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 经济文明史 专题九 古代赋税制度 新人教版
高三历史复习1
10.对明、清两朝赋税制度内容、影响表述正确的是(
)
①.征收标准由人丁为主向以银两为主演变
②.以纳实物为主向以银两为主转变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
一.知识整合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
1.“相地而衰征”和“初税亩”
春秋时期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是根据土地的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实质是承认土地私有。
春秋后期鲁国开始实行“初税亩”,是用法律规定将公田交给耕者,按田亩收税,其实质也是承认土地私有。
2.编户制度
它既是两汉时期的管理制度,也是这一时期的赋税制度,被编的平民称为编户齐民。他们有独立的身份,并依据资产多少交纳赋税,服兵役、徭役。我国封建社会完整的赋税徭役制度正式形成。
9.封建政府进行赋税政策的调整或改革的出发点是要解决 (
)
①.地主与农民的矛盾
②.封建国家与农民的矛盾
③封建国家与地主的矛盾
④.政府的财政危机
——-摘自《旧唐书.卷118》
材料三:“总括一州县之赋税,量地计丁.....一岁之役,官为募敛,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凡颠办、派办、京库、岁需与留存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与官.....盖均徭、里甲与两税为一,小民得无剧,而事亦易集,立法颇为单便。”
3.唐朝的租庸调制比隋朝有了很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
A.租庸调制以均田制为基础 B.庸不再有年龄限制
C.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 D.有利于国家的富强
4.下列对于两税法理解错误的是 (
(3).材料二所反映的税制在哪些方面比材料一所反映的税制进步?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一轮复习分析
地丁银
废除了人头 税,促进了 人口增长和 社会经济发 展
阶段
名称
时间
背景 封建经济的继 续发展,适应 商品经济的发 展的需要,缓 和阶级矛盾, 增加财政收入
内容
特点
作用或影响
一条 鞭法 封建 赋税 制度 新阶 段
明朝 后期
将原来的田 赋、徭役、 杂税合并, 按户、丁征 收役银,分 摊在田亩上, 按人丁和田 亩来分担
以人丁为主要征主要征收标准的赋税制度
(初税亩、两税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地丁银等)
征收货币的赋税制度
(募役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等)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趋势
1、征税标准: 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为主过渡,人头税
在赋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少,直到废除。
历代主要赋税制度表
阶段
名称 “相地而衰征”
时间
背景
内容
特点
作用或影响
封建赋税制度 形成阶段
“初税亩” 编户制度
租调制
租庸调制
封建赋税制度 发展阶段
略
两税法 募役法和 方田均税法 一条鞭法
封建赋税制度 新阶段
地丁银
阶段
名称 “相地而衰 征” “初税亩”
时间
背景
私田的出现;井 田制逐步瓦解; 奴隶制崩溃,封 建制逐步确立
募役 法和 方田 均税 法
北宋王 安石法 时期
阶段
名称
时间
背景 封建经济的继 续发展,适应 商品经济的发 展的需要,缓 和阶级矛盾, 增加财政收入
内容
特点
作用或影响
一条 鞭法 封建 赋税 制度 新阶 段
由实物地租 为主变为货 币地租为主; 赋税品种减 少
人教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归纳: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一、.我国古代主要赋税制度的类型:①以人丁为主要征收标准的赋税制度(编户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②以土地和财产为主要征收标准的赋税制度(初税亩、两税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地丁银)③征收货币的赋税制度(募役法、一条鞭法、摊丁人亩)二、. 赋税制度的发展演变:①初税亩:春秋后期从鲁国开始实行,前提是“私田”的出现。
规定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实际田亩数征税,鲁国初税亩,承认私田合法,它与齐国“相地而衰征”等新税制的出现,标志着井田制的瓦解。
②编户制度:主要盛行于两汉,前提是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地主土地私有制。
秦始皇时,让百姓自己申报土地,载于户籍,国家依户籍征发赋税余徭役。
