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生命,生命》教学设计之二(参考文本)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二单元整合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二单元整合教学设计

香醇馥郁亲情水丝丝缕缕绕心柔——第二单元整合教学设计【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材第二单元,从内容主题来看都在表现亲情,属于“亲情单元”,本单元课文从不同角度书写了亲人之间的真挚动人感情。

阅读这些课文,可以加深学生对亲情的感受和理解,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这个单元紧承上一单元的继续训练朗读技能,在朗读中引导学生注意文章的感情基调、语气、节奏等,通过教师示范感染、学生反复练习、不断调动内心感受,从而进一步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2.文本简析:本单元四篇课文,课文内容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刚上初中不久的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切近、平易。

《秋天的怀念》《散文诗两首》抒发对母爱的赞美;《散步》表现家人之间互敬互爱、其乐融融的美好氛围;《<世说新语>二则》讲述古代少年的聪慧故事,也能让人感受到魏晋世族家庭的文化修养和情趣。

主题丛书《亲情如水》的文章主题与课本一致,不仅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起到很好的补充解读,而且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体会浓浓的亲情,提高学生认识水平,丰富学生的内心情感。

【学情分析】一般来说,初中阶段是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关键时期。

学生对亲情有了初步的理解和体验。

但是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生理、心理不够成熟,情绪、情感、思维、意志、性格等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和易变性,所以学生在成长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像让自己常怀一颗感恩之心,报答之心,让生活中多些理解和宽容等都是学生应该深入思考的,因此,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来学习,这种真切、鲜活的情感教育为人生成长奠基。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习不同文章的不同的抒情特点;通过比较阅读和品味细节、词语的情味、调动学生对课文的个性化理解。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赏析重点语句,体会作者感情。

初中语文主题学习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备课整体教学设计【可修改文字】

初中语文主题学习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备课整体教学设计【可修改文字】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初中语文主题学习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备课整体教学设计临沂第三十一中学组长:董德萍一、单元学习目标1.识字与写字:积累识记课文中重要的字词。

2.阅读:(1)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寄寓自己的情思,书写对社会人生的感悟的手法。

(2)通过比较阅读分析作品托物言志的异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写作:文从字顺。

清楚,明白,准确,流畅。

4.综合性学习:(1)养成随时积累语言材料的习惯,逐步建立“生活即语文”的大语文观。

(2)学习分析招牌、撰写广告词和鉴赏对联。

(3)学会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语文世界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培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好品质。

5.名著阅读:二、单元课时课型整体备课设计(18课时)三、课型备课示例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课时教读课教学设计一、单元学习目标1.识字与写字:积累识记课文中重要的字词。

2.阅读:(1)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寄寓自己的情思,书写对社会人生的感悟的手法。

(2)通过比较阅读分析作品托物言志的异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写作:文从字顺。

清楚,明白,准确,流畅。

4.综合性学习:(1)养成随时积累语言材料的习惯,逐步建立“生活即语文”的大语文观。

(2)学习分析招牌、撰写广告词和鉴赏对联。

(3)学会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语文世界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培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好品质。

二、本课时学习目标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并理解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三、课时主题概括赏景物,品语言,明主旨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欣赏图片,情景导入同学们都接触过许多花草树木。

大千世界,一草一木,只要你用心体会,你从中会获得许多启示。

即使面对同一景物,在不同的心情下,都会产生不同的情感。

《紫藤萝瀑布》的作者就是在自己弟弟身患绝症死后,自己面对紫藤萝花产生的感想。

在这样的心情下,面对着盛开的紫藤萝,作者的所见所想又是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随作者一起去领略一下作者独特的心理体验。

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感受生命的意义》教学设计

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感受生命的意义》教学设计

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感受生命的意义》教学设计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感受生命的意义》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明确生命的意义,认识到生命意义是具体的,并以实际行动发现和创造生命的意义。

2、培养热爱生命的情感,悦纳自己的生命,体会自我生命的独特性。

3、学习志愿者无私奉献精神,愿意承担国家社会责任,有公共意识、大局观念。

将自己的人生意义与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国家的命运统一起来。

(二)能力目标:1、学会分辨什么样的人生是有意义的。

2、学会发现自己生命的意义。

3、进一步认识自我,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之路。

3、培养全面、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知识目标:1、开始意识到要思考“人活着是为了什么”这个问题。

2、懂得什么样的人生是有意义的。

3、知道生命的意义需要自己发现和创造。

2学情分析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利己主义,功利主义的倾向,所以出现对于生命的冷漠,无视和伤害等现象,这给青少年正确的生命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

