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产业结构演变理论

合集下载

产业结构演变ppt课件

产业结构演变ppt课件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Βιβλιοθήκη 03 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更加紧密,形成产业链上下游 企业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产业融合与跨界发展
信息技术与各产业加 速融合,推动产业转 型升级。
新的业态和商业模式 不断涌现,为产业发 展注入新的活力。
跨界融合成为新的发 展趋势,不同产业之 间的界限逐渐模糊。
05
我国产业结构演变的过程 与现状
我国产业结构演变的过程
总结词
以农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工业化程 度较低。
详细描述
农业在国家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工 业化进程尚未开始或刚刚起步。农业 为国民经济提供基础产品,但经济附 加值较低。
工业主导型
总结词
以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重工业占据较大比重。
详细描述
工业成为国家经济的主导力量,重工业占据较大比重,轻工业和农业逐渐从属于重工业的发展。工业为国家经济 增长提供动力,但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问题逐渐显现。
加强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
总结词
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方向升 级,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详细描述
加强科技创新投入,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掌握核心 技术,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同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促 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质量
产业结构演变表现为产业结构的优化 升级,即从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 产业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业 转变。
产业结构演变的重要性
产业结构演变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它能够推动经济增长、提高产业竞争力、促进就业和改善人民 生活水平。
产业结构演变也是国家或地区实现经济转型和升级的关键,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增强国际竞争力具 有重要意义。

第二章产业结构演变理论

第二章产业结构演变理论

第二章产业结构演变理论产业结构演变理论是对产业结构变化的原因和规律进行系统分析和解释的理论体系。

产业结构演变理论的出现,标志着产业经济研究的深入发展,对于正确把握经济发展趋势、制定产业政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本章将针对产业结构演变理论进行详细介绍。

一、产业结构演变理论的起源产业结构演变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他通过对不同国家之间的产业特长进行比较,解释了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

后来,约瑟夫·熊彼特提出了“动态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家的产业结构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结果,与自然禀赋、技术进步和市场机制密切相关。

二、产业结构演变理论的基本假设三、产业结构演变的原因1.技术进步:技术进步是推动产业结构演变的重要因素。

新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会改变产业之间的相对竞争力和市场需求,从而引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变革。

2.市场需求变化:市场需求的变化是产业结构演变的重要原因。

随着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变化,一些产业会出现衰退,而另一些产业会得到快速发展。

3.自然资源禀赋:自然资源禀赋是影响产业结构演变的重要因素。

资源丰富的地区往往会形成以资源开采和加工为主导的产业结构。

4.政策环境:政策环境的变化也会对产业结构产生重要影响。

政府的产业政策导向、税收政策、补贴政策等,都会对产业结构的形成和演变产生直接的引导作用。

四、产业结构演变的类型产业结构演变的类型包括:范围扩张、结构调整、深层次规模扩张和空间布局调整等。

1.范围扩张:产业结构范围扩张是指其中一产业内的企业数量和规模的扩张。

通过增加企业数量和规模,可以扩大产业整体的市场份额和影响力。

2.结构调整:产业结构的结构调整是指不同产业之间的相对比重的变化。

一些产业的比重会逐渐增加,而另一些产业的比重则会逐渐减少。

3.深层次规模扩张:深层次规模扩张是指其中一产业内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

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和技术进步,企业可以扩大产能规模,取得更好的经济规模效益。

