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体制(精选)
中国教育体制改革论文
中国教育体制改革论文改革开放以来,以适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提高民族素质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为核心指向的教育体制改革推动中国教育事业取得巨大成功。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中国教育体制改革论文,希望大家喜欢!中国教育体制改革论文篇一《继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摘要:党的报告指出,教育的发展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河南高等教育经历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要着力推进教育内涵式发展,实现科学发展,使河南的高等教育再上新的台阶。
关键词:河南省;内涵式发展;高等教育进入新世纪以来,河南省的高等教育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大形势,经历了跨越式的发展,高等教育在办学规模、办学空间、师资力量和办学实力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技贡献也大比重增加。
然而,在扩招大环境下的跨越式发展是难以持续的。
高等教育的办学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会造成教育内部的失衡,制约教育的发展,这是与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所不相容的。
“高等学校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就必须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这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
河南省是人口大省,教育较其他发达省份还有一定的差距,应该抓住历史机遇,促进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一、新世纪河南高等教育取得的成就(一)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在新世纪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中,河南高校的数量增加迅速,从办学的规模上看,全省高等教育已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
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到2011年年底,河南省共有普通高校(包括本科、专科、高职院校)117所,其中,本科以上院校47所,专科院校70所。
在近几年高等教育的外延式发展中,由于河南省原有高校不断合并组建、新高校不断变化发展,高校数量迅速增加,在校学生数量迅速增加,毛入学率快速提高。
河南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000年达到了8.7%,2011年提高到24.6%,提前实现了大众化高等教育的目标。
河南省高校招生人数整体呈上升趋势,从2000年到2010年的10年间,高校学生数增加了4倍多,从2000年的28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149万人。
中国教育体制
当今教育制度与高等教育目录一、中国教育体制1、中国教育制度的现状二、中西方教育的显著差异1、惩罚教育2、赏识教育3、因材施教。
4、爱心教育5、学校的教育6、家庭的教育7、社会环境的影响三、中国教育体制的弊端1、办学方向存在偏差2、教育发展不公平四、对中国教育制度改善的建议中国教育体制教育部作为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全国教育工作,统筹规划、协调管理全国的教育事业。
各直辖市设有教育委员会,各省、自治区设有教育厅,各地方市、区、县都设有相应的教育局或教育办公室。
为了推动全民教育的发展,中国政府和人民为此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取得了全民教育的历史性成就。
但是,由于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经济水平不高,全民教育的发展还面临许多困难。
进入21世纪,中国政府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强素质教育,坚持把普及9年制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中国教育发展的方向,也是进行教育改革和建设的指南。
各级政府在不断增加教育投入的同时,鼓励民间多渠道、多形式办学。
中国教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学前教育指3—5岁的儿童在幼儿园接受的教育过程。
全国共有幼儿园111,752所,幼儿教职工90万人,在园儿童2036.02万人,适龄儿童入园率为43.8%。
