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三+中国区域地理复习资料
2022年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
高中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1.1 区域旳基本含义1、区域与区域差别(1)区域:是指一定范畴旳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旳地理位置,是一种可度量旳实体。
(2)要素及其关系:(3)要素:自然、经济、社会方面旳多种要素。
(4)关系:有内在联系,体现出相对一致旳特性。
2、区域旳基本特性:具有一定旳界线、区域内部旳相似性和持续性、区域之间旳差别性和互相联系、整体性。
3、区域旳空间构造:区域中各要素旳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农业一般体现为面状,交通运送线路体现为线状和网络状,都市和工业体现为点状,都市群和工业区体现为岛状。
影响区域空间构造旳重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区域旳产业构造:老式旳农业区域和发展水平较低旳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工业区域或加速推动工业化旳区域,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
发展水平较高旳区域,第三产业比重较大,三次产业旳产值比重呈现出“三、二、一”旳格局。
1.2 区域旳发展阶段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旳标志:常用旳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其他旳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限度和国内生产总值)2、区域各发展阶段旳特性一、中国三大自然区1、产生因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地形、气候:自然差别旳基本因素2、自然地理五要素土壤、植被:自然区域旳标志(镜子)水文3、三大自然区旳差别4、东部季风区旳内部差别(1)、南北差别①分界线:秦岭—淮河1月0℃等温线800mm年等降水量线南方与北方旳分界线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旱地与水田旳分界线湿润区与半湿润辨别界线②南北差别(东部季风区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2)四大亚区旳差别(P10图)(3)南北差别对人类活动旳影响二、中国三大经济地带(P12图)1、根据: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补充:西部大开发:“西部大开发”旳西部范畴:西部经济地带所涉及省区+内蒙+广西(110°E 以西地区)范畴:10+2+3(西部地带10个省区、内蒙古、广西两个自治区。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内容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内容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及其上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人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
作为高中地理必修科目之一,高二地理必修三是地理学习中的重要部分。
本文将重点介绍高二地理必修三的知识点内容。
1. 中国的气候类型与分布中国地处东亚大陆东部和西太平洋西部,地形复杂、纬度跨度大,气候类型繁多。
北方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南方气候主要是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
根据气候条件的差异,中国可以划分为北方干旱区、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和亚热带南方。
2. 中国的土地利用与保护中国的土地利用与保护涉及到农业、工业和城市发展。
农业是中国经济的基础,但由于人口众多,农用地相对紧缺。
因此,中国实行了有效的土地保护政策,例如实行了农田面积保护制度、未来农田保护红线制度等。
同时,中国还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对城市土地的规划和保护也提出了严格要求。
3. 中国的自然灾害及其管理中国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带和台风活动区,自然灾害频发。
常见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洪涝、旱灾、台风、滑坡等。
为了减少自然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中国投入大量资源进行自然灾害管理。
例如,建立了监测预警体系、加强工程防灾、发展抗灾科技等。
4. 中国的资源与环境问题中国是一个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人口众多,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因此,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成为中国发展的重要议题。
中国实施了一系列的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政策,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
同时,也加大了环境保护力度,采取了减少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行为的措施。
5. 中国的人口与城市化问题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人口众多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
为了解决人口过于密集和资源供需矛盾的问题,中国加快了城市化进程,推进了农业转移人口向城市的转移。
但城市化进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城市人口过多、城市环境恶化、社会问题增多等,需要进行有效的管理和规划。
以上是高二地理必修三的主要内容介绍,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掌握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重要原则,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有益的指导。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高考复习大纲)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高考复习大纲)第一章地理环境的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试分析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地理环境的差异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差异:长江三角洲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水稻土);河网密集,湖泊众多;耕地破碎,多为水田,人均耕地少;矿产资源贫乏。
松嫩平原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为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但大陆性稍强,水热组合条件较差;地形开阔平坦,黑土肥沃;耕地集中连片,多为旱地,人均耕地多;石油资源丰富。
