的行动。
用哲学来分析,就是说实践的时候,如果主客观条件不具备,那么我们就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出相应的主客观条件。
造势的过程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现有的主客观条件创造出有利于取胜的新的主客观条件的过程。
造势就是创造打败对手的主客观条件。
势的繁体字是勢,势,古字作“埶”,字形从“坴”从“丸”,“坴”为高土墩,“丸”为圆球,字面意象是圆球处于土墩的斜面即将滚落的情形。
《孙子兵法》所说的“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就是这字面意象的放大。
势是一种状态,而这种状态具有趋向性,造势即是在各个方面创造胜利的态势。
比如在兵力上相对于对手的人多势众,在地理条件上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或易守难攻的位置,在人心向背上的道德优势,一鼓作气或背水一战的气势,变幻莫测无懈可击的阵势。
这种有利的态势的动能一旦形成,如果对方相应势态的动能不如对方或者不能破坏和消减或躲避对方的势能的话,必然会被对方所击败。
有个成语典故“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说的是一个历史故事,春秋时期齐国恃强凌弱攻打鲁国,鲁庄公率军迎敌,两军相遇,齐军擂起战鼓,而鲁军在曹刿的带领下没有擂鼓。
齐军第三次擂鼓时士气已经低落,鲁军才第一次擂鼓。
鲁军靠的就是一鼓作气的士气以少胜多,打败了齐军。
曹刿充分发挥主观智慧,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利用势的相互转化,以弱胜强。
在市场中如果是操盘者,就要善于利用主客观条件充分造势和相机借势以达到消灭对方的目的,07年530事件就是主力在涨势久未调整获利盘极多的情况下,充分借印花税这一大利空绞杀了广大散户的经典案例。
兵势篇读后感
兵势篇读后感《兵势篇》读后感读《孙子兵法·兵势篇》,就像是走进了一座军事策略的智慧宝库,收获颇丰且感叹不已。
读到“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的时候,我感觉孙武真的是把军事管理艺术阐述得非常透彻。
这让我想起在学校组织大型活动时,每个班级都被看作是一个小的作战单元,组织者就类似于将领。
每个班级里又有班委各司其职,班主任进行统一的调度管理,就像军队里的分数治理一样。
活动中的指挥信号、规则等就像形名,让整个庞大的参与人群如同一个整体有序运行。
特别触动我的是“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这句话。
在我看来,它不仅仅适用于战争,在生活和其他竞争场景中也非常实用。
比如一个企业如果想要取得市场的决胜地位,就得积累自己的势。
就像那些有远见的科技公司,早早布局新兴技术,待技术成熟、市场需求起来的时候,他们就像那千仞山上的圆石,一经推动,就势不可挡地进入市场,获得巨大的优势。
我觉得作者想表达的就是这种一旦营造出有利的态势,就能取得巨大胜利的理念。
不过,文中一些概念的阐述也有让我还不太理解的地方。
比如说“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这个奇正的变化到底要如何去准确把握呢后来我明白了这更多是一种根据实际战场情况的灵活应变。
在战场上没有一成不变的战术,奇可以变为正,正也能化为奇,就如同在商业竞争中,有些企业主打高性价比的常规产品正兵策略,突然推出一款极具创新性的概念产品奇兵以吸引市场目光来打破竞争格局。
这篇文章给我未来的启发是我们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懂得积累优势,营造有利的态势。
无论是人际关系中的影响力促成社交目标,还是个人的职业发展要占据一席之地,这个势是非常重要的。
对了还想说孙武的这些思想跨越千年还如此熠熠生辉,真的是古之先贤智慧非凡。
孙子兵法心得体会(通用10篇)
孙子兵法心得体会(通用10篇)孙子兵法心得体会(通用10篇)当我们受到启发,对学习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有这样的时机,要好好记录下来,这样有利于我们不断提升自我。
