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LES证明费马大定理的成功时间为何其说不一
《费马大定理:一个困扰了世间智者358年的谜》
《费马大定理:一个困扰了世间智者358年的谜》在数学的浩瀚海洋中,有一些谜题像熠熠生辉的珍珠,尽管它们沉寂在深海之中,却总能吸引那些热爱数学的人们。
其中,最为人所瞩目的莫过于“费马大定理”。
这一谜题困扰了世间智者长达358年,直到1995年,英国数学家安德鲁·怀尔斯(Andrew Wiles)才终于将它解开。
《费马大定理:一个困扰了世间智者358年的谜》这本书,以纪实文学的形式,生动地描绘了这一数学难题的破解历程。
西蒙·辛格以细腻的笔触,将怀尔斯与他的团队在破解费马大定理过程中的艰辛、挫折、坚持与成功展现得淋漓尽致。
费马大定理,源于17世纪的法国数学家皮埃尔·德·费马的一个注脚。
他在《Diophantus》一书的边注中提出了这个定理,并声称自己已经找到了证明,但遗憾的是,他并没有将证明过程公之于众。
此后,这个定理就像一颗难以捉摸的明珠,吸引着无数数学家前来挑战。
然而,费马大定理的证明过程异常艰难。
无数数学家试图攻克这一难题,但却屡屡碰壁。
他们中有的才华横溢,有的坚韧不拔,但最终都未能成功。
这一难题仿佛成为了一道无形的壁垒,将那些渴望证明它的数学家们挡在了门外。
直到1995年,安德鲁·怀尔斯的出现,才终于打破了这一僵局。
怀尔斯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数学家,他对费马大定理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
经过多年的努力,他终于找到了一个全新的证明方法。
这个方法不仅解决了费马大定理的问题,还为数学领域带来了新的突破和启示。
怀尔斯的证明方法引起了轰动。
他的成果被誉为数学史上的里程碑之一,为数学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震撼。
他的成功不仅证明了他的才华和努力,更证明了人类在数学领域的无穷潜力和无限可能。
《费马大定理:一个困扰了世间智者358年的谜》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关于数学难题的纪实文学,更是一部展现人类智慧和毅力的壮丽史诗。
它让我们看到了数学家们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所付出的艰辛和汗水,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和力量。
费马最后定理的故事
●今年6月间,德国哥庭根大学的大会堂里,500名数学家齐聚,观看普林斯顿大学数学家魏尔斯(Andrew Wiles)领取沃夫斯柯奖。
沃夫斯柯是一位德国工业家的名字,他在20世纪初遗赠10万马克设立此一奖项,给予世界上头一个能解决费马最后定理之人。
当时10万马克是不小的一笔数目,约等于200万美金,而几个月前由魏尔斯领到时,不过相当5万美金左右,但是这确是近世数学界的盛事,魏尔斯不只是证明了费马最后定理,也替未来的数学带来革命性新发展。
费马最后定理的发明者自然是一个叫费马的人。
费马(Pierre deFermat)1601年出生在法国西南方小镇。
费马并不是一个数学家,他的职业是一名法官。
当时为了保持法官立场的公正,通常不鼓励他们出外社交,因此每天晚上费马便钻研在他嗜好的数学之中,悠然自得。
在1637年的某一天,费马正在阅读古希腊大数学家戴奥芬多斯的数学译本,忽然灵光乍现,就在书页空白处,写下有名的费马定理。
费马定理的内容其实很简单,它只是基于一个方程式(X+Y=Z)。
这个方程式当n等于2时,就是人们熟知的毕氏定理,中国数学上所称的勾股弦定理,其内容即直角三角形两边平方和等于其斜边的平方。
如32.+42.=52.(9+16=25)。
费马当时提出的难题是,当这个方程式(X+Y=Z)的n大于2时,就找不到任何整数来符合这个方程式。
例如33.+43.(27+64)=91,但是91却不是任何整体的3次方。
费马不仅写下了这个问题,他同时也写道,自己已经发现了证明这个问题的妙法,只是书页的空白处不够大,无法写下证明。
结果他至死都没有提出他的证明,却弄得300多年来数学界群贤束手,也使他的难题得到一个费马最后定理的称号。
19世纪时,法国的法兰西科学院,曾经分别两度提供金质奖章和300法郎之赏,给予任何可以解决此一难题之人,不过并没有多大进展。
20世纪初捐出10万马克奖金的沃夫斯柯,事实上也是一个对费马最后定理着迷的“数痴”,据一些历史学家研究,沃夫斯柯原本一度已打算自杀,但由于对解决费马定理着迷,而放弃求死之心,因此他后来便在遗嘱中捐出巨款,原因是他认为正是费马定理救了他一命。
世界近代三大数学难题之一
世界近代三大数学难题之一数学是人类精神发展的重要标志。
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数学难题,这些难题充满了神秘和挑战,一度困扰了各国的数学家。
其中,世界近代三大数学难题之一,作为这一类问题中的代表,让人们耳目一新,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力量。
世界近代三大数学难题之一,即费马大定理,又叫费马最后定理。
这个定理由法国数学家费马在17世纪末提出,该定理表述如下:对于任意大于二的自然数n,关于x、y、z的方程x^n+y^n=z^n没有正整数解。
这个问题之所以成为世界近代三大数学难题之一,是因为它的解答过程引发了顶尖数学家们的长期研究和探究,耗费了无数岁月和精力。
费马最后定理一直是数学家心中的一个难题,直到20世纪才得以解决。
在数学界,证明该定理的人被认为是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
证明费马最后定理的人是英国数学家安德鲁·怀尔斯(Andrew Wiles),他花了七年的时间证明了这个定理。
怀尔斯证明费马最后定理的过程是令人惊叹的。
他是在1986年开始思考这个问题的,在证明过程中,他运用了许多数学理论,尤其是代数几何和调和分析等数学分支中较为先进的理论,并在1993年终于完成了证明。
怀尔斯证明费马最后定理的过程中,透露出了他在数学研究方面的卓越才华。
他发现了一组复杂的代数变换,将费马最后定理转化为了一个新理论,这个理论可以依赖一些已有的数学理论来进行证明。
尽管他在证明中宝刀未出鞘,但他的谨慎和不断的尝试,使得他最终成功地找到了证明该定理的方法。
费马最后定理的解决彰显了数学的力量和神秘,也为数学研究开辟了新的探索方向。