影响:长江三角洲在良好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种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作物;一年两到三熟;河湖水面广,水产业发达;水运发达,商业贸易发达;依靠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形成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作物;一年一熟;松嫩平原西部草原分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利用石油和周边地区的煤铁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一、荒漠化:1、分布: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2、包括:沙漠化-西北;次生盐碱化-华北,灌溉农业区;石质荒漠化-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红色荒漠化-南方地区丹霞地貌;二、盐碱化成因:1、气候干旱,蒸发旺盛;2、不合理灌溉,大水漫灌,只灌不排,地下水位上升,盐分富集地表,盐碱化严重;3、地势低洼,排水不畅;4、过量使用化肥;5、沿海地区海水倒灌;三、治理盐碱化:引淡淋盐;排灌结合,合理灌溉,滴灌喷灌;防止海水倒灌,营造红树林,建沿海堤坝;四、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特征:1、地理位置和范围:位于温带,深居内陆,大兴安岭以西,昆仑-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中国西北;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分;2、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年温差大,降水少;3、地形:东部为高原,西部盆地和山脉相间分布,三山夹盆地;4、河流:内流河为主,径流量少,高山冰雪融水补给,夏季汛期,冬季断流;5、植被:稀少,以温带草原和温带荒漠;五、天山北坡迎风坡:盛行西风带来大西洋和北冰洋水气遇天山北坡抬升形成地形雨;六、风沙活动(沙尘暴)原因:气候干旱,地表水缺乏,河流欠发育,植被稀少,地表缺乏植被保护,土壤以疏松沙质沉积物为主,大风日数多且集中;风力大(冬季西北风)成因:离冬季风源头近;地形坦荡植被稀少,对风阻力小,风力大;七、荒漠化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干旱,风沙活动频繁;2、人为因素(决定因素):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人类活动不当,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建设不注意环保;八、荒漠化防治的措施有哪些:合理利用水源:推广节水农业、减少水井数量(合理利用地下水)、合理分配上中下游水资源(防止过度引河流水灌溉);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建防护体系:生物措施-防护林;工程措施-沙坡头草方格沙障;调节农、林、牧用地关系:退耕还林、还草、还湖、还湿;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控制人口增长;第二章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一、森林的作用-大自然总调度室:环境效益--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除尘、防风固沙;生态效益--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繁衍物种;二、热带雨林1、分布:南美洲的亚马逊;非洲的刚果盆地;亚洲的东南亚;2、雨林全球环境效应调节全球气候;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维持全球碳氧平衡;维护全球生态平衡;“地球之肺”“蓄水海绵”“基因宝库”“医学宝库”3、雨林生态脆弱性—土壤贫瘠(砖红壤):生物循环旺盛,有机质和养分被植被吸收;高温多雨的淋洗作用;三、亚马孙开发原因:根本原因--人口增长和贫困导致发展的需求;直接原因--人类的开发;过度的迁移农业;商业性伐木;采矿、修路、城镇建设;开辟大型牧场;四、巴西迁都原因(里约热内卢迁往巴西利亚):巴西利亚位于巴西高原,气候更加凉爽;巴西利亚位于国土中央,便于管理,利于带动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河流流经,水源充足;五、热带雨林的保护措施:1、鼓励保护性的开发;2、加强雨林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3、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4、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5、森林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6、加强雨林缓冲区的建设,减少移民和农耕进入雨林区的机会。
必修三地理知识点总结
必修三地理知识点总结中国地理是必修三的一门重要课程,通过学习地理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以及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下面,我将对必修三地理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这门课程。
首先,我们来谈谈中国的自然地理。
中国地处亚洲东部,东临太平洋,地形复杂多样,包括高山、高原、丘陵、平原等。
中国的自然地理特点主要包括地势高低不平衡、气候多样、水资源丰富等。
其中,中国的高山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如喜马拉雅山脉、横断山脉等;高原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如青藏高原、云贵高原等;丘陵和平原则分布在东部地区,如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
这些地理特点对中国的气候、水资源和农业生产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其次,我们来看中国的人文地理。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是最大的民族群体。
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另外,中国的城乡差距也是人文地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增长迅速,城市化率不断提高,城市化发展对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后,我们来探讨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文化传承等。
中国的地理环境对农业、工业、交通、能源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另外,地理环境也对中国的社会结构、文化传统、生活习俗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以上对中国地理知识点的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以及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希望大家能够通过学习地理知识,更好地了解和热爱我们的祖国,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图版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高中地理必修三复提纲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1.1 区域的基本含义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
区域包括自然、经济和社会方面的多个要素,这些要素之间有内在联系,表现出相对一致的特征。
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以及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和相互联系,具有整体性。
区域的空间结构是指区域中各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不同产业在空间上的分布形式也不同。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区域的产业结构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发生变化,从传统农业区域到工业区域再到发展水平较高的第三产业比重较大的区域。
1.2 区域的发展阶段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和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是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
区域发展阶段包括传统农业为主体的阶段、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第三产业的发展逐渐超过第二产业,以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
对外开放程度也逐步提高,交通运输建设显著加快,现代化交通和信息网络逐步完善。
城市化水平也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加快,形成了高水平的均衡状态,但仍存在不平衡增长的问题。
2.中国三大自然区中国的自然区域是由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地形和气候等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决定的。
自然地理五要素包括土壤、植被和水文,它们是自然区域的标志。
中国的自然区域主要包括青藏高寒区、华北平原区和长江中下游丘陵平原区。
青藏高寒区位于中国的西南部,面积约为中国总面积的25%,以高山和高原为主要地形,降水量较少。
华北平原区位于中国的北部,面积约为中国总面积的15%,以平原和丘陵为主要地形,降水量较少。
长江中下游丘陵平原区位于中国的中部,面积约为中国总面积的10%,以丘陵和平原为主要地形,降水量较多。
地形和水成地貌包括平原、丘陵、高原、盆地和山地等,而寒冻风化地貌也是其中之一。
