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
《植物保护》PPT课件
深耕细作
深耕可以破坏害虫的越冬场所 ,减少害虫数量;细作可以改 善土壤结构,提高植株的抗病 能力。
加强田间管理
及时中耕除草、合理施肥和灌 溉,提高植株的抗逆性。
生物防治技术
利用天敌
保护和利用天敌,如寄 生蜂、捕食螨等,控制
害虫数量。
生物农药
使用生物农药,如苏云 金杆菌、白僵菌等,防
治害虫。
性信息素诱杀
植物保护的历史与发展
01
02
03
古代植物保护
采取简单的农业措施和天 然物质进行防治。
近代植物保护
化学农药的广泛使用,提 高了防治效果,但也带来 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 问题。
现代植物保护
强调综合治理,注重生态 、生物和化学等多种防治 手段的结合。
植物保护的现状与挑战
现状
植物保护已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 部分,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和技术 体系。
熏蒸处理
对检验发现带有危险性病、虫、杂草 的植物及其产品,采用熏蒸剂进行除 害处理。
监测预警系统的建立与应用
监测预警系统的建立
采用先进的监测技术 ,如遥感监测、物联 网技术等;
构建完善的监测网络 ,包括定点监测和流 动监测相结合;
监测预警系统的建立与应用
建立健全的数据采集、传输和处理机制,实现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 监测预警系统的应用
减少农药残留的措施
03
通过合理使用农药、推广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等方法,减少农
药的使用量和残留量。
农药废弃物的处理与环境保护
01
农药废弃物的种类
包括过期农药、废弃包装物、清洗废液等。
02 03
农药废弃物的处理方法
应遵循分类收集、安全运输和集中处理的原则。对于过期农药和废弃包 装物,应交由专业机构进行无害化处理;对于清洗废液,应进行中和处 理后排放。
植物保护实验报告(3篇)
第1篇实验名称:植物病虫害识别与防治实验实验时间:2023年10月15日实验地点: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园艺实验室实验目的:1. 掌握植物病虫害的识别方法。
2. 熟悉常用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
3.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探究能力。
实验原理:植物病虫害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问题,直接影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通过识别病虫害,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可以降低病虫害对作物的危害。
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植物病虫害的形态、症状和病原体,学习识别病虫害的方法,并掌握防治技术。
实验材料:1. 病虫害样本:菜粉蝶、蝗虫、直翅目、鞘翅目等。
2. 植物叶片:小麦、玉米、水稻等。
3. 实验仪器:显微镜、解剖镜、培养皿、镊子、剪刀等。
实验步骤:一、病虫害识别1. 观察菜粉蝶、蝗虫等昆虫的外部形态,记录其形态特征。
2. 观察植物叶片的病斑、虫害症状,记录症状特征。
3. 利用显微镜观察病原体,如真菌、细菌等。
二、病虫害防治1. 根据病虫害的识别结果,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2. 采用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方法进行病虫害防治。
3. 观察防治效果,记录数据。
实验结果与分析:一、病虫害识别结果1. 菜粉蝶:体长15-20毫米,翅面有白色斑纹,幼虫为绿色,以叶肉为食。
2. 蝗虫:体长20-30毫米,体色为绿色或黄褐色,以禾本科植物叶片为食。
3. 直翅目:体长10-20毫米,体色为黄褐色或绿色,以农作物根部为食。
4. 鞘翅目:体长5-10毫米,体色为黑色或棕色,以农作物叶片为食。
5. 植物叶片病虫害:小麦白粉病、玉米矮花叶病、水稻纹枯病等。
二、病虫害防治结果1. 菜粉蝶:采用生物防治,利用瓢虫等天敌进行捕食。
2. 蝗虫:采用化学防治,使用农药进行喷洒。
3. 直翅目:采用物理防治,利用捕虫网进行捕捉。
4. 鞘翅目:采用生物防治,利用寄生蜂等天敌进行防治。
5. 植物叶片病虫害:采用化学防治,使用农药进行喷洒。
实验结论:1. 通过本实验,掌握了植物病虫害的识别方法,熟悉了常用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
植物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关系解析
植物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关系解析植物保护是指通过预防、监测和控制植物疾病、虫害、杂草和其他有害因素的活动,以确保农作物和其他植物的健康和产量。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农业需求的保护和维持土壤、水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并为未来农业和食品生产提供基础。
植物保护对农业可持续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以下是植物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几个关系解析:1. 提高产量和品质:通过预防和控制病害和害虫的侵害,植物保护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这对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因为它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和食品供应,同时减少农药和资源的使用。
2. 降低环境影响:植物保护的目标之一是最大限度地减少农药和化学肥料的使用,以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通过采用生物防治、有机耕种和秸秆还田等可持续农业实践,可以减少土壤和水体的污染,保护生态系统的健康。
3. 保护生物多样性:植物保护有助于保护和维护农田和周边生境的生物多样性。
通过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有利于保护有益昆虫和其他生物对农作物的控制作用,维持生态平衡,并减少对非目标物种的伤害。
4. 技术创新和知识传递:植物保护涉及到对病虫害的监测、预测和控制的研究和开发。
这促进了技术创新和知识传递,有助于提高农民和农业从业者的技能和能力。
这些技术和知识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管理植物健康和生态系统,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5. 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植物保护对农作物的健康和产量至关重要,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以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需求。
植物保护对于实现这一目标至关重要。
植物保护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一。
通过预防和控制病虫害、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提高农民的技术和知识水平,植物保护可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植物保护的历史
感谢观看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关于防治害虫的历史
蚤 棉铃虫 红火蚁 老鼠 米象 白蚁 苍蝇
1874年,一个名叫席德勒的德国学生像往常一样走进实验室。不知什么原因,内心烦躁的他竟合成了一种油脂性淡乳白色的粉粒,还有一丝芳香气味。他哪里知道,就是这些小粉粒60多年后被重新发现,并由此而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害虫防治史。1939年,瑞士某化学公司的缪勒(Paul Muller)博士,偶然发现席德勒合成的化合物具有显著的杀虫性能。他在马铃薯甲虫上试验,取得前所未有的防治效果——杀虫率达100%!这种“神药”全称叫2,2-双(对氯苯基)-1,1,1-三氯乙烷,简称DDT,是拉丁文“二二三”各第一个数字的缩写。
02
改革开放后植物保护历史
1982年5月农牧渔业部为加强植保技术推广管理与发展,由植物保护局和农作物病虫测报总站组建全国植物保护总站,下设测报站、防治处、药械处和植物检疫处等处(站、室),分别负责全国重大农作物病虫害的监测预报、病虫防治的组织管理和技术开发应用、农药药械的安全使用和应用技术开发,以及国内植物检疫等工作