所以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至关重要。

现在的学生因是独生子女,唯我的心态意识强,加之生活的优越感,使他们缺少对生命的关爱,忽视生命的价值。

这就非常需要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引导他们在正确看待自我的基础上,学会尊重他人的生命和价值,学会与人友好相处。

初中阶段是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如何看待自己的生命,生命的意义何在,这些都是极为重要的问题。

3重点难点(1)重点:懂得生命是独特的,学会发现和创造自己生命的意义;知道生命的意义是具体的,并以实际行动发现和创造生命的意义。

(2)难点:思考人为什么活着,探索生命的意义;能够分辨什么样的人生是有意义的。

4教学过程4。

1第一学时4。

1。

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一、导入新课:《新闻直播间》多媒体展示新闻:新闻直播间:《宿迁一轿车坠入水塘幸遇海军特种兵潜水相救》2016年9月23日,因避让路边突然冲出的三轮车,宿迁市宿城区蔡集镇孙军松乘坐的轿车撞上路边的大树后坠入水塘中。

2024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15篇_1

2024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15篇_1

2024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15篇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1(约2528字)一、从中考看教学。

1、现在初中中考语文分A卷和B卷。

A卷难度系数是,B卷难度系数是,全卷满分160分(A卷100分,B卷6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A卷:基础知识与运用15分左右,主要是字音、字形、词语、语病、文常。

阅读35分左右:文言文阅读阅读12分左右;诗词积累8分(往年是6分);现代文阅读15左右。

写作:50分B卷:阅读理解48左右分,其中诗歌阅读8分左右;文言文阅读10分左右;现代文阅读30分左右,每篇现代文阅读设制一个多选题,每个多选题4分左右。

语言运用12分左右(去年是15分)2、试题难度及分配比例是7:2:1较易试题约占70%;中等试题约占20%;较难试题约占10%3、试题题型及分配比例选择题24分(用机读卡);填空题、多选题、简答题等约占86分;写作题50分4、试卷阅读量:试卷总文字量在6千字左右。

二、教材分析我们采用的是人教版的教材,本册教材共分为六个单元。

第一单元的课文以不同的生活为背景,抒发了感人至深的亲情。

第二单元是反映青少年学习生活的__。

学习本单元,要采用默读的阅读方式。

第三单元学习写景诗文。

这些诗文描绘了大自然的美景,抒发了亲近自然,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怀。

第四单元的课文从不同角度写出了作者对生活的思考、感悟,以及对美好人生的赞美。

本单元继续练习默读,在课本上标出关键语句。

第五单元的课文都与科学密切相关,阅读__可以丰富知识、开阔眼界,有助于学生体会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第六单元都是想象极为丰富的作品,学习作品要激活自己的想象力,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理解课文。

三、教学目标掌握和运用知识能力的目标(一)掌握语文七年级上册所要识记的生字的字音、字型、字义。

(二)学习朗读方法,注意语气的停顿、转折,感情的转化,为培养学生语文的语感打下基础。

(三)了解写作的基本技巧,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和__的思路,并且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提高文字敏感度和对文本理解的深度,体会其情感。

七年级语文上册生命生命教学反思

七年级语文上册生命生命教学反思

七年级语文上册生命生命教学反思七年级语文上册生命生命教学反思(精选9篇)七年级语文上册生命生命教学反思1《生命生命》是女作家杏林子对生命的独特感悟,是一篇对生命的颂歌。

作者通过生活中普通的飞蛾求生、砖缝冒苗、静听心跳三件事例,以小见大,引领读者从三个事例中去感悟生命,从字里行间去探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同时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生命意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希望每个人都珍惜生命,坚强勇敢,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让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更加光彩。

于是,我设计了:创设情境,复习事例导入;自读课文,专题研究;品读课文,感悟语言;创设情境,理解生命真谛;课内拓展,升华情感;配乐朗读等几个教学环节。

在教学片段中,我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那粒貌不惊人的种子,在这样的环境中,会遇到什么困难?你会如何选择?让让学生手抚胸前,静静感受自己的心跳,你感受到什么?这些话使学生设身处地为种子担忧,为作者感动,同瓜苗一起抗争,为自己鲜活的生命而惊喜。

这样,理解作者的感受已经水到渠成了。

这篇文章的重点是把对生命的感悟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如何让自己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

我在学课文时,请学生说说怎样做就是在好好使用生命,创造无限的价值?怎样做又是白白糟蹋生命,虚度年华?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见闻。