地理必修三复习(高考).PPT课件
-
47
森林分布
作用——“大自然的总调度室”
➢现存的原始森林集中分布在亚寒带针叶林和热 带雨林地区。
➢原因:它们或因地广人稀、自然条件严酷,或 因难以通行、开发较晚,才免遭大规模破坏。
➢ 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 比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
-
48
热带雨林的分布
➢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两侧,但在大陆迎 风地带可以伸展道南北纬15 °~ 25 °
-
7
自然地理特征
(4) 河流特征
①水系特征:主要指河流的长度、流向、水系归属、河道 特征(河谷宽窄、河床深浅、河流弯曲系数)、河网密度 (支流多少、河湖关系)、落差或峡谷分布、流域面积等。
②水文特征:主要指河流的流量、水位(汛期、枯水期)、 含沙量、结冰情况(有无结冰期、结冰期长短)等。
③开发利用:在河流中上游地势起伏大、河流流量大、落 差大、水流急的地区,主要开发水能资源;在河流中下 游地形平坦、水流平缓、河道宽阔、流量稳定的地区,
建筑业 正南正北方位观
墙体厚薄 屋顶坡度 房檐宽度 房屋进深 房屋高度 建筑成本
楼间距
长江三角洲
-
松嫩平原 著名的
重化工业基地 松嫩平原
16
3、对第三产业的影响
部门 交通 商业 文化
长江三角洲
陆运便利,沿海航线 的中枢
更发达
松嫩平原
陆运为主
较发达
-
17
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农业 工业 交通
东南亚地区、非洲刚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亚马孙河 流域是热带雨林的三大集中分布区。
➢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① 地球之肺:深刻的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有答案)
地理必修3复习提纲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主要知识点:1、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有的区域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有的区域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
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如东北平原可以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
4、区域的发展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初级阶段、成长阶段、后期阶段。
5、案例分析——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①开发早期,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稠密的水系成为交通的阻隔,黏重的土壤使开垦困难,所以这一时期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②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制约因素成为促进区域发展的有利因素,如水系提供了天然通道等,农业得到较快发展。
成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产地、桑蚕和棉花产地。
③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农业的地位在下降。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主要知识点:1、地理信息技术是指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
2、遥感广泛应用于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领域。
(结合实例分析)3、全球定位系统是指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适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简称GPS。
4、全球定位系统包括三大部分组成: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和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
5、全球定位系统能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并且具有全能性、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的特点。
可以帮助野外考察人员确定考察点的地理位置、高程,从而在野外调查中获得精准的数据。
6、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称为“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 。
7、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可以对城市的信息进行查询、修改、补充、距离测算等,从而为城市管理提供方便。
高中地理必修3 区域地理复习提纲
必修3 区域地理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松嫩平原及长江三角洲的农作物和耕作制度松嫩平原:旱地耕作业,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作物,一年一熟,此外有畜牧业长江三角洲:水田耕作业,种水稻、油菜、棉花等作物,一年两熟至三熟,此外有水产业(2)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a)初期阶段:人地关系基本协调成长阶段:人地关系已显现出不协调后期阶段:人地关系矛盾加剧b)长江三角洲地区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开发早期: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原因: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黏重的土壤使人们开垦困难农业社会:长江中下游平原成为粮食生产地和桑蚕、棉花生产基地工业社会:农业生产规模较小,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较低2.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作用(1)遥感(RS)a)遥感技术的优点: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质量,节省人力、财力,提高效率b)遥感的应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和自然灾害防御监测(2)全球定位系统(GPS)a)GPS系统的组成部分:空间部分(卫星:由21颗工作卫星,3颗备用卫星组成,地平面至少有4颗)b)GPS的特点:全球性全能性全天候实时性c)GPS的应用领域:野外调查(考察地理位置、高程)旅行汽车导航(3)地理信息系统(GIS)GIS系统的应用:自然灾害动态监测、评估预测城市管理空间分析、应用评价(4)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1)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a)荒漠化的主要表现:土地沙漠化石质沙漠化次生盐渍化b)西北地区自东向西植被景观的变化:植被景观(东→西):温带草原→荒漠草原→荒漠(2)荒漠化的人为因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灌溉措施不当(3)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a)合理利用水资源 b)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c)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d)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e)控制人口增长解决农牧民能源问题的多种途径: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2.