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技术路线

合集下载

环境监测布点方案,监测要素,采集仪器,记录内容

环境监测布点方案,监测要素,采集仪器,记录内容

环境监测布点方案,监测要素,采集仪器,记录内容(原创实用版)目录1.环境监测布点方案2.监测要素3.采集仪器4.记录内容正文一、环境监测布点方案环境监测布点方案是环境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为了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在制定环境监测布点方案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监测范围:根据监测对象的特点和范围,确定监测站点的位置和数量。

2.监测站点的选择:监测站点的选择应具有代表性,能够反映监测对象的整体状况。

3.监测站点的布局:监测站点的布局应合理,便于数据的采集和分析。

二、监测要素监测要素是指需要监测的环境因素,包括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土壤污染物等。

在确定监测要素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监测对象的特点:根据监测对象的特点,确定需要监测的环境因素。

2.监测标准的要求:根据国家和地方的环境监测标准,确定需要监测的环境因素。

3.监测目的的要求:根据监测的目的,确定需要监测的环境因素。

三、采集仪器采集仪器是环境监测的重要工具,其质量直接影响到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在选择采集仪器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仪器的精度:仪器的精度是衡量仪器质量的重要指标,应选择精度高的仪器。

2.仪器的灵敏度:仪器的灵敏度是衡量仪器对环境因素变化的反应程度,应选择灵敏度高的仪器。

3.仪器的可操作性:仪器的可操作性是指操作仪器的难易程度,应选择可操作性强的仪器。

四、记录内容记录内容是环境监测的重要环节,其质量直接影响到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在记录内容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监测数据的记录:监测数据的记录应准确、完整,便于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2.监测过程的记录:监测过程的记录应详细、清晰,便于对监测过程的回顾和分析。

浅述环境监测技术发展趋势

浅述环境监测技术发展趋势

浅述环境监测技术发展趋势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伴随而来,并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和完善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和要求。

在今后的发展中,环境监测将被提出更高的要求,更深层次的服务于环境管理中,并为社会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作出重要贡献。

关键词:环境监测监测办法监测特点监测技术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的基础,环境监测以环境分析为基础,研究环境质量的变化和描述环境状态与演化、科学预报环境质量的发展趋势。

在当今这个环境保护逐渐提上日程的时期,环境保护正在朝着定量化的管理方向发展,对环境监测技术的依赖日益增强。

在保护环境的过程中每个阶段都需要进行环境的监测。

只有建立可靠的监测系统才能增加监测数据的科学性,才能保证监测部门的正常工作,为环境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一、环境监测目的与原则1、环境监测目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居住环境要求随着提高,环境监测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来保障人们的健康、保护环境为目标。

通过环境监测,能准确及时的全面发现环境质量变化,为环境管理、污染治理、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监测可从以下4方面分析:(1)根据污染分布情况,查找、判断污染来源,实现环境监督管理有效控制污染源提高依据;(2)据国家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问题;(3)为指定环境法规、标准等综合服务提供环境管理依据;(4)为研究环境容量,收集检测数据资料,实施总量目标管理控制、预测环境质量提供数据和积累监测资料。

2、环境监测原则(1)监测项目应执行国家与地方环保的有关法规、标准、规范,综合运用好经济及相关政策为评价监测资料;(2)据监测项目的要求,了解清楚监测区域分布现状、污染点源、收集原始资料、因地制宜地制定监测方案,并进行技术实施可行论证;(3)监测网络系统确定,其监测点位选择一定要具有准确性与代表性;(4)规范监测行为,以科学依据、开拓创新,注重现状、有序监测,严格按确定的技术路线、频次、分析方法、实验测定到数据整理等全过程质量控制;(5)针对监测列项要求,提出监测评价报告内容应具有科学性、真实性、可操作性,并进行专家评审确认。

固定污染源监测技术路线1、技术路线重点污染源采用以自动在线监测

固定污染源监测技术路线1、技术路线重点污染源采用以自动在线监测

固定污染源监测技术路线1、技术路线重点污染源采用以自动在线监测技术为主导,其它污染源采用以自动采样和流量监测同步-实验室分析为基础,并以手工混合采样—实验室分析为辅助手段的浓度监测与总量监测相结合的技术路线。

2、指标与频次2.1 水污染源监测(1)监测项目(5 + X)pH、化学需氧量(或TOC)、氨氮、油类、悬浮物和不同行业排放的特征污染物(X)。

(2)监测频次①废水排放量≥5000t/d 的污染源,安装水质自动在线监测仪,连续自动监测,随时监控。

②废水排放量1000~5000t/d 的主要污染源,安装等比例自动采样器及测流装置,监测1 次/天。

③废水排放量≤1000t/d 的污染源,监测3~5 次/月。

水质、水量同步监测。

④生产不稳定的污染源,监测频次视生产周期和排污情况而定。

2.2 大气污染源监测(1)监测项目(4 + X)烟(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黑度和不同行业排放的特征污染物(X)。

1(2)监测频次2①电厂锅炉安装烟气自动连续测试装置,随时监控。

②热负荷>30t/h(21MW)的工业及采暖锅炉“十五”期间必须逐步安装烟气连续测试装置,随时监控。

自动监测仪器安装前,工业锅炉监测1 次/季,采暖锅炉监测2 次/采暖期。

③单机热负荷10~30t/h(7~21MW)的工业及采暖锅炉2010 年底前必须逐步安装烟气连续测试装置。

自动监测仪器安装前,工业锅炉监测2 次/年,采暖锅炉监测1 次/采暖期。

单机热负荷<10t/h (7MW)的工业及采暖锅炉至少监测1 次/年。

④所有炉、窑、灶全程监测烟气黑度,监测4 次/年。

3、方式方法采用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测系统的,原则上由企业负责安装和运行维护,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组织认定和监督。

