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教 佛教 道教(课堂PPT)
合集下载
儒、法、道三家争鸣ppt
儒、法、道三家 争鸣
•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 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 儒家学派创始人。春秋末期著 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主张人们相互爱护,反对暴政, 核心思想为“仁”。 • 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 十四年,晚年修订了六经(分 别为:《诗经》、《尚书》、 《礼记》、《乐》、《周易》、 《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 千,贤弟子七十二人。[3] 孔子 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 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 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了儒 家经典《论语》。[
“仁”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仁”是指个人的人格和人际 Nhomakorabea关系。他强调人际关系的根本 是要彼此尊重对方的人格。孔 子说:“仁者爱人。”他要求 统治者实行“仁政德治”,父 子兄弟要孝悌,人与人要讲诚 信。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欲于人."它体现 了孔子的什么思想?你认为这句话对嘛? 为什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 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孔子所强调的是, 人应该宽恕待人,应提倡“恕”道,唯有如 此才是仁的表现。“恕”道是“仁”的消极 表现,而其积极表现便是“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孔子所阐释的仁以“爱人” 为中心,而爱人这种行为当然就包括着宽恕 待人这一方面。
•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 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 儒家学派创始人。春秋末期著 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主张人们相互爱护,反对暴政, 核心思想为“仁”。 • 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 十四年,晚年修订了六经(分 别为:《诗经》、《尚书》、 《礼记》、《乐》、《周易》、 《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 千,贤弟子七十二人。[3] 孔子 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 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 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了儒 家经典《论语》。[
“仁”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仁”是指个人的人格和人际 Nhomakorabea关系。他强调人际关系的根本 是要彼此尊重对方的人格。孔 子说:“仁者爱人。”他要求 统治者实行“仁政德治”,父 子兄弟要孝悌,人与人要讲诚 信。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欲于人."它体现 了孔子的什么思想?你认为这句话对嘛? 为什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 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孔子所强调的是, 人应该宽恕待人,应提倡“恕”道,唯有如 此才是仁的表现。“恕”道是“仁”的消极 表现,而其积极表现便是“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孔子所阐释的仁以“爱人” 为中心,而爱人这种行为当然就包括着宽恕 待人这一方面。
第五讲 中国佛教 优质课件
“道”是追求涅槃的途径和方法。佛教主要讲八正道: 正见,即快要有正确的佛教见解;正思,即摆脱俗念,只 做佛教思索;正语,即使语言合乎佛法,不妄语、不恶语、 不暴语;正业,即使行为合乎佛法,不杀生、不偷盗、不 邪淫;正命,即依据佛法规定谋求衣食所需;正精进,即 要求信徒努力止恶扬善,不懈怠;正念,即铭记佛法;正 定,即要心往一境,杂念不起,正身端坐,身心俱静。
古印度佛教有许多派别。从释迦牟尼传教到其涅槃 后一百年内,佛教影响虽然逐渐扩大,但教义却没有 多大改变,史称这个时期的佛教为原始佛教。而后佛 教分为上座部和大众部,后又分为18部派,史称这个 时期的佛教为部派佛教。在大众部中又生出一个派别, 认为以往佛教只重个人解脱,是小乘佛教,而他们的 教法如同一条大船可以普度众生,故称大乘佛教。1 世纪前后,大乘佛教又分裂出空、有二宗。
三论宗 依据鸠摩罗什(343-413)传译的《中论》、 《百论》、《十二门论》而研究讲习而形成的学派名 叫“三论宗”。它的宗义,是以真俗二谛为总纲,从 真空的理体方面揭破一切五蕴诸法虚妄不实,彻底破 除三毒(贪嗔痴)迷惑,以建立一切无所得的中道正 观。隋末的吉藏大师系统地阐发了这一理论。这一宗, 实际就是印度中观系统的流派,龙树,提婆学说的直接 继承者。
第五讲 中国佛教
佛教开始只在恒河两岸流传,到孔雀王朝的阿育 王(约公元前273-前232年在位)时代,开始传播到 印度各地,并影响其他国家:向西传到希腊、埃及, 向南传到斯里兰卡,向东传到中国、日本和朝鲜。7 -8世纪,佛教在印度开始衰落,而在中国等地却获 得长足发展。第Biblioteka 讲 中国佛教二、佛教的基本教义
第五讲 中国佛教
儒家、道家、佛教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 的主体。即佛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还必须了解中国佛教。 正如赵朴初所指出的:“不懂佛学就不能全面弄懂 中国文化”。