2.产业结构理论来源

2.产业结构理论来源
2020/3/1
• 第二类方法:从一开始就集中研究相似的 起始条件与经济制度下的一批国家的历史 经验,并且探索出那个最能说明所发生的 结构变化过程的特殊理论,这类方法也就 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理论的、规范的研究。
• 在严格假定的前提条件下,通过理论的或 模型的推理和演绎,提出反映或推动产业 结构演变的过程和提升的途径。
• 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在威廉•配第的研究成 果之上,计量和比较了不同收入水平下, 就业人口在三次产业中分布结构的变动趋 势后得出的。
• 克拉克认为他的发现只是印证了配第在 1691年提出的观点而已,后人把克拉克的 发现称之为配第-克拉克定理。
2020/3/1
主要形成机制
1.收入弹性差异 农产品的需求特性是当人们的收入水平达
2020/3/1
2.2 产业结构调整理论
• 2.2.1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 2.2.2 不平衡增长理论 • 2.2.3 主导产业理论 • 2.2.4 两基准理论
2020/3/1
2.3 产业结构演变模式
• 2.3.1 雁形态论 • 2.3.2 循环发展模式
2020/3/1
2.1 产业结构演变理论
2020/3/1
2.1.3 学习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A、产业结构理论与经济学 B、产业结构理论的研究方法 C、需要思考的几个问题:(1) 经济全
球化条件下,“雁型形态”理论的适应 性问题?(2) 后工业化时期,发达国家 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式与途径?(3) 经济 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 问题?(4)高新技术与企业或产品的生 命周期问题?
• 库兹涅兹认为:(1)导致农业部门的国民 收入和劳动力相对比重趋于下降的主要原 因有三个:
2020/3/1

产业结构演变趋势理论

产业结构演变趋势理论

产业结构演变趋势理论产业结构演变趋势理论一、引言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经济部门的组合,包括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等。

产业结构的演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技术进步、经济全球化、消费需求变化等。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产业结构演变趋势的理论,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二、产业结构演变的背景1. 技术进步技术进步是推动产业结构演变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新技术不断涌现,旧产业逐渐被替代。

例如,自动化技术的引入使得许多传统制造业的劳动力需求减少,而高科技产业则得到了迅猛发展。

2. 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意味着国际贸易的增加和跨国公司的崛起。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竞争日益激烈,这导致了分工的深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一些低附加值的产业转移到劳动力成本低的国家,而高附加值的产业则集中在技术先进的国家。

3. 消费需求变化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生产加工型产业逐渐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服务业的需求则逐渐增加。

例如,餐饮、旅游和娱乐等服务业蓬勃发展,成为了一些国家的支柱产业。

三、产业结构演变的理论解释1. Lewis模型Lewis模型是经济学家亚瑟·刘易斯提出的,解释了农业向工业转变的过程。

根据该模型,当农业劳动力的资本边际产出递减到零时,农业劳动力将转移到非农部门。

这种结构性转变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整体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表现。

2. 克鲁格曼模型克鲁格曼模型是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提出的,主要用于解释产业的空间分布。

根据该模型,产业的空间分布取决于规模经济、运输成本和市场规模等因素。

高附加值的产业往往集中在大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而低附加值的产业则分布在边远地区。

3. 西奥多模型西奥多模型是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提出的,解释了服务业在经济中的不断扩大。

根据该模型,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对服务业的需求将逐渐增加。

第二章 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的演变规律

第二章 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的演变规律
• (2)时间:02年,适应产业变化,便于国际比较,修订《国民 时间:02年 适应产业变化,便于国际比较,修订《 经济行业分类》 GB/ 754—2002),制定新《 ),制定新 经济行业分类》(GB/T4 754—2002),制定新《三次产业划分 规定》 规定》
5我国三次产业分类 第一 产业 第二 产业 • 第三 • 产业
需求角度(产品竞争性和替代性) 需求角度(产品竞争性和替代性) 供给角度(类似生产技术、流程和工艺) 供给角度(类似生产技术、流程和工艺)
产业与企业、国民经济关系: 产业与企业、国民经济关系:中观经济
(二)产业及其属性
一般情况下,产业、部门与行业通用 如纺织部门、 一般情况下,产业、部门与行业通用,如纺织部门、纺 通用, 织行业和纺织产业

全球化、电子化、 全球化、电子化、 网络化、 网络化、高科技化
克服空间 第四次 地球村” “地球村”产业
信息产业
5我国三次产业分类
国际通行标准+我国国情=中国三次产业分类 国际通行标准+我国国情= ( 1) 时间 : 85年。 适应 GDP统计需要, 国家统计局提 时间:85年 适应GDP统计需要 统计需要, 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的报告》 出《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的报告》
第二产业
B
C
制造业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农副食品加工业 食品制造业 饮料制造业 烟草制品业 纺织业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纺织服装、 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 皮革、毛皮、羽毛(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木材加工及木、 家具制造业 造纸及纸制品业 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石油加工、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医药制造业 化学纤维制造业