具备监测能力并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认定的企业监测站,可自行监测上报数据,并接受环保监测部门的监督和审核,也可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环境监测站进行监测。

监测方法按照国家和行业排放标准,根据有关环境监测技术规范进行。

环境监测技术的实现原理和应用方法

环境监测技术的实现原理和应用方法

环境监测技术的实现原理和应用方法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环境监测技术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本文将从环境监测技术实现原理和应用方法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环境监测技术实现原理环境监测技术的实现原理主要基于物理、化学和生物等科学原理,在实际操作中具体采用了多种技术手段,如光学、声学、电学、天文、地理、气象、微生物学等方面的技术手段。

本文以大气环境监测、水环境监测和土壤环境监测等主要环境监测领域为例,分别从实现原理方面进行阐述。

(一)大气环境监测的实现原理大气环境监测的实现原理主要基于光学和化学等方面的技术手段,其中最常用的技术手段为自动化气象站和气象雷达等:自动化气象站主要用来监测大气环境中的温度、湿度、气压等参数,可通过传感器将收集到的数据传输到计算机系统中进行分析;而气象雷达则主要用来监测大气环境中的雨、雪、霾等物质的浓度分布情况,可通过获取反射回波信号来对物质浓度进行测量。

(二)水环境监测的实现原理水环境监测的实现原理主要基于化学和生物等方面的技术手段,其中最常用的技术手段为自动站点和水质传感器等:自动站点主要用来监测水环境中的流量、水位、水温、氧气含量等参数,可通过传感器将收集到的数据传输到计算机系统中进行分析;而水质传感器则主要用来监测水环境中的水质指标,如PH值、浊度、氨氮含量等,可通过浸泡式或悬挂式等方式将水样接入传感器,并对水质指标进行测量。

(三)土壤环境监测的实现原理土壤环境监测的实现原理主要基于生物和化学等方面的技术手段,其中最常用的技术手段为土壤质量传感器和土地利用遥感监测等:土壤质量传感器主要用来监测土壤环境中的温度、湿度、PH值、盐分含量等参数,可通过探头将传输数据输入计算机系统中进行分析;而土地利用遥感监测则主要用来监测土壤环境中的土地利用情况,可通过卫星图像等数据源来对土地利用情况进行分析。

二、环境监测技术应用方法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方法与环境监测领域有紧密关联,因此在本部分将针对大气环境监测、水环境监测和土壤环境监测三大方向进行分析。

环境监测技术路线

环境监测技术路线

环境监测技术路线随着环境污染日益加剧,环境监测成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需要。

环境监测技术路线是指在采样、检测、分析、评价及预报等多个环节上应用的各种现代化的技术手段。

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来阐述环境监测技术路线的发展和应用情况。

一、样品采集样品采集是环境监测的首个环节。

传统的环境样品采集多采用人工采样的方式,但存在效率低、结果易受误差干扰等问题。

现代化的样品采集技术应用广泛,例如,无人机、卫星遥感、空气采样器、水质采样器、声学波谱仪等,实现了多样化、精细化、高效化的采样方式,并能减少人力和时间成本,提高采样效率。

二、检测分析样品的检测及分析是环境监测的关键环节,也决定了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传统的仪器检测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环境监测的需要,而现代化的检测技术应运而生。

其中,常用的现代化检测技术包括光谱分析、光电传感技术、荧光分析、药物电化学等。

这些技术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检测方法,大大提高了环境监测的准确度和精度。

三、数据评价及预报采样与检测后,需要对监测数据进行评价和预报的工作。

传统的数据评价及预报手段主要依赖于专家经验和规则,缺乏科学依据和数据分析。

而现代化的技术路线则采用数据挖掘、数学模型、机器学习等技术,实现对大量监测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这些技术可以有效识别污染的来源、加速污染的溯源和防治,并能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污染局面。

四、应用案例环境监测技术路线的应用案例十分广泛,可以在各个领域中见到。

例如,污染源头限制、自然灾害预警、城市规划与管理、疫情监测和防范等方面都需要环境监测技术的支持。

特别是在疫情防控的过程中,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大规模的采样及检测过程中,环境监测技术路线的应用助力于区分感染来源、及时提供预警信息、精准追踪感染情况和坚决控制疫情扩散。

总之,环境监测技术路线的应用可以有效加强环境监测的准确度和精度,从而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公众生活质量。

未来,环境监测技术路线将不断发展,更多高效、准确、可靠的技术将广泛应用到环境监测领域中。

环境监测方法与技术

环境监测方法与技术

环境监测方法与技术一、概述环境监测是指对环境中各种物质和现象进行监测、分析和评估,以了解环境质量和变化趋势,并根据监测结果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和治理措施。

环境监测方法与技术是环境监测工作的核心和基础,为了保证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必须采取科学的方法和先进的技术。

二、环境监测方法环境监测方法是指对环境指标进行检测和分析的具体操作方法。

根据监测的对象和手段的不同,可以将环境监测方法划分为以下几类:1. 实地采样法实地采样法是指在待测环境中直接采集样品,然后进行实验室分析。

这种方法适用于需要对环境样品进行详细分析的情况,如水体、土壤、大气等。

2. 远程监测法远程监测法是指通过远程传感器和自动采集设备对环境参数进行实时监测。

这种方法可以实时获取数据,无需人工干预,广泛应用于大气污染、水质监测等领域。

3. 数值模拟法数值模拟法是指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运用计算机技术模拟环境中的物理、化学过程。