幼儿园一般由民间兴办,在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已基本满足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需要,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正从城市向农村推进,一些乡镇已基本普及了学前1年教育。
初等教育指6—11岁的儿童在小学接受的教育过程。
全国共有小学456903所,小学教职工634.02万人,小学生12156.71万人,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1%。
小学一般由地方政府兴办,也有个人和民间团体创办的。
中等教育指在12—17岁期间在中等学校接受教育的过程。
初中、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和中专均属于中等学校。
普通中学分为初中和高中,学制各为3年,初中毕业生一部分升入高中,一部分升入职业高中和中专。
基础教育体制(幼儿、小学、初中、高中)
教育体制 (设想)制定教育制度只是为优质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外在环境,但有了良好的外在环境,不等于教育就会转好,关键还是要看内在一线教育做法:一是看校长二是看老师,再者家庭,社会。
对于我国教育,特别是在一些教育细节上的问题,家长、教师要在孩子面前处理好自己的传统观念与孩子们的创新性行为的关系,也就是说家长、教师在孩子面前的一举一动,除了作为榜样还要让他们独立思考,这至关重要,当然不能触及中国传统底线。
中国教育体制改革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包括:1.在现实的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中,如何建立政府与学校的正确关系;2.在市场化的社会环境中,如何确立政府与市场在发展教育上的不同定位和功能;3.在利益多元化的格局中,如何建立、平衡中央与地方管理教育的权限和关系,促进教育的地方化;4.改善学术与政治的关系,促进学术民主和学术自由,以保障学术研究的高水平和创造性;5.我国教师地区分配不均,如何把东部的师资力量向中西部转移6.在各级各类教育中,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7.在学校中,如何解决领导与教师、领导与学生的关系8. 在各级教育教学中,如何让老师、学生地位平等9.如何让教师放开去教学,不必过分担心成绩问题。
10.在中国特有环境下,如何改解决改变农村学生家长对待学生成绩的看法,改变尊重孩子的选择,以及家长的攀比心理11.在经济薄弱地区,如何使教育培养与环境条件实际相结合,培养地域性的学生。
12.如何解决在选聘教师方面,改变以往以教育为主要生存方式的尴尬局面。
13.在授课方面,如何解决初级教育时期各门知识点的相互结合。
14.如何培养学生干部15.如何对待特长生16.在教育方面如何让社会动员起来,还要把教育的方向给抓对了。
17.在日常生活中,家长,教师如何对待孩子,让孩子有自主自立意识,不以经验论来否认孩子的某些做法。
18.如何解对家长们经验进行筛选,特别是一些文化水平不是很高的家长。
19.在班级中,如何让学生定义自己。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
一、中国学制的历史
(一)旧中国学制的建立
学制是学校教育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我国古代的学制,萌芽于西周,如最早设立的“庠、序、 校”等,形成于西汉,到唐宋时期才比较完备。但由于古代 学校教育不发达,因此这一时期的学制也没有形成完整的体 系。 具有完整体系的学制是以现代学制的出现为标志。我国 现代学制建立比欧美现代学制的建立晚,到清朝末年才出现。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学制改革
明确规定了中华扫人文民盲、普及实施九年 “两基”、“两 共和国的新学制小;学教育 义务教育 全”、“两重”
1.《关于 改革学制 的决定》
2.《关 于教育 工作的 指示》
3.《关 于教育 体制改 革的决
定》
4.《中 国教育 改革和 发展纲 要》
5.《中 华人民 共和国 教育法》
1951年
1958年
1985年
1993年 1995年
我国现行学制
三、我国现行学制的结构与类型
(一)学前教育:托儿所、幼儿园 (二)初等教育:小学 (三)初级中等教育:初中 (四)高级中等教育:高中 (五)高等教育:大学 (六)成人教育
四、我国现行学制的发展趋势
1.适度发展学前教育 2.切实普及义务教育 3.继续调整中等教育结构 4.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五、我国现行教育的基本制度
• (1)我国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 育、 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教育制度。
• (2)我国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其中五四制 和六三制是两种较突出的制度类型。
• (3)我国实行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制度。 • (4)我国实行国家教育考试制度。 • (5)我国实行学业证书制度和学位制度。 • (6)我国实行教育督导制度和学校及其他教
我国的现代学校制度