很多人都十分头疼怎么写一篇精彩的心得体会,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孙子兵法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分享。
孙子兵法心得体会篇1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孙子著出了举世闻名的“孙子兵法”,就是这一本书被国外的军事机构作为最高级别的课题进行研究,也从中学到了许多比中国人更高明的东西。
其实,他们并没有超越这本书的内容,只是他们看到的是著这本书的国家,却完全不按这本书的套路出牌,弄得他们莫名其妙,但是他们用这本书上的内容时,著书国的精英们却跟这本书上所讲到的负方答案完全一致的执行,好像这本书上的两个对战方,胜方永远是他们,而负方永远是写这本书的国家。
有时,他们甚至在怀疑,这个国度的人是不是在唱空城计吗?但又不像这回事啊,每次只要我们几句话,他们就跟附声虫一样附和,并且比本国的州长和省长听话多了。
次数多了,他们如是也不再怀疑这是空城计,而是发现写这本书和用过这本书的人,都早已不在人世了,而现在这本书这个国家里早已被上屋社会淡忘了,没有忘记的人却是一些最穷和最书生气的穷人而已。
那些,忘记的人用得最经典的也是最多的一计,是“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原本叫做“韬光养晦”的成语,现在却成了“掏光养贿”,而且这个养贿的成本是,每年度国家总GDP的1%用来养这帮善于用这一计策的群体;其实,这一计策的既得利益者和整个管理者,并不是不知道这种极不正常的现象,却仍然泰然处之的心态,的确不能不让学这本书的外国人感到意外,因为这些全国13.6亿人的血汗,不是放在国内发展经济了,而是全部转移到其它的世界发达国家,为他们的社会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就算这样,人家也不感激他们,反而变本加厉的加高筹码,而这些人就算好了这些人,也绝不会在生他养他的国度里,哪怕做一点有利于人民和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事。
择人而任势——孙子兵法读后感之兵势篇
择人而任势——孙子兵法读后感之兵势篇择人而任势——孙子兵法读后感之兵势篇:这一篇文章主要介绍《孙子兵法》的第五篇“兵势篇”的第三部分,择人而任势。
一、兵法解析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
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
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意思就是:善于带兵打仗的人,总是努力创造有利的态势,而不对部属求全责备,所以能够选择人才去利用和创造有利的态势。
善于利用态势的人指挥军队作战,就如同滚动木头、石头一般。
木头和石头的特性是,置放在平坦安稳之处是静止的,置放在险峻陡峭之处就滚动。
方的容易静止,圆的滚动灵活。
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所造成的有利态势,就像将圆石从万丈高山上推滚下来那样,这就是所谓的“势”。
孙子的这段论述提出了三个问题:势、任势和择人。
什么叫势?孙子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
”也就是说,“善战人之势”,就像把一块圆形的石头置于高高的山顶上,并且再用劲去转动它,由于“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
这块置于高山之巅的转动着的随时可能滚下来的圆石产生的能量,就要比方形的石头,或放于半山腰、山脚下,也不转动它要大得多。
可见,势是力量在战场上所处的空间位置的不同所造成的不同态势、气势和冲击力。
什么叫任势?任是运用,任势就是用势,兵家用势指的是用兵作战要能够取得类似“转圆石于千仞之山”那样的效果。
如杜牧所云:“转石于千仞之山不可止遏者,在山不在石也。
战人有百胜之勇,强弱一贯者,在势不在人也。
”用势说到底,就是把存在于将帅及其军队中的指挥、战斗能力借助于客观情况(如天时、地利),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任势的关键还在于择人。
任势要靠人运筹、谋划。
所以孙子说:“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那么怎么做到“择人而任势”呢?第一是选择良将,良将的标准是“智、信、仁、勇、严”全面发展,如汉之韩信、蜀之孔明、南宋之岳飞,这些名将用兵高妙。