产业经济学 第四版 第2 章 产业结构演变

产业经济学 第四版 第2 章  产业结构演变
主要内容
2.1 产业分类 2.2 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和趋势 2.3 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因 2.4中国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和特点
2.1 产业分类
你知道什么是产业吗? 请列举几个你所了解的产业。
产业
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 企业集合。
生产同类或有密切 替代关系的产品或 服务的企业集合。
使用相同原材料、 相同工艺技术的企 业集合。
业 4113通信 终端设备 制造业 4119其他 通信设备
制造业
2.1产业分类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4754-2002)
部门 包含产业
C 制造业
13农副食品加工业 14食品制造业 15饮料制造业 16烟草制品业 17纺织业 18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19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 20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 品业
农业:
种植业、 林业、牧业、 渔业
加工取自自然 物质的物质生 产部门
工业:
采掘业、制造业、 自来水、电力、 蒸汽、热水、煤气
建筑业
派生于有形物质财富 生产活动之上的无形 财富的生产部门 物流业:
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 商业、饮食业, 物资供销和仓储业
服务业:
生产性服务、生活服务 文化服务、教育服务 公共服务
R
49~53
运输和储存
S
55~56
食宿服务活动
58~63
信息和通信
T
64~66
金融和保险活动
U
类 68 69~75 77~82 84
85 86~88 90~93 94~96
97~98
99
说明 房地产业 专业、科学和技术活动 行政和辅助活动 公共管理和国防; 强制性社会保障

产业结构理论演变课件

产业结构理论演变课件

国际经济合作
合作基础
产业结构理论为国际经济合作提供了理 论基础,有助于各国在产业结构调整中 寻找共同点和合作基础。
VS
合作模式
通过产业结构理论的指导,各国可以探索 更加灵活、多样的合作模式,实现互利共 赢的局面。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产业结构理论演变课 件
目录
CONTENTS
• 产业结构理论概述 • 古典产业结构理论 • 新古典产业结构理论 • 新兴古典产业结构理论 • 现代产业结构理论
01
产业结构理论概述
定义与概念
定义
产业结构理论是研究产业之间相互关 系及其发展规律的学说。
概念
产业结构理论主要关注产业间的比例 关系、产业组织结构、产业关联度、 产业竞争力等方面,旨在揭示产业发 展的内在规律和趋势。
02
古典产业结构理论
亚当·斯密理论
总结词
亚当·斯密是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劳动分工理论,认为分工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增长。
详细描述
亚当·斯密认为,通过劳动分工,每个工人可以专注于自己擅长的领域,从而提高技能和生产效率。分工使得生产 过程变得更加专业化,降低了生产成本,促进了经济增长。同时,亚当·斯密还强调了市场的作用,认为市场能够 自动调节供求关系,使经济达到均衡状态。
资源最优配置理论
1
资源最优配置理论是新古典经济学中的另一个核 心理论,它研究如何实现资源的最佳利用和最优 配置。
2
资源最优配置理论认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 下,资源的配置能够达到最优状态,从而实现社 会福利的最大化。
3
资源最优配置理论对于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的 指导意义,它为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提供了重 要的理论支持。