对于普通人来说,虽然这个定理有些抽象和难以理解,但它背后的思想和精神却值得我们去领悟和尊重。
费马大定理的故事
费马大定理的故事费马大定理又称费马最后定理,是一个著名的数学问题,由法国数学家费马在17世纪提出。
该定理是指当n大于2时,a^n+b^n=c^n 在自然数域上不存在正整数解。
这一数学问题曾经让无数数学家投入其中,费尽心血,最终由英国数学家安德鲁•怀尔斯(Andrew Wiles)在1994年证明,为数学领域的一次重大成果。
费马大定理在数学史上是一个极其重要、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
费马大定理的由来可以追溯到17世纪法国数学家费马,这位数学家最初并没有正式证明这个定理,他只是在本人的笔记上留下了一条拮据的注释,即“我确有此定理,但未留下足够证明之处”。
虽然在费马时期,一位科学家提出了定理并没有能够证明它并不是一个令人意外的事情,但费马所描述的定理的刻度、广泛和普适性使它成为举世公认的神秘谜题。
费马定理产生了许多的猜想和臆想,多少数学学者拿出了他们那杰出的才智试图解决这一难题,但是直到19世纪中叶,没有人在证明费马大定理上取得成功,因此,也让费马大定理成为全球数学界的“最有待证明的数学猜想之一”。
1920年代,数学家Mordell发现了一种取值比较特殊的情况,该情况下费马大定理是成立的。
他的发现引起了许多数学家对费马大定理的关注。
从那个时候起,全球范围内的数学家们无数次的试图去挖掘和探究费马大定理,并希望能够在正确的路径上找到费马大定理的答案。
随着数学的发展,人们采用了更先进的数学方法和优化了定理的证明方法。
1960年代,Isodore Singer和Sir John Coates等数学家利用1960年代的新技术和先进的数学方法建立起了类似于费马所使用的方法的一系列代数曲线工具,这种工作为证明费马大定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直到1993年,全球精英数学家的数学学界中一名来自普林斯顿大学的安德鲁•怀尔斯(Andrew Wiles)根据自己的三万页研究成果给出了渐行渐近的倾向性证明,该证明被认为是非常广泛的且非常精确的证明。
费马大定理的前世今生
费马大定理的前世今生如果问数学界近几十年最重要的成果是什么,那依我看,非费马大定理获证不可。
在费马提出这个问题三百多年后的1994年,来自英国的数学家安德鲁·怀尔斯(Andrew Wiles)一锤定音,最终彻底解决了该问题。
能见证这样的盛事,可谓我辈之幸。
业余数学之王—费马费马(1601-1665)出生于法国西南的一个小镇,父亲是当地富裕的皮革商人。
优越的家庭条件使得费马从小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但和牛顿一样,少年时代的费马并未显露出有什么数学天赋。
之后迫于父亲的要求,费马走上了仕途,当了一名政府文官,而且还成为了一位成功的律师。
在费马的时代,数学家不是什么“正经”职业,或者说不是专门的职业,绝大部分数学家都是业余的,他们同时也或多或少干着其他的工作,研究数学只是业余的爱好。
而费马就是其中一个最为突出的业余数学狂热爱好者。
从来没有记载指出费马到底受了当时哪些数学家的影响,但可以肯定的是,丢番图的《算术》一书必定对费马的数学研究产生了深刻影响。
1637年左右,在研究《算术》第二卷的时候,费马被毕达哥拉斯方程(我国俗称的勾股方程:x^2+y^2=z^2)有无穷多个整数解这个现象所吸引,但雄心勃勃的费马决心搞点比古希腊人高明的东西出来,于是他把方程的幂提高到3,一番苦苦思索之后,费马并没有得到整数解,而他还不满足于此,继续思考如果幂次更高是否也无解呢?费马把他思考的结果写在了这本书靠近第八个问题的空白处:“不可能将一个立方数写出两个立方数之和;或者将一个4次幂写出两个4次幂之和;或者,总的来说,不可能将一个高于2次的幂写成两个同样次幂的和”。
用数学语言描述出来就是:方程x^n+y^n=z^n当n≥3且为整数时无整数解。
费马还不满足于此,他还在自己的结论旁边加了一句:我有一个对这个命题的十分美妙的证明,这里空白太小,写不下!到底费马是真的有了证明还是恶作剧已经无从考证,但以现在数学家的眼光来看,费马吹牛的可能性更大。
费马大定理简介
费马大定理简介费马大定理(Fermat's Last Theorem)是数学领域的一个著名问题,由法国数学家皮埃尔·费马(Pierre de Fermat)于17世纪提出,直到1994年才被英国数学家安德鲁·怀尔斯(Andrew Wiles)证明。
这个问题的正式陈述如下:费马大定理:对于任何大于2的正整数n,不存在满足a^n + b^n = c^n的正整数a、b、c,其中a、b、c互不相等。
费马大定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7世纪,当时法国律师兼数学家皮埃尔·费马在自己的《大定理》笔记中提出了这个问题,但没有给出详细的证明。
费马在笔记中写道他已经找到了一个非常精彩的证明,但没有足够的空间在边距中容纳。
这一问题成为了数学界的长期谜团,许多数学家努力寻找证明,但都未能成功。
直到20世纪,英国数学家安德鲁·怀尔斯(Andrew Wiles)在1994年成功地证明了费马大定理,他的证明非常复杂,涉及多个数学领域的深刻理论和方法,包括椭圆曲线、调和模形式、伽罗瓦表示等等。
怀尔斯的证明被广泛认为是数学史上最杰出的成就之一。
费马大定理的证明不仅解决了一个长期以来的重要问题,还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对数论、代数几何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怀尔斯的工作也为数学研究者们提供了启发,表明数学中的看似不可能证明的问题也可以通过深入的研究和创新性的思考最终被解决。
费马大定理的证明过程是极其复杂和深刻的,不容易在一篇2000字的介绍中详细叙述。
然而,它的证明不仅深刻,而且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数学意义,对数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向我们展示了数学的无限可能性和深度,以及人类智慧的伟大成就。
2。
数学家的有趣小故事
数学家的有趣小故事数学家们以智慧和创造力闻名于世。
他们的探索和发现为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然而,在他们充满思辨的日常工作中,也总有一些有趣而离奇的小故事。
以下是其中两个值得一提的故事。
