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护理学-胃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目三消化系统疾病患者的护理
任务一胃炎患者的护理
胃炎是指由任何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炎症,常伴有上皮损伤和细胞再生,是最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之一。
分类:按临床发病缓急和病程长短,一般将胃炎分为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
一、急性胃炎
急性胃炎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急性胃黏膜炎症。
【病因和发病机制】
1.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能抑制胃粘膜生理性前列腺素的合成,削弱其对胃黏膜的保护作用,是最常引起胃黏膜炎症的药物。
3.急性应激严重脏器病变、大面积烧伤等应激状态下,生理性代偿功能不足以维持胃粘膜的微循环正常运行,造成胃黏膜缺血缺氧、黏液分泌减少等,导致胃黏膜屏障破坏,引起胃黏膜糜烂和出血。
3.乙醇乙醇具有亲脂性和溶脂能力,高浓度乙醇能直接破坏胃粘膜屏障。
【分类】
1.幽门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胃炎;
2.除幽门螺杆菌之外病原体感染引起的急性胃炎;
3.急性糜烂性出血性胃炎,此类型临床最常见,本节重点讨论。
【临床表现】
多数患者症状不明显,有症状者常有下列表现;
1.上腹痛、饱胀不适、食欲减退等;
2.上消化道出血是该病最突出的临床表现,常以突发的呕血和(或)黑便而就诊,约占上消化道出血病人的10%-30%,仅次于消化性溃疡。
【诊断要点】
1.近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某些抗肿瘤药、铁剂和氯化钾等药物;
2.严重疾病状态或大量饮酒者;
3.出现呕血和(或)黑便的;
4.胃镜检查见胃黏膜多发性糜烂、出血灶和浅表溃疡的,具有确诊价值。
【治疗】
治疗原则:针对病因和原发疾病采取防治措施。处于急性应激状态者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由药物引起者应立即停药。同时可给予抑制胃酸分泌和胃黏膜保护药物。
【护理】
1.护理评估
1)病史有服用非甾体药物和其它对胃黏膜在有损伤的药物,严重应激状态等。
2)身体评估有上腹痛和饱胀不适,严重者出现呕血和(或)黑便。
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粪便检查:粪便潜血试验阳性。
(2)胃镜检查:一般应在大出血后24-48小时内进行,镜下可见到胃黏膜多发糜烂、出血灶和浅表溃疡。
2.护理问题
1)知识缺乏:缺乏有关本病的病因及防治知识。
2)潜在并发症:上消化道出血。
3.护理措施
1)一般护理
(1)病情观察:观察病人有无上腹痛、食欲不振等消化的表现,尤为注意病人是否有上消化道出血的征象。
(2)休息与体位病人要注意休息,减少活动。
(3)饮食护理:进食要定时定量,不可暴饮暴食。可给予少渣、温凉半流食,如有少量出血可给米汤、牛奶等流食以中和胃酸,如出血量大或呕吐频繁时要禁食。
2)药物治疗指导病人正确使用如阿司匹林等对胃黏膜有损伤的药物,必要时可同时服用胃黏膜保护剂和制酸剂。
3)心理护理做好病人的心理疏导,解除其紧张情绪。
【健康教育】
1.疾病相关知识宣教。
2.保持良好心情。正确指导患者生活规律,注意劳逸结合
3.进食要有规律,避免过冷、过热、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及浓茶、咖啡等我,戒酒。
4.按时正确服药。避免感冒等各种感染的不良刺激。
【预后】
去除病因后,一般预后良好,有的患者因为反复或大量出血而危及生命。
【理实一体】
患者,女,42岁,患风湿关节炎十余年,长期口服阿司匹林,近日患者自觉上腹部不适、恶心、食欲减退,今晨起排柏油样便2次,量约200g,来院就诊。查体:体温36.8℃,脉搏90次/分。呼吸22次/分血压100/65mmHg。神志清,表情痛苦,腹软,上腹部轻压痛,肝脾未触及。
【直通护考】
单项选择题
1.下列哪项不是急性胃炎的病因 A.药物 B.胆汁反流
C.幽门螺杆菌 D.急性应激 E.自身免疫反应
2.对急性胃炎具有确诊价值的检查是 A.胃液分析 B.胃镜检查
C.血清学检查 D.活组织检查 E.胃脱落细胞检查
3.急性糜烂性胃炎的主要临床表现是 A.上消化道出血
B.上腹部疼痛、烧灼感 C.恶心、呕吐
D.上腹饱胀、食欲不振、暖气等 E.上腹部隐痛
(1)E;(2)B;(3)A
二、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是指由各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其发病率在各种胃病中占首位,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男性稍多于女性。
【病因】
1.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胃炎最主要的病因。
2.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饮食中高盐和缺乏新鲜蔬菜、水果与慢性胃炎的发生关系密切。另外,长期饮浓茶、咖啡、烈酒,食用过热、过冷和粗糙的、刺激性的食物对胃黏膜也有损伤。
3.自身免疫自身免疫性胃炎患者血清中含有壁细胞抗体和内因子抗体。
4.其它因素大量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十二指肠液返流,老龄化至胃黏膜退行性变等。【发病机制】
1.幽门螺杆菌具有鞭毛结构,可在胃黏膜层自由活动,并紧贴胃黏膜上皮细胞,直接侵袭胃黏膜;它能分泌尿素酶,影响胃内的酸性环境,并可直接损伤上皮细胞。幽门螺杆菌能产生细胞毒素使上皮细胞空泡变性,使黏膜损伤和发生炎症;幽门螺杆菌的菌体细胞壁还作为抗原诱导自身免疫反应。
2.非甾体类抗炎药,刺激性食物,十二指肠返流等因素会使胃的黏膜屏障作用减弱而破坏胃黏膜。
【分类】
我国目前采用的是国际上新悉尼系统的分类方法,将慢性胃炎分为慢性非萎缩性、萎缩性和特殊类型三大类,而慢性萎缩性胃炎又分为多灶萎缩性胃炎和自身免疫性胃炎。
【临床表现】
慢性胃炎起病隐匿,病程迁延,缺乏特异性症状。约有70%-80%的病人无任何症状,部分患者出现上腹痛或饱胀不适、恶心、嗳气、食欲减退等。少数病人合并有少量上消化道出血。自身免疫性胃炎患者可出现恶性贫血和体重减轻。体征不明显,可出现上腹部压痛。
【诊断要点】
【治疗】
治疗原则:去除病因、缓解症状、控制感染、防治并发症。
【护理】
1.护理评估
1)病史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长期进食高盐、粗糙、刺激性食物和咖啡、浓茶等。
2)身体评估有上腹部痛、饱胀、恶心、食欲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