二战结束后,DDT作为杀虫剂在世界各地广泛推广,人们看到了有机合成杀虫药剂的巨大潜力。继DDT之后,又相继开发了 “六六六”、“毒杀芬”、“灭蚁灵”等高效有机氯杀虫剂;“敌敌畏”、“辛硫磷”、“乐果”等速效有机磷杀虫剂;“西维因”、“巴丹”、“杀虫脒”等有机氮杀虫剂;“代森锌”、“敌克松”、“灭菌丹”等有机硫灭菌剂;“田安”、“退菌特”等有机砷灭菌剂;“灭多威”等所谓高效低毒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还有众多的杀螨剂、杀线虫剂、杀鼠剂、除草剂、杀菌剂等等,化学农药几乎覆盖了病虫草害防治的所有领域。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工作是园林绿化行业中一项及其重要和经常性的技术工作,技术性和时间性很强,要求必须设有主管病虫害防治工作的专业人员(或技术员),加强技术管理和指导,建立和健全专业病虫害防治队伍,经常进行业务总结和技术培训,以不效、安全、经济为指导思想,经过调查、试验,采取一种或几种确有实效的方法,高度重视对人、环境、天敌和植物的安全,不断研究、改进、提高防治效益。
我国的植物保护方针
我国的植物保护方针
我国的植物保护方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保护重要生态功能区的植物资源。
我国将自然保护区、森林、湿地等重要生态功能区列为植物保护重点区域,加强保护这些地区的植被覆盖和生态系统完整性,保护濒危物种和珍稀植物的生存环境。
2. 保护重要经济植物资源。
我国将重要经济植物资源列为国家重点保护对象,加强对其病虫害的防控,推动科学种植和利用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这些植物资源。
3. 推动植物多样性保护。
我国将植物多样性保护作为重要任务,重点保护濒危物种和珍稀植物,积极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建设,加强野生植物资源的监测和管理,开展国家级和地方级植物保护工程。
4. 开展植物病虫害防控。
我国将植物病虫害防控作为植物保护的重要内容,加强对病虫害的早期预警、监测和防控,推动绿色防控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减少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5. 促进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
我国将推动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作为重要方向,加强植物资源的收集、引种、繁育和保护,推动植物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研究,促进植物资源开发和产业化。
总体来说,我国的植物保护方针是以生态保护为基础,同时注
重经济利用和可持续发展,通过加强管理和科学技术的推进,全面保护和合理利用我国丰富的植物资源。
植物保护等级
植物保护等级一、植物保护的重要性植物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形式之一,对维持生态平衡和人类生存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环境恶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植物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威胁,包括疾病、虫害和外来入侵物种等。
因此,为了保护植物的多样性和生存环境,制定植物保护等级成为了必要的举措。
二、植物保护等级的划分为了对不同的植物进行有效的保护管理,国际上普遍采用了植物保护等级的划分。
植物保护等级根据植物的濒危程度和生态价值,将其分为几个不同的等级,例如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红色名录、我国的濒危植物保护等级和外来入侵物种的风险评估等级等。
三、红色名录红色名录是国际上最常见的植物保护等级划分方式之一。
它将植物分为无危、近危、易危、濒危、极危五个等级。
其中,无危表示该植物种群数量庞大,分布广泛,并且目前没有明显的威胁因素;近危表示该植物种群数量较大,但面临一些潜在的威胁;易危表示该植物种群数量较小,面临濒危的风险;濒危表示该植物种群数量非常小,面临灭绝的威胁;极危表示该植物种群数量非常稀少,濒临灭绝。
四、我国濒危植物保护等级我国植物保护等级划分主要参考了国际红色名录的标准,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了适当的调整。
我国濒危植物保护等级分为一级保护、二级保护和三级保护三个等级。
一级保护表示该植物种群数量非常稀少,面临极高的灭绝风险;二级保护表示该植物种群数量较少,面临较高的灭绝风险;三级保护表示该植物种群数量较多,但仍然面临一定的威胁。
五、外来入侵物种的风险评估等级外来入侵物种是指由人类活动引入的非本地物种。
这些物种对当地生态系统和本地植物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需要进行风险评估并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
外来入侵物种的风险评估等级通常分为低风险、中风险和高风险三个等级。
低风险表示该物种对当地植物的影响较小;中风险表示该物种对当地植物的影响较大,并且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的改变;高风险表示该物种对当地植物的影响非常大,严重威胁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植物保护》PPT课件
《植物保护》PPT课件•植物保护概述•植物病虫害识别与诊断•植物病虫害防治策略与技术•植物检疫与法规制度目录•农业生态系统中的植物保护•现代农业发展中的植物保护挑战与对策01植物保护概述定义与重要性定义植物保护是研究如何保护植物免受有害生物(如病害、虫害、杂草等)的侵害,以及如何在受到侵害后恢复其健康状态的一门科学。
重要性植物作为生态系统的基石,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人类生存具有重要意义。
植物保护不仅有助于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还能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古代时期人们通过观察和实践,积累了一些朴素的植物保护经验,如轮作、间作等。
近代时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植物保护逐渐从经验走向科学,出现了植物病理学、昆虫学等分支学科。
现代时期植物保护学科不断完善,研究手段日益先进,如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等技术的应用为植物保护开辟了新途径。
•目标:通过预防和治疗措施,减少有害生物对植物的危害,保障植物健康生长,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任务研究有害生物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治策略;推广和应用先进的防治技术;培养专业的植物保护人才;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全球性植物保护挑战。
02植物病虫害识别与诊断常见植物病虫害类型病害类型包括真菌病、细菌病、病毒病等,如锈病、霜霉病、黑斑病等。
虫害类型包括咀嚼式口器害虫、刺吸式口器害虫等,如蚜虫、蚧壳虫、红蜘蛛等。
注意观察植物的异常症状,如变色、坏死、畸形等,以及害虫的形态特征。
观察症状识别病原掌握发生规律通过实验室检测或专业机构鉴定,确定病害的病原类型。
了解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流行条件,以便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030201病虫害识别方法与技巧诊断流程与注意事项诊断流程包括现场调查、症状识别、病原鉴定和综合分析等步骤。
注意事项在诊断过程中,要注意排除非生物因素引起的异常症状,如药害、肥害等;同时,要结合植物的生长环境、品种特性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03植物病虫害防治策略与技术农业防治策略选用抗病、抗虫品种选用具有抗病、抗虫特性的品种,降低病虫害发生的可能性。
如何保护珍稀植物的生存环境
如何保护珍稀植物的生存环境保护珍稀植物的生存环境是整个生态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珍稀植物作为生命的一种存在,拥有着独特的价值和地位,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尽全力保护它们的生存环境。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如何保护珍稀植物的生存环境。
一、控制人为破坏人类是地球上最具有破坏性的元素之一,人类的活动对于自然环境和珍稀植物的生存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因此,我们要控制人为破坏的行为,如盗采珍稀植物、非法开发土地、过度放牧、乱砍乱伐等。
通过加大对于违法破坏的打击力度,对于违法破坏行为进行严厉处罚,加强社会宣传,教育公众珍稀植物是生态系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创造和谐的生态环境,进而保护珍稀植物的生存环境。