自清末废科举、兴学校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巨大变革。
如今,我国已经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的现代学校教育制度,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社会进步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现代学校制度的演变1. 旧中国的学制沿革(1)壬寅学制(1902年):以日本学制为蓝本,是我国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但未实行。
(2)癸卯学制(1904年):主要承袭日本学制,是我国第一个实行的现代学制,突出特点是教育年限长。
(3)壬子癸丑学制(1912年):以日本学制为蓝本,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4)壬戌学制(1922年):又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强调适应社会进化的需要,发扬平民教育精神。
2. 新中国的学制沿革(1)1951年:《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颁布,明确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学制。
(2)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规定地方承担九年义务教育责任,有计划、有步骤地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3)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颁布,确定了20世纪末教育发展的总目标。
二、现代学校制度的特点1. 分级分类:我国现代学校制度分为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等不同层次,满足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教育需求。
2. 学科体系:我国现代学校制度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等基础学科,以及各类专业学科。
3. 教育自主权:我国现代学校制度强调学校办学自主权,包括自主开展教学活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自主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自主制定学校规划并组织实施等。
4. 绩效管理:我国现代学校制度注重绩效管理,通过完善学校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机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5. 校务公开:我国现代学校制度健全校务公开制度,接受师生员工和社会的监督,保障教育公平。
三、现代学校制度的发展趋势1. 信息化: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现代学校制度将更加注重信息化建设,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中国教育制度和教育政策的变迁(一)
中国教育制度和教育政策的变迁(一)中国现代教育以20世纪初废科举、建新学为起点,正好大约一百年,并被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鲜明地一分为二。
20世纪上半叶,现代教育制度得以建立和基本定型。
20世纪下半叶,伴随意识形态和社会政治的激烈变动,教育制度一再重建,教育政策不断调整,提供了一个相当特殊的个案。
一、20世纪上半叶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中国的现代教育制度是在民国期间逐渐成熟的。
在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下,以1922年新学制和北京大学的更新为代表,标志着近代教育的脱旧入新。
1927年南京政府成立,一方面实行“以党治国”,加强对社会的控制;同时使各项事业制度化、规范化。
在教育领域,通过对1922年学制的修改和调整,构建了比较完备的教育法制体系,学制和学校教育系统逐渐成熟和完善。
中国的现代教育制度在30年代得以基本定型。
1、国家教育行政体制清末教育改革的任务包括“除旧”与“布新”两个方面。
1901年8月,清政府颁布《兴学诏书》,称“兴学育才,实为当务之急”,“除京师已设大学堂应切实整顿外,着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改设大学堂,各府厅直隶州军设中学堂,各州县均设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
[1]全国掀起兴办新式学堂的高潮,初步建立起包括大、中、小、幼各级各类学校的现代教育体制。
由于提倡和奖励出国留学,20世纪初年出现了中国留学史上的第一次高潮。
“新政”时期教育变革最重要的三件大事是颁布新学制、废除科举制和设立学部。
1905年12月,清政府成立学部,为中国历史上首次出现正式的、独立的和专门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建制。
