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教案-第五章糖代谢-6学时
生物化学教案
生物化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
2、使学生掌握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如蛋白质、核酸、糖类和脂质。
3、帮助学生理解生物体内的物质代谢过程,包括糖代谢、脂代谢、蛋白质代谢等。
4、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糖代谢的主要途径和关键酶。
2、难点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物质代谢的调控机制。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系统地讲解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体系。
2、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的生物化学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和过程。
3、实验教学法:安排实验课程,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培养实验技能和观察分析能力。
四、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通过提问“什么是生命的物质基础?”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从而引出生物化学这门课程的主题。
2、生物化学概述介绍生物化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主要研究内容。
强调生物化学在生命科学中的重要地位和应用领域。
3、生物大分子蛋白质讲解蛋白质的组成成分(氨基酸)、结构层次(一级结构、二级结构、三级结构、四级结构)。
举例说明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如血红蛋白的结构与载氧功能。
核酸介绍核酸的种类(DNA 和 RNA)、组成单位(核苷酸)和结构特点。
阐述 DNA 的双螺旋结构模型和 RNA 的种类及功能。
糖类讲解糖类的分类(单糖、二糖、多糖)和主要功能。
举例说明多糖在生物体中的重要作用,如淀粉和纤维素。
脂质介绍脂质的分类(脂肪、磷脂、固醇)和主要功能。
解释脂质在细胞膜结构和能量储存中的作用。
4、物质代谢糖代谢详细讲解糖酵解、有氧氧化和磷酸戊糖途径的过程、关键酶和生理意义。
分析糖代谢异常与疾病的关系,如糖尿病。
脂代谢讲述脂肪的分解代谢(β氧化)和合成代谢的过程。
介绍血脂的组成和代谢,以及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蛋白质代谢讲解蛋白质的降解途径和氨基酸的代谢途径。
阐述蛋白质代谢与氮平衡的关系。
5、实验教学安排实验课程,如蛋白质的性质实验、酶活性的测定等。
生物化学第五章糖代谢
生物化学第五章糖代谢第五章糖代谢一、糖类的生理功用:①氧化供能:糖类是人体最主要的供能物质,占全部供能物质供能量的70%;与供能有关的糖类主要是葡萄糖和糖原,前者为运输和供能形式,后者为贮存形式。
②作为结构成分:糖类可与脂类形成糖脂,或与蛋白质形成糖蛋白,糖脂和糖蛋白均可参与构成生物膜、神经组织等。
③作为核酸类化合物的成分:核糖和脱氧核糖参与构成核苷酸,DNA,RNA等。
④转变为其他物质:糖类可经代谢而转变为脂肪或氨基酸等化合物。
二、糖的无氧酵解:糖的无氧酵解是指葡萄糖在无氧条件下分解生成乳酸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其全部反应过程在胞液中进行,代谢的终产物为乳酸,一分子葡萄糖经无氧酵解可净生成两分子ATP。
糖的无氧酵解代谢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1. 活化(己糖磷酸酯的生成):葡萄糖经磷酸化和异构反应生成1,6-双磷酸果糖(FBP),即葡萄糖→6-磷酸葡萄糖→6-磷酸果糖→1,6-双磷酸果糖(F-1,6-BP)。
这一阶段需消耗两分子ATP,己糖激酶(肝中为葡萄糖激酶)和6-磷酸果糖激酶-1是关键酶。
2. 裂解(磷酸丙糖的生成):一分子F-1,6-BP裂解为两分子3-磷酸甘油醛,包括两步反应:F-1,6-BP→磷酸二羟丙酮+ 3-磷酸甘油醛和磷酸二羟丙酮→3-磷酸甘油醛。
3. 放能(丙酮酸的生成):3-磷酸甘油醛经脱氢、磷酸化、脱水及放能等反应生成丙酮酸,包括五步反应:3-磷酸甘油醛→1,3-二磷酸甘油酸→3-磷酸甘油酸→2-磷酸甘油酸→磷酸烯醇式丙酮酸→丙酮酸。
此阶段有两次底物水平磷酸化的放能反应,共可生成2×2=4分子ATP。
丙酮酸激酶为关键酶。
4.还原(乳酸的生成):利用丙酮酸接受酵解代谢过程中产生的NADH,使NADH重新氧化为NAD+。
即丙酮酸→乳酸。
三、糖无氧酵解的调节:主要是对三个关键酶,即己糖激酶(葡萄糖激酶)、6-磷酸果糖激酶-1、丙酮酸激酶进行调节。
己糖激酶的变构抑制剂是G-6-P;肝中的葡萄糖激酶是调节肝细胞对葡萄糖吸收的主要因素,受长链脂酰CoA的反馈抑制;6-磷酸果糖激酶-1是调节糖酵解代谢途径流量的主要因素,受ATP和柠檬酸的变构抑制,AMP、ADP、1,6-双磷酸果糖和2,6-双磷酸果糖的变构激活;丙酮酸激酶受1,6-双磷酸果糖的变构激活,受ATP的变构抑制,肝中还受到丙氨酸的变构抑制。
《生物化学》教案
第五周第1次课(9月24日)第2次课(9月25日)第3次课(9月26日)第4次课(9月27日)(2)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一一氨基酸(3)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的连接方式8、课堂答疑(5分钟)。
三、参考资料:1、使用教材:张又良、郭桂平主编《生物化学》,第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年11月出版.2、参考资料:(1)吴梧桐主编《生物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年8月出版.(2)仲其君、陈志超主编《生物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年7月出版.四、教学反思注:教案按每次课填写,每次课均在课前填好本表,重复班级授课可不另填写。
第七周第1次课(10月8日)第2次课(10月9日)第3次课(10月10日)第4次课(10月11日)示、仿真等)I实验室等)教学目标:掌握:蛋白质的分子组成、结构、基本单位,蛋白质的变性。
熟悉: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的连接方式,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了解:蛋白质的紫外吸收性质和分类。
运用:学生能够运用所学蛋白质相关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蛋白质变性、沉淀等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蛋白质的元素组成及特点;蛋白质理化性质。