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逊热带雨林为例(1)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a)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繁衍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其他: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除尘防风固沙)b)地球热带雨林的三大集中分布区:东南亚地区非洲刚果河流域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2)雨林生态的脆弱性a)人类通过焚烧和砍伐活动可将大片浓密的原始森林化为乌有,雨林植被一旦被毁,养分遭受强烈的淋洗而很快丧失,使地表植物很难恢复,整个生态系统就陷于崩溃b)亚马孙地区破坏雨林的人类活动过度的焚林开垦(迁移农业)大规模农场和牧场开发商业性木柴采伐采矿、水利公路建设(3)亚马孙开发计划及其影响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1975年)移民亚马孙平原借助外资、鼓励跨国企业开发跨国企业在亚马孙雨林允许毁林开荒,开辟大型肉牛牧场(4)雨林的前途——开发还是保护热带雨林的保护措施a)加强环保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b)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c)加强雨林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 d) 森林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e)鼓励保护性的开发方式,如雨林观光、生态旅游等f)加强雨林缓冲区的建设,减少移民和农耕进入雨林的机会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1.能源资源的开发——以山西省为例(1)资源开发条件a)可再生能源包括: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非可再生能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b)山西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市场广阔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c)山西煤炭资源的特点:储量丰富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开采条件好(2)能源基地的建设扩大煤炭开采量提高晋煤的外运能力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注重能源的综合利用加强山西煤炭加工转换的具体措施:建设坑口电站发展炼焦业(3)能源的综合利用a)三条产业链煤—电—铝煤—焦—化煤—铁—钢b)煤炭能源综合利用的影响使山西由煤炭开采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使原料工业超过采掘工业,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4)环境的保护与治理a)提高煤的利用技术调整产业结构注重“三废”的治理b)山西省调节产业结构的具体举措对原有的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大力发展农业,轻纺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业,降低重化工业的比重2.流域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1)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a)山地是河流的发源地,应保护好它的植被生态河谷平原是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地区,因此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河流是流域开发的主要部分,注意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资源的保护b)田纳西河开发的自然背景地形:流域内多山,地形起伏较大,河流航运作用十分突出气候:亚热带湿润气候,冬末春初降水多,夏秋季降水相对较少水系:水量丰富,大部分可通航,河流落差较大矿产资源:流域内矿产丰富,有煤、铁、铜、磷、锌、云母等(2)流域早期开发及其后果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3)流域的综合开发a)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TVA)将河流的梯级开发作为流域开发的核心TVA同时结合资源条件对流域进行综合开发,同时对流域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治理b)TVA河流开发的具体措施:防洪发电航运提高水质旅游土地利用c)田纳西河土地利用的措施:建立自然保护区调整农业、林业、牧业结构实行退耕还林、退耕还牧对采矿区进行生态恢复治理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1.区域农业的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1)地理条件a)东北地区的气候,粮食熟制及其劣势,作物特点气候: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冬季寒冷,夏季温暖,降水夏季集中,雨热同期熟制:一年一熟劣势:容易受低温、冷害影响特点:农作物:喜凉作物;生长季节:4-10月b)东北地区的地形、土壤条件地形:高原、平原、山地三类相对完整的地形单元(西部:高原<草原牧场>;中部、东北部:平原,周围山地)土壤条件:黑土,黑钙土;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生产c)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社会、经济条件工业基础良好,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开发较晚,人口密度较低2.农业布局特点耕作农业区(分布在平原地区,种植:玉米、大豆、小麦、水稻)3.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点: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地广人稀,政策支持)地区专业化生产4.农业发展方向主题:生态建设,增加收入方向:○1平原区:继续加强商品粮、豆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以确保国家粮食需求○2西部草原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3山区:开发特色农业产品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1)对外开放的前沿a)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区域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促进b)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条件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良好的区位条件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2)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a)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发展的两个阶段1979年-1990年:劳动密集型为主导产业 1990年以后:高新技术产业成为主导产业b)珠江三角洲地区加快城市化进程的表现许多乡村地区变为城镇,使城镇数量猛增,乡村与城市交错分布,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城市人口比重上升(3)问题与对策a)产业升级面临困境城市建设相对落后生态问题日益严重b)珠江三角洲的生态问题:大气污染日益加剧,珠江三角洲成为酸雨中心之一;水污染严重,“水匮性”缺水问题突出;噪声扰民,城市生存环境质量下降;耕地锐减,土地肥力下降;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日趋严重c)珠江三角洲调整治理措施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中心:香港、广州、深圳)产业结构调整加强规划与管理第五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1.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1)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a)西气东输路线由新疆轮南油气田到上海市b)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地区差异大调整能源消费结构今后,我国能源开发战略重点在西部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大气质量(天然气代替煤炭)c)我国目前能源结构带来的问题燃煤排入大气的二氧化硫、酸雨影响危害严重北煤南运给我国铁路、公路运输造成了巨大压力(2)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a)对西部:○1推动天然气勘探开发和管道设施建设○2增加就业机会○3拉动相关产业发展○4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对东部:○1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张的状况○2优化东部地区的能源结构○3促进东部地区经济发展b)西电东送工程的三条通道南部:水电、火电开发,送往广东·珠江三角洲中部:三峡、金沙江水电送往华东北部:黄河上中游水电,内蒙古坑口火电送往京津塘地区2.