孙子兵法读后感
孙子兵法读后感孙子兵法读后感(通用21篇)孙子兵法读后感篇1孙子兵法中的一些警句,如篇首的“兵者,国之大事。
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又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等,千年来已成世人口语,足见其深入人心,并将其作为日常工作中的感悟与指南。
但较为系统地阅读全书十三篇,并有名师指导评点,还是第一次,虽属初涉,但书中要文经反复揣摸领悟,越觉其深奥而又贴切于现代社会的商业竞争。
孙子兵法的开篇为“始计第一”讲到在军事上必须“经之以五事,校之以七计,而索其情”。
体现出孙子用兵之道乃“以计为首”。
现代社会战争已较为少见,但“商战”却愈加无情与惨烈,要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同样是“不得不察也”。
改革开放之初,社会经济处于卖方市场,很多商品均呈现短缺状态,企业愁的是资金与产量不足,无需太顾及市场的反映。
而随着经济迅猛发展,企业间的竞争遍及产品质量市场占有等各个方面,而要使企业能够适应这种竞争,经营者必需从产品选择定位,内部各种机制的建立,市场的开发与跟踪等各方面都要弹精虑竭,针对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计策,因时而变,因地而变,甚至因人而变,稍有不慎,则祸及企业,与“兵道”比较,实际上现代商业角逐同样是智慧之争了。
现代商业机会不可谓不多,但并非每个机会都能创造财富而利于企业。
如何去捕捉住有利的机会呢?孙子兵法中“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提出了一个关键的问题;未战之前,一定要做周密的分析、比较和谋划,“计先定于内而后兵出”。
现代的商业机会多,诱惑大,但如果不经细致的分析策划,对于经营目标、经营的计划、方针以及实施程序、各项监管制度的建立等方面做好谋划,做到心中有数,操之有度,才能使这些机会真正成为企业经营的利益。
“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这对现代企业的领导人同样也是根本素质上的要求。
试想一个企业的负责人,如果不懂经营,不知趋利避害,那么这个企业绝对难以生存与发展。
孙子兵法的读后感范文(通用8篇)
孙子兵法的读后感范文(通用8篇)孙子兵法的读后感范文(通用8篇)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孙子兵法的读后感范文(通用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孙子兵法的读后感1《孙子兵法》是我最喜欢的一本军事书。
它是孙子在春秋时期所写,在往后的军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孙子兵法》分为13篇,讲述了战争策略、作战指挥、战场上的随机应变、军事地理和特殊的作战方式。
让我们知道了孙子的军事理念,让我国的军事变得越来越好。
其中我最喜欢第三篇《谋攻篇》中的“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它的意思是:上等的用兵策略是以谋取胜,其次是以外交手段挫敌再次是出动军队攻敌取胜,最下策才是攻城。
因为,它告诉我凡事能用智慧解决就用智慧解决,使用武力是最低等的办法。
使用武力常常会斗得两败俱伤,而用智慧,则可以不用一兵一卒而得到最大的利益。
在我上课的那个班级里常常会发生这样子的事情。
因为一点小事情而打起来,结果都被老师罚。
其实可以找老师来教育那位同学,也可以找班长,让班长教育他。
这样既可以让他改正错误,而自己也没损失。
其中,我还喜欢一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了解对方也了解自己的,百战不败;不了解对方而熟悉自己的,胜负各半;既不了解对方也不了解自己,每战必遭遇危险。
因为,你了解自己,也了解对方就可以做好准备和计划,胜利自然就是你的。
我有一个好朋友,叫张徐彦。
我们从小就在一起玩,对对方知根知底。
有一次,我们俩打羽毛球。
他天天都会打球,而我就是偶尔打一次。
虽然他打球的实力比我强,但是他打球有弱点,我每次打短球时挑他的弱点进攻,使他总接不到,凭着这点,每次都跟他打个平局,他还每次都不服气呢。
