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基本精神:(1)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为我国社会主 义建设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指明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 向;(2)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脑力与体力和谐发展,德智 体美全面发展;(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发展,培养 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4)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是教育与生产 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 16、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规定 了义务教育培养目标,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 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 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
• 17、素质教育:(1)概念:(2)内涵:一、素质教育是面向全 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倡导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强调每个人 在教育中都得到发展,与应试教育不同。二、素质教育是促进学 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倡导在教育中每个人都得到全面充 分全面的发展,坚持五育并举。三、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 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这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也是素质 教育的核心,是与应试教育、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四、素质教 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倡导在教育中尊重学生 的主体性和主动性,造就合格加特长、个性充分发展的人。
• 9、确立教育目的的科学依据是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个体发展需求 的辩证统一,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 10、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具体内容见教材,注意以 下几点: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 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分工和 私有制是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源,人的片面发展的基本特征 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和对立,社会化大生产为人的全 面发展提供了可能和基础,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 一方法(根本途径、唯一途径)
• 7、确立教育目的的两种对立的观点:一是个体本位论,确立教 育目的的根据是人的本性,教育目的是培养健全发展的人,发 展人的本性,挖掘人的潜能,而不是为某个社会集团或阶级服 务。代表人物;孟子、卢梭、裴期泰洛齐。
• 8、社会本位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社会的要求,教育目的 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成员或公民。代表人物:荀子、赫尔巴特、 柏拉图、涂尔干、巴格莱。
• 21、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
• 22、美育的最高层次的任务是形成学生的创造美的能力。
• 23、美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席勒的《美学书简》,蔡元培是我国第 一个提出以美育代替宗教教育的人,也是最早翻译美育一词的人, 提出五育(军国民、实利、公民道德、世界观、美育)并举的思 想。东汉末期创立的鸿都门学是世界上最早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 学校,奴隶社会就把“乐”列为美育教育的科目,封建时代 《诗》、《乐》继续受到重视。
• 11、1957年,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颁布的教育方针。
• 12、1982年,五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一次规定教育目的。
• 13、1995年八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 14、2002年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第一次在党的报告中 全面系统表述教育方针。
• 15、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培养学生 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 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两重点、四有、四育、两角色)
• 9、学制制定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科学技术发展状况、政治 经济制度的性质、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民族文化和教育传 统等因素影响。
• 10、三种典型的Biblioteka Baidu制类型:双轨制、单轨制、分支制
• 11、中国近代学制的发展演变;
• 1902年壬寅学制(未实行)——1903年癸卯学制(第一个实 行)——1912年壬子癸丑学制(第一个资本主义性质)—— 1922年壬戌学制(六三三学制)——1951年《关于学制改革的 决定》——1958年《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三个结合六个并 举)——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实行九年制 义务教育)——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两基两全 两重)——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两 基本一进入)
• 6、教育方针: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教 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它包括教育工作的(指导 思想)、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实现的(基本途径)。教 育方针包含教育目的,但二者的角度不同,教育方针主要从 (政策)的角度规定教育目的及其实现,教育目的主要是从 (学术)的层面表达教育的理想。
• 18、创新教育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的 教育,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 和(精神状态),(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 19、如何理解素质教育(你对素质教育的认识)要从以下几方面 来回答:一是概念,二是内涵,三是避免误区
• 20、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五育内容、相互关系。
•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的 总要求,它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 要求。
• 总:一是包括各级种类学校,一是人才的质量规格的标准要求
• 2、教育目的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人的社会角色,比 如“劳动者”、“建设者”、“接班人”、“公民”等,一部 分是人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 主要知识结构:
• 1、教育目的的概念与作用、相近概念的关系。 • 2、教育目的确立的基本依据及理论。 • 3、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及历史演变。 • 4、全面发展教育及素质教育相关知识。 • 5、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及历史发展过程。 • 重点知识: • 1、概念:教育目的、学制、素质教育、美育、义务
准E、培养四有新人是质量标准 • 三、填空题 • 1、教育目的确立的价值取向涉及最基本的问题是(个人本位)