产业结构演变理论概要PPT课件

产业结构演变理论概要PPT课件
数,并借助于对它们变动的分析来规范经济事实。
(三)配第一一克拉克定理的结论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在经济上变得更为先进,从事农业的人数相对于从事 制造业的人数趋于下降,进而从事制造业的人数相对于从事服务业的人数趋于 下降。”
随着经济发展,即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次产业向 第二次产业移动,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次产业 移动。
经济总量规模越大,分工专业化程度越高,产业门类越齐全, 产业结构越复杂
需求因素
包括需求总量和结构。总量方面与产业结构规模成正相关
供给因素
包括自然资源要素供给,资本投入要素供给,人力资源要素 供给和生产技术要素供给
科学技术因素、制度因素、社会因素、国际因素
2.1古典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1 配第定理
英国的经济学家威廉·配第1691年出版《政治算术》 “工业的收益比农业多得多,而商业的收益又比工业多得多” 对各个产业收入不同的描述,揭示了产业间收入相对差距的
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一、产业结构概述
1.1产业结构类型 1.2产业结构形成机理 1.3产业结构影响因素
二、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2.1 2.2新古典理论 2.3现代理论
1.1、产业结构类型
➢ 1 产业结构的概念 产业结构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以国民经济
为整体,以某种标志将国民经济划分为若干个产业, 从而形成的产业之间的关系。
3、服务业部门的国民收入相对比重的发展趋势是大 体不便或略有上升,但相比之下,服务业部门吸收劳 动力的能力却是显而易见的,它所占的劳动力比重呈 显著的上升趋势。这也说明服务业的部门劳动生产率 不高。
3、钱纳里标准产业结构
将研究领域进一步扩展到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 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一般均衡分析方法和计量模型 101个国家在1950—1970年间统计资料 得出“标准结构”,即经济发展不同阶段所具有的经济 结构标准数值 1986年《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进一步发展 了“发展类型”理论和方法 主要思想:经济发展中资本与劳动的替代弹性是不变的, 从而发展了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学说。指出,经济发 展中产业结构会发生变化,对外贸易中初级产业出口将 会减少,逐步实现进口替代和出口替代。

第二章-产业结构理论演变PPT课件

第二章-产业结构理论演变PPT课件

反垄断行为 哈佛学派
激励性管制
传统管制
27
反对政府对市场结构的干预。因为高 集中度市场结构是高效率的结果,如果 对这些企业进行分割,就堵住了效率的 源泉。
政策主要对卡特尔等企业价格共谋和 产量共谋实行禁止和控制。
18
第四节 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
二、可竞争市场理论
自由进入
沉没成本=0 自由退出
可竞争市场的定义
19
第四节 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
二、可竞争市场理论:企业行为
这种影响竞争对手预期的行为就称为策略
性行为。
限制性 掠夺性 定价 定价
提高对 手成本
研发 竞赛
25
第四节 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
四、新产业组织理论:分析范式 分析范式
行为主义
行为决定 多重关系
博弈论
不完全信息 动态竞争
26
第四节 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
四、新产业组织理论:政策主张
温和干预
芝加哥学派
政策特点
发现知识来实现。
23
第四节 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
三、新奥地利学派:放任自由的政策
× 政府 信息不完全 制定政策 市场
扭曲市场调整机制 进一步控制,恶性循环
24
第四节 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
四、新产业组织理论:策对
手对该厂商行动的预期,使竞争对手在预
期的基础上作出对该厂商有利的决策行为,
第二篇 产业组织理论研究 第二章 理论演变 第三章 企业 第四章 市场 第五章 中国文化产业组织
1
第二章 产业组织理论演 变
我们也 有道理
芝加哥学派
哈佛学派 PK
奥地利学派
新产业组织理论
2
第一节 产业组织的定义

产业结构理论

产业结构理论

(五)钱纳里标准结构模式 钱纳里与塞尔昆合著的《发展的模式, 1950~1970》,对产业标准结构模式的 研究作了重要贡献。 钱纳里与塞尔昆对101个国家 1950~1970年的统计资料进行分析,构 造出世界发展模型,由发展模型整理出经济 发展结构模型,即经济发展不同阶段产业结 构的标准数值。
特殊分工现象。

பைடு நூலகம்
从经济发展历史来看,一般分工主要发 生在两个阶段,一是当社会生产力尚不发达, 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逐步形成独立的 物质生产部门,即社会生产形成工农业两大 物质生产部门。这是第一次发生的一般分工; 二是发生在生产力快速发展时期,为生产和 生活提供的服务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服务部 门,如咨询服务业、旅游业等。这是现代经 济发生的第二次一般分工现象。
二、形成机理
实践经验证明,在经济转型时期,中国产业结 构形成与发展既离不开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也离 不开政府的合理干预,尤其在市场机制影响力较弱 的时期或领域,通过政府安排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步伐,要比等到市场机制充分确立后通过市场安排 来解决产业结构调整更为有利,其总成本可能较低。 同样在区域产业结构演变过程中,也存在着支配其 运动的内在、外在机制,亦即“无形的手”——市 场机制和“有形的手”——政府干预。
第三节 产业结构理论的当代研究
一、欧美学者研究 (一)配第和魁奈的发现 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配 第早在17世纪就第一次发现了世界各国国 民收入水平的差异和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 其关键原因是由于产业结构的不同。