西汉时期,政府把农户的人口、年龄、性别和土地财产等情况都详细登记在户籍上,作为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的根据。
编户农民对封建国家承担的义务有四项:田租、算赋或口赋(人头税)、徭役和兵役,并以人丁为主要征税标准,它的实行标志着我国古代完整的赋税徭役制度正式形成。
③租调制:主要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前提是实行均田制(按人口分配国家掌握的土地)。
受田农民每年交纳一定数量的租、调,还必须服徭役、兵役。
这是由当时商品货币关系减弱以及纺织业的兴起所决定的。
④租庸调制:实行于隋至唐中期。
租是田租,调是人头税;庸是指纳绢(或布)代役。
隋朝规定“民年五十,免役收庸”,交纳一定数量的绢来代替服役。
唐朝则取消了庸对年龄限制。
标志着对劳役地租这种最落后的赋税形式的否定。
⑤两税法:唐朝中后期,为解决财政危机,于780年采纳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每户按土地和财产的多少,一年分夏秋两次收税。
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关系变化的产物,标志着以人丁为主的课税标准开始改变。
⑥“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北宋神宗于 1069年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其中“募役法” 收取免役钱,限制了地主的特权;“方田均税法”,重新丈量土地,按亩纳税,增加了封建国家的田赋收入。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赋税制度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赋税制度(2019年)
1、春秋末年:齐国管仲“相地而衰 征”,鲁国实行“初税亩”
• ①含义:“相地而衰征”,是指根 据土地多少和好坏征收赋税。“初 税亩”是指无论公私田,按实有亩 数收税
• ②实质:承认土地私有制
• ③影响:标志着井田制的瓦解,促 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奴隶制 生产关系向封建生产关系转变
;投资项目网 中国风险投资网 项目投资 / 投资项目网 中国风险投资网 项目投资 ;
小馀九百三十一;留岁馀 曰:“楚国君臣且苦兵矣 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革 欲修文王业 更名少梁曰夏阳 阿、甄以东薄海 宣公十五年卒 为皮币 季札心知之 为讳者 庄公元年 禅云云;上行之则民从之 人之将死 变化无穷 鲁句践怒而叱之 今卒 因号曰司马穰苴兵法 效王面焉 则亲亲 尊尊之恩绝矣 将除害也 沛公兵十万 请之楚 ”於是乃喜 上不冠 臣不敢遣王 近者视而效之 宫室有度 宋善待之 择子弟可立者立之 平州人 受其三邑 岁孰 ”乃释通之罪 遂灭其宗 雒阳人有相仇者 以车骑将军从击反韩王信於代 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 何也 还斩之 高祖十二年 喜脉 伍胥既至宋 彭越渡河击楚东阿 太后 至湖 壶遂之内廉行脩 自有君长 公子章为中军 卫之所以待晋楚也 比月居尊 卒起张唐 不能中古法度 皆赤而角 岂足福哉 其後薄姬希见高祖 十二 既立 教吴乘车用兵 倾骇之 冠盖相望 兵弱也 旁当有万家邑” 小大殊矣 陈馀自度兵少 迁为御史大 夫 乃分缗钱诸官 秦以故得灭五国 不如早之晋 於是伊尹乃迎帝太甲而授之政 迁为中尉 破吕臣军 恐先狗马填沟壑 反衰世之陵迟 死葬雍 武帝下车泣曰:“嚄 说不行而有败则见疑 阳虎奔齐 ”陈皇后求子 齐景公使人赐昭公书 是为悼公 封王翳为杜衍侯 周公闻之 立皇子端为胶西王 事之固然也 慕义无穷 伐宋 诸公皆多季布能摧刚为柔 何也 旦入 原勿复道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导学案-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一轮复习
第12练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重难知识记忆】1.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主要内容及演变的特点(1)主要内容①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即丁税。
②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调。
③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即田租。
④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和兵役以及其他苛捐杂税。
(2)演变的特点①征税对象: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为主过渡,人头税在赋税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少,以两税法为标志。
