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现状及其与生涯决策风格的关系

合集下载

大学生如何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发展灵活性与适应能力

大学生如何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发展灵活性与适应能力

大学生如何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发展灵活性与适应能力在现代社会中,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大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需要具备灵活性和适应能力,以应对职业发展中的各种挑战和变化。

本文将从设定目标、积极学习、多元实践和反思总结等方面,探讨大学生如何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培养灵活性与适应能力。

一、设定明确的职业目标在职业生涯规划中,设定明确的职业目标是培养灵活性与适应能力的起点。

大学生应该思考自己的兴趣、优势和价值观,并将其与市场需求相结合,设定一个具体的、可行的职业目标。

这个目标应该是具有挑战性但不过于苛刻,以激发个人的潜力和动力。

在实现职业目标的过程中,大学生需要保持灵活性,随时做出适应性的调整。

二、积极学习和自我提升灵活性和适应能力源于不断学习和自我提升。

大学生在校期间应该积极参加各类课程、讲座和培训,不仅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还可以培养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的能力。

此外,大学生应该主动获取行业信息和最新动态,关注职业发展趋势,了解市场需求的变化。

通过学习和自我提升,大学生可以不断适应新的职场要求,提高自己在职业生涯中的竞争力。

三、多元实践和经验积累灵活性和适应能力需要通过实践和经验积累来培养。

大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各类实践活动,如实习、社团、志愿者等,这些实践活动可以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并培养解决问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同时,多元实践还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人脉资源和职业机会,为将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反思总结和调整策略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大学生需要时刻保持反思和总结的习惯。

他们应该定期回顾自己的职业目标,评估目前的发展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职业规划策略。

在评估和调整中,大学生要学会寻求他人的意见和建议,接受反馈并做出相应的改变。

通过不断地反思总结和调整策略,大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灵活性和适应能力,更好地迎接职业生涯中的挑战。

总结: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大学生应该培养灵活性和适应能力。

大学新生学习适应的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

大学新生学习适应的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

大学新生学习适应的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2000字随着高中阶段学习的结束,许多学生开始进入大学生活。

然而,对于大多数新生来说,大学的学习环境和考试要求与高中阶段存在巨大差异。

因此,大学新生往往会遇到适应困难的问题。

本文将分别探讨大学新生学习适应的现状、原因及对策。

一、大学新生学习适应的现状1.存在学习压力和焦虑感许多大学新生在迎接新环境和学科时,会产生焦虑感。

新生们要面对的是更高难度的学科、更大量的作业和更紧张的考试安排。

因此,学习压力将成为大学新生最严重的问题之一。

2.缺乏学习方法和技能大学新生可能没有足够的学习经验和方法,他们可能不知道如何学习、如何应对课程任务和如何在短时间内完成任务。

此外,大学的学习方式和高中有所不同,需要更多的自我管理和主动性。

3.社交疏远适应新环境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新生们可能会忽略社交生活。

但是,人际交往在大学里是非常重要的,与他人联系可以帮助新生更好地了解大学生活,缓解适应困难。

二、大学新生学习适应的原因1.缺乏应对压力的经验和技能大学课程任务的难度和负担可能会让新生产生不适应和压力感。

许多学生在高中时依赖于老师和家长来管理自己的学习,没有掌握正确的解决问题和压力的技能。

2.文化差异和学科转化在国内高中学习体系中,教育重点通常放在记忆、应试技巧和提交作业上。

到了大学,这种教育方式就不再适用。

此外,许多新生在高中时开始有兴趣和专心于一个特定的领域,但在大学里必须学习许多其他的领域,面临转化的问题。

3.缺乏自主学习和管理的意识许多大学新生从高中开始依赖于老师和家长来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没有形成自主管理意识和习惯。

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不能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尤其在需要对时间自主安排和掌握学习方法上。

三、大学新生学习适应的对策1.建立正确的学习技能和方法为了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大学新生需要学习一些正确的学习技能和方法。

这可以通过一些学术支持和学科的指导来实现。

同时,定期随机选择一些课程,了解并应用在不同的学科和任务上。

大学新生学习适应的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

大学新生学习适应的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

大学新生学习适应的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现状随着高考制度的改革,越来越多的高中生选择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

然而,大学的学习环境与高中有很大差别,这对大学新生的学习适应造成了很大的挑战。

现阶段,大学新生学习适应面临如下情况:学业压力大大学的课程负担相对比高中更重,且所学内容更为深奥、广泛和复杂。

此外,考试形式的改变和期末大作业的增加更是给大学新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学习成果不鲜明大学学习需要的是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这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的知识,还要具备自主思考和学习能力。

对很多新生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学习技巧欠缺很多大学新生在高中学习时,只是单纯记忆知识和应试技巧。

其结果是,缺乏独立的思考能力、文献查阅能力和实践能力,这对于大学的学习和研究不能起到好的作用。

原因大学新生学习适应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教育观念落后相当一部分家长在子女进入大学之前,仍以传统教育观念为基础。

他们过于重视分数和应试能力,忽视了变革和创新,这对大学新生的学习适应造成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缺乏实践机会高中阶段对于实践课程的设置相对较低,缺乏对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育。

这也是导致大学新生在应对实践类学科时产生适应困难的原因之一。

缺少学习指导少部分学生在高中阶段时,初步适应了大学的学习方式和节奏。

但由于缺少专业学习指导和辅导,使得他们缺乏自信心并且产生恐惧感,这对大学新生的学习适应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对策分析针对大学新生学习适应的现状和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对策: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大学学习的核心能力是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大学新生需要具备批判性、创新性的思维方式,同时也需要学会如何利用知识资源,快速获取和处理信息。

这可以通过加强大学新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来实现。

加强实践环节的培养“知行合一”是大学教育的重要原则。

因此,大学新生无论是在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上,都需要耐心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此外,开设多种实践课程并将实践环节融入课程内容中,也是培养新生学习能力、提高适应能力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发展特点及作用机制

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发展特点及作用机制

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发展特点及作用机制目录一、内容概括 (2)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2. 文献综述 (4)3. 研究内容与方法 (6)二、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理论基础 (7)1. 生涯适应力的概念界定 (8)2. 生涯适应力的理论模型 (9)3. 生涯适应力的测量工具 (10)三、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发展特点 (12)1. 生涯适应力的年龄特征 (13)2. 学业水平与生涯适应力的关系 (14)3. 性别差异与生涯适应力 (15)4. 专业差异与生涯适应力 (16)5. 家庭环境与生涯适应力 (17)6. 社会支持与生涯适应力 (19)四、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作用机制 (20)1. 生涯适应力对学业成绩的影响 (21)2. 生涯适应力对职业发展的影响 (22)3. 生涯适应力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23)4. 生涯适应力对社会适应的影响 (24)五、提升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策略与建议 (26)1. 加强生涯规划教育 (27)2. 提供个性化的生涯指导 (28)3. 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服务体系 (30)4.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31)5. 家庭和社会的共同支持 (32)六、结论与展望 (33)1. 研究总结 (34)2. 研究不足与局限 (35)3.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35)一、内容概括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发展特点及其作用机制。

在当前教育环境下,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其生涯适应力对于应对这些挑战、把握机遇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首先从理论层面分析了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内涵、构成要素及影响因素。

结合实证研究,详细阐述了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发展特点,包括适应性、挑战性、动态性和个体差异性等方面。

这些特点反映了大学生在面对生涯规划、就业竞争等压力时,如何调整自身状态、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在作用机制方面,文章从心理、社会和环境等多个角度出发,探讨了大学生生涯适应力对学业成就、职业发展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影响。

大学生职业规划中的职业适应力

大学生职业规划中的职业适应力

大学生职业规划中的职业适应力职业适应力是指一个人在工作中适应和应对各种挑战和变化的能力。

在大学生职业规划中,拥有良好的职业适应力非常重要。

本文将从发展职业适应力的重要性、提升职业适应力的方法以及如何在大学生职业规划中应用职业适应力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发展职业适应力的重要性职业适应力在大学生职业规划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大学生刚步入职场,面临的是一个全新的工作环境和职业角色,他们需要具备适应这些变化的能力,否则可能会感到迷茫和困惑。

其次,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技术的不断更新,职业环境也在不断变化,大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适应力来适应这种变化。

最后,职业适应力还能帮助大学生发现他们的优点和潜力,形成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为未来的职业规划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提升职业适应力的方法要提升职业适应力,大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学习与成长: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是发展职业适应力的基础。

通过参加专业培训、学习行业新动态、跟随导师学习等方式,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和专业素养,适应职业环境的变化。

2. 人际关系管理:在职场中,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保持职业适应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大学生应注重与同事、上司及其他相关人员的良好沟通和合作。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网,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职业环境,并获得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3. 自我调适与变革:职场中经常面临各种挑战和变化,大学生需要具备积极主动的心态来面对这些变化。

他们应该灵活适应变化,迎接新的挑战,并且不断反思和调整自己的职业规划和目标。

三、大学生职业规划中的职业适应力应用在大学生职业规划中,职业适应力可以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1. 职业目标的设定:在规划自己的职业目标时,大学生应该考虑到自己的兴趣、能力和职业适应力。

他们应该选择能够适应自己特长和兴趣的职业方向,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并取得成功。

2. 职业环境的选择:在选择工作单位和职业环境时,大学生需要考虑自己的职业适应力。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职业发展适应性与灵活性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职业发展适应性与灵活性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职业发展适应性与灵活性在现代社会中,职业发展的适应性与灵活性对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至关重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传统的职业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于现在的大学生。

大学生需要具备适应性和灵活性,以应对职业发展中的各种挑战和变化。

首先,职业发展适应性是指个体在面对不同工作环境和需求时,能够快速适应并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化。

在大学生的职业生涯中,职业发展适应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观念适应性:大学生需要及时调整和修正对于职业发展的观念和认知。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一些传统的职业理念和观念可能已经不再适用。

大学生应该积极更新自己的职业观念,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快速变化的职业市场。

2. 能力适应性:大学生需要具备不同职业所需的各种能力。

在职业生涯中,随着工作内容和职务的变化,大学生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适应不同工作岗位的要求。

同时,大学生还应该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软技能,以适应不同工作环境和人际交往的需求。

3. 心理适应性:职业发展中常常会遇到各种挫折和困难,大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心理素质,以应对职业发展中的压力和挑战。

他们需要具备积极的心态和乐观的态度,同时还需要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对困难的策略,以保持良好的职业发展状态。

其次,职业发展的灵活性是指个体在职业发展中具备变通和灵活应对的能力。

职业生涯的规划和发展往往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大学生需要具备灵活性,以应对职业发展中的各种变化和调整。

1. 职业定位的灵活性: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大学生应该具备灵活调整自己的职业定位。

他们应该不断了解市场需求和职位变化的趋势,及时调整自己的职业目标和规划,以适应职业市场的需求。

同时,大学生还应该保持对不同职业的了解,为自己的职业发展留出更多的选择空间。

2. 学习途径的灵活性:大学生的职业发展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在选择学习途径和方式时,大学生应该具备灵活性,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和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生涯建构现状与对策分析

