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运动归因

合集下载

运动心理学-归因理论在运动中的应用

运动心理学-归因理论在运动中的应用
影响归因的因素还有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 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
体育运动中的归因训练:
1、进行积极的反馈 2、增加成功的体验 3、建立成功与失败的恰当标准 4、明确各种影响因素的可控性 5、设置明确与具体的目标 6、强调个人努力 7、谨慎地比较个体之间的差异 8、实事求是
案例
这是一节五年级的体育课,正在进行的教学内容是50米快速跑。教师将全班 学生分成了男女各两组进行分组练习,同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
运动中的归因三维度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B.weiner)对行为结果的归 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
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 (internalattribution\external attribution), 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stability),可 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controlability)
主讲人:XXX
归因的概念 奥地利社会心理学家F.海德Heider在其 1958年出版的《人际关系心理学》中首先 提出归因理论。
归因是指个体对自我或他人行为结果的原 因进行分析、解释和推测的认知过程。
人们进行归因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总 结经验教训,以便在未来的活动中少走弯 路,取得更好的成绩。归因活动是一种普 遍的心理现象,它渗透在人们生活、工作 的各个领域。
归因的原则:
1. 协变性原则。海德认为,人们通常认为,任何特定 的行为都是由许多原因决定的。按照协变性的原则, 应该在许多不同的条件下寻找特殊结果和特殊原因 的联系。
2. 打折扣原则。凯利认为,“某一特定原因在产生特 定结果中的作用,假如有其他似是而非的原因也存 在的话,应该打折扣”。也就是说,在有一种以上 的原因可能起作用的情况下,我们的归因不要做得 太自信,不要轻易把结果归因于某个特殊的原因。

《运动归因》课件

《运动归因》课件

2023
REPORTING
THANKS
感谢观看
运动归因的基本原理强调运动行为的可观察性和可测量性,以及因果关系的确定性 和可靠性。
运动归因的基本原理还涉及到个体差异、环境因素和长期效应等多个方面,需要综 合考虑。
运动归因的主要方法
实验法
通过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控 制实验条件,观察运动干预对
个体或群体的影响。
观察法
通过观察个体或群体的运动行 为,记录和分析运动数据,评 估运动效果。
表现。
通过分析运动员的运动数据,可 以找出其优势和不足,进而制定 针对性的训练计划,提高训练效
果。
运动归因还可以用于评估运动员 的体能状况,预测其竞技表现, 为教练员和运动员提供重要的参
考依据。
运动比赛中的应用
在运动比赛中,运动归因可以 用于分析比赛数据,评估运动 员和队伍的表现。
通过分析比赛数据,可以找出 比赛中的关键因素和胜负手, 为运动员和教练员提供决策支 持。
2023
《运动归因》ppt课 件
REPORTING
2023
目录
• 运动归因概述 • 运动归因的原理与方法 • 运动归因的实际应用 • 运动归因的未来发展 • 结论与展望
2023
PART 01
运动归因概述
REPORTING
定义与概念
定义
运动归因是一种将运动行为与健 康、疾病等结果关联起来的研究 方法,旨在探究运动对个体和群 体的健康影响。
结合智能穿戴技术,实时监测运动员身体状态,优化训练效果。
运动归因在体育产业中的发展前景
01
02
03
赛事运营
为赛事组织者提供精准的 运动员表现分析,优化赛 事组织和运营。

体育运动中的归因训练的具体方法

体育运动中的归因训练的具体方法

体育运动中的归因训练的具体方法引言:归因训练是一种帮助运动员理解自身表现的方法,通过分析运动成绩和结果,运动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从而提高自己的表现。

本文将介绍体育运动中的归因训练的具体方法。

一、内部归因方法内部归因方法是指将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归因于个体内部的因素,如技术水平、体力、意志力等。

在训练中,运动员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内部归因的训练:1. 自我评价:运动员在训练或比赛后,可以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评价,分析自己的技术水平、体力等因素对结果的影响。

通过自我评价,运动员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和提高。

2. 观察他人:运动员可以观察其他成功的运动员,分析他们的技术和训练方法,从中学习和借鉴经验。

通过观察他人,运动员可以发现自己与他人的差距,并找到提高的方向。

3. 高要求训练:在训练中,运动员可以给自己设定更高的要求,通过挑战自己的极限来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和体力。

通过不断超越自己的能力,运动员可以增强内部归因意识,相信自己的努力会带来成功。

二、外部归因方法外部归因方法是指将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归因于外部环境因素,如比赛场地、裁判、运气等。

在训练中,运动员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外部归因的训练:1. 环境模拟:在训练中,运动员可以创造逼真的比赛环境,模拟比赛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和难题。

