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音乐教学设计范文(精选4篇)
小学音乐送别课件
小学音乐送别课件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音乐送别教案的文章,希翼大家能够喜欢!音乐送别教案篇一:送别音乐课教案2 课时送别(1)进一步学习歌唱的基本发声方法(2)基本发声方法在歌曲《送别》中的运用(3)培养学生单独或者自由组合同伴上台演唱的能力(1)正确发声在《送别》中的运用(2)歌曲情感的把握(1)“外”“涯”“角”几个开口音高音吐字的口腔位置(2)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的气息支持电钢琴、乐谱。
11 中职 1、2、3 班、 11 四年专 1 班《送别》小组演唱(一)发声练习(二)《送别》歌曲的视听与母音练唱 (三) 歌曲重点演练 (四) 歌曲拓展训练以讲授、示范、辅导、作业讲评等教学方法为主。
①火车传递游戏 (母音: U) ②吐丝训练 (快吐、慢吐) ③回声练习(Ma、La、Ha) 2、练声曲①哼鸣练习: 5432|1- | |恩(Nu)②连音练习1234|5432|1- | |MiMa 练习提示:练习一:体味以鼻腔为中心的面罩共鸣的形成练习二:注意口腔打开,母音在腔体内变化,感受气息的支点作用。
一、组织教学:1、发声复习:二、讲授新课:1、新歌教学①欣赏示范曲,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和思想情感 (多媒体播放音乐,教师提问,学生回答)②母音跟唱,熟悉曲调(哼鸣, U)③朗读歌词,将歌词带入,咬字正确。
深入学唱歌词,从中找出发音上存在艰难的母音,通过有效的练习加以解决。
(“外”“涯”“角”几个开口音高音吐字的口腔位置,教师示范,学生摹仿)④完整演唱歌曲⑤加强发声歌唱的流畅性,感受声乐作品的艺术性演唱提示:1 、用缓吸缓呼的换气方式,控制气息的过渡流失。
2、“道”“拂”“浊”“声”“之”“涯”“角”“余”高音用相应的母音逐一解决。
3、高音乐句“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体味高位置与深呼吸的对抗作用。
4、表达出歌曲婉转,抒情的情感。
2、拓展训练①小组成员分别演唱《送别》②演唱者和小组成员分别指出演唱的不足及解决方法③教师做评价总结,并归纳解决方案。
音乐歌曲《送别》教案模板(共5篇)
音乐歌曲《送别》教案模板(共5篇)第1篇:歌曲《送别》教案五年级音乐下册《送别》教案教学目标:1、会唱歌曲《送别》2、通过演唱和对歌曲的艺术处理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3、初步认识影视歌曲、学堂乐歌教学重点:学会演唱歌曲,理解歌曲情感意境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唱出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1、2、二、导入1、欣赏歌曲。
师:同学们,今天在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首歌,并且请大家来猜猜它的歌名?播放歌曲《童年》。
2、简介歌曲这首歌曲是罗大佑的《童年》,是一首校园歌曲。
校园歌曲是流行于校园,体现校园生活和学子心境或感受的创作。
3、那么在上世纪我们的前辈在学校唱什么呢?学堂乐歌。
今天我们就来演唱一首学堂乐歌。
它是一部老电影《城南旧事》的插曲--《送别》三、了解歌曲1、认识作者:李叔同(1880-1942)又名弘一法师。
浙江平湖人,中国著名音乐家、戏剧活动家。
1880年9月生于天津, 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1942年10月逝世于福建泉州开元寺。
李叔同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
主要音乐代表作品有《送别》、《西湖》等。
2、歌曲介绍:1 发声练习节奏练习 1945年,在杭州第一师范人教的李叔同,写了这首著名的《送别》。
它属于李叔同早年的创作的“学堂乐歌”,所谓“学堂乐歌”是指清末明初一批有抱负的知识分子,鼓吹音乐对思想启蒙的重大作用,积极倡导在学校中开设音乐课,同时,一些在日本留学的青年学子,借当时流行于日本和欧美的曲调填上新词,编成新的歌曲。
此外“学堂乐歌”还常常采用中国国典诗词来填写新的歌词。
李叔同的《送别》就具有这些鲜明的“学堂乐歌”的特点,一是,古典诗词体填写歌词,二是,选用美国流行曲调作谱。
不了解这些背景,难免会对《送别》不同于现代歌曲的某些特点感到困惑和不解。
3、听音范唱播放《送别》师:我们在听到时候看看这首歌曲是几拍子,速度是,力度以及调号?生:回答。
师:概括,四四拍、中速稍慢、中弱、C大调、再次听《送别》师:一起来听听这首歌曲,注意歌曲的特点和情绪师:谁来说说歌曲的特点和情绪?师:说的很正确,这首歌曲特点,旋律平缓悠长,凄美柔婉,节奏也比较简单,表达李叔同对“金兰之交”友人分别时的离愁别绪,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思想感情。
初中音乐《送别》教案
初中音乐《送别》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感受中国西部民歌的风格特点,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2. 学会用优美的歌声表达自己对亲人、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
3. 通过对《送别》这首歌曲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1. 感受歌曲中的情感,理解歌曲的含义。
2. 学会歌曲中的旋律,能够独立演唱。
教学难点:1. 歌曲中的高音部分,学生如何正确把握。
2. 歌曲的情感表达,如何让学生融入其中。
教学准备:1. 录音机、音响设备、乐谱。
2. 相关西部民歌的图片、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中国西部民歌的特点,引导学生对西部民歌产生兴趣。
2. 播放一些西部民歌,让学生初步感受其风格。
二、学习歌曲(15分钟)1. 向学生介绍《送别》这首歌曲的背景、作者及创作年代。
2. 分析歌曲的结构、旋律特点,引导学生关注歌曲中的高音部分。
3. 分组学唱歌曲,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正确把握高音部分。
三、情感体验(10分钟)1. 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即将离开家乡、亲人朋友的情景。
2. 讨论:歌曲中哪些旋律、歌词让你感受到了依依不舍的情感?3. 教师引导学生用真挚的情感演唱歌曲,表达自己对亲人、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
四、实践活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自选一种形式(如:合唱、对唱、舞蹈等)表现《送别》这首歌曲。
