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哲学知识点归纳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论知识点
![辩证唯物论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db5ac3b6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eb.png)
辩证唯物论知识点辩证唯物论知识点一1.自然界客观性原理原理内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方法论:①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②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2、世界物质性原理原理内容: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主观主义。
3.意识的反作用原理原理内容: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思想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思想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①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世界物质性原理);②同时,意识对物质又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又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正确的思想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思想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意识能动性原理)简言之: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方法论:①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使主观符合客观,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5.规律的客观性原理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是不可违抗的。
方法论: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
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主观主义。
辩证唯物论知识点二辩证唯物论这一部分内容涉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中基本原理性知识,从世界观的引入到哲学的基本问题的探讨,带领我们从哲学的角度认识周围的世界。
辨证唯物论知识点总结高中
![辨证唯物论知识点总结高中](https://img.taocdn.com/s3/m/c0449d68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30.png)
辨证唯物论知识点总结高中一、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1. 辩证唯物主义是哲学的基本原理之一,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是在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同时又是发展变化的;它强调辩证的认识方法和观点,主张从现象的背后寻找规律性,深入挖掘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
2.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
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根本实体,是存在的基础。
一切都是由物质构成的,没有物质就没有世界。
物质是永恒不变的,它始终是存在的,但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变化。
3.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发展变化的。
一切物质运动都是发展的,没有什么是永远不变的,一切都在变化中。
同时,辩证唯物主义还指出:事物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不均匀的。
发展往往是在一定的地区、某一方面“井喷式地爆发”着。
4.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有规律性的。
辨别客观规律性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前提;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必然的;规律不但有反复性和重复性,而且还有不断的发展性和变化性。
5.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有条件的。
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条件,事物才能发展进步。
同时,它还认为,事物的发展受到其他许多因素的制约,需要为其发展创造一定的条件,使其具有可持续性。
6.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统一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是统一的,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在统一的基础上进行的。
任何事物都有其辩证的方面,它们共同构成统一的事物。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基础1.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一种对客体的反映。
主体认识客体是一种反映客体的活动,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规律性,是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
2.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连续的。
认识始终是在实践中发展的过程,它是由认识主体和认识对象相互作用构成的。
3.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对客观事物规律性的反映。
认识的本质是反映,认识的目的是认识事物的规律性。
辩证唯物主 义知识点归纳
![辩证唯物主 义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8510ebed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7ff4216.png)
辩证唯物主义知识点归纳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它对世界的本质、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事物的发展规律等方面有着深刻而系统的阐述。
以下是对辩证唯物主义知识点的归纳:一、世界的物质性1、物质的定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是物质的。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表现在: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它们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
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1、物质决定意识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2、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意识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三、运动与静止1、运动的含义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运动与物质的关系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3、运动与静止的关系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四、规律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辩证唯物主义知识点归纳
![辩证唯物主义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0c52419f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a0.png)
辩证唯物主义知识点归纳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下面,我们来对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些关键知识点进行归纳。
一、物质与意识1、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这要求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遵循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2、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意识具有能动性,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二、运动与静止1、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物质的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
从宏观天体到微观粒子,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无一不在运动变化之中。
2、静止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是指物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暂时处于不显著的变动状态。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相对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前提。
三、联系与发展1、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和条件性。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
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
2、发展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是指违背事物发展规律、日趋灭亡的事物。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辩证唯物主义知识点归纳