古印度佛教有许多派别。从释迦牟尼传教到其涅槃 后一百年内,佛教影响虽然逐渐扩大,但教义却没有 多大改变,史称这个时期的佛教为原始佛教。而后佛 教分为上座部和大众部,后又分为18部派,史称这个 时期的佛教为部派佛教。在大众部中又生出一个派别, 认为以往佛教只重个人解脱,是小乘佛教,而他们的 教法如同一条大船可以普度众生,故称大乘佛教。1 世纪前后,大乘佛教又分裂出空、有二宗。
三论宗 依据鸠摩罗什(343-413)传译的《中论》、 《百论》、《十二门论》而研究讲习而形成的学派名 叫“三论宗”。它的宗义,是以真俗二谛为总纲,从 真空的理体方面揭破一切五蕴诸法虚妄不实,彻底破 除三毒(贪嗔痴)迷惑,以建立一切无所得的中道正 观。隋末的吉藏大师系统地阐发了这一理论。这一宗, 实际就是印度中观系统的流派,龙树,提婆学说的直接 继承者。
第五讲 中国佛教
佛教开始只在恒河两岸流传,到孔雀王朝的阿育 王(约公元前273-前232年在位)时代,开始传播到 印度各地,并影响其他国家:向西传到希腊、埃及, 向南传到斯里兰卡,向东传到中国、日本和朝鲜。7 -8世纪,佛教在印度开始衰落,而在中国等地却获 得长足发展。第Biblioteka 讲 中国佛教二、佛教的基本教义
第五讲 中国佛教
儒家、道家、佛教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 的主体。即佛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还必须了解中国佛教。 正如赵朴初所指出的:“不懂佛学就不能全面弄懂 中国文化”。
儒家文化概述PPT(共 37张)
“ • 将爱的伦理要求博施于众:“志者安之,
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治 长》)” 子为政。焉用杀”“恭归则不侮,
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 惠则足以使人。”
• 谈治国:“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
之。”(《季氏伐颛叟》)“无闻有国
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 患不安。和无寡,安无倾。”
义-孔子的价值标准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见利思义” 《论
语·述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子罕言利,只问合义不合义。” 朱熹:“君子小人趋向不同,公私之间而已。”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孟子》:“鱼,我所欲也;熊掌我所欲也;二者不可
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教育,相传所收弟子多达三千人, 贤人72,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孔子为春秋末期思 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 游列国;最终返鲁,专心执教。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 ”“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 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因父母 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曾修《诗》、《书》,定《 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 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目录:
儒家创始人 儒家经典 代表人物 发展过程 《论语》的思想 文化特征 各家评儒 文化地位 对待儒家的态度 文化影响
儒家创始人—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兄弟中排行第二,春秋后 期鲁国人。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夏历八月二十七日)生于 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公元前 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日)逝世,享年72岁,葬于曲 阜城北泗水之上, 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佛教基础知识PPT课件
二、受蕴:受即领纳之义。谓六识与六尘对应,而又六受,和合积聚,故名 受蕴。(六识、六尘、六受者。眼识受色尘也,耳识受声尘,鼻识受香尘, 舌识受味尘,身识受角尘,意识受法尘也)
三、想蕴:想即思想之义。谓意识与六尘对应,而成六想,和合积聚,故名 想蕴。(六想者,谓意识着色想色,着声想声,着香想香,着味想味,着味 想味,着触想触,着法想法也。
心 畜 生
菩 萨
声 闻
缘 觉
阿
修
天
罗
人
.
11
佛教的业果论:三业行为 (1)十界圣凡谁主沉浮?业就是行为活动的意思
1、从行为的施发者来说有三种:身业、口业、意业。 2、从行为的性质来划分也有三种:善业、恶业、无记业。 (2)佛教的业果流程——根尘识。 1、身口意三业是如何造恶业的?
.
12
是依着感官接触外境生起错误认知做出种种善恶夹杂的行为。佛教中叫做根尘相 对生妄分别而起惑造业 根指六根、尘指六尘、妄分别是指六识
此三界都是众生生死往来的境界,所以佛教行者以跳出这三界为目的。
.
22
佛教的宇宙起源观——缘起
事物之待缘而起,一切有为法,皆自诸多条件合和而起,小到个体生命,大 到宇宙都是由依因待缘而起,也就是因缘条件合和而现起这个纷繁复杂的世 界
佛教中有四因缘之说
因缘:主因、内因。
增上缘:助缘、外缘。
所缘缘:外缘是指外境,外境使人产生认识之缘,叫所缘缘。
.
4
佛教的生命观:十法界 佛教把生命层次分为十个等级:十法界 其中四种圣人和六种凡夫
.
5
六道凡夫简称“六凡” 通常所说的六道轮回,也指的是这六道
六凡
天 道
阿
人
修
道
罗
三、想蕴:想即思想之义。谓意识与六尘对应,而成六想,和合积聚,故名 想蕴。(六想者,谓意识着色想色,着声想声,着香想香,着味想味,着味 想味,着触想触,着法想法也。
心 畜 生
菩 萨
声 闻
缘 觉
阿
修
天
罗
人
.