2. 各组展示,其他学生担任评委,评选出最佳表现奖。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次课程的收获,让学生认识到民族音乐的魅力。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感受,互相鼓励,共同进步。
教学延伸:1. 邀请一位西部民歌演唱家,让学生近距离感受西部民歌的魅力。
2. 组织一次班级音乐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才艺,增进同学间的友谊。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并热爱中国西部民歌,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同时,让学生在歌曲《送别》中体验到依依不舍的情感,学会用歌声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送别》音乐教案及反思
《送别》音乐教案及反思《<送别>音乐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用自然、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送别》,感受歌曲的情感表达。
2、让学生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及词曲作者,培养学生对音乐文化的认知。
3、通过音乐实践活动,如合唱、节奏拍打等,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准确演唱歌曲的旋律和节奏,把握歌曲的情感。
(2)理解歌曲所表达的离别之情,并用歌声传达出来。
2、教学难点(1)歌曲中长音的保持和气息的控制。
(2)合唱部分的和谐统一。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欣赏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1)播放一段关于离别的视频片段,如毕业时的场景或朋友分别的画面,引导学生进入离别的情境。
(2)提问学生对于离别的感受,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和体会。
2、歌曲介绍(1)向学生介绍歌曲《送别》的创作背景,讲述作者李叔同的生平故事,让学生了解歌曲的文化内涵。
(2)播放歌曲原唱,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3、学唱歌曲(1)带领学生朗读歌词,体会歌词所表达的情感。
(2)逐句教唱歌曲旋律,注意纠正学生的音准和节奏问题。
(3)让学生跟随钢琴伴奏完整演唱歌曲,强调声音的自然和连贯。
4、歌曲处理(1)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的情感变化,如开头的舒缓、中间的深情以及结尾的不舍。
(2)指导学生在演唱时通过音量、速度和语气的变化来表现歌曲的情感。
(3)针对歌曲中的长音,进行气息控制的训练,让学生能够保持稳定的声音。
5、合唱练习(1)将学生分成两个声部,分别练习自己的声部旋律。
(2)进行两个声部的合唱练习,强调声部之间的和谐统一,注意倾听对方的声音。
6、音乐拓展(1)让学生欣赏不同版本的《送别》,如乐器演奏版、合唱版等,感受不同表现形式的魅力。
(2)引导学生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歌曲,如舞蹈、诗歌朗诵等。
7、课堂总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歌曲的情感表达和演唱技巧。
(2)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欣赏音乐,感受音乐的美好。
送别,小学音乐教案[5篇范例]
送别,小学音乐教案[5篇范例]第一篇:送别,小学音乐教案篇一:音乐送别教案《送别》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学唱歌曲《送别》。
二、教学目的:知识:通过相关图片(或电影录像)及音乐的欣赏,学习演唱歌曲《送别》情感:能够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开阔学生的视野,体验多种音乐表现同一主题的乐趣能力:并尝试用电子琴的丰富音色来表现,引导、培养和激发学生对音乐之美的欣赏能力和感悟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对乐曲意境的理解和情感的表达四、教学教具:多媒体课件,歌曲曲谱等五、教学过程:1、练声曲:| 3 4 | 5 —|5 4 | 3 2 | 1 —咪吗咪2、学唱歌曲《送别》(1).教师:同学们,让我们听一听下面这首歌曲,听完后说说它的歌名?生:《送别》)师:你知道吗?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送别》是出自一部老电影——《城南旧事》(2)、介绍曲作者李叔同一生迄今留存的乐歌作品70余首。
编作的乐歌继承了中国古典诗词的优良传统,大多为借景抒情之作,填配的文辞依永秀丽,声辙抑扬顿挫有致,意境深远而富于韵味。
加上他具有较为全面的中西音乐文化修养,选用的多为欧美各国的通俗名曲,曲调优美动人,清新流畅,词曲的结合贴切顺达,相得益彰,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因此,他的乐歌作品广为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喜爱,像《送别》、《忆儿时》、《梦》、《西湖》等,特别是《送别》,先后被电影《早春二月》、《城南旧事》成功地选作插曲或主题歌,已成为了一个历史时期中国青年学生或知识分子思想感情的象征。
由他自己写的词谱曲的《春游》,则是我国目前可见的最早的一首合唱歌曲。
(3)、欣赏《送别》(4)、师: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歌谱吧。
请问,这首歌曲是几几拍的?(生答:4/4拍)(5)、学生跟琴视唱全谱教师提出注意点:二分音符,全音符,及附点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时值把握(6)、请同学们学唱这首歌。
(7)、请同学们讨论歌曲的结构特点。
(8)、师总结歌词以长短句结构写成,语言精练,感情真挚,意境深邃。
送别音乐教案范文汇总三篇
送别音乐教案范文汇总三篇【篇一】送别音乐教案教学内容:《送别》教学目标:1、能准确的演唱歌曲,明确音乐要素在歌曲中发挥的作用,理解歌曲所要表达的音乐情绪。
2、学习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提高学生歌唱能力和音乐表现力。
3、感受歌唱艺术的无穷魅力,提高学生主动聆听、表达音乐的积极性,树立学生自信心。
教学重点1、用良好的发声状态有感情的演唱歌曲2、理解、感受音乐要素在表现歌曲情感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教学难点理解、感受音乐要素在表现歌曲情感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教学过程课前播放歌曲《送别》,学生在《送别》的旋律中走进课堂。