故事一:费马大定理的谜题17世纪的法国数学家皮埃尔·德·费马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数学家,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猜想和定理。
他最著名的贡献之一是费马大定理,即对于任何大于2的整数n,方程x^n+y^n=z^n没有整数解。
然而,费马没有给出证明,他表示自己有一个非常精彩的证明方法,但时间有限无法将证明写下。
这个问题困扰了无数的数学家,直到1994年,英国数学家安德鲁·怀尔斯(Andrew Wiles)最终证明了费马大定理。
他使用了20世纪的数学方法,又借鉴了一些17世纪的数学工具,最终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怀尔斯的证明被认为是非常复杂和极其重要的数学成果,是数学史上的里程碑之一。
故事二:哥德巴赫猜想的谜团哥德巴赫猜想是一道数论的问题,提出了这样一个猜想: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质数之和。
这个问题最早由德国数学家克里斯蒂安·哥德巴赫于1742年提出,尽管它看起来简单,但一直没有得到证明。
这个问题成为了数学家们的头疼之处,无数的数学家致力于找到一个解决方案。
直到2013年,一位叫做哈维尔·索科洛夫(Harvey Soľák)的俄罗斯数学家宣布他找到了一种方式,可以表示任意大于2的偶数为三个质数之和。
这是哥德巴赫猜想的突破性进展,虽然他的方法并不能表示所有的偶数为两个质数之和,但是这一发现给了其他数学家们关于这个问题更多的启发。
总结数学家们的日常工作充满了智慧和挑战。
他们不仅仅是解题者,更是思考者和创造者。
费马大定理和哥德巴赫猜想的解决过程展现了数学家们深刻的思维方式和不懈的追求。
这些有趣的小故事也鼓舞着我们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让我们对数学的无限可能性充满了期待。
世界著名数学难题
455 63世界著名数学难题20世纪是数学大发展的一个世纪。
数学的许多重大难题得到完满解决,如费马大定理的证明,有限单群分类工作的完成等,从而使数学的基本理论得到空前发展。
回首20世纪数学的发展,数学家们深切感20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大师大卫·希尔伯特。
希尔伯特在1900年8月8日于巴黎召开的第二届世界数学家大会上的著名演讲中提出了23个数学难题。
希尔伯特问题在过去百年中激发数学家的智慧,指引数学前进的方向。
知识荐语: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一门基础学科,简单地说,是研究数和形的科学。
在数学发展的历史上,数学们不但证明了诸多经典的定理,还把众多谜题留给后人。
这期知识,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那些著名的数学难题。
1、四色猜想世界近代三大数学难题之一。
四色猜想的提出来自英国。
1852年,毕业于伦敦大学的弗南西斯.格思里来到一家科研单位搞地图着色工作时,发现了一种有趣的现象:“看来,每幅地图都可以用四种颜色着色,使得有共同边界的国家着上不同的颜色。
”这个结论能不能从数学上加以严格证明呢?他和在大学读书的弟弟格里斯决心试一试。
兄弟二人为证明这一问题而使用的稿纸已经堆了一大叠,可是研究工作没有进展。
•四色猜想到底怎么回事?•什么是四色猜想•证明四色猜想的计算机是什么名字•哪里有关于四色猜想的资料•请问世界上那个四色猜想的容是什么?2. 哥德巴赫猜想哥德巴赫是德国一位中学教师,也是一位著名的数学家,生于1690年,1725年当选为俄国彼得堡科学院院士。
1742年,哥德巴赫在教学中发现,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只能被和它本身整除的数)之和。
如6=3+3,12=5+7等等。
这就是着名的哥德巴赫猜想。
欧拉在6月30日给他的回信中说,他相信这个猜想是正确的,但他不能证明。
叙述如此简单的问题,连欧拉这样首屈一指的数学家都不能证明,这个猜想便引起了许多数学家的注意。
•哥德巴赫猜想为什么被转化为证明1+1?•哥德巴赫猜想的容•哥德巴赫猜想难在哪里?•哥德巴赫猜想有什么新进展•哥德巴赫猜想与1+1是什么关系?3. 费马大定理又称费马最后定理,而当时人们称之为“定理”,并不是真的相信费马已经证明了它。
证明费马大定理的故事
证明费马大定理的故事第一篇:证明费马大定理的故事解答数学“大问题”——证明费马大定理的故事为了寻求费马大定理的解答,三个多世纪以来,一代又一代的数学家们前赴后继,却壮志未酬。
1995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安德鲁·怀尔斯教授经过8年的孤军奋战,用130页长的篇幅证明了费马大定理。
怀尔斯成为整个数学界的英雄。
费马大定理提出的问题非常简单,它是用一个每个中学生都熟悉的数学定理——毕达哥拉斯定理——来表达的。
2000多年前诞生的毕达哥拉斯定理说: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斜边的平方等于两直角边的平方之和。
即X2+Y2=Z2。
大约在公元1637年前后,当费马在研究毕达哥拉斯方程时,他写下一个方程,非常类似于毕达哥拉斯方程:Xn+Yn=Zn,当n大于2时,这个方程没有任何整数解。
费马在《算术》这本书的靠近问题8的页边处记下这个结论的同时又写下一个附加的评注:“对此,我确信已发现一个美妙的证法,这里的空白太小,写不下。
”这就是数学史上著名的费马大定理或称费马最后的定理。
费马制造了一个数学史上最深奥的谜。
大问题在物理学、化学或生物学中,还没有任何问题可以叙述得如此简单和清晰,却长久不解。
E·T·贝尔(Eric Temple Bell)在他的《大问题》(The Last Problem)一书中写到,文明世界也许在费马大定理得以解决之前就已走到了尽头。
证明费马大定理成为数论中最值得为之奋斗的事。
安德鲁·怀尔斯1953年出生在英国剑桥,父亲是一位工程学教授。
少年时代的怀尔斯已着迷于数学了。
他在后来的回忆中写到:“在学校里我喜欢做题目,我把它们带回家,编写成我自己的新题目。
不过我以前找到的最好的题目是在我们社区的图书馆里发现的。
”一天,小怀尔斯在弥尔顿街上的图书馆看见了一本书,这本书只有一个问题而没有解答,怀尔斯被吸引住了。
这就是E·T·贝尔写的《大问题》。
它叙述了费马大定理的历史,这个定理让一个又一个的数学家望而生畏,在长达300多年的时间里没有人能解决它。
WILES证明费马大定理的成功时间为何其说不一?