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生涯建构现状与对策分析

第43卷第2期教学研究Vol 43No 22020年3月ResearchinTeachingMar.2020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生涯建构现状与对策分析张慧婧1ꎬ∗㊀王㊀羽2(1.天津理工大学社会发展学院ꎬ天津300384ꎻ2.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生院ꎬ北京100091)㊀[收稿日期]㊀2019 ̄09 ̄20㊀㊀㊀[基金项目]㊀天津市 131 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资助项目(401008001)ꎻ天津理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专项资助项目(2019SZ ̄007)㊀[作者简介]㊀∗张慧婧(1984 ̄)ꎬ女ꎬ天津人ꎮ博士ꎬ副教授ꎬ硕士生导师ꎬ主要研究方向为跨文化比较研究与国际理解教育ꎮ㊀㊀[摘㊀要]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各行各业人士共同参与ꎮ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年轻力量ꎬ未来将以不同职业角色对社会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ꎮ这就要求他们必须适应外部职业环境ꎬ进行职业生涯建构ꎮ运用生涯建构理论ꎬ首先通过国内外比较分析ꎬ对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建构中存在的问题和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现状进行探讨ꎬ从而揭示影响大学生职业规划的诸多因素ꎻ其次ꎬ从国家㊁社会㊁学校㊁个人的层面ꎬ针对大学生如何实现职业生涯建构提出可行性对策及建议ꎬ以期为我国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改进提供新思路㊁为大学生未来职业规划启发新思考ꎮ㊀㊀[关键词]㊀大学生ꎻ生涯建构ꎻ生涯教育ꎻ职业规划㊀㊀[中图分类号]㊀G64㊀㊀[文献标识码]㊀A㊀㊀[文章编号]㊀1005 ̄4634(2020)02 ̄0006 ̄07㊀㊀十八大以来围绕 培养什么人㊁怎样培养人㊁为谁培养人 这一根本问题ꎬ党和国家全面深入推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教育体系ꎬ大力培育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素质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ꎮ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ꎬ他们的未来与祖国的繁荣富强息息相关ꎮ职业生涯作为人生职业活动的经历过程与职业目标的实现过程ꎬ对于大学生实现自我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ꎬ始终同 个人梦 中国梦 紧密相连ꎮ大学生正处在生涯建构初期ꎬ亟需准确㊁恰当地认识和评价自己ꎬ从而在学习和实践中提前明确职业定位ꎮ随着高等院校不断扩招ꎬ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ꎬ导致就业竞争日趋激烈㊁就业率持续走低ꎮ但与此同时ꎬ不少企业总是招聘不到合适的人才ꎬ社会上出现了 就业难 和 招聘难 并存的现象ꎮ究其原因ꎬ主要是多数大学生未能及时做好与个人能力和企业需求相符合的职业生涯规划ꎮ目前ꎬ关于生涯建构的研究在我国尚属新兴领域ꎬ国家㊁社会及各大高校对生涯教育的普及和实施仍处于探索阶段ꎮ如何兼顾自身硬能力和软能力的综合提升ꎬ顺利完成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角色转变ꎬ是迫切需要每一个有志青年认真思考的问题ꎮ因此ꎬ在新时代背景下针对我国大学生生涯建构问题的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ꎮ1㊀我国大学生生涯建构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㊀㊀生涯建构理论创始人萨维科斯认为ꎬ生涯建构探讨的是个体如何通过一系列有目的㊁有意义的职业准备和工作经历来构建自我职业生涯ꎮ生涯建构的价值在于帮助大学生确立清晰的职业方向和职业目标ꎬ更好地认识未来职业发展的特点和面临的挑战㊁培养职场思维和处理问题的能力ꎬ从而提早为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做好充分准备ꎮ本文以天津市全日制普通高校本科生为例进行问卷调查ꎬ通过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样本ꎬ最终回收527份有效问卷(男生219份㊁女生208份)ꎮ并运用SPSS进行数据分析ꎬ同时结合访谈和文献调研ꎬ主要从5个方面阐述我国大学生生涯建构的现状㊁存在问题及原因ꎮ1.1㊀大学生自我认知不足ꎬ生涯建构意识淡薄首先ꎬ大学生自我认知不足ꎮ自我认知是生涯建构的前提和基础ꎬ大学生只有充分了解自己. All Rights Reserved.第2期张慧婧㊀王㊀羽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生涯建构现状与对策分析7㊀的职业兴趣㊁胜任能力㊁优劣势等ꎬ才能结合个人专业知识和技能特长ꎬ对未来职业发展进行方向性选择ꎮ笔者调查发现以下问题:(1)我国大学生对于自身优缺点的认知不充分ꎮ问卷数据显示ꎬ仅有21%的大学生用心思考过职业兴趣ꎬ明确了心仪的职业方向ꎻ仅有17%的大学生了解自身职业发展的优势与阻碍因素ꎬ而绝大多数大学生缺乏对生涯规划的客观认识ꎮ(2)自我评价有偏差ꎬ高估或低估个人能力ꎮ一方面ꎬ大学生对未来职业发展盲目自信或职业期待偏高ꎬ自我感觉良好ꎬ认为生涯建构过于简单ꎬ因而没有形成对生涯建构的正确认知ꎮ另一方面ꎬ大学生对职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认识不够ꎮ不少大学生 没有了解过求职中的困境 不相信大学生就业难 ꎬ因此有着安于现状㊁不求上进的心态ꎬ缺少危机意识ꎬ低估就业难度ꎬ进而忽视职业规划ꎬ缺乏积极主动的生涯探索ꎮ其次ꎬ大学生的生涯建构意识淡薄ꎮ一方面ꎬ大学生的生涯决策有强烈的依赖性ꎮ许多大学生习惯于遵循父母和亲友的建议选择职业ꎬ很少自主决策职业生涯ꎻ或倾向于 找关系 走后门 来解决职业问题ꎬ而非凭借个体后致性因素ꎬ通过努力建构职业生涯ꎮ另一方面ꎬ大学生忽视生涯建构理论ꎬ职业规划过于草率盲从ꎬ缺少科学性ꎮ在调查中ꎬ一些学生表示ꎬ同辈群体的职业选择㊁网络与媒体的报道ꎬ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甚至决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ꎮ大多数学生认为ꎬ几乎没有考虑到理论知识对生涯建构的帮助ꎬ反而更多受到从众心理影响来规划职业发展道路ꎮ1.2㊀大学生生涯适应能力较弱生涯适应力是生涯建构的核心ꎬ指个体在应对各种工作任务及角色转变中进行自我调整的准备状态或社会心理资源ꎬ体现了个体在生涯发展过程中面对外部挑战所具备的重要能力[1]ꎮ生涯适应力是社会适应力的一种ꎬ指大学生适应职场环境的能力ꎮ在当今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时期ꎬ市场化使得环境对人的要求更高㊁考验更多ꎮ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ꎬ生涯适应力对大学生由学校向职场的角色转变发挥积极调节作用ꎮ一方面ꎬ生涯适应力对大学生角色转变起着催化作用ꎮ在生涯建构过程中ꎬ由于角色从学生转变为职场人士ꎬ环境由大学校园转变为企业市场ꎬ所处的文化环境㊁思维方式㊁交往模式也将发生巨大变化ꎬ而面对这些变化最有效的调节方法就是适应力的培养ꎮ另一方面ꎬ生涯适应力有助于大学生快速融入职场文化ꎮ职场文化不同于校园文化ꎬ在学校里ꎬ大学生习惯于以差序格局为特征的学生团体ꎬ但在企业里ꎬ个体之间具有明确的界限ꎬ更多的表现出团体格局ꎮ从校园文化跨越到职场文化ꎬ需要他们不断运用社会适应能力ꎬ顺利完成职业角色建构和面向未来职场的文化调适ꎮ然而ꎬ根据笔者调查ꎬ许多大学生生涯适应力较弱ꎬ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1)缺少角色转变的自觉意识ꎮ大学生普遍表示ꎬ没有完全意识到个人思维方式和做事风格需要因未来身份变化而改变ꎬ部分学生在生涯建构时往往 等 和 靠 ꎬ缺乏积极主动性ꎬ不能顺利实现由学校到社会的意识转变ꎮ(2)与生涯规划相关的社会支持状况不理想ꎮ获得社会支持是提高社会适应力的重要因素ꎮ社会支持包括同辈群体的支持㊁学校支持㊁家庭支持及其他社会关系支持ꎮ调查发现ꎬ大学生在生涯建构时ꎬ家庭支持占主要因素ꎬ同辈群体及其他社会关系的支持则明显不足ꎮ大学生与同学交流职业生涯的情况并不普遍ꎮ此外ꎬ大多数学生不曾主动联系具有一定工作经历的人士ꎬ未向他们寻求过支持ꎬ因而社会资本积累不足ꎮ(3)缺乏实习经历ꎬ对职业文化与环境陌生ꎮ在调查中ꎬ仅有1/3的大学生有过长时间实习经历ꎬ在实习过程中系统地了解过工作环境ꎮ对未来职场氛围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初入职场的适应情况ꎬ进而在生涯建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ꎮ大学生对未来职场文化的陌生会降低其职业归属感ꎬ极不利于生涯建构的顺利实现ꎮ1.3㊀高校生涯教育体制不完善费孝通认为ꎬ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大量知识和本领都是在为日后工作中所要承担的角色做准备ꎬ学习范畴包括知识技能㊁群体文化和角色扮演ꎮ大学生在学校既有对专业知识的学习ꎬ又有职业生涯的准备ꎮ高校生涯教育是按照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要求ꎬ有组织㊁有计划㊁有目的地引导大学生深入实际㊁走入社会㊁步入生活ꎬ明确生涯发展方向的一种实践教育活动ꎮ其目的不单. All Rights Reserved.8㊀教学研究2020单是让学生明白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ꎬ还要引导㊁辅导他们进行生涯建构ꎮ据笔者调查与观察ꎬ目前大学生涯教育体系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ꎮ首先ꎬ生涯辅导时间安排不合理ꎬ与大学生学业发展不相符ꎮ通常高校在大四年级才开设生涯辅导课程ꎬ指导成效微乎其微ꎮ访谈得知ꎬ大二年级是学生生涯建构过程中感受到阻碍最多㊁对未来发展最迷惘的时候ꎬ也正是需要生涯辅导和教育的关键期ꎮ在大学三年级ꎬ大部分学生制定出读研或求职方向ꎬ并为之努力ꎮ大学四年级是学生获得研究生录取和工作录用的时期ꎬ这个时候学校开展生涯辅导ꎬ为时已晚ꎮ其次ꎬ生涯教育内容滞后㊁形式单一ꎬ学生认可度不高ꎮ一方面ꎬ目前我国高校的生涯辅导大多以课堂讲解为主ꎬ向学生提供传统的就业指导方法ꎬ没有与当前就业形势接轨ꎻ偏重校内教学ꎬ缺乏社会资源的链接与校外实践ꎬ忽略其操作性与实用性的运用ꎮ另一方面ꎬ缺乏针对个体一对一的职业咨询ꎬ忽略学生的个性化需求ꎻ仍单方面向学生输入职业生涯规划理论ꎬ缺少课堂互动与课下实践环节ꎬ没有从学生角度设计生涯辅导ꎬ亦未采用职业生涯测评手段对大学生职业方向展开分析与调查ꎮ因此ꎬ大学生普遍反映ꎬ学校现有的生涯教育课程并未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起到积极作用ꎬ提供的就业信息与自身生涯建构关系不大ꎮ最后ꎬ生涯教育与辅导的专业度欠缺ꎮ在生涯教育的知识体系方面ꎬ我国高校生涯教育课程既缺乏职业生涯理论支撑ꎬ也没有与当今社会发展㊁求职现状的现实紧密联系ꎬ而是依据过往经验程序ꎬ对学生进行简单的求职培训ꎬ例如简历撰写㊁面试流程与技巧等ꎮ在调查中笔者了解到ꎬ一是高校生涯辅导较少涉及职业生涯理论知识ꎬ多数学生对生涯建构理论㊁生涯适应力理论不够了解ꎻ二是在生涯教育培训人员方面ꎬ就业指导中心教师专业度不高ꎮ目前我国专业职业生涯规划教师比较匮乏ꎬ高校生涯教育团队大多由非专业化的辅导员或行政人员暂时组成ꎬ因此生涯教育的质量有待提高ꎮ1.4㊀就业环境不稳定ꎬ职业发展复杂多变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ꎬ市场人才竞争愈发激烈ꎬ企业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ꎬ以及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行业和以 