这种方法可以对环境变量进行预测和预警,有助于制定环境保护策略和措施。

4. 生物监测法生物监测法是指通过观察和记录生物体对环境的反应来评估环境质量。

这种方法广泛应用于生物多样性监测、水生态监测等领域。

三、环境监测技术环境监测技术是指用于实施环境监测的仪器、设备和分析方法。

随着科技的发展,环境监测技术不断更新和完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传感器技术传感器技术是环境监测中最常用的技术之一,利用传感器可以实时、连续地监测环境参数。

目前,光学传感器、电子传感器、声波传感器等技术已经取得了很大的突破,提高了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实时性。

2. 分析仪器技术分析仪器技术是对采集的环境样品进行分析的关键技术,如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质谱仪等。

这些仪器具有高灵敏度、高分辨率和高稳定性,能够准确测定环境中微量物质的含量。

3. 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是环境监测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包括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清洗、数据挖掘等。

这些技术可以提高数据处理的效率和准确性,为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路线分析

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路线分析

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路线分析摘要:我国通过定时定期对土壤环境进行质量检测的方式,实现对环境的有效化监控。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在制度等方面存在些许不足。

为了实现有效的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本文对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的应用思路进行了讲解,简单地提及了优化技术的方法。

关键词:土壤环境质量;检测技术;应用路线引言:在生态保护的大背景下,对土壤环境的质量监测标准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了切合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的新要求,需要对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的应用思路进行全面理解,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进行优化升级,充分发挥该技术在环境保护和监测上的价值。

一、现阶段在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中存在的问题土壤环境监测工作在科学技术的帮助下,实现了监测效率和质量的提高,在推动构建生态社会方面起到了推动作用。

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在经过实践应用后,部分问题暴露出来,比如监测制度的不完善、人才队伍建设上的缺失以及对新技术的引入和应用力度不够等。

首先,由于我国的土壤检测技术处在发展进步阶段,所以配套的制度体系还不够完善。

在将技术投入到实际应用中发现,现阶段我们在制度上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并且因为缺少配套且完善的制度支持,在应用土壤监测技术时并没有将技术优势发挥到极致,也并没有取得预期的监测效果。

其次,土壤监测技术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会需要很多仪器的辅助,因此需要相关的专业技术人才进行操作,但由于制度起步晚,技术应用的不成熟等原因,我国在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上仍需要加大关注力度和支持,推动高质量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

最后,受到社会上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影响,土壤监测技术作为科学技术的一员,也需要不断进行技术更新和优化升级,但由于人才、制度上的缺失以及不完善,导致对土壤监测新技术的关注度低、很少应用在实际监测中。

二、解析我国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路线(一)设置监测位点根据不同地理位置的不同土壤类型,国家会进行监测位点的设置。

土壤监测位点的设置有利于准确反映出土壤环境的质量和状态,为国家制定土壤治理方案提供数据样本上的参考,并且监测的数据结果还能够为国家其他相关工作提供参考以及服务。

农业监测系统方案实施的技术路线

农业监测系统方案实施的技术路线

农业监测系统方案实施的技术路线可以包括以下几个关键步骤: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处理和数据分析。

以下是对这些步骤的详细描述:1. 数据采集:这是实施农业监测系统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我们需要对影响农作物生长的各种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光照、土壤水分等)进行实时监测。

这一过程通常需要使用各种传感器,如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土壤水分传感器等。

这些传感器会将收集到的数据发送到中央处理器。

2. 数据传输:数据采集完成后,需要将这些数据传输到中央处理器进行分析和处理。

这可以通过各种通信技术实现,如无线通信技术(如ZigBee、LoRa等)和有线通信技术(如RS485)。

这些技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以确保数据的稳定传输。

3. 数据处理:在数据到达中央处理器后,需要进行数据处理,包括数据清洗、数据转换和数据整合等。

这一过程可以通过编程语言(如Python、C++等)和数据处理软件(如Excel、SPSS等)完成。

处理后的数据可以用于建立各种数学模型,为农业决策提供支持。

4. 数据分析: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农作物的生长情况、环境因素的变化趋势等信息。

这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农作物的产量,指导农业生产者合理安排农事活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在实施农业监测系统时,还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关键技术路线:* 集成化与智能化: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将各种传感器和通信技术集成在一起,形成一个智能农业监测系统。

同时,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智能分析,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加精准的决策支持。

* 标准化与互操作性:在实施农业监测系统时,需要考虑不同传感器之间的互操作性,以及与其他农业信息化系统的兼容性。

因此,我们需要遵循相关标准,以确保系统的标准化和互操作性。

* 安全性与可靠性:在农业监测系统中,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我们需要采取各种安全措施,如加密技术、备份技术等,确保数据不被篡改或丢失。

总之,农业监测系统方案实施的技术路线包括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处理和数据分析等步骤。

我国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路线研究

我国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路线研究

我国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路线研究【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我国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路线。

通过对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的意义和现状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我国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路线,并重点探究其中的关键技术。

本文展望了我国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强调了技术路线研究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我国的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促进我国土壤环境保护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路线、研究背景、研究目的、意义、现状分析、关键技术、发展趋势、重要性、展望未来发展、总结。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壤环境质量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污染。

土壤污染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也直接威胁到了人类健康。

加强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是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我国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目前,我国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仍存在着技术水平不高、监测手段不完善、监测范围有限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探讨我国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路线,提高监测技术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发展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我国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路线,为有效监测土壤环境质量提供技术支撑和参考。

通过深入分析土壤环境监测的意义和现状,研究我国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探讨关键技术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通过本研究,旨在为制定我国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路线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为保护土壤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最终目的是为我国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的研究和发展提供重要参考,推动我国土壤环境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实现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2. 正文2.1 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的意义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是保障农业生产、维护生态环境、保障民众健康的重要手段。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方案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方案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方案第1篇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方案一、方案背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加强生态环境监测,及时掌握生态环境变化趋势,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为提高生态环境监测能力,构建科学、高效、精准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特制定本方案。