《孙子兵法》让我懂得了很多道理,让我学会了很多军事知识,并且将这些军事知识很好的地运用到生活中,让我得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示利诱敌——孙子兵法读后感之兵势篇2500字
示利诱敌——孙子兵法读后感之兵势篇2500字示利诱敌——孙子兵法读后感之兵势篇2500字范文:这一篇文章主要介绍《孙子兵法》的第五篇“兵势篇”的第四部分,示利诱敌。
一、兵法解析予之,敌必取之。
意思就是:故意引诱敌人,敌人必然上钩入网。
敌人作战时,故意给敌人小利,使敌人贪利而动,为我所诱。
示利诱敌,使敌见利而夺,取利忘害,陷入败境,是兵家孜孜以求的战胜之道。
战争中,敌我双方都着眼于夺利,只要善于因势利导诱敌贪利,致其蠢蠢欲动,就能使敌不辨利之真伪,不虞利中之害,乖乖地走向对手精心设计的死亡陷阱。
走出兵战动魄惊心的搏杀,进入商场上那激烈夺利的竞争中,同样也会彻悟“出兵战之胜谋,市场竞争亦胜”的道理。
精明的经营者,往往也都有着用军事谋略于经济活动中的素质。
他们巧妙给予竞争对手或消费者以利,使之乐于“取之”,曾使企业收获到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道理很简单,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消费者的支持。
如果经营者只想自己获利,而不予消费者这个“上帝”之利,让其因利而动,“上帝”是不会青睐于你的。
所以,在经营活动中,欲得利有道,必然要施利有方,这就要求经营者必须正确运用薄利多销和价格折扣策略。
这两种策略的出发点都是予消费者以利,以利吸引顾客,目的是通过顾客的回报,使己获得更大的利。
美国的洛克菲勒就是善于以利诱人,而后获取大利的商人,他巧夺密沙比铁矿的事可作为代表。
德国人梅里特兄弟移居美国后,发现密沙比是一个丰富的铁矿。
兄弟两人严守秘密,并开始大量收购地产,成立了铁矿公司。
洛克菲勒早就对该铁矿区垂涎三尺,但由于晚来一步,只能眼睁睁地盯着这块肥肉,等待时机。
1873年,美国发生了一次经济危机,市面银行告紧,梅里特兄弟陷入了窘境。
正在这时,来了一位救星,他即是本地牧师劳埃德先生。
梅里特兄弟从整个国家的经济危机谈到自己的困境,话语中充满了哀伤。
劳埃德牧师一听这些,忙十分热情地说:“你们怎么不早告诉我?我可以助你们一臂之力啊。
”梅里特兄弟听了大喜。
孙子兵法兵势篇感悟
孙子兵法兵势篇感悟《孙子兵法兵势篇感悟》读《孙子兵法·兵势篇》,就像走进了一座智慧的宝库,每一个字都闪烁着古人的谋略光辉。
这兵势啊,就如同下棋。
下棋的时候,我们手中的棋子就像是军队里的士兵。
每一个棋子都有它自己的力量和作用,可要是随意乱下,那这盘棋就输定了。
这就像不懂兵势的将领,带着兵瞎冲乱撞。
在兵势篇里提到的“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这就好比下棋要讲规则,布局要有条理。
你得把棋子分成不同的小阵营,每个阵营都有自己的任务,就像管理大军要分成各个编制一样。
这样不管有多少棋子,多少士兵,都能井井有条,不会乱成一锅粥。
咱再说说这“势”。
势是什么呢?我觉得势就像水流。
水在平地上可能只是一滩水,没什么威力。
可是一旦从高山上奔腾而下,那就是万马奔腾的气势,什么东西都能被它冲垮。
兵势也是这样啊。
军队如果只是散兵游勇,那就像平地上的水。
但要是能营造出一种势,比如在士气高涨、占据有利地形、有巧妙的战术配合的时候,那这支部队就像下山的洪水一样势不可挡。
你看历史上的那些以少胜多的战役,不就是弱势的一方巧妙地营造出了一种势,然后把强大的敌人打得落花流水吗?有时候,这兵势还像风。
风无形无色,可是当它吹起来的时候,威力可不小。
就像兵势在没有展现的时候,敌人难以捉摸。
一旦发动起来,就如同狂风扫落叶。
那些聪明的将领,懂得隐藏自己的兵势,等到时机成熟,突然爆发出来。
这让我想到了一个猎人在森林里等待猎物的情景。
猎人隐藏自己的身形,一动不动,猎物根本不知道危险就在身边。
等到猎物靠近,猎人突然出击,这就是把握了一种“势”的转换,从静到动,从隐藏到爆发。
从这兵势篇里,我还感悟到了团结的力量。
一支军队,如果每个士兵都各自为政,那肯定不行。
这就像拔河比赛,如果大家不一起用力,那怎么可能赢得了对方呢?只有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
在兵势里,这种团结就体现在指挥系统的高效运作和士兵们对将领的信任与服从上。
孙子兵法的读书笔记——兵势篇