二、建设植物保护区建立植物保护区是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珍稀植物的有效方式之一。
植物保护区内的植被和栖息地是灵活而且广泛的,可以创造一个适合珍稀植物生长和繁殖的环境。
因此,建设植物保护区是保护珍稀植物生存环境的重要措施之一。
政府需要投入一定的经费,积极开展相关调研和规划工作,建立系统和完备的保护制度,制定出相应的管理方案和政策。
三、加强珍稀植物保护监管力度政府要加大对于珍稀植物保护的监管力度,完善相关制度和政策,建立保护珍稀植物的法律体系,成立保护珍稀植物的组织,创立植物保护科研中心和基地,加强对于珍稀植物的生长与繁殖机理研究,建立珍稀植物种质库,加强珍稀植物资源调查和监测。
此外,还要加强珍稀植物的保护宣传,教育公众认识到珍稀植物的重要性,从而积极参与保护珍稀植物的事业,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共同保护珍稀植物的生存环境。
四、落实生态补偿机制落实生态补偿机制是保护珍稀植物生存环境的重要手段之一。
我们需要创造落实生态补偿机制的基本条件,形成以生态效益为主导的社会发展模式,鼓励在生态保护领域的投入和技术创新,建立保护珍稀植物的补偿机制,对于保护珍稀植物所需的生态资金和资源进行有效地动员和利用。
此外,还要落实垃圾治理、水资源管理、土地利用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成熟的环境监控和评估体系,全面提升珍稀植物的生存环境保护能力。
植物保护一级学科
植物保护一级学科
摘要:
一、植物保护学科的定义和重要性
二、植物保护学科的主要研究领域
三、植物保护学科的发展历程
四、植物保护学科在我国的应用前景
正文:
一、植物保护学科的定义和重要性
植物保护学科是一门研究如何防治植物病虫害、保护植物健康生长的学科。
它不仅关乎农业生产的稳定,还直接影响到人类的食物安全、生态环境的平衡,具有重要的社会和经济价值。
二、植物保护学科的主要研究领域
植物保护学科主要包括以下研究领域:植物病理学、昆虫学、植物检疫学、农药学、生物技术等。
其中,植物病理学主要研究植物病害的成因、发展过程和防治方法;昆虫学则专注于研究昆虫的生态学、行为学和防治技术;植物检疫学则关注于防止病虫害通过植物及其产品传播;农药学则研究农药的制备、使用和环境影响;生物技术则探索利用生物技术防治植物病虫害的新方法。
三、植物保护学科的发展历程
植物保护学科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传统到现代,由化学防治到生物防治的演变过程。
早期的植物保护主要依赖于农业生产实践的经验积累,随着科学技
术的发展,植物保护学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
近年来,生物技术的发展为植物保护学科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比如利用生物制剂防治病虫害,不仅减少了农药的使用,也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
四、植物保护学科在我国的应用前景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植物保护学科在我国的应用前景广阔。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的植物保护学科也在不断发展壮大,为我国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2024年植物保护市场前景分析
植物保护市场前景分析1. 引言植物保护是农业生产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随着全球农业产量的增加和植物病虫害的频繁爆发,植物保护市场也逐渐发展起来。
本文旨在对植物保护市场的前景进行分析,并探讨未来发展的趋势与机遇。
2. 市场现状当前,全球植物保护市场规模已经达到数十亿美元。
主要的产品包括化学农药、生物农药和植物保护装备等。
植物保护市场的需求主要来自于农业领域,尤其是粮食作物、果蔬和园艺作物等。
另外,全球范围内对于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的关注度提高,也进一步推动了植物保护市场的发展。
3. 市场趋势3.1 生物农药的发展随着对于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重视,生物农药作为一种环境友好型的植物保护产品,逐渐受到农民和政府的青睐。
相比于传统的化学农药,生物农药在植物保护效果和安全性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随着生物技术的进步,生物农药将成为植物保护市场的重要增长点。
3.2 绿色植物保护装备的应用随着科技的进步,植物保护装备在自动化程度和精准度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包括先进的喷雾器、智能化的气象监测系统和无人机等在内的绿色植物保护装备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植物保护的效率和准确性,同时也减少了污染和浪费。
这一趋势将进一步推动植物保护市场的发展。
3.3 植物保护技术的创新植物保护技术的不断创新也为市场提供了新的机遇。
新的技术手段如基因编辑和精准农业等,可以更好地应对植物病虫害的威胁,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此外,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的应用也将进一步提升植物保护技术的水平,并带动市场的发展。
4. 市场挑战植物保护市场虽然充满了发展机遇,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其中包括:4.1 技术门槛高植物保护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专业人才。
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要进入植物保护市场并不容易。
因此,技术门槛高成为市场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
4.2 环境和法律限制植物保护产品的研发和使用必须符合环境和法律要求。
一些国家和地区对于化学农药和转基因植物的使用有严格的限制,给市场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
植物保护等级
植物保护等级
植物保护等级是指对植物进行保护和管理时,根据植物的现状和濒危程度,将其分为不同等级,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
一般分为国家级保护、省级保护、市县级保护和普通保护等级。
国家级保护植物是指生长分布范围狭窄、数量稀少、受到自然灾害和人类活动威胁的珍稀植物。
省级保护植物是指在特定地理环境下,具有重要的生态学、科学学和文化学价值的植物。
市县级保护植物是指在特定区域内,具有重要的生态学、科学学、文化学、经济学价值的植物。
普通保护植物是指在特定地理环境中,数量较多但容易受到人类活动威胁的植物。
植物保护等级的设立旨在保护和维护植物资源,促进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 1 -。
植物保护的主要方法
高频振荡杀虫机
振荡波发生器
7
高速气流杀虫机
高速气流
进气管
排气管
吸风机
害虫
气流 分 离 筒
折皱吸气管 吸盘
8
果实套袋技术可减少病虫害的侵蚀及果实残毒
9
3.生物防治法:通过大量地培育寄生蜂、微生物和利用益鸟等害 虫的天敌,来消灭病虫害,如利用培育的赤眼蜂防止玉米暝和夜 蛾等。采用生物防治措施,可减少农药残毒对农产品、空气和水 的污染,改善环境条件,因此,生物防治法日益受到重视。
4
2.物理机械防治法:病虫害发生期,利用物理方法和相应工 具来防治病虫害,如采用机械捕打,果实套袋,药液浸种消 灭害虫和病菌;利用成虫的趋光性,用紫光线灯(黑光灯) 诱杀害虫,超声波高频振荡,高速气流吸虫机等。
紫外线照射
防雨罩
农药
紫外线灯 农药承接器
5
利用成虫的趋光 性,用紫光线灯可有 效杀Biblioteka 害虫。植物保护的方法1
植物保护的方法
一. 植物保护的意义 二. 植物保护的方法 三. 机械化化学防治方法 四. 植物保护机械的主要类型
2
植物保护的方法
一. 植物保护的意义
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常常遭受到病菌、害虫和杂 草等生物的侵害,轻则局部或个别植物发育不良,生长 受到影响,重则全株或整片作物被毁坏。受害作物不仅 会使产量降低、品质变差,甚至会造成毫无收获,如不 及时防治则会造成农业生产的巨大损失。因此必须做好 植物保护工作,做到经济而有效,防重于治,把病虫害 消灭在危害之前,以达到稳产高产的目的。
3
二. 植物保护的方法
植物保护的方法很多,按其作用原理及应用技术 可分为以下几类:
1.农业技术防治法:农业技 术防治包括选育抗病、抗虫 品种;增施有机肥料及化学 肥料,以增强作物抗病虫能 力;选择合理的播种期和及 时迅速收割,以避开病虫害; 改进栽培方法,实行合理轮 作,深耕和改良土壤,加强 田间管理等。
植物保护专业标准
植物保护专业标准
植物保护是农业生产中的一个重要领域,为了确保植物的健康和生长,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制定了相关的专业标准。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植物保护专业标准的例子:
1. 农药使用标准:该标准规定了农药的选择、使用和处理的要求,以确保农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风险。