二、目标与原则(一)目标1. 构建覆盖全面、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2. 提高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确保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时效性。

3. 强化生态环境监测预警能力,为生态环境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原则1. 统一规划、分步实施。

2. 重点突出、兼顾全面。

3. 科学布局、优化配置。

4. 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三、监测内容1. 水环境质量监测:包括地表水、地下水、饮用水源地、入海口等水质监测。

2. 空气环境质量监测:包括城市空气质量、区域空气质量、污染源排放监测。

3. 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包括土壤污染状况、污染源监管、生态状况监测。

4. 噪声环境质量监测:包括城市功能区噪声、交通噪声、工业噪声监测。

5. 生态系统监测:包括生态系统类型、分布、结构、功能及生物多样性监测。

6. 应急监测:针对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开展应急监测。

四、监测网络布局1. 布局原则:根据生态环境特点、污染源分布、人口密度等因素,合理布局监测站点。

2. 布局要求:实现重点区域、重点污染源监测全覆盖,兼顾一般区域监测需求。

3. 监测站点:包括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监测站点。

五、监测能力建设1. 提升监测技术水平:采用先进监测技术,提高监测数据准确性。

2. 加强监测队伍建设:培养专业化的生态环境监测人才,提高监测能力。

3. 完善监测基础设施:配备监测设备、实验室设施、数据传输设施等。

4. 建立监测数据质量控制体系:确保监测数据质量,提高监测数据可信度。

六、数据管理与信息发布1. 建立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管理平台:实现监测数据采集、传输、处理、存储、分析等一体化管理。

生态环境监测的技术与方法研究

生态环境监测的技术与方法研究

生态环境监测的技术与方法研究生态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基础,它能够为我们提供关于环境质量状况、污染物排放情况以及生态系统变化等方面的准确信息,从而为环境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生态环境监测的技术和方法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本文将对生态环境监测的一些常见技术和方法进行探讨。

一、传统的生态环境监测技术1、化学分析方法化学分析方法是生态环境监测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采集环境样品,如空气、水、土壤等,然后利用化学分析仪器对样品中的污染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例如,使用分光光度计可以测定水中的重金属含量,使用气相色谱仪可以分析空气中的有机污染物。

2、物理监测方法物理监测方法主要包括对环境中的物理参数进行测量,如温度、湿度、风速、风向、噪声等。

这些参数的测量对于了解环境的物理状态和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在大气环境监测中,风速和风向的测量可以帮助我们预测污染物的扩散方向和速度。

3、生物监测方法生物监测是利用生物对环境中的污染物产生的各种反应来监测环境质量。

例如,通过观察鱼类的行为和生理指标,可以判断水体是否受到污染;通过监测植物叶片的形态和生理变化,可以了解大气污染的程度。

二、现代的生态环境监测技术1、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一种通过卫星、飞机等平台获取大面积地表信息的技术。

在生态环境监测中,遥感技术可以用于监测土地利用变化、森林覆盖情况、水体污染、大气污染等。

例如,利用多光谱遥感影像可以识别水体中的藻类分布,从而判断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

2、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GIS 技术可以将环境监测数据与地理空间信息相结合,实现对环境数据的可视化分析和管理。

通过 GIS 技术,我们可以直观地展示环境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污染物的来源和扩散路径,为环境规划和管理提供有力支持。

3、自动监测技术自动监测技术能够实现对环境参数的实时、连续监测。

例如,水质自动监测站可以实时监测水体中的溶解氧、化学需氧量、氨氮等指标;大气自动监测站可以实时监测二氧化硫、二氧化氮、颗粒物等污染物的浓度。

我国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路线研究

我国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路线研究

我国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路线研究【摘要】我国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一直是环境保护领域的重要议题。

本文针对我国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路线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了现有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通过对我国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现状的分析,提出了提升策略,并明确了未来技术路线研究的重点。

结论部分总结了研究成果及应用前景,并强调了技术路线研究的重要性。

本文旨在为我国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提升提供指导,促进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发展,为保护土壤环境提供技术支持和科学依据。

【关键词】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发展趋势、分析、提升策略、重点、总结、展望、成果应用、前景、重要性。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我国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路线研究引言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自然资源之一,对于维护生态环境、保障粮食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土壤受到了日益严重的污染和破坏。

据统计,我国约有三分之一的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重金属、农药等化学物质污染严重,土壤质量急需得到有效监测和管理。

当前,我国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落后,监测手段单一,覆盖范围狭窄,无法有效满足土壤环境管理的需求。

研究我国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路线,提升监测技术水平,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国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路线的研究,探讨如何提升我国土壤环境监测技术水平,为土壤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我国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路线的研究,探讨如何提升我国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的技术水平,为保护土壤资源、改善环境质量、保障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来说,研究目的包括:推动我国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的创新发展,提高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实用性;优化现有的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路线,提高监测效率和效益;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发展路径,为我国土壤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科技支撑;促进土壤环境监测技术与相关行业的交叉融合,推动我国土壤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和壮大。

如何利用科技手段实现环境监测

如何利用科技手段实现环境监测

如何利用科技手段实现环境监测在当今社会,环境保护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被应用于环境监测领域,为我们更好地了解和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了有力支持。

首先,卫星遥感技术在大范围环境监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卫星搭载的各种传感器,可以获取大面积地表的图像和数据。

这些数据涵盖了植被覆盖、土地利用变化、水体分布等信息。

例如,利用多光谱卫星图像,可以监测森林的砍伐情况和植被的健康状况。

当森林遭到过度砍伐时,卫星图像会显示出明显的变化,从而为相关部门采取保护措施提供依据。

对于水体的监测,卫星能够观测到海洋的温度、颜色和叶绿素浓度等指标,帮助我们了解海洋生态系统的状况以及可能存在的污染问题。

无人机技术也是环境监测的得力工具。

与卫星遥感相比,无人机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和分辨率。

它可以在低空飞行,近距离获取详细的环境信息。

在山区、河流等难以到达的地区,无人机能够轻松地进行监测工作。

比如,在监测矿山开采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时,无人机可以拍摄到矿山的地形变化、废渣堆积以及可能的水土流失情况。