之后,我出示:“生命因_______而精彩”,沉思片刻后,学生纷纷各抒己见,一个个都成了小哲人。

“生命因珍惜而精彩,生命因坚强而精彩”等。

我趁热打铁,赶紧又说:“那么既然生命掌握在我们手中,我们该怎样好好使用生命呢?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

存在不足:课始,由于紧张,过渡语不够简练,有些重复,有些关键的教学环节忘记进行。

不能够充分的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全员参与。

七年级语文上册生命生命教学反思2《生命生命》是台北女作家杏林子对生命的独特感悟,是一篇对生命的颂歌。

再教本课时,学生已经学习了本组课文中的《触摸春天》和《永世的眼睛》两篇文章,已经有了对生命的一些认识。

2024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再塑生命的人公开课教案推荐3篇

2024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再塑生命的人公开课教案推荐3篇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再塑生命的人公开课教案推荐3篇〖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再塑生命的人公开课教案第【1】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

(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速读能力和从文本获取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莎莉文老师的教育艺术及其对海伦的爱。

2.体会海伦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坚强不屈的意志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全面把握文章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难点:品味文中充满诗情画意的语句。

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世界是多姿多彩的,我们能欣赏到红花绿草,能够聆听鸟兽虫鸣。

然而,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些人,他们的世界里没有色彩,没有声音,他们要生存下去尚且需要一定的勇气,而要出类拔萃,有所成就,那简直是一个奇迹。

今天,我们去见证这个奇迹,去认识创造这个奇迹的人——海伦·凯勒,学习她写的文章《再塑生命的人》。

作者简介:海伦·凯勒,美国女作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她以坚强的意志,战胜各种困难,掌握了英语、法语、德语、拉丁语、希腊语等5种语言。

1964年被授予“总统自由勋章”。

她的事迹曾两次被拍成电影。

主要著作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生活》《我的老师》等。

作家马克·吐温说19世纪有两个奇人:一个是拿破仑,一个是海伦·凯勒!(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朗读3-4段,读后思考:在见到莎莉文老师以前的六年时间里,我的生命状态是怎样的?请用一个词加以概括。

以前的生命状态:黑暗、迷茫、愤怒苦恼、疲惫不堪、渴望光明2、思考:写这些文字有何作用?层层铺垫,烘托出了莎莉文老师对“我”的重要性。

与后文我现在的生命状态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莎莉文老师对我的重要影响。

3、学生朗读11-13段,读后思考: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帮助下,我现在的生命状态又是怎样的?请用一个词加以概括。

现在的生命:拥有光明、希望、快乐、自由和幸福。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学评一致性三说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学评一致性三说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追寻童年记忆收获成长智慧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一、单元目标、单元规划、单元评价设计(一)单元目标1.单元目标确立的依据(1)课标分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四学段(7-9年级)课程目标,在“阅读与鉴赏”中要求引导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语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主要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背诵优秀诗文。

”在课程内容中,本单元的课文契合“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要求,其第四课段(7-9年级)旨在引导学生阅读“阅读表现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的古今优秀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学习欣赏、品味作品的语言、形象等,交流审美感受,体会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在学业质量描述中,其第四课段(7-9年级)旨在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把握主要内容,并通过朗读、概括、讲述等方式,表达对作品的理解。

能从作品中找出值得借鉴的地方,对照他人的语言表达反思自己的语言实践;能与他人分享自己获得的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借鉴他人的经验调整自己的表达,能根据需要,运用积累的语言进行口头或书面表达。

”(2)教材分析(单元+课文)【单元】本单元选取了一组与学习生活相关的作品。

其人文主题是“学习之美”。

透过课文,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时代少年儿童的学习状况和成长经历,感受到求知的快乐、成长的欣喜,还有永恒的童真童趣。

学习本单元重点学习默读,要在默读中把握文章中心和主要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再塑生命的人》教学设计(通用6篇)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再塑生命的人》教学设计(通用6篇)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再塑生命的人》教学设计(通用6篇)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再塑生命的人》教学设计(通用6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再塑生命的人》教学设计(通用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七年级语文上册《再塑生命的人》教学设计1一、教学设计知识与能力:1.引导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指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人物形象。

3.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揣摩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分析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视,进而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重点语句。

2.体味作者学习的艰辛和收获的快乐。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视,进而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2.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

三、教学策略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小组合作法、活动法等教学方法,此外与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朗读来完成的。