2. 病虫害监测标准:该标准规定了病虫害监测的方法和技术,包括病虫害的鉴定、采样和数据记录,以帮助及时发现和控制植物疾病和害虫。
3. 生物防治标准:该标准规定了生物防治的原则和操作方法,包括有益生物的引入、释放和管理,以替代或辅助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4. 植物检疫标准:该标准规定了植物和植物产品的进出口检疫要求,包括检疫证书的办理、检疫处理措施和检疫设施的管理,以避免有害生物的传播和引入。
5. 农田环境保护标准:该标准规定了农田环境的保护
要求,包括化学农药的使用限制、施肥和灌溉的合理化管理,以保护土壤、水资源和生态系统的健康。
这些植物保护专业标准的制定旨在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可持续发展,同时确保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
具体的标准可能会因国家或地区而有所差异,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遵守。
植物检疫与植物保护的关系
植物检疫与植物保护的关系1. 引言1.1 什么是植物检疫植物检疫是指防止有害生物、病原体和杂草通过国际或国内贸易传播并侵害植物健康的一种监控和管理措施。
通过植物检疫,可以有效防止疾病和害虫传播,保护农作物的生长和发展,维护生态平衡,从而维护植物的健康和多样性。
植物检疫的范围包括农作物、花卉、园艺植物、树木和其他与农业、林业和园艺有关的植物。
植物检疫通常涉及各种措施,如检疫证书、检疫处理、检疫检查、检疫监测等,以确保植物和植物产品的无害化传播和流通。
植物检疫是一项重要的国际合作领域,各国通过国际组织和协定共同合作,加强对有害生物和疾病的控制和管理,促进植物健康和全球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2 什么是植物保护植物保护是指通过各种手段保护植物的生长、繁衍和健康,以保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植物保护的目的是防止植物遭受各种病虫害的侵害,保护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维护生物多样性。
植物保护主要包括预防和治理病虫害、防治野草、合理利用农药和化肥、保护野生植物资源、加强植物检疫等措施。
植物保护涉及农业、园林、林业等领域,在保障人类生存和生活质量的也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科学的植物保护工作,可以有效地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植物保护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必然要求之一。
在全球气候变暖和生态环境恶化的背景下,加强植物保护工作,保护农作物和野生植物资源,已成为各国共同的责任和重要任务。
1.3 植物检疫与植物保护的关系植物检疫与植物保护是两个密切相关且相辅相成的概念。
植物检疫是指为了预防和控制植物疾病和害虫传播,保护农作物生长和有害植物种群的扩散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而植物保护则旨在保护植物资源,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植物检疫与植物保护之间的关系可以理解为前者是防守,后者是保护。
通过植物检疫控制病虫害的传播和侵害,从源头上减少病虫害对植物资源的损害,而植物保护则是在植物遭受病虫害侵害时进行保护和治疗,保障植物生长健康。
植物保护措施
植物保护措施植物保护是农业生产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在耕种和种植过程中,许多因素会威胁植物健康和产量,如病虫害、杂草、营养不足等。
为了提高植物产量和质量,农民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植物保护措施。
本文将探讨一些常见的植物保护措施。
1. 预防措施预防是最好的治疗,这也适用于植物保护。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预防措施,可以帮助农民预防病虫害和其他植物问题:•良好的土壤管理:良好的土壤管理是植物健康和生长的基础。
农民应该确保土壤富含营养素,具有良好的排水性,并定期进行土壤测试以确保植物获得所需的养分。
•健康的种子和种苗:选择健康的种子和种苗是预防病虫害的关键。
农民应该选择具有良好品质的种子和种苗,并在种植前进行检查和处理。
•定期检查:定期检查植物的健康状况是预防问题的重要步骤。
农民应该观察植物的叶子、茎和果实,以便及早发现并处理植物问题。
•合理的灌溉和施肥:合理的灌溉和施肥可以帮助植物保持健康状态。
农民应该根据植物的需求,适时适量地进行灌溉和施肥。
2.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利用其他生物来控制病虫害的方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生物防治措施:•天敌和寄生生物:一些天敌和寄生生物可以帮助农民控制害虫数量。
例如,一些昆虫和鸟类可以捕食害虫,某些寄生生物可以寄生在害虫身上,控制害虫的繁殖。
•拮抗菌和拮抗真菌:一些拮抗菌和拮抗真菌可以抑制植物病原体的生长。
农民可以利用这些有益微生物来减少病害的发生。
•引入有益昆虫:农民可以引入一些有益昆虫,如蜜蜂和寄生蜂,来帮助控制病虫害。
这些有益昆虫可以帮助传粉和控制害虫的数量。
3. 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利用农药来控制病虫害的方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化学防治措施:•选择适当的农药:农民应该选择适合目标害虫和病害的农药,并遵循正确的使用方法。
农药的选择应该考虑到环境因素和对非目标生物的影响。
•遵循安全使用指南:农民在使用农药时应该遵循安全使用指南,包括正确的服用剂量、使用期限和防护措施,以避免对自己和环境的伤害。
保护植物的六种方法
保护植物的六种方法保护植物是保护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任务之一。
以下是保护植物的六种方法,并提供了一些拓展信息。
1. 保护自然栖息地:自然栖息地是植物生长和繁殖的基础。
为了保护植物,我们需要保护和恢复自然栖息地,包括森林、湿地、草原等。
这可以通过制定和实施保护区、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计划来实现。
2. 控制入侵物种:入侵物种是指非本地物种侵入到自然环境中,对原生植物造成威胁。
为了保护植物,我们需要控制入侵物种的传播和扩散,例如通过人工清除、生物控制和法律限制等手段。
3. 反对非法采伐:非法采伐是全球范围内植物面临的主要威胁之一。
为了保护植物,我们需要打击非法采伐和木材贸易,并加强监管和执法措施。
此外,推广可持续林业管理和促进合法木材市场也是保护植物的重要举措。
4. 倡导可持续农业:农业是植物种群减少的重要因素之一。
为了保护植物,我们需要倡导可持续农业实践,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推广有机农业和农作物多样性,保护农田生态系统。
5. 提倡植物保护教育:教育是保护植物的基础。
为了保护植物,我们需要提倡植物保护教育,增强公众对植物保护的认识和意识。
这可以通过学校课程、宣传活动和公众参与项目来实现。
6. 种植本地植物:本地植物适应当地环境,对生态系统的稳定和保护起着重要作用。
为了保护植物,我们需要种植和保护本地植物,促进其繁殖和生长。
这可以通过推广本地植物的园艺和景观设计、建立本地植物保护区等方式实现。
综上所述,保护植物是保护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任务。
通过保护自然栖息地、控制入侵物种、反对非法采伐、倡导可持续农业、提倡植物保护教育以及种植本地植物等多种方法,我们可以共同努力保护植物,并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我国的植物保护方针
我国的植物保护方针植物保护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环节,它旨在保障作物的健康生长和产量,同时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国制定了以下植物保护方针:1.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预防为主是指通过采取一系列预防措施,如种植抗病品种、合理轮作、加强田间管理等,来降低作物患病的风险。
综合防治是指采用多种方法,如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进行全面、系统的防治。
2. 强化农业防治,注重生物防治。
农业防治是指通过科学的栽培管理措施,如合理施肥、控制灌溉、选用抗病品种等,来提高作物的抗病能力。
生物防治是指利用有益的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来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
这些方法具有环保、可持续的特点,应该得到强化和重视。
3. 优化化学防治,倡导绿色防控。
化学防治是指在必要时使用化学农药来防治病虫害。
但要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并严格按照规定使用。