在河流监测中,无人机可以快速巡查河道,发现非法排污口和水面的漂浮物。

传感器网络技术则为环境监测提供了实时、连续的数据支持。

在不同的环境地点布置各类传感器,如空气质量传感器、水质传感器、土壤湿度传感器等。

这些传感器能够实时收集环境参数,并将数据传输到中央控制系统。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可以及时发现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

例如,在城市中布置多个空气质量传感器,能够实时监测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当某个区域的污染指数超标时,相关部门可以迅速采取措施,如限制车辆行驶、加强工厂排放监管等。

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使得环境监测更加智能化和高效化。

将传感器、监测设备与互联网连接,形成一个庞大的环境监测网络。

不仅可以实现数据的远程传输和共享,还能对监测设备进行远程控制和管理。

比如,在一个大型工业园区,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将各个工厂的排污监测设备连接起来,环保部门可以实时监控工厂的排污情况,一旦发现超标排放,能够立即发出警报并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

使用测绘技术进行区域生态环境监测的步骤指南

使用测绘技术进行区域生态环境监测的步骤指南

使用测绘技术进行区域生态环境监测的步骤指南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问题的日益突出,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测绘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手段,可以提供精确、全面的数据支持,为区域生态环境监测和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介绍使用测绘技术进行区域生态环境监测的基本步骤,并探讨其应用前景。

第一步:确定监测区域在进行区域生态环境监测之前,首先需要明确监测的范围和区域。

根据具体的研究目的,可以选择城市区域、湖泊流域、森林等不同类型的区域进行监测。

确定监测区域后,可以继续进行下一步的工作。

第二步:获取遥感数据遥感技术是测绘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获取卫星、航空和无人机等遥感数据来进行区域生态环境监测。

这些数据包括高分辨率影像、激光雷达数据、热红外图像等。

通过分析这些数据,可以获取区域的地形、植被覆盖和土壤质量等信息,为后续的监测提供基础数据。

第三步:地理信息系统建模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种用于存储、分析和展示地理数据的工具。

在进行区域生态环境监测时,可以利用GIS技术对测量数据进行整合和分析。

通过建立数字地图和空间数据库,可以清晰地呈现监测区域的各种地理要素,如土地利用、地形起伏和水系分布等。

这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区域的生态环境状况,并为制定相应的管理策略提供支持。

第四步:生态环境指标评价评估生态环境状况是区域生态环境监测的重要任务之一。

根据监测的具体要求,可以选择合适的生态环境指标进行评价。

例如,森林覆盖率、湿地面积、土壤质量指数等指标可以用来评估区域的生态系统健康程度。

通过对指标的定量分析和比较,可以对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可视化展示,并为环境保护和修复提供科学建议。

第五步:建立监测网络为了实现区域生态环境的长期监测和管理,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监测网络。

监测网络可以包括传感器网络、监测站点和数据中心等。

传感器网络可以通过布设气象站、水质监测站等设备来实时获取环境参数。

监测站点的选择应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特点和环境问题的分布情况。

环境监测工程施工工序

环境监测工程施工工序

环境监测工程施工工序环境监测工程施工工序是在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生态修复工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它通过对环境因素进行监测,了解施工对环境的影响,保障环境质量,确保施工过程符合相关法规标准。

下面将介绍环境监测工程施工的主要工序。

一、方案制定阶段在开始施工之前,需要制定环境监测方案。

这个阶段的关键是确定监测的范围、目的、方法和频率。

具体工序包括:1.1 确定监测范围:有针对性地确定监测的区域和对象,包括项目周边的环境、水土、大气等。

1.2 确定监测目的:明确监测的目的,是为了了解施工对环境的影响程度,还是为了评估环境质量变化。

1.3 确定监测方法:根据监测目标和对象选择合适的监测方法,可以是实地采样、定点观测、遥感监测等。

1.4 确定监测频率:按照施工阶段和环境特征确定监测的频率,有些需要实时监测,有些可以定期监测。

二、施工前监测阶段在正式施工前,需要进行环境基线监测,确定施工前环境的状态,以便后续对比分析。

具体工序包括:2.1 环境基线调查:对项目周边的环境进行全面的调查,包括土壤、水质、大气、生物等要素。

2.2 监测方案实施:按照监测方案,实施监测工作,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3 数据分析与报告: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编制监测报告,明确环境基线的现状和趋势。

三、施工阶段监测在施工过程中,需要进行环境监测,掌握施工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具体工序包括:3.1 环境因子监测:监测施工对环境的影响,包括噪音、振动、粉尘、废水排放等因子。

3.2 数据记录与分析:记录监测数据,进行实时分析,确保环境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3 环境风险评估:根据监测数据进行环境风险评估,确定环境管理措施和调整方向。

四、施工后监测阶段在施工完成后,需要进行环境质量评价和监测,评估施工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具体工序包括:4.1 环境质量评价:对施工结束后的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分析施工对环境的累积影响。

4.2 环境监测报告:根据监测数据编制环境监测报告,总结施工对环境的影响及环境质量。

我国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路线研究

我国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路线研究

▲HUANJINGYUFAZHAN147高飞鹏(日照市环境监测站,山东 日照 276826)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各种科学技术的应用,人们的生活环境发生变化,包括土壤环境。