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1)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a)产业转移的目的:降低生产成本扩大销售市场b)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劳动力因素内部交易成本因素市场因素(其他: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原生产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环境污染严重)c)20世纪下半叶东亚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主要对象国的变化20世纪50年代:日本20世纪60-70年代:韩国,我国台湾、香港地区20世纪80年代:我国东部沿海地区20世纪90年代:我国中西部地区(2)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改变了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全面分析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地理位置:○1经纬度位置○2相对位置自然条件:○1农业条件:a.地形(类型、土地类型特征<如:以耕地、林地、草原为主等>、土壤)b.气候(类型、水热条件、光照、热量等)c.水资源(多年平均径流总量、河流、湖泊)d.生物资源(如:气候类型特征有关的生物、农作物特征)○2工业条件:矿产资源(如:海盐、能源等)社会经济条件:○1人口(包括:劳动力的素质、质量)○2交通○3市场○4科技○5历史(包括:工农业基础)○6国家政策。
高中地理必修三区域地理复习提纲
模块三区域地理专题一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1、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2区域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共性①都是平原地区,②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雨热同期地理环境差异地理位置我国东部沿海中部,长江入我国东北地区中部。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温带季风气候区,热量不足。
土地条件①水稻土为主②耕地多为水田③土地较为分散④人均耕地少①黑土分布广泛②多为旱地③集中连片④人均耕地面积多。
矿产资源条件矿产资源贫乏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人类活动差异农业耕作方式水田旱地主要粮食作物主要种水稻,还有油菜、棉花等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甜菜等作物作物熟制一年两熟至三熟一年一熟其他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适宜发展畜牧业其他生产活动工业我国重要综合性工业基地①轻工业:依托当地发达农业基础②重工业:从国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重化工业基地。
商业我国沿海航线中枢,长江入,对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水平、发展方向等也存在差异。
4、地理环境对民居的影响:①为保证建筑物有较好的日照条件,街道宜取南北方向和东西方向的中间方位,即与子午线成300-600夹角;②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强,墙体严实厚重(防寒),屋顶坡度小(少雨),楼间距大(正午太阳高度小,楼影长);③南方屋顶坡度大(便于排水),屋檐宽(遮阳挡雨),房屋进深高度大(防热),楼间距小(正午太阳高度大,楼影短)。
5、地理环境对交通的影响:为保证运行安全和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①公路、铁路设计,需考虑沿线暴雨、泥石流、大风等出现的强度和频率,冻土、积雪的深度等;②港口需建在水深、风浪小、少雾的地方;③航空机场需考虑建在低云、雾、暴雨出现频率较少、风速较小的地方,宜设在距城市较远(郊区出现低云和雾的频率相对较少,能见度好;避免噪声污染城市)、地势较高处(视野开阔,便于飞机起降),跑道沿盛行风的方向修建,利于飞机逆风起飞和降落。
高二年级必修三地理知识点复习
高二年级必修三地理知识点复习1.高二年级必修三地理知识点复习篇一季风水田农业(水稻种植业):(1)分布: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
(2)区位条件:①气候: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适合水稻生长。
②地形: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土层深厚,利于耕作。
③劳动力:(属劳动密集型农业)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利于精耕细作。
④历史:种植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也有饮食习惯的影响。
(3)主要特点及原因:①小农经营。
原因:以家庭为单位,生产规模小。
②单产高,但商品率低。
原因:精耕细作;但农村人多,自给为主。
③机械化水平低。
原因:经济水平低,体力劳动为主。
④水利工程量大。
原因:季风气候,水旱灾害频繁发生。
⑤科技水平低。
原因:种植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
2.高二年级必修三地理知识点复习篇二气候的降水类型:全年降水多的就是年雨型,例如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夏季或者夏半年降水多的就是夏雨型,如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XX 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冬季降水多的就是冬雨型,例如地中海气候。
终年降水少的就是少雨型,例如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3.高二年级必修三地理知识点复习篇三能源的分类1、按照能源的性质分类(1)常规能源:可再生能源——水能、生物能;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
(2)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波浪能、潮汐能、洋流、地热能;非可再生能源——核能。
2、按照能量的来源分类(1)来自太阳的辐射能量:现代光合作用——生物能;古代植物固定的生物能——煤炭、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由太阳能转化的能量——风能、水能。
(2)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地球内部的热能——地热能、温泉;核能——铀、钍等放射性元素的聚变能和裂变能。
(3)来自天体间的引力能——月球、太阳和地球之间的引潮力引起的潮汐能。
4.高二年级必修三地理知识点复习篇四大气的受热过程(1)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阳辐射的性质--短波辐射)(2)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力作用)--太阳晒热大地,大地烤热大气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三种形式及各自现象(用实例说明)影响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阳高度角(各纬度削弱不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了解地面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保温作用的过程: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图示及实例说明--如霜冻出现时间;日温差大小的比较)保温作用的意义:减少气温的日较差;保证地球适宜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5.高二年级必修三地理知识点复习篇五洋流:(1)类型:按成因分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按性质分暖流和寒流。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三》是针对高一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地理课程。
该教材主要涵盖中国的地形、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经济地理等方面的内容。
下面将对该教材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中国的地理位置及地貌特点中国位于东亚的大陆东部,东临太平洋,辽阔的海岸线大大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中国地貌复杂多样,以山地为主,主要有青藏高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西南丘陵山地等。