绿色防控是指采用环保、安全的防控方法和技术,如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生态调控等,以减少对环境和作物的负面影响。
4. 分类指导,分区施策。
针对不同地区、不同作物、不同病虫害种类,制定分类指导方案,实施分区施策。
这样可以提高防治效果和效率,减少盲目用药和浪费。
5. 科学用药,合理施肥。
科学用药是指根据病虫害种类和发生规律,选择合适的农药种类和使用方法。
合理施肥是指根据作物需求和土壤条件,选择适宜的肥料种类和用量,以提高作物的抗病能力和产量。
6. 统筹规划,源头治理。
统筹规划是指根据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的整体情况,制定全面的植物保护规划。
源头治理是指从源头上预防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如加强植物检疫、消灭虫源等措施。
7. 统一战线,联防联控。
统一战线是指植物保护部门要加强与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合作与协调工作。
联防联控是指通过联防联控机制来加强植物保护工作的统一管理和控制。
这样可以更好地协调各方资源和技术力量,提高植物保护工作的整体水平。
此外还要加强技术培训和宣传教育方面的措施以促进植物保护方针的贯彻实施让更多的人了解植物保护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到植物保护工作中来为保障我国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植物保护策划书3篇
植物保护策划书3篇篇一植物保护策划书一、策划背景植物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为我们提供了氧气、食物、药材和美丽的景观。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植物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威胁,如过度开发、气候变化、病虫害等。
为了保护植物的多样性和生态平衡,我们需要制定有效的保护策略。
二、策划目标1. 提高公众对植物保护的认识和意识。
2. 加强对植物的保护和管理,减少人为破坏。
3. 监测和控制病虫害的传播,保护植物健康。
4. 推动植物保护的研究和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
三、策划内容1. 宣传与教育活动制作宣传海报、传单和视频,介绍植物保护的重要性和方法。
开展植物保护讲座和培训,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讲解。
组织学生和志愿者参与植物保护活动,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2. 保护措施设立自然保护区,加强对珍稀植物的保护。
制定合理的开发利用规划,避免过度开发导致植物灭绝。
加强对植物病虫害的监测和预警,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3. 研究与合作支持植物保护的研究项目,探索新的保护技术和方法。
与相关机构和组织合作,共同推动植物保护工作。
建立植物保护数据库,记录植物的种类、分布和保护状况。
4. 公众参与设立植物保护基金,鼓励公众捐款支持植物保护工作。
开展“我为植物做贡献”活动,鼓励公众参与植物保护行动。
建立公众监督机制,鼓励公众对破坏植物的行为进行举报。
四、执行计划1. 第一阶段([开始时间]至[结束时间])完成策划书的制定和审批。
开展宣传与教育活动,制作宣传资料并进行宣传。
2. 第二阶段([开始时间]至[结束时间])实施保护措施,设立自然保护区,加强对植物的保护和管理。
开展研究与合作,支持相关研究项目和建立数据库。
3. 第三阶段([开始时间]至[结束时间])继续开展宣传与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加强公众参与,设立基金和开展“我为植物做贡献”活动。
五、预算安排1. 宣传与教育活动:[X]元2. 保护措施:[X]元3. 研究与合作:[X]元4. 公众参与:[X]元5. 其他费用:[X]元总预算:[X]元六、注意事项1. 加强与相关部门和机构的沟通与合作,确保策划书的顺利实施。
植物保护学通论
植物保护学通论整理第一章绪论1.植物保护:综合利用多学科知识;以经济、科学的方法;保护人类目标植物免受生物危害;提高植物生产投入的回报;维护人类的物质利益和环境利益的实用科学..2.植物保护的对象:在广义上指在特定时间和地域范围内人类认定有价值的不同目标植物;在狭义上指人类的栽培作物;农业上一般用狭义的概念..4.有害生物:指那些危害人类及其财产利益的生物..6.3R:农药残留、有害生物再猖獗、有害生物抗药性..第二章植物病害1. 植物病害:植物由于致病因素的作用;其正常的生理和生化功能受到干扰;生长和发育受到影响;因而在生理或组织结构上出现种种病理变化;表现各种不正常状态即病态;甚至死亡的这种现象..观赏、食用:郁金香、茭白、韭黄2.植物病害三角:在自然情况下;植物病害的形成涉及植物、病原物和环境;它们之间呈三角关系;即“病三角”..病四角多了农业管理4.症状:植物受病原物侵染或不良环境因素影响后在组织内部或外表显露出来的异常状态..分为病状是指植物本身外部和内部表现出的异常状态和病征是指病原物在植物病部表面形成的结构..病状类型:变色、坏死、腐烂、萎蔫、畸形..病症类型:霉状物、粉状物白粉病和黑粉病、锈状物白锈病、粒状物、脓状物..5.植物病害类型:根据致病因素的性质分为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6.侵染性病害:由生物因素引起的植物病害;主要有真菌、细菌、病毒、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引起..其特点为:具传染性;田间有明显的发病中心、分布有一定规律;有明显的病变过程..7.非侵染性病害:由非生物因素而引起植物病害..其特点为:不具传染性;发病无规律、发生过程迅速;有些能恢复植物病原物包括:真菌、原核生物、病毒、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毒力:指农药对有害生物毒杀或机体结构和功能损害的能力;是衡量和比较农药潜在活性的指标;以LC50/EC50/LD50/ED50表示..致病性:是指一指生物具有的引致植物病害的能力;这种生物称为病原物..寄生性:一种生物从其他活的生物中获取养分的能力..8.真菌fungus:是一类营养体通常为丝状体;具细胞壁;异养型;以吸收的方式从外界获取营养;通过产生孢子进行繁殖的真核生物..9.真菌的营养体:真菌营养生长阶段所形成的结构..典型的营养体称为菌丝..菌丝成丛或交织成团的丝状体称为菌丝体..低等真菌的菌丝没有隔膜;高等真菌的菌丝有隔膜..10.吸器:菌丝体在寄主细胞内形成吸收养分的特殊结构..11.真菌组织体主要包括菌核、子座和菌索等..12.真菌的繁殖方法分:①无性繁殖:指真菌不经过核配和减数分裂;营养体直接以断裂裂殖、芽殖和割裂的方式产生后代新个体..无性孢子包括3类:游动孢子、孢囊孢子、分生孢子作用②有性繁殖:性细胞或性器官通过细胞核结合和减数分裂产生后代的生殖方式..一般经历质配、核配和减数分裂三个过程..有性孢子包括5类:休眠孢子囊、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担孢子 ..作用举例一种在实验室中你观察到的孢子;并描述其基本特征植物病原细菌革兰氏染色反应大多为阴性G-少数是阳性G+..喷菌现象、意义、步骤喷菌现象:由细菌侵染所致病害;受病害部位的薄壁细胞或维管束一般都有大量细菌存在;都可以在徒手切片中看到大量细菌从病部喷出的现象..其意义为:喷菌现象为细菌病害所特有;这是简便而可靠的诊断方法;是区别细菌病害或真菌、病毒病害的最简便手段之一..其步骤为:载玻片上滴加一滴水;剪取水稻条斑病菌叶片病健交界处组织块;将组织块放于水中;盖上盖玻片;静置1分钟后于显微镜下观察;对光自习观察组织块周围的变化..16.真菌界:分为壶菌门、接合菌门、子囊菌门、担子菌门、无性菌门..①壶菌门:营养体差异较大;较低等的为单细胞;可形成假根;较高等的可形成无隔菌丝体..无性繁殖产生游动孢子囊;有性繁殖产生休眠孢子囊..如引起玉米褐斑病的玉蜀黍节壶病..②接合菌门:菌丝体发达;无隔多核;细胞壁由几丁质组成..无性繁殖产生孢囊孢子;有性繁殖产生接合孢子..如引起甘薯软腐病的葡枝根霉..③子囊菌门:菌丝体发达有分隔和分枝;无性繁殖主要产生分生孢子;有性繁殖产生子囊和子囊孢子..子囊果的类型:闭囊壳、子囊壳、子囊盘、子囊座..引起植物病害的子囊菌有外囊菌引起桃缩叶病的畸形外囊菌、白粉菌引起麦类白粉病的禾布氏白粉菌、子囊壳菌引起每类赤霉病的玉蜀黍赤霉、子囊腔菌引起里黑星病的纳雪黑星菌、子囊盘菌引起油菜菌核病的核盘菌..④担子菌门:菌丝体发达;分隔分枝;细胞一般双核..无性繁殖除锈菌产生无性孢子外;其余很少产生无性孢子;有性繁殖产生担子和担孢子..分为黑粉菌引起小麦散黑穗病的黑粉菌和锈菌小麦条锈病、叶锈病和秆锈病..⑤无性菌门:菌丝发达;分隔、分枝;无性繁殖产生各种类型的分生孢子;有性阶段尚未发现..分为丝孢菌引起稻瘟病的灰梨孢、棉花黄萎病的大丽轮枝孢、黑盘孢菌、球壳孢菌黄麻秆枯病、无孢菌纹枯病..病毒:是由核酸和蛋白质外壳组成;需要在适宜寄主细胞内才能完成自身复制的非细胞生物..典型的病毒粒体是由核酸和蛋白质外壳组成25.病原物的侵染过程:植物个体遭受病原物侵染后的发病过程;又称病程..分为四个时期:侵入前期病原物侵入前已与寄主植物存在相互关系并直接影响病原物侵入的时期;该时期是阻止病原物侵入和发展的有利时期..