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大仁大爱 还是

合集下载

赞美人心存大爱的成语

赞美人心存大爱的成语

赞美人心存大爱的成语
当今社会,人们需要心存大爱,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做出贡献。

以下是一些赞美人心存大爱的成语:
1. 大爱无疆:形容人的爱心是没有界限的,可以包容一切,无论对待任何人和事物,都要充满爱心。

2. 菩萨心肠:形容人具有慈悲为怀的心态,对待他人非常仁慈,不计较得失,善于同情和帮助他人。

3. 无私忘我:形容人的胸怀宽广,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心一意地投入到为社会服务的行动中,忘却自己的利益。

4. 仁心仁术:形容人的医术高超,医德高尚,对待病人非常仁慈,用心施治,竭尽全力地救治。

5. 大爱无痕:形容人的爱心非常深沉,没有痕迹可寻,不需要别人的回报,只是在默默地默默地付出。

6. 慈心悲愿:形容人的慈悲心肠,有帮助他人实现愿望的愿力,能够帮助弱势群体,关注社会公益事业。

7. 胸怀坦荡:形容人的胸怀宽广,不计较个人得失,行为正直,没有隐瞒,可以坦诚地面对一切事物。

8. 仁义道德:形容人讲究道德,遵循仁义之道,是一个有道德、有良知的好人,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

9. 无私奉献:形容人的无私奉献精神,为了社会和他人的利益,不计较个人得失,默默地付出。

10. 心慈手软:形容人心肠柔软,对待他人非常仁慈,即使面对
困难也不轻易放弃,能够施展柔情之术。

以上这些成语可以激励人们赞美人心存大爱,鼓励人们积极地投入到为社会服务的行动中,用爱心和行动来改变世界。

大仁大爱的

大仁大爱的

大仁大爱的”最美“价值观他们每一个人,都是一部感人的故事;他们每一个人,都闪耀着大仁大爱。

他们在年轻有为的胡伟其校长的领导下,有一支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关爱学生,敢于创新,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学生爱戴、家长满意的“仁爱之师”队伍,他们是二界岭山区教育发展的基石。

正是基于这样的人生价值追求,乐于奉献精神,打造仁师形象,做学生满意的教师,广大教师的美德之风、仁爱之风尽吹校园;广大教师的动人事迹,感恩故事尽在校园内外传诵;广大教师的文明之声、和谐之歌尽在师生心中唱响;师表风范、师德大爱尽在全社会弘扬。

他们无时不把爱心和责任奉献给山区孩子们,无处不以人格和高尚书写着人性光芒,他们树立了人民教师的仁爱新形象,为我们这山乡书写了光辉的一笔,谱写了新的乐章。

他们热爱学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人民教师崇高的责任和使命,展现人民教师的高尚师德、宽广胸怀和价值追求,体现人民教师爱岗敬业、勤奋好学、改革创新和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始终将个人理想、本职工作与教育的发展、学生的成才紧紧联系在一起,无怨无悔,把全部的爱奉献教育事业,静心演绎人民教师的角色,用实际行动诠释人民教师的本色和风范;他们热爱事业,爱校如家,以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坚定的职业信念,始终把教书育人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执著追求,积极投身教育创新实践,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育方式,以优秀的教学水平和管理能力,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使人难以置信的不平凡的业绩,赢得学生的爱戴、家长的敬佩和社会的尊重。

在这支“仁爱之师”队伍中共有十二位朝气蓬勃的年轻教师,有年富力强的中年教师,还有十一位五十开外,两鬓斑白的老教师,他们三十几年一直坚守在全县最偏僻、最艰苦的学校,默默耕耘,甘为孺子牛。

然而他们中间有一位17岁踏上讲台,36年教龄全部担任班主任,从一个年轻帅气的小伙,到如今年过半百,两鬓斑白的陈长芳老师,可以说是为农村教育倾尽心血,“甘为孺子牛”默默耕耘是他的真实写照。

孔子仁爱思想的主要内涵

孔子仁爱思想的主要内涵

孔子仁爱思想的主要内涵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这方面在孔子的仁爱思想中有所体现。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仁爱思想的主要内涵,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的仁爱思想“仁”是孔子的核心思想,孔子将仁的原义结合当时的社会的秩序风气,通过不懈的努力,把“仁”发展成一种思想学说,成为自己成就的代名词,对我国社会发展及后世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孔子的“仁”思想最突出的就是“爱人”。

他要求大家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四海之内皆兄弟。

这是孔子思想表现的一种大爱。

孔子把“爱人”做为社会的准则和人们约束自己的规范,在这个统筹范围内,建立了以“仁爱”为中心的儒家思想文化。

符合春秋时期的人民发展,也符合春秋时期的社会秩序发展,十分贴合实际。

孔子的仁还注重道德的修养。

仁爱是一种权力也是一种义务,道德是存在内心的素质,仁爱的要求可以更好的发挥一个人的品德行为。

为仁由己,既自我约束又追求道德完善。

孔子仁的思想在另一角度是培养君子的德行。

古代,作为一名君子,必须德行兼备。

温文尔雅,谦谦君子,有学识内涵,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这个“爱人”的基础上,仁还存在着等级分明的关系。

子不可欺父,臣不可欺君,人不可欺人。

其中最显著的就是血缘关系,孔子提出的社会要以亲情血缘关系为奠基,在此奠基层面上建立一种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

仁要求的不仅是个人、家庭,还有社会,要求的是整个国家。

这也是仁学最初建立的起点。

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身为教育家的名声与作为思想家的名声一样大,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为教育事业付出一生精力的人,他所提出的教育思想对后世的教育行为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

孔子是历史上最早提出因材施教这个概念,他认为每个人的个性和能力都会有所差异,在对每个人的教育方面不能“一视同仁”,应该要根据每个人个人的特点以及能力来施行教育,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同时他还提倡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受教育的对象没有富贵贫贱之分。

孔子还强调在教育学生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

仁者大爱

仁者大爱

仁者大爱作者:黄耀强来源:《黑龙江教育·小学教学案例与研究》2011年第05期张联池,哈尔滨市燎原学校校长,被特殊教育界的同仁们称为“康复理念进校园的引领者、特教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倡导者、智障儿童潜能的挖掘者、智障学生未来生存状况的谋划者”。

先后获得黑龙江省特殊教育最佳教师(终身荣誉称号)、特殊教育先进个人、地方课程实验先进个人、巾帼建功先进个人,2007年哈尔滨市特殊教育先进个人、优秀教育工作者、中青年专家、百年风采女性、十佳校长等荣誉称号。