②征税内容: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发展,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③征税时间: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
④人身依附: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和兵役发展为可以代役,以“庸”制为标志。
⑤赋税项目:税种由繁多逐渐减少,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商品征收重税。
2.现代中国的关税制度(1)海关是国家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是为了适应对外交往及商品交换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
各国关税制度都以维护本国的政治经济利益为出发点,以促进世界经济的共荣共进为根本目的。
(2)现代中国关税制度,对调节商品进出口、弥补市场缺陷、促进资源配置、增加财政收入、强化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因此,我国现代关税制度作为整体经济制度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将有力地维护和促进我国改革开放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进出境环境。
【拔高练】1.明朝官员顾起元认为:“今日赋税之法,密于田土而疏于户口,故土无不科之税,而册多不占之丁”。
从明末开始,河南省已有太康、汝阳、正阳、新蔡、信阳等州县,先后实行丁随地派。
明朝这一做法()A.使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B.导致农民赋税负担沉重C.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D.不利于工商业健康发展2.明代之前,手工工匠都必须向政府当班服役:到了明代成化年间,工匠不愿当班者可听其出银代役;明中晚期则一律以银代役,缴纳的银子称之为“班匠银”。
这表明明中晚期()A.民营手工业已占据主导地位B.一条鞭法已得到顺利推行C.政府鼓励民营手工业的发展D.工匠的人身隶属关系削弱3.明初以铜钱、纸钞为法定货币,白银在禁止流通之列。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货币与赋税制度
典型例题
3.下图是晚清政府发行的纸币——大清银行兑换券,它 是中国金融史上第一套具有国家法定本位币的纸币。作 为史料它直接说明( )
A.列强对华经济掠夺加剧 B.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金融体系 C.中国近代货币体系混乱 D.中国货币体系的近代化趋势
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1.金本位制
(1)形成:1816年,英国制定法案,实行金本位制。
形成 布雷顿森林会议召开,会议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特点 美元实际上等同于黄金,取得了在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中的霸权地位
评价
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际贸易,稳定了国际金融,同时也为美国推行世界霸权 提供了有利条件
瓦解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政府宣布停止美元兑换瓦解布雷顿在林体系走向瓦解 ,后来,圆定汇率制被动汇率制取代
产征收户税,分夏、秋两次征收
(1)征收两税,但附加税繁杂多变,往往超过正税数倍 宋朝 (2)宋朝除了征收代役金外,还经常再派发各种徭役
(3)王安石推行基役法
元朝
基本上沿袭唐朝的租庸调与两税法,分别施行于北方和南方,元朝在税粮外又有 “科差”
(1)明初赋税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正统年间,江南明朝部分税粮折银征收 明朝 送赴北京,称“金花银”
A.英美争夺世界金融的主导权 B.冷战格局下交流与对抗并存 C.英美战时同盟关系裂痕凸显 D.二战加剧大国间的猜忌心理
典型例题
6.中世纪以来世界金融中心的变迁经历了从以佛罗伦萨 等独立城市为中心的“北意大利金融”,发展到以阿姆 斯特丹为中心的“荷兰金融”,最后到以伦敦为中心的 “英国金融”和以纽约华尔街为中心的“美国金融”。 世界金融中心的变迁( ) A.以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为主要标志 B.与世界贸易和生产力水平正相关 C.始终伴随着殖民扩张与原始积累 D.呈现出由无序到有序的发展趋势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一轮复习
能力升华