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代表、重农 学派的创始人魁奈分别于1758年和1766 年发表了重要论著《经济表》和《经济表分 析》。 可以说,配第和魁奈的发现和研究是产 业结构理论的重要思想来源之一。

产业结构演变理论

产业结构演变理论

2、罗斯托 主导产业转换理论 认为,不论在任何时期,甚至在一个已经成熟并继续成长的经济中, 前进冲击力之所以能够保持,是由于为数有限的主要部门(即主导 部门)迅速扩大的结果,而且这些部门的扩大又产生了具有重要意 义的对其他产业部门的作用
3、产品循环发展论
描述的是欧美工业发达国家产业发展模式 雷蒙德· 弗农,1966年《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
1.2产业结构形成机理
1 产业结构演进的市场机制
主张市场机制起主导作用,通过价格机制来实现, 认为应减少政府干预
2 产业结构演进的政府调控
指中央政府从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目标出发,为从总体 上及时、有效地协调产业结构所运用的一切宏观经济杠 杆、产业政策的总称
1.3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
经济发展因素
4、霍夫曼定理
对工业化过程中工业结构演变规律作了权威性的 研究 在1931年出版的《工业化的阶段和类型》一书中, 提出了衡量经济发展的标准。后被称为霍夫曼系 数或霍夫曼工业化法则 霍夫曼系数=消费品工业的净产值/资本品工业的 净产值 霍夫曼定理:工业化进程中霍夫曼系数是不断下 降的。
四个阶段
Hale Waihona Puke 消费品工业在制造业占主导2、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论


纳克斯,1953年《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 供给方面:低收入-低储蓄能力-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 入 需求方面:低收入-低购买力-低投资诱惑-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 产出-低收入 主张均衡发展策略,打破恶性循环
2、非均衡发展论
理论可追溯到亚当· 斯密。

英国的经济学家威廉· 配第1691年出版《政治算术》 “工业的收益比农业多得多,而商业的收益又比工业多得多” 对各个产业收入不同的描述,揭示了产业间收入相对差距的 规律性

产业结构演变

产业结构演变

4
一、马克思的两大部类分类法
分类标准:以产品的最终用途不同划分
内容: 为生产生产资料提供生产资料的部门
生产生产资料的产业部类(第一部类)
产业 为生产生活资料提供生产资料的部门 生产消费资料的产业部类(第二部类) 生产必要消费品的部门 生产奢侈消费品的部门
优点:揭示了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时两大部类产业间的实物和价 值构成的比例平衡关系,是研究社会再生产过程的理论基础。 缺点: 覆盖面窄、实际应用困难 难以描述产业间错综复杂的投入产出关系和其他产业关联关系
17
五、生产要素集约分类法
划分标准:根据不同产业在生产过程中对资源的需求种类和依 赖程度的差异 分类: 资源密集型产业:种植业、林牧渔业、采掘业 劳动密集型产业:纺织、服务 资本密集型产业:钢铁、汽车、机器制造 技术密集型产业:北大方正,科技一条街 缺点:各种产业类型的划分范围不容易界定 优点: 有利于判断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 有利于反映产业结构的高度化趋势。
9
(2)继承者:克拉克
费希尔虽然提出了三次产业的分类方法,但他没 有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英国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克 拉克则在继承费希尔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1940年出 版的《经济进步的条件》(The Conditions of Economic Progress)一书中,运用三次产业分类方法 研究了经济发展同产业结构优化之间的关系的规律, 从而拓展了产业结构理论的应用研究,使得三次产业 分类方法得到了普及。因此,三次产业分类方法更多 地是与克拉克的名字联系在一起。这种产业的分类方 法又称为克拉克产业分类法。
5
二、列宁的农轻重产业分类法
分类标准:以物质生产的不同特点为标准 内容:
产业 农 业: 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和林业 轻工业:纺织、食品、服装、制革、毛皮、家具、造 纸、印刷 重工业: 燃料、冶金(如钢铁)、煤炭、石油、化工等

第二讲+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第二讲+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否符合这一理论?即西电东送、东联西 出、石油天然气和煤化工产业发展等
1以下
问题

马克思所提出的两大部类和霍夫曼提出的两大部门有 何联系?

