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2019—2020年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地理试题试卷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地理试题试卷分析

26(1)

考查内容:

1.知识点:太阳辐射强度的变化规律。

2.能力点:读图分析和归纳能力。

3.核心素养:综合思维。

试题分析:

本小题的设问是“太阳辐射强度在一天中的变化特征”。虽然第一天(晴天)与第二天(阴天)的太阳辐射强度在峰值出现的时间及大小上有一定差别,但总体变化特征是一致的:先增加后减小,而且峰值出现的时间也是大致相同的。作答时应加以综合分析。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1分),正午前后达到最大值(1分),至日落逐渐减小(1分)

评分细则:

1.答出“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增加)”或“上午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增加)”均得1分;

2.答出“正午前后达最大值”,或是“12点前后达最大值”,或是“中午前后达最大值”,或是“11点至13点前后达最大值”均得1分;

3.答出“至日落逐渐减小(减弱)”或“下午逐渐减小(减弱)”均得1分;

4.没有写明“上午”或“日出后”、“日落前”等关键节点,而是从具体的时间点开始描述的不得分,如“8:00至正午前后逐渐增强”、“正午前后至16:00逐渐增强”。

5.把“太阳辐射强度”写成“气温高低”的不得分。

暴露问题:

1.审题不清:

本题的指令动词是“描述”,中心词是“太阳辐射强度的变化特征”,限定词是“一天中的”。作答时要体现“太阳辐射强度的动态变化”,而很多同学作答时只是描述“清晨和傍晚强度小,正午强度大”,没有体现出“上午逐渐增强,下午逐渐减弱”导致失分。

2.基础不牢、原理不明:

本题问的是“太阳辐射强度”的变化特征,而很多学生回答的却是“气温”的变化特征,反映出学生地理原理不明,不明确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不明确“太阳辐射”与“气温”的区别与联系。

3.答题不规范、不全面:

本题作答时应综合分析连续两天的太阳辐射强度变化,不应只是分段描述,而没有总体概括,“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或是分两天来描述:第一天……,第二天……。

很多学生只是描述了“上午和下午的太阳辐射强度变化”,而没有点出“正午前后达到最大值”导致失1分。

教学建议:

1.作为基础年级,一定要注重夯实基础,可以适当拓展与提升,但切忌盲目拔高。

2.习题讲评过程中要,加强学生审题能力和答题规范能力的训练。

3.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地理学科素养,课堂教学中要渗透关于“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的思想。

26(2)

该题设问

第二天的太阳辐射强度比第一天――(强或弱),分析可能的原因。(4分)

该题标准答案

弱第二天出现阴天、多云(或大气污染严重),大气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

具体评分细则

弱(2分)有阴天、多云、阴雨天、大气污染等关键词得1分。有大气削弱作用强得1分。如果第一空写了强,该题得0分。学生平均得分情况:3:49分左右。

存在的问题

1.错别字较多。辐射的“辐”写错,削弱写为“消弱”,“销弱”。

2.地理术语使用不规范。如大气的削弱作用写为大气的阻碍作用,大气的阻挡作用。

3.原因描述逻辑性不强,因果关系搞不清楚。

4.部分卷面书写潦草,扫描后看不清写的啥。

5.审题不仔细。有部分同学第一空写了“强”就是因为审题不细。还有同学描述夜晚的情况。

教学建议

1.加强读图能力,审题能力的指导和训练。

2.日常教学中,重视教材,夯实双基,准确掌握地理基本原理与基本规律。

3.规范答卷,规范审题,规范学科语言,规范书写。

26(3)

试题分析

题主要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是在第(2)题的基础上的提升,对于学生的综合思维起到较好的训练作用,同时也充分考查了对主干知识的理解和迁移应用。

评分细则

小(2分)(如果“小”回答错误,后面要点不得分)第二天多云、阴天(或大气污染严重),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或大),气温低(2分)(回答白天太阳辐射少或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均不得分);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强(或大气逆辐射强),气温高(2分),故昼夜温差大。

存在的问题

(1)用语不规范,缺乏专业术语,逻辑混乱。“遮挡或阻挡”作用;夜晚,大气逆辐射强,气温低;夜间,太阳辐射弱等。

(2)对课本原理理解不到位,直接套用所记忆的大气的受热过程,而没有很好的区分大气的这两个热力作用。

(3)出现大量错别字,如“幅射”“副射”“捎弱”等等

(4)只是单纯的做题而做题,缺乏综合的考虑。如已在第(2)题推断出第二天的可能的天气状况,仍出现第二天如果为晴天……,如果为阴天、多云……。

(5)概念去分不清,如“大气辐射”和“大气逆辐射”

教学建议

1.加强概念教学,通过基本概念联系基本。

2.注意训练学生学科语言的逻辑性,用学科语言描述地理原理。

3.在重视基础知识落实的情况下,不断用基本的地理现象去运用这些基础知识、基本原理。

27(1)

试题分析

该题考查的是林芝地区3月份白雪与桃花共存的原因,行为动词是“分析”,作答时要求有因有果,且因果对应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出桃花位于谷地中,白雪位于山地上,可知桃花与白雪处于不同的位置上,由于海拔位置的差异导致了温度(热量)的差异,从而使得两种事物共存。作答时既要分析桃花开的原因,也要体现出白雪存在的原因,缺一不可。

评分细则

该题满分6分,分2个得分点,每点3分。

(1)林芝位于谷地(河谷),气温较高,桃花开得早。或林芝海拔较低,气温较高,桃花开得早。

(2)周边海拔高,气温低,有积雪分布。或周边是山地,气温低,有积雪分布。

出现问题

(1)绝大部分学生从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山谷风)角度作答,如:西藏地区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气温高,利于桃花开放;

(2)误认为是由于林芝纬度低导致的气温高,开花早;

(3)以为是水源变得充足导致的开花早;

(4)以为山地最当了冷空气入侵,导致的气温高

(5)错别字现象严重,太阳辐射的“辐”写成“辐”,海拔的“拔”写成“拨”“跋”,融化的“融”

写成“溶”“熔”;

教学建议

对于高一年级,应更加注重基础和细节,对于关键术语,平时教师应着重强调,明确指出;带领学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