996 为代表的新型工作模式的出现ꎬ使原有的传统雇佣模式优势降低ꎬ职场内部的流动性促使个体职业发展复杂多变ꎮ由于职业的属性和分类不再一成不变ꎬ大学生在面对多种职业选择的同时ꎬ也面临着因人才优胜劣汰机制㊁职场不稳定等因素所带来的失业风险ꎮ当越来越多的专业技术性工作由机器代替完成ꎬ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已经由过去的单一技术人才转变为复合型㊁综合性人才ꎬ这就使职场的流动性大大上升ꎮ技术类人才很有可能由于其技术不再被需要而失去工作ꎮ企业更加看重人才不易被取代的软技能ꎬ如沟通能力㊁跨部门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等ꎬ而并非只注重专业技能ꎮ专业不再像以往那样成为选择职业的限制ꎬ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时选择的余地更大ꎮ同时ꎬ从就业者个体的角度来看ꎬ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大学生ꎬ对于未来的职业选择拥有更多的可能性ꎬ他们愿意尝试新鲜事物ꎬ不拘泥于所学专业ꎮ但又不得不承认ꎬ在学业与就业的压力下ꎬ有些大学生会失去对于自身规划的独立思考能力ꎬ在并不清楚自己到底喜欢何种职业的情况下ꎬ不论是选择专业还是选择第一份工作ꎬ都会出现盲目跟随市场导向ꎬ随波逐流的现象ꎮ可以说ꎬ职场风险的增加ꎬ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和选择提出了更高要求ꎮ大学生的生涯建构很大程度上受到职场风险性的影响ꎮ笔者调查发现ꎬ一半以上的大学生会考虑频繁跳槽ꎬ甚至会选择 裸辞 ꎮ此外ꎬ职场社交平台领英在对15万领英用户的公开档案展开详细的数据统计分析后ꎬ发布了第一份工作趋势洞察ꎮ该报告表明ꎬ第一份工作往往都不是劳动者的理想工作ꎬ并且日后转行比例逐年增高ꎮ可以说ꎬ就业形势的快速转变ꎬ使大学生改变了旧时 求稳 的就业观念ꎬ因不断谋求个人更好发展而使生涯建构之路变得曲折而漫长ꎮ1.5㊀我国高校职业生涯教育起步晚ꎬ关注度不够在2008年教育部要求高校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和实践活动ꎬ以此促进大学生就业后ꎬ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才开始在我国各大高校中出现ꎬ学校教师与相关部门开始积极设计课程㊁组织. All Rights Reserved.第2期张慧婧㊀王㊀羽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生涯建构现状与对策分析9㊀相关活动ꎬ以此响应国家号召ꎬ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体系建立ꎮ而在之后的2015年ꎬ生涯建构理论才被引入国内ꎮ当前我国关于生涯建构的研究多为理论研究ꎬ是对国外生涯建构理论发展脉络的总结ꎬ但在实践层面ꎬ开设生涯建构辅导的高校寥寥无几ꎮ因此ꎬ我国高校的职业生涯教育具有起步晚㊁未本土化的特点ꎮ目前ꎬ高校对生涯建构理论及运用尚不熟悉ꎬ对生涯建构和生涯规划的关注度仍然不足:(1)国家财政针对职业生涯教育和生涯发展研究的专项资金投入少ꎬ政府尚未制定专门的生涯教育政策ꎬ生涯教育并未被严格纳入到高校教育体系中ꎻ(2)社区㊁社会组织和非营利机构等社会机构的职业生涯教育参与度不高ꎬ作用发挥不充分ꎬ没有整合社会资源为大学生提供实践机会ꎻ(3)学校强调理论知识ꎬ忽视职业生涯辅导ꎬ缺乏职业生涯指导的理念ꎬ未设立专门生涯辅导机构㊁组织专业教师对学生的生涯建构进行跟踪与反馈ꎻ(4)各年级学生对生涯建构认知程度不高ꎬ未能形成有效的生涯规划或建构个体职业生涯ꎮ2㊀国外高校生涯教育的启示国外向来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与建构ꎬ体现在高校的生涯教育发展早㊁体系成熟等方面ꎮ由于各国教育制度㊁就业体系不同ꎬ高校对大学生开展的生涯教育各具特色ꎮ其中ꎬ美国㊁德国㊁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较为先进ꎬ已取得较大成果ꎬ值得思考与借鉴ꎮ2.1㊀美国职业生涯教育的优势美国是最早在学校中引入职业生涯教育的国家ꎬ将生涯教育视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ꎮ首先ꎬ美国高校生涯教育体系完整ꎬ贯穿学生整个大学生涯ꎮ例如ꎬ纽约州立大学在学生入校时就开展职业生涯的基础教育ꎬ所有学生接受职业评估ꎬ为一对一的职业辅导做准备ꎻ接着引导学生参加实习㊁招聘会ꎬ让学生直接感受招聘氛围ꎻ最后一年则指导学生写简历㊁求职信ꎬ传授面试技巧ꎬ引领毕业生提早进入工作状态ꎮ在大学四年里ꎬ学生都伴有学校提供的生涯辅导服务ꎬ有些高校甚至将生涯辅导对象扩大到已经毕业的学生群体ꎮ其次ꎬ美国高校拥有发达的网络职业生涯咨询系统ꎬ各个高校通过互联网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求职资料ꎮ大学生将自己的情况上传至网络系统后ꎬ就可以获得职业辅导中心人员提供的个性化指导ꎻ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随时获取招聘㊁实习等相关信息资源ꎮ此外ꎬ生涯辅导网络系统还将毕业校友与在校生联系在一起ꎬ大学生可以按需向校友求助ꎬ获得求职经验ꎻ毕业生也会被邀请回到母校ꎬ讲述自己求职与工作中遇到的问题ꎬ传授经验ꎮ网络系统将在校生与校友便捷㊁高效地联结起来ꎬ有利于大学生积累属于自已的职场社会资源ꎮ研究发现ꎬ正是这种 弱关系 ꎬ往往带来 强效应 ꎬ即有价值的工作资源ꎮ例如一些企业的 推荐信制度 ꎬ使大学生通过个人社会关系的积累ꎬ被推荐至更广阔的平台ꎮ2.2㊀德国实现生涯建构的经验德国对大学生职业生涯的引导主要有两种:一是高校专门成立职业生涯服务机构ꎬ为所有在校生提供职业生涯辅导服务ꎮ这些生涯服务部门成为大学生向社会过渡的桥梁ꎬ为学生提供简历指导㊁职业就业辅导㊁就业招聘会等活动ꎬ引导学生思考自我生涯建构ꎮ值得一提的是ꎬ德国对高校职业生涯辅导人员的从业资质要求非常严格ꎬ需要具备教育心理学等相关学历背景ꎬ需要接受规范的生涯辅导学习与培训ꎬ还要求必须具有5年左右的实际工作经验ꎬ确保大学生接受专业的职业生涯辅导ꎮ二是社会多方力量共同参与生涯辅导ꎬ完善职业生涯服务系统ꎮ参与生涯建构服务的除高校外ꎬ还有政府㊁企业㊁私人职业生涯咨询所ꎮ政府负责生涯辅导整体的统筹协调工作ꎬ在各个地区设立协调组ꎮ企业供应大学生实习场所ꎬ相应还会提供实习培训ꎬ并选派企业里有经验的专家指导大学生实习实务工作ꎬ以提高学生职业适应能力ꎮ同时ꎬ企业重视大学生的生涯建构ꎬ将大学生的人生规划与企业文化相结合ꎮ另外ꎬ私人职业生涯咨询所为大学生提供职业测评服务ꎬ力求帮助大学生找到与自身相匹配的职位ꎬ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职业决策ꎮ因此ꎬ在德国ꎬ每个学生都有. All Rights Reserved.10㊀教学研究2020机会得到丰富多样的职业规划指导服务ꎬ为生涯建构提供支持ꎮ2.3㊀日本职业生涯教育的特点日本高校提倡大学生追求职业生涯的不断发展ꎬ注重生涯适应力的培养ꎮ日本高校鼓励大学生时刻做好职业变换的准备ꎬ不断提高知识储备ꎬ用提升自我的方式来适应职场中的风险与变换ꎮ首先ꎬ日本的职业生涯教育贯穿人的一生ꎮ从小学阶段职业观的培养㊁初中引导学生适应集体生活ꎬ到高中阶段要求学生学会自我管理与自主选择㊁大学时期培养专业的全能型人才ꎬ都实行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ꎮ在此期间ꎬ日本职业生涯教育高度重视人独特的创造性与个性ꎬ旨在赋予学生工作技能的同时ꎬ使其不断了解自己ꎬ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ꎬ从而主动选择建构生涯发展道路ꎮ例如ꎬ在幼儿至成人所经历的整个教育过程中ꎬ始终将知识的教授与未来工作和生存能力的培养相结合ꎮ其次ꎬ 产学官 合作ꎬ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ꎮ实习由企业㊁高校㊁政府共同合作承担ꎬ学生既可以通过学院联系相关企业与政府部门ꎬ也可以自己投递简历ꎬ应聘各个公司的实习职位ꎮ鼓励学生通过实习了解职业角色㊁熟悉文化㊁锻炼交际能力ꎮ例如ꎬ日本女子大学邀请女企业家开展 女性生存与就业 专题讲座ꎬ向学生传授生涯建构㊁就业等相关信息ꎮ最后ꎬ日本的职业生涯教育是由政府牵头㊁自上而下推行的ꎮ职业生涯教育是日本政府的一项基本教育理念ꎬ政府部门协调和指导ꎬ为职业生涯教育提供资金支持ꎬ社会部门和民间企业积极响应ꎬ派出经验丰富的员工到高校开设讲座与培训ꎮ政府统筹社会多方共同配合ꎬ高校与就业部门积极合作ꎬ成为日本生涯教育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ꎮ3㊀新时代大学生实现生涯建构的对策建议生涯建构追求的是个体通过一系列的努力ꎬ最终与职场环境相适应ꎮ短期来看ꎬ生涯建构有助于大学生提早具备生涯适应力ꎬ顺利完成从校园到职场的转变ꎻ长期来看ꎬ这种适应力也使职场人士有足够的能力抵御职场风险ꎬ保障劳动力市场的人才供给ꎮ通过分析问卷资料ꎬ笔者发现大学生的生涯建构现状存在生涯建构年级差异明显㊁未来生涯认知不明确等问题ꎬ以下尝试从国家㊁社会㊁学校㊁个人4个方面提出建议ꎬ以期助力新时代大学生实现生涯建构ꎮ3.1㊀国家层面:推进教育供给侧改革在经济发展中ꎬ 供给侧改革 指的是生产方(供给方)以提高生产效率㊁增加有效生产㊁增加中高端产品质量的方式ꎬ来应对市场供过于求ꎬ使得供求平衡的改革措施[2]ꎮ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ꎬ相当于供给侧与市场的关系:大学是社会所需人才的供应方ꎬ培养市场所需的劳动力ꎮ当今社会愈发看重大学生的适应性与灵活性ꎬ而目前高等教育体系尚未摆脱 重理论㊁轻实践 的传统教育模式ꎬ培养出的大学生往往缺少满足工作岗位需求的能力ꎬ因此传统教育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3]ꎮ首先ꎬ高等院校应该找准人才培养定位ꎮ围绕企业用人需求调整高等教育结构ꎬ改进教育体系ꎬ确定人才的培养模式ꎬ提升高校毕业生的综合实力ꎬ从而适应市场的动态要求ꎬ为就业市场提供更多出色的人才ꎮ其次ꎬ推进高校管理体制改革ꎬ政府简政放权ꎬ适当划清大学与政府的界限ꎬ使高校产生独立于政府的无限创造力ꎮ例如德国成立高校管理委员会ꎬ减少政府的涉足ꎬ以此体现政府简政放权的思路ꎮ最后ꎬ优化高等教育投入要素资源配置ꎬ提升人才培养质量ꎮ国家可以通过宏观调控ꎬ调整和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㊁按需调整专业分布与结构ꎮ例如美国政府鼓励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降低成本ꎬ通过财政手段支持高等教育改革[4]ꎮ3.2㊀社会层面:合力培育集体社会资本集体社会资本存在于社区或者社会其他部门中[5]ꎮ对于即将走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ꎬ集体社会资本对就业的帮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营造良好就业创业环境和提供更多就业机会ꎮ一方面ꎬ开展社区志愿活动ꎬ汇集集体智力ꎮ集体社会资本强调的是互利共赢的模式ꎬ参加一定的社区实践ꎬ有利于大学生社会资本的积累ꎮ因此ꎬ个体需要走出自我ꎬ寻求网络与共同体ꎬ愿. All Rights Reserved.。