![辩证唯物主义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cfd01129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a4.png)
辩证唯物主义知识点归纳辩证唯物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想,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根本实在,物质是有动力的、发展的。
以下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些知识点归纳:1. 质量和运动的辩证统一: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质量是物质的基本属性,而运动是质量的表现形式。
质量和运动之间存在着辩证的统一关系,即质量通过运动来表现和发展。
2. 矛盾与发展的辩证法:矛盾是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核心概念。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推动了事物的前进和变化。
3.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不是从头脑中产生的,而是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来获得的。
实践活动是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实际的辩证统一,它推动了认识的发展和深化。
4. 世界的物质性和客观性:辩证唯物主义坚持物质是世界的根本实在。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人的认识只能通过实践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来不断接近客观世界的真实性。
5. 发展的不平衡性和不断前进性:辩证唯物主义强调发展是不平衡的,不同事物和领域的发展具有差异。
同时,发展是不断前进的,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6. 社会历史的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应用辩证法的思维方式来研究社会历史。
它认为社会历史是以阶级斗争为动力、以阶级联盟的更替为主线,不断推动社会向着更高级的形态发展。
7. 科学和哲学的辩证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科学和哲学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
科学研究是哲学思考的基础,而哲学为科学提供理论指导和思考的深度。
8.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辩证唯物主义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强调物质条件和精神文明的统一。
它反对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观点,主张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高考政治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主干知识表
![高考政治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主干知识表](https://img.taocdn.com/s3/m/937c9bff0242a8956bece45d.png)
要正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以德治国(诚信);
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1、两者地位、作用不同;2、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①抓重点、关键、中心、突破口;P107
②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P108
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能忽视民主法制、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是主题;经济建设以结构调整为突破口
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1、两者地位、作用(性质)不同;2、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P104—105
运用
矛盾的观点
对立统一原理:事物自身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P93矛盾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同一性和斗争性。P94—95
①两点论;②全面看问题,不仅要看到矛盾的对立,还要看到矛盾的统一
一系列“两手抓”;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方略;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
事物发展的原因(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P96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必要条件(起加速或延缓作用),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P96—97
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美国的单边外交;台独的本质;
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
人的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发展的: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的特征、基本形式,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
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
高考哲学知识点归纳【辩证唯物主义】.pdf
![高考哲学知识点归纳【辩证唯物主义】.pdf](https://img.taocdn.com/s3/m/bb8652e6d1f34693daef3eb0.png)
辩证唯物主义一、辩证唯物论(一)物质1.哲学的物质概念: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2.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事物独立于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识所转移)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原理】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
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
自然界是物质的(方法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3.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物质只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之中,而物质的具体形态则是物质的具体表现。
物质知识物质的具体形态共同的特征,物质是永恒存在,而具体形态有生有灭)4.客观实在是相对意识来讲,客观存在是相对主观而言。
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
5.人类社会的物质性:①从产生条件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②从构成要素看:构成社会物质生活的基本要素即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这些要素的客观性尤其是生产方式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③从变化发展看:人类社会变化发展的规律也是客观的。
④从意识起源看: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
6.关于世界物质性的几种说法: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本源是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是物质的。
(二)运动1.运动与物质的关系:【原理】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割。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方法论】要求我们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
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
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原理】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要求我们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不变论。
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
(完整版)辩证唯物主义知识点归纳
![(完整版)辩证唯物主义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47136d2b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7b.png)
(完整版)辩证唯物主义知识点归纳辩证唯物主义知识点归纳一、辨证唯物论: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1)物质决定意识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2、客观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1)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遵循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们可以发挥主观动能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世界,造福于人类。