2009年6月28日,胡锦涛总书记来到哈尔滨市燎原学校视察。

离开前,总书记深情地对老师们说:“你们付出了常人难以想像的辛劳,用自己的爱心和奉献帮助孩子们成长进步,我向你们表示深深的敬意!”说完,走到全体老师面前,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

这一躬,让所有老师都情不自禁地留下了激动的泪水……跨越,一个崭新的开始作为内科医生的张联池,从没有想过有一天会成为教师。

直到1998年,在南京举行的医疗康复工作会议上,她与当时燎原学校的老校长结识。

应对智障儿童进行医疗干预的共识使他们一拍即合,回到哈尔滨,张联池特意来到燎原学校。

学校的一切与医院截然不同,残障学生们灿烂的笑脸深深打动了张联池,她觉得如果对这些孩子尽早进行医疗干预,那势必是影响他们一生生活质量的关键。

在特教问题上,社会上是有争议的,一是认为特教不需要医生,如要治疗可以到医院进行专门医治;二是教医结合,以教育为主,辅以医疗;再就是张联池提出的“医教互补,不分主次”。

对智障孩子来说,生理能力是接受教育的前提,没有这个前提,孩子是无法接受教育的。

而生理能力的改善依靠教育又是难以解决的,只能依靠医疗康复训练。

所以在医疗与教育之间,是互为依托的。

用张联池的话说,只要对孩子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医与教的比例占多大,谁为主,谁为辅,并不重要。

崭新的理念势必引发争论、不解,甚至是反对,但张联池认准了这条路,她坚信自己的选择。

中国文化的精髓——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

中国文化的精髓——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

中国文化的精髓——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但归纳起来,用两个字可以概括:一个叫做仁,一个叫做礼。

这是我们中国文化的精髓,也是我们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

所谓仁,大致可以归纳以下三重意思:一是爱人,这是对领导者说的。

就是要求领导者爱护人民。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二是泛爱众,这是对每一个人说的,就是要求人们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为父母者不仅要对自己的儿女有爱心,对别人的儿女要一样有爱心。

做儿女的不仅要对自己的父母尊重孝敬,对别人的父母要一样尊重孝敬。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人与人之间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亲如一家。

三是敬畏天地。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爱护自然,保护环境。

所谓礼,主要是指礼治。

就是在政治上主张德治和礼治,用道德伦理来教化人,治理国家和社会。

礼的内容很庞杂,其核心只有一个字,就是和。

礼之用,和为贵。

和也大致有三重意思:一是中和,凡事不要不达,也不要过之。

有中庸的意思。

比如对人施礼,不能冷冰冰,不热情。

也不宜热情过度,要适可而止。

热情过度与不热情一样会使人感到不舒服,不自在。

二是平和,反过来就是和平。

就是尽量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减少冲突,避免争斗。

而不是相反,无事生非,小题大做,制造冲突。

激化矛盾。

三是谐和,反过来就是和谐。

就是和而不同。

不同的文化,不同的风俗习惯共存共荣。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不同文化及不同学术观点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同民族和国家的和平共处。

因此而决定了中华文化的极其伟大的包容性。

不但不排斥其他文化,而且还积极地引进、吸收其他文化。

从我们今天过西方人的节日就可见一斑。

仁是一种境界,是目的。

既是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又是社会发展的最高境界。

从人格上来说,达到了仁的境界,就达到了人性进化的最高境界,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一名合格的共产主义者了。

从社会发展上来说,达到仁的境界,就是达到了孔子所说的大同社会或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社会了。

礼是一种手段,是实现仁的具体方式方法。

“仁恕教育”即世间大爱——读《天下归仁:王蒙说论语》有感

“仁恕教育”即世间大爱——读《天下归仁:王蒙说论语》有感

“仁恕教育”即世间大爱——读《天下归仁:王蒙说论语》有感在座的各位是否听过那个寓言般的故事?有人问:“您在哪所学校学到了最重要的东西?”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这样回答:“在幼儿园,我学到了‘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做错事要道歉,仔细观察大自然。

’从根本上说,这是一生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

”幼儿园?最重要的东西?看似矛盾的回答中,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道出了教育的根本,道出了仁恕教育的实质——立德树人。

“仁”是孔子的思想核心。

据统计,其中“仁”字出现在所有20篇中的16篇,而且其出现的次数,共计有110次之多。

可见,“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儒家的基本概念,我国宋代关于“仁”的解释十分美妙、非常有趣,说“仁”是核桃仁、瓜子仁、杏仁,“仁”就是种子,有了种子就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仁恕教育”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践行仁恕教育思想,在学生的心田里种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让他一生挺直脊梁走路,诚实善良做人,快乐幸福生活。

那我们来看看《论语》中所主张的“仁”都有哪些呢。

首先,学行结合中的“仁”。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32个字,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孔子学行结合原则的纲领。

这三者(学行结合、尚朋里仁、宽恕不愠)构成了孔子思想的核心,体现了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关于知识(学)与实践(行)的智慧。

在孔子看来,人生的快乐就在于将学到的知识付诸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

将实践与理论想结合也是我们北方民族大学始终贯穿的核心遵旨,比如前不久的“人格养成实践项目”“创业创新项目”均是鼓励学生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这即是:学无止境,行无尽头。

学行结合,学行相须。

其次,言行举止中的“仁”。

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

”在这里,孔子讲“仁”的反面,即为花言巧语,工于辞令,仁心少,品德差。

作为教师的我们更应该学习儒家所崇尚的质朴,反对花言巧语。

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将影响着学生,现如今的学生,有不少喜欢空谈浮言,心口不一,做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

关于幸福的优美句子大全

关于幸福的优美句子大全

关于幸福的优美句子大全关于幸福的优美句子大全1、幸福,不是长生不老,不是大鱼大肉,不是权倾朝野。

幸福是每一个微笑生活愿望的达成,当你想吃的时候有的吃,想被爱的时候有人来爱你。

2、幸福是什么?有人说,幸福是在饥肠辘辘的情况下,能够美美地饱餐一顿;有人说,幸福是在完成没完没了的作业后,躺在家里的沙发上静静地看一部电影;还有人说,幸福是索取、幸福是富有、幸福是荣耀……其实,幸福不在惊天动地中体现,它就在“小狗的尾巴上”,只要抬起头向前走,幸福就会跟在后头。