5、(2019届高三・湖南、江西十四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 求。 材料:唐代户籍分“良民”与“贱民”,前者为自由民,后者 包括依附于官府的役户和门阀的家丁奴婢。中唐之后,均田制解体, 宋代“不抑兼并”,允许产权自由流动,“贫富无定势”,世家大族 进步削弱;另一方面,两税法使古代嘘税制度由“舍地税人”向“舍 人税地”方向发展。基于此,宋代废良贱户籍制,根据居城或居乡, 刘为“坊郭户”与“乡村户”,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居民户ロ。 又根据居民有无不动产,划分“主户”与“客户”,再以家庭财产之 多寡,将主户划为不同户等。上等户纳税多,下等户纳税少,客户由 于没有田产,则不用缴税,更不会被束缚在土地上,失抚存,明年必 去而之他“。…L外,宋代立法规定得市个人移居到一个地方生活一年 以上,便可获当地户口。这样,大量商人、佣工、流民涌入 城。 —— 摘编自吴钓《户口册上的中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户籍制度改革的背景(6分)
赋税制之下的中国农民
西方的赋税制
赋税制度的性质对于政治形态及其演进方向无疑具有重 大的影响。 比如1215年英国《大宪章》的诞生;1275年前后因英 国地方贵族反对英王亨利三世的过度征税而在牛津召开谘议 会,遂使“议会”这种政治体制得以正规运作;这时王室为 了征税而要求有各郡的民选代表参加议会,由此无平民代表 即可召开议会的时代于1325年最终结束;直接起因于国王 征税而与国会或殖民地国民发生冲突的英国“光菜革命”和 美国独立战争等等,由这些事例我们看到:宪政制度从酝酿 到建立漫长过程中这一系列关键的进步,都是以税额、税制 为博弈焦点才得以推动的。
减轻了农民负 由实物地租 担,适应了商 为主变为货 品经济发展, 币地租为主;封建国家对农 赋税品种减 民的人身依附 少 关系进一步松 弛 取消人头税, 以土地作为 废除了人头税, 唯一的征税 促进了人口增 长和社会经济 标准 发展 “地丁合一”
2019届人教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基础知识归纳总结: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一、.我国古代主要赋税制度的类型:①以人丁为主要征收标准的赋税制度(编户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②以土地和财产为主要征收标准的赋税制度(初税亩、两税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地丁银)③征收货币的赋税制度(募役法、一条鞭法、摊丁人亩)二、. 赋税制度的发展演变:①初税亩:春秋后期从鲁国开始实行,前提是“私田”的出现。
规定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实际田亩数征税,鲁国初税亩,承认私田合法,它与齐国“相地而衰征”等新税制的出现,标志着井田制的瓦解。
②编户制度:主要盛行于两汉,前提是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地主土地私有制。
秦始皇时,让百姓自己申报土地,载于户籍,国家依户籍征发赋税余徭役。
西汉时期,政府把农户的人口、年龄、性别和土地财产等情况都详细登记在户籍上,作为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的根据。
编户农民对封建国家承担的义务有四项:田租、算赋或口赋(人头税)、徭役和兵役,并以人丁为主要征税标准,它的实行标志着我国古代完整的赋税徭役制度正式形成。
③租调制:主要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前提是实行均田制(按人口分配国家掌握的土地)。
受田农民每年交纳一定数量的租、调,还必须服徭役、兵役。
这是由当时商品货币关系减弱以及纺织业的兴起所决定的。
④租庸调制:实行于隋至唐中期。
租是田租,调是人头税;庸是指纳绢(或布)代役。
隋朝规定“民年五十,免役收庸”,交纳一定数量的绢来代替服役。
唐朝则取消了庸对年龄限制。
标志着对劳役地租这种最落后的赋税形式的否定。
⑤两税法:唐朝中后期,为解决财政危机,于780年采纳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每户按土地和财产的多少,一年分夏秋两次收税。
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关系变化的产物,标志着以人丁为主的课税标准开始改变。
⑥“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北宋神宗于1069年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其中“募役法” 收取免役钱,限制了地主的特权;“方田均税法”,重新丈量土地,按亩纳税,增加了封建国家的田赋收入。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教案(新教材浙江专用):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与医疗卫生
第14讲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与医疗卫生主题概览1.古代的赋役除田赋外,还有人头税、徭役等。
从唐朝租庸调到清朝摊丁入亩,赋役征收逐渐转到向土地和财产征税,人头税逐渐废除。
2.疫病的流行让人类饱受痛苦,不仅带来人口死亡与社会混乱,而且给人类政治、经济的发展造成消极影响,但这也客观上促进了医学与公共卫生的进步。
3.中国古代的医药文化博大精深,在大量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独特的理论体系、诊断方式与治疗手段。