难点: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及理化性质。
教学内容、过程及时间安排(含讲授、课堂讨论、练习等环节):一、基本内容1、提问回顾上节课内容(5分钟)。
二、讲解内容1、讲解蛋白质的基本结构(5分钟)。
2、重点讲解蛋白质的空间结构(20分钟)。
3、讲解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20分钟)。
(1)一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2)空间结构与功能的关系4、讲解蛋白质的理化性质(25分钟)。
(1)蛋白质的两性解离和等电点(2)蛋白质的高分子性质(3)蛋白质的变性(4)蛋白质的沉淀与凝固(5)蛋白质的紫外吸收性质5、讲解蛋白质的分类(10分钟)。
6、课堂答疑(5分钟)。
三、参考资料:1、使用教材:张又良、郭桂平主编《生物化学》,第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年11月出版.2、参考资料:(1)吴梧桐主编《生物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年8月出版.(2)仲其君、陈志超主编《生物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年7月出版.四、教学反思注:教案按每次课填写,每次课均在课前填好本表,重复班级授课可不另填写。
《生物化学》教案(完整)
《生物化学》教案(一)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 理解生物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2) 掌握生物大分子的基本结构和功能(3) 了解生物化学的发展历程和分支学科2. 能力目标(1) 能够运用生物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生物学问题(2) 具备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的能力3. 情感目标(1) 培养对生物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情(2) 增强团队协作和自主学习的能力(3) 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创新精神二、教学内容1. 生物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1)生物化学的定义(2)生物化学的研究内容(3)生物化学与生物学、化学的关系2. 生物大分子的基本结构与功能(1)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2)核酸的结构与功能(3)糖类的结构与功能3. 生物化学的发展历程和分支学科(1)生物化学的发展历程(2)生物化学的分支学科(3)生物化学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生物化学的定义、概念和原理2. 案例分析法:分析生物大分子的实例,加深对结构与功能的理解3. 实验演示法:展示生物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和能力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生物化学问题,提高学生的思考和交流能力四、教学准备1. 教材和参考书:准备生物化学教材和相关参考书籍2. 课件和教案:制作课件和教案,以便于课堂教学3. 实验器材:准备生物化学实验所需的器材和试剂4. 网络资源:收集生物化学相关的网络资源,以便于学生自主学习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2. 期中考试:设置期中考试,检验学生对生物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生物化学》教案(二)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 掌握生物分子的检测方法和技术(2) 了解生物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3) 理解生物化学实验的安全性和注意事项2. 能力目标(1) 具备生物化学实验的操作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3) 提高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3. 情感目标(1) 培养对生物化学实验的兴趣和热情(2) 增强团队协作和自主学习的能力(3) 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创新精神二、教学内容1. 生物分子的检测方法和技术(1)光谱分析法(2)色谱分析法(3)电泳分析法2. 生物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1)实验原理和实验设计(2)实验操作步骤和技巧(3)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3. 生物化学实验的安全性和注意事项(1)实验室安全知识(2)实验药品和试剂的安全使用(3)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生物分子的检测方法、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2. 实验演示法:展示生物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和能力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生物化学实验问题,提高学生的思考和交流能力4.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提高实验技能四、教学准备1. 教材和参考书:准备生物化学教材和相关参考书籍2. 课件和教案:制作课件和教案,以便于课堂教学3. 实验器材:准备生物化学实验所需的器材和试剂4. 网络资源:收集生物化学相关的网络资源,以便于学生自主学习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生物化学》教案(《生物化学》教案(六)六、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 理解酶的本质和特性(2) 掌握酶促反应的原理和动力学(3) 了解酶的应用和影响酶活性的因素2. 能力目标(1) 能够分析和解释酶促反应的速率曲线(2) 具备设计酶实验和处理酶反应数据的能力(3) 提高对酶在工业和医学领域应用的认识3. 情感目标(1) 培养对酶研究的兴趣和热情(2) 增强团队协作和自主学习的能力(3) 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创新精神二、教学内容1. 酶的本质和特性(1)酶的定义和分类(2)酶的结构与功能关系(3)酶的特性(专一性、高效性、作用条件的温和性)2. 