二、中国的气候和水文地理中国地域广阔,气候变化显著。
主要有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西北干旱气候、西南季风气候和地中海气候等。
中国水资源丰富,有长江、黄河、珠江等大型河流,以及洞庭湖、大连湾、南海等大型湖泊和海湾。
三、自然环境与自然灾害中国的自然环境众多,包括高山、河流、湖泊、胡杨林、珊瑚礁等。
中国是地震多发国家,地质灾害十分严重,有房屋倒塌、土地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此外,中国还受到台风、旱涝灾害等自然灾害的影响。
四、中国的资源与环境问题中国是资源大国,但也面临着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
其中,能源资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等;金属矿产包括铁、铜、锌等;非金属矿产包括磷矿、盐类等。
中国还存在土地沙化、水资源短缺、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
五、中国的人口与城市化中国是人口大国,人口众多、分布不均是中国人口问题的主要特点。
中国的人口密度较高,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且人口密度大。
城市化是中国当前重要的社会问题之一,城市化进程包括城市人口比例的提高、农民工问题等。
六、中国的区域发展差异中国的区域发展差异明显,主要表现为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快速、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这种差异主要由资源分布、基础设施建设、经济政策等因素造成。
七、中国的交通运输与通信中国的交通运输发展快速,主要包括公路、铁路、航空和水运。
中国的通信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主要包括电信、广播电视、手机通信等。
八、中国与世界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之一。
高中地理必修三 复习提纲
三大自然区界线:东部------西北:400mm等降水量东部------青藏:3000mm等高线西北------青藏: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横断山秦岭——淮河一线:1.黄土高原南界2.大致是1月0℃等温线,800mm降水线3.亚热带与暖温带分界线4.湿润与半湿润区分界线5.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分界线6.河流有无结冰期分界线7.农业水田与旱地的分界线8.两年三熟与一年两熟的分界线9.水稻和小麦杂粮的分界线10.长江水系和黄河水系的分界线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华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华中华南亚热带湿润地区+华南热带湿润地区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三面环山,针叶混交林,温带季风气候,冬长夏短,黑土,河流结冰期长华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以太平原和高原为主,地势西高东低,棕壤,栗钙土,河流结冰期短华中华南亚热带湿润地区:山地丘陵和盆地为主,红壤黄壤黄棕壤,河流无结冰期华南热带湿润地区:多山,丘陵,砖红壤,河流无结冰期南北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南北差异:秦岭—淮河线是重要的地理分界线,走势大致与我国一月0℃等温线和800mm年等降水量线相吻合。
成为北方和南方、暖温带与亚热带、旱地与水田、湿润和半湿润等地理事物的重要分界。
北方南方主要地形区平原高原为主(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低山丘陵为主(东南丘陵,长江中下游平原)温度带暖温带(华北)中温带(东北)亚热带,热带干湿区半湿润区湿润区河流水文特征水量小大水位变化大小含沙量大小结冰期有,自南向北渐长无植被温带落叶阔叶林(华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及热带季雨林针阔叶混交林(东北)土壤黑土、黄土红壤,水稻土,紫色土农业耕作制度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华北)一年一熟(东北)一年两熟(亚热带)和一年三熟(热带)耕作方式旱地水田主要农作物小麦,棉花,杂粮稻谷、茶叶、蚕丝主要水果苹果、梨等温带水果柑橘、香蕉亚热带和热带水果民居平顶斜顶交通陆运为主内河航运普遍方言较少繁杂矿产,工业煤、石油天然气,重工业为主有色金属,轻工业为主中国三个经济带的区域差异:中国三大经济地带:依据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划分。
高一必修三区域地理知识点
高一必修三区域地理知识点在高一必修三区域地理知识点中,我们将探讨地球的形状与运动、自然地理环境、地球的资源与环境问题等内容。
以下是对这些知识点的详细论述。
一、地球的形状与运动地球是一个近似于球形的椭球体,它的形状不是完全规则的球形,而是稍微扁平的。
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和公转:1. 自转:地球在自己轴线上的旋转运动,每天完成一次自转,使得白天与黑夜交替出现。
2. 公转:地球绕着太阳作椭圆形轨道运动,完成一次公转需要大约365.25天,形成了年份的概念。
二、自然地理环境1. 气候:地球表面存在多种气候类型,包括热带雨林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寒带气候等。
气候受经纬度、海洋暖流、地形等因素影响。
2. 植被:不同气候条件下,地球表面的植被分布有所不同。
例如,热带地区主要是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温带地区多为落叶阔叶林,寒带地区以苔原和冻土为主。
3. 地形:地球表面存在着高山、平原、丘陵、盆地等各种地形类型。
这些地形不仅影响着地球的气候分布,还对城市建设和农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4. 河流与湖泊:地球表面有众多河流和湖泊,它们为人类提供了水源和运输通道。
大型河流包括长江、亚马逊河、尼罗河等,大型湖泊有五大湖等。
三、地球的资源与环境问题1. 水资源:地球上水资源虽然充足,但分布极不均匀,一些地区存在着缺水问题。
人类需要合理管理和利用水资源,以确保可持续发展。
2. 矿产资源:地球上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包括金属矿产、能源矿产等。
人类应当合理开采和利用矿产资源,避免过度开发造成环境破坏。
3. 生物多样性:地球上存在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但由于人类的活动,许多物种正面临灭绝的危险。
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护地球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4. 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导致的大气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引发了空气污染和气候变化问题。
减少污染和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是保护环境的关键。
以上就是高一必修三区域地理知识点的详细论述。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形状与运动、自然地理环境以及地球的资源与环境问题,从而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中国地理》复习资料
《中国地理》复习资料第一篇:《中国地理》复习资料《中国地理》复习资料第一章中国地理区位与特征1.中国地理位置(1)中国在地球坐标中的位置中国位于地球的北半球,并处于北半球的东部。
中国是世界上跨纬度最广的国家之一,最北端在黑龙江省漠河附近的黑龙江江心,即53.5ºN;最南端为南海的曾母暗沙,即3.9ºN;二者之间跨越约50º,相距5500多千米。
北回归线横穿中国南部,约98%的陆地位于20ºN 50ºN之间;亚热带和温带所占国土面积较大。
分别占全国陆地面积的26.1%和45.1%。
中国的最西端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恰县西侧的帕米尔高原东缘,即73ºE附近;最东端位于黑龙江省抚远县以东乌苏里江汇入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的交汇处即135ºE附近;二者之差约62º,相距5200多千米。
中国从西到东,分别位于东五区到东九区,共占据了5个时区。
(2)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中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西南侧临近印度洋,西部和北部深入内陆,远离海洋。
在六大板块组成的全球大地构造格局中,中国处在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相交汇的位置。