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研究

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研究

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研究大学生生涯适应力:影响因素与提升方法大学生生涯适应力是指大学生在面对大学阶段的各种挑战时,能够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行为和技能,以适应大学生活的能力。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影响因素,并分享一些提高该能力的方法。

一、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概念及意义大学生生涯适应力是指个体在面对大学阶段的各项挑战时,能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行为和技能,使自身与环境相协调的能力。

它对大学生的学业成功和未来职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二、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影响因素1、个人特质:个体的性格、价值观、兴趣爱好等特质会对生涯适应力产生影响。

性格开朗、适应性强的学生往往能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2、生涯规划: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明确规划,会更有目标性和动力,有助于提高生涯适应力。

3、学习动力:学习动力强的学生能更好地克服学习中的困难,积极适应大学学习环境。

4、抗压力:面对大学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抗压力强的学生能更好地调整心态,积极应对。

5、自我认知: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更好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和心态,提高生涯适应力。

6、周围环境:包括校园文化、师生关系、家庭经济状况等,这些因素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的生涯适应力。

三、提高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方法1、了解自我需求和目标:学生应明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职业目标,从而更好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和心态。

2、积极寻求支持:面对困难时,学生应积极寻求老师、同学或家长的帮助,以便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3、建立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合理安排时间,使学习、休闲和社交活动保持平衡,有助于提高生涯适应力。

4、培养学习和社交能力:学生应注重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和人际交往能力,这些能力在适应大学生活和未来职业生涯中非常重要。

5、参加实践活动:通过参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提高生涯适应力。

6、心理健康:学生应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心理健康,从而更好地应对大学生活中的挑战。

大学生如何在职业生涯规划中保持灵活性和适应性

大学生如何在职业生涯规划中保持灵活性和适应性

大学生如何在职业生涯规划中保持灵活性和适应性在当今快速变化的职业环境中,大学生需要具备灵活性和适应性以应对职业生涯中的挑战。

如何在职业生涯规划中保持灵活性和适应性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保持灵活性和适应性的方法,并给出相应的建议。

一、了解自己的兴趣和优势大学生应该首先了解自己的兴趣和优势。

这是在职业生涯规划中保持灵活性和适应性的基础。

通过深入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人优势,可以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领域和发展方向。

只有在适合自己的领域中,大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保持动力和热情。

二、不断学习和提升技能大学生要具备保持灵活性和适应性的能力,就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技能。

职业领域的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和新知识不断涌现,大学生只有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技能,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建议大学生在校期间广泛涉猎各种课程,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

三、拓宽视野和增加经验保持灵活性和适应性需要拥有丰富的视野和经验。

大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各类实践活动,拓宽自己的视野。

可以通过参加社团组织、实习、志愿者工作等方式来积累经验和锻炼自己的能力。

此外,还可以通过跨学科学习、与不同领域的人进行交流等方式,了解不同的行业和职业发展趋势,为自己的职业规划提供更多的选择。

四、积极应对挑战和变化职业生涯中难免会面临各种挑战和变化,大学生需要有积极的心态去应对。

要有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的勇气,不畏惧失败和挫折。

在面对不确定性和变化时,要保持乐观、灵活和适应,调整自己的思维和行动,寻找新的机会和可能性。

同时,也要不断反思和总结经验,不断提升自己的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资源网络在职业生涯规划中,人际关系和资源网络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建议大学生要积极主动地与同学、老师以及行业从业者建立联系,参加各种社交活动和行业交流会,扩大自己的人脉关系。

同时,也要善于利用社交媒体和专业平台,获取更多的信息和资源,为自己的职业生涯提供支持和帮助。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职业决策分析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职业决策分析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职业决策分析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职业决策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对于大学生们来说,做出明智的职业决策是确立自己未来发展方向的基石。

本文将从个人兴趣、职业前景和自身条件等方面对大学生在职业决策中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个人兴趣个人兴趣是大学生做出职业决策时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

兴趣是内心的驱动力,它能够让我们对工作更有热情和动力。

因此,在职业决策中,大学生应该认真思考自己的兴趣所在。

首先,可以尝试多种不同的课程和实践活动,充分了解自己的兴趣所在。

其次,可以与身边的老师、同学或者职业顾问进行交流,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最后,可以参加相关的社团或者实习机会,亲身体验不同领域的工作环境,来验证自己的兴趣是否能够持久。

二、职业前景职业前景是大学生职业决策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因素。

大学生们应该关注当前社会的发展趋势和就业市场的需求。

首先,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行业报告和就业趋势分析来了解各个行业的发展前景。

其次,可以关注一些热门职业领域,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了解这些领域的就业状况以及所需技能。

最后,可以前往就业招聘会或者通过网络平台寻找一些实习机会,亲身了解不同行业的工作环境和薪资待遇。

三、自身条件在职业决策中,大学生还应该考虑自身的条件和实际情况。

首先,需要对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评估,看自己是否具备所选择职业所需的能力和素质。

其次,可以评估自己的特长和优势,看是否与所选职业相匹配。

例如,如果有较强的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可以考虑管理类的职业。

最后,需要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和职业规划,看所选择的职业是否符合个人的长期发展计划。

综上所述,大学生在职业决策中需要综合考虑个人兴趣、职业前景和自身条件等因素。

通过对自己的兴趣进行认真思考和探索,了解各个行业的发展前景,评估自身的条件和实际情况,大学生能够做出更加明智和合理的职业决策。

同时,也要记住职业决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不断调整和修正。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适应能力培养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适应能力培养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适应能力培养适应能力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至关重要的一项能力。

在现今社会快速变化的背景下,大学生应具备适应各种工作环境和角色的能力。

本文将从正确的心态、积极主动的态度、持续学习的观念以及跨学科能力的培养等几个方面,阐述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如何培养适应能力。

一、正确的心态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大学生首先需要树立正确认识和积极面对职场的心态。

他们应该明确理解,职业生涯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这是正常的,而不是逃避或者抱怨。

通过正确的心态,大学生可以更好地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对职场中的改变和挑战做出积极应对,从而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

二、积极主动的态度处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初期阶段,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主动的态度。

他们需要主动了解自己的兴趣和优势,明确自己得到发展的方向,并主动寻找职业发展的机会。

此外,大学生还应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提前积累职业技能和经验。

通过积极主动的行为,大学生可以更快地适应工作环境,更好地融入团队。

三、持续学习的观念适应能力的培养需要大学生具备持续学习的观念。

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大学生应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并将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他们应该关注行业的变化和发展趋势,积极参加培训和学习活动,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通过持续学习,大学生可以不断适应职业发展中的新挑战和新要求。

四、跨学科能力的培养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大学生还应该培养跨学科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

他们应该关注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交叉点,积极学习和应用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方法。

跨学科的能力可以使大学生更全面地思考问题,更灵活地解决问题,并在不同领域中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通过跨学科能力的培养,大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不同工作领域和职业发展的需求。

综上所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适应能力培养需要从正确的心态、积极主动的态度、持续学习的观念以及跨学科能力的培养等方面进行。

只有通过培养适应能力,大学生才能更好地适应职业生涯中的各种变化和挑战,提升自身竞争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

大学新生学习适应的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

大学新生学习适应的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

大学新生学习适应的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摘要】本文基于对xx3所高校XX级新生学习适应情况调查和部分学生访谈,从学习动机、教学模式、学习态度等维度分析了当今大学生常见的适应问题,提出了建立以学院为主体的、校院二级新生学业指导机制,广泛发动专业教师、各职能部门教师、高年级优秀学生等,分阶段、分类别、分专题对新生提供指导,以便更好地帮助新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顺利度过从高中到大学的过渡适应期,为大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进而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大学新生学习适应适应问题学业指导一、引言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赖以生存的生命线,美国AcT的统计发现,学生在大学一年级的学习生活情况(特别是新生适应期的情况)对学生大学四年的学习、工作成就及以后的差异分化影响巨大,其贡献率占了整个大学影响的53%。

①但是现有的高校新生教育着重于让新生了解学校的各类校纪校规、资源情况等,主要目的在于更好地管理学生。

由于我国高中教育存在严重的应试教育倾向,加上高中学习和大学学习之间的巨大差异,很多新生进入大学后都会经历一段艰难的适应期。

了解当今大学新生普遍存在的学习适应问题,厘清影响新生适应困难的因素,建立有效的学业指导体制机制,以便更有效地帮助新生适应大学学习生活,这些都是高校提高教育质量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本文基于对xx3所高校XX级新生适应情况调查和部分学生访谈,从学习动机、教学模式、学习态度等维度分析了当今大学生常见的适应问题,提出了建立以学院为主体的、校院二级新生学业指导机制,广泛发动专业教师、各职能部门教师、高年级优秀学生等,分阶段、分类别、分专题对新生提供指导,以便更好地帮助新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顺利度过从高中到大学的过渡适应期,为大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进而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