孙子兵法的读书笔记——兵势篇《孙子兵法》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书中探讨了与战争有关的一系列矛盾的对立和转化,如敌我、主客、众寡、强弱、攻守、胜败、利害等。
《孙子兵法》正是在研究这种矛盾及其转化条件的基础上,提出其战争的战略和战术的。
这当中体现的辩证思想,在中国辩证思维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孙子兵法》谈兵论战,集“韬略”、“诡道”之大成,被历代军事家广为援用,《孙子兵法》缜密的军事、哲学思想体系,深远的哲理、变化无穷的战略战术,常读常新的探讨韵味,在世界军事思想领域也拥有广泛的影响,享有极高的声誉。
《孙子兵法·兵势篇》是春秋时期兵法家孙武创作的一篇散文。
文章指出,必须善于顺应天时,善于利用地利,充分发挥人和。
为将之人能做到这三点,就能“所向者无敌,所击者万全”了。
治理大军团就像治理小部队一样有效,是依靠合理的组织、结构、编制;指挥大军团作战就像指挥小部队作战一样到位,是依靠明确、高效的信号指挥系统;整个部队与敌对抗而不会失败,是依靠正确运用“奇正”的变化:攻击敌军,如同用石头砸鸡蛋一样容易,关键在于以实击虚。
但凡作战,都是以正兵作正面交战,而用奇兵去出奇制胜。
善于运用奇兵的人,其战法的变化就像天地运行一样无穷无尽,像江海一样永不枯竭。
象日月运行一样,终而复始;与四季更迭一样,去而复来。
宫、商、角、徵、羽不过五音,然而五音的组合变化,永远也听不完;红、黄、蓝、白、黑不过五色,但五种色调的组合变化,永远看不完;酸、甜、苦、辣、咸不过五味,而五种味道的组合变化,永远也尝不完。
战争中军事实力的运用不过“奇”、“正”两种,而“奇”、“正”的组合变化,永远无穷无尽。
奇正相生、相互转化,就好比圆环旋绕,无始无终,谁能穷尽呢。
湍急的流水所以能漂动大石,是因为使它产生巨大冲击力的势能;猛禽搏击雀鸟,一举可致对手于死地,是因为它掌握了最有利于爆发冲击力的时空位置,节奏迅猛。
所以善于作战的指挥者,他所造成的态势是险峻的,进攻的节奏是短促有力的。
兵势篇读后感
兵势篇读后感《兵势篇读后感之一》读《孙子兵法·兵势篇》,就像在和一位古老而智慧的军事家对话,那感觉,真是妙不可言。
《兵势篇》里讲的“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一开始真让我有点儿懵圈。
啥是分数?啥是形名?我就琢磨啊,也许就像在学校里,一个班级几十号人,要是没个班干部管着,那不得乱成一锅粥?这班干部就像是分数里的各个层级,把大家管理得井井有条,这就是治理大部队像治理小部队的道理吧。
我就想到我们小组做项目的时候,一开始大家各干各的,那叫一个乱。
就像一群没头的苍蝇,到处乱撞。
我当时就想,这可咋整?后来我们也学着“分数”的办法,给大家分了工,你负责查资料,他负责整理数据,我呢就负责做汇报。
嘿,这一下子就像上了发条的小机器人,有序地运转起来了。
这不就有点像孙子说的那意思吗?还有“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
这就特别酷。
水流湍急的时候,连大石头都能冲走,这就是势的力量。
我就想啊,我们在生活中要是能借助这种“势”,那得多牛。
比如说参加比赛,要是能顺着大家的热情、评委的喜好这种“势”,那是不是就更容易获胜呢?不过呢,我又有点犹豫,这是不是有点投机取巧的意思?可是再一想,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利用有利的形势,这也是一种智慧啊。
孙子还说“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
这可有点绕了。
我想了好久,可能这就像是太极一样,相互转化。
你看那些表面上看起来很强大的队伍,说不定因为一次小小的失误就乱了阵脚,变得很弱。
就像我们学校的篮球队,一直是冠军的热门队伍,大家都觉得他们很强。
可是有一次比赛,开场就被对方进了好几个球,一下子就慌了,平时的那种勇敢和强大都不见了,反而变得很怯弱。
这就是所谓的变化无常吧。
读《兵势篇》,我感觉自己像是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可这门里的东西太多太杂,我还得慢慢消化。
这就像吃大餐一样,不能一口就吞下所有的美味,得慢慢品,品出其中的韵味。
不过我就想啊,这古人的智慧怎么就这么厉害呢?他们在那个时候就能想出这么多关于打仗、关于应对各种情况的办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子兵法兵势篇读后感
这一篇文章主要介绍《孙子兵法》的第五篇“兵势篇”的第三部分,择人而任势。