通过逼真的环境模拟,运动员可以提前适应比赛的压力和环境,从而减少外部因素对自己表现的影响。

2. 心理准备:在比赛前,运动员可以进行心理准备训练,通过调整自己的心态,降低对外部环境因素的敏感度。

运动员可以通过冥想、放松训练等方法,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增强应对外部因素的能力。

3. 团队合作:在团体项目中,运动员可以通过团队合作来应对外部因素的影响。

通过与队友的默契配合和互相支持,运动员可以减少外部因素对自己表现的干扰,提高整个团队的表现。

三、内外结合方法内外结合方法是指将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同时归因于个体内部和外部环境因素。

运动归因

运动归因

5.1 常用的再归因训练方法
• (一)团体发展法 • (二)强化矫正法 • (三)观察学习法
5.2 体育运动中的归因训练
• • • • • • • • (一)进行积极的运动反馈 (二)增加成功的体验 (三)建立成功与失败的恰当标准 (四)明确各种影响因素的可控性 (八)实事求是 (六)强调个人努力 (七)谨慎地比较个体之间的差距 (五)设置明确与具体的目标
习得性无助个体的主要心理特征
• (1)自我效能感低 • (2)消极思维 • (3)情绪失调 • (4)人际关系不良
学生形成习得性无助感的原因分析: 学生形成习得性无助感的原因分析:
• (1)客观原因 A.教师、 A.教师、家长和教练的教育方式不当 教师 B.不良的教育环境 B.不良的教育环境 • (2)主观原因
Weiner的成败归因理论 Weiner的成败归因理论
• (1)内外源维度。据此可把导致成败的原 内外源维度。 因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 因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内部原因即个 人自身的原因,如个人的能力、努力等;外 人自身的原因,如个人的能力、努力等; 部原因即个人自身之外的原因,如任务难度、 部原因即个人自身之外的原因,如任务难度、 运气等。 运气等。
体育心理学
西南大学 体育学院
第六章
运 动 归 因
主讲人: 西南大学体育学院 钟军
重要问题
• 基本了解三种常见的运动归因理论 • 运动中的归因 • 青少年运动中习得性无助感的成因 • 影响运动归因的内外部因素 • 如何进行归因训练
关键概念
• 归因 • 归因训练 • 协相关原则 • 习得性无助感
一、Heider的理论 Heider的理论
与不同的结果和归因组合有关的情感示意图

影响运动归因的内部因素

影响运动归因的内部因素

直到10岁或11岁,少儿 们才完成两者的综合, 他们可以意识到能力的 “限度”,在任务结果 中它将限制努力的作用。
16~18岁的青少年表现出很 强的性别角色的模型作用, 即男性表现多被归因为努 力,而女性表现则被认为 更多地与运气相关。
年龄
• 一般认为,随着被试年龄的增大,其归因 逐渐定型并内化,要使之改变是比较困难 的。此外,成年被试对于实验者所做的理 想归因模式训练会产生怀疑,浙江直接影 响到归因训练的效果。
内向特质:安静, 做事瞻前顾后, 遇事缺少主见, 对自己信心不足。
具有外向性格特质 的运动员(往往是 低特质焦虑者)面 对成功或失败时倾 向于内部归因
具有内向性格特质 的运动员(往往是 高特质焦虑者)在 获得成功或遭遇失 败时倾向于外部归 因
成就动机
个体成就动机将 影响其对成功和 失败的归因。
高成就 动机者 低成就 动机者
年龄
• Nicholls和Miller(1984)的研究表明,儿童对于成就情景,尤 其是关于努力、能力和结果的看法是随着年龄变化的。
5~7岁的儿童还不能区 分努力、能力和结果, 在他们看来,努力的人 就是成功,成功的人就 是努力的。
7~9岁儿童倾向于把努 力看成结果的原因
9~10岁,能力也被考虑 为结果的可能原因
将成功归因 于能力 将失败归因 于缺乏努力
把成功归因 于运气 把失败归因 于缺乏能力
自我效能感
高自我效能者倾 向于把失败归因 为努力不够 低自我效能者则 把失败归因为能 力低
性别
男运动员 女运动员
性别
• 有关男女运动员在归因方式上是否存在差 异,目前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
• 男性比女性更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于稳定的、 内部的因素。 • 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把成功归因于运气或不 稳定的、外部的因素,而把失败归因于内 部的、稳定的因素,如缺乏能力。

运动归因

运动归因
时,哪一个归因维度很重要?为什么?