一、导入——小组交流,展示自学成果在上一节课粗略学习《送别》旋律之后,分组交流课后作业1、歌曲的作者2、关于学堂乐歌3、歌曲的创作背景4、歌曲曾出现在哪些影视作品中,表达的怎样的情绪?学生搜集的相关信息将在微信朋友圈进行共享,以便学生课后继续了解掌握。
二、新授——良好的发声状态与细腻的歌曲处理1.气息与发声练习(1)呼吸练习(2)3 2︱1 — O ———(3)音阶练习,注意气息和咬字(4)复习歌曲旋律,划分乐句2.音乐要素与歌曲处理(1)复习提问:音乐的表现手段(音乐要素)有哪些?音高(音的高低)、音值(音的长短)、音量(音的.强弱)、音色(2)分四个小组,每组一个乐句,分析如何利用音乐要素更好的表现歌曲?并分组展示。
(3)集体有感情的演唱。
三、歌唱情感的激发(1)聆听歌曲,观看《城南旧事》视频(2)展示同学们上交的反应歌曲情绪的图片,并进行交流。
(3)用同学们的图片制作成伴奏视频,集体演唱。
四、课后拓展为第三乐句添加一个声部,由小组长带领,课后分组练习。
【篇二】送别音乐教案【学习目标】1. 简单了解作者及相关元曲、元杂剧。
2. 品味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3. 揣摩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学习重点】1、体味人物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1、品味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方法指导】诵读法点评法【知识链接】1、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
音乐教学案例《送别》教案
音乐教学案例《送别》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感受《送别》这首歌曲的情感内涵和音乐特点。
2.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和表现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3. 通过学习《送别》,培养学生对友情、离别等主题的思考和感悟。
二、教学内容1. 歌曲背景:《送别》是一首描绘友情离别场景的歌曲,歌词深情动人,旋律优美动人。
2. 歌曲结构:介绍《送别》的曲式结构,包括前奏、主歌、副歌、桥段等部分。
3. 音乐特点:分析《送别》的旋律线条、节奏、和声等方面的特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送别》的曲谱,能够熟练地演唱歌曲。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歌曲的情感内涵,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和表现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歌曲背景、结构、音乐特点等方面的知识。
2. 示范法:教师示范演唱歌曲,学生跟随模仿。
3. 练习法:学生分组练习演唱,教师进行指导。
4.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歌曲的情感内涵和音乐特点,分享自己的感悟。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歌曲《送别》的背景,引发学生对友情、离别等主题的思考。
2. 讲解:教师讲解歌曲的结构、音乐特点等方面的知识。
3. 示范:教师示范演唱歌曲,学生跟随模仿。
4. 练习:学生分组练习演唱,教师进行指导。
5.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歌曲的情感内涵和音乐特点,分享自己的感悟。
6. 总结:教师对学生的演唱和讨论进行点评,总结课程内容。
7. 作业:布置学生回家后继续练习演唱《送别》,并思考友情、离别等主题。
六、教学延伸1. 对比欣赏: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其他版本的《送别》,如民谣、摇滚等风格,感受不同风格下的歌曲情感表达。
2. 创作练习:鼓励学生以《送别》为灵感,创作自己的歌曲,表达自己对友情、离别的感悟。
3. 演出展示:组织学生进行小型音乐会,让学生登台演唱《送别》或其他自己创作的歌曲,展示自己的才华。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如演唱、讨论等。
音乐活动《送别》教案
音乐活动《送别》教案教案标题:音乐活动《送别》教案教案目标:1. 让学生通过音乐活动《送别》的学习,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
2.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
3. 提高学生的音乐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内容:1. 介绍《送别》这首音乐作品的背景和特点。
2. 学习《送别》的曲调和歌词。
3. 分组合作,编排并表演《送别》。
教学准备:1. 《送别》音乐录音或视频资源。
2. 《送别》歌词。
3. 音乐乐器(如古筝、二胡等)。
4. 分组演练的场地和道具。
教学步骤:引入:1. 引导学生回忆或讨论他们对音乐的了解和喜好,激发学生对音乐活动的兴趣。
2. 播放《送别》的音乐录音或视频,让学生感受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表达方式。
探究:1. 介绍《送别》这首音乐作品的背景和特点,如作曲家、演奏乐器等。
2. 分发《送别》的歌词,让学生阅读并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3. 引导学生分析《送别》的曲调特点,如音域、节奏、音色等。
实践: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种乐器或声音来演奏《送别》的主旋律。
2. 引导学生合作编排乐器演奏和歌唱的配合,注重音乐的表达和情感的传达。
3. 演练过程中,教师可以给予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提高演奏和表演的技巧。
展示:1. 邀请各小组轮流表演他们编排的《送别》。
2. 学生观看其他小组的表演,欣赏他们的音乐表达和合作成果。
3. 学生可以自由评论和交流,分享对音乐活动的感受和体会。
总结:1. 引导学生回顾整个音乐活动的过程,总结学到的知识和经验。
2. 鼓励学生表达对音乐活动的感悟和收获。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音乐活动中培养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拓展:1. 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和学习中国传统音乐,了解更多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