一、兵法解析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
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
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意思就是:
善于带兵打仗的人,总是努力创造有利的态势,而不对部属求全责备,所以能够选择人才去利用和创造有利的态势。
善于利用态势的人指挥军队作战,就如同滚动木头、石头一般。
木头和石头的特性是,置放在平坦安稳之处是静止的,置放在险峻陡峭之处就滚动。
方的容易静止,圆的滚动灵活。
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所造成的有利态势,就像将圆石从万丈高山上推滚下来那样,这就是所谓的“势”。
孙子的这段论述提出了三个问题:势、任势和择人。
什么叫势?孙子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
”也就是说,“善战人之势”,就像把一块圆形的石头置于高高的山顶上,并且再用劲去转动它,由于“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
这块置于高山之巅的转动着的随时可能滚下来的圆石产生的能量,就要比方形的石头,或放于半山腰、山脚下,也不转动它要大得多。
可见,势是力量在战场上所处的空间位置的不同所造成的不同态势、气势和冲击力。
什么叫任势?任是运用,任势就是用势,兵家用势指的是用兵作战要能够取得类似“转圆石于千仞之山”那样的效果。
如杜牧所云:“转石于千仞之山不可止遏者,在山不在石也。
战人有百胜之勇,强弱一贯者,在势不在人也。
”
用势说到底,就是把存在于将帅及其军队中的指挥、战斗能力借助于客观情况(如天时、地利),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任势的关键还在于择人。
任势要靠人运筹、谋划。
所以孙子说:“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
那么怎么做到“择人而任势”呢?
第一是选择良将,良将的标准是“智、信、仁、勇、严”全面发展,如汉之韩信、蜀之孔明、南宋之岳飞,这些名将用兵高妙。
就在于善于选势和用势,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第二是善于用人。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即使是良将名帅,也有各自的缺陷。
用人者要用其所长,扬长避短,才能收到“择人而任势”的效果。
第三是善于造势。
“故善战者,非能战于天上,非能战于地下;其成与败,皆由神势。
”“神势”,是指高明的军事家运用高超的智谋、精妙的运筹形成不可阻遏的战势,以取胜于敌人。
总之,“择人”与“任势”密切相关,“择人”是条件,是前提,“任势”是目的。
唯有择人,才能任势,认识是要靠人根据战场环境诸要素顺势而为,捕捉最有利的战机,形成“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的效果。
古代政治家、军事家都善于选贤任能、择人任势。
楚汉相争,楚亡汉兴。
英明盖世的楚霸王项羽何以败在亭长出身的刘邦手下?原因在于项羽有勇无谋,不懂用人之道,结果是众叛亲离,四面楚歌,落了个“霸王别姬”乌江自刎的可悲下场。
而刘邦善于“择人任势”。
三国时的刘备也是一位善于“择人而任势”的君主。
桃园结义、三顾茅庐,反映了刘备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精神。
东汉末年刘备要与曹操、孙权争雄,但却缺兵少将,桃园结义使他得了两位勇冠三军、忠心耿耿的猛将,关云长的青龙偃月刀,张飞的丈八蛇矛为刘备创建蜀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三顾茅庐使刘备得到了杰出的军事谋略家孔明。
从此他如鱼得水,言听计从,结束了颠沛流离、寄人篱下的生活,才有了魏、蜀、吴三分天下。
可见,对于君主来说,善于用兵造势,不如说善用“任势”之人,唯有良将高超的智谋,才能根据不同的作战任务和战场环境,充分利用有利的态势去夺取胜利。
除了择人之用外,“择人而任势”的谋略还强调量才授权。
俗话说:“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