6、影响运动归因的主要元素有哪些?
7、体育运动中的归因训练应从哪些方面着手
进行 ?请分别举例说明。
思考题

1、怎样帮助青少年学会内源性归因?试举例 说明。

2、体育教学或运动训练中,什么原因导致了 学生或运动员的习得性无助感?你有什么办 法帮助他们克服习得性无助感?
评价;另一种是反映性的评价,是经过对结
果的思考,并有归因过程发生后产生的评价。
期望与归因

根据Weiner的观点,把某一行为的结果归 因于稳定原因的个体比归因于不稳定原因 的个体更期望该行为再次发生。 研究还发现,可控制性这一要素,特别是 努力这一要素,与期望改变未来的行为结 果有着较大的相关。

的成绩与他们相一致时,会把它归于外部的原
因;当别人的成绩与他们不相一致时,会把它
归于内部的原因,这种现象就被称作协变性原
则(Covariation
Principle)。
与不同的结果和归因组合有关的情感示意图
结果 成功 失败
内部的
内 外 部
外部的
自豪 自尊 满意 没有关于自我 的情感
自豪减少 自尊减少 满意减少 没有关于自我 的情感
因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内部原因即个
人自身的原因,如个人的能力、努力等;外
部原因即个人自身之外的原因,如任务难度、
运气等。
Weiner的成败归因理论

(2)稳定性维度。据此可以把内部和外部
原因再分为稳定的原因和不稳定的原因。

(3)可控制维度。根据稳定和不稳定的原
因还可再细分为个人自身能控制的原因和个
人自身不能控制的原因(皮连生,2004)。

运动归因相关研究报告

运动归因相关研究报告

运动归因相关研究报告运动归因是指个体对自己在运动中取得的成功或失败的原因的解释。

运动归因相关研究主要关注个体对运动成功或失败的解释模式以及这些解释对运动行为和运动成果的影响。

以往的研究发现,个体对运动成果的解释通常可以归为内部归因(Internal Attribution)和外部归因(External Attribution)两种类型。

内部归因是指个体将运动成果归因于自身内在因素,如技能、努力和才能等。

外部归因则将运动成果归因于外在因素,如运气、教练或队友的帮助。

研究人员发现,个体的运动归因模式对其运动行为和运动成果有重要影响。

内部归因的个体更倾向于将运动成功归功于自身的努力和技能,从而增强他们对自身能力的信心和动力,进一步促进他们的运动参与和表现。

同时,内部归因的个体在面对运动失败时也更倾向于将责任归于自身,因此可能会出现自尊心下降和参与度下降的情况。

相反,外部归因的个体更倾向于将运动成功归因于外在因素,从而可能减少他们对自身能力的评价和对运动的投入。

然而,近期的研究发现,个体的运动归因并非简单的内部或外部类型,而且在不同情境下可能存在差异。

例如,个体在获得成绩奖励时更容易倾向于内部归因,而在失败时更容易倾向于外部归因。

此外,外部归因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个体进行更多的努力和改善行为。

综上所述,运动归因相关研究表明,个体对运动成果的解释模式对其运动行为和成果具有重要影响。

内部归因的个体更倾向于自我激励和进一步参与运动,而外部归因则可能减少个体对自身能力的评价。

然而,个体的运动归因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不同情境下可能发生变化。

因此,今后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个体运动归因模式的形成机制和其与其他因素的交互作用,以更好地促进个体的运动参与和发展。

运动心理学-归因理论在运动中的应用

运动心理学-归因理论在运动中的应用
归因是指个体对自我或他人行为结果的原 因进行分析、解释和推测的认知过程。
人们进行归因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总 结经验教训,以便在未来的活动中少走弯 路,取得更好的成绩。归因活动是一种普 遍的心理现象,它渗透在人们生活、工作 的各个领域。
在海德看来,行为的原因或者在于环境或者在 于个人。如果在于环境,则行动者对其行为不 负什么责任;如果在于个人,则行动者就要对 其行为结果负责。环境原因如他人、奖惩、运 气、工作难易等;个人原因如人格、动机、情 绪、态度、能力、努力等。如一个学生考试不 及格,可能由于个人原因:他不聪明、不努力 等;也可能由于环境原因:课程太难、考试不 合理等。海德关于环境与个人、外因与内因的 归因理论成为后来归因研究的基础。他认为, 对人知觉在人际交往上的作用就在于使观察者 能预测和控制他人的行为。
去与之争个高低,这才是强者。”听完老师的话那些要求
换对手的学生不在言语了,只是接下来的练习更具竞争性。 那名学生又一次输了,他一边做立卧撑一 边在说:“我就不 信赢不了你”。....
分析: 从上述教学片断中我们不难发现,都是因为学生在课中的竞争中而产生
出思想认识_上偏差,即成败归因的问题,由于教师及时的引导使得学生的 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自信心非但没有因受到挫折而低落, 相反却激起了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其中教师的“导”起到关键作用。
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在练习前提出了要求,即男女两对中没有战胜各自对
手的,要做立卧撑五个。练习的一开始学生还为了比赛中胜负争论,如谁抢
跑了,谁跑的时候脚踩线了等等,练习了几次后,学生的劲头出现不协调的
因素,“老师,太不公平了,我要求换人。”寻声望去,一名男生指着身旁 的同学叫嚷着,-脸的懊丧,他的叫嚷得到全班大多数“失败者”的附和, 原来与一同跑的是校田径队的集训队员,他虽几经努力都.以失败而告终, 自信心不免受到不小的打击。教师问道:“你认为与谁比,公平?”“我要和他比” 面对教师的提问,学生迅速作出了回答与选择,指着身后-名小胖子并脸上 带着-丝“坏笑”, 于是“失败者们”纷纷提出换人要求,一时间就乱作了 一团,