酶促反应的原理和动力学(1)酶促反应的机理(2)酶促反应的动力学(米氏方程、速率曲线)(3)酶活性的测定方法3. 酶的应用和影响酶活性的因素(1)酶在工业中的应用(例如:洗涤剂、生物燃料)(2)酶在医学和诊断中的应用(例如:药物代谢、疾病诊断)(3)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温度、pH、抑制剂、激活剂)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酶的本质、酶促反应原理和酶的应用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酶应用案例,加深对酶的理解3. 实验演示法:展示酶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和能力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酶相关问题,提高学生的思考和交流能力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生物化学》教案(七)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 理解代谢途径的概念和分类(2) 掌握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的途径和调控(3) 了解代谢疾病和药物设计的基本原理2. 能力目标(1) 能够分析和解释代谢途径中的关键步骤和调控机制(2) 具备设计代谢实验和处理代谢数据的能力(3) 提高对代谢途径在生物技术和医学领域应用的认识3. 情感目标(1) 培养对代谢研究的兴趣和热情(2) 增强团队协作和自主学习的能力(3) 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创新精神二、教学内容1. 代谢途径的概念和分类(1)代谢途径的定义和特点(2)代谢途径的分类(糖代谢、脂肪代谢、氨基酸代谢)(3)代谢途径的调控机制2. 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的途径和调控(1)糖酵解途径和柠檬酸循环(2)氧化磷酸化和呼吸链(3)光合作用的途径和调控3. 代谢疾病和药物设计的基本原理(1)代谢紊乱与代谢疾病(2)药物设计中的代谢考虑(3)个人化医疗与代谢组的应用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代谢途径的概念、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的途径和调控2. 案例分析法:分析代谢疾病和药物设计的案例,加深对代谢途径的理解3. 实验演示法:展示代谢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和能力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代谢相关问题,提高学生的思考和交流能力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生物化学》教案(八)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 理解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2) 掌握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的机制(3) 了解基因表达调控和突变的基本原理2. 能力目标(1) 能够分析和解释遗传重点和难点解析1. 生物大分子的基本结构与功能:蛋白质、核酸和糖类的结构与功能是生物化学的基础,理解这些概念对于后续章节的学习至关重要。
生物化学第五章糖代谢
糖酵解小结
⑴ 反应部位:胞浆 ⑵ 糖酵解是一个不需氧的产能过程 ⑶ 反应全过程中有三步不可逆的反应
G
G-6-P
ATP
ADP
己糖激酶
ATP
ADP
F-6-P
F-1,6-2P
磷酸果糖激酶-1
ADP
ATP
PEP
丙酮酸
丙酮酸激酶
(psicose,allulose)
D(-)-果糖
(fructose)
D(+)-山梨糖
(sorbose)
二羟丙酮
(dihytroasetone)
吡喃
呋喃
-D-吡喃果糖
-D-吡喃葡萄糖 吡喃型和呋喃型的D-葡萄糖和D-果糖(Haworth式)
-D-呋喃果糖
-D-呋喃葡萄糖
成环
转折
葡萄糖由Fischer式改写为Haworth式的步骤
核糖 + NADPH+H+
淀粉
消化与吸收
ATP
作为生物体的结构成分
糖类是细胞中非常重要的一类有机化合物,主要的生物学作用如下:
作为细胞识别的信息分子
作为生物体内的主要能源物质
合成的前体
作为其它生物分子如氨基酸、核苷酸、脂等
(四)糖类的生物学作用
一、双糖的酶促降解
糖复合物
糖—肽链
糖—核酸
糖—脂质
肽聚糖
(peptidoglycans)
脂多糖
(lipopolysauhards)
糖基酰基甘油
(glycosylacylglycerols)
糖鞘脂
(pglycosphingolipids)
糖蛋白
生物化学讲义第五章糖代谢
第五章糖代谢【目的和要求】1、掌握糖分解代谢,糖酵解和有氧氧化的途径及催化所需的酶,特别是关键酶和主要的调节因素以及各通路的生理意义。
2、掌握肝糖原合成、分解及糖异生的途径及关键酶。
掌握磷酸戊糖途径的关键酶和生理意义。
掌握乳酸循环的过程及生理意义。
3.熟悉糖的主要生理功能,糖是生物体主要的供能物质, 血糖的概念,正常值以及血糖的来源、去路。
4.了解糖的吸收方式是通过主动转运过程,糖代谢异常。
【本章重难点】⒈糖酵解及有氧氧化的基本途径及关键酶⒉TAC、糖异生的生理意义⒊糖原合成分解的调节⒋血糖的调节⒌TAC循环、生理意义、调控⒍糖异生学习内容第一节概述第二节糖的无氧分解第三节糖的有氧氧化第四节磷酸戊糖途径第五节糖原的合成与分解第六节糖异生第七节血糖及其调节第一节概述糖的主要生理功能⑴是提供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据估计人体所需能量50%~70%左右是由糖氧化分解提供的。
⑵糖也是组成人体的重要成分,如核糖构成核苷酸及核酸成分;蛋白多糖构成软骨、结缔组织等的基质;糖脂是生物膜的构成成分等。
⑶体内还具有一些特殊生理功能的糖蛋白。
糖的消化和吸收食物中糖类主要为淀粉,口腔唾液腺及胰腺分泌有淀粉酶,仅能水解淀粉中的α-1,4糖苷键,产生分子大小不等的线形糖。
淀粉主要在小肠内受淀粉酶作用而消化。
在小肠黏膜细胞刷状缘上,含有α-葡萄糖苷酶,继续水解线形寡糖的α-1,4糖苷键,生成葡萄糖。
消化道吸收入体内的单糖主要是葡萄糖,葡萄糖经门静脉进入肝,部分再经肝静脉入体循环,运输到各组织,血液中的葡萄糖称为血糖,是糖在体内的运输形式。
糖的储存形式是糖原。
第二节糖的无氧分解糖的分解代谢是糖在体内氧化供能的重要过程。
糖氧化分解的途径主要有三条:①无氧酵解;②有氧氧化;③磷酸戊糖途径。
在供氧不足的情况下,葡萄糖或糖原的葡萄糖单位通过糖酵解途径分解为丙酮酸,进而还原为乳酸的过程称为糖的无氧分解,由于此过程与酵母菌使糖生醇发酵的过程基本相似,故又称为糖酵解(glycolysis)。
生物化学--糖代谢
COO-
C
O~ P
H2 O
CH2
烯醇化酶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10)磷酸烯醇式丙酮酸旳磷酸转移
COO-
ADP ATP
C
O~ P
CH2