”用人要用其所长,读后感才能扬长避短。
公元前215年,曹操准备征讨张鲁,临行前预料到孙权会趁虚而入,攻打合肥,于是就命令张辽、李典和乐进三将军合力固守合肥。
三将军中,张辽勇冠三军,李典刚烈如火,乐进沉稳持重,曹操便遂其短长而用之。
他说,如果孙权来攻时,由张、李两位出战,由乐进守城。
因为当时合肥已成孤城,若专任勇者守城,恐好战生患;而专任沉稳者防守,又惧其过于保守。
张、李、乐三将军性格互补,以张、李二将勇武先挫孙权军之锐气,再以乐进沉稳防守,能使合肥坚如磐石。
后来孙权果然率十万大军来攻,而魏军只有七千余人。
但魏军遵循曹操指令,由乐进守城,张辽、李典趁吴军立足未稳,挑精兵八百,突然冲入孙权所在的军营,杀得吴军措手不及,锐气大减。
初战告捷,魏军人心安定,合力守城。
孙权围城十余日不能克,只好撤退。
魏军在兵力劣势的情况下,能固守合肥,使孙权无奈退兵,与曹操善于“任人而任势”有很大关系。
如果说,领导者能用人所长,扬长避短,体现了高超的用人艺术的话,那么,领导者不仅能用人所长,还能用人所“短”,这不仅是高超,更是达到了一种精妙绝伦的境界了。
唐德宗时,韩滉曾任三吴节度使,凡是他征召的宾客,都根据他们各自的才干,恰当地予以适用。
有一次,一位老朋友的儿子来投靠他,但没有什么特殊的技能。
韩滉让他参加宴会时,他从始至终端坐在席上,没有和任何人交谈过一句话。
韩滉注意到这一点,事后就将他安置在军中,让他看守仓库大门。
结果这个人忠于职守,每天一早进入帷帐,一直端坐到太阳落山,官吏和士兵不敢随便出入。
沉默寡言,不善言谈本是短处,但韩滉能点石成金,用这类人看守仓库,就变短为长了。
用人所“短”,就是“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这不仅需要用人者宽广的胸怀,能容人之过,还需具备智慧与谋略,能见人之所未见,想人之所未想。
北宋年间,南唐派江南名士徐铉(xuan)来朝贡,照例北宋应派一地位相同的官吏陪同,可徐铉学识广博,口才出众,北宋的官吏怕出丑,都不愿陪同他。
宰相赵普搞到为难,就去请示宋太祖。
太祖说:“这样吧,这个人选由我来定。
”太祖叫来殿前司(官名),让他列出十个不识字的殿前侍卫名单,然后太祖从中用笔圈一个人说:“就让这个人去吧!”此举让满朝文武大臣大吃一惊,但又不敢多说,就这样,一个不识字的人成了满腹经纶的徐铉的陪同。
那位侍卫莫名其妙当了陪同后,起初徐铉对他滔滔不绝发表高见,妙语如珠,旁观者很是惊骇。
可那位侍卫却不置可否,无论徐铉提什么问题,都不予回答。
徐铉不知此人深浅,又一个劲地与他高谈阔论,可侍卫也不与他争论,只是点头称是。
最后弄得徐铉万般无奈,只好主动闭嘴,懒得再说了。
宋太祖若以智者对付智者,必然两虎相争,互不服气;而用愚者去对付智者,智者失去了论辩对手,无形中也就抵消了徐铉能言善辩的优势。
这则令人捧腹的故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择人而任势”内涵的丰富与多样。
二、古今联想
企业之间在市场上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产品的较量,从决策计划到生产销售,最难的是市场上的短兵相接。
正如《十一家注孙子·张预》所说:“与人相对而争利,天下之至难也。
”如何解决这个至难的问题?“以正合,以奇胜”是在竞争中争取主动,夺取胜利的不可不知、不能不用的策略之一。
《孙子兵法·兵势篇》说:“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孙子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三军循敌进攻而不败,在于“奇正”策略运用得当。
要用正兵挡敌,要用奇兵去夺取胜利。
在商战中,所谓“以正合”就是企业首先要创造出优质的产品,运用优质取胜的策略;所谓“以奇胜”就是企业在提供优质产品的基础上,还要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正确运用创新取胜策略。
三、读后感
这篇文章虽然讲的是“择人而任势”,但是在我看来最重要的讲的是“用人”,用人之所长,避其所短;
长短都不是绝对而言的,如果领导者对这个人用的好,那么他的短处也会变成长处,但是如果用的不好,那可能他的长处也会变成短处。
先“任势”,再“择人”,最后再“用人”,这是一个基本的规律,特别是在商业竞争如此强烈的时代,人才是每个企业不可或缺的资源,一个好的领导者总可以做到掌人才者,握天下之未来!
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