11
佛教的业果论:三业行为 (1)十界圣凡谁主沉浮?业就是行为活动的意思
1、从行为的施发者来说有三种:身业、口业、意业。 2、从行为的性质来划分也有三种:善业、恶业、无记业。 (2)佛教的业果流程——根尘识。 1、身口意三业是如何造恶业的?
.
12
是依着感官接触外境生起错误认知做出种种善恶夹杂的行为。佛教中叫做根尘相 对生妄分别而起惑造业 根指六根、尘指六尘、妄分别是指六识
此三界都是众生生死往来的境界,所以佛教行者以跳出这三界为目的。
.
22
佛教的宇宙起源观——缘起
事物之待缘而起,一切有为法,皆自诸多条件合和而起,小到个体生命,大 到宇宙都是由依因待缘而起,也就是因缘条件合和而现起这个纷繁复杂的世 界
佛教中有四因缘之说
因缘:主因、内因。
增上缘:助缘、外缘。
所缘缘:外缘是指外境,外境使人产生认识之缘,叫所缘缘。
.
4
佛教的生命观:十法界 佛教把生命层次分为十个等级:十法界 其中四种圣人和六种凡夫
.
5
六道凡夫简称“六凡” 通常所说的六道轮回,也指的是这六道
六凡
天 道
阿
人
修
道
罗
第九讲 中国人的生活智慧—儒教、佛教与道教 PPT课件
中国人的文化精神:儒道佛互补
• 孔子的教育关注人的道德本性的培养。他 不把神和哲学神秘化,他谈论平白的日常 感受,这不可能将它置于一个神的地位。 因而在中国人的信仰中,留下了一个巨大 的真空,佛教和道教深入其中,填补了大 众的想像和大众的信仰。在儒教、佛教和 道教中,儒教影响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模 式最为深远。
儒释道三教异同
• 西方学者评出“东方三大圣人”,第一是 老子,第二是孔子,第三是六祖慧能,正 好代表了中国三教:以孔子为代表的儒教 ,以老子为代表的道教,以禅宗六祖慧能 为代表的中国佛教。
• 儒教最主要的是一个字:“伦” 。道家的 核心是“命”。佛家讲的是“见性”。
• 孔子
• 老子
• 慧能
• 儒家是尽“人道”,释家求“佛道”,道 家穷 “天道”。 • 儒家讲“治世”,道家讲“治身”,佛家 讲“治心”。
道教
• 道教的创始人老子是世界上最有智慧的哲 学家之一。他的著作《道德经》包括大量 的警句,尽管只有五千字。水是道家品格 的象征,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 《老子》第六十七章:“我有三宝,持而 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 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 ,故能成器长。”
• 林先生有一句名言:“若为女儿身,必做 木兰也”。
• 如果把《京华烟云》比作《红楼梦》,那 么姚木兰便可说是集林黛玉的才智、薛宝 钗的从容、史湘云的风姿于一身的人物。 大方、理性、宽容、大度、智慧,坚毅、 仁慈、琴棋书画无一不晓,集道家文化、儒 家文化与西方文化于一身的理想女性。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有平常心的莫须有先生
文学作品中的禅、道人物
道家女儿姚木兰
(林语堂《京华烟云》)
儒教--佛教-道教PPT课件
产生的原因和知道儒教影响了中国社会和 中国文化模式最为深远的历史意义。
2021/2/9
-
4
第二课时
儒教
佛教
道教
学习4-22段具体阐述儒教、佛教、 道教三者的特征。
2021/2/9
-
5
重点论述:为什么儒教对中国文化和中 国社会影响最大呢?
分组讨论,谈谈是什么原因?
2021/2/9
-
6
与佛教、道教不同,儒教避免了大众化的腐蚀 ,因为它是一种普通情感的宗教。它来源于我 们对内心完善的君子之道的追求。由此生发两 个内核:其一,教育与训练。从孩童时代开始 的原则、服从、爱和奉献的观念。其二,社会 秩序必须基于个体的培养。并引用《四书》来 证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根基在于 “修身”——对自己道德修养的提升。
17 儒教、佛教与道教
-
1
作者简介
• 林语堂(1895-1976),福建人。 • 1916年上海圣约翰大学文科毕业后, • 任教于北京清华大学。 • 1919年赴美国哈佛大学留学。 • 好谈文化,擅长给外国人谈中国文化。
-
2
•
第一课时
•1.学习1-3段,了解中国产生宗教的原因
-
3
小结:明白了儒教、佛教、道教三教得以
2021/2/9
-
9
2021/2/9
-7Leabharlann 拓展延伸• 体会儒教、佛教、道教的宗教信仰的内涵以及在当 今时代的重要意义?