3、幸福,是大爱大义,大仁大德。

以遒劲之笔画人生山水,用丰碑之传立不朽之说。

4、世界上最幸福的事之一是能和闺密都在一个城市,并且有共同的品位和价值观。

你只知道无论何时何地、心情好坏,你都希望这个人陪着你。

5、幸福,是智慧圆满,功成名就;慈善捐助,无畏布施;救人于水火。

6、幸福,时时刻刻围绕在你身旁。

如果你从母亲手中接过饭碗,心存温馨,那就是幸福;如果你在灯下读着朋友的来信,品味友情,那就是幸福;如果你独坐一隅,静静听歌,凝神遐思,那就是幸福。

7、幸福,是故乡远山的黛绿,落日群岚飞鸟破空。

在青山翠绿间;在颔首相望中;在千年万年后;你朝阳般的容颜啊,永是我刻骨的眷念。

8、爱是一种牵挂,无论步迹到哪里,心却系在哪披肩秀发的发梢。

9、三件让人幸福的事情:有人爱,有事做,有所期待。

有人爱,不仅仅是被人爱,而且有主动爱别人爱世界的能力;有事做,让每一天充实,事情没有大小,只有你爱不爱做;有所期待,生活就有希望,人不怕卑微,就怕失去希望,期待明天,期待阳光,人就会从卑微中站起来拥抱蓝天。

10、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话语中流露出的关心,幸福就是一个甜甜的鼓励的微笑,幸福就是一个微小的友爱的动作。

生活中只有用心去品味,去珍惜,方能体会出幸福的滋味。

11、碧澈的湖面,有风掠过,微凉,稍暖,是我习惯的气息。

不自觉中留步,寻望,沉浸,浅淡清幽的气息里。

仁心为怀 大爱无疆

仁心为怀 大爱无疆

仁心为怀大爱无疆人的一生中,有太多的情感或得或失,有太多的喜怒哀乐,但在一切中最值得我们珍惜和传承的,是仁心和大爱。

仁心为怀,大爱无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人应该追求和实践的人生境界。

仁者爱人,仁心深沉。

仁心是一种广阔、宽容、无私的心态。

它是我们对他人的关怀与关注,是我们对他人的理解与谅解,是我们对他人的尊重与尊严。

仁心为怀,意味着我们要善待他人,体贴他人,关心他人的需求和感受。

无论是在家庭中、社会中还是工作中,我们都应该以仁心为怀,追求宽容与和谐。

仁心为怀,大爱无疆。

大爱是一种无私、包容、奉献的情感。

它是我们对亲人、朋友、同事甚至陌生人的关爱与奉献,是我们乐于助人、乐善好施的精神。

大爱无疆,意味着我们要向社会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帮助他人解决困难和问题,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无论是在家庭中、社会中还是工作中,我们都应该发扬大爱无疆的精神,建设和谐、繁荣的社会。

仁心与大爱是人与人之间最纯粹、最珍贵的情感和品德。

它们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给予我们无尽的力量和支撑。

在家庭中,仁心为怀、大爱无疆是家庭和睦、幸福的基石。

家庭是人们情感最为丰富和复杂的地方,只有彼此关心、理解和扶持,才能让家庭成员间的爱得到宣泄和释放。

家庭中的亲情、爱情和友情需要我们以仁心看待,用大爱呵护。

当家庭中有人遇到困难时,我们要用仁心去感受他们的痛苦并给予帮助;当家庭中有人获得成功时,我们要用大爱为他们鼓劲和祝福。

只有在家庭关系中实践着仁心与大爱,家庭才会变得和睦、幸福。

在社会中,仁心为怀、大爱无疆是社会和谐、进步的源泉。

社会是一个充满了各种个性和价值观念的大家庭,只有以仁心对待他人,用大爱关爱他人,才能实现共同的目标和进步。

当社会中有人遇到困难时,我们要用仁心去体察他们的需要并伸出援手;当社会中有人取得成功时,我们要用大爱去赞美和鼓励。

只有在社会关系中实践着仁心与大爱,社会才会变得更加和谐、进步。

大德大智大爱

大德大智大爱

大德大智大爱教育家应该具有怎样的文化品位?有“大德”,人格高尚。

文化学者余秋雨说,文化的最后积淀是人格。

如今多元的时代,教育人面对着林立的矛盾和冲突,教育面临着诸多的危机――教育人自身的信仰危机、社会对教育的信任危机……教育被送入“泛批判”的怪圈。

这样的时代,教育人更需要自己独立的人格。

教育家的人格体现为拥有高贵的心灵,心怀教育的理想,坚持教育的操守,担当教育的责任。

教育家应该胸怀远大的教育理想,把教育当作终生的信仰和追求,拥有人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的豪迈;“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着;“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坚定;“天将降大任于是人”的矢志不渝,终身追寻至真、至纯、至善、至美的教育理想。

教育家也应该拥有教育人的气节,孔子的“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彰显着古代教育家的气节。

新时期的教育家更要树立教育的权威和高贵,坚持教育的本义,不唯上,不唯权,不唯钱,不唯分;要敢于超越一切世俗和功利,敢于我行我“素”,不察言观色,小心翼翼,不随声附和,人云亦云,不点头逢迎,俯首谄媚;要担当教育的责任,按照教育规律去办学,让教育回归教育的本质,要做一个纯粹的教育人,坚守教育的纯净,捍卫教育的尊严。

有“大智”。

学识过人。

教育家应该学识渊博,见识独到,胆识超群。

教育家首先应该是学者,学识渊博,博览群书,底蕴深厚,有浓浓的书卷气,具有“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由内而外的高贵气质和涵养,举手投足折射文化人的儒雅和底气。

教育家应该是研究教育的专家,钟情教育,富有教育智慧,拥有自己的教育哲学,善于追问教育的真谛,研究教育的核心价值观,将“为孩子的终身幸福奠基”作为教育的宗旨。

教育家也应具有独到的见识。

陶行知说过“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

教育家应该立足教育,关注民族的兴衰存亡,把教育的发展与民族振兴和人类发展紧密联系;教育家应该具有发展的眼光和国际的视野,让教育超越历史,面向未来;教育家应该有社会洞察力,未来预测力,敏锐意识到生存环境的巨大变迁,以动态的思维方式思考教育,创新教育。

浅析儒家伦理道德中的“大爱”精神

浅析儒家伦理道德中的“大爱”精神

浅析儒家伦理道德中的“大爱”精神作者:李佳先来源:《商情》2014年第51期摘要儒家伦理道德中的仁爱思想就是现代社会所谓的大爱精神,大爱精神的传播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主要围绕儒家仁爱思想的思想内涵、重要作用、以及培养仁爱精神的主要途径进行分析研究,为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儒家思想大爱精神重要意义主要途径中国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自古以来得到礼义之邦的美誉,是因为有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的重要影响,特别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伦理道德思想中的仁爱思想(即大爱精神),对人们的思想、行为、品格的形成产生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爱精神的传播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爱精神是儒家伦理道德思想的核心和精髓儒家伦理道德思想的核心和精髓就是仁爱思想。

