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运动归因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凯利的三维理论
1967年凯利提出,人们在归因的过程中总是涉及 三个方面的因素:客观刺激物、行动者、所处关 系或情景。这三个方面构成一个协变的立体框架, 所以称三维理论。对上述三个因素的任何一个因 素的归因都取决于行为的下列三个变量: (1)区别性,行动者是否不对同类其他刺激做出 相同的反应 (2)一贯性,行动者是否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景 对同一刺激做相同的反应 (3)一致性,其他人对同一刺激是否也做出与行 为者相同方式的反应。
第三节 运动中的归因
一、内部和外部归因 1、內外源。在运动情景中,倾向于内部归因的 人常常将自己的运动成绩归因于能力和努力;倾 向于外部归因的人将失败看成是任务难度大、运 气差、教练水平低或裁判不公。一般来说,内部 归因倾向的个体成绩比外部归因者要好。罗伯特 曾在研究中指出:出生于经济地位低的家庭中的 儿童倾向于外源性归因;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 有由外源性归因向内源性归因转化的趋势;高度 外源性归因的人感到他们是由环境所摆布的,他 们不断地感到受外部压力的控制作用。我国学者 祝蓓里研究指出,我国青少年运动员有随着年龄 的增长而从内源性归因为主向內外源较为平衡的 方向发展的趋势。
二、 归因理论
1、、海德的理论 归因理论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海德在1944年 所提出。他认为,人们都有一种理解、预测和控 制周围环境的需要。为了满足这种需要,人们就 根据各种线索对已发生的行为和事件进行原因解 释,人们只有了解事件和行为变化的原因,才能 理解世界、预测世界的变化,从而达到控制世界 的目的。 根据海德的观点,行为的结果可以归因于个人或 环境的力量,或者同时归因于这两个因素。有效 的个人力量是由能力和努力构成;环境的力量是 由任务难度和运气构成。行为的结果等于=个人 的力量+环境的力量
运动归因
本讲主要内容: 1、关于归因的概念及主要的归因理论 2、运动与归因 3、影响运动归因的因素 4、归因训练问题 5、归因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 6、未来发展趋势
第一节 归因的概念及理论 一、归因的概述 1、概念:归因是个体对自我或他人行为结 果的原因进行分析、解释和推测的认知过 程。 2、作用:人们进行归因活动的目的是为了 更好地总结经验教训,以便在未来的活动 中少走弯路,取得更好的成绩。归因活动 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它渗透在人们生 活和工作的各个领域。
5、控制点理论
控制点是罗特提出的一种个体归因倾向的理论观 点。认为个体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及其结果 的控制源有不同的解释。 内控者:对某些人来说,个人生活中多数事情的 结果取决于个体在做这些事情时的努力程度,所 以他相信自己能够对事情发展与结果进行控制, 此类人的控制点在个人的内部,称为内控者。 外控者:认为个体生活中的多数事情的结果是个 人不能控制的各种外部力量作用的结果,他们相 信社会的安排,相信命运和机遇等因素决定了自 己的状况,而个人努力无济于事,这类人倾向于 放弃对自己生活的责任,控制点在个人的外部, 称为外控者。
2、直觉—反映评价模型。1987年Vallerand提出, 运动情景中运动员的情绪涉及到两种过程:一是 直觉评价,对事件即刻并且相对自动生成的评价; 另一是经过对结果的思考,并有归因过程发生后 产生的评价。 三、稳定性 1、期望与归因:把某一行为的结果归因于稳定原 因的个体比归因于不稳定原因的个体更期望该行 为再次发生。研究发现,通过可控制因素可使人 们对未来结果的期望发生改变。 2、习得性无助感 (1)主要心理特征:自我效能感低;消极思维; 情绪失调;人际关系不良。