2. 提供更多学习资源和机会,让学生参与音乐演出或比赛等活动,展示自己的才艺。
评估:1. 观察学生在分组合作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评估学生对《送别》音乐作品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送别》教学设计优秀4篇
《送别》教学设计9教学重点:①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②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教学难点:①通过鉴赏景物把握诗人感情。
②作者在融汇古典诗词中的自然性。
教学手段: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结合多媒体教学。
教学设想: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这样评价王实甫作品“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
王实甫的“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西厢记》中表现的最为突出。
因此,在第一课时的找出情节,理解主题,把握莺莺的叛逆性格的基础上,第二课时重点学习本文“词句警人,满口余香”的艺术语言以及如何营造情景交融,诗情画意的环境氛围,从而进一步为鉴赏古代诗词打基础。
教学过程一、导入《西厢记》是一部迷人的诗剧。
全剧从头到尾是一首优美动人的爱情诗。
它有明快的抒情喜剧的节奏,有“词句警人,满口余香”的艺术语言,有情景交融,诗情画意的环境氛围,所有这一切汇合成一种独特的风貌和格调,形成了非常优美的“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
二、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上节课我们已学过,这折戏情节内容可分为“送别途中,长亭饯别,临行叮嘱,惜别目送”四幅场景,作者是把莺莺的离愁别绪放在这四幅场景中展现的,我们逐一分析。
(一)送别路上:莺莺乘车去长亭,写的是途中之景。
1、朗读(端正好),找出景物,体会作用。
有“碧云、西风、黄花、归雁、枫叶”,点明时令为深秋。
写秋的诗句,我们学过很多。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秋雨里,柳永读到的是凄苦。
在“西风紧,北雁南飞”的秋景中,莺莺读到的是什么呢?“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在莺莺眼里,霜林之所以醉,是由离人的血泪染红的。
由此可看出,莺莺读到的是离愁,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也因此读到了莺莺因离别而烦恼的痛苦压抑的心情。
2、朗读《滚绣球》一曲,找出描写了哪些景物,并体会主人公的情感?景物是:垂柳长条,疏林斜晖,迍迍行的马,快快随的车。
小学音乐课《送别》教案三篇
小学音乐课《送别》教案三篇导读:本文小学音乐课《送别》教案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学堂乐歌的有关常识,了解作曲家李叔同。
2、通过演唱和对歌曲的艺术处理,提高学生的表现力。
3、能从乐曲的听赏中体会作品的内涵与情感。
4、能大胆的参与歌曲的演唱也表演,能准确表达歌曲情感。
培养学生合唱合作精神与充满爱心的情怀。
教学重点:1、演唱歌曲《送别》2、听赏乐曲教学难点:谈听赏乐曲的感觉与情感体验教学方法:欣赏与实践相结合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组织教学欣赏《童年》,介绍学堂乐歌。
:新课导入和授新教学步骤:一、导入今天我们首先来欣赏一首歌,请大家猜猜他的歌名。
(放《童年》)这是大家喜欢的《童年》,它是流行于现代校园的一首校园民谣,那么我们思考一下,如果我们追溯到“五四”时期,那时学堂里又在唱些什么?那时人们把在学堂里唱的歌叫乐歌,因此就把20世纪初流行于学校的歌曲,叫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除向学生进行思想和知识教育外,还有反映人们要求“富国强兵”、“抵御外辱”的,还有宣传学习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学堂乐歌《送别》二、介绍词曲作者学堂乐歌基本上是填词歌曲,其曲调大部分选自当时的日本和欧美的流行歌曲,因此它的曲作者为英国的奥待韦。
它的词作者是我国近代音乐家李叔同。
三、发声练习四、唱谱1、熟悉D大调2、视唱全谱3、解决难点五、填词演唱六、感情处理歌曲表达了一种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
最后一句应唱得渐慢渐弱。
七、学生表演用王维的诗来启发,教师示范八、辩论:你更喜欢学堂乐歌还是校园民谣。
发挥生学的主体性九、不管你更喜欢哪一种,我们都不能忘记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文化发展的影响通过辩论加深学生对学堂乐歌的认识与喜爱篇二学情分析:本班学生来自音乐素养较高的部分四年级学生和音乐素养很高的部分三年级学生,因此,教师可以对学生提出较高的音乐学习目标,可以挖掘拓展的深度,以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
歌曲送别教案初中
教案:《送别》歌曲教学【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感受中国古典诗词的美,通过学习《送别》歌曲,进一步体会诗词与音乐的完美结合。
2.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3. 通过学习《送别》歌曲,引导学生理解友谊、珍惜友情。
【教学内容】1. 歌曲《送别》的词曲分析2. 中国古典诗词与音乐的结合3. 歌曲的情感内涵【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播放《送别》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
2. 教师简要介绍《送别》歌曲的背景,引发学生对歌曲的兴趣。
二、歌曲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的旋律、节奏、和声等音乐要素。
2. 教师解读歌曲的歌词,引导学生理解歌词的意境和情感。
三、诗词与音乐的结合(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典诗词的特点,如平仄、韵律等。
2. 教师讲解诗词与音乐的结合方式,如旋律、节奏、和声等。
3.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送别》歌曲中诗词与音乐的结合方式。