WILES证明费马大定理的成功时间为何其说不一?他的证明是否又被发现“漏洞”?在《征服费马定理的最后竞赛》中真正夺冠的应该是哪国人?1993年,国内新闻媒体说:350多年的数学难题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数学教授wiles证明。
《黑龙江日报》在《科技世界》版头条发表了哈工大青年数学家曹珍富的文章《英国数学家证明了费尔马大定理》(副题:困扰人类350多年的数学难题今朝有解)。
但是。
几年后(1997)这位青年数学家又在《生活报》发文说:wiles是1995年证明成功的。
1994年,《中国青年报》发文说:wiles迫于社会舆论压力不得不透漏真情,说他遇到了料想不到的困难,还需要做很多工作。
1995年,《参考消息》(4月5日)载文《征服费马定理的最后竞赛》中说:wiles的证明被发现“漏洞”,他自己“堵不上”,想找合作者……。
2000年,哈工大理学院院长说:wiles最后成功的时间是1996年1月。
2002年,中科院一位院士在《教育台》的《学术报告厅》中宣讲时说wiles是1994年证明成功。
Wiles证明费尔马大定理成功的时间为何其说不一?还有更加令人不解的:一、2003年,远方出版社出版的《数理化之谜》中说:千古之谜费马大定理,至今尚无人完全证明。
二、2007年,哈尔滨出版社出版的《数学的故事》中说:30年前,美国数学家大卫·曼福特证明了“如果不定方程有整数解,那么这种解是非常少的”。
这是目前关于“费尔马问题”最好的研究成果。
为什么这两本书中,对wiles的证明成功却“只字皆无”?莫非wiles的证明又被发现了“漏洞”?大千世界无奇不有。
1993年8月1日,《松花江报》发表了一篇该报记者写的报道《谷立煌宣称证明了费尔马大定理》(副题:“下金蛋的母鸡”已见踪迹),并同时发了他的对《费马大定理初证》的简化(之一)。
《费马大定理初证》,1988年经黑龙江省数学会理事长吴从炘教授推荐,在省第三次数学年会上发表过。
费马大定理及其证明方法
费马大定理及其证明方法费马大定理是数学界著名的难题之一,它的证明历经四百年,让数学界的研究者们投入了无数的精力和时间。
一、费马大定理的定义费马大定理,又称费马最后定理,是一条非常著名的代数数论问题。
它的表述方式比较简单:将指数大于二的整数幂表示为三个平方数之和的情况是不存在的。
也就是说,方程x^n+y^n=z^n在n>2时,不存在整数解。
这条定理由法国数学家费马在17世纪首次提出,并致力于证明此定理近40年之久,但他从未公布证明方案。
直到1960年才由Andrew Wiles在英国剑桥完成了证明。
二、费马大定理的历史费马大定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7世纪。
当时,法国数学家费马在研究数学问题时提出了一个假设:如果一个整数n大于2,那么方程x^n+y^n=z^n中不存在正整数解。
费马声称自己已经发现了一种证明方法,但遗憾的是,他没有将这个证明公布出来。
此后,费马大定理便成为了数学界的一个谜题。
一方面,人们认为它是成立的,因为一些数学家通过计算发现,在一些特定情况下,这个方程是不存在正整数解的。
另一方面,也有一些数学家认为费马的想法是错误的,因为他的证明并没有被记录下来,所以根本不知道他的假设是否真的成立。
20世纪60年代以来,学者们对费马大定理提出了更为深刻的思考。
许多著名的数学家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尝试寻找一个完整的证明方案。
最终,英国数学家安德鲁·怀尔斯在1994年完成了这一证明,以此圆满地结束了费马大定理的历史传说。
三、费马大定理的证明费马大定理的证明历时四百年,这是数学界难以磨灭的辉煌。
然而,这个证明方案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实际上,数学家们在寻找证明方案时遇到了一系列的困难。
根据怀尔斯的证明方案,费马大定理的证明分为三部分。
首先,他证明了一个定理,称为“伊万·斯蒂年奇模型”。
这个定理规定,有限域之上的模空间可以在几何上与椭圆曲线相比较。
然后,他使用了一个称为“输影结果”的独特工具,证明了另一个定理,称为“塔尼雅马分解”。
关于学术不端行为的思考
关于学术不端行为的思考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 许 昱摘要:本文对我国学术界愈演愈烈的学术不端现象进行了简要的分析,结合我国当前的实际,针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成因, 围绕治理学术不端行为提出了一些独立的思考,形成了克服学术不端正行为的几点建议:要进一步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和制度建设;依法严惩各种学术腐败;建立论文交流平台;实行教授治校,行政与学术分开;发挥学术期刊的把关作用和高科技手段的检测作用。
关键词:学术不端行为 学术道德 学术诚信 制度建设 教授治校学术造假,又称为学术不端行为(国外通称),是一种典型的学术腐败现象。
近年来,我国的学术腐败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上至校长、院长、所长、院士、博导,下至研究生、大学生,抄袭剽窃,弄虚做假,巧取豪夺,欺世盗名,有的还由个体行为发展成集体行为,我国最著名一些研究型大学也陷入其中,如北大、清华、上海交大、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大等曝光的学术不端现象,仅仅是冰山一角。
没有被曝光的到底是多少?如按照冰山理论来推测,水下与水上比例约为8:1。
实际上,从中国科协五年一度的“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公布的结果来看,情况可能还要严重得多。
7月10日,中国科协发布了 “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结果。