二、调查概况本次调查基于冯廷勇等人开发的《大学生学习适应量表》②,开发了针对本研究实际情况的调查问卷,内容涵盖学生基本情况、高中学习状况、学习适应情况等。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职业适应能力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职业适应能力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职业适应能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大学生在学习期间及毕业后对自己未来职业发展的认识和规划。

在这个过程中,职业适应能力被视为一项至关重要的素质。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职业适应能力。

一、职业适应能力的定义和重要性职业适应能力是指个体在职业生涯中面对不同工作环境需要调整和应对的能力。

它包括对职业发展的理解和规划能力、对工作任务的适应能力、对团队合作和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等。

职业适应能力的提高对大学生的职业发展至关重要,它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适应职场环境,实现自身职业目标。

二、发展职业适应能力的主要方法1. 提升自我认知能力大学生应该通过自我认知来了解自己的兴趣、特长和优点等,从而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和发展方向。

可以通过职业测评、实习经验等方式,提高自我认知能力,更好地发展职业适应能力。

2. 积极参与实践机会大学生可以通过实习、志愿者服务、校园组织等方式积极参与实践活动,锻炼自己的职业适应能力。

这些实践机会可以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职业生活的真实情况,并培养工作中需要的各种技能。

3.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在职场环境中,团队合作是必不可少的。

大学生应该主动参与团队项目,学会与他人合作,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与他人合作,大学生可以学到如何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协调和解决问题,提高职业适应能力。

4. 持续学习和专业知识更新在职场中,技能和知识的更新是必要的。

大学生应该持续学习,掌握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通过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大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职业发展的变化。

5. 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对职业生涯的成功非常重要。

大学生应该主动与同学、老师、校友等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并学会处理人际关系中的问题。

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为职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帮助大学生更好地适应职场环境。

三、如何评估职业适应能力的提升情况评估职业适应能力的提升情况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衡量:1. 工作表现通过观察大学生在实习或工作中的表现,可以评估其对工作任务的适应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现状研究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现状研究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现状研究20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等教育的普及率也不断提高。

今天的大学生不仅受到传统的文化传承,还受到现代社会的熏陶。

这就要求大学生有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以便在未来的社会中获得更大的成功。

究其原因,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低下出现在近几十年来几方面。

首先,今天的大学生从小就偏爱个人的发展,而忽视了社会的需求。

尽管家庭和学校都会教育孩子相互关心,但孩子们很少真正了解社会,更不用说参与社会活动了。

伴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这种缺陷逐渐被发现。

第二,当今的大学教育注重学生的学术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思想和精神文明。

因此,学生们要学习一堆书本,但没有能力去深入思考,没有足够的能力和精力去参与社会活动。

此外,由于社会判断体系和人们的价值观念都是以成功为唯一标准,学生也可能会担心自己遭到排挤,而不敢踏出舒适区,这就使得他们缺乏社会适应能力。

再者,大学生的职业规划不科学,也加剧了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缺失。

大多数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是家长和学校的决定,而非学生自己的选择。

这使得他们大多被动,不能思考自己的未来,也不能有效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变化。

此外,在职场上择偶的因素也会影响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由于学术成绩更受重视,这就使得他们忽视了社会实践经验,很难适应职场上的环境。

因此,他们缺乏职场素养,也缺乏与社会各界沟通的能力,从而加大了社会适应的困难。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低下,不仅是大学生自身的问题,也是整个社会的问题。

家长、学校和社会政府都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确保社会稳定性。

首先,家庭和学校要重视社会生活的教育,比如引导孩子参加社会服务或社会实践等活动。

同时,家长要正确引导孩子正确认识社会,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社会需求,并提高他们对社会的关注度。

其次,学校要做好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咨询工作,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到职业规划的决策过程中去,让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环境。