近几年,国家意识到环境对于人们生活的重要性,将保护环境作为一项重点工作。

在土壤保护方面,开展了土壤例行监测及农用地、行业企业用地等专项监测,构建了土壤环境监测模式。

实地勘测和分析土壤质量所获取的数据,将在很大程度上用于促进土壤环境质量的提升。

本文主要探讨了我国在土壤环境方面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路线。

关键词: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中图分类号:X8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72X(2019)09-0147-02DOI:10.16647/15-1369/X.2019.09.084Study on technical route of soil environmental quality monitoring in ChinaGao Feipeng(Rizhao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tation, Rizhao Shandong 276826,China)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and the application of variou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eople’s living environment has changed, including the soil environment. In recent years, the state has recognized the importance of the environment for people’s lives and has made the protection of the environment a priority. In terms of soil protection, special monitoring of soils, agricultural land, and industrial land use was carried out, and a soil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model was constructed. The data obtained from field surveys and analysis of soil quality will be used to a large extent to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soil environmental quality.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status quo, existing problems and soil environmental quality monitoring technology routes in China.Key words: Soil environment; Quality; Monitoring technology我国环境质量不断污染恶化,国家对保护环境也越来越重视。

生态监测技术路线

生态监测技术路线

生态监测技术路线
1、技术路线
生态监测以空中遥感监测为主要技术手段,地面对应监测为辅助措施,结合GIS和GPS技术,完善生态监测网络,建立完整的生态监测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达到科学评价生态环境状况及预测其变化趋势的目的。

2、指标与频次
生态监测指标要体现生态环境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本质特征的代表性和环境保护的综合性。

因此,一级指标应选为:优劣度、稳定度或脆弱度;二级指标应选为:植被覆盖指标、生物丰度指数、土地退化指数、污染负荷指数、水网密度指数等。

各项二级指标可根据不同情况分别赋予不同的权重。

监测频次应视监测的区域和目的而定。

一般全国范围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和评价应1~2年进行一次;重点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每年1~2次;专项目的的监测,如监测沙尘天气和近岸海域的赤潮监测要每天一次或每天数次,甚至采取连续自动监测的方式。

环境监测技术路线

环境监测技术路线

环境监测技术路线一、空气监测技术路线1、技术路线空气监测采用以连续自动监测技术为主导,以自动采样和被动式吸收采样—实验室分析技术为基础,以可移动自动监测技术为辅助的技术路线。

2、监测项目与频次★:规定的监测项目;▲:根据情况和区域特性选择的监测项目。

自动监测系统满足实时监控的数据采集要求;连续采样—实验室监测分析方法要满足《环境空气监测技术规范》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对长期、短期浓度统计的数据有效性的规定。

被动式吸收监测方式可根据被监测区域的具体情况,采取每周、每月或数月一次的频次。

3、监测分析方法二、地表水监测技术路线1、技术路线地表水监测采用以流域为单元,优化断面为基础,连续自动监测分析技术为先导;以手工采样、实验室分析技术为主体;以移动式现场快速应急监测技术为辅助手段的自动监测、常规监测与应急监测相结合的监测技术路线。

2、项目与频次1)监测项目自动监测和常规监测项目分别按表1和表2执行。

自动监测项目根据水质自动监测站配备的仪器确定,自动监测站的基本配置应保证必测项目所需的监测仪器。

2)监测频次自动监测既可实时在线监测,也可根据实际需要自行设定各项目的监测频次。

常规监测的频次见表3。

3、监测方法1)自动监测:执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EPA(USA)和EU认可的仪器分析方法,并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批准的水质自动监测技术规范进行。

2)常规监测: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表4、表5和表6)中规定的标准分析方法。

三、环境噪声监测技术路线1、技术路线运用具有自动采样功能的环境噪声自动监测仪器、积分声级计、噪声数据采集器等设备,按网格布点法进行区域环境噪声监测,按路段布点法进行道路交通噪声监测,按分期定点连续监测法进行功能区噪声监测。

在大型国际空港建立航空噪声自动监控系统,在穿越大型城市的铁路枢纽站、场建立铁路噪声自动监测系统。

在全国建成功能完善的城市环境噪声监测网络和重点交通源的自动监测网络系统。

我国环境监测技术路线

我国环境监测技术路线

我国环境监测技术路线刘雅妮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而同时出现的一弊便是环境问题,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人们生活环境的质量也在不断的恶化,在这种情况下环境在线监测技术应运而生,也逐渐成为了科学家们非常重视的课题。

环境监测的主要目的是准备、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和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对我国的在线监测技术做了较详细的分析,以及现在存在的问题,同时探讨了在线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环境监测发展趋势存在问题现状引言:近年来,环境与资源约束瓶颈加大,环境污染呈加剧蔓延趋势,新污染物质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危害逐步显现,生态与环境问题变得更加复杂,环境风险更加巨大,环境问题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

而环境自动在线监测技术的出现也为良好的保护环境的目标,提供了有力的保证,这项技术在全国各地区普遍推广的同时,也在应用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值得每位热爱环保,从事环境工作的人们去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

我国的环境自动监测技术发展十分迅速,覆盖区域也十分广阔。

自从 20世纪 80 年代初我国开始实行环境自动监测技术后,其它类型的环境自动监测技术也在我国陆续推广应用。

此技术的发展一方面大大的推动了城市空气质量提高进程,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其他环境自动监测技术的发展。

目前地下水自动监测技术、噪声控制自动监测技术、水污染自动监测技术等各种环境自动监测技术已经在全国各地发展起来,并且发展势头相当猛烈,对治理环境污染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科技发达化,信息技术化、成为推进我国环境自动监测技术水平全面提高的催化剂。

环境自动监测系统包括自动采样系统、自动监测仪表、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中心站数据收集与处理系统四大部分。