什么是“仁”?《论语》《颜渊第十二》中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孔子所言“爱人”是爱哪些人呢?《论语》《学而第一》中记载:“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是指对父母孝顺,悌,是只对兄弟友爱。

可见,孔子倡导的仁爱,是指对父母感恩孝敬的爱,对兄弟手足之情的爱,并把这种对父母、兄弟的爱视为仁的根本。

可见,孔子所谓爱人包含了爱父母、爱兄弟。

孔子的“仁”是不是只有父母和兄弟之爱呢?不是。

据《论语》《乡党第十》记载:“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马厩失火烧掉了,孔子回来只问人,不问马,足以证明他关心爱护的还有他身边的所有人。

《论语》《公冶长第五》记载,子路日:“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孔子的志向是“使年老的人们得到安康舒适,使朋友互相得到信任,使年轻的孩子们得到关怀养护。

(徐志刚《论语通译》65页)”这表明孔子的仁爱还包括所有老人、朋友和少年儿童,足见孔子胸怀博大,具有大爱精神。

大志大爱大雅

大志大爱大雅

大志大爱大雅大志大爱大雅古语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个体的修养是实现其人生理想的根本。

大志----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追求。

大爱----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升华。

大雅----大学生文明心态和公民素质的体现。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乐于奉献社会和服务他人,积极成为社会文明的践行者、传播者和累积者。

努力做到“大志大爱大雅”,是我们每一个青年学生的积极追求目标。

大志是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信任、认同和追求,是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具体体现。

大志就是要胸怀祖国,胸怀社会,胸怀远方;大志就是要有胸怀天下的气魄,改造社会的勇气,把舵历史航向的自信;大志就是要思人不敢思,发人之未曾发,引领时代之风;大志就是要不拘小节,不畏挑战,迎难而上的人生志向和态度。

我们伟大的周恩来周总理从小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从未离开他的心,也正是这一目标不断激励着他,让他脚踏实地,一步步的走向成功。

他的小学校长曾说“有志者,当效周生啊!”是啊,我们应该向周恩来周总理学习,立下远大的人生目标,然后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坚持不懈,勤奋学习,为人民,为国家做出贡献,这样才有真正的人生意义!大爱之人心存孝道,从爱己开始,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大爱的人心存感恩,推恩及人,不独亲其亲,立身行道;大爱之人心存情谊,亲情,友情,爱情,真诚相待,和谐相处;大爱之人心存忠诚,爱党,爱国,爱校,爱家,积极向上,助人感恩。

美国罗斯福总统常怀感恩之心。

有一次,他家被盗,被偷去了很多东西,有一位朋友闻讯后,忙写信安慰他。

罗斯福在回信中写道:“亲爱的朋友,谢谢你来信安慰我,我现在很好,感谢上帝,因为第一,贼偷去的是我的东西,而没伤害我的生命;第二,贼只偷取我部分东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

”对任何一个人来说,失盗绝对是不幸的事,而罗斯福却找到了感恩的三条理由。

这就是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

形容大爱的字

形容大爱的字

形容大爱的字
形容大爱的字有:
1. 仁:表示一种崇高的道德观念,涵盖了慈悲、善良、宽容等美德。

2. 慈:表示一种温暖、关怀和无微不至的照顾,是一种大爱的表现。

3. 善:表示一种良善、友好的品质,是一种正面、积极的大爱表现。

4. 爱:直接表达了爱的情感,是一种普遍、真挚的大爱表现。

5. 惠:表示一种恩惠、利益,是一种关怀他人、慷慨大度的大爱表现。

6. 柔:表示一种柔和、温和的特质,是一种包容、理解的大爱表现。

7. 诚:表示一种真诚、诚实的品质,是一种无欺、守信的大爱表现。

8. 敬:表示一种尊重、敬重的态度,是一种关注、重视他人需求的大爱表现。

9. 忠:表示一种忠诚、尽心的态度,是一种无私、奉献的大爱表现。

10. 恩:表示一种恩德、恩惠,是一种关怀他人、慷慨大度的大爱表现。

修仁德以达安人

修仁德以达安人

修仁德以达安人儒家的仁爱理论,是中国文化精髓。

天道、德行、仁爱、正义、礼制这五者统而言之,概括了东方文明总体思想的原始理论。

以道德为体为因,以德为用为果,济世以仁,处事以义,待人以礼。

孔子的“爱人”和克己复礼为“仁”,中心是对人要有一颗爱心:这是“仁”的根本要求,如果缺少了它,其他修为无从谈起。

仁爱之心是一种精神富饶表现,是一种正大无私的奉献,是所有伟大人格中最重要的一种品质。

拥有了爱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亲密团结和谐,人对人才能主动关怀、尊重、理解、负责,凡事只讲贡献而不图索取,达到‘仁’者无忧的境界。

孔子认为‘仁’者‘爱人’,而‘爱’人者,必定是敬人者也。

现实社会,提倡‘和’,‘和’就是‘仁爱’。

我们又如何实践‘仁’,第一,要踏踏实实的去做,不能只说漂亮的话,不干实际事。

第二,要“正己”即俗话说的“自己不正难正人”孔子主张“居处恭,执事敬、为人忠。

”第三,要尊敬人、理解人、正直待人。

孔子告诫“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君子不以所能者病,不以人之所不能者愧人”。

对人要求文明礼貌,不要粗暴失礼,做到礼贤下士,主张以德报怨。

第四,要善于自省改过。

不要怕问题,更不要推卸责任,达到自我省思、自我完善。

第五,要友人处仁,所谓“友仁”就是与有仁德的人交往。

处仁就是与有仁德的人居住。

防止“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问题。

孔子的“仁爱”是一种大爱,他是爱国家、爱民族、爱亲人、爱身边的一切;那爱是广义上的爱,我爱人人,人人爱我…...。

“仁者”得道者也,得道者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他能宽人待人;他能以爱己之心爱人;现实生活中人们所表现出来的,博爱和大爱,关心与爱护,互助与互帮,都是“仁”者幻化出来的,多一个仁者就多一份爱心。

事实上,孟子的“仁者无敌”,这句话,不仅仅是讲治国者的修养,其中的道理也同样适用每一个人,就个人而言,道德人格的魅力也是具有强大的感召力的。

人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就是这个意思。

什么叫大爱 (2)

什么叫大爱 (2)

什么叫大爱引言大爱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常常用来形容人们对他人或事物的无私关怀和无私奉献。