此后,清政府中央官制的全面改革顺利实施。
各省设提学司,各厅州县设劝学所,各县官立、公立、私立的各类小学堂都归劝学所主管,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统一的教育行政系统。
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采取紧急措施改革封建教育。
1月9日,成立教育部,教育部直隶总统。
教育部设总长1人,次长1人,下设三司一厅。
此改革系蔡元培参照欧洲国家,本精简原则,循民主集权制思想进行。
中国教育体制简介
中国教育体制简介中国教育概况中国政府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决策,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
各级政府不断增加教育投入,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办学。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中国教育发展的方向,也是进行教育改革和建设的指南。
中国教育大体分以下几个阶段:学前教育3─5岁的儿童进入幼儿园接受学前教育。
小学教育为6─11岁儿童设立。
小学一般由地方政府兴办,也有由企业和私人创办的。
中等教育为12─17岁的少年提供的教育。
一般都是由地方政府和业务部门兴办。
中等教育机构为普通中学、职业中学和各类中等专业学校。
普通中学通常分为初中和高中,学习年限各为3年。
初中毕业生一部分升入高中学习,还有一部分升入职业高中和中等专科学校学习,学制为3─5年。
高等教育指专科、本科、研究生教育。
中国实施高等教育的机构为大学、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
高等学校承担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任务。
中国高等教育到1997年底,普通高等学校共1020所,在校研究生17.64万人,本专科生317.27万人。
现在高等学校中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的研究所或研究室3409个。
已建立416个重点学科和15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及部门研究开放实验室。
高等学校在我国科学研究事业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国大学分为国家教育委员会直属高等学校,中央其它部、委所属高等学校,省、自治区、直辖市所属高等学校、地方中心城市办的高等学校以及民办学校。
中国大学与独立设置的学院是属于同等地位的高等教育机构。
为了确保各高等学校的招生质量,中国建立了严格的招生考试制度。
已取得高中毕业文凭的学生,通过全国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方能进入高等学校学习。
中国全日制高等学校全学年分为两个学期(少数院校开始试行三学期制)。
中国教育体制改革论文(2)
中国教育体制改革论文(2)中国教育体制改革论文篇二《浅谈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摘要: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滞后性始终是我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通过学校"经济杠杆"与"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试行大类招生制度,并在此基础上从指导思想、方法、结构等方面进行培养体制改革,实现"嵌入式"招生培养;大类招生、逐渐放开高校办学自主权有利于实现高校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的协调结合,实现"嵌入式"管理;"嵌入式"学科设置与建设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尝试学科与对口企业的合作办学模式。
关键词:高校招生培养体制、管理体制、学科设置、"嵌入式"教育以高校教育为主要载体的高等教育是指在完成高级中学教育基础上实施的专业教育,其主要目的是培养专业性的特定人才。
建国60周年以来,我国高校教育体制进行了数次改革,然而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滞后性始终是我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高等教育学》)结合我国近年来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我国高校教育体制的滞后性体现在以下三点:一是高校招生培养体制的"滞后性",二是高校管理体制的滞后性,三是学科设置的滞后性。
这些"滞后性"因素导致高校学生培养、行政管理、教学科研等对应部门无法顺畅地执行相应功能,更不能很好地实现最优化协同。
近年来,以复旦大学为前瞻的上海市部分高校大力试行大类招生制度,2011年起上海大学也将实行重大改革:高考后按大类招生,学生进校时无"专业身份",入读一年后才确定专业志愿,学校则发挥"经济杠杆"作用统一调控,这一引入"市场机制"的招生培养制度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高校招生培养体制的"滞后性",吹响了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号角,高校教育逐步实现向"嵌入式"教育的过渡。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