生涯适应力视角下大学生生涯发展现状与对策

生涯适应力视角下大学生生涯发展现状与对策

㊀㊀收稿日期:2019G11G16㊀㊀基金项目:本文系淮北职业技术学院2017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 生涯适应力视角下高职生的生涯发展与团体生涯辅导干预研究 (编号:2019j yx m-3)与 班级团体辅导对高职新生适应性心理研究 (编号:2017-B -4)阶段性研究成果.㊀㊀作者简介::张轶娜(1980 ),女,安徽蒙城人,淮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专业2018级硕士研究生,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工艺美术系讲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研究方向:生涯心理学㊁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第19卷㊀第1期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V o l .19N o .12020年2月J O U R N A LO F HU A I B E IV O C A T I O N A L A N DT E C HN I C A LC O L L E G EF e b .2020教育研究生涯适应力视角下大学生生涯发展现状与对策张轶娜1,2(1.淮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安徽淮北㊀235000;2.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工艺美术系,安徽淮北㊀235000)摘要:生涯适应力是大学生成为社会有用人才的重要能力.当下,大学生生涯适应力整体水平不高,生涯发展不平衡.探索大学生生涯适应力水平,改善生涯发展现状更新生涯理念,着力打造行之有效的生涯教育体系,构建社会支持㊁学校引导㊁家庭助力的生涯服务系统,以提升大学生生涯适应力.关键词: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生涯发展;现状;对策中图分类号:G 64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671G8275(2020)01G0016G05㊀㊀高等学府是造就新时期创新型人才的学术圣殿,肩负着为国家输送优质人才的重要职责.大学毕业生走出象牙塔,尽快融入日新月异㊁竞争激烈的社会,站稳职场,和时代同频共振,直接关系到他们的职业满意度和生活幸福感,与社会的稳定发展休戚相关.调查数据表明:2017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失业率为8.1%,毕业半年内的离职率达到33%,选择的工作与其对职业期待的吻合度为49%.[1]由此可见,大学毕业生的职业选择及生涯发展形势不容乐观.生涯成功发展的重要核心能力即生涯适应力,它是指个体根据可预测的生涯任务,对所参与的各种生涯角色进行整合,从而应对不可预测的生涯问题或生涯变化的能力及准备程度.[2]针对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现状进行成因解析,探寻提升大学生生涯适应力水平,突破生涯发展瓶颈的有效路径,促使他们从容应对职场风云和人生挑战,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一㊁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现状当代大学生的生涯适应力,整体呈中等水平,构成维度间发展不平衡,按照得分由高到低排序,前两名为生涯人际和生涯调适,接下来依次为生涯自信㊁生涯关注㊁生涯好奇,最差的为生涯控制.[3]说明大学生虽然在生涯人际沟通方面表现较好,遇到生涯问题或处于困境时,有较积极的弹性应对能力,解决生涯困扰的自信心较强,但对未来生涯的关心和规划不够充分,对自身及生涯的主动探索有待增强,生涯自主建构和掌控的能力较弱.当下,大学生生涯适应力主要存在六大差异.(一)性别及年级差异近年来,国内多数研究者的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中女性的生涯适应力情况差于男性.女大学生的生涯控制因子分明显低于男大学生.[4]根据胡晓红(2019)的调查发现,大学生生涯适应力总均分及生涯关注㊁生涯人际㊁生涯自信㊁生涯好奇的因子分,女性显著低于男性.[5]大学生各年级生涯适应力水平主要呈现两种分布.第一种是V 型分布:买盼盼(2017)的研究发现,生涯适应力总体水平大一得分最高,大二得分最低,大三㊁大四有所提升.[6]39G40第二种是N 型分布:傅文第(2015)的调查发现,生涯适应力水平从大二之后开始下降,大三处于最低谷,大四分数最高.[7]显见,大学生生涯适应力水平不同年级波动较大,大一较稳定,大二㊁大三处于低潮和转折阶段,大四逐渐好转.(二)家庭状况及学校因素差异家庭状况差异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城乡区域呈现差异.近年来,城市大学生的生涯人际分数优于乡镇大学生;[8]大城市的大学生生涯好奇显著优于农村大学生.[6]41二是家庭是否给予生涯支助呈现差异.家庭给予大学生的生涯帮助越多,个体具有的生活满意度和生涯适应力水平越高;[7]父母的生涯支持可以促进大学生进行生涯探索从而提升61其生涯适应力;[9]父母的生涯支持对大学生有正向促进作用.[10]三是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呈现差异.傅文第(2015)的研究表明,生涯适应力总体水平最好的是家庭经济一般的大学生,最弱的是家庭经济较差的大学生.[7]四是个体是否为独生子女呈现差异.独生子女大学生生涯适应力总体水平及生涯好奇㊁生涯自信㊁生涯控制显著优于非独生子女;[11]32非独生子女仅在生涯人际维度的得分略高于独生子女.[8]学校因素差异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专业满意度呈现差异.大学生对专业满意度越高,生涯适应力发展水平越好.[11]33二是校园生活满意度呈现差异.大学生对校园生活的满意度与生涯适应力水平呈显著正相关.[12]三是在校是否接受生涯教育呈现差异.接受过生涯辅导或职业发展教育的大学生,其生涯适应力表现更佳.[7](三)实践经历及社会支持差异实践经历差异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与无兼职和实习经历的大学生相比,有兼职和实习经历的个体,在生涯关注和生涯好奇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和未加入学生组织的大学生相比,加入学生组织的大学生生涯适应力水平更好.[4]二是参加社团或与专业相关的兼职㊁实习可以改善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发展水平,且生涯适应力发展水平与兼职次数呈正相关.[5]社会支持差异体现在两个方面:[13]一是社会支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大学生生涯适应力,随着社会支持的增多,大学生生涯适应力总体及各维度水平显著提升.二是社会支持能够通过提高大学生的希望水平,进一步提升其生涯适应力.二、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现状成因解析(一)整体情况的成因解析大学的学习生活与高中相比,自由度大,自主性强,自我管控和规划能力要求高.自律性较差的大学生,若缺乏必要的引导和调整,容易成为不思进取的 啃老族 或抗挫力极差的 草莓族 .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短板与生涯规划能力的欠缺,导致生涯适应力不佳,具体包括三个方面:[14]一是自我认知能力匮乏㊁改变现状动力不足.近30%的学生选择专业时,几乎依赖父母亲朋.当对自身及所选专业有一定了解时,仅有10%左右的学生转到适合自己的专业.未积极做出改变和调整的学生,容易丧失学习兴趣,虚度光阴,求职受挫.二是学生个体关注程度不够,规划意识不强.约40%的大学生不重视且从未做过生涯规划.60%做过规划的大学生也仅停留在纸上谈兵,并未付诸实施.超过30%的大学生缺乏生涯探索的欲望,不打算接受学校的生涯指导和帮助.三是学校重视程度还不够,缺乏及时有效的生涯教育.近40%的高校把职业生涯规划作为选修课.将其作为必修课的高校,多数未能在新生入学初始就开展相应的生涯教育,而是直到最后两年才开设相应课程.甚至仍有5.06%的高校未开设此类课程.(二)群体差异的成因解析1.性别及年级差异解析造成性别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其一,传统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女子应在家相夫教子,成为贤妻良母;男子则应事业为先.因此,男大学生更关注未来生涯的发展,当他们遇到生涯困境和阻碍时,更愿意大胆尝试,奋力突破.其二,性别歧视仍呈历史惯性.当今社会,仍有不少用人单位更愿意录用男性求职者,有些用人单位因女职工婚育,剥夺其事业上升的机会.男女两性职业发展的不平等待遇,严重挫伤了女大学生生涯发展的信心.年级差异主要和大学生的心路历程有关:大一刚入校时,踌躇满志,对未来充满向往与憧憬.大二从自我超越到现实回归,适应不良的学生,学习生活满意度下滑,生涯适应力水平也相应下降.大三面临选择未来道路的巨大压力和挑战,开始认真思考自我的生涯目标,主动弥补理论和自身短板.大四经过反思和实践,促使生涯适应力逐步回升,临近毕业时达到上扬的水平.2.家庭状况及学校因素差异解析家庭状况差异的原因主要包括:其一,我国目前优秀的师资㊁优良的硬件资源聚焦于大中城市,来自城市的大学生信息丰富㊁视野开阔㊁思想活跃㊁性格外向;农村大学生到了城市读大学,因为和城市大学生存在经济条件㊁家庭背景㊁知识结构㊁综合能力等多方面的差距,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影响他们人际交往的主动性和生涯发展的自信心.其二,大学生在生涯发展陷入困境时,得到家人的及时支助,利于调整心态,重振旗鼓,提高心理韧性和弹性,进入良性发展.其三,经济条件的影响因素较为复杂.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家长既要给予有效支持,又要防止过分依赖,才能促进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提升.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会因个体心态不同,结果大相径庭.如果贫困大学生不向命运屈服,自我磨砺,积极寻找机会,可以化阻力为动力,突破障碍.反之,如果他们自怨自艾,悲观被动,则其生涯发展会严重受阻,甚至恶性循环.其四,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优势来源不同.独生子女家庭往往对唯一的子女寄予厚望,将子女教育作为71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0年第1期㊀家庭重中之重,人力物力财力较充足,能为子女提供较丰厚的资源.非独生子女家庭,经济负担较重,来自家庭的生涯支助相形见绌,但非独生子女可以通过与众多家庭成员的相处磨合,逐渐习得人际交往的原则和技巧,在生涯人际方面较具有优势.学校因素差异的原因主要体现在:其一,大学生若对所学专业具有高满意度,可以催化对本专业的积极肯定态度,迸发出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较易取得优良的专业成绩,从而为将来就业夯实理论基础;会更关注与专业相关的职业现状㊁发展动态和就业前景,热门岗位要求等,能够尽早做出切实可行的生涯规划并认真付诸实施;会更主动地寻找机遇,积极实践,积累经验,做好入职热身准备.其二,校园生活满意度高,显现他们身心愉悦,潜能激活,因此会有更好的生涯表现.其三,在校接受生涯辅导有助于从专业视角,战略高度,运用科学的理论和系统的方法,帮助大学生全面认知自我,增强生涯关注的主动性,激发生涯探索的好奇心,引领他们规划适合自己的生涯发展路径,客观理性应对未来挑战,从而减少生涯探索时的盲目性,降低生涯抉择时的困惑和焦虑感,扬长避短,把握生涯发展的主动权.3.实践经历及社会支持差异解析实践经历差异的原因主要在于:其一,兼职和实习有助于帮助大学生转变社会角色,熟悉职场规则.其二,如果兼职和实习与所学专业相关,更有助于学以致用,促进理论联系实际,积累职场经验.其三,加入学生组织或社团,可以锻炼组织协调管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职场必备技能.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往往会对有丰富实践经历的学生情有独钟,认为他们的综合实力更强,更容易胜任职场工作.这类学生也会因自身的实践经历,在应对生涯问题时,更加得心应手.社会支持差异是由于大学生的社会尊重㊁支持感和希望水平会随社会支持同步提升,从而有利于大学生做好迎接生涯挑战的准备,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提高战胜困难的能力,平静接受和较快适应生涯变化,顺利融入新的生涯环境,持续推进,直到实现生涯目标.三、提升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可行性对策(一)积极提升生涯理念,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南海㊁李金碧的观点,广义的生涯不仅仅局限于职业生涯,而是将人的一生都纳入生涯活动的时空范畴,其内涵包括每个人所在的文化环境,参与的教育培训,就职的行业和岗位,职业㊁家庭㊁生活的变化起伏及人际交往状况等诸多方面.[15]生涯建构理论认为个体可以通过自我调节,有机整合所需承担的具有不同任务和要求的生涯角色,使其达到动态平衡.由于生涯随着主客观条件的改变处于动荡和变化中,大学生需要通过积极能动的调整,与环境发生交互作用,从而逐渐适应变化,达到角色切换自如平顺.[16]生涯教育的任务不仅仅局限于引导择业,还包括帮助个体在不同的生涯阶段,面临不同的生涯问题及角色变化时,能够做好充分的准备,理性系统规划,使难题迎刃而解.大学生只有充分意识到生涯的重要意义,从学校要我规划生涯转变为我要规划生涯,才会主动参与生涯教育和培训,乐于实践锻炼,提高生涯辅导效果.(二)着力打造全程化㊁系统化㊁体验式生涯教育体系按照黄天中提出的体验式全程生涯教育理论,生涯教育应贯穿一生,结合大学生不同的生涯成长阶段,树立相应的生涯学习目标,注重体验,终身学习,健康成长.[17]从进入大学到初入职场,生涯学习的目标主要是生涯抉择和生涯适应.如果从幼儿园阶段开始生涯启蒙,小学阶段具备生涯认知,初中阶段开始生涯探索,高中阶段进入生涯准备,目标层层分解,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到了大学和就业阶段的生涯目标就能水到渠成.因此,生涯教育应从娃娃抓起,教育部门应充分重视,打通生涯教育主线,实施系统化的目标㊁课程㊁活动㊁内容㊁评估,实现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中的生涯教育衔接一体化,形成完整的生涯教育体系.运用体验式学习可以克服传统式学习模式依赖教师指导,脱离社会,理论和实践脱节,认知肤浅,记忆短暂,解决问题消极被动等弊端,采取以学习者为主的引导方式,强调接纳㊁欢迎㊁尊重㊁诚实㊁自助与互助的学习态度和氛围,经历环境体验和高峰体验,关注实时的感觉㊁态度㊁观念及能力,有助于培养综合素质,增强自信,牢固掌握知识,灵活使用经验,熟练运用技能,能动解决实际问题,应在生涯教育中予以推广.(三)区分情况㊁有的放矢开展生涯辅导1.采取有效方式,掌握个体情况一是新生入学后,高校应进行生涯适应情况及性格㊁兴趣与匹配职业的相关测评,采取访谈㊁ 大学生生涯适应力问卷 调查㊁M B T I职业性格测试㊁霍兰德S D S职业兴趣测试等手段,全面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㊁兴趣爱好㊁职业取向,评估生涯适应力水平及生涯发展需求,帮助学生探索自己渴望并适合的工作.二是为学生建立生涯档案,提供个性化81张轶娜/生涯适应力视角下大学生生涯发展现状与对策的生涯辅导,指导学生撰写㊁修订㊁完善生涯规划书,为他们职业规划和生涯发展答疑解惑,做好生涯咨询信息的整理㊁分析㊁反馈和跟踪服务,培养学生具备与时俱进㊁自我调整适应的能力.2.区分心理特点,开设辅导课程生涯辅导课程应作为高校的必修课程,贯穿大学四年,全程指导,全员覆盖,结合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分段实施,强调特色.大一做好整体规划,重点帮助学生了解和适应大学生活,关注生涯发展,明确奋斗目标;大二营造竞争优势,重点帮助学生客观全面的认知自我,提升综合素质,增进生涯好奇,将与未来职业相关的兴趣发展为特长;大三提升生涯自信,重点帮助学生创造更多机会,促使他们踊跃参加社会实践和锻炼;大四管控生涯主动,重点帮助他们了解不同选择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学会理性抉择和弹性应对,根据现实情况积极进行生涯调适,逐渐掌控生涯发展的主动权.3.关注特殊群体,促进协调发展学校可邀请成功的职场女性或优秀女大学毕业生,面向在校女大学生举办报告会㊁分享会,帮助她们建立正确的世界观㊁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生涯自信,激励她们独立自主,努力拼搏.也可以开展心理学讲座和团体辅导,使她们不仅了解男女两性的身心区别,而且认知女性的优势,如有韧性㊁更细心㊁有耐心㊁善沟通等.教授女大学生时间管理㊁情绪管理㊁自我管理的方法,使她们掌握平衡事业家庭的智慧和技巧,合理安排,张弛有度,善用外援.还要针对农村㊁城镇及贫困大学生的现状及特点进行帮扶.通过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等途径帮助他们解决经济困难.运用团体辅导或个体咨询,帮助他们克服自卑㊁偏执心理,提高语言表达㊁人际沟通㊁组织协调等综合素质.开展生涯辅导,帮助他们更新就业观念,提升职业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通过宣传海报㊁政策问答㊁专题讲座等方式鼓励他们响应国家的 支援西部 三支一扶 到村任职 农技特岗 等就业扶助政策.(四)构建社会支持㊁学校引导㊁家庭助力的生涯服务系统首先,社会应加大生涯帮扶力度.国家应鼓励大学生创业,提供创业优惠,落实创业扶持政策;社区应积极开展创业培训和指导,从而减轻大学生的创业压力,降低创业风险,化解后顾之忧.网络平台应提供丰富的生涯教育资源及生涯咨询服务,发布充足㊁可靠㊁分类的招聘求职信息.用人单位应加强与高校的交流合作,积极推行订单式培养,实现 招生即招聘㊁入校即入职㊁校企联合培养 ,有效缓解人才供需脱节的燃眉之急.其次,高校应加强生涯引导作用.不断完善生涯教育组织管理机构及生涯师资队伍,坚持 引进来 和 走出去 并重的举措,既邀请专家学者来校做生涯教育工作指导,也通过招聘或与培训机构合作,建立一支以辅导员和心理咨询师为主要成员,具有生涯规划㊁生涯咨询能力的生涯理论和实践教育专业人才队伍.高校可充分利用校园文化,采用演讲比赛㊁征文比赛㊁辩论赛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生涯教育活动.高校应注重校内实习和校外实践相结合,采取勤工俭学㊁青年志愿者服务㊁素质拓展㊁职业体验㊁职场模拟㊁职业生涯规划大赛㊁职业技能大赛等灵活多样的形式,不断提升大学生找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和生涯相关的社团活动,充分发挥大学生同窗互助作用,引领他们强化自我教育,优化自我管理,逐步自我完善.最后,家庭应发挥生涯助推功能.父母应积极关注子女的生涯发展.当子女生涯受挫时应及时安慰鼓励,培养他们百折不挠的意志;当子女面临生涯两难选择时应平等沟通,耐心交流,帮助他们分析现实,给予生涯发展的合理化建议,激励他们探寻社会需要和个人理想的最佳契合点.总之,全社会齐抓共管,重视大学生生涯发展现状,多角度㊁全方位搭建平台,提供服务,引导大学生做好生涯准备,提升自身的生涯适应力,才能使高校人才培养满足社会需要,促使大学生理性择业㊁快乐从业㊁健康成才,真正成为新时期社会欢迎的有用人才.参考文献:[1]㊀王伯庆,马妍.就业蓝皮书:2018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E B/O L].(2018G06G28)[2019G04G07].h t t p s://c h a s s c.s s a p.c o m.c n/c/2018G06G28/550719.s h t m l.[2]㊀S a v i c k a s,M.L.C a r e e rad a p t a b i l i t y:A ni n te g r a t i v ec o n s t r u c t f o r l i f eGs p a n,l i f eGs p a c e t h e o r y[J].T h eC aGr e e rD e v e l o p m e n tQ u a r t e r l y,1997(3):247G259.[3]㊀赵小云.大学生的生涯适应力及其与家庭社经地位的关系[J].现代教育管理,2012(2):111G114.[4]㊀董振华,苏霞.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4(13):55G59.[5]㊀胡晓红,王艳.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现状调查及提升路径探析[J].陕西教育(高教),2019(2):58G59.[6]㊀买盼盼.大学生生涯适应力影响因素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7:39G41.[7]㊀傅文第,华欣.大学生生涯适应力调查与对策研究91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0年第1期㊀[J].学理论,2015(30):52G54.[8]㊀赖雪芬,谢丽婷.地方院校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现状调查与解析[J].嘉应学院学报,2017,35(12):84G89.[9]㊀Y u e n,M.,Y a u,J.R e l a t i o no fc a r e e ra d a p t a b i l i t y t o m e a n i n g i n l i f ea n dc o n n e c t e d n e s sa m o n g a d o l e s c e n t si n H o n g K o n g[J].J o u r n a lo f V o c a t i o n a lB e h a v i o r,2015,91(9):147G156.[10]㊀S u n,X.,M cH a l e,S.M.,U p d e g r a f f,K.A.M a t e r n a la n d p a t e r n a l r e s o u r c e sa c r o s sc h i l d h o o da n da d o l e sGc e n c e a s p r ed i c t o r so f y o u n g a d u l t a c h ie v e m e n t[J].J o u r n a l o fV o c a t i o n a l B e h a v i o r,2017(100):111G123.[11]㊀常小芳.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现状及对职业发展教育的启示[D].郑州:郑州大学,2016:32G33.[12]㊀华欣.普通高校本科生生涯适应力现状及对策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5:38G39.[13]㊀孙庆民,刘一帆.社会支持对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效应[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9(1):185G188.[14]㊀郝雪纯,赵慧杰,林一炜,等.乌鲁木齐市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查研究[J].中国市场,2018(35):178G179.[15]㊀南海,李金碧.什么是 生涯 :对 生涯 概念的认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3):16G17.[16]㊀S a v i c k a s,M.L.T h et h e o r y a n d p r a c t i c eo fc a r e e rc o n s t r u c t i o n[M].I n S.D.B r o w n&R.W.L e n t(E d s.),C a r e e r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c o u n s e l i n g:P u t t i n gt h e o r y a n d r e s e a r c h t o w o r k.H o b o k e n,N J:J o h nW i l e y&S o n s,2005:42G70.[17]㊀黄天中.体验式全程生涯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R]//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生涯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一届理事会成立大会.北京交通大学,2019.[18]㊀赵小云.当代大学生的生涯适应力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2G6.[19]㊀董金秋,高婷.大学生生涯适应力与家庭背景的相关性分析[J].北京青年研究,2017,26(4):28G38.[20]㊀李颖.大学生生涯适应力提升教育的路径探析[J].人力资源管理,2017(9):219G220.[21]㊀张丁方.大学生职业规划现状和对策研究[J].科技资讯,2018,16(25):212G213.[22]㊀唐洁,曾平. 以生为本 视角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探析[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21):55G56.[23]㊀张宇,郭志超,邢传波.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与对策思考[J].中外企业家,2018(21):140.责任编辑:仲耀黎T h eC u r r e n t S i t u a t i o na n dC o u n t e r m e a s u r e s o fC o l l e g e S t u d e n t s'C a r e e rD e v e l o p m e n t f r o mt h eP e r s p e c t i v e o fC a r e e rA d a p t a b i l i t yZ H A N G Y i n aA b s t r a c t:C a r e e r a d a p t a b i l i t y i s a n i m p o r t a n t c o m p e t e n c e f o r c o l l e g e s t u d e n t s t ob e c o m eu s e f u l t a l e n t s i n s o c i e t y.A t p r e s e n t,t h e o v e r a l l l e v e l o f c o l l e g e s t u d e n t s'c a r e e r a d a p t a b i l i t y i s n o t h i g h a n d t h e c a r e e r d eGv e l o p m e n t i s i m b a l a n c e d.C o l l e g e s t u d e n t s'c a r e e r a d a p t a b i l i t y s h o u l db ee x p l o r e d,t h ec u r r e n t c o n d i t i o n o f c a r e e r d e v e l o p m e n t s h o u l db e i m p r o v e d,t h e c a r e e r i d e a s h o u l db e u p d a t e d,e f f e c t i v e c a r e e r e d u c a t i o n a l s y s t e ms h o u l db eb u i l t a n dt h e s o c i e t yGs u p p o r t e d,s c h o o lGg u i d e da n d f a m i l yGa s s i s t a n t c a r e e r s e r v i c e s y sGt e ms h o u l db e c o n s t r u c t e d s o a s t o p r o m o t e c o l l e g e s t u d e n t s'c a r e e r a d a p t a b i l i t y.K e y w o r d s:c o l l e g e s t u d e n t s;c a r e e r a d a p t a b i l i t y;c a r e e r d e v e l o p m e n t;c u r r e n t s i t u a t i o n;c o u n t e r m e a s u r e s 02张轶娜/生涯适应力视角下大学生生涯发展现状与对策。