4、维纳的归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B.weiner)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 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内外 源),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稳定性),可控制归因 和不可控制归因(可控性)。 内因,指存在与个体内部的原因,如人格、品质、动机、 态度、情绪、心境以及努力程度等个人特征。如将行为归 因于个人特征,称之为内归因。 行为外因,是指行为或事件发生的外部条件,包括背景、 机遇、他人影响、工作任务难度。如果将行为原因归于外 部条件,称之为外归因或情境归因。 综合归因:在许多情境中,行为与事件之发生并非由内因 或外因单一因素引起,而兼有二者的影响,这种归因称之 为综合归因。 归因的六个因素 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 外界环境。
(2)学生习得性无助感产生的原因:教师、 家长和教练的教育方式不当;不良的教育 环境;学生个人在归因模式上存在障碍。 (3)对习得性无助学生的教育措施 * 对青少年要以鼓励为主,帮助他们形成 积极的自我概念 * 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目标导向 * 通过归因训练来提高自我效能感 * 创设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
第二节 归因的影响因素及归因对人的影响
一、归因的影响因素 1、社会视角的影响,由于人们在归因上的社会视角不同, 因而对行为原因的解释也有明显的不同。 2、自我价值保护,个体在归因过程中,对有自我卷入的 事情的解释,带有明显的自我价值保护倾向,即归因向有 利于自我价值确立的方向倾斜。 在成败归因中,成功时,个体倾向于内归因,失败时, 个体很少用个人特征来解释,而倾向于为归因。成功内归 因有利于自我价值的确定,失败外归因,减少自己对失败 的责任则四一种自我防卫。 在竞争条件下,个体倾向于把他人的成功外归因,从而 减少他人成功对其带来的压力,如果他人失败了,则倾向 被内归因。对他人的成败归因百度文库个体均有明显的使自己处 于有利位置,以保护自我价值,这种倾向叫动机性归因误 差。
人们发现,无助感产生后有三方面的表现:(1)动机降低:积极反 应的要求降低,消极被动,对什么都不感兴趣。(2)认知出现障碍: 形成外部事件无法控制的心理定势,在进行学习时表现出困难,本应 学会的东西也难以学会。(3)情绪失调:最初烦躁,后来变得冷淡、 悲观、颓丧,陷入抑郁状态。 塞利格曼在习得无助感理论中对无助感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说明。根 据他的理论,无助感的产生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获得体验, 努力进行反应却没有结果的状况被称为“不可控状况”,在这种状况 下人会体验各种失败与挫折,(2)在体验的基础上进行认知,这时 人会感到自己的反应与结果没有关系,产生“自己无法控制行为结果 或外部事件”的认知。(3)形成“将来结果也不可控”的期待。 “结果不可控制的认知与期待会使人觉得自己对外部事件无能为力或 感到无所适从,自己的反应无效,前景无望,即使努力也不能取得成 果。也就是说,“结果不可控”的认知和期待使人产生了无助感。 (4)表现出动机、认知和情绪上的损害,影响后来的学习。但是, 在经受了失败和挫折之后,并不是每个人都产生无助感,即使产生无 助感其程度与表现形式也各不相同。塞利格曼指出,人对失败的归因 在无助感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习得性无助感与归因
当人或动物接连不断地受到挫折,便会感到自己对一切都无能为力, 丧失信心,这种心理状态被叫作习得无助感,简称无助感。从60年代 后期开始,国外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并形成了系统的理 论,现在,无助感理论经常被用于说明人类的丧失信心、自暴自弃等 行为的形成和抑郁症的产生。 习得无助感的概念最初是由塞利格曼等人(M.E.P.Se1igman,1975) 提出的。他们在实验中先是将狗固定在架子上进行电击,狗既不能预 料也不能控制这些电击。在这之后,他们把狗放在一个中间用矮板墙 隔开的实验室里,让它们学习回避电击。电击前10秒室内亮灯,狗只 要跳过板墙就可以回避电击,对于一般的狗来讲,这是非常容易学会 的,可是实验中的狗绝大部分没有学会回避电击,它们先是乱抓乱叫, 后来干脆趴在地板上甘心忍受电击,不进行任何反应。塞利格曼认为, 这一实验结果表明,动物在有了“某些外部事件无法控制”的经验后 会产生一种叫做习得无助感的心理状态,这种无助感会使动物表现出 反应性降低等消极行为,妨碍新的学习。