、侵入期是从病原物开始侵入寄主到侵入后与寄主建立寄主关系的一段时间;以湿度和温度影响最大;侵入途径有直接侵入、自然孔口侵入、伤口侵入、潜育期是从病原物侵入寄主并建立寄生关系到寄主表现症状前的一定时期、发病期在发病最适温度范围内;温度愈高;愈有利于病斑扩展和孢子形成....26.不同植物病原菌真菌、细菌和病毒的侵入方式:自然孔口和伤口.. 28.病害循环:侵染性病害从寄主植物的前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个季节再次发病的过程..病原物的越冬或越夏三种方式:寄生、腐生、休眠..病原物的传播:气流传播、雨水传播、昆虫或其他生物传播、人为因素传播..初侵染:越冬或越夏的病原物;在植物一个生长季节中最初引起的侵染..再侵染:初侵染植物上病原物产生的繁殖体;经过传播;又侵染植物的健康部位或健康的植物..单循环病害:只有初侵染;没有再侵染的病害..多循环病害:一个生长季节中具有初侵染和再侵染的病害.. 29.柯赫法则:判定侵染性病害及病原物病原性的通则..内容:感病植物上伴随有病原物;在培养基上可分离培养;回接表现相同症状;再分离培养到相同病原物..第三章植物虫害2.昆虫的特征:昆虫属动物界、节肢动物门、昆虫纲;是体躯分为头、胸、腹3段;生有6足4翅的动物..具体表现为:①体躯由一系列体节所组成;明显分成头、胸和腹3个体段.. ②头部着生有口器、1对触角、1对复眼和0-3个单眼..是感觉和取食的中心.. ③胸部分为前胸、中胸和后胸3节;各节上着生有胸足1对;中、后胸一般各有1对翅..是运动中心.. ④腹部一般由9-11个体节所组成;末端生有外生殖器;有的还有1对尾须..是新陈代谢和生殖中心..⑤昆虫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有变态现象..3.昆虫的头式:根据昆虫口器的不同朝向;昆虫的头部存在三种不同的型式;分别为下口式、前口式、后口式..4.昆虫的触角:分节的构造;由柄节、梗节和鞭节组成..5.昆虫的眼睛:昆虫的眼有单眼和复眼两种..复眼是昆虫主要的视觉器官;由许多的小眼组成..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复眼也具诸多变化复眼是昆虫的主要视觉器官;对光较为敏感..昆虫单眼的构造比较简单;单眼只能辨别光的方向和强弱;不能形成物像..单眼分为背单眼和侧单眼两类..6.昆虫的口器:昆虫的取食器官..按食性和取食方式的不同分为咀嚼式口器最基本、最原始的口器类型;由上唇、上颚、下颚、下唇和舌五个部分组成、刺吸式口器、虹吸式口器、锉吸式口器、舐吸式口器..8.昆虫的足:足是昆虫体上最典型的附肢;位于体节的侧腹面..着生于昆虫胸部的足称胸足;着生于昆虫腹部的足称为腹足..成虫的胸足一般由基节、转节、腿节、胫节、付节和前付节6节组成..9.昆虫的翅膀:昆虫是无脊椎动物里唯一有翅的一类动物..昆虫的翅一般为三角形;有3个边和3个角..同时为了适于翅的折叠和飞行;翅上常发生一些褶线;通常还可分为若干区..翅脉: 昆虫的翅一般为双层膜质的构造;上下两层之间分布的气管;翅面沿气管周缘加厚则形成翅脉;对翅膜起着支架作用..翅脉在翅面的分布型式称为脉序或脉相..翅膀的类型有:膜翅、覆翅、鞘翅、半鞘翅、鳞翅、缨翅、毛翅、平衡棒10.昆虫的腹部:昆虫体躯的第三个体段;一般由9-11节组成;里面包藏着昆虫主要的内脏和生殖器官;因此腹部是昆虫新陈代谢和生殖中心.. 11.昆虫的内部器官按其功能主要分为:消化、排泄、呼吸、循环、生殖、神经和激素调控系统..重点①昆虫的消化系统由包括纵贯体腔中央从口到腔门的一根消化道及与消化有关的腺体组成;其功能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②昆虫的主要排泄器官是马氏管;是一些浸浴在血液里的细长盲管;开口在消化道中肠和后肠的交界处..③昆虫的呼吸系统由许多富有弹性和一定排列方式的气管组成;由气门开口于身体两侧..昆虫的呼吸作用主要靠空气的扩散作用和虫体呼吸运动的通风作用来完成的..高温条件下进行熏蒸杀虫;效果好且节约用药量..④昆虫的循环属开放式循环;由背血管和心脏组成;昆虫的血液不能输送氧气;主要作用是运送养分至全身各组织;并将废物送入排泄器官..杀虫剂直接影响循环系统表现为:某些无机盐类可使昆虫血细胞发生病变;烟碱类能扰乱血液的正常运行;除虫菊素和氰氢酸能降低昆虫血液循环的速率..⑤昆虫的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交感神经系统和周缘神经系统所组成..⑥昆虫的雌性生殖系统由卵巢、侧输卵管、中输卵管、生殖腔、生殖附腺、受精囊和受精囊腺等部分组成..在测报工作中;常通过解剖雌成虫的内生殖器官;观察卵巢发育进度;作为预测害虫的产卵量、为害时期、发生量以及迁飞等的依据..利用不育技术防治害虫已在近几十年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方法有射线不育、化学不育和激素不育等..⑦昆虫激素是虫体内腺体分泌的微量化学活性物质;支配和协调昆虫的生长发育和行为活动..内激素—内分泌器官分泌于体内;作用于其它的内部器官和腺体..外激素—外激素腺体分泌外激素分泌物由昆虫排于体外;作为种内个体间传递信息之用;故又称信息素..引诱作用..13.完全变态:昆虫一生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不全变态:昆虫的一生只经过卵、幼虫、成虫三个阶段..完全变态的昆虫有哪些:14.昆虫的个体发育阶段:卵期、幼虫期、蛹期、成虫期..①卵期:昆虫的个体发育阶段卵期;卵自产下后到孵化所经过的时间..卵壳的表面具有各式刻纹;其主要化学成分为骨蛋白和蜡质;一般杀虫剂难以进入..②幼虫期:昆虫从卵孵化为幼虫或若虫不全变态到变为蛹或成虫不全变态之前的整个发育阶段..③蛹期:全变态昆虫从幼虫变为蛹到羽化为成虫所经过的时间..蛹是全变态昆虫由幼虫变为成虫过程中的一个过渡虫态..分为:裸蛹、被蛹、围蛹..④成虫期:成虫羽化后至死亡所经过的时间..全变态昆虫的蛹或不全变态的末龄若虫脱皮变为成虫的过程称羽化..性二型现象:在昆虫中;反应身体结构和功能特征的某些变量在两性之间常常出现固有的和明显的差别;使人们能够以此判断昆虫的雌雄..世代重叠:多化性昆虫常由于成虫产卵期长;或越冬虫态出蛰不集中;而造成前一世代与后一世代同一虫态同时出现的现象..年生活史:一年中昆虫个体发育的全过程;称为年生活史或生活年史..17.昆虫的生物学习性①休眠:昆虫在其年生活史的某一阶段;由于不适宜的环境条件;常引起生长发育停止;不食不动;环境条件一旦转变为适宜;则生长发育迅速恢复正常状态的现象..②滞育:某些昆虫在一定的季节、一定的发育阶段;不论环境条件适合与否;而出现生长发育停止;不食不动的现象..滞育可分专性滞育和兼性滞育两类.引起昆虫种群中50%个体进入滞育的光周期界限称为临界光周期..③假死性:昆虫建立在神经反射活动基础上的一种对外来刺激作用所作的运动反应..这是昆虫逃避敌害的一种自卫式反应..④趋性:昆虫对外界环境刺激所表现的或趋或避的反应;是一种无条件的反射..趋性分为趋光性、趋化性、趋温性、趋湿性、趋颜色性等..⑤多型现象:有些昆虫除成虫期有性二型现象外;同一性别还分化成不同的形态;具有不同的生活习性的现象..⑥食性:昆虫由于种类繁多;通过自然选择;各自形成了特有的取食习惯和范围;这种对食物的选择性..通常按取食的食物类别可分为植食性、肉食性、腐食性和杂食性..⑦群集性:同种昆虫的个体高密度地聚集在一起生活的习性..群集有临时性群集和永久性群集之分..⑧迁移:指某种昆虫成群地从一个发生地转移到另一个发生地的现象;又称为迁飞;如粘虫、小地老虎、稻纵卷叶螟、稻褐飞虱等..18.昆虫的主要类群蝗虫式直翅目昆虫;前翅为复翅;后翅为膜翅..蚊子为双翅目;前翅为膜翅;后翅为平衡棒同翅目的蝉科、飞虱科、蚜科能够传播病毒..鳞翅目和鞘翅目昆虫的主要特征;并分别举3-5种该目中重要的农业害虫..①直翅目:咀嚼式口器;下口式;前翅革质;覆翅;后翅膜质;不全变态;蝗虫、蟋蟀、蝼蛄等..②半翅目:口器刺吸式;前翅基部革质;端部膜质;为半鞘翅;不全变态;蝽科、盲蝽科等..③同翅目:口器刺吸式;翅2对;前翅膜质;不全变态;蝉科、飞虱科、蚜科等..④缨翅目:锉吸式口器;翅狭长;翅脉退化最多只有2条;翅缘具密而长的缨状缘毛;不全变态;蓟马科等..⑤鞘翅目:口器咀嚼式;前翅为角质硬化的鞘翅;后翅膜质;完全变态;甲虫等..⑥鳞翅目:体、翅上密被鳞片和毛;口器虹吸式或退化;下唇须发达;完全变态..幼虫:口器咀嚼式;3对胸足;2-5对腹足;腹足有趾钩..蝶类和蛾类等..⑦膜翅目:口器咀嚼式或嚼吸式;翅两对;膜质;全变态;蜂类、蚂蚁等..⑧双翅目:口器刺吸式或舐吸式;仅有一对发达的膜质前翅;后翅特化为平衡棒;少数种类无翅;全变态;蚊子、苍蝇等..第四章农田草害什么是杂草常见杂草种类有哪三种特别是禾本科和莎草科杂草种类1.杂草:能够在人类试图维持某种植被状态的生境中不断延续其种族;并影响到人工植被状态的一类植物..具有适应性、持续性、侵染性..常见杂草种类:禾本科杂草看麦娘、野燕麦、马唐、稗草稻田危害最严重、牛筋草、千金子、狗尾草、莎草科杂草香附子、阔叶类杂草什么是杂草的适应性杂草适应性表现在什么方面2.杂草的适应性:抗逆性、可塑性、生长势、杂合性、拟态性..①抗逆性:杂草具有很强的生态适应性和抗逆性;表现在对盐碱、人工干扰、旱涝、极端高、低温等有很强的耐受能力..②可塑性:杂草在不同生境下;对自身个体大小、种群数量和生长量的自我调节能力;被称之为杂草的可塑性③生长势:杂草中的C4植物比例较高;C4植物由于光能利用率高、CO2和光补偿点低而饱和点高、蒸腾系数低;从而表现为净光合速率高;能够充分利用光能、CO2和水进行有机物的生产..所以杂草比作物竞争能力强..④杂合性:即生物种群等位基因的异质性..⑤拟态性:杂草具有较强的拟态性;如稗草和水稻;野燕麦和小麦、狗尾草与谷子;它们在形态、生长发育规律以及对生态环境的要求上都有许多相似之处;因而很难将这些杂草与其伴生的作物分开或从中清除..化感作用:植物向环境释放出特定的化学物质;影响周围其他植物生长发育现象..第六章农业有害生物的发生规律及预测问题一:对比单循环病害与多循环病害定义;发生特点及防治策略..举例小麦或水稻上常见的单循环病害和多循环病害单循环病害;只有初侵染;没有再侵染的病害..