在人与人之间以及社会各个层面上,大爱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大爱的概念,以及它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内容1. 大爱的定义大爱是一种无私的情感,体现在对他人的关怀、关心和付出中。

它不分年龄、性别、种族或地域,它是普遍存在的,是人类共同的价值观。

大爱可以表现为关心他人的福祉、帮助他人解决问题、对他人无私奉献的行动等。

它不仅可以体现在个体行为上,也可以在组织、社会甚至国家层面上体现出来。

2. 大爱的重要性大爱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非常重大。

在个人层面上,大爱可以帮助人们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增强社交技巧、同理心和合作意识。

它能够提高个人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在社会层面上,大爱可以带来社会凝聚力和互助精神的增强。

它可以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减少社会不平等和冲突,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3. 大爱的案例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令人感动的大爱案例。

例如,义务救助组织以及一些慈善机构的志愿者们,通过无私奉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

医生和护士们在战场上或灾难现场上不顾个人危险,全力救治伤病员。

另外,一些公益组织致力于倡导环保、动物保护等社会问题,通过宣传、教育和行动,引导人们共同关注并保护我们的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4. 如何培养大爱精神大爱精神是可以培养的,需要我们付出努力。

首先,我们应该培养自己的同理心,尝试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其次,我们应该主动关心他人,积极帮助他人。

这可以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捐款或捐助物品等方式实现。

此外,我们还应该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为社会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结论大爱是一个重要的价值观念,对个人和社会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当今社会,我们需要更多的大爱精神,以改善人际关系、推动社会进步和保护我们的环境。

通过培养自己的同理心、关心他人以及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我们可以共同营造一个更加和谐、友善和进步的社会。

教师仁慈大爱的演讲稿

教师仁慈大爱的演讲稿

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非常荣幸能够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个永恒的话题——教师仁慈大爱。

自古以来,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培养一代又一代优秀人才的重任。

在这个特殊的岗位上,教师们用自己的爱心、耐心和责任心,为学生们点燃希望之光,铺就成长之路。

今天,我就借此机会,向大家阐述教师仁慈大爱的内涵和意义。

一、仁慈大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

其中,仁慈大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

仁慈大爱要求教师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爱心: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无私的、深沉的。

这种爱,不仅体现在关心学生的生活、学习,更体现在对学生的心灵呵护上。

教师要用爱心去温暖每一个学生,让他们感受到关爱和温暖。

2. 耐心: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教师需要具备足够的耐心。

面对学生的调皮、叛逆,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去引导、教育,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健康成长。

3. 责任心:教师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肩负着培养国家未来栋梁的重任。

教师要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对学生的成长负责,对教育事业负责。

二、仁慈大爱是教育成功的基石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仁慈大爱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以下是仁慈大爱对教育成功的几个方面的影响:1.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仁慈大爱的教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更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道德品质等方面。

这样的教育,有助于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2. 激发学生潜能:仁慈大爱的教师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特长,鼓励他们发挥潜能,追求卓越。

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更容易树立自信,勇敢面对挑战。

3. 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仁慈大爱的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人际沟通能力。

在教师的影响下,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4. 塑造健全的人格:仁慈大爱的教师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

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更容易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健全的人格。

形容有大爱的成语

形容有大爱的成语

形容有大爱的成语
形容有大爱的成语有很多,以下是一些例子:
1. 慈悲为怀:指以慈悲为心肠,心怀慈悲,有同情心,愿意为大众服务。

拓展:慈悲为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中国,慈悲被视为一种美德,一种仁爱的表现。

在佛教中,慈悲更是被视为佛陀的特质,被称为“大慈与大悲”。

2. 心怀大爱:指内心深处充满着对全人类或某种群体的大爱。

拓展:心怀大爱是一种崇高的情感,是人类最高尚的情感之一。

它包含着对人类或某种群体的深刻关注和爱护,能够让人们在自私自利的诱惑面前保持清醒和坚定。

3. 仁爱亲民:指用仁爱之心亲近人民,为人民着想,关心人民疾苦。

拓展:仁爱亲民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强调政治家应该具备仁爱之心和亲民的作风,积极为人民服务。

在中国,仁爱亲民的思想经历了几千年的传承,成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一。

4. 大德大爱:指具有伟大的品德和大爱之心,为人民利益着想,为全人类的幸福而努力。

拓展:大德大爱是一种崇高的品德,是一个人在内心深处充满着对人类和某种群体的爱护和关心,愿意为他们的利益而努力。

这种品德和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之一,也是全人类共同的
价值观之一。

这些成语都表达了大爱之心和慈悲为怀的精神,它们可以用来赞誉那些有着高尚品德和慈悲之心的人或行为,也可以用于呼吁人们在生活中更加注重爱和慈悲。

大敬大爱,正己化人【精品】

大敬大爱,正己化人【精品】

我不应把我的作品全归功于自己的智慧,还应归功于我以外向我提供素材的成千成万的事情和人物!——采于网,整于己,用于民2021年5月12日大敬大爱,正己化人(2011年2月24日)香港嘉里集团郭氏基金会主张“敬天爱人”,这乃是一种大敬大爱。

要推行和实现这种大敬大爱,就必须“正己化人”。

汉代黄石公有一部奇书,曾经授给辅佐刘邦争夺天下的张良,这部奇书叫《素书》。

此乃一部“理身、理国、理家”的经典之作。

这部书曰:“释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顺。

逆者难从,顺者易行;难从则乱,易行则理。

”可见,黄石公是主张“正己化人”的,他认为“正己化人”的结果,就可以达到由“顺”而“易行”、最终实现“理”乱而“治”的局面。

何为“正己化人”?所谓“正己”,就是修身养性,纠偏扶正,达到可以“化人”之境,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将小我融入大我,把小爱升就大爱。

所谓“化人”,就是感化人、教化人、转化人、变化人,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弃恶从善、弃暗投明。

无论是“正己”,还是“化人”,其实都是改变人。

所谓要改变别人,必须先改变自己,这正是“正己化人”的要求。

人要“正己”,即改变自己,应该达到怎样的标准才算成功呢?大家还记得,毛泽东主席曾经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说过,“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指加拿大籍白求恩大夫——笔者注)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

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从毛泽东主席的论述中,我们似乎可以悟出,人要“正己”,即改变自己,所应当达到的标准就是:“毫无自私自利之心”。

按照我们基金会的用人标准来说,就是“有心、有力、有德、有才”。

我们在实践当中用这“四有”的标准来选人、用人,也在用这“四有”的标准来改变和提高自己,其实这就是在“正己”,即改变自己。

所谓“有心、有力、有德、有才”,就是要求我们的员工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论语》的“大爱”与“小爱”