很多以人为被试的研究也都 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2、协变性原则。一个人对成功和失败的归因常常 根据别人完成同一任务时的成绩来解释或预测, 即当别人的成绩与他们相一致时,会把他归因于 外部原因;当别人的成绩与自己的不一致时,会 把他归于内部的原因。这一现象称协变性原则。 二、归因与情绪反应 1、结果依赖情绪和归于依赖情绪。结果依赖情绪 属于对结果的“自然反应”,情绪反应中没有归 因的成分,运动员对成功的最初反应是愉悦或高 兴,对失败的最初反应是失望或悲伤。后者则与 认识到的结果的起因或理由相联系,它能有效地 帮助教练或运动心理学家了解运动员的认知活动 过程。
二、归因的影响
1、归因将导致人们对下一次成就行为结果的期待发生变 化。如果把成就行为归结为努力或运气这些稳定性不强的 原因,那么对下一次成就行为结果的期待与这一次成就行 为的实际结果可能不一致。例如,如果认为这次成功是努 力的结果,那么人可能产生下次也成功的期待,也可能不 产生,因为努力是不稳定的因素,成功与否取决于下一次 是不是努力。但是,如果把成就行为归结为能力或课题的 难度这些稳定性较强的原因,那么对下一次成就行为结果 的期待往往与这一次成就行为结果是一致的。例如,把失 败的原因看成是自己能力差,那么人就会担心下一次还会 失败,因为能力是比较稳定的,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改变。 2、归因还会使人出现情感反应。把成就行为归因为内部 原因,会出现较强的情感反应,在成功时感到满意和自豪, 失败时感到内疚和羞愧。但如果把成就行为归因于外部原 因,不论成功还是失败都不会出现太强的情感反应。 归因所引起的期待变化和情感反应会影响下一步成就行为 的动机,影响下一步成就行为的强度,选择性和持续性。
6、卡内曼和特威斯基的归因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在归因时,并非总是按理 性去进行因果分析。而要注意节约能量, 走近路达到结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 利用两种启发法进行推理判断:一是代表 性启发法,二是可得性启发法。前者指人 们在进行推理判断时往往选择有代表性的 事例。后者指易于进入头脑的信息往往被 利用。
20世纪80年代以后,体育运动领域的归因研究 日趋增多,并逐渐成为运动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 要领域。这主要是因为个体对自己在体育运动中 成败原因的认知影响着他们在体育运动中的努力 程度和坚持性,也影响着他们对所参加的体育运 动的动机、情感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通过改 变归因方式可以改变个体在体育运动中的行为。 在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中,体育教师或教练员 要提高教学效果就必须及时地了解学生或运动员 的体育学习和运动训练的动机,并帮助他们对已 出现的体育学习或运动训练、竞赛结果进行正确 的归因,尤其是对成绩不佳者要进行良好的归因 训练,避免他们形成习得性无助感,使他们形成 一种良好的心态积极投入到体育活动中去。
由于内控者与外控者理解的控制点来源不 同,因而他们对待事物的态度与行为方式 也不相同。内控者相信自己能发挥作用, 面对可能的失败也不怀疑未来可能会有所 改善,面对困难情境,能付出更大努力, 加大工作投入。而外控者看不到个人努力 与行为结果的积极关系,面对失败与困难, 往往推卸责任于外部原因,不去寻找解决 问题的办法,而是企图寻求救援或是赌博 式的碰运气,他们倾向于以无助、被动的 方式面对生活。
2、琼斯和戴维斯的相应推断理论
1965年提出,所谓“相应推断理论”是指外显的行为是 由行为者的内在人格特质直接引起的,或者说,一个人的 行为与其人格特质是一致的。当人们进行个人归因时,就 要从行为及其结果推导出行为的意图和动机。一个人所拥 有的信息越多,他对该行为所作出的推论的对应性就越高。 一个行为越是异乎寻常,则观察者对其原因推论的对应性 就越大。在从行动者意图到行动者个性本质的推断过程中, 应考虑三个因素: (1)社会赞许性:行为的社会赞许性越低,本质归因的可 能性就越大,推断的可靠性就越高。 (2)独特性:个人与他人行为的共同性因素越少,推断的 可靠性就越高。 (3)选择自由性:如果我们知道某人的行为是自由选择的, 那么其行为与态度就是一致的。否则就难以做出相应推断。