调查共发放问卷32100份,回收合格问卷30078份,覆盖了分布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各类科技工作者群体,回收率为93.7%。
调查显示,55.5%的科技工作者表示确切知道自己周围的研究者有过至少一种学术不端行为,分别有43.4%、45.2%和42.0%的科技工作者认为当前“抄袭剽窃”、“弄虚作假”和“一稿多投”现象相当或比较严重,认为“侵占他人成果”现象相当或比较普遍的比例高达51.2%。
(1)(2)学术不端行为在我国经产生了“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对我国的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进步以及国家的声誉都造了巨大的伤害,成为阻碍我国科学发展的一个顽疾。
数学课公开课解密数学中的谜题
数学课公开课解密数学中的谜题数学是一门充满谜题和挑战的学科,其中隐藏着一些令人困惑的问题和奇妙的数学定律。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解密数学中的一些谜题,了解它们背后的原理和推理过程。
1. 费马大定理(Fermat's Last Theorem)费马大定理是数学史上最著名的一个谜题,数学家费马于17世纪提出。
该定理表明,对于大于2的正整数n,关于x、y、z的方程x^n+ y^n = z^n没有正整数解。
这个问题困扰了无数的数学家,直到1994年,英国数学家安德鲁·怀尔斯(Andrew Wiles)终于证明了费马大定理。
他利用了椭圆曲线的理论与调和模形式的相关性,成功地解决了这个数学之谜。
2. 伽罗华的哈密顿数学(Galois Theory)伽罗华的哈密顿数学涉及到一个非常经典的谜题——如何判断一个多项式是否可解。
该问题围绕着多项式方程的根是否能够用根式表示展开。
伽罗华的哈密顿数学解决了这个问题,通过引入“群”这一概念,将问题转化为群论的研究。
他的理论为数学家们提供了一个判断多项式可解性的通用方法。
3. 黑格尔猜想(Hilbert's Sixteenth Problem)黑格尔猜想是20世纪所面临的一个重要的数学之谜。
该猜想提出了以下问题:是否存在一个从一个多项式方程的有理根集合到另一个多项式方程的有理根集合的具有“良好”性质的映射?然而,数学家发现在这个问题上没有良好的定义,并且该猜想已经被证明为错误。
4. 丰富性定理(Hochschild-Kostant-Rosenberg Theorem)丰富性定理是一个关于李代数和同余李代数的定理,它解决了一个古老的数学问题。
该问题是要求证明给定两个相似的李代数和同余李代数,它们是否有相同的丰富性。
丰富性定理表明,同余李代数的丰富性性质与原始李代数是相同的。
5. 艾尔金猜想(Erdős-Straus Conjecture)艾尔金猜想是一个有趣的数论问题,它给出了一个表明任何大于2的整数都可以表示为3个正整数的倒数之和的猜想。
费马大数定理的证明
费马大数定理的证明费马大数定理,又称费马最后定理,是指对于任意大于二的整数n,不存在三个正整数x,y,z,满足x^n+y^n=z^n。
该定理由法国数学家费马在16世纪提出,直到350年后才被英国数学家安德鲁·怀尔斯(Andrew Wiles)证明。
本文将介绍怀尔斯的证明过程。
1. 介绍费马大数定理是数学史上最为著名的问题之一。
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637年,当时,法国数学家皮埃尔·德·费马在一份手稿上写下了这个定理。
他声称,他有一种非常漂亮的证明方法,但此方法无法放在边缘。
直到费马逝世时,没有人发现他的证明。
一个小橄榄球不断变大,最终成为了世界上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在19世纪,一些人试图证明费马大数定理,但均无功而返。
因此,这个问题被视为是挑战人类智慧的代表之一。
直到20世纪,安德鲁·怀尔斯在1994年终于证明了这个定理。
这是一个被认为是不可能被解决的问题,在科学界引起了轰动。
2. 安德鲁·怀尔斯的证明怀尔斯的证明包括引入一种新理论称为modularity form和整体及局部Galois表现法(Galois representation)。
这些新概念及巧妙的手法得以将对数塞方程转换成Galois表现。
具体而言,怀尔斯通过寻找工具性的Galois出现将整数塞型转换为相应的椭圆曲线。
在解决相关的可重疊条件后,他能够实现d夹层效应终于发挥出作用。
这个步骤将已知的定理中的θ函数和几何在一起,从而极大地简化了原来异常复杂的任务。
最终,怀尔斯发现了一个与模现在稳定光谱有关的模形式系统,发现了一个非常精确的相关定理,没有留下任何条目。
这个转换是一种先进的代数及几何工具,怀尔斯成功地使用了它来证明费马大数定理。
3. 意义费马大数定理的解决有着深远的意义。
它不仅是数学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更是对人类认知能力的一次极限考验,怀尔斯的成功证明在数学界和计算机科学界中受到了极高的赞赏。
一个解决了费马大定理的数学家
一个解决了费马大定理的数学家5月,国际数学界的一大盛事是,2016年度阿贝尔奖获得者、63岁的英国数学家安德鲁・怀尔斯(Andrew Wiles)先生从挪威王储哈康(Haakon)手中接过了挪威科学与文学院颁发的证书。
阿贝尔奖是数学界的最高荣誉之一,奖金600万挪威克朗,它的存在弥补了诺贝尔科学奖项中没有数学奖的遗憾。
颁奖词中说,怀尔斯独辟蹊径,通过证明半稳定椭圆曲线是模曲线,给出了费马最后定理的精妙证明,并开辟了一个数论新纪元。
这并不是怀尔斯第一次获奖。
从1995年他成功地证明了费马大定理以来,他获得过肖克奖、皇家奖章、沃尔夫奖、柯尔奖、邵逸夫奖等数十种奖项。
由于解开谜题时他的年龄超过了40岁,他始终未获得被数学界视为最高荣誉的菲尔兹奖。