《论语》的“大爱”与“小爱”

《论语》的“大爱”与“小爱”作者:杨清虎来源:《文学教育》 2013年第5期内容摘要:爱有千千万万,不同的人对爱也有不同的解释。

纵观《论语》,既有以“仁”为核心的大爱,也不乏各种儿女情长、人与人之间情丝万缕的小爱。

爱,不论轻重,不分大小,只要用心去爱了,就是真爱。

关键词:论语爱情大爱仁爱爱,《说文》曰:“行皃也。

”即行走的样子。

《尔雅》释曰:“惠也。

”被引申为用心去接受、感受。

爱是一个不朽的话题,关于爱之种种,孔子早有论述。

夫子之爱,乃谓之“大爱”,是治国安邦、教化世人的大道,亦谓之“小爱”,是为人处世、修身齐家的标准与行为准则。

一.大爱之道:“仁爱”——爱的根本子曰:“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因而攀迟问仁。

子对曰:“爱人。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论语》中爱的最高境界,也是爱的本源,是最大的爱,因而,“仁爱”无量、无边。

仁爱就是施政者对人民的爱,是慈悲之心,是怜悯之心;也是百姓对国家、对社会、对领导者的一种回报与爱戴。

这种爱重在一个“仁”字,因为没有标准,全靠民心为度,所以很难把握,民心所归则为仁,就是爱。

“大爱”可能与普通人有些遥远,过于高尚,过于缥缈,有些虚幻,难以实现。

那么是否就不能达到呢?子游借孔子之语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可见,君子与小人都有所“爱”,但爱却大不相同,关键还是在于自身的德性。

这种“德”,还是来源于小爱,有了小爱,才有所谓的大爱。

二.小爱之一:“忠爱”——尽心于人子张问政。

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忠”就是做好自己份内的事,忠爱之心是维系社会基本关系的伦理纲常,如果君臣之间尔虞我诈、互相猜忌,那统治集团就乱了,社会就乱了。

忠爱之心关乎社会稳定,不能不放在重要的地位。

今天的社会里,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信任、同事之间的合作、同学之间的和睦相处,都可以用两个“忠爱”来概括。

孔子:仁者爱人,大爱无疆。

孔子:仁者爱人,大爱无疆。

孔子:仁者爱人,大爱无疆。

一部论语,贯穿其中最精髓的一个字,就是仁。

有学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答:“爱人。

”仁者爱人。

由此延伸了这种仁爱,爱你身边的人,爱你的朋友,爱你的同事,爱普天之下所有的人。

倘若人人都有“仁者爱人”这种境界,世界就会充满美好与阳光。

对世界充满仁爱,就是一种深刻的、大无畏的人格情怀。

1认清“虚伪”的仁爱其实,坏人也有“仁爱”,只不过这种“仁爱”是坏人的一种工具,他们的“仁爱”是想从中获取私利。

当年,杨广的父亲杨坚生病,腿上生了疮,出了脓,杨广为了求得父亲的欢心,竟然用嘴给父亲吸出那些脓来。

从而,打动了父亲,把他立为太子。

小人喜爱小把戏,坏人表现仁爱的时候,通常都是很虚伪的。

大家对易牙烹子的故事耳熟能详,齐桓公爱美食,易牙竟然把自己的儿子烹了,敬献给了齐恒公,易牙得到了信任,得到了奖赏,升了官。

最后,还是这个易牙,包围了齐桓公的王宫,把齐桓公活活饿死了。

用“仁爱”换取利益,这种“仁爱”就是虚伪的,依赖它的同时,也伤害了自己。

2仁爱是做人的基石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不是封闭地生活在这个空间内,只要有生活,就要与人交流、与人共事,胸怀仁爱,就会表现出一种高风亮节的高尚情怀。

真正心怀仁爱的人,不会挂在嘴上,他们的仁爱深藏于内心,并且表现在行动上,这种仁爱是一种无私的付出。

汶川地震,有人捐款,有人献血,有人自愿去灾区抢救伤者。

为了救治儿子,母亲高红梅抛开自己身体健康的原因,为儿子捐献肝脏。

高红梅有脂肪肝,但为了儿子,她每天跑步以减少脂肪肝,用了20天,竟然减掉了40斤,终于捐献给儿子一个健康的肝脏。

像这种人世间的至爱亲情的故事,几乎每天都在上演,仁者爱人,这才是人世间真正意义上的仁爱。

3仁爱之人,一定是大爱无疆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士不可经没有远大的坚强的志向,因为他重任在肩且道路遥远。

以实行仁道为已任,不是很重大吗?直到死才能罢休,不是很遥远吗?然而,总会有人误解了孔子讲的仁爱,他们为仁而献身,其实有些不值。

老子“爱”之“大道”、“仁慈”、“正义”与“和平”四义

老子“爱”之“大道”、“仁慈”、“正义”与“和平”四义

老子“爱”之“大道”、“仁慈”、“正义”与“和平”四义老子“爱”之“大道”、“仁慈”、“正义”与“和平”四义《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9月7日作者:高秀昌栾川老君山老子铜像老子之“爱”,其内涵包括“大道”之爱、“仁慈”之爱、“正义”之爱与“和平”之爱四义。

尊道而贵德,生养万物、施予万物;爱人爱物而不求回报,自然纯朴;以人为本,公而无私,宽而爱人,公平正义;“以德报怨”,泯除怨仇,反对攻伐,天下太平,世界和平。

这便是老子道家的“爱”之真义的当代启示。

《老子》一书中,直接使用“爱”字有五处,其内涵包括“大道”之爱、“仁慈”之爱、“正义”之爱与“和平”之爱四义。

“大道”之“爱”老子所说的“道”,不仅是世界万物的根源,而且还是世界万物存在和发展变化的根据。

就“道”与万物的关系来看,大道具有“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利万物而不争”和“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品德。

这表明“道”是公平无私的。

所以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表面上看,天地好像是无情无义的,而这恰恰说明天地这种态度,正是合乎大道任自然的精神。

这种精神,实质上是一种大爱。

因为“道”的自然本性是无私无欲,所以“大道”能够关爱天地万物。

老子曾说:“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水的品性几近于道,利万物而使万物生长,柔弱而不与万物竞争,甘居下流而宽待万物。