积年流行病害:水稻恶苗病、小麦散黑穗病、棉花黄萎病等..病原物抗逆性强;越冬率较高;较稳定..流行程度主要取决于初始菌量..在—个生长季中菌量增长幅度不大;但能够逐年积累;稳定增长;若干年后将导致较大的流行..防治单循环病害;消灭初始菌源..多循环病害;一个生长季节中具有初侵染和再侵染的病害..单年流行病害:稻瘟病、小麦锈病、马铃薯晚疫病等..多次再侵染;气流和流水传播;局部侵染;病原物越冬率低而不稳定;越冬后存活的菌量初始菌量不高..多循环病害在有利的环境条件下增长率很高;病害数量增幅大;可以在一个生长季内完成菌量积累;造成病害的严重流行..防治多循环病害主要应种植抗病品种;采用药剂防治和农业防治措施;降低病害的增长率..问题二:植物病害流行因素及主导因素如何确定一感病寄主植物:存在感病寄主植物是流行的基本前提..感病寄主植物还包括特定生育期或栽培不当造成的敏感状态的寄主植物..大面积集中种植单一农作物或单一品种..二强致病性的病原物:强致病性的小种或菌株;病原物的大量繁殖和有效传播;菌源大量积累;病原物抗逆性强;初侵染菌源数量多..三有利的环境条件:有利于流行的条件应能持续足够长的时间;且出现在病原物繁殖和侵染的关键时期..包括气象、土壤、栽培等因素..气象因素:能够影响病害在广大地区的流行;其中以温度、水分包括湿度、雨量、雨日、雾和露和日照最为重要;土壤因素:包括土壤的理化性质、土壤肥力和土壤微生物等;影响病害的局部流行;栽培因素:人类在农业生产中所采用的各种栽培管理措施;在不同情况下对病害发生有不同的作用..问题三:昆虫的种群季节性消长类型及主导因素分析一种群密度的季节性消长类型:多化性昆虫和季节性消长比较复杂;一般表现为斜坡型、阶梯上升型、马鞍型和抛物线型4种..①斜坡型:前期出现生长高峰;以后便直趋下降;如粘虫、小地老虎②阶梯上升型:逐代逐季数量递增;如三化螟、玉米螟、棉铃虫③马鞍型:唱在春秋季出现高峰;夏季下降;如桃蚜、棉蚜④抛物线型:声场季节中期出现高峰;两头较少;如高粱蚜、稻苞虫二主导因素分析:①气候制约型:以物种对气候的适应性为内因;以栖息地的气候条件为主要诱发因子的季节消长类型..如:小地老虎、斜纹夜蛾等②气候-食物制约型:以物种对气候条件或其食料条件的适应为主导因子的季节消长类型..如三化螟等③天敌制约型:以外界天敌的季节性消长为主导诱发因子的季节消长类型..如银纹夜蛾等3种种群数量增长模型:指数增长模型;逻辑斯谛模型;种群数量动态基本模型..生命表:是按种群的年龄虫龄和虫态程序编制的;系统记录种群死亡率和死亡原因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生殖力..性比:是种群中雌性个体数对雄性个体数的比..年龄结构:表示种群内各年龄组虫态个体占总体的百分率..问题八:虫害发生期预测方法1发育进度预测法根据害虫田间发育进度的检查结果;参考当时气温预报;加上相应的虫态历期;推算以后虫态的发生时间..此法用于短期预测;方法简单;准确率高..具体方法有历期法、分龄分级法及期距法..①历期法是对前一虫态或虫期的田间发育进度如化蛹率、羽化率等进行系统调查;当调查到其百分率达到始盛期16%、高峰期50%和盛末期84%时;分别加上当时气温下各虫期的历期;就能推导后面某一虫期的发生时间..②分级分龄法是选择害虫幼虫期和蛹期作1到2次发育进度调查;记录幼虫各龄的数量;分别计算百分率..根据各虫龄态的累积百分率;确定出可作为预测虫期的始盛期16%、高峰期50%和盛末期84%的主要虫源某一虫龄..然后根据各龄期到成虫所需的发育天数;预测成虫的始盛期、盛期和盛末期..此法简便实用;在水稻螟虫预测上经常被采用..③期距法是根据期距进行预测的一种方法..期距通常是指各虫期在田间出现的始盛期、高峰期和盛末期间隔的时间距离..第七章农业有害生物的防治技术与策略第八章有害生物防治的类型及各类型的定义、主要途径如生物防治的主要途径1.有害生物的防治技术:植物检疫、农业防治、作物抗害品种的利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2.植物检疫:是国家或地区政府;为防止危险性有害生物随植物及其产品的人为引入和传播;以法律手段和行政措施强制实施的保护性植物保护措施..4.植物检疫的实施内容①有害生物的风险评估与检疫对象的确定②疫区和非疫区的划分:③植物与植物产品的检验与检测④疫情处理⑤植物检疫法的制定和实施5.植物检疫的特点:预防性、法律的强制性、宏观战略性、全种群控制、管理综合性..6.农业防治:通过适宜的栽培措施降低有害生物种群数量或减少其侵染可能性;培育健壮植物;增强植物抗害、耐害和自身补偿能力、或避免有害生物危害的一种植物保护措施..其措施有:改进耕作制度、使用无害种苗、调整播种方式、加强田间管理、安全收获..7.作物抗害品种:是指具有抗害特性的作物品种;他们在同样的灾害条件下;能通过抵抗灾害、耐受灾害、以及灾后补偿作用;减少灾害损失;取得较好的收获..9.垂直抗性:专化性抗性或特异抗性. 是指作物品种只对一种或某几种病菌生理小种或害虫生物型表现抗性;对另一些则不表现抗性..10.水平抗性:指作物品种对病菌的生理小种或害虫的各种生物型均具有相似的抗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植物保护学科的重要性?(15)植物保护属于农学学科门类中的一级学科,是研究植物病虫害、杂草、鼠害等有害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和发生危害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的互作机制,以及检测预警和防控技术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重要性体现在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为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和维护公众健康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下就植物保护对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做详细论述:植物保护(简称植保)是综合利用多学科知识,以科学和经济的方法,保护人类的目标植物免受有害生物危害,提高生产投入的回报,维护人类的物质利益和环境利益的实用科学;作为农业技术措施,它是根据人类社会的需要,按照有害生物(病、虫、草、鼠)发生发展的自然规律和技术及管理的可能性,所进行的农事管理活动的一部分。
随着可持续农业的发展,植物保护对农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
粮食安全是农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植物保护与粮食安全之间必然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当然,植物保护对粮食安全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粮食的产量波动带来的生产安全问题,还会影响粮食安全的其他方面:(1)、粮食的品质安全既会受到有害生物的危害,也会受到农药残留的威胁。
有害生物不仅仅使粮食减产,而且会降低粮食的品质,主要表现为粮食的内在品质变差或致毒、外观变坏和保质期变短,危害粮食的品质安全。
例如,食用小麦赤霉病的病麦磨出的面粉后,轻则头疼、呕吐,重则有生命危险。
而植物保护时化学农药尤其是那些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会使粮食种残留的有毒成分增多,影响粮食的品质安全,危害人体健康。
(2)、粮食的储备安全一方面受到有害生物的危害,另一方面受到农药残留的影响。
有研究显示,从田间到餐桌,发展中国家粮食在储备过程中年损失至少在7000万t,主要的原因就是储粮虫害、鼠害和霉烂。
如果减少了这些损失就等同于增加了相同数量的粮食产量,也就意味着增强了储粮安全。
同时,受到储粮有害生物为害的粮食还会加快陈化速度,致使经济价值相应地快速贬值;而且入库的粮食已经付出全部生产成本,所以粮食的产后经济损失比产中更为可怕。
另一方面,粮食在储备过程中普遍采用“常温储藏加化学农药药剂熏蒸”的方法,在对付储粮病虫害和鼠害的同时,也造成粮食的二次农药污染,降低了粮食品质,加快储粮陈化,加大仓储成本,影响了粮食的储备安全。
(3)、粮食的生态安全不仅受到有害生物的危害,而且受到农药的严重污染。
在世界各国,入侵生物给所在国的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社会经济造成巨大危害,其中也包括对粮食生态安全的危害。
例如,紫茎泽兰就是一种对农业造成相当危害的入侵我国的恶性杂草。
它生命力极强,繁殖率很高,又难以消除,有明显的化感作用,一旦入侵田边地埂,就与庄稼争水、争肥、争阳光,从而导致土壤肥力严重下降,土地严重退化,造成入侵田块粮食作物减产。
另一方面,大量施用农药的单一植物保护模式,诱发了有害生物的抗药性和再猖獗,以及农药污染的产生,抑制土壤的生物活性,使土壤中对农作物具有高度毒害作用的微生物占优势地位,破坏了自然界原来的生态平衡,减少了生物多样性,恶化粮食生产的生态环境,影响了粮食的生态安全。
(4)、粮食的市场安全不仅受到有害生物的危害,而且受到农药残留的影响在世界经济日趋全球化的今天,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全世界共同面临的巨大挑战。
由于有害生物严重危害导致粮食的大量减产和品质下降,从而使粮食商品率和经济性降低,加上检验检疫的约束,往往使粮食市场的有效供给减少、粮食贸易受阻,尤其是国际粮食贸易,进而危害粮食的市场安全,影响粮食贸易对粮食供给波动的平抑作用。
正因为植物保护有着如此作用,所以加快发展植物保护学科的建立与稳定体系的形成、植保人才的培养等都对国家农业经济,粮食质量安全和人体健康有着重大影响。