随着我国环境自动监测技术的进步、仪表智能化发展及网络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发展, 新建的环境自动监测系统现已趋于日益完善的状态。

一、我国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1.1我国环境监测设备在品种、数量、性能、质量上远远满足不了实际工作中的需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监测技术路线-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环境监测技术路线一、空气监测技术路线1、技术路线空气监测采用以连续自动监测技术为主导,以自动采样和被动式吸收采样—实验室分析技术为基础,以可移动自动监测技术为辅助的技术路线。

2、监测项目与频次空气例行监测项目表★:规定的监测项目;▲:根据情况和区域特性选择的监测项目。

自动监测系统满足实时监控的数据采集要求;连续采样—实验室监测分析方法要满足《环境空气监测技术规范》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对长期、短期浓度统计的数据有效性的规定。

被动式吸收监测方式可根据被监测区域的具体情况,采取每周、每月或数月一次的频次。

3、监测分析方法空气中主要污染物监测分析方法表二、地表水监测技术路线1、技术路线地表水监测采用以流域为单元,优化断面为基础,连续自动监测分析技术为先导;以手工采样、实验室分析技术为主体;以移动式现场快速应急监测技术为辅助手段的自动监测、常规监测与应急监测相结合的监测技术路线。

2、项目与频次1)监测项目自动监测和常规监测项目分别按表1和表2执行。

自动监测项目根据水质自动监测站配备的仪器确定,自动监测站的基本配置应保证必测项目所需的监测仪器。

2)监测频次自动监测既可实时在线监测,也可根据实际需要自行设定各项目的监测频次。

常规监测的频次见表3。

3、监测方法1)自动监测:执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EPA(USA)和EU认可的仪器分析方法,并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批准的水质自动监测技术规范进行。

2)常规监测: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表4、表5和表6)中规定的标准分析方法。

表1 自动监测方式测定项目表2 地表水体常规监测项目表3 监测频次三、环境噪声监测技术路线1、技术路线运用具有自动采样功能的环境噪声自动监测仪器、积分声级计、噪声数据采集器等设备,按网格布点法进行区域环境噪声监测,按路段布点法进行道路交通噪声监测,按分期定点连续监测法进行功能区噪声监测。

在大型国际空港建立航空噪声自动监控系统,在穿越大型城市的铁路枢纽站、场建立铁路噪声自动监测系统。

在全国建成功能完善的城市环境噪声监测网络和重点交通源的自动监测网络系统。

2、监测项目与频次环境噪声监测项目与频次表3、监测方法城市功能区噪声:自动监测。

用能量平均法计算每小时、昼间、夜间等效声级和昼夜平均等效声级。

城市道路交通噪声:人工采样,数据自动处理。

用长度加权法计算每条道路及全市道路交通平均等效声级。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人工采样,数据自动处理。

用面积加权法计算某区域或全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

四、固定污染源监测技术路线1、技术路线重点污染源采用以自动在线监测技术为主导,其它污染源采用以自动采样和流量监测同步-实验室分析为基础,并以手工混合采样—实验室分析为辅助手段的浓度监测与总量监测相结合的技术路线。

2、指标与频次2.1 水污染源监测(1)监测项目(5 + X)pH、化学需氧量(或TOC)、氨氮、油类、悬浮物和不同行业排放的特征污染物(X)。

(2)监测频次①废水排放量≥5000t/d的污染源,安装水质自动在线监测仪,连续自动监测,随时监控。

②废水排放量1000~5000t/d的主要污染源,安装等比例自动采样器及测流装置,监测1次/天。

③废水排放量≤1000t/d的污染源,监测3~5次/月。

水质、水量同步监测。

④生产不稳定的污染源,监测频次视生产周期和排污情况而定。

2.2 大气污染源监测(1)监测项目(4 + X)烟(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黑度和不同行业排放的特征污染物(X)。

(2)监测频次①电厂锅炉安装烟气自动连续测试装置,随时监控。

②热负荷>30t/h(21MW)的工业及采暖锅炉“十五”期间必须逐步安装烟气连续测试装置,随时监控。

自动监测仪器安装前,工业锅炉监测1次/季,采暖锅炉监测2次/采暖期。

③单机热负荷10~30t/h(7~21MW)的工业及采暖锅炉2010年底前必须逐步安装烟气连续测试装置。

自动监测仪器安装前,工业锅炉监测2次/年,采暖锅炉监测1次/采暖期。

单机热负荷<10t/h(7MW)的工业及采暖锅炉至少监测1次/年。

④所有炉、窑、灶全程监测烟气黑度,监测4次/年。

3、方式方法采用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测系统的,原则上由企业负责安装和运行维护,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组织认定和监督。

具备监测能力并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认定的企业监测站,可自行监测上报数据,并接受环保监测部门的监督和审核,也可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环境监测站进行监测。

监测方法按照国家和行业排放标准,根据有关环境监测技术规范进行。

有国家标准方法的,一律采用国家标准方法。

自动监测系统要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颁布的污染源自动监测系统技术条件的要求并按规定进行质量检定、校验。

五、生态监测技术路线1、技术路线生态监测以空中遥感监测为主要技术手段,地面对应监测为辅助措施,结合GIS和GPS技术,完善生态监测网络,建立完整的生态监测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达到科学评价生态环境状况及预测其变化趋势的目的。

2、指标与频次生态监测指标要体现生态环境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本质特征的代表性和环境保护的综合性。

因此,一级指标应选为:优劣度、稳定度或脆弱度;二级指标应选为:植被覆盖指标、生物丰度指数、土地退化指数、污染负荷指数、水网密度指数等。

各项二级指标可根据不同情况分别赋予不同的权重。

监测频次应视监测的区域和目的而定。

一般全国范围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和评价应1~2年进行一次;重点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每年1~2次;专项目的的监测,如监测沙尘天气和近岸海域的赤潮监测要每天一次或每天数次,甚至采取连续自动监测的方式。