老子所言之“善”,乃“仁爱”、“慈爱”之德。

故而常用“母”、“水”等意象来形容大道的“爱”之“德”。

尊道而贵德,生养万物、施予万物便是老子所讲的“大道”之爱。

“仁慈”之爱最能够代表老子“爱”的精神的就是“慈”,其基本含义是“爱”。

《说文》云:“慈,爱也。

”老子只讲圣人治理天下之“不有”、“不恃”、“不长”,从来没有提到百姓应该如何回报圣人,甚至连感谢也不需要。

老子所倡导的“慈爱”是自然的爱,而不是形式之爱。

譬如母亲养育子女,即完全出于本性之自然,没有一丝一毫的私心杂念,可谓是“大慈不慈”、“大仁不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届中国戏剧文学奖小型剧本、论文奖《是“大仁大爱”,还是人性的扭曲?》——评戏曲舞台上的“救孤”戏一等奖——作者:张新秋根据元杂剧《赵氏孤儿大报仇》改编的各种戏曲剧目,经过京剧等几代艺术家的演绎使得这一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复仇故事广为流传。

我曾多次看过京剧《赵氏孤儿》,每当看到程婴以自己的亲生儿子去顶替“赵氏孤儿”受死的情节时,便感到心中隐隐作痛。

多年前,我就和一些朋友对此剧的思想倾向发生过争论,与我持相同观点的大有人在。

不久前,闻知某个地方剧种改编的此类剧目,获得了很高的褒奖,并受到戏剧评论界的广泛赞誉,如把”程婴精神”称颂为人类社会的“大仁大爱”等。

我想,既能获此殊荣,必然对原作做了有创见性的匡正。

但当我看过演出和文本之后,内心却承载着更大的痛伤!对于传统剧目,在思想性上我们原本不必过分苛求,问题在于这出戏所获得的褒扬,是带有象征意义的国家级最高奖赏,它的分量就不同寻常了,值得认真关注。

“赵氏孤儿”的故事,《左传》和《史记》上都有记载。

元曲作家纪君祥在成“戏”时,对原史料做了不少改动(这当然是作者的正当权利),其中的重大改动有两处:其一是把屠岸贾要在全国搜查“孤儿”改为要将全国与“孤儿”同庚的婴儿全部杀死;其二是把程婴和公孙仵臼“谋取他人婴儿”顶替“孤儿”受死,程婴携“孤儿”藏匿山中,改为程婴用自己的亲生儿子去顶替“孤儿”受死。

这两处改动都是剧作家为了“升华”“程婴精神”而精心设计的。

各个戏曲剧种此类题材的文本(以下简称“救孤”戏),基本上都因袭了元曲的故事框架,包括上述那两处在历史上原本子虚乌有的主干情节。

诚然,艺术创作勿须拘泥于“生活真实”,那么,我们就来剖析一下,经过戏剧家艺术加工后的“艺术真实”又是怎样的呢?晋国大夫屠岸贾血洗了赵氏家族100余口人丁后,即下令捕杀漏网的“赵氏孤儿”,声言抓不到这个孽子,就要杀绝全国半岁以下(有的文本为“一岁以下”)的婴儿。

这项命令的残酷性可以说亘古未闻、惨绝人寰!作者的本意是要为程婴“舍子救孤”的“合理性”做铺垫,为戏剧矛盾的递进夯固桩基,但这一情节的可信度却几近于零。

大凡一国暴君或奸臣施行恶政时,都要找个“为社稷、为黎民”之类的冠冕堂皇的借口,对“叛臣”处死、甚而诛杀九族,也打的是按“律”行事的旗号,并以此慑服臣民。

而杀尽“全国半岁以下婴儿”的作为太令人匪夷所思了!屠岸贾无论怎样作恶多端,但他总还是个“人”吧?他身上连一点人性都没有了?剧中的“孤儿”赵武,被屠岸贾认作义子,戏剧家不是还让他这个“义父”在多方表现出殷殷爱子之情吗?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尽管充满阶级压榨和非人性的戒规,但它还是有一些公认的人伦道德规范的。

即便是从拢络人心的统治手段出发,谁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毫无顾忌地发布这样愚蠢而残暴的政令,杀尽“自己”国家半岁以下的婴儿(不知是否包括王亲重臣的儿孙?),不仅屠岸贾不敢做,古今中外的任何暴君佞臣也万不敢做(而且也绝无可能做到)。

特别是在春秋群雄争霸、晋国战乱连年的境况下,实施这等必将激起天怒人怨的暴政,无疑于自我毁灭,促使施暴者和这个国家一齐完蛋!一个刚脱胎衣的“孤儿”,对于屠岸贾和晋国的安危真的就那么重要吗?做为深谙世事的程婴和公孙仵臼,面对屠岸贾的恫吓,竟然也就不加辨析地轻信了!由于这些决定剧情走向的“前因”太过虚假,从而也就动摇了全剧的根基。

戏剧家之所以如此大胆地“虚构”,也是出于无奈,因为前边不这样编排,后边的戏就演不下去了。

程婴“舍子救孤”是此类剧目的核心情节,是“戏魂”,但也是最大的败笔。

如果上述不足只是“编造”的痕迹太浓,那么这一“戏魂”的确立,则充分暴露出戏剧家思想价值观念的谬误。

正像屠岸贾的“恶”恶得非人化一样,程婴的“善”更善得超出了人性的极限,戏剧矛盾中两个对阵的主要人物,一个赛“妖魔”,一个胜“天神”,似乎都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异类。

显示出剧作家在艺术审美上有着难以自控的、极端化的思维惯性。

众所共知,即使在动物界也普遍存在着“舐犊”的天性,人类父母子女之间的亲情,自古以来就是“人伦”之中最核心的内容。

古人认为,“亲亲”之情源于“天理”,谁违反了便是犯了“天条”。

亲情之爱绝不会因为时势的变迁而更改,与人类的历史同在。

封建统治者虽然教化臣民把“忠君”奉为“五伦”之首,是臣民们至高无上的行为准则,并为此制定了许多严刑酷法,但仍为“亲亲”之情留下一片“人性”的空间。

早在春秋之前的西周时代,国家就制定了“非公室”制度,西汉的“亲亲得相首匿”的律条就是这一制度的延伸,到了唐代这一精神更有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它们共同的含义就是:“亲亲”之间不具有互指罪证的法律义务。

孔子也认为亲亲之间互指罪证,不但不是美德而是罪过。

其目的都是藉此倡导“人伦”的尊严,从而维护家族和国家的道德秩序。

当今,这一观念在许多国家的法律中都有体现,这是古代中华文明的闪光点,极具超前性。

当然,这并不说明封建君王都具有“慈悲”情怀,而是他们在这个植根于“人”心的“天理”面前,不得不做出“权变”。

所以,就算程婴献子的行为完成了所谓的“大义”,却违背了普世公认的“人伦”,亵渎了人世间最圣洁、最美好的亲情。

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不可替代性。

两个同样鲜活可爱的小生命,为什么要让“这一个”去代替“那一个”受死?为什么啊!?搜遍人世间所有的“道理”,只能有一种解释:“那一个”小生命的价值对人类社会无比贵重,贵重得必须由一个“平庸”的小生命的“死”、去换取他的“生”。