2.设计好问题,采取小组合作,深入解读文本,分析人物形象,了解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3.设计学生活动,模拟聋哑人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同身受,深化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学习1.教师导入人的一生总免不了磨难,面对绝境,我们是选择自暴自弃,还是迎难而上?很多人都给予我们有益的启示:邰丽华和她的团队以聋哑之身演绎《千手观音》,让我们体会到生命的绚烂;贝多芬以残疾之躯谱写《命运交响曲》,让我们领略生命的辉煌。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再塑生命的人》,看看命运多舛的海伦?凯勒如何焕发生命的光彩。

我们先看一段介绍海伦?凯勒的视频。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2.作者简介教师引导学生观看再塑生命的人作者介绍。

七年级上册语文《生命生命》教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生命生命》教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生命生命》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2学习生字词,理解词语含义。

1.3掌握课文的基本结构,学会分析课文。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

3.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2学习生字词,理解词语含义。

1.3掌握课文的基本结构。

2.教学难点:2.1理解课文深层含义。

2.2感悟生命的价值。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1.1教师出示课题《生命生命》,引导学生关注课题,激发学习兴趣。

1.2学生分享对生命的认识和理解。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2.2学生自主勾画生字词,查阅字典、词典理解词语含义。

3.课堂讨论3.1教师提问:课文写了哪几个关于生命的故事?4.分析课文4.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飞蛾求生这个故事,体会生命的顽强。

4.2学生分析瓜苗生长这个故事,感受生命的力量。

4.3学生分析静听心跳这个故事,理解生命的宝贵。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1.1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巩固生字词。

1.2学生分享对生命的感悟。

2.深入分析课文2.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理解生命的价值。

2.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

3.拓展延伸3.1教师出示关于生命的名言警句,学生进行背诵。

3.2学生分享自己搜集到的关于生命的感人故事。

4.2学生发表自己对生命的看法。

5.作业布置5.1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写一篇关于生命的作文。

5.2学生预习下一课《短文两篇》。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深入分析课文,让学生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生命,尊重生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学习兴趣浓厚,教学效果良好。

七语文第五单元大单元教学课例

七语文第五单元大单元教学课例

七下语文第五单元大单元教学课例一、设计意图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哲理之思”,所选文本都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从生命、成长、生活态度、人生抉择等方面表达着作者的人生思考。

《紫藤萝瀑布》《一棵小桃树》为散文,借状物写景抒发作者的感悟及情志;《外国诗二首》为现代诗歌,通过不同的抒情方式阐发生活态度及人生哲理;《古代诗歌五首》为古典诗歌,诗人们用富含哲理的诗句表达对自然、生命的感受。

相比较而言,外国诗人在日常中悟得人生哲理,而中国诗人于自然中寻求生命能量。

从文体及文本特质来看,这个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要完成的是“阅读表现人与自然的优秀文学作品,体会作者通过语言和形象构建的艺术世界,借鉴其中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抒发自己的情感”这一任务。

本单元的语文训练重点是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单元提示中给出具体的学习方法为:“体会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寄寓自己的情思,抒发对社会人生的感悟;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阅读,分析作品之间的相同或不同之处,以拓展视野,加深理解。

”其中,前一个训练重点指向写作层面,侧重于由读到写,最终以写作为落点,以“体会”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第二个训练重点指向于阅读,通过“比较”这一阅读策略,深化对文学作品意蕴内涵的理解。

基于以上对单元学习目标及文本特质的整体解读,本单元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核心任务是筹划并设计校园电台“心灵之窗·亲近自然”栏目。

以四篇课文的主题内容和写作手法为基础,围绕主题选材,安排子栏目,丰富栏目内容。

为完成单元学习任务,分三个课段进行教学:第一课段:单篇比读,给哲思穿上“花”衣;第二课段:课内整合,让情绪诉诸“景”语;第三课段:单元整合,用自然疗愈苦痛。

二、单元教学目标1.品读文本,掌握写景状物的方法,领会语言之美;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发现作品中“物”与“我”内在关联;3.比较阅读,整合探究,体悟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手法的异同。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精选模板)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精选模板)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一、定位本课的教学,要实现如下目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体味文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性美和语言美,并学习以小见大的选材方法;学生自主诵读、体验、感悟、评价__的主题思想,并通过合作学习、共同探究等活动,获得选材和语言表达的技巧;促成学生“孝敬父母,尊敬老人”的道德伦理意识的形成,进而获得有益的生命启迪。

另外,根据__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当今学生只知索取爱,不知奉献爱,“孝道”的传统道德意识普遍薄弱的现状,特拟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树立“孝敬父母,尊敬老人”的传统道德观。