(3)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二、唯物辩证法:1、两个总特征:联系、发展(1)联系具有:普遍性(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客观性、多样性、条件性(2)发展的实质: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a.发展具有普遍性方法论: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b.事物发展的趋势——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c.事物发展的状态——量变到质变2、本质和核心:矛盾规律(对立统一规律)(1)矛盾即对立统一(2)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和对立性。
(两方面的辩证关系)3、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1)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点论。
(2)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4、辩证否定观:(1)含义:是事物自身的否定,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2)特点:a. 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 b是事物联系的环节又是事物发展的环节(3)实质:扬弃(4)方法论——树立创新意识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1实践的含义及特点(1)含义: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2)特点:客观物质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2、实践和认识的辨证关系:(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表现在: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④是目的和归宿)(2)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高中政治辩证唯物论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辩证唯物论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6a89091d915f804d2b16c184.png)
高中政治辩证唯物论知识点总结高中政治辩证唯物论知识点1.辩证唯物论【原理内容】自然界是按照其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
【方法论】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反对】在实际工作中,违背自然界物质性原理的表现是主观主义。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做到要改造自然,首先要服从自然。
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1)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不过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反对】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
【应用范围】应用此原理:①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与党的指导思想、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工作计划之间的关系,即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立足于基本国情;②说明社会主义既是物质的富有,也是精神的富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③联系我国国情、省情,围绕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谐社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等问题进行分析。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原理【原理内容】①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事物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追溯过去、推测未来。
)②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认识。
【反对】反对否认意识能动反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反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为什么要树立求真务实的精神;重视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和艰苦奋斗作风(弘扬载人航天精神、抗洪精神等);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八荣八耻”的荣辱观;加强“诚信”;培养自主创新能力,必须提高创新意识,落实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
(完整版)高中政治哲学{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知识点
![(完整版)高中政治哲学{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ff795de5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12.png)
(完整版)高中政治哲学{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知识点哲学基本知识点(唯物论)物质与意识(1). 物质1.自然界是物质的:上帝造人的荒诞性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自然界中的事物都有自己的发展和起源史2. 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3.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4. 自然界是物质的方法论:处理人和自然关系时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遵循自然规律正确认识改造5. 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人类社会是物质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类社会是劳动的产物人类社会有其客观的规律6. 人类社会的组成部分:人,地理环境,生产方式(决定性因素)7. 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方法论:在处理人与社会关系时承认社会的物质性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才能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2). 意识1. 意识的本质:物质决定意识2.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3. 意识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意识是劳动的产物意识是社会的产物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1).主观能动性1. 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2. 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含义: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不可能出现的东西3. 怎么样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正确的意识指导实践推动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意识即反之4. 方法论: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正确的言论指导人重视精神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克服错误的思想5.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含义: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依据客观事实,制定方针政策计划方案使主观符合客观6. 为什么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物质决定意识原理的要求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要求是我们正确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是我党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只有坚持从实际出发才能有利于主观符合客观7.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们该怎么做: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工作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从变化发展的实际出发做到一切以时间地点为转移(2). 客观规律1. 运动的含义: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2. 物质的固有属性与存在方式:运动3.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4. 静止的含义: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是运动的特殊状态5.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短暂的事物的发展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6. 规律的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理解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7.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只要客观条件存在规律就存在并发挥作用我们不能创造发明消灭规律我们不能违背规律只能遵循规律8. 把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结合:我们要认识和利用规律并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一遵循客观规律为前提和基础9. 方法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突破旧的条条框框,使自己的思想观念与变化着的客观实际相适应,使主观符合客观,与时俱进按照客观规律办事10.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能真正的解放思想11. 