2021/2/9
-
8
意义
• 当焦虑与浮躁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文化的自觉与 伦理的操守就显得重要而迫切,什么样的文化既能 捍卫、滋养我们的心灵,又能够融合、引导我们现 代社会的发展,儒家的道德关怀和价值信念,道家 的理想人格和超越精神,佛家的菩提智慧与人生解 脱,会让我们常读常新,获得更开阔的人生境界。
2021/2/9
-
4
第二课时
儒教
佛教
道教
学习4-22段具体阐述儒教、佛教、 道教三者的特征。
2021/2/9
-
5
重点论述:为什么儒教对中国文化和中 国社会影响最大呢?
分组讨论,谈谈是什么原因?
2021/2/9
-
6
与佛教、道教不同,儒教避免了大众化的腐蚀 ,因为它是一种普通情感的宗教。它来源于我 们对内心完善的君子之道的追求。由此生发两 个内核:其一,教育与训练。从孩童时代开始 的原则、服从、爱和奉献的观念。其二,社会 秩序必须基于个体的培养。并引用《四书》来 证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根基在于 “修身”——对自己道德修养的提升。
17 儒教、佛教与道教
-
1
作者简介
• 林语堂(1895-1976),福建人。 • 1916年上海圣约翰大学文科毕业后, • 任教于北京清华大学。 • 1919年赴美国哈佛大学留学。 • 好谈文化,擅长给外国人谈中国文化。
-
2
•
第一课时
•1.学习1-3段,了解中国产生宗教的原因
-
3
小结:明白了儒教、佛教、道教三教得以
2021/2/9
-
9
2021/2/9
-7Leabharlann 拓展延伸• 体会儒教、佛教、道教的宗教信仰的内涵以及在当 今时代的重要意义?
2021/2/9
-
8
意义
• 当焦虑与浮躁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文化的自觉与 伦理的操守就显得重要而迫切,什么样的文化既能 捍卫、滋养我们的心灵,又能够融合、引导我们现 代社会的发展,儒家的道德关怀和价值信念,道家 的理想人格和超越精神,佛家的菩提智慧与人生解 脱,会让我们常读常新,获得更开阔的人生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宗教.ppt
《黄帝内经》的〈灵枢篇〉说:「经脉者,所以行气 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素问篇〉说: 「血病身有痛者,治其经络。」意思是经络为人体中运行 血液、生气、营养等成分,沟通脏腑、器官的系统。如果 身体出现问题、疾病,就从治疗经络下手,中国的针灸、 药物治疗都由此对症下药,像针灸下针之处的穴道,就都 分布在经络线上。
在古代西方,也曾有过类似中国古代的这种认识,但在发展过 程中却逐渐异化。从15世纪下半叶开始,欧洲自然科学便在广泛搜 集材料的基础上,逐步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通过实验、分析、比 较、归纳,把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过程分解为单个部分,把具体问 题从总体中分离出来,然后一个部分一个部分地进行研究。这种认 识论在几个世纪以来促进了科学(尤其是分门别类的学科)的发展, 人类因此也得益甚多。但同时,这种研究方式也具有孤立、片面、 静止观察事物的弊端。尽管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的发展,这种机械 论已渐为有机论所取代,但西方医学中机械的孤立的人体观和生命 观却没有根本性的变化。
3、对人与环境间关系的探索
在中国古代,大自然不是作为人的对立面而存在的,人类与自然 界就是水乳交融的统一体,人和自然环境之间并没有什么严格的界 限。人类,就是自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们组成了一个有机的网 络,相互贯通,彼此渗透,机体的每一部分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出整 体的面貌。这种观念,不仅表现为总体上人与天地一气相通、阴阳 相应、四时同变、五行周流的统一感应关系,而且表现于人对具体 环境和自然物的情感交融。中医理论的整体观和综合观,首先表现 在人体生理功能与自然环境的高度统一,用构成万物的“气”把生 命活动与大自然联系在一起。所以,中医在强调人体自身整体性的 同时,还非常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强调人应该顺应自然。
如果不拘泥于西方的宗教概念,儒教肯定是一种宗教,只不过是一种与西方 宗教不同的独特的中国宗教。