运动与归因

运动与归因

性原则的思想方法是科学的,用这种方法可找到某种行为
或其结果的要害原因。
个人力量 (内部的) 努力 能力
环境力量 (外部的)
任务难度 运气
能(或不能) 行为结果 图1 简化的Heider(1958)归因模式图
对成绩的归因有内部的,即对人的归因,也有外部的,即 对环境的归因。有效的个人力量由能力和努力这样的归因 因素组成,而有效的环境因素由任务难度以及运气这样的 因素组成。 Heider认为,因果推论中个人成分和环境成分是互补的。 因而,他提出了下列公式:
协变理论遵循的总原则是协相关原则(principle of covariation)。对上述三个因素的任何一个因素的归因 都取决于行为的三个变量,即区别性(针对客观刺激物)、 一贯性(针对情境)、一致性(针对人)。 下面来看个例子以更好的了解这三个变量。
例如,当我们看到某人在看球赛时高声喊叫,在 进行归因时,我们需要了解:这个人是看这场球 赛时才高声喊叫,还是看所有球赛时都高声喊叫, 这是区别性信息;这个人是在看球赛时才高声喊 叫,还是在别的场合也高声喊叫,这是一贯性信 息;这个人是在场看球赛的所有人都高声喊叫, 还是只有这个人高声喊叫,这是一致性信息。

图3 Weiner的三维成败归因模型
稳 稳 定 定 性 不 稳 定
内部
外部
内外源
5、归因量表
(1)温格特运动成就归因量表(WSARS)
用于评估运动员对成功与失败的归因中所持的稳定态 度和期望。包括两个版本,一个适用于集体运动项目, 一个适用于个人运动项目。每一版本有11个成功事件 和11个不成功事件,每一条目包括两种选择,外部和 内部,要求被试在0(外部)到5(内部)的范围内作 答。
运动与归因

体育运动中的归因问题

体育运动中的归因问题

二、归因理论
(一)海徳的归因理论 要预见他人的行为并有效地控制环境,关 键在于对他人的行为或事件做出原因分析。 如果个体判断行为的根本原因来自于外界 力量(周围环境、他人强制、外部奖励、运 气、任务难易),称为情境归因。 如果个体判断行为的根本原因来自个体特 点(人格、动机、情绪、能力、努力),称 之为性格归因
四、归因研究的现存问题
(一)归因测量的问题 如何避免主观性 (二)理论模式的检验问题 如何检验因果归因中情感和期望的中介作 用? (三)归因研究的范围问题 对象?归因元素?情境因素?他人归因?
五、归因研究的动态
(一)跨文化研究的四个问题 人们是否经常进行归因? 成功与失败归因的文化差异? 公共场合与个人单独时归因的差异? 文化如何影响归因?
(二)归因方式的研究 汉拉汉“运动归因方式量表”把原因归入 五个维度:内外源、稳定性、整体性、控制 性、意向性。 (三)行为者-观察者效应 自我归因与他人归因的比较,如教练员和运 动员归因的比较。 (四)习得性无助感的研究 将失败归因为内部的、稳定的、整体的因素, 导致个体认为对消极事件无法控制,体验到 最大化的“绝望”,选择回避或退出。
三、改善归因的具体建议
(一)积极稳定的反馈 接纳他的缺点,尽量用非语言的沟通方式, 避免用讽刺话语,提升能力感,增强自信。 (二)增加成功的体验 尽量给运动员创造成功的机会,获得成就感 , 增强自尊,相信“我可以把握自己的命运”。
(三)建立成功与失败的恰当标准 成功是一个相对标准,应具体、明确、富 有挑战性,能够提供不断成功的体验。 (四)明确各种因素的可控性 应将注意力集中在那些可控性较大的因素 上,消除不可控因素的消极影响。如:自我 定向转化为任务定向。 (五)设置明确和具体的目标 可以帮助运动员接受个人的责任。