二、切入激活情感体验,激发学习兴趣。

1.播放《常回家看看》歌曲。

2.师讲述董永卖身葬父孝感天的故事。

3.学生体验家庭亲情:尊老爱幼。

4.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莫怀戚(《散步》的作者)的温馨家庭去感受一下“母慈、儿孝”的氛围吧。

三、探究诵读设疑: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揣摩写作特色。

学生概括读了课文后的最深的感受。

(提示:主题、选材、语言等。

1.唤起社会“孝敬父母,尊敬老人”的传统美德;2.以小见大的选材特点;3.对称整饬的语言美……)跳读理解:“我”这个人怎么样;妻子性情怎么样;母亲性情怎样;儿子性情怎么样(“我”:孝,妻子:顺,母亲:慈,儿子:听话)品读探讨:1.合作探究探讨《散步》一文的“三美”即:人性美、景物描写的诗意美和语言美:(1)是从什么地方看出人性美的?[文中四人的性情:“我”:孝顺善良,关爱母亲:劝母亲散步、又熬过一冬、委屈儿子、背母亲;妻子:温柔贤惠:在外面,总听我的;儿子:听话:天真活泼,聪明伶俐;我的母亲:慈爱亲切,善解人意,爱护小辈(改变主意)。

他们真诚善良,温和、谦让、体贴,是真善美的典范]。

(2)__有哪几处景物描写?这样的景物描写给你的感受是什么?[两处:第一处是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新绿”、“嫩芽”、“冬水”……,第二处是描写母亲所望到的小路远处的景物:菜花、桑树、鱼塘……,这些景物蕴涵着美妙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给人的感受是诗意般的美。

七年级语文教案 生命生命课堂实录及教法分析9篇

七年级语文教案 生命生命课堂实录及教法分析9篇

七年级语文教案生命生命课堂实录及教法分析9篇生命生命课堂实录及教法分析 11、教学目标①揣摩词语,品味语言,理解内容。

②学习并运用正确的朗读方法,诵读课文。

③联系生活实际,正确地感悟和理解人生。

2、教学重点①通过反复诵读,理解内容,感悟人生。

②揣摩语文的表现力,畅谈对人生的理解。

3、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好授课内容及多媒体课件。

学生做好充分预习,并查阅有关生命的资料或名言,做一些思考。

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三个有关生命的事例引发的三点思考;以小见大的写法;对我们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启迪。

二、教学设计1、整体感悟①精心导入(放音乐《命运》,轻微播放)同学们,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栏目曾经播过一期感人肺腑的节目《感受坚强》,向我们大家讲述的是患癌症少女张默然的故事。

张默然年青的生命被癌症折磨得痛苦不堪,但十七岁的花季少女却以顽强的毅力与病魔坚强地搏斗。

她感人的事迹,感动了医生,感动了亲友,感动了所有的人。

尽管大家并没有挽留住张默然的生命,但她勇敢地面对死亡、热爱生命的事迹,让人们再一次感受到了坚强。

今天我们给大家介绍作者杏林子。

她从小病魔缠身,*和精神都受到了极大的折磨,但她没有因此荒废甚至放弃生命,反而更强烈地呼唤生命。

她写的文章《生命生命》将再次带给我们心灵的震撼。

让我们用心来品味这篇文章,与作者同呼吸,共命运,认识生命的真谛。

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

②感知内容(过渡)要学习、理解一些问题,首先应当从整体上感悟,因此先请学生听读课文,并在听读中思考问题。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配乐朗读(可以是教师的配乐朗读,也可以是放录音)。

a.本文写的是什么内容?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b、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学生带着问题听朗读,然后讨论,再回答。

可以请学生听回答后相互评论、补充。

教师带领大家朗读,帮助学生整体感知。

为了对文章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学生必须亲身去体验一下,带领学生放声朗读课文。

2、研读与赏析①教师导学对一篇文章,除了整体把握之外,更重要的是对一些精彩的内容进行研读。

2019秋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及反思 (含作文和综合性学习)统编

2019秋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及反思 (含作文和综合性学习)统编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及反思(含写作和综合性学习)第二单元目录初一上语文5、《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材分析《秋天的怀念》是著名作家史铁生在母亲逝世后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文中讲述了自己双腿瘫痪后,几乎丧失了生活的勇气,是身患重病的母亲用体贴入微、深沉无私的爱,使自己明白了生命的意义,重新燃起生活的信心。