霍夫曼系数所说明的问题和马克思追随者列宁所提出 的生产资料生产部门优先增长定律有何联系?
问题
根据这一测算方法和定理,请您判断2013年 新疆整体工业化阶段 喀什地区的工业化阶段 克拉玛依地区的工业化阶段 您认为这一定理是否说明问题?

本章将会学到:

经济学名将关于产业结构演变理论的基本观点 本章学习过程中将会讨论:


新疆产业结构演变过程
我国产业结构演变过程

新疆产业宏观调控的基本理论依据 作业和讨论来论证: 上述基本观点在新疆和中国实践中的实用性问题


一、李斯特的产业结构理论
German,1841,“national system of political economy”: 国家经济五阶段论:原始未开化时期,畜牧时期,农业时期, 农工业时期,农工商时期。 认为:政治制度,科学技术,人员素质,民族精神(团结之 动力)都是生产力发展和工商业繁荣的重要条件和源泉。

相关数据请您参考新疆统计年鉴。
四、库兹涅茨的部门结构变动理论
库兹涅茨主要集成配第克拉克的基本理论并验证的过
程中提出部门结构变动理论。他把三次产业分别叫作 为农业、工业、服务业部门。基本结论如下:
第一、纵向研究了各个产业的产值和劳动力在总量中
的所占比重的变化趋势。发现,发达国家而言,国民 生产总值在三次产业中的分布趋势较类似,农业份额 下降,工业部门明显上升,服务部门略微上升。