为什么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党的优良传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12. 怎么做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遵循客观规律做到主观符合客观,使主观和客观实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两种错误思想(夸大主观能动性的唯心主义观点,消极坐等不所做的思想)哲学基本知识点(认识论)认识(包含了真理)1.真理的含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真理的最基本属性:客观性3.真理与谬误的关系:(1)谬误的含义:主观与客观不相符合(2)联系: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一定条件下二者可以相互转换4.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5.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6.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7.认识的特性:(1)反复性:从主体来看认识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认识的对象受限制正确的认识要从实践到认识反复多次才能完成(2)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认识的主体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3)从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实践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2.实践的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3.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与归宿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实践与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哲学基本知识点(辩证法)联系1.联系的含义: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2.联系是普遍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一事物各内部同其他事物联系着3.联系的普遍性要求: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4.联系的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5.联系客观性的分类:自在事物的联系人为事物的联系6.联系客观性要求: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状态建立新的联系7.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8.联系的条件性:每一个具体的联系都是有条件的9.整体的含义: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10.部分的含义: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11.整体与部分的区别:含义不同地位不同:整体处于主导地位部分处于被支配和服务地位功能不同:整体具有部分没有的功能部分结构是否合理,影响整体功能的发挥12.整体与部分的联系: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功能对整体起决定性作用在一定条件下整体与条件可以相互转化13.方法论:树立全局观念,树立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14.系统的基本特性: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15.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重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16.优化系统方法要求: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发展1.发展的含义:自然界总是处在由低级到高级,又简单到复杂的运动过程2.运动与发展的区别:运动不具有方向性发展具有方向性3.运动与发展的联系:发展是一种运动,运动不一定是发展4.发展实质的含义: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5.新事物判断的标准:符合事物客观发展的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程6.方法论要求:用发展的眼观看问题,反对禁止的形而上学观点把事物如实的看成一个发展的过程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做新事物的促进派7.新事物前途光明(前进性):是什么:新事物的不可战胜性为什么: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具有旧事物没有的优越性代表人民的利益,为人民所拥护8.新事物前进道路曲折(曲折性):是什么:新事物成长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为什么:旧事物的抵抗新事物的成长由小到大由弱到强,需要完善新事物为人民群众所接受需要时间9.前进性与曲折性的联系:任何新事物的成长过程中前途光明道路曲折事物发展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前进新事物的成长事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10.方法论要求:促进新事物成长,相信新事物前途光明准备走曲折的路,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正确对待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的困难11.量变的含义:数量和场所的变化12.量变的表现:渐近的不显著的13.质变的含义: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14.质变的表现:根本的显著的变化15.量变与之质变的联系: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准备:事物变化发展没有量的积累就没有质的产生量变引起质变从数量看可增可减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也会引起质变量变引起质变有两种结果,发展或后退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的发展通过质变实现量变到一定程度时事物才会发生质变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物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16.方法论要求:不失时机促成飞跃(做好量的准备,促成质的飞跃)坚持适度的原则重视量的积累矛盾1.矛盾的定义: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2.矛盾的特性:斗争性,同一性,,普遍性(共性),特殊性(个性)3.矛盾的基本属性:斗争性4.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事物内部的矛盾是其发展的源泉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变化发展5.统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区别: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联系: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统一性所制约6.矛盾同一性的含义: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连接的属性和趋势7.矛盾斗争性的含义: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8.矛盾的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9.相互转化:转化是需要条件的转化是必然的转化是指矛盾双方地位的变化而非消灭对方10.矛盾的普遍性: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11.矛盾普遍性的方法论: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坚持一分为二,用矛盾及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否认矛盾回避矛盾的片面观点12.矛盾的特殊性的定义: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个侧面各有其特点13.矛盾特殊性的三种情形: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14.矛盾特殊性的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5.矛盾特殊性方法论的关系:区别:哲学原理依据不同含义不同角度不同作用不同:解决矛盾的关键制定方针政策的依据强调尊重客观规律,才能认识和改造世界联系: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的基础强调主观符合客观16.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在特殊情况下可以相互转换(不同的范围内)17.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什么: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方法18.为什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19.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求我们怎么办:坚持矛盾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主观与客观历史的具体的统一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20.主要矛盾的定义: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21.次要矛盾的定义: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22.主次矛盾的关系: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23.主次矛盾的方法论: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24.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25.矛盾的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25.