七、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1、设国子学 :西晋武帝咸宁二年(276年), 晋武帝下令在太学之外,设国子学(五品 以上官员子弟入学 )。
2、设分科大学
刘宋设四大学馆: 儒学馆、玄学馆、史学馆、文学馆。 意义:分科办学冲破了汉以来儒家学说垄断 太学课程的局面,对隋唐的分科教育很有 影响。
宋文帝
八、隋唐时期的教育 1、、建立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的教育行政体 制。 隋代在中央设置了国子寺(后改“国监”) , 内设祭酒一人,总管教育 事业。标志着中国古 代教育事业成为独 立部门。
四、战国时期的教育 典型代表: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的文学游士
邹
衍
荀
子
淳 于 髡(kūn)
稷下学宫的特点: 1、性质二重性:官私合营的自由联合体 。 2、多功能性:集讲学、教育、咨议为一体 。 3、士人充分享受学术自由、精神自由与人身 自由。
五、秦代的教育 1、背景: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的文教政策 ——书同文,车同轨
2、国子监的空前发展:
①国子监学生来源多种,导致学生数量空前增 多: 贡监:地方府、州、县学生生员被选贡入监。 举监:会试下第举人入监。 荫监:品官之子入监。 例监:通过纳粟纳马等捐资入监。 夷生:来自领邦高丽、日本等国的留学生。
②生活待遇较优厚: 日常生活: “厚给廪饩 、岁时赐布帛文绮、衣巾靴”; 每遇节日: “俱赏节钱”;
②夏商的学校 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 ——《说文》 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孟子》
3、关于商代学校的记载: ①、商代已经有真正意义上的学校—— “学”。 ②、商代学校的学习内容——“戒”。 甲骨卜辞:“丁酉卜,其呼以多方小 子小臣其教戒。” ③、商代学校受到高度重视——上学需占卜。
建国以来中国教育行政体制改革简案汇总
建国以来中国教育行政体制改革简案汇总一、教育行政体制的含义教育行政体制又称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或教育管理体制,是国家管理教育事业的组织体系和相关制度的总称。
主要包括国家管理教育事业的各级教育行政机构的组织形式,国家教育行政权力结构及有关教育行政制度。
教育行政体制的含义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教育行政体制的核心是国家教育行政权力结构。
它包括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教育行政权力分配关系,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教育行政权力配置,教育行政机关与各级各类学校之间管理权力的划分,以及教育行政机关内部的各种权力分配关系。
第二,各级各类教育行政机构是国家教育行政体制的组织形态。
国家教育行政权力结构隐含于各级各类教育行政机构之中。
第三,教育行政制度是维系教育行政机构正常运转、发挥职能的基本保证。
它对教育行政机构的行政活动和行政职能具有重要的规范作用。
第四,教育行政体制的形成是国家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传统和教育体制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第五,教育行政体制作为一种社会事业管理体制,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社会背景条件的变化或教育体制本身的发展,教育行政体制必须做出与之相适应的变革。
二、教育行政体制的类型国家教育行政机关行使国家教育行政权力。
根据国家教育行政权力在各级教育行政机关的分配状况和结构特征,教育行政体制主要有以下两种分类方式:1.按中央和地方的教育行政权力分配关系,可以分为中央集权制、地方分权制和中央与地方合作制。
2.按教育行政机关与政府之间的权力结构关系,可分为从属制和独立制。
三、新中国教育行政体制的发展历程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教育行政体制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解放初期,实行军事接管体制。
第二阶段,1952~1957年,实行集中统一的教育行政体制。
第三阶段,1958~1962年,实行以地方分权为主的教育行政体制。
各级各类中小学校的设置与发展,无论公办或民办,都由地方自行决定;高等教育行政权力也开始实行下放。
教育分流体制与中国的教育分层(1978-2008)
教育分流体制与中国的教育分层(1978-2008)近几十年来,中国教育体制的分流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
这一现象在教育分层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分流制度的建立为中国的教育发展提供了一种机制,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政策、实施情况和影响等方面探讨教育分流体制与中国的教育分层。