这是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篇课文。

该单元以“挚爱亲情”为中心话题,从不同角度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

课文是作家对母亲的追忆,更是一篇充满人生哲理的感人作品,课文语言含蓄内敛,情感真挚细腻。

本文被选入单元第一课,能更好的引导学生认识、感悟亲情的美好,更有利于后面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领会和鉴别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操。

教学这篇课文计划安排2课时,我今天的是第一课时,这一课时主要是体会母亲深切的爱。

二、学情分析刚从小学升上来的初一学生在语文方面不论是朗读、品味还是情感表达能力都明显不足对于这篇课文学生受阅历影响容易浅层次的阅读母爱,无法深刻理解文本中母爱的内涵。

但我们正好可以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体会自己母亲在平时生活中对自己的关心。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选择适宜的教学视角,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处,读出作者对母亲的感念之情。

三、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提出的三个维度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情,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三项:1、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作家作品,在理解积累生字词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和小组合作学习,抓住文章的细节,从中品味出深沉细腻、毫不张扬的母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会本文表现的母子亲情,感悟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教学重难点:朗读是本单元教学的重要方法,依据学情及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设为:1、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和小组合作学习,抓住文章的细节,从中品味出深沉细腻、毫不张扬的母爱。

七年级语文教学工作计划安排(目标任务、主要措施)5篇

七年级语文教学工作计划安排(目标任务、主要措施)5篇

七年级语文教学工作计划安排(目标任务、主要措施)5篇七年级语文教学工作计划篇1一、教材分析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共分为6个单元,共30课,其中精读15课,略读15课。

第一单元是关于家庭亲情的作品,第二单元是关于生命体验的作品,第三单元关于自然美景的作品,第四单元是关于理想信念的作品,第五单元是关于科学世界的作品,第六单元是想象世界的作品。

教学重点是阅读和写作。

教学难点是古文的阅读和现代文的写作。

这是因为古文难读,难背,难理解,学生对此不感兴趣;写作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普遍难点。

教师可利用的教学资源还有网络资源、教学刊物、教师教学用书和录音磁带等。

二、教学目标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我拟定本册语文的教学目标如下:(一)识字和写字掌握每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语言。

练习写硬笔行楷字,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

(二)阅读教学1、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要结合阅读提示和课后练习,抓住重点难点问题,深化理解;也要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体会课文所表达的丰富多样的情感。

2、要注意采用默读的阅读方式,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重点把握作者的情感,品味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深情。

3、反复朗读,在整体感知内容大意的基础上,深入体会作者传达的微妙情感,揣摩和品味富有特色的语言,积累精彩语句。

课文中多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注意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

4、继续练习默读,力求做到眼到、手到、心到。

不妨在课本上随手圈点勾画,标出关键语句,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或者有疑惑的地方。

在对课文整体把握的基础上,通过把握线索,抓住关键语句等方式,概括文章的中心。

5、要掌握边默读边摘录的阅读方法,还要注意把握文章内在的条理,理清作者思路。

6、学习快速阅读,力争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阅读时,尽量扩大一次性进入视野的文字数量,通过关键词语带动整体阅读,提高阅读速度。

7、课外阅读文学名著《繁星》《春水》和《伊索寓言》,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丰厚的文学素养。

11 《再塑生命的人》(第2课时)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2024)

11 《再塑生命的人》(第2课时)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2024)

第11课再塑生命的人(第2课时)教学目标品味、揣摩关键语句,体会作为盲聋哑人的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教学重点品味、揣摩关键语句,体会作为盲聋哑人的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教学难点品味、揣摩关键语句,体会作为盲聋哑人的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展示课件中的问题,学生自由回答,谈谈自己是如何在写作中表现人物形象的。

由此进入本课主题。

新知探究一、文本研读【活动内容】从标题来看,本文主要描写的对象应该是莎莉文老师。

但文章实际上既写老师,也写自己,而且写自己的篇幅比写老师的还多。

你认为作者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活动内容】从侧面描写的角度,分析下面的问题。

1.作者在开篇为什么强调“那一天”?2.第4段写出了“我”当时怎样的一种状态?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第6段写“我”发脾气有什么作用?二、品析语言【活动内容】细腻的心理描写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默读全文,圈画出心理描写的语句,简要分析文章是怎样通过心理描写来表现“我”这个人物的。

1.你是否有过在海上被浓雾包围的经历?那些似乎可以触摸得到的白色的黑暗将你吞噬,而那艘大船无比焦急而紧张地摸索着向岸边行进,能依靠的只有测深锤和测深绳,你呢,心脏剧烈地跳着,等待着什么。