丙酮酸激酶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COO-
CO
CH
3
丙酮酸
2. 丙酮酸转变为乳酸
COOH NADH+H + NAD +
CO
CH
3
乳酸脱氢酶
丙酮酸
COOH
CHOH
CH
H2O
延胡索酸酶
COO-
HOCH
CH2 COO-
延胡索酸
苹果酸
反应8:苹果酸氧化生成草酰乙酸
乙酰-CoA H2O
草酰乙酸
苹果酸脱氢酶 (氧化)
苹果酸
NADH
柠檬酸合成酶 (缩合)
柠檬酸
顺乌头酸酶(脱水)
H2O
顺乌头酸
H2O
顺乌头酸酶
(水化)
异柠檬酸
H2O
延胡索酸酶
(加水)
延胡索酸
FADH2
NADH
非糖物质
血糖 肝、肌肉 合成糖原
(3.89~6.11mmol/L) 转变为
[血糖]> 8.9mmol/L
非糖物质
转变成其他 糖及衍生物
尿糖
血糖水平旳调整
正常情况,来路去路,维持动态平衡 1.肝脏调整 [血糖]正常水平,肝糖元Glc,[Glc]
糖异生作用加强 [血糖]正常水平,Glc肝糖元,[Glc]
糖异生作用减弱 2.肾脏调整
肾 糖 阈 : 肾 脏 所 能 保 持 旳 最 高 [Glc] 在 160180mg/dl,
生物化学——-糖代谢
45
46
47
(二)反应过程
⑴ 乙酰辅酶A进入TCA 不可逆 柠檬酸合成酶:关键酶,调节点
48
⑵柠檬酸经顺乌头酸生成异柠檬酸(顺乌头酸 酶)
(3)异柠檬酸氧化生成a-酮戊二酸和CO2 异柠檬酸脱氢酶(NAD+) :关键酶(主要) 不可逆
49
(4) a-酮戊二酸氧化脱羧生成琥珀酰CoA
17
(四)F-1,6-BP 甘油醛-3-磷酸+磷酸二羟丙酮
醛缩酶
(五)磷酸二羟丙酮
甘油醛-3-磷酸
磷酸丙糖异构酶
18
19
(六) 甘油醛-3-磷酸
1,3-二磷酸甘油酸
1. 酶 : 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NAD+ ,NADH+H+) 2. 十步反应中唯一的氧化还原反应
20
3.生成2( NADH+H + ),两种去向:
糖异生途径
无氧
淀粉 乳酸、氨基酸、甘油
H2O+CO2 ATP
乳酸
9
第二节 糖酵解
一 概述 (一)概念:糖酵解(glycolysis)是通过一
系列酶促反应将葡萄糖降解为丙酮酸的过 程。 Glycolysis is the metabolic pathway that converts glucose into pyruvate。 (二)部位:胞浆 (三)产物:丙酮酸
(一)概念: 生物体内糖类、脂肪和氨基酸等的氧化产物乙
酰辅酶A与草酰乙酸缩合生成柠檬酸,柠檬酸再通 过一系列氧化步骤产生CO2、NADH+H+及FADH2,并 重新生成草酰乙酸进行再循环,从而降解乙酰基 并产生能量的代谢过程。
也叫柠檬酸循环,Krebs循环 H.A.Krebs 1937年提出 1953--- Nobel Prize in Medicine
《生物化学》教案(完整)
重点
难点
重点:
(1)蛋白质在不同酸碱环境中所带电荷的不同;
(2)蛋白质的等电点的应用价值;
(3)蛋白质变性的本质和手段。
教学
方法
理论讲授
教学主要内容
1.两性解离:
等电点:当蛋白质溶液处于某一pH时,蛋白质解离成正、负离子的趋势相等,即成为兼性离子,净电荷为零,此时溶液的pH称为蛋白质的等电点。
pH大于pI:蛋白质带负电
蛋白质变性后的性质改变:溶解度降低、粘度增加、结晶能力消失、生物活性丧失及易受蛋白酶水解。
若蛋白质变性程度较轻,去除变性因素后,蛋白质仍可恢复或部分恢复其原有的构象和功能,称为复性。
蛋白质沉淀:在一定条件下,蛋白疏水侧链暴露在外,肽链融会相互缠绕继而聚集,因而从溶液中析出。
变性的蛋白质易于沉淀,有时蛋白质发生沉淀,但并不变性。
超滤法:应用正压或离心力使蛋白质溶液透过有一定截留分子量的超滤膜,达到浓缩蛋白质溶液的目的。
丙酮沉淀使用丙酮沉淀时,必须在0~4℃低温下进行,丙酮用量一般10倍于蛋白质溶液体积。蛋白质被丙酮沉淀后,应立即分离。除了丙酮以外,也可用乙醇沉淀。
盐析:(salt precipitation)是将硫酸铵、硫酸钠或氯化钠等加入蛋白质溶液,使蛋白质表面电荷被中和以及水化膜被破坏,导致蛋白质沉淀。
蛋白质的凝固作用(protein coagulபைடு நூலகம்tion):蛋白质变性后的絮状物加热可变成比较坚固的凝块,此凝块不易再溶于强酸和强碱中。
4.紫外吸收(280nm)、
5.呈色反应(茚三酮反应、双缩脲反应)。
六、蛋白质的分离纯化与结构分析
1.蛋白质的分离纯化
透析(dialysis):利用透析袋把大分子蛋白质与小分子化合物分开的方法。
《代谢生物化学》教案
《代谢生物化学》教案
代谢生物化学教案(完整)
一、教学目标
* 了解代谢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 掌握生物体内的代谢过程及其调控机制。
* 了解代谢的重要性及其在生物学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
1. 代谢生物化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 生物体内的能量转化和储存。
3. 糖代谢及其调控。
4. 脂代谢及其调控。
5. 蛋白质代谢及其调控。
6. 代谢物的合成与分解。
三、教学方法
1. 授课:结合理论知识进行系统讲解。
2. 实验:开展代谢生物化学实验,如测定酶活性、代谢产物等。
3. 讨论:引导学生针对实际问题展开讨论,加深对代谢生物化学的理解。
四、教学评价
1. 参与度: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操作。
2.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3. 期末考核:通过期末考试来评估学生对代谢生物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五、教学资源
1. 教材:《代谢生物化学教程》
2. 实验器材:酶活性测定仪、pH计、离心机等。
六、教学进度安排
1. 第一周:代谢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第二周:生物体内的能量转化和储存。
3. 第三周:糖代谢及其调控。
4. 第四周:脂代谢及其调控。
5. 第五周:蛋白质代谢及其调控。
6. 第六周:代谢物的合成与分解。
以上是《代谢生物化学》教案的简要内容介绍,希望对您有帮助!。
生物化学课件第5章--糖代谢
2021/5/4
17
(二)丙酮酸转变成乳酸
CH2 CO
乳酸脱氢酶LDH
CH2 CHOH
COOH 丙酮酸 NADH+H+
COOH NAD+ 乳酸
1,3-二磷酸 甘油酸
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
3-磷酸甘 油醛
保证糖酵解继续进行
2021/5/4
18
★★
己糖激酶
- G
G-6-P
ATP
F-6-P
6-磷酸果 糖激酶-1
Pi
磷酸二 羟丙酮
3-磷酸甘油 醛脱氢酶
1,3-二磷酸甘油酸
+2ATP
磷酸甘油 酸激酶
3-磷酸甘油酸
25
(二)丙酮酸氧化脱羧为乙酰CoA
线粒体内
COOH
NAD+ NADH+H+
C O + HSCoA CH3
丙酮酸脱氢 酶复合体
CH3
+
CO ~ SCoA
CO2
丙酮酸
乙酰CoA
2021/5/4
26
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
2021/5/4
2
第一节 概述
糖是一大类有机化合物,其化学
本质为多羟醛或多羟酮类及其衍生 物或多聚物.