但在1998年,国际数学联盟还是授予了他一枚特殊制作的菲尔兹奖银质奖章。
怀尔斯出生在英国剑桥,他的父亲是一位对宗教有着深厚修养的神学家和牧师。
怀尔斯从小就着迷于数学,当少年时代的怀尔斯在一本名为《大问题》的趣味册子上第一次看到费马大定理时,他的人生就和这个充满了无限可能的待证方程牢牢地捆绑在一起。
1637年,业余钻研数学的法国律师费马(Pierre de Fermat)在古希腊数学家丢番图的书籍空白处写下了一个理论:当正整数n大于2时,关于x, y, z的不定方程x+ y=z没有正整数解。
费马接着写道:“对此,我已发现了一个巧妙的证明,可惜这里页边的空白太小,写不下。
”这就是数学史上著名的费马大定理,也被称为费马最后的定理。
费马创造了一个数学史上最深奥的谜,源源不断地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数学爱好者们竞相尝试证明。
直到怀尔斯将完美的推导过程发表在《数学年刊》(Annals of Mathematics)上,这个为难了数学家300多年的谜题才终于被解开了。
20世纪的七八十年代,怀尔斯在牛津大学获学士学位,随后在剑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读书期间怀尔斯对费马大定理一直念念不忘,却没有一丝进展。
解答数学“大问题”证明费马大定理的故事
解答数学“大问题〞——证明费马大定理的故事为了寻求费马大定理的解答,三个多世纪以来,一代又一代的数学家们前赴后继,却壮志未酬。
2022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安德鲁·怀尔斯教授经过8年的孤军奋战,用130页长的篇幅证明了费马大定理。
怀尔斯成为整个数学界的英雄。
费马大定理提出的问题非常简单,它是用一个每个中学生都熟悉的数学定理——毕达哥拉斯定理——来表达的。
2022多年前诞生的毕达哥拉斯定理说: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斜边的平方等于两直角边的平方之和。
即X^2+Y^2=Z^2。
大约在公元1637年前后,当费马在研究毕达哥拉斯方程时,他写下一个方程,非常类似于毕达哥拉斯方程:X^n+Y^n=Z^n,当n大于2时,这个方程没有任何整数解。
费马在?算术?这本书的靠近问题8的页边处记下这个结论的同时又写下一个附加的评注:“对此,我确信已发现一个美妙的证法,这里的空白太小,写不下。
〞这就是数学史上著名的费马大定理或称费马最后的定理。
费马制造了一个数学史上最深奥的谜。
大问题在物理学、化学或生物学中,还没有任何问题可以表达得如此简单和明晰,却长久不解。
E·T·贝尔(EricTempleBell)在他的?大问题?(TheLastProblem)一书中写到,文明世界也许在费马大定理得以解决之前就已走到了尽头。
证明费马大定理成为数论中最值得为之奋斗的事。
安德鲁·怀尔斯1953年出生在英国剑桥,父亲是一位工程学教授。
少年时代的怀尔斯已着迷于数学了。
他在后来的回忆中写到:“在学校里我喜欢做题目,我把它们带回家,编写成我自己的新题目。
不过我以前找到的最好的题目是在我们社区的图书馆里发现的。
〞一天,小怀尔斯在弥尔顿街上的图书馆看见了一本书,这本书只有一个问题而没有解答,怀尔斯被吸引住了。
这就是E·T·贝尔写的?大问题?。
它表达了费马大定理的历史,这个定理让一个又一个的数学家望而生畏,在长达300多年的时间里没有人能解决它。
1994年数学史上的大事
1994年数学史上的大事
1、Wiles证明了Fermat的最后定理。
1994年英国数学家怀尔斯(Andrew Wiles,1953-) 宣称证明了费马大定理。
怀尔斯提交了两篇论文,Modular elliptic curves and Fermat's Last Theorem (模形式椭圆曲线与费马大定理) 以及Ring theoretic properties of certain Hecke algebras (某些Hecke 代数的环论性质),其中第二篇有一个合作者。
这两篇文章1995年作为数学年鉴杂志的一整期发表出来
2、·Connes出版了有关非交换几何的主要文章。
伟大的数学家才能创造出如此伟大的领域,他就是库耐(A.Connes),1982年菲尔兹奖获得者(同届获奖者有丘成桐和Thurston)。
康耐获得菲尔兹奖是因为他在算子代数的突破。
1985年,他创立了非交换几何,而且在1990年出版了《非交换几何》的法文版,1994年的英文版又增加了不少内容。
由于非交换几何著作只有两三本,本书的出现就显得更加权威珍贵。
非交换几何仍在普及阶段,而最佳的普及者还是康耐。
3、Lions因其在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理论方面的工作而获得菲尔兹奖。
4、·Yoccoz因其在动力系统方面的工作而被授予菲尔兹奖。
5、·Krystyna Kuperberg解决了关于动力学系统拓扑的“塞弗特猜想” 。
费马风云录
78 科学中国人 2019年8月【文明碎片】Civilization Debris“当整数n >2时,X n +Y n =Z n 没有正整数解。
”1637年,在阅读古希腊数学家丢番图的著作《算术》拉丁文译本时,法国学者皮耶·德·费马随手在空白处写下了这样一句话。
随即,他又留下了一个让人咬牙切齿的批注:“关于这一命题,我确信已发现了一种十分美妙的证明,可惜这里空白的地方太小,写不下。
”358年,就为了这一“留白”的命题,整整358年,跨越了4个世纪,甚至牵动了整个星球上最有才智的科学家,却依然没有一个人能最终证明命题的正确性。
在数学界,可以毫不犹豫地说,费马大定理的地位完全不亚于中国文坛的《红楼梦》。
巨额赏金、自杀性的绝望、黎明前的决斗……围绕费马大定理衍生出来的戏剧性故事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有本事就来证明吧!”费马是一个“不讨喜”的家伙。
不管是对于与他同时期还是后来的人而言,提起费马都恨得咬牙切齿。