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问题
• 2、( )教育的最高理想和追求 • 3、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个人( )和( )多方面的
充分自由的发展
• 4、教育目的具有()、()、()、()的作用 • 5、()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 6、()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 • 7、()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 8、素质教育的核心是() • 9、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和()的关系。 • 10、教育目的的方向性是(教育性质)的根本体现 • 11、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是(提高国民素质) • 12、我国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应以(素质教育)的总目标为指
• 12、我国当前学制改革的主要内容:1)加强基础教育落实义务 教育2)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3)稳步发展高等教 育4)重视成人教育发展终身教育
• 13、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学制发展方向:一是积极 发展学前教育重点是农村学前教育。二是巩固提高九年制义务教 育水平重点推进均衡发展。三是普及高中教育。四是把职业教育 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五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六是发展继 续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七是关心支持特殊教育。
• 3、教育目的要解决的问题是() • A、为谁培养人B、培养什么样的人C、怎样培养人D、怎样办
教育E、办什么样的教育 • 4、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代表人物有() • A、孔德B、涂尔干C、凯兴斯泰纳D、卢梭E、马期洛 • 5、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是() • A、培养劳动者是总要求B、重视人文性根本特点 • C、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根本特点D、德智体全面发展是质量标
• 随堂练习 • 一、选择 • 1、能为一个国家教育工作指明发展思路和方向的是() • A、培养目标B、教育目的C、教育方针D、教学目标 • 2、在选择确立教育目的时,决定教育目的的追求和价值倾向的
是() • A、教育者B、价值取向C、教育方针D、受教育者 • 3、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根本标志和总要求是培养() • A、高科技人才B、劳动者C、爱国者D、有知识的人 • 4、马克思认为,造成人片面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 A、人本身B、社会C、分工D、经济发展 • 5、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学校就必须坚持面向() • A、社会B、未来C、世界D、全体学生 • 6、马克思认为,人的劳动能力是()的总和 • A、知识和能力B、智力和能力C、体力和智力D、知识和体力
教育
• 2、教育目的的作用、确立依据及理论 • 3、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 • 4、素质教育实施 • 5、学制的历史发展过程
• 有关教育目的知识点:
• 1、教育目的的概念:
• 一般来说,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教育目的 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 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国家、学 校、家长、教师、学生自身等对学生寄予的期望都可以理解为 广义的教育目的。
• 27、我国首次把美育列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1912年
• 28、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 29、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作用:美育能促进智力发展,扩大 和加深对客观现实的认识;能促进世界观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能促进体育具有怡情健身作用,能促进劳动教育,使学生体验到 劳动创造美的喜悦。
导,以(德育)为核心,以(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重 点。
• 四、简答题 • 1、什么是素质教育,如何理解素质教育? • 2、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关系是什么? • 3、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及其精神是什么?
• 有关学制的知识点
• 1、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国民教 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 度的总和。
• 3、教育目的的作用(功能)
• 导向、激励、评价、(选择)
• 4、教育目的的意义: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 宿),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制定(教育目标)、 (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评价教育效果)的 根本依据,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 5、教育目的的三个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 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一般与特殊 的关系,教育目的与教学目标是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 5、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是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 这种教育形式称为制度化教育。
• 6、教育形态趋于定型的标志是教育实体的出现。
• 7、制度化教育主要是指正规教育,具有层次结构、按年龄分期 的教育制度。
• 8、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 之内,构建学习化社会是非制度化教育的重要体现。
• 24、美育的三种形式是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学校美育的主 要途径是艺术课及各科教学、自然美育、社会美育。
• 25、美育不等于艺术教育,也不仅仅是“美学”教育。
• 25、体者载知识之车寓道德之舍也,是毛泽东同志在《体育之研 究》中提出。
• 26、体育的组织形式有:体育课、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锻炼、 运动队训练、运动竞赛等。
• 2、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 教育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 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学校教育制度是国民教育制度 的核心和主体,体现了一个国家教育制度的实质。
• 3、教育体制是教育机构和教育规范的统一体和结合体。
• 4、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前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非制度 化教育三个过程。
• 7、毛泽东提出的新中国第一个教育方针是在() • A、1957 B、1958 C、1949 D、1950 • 8、教育目的是衡量教育质量的依据,这反映教育目的的() • A、导向作用B、评价作用C、激励作用D、选择作用 • 9、全面发展的核心内涵是() • A、个性的自由发展B、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发展 • C、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D、各门功课不偏科 • 10、被毛泽东称颂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教育家是() • A、陶行知B、杨贤江C、徐特立D、蔡元培 • 二、多项选择 • 1、教育目的的确立要符合( )的需要 • A、社会舆论B、生产力发展C、个人意志D、社会政治经济 • E、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 2、确立现代教育思想观念,最为主要的是要树立() • A、人才观B、素质教育观C、教育质量观D、世界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