在古代西方,也曾有过类似中国古代的这种认识,但在发展过 程中却逐渐异化。从15世纪下半叶开始,欧洲自然科学便在广泛搜 集材料的基础上,逐步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通过实验、分析、比 较、归纳,把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过程分解为单个部分,把具体问 题从总体中分离出来,然后一个部分一个部分地进行研究。这种认 识论在几个世纪以来促进了科学(尤其是分门别类的学科)的发展, 人类因此也得益甚多。但同时,这种研究方式也具有孤立、片面、 静止观察事物的弊端。尽管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的发展,这种机械 论已渐为有机论所取代,但西方医学中机械的孤立的人体观和生命 观却没有根本性的变化。
3、对人与环境间关系的探索
在中国古代,大自然不是作为人的对立面而存在的,人类与自然 界就是水乳交融的统一体,人和自然环境之间并没有什么严格的界 限。人类,就是自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们组成了一个有机的网 络,相互贯通,彼此渗透,机体的每一部分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出整 体的面貌。这种观念,不仅表现为总体上人与天地一气相通、阴阳 相应、四时同变、五行周流的统一感应关系,而且表现于人对具体 环境和自然物的情感交融。中医理论的整体观和综合观,首先表现 在人体生理功能与自然环境的高度统一,用构成万物的“气”把生 命活动与大自然联系在一起。所以,中医在强调人体自身整体性的 同时,还非常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强调人应该顺应自然。
如果不拘泥于西方的宗教概念,儒教肯定是一种宗教,只不过是一种与西方 宗教不同的独特的中国宗教。
儒教与道教.pptx
货币制度
在这里,我又要吐槽一下中国的货币 制度了,就两字儿——混乱
铜币作为主流货币,存量却经常不稳 定,因为不管是战争时的武器需要,或者 日常生活的工具制作,还是宗教仪式制像 的需求,都需要大量的铜资源
货币的滥发与存量的不稳定,使得物 价也跟随着波动,通货量的改变必然带来 膨胀或者紧缩
关键是你丫的量的不稳也算了, 每一个铜币或者其他钱币的成色 与质量居然都不一样,你又怎么 证明价值的定量呢
• 韦伯的早期著作通常与工业社会学有关,但他最 知名的贡献是他后来在宗教社会学和政治社会学 上的研究
已完成的家庭作业
经济、制度与社会
《学术与政治》 《法律社会学 非正当性的支配》 《支配社会学》 《经济与历史 支配的类型》 ………………
宗教与社会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中国的宗教》 《古犹太教》 《印度的宗教》 《宗教与世界》
姓名:马克斯·韦伯 性别:你猜 国籍:德国 年龄:人家好害羞的, 大概也就一百五十多吧
保质期:1864. 4. 21----1920. 6. 14 状态:已过期 成分:50%政治经济学家 &
50%社会学家 出产地:海德堡大学
• 马克斯·韦伯与卡尔·马克思和埃米尔·涂尔干被并 列为现代社会学的三大奠基。相对与其他两人, 韦伯喜欢走反实证主义的路线,而他的著作开始 了反实证主义在社会科学界的革命。
别欺负老子不晓得技能是耗魔法值得,“英雄光环”不补 充魔法始终会用光,到时候就是被秒杀的局面了
行政与农业制度
简单说一说那个农业制度的特征吧 分散,氏族性的,庞大的税务与徭役
统治者会给予极大的优惠给农民,并且极 度压抑地主的买卖土地,目的就在于迫使更多 的农民能直接向国家提供税收与徭役人员
道家课件ppt课件
道教以《道德经》的思想为主要教义,倡导尊道 贵德、重生贵和、抱朴守真、清静无为、慈俭不争 和性命双修。道教认为,无形无象的“道”生育了 天地万物。道散则为气,聚则为神。神仙既是道的 化身,又是得道的楷模。故道教徒既信大道,又拜 神仙。
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 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 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 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老 子 出 关
老子出关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地
传说着,演绎着。鲁迅先生也对此
发生过兴趣,还专门创作了故事新 编《老子出关》.
二、《道德经》其书
《道德经》字数五千左右,又称《老子五千文》、《老 子》、《老子道德经》、《道德真经》、《道德玄经》。
德国诗人科拉邦德1919年写了一篇《听着,德国 人》,在这篇文章中他号召德国人应当按照 “神 圣的道家精神”来生活,要争做“欧洲的中国 人”。
三、道家与道教
道家和道教分别属于哲学和宗教这两种不同的意识 形态。
道家思想的产生非常久远,传说五千年前的中华 始祖黄帝与广成子(道教十二金仙之一)之交是 最早的道家思想起始。黄帝重阴柔、爱生命(黄 帝内经)。到了战国晚期和西汉,道家把黄帝和 老子共同供奉为创始人。故有“黄老哲学”之说。
儒道佛的“三世”都是为了救世,价值观 不同,但目标一致:
儒家以人为中心(伦理道德)
道家以天地为中心(天人合一)
佛家以慈悲为中心(因果报应)