问题
按照克拉克的这一思路,根据新疆2012年的三

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演变规律

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演变规律
➢ 在克拉克提出上述论点以前,17C的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 (William Petty)曾提出过制造业比农业收入高,而商业又比制 造业收入高的论点。
➢ Petty: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西蒙·库兹涅茨的研究成果
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将57个国家按1985年的人均GDP 分为组,得到横截面数据基础上的部门结构转变趋势。
三次产业分类法的发展过程情况
20C 20’s, 澳洲和新西兰的产业分类 第一产业:小农业(种植业或耕作业),畜牧
业,林业,矿业(渔业?)
第二产业:制造业 Fisher 提出第三产业的概念,并对三次产业
分类法进行了理论分析(人类生产活动3阶 段)。这样划分的依据是与人类需要的紧迫程 度有关的。
第一产业( Primary industry)
可再生和不可再生的资源(Extract both renewable and nonrenewable sources)
可再生资源Renewable resources—those that can be used without being permanently depleted, such as forests, water, fishing grounds, and agricultural land
“配第—克拉克定理”(Petty—Clark’s law)。 ➢ 英国经济学家C.G.克拉克所提出的关于经济发展过程中,就业
人口在三次产业间变化的理论。他对多年来日本、美国、英国、 德国、法国等一些国家的劳动力在一、二、三次产业间所发生 的变化进行分析,发现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提高, 劳动力在一、二、三次产业中的比重,表现出由第一次产业向 第二次产业、再由第二次产业向第三次产业转移的趋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 (2)Ⅱ(C+V+M)=Ⅰ(V+ΔV+ M/X)+Ⅱ (V+ΔV +M/X)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
王国兵
第二章产业结构演变理论
(二)农轻重分类法
• 农轻重产业分类法发源于前苏联,并 在社会主义国家制订经济计划时普遍 采用。
• 农轻重产业分类,就是将社会生产划 分成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三个产业 大类。
l 马克思凭借两大部类产业分类法,对社会再生产顺 利进行的条件进行了科学的分析:
l 1、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l (1)Ⅰ(C+V+M)=ⅠC +ⅡC l (2)Ⅱ(C+V+M)=Ⅰ(V+M) +Ⅱ(V+M)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
王国兵
第二章产业结构演变理论
• 2、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条件
l (1)Ⅰ(C+V+M)=Ⅰ(C+ΔC)+Ⅱ(C+ΔC)
l 1、农业部门所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全部国民收入总量中所占比 例与农业部门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的比重类似,均会随着经 济的发展而不断下降;
l 2、工业部门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贡献比重呈不断上升的趋势, 但工业部门的劳动力数量并不会有相同幅度的变化,它的总 体趋势是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l 3、服务业部门的国民收入相对比重的发展趋势是大体不便或 略有上升,但相比之下,服务业部门吸收劳动力的能力却是 显而易见的,它所占的劳动力比重呈显著的上升趋势。这也 说明服务业的部门劳动生产率不高。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
王国兵
第二章产业结构演变理论
1960年各类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应 的三次产业劳动力分布结构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
王国兵
第二章产业结构演变理论
1980年各类经济发展水平相对 应的三次产业劳动力分布结构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
王国兵
第二章产业结构演变理论
三、库兹涅茨理论
• (一)依据国民收入和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的 分布得出的结论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
王国兵
第二章产业结构演变理论
(二)依据各国不同的发展阶段,以劳动 生产率为主要基准得出的结论
• 1、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由发达国家到 不发达国家(或者说由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较高 的国家到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较低的国家),第 一次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基本上呈下降趋势, 而第二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则出现上升的势 头,第三次产业呈现为下降趋势。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
王国兵
第二章产业结构演变理论
第三节 工业结构的演变规律
• 一、 工业与工业化 • 二、 工业结构的演
变规律
1、重工业化 2、高加工度化 3、高技术化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
王国兵
第二章产业结构演变理论
一、 工业与工业化
• 工业化和工业现代化是既有密切联系,又有严格 区别的两个概念。
王国兵
第二章产业结构演变理论
对霍夫曼定理的疑虑与修正
• 霍夫曼关于重工业化过程中工业结构演变规律及其阶段划 分的理论,受到诸多经济学家的瞩目与推崇,但与此同时, 也遭到不少经济学家的批评。也正是这样,才将工业化过 程中工业结构演变规律的研究推向新的水平。
l 梅泽尔斯认为,霍夫曼系数在实际应用上存在着两方面的问题:首 先是仅从工业内部的比例关系来分析工业化进程显然是有失偏颇的; 另一个问题是霍夫曼系数忽略了不同国家的工业化发展过程中所存 在的产业间生产率的差异。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
王国兵
第二章产业结构演变理论
第二节 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
• 一、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 • 二、配第一一克拉克定理 • 三、库兹涅茨理论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