(3)中国在世界的地理区位中国位于亚洲中东部,属东亚国家,与14个国家相邻接。
东北与朝鲜接壤,北与蒙古、俄罗斯相邻,西北依次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相连,西与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相接,南部相邻的国家是: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和越南。
与中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韩国、日本、菲律宾、文莱,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等。
2.中国的疆域和国土疆域中国陆地疆界长约2.2万km。
大陆海岸线北起中朝边界的鸭绿江口,南抵中越边界的北仑河口,长1.8万km,岛屿海岸线总长1.4万km。
海域由北至南分为渤海(为中国内陆海)、黄海、东海及台湾以东的太平洋海域、南海海区。
沿海岸有较大的海湾150余个,岛屿约有6500多个,其中约85%的岛屿分布在杭州湾以南的大陆近岸和南海之中。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复习资料总结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复习资料总结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1一、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西气东输、南水北调、西电东送是我国21世纪三大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
工程实施的原因是一致的,即自然资源区域分布的不平衡性和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各地区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该区所赋存的自然资源不匹配。
比如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主要是因为我国南方和北方水资源配合欠佳,北方地区耕地面积广大,水资源短缺;南方地区耕地面积相对较少,水资源却非常丰富。
西电东送和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都是因为我国中西部地区能源资源丰富,但由于经济欠发达,能源需求量少,供过于求;而东部地区经济发达,能源不足,供不应求。
二、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对区域的影响(一)西气东输1. 路线塔里木盆地的轮南油田——管道——上海2. 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实施西气东输,有利于调配能源资源地域分布不均的状况,优化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改善沿线主要城市的大气质量,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
西气东输工程在促进我国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及应注意的问题上有所不同,列表分析如下:南水北调工程规模巨大,供水区综合效益显著,但对水源区有一定的不利影响。
长江的年径流量大,南水北调的调水量有限,从总体来看,调水对长江的影响很小,但从局部讲,调水对调出区(即水源区)有一定影响。
应该采取防范、补偿和综合治理等措施,加强监督管理,尽量减少不利影响。
东线调水区的影响如下表所示:(三)西电东送1. 线路北线:山西、内蒙古、黄河上游——火电、水电——华北(京津唐)中线:三峡、长江上游——水电——华东(沪宁杭)南线:珠江上中游、贵族、云南——水电、火电——华南(珠三角)2. 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对西部的影响将西部的能源资源转化成电能,推动西部电力工业的发展;能有效地改善西部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促进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有利于退耕还林和水土保持;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冶金、化工等高耗能产业的发展(2)对东部的影响缓解东部能源紧缺状况;优化东部能源消费结构,缓解东部日益严重的环境压力。
高中区域地理中国地理重点知识点
高中区域地理中国地理重点知识点中国作为亚洲最大的国家,地理上拥有广袤的领土,多样的自然地理条件和丰富的资源,因此地理知识对于了解中国的文化、经济和发展至关重要。
下面是高中区域地理中国地理的一些重点知识点:1.地理位置:中国位于东亚,东临太平洋,东北邻朝鲜,北接蒙古、俄罗斯,西北连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西南与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和老挝等国接壤,南濒越南、老挝和缅甸,东南与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相望。
2.领土概况:中国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海洋面积约380万平方公里,陆地面积居世界第三位。
中国陆地东西横跨50度,南北纵贯40度,东西最宽处约为5500多公里,南北最长处约为5500多公里。
3.主要山脉:中国地势复杂,山脉众多。
主要山脉包括喜马拉雅山脉、祁连山脉、昆仑山脉、天山山脉、秦岭山脉、大别山脉、连山山脉、黄山脉等。
4.主要河流:中国的主要河流有长江、黄河、珠江、辽河、淮河、松花江、黑龙江等。
其中,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也是世界第三长的河流。
5.主要湖泊:中国的主要湖泊有青海湖、洞庭湖、太湖、鄱阳湖等。
其中,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咸水湖。
6.主要岛屿:中国的主要岛屿有台湾、沈阳、长寿岛等。
其中,台湾是中国的第一大岛屿,位于中国东南沿海,面积约3.6万平方公里。
7.气候特点:中国的气候区划非常复杂,主要有寒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等多个气候带。
由于地广人多,中国的气候类型十分丰富,包括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式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等。
8.经济发展区域:中国的经济发展区域主要有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
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是中国经济的核心区域;中部地区为中国的工业和交通枢纽;西部地区属于中国的西部大开发区域,也是中国发展的重点区域之一;东北地区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和重工业基地,但近年来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高中必修三地理复习
高中必修三地理复习1、我国西北地区的范围我国西北地区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2、西北地区东西水分和景观变化水分自东向西递减,景观自东向西依次为温带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3、荒漠化的因素自然因素:①干旱的气候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本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②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①过度樵采②过度放牧③过度开垦。
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作用。
4、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古代:唐宋——明塔里木盆地南缘,由战争、瘟疫、过度垦耕导致。
近代:清内蒙古东南部,因为移民增多,农业对土壤的破坏力强于牧业现代:20世纪50年代人口激增,管理失误5、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内容:①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②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③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资源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⑤控制人口增长6.塔克拉玛干沙漠及周围荒漠化的自然原因是:气候干旱,风化和风蚀作用强烈。