1978年,中国实施了改革开放政策,教育体制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教育分流体制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此时期,其目的是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提高教育的效益。
在此之前,中国的教育制度基本上实行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大部分学生只能接受有限的教育资源。
教育分流体制的建立使得在学生智力、兴趣、特长等方面存在差异的学生能够接受更加适合自己的专业培养。
教育分流的实施主要通过升学考试来确定学生的归属。
在1977年之前,全国普通高中招生主要依据学生个人的兴趣和兴趣爱好,强调素质培养,注重全面发展。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大量的人口都进入了高中阶段。
教育部门不得不采取分流制度,以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需求。
父母和学生通常都希望进入重点高中,因为这被认为是通向优质大学和更好未来的捷径。
然而,进入重点高中的名额有限,导致升学考试的激烈竞争。
教育分流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高质量教育资源与学生的匹配,提高了教育的效益。
但是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首先,升学考试对学生的心理和身心状态产生了很大的压力。
很多学生为了进入重点高中而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
这种竞争的压力对学生的健康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其次,由于考试成绩的重要性,教育质量也开始出现问题。
一些学校为了提高自己的升学率,不得不将教育资源和时间过度倾斜,只重视应试教育而忽略了综合素质的培养。
这导致了教育分层的现象,即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在少数学校,而一些农村地区和贫困家庭的学生则无法获得公平的教育机会。
在2008年,中国政府推出了“每个人都有机会接受优质教育”的政策。
该政策旨在消除教育分层现象,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促进全面发展。
最新中国教育体制的优缺点
【材料素材】优点:1、牢固的基础比起国外的教学而言,国内的教学无疑打造好了我们的基础底盘,就如万丈高楼,于平地起,打好了地基,这是国内教学的一处优点,但在这优点之中,却不乏许多纰漏之处。
2、综合性能力综合性的能力,能让毕业生广泛地选择工作,因为很多工作可能都会适合自己,但这既是优点,也是软肋,之后再详细解说。
3、人脉圈国内学校人数很是多,这样,就很容易结交一些人脉,当然这个优处,是在几乎所有的教育体系里面都有的。
弊端:1、综合性能力综合性能力,不但是优点,更是坏处,综合性Copy出一个又一个的毕业生,无疑是让整个社会人才资源普遍化,没有各自的特色,就好似一个工厂批量生产产品一般,十分恐怖。
2、思想的侏儒于考试而言,学生们的能力当然很强,在长达十多年的学习生涯之中,应付考试的这个软件,已经深深的植入了每个学生的心灵,学生们就像是一台台电脑一般,没有自己的思维,听老师的指令而行事,在学习的过程中,渐渐迷失了自己的本质,以及创新的能力。
3、恶心的考试考试,是检测出每个学生的能力,固然无错,但考试的规格内容,对于学生而言是无用功!想想,硕大的一个考试,能够给予每个好学生信心,对于成绩不好的学生呢?就是打击了。
加之不允许学生之间的合作,更是让人无语,走入社会,谁会单枪匹马的作战?当然,如果开启了学生合作的开关,考试难度可以大幅度的提高,甚至多加一些书本里面没有的,甚至可以允许一定的高科技考试,这样,才是真正让学生们能够改变命运,提高合作能力,对抗难题,否则,考试,有何意义?教育局的诸位,你们觉得呢?4、恶心的科目硬化除了大学,其他层次的学习都是硬化科目,这样使得学生没有自由的空间,如果说大部分科目都是学生所不爱的,学生能喜欢学习?能喜欢学校吗?当然,也不是说任由学生选择,可以稍微规范一下,比如必选语数英其中的两门功课。
5、科目的教学重点何谓历史,历史之用,不在于死记,而在于明悟,历史,是给我们教训的,同样,人也不是电脑,不是说你给我多少记事本我就都能放得下,再说到语文,语文的重点,纯粹就是对一篇又一篇文章的悟,悟到什么程度呢?悟到连这个字是什么意思我都知道,就连原文作者不知道的意思我都知道,呵呵。
中国教育体制的优缺点
中国教育体制的优缺点优点:1、牢固的基础比起国外的教学而言,国内的教学无疑打造好了我们的基础底盘,就如万丈高楼,于平地起,打好了地基,这是国内教学的一处优点,但在这优点之中,却不乏许多纰漏之处。
2、综合性能力综合性的能力,能让毕业生广泛地选择工作,因为很多工作可能都会适合自己,但这既是优点,也是软肋,之后再详细解说。
3、人脉圈国内学校人数很是多,这样,就很容易结交一些人脉,当然这个优处,是在几乎所有的教育体系里面都有的。
弊端:1、综合性能力综合性能力,不但是优点,更是坏处,综合性Copy出一个又一个的毕业生,无疑是让整个社会人才资源普遍化,没有各自的特色,就好似一个工厂批量生产产品一般,十分恐怖。