六、固体废物监测技术路线1、技术路线采用现代毒性鉴别试验与分析测试技术,以危险废物和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厂、焚烧厂等重点处理处置设施的在线自动监测为主导,以重点污染源排放的固体废物的人工采样-实验室常规监测分析为基础,逐步建立并形成我国完整的固体废物毒性试验与监测分析的技术体系,使我国环境监测系统具备全面执行固体废物相关法规和标准的监测技术支撑能力。

2、监测内容2.1 危险废物的毒性试验鉴别危险特性的必测项目包括:易燃性、腐蚀性、反应性、浸出毒性、急性毒性、放射性。

选测项目为:爆炸性、生物蓄积性、刺激性、感染性、遗传变异性、水生生物毒性。

2.2 固体废物的监测分析必测项目包括:As、Be、Bi、Cd、Co、Cr、Cr(VI)、Cu、Hg、Mn、Ni、Pb、Sb、Se、Sn、Tl、V、Zn、氯化物、氰化物、氟化物、硝酸盐、硫化物、硫酸盐、油分、pH;卤代挥发性有机物、非卤代挥发性有机物、芳香族挥发性有机物、半挥发性有机物、1,2-二溴乙烷/1,2-二溴-3-氯丙烷、丙烯醛/丙烯腈、酚类、酞酸酯类、亚硝胺类、有机氯农药及PCBs、硝基芳烃类和环酮类、多环芳烃类、卤代醚、有机磷农药类、有机磷化合物、氯代除草剂、二恶英类。

3、监测频次固体废物的常规监测频次为2次/年。

特殊目的监测可根据实际情况加大监测频次。

4、监测分析方法4.1 无机污染成分无机污染成分的分析方法主要采用分光光度分析技术(SP)、离子色谱法(IC)、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技术(FLAAS)、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技术(GFAAS)、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光谱技术(HGAAS)、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技术(HGAFS)、ICP发射光谱技术(ICP)和ICP-MS技术。

分析溶液的制备方法主要采用高压釜酸分解技术和微波辅助酸溶解技术,试液主要采用单酸或混酸消解的前处理方法并结合其他分离富集技术来获得。

4.2 有机污染物成分有机污染成分的分析方法主要采用气相色谱技术(GC)、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和高效液相色谱技术(HPLC)。

有机污染成分的提取方法主要采用快速溶剂萃取技术或微波辅助溶剂萃取技术;有机污染物的分离富集方法主要采用精制硅藻土柱色谱净化法、Florisil柱色谱净化法和薄层色谱分离法;待测试液的进样主要采用吹扫-捕集技术(PT)、顶空技术(HS)和热脱附等技术。

5、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过程中的污染控制分析5.1 与焚烧设施有关的分析排气分析的技术手段:(a)在线连续自动分析系统(CEMS)的分析项目为烟粉尘、SO2、NOx、HX、CO;(b)自动采样-实验室分析的分析项目为重金属、二恶英等。

排水分析的技术手段:执行污水监测技术路线。

焚烧残余物分析的技术手段:人工采样-实验室分析的项目为灰分(%)、烧失量(%)等,其它项与固体废物分析相同(参考第3~第5节)。

5.2 与填埋设施有关的分析填埋场排气分析的技术手段:在线连续自动分析的分析项目为CH4、CO2、恶臭、VOCs等。

渗滤液及其处理排水分析:渗滤液执行污水监测技术路线,处理后的排水采用污水在线自动监测系统技术路线,主要分析项目为COD、氨氮、总氮、总磷等。

七、土壤监测技术路线1、技术路线以农田土壤监测为主,以污灌农田和有机食品基地为监测重点,开展农田土壤例行监测工作。

对全国大型的有害固体废弃物堆放场周围土壤、污水土地处理区域和对环境产生潜在污染的工厂遗弃地开展污染调查,并对典型区域开展跟踪监视性监测,逐步完善我国土壤环境监测技术和网络体系。

2、监测项目、频次与方法土壤监测项目、频次与分析方法八、生物监测技术路线1、技术路线以生物群落监测技术为主,以生物毒理学监测技术为辅,优先开展水环境生物监测,逐步拓展大气污染植物监测;巩固现有水生生物监测网,逐步健全全国流域生物监测网络,以达到通过生物监测手段说清环境质量变化规律的目的。

2、项目和频次生物监测指标及频次叶绿素a和浮游植物可视具体情况增加频次,夏季水华易发季节,应加大监测频次,主要湖泊监测频次夏季不得低于1次/每月。

对污染较重的水体,增加水体或底泥的生物毒性测试。

3、方式方法水环境生物监测,以生物群落监测为主,针对不同的水体和监测的目的,采用不同的监测指标和方法。

河流监测指标以底栖动物和总大肠菌群数监测为主,结合着生生物监测和浮游植物监测进行分析评价,河流水质评价采用Shannon多样性指数。

湖泊、水库主要监视其富营养化情况,监测指标以叶绿素A、浮游植物为主要指标,结合底栖动物的种类、数量和大肠菌群进行分析。

湖泊水质评价方法采用①Shannon多样性指数;②Margalef指数;③藻类密度标准(湖泊富营养化评价标准)。

大气环境生物监测,主要是对二氧化硫开展植物监测,监测指标为叶片中硫含量的分析。

测试植物选择当地分布较广、对SO2具有较强吸附与蓄积能力的植物叶片。

九、辐射环境监测技术路线1、技术路线以手动定期采样分析和测量为基本手段,在重点区域采取自动连续监测环境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的现代化方式,说清全国辐射环境质量状况,说清重点辐射污染源的排泄情况,说清核事故对场外环境的污染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