人为原因是: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绿洲退化严重,对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A.人口增长迅速B.气候变暖,蒸发量增大C.为争取区域内粮食自给,大力开荒种粮D.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出现次生盐渍化 E.水资源污染严重错2合理利用该处土地资源的措施是:制定合理的载畜量,防止过度放牧;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生态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
为防治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我国正在上述地区进行巨大的生态工程建设为:营造“三北”防护林。
3 干旱是西北地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并由此形成了以草原、荒漠为主的景观特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区域地理复习资料●西北与青藏地区地理特征比较
●南方与北方地区地理特征比较
我国农业区的气候资源特点和主要农产:
《地理必修三》复习资料
1、三种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遥感(RS)——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
全球定位(GPS)——定位导航(21颗工作卫星,3颗在轨备用卫星,至少用4颗卫星确定一个地点);
地理信息系统(GIS)——对地理信息数据进行管理、查询、更新、空间分析和应用评价。
2、资源跨区调配的原因:资源分布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
3、资源跨区调配的影响:
(1)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从国家层面的上看,平衡各地经济发展
对输出地: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对输入地:缓解资源紧张的问题;促进经济发展
(2)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从输出地、沿线地区、输入地三个方面分析。
4、产业转移的规律: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
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过渡
实行产业结构的升级,第三产业逐步成为区域的主导产业
5、产业转移的原因:①当地资源、环境问题(美国东北部的产业向西、向南转移)②寻求新的
市场(台商的IT企业迁至大陆)③实现区内产业布局均衡(珠三角将劳动密集型、资源型的产业向山区转移)
6、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①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为迁出区发展新产业腾出空间;促
进迁入区产业升级);②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经济水平处于第一级至第四级的地区,依次重点发展处于开发期、增长期、成熟期、衰退期的产业);③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乡村景观变为城市景观、转嫁污染);④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就业机会由迁出区转移到迁入区)
8、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①华北平原的盐碱化:自然:地势低平,气候上旱涝频繁变化,东部近海;
人为:不合理的灌溉。
②西北的荒漠化:自然:气候干旱,多大风天气;
人为:人口激增;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造成
植被的破坏,流域内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③长江中下游的洪涝:自然:有的年份流域内多降水,流量大;蓄洪、泄洪能力不足;
人为:中上游植破坏,水土流失,使中下游河道淤积,泄洪能力下降;
围湖造田使湖泊蓄洪能力下降等。
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自然:黄土土质疏松,易被冲刷;降水集中,多暴雨,雨水冲刷能力强
人为:毁林、毁草开荒破坏了植被;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
土保持。
9、环境问题产生的危害:
水土流失的危害:使土地退化;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易产生洪涝灾害;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
荒漠化的危害:使土地生产潜力衰退;造成细沙裸露,在北方,冬春季节形成沙尘暴
破坏森林资源的危害:局部地区气候发生变化,如降水量减少;导致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加
剧。
10、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整治:
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整治: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植被;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开展小流域综合
治理。
②长江中下游的洪涝整治:营造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持林,控制水土流失,修建水库,控制洪水;
中下游加固大堤,疏浚河道;退耕还湖,提高湖泊的蓄洪能力等。
11、森林资源的环境效益: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繁衍物种和维护
生物多样性、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除尘、防风固沙
12、现存的原始森林的分布:亚寒带针叶林(俄罗斯、加拿大),热带雨林(亚马孙平原、马来
群岛、刚果盆地)
13、我国三大林区:东北林区(大小兴安岭、长白山)、西南林区(横断山区)、东南林区(东
南丘陵)
14、长江流域的开发和整治:
①资源:剖析流域的自然环境(地形、气候、河流)和自然资源;
②资源开发:上游的水能(三峡)、中游的矿产、农业,下游地区的农业、沪宁杭经济区建设;
③整治:着眼于流域各段的主要问题(生态或环境问题及自然灾害等)。
如上游的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中游的洪水灾害,下游的水污染和大气污染。
15、黄河流域的开发和整治:
①资源:剖析流域的自然环境(地形、气候、河流)和自然资源;
②资源开发:上游的水能梯级开发、中游的煤炭、天然气、农业,下游的农业、环渤海经济区建设;
③整治:上游的荒漠化,引水量过多,中游的水土流失,下游的“地上河”、断流现象、污染问题。
16、分析流域的地理条件:①自然条件:流域位置、自然环境条件: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地形、
气候、水系特点)、自然资源(矿产)②人文条件:人口、经济发展基础
17、流域开发的核心内容是:资源,特别是水资源、能源资源和矿产资源的结合,可以发挥综合效益。
流域开发的制约因素:洪涝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和环境污染加剧等方面
18、农业生产条件:自然条件(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和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
工业基础、机械化水平、劳动力、政策、科技等)
19、区域农业生产的布局:平原—耕作业、高原—畜牧业、山区—林业、牧业
20、区域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黄淮海平原的盐碱化;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南方低山丘
陵的水土流失;东北平原的黑土肥力下降;华北地区的水资源短缺;东北地区的热量不足;
西北地区水源不足;青藏高原地区的热量不足;南方低山丘陵、云贵高原、横断山区等地区的地形限制等等。
23、能源资源是指:水能、煤、石油、天然气等
24、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①地质灾害:地震、泥石流、滑坡;②气象灾害:台风、寒潮、干旱、
洪涝;
25、我国各种灾害的分布区:华北——旱涝、地震;华东、华南——旱涝、台风;西北——风
沙;西南——地震、山灾;东北——旱涝、低温;西部——地震、高寒;台湾——地震
26、我国气象灾害的成因:见必修一第二章16
27、秦岭—淮河的地理意义:(其纬度大约是33°-34°N)
气候界线:一月0℃等温线;800mm等降水量线;湿润区和半湿润区;亚热带和暖温带
农业界线:水田和旱地;水稻和小麦种植界线;苹果和柑橘种植界线;两年三熟和一年两熟的界限
区域界线:南北方地区界线
地形界线:黄土高原与汉水谷地界线;华北平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界线
河流界线:有无结冰期;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界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