事物的性质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26.矛盾主次方面的关系:相互排斥相互依赖:事物的性质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次要方面也有影响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27.主次矛盾于矛盾的主次方面的比较:含义不同角度不同方法论不同28.矛盾主次方面的方法论:善于分清主流与次流全面的看问题29.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关系:两点论是有重点论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抓住主流与支流30.两点论与重点论的方法论: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坚持重点论,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辩证法的方法论)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事物内部肯定与否定的双方矛盾运动的结果是发展的环节:新事物增添了旧事物没有的内容是联系的环节:吸取,保留,改造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2.辩证的否定的实质:扬弃:既肯定又否定即克服又保留3.辩证否定的方法论: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考察事物时,采取科学的方法,同时看到肯定与否定的双方全面的看待事物4.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强调外力的作用(否定是外物作用的结果)事物发展的中断否定是简单的否定一个事物,消灭一个事物是绝对的肯定与否定5.辩证法是革命的,批判的和创新的:任何事物对它发生的那个时代和那些条件说来,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但是对它自己内部逐渐发展起来的新的,更高的条件来说,他就变成过时的和没有存在的理由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对每一种即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他的暂时性方面的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6.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的联系:创新是对理论实践的突破要创新就要有批判和发展7.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怎么办):关注密切变化着的实际敢于突破陈规旧说敢于破除落后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8.生产力:劳动主体劳动对象劳动工具9.科学的本质:创新10.创新: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与生产技术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开辟出更广阔的劳动对象11.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12.生产关系:生产资料归谁所以劳动成果如何分配人与人的关系13.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14.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哲学基本知识点(历史唯物主义)1.社会存在:生产方式人口因素地理环境2.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关系3.社会存在的定义: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4.社会意识的定义: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5.社会存在于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性质决定社会意识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引起社会意识的变化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重视社会意识,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克服错误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存在与意识具有不完全统一性社会存在对意识具有反作用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6.生产方式的决定作用:生产活动(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社会意识形态的更替7.贯穿人类始终的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8.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推动作用,不适应既反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8.经济基础的定义: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9.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理解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的理解)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10.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前进的上升的但过程是曲折的11.解决途径:在阶级社会通过阶级斗争解决在社会主义社会通过内部改革解决12.人们群众的定义: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13.人们群众的定义(特指中国):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15.人民群众的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16.方法论要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时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17.坚持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的意义: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18.价值的定义: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所需的属性和功能19.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20.评价人的价值:看他的贡献21.价值观的定义: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基础上,会形成对事物价值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22.价值观的作用: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影响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23.价值判断与选择的两种标准:是否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根本标准)是否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立场上(只针对中国,最高标准)24.价值判断的定义: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做出的判断25.价值选择的定义: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做出的选择26.方法论:树立正确价值观,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27.价值判断与选择的历史性:价值判断与选择会因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不同28.价值判断与选择的主体性:价值判断与选择具有阶级性价值判断与选择,往往会因人而异29.如何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级,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要把个人,集体,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30.劳动着的人是幸福的: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创造价值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是创造人类美好生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31.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32.如何实现人生价值: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
高三哲学的原理知识点归纳
![高三哲学的原理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92115407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9f.png)
高三哲学的原理知识点归纳1.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之一。
它强调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对立统一的运动和矛盾斗争实现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发展的、无限多样的,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2. 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基础。
它认为,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对立面之间的斗争和转化。
唯物辩证法包括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的普遍性和发展性、否定之否定等基本原理,通过揭示事物内在的矛盾和变化,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3. 唯心主义唯心主义是对立于唯物主义的哲学观点。
它强调意识、精神或神灵等非物质的东西对世界的决定作用。
唯心主义否认物质的客观存在和独立性,认为世界是意识的产物。
4. 唯心辩证法唯心辩证法是一种非科学的认识方法,认为世界的发展是由于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和内在矛盾产生。