可分为 单糖(葡萄糖、果糖) 双糖(蔗糖、乳糖、麦芽糖) 多糖(淀粉、纤维素、糖原)
2021/5/4
3
H-1C-OH
H-2C-OH HO-3C-H O
H-4C-OH H-5C
6
HO-CH2
H5
4
2021/5/4
42
三、葡萄糖的有氧氧化生理意义
1、体内供能的主要途径,1分子的葡 萄糖可以生成30或32(36或38)分 子的ATP
生物化学简明教程 第五章—糖代谢
糖类代谢
三羧酸循环 草酰 乙酸 苹果 酸 NADH
定义:在有氧条件下,酵解产物丙酮 酸被氧化分解成CO 2 和H 2 O,并以ATP形 式贮备大量能量的代谢系统。
乙酰CoA 加入2C 柠檬 酸
丙酮酸
异柠 檬酸 NADH 草酰 琥珀酸 CO2 NADH
延胡 索酸 FADH2 琥珀 酸 1ATP 琥珀酰
GTP 琥珀酸
-酮戊二酸脱氢酶系
α- 酮戊二酸
琥珀酰CoA GDP Succinyl-CoA Pi
NADH CO2
TCA循环特点:
(1)进行部位:线粒体 (2)关键酶:柠檬酸合酶,异柠檬酸脱氢酶,-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
(3)三羧酸循环:
4次脱氢(其中三次以NAD+为受氢体,一次以FAD为受氢体) 2次脱羧
----已糖激酶
Hexokinase Glucose
or葡萄糖激酶(肝) Glucose 6-phosphate 反应不可逆
-G6P
已糖激酶以六碳糖为底物,专一性不强,可催化一切己糖转变为已糖磷酸 葡萄糖激酶只作用于葡萄糖,仅存在于肝脏
已糖激酶需为Mg2+或其他二价金属如Mn2+所活化
(2)6-磷酸葡萄糖转化成6-磷酸果糖(Fructose-F6P)
Fructose 6-phosphate
Phospho-fructokinase Enolase
-2PG
-PEP FBP
----Pyruvate kinase ----Pyruvate
4、特点: (1)反应部位:胞液 (2)关键酶:己糖激酶,6-磷酸果糖激酶,丙酮酸激酶 (3)能量的净生成:2ATP,同时生成2NADH
α-酮 戊二酸
CoA
大学生物化学课件糖代谢
细胞模型的建立
通过细胞培养技术可以建立各种糖代谢异常的细胞模型,如糖尿病细胞模型、肥胖细胞
模型等,为研究糖代谢异常的发生机制和治疗方法提供基础。
细胞内糖代谢过程的观察
利用荧光标记技术可以实时观察细胞内糖代谢过程中各种物质的动态变化,从而深入了 解糖代谢的调控机制。
2024/1/25
细胞内信号传导的研究
2024/1/25
25
实验方法与技术在糖代谢研
06
究中的应用
2024/1/25
26
酶学方法在糖代谢研究中的应用
1 2
酶动力学研究
通过测定酶的催化反应速率和底物浓度之间的关 系,可以了解糖代谢过程中酶的催化机制和调控 方式。
酶抑制剂研究
利用酶抑制剂可以特异性地抑制糖代谢过程中的 某些关键酶,从而研究这些酶在糖代谢中的作用 和调控机制。
18
糖原合成的过程及调控机制
共价修饰调节
糖原合酶的活性受到共价修饰的调节,如磷酸 化和去磷酸化。
变构调节
某些代谢物可以与糖原合酶结合,改变其构象 从而影响其活性。
2024/1/25
激素调节
胰岛素可以促进糖原的合成,而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则可以抑制糖原的合成 。
19
糖异生与糖原合成的比较
相同点
两者都受到多种因素的调 节,如激素和代谢物等。
2024/1/25
维持血糖水平稳定
在长时间饥饿或低血糖状态下,糖异 生能够维持血糖在正常水平,保证大 脑等重要器官的能量供应。
调节酸碱平衡
糖异生过程中产生的某些中间产物可 以参与酸碱平衡的调节。
16
糖原合成的过程及调控机制
葡萄糖的活化
葡萄糖在己糖激酶的作用下磷酸化为葡萄糖-6-磷酸。
生物化学 王镜岩 第五章 糖代谢
第五章糖代谢一、知识要点(一)糖酵解途径:糖酵解途径中,葡萄糖在一系列酶的催化下,经10步反应降解为2分子丙酮酸,同时产生2分子NADH+H+和2分子ATP。
主要步骤为(1)葡萄糖磷酸化形成二磷酸果糖;(2)二磷酸果糖分解成为磷酸甘油醛和磷酸二羟丙酮,二者可以互变;(3)磷酸甘油醛脱去2H及磷酸变成丙酮酸,脱去的2H被NAD+所接受,形成NADH+H+。
(二)丙酮酸的去路:(1)有氧条件下,丙酮酸进入线粒体氧化脱羧转变为乙酰辅酶A,同时产生1分子NADH+H+。
乙酰辅酶A进入三羧酸循环,最后氧化为CO2和H2O。
(2)在厌氧条件下,可生成乳酸和乙醇。
同时NAD+得到再生,使酵解过程持续进行。
(三)三羧酸循环:在线粒体基质中,丙酮酸氧化脱羧生成的乙酰辅酶A,再与草酰乙酸缩合成柠檬酸,进入三羧酸循环。
柠檬酸经脱水加水转变成异柠檬酸,异柠檬酸经连续两次脱羧和脱羧生成琥珀酰CoA;琥珀酰CoA发生底物水平磷酸化产生1分子GTP和琥珀酸;琥珀酸再脱氢,加水及再脱氢作用依次变成延胡索酸,苹果酸及循环开始的草酰乙酸。
三羧酸循环每循环一次放出2分子CO2,产生3分子NADH+H+,和一分子FADH2。
(四)磷酸戊糖途径:在胞质中,在磷酸戊糖途径中磷酸葡萄糖经氧化阶段和非氧化阶段被氧化分解为CO2,同时产生NADPH + H+。
其主要过程是G-6-P脱氧生成6-磷酸葡萄糖酸,再脱氢,脱羧生成核酮糖-5-磷酸。
6分子核酮糖-5-磷酸经转酮反应和转醛反应生成5分子6-磷酸葡萄糖。
中间产物甘油醛-3-磷酸,果糖-6-磷酸与糖酵解相衔接;核糖-5-磷酸是合成核酸的原料,4-磷酸赤藓糖参与芳香族氨基酸的合成;NADPH+H+提供各种合成代谢所需要的还原力。
(五)糖异生作用:非糖物质如丙酮酸,草酰乙酸和乳酸等在一系列酶的作用下合成糖的过程,称为糖异生作用。
糖异生作用不是糖酵解的逆反应,因为要克服糖酵解的三个不可逆反应,且反应过程是在线粒体和细胞液中进行的。