四、情感内涵(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从情感角度分析《送别》歌曲,如友情、离别等。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讨论歌曲对他们的启示。
五、实践活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古典诗词,尝试为其谱曲。
2. 各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大家共同欣赏、讨论。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如歌曲分析、诗词与音乐的结合等。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感受,提出改进意见。
【教学评价】1. 学生对《送别》歌曲的理解和感悟程度。
2. 学生对诗词与音乐结合方式的认识和运用能力。
3. 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情况,如创意、合作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了解《送别》歌曲的美,还能深入理解诗词与音乐的结合方式,同时,培养他们对友谊的珍视和情感的感悟。
送别音乐教学设计范文(精选4篇)
送别音乐教学设计范文(精选4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文人墨客的文化背景、人生观和艺术追求,以及《酒狂》的创作背景与文学特点。
2. 欣赏《酒狂》的千古绝唱,从声音、节奏、情感等方面进行感知,体验诗歌魅力。
3. 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感受音乐的浪漫与震撼,增进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传统文学:《酒狂》2. 音乐欣赏:《酒狂》三、教学重点难点1. 传统文学文化和古诗韵律的分析。
2. 音乐作品的感知与解析。
四、教学活动设计1. 导入通过展示古诗原文和翻译,出示艺术背景等方式,让学生了解《酒狂》的作者、创作背景和文学特点。
2. 正文1) 通过现场演唱或播放音乐,让学生感受《酒狂》般激荡人心的音乐。
2) 分析让学生感受《酒狂》中的语言艺术、修辞手法、符号和形式美学等方面。
3)通过音乐形式进行解析,了解旋律、和声等基础知识以及声部、伴奏和融合等要素。
3. 巩固与拓展教师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通过欣赏不同的版本,让学生更深刻的体会《酒狂》的艺术魅力。
五、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了解学生是否掌握了音乐作品和文学知识。
2. 德育考核:学生是否有音乐欣赏能力,跃发内心的激情和情感价值。
六、教学环节分析本课的教学核心是欣赏音乐作品和分析传统文学诗歌,在让学生体验到音乐和诗歌所蕴含的情感的同时,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学和文化。
同时,透过音乐和诗歌,加深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和文学审美特点的了解,提高学生的文学和音乐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
送别音乐教学设计范文二:《李叔同的《送别》》1.通过《送别》的欣赏,使学生认识李叔同的文学地位和艺术特点。
2.了解《送别》的创作背景和内涵,使学生领悟文学创作中的思想、文化和审美价值。
1.传统文学与和声和旋律的完美结合。
2.歌曲歌词究竟重在歌唱还是诗歌表达的探讨。
通过诗歌背景介绍,让学生了解诗歌创作背景和李叔同的文学地位。
1)欣赏李叔同的《送别》的文学与音乐形式。
最新整理小学音乐课《送别》教案范文三篇
小学音乐课《送别》教案小学音乐课《送别》教案小学音乐课《送别》教案以下内容,供参考!!范文一教学目标:1、了解学堂乐歌的有关常识,了解作曲家李叔同。
2、通过演唱和对歌曲的艺术处理,提高学生的表现力。
3、能从乐曲的听赏中体会作品的内涵与情感。
4、能大胆的参与歌曲的演唱也表演,能准确表达歌曲情感。
培养学生合唱合作精神与充满爱心的情怀。
教学重点:1、演唱歌曲《送别》2、听赏乐曲教学难点:谈听赏乐曲的感觉与情感体验教学方法:欣赏与实践相结合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组织教学欣赏《童年》,介绍学堂乐歌。
:新课导入和授新教学步骤:一、导入今天我们首先来欣赏一首歌,请大家猜猜他的歌名。
(放《童年》)这是大家喜欢的《童年》,它是流行于现代校园的一首校园民谣,那么我们思考一下,如果我们追溯到“五四”时期,那时学堂里又在唱些什么?那时人们把在学堂里唱的歌叫乐歌,因此就把20世纪初流行于学校的歌曲,叫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除向学生进行思想和知识教育外,还有反映人们要求“富国强兵”、“抵御外辱”的,还有宣传学习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学堂乐歌《送别》二、介绍词曲作者学堂乐歌基本上是填词歌曲,其曲调大部分选自当时的日本和欧美的流行歌曲,因此它的曲作者为英国的奥待韦。
它的词作者是我国近代音乐家李叔同。
三、发声练习四、唱谱1、熟悉D大调2、视唱全谱3、解决难点五、填词演唱六、感情处理歌曲表达了一种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
最后一句应唱得渐慢渐弱。
七、学生表演用王维的诗来启发,教师示范八、辩论:你更喜欢学堂乐歌还是校园民谣。
发挥生学的主体性九、不管你更喜欢哪一种,我们都不能忘记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文化发展的影响通过辩论加深学生对学堂乐歌的认识与喜爱范文二学情分析:本班学生来自音乐素养较高的部分四年级学生和音乐素养很高的部分三年级学生,因此,教师可以对学生提出较高的音乐学习目标,可以挖掘拓展的深度,以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
音乐教学案例《送别》教案
音乐教学案例《送别》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了解《送别》这首歌曲的背景及意义;2.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能够理解并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情感;3. 教授学生基本的乐理知识,如旋律、节奏等。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聆听、演唱、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歌曲;2. 运用小组讨论、即兴创作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提高音乐素养;2. 引导学生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形式;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升集体荣誉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歌曲背景及意义介绍《送别》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使学生了解这首歌曲背后的故事。