论体育运动中的归因训练

论体育运动中的归因训练

论体育运动中的归因训练归因训练的基本思想是,个体在对自己行为的因果知觉中,存在各种归因偏差,通过归因训练,个体可以获得各种形式的归因反馈信息,从而消除归因偏差,形成积极的情感和期望,是增强成就动机、矫正自卑心理、增进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训练途径有错误归因训练和再归因训练,错误归因训练的理论基础是沙赫特和辛格的情绪二因素论。

他们认为,个体在生理唤醒和认知过程相互作用下经历着特定的情绪体验,生理唤醒处于积极状态时能够增强愉快的情感,生理唤醒处于消极状态时能够增强愤怒的情感。

这一设想应用于临床工作,通过干预不同生理唤醒状态下的认知解释,引起期望的归因,从而改变患者的消极情绪,达到治疗的目的。

再归因训练以韦纳、舍里格曼和班杜拉的理论观点为指导。

具体的训练方法很多,有三种常用的模式:1)团体发展模式这一模式以韦纳的成就归因模型为代表,归因训练是以团体讨论的方式进行的,即在心理学专家或受过一定训练的教师指导下,小组成员一起讨论,分析行为的原因,最终作了正确的归因。

2)强化矫正模式强化矫正模式主要是基于塞里格曼有关习得性无助的研究,运用学习和强化原理,在归因训练时,对于个体作出的积极归因及时给予强化,促使他们形成积极的归因风格。

3)观察学习法社会学习论创始人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是个体根据以往成败的经验,确认自己完成某项工作或任务的能力。

如果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更能强化自我效能;反之,如果把成功归因于外在的因素,则不会强化自我效能。

训练中可以选择与受训者个体具有相似个体特征(如年龄、性别等)的榜样,让受训者观察榜样在完成某一具体的工作任务时如何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从而提高受训者的自我效能水平。

体育运动中的归因训练我们应该进行积极地反馈,例如:当学生或运动员失败时,要使他们感到自己虽有缺点,但仍被集体、教师或教练员所完全地接受、喜欢。

使运动员的态度从“这不是我的过错”向“这是我的责任”的方向转换。

②增加成功的体验例如:将学生或运动员按照年龄、技能水平、体能水平分组,进行教学和训练比赛,以使不同学生或运动员有更多机会体验成功。

《运动归因》PPT课件

《运动归因》PPT课件

• 2、人们可能觉得直接信息比非直接信息
更加可靠,而一致性信息涉及行为者周 围的其他人,这方面的材料相对分散, 无法凭观察者自己来一一获取;
• 3.选择自由性
ppt课件
14
四、Kelley的三维归因理论
• Kelley(1967)认为,人们在归因的过程中
总是涉及三个方面的因素:客观刺激物(存 在)、行动者(人)、所处情境(时间和形 态)。这三个方面构成一个协变的立体框架, 所以称为三维归因理论。
ppt课件
15
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将外界信息 分成三种不同的信息资料:
ppt课件
18
• 区别性高 + 一致性低 + 一贯性低
综合以上资 料进行归因
当时的情境或条件
区别性高:该学生所有运动技能都很好,仅是体操成绩差; 一致性低:其他同学的体操成绩都较好,只有该学生的体操成绩差; 一贯性低:该学生过去的体操成绩一直不错;
ppt课件
19
课堂实践环节:
• 以分组的形式,运用4种归因理论中的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 掌握唤醒、焦虑等重要心理学的概念。
• 解释唤醒、焦虑是如何影响运动表现和运
动成绩的。
ppt课件
1
第四章
运动活动中的归因
/20101120/106169.shtml /sports/news/video/702
ppt课件
12
三、Jones和Davis的相应推断理论:
• 所谓“相应推断”是指外显的行为是
由行动者内在的人格特质直接引起, 或者说,一个人的行为与其人格特质 是一致的。
ppt课件
13
在从行动者意图到行动者个性本质的推断 过程中,应考虑三个基本因素:

