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行德育教育

在高中语文教学之中,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不但能使学生掌握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培养和提升阅读、欣赏、分析文本的水平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启发和辅导学生使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准确吸收祖国丰富的文学遗产,增强学生的审美理念,增加学生学习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增强精神文明的建设,对增强和改善学校的德育工作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准确的审美观

审美观是人们对美丑的基本观点。实行语文教学,必须启发和教育学生使用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立场、观点、方法,充分发掘我国悠久和丰富的文学资源,着力培养学生准确的审美观,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1、培养崇德重义的审美观。我国传统的思想文化崇德重义,主张义重于利,反对见利忘义或唯利是图,和西方社会以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为本位的价值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实行语文教学,就是要摒弃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的个人主义价值观,而培养学生崇德重义的审美观。像孟子“吾善养吾浩然之气”那样,培养极其伟大、极其刚强的浩然之气。像荀子“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那样,教育学生广泛地学习,注重自身道德修养,随时检查对照,坚持真理,改正错误。如古人“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树立美好远大的理想,为祖国为人民建功立业,默默奉献。教育学生“先天下之忧

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关心人民疾苦,真正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教育学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不放纵享乐,不卑躬屈膝,坚持准确的志向。教育学生在“生”和“义”不能得兼的情况下,“舍生而取义者也”,大公无私,先人后己,以天下为己任,关心国家命运,身系民族兴亡,不忘人民的冷暖安危,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刻,能够勇敢地义无反顾地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

2、培养助人为乐的伦理观。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强调助人为乐的伦理观,而与西方社会以个人本位为人生准则的观点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实行甲语文教学,应像古人那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爱护人民,将尊敬父母爱护儿女的感情推广到别人身上。教育学生“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某永福也”,以培养大公无私,团结友爱,相互谅解,助人为乐,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品格,彻底批判和摒弃以个人为本位的人生观、价值观。

3、培养整体和谐的自然观。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强调“天人合一”整体和谐,而不同于西方社会以人类为中心的自然观。实行中学语文教学,必须培养学生整齐性、统一性、和谐性的自然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切从整体着眼,从客观入手,注重和谐、平衡、统一。这种传统的思维方式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发扬,对于培养民族凝聚力,在今天仍有其现实意义。“天人合一”指的是“天道”和“人道”的结合。“灭道”,撇开其迷信、神秘的外衣,当指自然界的变化法则;“人道”,指道德准则和治国原则。“天人合一”要求人们的各种活动必须适合自然规律,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即要改造白然,

也要顺应自然。这个思想正是西方社会所强调的“人类中心主义“所欠缺的。

4、培养真、善、美的市美观。实行中学语文教学,必须教育和培养学生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厉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欣赏和追求真、善、美的审美观。

“真”的审美观标准是真实,符合现实生活的艺术真实。戏剧《牡丹亭》以浪漫主义手法编织了少女杜丽娘因情入梦,由梦生情,由情生病,因病而死,死而复生的离奇情节。在作品中注人了超现实生活的观点和内容,以表现作家强烈的审美理想,似乎不“真”,但其审美理想却植根于现实社会的生活土壤,曲折地展示出女主人公摆脱现实的束缚,追求理想爱情的强烈愿望,曲折地展示出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仍然暗含着“真”的审关因素。

善”的审美标准符合人类的功利目的,于社会和历史发展有利。山水田园、风花雪月等自然景物能使人赏心悦目,现实生活中的消费产品能给人实际享受,给人以直接的功利。文学作品,不是自然景物,也不是工农业产品,虽不能给人以直接的功利,却能给人以间接的功利。“大风起兮云飞扬,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充满壮志豪气,给人以强烈的道德震撼;“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千古流传,给人以艺术的享受。《红楼梦》“以其对真实的追求和深邃的美的追求,描绘了现实人生的悲剧,时代的、社会的、阶级的、人的悲剧。贾宝玉、林黛玉完整的悲剧性格,也在一定水准上体现了人民的反封建的斗争精神,休现了酷爱自由的民主主义理想,深刻地揭示出封建社会必然崩溃

的征兆。”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巨大的影响,给人以深刻的教育和感染,所以,都暗含着“善”的审美功能,都符合人类的功利目的。

“美”的审美标准是以感性形式显示人的本质力量,能给人以精神愉悦。“与日逐走为人类驱逐旱魔”的夸父形象,使“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利民生”战胜洪水猛兽,使人民安居乐业的女娲形象,以神话的艺术形式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战胜自然灾害的愿望,显示了人定胜天的思想。“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入物。”“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气势豪迈,雄奇险峻,惊心动魄,使人神思飞扬,具有豪放之美。“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温柔继绵,幽恨而自宽,感情超尘拔俗,具有婉约之美。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敏感

培养审美的敏感,也就是培养欣赏美的能刀。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必须结合具体作家、作品的分析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鉴赏水平。

1、分析最好的作品和培养鉴赏力。古人说:取法乎上,得乎中;取法乎中,得乎下。歌德也说:鉴赏力不是靠中等作品而是靠观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培育成。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通过度析诗、词、散文、戏曲、小说等各种体裁中的优秀作品,一方面要通过度析同一作家的优秀作品,使学生持续积累,掌握衡量作品的标准,从而培养提升鉴赏水平。

2、从同一作品中鉴别优劣精粗以培养鉴别力。不但对不同的作品实行分析比较,就是对同一作品也要鉴别其优劣精粗,在很多毛病中发现一点美,在很多美中发现一点毛病。如《牡丹亭》构思奇幻,充满着积极浪漫主义的精神,但其倩节冗长散漫,两条线索彼此游离,也有不足之处。通过度析比较,能够使学生的欣赏更有深度,更能提升鉴别水平。

3、着力意境的发掘。尤其是古典诗词,非常注重意境的创造。“意”就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境”就是作者所描绘的客观事物。意境是文学典型化原则在文学创作中的具体使用,就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教学中必须着力于作品意境的发掘,引导学生分折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境。从“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第一境界,逐渐达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第二境界和第三境界。这样才能捕捉和发掘作品的意境,欣赏和学习我国特有的委婉含蓄的艺术表现手法,以培养学生审美的敏感。

三、培养学生的判断水平

综观中国的作家作品,只觉其犹如满天星斗,有的灿烂耀眼,有的暗淡无光。实行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对我国丰富的文学遗产,既不能全盘继承,更不能全盘否定。而应采取马克恩主义的态度,批判地继承,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以提升学生的鉴别和欣赏水平、批判水平。

融美育于中学语文教学之中,能够熏陶、感染学生。使学生“如入云烟中而为其所烘,如近墨朱处而为其所染”“入而与之俱化者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