生物化学电子教案
第五章糖代谢从本章开始将讨论物质代谢,即糖、脂、蛋白质和核酸在体内的代谢变化规律。
这种代谢包括物质的分解代谢、合成代谢和能量代谢等,糖类的分解代谢是研究最早了解清楚的,同时糖代谢的最后途径-三羧酸循环亦为其他物质分解代谢所共有。
掌握糖代谢的主要途径:糖酵解、有氧氧化、糖原合成与分解、糖异生的反应过程及生理意义;熟悉血糖的来源、去路及调节,熟悉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理意义。
一.糖类的消化吸收淀粉主要消化部位是小肠。
淀粉在消化道中经淀粉酶、a-葡萄糖苷酶等作用而成为葡萄糖,后者经门静脉吸收入体内。
二.葡萄糖的分解代谢糖在体内的主要分解途径包括糖酵解、糖的有氧氧化和磷酸戊糖途径。
(一)糖酵解1. 定义:糖的无氧分解是指葡萄糖或糖原在无氧条件下,分解成乳糖的过程。
因其反应过程与酵母的生酵发酵相似,故又称糖酵解。
2. 反应部位:在细胞浆内进行,因酵解过程中所有的酶均存于胞浆。
3. 反应过程:为便于理解,可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葡萄糖酸酯的生成特点:是G活化的过程,需消耗能量,从G→FDP,要消耗二分子ATP:从糖原→FDP,消耗一分子A TP。
有二步不可逆反应,分别由关键酶已糖激酶和磷酸果糖激酶-1(主要限速酶)催化。
己糖磷酸酯不易透出细胞,有利于糖的作用。
第二阶段:FDP裂解成二分子3 -磷酸甘油醛1.3-二磷酸甘油醛和磷酸二羟丙酮是同分异构体,可互变。
第三阶段:生成丙酮酸,产生ATP特点:此阶段中生成的1.3-二磷酸甘油酸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分子中均含有一个高能磷酸键,这种高能磷酸基可转移到ADP分子上形成A TP,这种直接将作用物分子中高能磷酸基转移给ADP使其磷酸化为ATP的过程称作用水平磷酸化。
一分子G变2分子丙酮酸时可生成4分子ATP。
丙酮酸激酶催化的反应是糖酵解过程中第三个不可逆反应,是第三个关键酶。
第四阶段:丙酮酸还原成乳酸丙酮酸在无氧时加氢还原成乳酸,其中的NADH由3-磷酸甘油醛脱氢而来。
4. 肌肉及红细胞糖酵解(1)肌肉:运动初(2-3分钟)所需能量来于磷酸肌酸和糖酵解。
第五章糖代谢
己糖激酶 (hexokinase)
P O CH2
H H
OH
OH H
HO
OH
H OH
G-6-P
➢反应不可,消耗1分子ATP
➢己糖激酶(HK)四种isoenzyme
➢ 肝脏中为glucokinase(GK)
➢ 磷酸化使Glu不能自由逸出细胞
Glu ATP
ADP G-6-P
F-6-P F-1,6-2P
ATP ADP
O CH3
L-Rha
O
D-Glu
O
L-Ara
O
HO
D-Xyl
第一节 概述
Haworth式:单糖的端基差向异构体(α,β-构型, anomer)
六碳吡喃糖和五碳呋喃糖:C5-R或C4-R与端基碳上OH同侧者为 β型,异侧者为α型
五碳吡喃糖:端基碳上OH与C4-OH在同侧为α型,异侧者为β型
O CH3
第二节 糖的分解代谢 补充知识 酸-醇的成酯反应
ROH + R1COOH
ROH + H3PO4
O R1 C OR
O HO P OR
OH
第二节 糖的分解代谢
2.1 糖的无氧分解
第一阶段:糖酵解途径
葡萄糖磷酸化为6-磷酸葡萄糖
HO CH2
H H
OH
OH H
HO
OH
H OH
Glu
ATP
ADP
Mg2+
第一节 概述
1.3 糖代谢 分解代谢:主要指葡萄糖(Glu)的分解过程
“磷酸戊糖途径”
需氧
CO2 + H2O
三羧酸循环 有氧情况
CO2 + H2O
第五章-糖代谢(中职护理《生物化学》)教学资料
α-1,4糖苷键
α-1,6糖苷键
糖原是动物体内糖的储存形式之一 ,是机体能迅速动用的能量储备。
• 糖原储存的主要器官及其生理意义 肌肉:肌糖原,180~300g,主要供肌肉收缩所需 肝脏:肝糖原,70~100g,维持血糖水平
一 ,糖 原 合 成
糖 代 谢 概 况 —— 5个途径
糖原
糖原 糖原 磷酸戊糖 合成 分解
核糖 途径
ATP
有氧氧化 H2O+CO2
+
葡萄糖 丙酮酸
NADPH+H+
乳酸
消化与吸收
糖异生途径 无氧 分解
淀粉 乳酸、氨基酸、甘油
第一节 糖的分解代谢
第一节 糖的分解代谢
葡萄糖
糖 酵 解 乳酸+少量ATP 有氧氧化 CO2+H2O+大量ATP 磷酸戊糖途径 5-磷酸核糖+NADPH
2. 低血糖的影响
血糖水平过低,会影响脑细胞的功能 ,从而出现 头晕、倦怠无力、心悸等症状 ,严重时出现昏迷,称为低血糖休克。
Thank you !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磷酸二羟丙酮 3-磷酸甘油醛
糖 E1:己糖激酶
NAD+
酵 解
E2: 磷酸果糖激酶
的 E3: 丙酮酸激酶
代
NADH+H+
1,3-二磷酸甘油酸
ADP ATP
谢 途
乳酸
3-磷酸甘油酸
径
NAD+ NADH+H+
2-磷酸甘油酸
ATP ADP
丙酮酸
《生物化学》教学课件:第五章 糖代谢
• 有氧氧化(aerobic oxidation): 在有氧条件下,需氧生物和哺乳动物组织 内的丙酮酸彻底氧化分解为CO2和H2O, 即糖的有氧氧化 。
一、糖酵解的反应过程
糖酵解的代谢反应过程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由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pyruvate) 的过程,称之为糖酵解途径(glycolytic pathway)。