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研究述评

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研究述评

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研究述评作者:周海霞龚玲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09期摘要:适应力作为个体进入成年期后的重要能力,已经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而个体在职业生涯中的适应力是国内外近年来心理学的研究热点,被视为大学生在进入社会后能否获得职业生涯成功的关键能力。

在综合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概念内涵、相关研究等方面进行了梳理与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生涯适应力作者简介:周海霞(1984-),女,重庆长寿人,重庆三峡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教学心理学;通讯作者:龚玲(1986-),女,湖北石首人,西南大学心理学部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09--02在就业日益竞争激烈的今天,职业生涯的不确定在大学生群体中是日益突出的问题,他们会因生涯的不确定而感到迷茫和不安,采取与此相应的认知、情绪、行为等来应对。

国外研究者对生涯适应力的研究并不仅仅限于理论,而是更多在关注在生涯咨询实践中的应用。

作为心理学在就业领域的一个新的研究热点,台湾学者结合台湾的本土情况,对大学生的生涯适应力有了较深入的研究,生涯适应力的研究在国内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内也越来越重视这一领域。

本文将在梳理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生涯适应力的内涵、已有的研究,以及未来的研究展望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能够提供一些提高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措施,使他们能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得到顺利的发展。

一、生涯适应力的内涵生涯适应力是研究者对适应力概念在职业生涯中的探讨,美国心理学家Super在修订他生涯成熟度时,提出了生涯适应力的概念,随后“生涯适应力”在职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使用。

大学阶段是我们职业角色转变和发展的关键期,而生涯适应力的发展将会为我们奠定一生发展的基础。

Savickas认为生涯适应力是指个体对于可预测的生涯任务、所参与的生涯角色与面对生涯改变或不可预测之生涯问题的因应准备程度。

高职生生涯适应力现状及其对生涯教育的启发获奖科研报告

高职生生涯适应力现状及其对生涯教育的启发获奖科研报告

高职生生涯适应力现状及其对生涯教育的启发获奖科研报告摘要:较好的生涯适应力能够使大学生更好地进行职业生涯决策,完善职业生涯规划,主动提升工作技能,对个体的职业生涯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为了解高职生的生涯适应力现状,本研究发现:高职生生涯适应力整体水平不高,高职生的生涯适应力水平在性别、年级、学科、居住地、家庭教养方式、是否担任学生干部等方面部分存在群体差异,研究结果对高职院校有针对性地开展生涯发展教育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高职生;生涯适应力;现状;教育启示一、问题提出大学生从学校跨入职场,职业生涯角色发生了变化,生涯适应力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生涯适应力被 Savickas 定义为“个体应对可预测的工作任务、角色以及由工作变化带来的不可预测的生涯问题时,自我调整的准备程度” [1]。

简言之,生涯适应力是属一种心理资源,是个体应对社会环境快速变化所带来的应对职业挑战的核心能力[2]。

生涯适应力作为个体在面对职业生涯的问题与困难时自我调整的能力,是个体获得长远的职业成功和应对职业环境变化的关键因素。

有研究发现,具有较高生涯适应力的个体普遍具有更高的主观幸福感和健康水平,对待工作态度认真,敬业度高,因此能获得较高的绩效[3]。

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高职生生涯适应力的总体现状及群体差异的基础上,探索生涯发展教育的应对之策。

二、研究方法(一)研究对象本研究在江苏省南京市、无锡市、苏州市三所城市的个别职业院校随机选取部分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 453份,剔除无效问卷后,收回有效问卷 439 份。

其中,男生236 人,女生203人;大一学生 198人,大二学生 128 人,大三学生 113人;城市大学生263人,农村大学生176人。

(二)研究工具本研究采用台湾研究者吴淑琬根据 Savickas(2005)的理论建构编制的大学生生涯适应力问卷(2008)。

该问卷由生涯关注、生涯控制、生涯好奇和生涯自信四个维度构成。

环境适应性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变革与适应

环境适应性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变革与适应
适应是变革的目的
变革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实现个人的职业目 标和价值。
变革与适应相互促进
变革可以带来新的机会和挑战,促使个人不断提高适应能力;而适 应能力的提高又可以为变革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保障。
03 大学生职业生涯 规划中的变革
变革的类型和特点
结构性变革
01
涉及职业生涯规划的整体框架和组成部分的调整,如目标设定
关注职业信息 积极收集职业市场的相关信息, 了解行业动态和职业发展趋势, 以便及时调整职业生涯规划。
提升综合素质 通过课程学习、实践锻炼等途径 ,提高自己在专业知识、技能、 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增 加职业竞争力。
04 大学生职业生涯 规划中的适应
适应的内涵和外延
适应的内涵
指个体在职业生涯中,根据环境变化 调整自身观念、行为和技能,以达到 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状态。
研究任务
通过分析环境适应性的内涵、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帮助大 学生更好地适应职业环境的变革,实现个人职业目标。
02 变革与适应在大 学生职业生涯规 划中的重要性
变革的必然性
社会经济环境的快速变化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经 济环境在不断变化,要求大学生具备适应变 化的能力。
职业生涯路径的多样化
05
04
灵活变通
在面对变化时,能够灵活调整自己的 计划和策略,以适应新的环境和要求 。
05 变革与适应在大 学生职业生涯规 划中的实践
案例分析:变革与适应的成功案例
案例一
某大学生在职业规划中,积极适应市场需求,通过自学和 参加培训课程,成功转型为热门行业从业者。
01
案例二
一位大学生在面对职业困境时,果断选 择创业,通过不断尝试和调整,最终实 现了自己的职业目标。

大学毕业生职业适应性现状及引导策略

大学毕业生职业适应性现状及引导策略

161大学毕业生职业适应性现状及引导策略作者简介:夏星怡,九江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学生;秦峰,九江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大学毕业生职业适应性现状及引导策略夏星怡 秦峰(九江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江西 九江 332000)摘要:近年来我们国家高等教育不断发展,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长,如今已不单单是就业难成为一个社会普遍问题,还有职业适应性问题也不容小觑。