在我的教育开始之前,我就像这条船一样,不过我连罗盘或测深绳都没有,我茫然无措,根本不知道哪里才是港湾。

“光明!给我光明!”这是我灵魂深处无声的呼唤。

2.当我最后成功地把字母正确地写出来的时候,稚气的快乐和自豪使我满脸发红。

我跑下楼去,一路跑到母亲那里,高高举起小手,写出了“娃娃”这个词的字母。

3.她这种无休无止尝试的劲头让我感到厌烦,于是我猛地抓起那个新娃娃,一下子把它摔在地上。

我感觉到了脚下娃娃的碎片,内心掠过一阵强烈的快感。

我发了脾气之后一点儿也没有后悔和难过的感觉。

我没有爱过这个娃娃。

我生活在寂静、黑暗的世界中,那里没有强烈的感情,也没有动人的温柔。

4.离开水井房的时候,我内心充满了学习的渴望。

七年级语文阅读教案:生命顽强的生命力

七年级语文阅读教案:生命顽强的生命力

七年级语文阅读教案:生命顽强的生命力引言:生命是一种伟大而奇妙的存在。

它不断地摆脱着挑战,适应永远在变化的环境,以最完美的形式展现着其顽强的生命力。

在语文教育中,有许多经典的文学作品以生命为主题,为学生们展示了生命顽强的生命力及其重要价值。

本教案中,我们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例,详细分析如何通过阅读和学习这篇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品德情感和文化素养。

一、教学目标:1.了解钢铁工业中人类勇气和智慧的作用,及其重要价值。

2.增强学生的抗压能力和自信心,让他们学会不屈不挠、坚韧不拔。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通过文本语言分析,了解人类在钢铁工业发展中的不懈努力,及其精神力量。

2.通过探究钢铁工业中人与机器的协作,让学生思考机器在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3.通过认识钢铁工业中不断改善工艺和自身素质的精神,让学生明白持之以恒、精益求精的重要价值。

三、教学方法:1.阅读分析法,通过深度阅读和篇章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中的人类精神力量。

2.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了解机器在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3.课件展示法,通过课件展示法,让学生深入理解钢铁工业不断改善工艺和自身素质的精神。

四、教学过程:1.教师介绍钢铁工业的概念,介绍一些经典的钢铁工业代表人物和事件。

2.深度阅《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引导学生通过篇章分析法来了解人类在钢铁工业中的精神力量,包括人类的坚韧不屈、敢于挑战极限和勇气等。

3.合作探究《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机器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合理利用机器,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并且掌握先进的技术,从而实现自我提高。

4.课件展现了钢铁工业中不断改善工艺和自身素质的精神,让学生深入了解持之以恒、精益求精的重要价值,并通过与小组讨论加深学习。

五、教学反思:1.教师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如阅读分析法、合作探究法和课件展示法,辅助学生了解钢铁工业中人类精神力量和机器作用的重要性。

2.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一文学作品中,通过教学设计,让学生领悟到了持之以恒,不断进取的重要性,有助于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念和人生态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标准教材
七年级语文:《生命,生命》教学设计之二(参考文本)
People need to communicate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language is the bridge of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the link.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
七年级语文:《生命,生命》教学设计之二
(参考文本)
○教学目标
①朗读课文,把握主旨。

②积累词语。

③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三个事例的内容,深刻理解三个事例所引发出的侧重点不同的三点思考,以及三点思考分别提出的三个要求。

○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杏林子的材料,以了解香港女作家杏林子。

○教学设计
整体感悟
①导人新课
张海迪最新创作的长篇小说《绝顶》,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该书自1998年开始创作,耗时四年,共计35万字。

责任编辑胡玉萍第一次与海迪面对面交谈时,心中就担忧——以她这样的身体状况,能完成这部长篇创作吗?后来,她了解到,张海迪只要身体稍微好一点,就继续艰难地创作。

张海迪说:“每天我都想放弃生命,但每天我又小心翼翼地把它拾起来,精心地、像看护一小簇火焰一样,让它燃烧,生怕它熄灭……,’
去年岁末,胡玉萍拿到书稿后,确确实实地感到了它的分量。

她也小心翼冀地捧着,仿佛是捧着海迪那脆弱的生命,然而,确乎是沉甸甸的……
无独有偶,香港女作家杏林子,12岁时染上了类风湿关节炎,
后来病情恶化,她忍着极大的痛苦,高声呼喊着“生命生命”!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杏林子的散文《生命生命》,去感受她强烈的生命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习她珍视生命、坚强勇敢的精神,让人生更有意义,更有光彩。