促进2,6二磷酸果糖水解。 抑制糖的分解。
2. 丙酮酸激酶: 变构调节
ATP 丙氨酸(肝)
-
1,6-二磷酸果糖
+
丙酮酸激酶 pyruvate kinase
共价修饰调节
Pi 磷蛋白磷酸酶
丙酮酸激酶
(有活性)
丙酮酸激酶 P
(无活性)
ATP
ADP
胰高血糖素
PKA, CaM激酶
PKA:蛋白激酶A (protein kinase A)
(三)经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分解
二、 三羧酸循环
三羧酸循环亦称柠檬酸循 环(citric acid cycle),这是因 为循环反应中的第一个中间产 物是一个含三个羧基的柠檬酸。 由于Krebs正式提出了三羧酸循 环的学说,故此循环又称为 Krebs循环。
⑸ 磷酸二羟丙酮异构为3-磷酸甘油醛。
(4) 醛缩酶
(5) 磷酸丙糖异构酶
3.放能(releasing energy——丙酮酸 的生成:
• 3-磷酸甘油醛经脱氢、磷酸化、脱水及放 能等反应生成丙酮酸,包括六步反应。
⑹ 3-磷酸甘油醛脱氢并磷酸化生成1,3-二磷 酸甘油酸;
⑺ 1,3-二磷酸甘油酸脱磷酸后转变为3-磷酸 甘油酸,将磷酸交给ADP生成ATP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变构抑制剂: 柠檬酸; ATP(高浓度)。
(3)F-1,6-BP 正反馈调节该酶。
2.丙酮酸激酶
(1)变构激活剂:1,6-二磷酸果糖
(2)变构抑制剂:ATP, 丙氨酸
3. 己糖激酶或葡萄糖激酶
(1)6-磷酸葡萄糖可反馈抑制己糖激酶,但对葡萄糖激酶无影响。
量,1mol葡萄糖可氧化产生2840 kJ的能量。
(二) 维持血糖 糖原储存能量,维持血糖恒定。
(三) 提供合成原料可提供合成某些氨基酸、脂肪、胆固醇、核苷等物质的原料。
(四) 构成组织细胞糖蛋白、蛋白聚糖、糖脂等是组织细胞的重要成分。
(五)其他功能构成免疫球蛋白、血型物质、凝血因子等。
二、糖的分类
二、糖原分解
(一) 反应过程
1. 糖原分解为1-磷酸葡萄糖
2. 1-磷酸葡萄糖转变成6-磷酸葡萄糖
3. 6-磷酸葡萄糖水解生成葡萄糖
4. 脱枝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作用
在几个酶的共同作用下,最终产物中的85%为1-磷酸葡萄糖,15%为游离葡萄糖。
小结:
1.糖的生理功能
2.糖的分类
3.糖原的合成与分解(重点)
一位老和尚,他身边聚拢着一帮虔诚的弟子。这一天,他嘱咐弟子每人去南山打一担柴回来。弟子们匆匆行至离山不远的河边,人人目瞪口呆。只见洪水从山上奔泻而下,无论如何也休想渡河打柴了。无功而返,弟子们都有些垂头丧气。唯独一个小和尚与师傅坦然相对。师傅问其故,小和尚从怀中掏出一个苹果,递给师傅说,过不了河,打不了柴,见河边有棵苹果树,我就顺手把树上唯一的一个苹果摘来了。后来,这位小和尚成了师傅的衣钵传人。
2.糖无氧酵解的过程、关键步骤、关键酶。
3.糖无氧酵解的意义。
课后总结分析:
5、教学内容要重点突出,主线清晰,层次分明,讲透难点,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6、为提高教学效率,应做到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7、采用以问题提出和案例分析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力求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举临床例子。
从Gn开始 2×2-1= 3ATP
5. 乳酸的去路
(1)乳酸可进一步分解利用或进入肝进行糖异生。
(2)在缺氧等情况下乳酸生成增多,可导致代谢性酸中毒。
6.某些组织细胞如视网膜、睾丸、白细胞、瘤细胞等即使在有氧条件下,仍以糖酵解为主要供能方式,此种现象称为反巴斯德效应。
7. 2,3-二磷酸甘油酸(2,3-BPG)支路
授课资源(请打√)
多媒体□√ 模型□ 实物□ 挂图□ 其他□
教学目的:
了解生物氧化的概念、特点和意义,掌握线粒体生物氧化体系,高能磷酸化合物和ATP的生成方式,熟悉呼吸链的抑制剂、解偶联剂,了解氧化磷酸化的作用机制。
教学方法、手段:
板书、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教学重点、难点:
生物氧化的特点和方式、ATP的生成方式、氧化磷酸化的机理
(20分钟)糖原的概述
10分钟:课程小结
思考题、作业题、讨论题:
1.糖的生理功能
2.糖的分类
3.糖原的合成与分解
课后总结分析:
1、教学内容要重点突出,主线清晰,层次分明,讲透难点,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2、为提高教学效率,应做到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采用以问题提出和案例分析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力求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举临床例子。
糖原的结构特点及其意义:
1. 葡萄糖残基以α-1,4-糖苷键形成长链。
2. 约10个葡萄糖残基处形成分枝,分枝处葡萄糖以α-1,6-糖苷键连接,分支增加,溶解度增加。
3. 每条链都终止于一个非还原端。非还原端增多,以利于其被酶分解。
一、糖原合成
(一)合成部位
1. 组织定位 主要在肝、肌肉
2. 细胞定位 胞浆
1.葡萄糖磷酸化为6-磷酸葡萄糖