他是解析几何的发明者之一;在微积分领域,他的贡献仅次于艾萨克·牛顿;与此同时,他还是概率论的主要创始人,以及独撑17世纪数论天地的人。
但偏偏,他还不是数学从业者。
一生中从未接受过专门数学教育的费马,在法国拥有一份全职工作——律师,并且直到逝世前都没有失去。
1642年,在图卢兹议会担任议员的费马遇到了他职业生涯中的第一位“贵人”——法国最高法院顾问勃里斯亚斯。
在他的推荐下,费马进入了最高刑事法庭和法国大理院主要法庭,这无疑为他以后的升迁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机会。
1646年,费马升任议会首席发言人,后来还曾担任过天主教联盟主席。
不过据记载,费马并没有什么突出政绩值得称道,应付官场的能力也极普通,更谈不上有什么出色的领导才能。
也许,他的发光点注定不在官场。
从小生活在富裕家庭环境中的费马,幼年时期曾接受过良好的启蒙教育,这为他日后广泛的兴趣爱好打下了基础,尤其是数学。
中学毕业后,费马先后在法国奥尔良大学和图卢兹大学学习法律,毕业后也成了全职律师,但这些并不能阻止他对数学的热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ILES证明费马大定理的成功时间为何其说不一?WILES证明费马大定理的成功时间为何其说不一?他的证明是否又被发现“漏洞”?在《征服费马定理的最后竞赛》中真正夺冠的应该是哪国人?1993年,国内新闻媒体说:350多年的数学难题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数学教授wiles证明。
《黑龙江日报》在《科技世界》版头条发表了哈工大青年数学家曹珍富的文章《英国数学家证明了费尔马大定理》(副题:困扰人类350多年的数学难题今朝有解)。
但是。
几年后(1997)这位青年数学家又在《生活报》发文说:wiles是1995年证明成功的。
1994年,《中国青年报》发文说:wiles迫于社会舆论压力不得不透漏真情,说他遇到了料想不到的困难,还需要做很多工作。
1995年,《参考消息》(4月5日)载文《征服费马定理的最后竞赛》中说:wiles的证明被发现“漏洞”,他自己“堵不上”,想找合作者……。
2000年,哈工大理学院院长说:wiles最后成功的时间是1996年1月。
2002年,中科院一位院士在《教育台》的《学术报告厅》中宣讲时说wiles是1994年证明成功。
Wiles证明费尔马大定理成功的时间为何其说不一?还有更加令人不解的:一、2003年,远方出版社出版的《数理化之谜》中说:千古之谜费马大定理,至今尚无人完全证明。
二、2007年,哈尔滨出版社出版的《数学的故事》中说:30年前,美国数学家大卫·曼福特证明了“如果不定方程有整数解,那么这种解是非常少的”。
这是目前关于“费尔马问题”最好的研究成果。
为什么这两本书中,对wiles的证明成功却“只字皆无”?莫非wiles的证明又被发现了“漏洞”?大千世界无奇不有。
1993年8月1日,《松花江报》发表了一篇该报记者写的报道《谷立煌宣称证明了费尔马大定理》(副题:“下金蛋的母鸡”已见踪迹),并同时发了他的对《费马大定理初证》的简化(之一)。
《费马大定理初证》,1988年经黑龙江省数学会理事长吴从炘教授推荐,在省第三次数学年会上发表过。
对《费马大定理初证》的简化(之一、之二),1995年发表在《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第二期)。
至此,公众不难看出:在这场《征服费马定理的最后竞赛》中真正夺冠的应该是中国人。
为了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为了国家和民族的荣誉,堪当这场竞赛“世界级裁判员”的中国数学家,应不应该为中国争回这个“世界第一”?业余者2008年1月18日数学家的故事下面是历史上最天才的几个数学家在这个时间轴上存在的长度:Pascal 39岁;Ramanujan 31岁;Abel 27岁;Galois 21岁;Riemann 39岁。
身体重要的说。
Fermat当初Fermat(费马)证明不了东西时候,就写下了这句话Cuius rei demonstrationem mirabilem sabe detex marginis exiguitas non caparet.翻译成中文就是:“我有一个对这个命题的十分美妙的证明,这里的空白太小,写不下。
”后来,Hilbert也会了类似的技巧,有人问Hilbert为什么不去证明Fermat大定理,他说为什么要杀死一只下金蛋的母鹅,因为这样的一个对整个数学发展有着如此深远推动的问题太少了。
不过个人认为他没有能力杀死这只鹅。
还有另外一个和金蛋有关的事情,不过和数学家没有关系。
当初欧洲的反法联军快攻到巴黎的时候,Ecole Polytechnique的学生要求上战场,保卫国家,拿破仑说:“这怎么可能呢,我不能为了打赢一场战争,杀死一只会下金蛋的母鸡吧。
”开始说一下mm数学家她们做出的成就的的确确比不上男数学家的成就,但是我们依然能够发现她们的事迹中有很多的伟大,很多的美丽。
从古希腊说起吧。
那个时候,的确是一个很民主的时代,对于女性的歧视要远好于后来,譬如说很多伟大的数学家哲学家对女性参与数学的态度还是很好的,譬如说Pythagrass(毕达哥拉斯)学派当中就有女的信徒。
Pythagoras本人就很鼓励女性学者,当年有个兄弟会之类的东西,里面就有28个女孩,其中有一个叫做西诺的,后来就被Pythagrass骗去做老婆了。
这个女孩在当时是个比较有影响的数学家。
Socrates(苏格拉底)和Plato(柏拉图)也曾经邀请过女性去他们的学院讲学。
从他们往后,女性在很多的行业中受到了歧视,在哲学数学自然科学这些领域更是如此了。
有一个令人心痛的故事,讲的是Hypatia (西帕蒂娅),她处的时代就是Plato他们往后那么一点的时候。
Hypatia本身是个很优秀的数学家了(在那个时代),她的演讲很出名,而且解题也是高手,其父亲是亚历山大的一位数学教授。
经常有一些数学家找他询问一些题目的做法,她也很少让大家失望。