第三讲运动归因

第三讲运动归因

2、协变性原则。一个人对成功和失败的归因常常 根据别人完成同一任务时的成绩来解释或预测, 即当别人的成绩与他们相一致时,会把他归因于 外部原因;当别人的成绩与自己的不一致时,会 把他归于内部的原因。这一现象称协变性原则。 二、归因与情绪反应 1、结果依赖情绪和归于依赖情绪。结果依赖情绪 属于对结果的“自然反应”,情绪反应中没有归 因的成分,运动员对成功的最初反应是愉悦或高 兴,对失败的最初反应是失望或悲伤。后者则与 认识到的结果的起因或理由相联系,它能有效地 帮助教练或运动心理学家了解运动员的认知活动 过程。
6、卡内曼和特威斯基的归因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在归因时,并非总是按理 性去进行因果分析。而要注意节约能量, 走近路达到结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 利用两种启发法进行推理判断:一是代表 性启发法,二是可得性启发法。前者指人 们在进行推理判断时往往选择有代表性的 事例。后者指易于进入头脑的信息往往被 利用。
第二节 归因的影响因素及归因对人的影响
一、归因的影响因素 1、社会视角的影响,由于人们在归因上的社会视角不同, 因而对行为原因的解释也有明显的不同。 2、自我价值保护,个体在归因过程中,对有自我卷入的 事情的解释,带有明显的自我价值保护倾向,即归因向有 利于自我价值确立的方向倾斜。 在成败归因中,成功时,个体倾向于内归因,失败时, 个体很少用个人特征来解释,而倾向于为归因。成功内归 因有利于自我价值的确定,失败外归因,减少自己对失败 的责任则四一种自我防卫。 在竞争条件下,个体倾向于把他人的成功外归因,从而 减少他人成功对其带来的压力,如果他人失败了,则倾向 被内归因。对他人的成败归因,个体均有明显的使自己处 于有利位置,以保护自我价值,这种倾向叫动机性归因误 差。
2、琼斯和戴维斯的相应推断理论