它与唯物辩证法的根本区别在于对世界内在矛盾的解释。
5.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通过感觉和经验对事物进行直接感知和了解的过程。
理性认识是基于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概念、判断和推理来对事物进行思维上的把握和理解。
6. 结构主义结构主义是一种对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的理论框架。
它认为社会结构和个体行为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关联和互动关系,通过对社会结构的分析和解构,可以揭示出社会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7. 功能主义功能主义是一种社会学理论,强调社会制度或结构对维持社会秩序和平衡的功能。
功能主义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依存、相互配合,共同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8. 存在主义存在主义是一种强调个体存在的哲学思潮。
它关注个体的自由、选择和责任,并批判传统的价值观和权威。
存在主义强调个体的主体性和自我意识,认为人的自由和责任是构建意义的基础。
9. 规范主义规范主义是一种道德伦理学派别,强调道德判断和行为规范的重要性。
规范主义认为道德行为应当依据普遍适用的规则和原则进行,行为的正确与否依赖于这些规范。
哲学常识高考考点整理: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哲学常识高考考点整理: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https://img.taocdn.com/s3/m/ee595726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94.png)
哲学常识高考考点整理: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哲学常识高考考点1:主观能动性1.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①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的活动,突出地表现为我们通常说的“想”。
②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即通常我们所说的“做”。
③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即通常所说的决心、意志、干劲等。
2.人们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有所建树,就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①事物的本质与规律隐藏于现象之中,人们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和规律。
②事物不会自动满足人的需要,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实实在在的行动,利用规律和条件,才能改造世界,创造美好的生活。
③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必然会遇到种种困难,挫折,甚至暂时的失败,这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决心、意志和毅力去克服困难,战胜挫折。
3.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是随心所欲的,要受到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又要受到人们已经形成的观念、能力、方法和身心健康等主观因素的制约,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从客观条件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并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包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处理好规律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①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人们要按规律办事,首先要了解规律、懂得规律,还必须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中具体地把握规律,这都要求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
人们要按规律办事,还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这也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主观能动性要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
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取决于对规律的掌握程度。
只有尊重客观规律,主观能动性才能得到充分的、正确的发挥。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辩证唯物主义知识点归纳
![辩证唯物主义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52b9ca3f84254b35effd34a0.png)
辩证唯物主义知识点归纳辩证唯物论一一世界是物质统一体的无限发展过程一、物质1、物质范畴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感觉到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范畴,物质范畴是最高的哲学范畴。
而这个范畴抓住了一切物质现象的普遍本质,即客观实在性(即离开人的意识而独立,又能为意识所反映)。
2、物质的存在形式——运动⑴物质与运动的不可分割性(即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和固有属性。
这个世界就是物质的运动或运动着的物质。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地联系着的。
物质和运动的不可分割性表现在两个方面:没有离开运动的物质;也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无运动的物质导致形而上学,无物质的运动导致唯心主义。
⑵运动的守恒性原理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是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的;作为物质存在形式的运动也是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的。
这就是运动守恒原理。
这个原理,是物质守恒原理的逻辑继续。
如果否认这个原理,就必然要得出物质可以创造或消灭的唯心论结论。
运动守恒原理包含着两方面的意义:其一,任何一种运动形式在转化为别种运动形式时,运动的总量是不变的。
这是这个原理的量的方面;其二,任何一种运动形式,都具有转化为别种运动形式的永不丧失的能力。
这是这个原理的质的方面。
把这两方面统一起来,就是:任何运动都不会从乌有中产生,也不会转化为乌有;客观存在着的是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相互转化的无限过程。
各种运动形态是相互联系并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的。
整个物质世界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无限发展过程。
⑶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辩证唯物论认为:运动和静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没有绝对的运动,就无所谓相对的静止;没有相对的静止,也无所谓绝对的运动。
绝对的运动和相对的静止相结合,构成了辩证唯物论的完整的运动观。
3、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一一空间和时间⑴空间和时间与物质的不可分割性正像运动与物质是不可分割的一样,空间和时间与物质也是不可分割的。
高三辩证唯物论知识点
![高三辩证唯物论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0fa6a077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98.png)
高三辩证唯物论知识点在高三的学习过程中,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非常重要的知识点。
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它强调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辩证法则是唯物主义的哲学方法,它以物质运动和矛盾的普遍性为基础,研究事物的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高三辩证唯物论的一些核心概念和理论。
一、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包括了矛盾统一、否定之否定和飞跃等理论。
其中,矛盾统一是指事物内部存在着相互矛盾的两个方面,但同时又互相依存、相互制约,通过矛盾斗争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否定之否定是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旧的事物会被否定,但同时也包含了新的事物的因素,新的事物又会否定旧事物,这是一个不断推进的过程。
飞跃是指事物从一个发展阶段到另一个发展阶段时的突然转变,这种转变往往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二、唯物辩证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科学研究是通过观察和实验来获取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在这个过程中,科学家往往会面临相互矛盾的观察结果和实验数据,唯物辩证法的矛盾统一原理为科学家提供了一种解决这种矛盾的方法。
科学家通过研究事物内部的矛盾,找到矛盾双方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从而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
三、唯物辩证法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唯物辩证法在社会变革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社会是由各种矛盾构成的,而社会的变革往往源于社会矛盾的激化和斗争。
唯物辩证法的矛盾统一原理为社会变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通过研究社会各种矛盾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找到解决矛盾和推动社会变革的方法和途径。