明清时期,西方医学传入中国。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1.秦汉时期田赋(1)秦朝田赋税率极高,史称“收泰半之赋”。
(2)汉初统治者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田赋税率大大降低人头税(1)秦朝向人民征收极重的口赋。
(2)汉朝时,分口赋、算赋,不分男女,商人和奴婢的算赋钱还要加倍。
(3)汉朝还征收财产税,甚至农民饲养六畜都要缴税徭役(1)秦汉徭役有更卒、正卒、戍卒三种。
(2)更卒徭役的法定服务期限是一个月,承担修筑城垣、道路、河渠等繁重劳动。
正卒役期一般是两年。
戍卒役期一般是一年2.隋唐时期(1)隋朝:主要向民众征收租调役。
(2)唐朝时期制度内容唐前期租庸调制针对21—59岁之间的成年男子征收。
租、调之外的役,可以用“庸”代替,即缴纳一定的绢或布来替代徭役唐中期两税法以国家财政支出确定赋税总额,然后将总额分解到各地,按田亩征收地税,按人丁、资产征收户税,分夏、秋两次征收思维点拨两税法的特点(1)两税法把赋役征收的对象由人丁变为以土地为主的资产。
从此“舍人税地”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两税法征收对象的广泛和稳定,是最基本的特点。
客户只要有资产,也要一律纳税,坐商和行商也得纳税,这就扩大了纳税面。
3.宋元时期宋朝(1)征收两税,但附加税繁杂多变,往往超过正税数倍。
(2)宋朝除了征收代役金外,还再派发各种徭役。
(3)北宋中期王安石推行募役法,百姓缴纳免役钱、助役钱,官府募人代役元朝(1)基本沿袭唐朝的租庸调与两税法,分别施行于北方和南方。
高考历史之古代中国赋税制度沿革及规律知识点
高考历史之古代中国赋税制度沿革及规律知识点古代中国王朝建立和维护统治有两个重要支柱:一是钱,二是兵。
赋税是国家财政(“钱”)的重要来源,也是管理经济的重要手段,是为维护国家机器运转而强制征收的。
中国封建社会的赋税制度主要包括: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即丁税;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调;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即田租;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和兵役;其他杂税。
一、赋税制度的沿革1.夏商周贡赋制度:贡赋是土贡与军赋的合称。
中国历代王朝规定臣民和藩属向君主进献的珍贵土特产品称作贡;赋原为军赋,即臣民向君主缴纳的军车、军马等军用物品,君主再给与回赏。
夏商周三代分封制度下,受封者要向国君缴纳贡赋,这是赋税制度的雏形。
2.春秋初税亩内容:春秋末期,铁犁牛耕技术使用,贵族驱使奴隶在井田(“公田”)之外开垦“私田”,收获私有,致“井田”日渐荒芜,诸侯国财政锐减。
为解决财政困难,齐国管仲实行“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井田)和私田,一律按实际亩数纳税,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
作用:春秋“税制改革”承认私田合法,从而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形成,有利小农经济的发展,是社会转型的重要因素。
3.秦汉赋税:编户制度内容: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征发徭役、兵役,称“编户齐民”。
编户齐民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农民的负担主要有四项:田租(土地税)、算赋和口赋(即人头税,算赋是对成年人征收的人头税,口赋是未成年人征收的人头税))、徭役、兵役。
“人丁”是征税的依据,虽然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轻徭薄赋”,但汉朝田租轻而重人头税,因此,即使在“文景之治”这样的盛世时期,农民的负担依然沉重。
影响:汉代统治者轻徭薄赋,迅速恢复发展了社会生产;但加剧了土地兼并,引发了严重的社会矛盾;少地或无地的农民为逃避沉重的赋役负担,或托庇豪门,加强了豪强地主的势力,或沦为流民,成为社会动荡的重要因素。
精选2019年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赋税制度 (共23张PPT)全国通用
3、隋唐:租庸调制
• 北魏租调制:北魏均田制规定受田农民必须向国 家租(即土地税)和调(即户税),还要服兵役和徭役。 • 隋朝沿用北魏的租调制,后规定50岁以上可以缴 纳一定绢代替劳役,叫“庸”。唐朝无年龄的限 制 • 唐朝:租调庸制 • ①原因:吸取隋亡教训;唐初政局混乱,经济衰 败,财政困难,减轻人民负担,缓和阶级矛盾,成 为当务之急。 • ②目的:缓和阶级矛盾,保证封建剥削,巩固封 建统治 • ③指导思想:轻徭薄赋
• ①原因: • a、土地买卖和兼并盛行,均田制和租庸调 制无法推行,国家财政收入减少 • b、为解决财政困难,实行两税法 • ②实行: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 议,实行两税法 • ③内容: • a、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 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 b、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 ①背景: • a、明朝中期,农民赋税负担过重, 阶级矛盾尖锐,国家财政困难; • b、旧的赋税制度不适应商品经济 发展需要; • ②目的: • 为缓和阶级矛盾,增加政府收入, 挽救统治危机