王国兵
第二章产业结构演变理论
一、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
• 1、产业结构就是指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 系及其数量比例关系。
• 2、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的联系
• 工业化,通常是指一个国家的现代工业在整个国 民经济中占主要地位,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 进的工业国过程。
• 工业现代化是个无时间限制的相对概念。所谓工 业现代化,是指通过发展科学技术,采用先进的 技术手段和科学的管理方法,使工业自身建立在 当代世界科学技术基础上,使整个国家的工业生 产和技术水平达到当时的先进水平。工业现代化 是个动态性、世界性的概念。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
王国兵
第二章产业结构演变理论
二、配第一一克拉克定理
• (一)配第一一克拉克定理的由来
l 英国的经济学家威廉·配第1691年出版《政治算术》;
l 1940年,英国经济学家科林·克拉克出版了其著的《经济进步的条件》。
• (二)配第一一克拉克定理的几个重要前提
l 1、克拉克对产业结构演进规律的探讨和分析,是通过对时间序列下国家情况的比较而进 行的。
• 工业化过程中工业结构演变的第一个趋向是重工业化; 第二个趋向则是高加工度化。
• 所谓工业结构的高加工度化,就是指轻、重工业由以 原材料为重心的结构,向以加工、组装工业为重心的 结构的发展趋势。
• 重工业化的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
• (三)配第一一克拉克定理的结论
l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在经济上变得更为先进,从事农业的人数相对于从事制造业的
人数趋于下降,进而从事制造业的人数相对于从事服务业的人数趋于下降。” l 随着经济发展,即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
业移动,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次产业移动。
• 2、产业的理解
l 产业既不是微观经济的概念,也不是宏观经济的范畴,而是 介于二者之间的中观经济概念。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
王国兵
第二章产业结构演变理论
二、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 产业的产生、形成与发展是同社会分工的产生 与发展相联系的。
l 在远古石器时代,人类只靠采集、狩猎为生,原始 群体共同劳动,没有社会分工,也就没有不同的生 产部门,产业也就无从谈起。
l 2、该定理使用劳动力的分布作为分析产业结构演进的具体指标,详细考察了经济发展过 程中,劳动力在各产业重的分布状况所发生的变化。
l 3、克拉克的产业结构演进分析是以三次产业分类法作为前提基础的 。 l 4、引入了与最终需求相对应的收入弹性和价格弹性,以及劳动生产率的三个参数,并借
助于对它们变动的分析来规范经济事实。
l 列宁还进一步谈到了原因:“生产资料增长最快这个规 律的全部意义和作用就在于:机器劳动代替手工业劳动 (一般指机器工业时代的技术进步)要求加紧发展煤、 铁这种真正‘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
王国兵
第二章产业结构演变理论
重工业化率的上升是永恒的么?
• 重工业化的过程并不是无限的,达到一 定程度后便会出现一个饱和点。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
王国兵
第二章产业结构演变理论
(六)其他划分方法
• 1、按资源的集约度为标准进行的产业分 类法。
l 根据各产业对资本、劳动和技术不同依赖程 度,可划分为三类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 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 2、按照技术先进程度进行产业分类
l 可将产业分为两类:高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
王国兵
第二章产业结构演变理论
二、 工业结构的演变规律
• (一)重工业化 • (二)高加工度化 • (三)高技术化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
王国兵
第二章产业结构演变理论
(一)重工业化
• 在西方经济学家中,对工业结构演变规律研究 的具有开创性贡献的当属德国的经济学家霍夫 曼。在1931年出版的《工业化的阶段和类型》 一书中,霍夫曼对各国工业化过程中工业结构 的变化趋势问题进行了深人的分析与研究。
l 库兹涅茨根据美国的数据计算了资本资料的增长情况,认为资本资 料工业优先得到增长的结论是没有依据的。库兹涅茨指出,至少在 美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看不出存在什么霍夫曼定理。
l 日本经济学家盐野谷佑一也认为霍夫曼的对工业部门的分类法是值 得商榷的,其做法导致了“其他工业”的范围往往过大,从而“资 本资料工业”与“消费资料工业”的统计数据也无法具备充分的说
• 2、从横截面分析的角度上看,第二次产业的劳动力相 对比重与国民收入相对比重均呈上升趋势,而其比较 劳动生产率却呈上升趋势。
• 3、无论是时间序列分析还是横截面分析,第三次产业 的劳动力相对比重均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而其国民 收入相对比重则往往呈现一种大体不变或者略有上升 的情况,因此,第三次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纷纷呈现 下降趋势。
服力。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
王国兵
第二章产业结构演变理论
列宁的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理论
• 西方经济学家从实证的角度证明了工业结构的 重工业化,列宁则从理论上作出了分析。
l 列宁把技术进步而引起的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因素,纳 入到马克思扩大再生产的图式中,通过数学推倒和计算, 得出“那一定是生产资料比消费品增长得更快”的结论, 并且,“增长最快的是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 其次是制造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的生产,最慢的是消费 资料生产”。
l (一)马克思的二部类分类法 l (二)农轻重分类法 l (三)三次产业分类法 l (四)标准产业分类法 lபைடு நூலகம்(五)按照战略性划分 l (六)其他划分方法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
王国兵
第二章产业结构演变理论
(一)马克思的二部类分类法
• 两大部类产业分类法,是马克思在《资本论》 中,在分析研究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怎样使总 产品既实现价值补偿又实现实物补偿问题时所 创立的一种产业分类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