实际上“赵氏孤儿”的“生”,是用程氏孤儿、韩厥、公孙仵臼、彩凤和程婴五条“平庸”的人命换取的(各种文本不尽相同)。

诚然,“舍生取义”的后果往往具有不可预测性,因而它的精神意义不宜量比,而程婴舍子的作为不在此例,他的行为目标就是把儿子往刀口上送的。

那么,剧中的两个婴儿的现实区别在哪里呢?剧情告诉我们,这两个小生命的不同仅仅在于:一个是“草泽医生”(或门客)之子,而另一个则是赵家的媳妇、当朝公主的儿子。

如果“赵氏孤儿”也来自蒙冤的平民百姓之家,程婴还会去“舍子救孤”吗?盖因在程婴眼中“赵氏孤儿”具有天然的高贵血统。

程婴虽然嫉恶如仇,但他恪守做臣民的本分,从不敢把祸国殃民的“恶政”与国君联系起来。

有些文本说惨剧的发生缘于屠岸贾“假传圣旨”,有些文本则归咎于屠岸贾“蛊惑国君”,连最后除奸的结局也是魏绛“奉旨”完成的。

总之,一切罪恶都源于屠岸贾这个奸贼。

程婴期望有朝一日“我主圣明”识破屠岸贾“假传圣旨”或“蛊惑国君”的阴谋诡计,那时一切都会翻转过来,自己也必将成为皇权旌表的“忠义”楷模。

程婴至死也没敢说国君一个“不”字,他所遵循的完全是“君无过”封建主义信条(即君王天生无过错)。

“忠君”是前提,那怕这个君王早己和奸贼沆瀣一气(没有国君的旨意屠岸贾绝不敢向“驸马爷”的家族开刀),那怕这个君王所代表的朝庭己经腐烂,这些似乎都不重要,“义士”更看重的是自己生前身后的“名节”。

剧作家把“救孤”戏的故事放在晋灵公当政时期(《史记》和《左传》都记载事发于晋景公时期),而晋灵公正是历史上一个有名的昏君(晋景公亦然)。

《左传》中记述晋灵公的篇章其标题就是“晋灵公不君”,所谓的“不君”即不行君王之道。

这便是程婴以“舍子救孤”去成就“忠义”大节的时代背景。

由此我们可以窥见,戏剧家所倾力塑造的这一民族道德的典范,他的行为动力不是出自什么“大仁大爱”,而是为封建愚昧的“忠君”观念所驱使。

这类故事之所以能够长期受到封建统治阶级的推崇,也正是因为它契合了封建教化的要义,即倡导臣民们为了一个虚妄的封建伦理概念去献身。

程婴以怎样的方式、去为谁献身,说到底那是他个人的主动选择。

他愿意做一个名垂千古的“忠臣义士”,尽可以挺身而出舍命去践行自己的信仰,如亲自或雇凶去刺杀屠岸贾,他完全具备这样的胆识和机会(戏中的程婴曾多次直面屠岸贾),历史上的晋灵公就是被义士赵穿刺死的;再如他可以联络朝中的正义之士(如德高望重的魏绛大将军),向受“蒙蔽”的国君揭发屠岸贾“假传圣旨”或“蛊惑国君”的阴谋和罪行;更为符合生活逻辑的是程婴等人压根就识破了屠岸贾的恫吓,将“孤儿”藏匿深山,躲过劫难等。

总之,程婴“舍子救孤”不仅不是“历史真实”,更重要的是它也并非“艺术真实”的合理选择。

可是,戏剧家为了给自己心目中的道德“超人”塑绘金身,制造感天撼地的戏剧效果,已经“笔”不由已,只好一意孤行了!程婴为了成就自己的“忠义”大节,不顾妻子的失子之痛,亲手把一个尚在襁褓中的小肉体填入虎口,这个完全不具有自主意识的小生命,是在浑沌无知中被“君权”和“父权”联手谋杀的!成人世界由恩怨是非引起的相互杀伐,却用一个婴儿的鲜血去铺路,这是成人的罪恶!我们耳闻目睹过太多这样的故事:在生与死的危难关头,做父母的总是甘愿牺牲自己的生命以换取儿女的生路,从没听说过与之相反的事例。

我们甚至可以做出这样的判断:不论多么崇高的“大义”之举,他只要是用婴儿的生命去打头阵,便一切都变了性质。

因此,我们有充分理由质疑:程婴的作为,究竟是“大仁大爱”的英雄壮举,还是封建愚忠对人性的扭曲?是张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还是展示封建道德的残忍与丑陋?故事是古代的,但戏是演给现代人看的。

试问:戏剧家竭力向观众举荐的这个“舍子取义”的精神偶像,世界上又有几人(包括戏剧家在内)愿意效仿和能够效仿?即使所倡导的仅仅是一种“精神”,为什么要用这样一个与人类文明相悖的故事做载体?以这个故事为蓝本绝对谱写不出什么“大仁大爱”的颂曲,倒是可以反其意而用之,借以展览一下封建社会惨无人道的血腥现实,使今人更具象地看到封建主义的愚民教化把人性扭曲到了何等可怕的地步!今天,人类已迈入二十一世纪的门坎,人文科学已进展到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以人为本”已成为普适的价值观,也是“中国先进文化”最根本的内容。

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尊重个体生命的价值,但由于我们民族的肌体在封建文化的沼泽里浸泡得太久,封建主义的余毒远没肃清,有些甚至还成为一种“合理”的社会存在。

这种现象在戏曲舞台上非常突出,由于“传统”本身就是精华与陋习的共同积淀,不少传统剧目中精彩的唱、做技艺往往与陈腐的立意融合于一体(如京剧的“救孤”戏中就有几段精彩的唱腔令人百听不厌),对此,我们常常选择无奈的“宽容”。

但当今的戏剧家不应因此“宽容”自己,以宣扬封建“君权”、“夫权”等为内容的剧目大量存在,毕竟与时代精神格格不入,要努力改变这种现状,尤其对新编和改编剧目理应提出更高的要求,因而,我们有责任对戏曲舞台上“救孤”戏的价值取向进行重新审视。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空前的文化与经济变革,变革中遇到很多困难和阻力,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陈旧的文化观念在作祟,中华民族前进的脚步,受封建主义余毒的羁绊太多、太久了!我们当前戏曲的衰落也与其内容的陈旧有直接关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