6、明后期:一条鞭法 (张居正 1581年)
• ③内容: 赋役合并;役入田亩;纳银代役 • ④意义: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 • a、纳银代役——相对减轻农民负担,农民 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放松 • b、赋役征银——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有利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
• 理解:这一制度的实行,部分减轻了 无地、少地农民的经济负担,有利于 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 它废除了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的人头 税,封建国家对劳动人民的人身控制 松弛了,杜绝了历史上长期存在的隐 瞒人口的现象,也促进了人口出生率 的提高,有利于我国人口增长和社会 经济发展; • 劳动者有了较大的人身自由,又有利 于手工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 赋税规则的简化,有利于政府征收, 保证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经济文明史专题九古代赋税制度新人教版赋税是中国古代国家宏观管理经济的重要手段,是统治者为维护国家机器运转而强制征收的。
中国封建社会的赋税制度含义很广泛,一般包括: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即丁税;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调;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即田租;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和兵役;其他苛捐杂税。
贡:是臣属将物品进献给君主;赋:原指军赋,即君主向臣属征集的军役和军用品;税:由“禾”“兑”两字组成,“禾”指农产品,“兑”即送达,其本意是社会成员向国家送交农产品。
1、赋税制度的变化(沿革)夏商周(奴隶社会):实行贡赋制度,这是赋税制的雏形。
当时还没有土地税或地租(1)春秋初税亩从春秋末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鲁国开始实行“初税亩”。
规定不论公田(井田)和私田,一律按实际亩数征税。
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
它承认私田合法,这就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标志着井田制的瓦解。
特征: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
(2)秦汉赋税:编户制度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实行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征收徭役、兵役的制度。
我国封建社会完整的赋税徭役制度正式形成。
是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兵役的依据。
编户齐民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农民的负担有四项:田租(土地税)、算赋和口赋(人头税)、徭役、兵役。
秦朝由于赋税繁重,导致短命而亡。
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轻徭薄赋,但汉朝田租轻而人头税重。
特征:我国封建社会完整的赋税徭役制度正式形成。
两汉赋税制的主要内容是“租”和“赋”两项。
租是土地征收的税额,交纳粮食。
从景帝二年(公元155年)起,汉代田租基本是三十税一。
赋以丁计,包括算赋、口赋。
算赋是对成年人征收的人头税,口赋是专对儿童征收的人头税。
赋交钱币(在历史上,租、赋、税的概念又往往相互混用)。
影响:这一赋税制度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其一,汉代统治者轻徭薄赋,迅速恢复发展了社会生产;其二,加剧了土地兼并,引发了阶级矛盾和社会危机;其三,少地或无地的农民为逃避难以负担的赋役,或托庇豪门,加强了豪强地主的势力,或沦为流民,成为社会动荡不安的重要因素。
大量的编户齐民从政府的户籍中消失。
加剧了国家的财政危机。
(3)北魏的租调徭役制。
孝文帝改革实行与均田制配套的租调制,受田农民,每年必须缴纳一定数量的租粟,调(户税)帛或麻,还必须服徭役和兵役。
特征:调指户税(财产税),以农户为单位,它是与均田制相适应的。
(4)隋唐租庸调制从西晋至唐中叶,商品货币关系虽有所发展,但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各封建政权仍然使用租调这种赋税征收方式,有所变化的是隋唐在租调制的基础上开始征收“庸”,故又称“租庸调制”。