一个小故事说有人问她为什么不结婚,她回答说她已经和真理订了婚。
不过Hypatia后来极为悲惨,有个叫做Cyril的什么教长之类的人,声称数学家哲学家这帮人为异端,对他们大加残害,手段令人发指。
在一个封斋的日子里,Hypatia被从马车上拖到教堂,剥光衣服,身上的肉被一群狂暴的人用牡蛎的壳刮了下来。
我不知道世人怎样看我;可我自己认为,我好像只是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孩子,不时的为拾到更光滑些的石子或更美丽些的贝壳而欢欣,而展现在我面前的是完全未被探明的真理之海。
——Issac Newton----------------这段话不同于牛顿说的那段“站在巨人的肩上”,因为“肩上”那句话是他出来吹捧一下Hooke(胡克),或者说讽刺一下,那个时代总是为着各种东西的发明权而喋喋不休。
Newton的一生落落寡合,没有结婚,也没有知心的朋友,人们结交他都是因为他很高的地位和渊博的学识。
一个同事回忆说他只见过Newton笑过一次,当时,有一个人问Newton说Euclid的几何原本如此的老朽,不知道有什么价值。
对此,Newton放声大笑。
:-)) 对很多人来说,牛顿的贝壳尽管光滑尽管美丽,确实不如一块肥皂有用。
数学家做的事情的确是这个样子,一种孩子般的游戏,追求一种纯粹的快感。
Newton之后的几百年,Cambribge另一个大名鼎鼎的数学家Hardy(哈代)也说过这种话:“从实用的观点来判断,我的数学生涯的价值等于零。
”既然扯到Hardy就说说他的轶事吧。
他这个人有着各种怪癖,譬如永远不会希望见到镜子之类的,每次到一个旅馆,总是用毛巾把各个地方的镜子都遮将起来。
不说这些乱七八糟的,说一下子他用“数学”解决的恐船症。
Hardy每次做船的时候,总是怕沉了。
克服这个东西的一个方法是,每次不得不坐船航行的时候,他会给同事发个电报或者明信片什么的,说已经搞定了Riemann猜想回来之后会给出细节的。
他的逻辑是,上帝不会允许他被淹死,否则这又将是第二个类似于Fermat大定理的事情。
穿过Plato学院的拱形门楼,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不懂几何者请勿入内。
”-----------法国的数学家大都对抽象的东西情有独钟。
Lagrange(拉格朗日)写出了他著名的分析力学的书的时候,就骄傲的宣称书中“没有一个图”;A.Weil(魏依)在教师资格考试时,理论力学交了白卷,他认为那根本不算数学。
A.Weil就这样子,曾经Pierre Carier问他Gottingen的事情,提到量子力学的时候,Weil根本不知所云,尽管当时Hilbert, Bohn, Heisenberg都在做量子论。
后来,Chevally和Weil在悼念Weyl的时候,根本不提Weyl的物理学的成就,然而大家公认Weyl最有名的两本书一本关于相对论,一本关于量子力学。
Lefschetz和Wiener-------------------优秀的数学家在定理或理论之间看到了类似卓越的数学家则从类似中间看到了类似——Banach--------------------毋庸置疑,Lefschetz和Wiener都是这种可以从相似之间看到相似的数学家,不过他们的讲课技巧实在是不能让人恭维。
Rota曾讲了一个Lefschetz的故事,关于他的课是如何难懂,因为他经常语无伦次。
这是几何课的开场白:“一个Riemann曲面是一定形式的Hausdroff空间。
你们知道Hausdroff空间是什么吧?它也是紧的,好了。
我猜想它也是一个流形。
你们当然知道流形是什么。
现在让我给你们讲一个不那么平凡的定理--Riemann-Roch定理。
”要知道第一节Riemann曲面的课如果这样进行的话,恐怕Riemann复生也未必可以听懂。
:-)Wiener尽管是个天才,却是那种不善于讲课的那种,总是以为把真正深刻的数学讲出来一定要写一大堆积分符号。
有一个关于他和中文的事情,Wiener天真的认为自己懂一种汉语,一次在中国餐馆,他终于有了施展的机会,但是服务员却根本不知道他讲的是汉语。
最后,Wiener不得不评论:“他必须离开这里,他不会说北京话……。
”来说一个古老一点的人物Pascal(帕斯卡)据说14岁的时候,就已经出席了法国高级数学家的聚会,18岁发明了一台计算机,是现在计算机的始祖。
尽管如此,Pascal成年之后最终致力于神学,他认为上帝对他的安排之中不包含数学,所以完全的放弃了数学。
35岁的时候,Pascal牙疼,不得不思考一点数学问题来打发时间,不知不觉间,竟然疼痛全无。
于是,Pascal认为这是上天的安排,所以继续开始做数学家。
Pascal这次复出的时间不到一周,但是已经发现旋轮线的最基本的一些性质。
尔后,他继续研究神学。
神学也是Newton最终的选择。
:-))AbsoluteHunk 发表于2006-9-29 16:32:20阅读全文| 回复| 引用通告关于冯.诺伊曼的故事von Nuemann的年纪比Ulam(乌拉姆)要大一些,不过两个人是最好的朋友,经常在一起谈论女人。
包括他们坐船旅行,除了数学之外,就是旁边的美女,每次Nuemann就会评论道:“她们并非完美的。
”他们一次在一个咖啡馆里吃东西,一个女士优雅地走过,Neumann认出她来,并和她交谈了几句,他告诉Ulam这是他的一位老朋友,刚离婚。
Ulam就问:“你干吗不娶她?”后来,他们两个结了婚。
一次Princeton举行的物理演讲,演讲者拿出一个幻灯片,上面极为分散的排列着一些实验数据,并且他试图说明这些数据在一条曲线上。
von Neumann大概很不感兴趣,低声抱怨道:“至少它们是在同一个平面上。
广义相对论说两个听来的故事,讲的是这个世界上最漂亮的一套理论------广义相对论。
据说,Einstein 的场方程的第一个球对称的解,也就是Schwarzschild(施瓦茨查尔德)解,是同名的这个人,在一战的战壕里给出的。
Schwarzschild 是Gottingen 的天文学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