本文以应用型本科学校为例,通过调查问卷分析影响毕业生职业适应性的因素,并对此进行分析寻找改善途径,以期从大学生个体层面、高校层面、用人单位层面和政府层面寻求引导策略,帮助广大毕业生更好更快地适应职业。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 职业适应性现状 引导策略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7-0161-02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820万人,比上年增加25万,再创历年新高。

毕业生人数持续上升,从2009年的611万增长至2018年的820万。

[1]在被调查的进入职场不足三年的毕业生中,31%认为自己的职业适应状况低,有6%的被调查者表示不适应目前的工作。

[2]对企业而言,当员工职业适应性较高时,会对外表达出较高的职业满意度和职业承诺,降低员工的离职率。

[3]鉴于此,当前大学生职业适应性问题值得关注。

一、毕业生职业适应性的现状大学毕业生职业适应性问题总体呈正态分布,能很好适应的占34%,一般适应的占62.5%,较难适应和不适应的占3.5%,在适应工作所需时间的表现上76%的应届毕业生选择了三个月以内,19.5%选择了三个月到半年,还有4.5%的应届毕业生选择了半年到一年。

由此可见,绝大部分的毕业生都能在三个月以内适应自己的工作,少部分毕业生需要三个月到半年时间,仍存在一些毕业生需要半年到一年的适应时间。

调查结果还显示,其中男性毕业生和女性毕业生在职业适应性这方面不存在较大差距(见表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19 ·
“在有生涯疑问时,我会想尽办法去了解”等;生涯 控制因子有 4 个项目,如“面对生涯的选择,我能作 出适当的决定” 等; 生涯自信因子有 7 个项目,如 “我认为自己可以克服未来生涯中的潜在障碍与困 难”等。 问卷采用 Likert5 点计分,从“非常符合”到 “ 非 常 不 符 合 ”, 各 分 问 卷 的 内 部 一 致 性 信 度 在 0.72-0.84 之间, 总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 0.90, 显示此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不过,该问卷的个 别题项在语言的表述上与大陆的表达习惯存在一 定的差异,为使其适合大陆大学生,本研究在不改 变题意的基础上对个别题项的表述方式进行修正, 使其符合大陆的语言习惯, 修订后问卷各维度的 α 系数介于0.63-0.76 之间, 总问卷的系数为 0.86,问 卷各因素间基本上呈中等程度的相关,其相关系数 介于 0.38-0.66 之间,结构效度良好。
(二)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群体差异比较 首先,大学生在生涯适应力总均分上存在显著 的性别差异,表现为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 在生 涯适应力诸因子上,除生涯关注因子外,均存在显 著的性别差异, 都表现为男生得分显著地高于女 生。 总体上看,男大学生的生涯适应力水平明显要 优于女大学生。 其次,极其显著的年级差异,各年 级的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大一、大三、大四、大二, 事后比较(scheffe)发现,大二学生的得分都显 著低 于大一和大三。 在诸因子上,年级的主效应均达到 显著水平,事后比较(scheffe)发现,在生涯关注上 , 大一学生的得分都显著高于大二和大四;在生涯控 制上,大一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大二学生;在生涯 好奇上,大一、大三和大四学生的得分均显著高于 大二学生。 总体上看,大二年级是大学生生涯适应 力发展的低谷期,大一学生发展水平最高。 第三,大学生在生涯适应力总均分极其 诸 因 子 上均不存在显著的城乡差异。 不过从得分上看, 都表现为城市大学生的得分高于农村大学生。 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群体差异见表 1。
(三)研究程序 主试按统一的测试指导语实施团体测试,要求 被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问卷中的所有题目,并强调 回 答 的 真 实 性 。 所 有 数 据 资 料 采 用 SPSS 12.0 for Windows 2000 统计软件处理。
三、结果呈现
(一)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总体状况 对获得的有效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发现,大学生 的生涯适应力总均分值高于中等临界值 3 分 (M= 3.78),居中等偏上程度,表明大学生在面对其 生涯
2.169* 3.93±0.45 3.66±0.44 3.82±0.48 3.79±0.46 6.995*** 3.81±0.47 3.76±0.46
1.134
注:* 表示 p< 0.05,** 表示 p<0.01,*** 表示 p<0.001,下同。
· 120 ·
(三)不同生涯决策风格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状况 为考察不同类型生涯决策风格大学生的生涯 适应力状况,首先对大学生的生涯决策风格进行归 类。 归类方法为:以研究被试在三类风格中的最高 得分为其生涯决策风格之类型,若被试有两种以上 风格同为最高分,则不列入统计分析。 结果发现,大 学生中理性型生涯决策风格的有 271 人,约占总人 数 的 60.2% , 直 觉 型 的 有 60 人 , 约 占 总 人 数 的 13.3%,依赖型的有 86 人,约占总人数的 19.1%。 可 见,本研究大学生被试中以理性型生涯决策风格最 多,依赖型次之,而直觉型最少。 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见表 2),大学生的 生涯适应力总均分及其诸因子在生涯决策风格上 均 存 在 极 其 显 著 的 差 异 。 事 后 比 较 (scheffe)发 现 ,理 性型决策风格的大学生在生涯适应力总均分及其 诸因子上的得分都非常显著地高于直觉型和依赖 型决策风格大学生;直觉型决策风格大学生的得分 则显著地高于依赖型决策风格大学生(生涯关注因 子除外)。 从整体上看,理性型决策风格大学生的生 涯适应力发展水平最高,直觉型的次之,依赖型的 最差。 表 2:不同生涯决策风格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差异比较
现代教育管理·2010 年第 10 期
大学生就业研究
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现状及其与 生涯决策风格的关系①
赵小云1,薛桂英2
(1.南京师范大学,江苏 南京 210097; 2.重庆文理学院,重庆 402160)
摘 要:采用问卷法对 450 名 大 学 生 的 生涯适应力现状及其与生涯决策风格关系的调查发现:大学生 的生涯适应力发展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男大学生的生涯适应力水平明显优于女大学生,大一学生的生涯适 应力发展水平最高,大二学生最差;城市大学生与农村大学生在生涯适应力上差异不显著;理性型生涯决策 风格的大学生在生涯适应力上表现得最好,直觉型的次之,依赖型的最差。
中的发展任务或不可预测的生涯问题时已具备一 定的因应准备程度。 对数据的进一步分析发现,生 涯适应 力低的大学 生(总均分 小 于 临 界 值 3)有 24 人, 占总人数的 5.4%, 而生涯适应力高的大学生 (总均分高于 4) 有 155 人, 占总人数的 34.4%,有 60.2%的大学生的生涯适应力居于中等程度。 另外, 从诸维度上看, 大学生在生涯关注上得分最高,生 涯好奇次之,再次为生涯自信,生涯控制得分最低, 表明大学生对自己的生涯是关注的,愿意去探索且 具有一定的自信,但在面对未来生涯选择时会优柔 寡断、半信半疑,即无法做出适当的生涯选择。
3.98±0.54
3.86±0.61
5.696**
3.434*
6.972***
3.917**
4.20±0.58
3.30±0.56
3.92±0.61
3.82±0.61
4.14±0.56
3.23±0.58
3.88±0.57
3.78±0.62
1.079
1.265
0.618
0.672
生涯适应力 3.85±0.48 3.75±0.46
①基 金 项 目 :重 庆 文 理 学 院 引 进 人 才 专 项 基 金 项 目 “新 建 本 科 院 校 大 学 生 职 业 生 涯 规 划 研 究 ”(Y2008086)。 作 者 简 介 :赵 小 云 (1980-),男 ,山 东 莱 阳 人 ,南 京 师 范 大 学 教 育 科 学 学 院 博 士 生 ,研 究 方 向 :学 习 与 教 学 心 理 ;薛 桂 英 (1979-),女 ,山 东 巨 野 人 ,重 庆 文 理 学 院 质 量 管 理 部 讲 师 ,研 究 方 向 :高 等 教 育 管 理 。
生涯决策风格是指个体在应对需要作出生涯 决策的情景时经常采用的反应方式,它往往牵涉个 体自身的人格特质。 不同的生涯决策风格有其不同 的特色、决策效果及其影响。 而关于决策风格与生 涯适应力的关系,目前为止还未见有相关的研究报 告。 基于此,本研究欲在探讨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
总体现状及群体差异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生涯决 策风格这一重要心理变量对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 影响,以期能够为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二是生涯决策风格问卷。 此问卷由台湾研究者 林幸台编制 [6],全问卷共 30 个 题项,每一分 量 表 各 10 题,分别评定三种生涯决策风格:理性型、直觉型 以及依赖型。 该问卷间隔三周所求得的重测信度 为 :理 性 型 0.92,直 觉 型 0.82,依 赖 型 0.87;效 度 方 面,以因素分析验证问卷的建构效度,结果符合原 假定。
-1.184
3.496**
1.851*
2.768**
4.36±0.54
3.39±0.59
24.00±0.61
3.97±0.60
4.06±0.55
3.16±0.55
3.73±0.56
3.69±0.60
4.21±0.54
3.30±0.57
3.99±0.59
3.79±0.64
4.11±0.62
3.24±0.55
F 27.247*** 26.362*** 22.872*** 32.759*** 46.402***
四、结论与讨论
(一)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现状分析 从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总均分上看,大学生的 生涯适应力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表明大学生在面对 其生涯中的发展任务或不可预测的生涯问题时已 具备一定的因应准备程度。 这可能是因为大学阶段 是多数大学生进入职场和社会前的最后一个准备 期,对未来生涯发展的思考已提上日程,为了未来 更好地发展使得他们必须得有所准备。 不过,在研 究中我们发现,生涯适应力水平较高的大学生仅占 总人数的 34.4%, 有 65.6%的大学生的生涯适应力 水平不如人意。 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大学生在 面对未来生涯选择时会优柔寡断、半信半疑,即无 法做出适当的生涯选择。 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与 大学生的自身素质有关,另一方面也可能与地方院 校的办学质量和地位有关。 本研究中所调查的两所 高校都是由原来的专科学校或单一或组合升格成 为本科院校的,其办学历史相对较短,软、硬件设施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在重庆市两所地方院校中随机选取部 分大学生作 为研究对象 ,共 发 放 问 卷 500 份 ,收 回 有效问卷 450 份。其中,男生 131 人,女生 319 人;大 一学生 79 人,大二学生 161 人,大三学生 122 人,大 四学生 88 人;城市大学生 171 人,农村大学生 279 人。 (二)研究工具 一是生涯适应力问卷。 采用台湾研究者吴淑琬 根据 Savickas(2005)的理论建构编制的大学生生涯 适应力问卷[4]。 在 Savickas 的理论建构中,认为一个 适 应 性 的 个 体 应 具 备 以 下 特 点 [5]:(1) 能 够 对 未 来 生 涯有所关注;(2)能够 增 进 对 自 己 未 来生涯的控制 感;(3)能展现 出 对 可 能 自 我 和 未 来情景探索的好 奇心;(4)能够不断 强 化 自 己 对 实 现 生涯抱负的信 心。 因此,该问卷由生涯关注、生涯控制、生涯好奇 和生 涯自信四 个维度构成 。 问 卷 共 21 个 题 项 ,其 中,生涯关注因子有 4 个项目,如“我会思考未来的 生涯发展与方向”等;生涯好奇因子有 6 个项目,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