儒家以人为本: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 有尊卑、地位之分,但应该都有尊严和廉耻,要 有道德和正义感,追求的是人与人的和谐。
道家以天为本:强调的是人与天之间的关
儒家就像吃的饭,是人们经常的精神道义食粮; 道家在乱世是使社会走上正轨的好「药」; 佛家往往是人们死后来世的最终精神寄托而不可
我国的宗教概况PPT课件 人教课标版
约15.7 亿人
公元7 阿拉 世纪 伯半 岛
神“安 古 兰 拉” (真主)经 及其旨 意 释迦牟 尼(创 始人)
约8.51 亿人
公元 古印 前进6- 度 5世纪
佛 经 大乘佛教、亚洲 小乘佛教
约3.05 亿人
2、我国存在多种宗教
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 道教 国际宗教界的友好往来和文化学术 交流活动已成为中国民间对外交往的组 成部分。
中世纪宗教裁判所为科学献身的布鲁诺第一宗教是剥削阶级用以维护其统治的工第一宗教是剥削阶级用以维护其统治的工具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统治的工具第二宗教充当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第二宗教充当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侵略侵略扩张的工具扩张的工具第四宗教对第四宗教对科学科学的发展起的发展起阻碍阻碍作用作用第三宗教对第三宗教对认识和改造自然认识和改造自然有着有着阻碍阻碍作用作用洪秀全金田起义第一反映了当时下层群众的某些政治经济当时下层群众的某些政治经济要求要求
3、宗教的起源和本质
1)宗教的起源
产生:自然压迫
存在 和发 展:
自然根源 社会根源
阶级压迫
2)、宗教的本质 •恩格斯曾经说过一句非常深刻的话,他说:如 果鸟有上帝的话,鸟的上帝一定是有羽毛的。宗 教所信奉的上帝或神也是这样,国外各民族的神 都是该民族人的样子,中国人的神则是中国人的 模样。
这充分说明了所谓“神灵”、“天堂”、“地狱” 都是客观世界在人们头脑中的歪曲反映。
在原始社会,人们对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不理解,人们 的生活完全受自然界的支配,无法抵御严酷的自然灾害, 于是逐渐形成了神秘力量支配自然界的观念。除了对自然 现象不理解外,原始人对自身的生老病死和做梦等生理现 象不理解,于是逐渐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并用这种观 念解释自然界各种现象,认为自然也有某种神灵,山有山 神、水有水神、日月星辰皆有神来支配,这种超自然的神 秘力量既统治自然界,也主宰着人世。自然界被人格化了, 最初的神就产生了,人们对这种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就是 原始的宗教观念。 问: (1)原始人是如何解释自然现象的? (2)他们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解释? (3)材料表明了原始宗教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国学文化--儒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儒家思想
• “仁” 是基本信仰, 儒教的主旨是“圣 人神道设教”,其 是即人人友爱。 「礼」是实现「仁」 的基本途径。Fra bibliotek三纲八目
• 「三纲」:1)明明德 2)亲民 3)止于至 善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 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静, 静而後能安,安而後能虑,虑而後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後,则近道 矣。” • 「八目」:1)格物 2)致知 3)诚意 4) 正心 5)修身 6)齐家 7)治国 8)平天下。
孔子学院
• 截至2011年10月,亚 洲已有30国家和地区 75所孔子学院。欧洲 31国100所。美洲12 国90所。非洲18国28 所。大洋洲2国10所。 共303所。 • 国学全球热
孔子教育思想
• 有教无类,道不同,不相为谋 •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 语上也 • 朝闻道,夕死可矣 •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 人生十大修炼:琴棋书画剑,诗歌茶酒花。
国学文化—儒
三教融和
• 宋神宗赵赵顼曾说: “以佛治心,以道治 身,以儒治世。” (《三教平心论》)
儒
• 《说文解字》对“儒”的解释是:“儒,柔也,术士 之称 • 所有营销在中国就一个字代替“儒” 儒{人 + 需} • 佛{人+ $} 什么是营销,就是满足人的需要 • 沃尔玛国际部总裁JohnMenzer “约翰· 门泽”的中 文名庄孟哲,极为推崇老庄的无为思想和孔孟的仁 义主张