实现社会的稳定和繁荣,需要根据唯物辩证法的原理,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实现社会的良性发展。
四、唯物辩证法对日常生活的指导作用唯物辩证法不仅可以指导科学研究和社会变革,也可以指导我们的日常生活。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面临各种冲突和矛盾,如工作与休息的平衡、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矛盾等。
唯物辩证法的矛盾统一原理告诉我们不能简单地选择一方而放弃另一方,在冲突中求得平衡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哲学常识主要原理总结
![哲学常识主要原理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b5cd0bfd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7d.png)
5.理解发展的过程
“第一次飞跃”: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理解上升到理性理解;
实现条件:(1)占有十分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2)使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实行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第二次飞跃”:理性理解回到实践中,指导实践。
(注意:联系的观点包括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因果联系、整体和部分联系)
(二)发展的观点
4.运动与物质的关系P62
5.运动与静止的关系P63
6.事物运动发展观点
【原理内容】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把事物看成变化发展的过程,明确事物所处的阶段和地位,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动新事物的成长。
【方法论】要坚持适度原则,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要重视量的积累;学会“优化结构”
(注意:要产生新事物时就“要不失时机,促成飞跃”;要想保持事物原有性质不变时就要“坚持适度的原则”)
9.事物发展的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事物发展总的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道路又是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
2.自然界的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自然界的存有与发展是客观的。
【方法论】:①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②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①意识能够准确反映客观事物 ②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准确的意识促动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防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知识点归纳
![辩证唯物主义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6c46d14f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9e.png)
辩证唯物主义知识点归纳辩证唯物主义是一种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哲学理论,它强调运动和变化是世界的本质,通过对矛盾的辩证分析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下面将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识点进行归纳。
1. 辩证唯物主义的起源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源于古代希腊哲学家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并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发展中得到了深化和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将辩证唯物主义与唯物主义相结合,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
2.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唯物论、辩证法、历史唯物论和社会实践论。
唯物论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和本质,唯物决定意识;辩证法强调事物的内部矛盾和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历史唯物论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引起的;社会实践论指出人类通过实践认识世界并改变世界。
3.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强调实践的决定性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的思维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标准。
辩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的认识论,认为意识是客观实践的产物,而不是独立存在的。
4.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包括唯物主义的客观实在论和辩证法的物质观。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基本实在,是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中的客观实体。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强调运动、变化和发展是物质的本质特征。
5. 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唯物论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引起的。
经济基础包括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宗教、哲学等。
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唯物论强调,社会的发展是一种非线性的、不平衡的、不连续的过程,社会形态的变革是通过社会矛盾的解决而实现的。
6. 辩证唯物主义的改造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强调改造世界观,认为人的实践活动可以改变客观世界。
辩证唯物主义主张通过革命来解决社会矛盾和推动社会进步,通过实践来认识和改造现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辩证唯物主义一、辩证唯物论(一)物质1.哲学的物质概念: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2.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事物独立于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识所转移)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原理】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
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
自然界是物质的(方法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3.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物质只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之中,而物质的具体形态则是物质的具体表现。
物质知识物质的具体形态共同的特征,物质是永恒存在,而具体形态有生有灭)4.客观实在是相对意识来讲,客观存在是相对主观而言。
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
5.人类社会的物质性:①从产生条件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②从构成要素看:构成社会物质生活的基本要素即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这些要素的客观性尤其是生产方式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③从变化发展看:人类社会变化发展的规律也是客观的。
④从意识起源看: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
6.关于世界物质性的几种说法: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本源是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是物质的。
(二)运动1.运动与物质的关系:【原理】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割。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方法论】要求我们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
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
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原理】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要求我们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不变论。
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
3.运动的含义: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4.静止的含义: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三)规律1.规律的概念: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及其方法论意义:【原理】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规律是客观的,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世界,造福于人类3.现象是规律的外在表现形式,规律要通过现象来表现,现象和规律统一在同类食物中。