租庸调制开始实行于隋朝,唐朝进一步加以完善。
目的:缓和阶级矛盾,保证封建剥削,巩固封建统治指导思想:轻徭薄赋内容:租是田租(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纳定量的谷物);调是人头税(交纳定量的绢或布);庸是纳绢代役(指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也可以纳绢或布代役,无年龄限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特征:“庸”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作用:①保证农时,减轻负担,开垦荒地;②保障了政府赋税收入,巩固了府兵制。
租庸调制实行的社会经济意义:①以庸代役,农业生产时间较有保证。
租庸调制允许劳动者交纳实物代替劳役,即以庸代役,一方面使劳动时间增加,同时,劳动者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劳动积极性也相应提高。
由租调制到租庸调制的转变,标志着对劳役地租这种最落后的赋税形式的否定,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②剥削量减轻,有利于社会经济稳定发展。
唐前期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历时一百年繁荣局面的出现,正主要是兴革封建财政、经济管理体制、实行租庸调制和均田制的结果。
租庸调制的局限性:租庸调制对经济发展的促进,自然受到封建国家阶级局限性和时代局限性的限制。
从阶级局限看,封建国家兴革赋税制度,适当减轻人民负担,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保证和加强对劳动者的更多榨取。
因而,轻徭薄赋是有限度的,每当经济转机,生产发展之后,统治者的剥削也随之加重,结果阻碍了经济发展,激化了社会矛盾。
从历史局限性看,它不可能超出赖以存在的生产力水平,并要受封建土地管理体制的制约。
随着经济发展和土地管理体制的变化,租调制这一赋役制度就失去了历史作用和存在价值。
(5)唐中后期两税法。
唐中叶产生的两税法是中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一大变革,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关系特别是土地(均田制)关系变化的产物。
它适应了当时丁口转移、商品货币经济有所发展的新情况。
原因:唐朝后期,由于土地兼并严重,政府手里无地可分,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国家财政收入减少。
唐德宗即位后,宰相杨炎建议改革赋税制度。
建中元年(780年)唐朝政府颁布两税令,实施两税法。
目的:政府为解决财政困难增加税收,改行两税法。
内容:①课税对象:“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
”两税法将课税对象由过去的主户扩大到客户,并对商人重新规定税率。
客户纳税,反映了其地位由非法到合法的变化及其人身依附关系的相对减轻。
②征课内容:包括户税和地税。
即将各种名目的赋税统一并到户税和地税这两税中,“以一其名”,并规定,若有“此外敛者,以枉法论”。
③课税标准: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杂税、杂役。
④征课时间:分为夏秋两季,“夏输无过六月,秋输无过十一月”,相对集中并节省了征收时间。
⑤征课形式:“以钱谷定税,临时折征杂物。
”租庸调制是“租出谷,庸出绢,调杂出缮纩布麻”。
这样,相对简化了纳税手续,便于国家计算征收。
(6)征课原则:“量出以制入。
”两税法提出,国家根据财政支出确立每年全国总税额,然后摊派各地征收。
这种量出为入的原则可以说是创我国预算原则之先。
特点:以资产和土地的多少作为纳税标准,即以资产税取代自战国以来的人丁税。
这次改革的基本精神是改税丁为税产,这符合土地集中和贫富升降的社会现实。
两税法替代租庸调,是地主土地所有制高度发展的结果,奠定了唐后期至明中叶中国古代赋税的基础。
作用(两税法实行的社会经济意义):①两税法统一了税制,扩大了征税面,保证了国家财政税收;贵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税,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②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惟资产为宗,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两税法规定贵族、官僚、客户、商人都要交税,这就扩大了税源,此外客户纳税,反映了其地位由非法到合法及其人身依附关系的相对减轻。
);③两税法将唐代名目繁多的杂税,统一归并为户税和地税两种,这样既简化了征课名目,又可使赋税相对确定。
从制度上避免官吏乱摊派的可能。
④两税法按照各户的贫富程度确定征税标准,较为公平。
⑤两税法以货币计算和交纳赋税,对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地位:两税法是赋税制度史上的转折点,它标志着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过渡到以土地财产多少为主,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大变革和进步。