三达德
• 「三达德」:智、仁、勇 “博学之,审问 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 《中庸》“三达德”的根本在于诚,“智仁 勇是做底事,诚是行此三者都要实”, • “中是道理之模样 ,诚是道理之实处,中 即诚矣。” • 孟子所谓“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 之道也。
中国四大宗教PPT课件
3、普贤又译“遍吉”菩萨:其显著 特征是手持如意棒,身骑六牙白 象。人称“大行菩萨”。其道场 在今四川峨眉山。
4、地藏菩萨:人称“大愿菩萨”。 地藏菩萨的特征是一手持宝珠、 锡杖、剃法、园顶,身着袈裟的 比丘形象。
(三)罗汉
罗汉是“阿罗汉” 的简称,是小乘 佛教所能达到的 最高果位,在大 乘佛教中低于佛 和菩萨,居第三 等。
与藏区本教融合而形成的具有西藏地 方色彩的佛教,又称藏语系佛教。
三、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一般认为西汉 哀帝元寿元年大月氏王使臣伊存向博 士弟子景卢口授《浮屠经》是为佛教 传入中国之始,史称“伊存授经”。
大致经过三个阶段,形成了众多的派 别A、译传阶段(西汉-魏晋南北朝时 期)
白马驮经
第二节 佛教 一、佛教的产生与传播 1、佛教是以信仰“佛”为中心的宗 教,公元前6世纪由古印度迦毗罗卫 国净饭王的太子悉达多·乔答摩所创。 后世佛教尊称其为“释迦牟尼”,意 即释迦族的圣人,简称释尊。
2、释迦牟尼的出生地兰毗尼园、成 道地菩提伽耶、初转法轮地鹿野苑、 涅槃地拘尸那迦是世界闻名的佛祖四 大圣迹。
释 家 三 尊
东 方 三 圣
西 方 三 圣
3、三世佛(竖三世)
时间轮回流转而相继存在的三尊佛, 即中尊现在世释迦牟尼佛、左尊过去 世燃灯佛、右尊未来世弥勒佛。 佛教认为,世界有周期性的轮回生灭, 每经过128亿年就要毁灭一次。
4、华严三圣,即毗卢遮那及文殊菩萨 和普贤菩萨的合称。
(二)菩萨
C、融合阶段(宋元明清时期)
出现儒道释“三教合一”的趋势,该 阶段主要流行禅宗和净土宗。
四、佛教的基本教义
佛教的基本教义主要包括“四谛说”, 它是佛教各派共同承认的基础教义。 四谛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四大 真理。苦、集二谛说明人生的本质及 其成因;灭、道二谛指明人生解脱的 归宿和解 脱之路。 (一)苦谛 (二)集谛 集谛是对造成人生痛苦与烦恼的原因 分析。
5讲道教PPT课件
2020年9月28日
11
二、道教简史
• 四个时期: • 道教的开创——东汉 • 道教成熟期——魏晋、南北朝 • 道教兴盛和发展期——隋唐到明代中叶 • 道教的衰落期——明代中叶以后至清代
2020年9月28日
12
1、东汉——道教的开创
• 道教成为一个有组织的独立宗教,是在东汉 时期,有两个派别:五斗米道和太平道。
2020年9月28日
7
• ②道家宣扬清净无为,静观、玄览、含德、 抱一、坐忘、虚心,追求内心的安宁;道 教发挥这种离俗、超脱的精神,形成出世 的心性炼养理论(形式化)。
• ③《老子》书中“谷神不死”、“长生久 视”之道的养生论,《庄子》书中神人 “不食五谷,吸风餐露,御飞龙而游乎四 海之外”的神仙家言,更是道教可以吸纳 的思想资料。
• (2)东晋时期,道教开始了较大的发展
• 这时期不但建立起了较为固定的宗教组织,更为 重要的是产生了完备的系统的道教理论著作,即
葛洪的《抱朴子》。
2020年9月28日
16
• 《抱朴子》是晋代神仙道教的代表著作, 是在魏晋之民间道教被官方抑制之后,上 层门阀士族崇信神仙道教的理论和方术集 大成的专著。
• 第二,从道教的发展来说,为道教创立了 丹鼎一系。
2020年9月28日
18
(3)南北朝时期:北天师道、南天师道。
• 北天师道:北魏时期嵩山道士寇谦之改革 五斗米道而创立。
• 南天师道:南朝刘宋时,庐山道士陆修静 改革五斗米道而创立的。
• “总括三洞”,汇归一流
2020年9月28日
19
3、隋唐到明代中叶 ——道教的兴盛和发展
2020年9月28日
8
一、道教来源
• 道教形成于东汉时期,其形成主要来源于 以下三个方面:
三-教-合-流PPT模板
中国传统文化
过渡页
Transition Page
三教合流
佛教和道教在中华大地上发展演变的 过程,也是与儒家及儒教既相抵牾又相融 合的过程,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也离不开 佛教与道教。自从汉朝以后在中华大地上 就开演了儒释道三教的“三国演义”,时 而佛教占上风,时而道教占上风,时而儒 教占上风。但在激烈的相互竞争和争夺中, 各教不断优势互补,相互融合,其结果是 形成了中华文化中特有的儒释道三教鼎立 和三教融合的统一。
10
中国传统文化
儒学经历代统治阶级政权的力量改造和推行,发展成我国封建社会中一种特殊的国家 宗教——儒教。
4
二、儒释道融合
佛教传入中国后,一开始和道教的竞争、争夺最为激烈,甚至出现了相互诋毁的局面。 隋唐时期,佛教和道教繁盛,对儒学和儒教冲击很大,儒家的正统地位受到很大挑战。