体育心理学运动归因优秀PPT

体育心理学运动归因优秀PPT

2011.8.1
体育心理学 张清(讲师)
与不同的结果和归因组 合有关的情感示意图
结果
内部的
内 外 部
外部的
自豪 自尊 满意
成功
没有关于自我 的情感
自豪减少 自尊减少 满意减少
失败
没有关于自我 的情感
2011.8.1
体育心理学 张清(讲师)
成功
可控的 可 控 性
不可控的
自信 胜任
感激 同情对手
结果
• 3、如何利用再归因训练的方法帮助运动员或 学生提高运动自信心。试分别举例说明。
2011.8.1
2011.8.1
协变性原则
体育心理学 张清(讲师)
• 一个人对成功与失败的归因常常根据别人完成 同一项任务时的成绩来解释或预测,即当别人 的成绩与他们相一致时,会把它归于外部的原 因;当别人的成绩与他们不相一致时,会把它 归于内部的原因,这种现象就被称作协变性原 则(Covariation Principle)。
2011.8.1
归因训练
体育心理学 张清(讲师)
• 所谓归因训练(attribution training), 是指通过一定的训练程序,使个体掌握某种 归因技能,形成比较积极的归因风格。
2011.8.1
体育心理学 张清(讲师)
常用的再归因训练方法
• (一)团体发展法 • (二)强化矫正法 • (三)观察学习法
2011.8.1
体育心理学 张清(讲师)
体育运动中的归因训练
• (一)进行积极的运动反馈 • (二)增加成功的体验 • (三)建立成功与失败的恰当标准 • (四)明确各种影响因素的可控性 • (五)设置明确与具体的目标 • (六)强调个人努力 • (七)谨慎地比较个体之间的差距 • (八)实事求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凯利的三维理论
1967年凯利提出,人们在归因的过程中总是涉及 三个方面的因素:客观刺激物、行动者、所处关 系或情景。这三个方面构成一个协变的立体框架, 所以称三维理论。对上述三个因素的任何一个因 素的归因都取决于行为的下列三个变量: (1)区别性,行动者是否不对同类其他刺激做出 相同的反应 (2)一贯性,行动者是否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景 对同一刺激做相同的反应 (3)一致性,其他人对同一刺激是否也做出与行 为者相同方式的反应。
2、直觉—反映评价模型。1987年Vallerand提出, 运动情景中运动员的情绪涉及到两种过程:一是 直觉评价,对事件即刻并且相对自动生成的评价; 另一是经过对结果的思考,并有归因过程发生后 产生的评价。 三、稳定性 1、期望与归因:把某一行为的结果归因于稳定原 因的个体比归因于不稳定原因的个体更期望该行 为再次发生。研究发现,通过可控制因素可使人 们对未来结果的期望发生改变。 2、习得性无助感 (1)主要心理特征:自我效能感低;消极思维; 情绪失调;人际关系不良。
第二节 归因的影响因素及归因对人的影响
一、归因的影响因素 1、社会视角的影响,由于人们在归因上的社会视角不同, 因而对行为原因的解释也有明显的不同。 2、自我价值保护,个体在归因过程中,对有自我卷入的 事情的解释,带有明显的自我价值保护倾向,即归因向有 利于自我价值确立的方向倾斜。 在成败归因中,成功时,个体倾向于内归因,失败时, 个体很少用个人特征来解释,而倾向于为归因。成功内归 因有利于自我价值的确定,失败外归因,减少自己对失败 的责任则四一种自我防卫。 在竞争条件下,个体倾向于把他人的成功外归因,从而 减少他人成功对其带来的压力,如果他人失败了,则倾向 被内归因。对他人的成败归因,个体均有明显的使自己处 于有利位置,以保护自我价值,这种倾向叫动机性归因误 差。
(2)学生习得性无助感产生的原因:教师、 家长和教练的教育方式不当;不良的教育 环境;学生个人在归因模式上存在障碍。 (3)对习得性无助学生的教育措施 * 对青少年要以鼓励为主,帮助他们形成 积极的自我概念 * 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目标导向 * 通过归因训练来提高自我效能感 * 创设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
4、维纳的归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B.weiner)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 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内外 源),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稳定性),可控制归因 和不可控制归因(可控性)。 内因,指存在与个体内部的原因,如人格、品质、动机、 态度、情绪、心境以及努力程度等个人特征。如将行为归 因于个人特征,称之为内归因。 行为外因,是指行为或事件发生的外部条件,包括背景、 机遇、他人影响、工作任务难度。如果将行为原因归于外 部条件,称之为外归因或情境归因。 综合归因:在许多情境中,行为与事件之发生并非由内因 或外因单一因素引起,而兼有二者的影响,这种归因称之 为综合归因。 归因的六个因素 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 外界环境。
运动归因
本讲主要内容: 1、关于归因的概念及主要的归因理论 2、运动与归因 3、影响运动归因的因素 4、归因训练问题 5、归因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 6、未来发展趋势
第一节 归因的概念及理论 一、归因的概述 1、概念:归因是个体对自我或他人行为结 果的原因进行分析、解释和推测的认知过 程。 2、作用:人们进行归因活动的目的是为了 更好地总结经验教训,以便在未来的活动 中少走弯路,取得更好的成绩。归因活动 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它渗透在人们生 活和工作的各个领域。
第三节 运动中的归因
一、内部和外部归因 1、內外源。在运动情景中,倾向于内部归因的 人常常将自己的运动成绩归因于能力和努力;倾 向于外部归因的人将失败看成是任务难度大、运 气差、教练水平低或裁判不公。一般来说,内部 归因倾向的个体成绩比外部归因者要好。罗伯特 曾在研究中指出:出生于经济地位低的家庭中的 儿童倾向于外源性归因;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 有由外源性归因向内源性归因转化的趋势;高度 外源性归因的人感到他们是由环境所摆布的,他 们不断地感到受外部压力的控制作用。我国学者 祝蓓里研究指出,我国青少年运动员有随着年龄 的增长而从内源性归因为主向內外源较为平衡的 方向发展的趋势。
6、卡内曼和特威斯基的归因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在归因时,并非总是按理 性去进行因果分析。而要注意节约能量, 走近路达到结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 利用两种启发法进行推理判断:一是代表 性启发法,二是可得性启发法。前者指人 们在进行推理判断时往往选择有代表性的 事例。后者指易于进入头脑的信息往往被 利用。
2、协变性原则。一个人对成功和失败的归因常常 根据别人完成同一任务时的成绩来解释或预测, 即当别人的成绩与他们相一致时,会把他归因于 外部原因;当别人的成绩与自己的不一致时,会 把他归于内部的原因。这一现象称协变性原则。 二、归因与情绪反应 1、结果依赖情绪和归于依赖情绪。结果依赖情绪 属于对结果的“自然反应”,情绪反应中没有归 因的成分,运动员对成功的最初反应是愉悦或高 兴,对失败的最初反应是失望或悲伤。后者则与 认识到的结果的起因或理由相联系,它能有效地 帮助教练或运动心理学家了解运动员的认知活动 过程。
二、归因的影响
1、归因将导致人们对下一次成就行为结果的期待发生变 化。如果把成就行为归结为努力或运气这些稳定性不强的 原因,那么对下一次成就行为结果的期待与这一次成就行 为的实际结果可能不一致。例如,如果认为这次成功是努 力的结果,那么人可能产生下次也成功的期待,也可能不 产生,因为努力是不稳定的因素,成功与否取决于下一次 是不是努力。但是,如果把成就行为归结为能力或课题的 难度这些稳定性较强的原因,那么对下一次成就行为结果 的期待往往与这一次成就行为结果是一致的。例如,把失 败的原因看成是自己能力差,那么人就会担心下一次还会 失败,因为能力是比较稳定的,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改变。 2、归因还会使人出现情感反应。把成就行为归因为内部 原因,会出现较强的情感反应,在成功时感到满意和自豪, 失败时感到内疚和羞愧。但如果把成就行为归因于外部原 因,不论成功还是失败都不会出现太强的情感反应。 归因所引起的期待变化和情感反应会影响下一步成就行为 的动机,影响下一步成就行为的强度,选择性和持续性。
二、 归因理论
1、、海德的理论 归因理论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海德在1944年 所提出。他认为,人们都有一种理解、预测和控 制周围环境的需要。为了满足这种需要,人们就 根据各种线索对已发生的行为和事件进行原因解 释,人们只有了解事件和行为变化的原因,才能 理解世界、预测世界的变化,从而达到控制世界 的目的。 根据海德的观点,行为的结果可以归因于个人或 环境的力量,或者同时归因于这两个因素。有效 的个人力量是由能力和努力构成;环境的力量是 由任务难度和运气构成。行为的结果等于=个人 的力量+环境的力量