②配乐范读: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思考题
a.题目中“生命”一词,为什么连续用两次?去掉一个行不行?为什么?
b.作者列举了哪三个事例,试用一句话概括每个事例的内容。

c.三个事例蕴含的意思分别侧重哪一方面?对人生的三点思考分别侧重哪一方面?
③听读之后,学生自由朗读,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a.是一种修辞方法——反复。

去掉一个不可以。

因为连用表示强调,表达了对生命的强烈的呼唤,表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去掉就没有这种表达作用了。

b.小飞蛾在险境中,生命面临着严重的威胁下,极力挣扎着——强烈的求生欲望,生命都是自我珍视的。

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从生命诞生这个角度说明,生命力之强大。

“我”静心听心脏的跳动感受自己的生命——有了生命意识,就会严肃地思考人生。

c. 三点思考
第一点思考: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

第二点思考:回答怎样对待生命的短暂,怎样对待生老病死。

第三点思考:将目标、信念付诸于行动。

要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不懈努力,为生命奋斗,“勇敢地活下去”。

[教师小结]
正是由于为生命而奋斗,所以才勇敢地活了下去。

12岁就患了类风湿关节炎的香港女作家杏林子,虽然病情恶化了,仍然忍着病痛,强烈地呼喊着:“生命、生命”。

研读与赏析
文章之所以如此地震撼我们,是因为它的思想内容深刻,而深刻的思想又是*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现的。

下面我们再细细研读文章,看看三个事例分别抓住哪一个关键词,侧重哪一个方面,三点思考分别提出了哪三个要求。

学生讨论明确:
飞蛾生之欲望生命意义
香瓜子生命力生命的价值
心跳生命珍视奋斗
讨论加点词的作用:
①“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

”“跃动”改为“跳动”行不行?为什么?明确:不行。

跳动是一起一伏地动;跃动表达心情急切。

用“跃动”更能表达“生之欲望”。

②“隔了几天,竟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

”竟然,为什么不能去掉?竟然表达了一种意想不到,表达出一种惊喜,若去掉就没有了这种表达效果。

③“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令我肃然起敬。


“擎天撼地”本来形容力量巨大,这里指小瓜苗在没有生存条件下,竟然冒出了一截,充分表现了小瓜苗的生命力。

“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

“肃然起敬”表达了对顽强的生命力的一种崇敬,在这里是不可随便调换的。

④“小瓜苗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地向上,茁壮生长,昂然挺立。

”又说“它仅仅活了几天”……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
小瓜苗在没有生长的条件下,*瓜子本身的养分,确实能茁壮生长、昂然挺立,而瓜子的养分仅仅能供养它活几天。

⑤“我都愿意为它奋斗,勇敢地活下去。

”作者为什么要加“勇敢地”来修饰“活下去”?作者那种难以忍受的病痛,活着会比死了还要难受。

张海迪也是如此,同样是生不如死。

像她们这种情况,活着比死亡还更需要勇气,因此在“活下去”的前面加上“勇敢地”修饰成分。

体验与反思
朗读课文最后三段,说说你学习了此文的思考。

结合你的生活,从你的周围举出一两个例子,谈谈你的认识。

启发学生将课文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精神感受。

作业
①将自己的认识记下来,作为小作文练笔。

②比较阅读:试比较《生命生命》与课文后的选文的异同。

点评
《生命生命》列举了一只飞蛾、一棵小瓜苗这些不起眼的小生命。

说明这些小生命无论怎样卑微,都具有令人不可思议的生命力。

从人的生命现象说起,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严肃的思考。

本教案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是按新课程标准设计的,注重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和语文素养的培养,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设计了科学的教学流程,呈三大板块:整体感悟、研读与赏析、体验与反思。

由与作者经历极其相似的张海迪的事迹导入,能毫不费力地设置一种情景氛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重视结果,忽略过程,是语文课的大忌。

一切事物的结果往往
是简单明了的,过程才是复杂漫长的。

诸多的东西都隐藏在过程当中。

“找一找哪个词用得好——换一换行不行——读一读,读出情”,这个环节,就是让学生体验读书的过程,侧重于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体验与反思”,这一板块,是将课堂所学延伸到生活实际中,体现了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目的是为了达到最高层次——应用,从而达到人文教育的目的,引起学生对生命的关注和思考,珍爱生命,让生命更有意义。

XXX图文设计
本文档文字均可以自由修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