2.2 歌曲结构及旋律分析分析《送别》这首歌曲的结构、旋律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
2.3 歌词解析对《送别》的歌词进行详细解析,使学生能够理解歌词所表达的情感。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课堂导入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思考送别的场景和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送别的场景和情感,让学生分享彼此的想法和感受。
3.3 歌曲聆听让学生聆听《送别》这首歌曲,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3.4 歌曲演唱教授学生演唱《送别》,注意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旋律和节奏。
3.5 即兴创作让学生根据《送别》的旋律,即兴创作歌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演唱和创作,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教学内容。
5.2 教学音频准备《送别》这首歌曲的音频文件,用于课堂聆听和演唱。
5.3 乐理教材准备乐理教材,用于教授学生基本的乐理知识。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课堂练习设计课堂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6.2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一首关于送别的歌曲创作。
送别音乐教学设计范文(精选4篇)
送别音乐教学设计范文(精选4篇)送别音乐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1、了解学堂乐歌的有关知识、认识词作者李叔同。
2、学唱学堂乐歌《送别》,让学生声情并茂的演唱《送别》。
教学重点:1、了解李叔同2、学会并且能够背唱《送别》教学难点:1、歌曲音准节奏的准确把握2、能够再演唱歌曲的同时,体会恋故伤别的感情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电子琴、歌谱教学过程:一、音乐导入1、学生聆听器乐曲《送别》,说出乐曲的主要伴奏乐器是什么?(古筝)乐曲迷漫着怎样的色彩?(抒情、忧伤)2、听着音乐朗诵小诗(《送别》的歌词配器乐曲《送别》),说说诗词内容与音乐表达的情感是否相一致。
3、如此动听的音乐和优美的诗词完美融合在一起的话,又会是怎样的意境呢?(《送别》影像)(歌曲深情,有种淡淡的哀愁)二、新歌教学:1、学唱《送别》(出示歌谱)(1)初听歌曲,你可以用“lu”跟着歌曲哼唱歌曲旋律,并找出歌曲换气的地方(2)按正确的换气再次哼唱旋律,并要求声音连贯统一(3)让我们保持这个状态,并用高位置的声音,送去我们对李叔同的怀念与仰慕之情。
一起高位置有表情的朗读歌词,体会歌曲意境。
(4)尝试自己学唱,找出你唱得最美的一句。
2、教师纠正不足,学生练唱。
3、全班齐唱,唱后师生评价:是否连贯深情4、用柔美的歌声演唱全曲。
5、歌曲处理,歌曲表达了一种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
最后一句应唱得渐慢渐弱。
6、学生跟琴再唱。
7、播放音乐,在老师的指挥下演唱歌曲。
8、同学们,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获得国际金鹰大奖的《城南旧事》,就是用这首《送别》作为主题歌的,它使《城南旧事》影片增添了无限的诗情画意。
让我们一起来重温一下吧……(《城南旧事》影像)三、课外拓展:1、简介“学堂乐歌”师:从画面中人们的衣着来看,它反映的是我们中国的哪个年代,你知道吗?(清朝末年,民国初期)那个年代,把学校称做“学堂”,把学校开设的音乐课叫做“乐歌”科。
歌曲《送别》就是创作于那个年代的学堂乐歌,也就是类似当今的校园歌曲。
歌曲《送别》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歌曲《送别》教案课时安排:1课时年级:八年级教材:《音乐》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体验歌曲《送别》的情感,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2. 使学生掌握歌曲的基本演唱技巧,提高学生的歌唱水平。
3. 通过学习歌曲,让学生体会友谊的珍贵,懂得珍惜身边的人。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歌曲《送别》的旋律、歌词及情感体验。
难点:歌曲的高音部分及节奏处理。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歌曲的背景、作者及情感。
2. 示范法:教师演唱歌曲,学生跟随模仿。
3. 实践法:分组演唱、接龙演唱,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
4.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歌曲中所表达的情感及友谊的意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歌曲《送别》的背景及作者。
2. 学习歌词:引导学生跟读歌词,注意音准和节奏。
3. 学习旋律:教师示范演唱,学生跟随模仿,注意高音部分的处理。
4.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歌曲中所表达的友谊之情,讨论如何珍惜身边的人。
5. 分组演唱: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演唱练习,相互鼓励、纠正。
6. 接龙演唱:选取部分学生进行接龙演唱,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
7. 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友谊的珍贵。
8. 作业:布置课后练习,要求学生回家后自行演唱歌曲《送别》。
六、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歌曲的掌握情况。
2. 评价学生在演唱过程中的音准、节奏和情感表达。