2、思想的侏儒于考试而言,学生们的能力当然很强,在长达十多年的学习生涯之中,应付考试的这个软件,已经深深的植入了每个学生的心灵,学生们就像是一台台电脑一般,没有自己的思维,听老师的指令而行事,在学习的过程中,渐渐迷失了自己的本质,以及创新的能力。
3、恶心的考试考试,是检测出每个学生的能力,固然无错,但考试的规格内容,对于学生而言是无用功!想想,硕大的一个考试,能够给予每个好学生信心,对于成绩不好的学生呢?就是打击了。
加之不允许学生之间的合作,更是让人无语,走入社会,谁会单枪匹马的作战?当然,如果开启了学生合作的开关,考试难度可以大幅度的提高,甚至多加一些书本里面没有的,甚至可以允许一定的高科技考试,这样,才是真正让学生们能够改变命运,提高合作能力,对抗难题,否则,考试,有何意义?教育局的诸位,你们觉得呢?4、恶心的科目硬化除了大学,其他层次的学习都是硬化科目,这样使得学生没有自由的空间,如果说大部分科目都是学生所不爱的,学生能喜欢学习?能喜欢学校吗?当然,也不是说任由学生选择,可以稍微规范一下,比如必选语数英其中的两门功课。
5、科目的教学重点何谓历史,历史之用,不在于死记,而在于明悟,历史,是给我们教训的,同样,人也不是电脑,不是说你给我多少记事本我就都能放得下,再说到语文,语文的重点,纯粹就是对一篇又一篇文章的悟,悟到什么程度呢?悟到连这个字是什么意思我都知道,就连原文作者不知道的意思我都知道,呵呵。
中国的教育结构体系
中国的教育结构体系一、教育结构体系从层次级别上分:1、中国体制教育从层次级别上分为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其中(1)幼儿教育即学前教育,(2)初等教育即小学,(3)中等教育包括初中和高中【其中:中专(普通中专、职业中专、成人中专)、职业高中、技校与高中同等学历】,(4)高等教育主要包括全日制普通博士学位研究生、全日制普通硕士学位研究生(包括学术型硕士和专业硕士)、全日制普通第二学士学位、全日制普通本科、全日制普通专科(高职、高专)。
(1)【普通*高等教育】需参加普通高考。
普通全日制:分为一本、二本、三本、一专、二专。
学习形式:全日制。
(2)【成人*高等教育】需参加成人高考。
成人高考:分为高起专、高起本、专升本三个层次。
学习形式:函授、业余学习(半脱产、夜大)和脱产(全日制)。
(3)【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高等教育】需参加自考。
自考:分为自考专科、自考本科两个层次。
学习形式:自学。
(4)【远程网络教育*高等教育】需参加考试(考试报考统考和校考两部分)。
远程教育:分为高起专、高起本、专升本三个层次。
具体看学校。
学习形式:函授。
(5)【电大开放教育*高等教育】几乎无需考试,免试入学。
电大:分为高起专、专升本两种。
学习形式:函授结合面授。
Ps:(1)证书含金量排序是自考>网教>成教>电大。
(2)按学历取证从易到难的顺序:电大教育(免试入学)、网络教育(入学易毕业易)、成人高考(入学难毕业易)、自学考试(没入学毕业难)。
(3)初中学历是可以参加参加成人高考、自考、远程。
远程相对来说会比较容易,考试通过率高,看你自己的水平了,如果水平不错的话可以尝试成考,如果水平低的话或没有那么多时间的话,那么可以考虑远程的。
(4)初中起点的话一般建议选高升专,拿到的是成人教育大专学历。
想要含金量高一些的学历证的话就考虑自考。
(5)网络教育2.5年下来需要大概8000元左右学费,成考需要6000元左右(2.5年,一年2000-3000不等,高升本需要一万元左右),自考需要的费用最低,如果您不参加辅导班,则只需要交纳一科60元左右的考务费就行了。
我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
(3)我国历次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 焦点都集中在集权与分权问题上,没有 注意到转变教育行政职能,改进教育行 政管理方法和手段,因此,教育行政管 理的现代化程度很低,效率和效益都很 差。
4.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
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 一个组成部分,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 和进程最终取决于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 进程。
中央和大行政区人民政府所设立的中学, 其设立、变更或停办,主管业务部门规定, 分别报中央或大行政区人民政府(军政委 员会)文教部备案;
各省、市人民政府各业务部门所设立的中 学,其设立、变更或停办,由主管业务部 门提请同级人民政府决定,报同级文教行 政部门转报中央教育部备案;
各中学除日常行政由各业务主管部门领导外, 其有关方针、政策、学制、教育计划、教导工 作等事项应受所在省市文教厅、局的领导;
我国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从我国的国 情出发,与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相协调,外国的 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某些优点和经验,只能学 习和借鉴,而不能照搬。