2、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先进性?(15分)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最终目标,是控制有害生物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使有害生物维持在受害允许的密度水平以下,同时又要避免被治理的生态系统中其他有益的成员(生物和非生物的)受到不利的干扰。
它本身就具备了以下先进性:(1)、为了维持整个和谐自然的生态系统,不需要彻底消灭害虫害虫综合治理的特点就是允许害虫在经济损害允许水平下继续存在,不管是有益的昆虫,还是有害的昆虫,它在食物链当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一种生物的灭绝可能造成生物营养分级不均衡,严重的会造成食物链的中断,从而破坏整个的生态平衡,所以在防治有害生物的时候,不要求彻底消灭昆虫,在重点在于对有害生物进行自然控制,是指在某一特定的时期的昆虫种群数量是其出生率和死亡率相互作用的结果。
也就是说,昆虫在一般情况下增殖潜力总是呈增加趋势,但却有被环境中各个抑制因子所平衡,其结果表现为此时的种群密度,各种环境因子并不是恒定的,是以规律性的和不规律性的方式波动,因此,导致昆虫种群随之波动,如果环境条件不发生剧烈的变化,昆虫的虫口密度一般不会急剧上升或下降或灭绝,而是以平衡密度为中心来回波动。
(2)、以自然防治为主,各种防治方法相协调为辅昆虫处在生态系统中,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破坏恢复能力,所以我们不要一味想着有虫就去防治,应该综合分析,合理制定有害生物防治方案,配合多种防治方法协调使用,但是不管哪一种防治方法总存在它不足的地方,所以我们提出要以自然防治为主,充分开发和利用自然防治技术。
这样才更有利于我们生态环境的发展,减少对人,对环境的伤害。
综合治理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控制“环境”,增强自然因素的作用,一切人为防治措施都应该与自然控制协调,促进自然控制而不是削弱自然控制。
(3)、强调危害经济损失与防治费用的关系,凡是不达到经济阈值的一般不进行防治。
危害经济损失和防治费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如果防治费用超过了我们预期的指标,那这样的防治就是失败的,就是不可行的,如果害虫少并且危害不大,在后期作物的生长过程中也不具威胁性,那么我们就不用去对此类害虫进行防治,否则浪费了成本,还对生态系统有一定的危害。
目前,农林有害生物有几万多种,其中大部分是不能称为害虫的。
某些害虫在经济阈限水平下继续存在是合乎需要的,对人类有害的昆虫,对鸟类却是不可少的食物。
在昆虫体系中虽然有一部分昆虫取食作物,但危害并不严重,所以,凡是不达到经济阈值的一般不进行防治。
(4)、不仅仅考虑防治效果,还兼顾环境污染、生态平衡及社会安全。
传统的化学防治见效快、施用方便、农民易接受等特点,但随着人们对化学农药的过度使用,给害虫防治带来的严重后果,害虫产生抗药性增强、大量杀死天敌昆虫、对生物多样性构严重威胁、造成环境污染影响人类和动植物的生活生长等。
所以目前在有害生物的防治中不提倡使用农药,或者是合理使用农药,现在提倡一些对环境友好的防治方法,像生物防治,信息素防治等等,都是为了考虑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对人的危害,保持生态平衡,维护社会安全。
3、我国植物保护工作面临哪些挑战?(20分)目前,我国植保工作总体上仍处于依赖传统经验、传统技术、传统方式控制病虫灾害的阶段,不仅难以应对异常气候条件下,病虫灾害复杂多变的局面,而且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新要求极不相适。
以下就是我国植物保护工作面临的挑战:(1)、保障农业生产安全,迫切需要提升植保防灾减灾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首要任务,也是植保防灾的第一要务。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耕作制度变革,我国病虫灾害变规律发生了新变化,小麦条锈病菌源区向高海拔地区发展,飞蝗孳生区向高纬度扩散,发生范围呈扩大趋势;小麦赤霉病暴发频率显著上升,区域明显北扩;水稻“两迁”害虫发生面积居高不下,草地螟、黏虫重发区域不确定性增加。
免耕种植、连茬种植、秸秆还田等栽培措施推广普及,二点委夜蛾、玉米粗缩病、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等新发病虫不断出现,地下害虫、杂草稻等次要病虫上升为主要病虫。
玉米、马铃薯等主要粮食作物区域化种植进程快速推进,玉米螟、玉米大小斑病、马铃薯晚疫病等发生范围扩大、面积上升、程度加重。
小麦跨区机械化收割,也加速了小麦吸浆虫、孢囊线虫、节节麦等病虫害的传播蔓延。
这些都严重威胁着国家的粮食生产安全,保产就是增收、减损就是增效,迫切需要加强现代植保体系建设,全面提升监测防控能力和水平,有效控制病虫灾害。
(2)、保障“舌尖上”安全,迫切需要提升病虫绿色防控能力确保农产品数量安全的同时,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发展现代农业目标的重要内容,也是适应生活水平提高、公众消费理念转变的客观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环节,用最严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植保防灾减灾,不仅关系到农产品数量安全,也与农产品质量密切相关。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正加速从吃得饱向吃得安全、吃得放心转变,农药残留超标等质量安全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如个别地方出现的问题豇豆、毒韭菜、毒生姜等问题,以及高毒农药屡禁不止,超范围、超剂量使用等问题,一度成为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曝光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与此同时,国际农产品竞争日趋激烈,一些国家以农残超标为由,提高农产品准入门槛,加大了我国农产品出口难度。
迫切需要转变传统防控策略,大力推行灯光诱杀、性诱剂诱杀、生物防治、生态控制等无害化防控技术,优先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对路农药品种,着力促进防控措施由主要依赖单一化学农药防治向绿色防控和综合防治转变。
(3)、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迫切需要提升植保社会化服务能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线,转变生产经营方式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前提,植保防灾减灾必须与之相适应。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就业,一方面为缓解农村资源承载压力,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形成适度规模经营、促进集约化生产、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创造了有利条件和契机。
另一方面,也致使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短缺问题日益凸显,农作物病虫害防控是农业生产过程中劳动强度最大、用工最多、技术含量最高、任务最重的环节,“谁来种田”、“谁来防病治虫”已成为制约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的重大问题。
迫切需要扶持发展多种形式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向农民、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各类生产经营主体提供农资供应、耕整土地、育秧育苗、测土施肥、病虫防治、机播机收等全程服务,大规模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着力提高防控组织化程度和科学化水平,为促进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提高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提供有力支撑。
(4)、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迫切需要提升农药减量控害能力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建设摆在同等重要位置,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等可持续发展之路,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科学内涵是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永续地利用自然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和可再生资源,保持农业生产率稳定增长,满足逐年增长的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