3. 通过课后作业的提交,检查学生回家练习的情况。
七、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歌曲《送别》的演出活动,提高他们的舞台表现力。
2. 邀请家长参加演出,增进家长对音乐教育的了解和支持。
3. 开展友谊主题的班会活动,让学生从多方面体会友谊的珍贵。
八、教学资源1. 教材:《音乐》2. 音响设备:电脑、音响、话筒等。
3. 教学图片:与歌曲《送别》相关的图片。
4. 视频资料:关于友谊的短片或歌曲《送别》的演唱视频。
九、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送别音乐教学设计范文(精选4篇)送别音乐教学设计范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精心整理的送别音乐教学设计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送别音乐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学堂乐歌的有关知识、认识词作者李叔同。
2、学唱学堂乐歌《送别》,让学生声情并茂的演唱《送别》。
教学重点:1、了解李叔同2、学会并且能够背唱《送别》教学难点:1、歌曲音准节奏的准确把握2、能够再演唱歌曲的同时,体会恋故伤别的感情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电子琴、歌谱教学过程:一、音乐导入1、学生聆听器乐曲《送别》,说出乐曲的主要伴奏乐器是什么?乐曲迷漫着怎样的色彩?2、听着音乐朗诵小诗,说说诗词内容与音乐表达的情感是否相一致。
3、如此动听的音乐和优美的诗词完美融合在一起的话,又会是怎样的意境呢?二、新歌教学:1、学唱《送别》初听歌曲,你可以用“lu”跟着歌曲哼唱歌曲旋律,并找出歌曲换气的地方按正确的换气再次哼唱旋律,并要求声音连贯统一让我们保持这个状态,并用高位置的声音,送去我们对李叔同的怀念与仰慕之情。
一起高位置有表情的朗读歌词,体会歌曲意境。
尝试自己学唱,找出你唱得最美的一句。
2、教师纠正不足,学生练唱。
3、全班齐唱,唱后师生评价:是否连贯深情4、用柔美的歌声演唱全曲。
5、歌曲处理,歌曲表达了一种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
最后一句应唱得渐慢渐弱。
6、学生跟琴再唱。
7、播放音乐,在老师的指挥下演唱歌曲。
8、同学们,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获得国际金鹰大奖的《城南旧事》,就是用这首《送别》作为主题歌的,它使《城南旧事》影片增添了无限的诗情画意。
让我们一起来重温一下吧……三、课外拓展:1、简介“学堂乐歌”师:从画面中人们的衣着来看,它反映的是我们中国的哪个年代,你知道吗?那个年代,把学校称做“学堂”,把学校开设的音乐课叫做“乐歌”科。
歌曲《送别》就是创作于那个年代的学堂乐歌,也就是类似当今的校园歌曲。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它的作者李叔同。
2、简介作者李叔同及其作品风格。
李叔同,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艺术大师。
他7岁就有日诵五百、过目不忘的本领,在音乐、书法、绘画和戏剧方面成就非凡,颇有造诣。
对于李叔同的歌曲,有学者将其大致分为三类,即:爱国歌曲,如《祖国歌》《我的国》等;抒情歌曲,如《春游》《送别》《早秋》等;哲理歌曲,如《落花》《晚钟》等。
3、师:李叔同创作的歌曲脍炙人口、荡人心魄,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首充满了豪言壮语与爱国激情的《祖国歌》,《祖国歌》又名夕歌,是他编写的学堂乐歌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立志爱国的最好体现。
影像)四、小结:师:同学们,诗的意境是让人沉醉的,而谱曲后的诗更是意味深长,久久萦绕心头。
你不妨也试一试,用《送别》的曲调,填上一段你喜爱的诗词,唱给大家听,或许它也会成为一首校园歌曲呵。
最后让我们在《送别》的歌声中结束这节课!送别音乐教学设计2一、教学内容:由于影视音乐与影视剧情密切关联,因此,与其他类型的音乐相比,影视音乐更易于理解。
影视音乐在传播渠道上也比其他仅通过现场演出或录音的音乐更为顺畅,随着相关电影或音乐剧的播放,影视音乐会很快得到传播。
本单元力图让学生对影视音乐及其不同类别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并使学生能够结合所熟悉的电影及电视剧,能够自主分析其中音乐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影视音乐的不同分类,了解学堂乐歌的有关常识,演唱歌曲>。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演唱和对歌曲的艺术处理,提高学生的表现力。
情感目标: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珍惜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谊。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影视音乐的不同分类,了解学堂乐歌的有关常识,正确、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难点——切分音,长音的演唱及休止符的停顿四、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课前播放《喜羊羊与灰太儿狼》调动情绪,创设一个宽松融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愉快、兴奋地开始音乐课。
2、师生问好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看电视、电影吗?那谁知道刚刚听到的是哪部动画片的音乐?请告诉老师,有哪些影视剧的音乐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呢?聆听影视歌曲片段片头曲《黑猫警长》:黑猫警长主题歌《上海滩》:上海滩背景音乐《还珠格格》:有一个姑娘插曲《浪漫满屋》:ithink 情节音乐《微笑百事达》:北极星的眼泪片尾曲《神话》:美丽的神话音乐常识:归纳影视音乐的分类同学们真棒!那么请大家根据音乐在影视剧中出现的不同位置,想一想影视音乐有哪些不同类型?我们今天要学的歌曲是一部电影中的插曲。
以流行影视歌曲引情激趣,将学生生活中已有的音乐感受带进课堂,既拉进了师生距离,体现了教学活动与生活相结合的课改新理念,又揭示本节课的主题。
感受体验,学唱歌曲《送别》1、播放《童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刚我们听到的歌曲是?是一首什么歌曲?什么是校园歌曲?流行于校园,体现校园生活和学子心境或感受的合作。
那么在上世纪我们的前辈在学校唱什么呢?2、学堂乐歌二十一世纪初,流行于学校的歌曲,叫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的倡导、推广者以沈心工、李叔同等启蒙音乐教育家为代表。