中国国情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 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 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 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于同年颁布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指出:为了在教育工作中既能发挥中央人民政府各部门 的积极性,又能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全部的小学中学和 大部分的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已经下 放给省、市、自治区管理;仍属中央各部的中等专业学 校和技工学校,也应由各部下放给各部所直接领导的厂 矿、企业、农场管理。此后,各地加强了人民公社对教 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但也一度出现超过实际可能性而
中国教育制度和教育政策的变迁(一)
中国教育制度和教育政策的变迁(一)中国现代教育以20世纪初废科举、建新学为起点,正好大约一百年,并被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鲜明地一分为二。
20世纪上半叶,现代教育制度得以建立和基本定型。
20世纪下半叶,伴随意识形态和社会政治的激烈变动,教育制度一再重建,教育政策不断调整,提供了一个相当特殊的个案。
一、20世纪上半叶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中国的现代教育制度是在民国期间逐渐成熟的。
在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下,以1922年新学制和北京大学的更新为代表,标志着近代教育的脱旧入新。
1927年南京政府成立,一方面实行“以党治国”,加强对社会的控制;同时使各项事业制度化、规范化。
在教育领域,通过对1922年学制的修改和调整,构建了比较完备的教育法制体系,学制和学校教育系统逐渐成熟和完善。
中国的现代教育制度在30年代得以基本定型。
1、国家教育行政体制清末教育改革的任务包括“除旧”与“布新”两个方面。
1901年8月,清政府颁布《兴学诏书》,称“兴学育才,实为当务之急”,“除京师已设大学堂应切实整顿外,着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改设大学堂,各府厅直隶州军设中学堂,各州县均设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
[1]全国掀起兴办新式学堂的高潮,初步建立起包括大、中、小、幼各级各类学校的现代教育体制。
由于提倡和奖励出国留学,20世纪初年出现了中国留学史上的第一次高潮。
“新政”时期教育变革最重要的三件大事是颁布新学制、废除科举制和设立学部。
1905年12月,清政府成立学部,为中国历史上首次出现正式的、独立的和专门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建制。
此后,清政府中央官制的全面改革顺利实施。
各省设提学司,各厅州县设劝学所,各县官立、公立、私立的各类小学堂都归劝学所主管,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统一的教育行政系统。
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采取紧急措施改革封建教育。
1月9日,成立教育部,教育部直隶总统。
教育部设总长1人,次长1人,下设三司一厅。
此改革系蔡元培参照欧洲国家,本精简原则,循民主集权制思想进行。
中国教育体制简介
教育体制改革的主要措施与成果
教育体制改革的主要措施
教育体制改革的成果
• 分级管理:实行中央、省、市、县四级管理体制
• 教育普及:实现普及教育,提高国民素质
• 简政放权:减少行政审批,激发学校办学活力
• 教育质量:提高教育质量,培养优秀人才
• 招生改革:实行高考制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 教育公平:实行教育公平,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体制的变革
1950年代的教育体制改
革
• 土地改革:消除封建教育,实现教
1980年代的教育体制改
革
• 改革开放:教育体制改革,实行分
21世纪的教育体制改革
育公平
级管理
高教育质量
• 普及教育:实行普及教育,提高国
• 素质教育:提倡素质教育,培养全
• 教育公平:实行教育公平,缩小城
民素质
03
中国教育体制的挑战与未来展望
教育体制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 城乡差距: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影响教育公平
• 区域差距:区域间教育资源配置不均,影响教育质量
教育质量问题
• 应试教育:应试教育导致教育质量下降,培养不出优秀人才
• 师资力量:师资力量不足,影响教育质量提高
⌛️
教育体制改革滞后
中国教育体制的特点与优势
教育体制的特点
教育体制的优势
• 政府主导:政府主导教育发展,保障教育公平
• 教育普及:实现教育普及,提高国民素质
• 分级管理:实行分级管理,提高教育质量
• 教育质量:提高教育质量,培养优秀人才
• 素质教育:提倡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 教育公平:实行教育公平,缩小城乡教育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