这次改革反映了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即收税标准以人丁为主向以土地为主的转变,奠定了唐后期到明代中叶赋税制度的基础。
局限性:①土地兼并不再受限制,越来越严重,激化了阶级矛盾;②大地主隐瞒财产,转嫁赋税,政府又增加许多苛捐杂税,农民负担更加沉重。
两税法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大变化,对巩固政权起了一定的作用。
但两税法不可能缓和尖锐的阶级矛盾,因而不可能从根本上挽救唐朝的统治危机。
(6)北宋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
内容:王安石变法实行募役法规定官僚也要交纳役钱,实行方田均税法,清查隐瞒土地,按土地多少、好坏平均赋税,使官僚地主无法逃避赋税。
后因大官僚大地主反对被废除。
特征:交钱代役;清查隐瞒土地,使官僚地主不能逃税。
实质:纳钱代役和按亩征税。
(7)明后期张居正的“一条鞭法”背景:是明朝中后期社会经济即商品经济发展和阶级斗争的产物。
(明初的赋役制度是赋和役分别征收的,赋以土地为对象征收,按田亩计算;役以人为对象征收,分为按丁和按户征收两种。
在征收内容上主要是征收实物和劳役。
这种赋役制度在商品经济极不发达的当时是比较合理的。
但到明朝中期时社会经济状况有所变化,一方面大量田地迅速向地主手中集中,另一方面商品经济在迅速发展。
于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土地管理体制的变化,一条鞭法应运而生。
)目的:为保证政府财政收入;化繁为简、平均赋役,内容: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折成银两,把从前按户、丁征收的役银,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
具体内容:①赋役合并,并部分“摊丁入地”。
即把原来的里甲、均徭、杂役等名目繁多的徭役合并在一起征收,并将部分丁役负担摊入田亩之中,把过去按户丁出办的徭役,改为据丁数和田粮数摊派。
②赋役征银,由地方官征收。
③以州县为单位,把一切赋税、役法项合编起来,确定征收的总数。
意义:①上承唐宋的两税法,下启清代的“摊丁入亩”制,改变了历代赋与役平行的征收形式,统一了役法,纳银代役的规定,简化赋税名目和征收手续,是我国封建社会赋役史上的一件大事。
②它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的势力,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农民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有利于生产的发展;③赋役统一征银的办法,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适应了明中叶以来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
对豪强漏税有一定限制作用。
结果:虽然由于大地主的反对,不久就停止实行,但改用银两收税的办法却保留下来。
(8)清前期实行摊丁入亩,征收地丁银。
原因:①旧的赋税制度使农民负担过重,影响社会安定,而且人头税使隐蔽人口现象严重,影响国家财政收入;②赋税制度不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③1712年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为摊丁入亩提供了条件。
内容:①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永不加赋使丁银额固定下来,这是赋税发展的一大进步。
②雍正初年实行地丁合一,开始了单一的土地标准征税,正式废除了人丁税。
地丁合一又叫摊丁入亩,丁随地起,即把丁银全部摊入地亩中征收。
所摊数额,一般是纳一两银子的田赋,摊入一二钱丁银。
摊丁入亩的实行有助于封建国家税收的稳定,标志着延续了数千年的人头税的废除。
它简化了税收原则和手续,把土地多少作为收税的惟一标准,改变了赋役不均的严重情况,从而调整了封建国家、地主和自耕农三者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
评价:这一制度的实行,部分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经济负担,有利于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它废除了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的人头税,封建国家对劳动人民的人身控制松弛了,杜绝了历史上长期存在的隐瞒人口的现象,也促进了人口出生率的提高,有利于我国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劳动者有了较大的人身自由,又有利于手工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赋税规则的简化,有利于政府征收,保证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