今天的年青人可能很少人认识它们,但在我国近代音乐却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早期的的学堂乐歌以旧曲填新词为主,用中国民歌、小调的曲调或欧美歌曲的曲调填进创作的新词。
3、介绍李叔同——学堂乐歌作者,音乐、美育教育家,早期话剧活动家。
浙江平湖人,1880年9月生于天律,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1942年10月逝世于福建泉州开元寺。
1906年李叔同,发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同年,又创办了中国最早的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并担任了《太平洋报》的文艺编辑。
李叔同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他一生从事多方面的艺术活动,除音乐、戏剧外,绘画、书法、篆刻、诗词均所擅长。
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文化名人皆出其门下。
主要音乐代表作品有《送别》、《西湖》、《春景》、《忆儿时》、《春游》、《留别》、《早秋》等。
4、欣赏电影《城南旧事》的片段,加深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师:“同学们,进入初中阶段,由于学习任务加重,大家接触电视电影的时间应该也越来越少了,借今天课堂上的.机会,老师要邀请同学们一起来看一看老电影《城南旧事》的片段,请认真体会影片中的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
”5、歌曲分析师:“这首影视插曲的曲名是什么?节拍四四拍子速度中速稍慢力度中强情绪忧伤惆怅深情6、出示歌谱,学唱歌曲分句学唱歌谱。
师:“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用自然、舒展的发声方式轻声地学唱歌谱,老师唱一句,请同学们跟唱一句。
”学唱歌词。
师:“同学们,我唱谱你们唱词,请注意表现出歌曲忧伤怅惘的情绪。
”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让学生提出疑难,师生共同解决,进一步练唱。
a、注意用自然、舒展的发声方式演唱。
b、注意斛字的读音hu。
c、切分音,长音的演唱及休止符的停顿d、歌词第一、三乐段完全相同,音乐起伏平缓,描绘了长亭、古道、夕阳、笛声等晚景,衬托也寂静冷落的气氛。
第二乐段第一乐句与前形成鲜明对比,情绪变成激动,似为深沉的感叹。
第二乐句略有变化地再现了第一乐段的第二乐句,恰当地表现了告别友人的离愁情绪。
歌曲表达了一种依依不舍的送别之情。
最后一句应唱得渐慢渐弱。
让学生用领唱加齐唱的形式演绎歌曲《送别》。
a分小组演唱歌曲b①句女领唱,②句男领唱,③句女齐唱,④句男齐唱,⑤⑥句轮唱;“夕阳”重复;拓展活动让学生课后搜集更多的影视音乐,下节课与同学们一起分享。
总结下课1、小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影视音乐的分类、了解了学堂乐歌这个特殊的历史产物、学唱了李叔同的代表作《送别》。
歌曲完美地抒写了人生离合的真实体验和世间永存的挚意真情,从而使这首歌成为不朽的经典之作。
今天的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2、师生告别。
五、教学反思音乐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银屏之歌》中有很多中外影视音乐作品,我选择的内容是我国影片《城南旧事》中的插曲:《送别》。
这是一首一段体的歌曲,d大调,表达出一种依依不舍的诚挚情感。
歌曲的旋律优美抒情,在李叔同的填词下,使歌词和歌曲达到完美的融合,意境深远,成为一首独具特色的中国式田园诗歌。
通过歌词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家园;再由景写人,这种特有的中国式描摹方式,总是使文字得到了升华,升华至人们内心美好情愫之中,“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使离别那淡淡的愁情,跃然心底。
这对学生的价值观又是一次很好的塑造和教化,世间还有如此美好的友情。
送别音乐教学设计3教学目标:1、了解学堂乐歌的有关常识,了解作曲家李叔同。
2、通过演唱和对歌曲的艺术处理,提高学生的表现力。
3、能从乐曲的听赏中体会作品的内涵与情感。
4、能大胆的参与歌曲的演唱也表演,能准确表达歌曲情感。
培养学生合唱合作精神与充满爱心的情怀。
教学重点:1、演唱歌曲《送别》2、听赏乐曲教学难点:谈听赏乐曲的感觉与情感体验教学方法:欣赏与实践相结合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组织教学欣赏《童年》,介绍学堂乐歌。
:新课导入和授新教学步骤:一、导入今天我们首先来欣赏一首歌,请大家猜猜他的歌名。
这是大家喜欢的《童年》,它是流行于现代校园的一首校园民谣,那么我们思考一下,如果我们追溯到“五四”时期,那时学堂里又在唱些什么?那时人们把在学堂里唱的歌叫乐歌,因此就把20世纪初流行于学校的歌曲,叫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除向学生进行思想和知识教育外,还有反映人们要求“富国强兵”、“抵御外辱”的,还有宣传学习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学堂乐歌《送别》二、介绍词曲作者学堂乐歌基本上是填词歌曲,其曲调大部分选自当时的日本和欧美的流行歌曲,因此它的曲作者为英国的奥待韦。
它的词作者是我国近代音乐家李叔同。
三、发声练习四、唱谱1、熟悉D大调2、视唱全谱3、解决难点五、填词演唱六、感情处理歌曲表达了一种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
最后一句应唱得渐慢渐弱。
七、学生表演用王维的诗来启发,教师示范八、辩论:你更喜欢学堂乐歌还是校园民谣。
发挥生学的主体性九、不管你更喜欢哪一种,我们都不能忘记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文化发展的影响。
通过辩论加深学生对学堂乐歌的认识与喜爱。
送别音乐教学设计4学情分析:本班学生来自音乐素养较高的部分四年级学生和音乐素养很高的部分三年级学生,因此,教师可以对学生提出较高的音乐学习目标,可以挖掘拓展的深度,以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
教学内容:歌曲《送别》教学目标:1、了解学堂乐歌的相关知识,知道词作者李叔同的生平简历与曲调的由来。
2、深刻体会歌曲内涵,并能悠长的气息、流畅的声音演唱歌曲。
3、通过知识的延伸及拓展,激发学生的表现力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1、深刻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