宋朝以后兴起的宋明理学,更是离不开对佛教和道教思想的学习与吸收。 人们往往把儒教、佛教和道教在思想上的融合,称为“三教合一”。 儒释道融合的进程使儒释道三方都得到了各自的发展, 结果中华大地上出现了三教鼎立、三教共弘的局面。
2
图像中间为释迦牟尼,代表佛教;左侧为老 子,代表道教;右侧为孔子,代表儒教。三教共 存,一片融和。。
中华传统文化是和谐的文化,这种和谐在中国 的宗教文化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走进少林寺会看 到一座“三教合一碑”,此图从整体上看是一个和 尚的图像,正面看是释迦牟尼,左侧挽发髻的是道 教的代表老子,右侧头戴方巾者为儒教代表孔子。 三教共存一碑,一片圆融。这三个头像合在一起, 浑然一体,两手捧“九流混元图”,构成佛、儒、 道三教及“九流”的“混元三教九流图”。像中国 这样把本土宗教和外来宗教融合得如此之好的,恐 怕世界少有。中国的不少庙宇,把释迦牟尼、老子、 孔子同称为“三圣”,一起供奉。儒释道三教在中 国大地上共存共荣,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开放性 和包容性。
过渡页
Transition Page
三教合流
佛教和道教在中华大地上发展演变的 过程,也是与儒家及儒教既相抵牾又相融 合的过程,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也离不开 佛教与道教。自从汉朝以后在中华大地上 就开演了儒释道三教的“三国演义”,时 而佛教占上风,时而道教占上风,时而儒 教占上风。但在激烈的相互竞争和争夺中, 各教不断优势互补,相互融合,其结果是 形成了中华文化中特有的儒释道三教鼎立 和三教融合的统一。
10
中国传统文化
儒学经历代统治阶级政权的力量改造和推行,发展成我国封建社会中一种特殊的国家 宗教——儒教。
4
二、儒释道融合
佛教传入中国后,一开始和道教的竞争、争夺最为激烈,甚至出现了相互诋毁的局面。 隋唐时期,佛教和道教繁盛,对儒学和儒教冲击很大,儒家的正统地位受到很大挑战。
宋朝以后兴起的宋明理学,更是离不开对佛教和道教思想的学习与吸收。 人们往往把儒教、佛教和道教在思想上的融合,称为“三教合一”。 儒释道融合的进程使儒释道三方都得到了各自的发展, 结果中华大地上出现了三教鼎立、三教共弘的局面。
2
图像中间为释迦牟尼,代表佛教;左侧为老 子,代表道教;右侧为孔子,代表儒教。三教共 存,一片融和。。
中华传统文化是和谐的文化,这种和谐在中国 的宗教文化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走进少林寺会看 到一座“三教合一碑”,此图从整体上看是一个和 尚的图像,正面看是释迦牟尼,左侧挽发髻的是道 教的代表老子,右侧头戴方巾者为儒教代表孔子。 三教共存一碑,一片圆融。这三个头像合在一起, 浑然一体,两手捧“九流混元图”,构成佛、儒、 道三教及“九流”的“混元三教九流图”。像中国 这样把本土宗教和外来宗教融合得如此之好的,恐 怕世界少有。中国的不少庙宇,把释迦牟尼、老子、 孔子同称为“三圣”,一起供奉。儒释道三教在中 国大地上共存共荣,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开放性 和包容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8/4
3
小结:明白了儒教、佛教、道教三教得以 产生的原因和知道儒教影响了中国社会和 中国文化模式最为深远的历史意义。
2
4
第二课时
儒教
佛教
道教
学习4-22段具体阐述儒教、佛教、 道教三者的特征。
2
5
重点论述:为什么儒教对中国文化和中 国社会影响最大呢?
分组讨论,谈谈是什么原因?
2
6
与佛教、道教不同,儒教避免了大众化的腐蚀 ,因为它是一种普通情感的宗教。它来源于我 们对内心完善的君子之道的追求。由此生发两 个内核:其一,教育与训练。从孩童时代开始 的原则、服从、爱和奉献的观念。其二,社会 秩序必须基于个体的培养。并引用《四书》来 证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根基在于 “修身”——对自己道德修养的提升。
2
7
拓展延伸
• 体会儒教、佛教、道教的宗教信仰的内涵以及在当 今时义
• 当焦虑与浮躁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文化的自觉与 伦理的操守就显得重要而迫切,什么样的文化既能 捍卫、滋养我们的心灵,又能够融合、引导我们现 代社会的发展,儒家的道德关怀和价值信念,道家 的理想人格和超越精神,佛家的菩提智慧与人生解 脱,会让我们常读常新,获得更开阔的人生境界。
2
9
17 儒教、佛教与道教
2020/8/4
1
作者简介
• 林语堂(1895-1976),福建人。 • 1916年上海圣约翰大学文科毕业后, • 任教于北京清华大学。 • 1919年赴美国哈佛大学留学。 • 好谈文化,擅长给外国人谈中国文化。
2020/8/4
2
•
第一课时
•1.学习1-3段,了解中国产生宗教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