由于内控者与外控者理解的控制点来源不 同,因而他们对待事物的态度与行为方式 也不相同。内控者相信自己能发挥作用, 面对可能的失败也不怀疑未来可能会有所 改善,面对困难情境,能付出更大努力, 加大工作投入。而外控者看不到个人努力 与行为结果的积极关系,面对失败与困难, 往往推卸责任于外部原因,不去寻找解决 问题的办法,而是企图寻求救援或是赌博 式的碰运气,他们倾向于以无助、被动的 方式面对生活。
三、习得性无助感与归因


当人或动物接连不断地受到挫折,便会感到自己对一切都无能为力, 丧失信心,这种心理状态被叫作习得无助感,简称无助感。从60年代 后期开始,国外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并形成了系统的理 论,现在,无助感理论经常被用于说明人类的丧失信心、自暴自弃等 行为的形成和抑郁症的产生。 习得无助感的概念最初是由塞利格曼等人(M.E.P.Se1igman,1975) 提出的。他们在实验中先是将狗固定在架子上进行电击,狗既不能预 料也不能控制这些电击。在这之后,他们把狗放在一个中间用矮板墙 隔开的实验室里,让它们学习回避电击。电击前10秒室内亮灯,狗只 要跳过板墙就可以回避电击,对于一般的狗来讲,这是非常容易学会 的,可是实验中的狗绝大部分没有学会回避电击,它们先是乱抓乱叫, 后来干脆趴在地板上甘心忍受电击,不进行任何反应。塞利格曼认为, 这一实验结果表明,动物在有了“某些外部事件无法控制”的经验后 会产生一种叫做习得无助感的心理状态,这种无助感会使动物表现出 反应性降低等消极行为,妨碍新的学习。很多以人为被试的研究也都 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人们发现,无助感产生后有三方面的表现:(1)动机降低:积极反 应的要求降低,消极被动,对什么都不感兴趣。(2)认知出现障碍: 形成外部事件无法控制的心理定势,在进行学习时表现出困难,本应 学会的东西也难以学会。(3)情绪失调:最初烦躁,后来变得冷淡、 悲观、颓丧,陷入抑郁状态。 塞利格曼在习得无助感理论中对无助感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说明。根 据他的理论,无助感的产生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获得体验, 努力进行反应却没有结果的状况被称为“不可控状况”,在这种状况 下人会体验各种失败与挫折,(2)在体验的基础上进行认知,这时 人会感到自己的反应与结果没有关系,产生“自己无法控制行为结果 或外部事件”的认知。(3)形成“将来结果也不可控”的期待。 “结果不可控制的认知与期待会使人觉得自己对外部事件无能为力或 感到无所适从,自己的反应无效,前景无望,即使努力也不能取得成 果。也就是说,“结果不可控”的认知和期待使人产生了无助感。 (4)表现出动机、认知和情绪上的损害,影响后来的学习。但是, 在经受了失败和挫折之后,并不是每个人都产生无助感,即使产生无 助感其程度与表现形式也各不相同。塞利格曼指出,人对失败的归因 在无助感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琼斯和戴维斯相应推断理论
1965年提出,所谓“相应推断理论”是指外显的行为是 由行为者的内在人格特质直接引起的,或者说,一个人的 行为与其人格特质是一致的。当人们进行个人归因时,就 要从行为及其结果推导出行为的意图和动机。一个人所拥 有的信息越多,他对该行为所作出的推论的对应性就越高。 一个行为越是异乎寻常,则观察者对其原因推论的对应性 就越大。在从行动者意图到行动者个性本质的推断过程中, 应考虑三个因素: (1)社会赞许性:行为的社会赞许性越低,本质归因的可 能性就越大,推断的可靠性就越高。 (2)独特性:个人与他人行为的共同性因素越少,推断的 可靠性就越高。 (3)选择自由性:如果我们知道某人的行为是自由选择的, 那么其行为与态度就是一致的。否则就难以做出相应推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