2. 6-磷酸葡萄糖转变为 6-磷酸果糖
3. 6-磷酸果糖转变为1,6-双磷酸果糖
4. 磷酸己糖裂解成2分子磷酸丙糖
5. 磷酸丙糖的同分异构化
第二阶段:磷酸丙糖分解成丙酮酸
6. 3-磷酸甘油醛氧化为1,3-二磷酸甘油酸
7. 1,3-二磷酸甘油酸转变成3-磷酸甘油酸
※在这个反应中,底物分子内部能量重新分布,生成高能键,使ADP磷酸化生成ATP的过程,称为底物水平磷酸化(substrate level phosphorylation) 。
红细胞中存在2,3-BPG支路。2,3-BPG与Hb结合,可降低Hb与氧的亲和力,促进氧的释放,以满足组织细胞对氧的需要。
(三)糖酵解的调节
主要是通过对己糖激酶、6-磷酸果糖激酶-1、丙酮酸激酶三个关键酶的活性的调节,分为激素调节和代谢物的变构调节及共价修饰调节。
1.6-磷酸果糖激酶-1(PFK-1)
8. 3-磷酸甘油酸转变为2-磷酸甘油酸
9. 2-磷酸甘油酸转变为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10. 酸烯醇式丙酮酸转变成丙酮酸, 并通过底物水平磷酸化生成ATP
这是糖酵解途径中的第二次底物水平磷酸化。
第三阶段:丙酮酸转变成乳酸
11.乳酸生成
反应中的NADH+H+ 来自于上述第6步反应中的 3-磷酸甘油醛脱氢反应。
男人当中有胆子大的果然回去试探老婆,果然老婆们的理解均与餐桌上的女士相同。
她们都是左手,男人们当然要以左手计。
而他们都是右手,他们当然作右手想
(10分钟)课程回顾
(10分钟)糖原合成与分解的意义与调节
(40分钟)糖的无氧氧化
(10分钟)糖的无氧氧化的特点和意义
10分钟:小结
思考题、作业题、讨论题:
1.糖原合成与分解的意义。
世上有走不完的路,也有过不了的河。过不了的河掉头而回,也是一种智慧。但真正的智慧还要在河边做一件事情:放飞思想的风筝,摘下一个“苹果”。历览古今,抱定这样一种生活信念的人,最终都实现了人生的突围和超越。
(3分钟)新课导入
(7分钟)新课导入
(10分钟)糖的生理功能
(20分钟)糖的分类
(10分钟)糖代谢概况
(2)长链脂肪酰CoA为葡萄糖激酶变构抑制剂。在饥饿时可减少肝摄取葡萄糖。
小结:
1.糖原合成与分解的意义。
2.糖无氧酵解的过程。
3.糖无氧酵解的意义。
桌上流行一首顺口溜:握着老婆的手,好像右手握左手。
每当有人念出:熟悉的或不熟悉的一桌子人便会意地放声笑起来,气氛立刻就轻松了。当然,这是基于人家对该顺口溜的一致理解——感觉准确,描述到位。
(二)糖酵解反应特点及意义
1. 反应部位胞浆。
2. 糖酵解是一个不需氧的产能过程。
3. 反应全过程中有三步不可逆的反应。
4. 产能的方式和数量 (1) 产能方式为底物水平磷酸化,是某些细胞在供氧正常时的重要供能途径,如红细胞。也是机体在缺氧情况下获取能量的有效方式
(2)净生成ATP数量:从G开始 2×2-2= 2ATP
(二)糖原合成过程
1. 葡萄糖磷酸化生成6-磷酸葡萄
2. 6-磷酸葡萄糖转变成1-磷酸葡萄糖
由于糖原分子延长需形成α-1,4-糖苷键,故葡萄糖分子C1上的羟基须活化,有利于与糖原末端葡萄糖残基的游离C4羟基缩合。
3. 1- 磷酸葡萄糖转变成尿苷二磷酸葡萄糖
UDPG可看作“活性葡萄糖”,在体内充作葡萄糖供体。
4. 糖原分子的延长
(三)糖原合成反应的特点
1. 糖原n 为原有的细胞内的较小糖原分子,称为糖原引物(primer), 作为UDPG 上葡萄糖基的接受体。
2. 糖原合酶(glycogen synthase)是糖原合成过程的关键酶。
3.糖原合成是消耗能量的过程 需要消耗2个高能磷酸键的能量。
4.糖原分枝的形成
有一天在餐桌上有人又念起这段顺口溜,男人们照例笑得起劲。
后来发现餐桌上的一位女人没笑。男人们忙说闹着玩别当真。没想到女人认真地说:最妙的就是这“右手握左手”。第一,左手是最可以被右手信赖的;第二,左手和右手彼此都是自己的;第三,别的手任怎么叫你愉悦兴奋魂飞魄散,过后都是可以甩手的,只有左手,甩开了你就残缺了,是不是?一桌子男人都佩服,称赞女人的理解深刻而独到,妇人淡淡地说 :有什么深刻而独到,不妨回去念给你们各自的老婆听听,看她们说些什么。
4、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充分突出教学内容,课件内容要衔接好。
每堂课后要对所讲内容进行小结,并布置思考题和预习内容。
授课题目(章、节或主题):
第五章糖代谢2
课时安排
2
授课时间
第6周
授课类型(请打√)
理论课□√ 研讨课□ 习题课□ 复习课□ 其他□
授课方法(请打√)
讲授□√ 讨论□ 示教□ 自学辅导□ 其他□
教学内容及过程设计
补充内容和时间分配
一、课程回顾:
(和同学们互动,以提问的方式回忆上节课所讲内容并板书)
第一节糖的概述
一、糖的生理功能
二、 糖的分类
三、糖代谢的概况
第二节糖原的合成与分解
一、糖原合成
二、糖原分解
二、讲授新课:
三、糖原合成与分解的意义
(一) 糖原是葡萄糖的一种储存形式。当糖供应丰富及能量充足时,一部分糖可合成糖原储存。当糖的供应不足或能量需求增加时,储存的糖原可分解为6-磷酸葡萄糖,为机体氧化供能。
第三节 糖的分解代谢
一、糖的无氧氧化 (Glycolysis)
在不需氧情况下,葡萄糖生成乳酸(lactate)的过程称之为糖的无氧氧化,又称为糖酵解。其反应部位在胞浆。
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由葡萄糖分解成磷酸丙糖。
第二阶段:由磷酸丙糖分解成丙酮酸
第三阶段:由丙酮酸转变成乳酸。
(一)反应过程
第一阶段:葡萄糖分解成磷酸丙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