现象是人们认识规律的想到。
(四)意识1.意识的起源: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⑴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刺激感应、感觉和心理)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生物学前提。
⑵意识是一开始就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
2.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产生的。
3.意识的内容与形式:意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存在,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的本质)。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无论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意识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实践。
5.全面认识意识内容:来自于客观世界,内容是客观的,是人脑对客观的反映,所以形式是转关的主体:不同的人形成不同的意识性质:有正确意识也有错误意识,区别在于是否如实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而不是在于是否对客观事物做出贡献形成:离不开是会时间(五)意识的能动作用1.意识能动性的特点:①目的性和计划性(这点和动物的活动是有本质的区别的,动物活动纯粹是无目的的本能活动)②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③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2.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及方法论(意识能动性的表现):【原理】①特点②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③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⑴人的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⑵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⑶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否则萎靡的精神,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六)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是什么: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指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行动的依据。
2.为什么: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①哲学依据: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
②重要意义:这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3.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①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②要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③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4.主观能动性: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改造世界的能力,认识改造世界所具有的的精神状态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6.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关系原理:(七)实践1.实践的概念: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它包含两层含义: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可以把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2.实践的特点:(1)客观物质性(构成要素的、活动过程、结果受事物及规律制约,是客观的)(2)主观能动性(有目的有意识,创造出新的物质生活资料、社会结构和关系)(3)社会历史性(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是历史发展着的)3.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唯一):认识是在实践中主客体相互作用下产生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A、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新问题、新要求)B、实践的发展促进认识发展(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锻炼提高人的认识能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A、原因:主观认识无法判别本身正确与否;客观事物不能自言其明;实践是主观见之与客观的活动,只有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检验主观是否符合客观。
B、如何检验:通过实践,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要回到实践中去,为实践服务)4.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原理】: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新情况,新问题),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起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坚持正确认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5.实践活动的三种基本形式:自然的生产关系,变革社会的实践,科学实验活动(八)真理1.真理的客观性:①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②真理最基本属性是客观性(原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③对同一确定对象,真理只能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2.真理的具体性: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如果离开了这一特定的过程条件,真理就会变成谬误3.真理的条件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真理谬误是相伴而行的。
错误是难免,正确对待错误】(九)认识过程1.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主体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认识的客体的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
对某一事物的正确认识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的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认识的上升性: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它是一个圆圈式的循环运动,相反,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三、唯物辩证法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2.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的观点。
【矛盾分析方法是我们认识问题的根本方法。
认识世界就是认识矛盾,改造世界就是解决矛盾。
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3.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唯物辩证法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两者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一)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点;【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注意:联系具有普遍性,并不意味着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具有联系,还应明确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有条件的。
】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方法论】①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②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①联系客观性原因:事物客观性决定了事物联系的客观性②自在事物的联系是人为事物练习的潜在基础,人为事物的练习是自在事物联系的现实表现③人为事物的联系只有反映客观的联系才具有真实性,并经过实践这一客观物质活动才有真实性3.联系的多样性(关键词:利弊)【原理】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多种多样;【方法论】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内外部条件、主客观条件、有利不利的条件)。
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①内部联系,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决定着事物的基本性质和发展趋势,而其他联系则只是对事物有影响或制约,无决定作用。
②联系的条件性决定了练习具有多样性4.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原理】两者相互区别:①整体与部分是相互区别的。
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②整体与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A、整体是由部分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